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习惯
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习惯
近几日同弟弟看电视时,见少儿台时常在播一则宣传雷锋精神的广告,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我们国家宣传雷锋精神已经近五十年了,雷锋精神真的成为我们生活得一部分了吗?我们每天都在说学雷锋,可是当老人被车撞到而无人帮助的时候,当失主丢了钱包而无人送还的时候。我们所宣传的雷锋精神在哪里?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雷锋精神在哪里?我认为,要学习雷锋精神,那就必须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习惯。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雷锋是一个实干家,在他从事公务员,工人,军人等众多职业的时候,他始终充满着饱满的热情。他当公务员时,被县委机关评为“工作模范”,他到鞍钢参加工业建设的时,三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五次被评为红旗手,十八次被评为标兵。而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时,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团,营嘉奖多次。为了他崇高的理想,他在实际岗位上说到做到,表里如一。真正成为了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们都是普通人,既然一时没有能力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应该一切归根实际,一切从小事做起,为了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而不断贡献自己小小的力量。这种贡献更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不管是对待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热情高涨的面对它,习以为常的做好它。也许一时我们不会看到自己的成绩,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价值就会逐步显现出来。
当然,如果只做好本职工作,雷锋也许只会成为一个“劳动模范”,而不是“人民的好战士”了。他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他为人民做好事的故事我们早已铭记在心。这是一种何等高贵的品质啊。能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而不求回报,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最令人崇敬的地方。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将助人为乐视为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将服务人民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样对雷锋精神的学习才算真正落实在了行动上,我们的思想境界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不知不觉间,雷锋已经离开我们五十年了,但他思想的光辉却始终未曾退却,在他的精神的指引下,我们一定会继续前行向着一个光明的未来而不断前进。
第二篇: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习惯
“学雷锋,见行动,讲奉献”演讲稿
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习惯
雷锋走了,一位可爱的战士,50年前,在刚走过22岁的花样年华,离开了这个他深深喜爱的、并为之奉献的祖国,离去了!带着深爱着他的亲人们的遗憾,离去了!
雷锋又来了,当我们走出家门,走到路上,走进校园,走上街头,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幕:一个找不到妈妈的孩子哭了,一位同学、一位阿姨或一位叔叔关切的问候,热心的寻找,当看到孩子和妈妈团聚的笑容时,我们说,雷锋来了!一位丢失了钱包的失主,捧着失而复得的钱包而眉开眼笑时,我们说,雷锋来了!当我们看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在一位少先队员的搀扶下走过马路时,我们也说,雷锋来了!是的,雷锋又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正是这些“雷锋”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人间的美好。
三月,这个春风送暖,百花盛开的月份,这个满含诗意的月份。是怀念,那是对雷锋同志的深情的怀念,是对雷锋同志短暂而伟大的一生的怀念;更是追求,是我们传承雷锋同志的崇高精神,接受雷锋精神洗礼,铸造完美人格的日子。
我认为,雷锋精神的内涵是奉献,无论是刻苦钻研的劲头、爱岗敬业的执着,还是助人为乐的善举,无不是奉献精神的延伸。在困难的岁月,对于不幸中的需要帮助的人们来说,雷锋精神是雪中送炭;在今天共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雷锋精神更是锦上添花。昨天,今天,明天,雷锋精神
永不过时,永不褪色。
我们学习雷锋同志的崇高精神,接过雷锋同志那根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接力棒,沿着雷锋同志没有走完的路,报效社会,推进和谐。
每一位有志于成为祖国栋梁的青少年,都应该成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领航者,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在学校里,在广阔的社会中,自觉地把“践行雷锋精神,做新时代的雷锋”作为自己成长的完美追求和不懈努力,把雷锋精神摒弃在豪言壮语之外,落实在实际行动之上,融合在澎湃热血之中,化为一种自觉持久的习惯行动。我们要把雷锋精神当做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水、空气和阳光,让我们的成长时刻接受这种精神的滋润、更新和普照,然后把他——这种对社会的大爱,从我们的心灵深处放射出来,化为一杯杯清凉的水,去滋润那些困境中的人们焦灼的心;化为一缕缕和煦的阳光,驱散那些因遭遇不幸和痛苦的人们心中的寒冷和阴影,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光明。每一个黑夜,每一个白天,每一个寒冬,每一个酷暑,让雷锋精神成为常驻人间的温暖和谐的风,不管春夏秋冬,“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不能改变我们对雷锋精神的信仰与践行。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是祖国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我们更应该是二十一世纪雷锋精神的传承和践行的主力军,让我们用自己的大爱,用自己的行动,为社
会的进步与和谐贡献自己的青春。让我们的社会因为我们的爱的付出而变成美好的人间!
第三篇: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
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要求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中,以***、***、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教材,聚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刻总结反思,汲取教训、引以为戒,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起来、实起来。
一、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微”字上下工夫
俗语说:“针大的窟窿能有斗大的风”,“千里之堤能溃于蚁穴”。如果不注意细微之处,不从细微之处进行自省,就等于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疤”养成“巨痈”。胡长清、成克杰、李真等等,每一个最终被查出来的腐败分子,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从“笑纳”一条烟、一瓶酒,“帮忙”签个字、批个条子开始慢慢滑向深渊的,这就是“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累大德。”因此,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复杂形势下,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一些微不足道的不良行为当作事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一样对待,一定要及时对那些微不足道的不良行为进行深刻的自省,切实把好防微杜渐的关口,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节”入手,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
二、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深”字上下工夫 当前,许多人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刻的自省,即使“自省”也是蜻蜓点水。这是因为自省本身就是蜕变的过程,这种“蜕变”就等于揭开旧日的伤疤,撕开因时间而忘却疼痛的伤口。但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自省就是要“不怕丑”、“不怕痛”,因为今天的“出丑”正是为了明天的“不出丑”,今天的“痛”正是为了明天的“不痛”。因此,作为共产党员无论是痛苦还是难堪,都必须去正视它,不要害怕对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不要害怕发掘自己内心不那么光明甚至很阴暗的一面,要用锋利的解剖刀去解剖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产生刻骨铭心、切肤之痛,只有这样解剖得越准确越深刻,思想的成熟度才能越高,取得的成效才可能越大。
三、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常”字上下工夫
古人修养就非常重视“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范文正公尝曰:“吾每夜就寝,必计一日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若相称,则熟寐;不然,终夜不能安枕,明日必求以称之者。”古人尚且“吾日三省吾身”,以“一日之所为”,“一日之功过”来校准、对照和检查自己,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时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象每天的“洗脸”和“扫地”一样,随时除去“灰尘”。经常问问自己:一言一行是不是符合党员的标准,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自己的身份?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地方可以去,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时处处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在头脑里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唯有常自省,才能常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进步。
四、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改”字上下工夫 自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但这只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因此,新时期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千万不可“光打雷不下雨”,“知过而不改”,无视它,不去纠正它。古人讲过:“有过勿惮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孰能无过”,重要的是对缺点和不足的态度。怕只怕,明明错了,也明知错了,却偏要癞蛤蟆垫床腿——死扛着。“知错而能改,则善莫大焉”,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并不怕有缺点和错误,只要我们勇敢地拿起自省的武器,就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使自己的内在修养得到净化和升华。
自省是精神层面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要求“省己之言行,省己之思想,省己之习惯,省己之品格,省己之长短,省己之进退”,它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的有力思想武器,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作为银行一线员工的我要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第四篇: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结草衔环、卧冰求鱼,这四个典故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它们用一个共同的词汇可以概括,▲即“感恩”。翻翻史书,我们不难发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上,类似的典故数不胜数。▲“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句格言可谓童叟皆知、家喻户晓。可见,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瑰宝。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是当代革命军人的一堂人生必修课。
▲知谁之恩、为何感恩、如何报恩,是每一位战友都应该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这节课,我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第一个方面,常怀知恩之心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也不管我们取得了多少成就,都离不开部队、社会、家庭给予我们的各种各样的关爱和帮助。虽然对于他们来说,施恩并不求回报,但我们应该始终牢记所受之恩惠,知恩图报。那么,我们究竟要知谁之恩呢?
▲一要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游子吟》中,诗人孟郊形象地描绘了一位慈母的爱子深情,很朴素、很细腻、很自然、很感人。俗话也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却认为父母的含辛茹苦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同志在部队吃点苦头、受点挫折,就埋怨父母把自己送到部队来。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大二时父亲在车祸中遇难。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女孩大
难困苦乃至生死的考验。如今,部队培养的人才遍及军营内外,有的成为部队的技术骨干、训练标兵,有的成为地方的公安干警、高级厨师,还有的是纵横商海的企业家,为政一方的父母官。可见,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是我们成长成才成功的基本条件。
▲第二个方面,常思感恩之义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当代军人,我们更应该常思感恩之义,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动力,也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首先,感恩是一种优良品德。我国素称“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其中包含了感恩这种优良品德。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许世友将军的故事。老将军是一位有名的孝子。在生命弥留之际,他多次向中央报告,希望死后能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在报告中他写道:▲“生当为国尽忠,死后为母尽孝。”60年的戎马生涯,老将军战功赫赫,九死一生,然而忠孝难以两全,对老母亲的养育之恩,老将军时刻铭记在心。还有一个是“小郎铮”的故事。▲图片上这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就是小郎铮。5.12汶川地震发生10多个小时后,武警官兵从废墟中成功救出了满脸是血的小郎铮。当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的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礼。一个三岁的孩子,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感恩之情,成为抗震救灾中的经典瞬间。从以上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感恩之举体现的是人性的光辉与善良,感恩之情维系的是人心的美好与和谐。
▲其次,感恩是一种精神动力。一个人受恩于他人,受恩于社
▲第一,要在对党忠诚中升华赤子情怀。作为军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党的恩惠,所以我们应当责无旁贷地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听从党的指挥。▲这里,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顷刻间,千万房屋化为乌有,几十万人民群众被埋废墟。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13万大军无惧任何艰难险阻,从大江南北赶赴救灾一线,用双脚走出了一条条生命之路。▲这个画面大家可能还有印象,5月18日重灾区北川县北川中学里,一名年轻的战士面对痛哭的父母,眼泪忍不住的哗哗下落,最后终于哭跪在地。他叫陆苇,家就在北川县城。地震发生后,家中9名亲人被埋在了废墟下面,其中还包括他的爷爷奶奶。他知道这些亲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但他是救援前指里唯一的通信兵。在整个灾区通信全部瘫痪的情况下,他肩负着通信保障的重任。面对悲伤的父母,他含泪说道:▲“我知道家里人需要我,但掩埋在废墟中的千万万的父老乡亲更需要我啊!”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官兵在忠与孝的抉择之间,毅然选择了尽忠。就是因为我们是党缔造的军队,只要党一声令下,我们就坚决执行命令、毫不退缩;就是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当人民有难时,我们就应当冲锋在前、义无反顾。
▲第二,要在献身使命中书写人生豪迈。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官兵以履行新的历史使命为己任:在激情燃烧的训练场上,全体将士摸爬滚打、苦练技能、确保打赢,在十万火急地抢险救灾第一线,每名官兵夜以继日、奋勇争先、无所畏惧。▲“抗震救灾英雄战士”
民情、报国家”的军人典范。
第五篇: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让读书成为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一个人在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一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因此,教师应努力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学校为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随处可见的图书橱柜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有书看,各种激励、评比措施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而所举行的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更是将孩子的读书热情点燃起来,如读书月、读书节的设立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创建“书香”班级、争做书香少年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制作小小书签比赛丰富了学生的读书生活; 读书手抄报、作文比赛使学生的读书成果得到展示;读书交流会上让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图书漂流活动让图书资源得以共享;师生、亲子共读一本书让学生的见解得到了提升„„他们在活动中收获着、成长着„„
久而久之,读书已逐渐成为孩子的习惯,书香在孩子中间弥漫,他们在书海中畅游,品尝着读书带来的甘甜,感受着读书带来的蜕变。
书香溢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