第一篇:让孝顺成为一种习惯
让孝顺成为一种习惯
——道德讲堂系列
活动目标:
1、通过教育和教诲学生孝顺是各种美德中占居第一位的,“百善孝为先”。
2、通过认真地学习和参加有关敬老院活动,构建“淳厚民风、和谐社会”。
3、让同学们以实际行动来孝顺自己的父母,让孝顺成为一种习惯。活动过程:
一、唱一首歌: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把我们抚养长大并教育了我们。现在我们慢慢长大,体验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而在当今这个文明的社会里,多数同学似乎把这些全都忽视了。其实当你把孝顺变成了一种信手拈来的习惯,那么你一定会是成为一个优秀善良有责任心的人。不知道大家还记那首《时间都去哪了》吗?朴实的歌词,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一起吟唱一感受父母醇厚的爱。
二、诵一经典:
时间都去哪儿了?看着父母日益增加的白发,端详那副刻上皱纹的面容,抚摸那双满是老茧的手,我想你们一定和我一样被这歌词,被这记忆,被这感动触动了心底。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当我们在羡慕国外父母和子女的那种交流模式的同时,很多国际的名校却在学习我们的孔孟之道,讲述我们关于舔犊情深的故事,让我们沉下心绪一起朗读下我们的先辈对孝顺的诠释。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出自《家 语〃弟子行》。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下面是《孝顺诀》感受下古人对父母的孝顺!
三、看一短片:
记得,前不久我在微博上看见这样一段话:‘世间最好的事,莫过于我已经长大,而你们却仍没老去,让我可以有时间好好孝顺你们”是啊,可是时间却总是由不得我们等待,所以我想让我们在这次的学习中学会把孝顺当成一种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经历中把孝敬父母,关爱老人当做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孝心成为一种习惯,时刻伴随着我们每个人。
四、讲一故事:(学生讲)
男子年复一年,简单的拳拳孝心 我听我爸爸说过一个孝敬父母的事例。那个人大概跟我爸年纪差不多,老家在乡下,离工作单位很远。骑自行车要半天到一天的工夫。
这个人每周周末都会骑自行车回老家,不管刮风下雨。回了老家就往炕头上一坐,点根烟,听他老母亲唠叨、说话。老太太七八十岁了,口齿也不太清楚,而且关心的都是些小农琐事,还有家里的狗跑出去了,昨天摘了筐黄瓜卖了,家里鸡不下蛋等等。他就那么听着,偶尔应两声。跟那人在城里的工作和他的阅历相比,这些事情毫无意义,如果放在美国人身上,肯定会恼了。但那人一点都不烦,尽管他也不喜欢听。他就是坐在炕头上,听他妈唠叨半天,就为陪着他妈。因为他知道他妈想他,喜欢经常能看见他;他妈也知道他儿子理解他。
就这样,年复一年。那人用最简单的方法尽自己的孝心。娘儿俩往炕头上一坐,就开始聊。一个说,一个听,简单而悠闲。这比任何华丽词藻所堆积出来的孝道都感人,因为它能静静的沁到人们的心里去。
五、作一点评
故事是简短的,故事却又是厚重的。请大家谈谈,您会怎样把孝顺作为一种习惯去身体力行呢?
三到五位学生做点评谈感受。
六、送一吉祥
孝顺这个看起来简单的词,要成为一种长久的习惯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对长辈孝顺不是一句口号、一种呼吁,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做起。拥有幸福的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在父母累了的时候递上一杯热茶,为他们捶捶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孝顺当成一种习惯吧!这两天常常会考虑关于“孝顺”的问题,很多老人会在节目中谈到:“我孩子不孝顺怎么办?”说实在的,孩子不孝顺,还真是没办法。即使跟他说”你也有老的那一天,不怕到时你孩子不孝顺你吗?”这么说也不会马上让他变得孝顺起来,如果这么简单就能让一个人改变,那就没有不孝顺的人了。所以,孝顺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从小培养!小时候就该让孩子懂得:出门之前、回来之后,都要给父母打个招呼;吃饭时,要等父母先动筷子,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有家务活,让孩子帮着做……教育孩子,就要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习惯,心里有父母。这样,孩子大了,出门上学,就不会出现不要钱不给父母打电话的情况了,他心里惦记父母,怎么会不记得给父母报个平安呢?让孝顺成为习惯,于父母达到“养儿防老”,于孩子“心中有他人”,这样的孩子不自私,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孩子都能很好的生存!孝顺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孩子想不孝顺都难!
每个做子女的都多想想父母的付出,少计较父母的唠叨。让孝顺成为你的习惯吧!
第二篇:学会感恩,让孝顺成为习惯
学会感恩,让孝顺成为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纵观我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传统文化经过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岁月的积淀依旧流传至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成长。它是一种力量,朝气蓬勃而又沉稳大气,带给我们独特的精神动力;它是一种气质,高雅脱俗而又质朴无华,带给我们神秘的古典魅力;它是一种品格,严爱有加而又高尚公正,带给我们严明的法制纪律。
想必你一定听过许多这样的故事,从你还只是稚嫩的孩提时,你便到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许当时的你听到的只是一个故事,但随着你逐渐的成长,阅历的增加,流逝的时光让你体会到了孟母三迁蕴含着的深深母爱,孟母为了让孟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煞费苦心,两迁三地,终于找到了适合真正教育孟子的居所。经过孟母不断的教育和孟子个人的努力,孟子成为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母三迁其中的用心良苦令人深为感动。
其实不光只有孟母对孟子的悉心教导,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南宋时期岳飞的母亲为了鼓励岳飞放心离家去战场打仗,就在岳飞背上刺伤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晋代名将陶侃为了孝敬母亲,便“以一坩鲊饷母”,可陶母却深感忧虑,其原因是“以官物见饷”,所以陶母毅然“封鲊付使”“反书责侃”,从中我们看出陶母对陶侃严格的教育;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独自抚养欧阳修长大,不辞幸苦,悉心教导欧阳修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后来欧阳修因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变法被贬职,欧母也对他说“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没负担,我就高兴”。我们又可以体会到欧母的严爱有加。
古往今来,父母为我们能够生活的更好付出了太多太多,他们的爱伟大无私不求任何回报,只要孩子可以过得开心快乐,自己受再多的苦也没关系。当他们工作一天回来可以看到你伏案学习的背影时,我想他们一定深感欣慰。当你还在埋怨父母为了工作为了工作忙的不可开交却不能挤出一点点时间来陪你的时候,你可知道他们为了让你有更舒适的生活用咖啡冲淡了多少深夜的疲惫还在加班;当你还在跟同学相互攀比努力让自的优越感得到满足穿着父母舍不得买的名牌奢侈品用着父母舍不得用的iPhone手机时,你可知道你的父母此刻正在辛勤工作省吃俭用?父母付出的艰辛我们都看在眼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许现在的我们还没有经济来源,并不能减轻他们的负担,但是我们要有一颗懂得孝敬父母的心,它可以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可以是一杯平淡的白水,也可以是一顿简单的午餐,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价的,同样我们倾注了爱去做的事对父母来说也是无价的。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动物尚且都可以做到感恩何况是我们呢?古有汉文帝为母亲尝汤药;仲由百里负米;姜诗跃鲤。今有王凯与弟载八旬母亲畅游祖国各地;孟佩杰十二年如一日照顾养母;陈春林背父上学的感人事迹。哪一个不令你我深受感触?所以,养成学会感恩时刻孝顺父母的习惯吧,不仅仅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孝顺父母的传统文化,更是为了父母双鬓间的那几缕银丝白的慢一点,让他们的笑容多一点。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你我共同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使每一位中华儿女须遵守的行为道德准则,让我们共同发扬先进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永远不倒!
作者:王丽芳
(注:部分内容摘自百度文档)
第三篇: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
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要求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中,以***、***、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教材,聚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刻总结反思,汲取教训、引以为戒,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起来、实起来。
一、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微”字上下工夫
俗语说:“针大的窟窿能有斗大的风”,“千里之堤能溃于蚁穴”。如果不注意细微之处,不从细微之处进行自省,就等于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疤”养成“巨痈”。胡长清、成克杰、李真等等,每一个最终被查出来的腐败分子,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从“笑纳”一条烟、一瓶酒,“帮忙”签个字、批个条子开始慢慢滑向深渊的,这就是“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累大德。”因此,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复杂形势下,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一些微不足道的不良行为当作事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一样对待,一定要及时对那些微不足道的不良行为进行深刻的自省,切实把好防微杜渐的关口,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节”入手,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
二、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深”字上下工夫 当前,许多人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刻的自省,即使“自省”也是蜻蜓点水。这是因为自省本身就是蜕变的过程,这种“蜕变”就等于揭开旧日的伤疤,撕开因时间而忘却疼痛的伤口。但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自省就是要“不怕丑”、“不怕痛”,因为今天的“出丑”正是为了明天的“不出丑”,今天的“痛”正是为了明天的“不痛”。因此,作为共产党员无论是痛苦还是难堪,都必须去正视它,不要害怕对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不要害怕发掘自己内心不那么光明甚至很阴暗的一面,要用锋利的解剖刀去解剖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产生刻骨铭心、切肤之痛,只有这样解剖得越准确越深刻,思想的成熟度才能越高,取得的成效才可能越大。
三、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常”字上下工夫
古人修养就非常重视“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范文正公尝曰:“吾每夜就寝,必计一日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若相称,则熟寐;不然,终夜不能安枕,明日必求以称之者。”古人尚且“吾日三省吾身”,以“一日之所为”,“一日之功过”来校准、对照和检查自己,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时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象每天的“洗脸”和“扫地”一样,随时除去“灰尘”。经常问问自己:一言一行是不是符合党员的标准,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自己的身份?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地方可以去,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时处处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在头脑里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唯有常自省,才能常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进步。
四、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改”字上下工夫 自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但这只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因此,新时期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千万不可“光打雷不下雨”,“知过而不改”,无视它,不去纠正它。古人讲过:“有过勿惮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孰能无过”,重要的是对缺点和不足的态度。怕只怕,明明错了,也明知错了,却偏要癞蛤蟆垫床腿——死扛着。“知错而能改,则善莫大焉”,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并不怕有缺点和错误,只要我们勇敢地拿起自省的武器,就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使自己的内在修养得到净化和升华。
自省是精神层面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要求“省己之言行,省己之思想,省己之习惯,省己之品格,省己之长短,省己之进退”,它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的有力思想武器,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作为银行一线员工的我要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第四篇: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结草衔环、卧冰求鱼,这四个典故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它们用一个共同的词汇可以概括,▲即“感恩”。翻翻史书,我们不难发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上,类似的典故数不胜数。▲“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句格言可谓童叟皆知、家喻户晓。可见,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瑰宝。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是当代革命军人的一堂人生必修课。
▲知谁之恩、为何感恩、如何报恩,是每一位战友都应该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这节课,我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第一个方面,常怀知恩之心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也不管我们取得了多少成就,都离不开部队、社会、家庭给予我们的各种各样的关爱和帮助。虽然对于他们来说,施恩并不求回报,但我们应该始终牢记所受之恩惠,知恩图报。那么,我们究竟要知谁之恩呢?
▲一要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游子吟》中,诗人孟郊形象地描绘了一位慈母的爱子深情,很朴素、很细腻、很自然、很感人。俗话也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却认为父母的含辛茹苦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同志在部队吃点苦头、受点挫折,就埋怨父母把自己送到部队来。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大二时父亲在车祸中遇难。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女孩大
难困苦乃至生死的考验。如今,部队培养的人才遍及军营内外,有的成为部队的技术骨干、训练标兵,有的成为地方的公安干警、高级厨师,还有的是纵横商海的企业家,为政一方的父母官。可见,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是我们成长成才成功的基本条件。
▲第二个方面,常思感恩之义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当代军人,我们更应该常思感恩之义,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动力,也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首先,感恩是一种优良品德。我国素称“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其中包含了感恩这种优良品德。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许世友将军的故事。老将军是一位有名的孝子。在生命弥留之际,他多次向中央报告,希望死后能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在报告中他写道:▲“生当为国尽忠,死后为母尽孝。”60年的戎马生涯,老将军战功赫赫,九死一生,然而忠孝难以两全,对老母亲的养育之恩,老将军时刻铭记在心。还有一个是“小郎铮”的故事。▲图片上这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就是小郎铮。5.12汶川地震发生10多个小时后,武警官兵从废墟中成功救出了满脸是血的小郎铮。当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的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礼。一个三岁的孩子,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感恩之情,成为抗震救灾中的经典瞬间。从以上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感恩之举体现的是人性的光辉与善良,感恩之情维系的是人心的美好与和谐。
▲其次,感恩是一种精神动力。一个人受恩于他人,受恩于社
▲第一,要在对党忠诚中升华赤子情怀。作为军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党的恩惠,所以我们应当责无旁贷地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听从党的指挥。▲这里,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顷刻间,千万房屋化为乌有,几十万人民群众被埋废墟。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13万大军无惧任何艰难险阻,从大江南北赶赴救灾一线,用双脚走出了一条条生命之路。▲这个画面大家可能还有印象,5月18日重灾区北川县北川中学里,一名年轻的战士面对痛哭的父母,眼泪忍不住的哗哗下落,最后终于哭跪在地。他叫陆苇,家就在北川县城。地震发生后,家中9名亲人被埋在了废墟下面,其中还包括他的爷爷奶奶。他知道这些亲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但他是救援前指里唯一的通信兵。在整个灾区通信全部瘫痪的情况下,他肩负着通信保障的重任。面对悲伤的父母,他含泪说道:▲“我知道家里人需要我,但掩埋在废墟中的千万万的父老乡亲更需要我啊!”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官兵在忠与孝的抉择之间,毅然选择了尽忠。就是因为我们是党缔造的军队,只要党一声令下,我们就坚决执行命令、毫不退缩;就是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当人民有难时,我们就应当冲锋在前、义无反顾。
▲第二,要在献身使命中书写人生豪迈。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官兵以履行新的历史使命为己任:在激情燃烧的训练场上,全体将士摸爬滚打、苦练技能、确保打赢,在十万火急地抢险救灾第一线,每名官兵夜以继日、奋勇争先、无所畏惧。▲“抗震救灾英雄战士”
民情、报国家”的军人典范。
第五篇: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让读书成为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一个人在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一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因此,教师应努力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学校为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随处可见的图书橱柜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有书看,各种激励、评比措施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而所举行的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更是将孩子的读书热情点燃起来,如读书月、读书节的设立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创建“书香”班级、争做书香少年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制作小小书签比赛丰富了学生的读书生活; 读书手抄报、作文比赛使学生的读书成果得到展示;读书交流会上让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图书漂流活动让图书资源得以共享;师生、亲子共读一本书让学生的见解得到了提升„„他们在活动中收获着、成长着„„
久而久之,读书已逐渐成为孩子的习惯,书香在孩子中间弥漫,他们在书海中畅游,品尝着读书带来的甘甜,感受着读书带来的蜕变。
书香溢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