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0句法学经典名言
100句法学经典名言
突然间发现自己明白的法学名言太少了,许多经典名言竟然自己都不知道,真是有愧,了解点名言也好在外装一装。好歹咱也是专业法律出身,不然太寒碜了,下面是在网上搜的一些名家名言,有兴趣的看看你知道多少
1.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哈罗德J伯尔曼
2.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思
3.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波洛克
4.法官乃会说话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爱德华.S.考文
5.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达雷尔
6.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黑格尔
7.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子
8.服从法律:无论是我或任何人都不能摆脱法律的光荣的束缚。——卢梭
9.一次不公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犹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培根
10.刑罚可以防止一般邪恶的许多后果,但是刑罚不能铲除邪恶本身。——孟德斯鸠
11.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12.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会再有力量。——卢梭
13.公正不是德性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恶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邪恶。——亚里士多德
14.法律不保护权利上的睡眠者。
15.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卡尔.马克思
16.呆板的公平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
17.人与人是不相同的,人们不能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视同仁、人人相等。——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繁荣的国度》
18.枪炮作响法无声。(指:当发生战乱的时候,平常法律所维系的社会秩序便会荡然无存,冲突的解决完全凭借暴力。)
19.民不举官不究(指:司法职能的被动性)
20.无保障的权利不是权利。
21.契约是当事人间的法律。
22.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
23.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
24.超出管辖权所作的判决不必遵守。
25.特例不应成为立法之依据。
26.一切法律的总目标一般是或应该是增加社会幸福。——边沁
27.缺乏救济的权利是虚假的权利。
28.法律人是民主社会最后的贵族,他们是防止民主走向极端和多数人暴政的最坚固的堡垒。——托克维尔
29.困难群众的寒舍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30.法律如果推不开特权的门,也一定跨不进人民的心
31.证明责任乃诉讼的脊梁 ——罗森贝克
32.合意创立法律。
33.有一百条法律,却有一百零一个问题。
34.在法庭上,只有证据,没有事实。
35.法律可以揭露罪恶,却不能消除罪恶。——弥尔顿
36.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杰弗逊
37.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38.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39.理解法律,特别是要理解法律的缺陷。——边沁
40.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四库全书政法类法令之属按语》
41.法是关于人世和神世的学问,关于正义与不正义的科学。——《法学阶梯》
42.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麦克莱
43.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44.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Justice delayer is justice denied)
45.婚姻的结合要求夫妻双方都要忠实,忠实是一切权利中最神圣的权利。——卢梭
46.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
47.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48.任何人均不得因其不法行为而获益。
49.在个人的案件中或是他所看到的案件中不能有疏忽,因此执法从来不能疏忽。——马克.吐温
50.付给律师的费用不应据其在法庭上陈述时间的长短,而应据其辩护质量的优劣。——克莱门凯
51.倘若要说服他人,首先就要想方设法使人听得进你所说的话。——昆体利安
52.言论自由是一切权利之母。——卡多索
53.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础。——伯克
54.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55.让我们维护公平,那么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自由。——约瑟夫.儒贝尔
56.倘若世上没有坏人,也就不会有好的律师。——狄更斯
57.自然界中没有奖赏和惩罚,只有因果报应。——瓦谢尔
58.如果法律没有恐惧支撑,它绝不能生效。——索福克勒斯
59.法律的生命从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霍姆斯
60.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格索尔
61.有二种和平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62.最好的法律从习惯产生。——儒贝尔
63.法律是社会习俗和思想的结晶。——威尔逊
64.惩罚是对正义的伸张。——奥古斯丁
65.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共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霍姆斯
66.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67.有此上士,则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虞延
68.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达雷
69.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象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贝卡利亚
70.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罗伯斯比尔
71.法律又是什么呢?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列宁
72.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卡尔.马克思
73.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菲力普斯
74.只有战胜者才有权判定什么是战争犯罪。——加里.维尔
75.法律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但它自认为它是整个世界。——约翰.莫蒂默
76.法律应该是稳定的,但不能停止不前。----庞德
77.对国家机关,法无授权即禁止;对人民大众,法无禁止即许可。——马克思
78.重要的不在于自由本身,而在于国家使你的自由成为可能而提供的条件。——罗斯福
79.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丁尼生
80.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萨维尼
81.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强森
82.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伯尔曼
83.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陈弘毅
84.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85.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庞德
86.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边沁
87.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亚里士多德
88.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劳伦.却伯
89.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德沃金
90.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埃利希
91.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李普曼
92.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93.法院不得对于未向其诉求的事项有所作为。
94.任何人在被证明有罪前,皆应被视为无辜。
95.素朴的绝对的正义感,往往却是证据法则最大的杀手。
96.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岭。——法谚
97.程序先于权利。——法谚
98.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边沁
99.法律不可能给每个人以方便,如果它有益于全体和大多数人,我们就该满足了。——李维
100.国家应该尊重公民的个人私有财产,国家也责任培养公民对他人的和自己的财产权利的尊重和热情,仓廪足而知礼节,一个私有草产极大丰富的国家和民族,才可能是一个道德文明昌盛的国家和民族。生命比整个世界都珍贵。——曲新久
第二篇:法学名人名著名言名句大3
法学名人名著名言名句大汇编
(三)当事人给法官事实,法官给当事人法律。
法律不强人所难。
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公民的权利。
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罪责)。
任何人不因思想受处罚(Nemocogitationis poenam patitur ; Cogitationis poenamnemo patitur)。
法官不得因没有法律拒绝裁判。
任何人在被证明有罪前,皆应被视为无辜。
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存疑时有利于被告(in dubio prereo)。
警察是法庭的仆人。
素朴的绝对的正义感,往往却是证据法则最大的杀手。
任何人不得通过损害他人的方式为自己获利
行使自己权利以不损害他人权利为限
不得推定任何人遗弃自己的财物。
契约胜法律(The agreement of the parties overrides the law)。
避免损害者较取得利益者为优先。
债务证书在债务人之手中时,推定该债务已清偿。An evidence of debt found in possession of the debor is presumed to be paid.法理乃法律之精神。The reason of the law is the soul of the law.人民之安宁乃最高之法律。The safety of the people is the
supreme law.人们在利用法律所给予的保护他们权利的机会时,财产是一个决定的因素。——拉基斯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晋]陆机
气死莫告状,饿死莫做贼。——[清]《增广贤文》
自己不能成为自己案子的法官。
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清]《增广贤文》
天理自乍现时充拓,如磨尘镜,光彩渐增,若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便远隔千山。——[清]《增广贤文》
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偷情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它纯粹是个祸因。——[古罗马](哲学家)普劳图斯
婚姻的结合要求夫妻双方都要忠实,忠实是一切权利中最神圣的权利。——[法国](思想家)卢梭
凡是不能说的一切都要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
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美]道格拉斯
法者,定分止争也。——韩非
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事实胜于雄辩。
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
惩其未犯,防其未然。——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
销恶于未萌,弥祸于未形。——北宋司马光
法不可知,威不可测。
多行不义必自毙。
有此上士,则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东汉]虞延
冤有头,债有主。
在个人的案件中或是他所看到的案件中不能有疏忽,因此执法从来不能疏忽。——马克·吐温
付给律师的费用不应据其在法庭上陈述时间的长短,而应据其辩护质量的优劣。——克莱门凯
倘若要说服他人,首先就要想方设法使人听得进你所说的话。——昆体利安
言论自由是一切权利之母。——卡多索
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础。——伯克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波洛克
奇特几乎总能提供一种线索。一种犯罪越普通,越不具特点,就越难以查明。——柯南·道尔
让我们维护公平,那么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自由。——约瑟夫·儒贝尔
倘若世上没有坏人,也就不会有好的律师。——[英]狄更斯
自然界中没有奖赏和惩罚,只有因果报应。——[英]瓦谢尔
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英]丁尼生
如果法律没有恐惧支撑,它绝不能生效。——[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法律的生命从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美]霍姆斯
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格索尔《摩西的一些错误》
有二种和平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格言和反省》
最好的法律从习惯产生。——儒贝尔《冥想录》
法律是社会习俗和思想的结晶。——[美国前总统]威尔逊
惩罚是对正义的伸张。——[英]奥古斯丁
法律吸吮穷人的膏血,而富人却掌握着权柄。——[英国作家]哥尔德斯密斯
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英国作家]达雷尔 L
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象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意]贝卡利亚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法]罗伯斯比尔
法律又是什么呢?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列宁
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菲力普斯
只有战胜者才有权判定什么是战争犯罪。——加里·维尔
法律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但它自认为它是整个世界。——约翰·莫蒂默
法律应该是稳定的,但不能停止不前。——庞德
人与人是不相同的,人们不能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视同仁、人人相等。——[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
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列宁
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著名官卡多佐
法律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暴力,超越权利的声音,它所划定的权利边界虽然无形,却深深地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
为了正义,哪怕它天崩地裂!——古罗马格言
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
没有程序的正义就没有实体的正义。
任何人不得转让超过自己权利之权利。
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自己不能成为自己案子的法官。
法官谙知法律。
在法庭上,只有证据,没有事实。
约定必须遵守。
特例不应成为立法之依据。
以公正的逻辑代替武力的逻辑是法律本质的全部所在。——卜思天·儒佩基奇
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利,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予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英]洛克《政府论》
只要爱自由,就足以建立共和国,但是,能够维护共和国和使它繁荣的,只有爱法律。——[法]马布利
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法]伏尔泰
那不知道自己缺乏自由之意志的人才是真正的贫穷者。——[德]尼采
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枚金币叫人权。——卢梭
法律应当与道德保持一致。——[美]富勒
法律应当与权利保持一致。——[美]德沃金
法律应当与正义保持一致。——[美]罗尔斯
惩罚在罪犯看来应该是他的行为的必然结果,——因而也应该是他本身的行为。他受惩罚的界限应该是他行为的界限。——马克思
刑罚可以防止一般邪恶的许多后果,但是刑罚不能铲除邪恶本身。——孟德斯鸠
无论是显贵和富人都不应当有权用金钱赎买反对弱者和穷人的罪行。否则,财富——由于法律的保护,它对爱劳动的奖赏——就会成为暴政的支柱。——贝
卡利亚
谁握有国家的立法权或最高权力,谁就应该以既定的、向全国人民公布周知的、经常有效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来实行统治;应该由公正无私的法官根据这些法律来裁判纠纷。——洛克
最好的刑事政策,便是最好的社会政策。——李斯特(v.Litzt)
法律是一门艺术,在一个人能够获得对它的认识之前,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英国官 柯克爵士
没有当事人就没有法官。
场所支配行为。
有社会,斯有法律。
举轻明重。
徒法无以自行。
公法易逝,私法长存。
法律如果不被人们所信仰,它就是一纸空文。
第三篇:法学名人名著名言名句大2
法学名人名著名言名句大汇编
(二)1.所有的解释,若是可能的话,必是通过消除文本中的矛盾而实现的。
2.没有哪种犯罪比不服从还严重。
3.习惯与合意可以使法律无效。
4.有权利便有救济。
5.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罪责)。
6.法律中不允许过度矫情和做作的表述,因为这种伪装的确定性会干扰真正的法律确定性。
7.真相无所惧,唯怕被隐瞒。
8.通过惩罚少数人,可以威慑所有人。
9.没有人应当从自己的过错中获益。或,人不应当因自己的不义而获益。
10.再坚强的堡垒也敌不过金钱的侵蚀。(西塞罗)
11.没有什么比善更受欢迎。
12.没有什么命令比“过守法的生活”更具有权威性。
13.两方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不得对利益无涉的第三方不利。
14.没有人有义务证明自己有罪。(注:与我国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恰好相对)
15.享受好处者应承受相应的负担。(相当于经济学家们常说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16.举证责任应由提出主张者、而不是否定(主张)者承担。
17.法律不会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18.俺来了,俺看见,俺征服!(凯撒说的,凶恶吧!)
19.荣誉是美德的报偿。(西塞罗语)
20.小日子过得美不滋儿的人,必是无名之辈。(奥维德的名言)
21.法律只帮助警醒的人,而不帮助惫懒的人。(用来解释为何会有“诉讼时效”制度)
22.我们无力反抗真理。
23.法律旨在防止强势者为所欲为。
24.如果语句中并无模棱两可之处,则不能做出与该语句的明显含义相悖的解释。(法律解释及合同解释的一项基本原则)
25.一旦合同中出现含糊不清的表述,应尽量做出有助于保障标的物之安全的解释。
26.附属物永随主物。
27.人民的声音,即是神的声音。
28.享有权利的人可以放弃他所享有的权利。
29.沉默将被理解为同意。
30.法院不能主动寻找案件。(恰好是对“司法能动主义——judicial activism”的批评)。
31.我们必须把“天生自由人”这个术语理解为包括经由司法程序被宣布为“生而自由”的人,尽管他可能是一个“解放自由人”;经由司法判定的事项等同于事实。
32.优秀的法官能够拓展正义的疆域。
33.无法在司法程序中被采信的事实就等于不存在。(注:这句法律格言使我们注意到“事实”与“证据”的区别以及后者在法律中的核心地位。我们的司法原则似乎应当重新表述为“以证据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34.当一部制定法所为之服务的理由不复存在的时候,这部法律也便会随之消失。(注:这个法谚似乎暗合于耶林的观点:法律是达致政治社会所确立的某些目标的手段,当一个目的已经没有存在理由的时候,为了达到该目的而制定的法律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35.相似的理由导致相似的规则。(注:是对“遵循先例原则——stare decisis”的一种解释。)
36.如柏拉图所言,智者非因犯罪已然发生才去惩罚,实乃为了防止犯罪而施刑责;[其原因在于],过去无法逆转,而未来则可以预防。
37.享用自己的财物应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度。
38.合法的婚姻以双方之合意为要件,不因同居之事实而成立。
39.小心无害。
40.某片土地上所建之物,成为该片土地的一部分。
41.衡平是对普通法律规则中有缺陷部分的矫正。
42.平等者之间不存在支配权。(引申意:一个主权国家不得干涉另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
43.平等者之间不存在司法管辖权。(引伸意:一个主权国家不得对另一个主权国家行使司法管辖权)
44.让法官来回答法律问题,而把事实问题留给陪审员去裁断。
45.习惯可被适用为法律。
46.表达一种意思意味着排除其他意思。
47.坚持已经做出的决策,且勿打破安宁。
48.一项基于人身的诉权随着权利人的死亡而消失。
49.土地的所有权人拥有该片土地上至天空下至地心的所有权益。(所有权绝对主义的经典表述)
50.不可强迫某人与他人共享某物。(引申义:共有所有权需以每一共有人的自愿为基础。)
51.土地上的负担永远追随土地。(引申意:土地的所有者需承担土地上附着的风险和负担。)
52.习惯的力量的巨大的。
53.破坏证据者应承担不利于他的推定。(注:普通法中有一项原则:The doctrine of spoliation,便是源自这一法谚。所谓破坏证据(spoliation),是指在面临诉讼之可能性或现实时销毁、严重改变或疏于保存证据。)
54.疯狂本身便是对疯子的惩罚。
55.买家当心!(意译:货物出门,概不退换!)
56.母亲永远是确定的。
57.对于一项含糊不清的回答,应朝着不利于回答者的方向解释。(注:这一法谚所体现的原则后来演变为“doctrine of contra preferentem”,是普通法法域解释保险单的一项重要原则。)
58.法律因某种理由而存在;理由发生了变化,法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59.单凭行为不能判定某人有罪,除非他还有犯罪的意图。
注:这句法谚里面包含着英美刑法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mens rea”(犯罪意图,主观恶意)
60.在涉及自我利益的案件中自任法官是不公之举。(来源于《学说汇纂》5.1.17)
61.判决可以使白的变成黑的,黑的变成白的;曲的变成直的,直的变成曲的。
意译:判决即出,黑白立现,曲直分明。(注:这句看似讽刺的法谚其实是在强调司法判决创造现实和改变现实的力量。)
62.人不能转让自己并不拥有的东西。
63.法律不关心琐事。
64.[在适用上],特别法的效力高于一般法。
65.[法律]藐视夸夸奇谈和冗长的句式。(爱德华·柯克法官语)
注:强调法律语言应有效、明晰、精炼。
66.借他人之手行为者,相当于自己行为。
67.契约应当被尊重。(注:这一法谚最初源自中世纪教会法,其意旨在法国民法典中得到了最完整的体现:契约自由神圣不可侵犯。)
68.自由裁量就是透过法律去发掘正义。
69.口头表达随风而逝,书面文字阴魂不散。
70.受托人不能把委托授权再行委托出去。
71.我们成为法律的奴隶,是为了能够保有自由。(西塞罗)
72.无知乃恐惧之源。(塞涅卡)
73.两害相权取其轻。
74.谁主张谁举证,而不是谁否认谁举证;因为事物之常理决定了否定者不易提出证明。
75.一项过错不能成为另一项过错的理由。
76.法律允许拿起武器对抗武力威胁。
77.在涉及令人发指之罪行的案件中,程序规则可以暂缓适用。或:
欲将暴徒绳于法,程序规则暂止歇。(说明:这是中世纪教会法中一项法律规则,旨在为刑讯逼供留下一定空间。以色列刑事司法当局常用这一法谚来为自己在“反恐行动”中的逼供行为辩护。)
78.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受罚。
这一拉丁法谚是费尔巴哈提出来的。它涉及到现代刑法中的两项原则:罪刑法定和法不溯及既往。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所说的一句话也遥遥呼应于这一法谚:“No law,made after a fact done,can make it a crime „„ For before the law,there is no transgression of the law”(在事实发生之后制定的法律不能将该事实中所涉及的行为确定为犯罪„„因为:既无法律,何来违法?)
79.实现正义,纵使天塌下来
80.法律乃良善允正之术。(乌尔比安引塞尔苏)
81.法律乃最高的理性,为自然所固有,规定着当为与不当为。
(西塞罗:《法篇》)
82.不公正的法律不是法律。或:恶法非法。
83.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在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便是完美的。
84.没有人有义务为对手提供武器。
85.前人行过的路,必是安全的路。(常被用来正当化遵循先例原则)
86.法律条文的本意不容背离。(柯克法官)
87.欲寻词句义,应观上下文。(单个法律条文的含义应当放到整个法律文本中去理解)
88.文本的灵魂在于它的意图。
89.只有理解了整体,才能理解部分。或:断章取义是理解的大碍。
90.取自相似案件的论式在司法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91.在解释过于宽泛的法律的时候,„„习惯和惯例可以作为解释法律文本的参照。
92.判决应当参照最新的判例。
93.已判决的事项应当被视为真理。
94.好的法官是能够息讼止争的法官。
95.公正是一种完善的理性,它解释并修正着成文法;任何法典均无法写尽它的含义,而它只与理性相伴随。(柯克)
96.当国家制定的法律朽坏的时候,自然法便会取而代之。
或:国法既坏,天道遂行。
一般情况下发生之事。或:按常理论
在它之后,所以是因它而发生。
这是法律推理中值得警惕的一种谬误。不要从正面来理解哟。要记住:“关联并不等于因果关系(Correlation does not prove causation)”。
没有人有义务做不可能之事。
这是一条古老的拉丁法谚,后来被富勒整合到他的“法律的内在道德”之中。富勒指出:一位明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明显超出其能力所及之范围的要求,以便逼出学生的潜力,但立法者却不能要求公民为不可能之事。因为老师可以在学生未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下仍然因为他实际做到的程度而表扬他,而立法者却不能出尔反尔,在公民未达到法律要求的情况下不施以处罚。这样会使法律形同儿戏。(Lon Fuller,The Morality of Law,revised editi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p.71)。
《法律的道德性》一书的中文版(郑戈译,商务印书馆即出)中有这样一段话:“要求不可能之事的技术也可能得到聪明的、有时甚至是善意的利用。良师常常对自己的学生提出他知道他们不可能达到的要求。他这样做的时候是怀着逼出学生的潜力这一值得赞扬的动机。不幸的是,在人类社会的许多场景当中,积极的敦促与强加的义务之间的界限会变得十分模糊。因此立法者很容易误入歧途,相信自己的角色就像是教师的角色。他忘记了这一点:对于未能做到他所要求之事的学生,老师照样可以为他们实际上做到的事情而表扬他们,而不会因此便显得虚伪或自相矛盾。在类似的情况中,政府官员面临的则是这样一种选择:要么做出严重不义之事,要么对偏离法律要求的情况视而不见,从而导致人们不再尊重法律。”
第四篇:法学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范文(2009-05-10 04:10:19)
转载
标签:分类: 教育
法学论文
毕业论文
范文
教育
【法学毕业论文范文】法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的衰落
【摘要】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正是以此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法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的衰落。文章从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的相关概念谈起,阐述了分析方法衰落的现实表现以及衰落的原因。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给法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法学研究;阶级分析方法;衰落;
一、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是法学方法体系的指导原则,它为法学研究具体方法的使用提供基本的指导思想和宏观的思维框架,而作为法学研究具体方法的价值分析、实证分析和社会分析是在阶级分析所揭示的基本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下运用和使用的。详言之,所谓的价值分析方法在对法律制度这一客体进行价值认知和价值评价时,实质上是以统治阶级的价值标准在对法律制度进行考察、体认并基于统治阶级的价值标准对法律制度的优劣进行判断和评价;而所谓实证分析所关注的法律规范这一实然性存在,它也是社会统治阶级有意识制定出来的,统治阶级为使这一规范具有合法性、正当性的基础,特别通过政治行为的运作而产生各级各类国家立法机关,从而使法成为一个效力等级、效力范围、效力时间长短有别但确构成一个内部协调统一的法律规则体系。至于社会分析方法所关注的法的社会效果,更是以法对于保障统治阶级的即时利益和长远利益,对于维护统治阶级进行权利义务的现有分配格局和利益结构、对于维护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的效果为依归的。因此,阶级分析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处于基础地位,对其他具体方法的正确使用发挥着总揽的作用。
具体谈及法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它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各种法律现象的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分析方法的使用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得研究中历时已久,并曾极度盛行,该方法的理论视角和理论思维为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国初期透视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问题实质起了巨大的作用,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勿庸置疑的。首先,对于法学理论建构而言,其是避免走入唯心主义法学误区的必要指南,这一方法的运用会使我们的视线自然投射在现实生活的社会分层、利益结构之上;其次,对于法律现象的历史考察而言,其是探
索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历史演变规律的基本线索;再次,对古今中外的法律制度的定性研究而言,其是有力的分析工具;最后,对于法制实践而言,其是确定和坚持我国法制根本宗旨的重要理论参照。这种方法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普遍的认同,就连西方的法学家们对阶级分析方法显示出极大的兴趣。
但正如人的理性的有限性一样,这一作为研究方法的阶级分析本身也是有限度的,它的运用遮蔽了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多维性和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因此社会关系的阶级属性使我国法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它不再是以中立和审慎的眼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中选择基本、重大的社会关系将其上升为法律关系,而是将所有的社会关系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在这一过程中,法学的独立的社会品质消失了,成为政治学的附庸。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情势发生历史剧变,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推行,又让阶级分析这一方法一度经历了反思、批判甚至否弃。
二、法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衰落的现实表现
1、有些学者在不对方法适用的具体领域进行界分的基础上直接否定阶级分析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适用。
这些学者指出,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具有危害性,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市场化社会和资本社会,社会资本和社会财富的流动性显著增强但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效率对社会公平问题长期搁置,因此运用阶级分析会使我国在原有阶级结构中出现一新的剥削阶级——权贵资产阶级,它所主导的是一个权贵资本主义,对内实行修正主义,对外实行投降主义,而广大工农成为被剥削阶级,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理论——社会主义,为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将被颠覆,因此将使中国陷入社会形态的真空。同时,阶级分析方法又是一种革命理论和革命性分析,运用阶级分析会过分强调社会发展中的张力,凸显社会冲突和矛盾,从而使社会有机体的动态平衡被任意扩大化的矛盾所毁灭,并预示社会将以革命方式实现社会公平。因此该观点要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应抛弃阶级分析的方法,因为任何使用该方法所形成的社会理论,都将是对现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危害性的社会理论。
2、学者对法的“阶级意志论”的解构式解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阶级分析方法的势微。
如果说“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我国法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积极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批判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虚伪性、局限性和彰显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真实性、优越性的背景下所做的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命题,那么今天法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法的阶级性的否定无疑是对我们在进行法学研究中所选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思维的质疑。
三、法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衰落的原因
1、社会情境的变迁
在社会科学领域,理论的孕育和产生往往是受到社会现实的驱使,而理论背后的思想也往往源于对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状态的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也是饱含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桎秙下生存的工人阶级深切同情,并寄希望于工人阶级的革命激情实现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因此马克思以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将社会成员分为截然对立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并进而控制经济和政治、文化领域,因此整个社会的权利结构是根据以财产标准为标准的阶级所建构的。工人阶级作为没有生产资料、受雇用的劳动者在与资产阶级高度两极分化中
进行各种方式的阶级斗争,并最终充当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由此马克思为我们描述了一幅这样的图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和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矛盾运动最终导向资本主义的灭亡而进入社会主义。但马克思对阶级、阶级斗争等问题是在工业社会的背景分析和阐述。然而与时间流动并行的空间面貌的差异使源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在全球范围内难以立足。
2、后现代方法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化
20世纪的60年代原本只是对建筑风格的一句戏言的后现代主义,却逐渐变成为声势浩大的世界性泛文化思潮。它与信息社会的基本现实相适应,以逆向思维方式批判、否定、超越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旨在提供一种新颖的思维方式、学术范式和思维理论范式的后现代主义,它运用解释学、语言学、系谱学等方法使人文科学科学领域的研究展现出一派有别于传统分析模式下的社会面貌。就法学研究而言,后现代主义打破的人们的固化思维,颠覆了法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普适主义的理论前设,解构了法的至上性、自治性和一致性等传统命题。阶级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具有浓厚现代主义色彩的研究方法自然也要迎接来自后现代主义法学研究范式的质问与挑战。
3、阶级分析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阶级分析方法是以阶级作为基本范畴来解释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把阶级范畴作为一个基本的解释范畴去理解社会,可以让社会生活变得更容易理解,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首先,阶级分析方法并能够应对所有社会现象的问题解释,“任何一个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说只有阶级范畴是有解释力的,或者说阶级范畴可以解释所有社会现象。不说别的,确实存在着某些社会现象:它们的条理是如此的清楚,并不需要通过阶级来进行分析”其次,“阶级分析方法本身是一种粗线条的分析方法”,阶级这一范畴是对在社会生产——即生产关系中居于相同地位的人们的一种群体性存在的一种抽象,但是当“马克思比较具体的谈到一个特定社会阶中阶级时,他似乎常常运用比‘生产关系’这个经济标准更为粗略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徐亚文.对法的阶级分析方法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法制现代化研究.2007/00
【2】蔡伟.经济、社会和哲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三个方法论贡献.江海学刊.2007/01
【3】李甜甜.浅谈运用方法论分析国际法问题.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5/06
第五篇:教育法学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法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简答教育法学的特性
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指向性;教育法学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教育法学具有综合性;教育法学具有边缘性。2.简答教育法学的发展特点。
经验法学逐渐从行政法学中脱离出来;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更为系统;出现了教育法学的专业学术组织和专业学术杂志;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教育法学课程;出版教育法学著作 3.简答教育法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教育法的基本理论。这部分内容具体包括教育法学的基本原理、教育权与手教育权的法律性质、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的运行等。二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这部分内容具体包括我国现行教育基本制度体系,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权利与义务等。三是法律责任与救济。这部分内容具体包括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构成要件、归责原则、责任方式,教育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定,法律救济等。
二、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请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教育法学的意义。(一)学习教育法学是适应依法治教形势的需要
近些年来,依法治教做为一个基本方略在教育工作中显得越来越突出。所谓依法治教,就是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它是各类国家机关、各级教育机构、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各种教育主体所参与的,包括实施教育教学、管理教育事业和其他有关教育的法制活动。实行依法治教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从总体上看,实行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到了重要日程,提出和确定了“依法治国”、“行业依法而治”。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的高度。国家管理的法治化,必然要求教育也要依法而治。? 其次,实行依法治教是教育的地位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而事实证明,保证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仅仅靠“人治”,靠领导人的“开明”,或者单纯靠行政手段干预,都是不稳定的,必须实行依法治教,保证教育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教育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三,实行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关系已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纵向型的行政管理关系,逐步转移到以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横向型的教育关系与一定范围的纵向型行政关系并存的教育法律关系的新格局。改革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平等主体关系。教育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各种社会组织的联合办学关系等,都是合同关系。教师管理也要逐步转移到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聘任制,它的基础就是一个聘任合同。教育法律关系性质和格局的重大变化,使依法治教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初步形成了教育法体系框架,为教育活动确定了基本的法律规范,标志着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必须学习和掌握教育法学知识,以适应依法治教的要求,指导依法治教的实践。(二)学习教育法学是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的需要
法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和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已有很长的历史。自从社会有了法,人们就感受到法的力量,受到法的保护或受到法的惩罚,自然就要思考法是什么,评价现行的法及人们的法律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法制工作不仅全面启动,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不能不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已经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遵守和全面执行;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于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理解,对现行法律规范的要求和态度,对于法律的评价以及对于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和法制观念等方面的知识欠缺,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因此,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是国家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要求,在全面实行依法治教的新形势下,则更为重要。不能设想,一个对教育法缺乏了解的干部、教师,会严格遵守法,正确执行教育法。因此,必须普及教育法学知识,并将教育法学理论和知识变成教育工作者牢固的信念,落实在行动上
(三)学习教育法学是正确履行教师职责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法的形式规定了教师必须履行的六项义务,其中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是第一项义务,这也是国家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该法规定教师应履行的其他五项义务,如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提高政治、业务水平等,也都要求教师应具备教育法制的基础知识,熟悉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提高依法施教的水平和能力,掌握依法维护自身及学生、学校合法权益的方法。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中 开设教育法学课程,比较系统地学习教育法学有关知识,无疑会提高他们从法律角度分析各种教育现象,运用法律方法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调处有关纠纷的能力,更全面、准确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四)学习教育法学是教师带领学生并推动人民群众学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的需要
学习教育法学,不应当只看成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要通过学好教育法制基本知识,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依法治教的形象,并且带领广大学生、家长和公民认真学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只有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及公民懂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规,才能使依法治教具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人民群众懂法、用法、自觉遵守教育法规之日,就是依法治教实现之时。广大教师负有带领学生、家长和人民群众学习教育法制基本知识的责任,必须首先自己学好,才能担当起这个责任。
2.请谈谈如何用比较研究法学习教育法学。
答;比较研究法对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教育法进行比较,并结合其他方法,揭示出教育法的本质,进而认识教育法的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学习方法。比较研究法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依据一定标准对同时并存的教育法及教育法律现象进行的比较,纵向比较是对同一教育法及教育法律现象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进行的比较。运用比较研究法,应当注意教育法及教育法律现象的基础上,对可比的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或教育法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才有意义。
3.我国教育法的特性如何?
教育法的特性是指由教育法特定的调整对象和特定的内容所决定的不同于其他法律的个性特点。如果将教育法作为法律整体的一部分而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较,他便具有一般发的强制性、普遍性和规范性的特征,如果将教育法作为法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教育法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法律以人们之间的一定关系作为自己的调整对象,统一社会性质的社会关系,由于涉及不同的社会领域而分为不同的种类,教育法的调整对象是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这是教育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特性,二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又有行政机关和学校,学校和老师,学校和社会,学校与家庭,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等主体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等方面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及其复杂的。
4.教育的公共性原则在我国教育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教育法》中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教育法之所以要确立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首先,教育事业是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共同事业。其次,个体发展的活动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而,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体活动就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成为整个社会活动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最后,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为社会发展作贡献。(2)教育的公共性原则主要表现为:《教育法》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5.简述公民受教育权的内容体系。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机会和物质条件。如某一个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无法上学,他就丧失了受教育权;如果缺乏教育的物质保障或法律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也可能落空。
三、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案例一:广东河源惩处高考作弊师生 7名涉案人员受处分
2001年7月高考时,广东河源市紫金县某中学的6名考生与2名社会青年互相勾结,利用手机将试卷答案信息发送到考生所携带的传呼机上。还有一名考生通过紫金某中学体育教师刘某,用8000元收买监考老师,这些监考老师收款后,对该位考生在考场作弊均视而不见,甚至还有一名监考老师帮他填写答题卡。案发后,紫金县招生委员会和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立即进行调查,很快就查清了这宗考场作弊案。为严肃法纪,该县对涉及违纪作弊的老师和考生作出严肃的处理。紫金某中学体育教师刘某被开除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6名监考教师分别受党纪政纪处分;违纪作弊的6名考生被取消考试资格,并停考3年。请依法分析这一案例。
答:这是一起严重违反《教育法》的案件。此案件中,涉案人员的行为不但违反了国家《保密法》的有关规定还违反了《教育法》,《教育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高考是重要的国家教育考试,涉案人员违反国家法律,应当依法处理。
2.案例二:国家奖学金是否应该被二次分配
“为了倡导一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湖北省荆州师范学院日前“建议”对该校35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奖学金进行“二次分配”,以资助更多的未获奖的贫困生。为达目的,该院院、系领导“亲自”出马,拿着已经填好了“建议捐款数额”的“自愿捐款协议书”对获奖学生进行“动员”,终于使除家庭特别困难、所得奖学金不够交清所欠学费的3名学生之外的其他32名学生捐出10.4万元奖金。你认为湖北省荆州师范学院的这一做法是否妥当,对此应有哪些思考?
答:首先,荆州师范学院此举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生得到资助,这是应当肯定的。但问题是,那些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本身就是贫困学生,有的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没有着落。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获取国家奖学金的机会,本来可以借此摆脱困境,现在却因为捐出了“数额巨大”的奖金,使自己在经济上再次陷入困境,这显然不合情理,也不公平。
其次,由于获奖者对奖学金的支配权得不到保证,必将打击贫困大学生竞争国家奖学金的积极性,这违背了设立国家奖学金的初衷。《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荆州师范学院的做法显然侵犯了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的这一权利。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必须在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依法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的实现。
3.案例三:一个和齐玉苓案雷同的案件
1994年,张广荣参加高考,虽然自我感觉还不错,但她的结果也和齐玉苓一样——名落孙山。没能上成学的张广荣回到了家乡干农活。可是四年后,张广荣听一个朋友说起来一所中学里有个与她同姓名的女老师,那个“张广荣”大学读的学校恰好是张广荣当时所报考的。
张广荣几乎没有费太大的劲就查清楚了那位“张广荣”老师的真名叫任敏,让张广荣吃惊的是,为任敏一手操办冒名入学的人正是任敏的公公——他是张广荣当年的数学老师,正是他对张说,“你没有考上。”而张广荣却信以为真。
1998年9月,张广荣将任敏告上了法庭,张提出了被告应向其赔偿物质损失5万元,精神损失5万元和赔礼道歉的要求.经过2年的时间,总算有了结果,2000年8月,法庭裁决,被告向张广荣赔偿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费共9000元。
请依法分析张广荣一案的侵权性质。对这一案例我们应有哪些思考? 答:此案属于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性质,受教育权是宪法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体现为民法上的人格利益。任何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限制、妨碍、剥夺他人受教育机会的行为,都是对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侵害,因此造成损害结果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赔偿相关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
思考: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防止侵犯受教育权的行为发生,避免对受教育主体构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