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水调歌头·月恋[推荐]
水调歌头·月恋
绿化树
佳节将临,睹物思人,惆怅,作此篇,兼怀筱媚。月凉星斗寒,入梦小溪边。翩跹青草河岸,蜻蜓吻红颜。牵手揽月怀中,徜徉云海雾山,倏忽缥缈间。月儿娇怯怯,桃花泪涟涟。
穿峡谷,入幽穴,犁梦田。采撷山果,细雨中飘飘欲仙。潭中鱼儿戏水,岸边秋虫唱晚,青天一银盘。蟋音琴瑟瑟,笑靥窝浅浅。
2013.6.10
第二篇:诗仙李白的“恋月情结”
诗仙李白的“恋月情结”
摘要:李白,一生佳作无数,在他许多的诗歌中,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就是“寄情明月赋诗章”。在流传到现在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327首之多的写到。一轮明月,在这些诗歌中,无不了包含了诗人真切,丰富的思想感情。细细欣赏李白诗中的“月”,不仅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独成一派的艺术风格与写作手法,还可以增进对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理解。继承传统文化,只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创造未来,可以延续中国灿烂的中华文化,为此,我们更应当对传统文化的精华,对诗仙李白的诗歌做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关键字:李白月抒发情感意义
诗仙李白的诗歌,独成一派风格,因其拥有丰富,浪漫的主观想象,雄伟壮丽的形象体系和恢宏大气的夸张手法等鲜明的特点,可以流传千百年,屹立于中国诗歌史上。而明月,通常就是李白诗歌经常歌咏的对象,于是清代文学家叶夔就曾经说过:“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李白寄情的这一轮明月,永远明亮,高悬于长空,分明是诗人那颗坦荡高洁,恃才傲物的心灵的象征。
一,“恋月情结”是传统历史文化的积淀
明月,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就是民歌以及无数文人骚客的歌咏对象,他们或触景生情,感发志意;或寄情于景色,借景抒怀。例如早在《诗经.陈风.月出》就说:“月出皎兮,美人缭兮”,在这里,以皎洁的明月喻比美人的娇好容貌,惟妙惟肖,令人叹绝。又如在汉代的一个五言古诗中,也寄托于明月:“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叙写游子由月引发思乡之情,其情其境,又使人感伤不已。到了唐朝,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更是成功的描写了春天江畔上的月下美景,融合了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从而成为千古的绝唱。在诗中,描摹从月升到月落的整个过程,随着景色的不断变化,于是就有了自然地驰骋想象,从而抒发情感。总的看来,它就像一首月夜幻想曲,对宇宙的无限,人生的短暂的思索,对人世间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心理描写,深刻而细微,却又哀而不伤,于是我们在阅读时,因其美而忘其苦,感受到一种奋发的力量。难怪闻一多先生也在感叹“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诗情画意,清幽感人,可以随有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超越呢,唯独李白。
二,诗仙笔下“月”的情感
面对长空的明月,或阴或晴,或园或缺,而李白面对皎皎明月寄情明月赋诗章,抒发情感不同,作用不同。
2.1抒发诗人无尽的思乡之情
总所周知,哙炙人口的《静夜思》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思乡。除了这首以外,表现思乡的还有很多,如《太原早秋》里的“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里的“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诗人以清新俊美的峨眉山月代指家乡,并且亲切地称呼为“君”,把家乡比喻为月亮,把月亮与家乡当作人来称呼,从而使家乡有了一个活泼美丽的载体,一个感情深挚的物象,抒发了对家乡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中的月,不仅让人思乡,而且千百年来,成了故乡的代表,比如在诗歌“与人万里长相随”,照沧海、照黄鹤楼、照长安陌、照秦川,直至诗人返乡,“归时还弄娥眉月”。诗中所表达的对明月的感情,超过了《静夜思》中的观月思乡。
2.2抒发怀才不遇的惆怅与苦闷
李白“授笔成文,婉丽精切。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伺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这样由于受到杨贵妃的阻止,唐玄宗终于还是放弃了给李白官职的打算。李白明白自己也无法被帝王所容纳,只能自己独自的离去。奸臣当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自然使得李白心情异常的沉重,难以排解。这在他的诗歌中就可以体现出来:“万里浮云卷碧海,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这一轮孤悬夜空,放射着凄冷寒冷的明月,正是处于小人当道、谤言蜂起的污浊社会,仍坚持清高操守的诗人自身形象的写照。又如《古风》中“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诗人塑造了光明峻洁的鲁仲连形象,借以表达自己崇高的人格追求。这两处明月,或直接比衬诗人的自我形象,或间接比喻内心的理想追求,异曲而同工,流露了诗人内心的愁苦。由于不被现实理解,李白只好把他的心灵向大自然敞开,以明月为知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亮成为诗人倾诉内心苦闷、解除内心烦恼的知心朋友,显得亲切可爱、温柔感人,闪现着人情美的光华。
2.3以明月在载体忆古抒怀
在诗歌中,李白已经点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由此可见,借明月忆古抒怀,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在《苏台览古》中“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找吴王宫里人”,在诗中写了古人当年的事,却昔日歌舞场,今天成了荒台,于是联系到当时唐玄宗的所为,其中借古讽今的味道就不难体味了。类似的诗歌还有,“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应念投江客,空余吊屈悲”,虽然时隔千年,李白对屈原的才华情操极为仰慕,对屈原的身世不幸感到叹息:“屈平辞赋悬明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对屈原辞赋的评价,如同屈原在《涉江》里所说的,“与天气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而当年楚王寻欢作乐的台榭则早已颓废只留下荒丘。又如“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意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峨眉憔悴没胡沙。生令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王昭君故事的想法。在以上的诗歌中,诗歌的感情流露情切,爱憎分明的情怀强烈的表现出来。
2.4借“月”描写戍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自古以来,战争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王朝,战争是强加给贫苦百姓身上的苦难,难以摆脱。由于戍边征战,有多少的男儿与妻子,儿子别离,背井离乡。一轮明月照九州,自然也就为古今往来咏叹戍边战士思乡的寄托,并由此留下了无数感人的诗篇,但是李白也不例外。《关山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首先以“明月出天山”描绘了西北塞外的景色,就写到了“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乡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当然在面对戍边问题上,李白也有自己积极的看法。他就高度的赞誉汉代的名将霍去病,“骏马似丰飚,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骠姚”,从此可以看出来,李白并不否定戍边生活的艰苦,“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
随弓影,胡霜拂剑花。”但李白肯定了征战了将军,战士,以自己的艰辛换取了国家的安定,于是联想到国家安定繁荣的景象,“长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秋天的长空张高悬皎洁的明月,却不见有人来赏月。千家万户都传出了赶制冬衣的声音,其实也就传来了万户千家源源不断的思念,远在边关的情人。但愿有朝一日能永久平定骚扰边境的敌人,这样的话,身边的亲人就不用再远征。
三,李白“恋月情怀”的意义
李白诗歌涉及到月亮的,有327首之多,而且其中的许多诗,在境界上极为阔大壮观,也典型地反映了诗人的性格特征,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东西是月亮”。在李白的咏月诗里,诗人他那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得到了自然真切的表现,尤其是那飘逸不群的谪仙气质,更被发挥得酣畅淋漓。比如在《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中“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所描绘的阔大、纯净的湖面,渺远、美好的传说,如画的情韵与境界,表现出了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由于李白的吟咏,月和酒已成为他的象征。酒自然是诗仙李白的象征。而李白对月亮的情有独钟,他那“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传说,他的数量众多、个性鲜明的咏月诗,使得月亮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
李白的“恋月情怀”所表现出的巨大人格力量、个性魅力和艺术特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宋代苏轼、辛弃疾、张孝祥等人的咏月词,在想象的丰富奇特、境界的开阔恢宏、艺术手法的圆融高妙以及句法特征等方面,就与李白的咏月诗异曲同工。下面就举例说明:
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又在《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宋代苏轼在著名的《水调歌头》因其磅礴的气势,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流传千古,而且在其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排空直入的奇崛问法、“起舞弄清影”等句表示自己顾影自怜、足以见到他收到李白极大的影响。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一词,对月境的摹写,可以说是深得李白咏月诗雄奇阔大美的神髓。其得李白咏月诗之妙者有三:其一,在词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等句,描写了水天辉映、上下通明的自然景象,其境界浩渺开阔颇类李白咏月诗;其二,在词中,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可谓深得李白咏月诗空灵晶莹、超拔高洁之神韵;其三,在词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等句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遭遇偃蹇却光明磊落,驱遣天地万物、尽挹西江的豪举,使词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占据了画面中心,充塞于天地之间。这种张扬个性、超尘绝俗的凛然风骨,确与李白一脉相承。所以,有学者说:张词既学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又“兼容李白诗的浪漫精神”,“以自在如影,表里俱澄澈”等句,描写了水天辉映、上下通明的自然景象,其境界浩渺开阔颇类李白咏月诗;其二,在词中,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可谓深得李白咏月诗空灵晶莹、超拔高洁之神韵;其三,在词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等句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遭遇偃蹇却光明磊落,驱遣天地万物、尽挹西江的豪举,使词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占据了画面中心,充塞于天地之间。这种
张扬个性、超尘绝俗的凛然风骨,确与李白一脉相承。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朱箴元.《寄情明月赋诗章》,[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4]杨朝红.《李白诗中月意象的文化意蕴》,[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6
第三篇:水调歌头 说课稿
《水调歌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长春版教材八年下册第三课两首词中的一首。从单元的设置目标来看,旨在让学生体会词的特点及语言的凝练性及其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来提高他们读写的水平。这是教材设置本单元,编入此篇词的目的所在,因此,落实这一目标是学习这篇词的导学任务之一。教学中根据这一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意。
然而,要学生从凝练的语言中去把握诗词的情感,丰富的内涵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体会语言,感悟意境,把握情感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生
教学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平时阅读的习惯不佳,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学生中绝大部分平时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对于诗词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的可怜。此外,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也较贫乏。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
关于教法,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据此,我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提供感性领悟的氛围;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并采用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对文本的探究。
四、说学法
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准备以诵读感悟作为总的学习方法,以讨论探究为深化理解的手段,具体操作步骤为:
(一)情境激趣,整体的初步感悟。
(二)听、读、诵,自主研读体味。
(三)重点词句讨论探究、品味赏析。
(四)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五、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基于本课时在教材设计中的地位,我把目标定位于诵
读中体会情感。把对诗词凝练语言的体会和情感的体验作为难点,把诵读感悟作为重点。
(二)教学程序的设计:
1、教学的准备阶段:在课间休息时,我先在教室里播放〈〈明月几时有〉〉的FLASH动画歌曲。反复的播放,使学生的课间休息中既在音乐中放松心情,又在不知不觉中为营造课堂氛围作了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课堂的氛围中。
2、导入阶段:苏轼是在遭贬谪时作的此词,用李白那种面对被贬谪流放时“五月落梅”的悲寂来引出苏轼,看苏轼面对这样的人生悲情又是怎么样的感情体验呢?这样的导入能结合旧知识,使学生即能学的新知识中联系旧知识,起到对比理解,融会贯通的效果。
3、整体的感悟阶段:此阶段中我主要是安排朗读。在多媒体手段的借助下,先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苏轼,并呈现幻灯上背景和作者的介绍,还读解了词前小序的含义。这阶段主要是明确了写作此词背景和特定的环境——中秋佳节。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这个阶段主要引导学生领会苏轼此词比较李白的词来说,除了抒写自人对待贬谪的情感外,又多了一种思念亲人的情感。
4、重点词句的品味赏析阶段:由于前阶段的诵读理解,这个阶段的深入理解感悟学生基本能照准词的关键。在阶段放置了对词的凝练的语言的感悟理解,教学中把这个任务放在讨论词人的情感中去把握,上阕抓住“归”“恐”“人间”等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词底丰富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去发掘仅有的词句下饱含的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从而去体验语言的凝练。下阕主要抓住两名句让学生去讨论畅谈自己独到的理解。由于引导学生抓住了词人情感变化的线,所以学生都能较准确的把握词的内容和情感。
5、能力的延伸阶段:让学生从课文的文本出发,去更多地体味苏轼词豪放的特点。此外,在词丰富的内涵和空灵的想象的带动下,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写作的片段练习。
第四篇:水调歌头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诗词曲五首》中的第四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说:一是教材分析:二是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立:三是教法、学法: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诗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颂的名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因此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二、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名句。
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提高欣赏品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人生体验也较贫乏。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所以,我把“诵读诗词,领会词意,把握词的意蕴,并积累名句。”作为教学重点。把“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词人的胸襟抱负。”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初二的学生在学习诗词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但感悟能力较差。
又因为要从凝练的语言中把握词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我将使用的教法:
指导诵读法
情景创设法
设疑导思法
点拨法
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学生的学法有:
自主学习法
诵读法
想象联想体味法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本首词我将用一课时教学。
第一步、情趣导入,走进作者
课一开始,我准备用几幅中秋月色图配古诗创设情境导入。
这样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教师恰到好处的导语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文中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这时老师深情的导入: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色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了解。
初二学生对苏轼已经不陌生了。教师只要对写作背景作补充。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已经对本文的学习理解方面做了铺垫。
第二步:诵读诗词,整体感知
新课程标准着重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把这一步分成四个环节:①首先,扫清障碍。
学生自主学习三分钟,扫清字词音、义的障碍。我将巡视课堂,对学生的疑难做巡视点拨。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扫清阅读障碍。便于对文本的理解。
②再读诗词,老师范读,生划分节奏.这种方式就能让学生在节奏上有一个准确的把握.③最后还要有感情朗读,感知诗词的情感。
④学生组内连读,后齐读教师巡视指导,作指导诵读。此处设计一个问题,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最后总结。让学生明白:上阙主要抒发作者遭贬谪后想回归朝廷矛盾的思想,下阙主要表现对亲人的思念。让学生合作讨论因为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也为后文品味诗词作了理解上的铺垫。
以上教学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第三步、合作探究,感悟品味
1.结合课下注释,梳理文章大意.2从刚才对上阙情感感知学生已经知道了作者遭贬谪。这时老师可以顺势点出:品析诗歌
方法指导:
意象分析法:意:思想情感;象:客观事物
例: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单个)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多个)
通过词的意象,分析其特点,品味其意味。
表述模式:我们小组品析的是_____句(几句),选择了_____(意象),描绘了一副_____画面,(创设了_____情景),表达了诗人_____的情感(理想、志趣)。
这一步我将首先设疑导思,这个环节的设置是本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一过程环环相扣,即揭示了诗的主旨,又让学生得到了人生的有益启示。还体会到了这首词完美文学意境。这样我们就完成了感悟品味的教学过程。第四步:小结
归纳总结:《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这个设计让学生再对整篇文章有个整体的了解,对课文重点再一次提出.加深印象.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非常清晰而且简明的展现了本首词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这个板书还抓住了本文的主旨和词中蕴含的情思,突出了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第五篇:第一课 水调歌头
第一课 水调歌头……………………………………………………………苏轼 第二课 虞美人………………………………………………………………李煜 第三课 满江红………………………………………………………………岳飞 第四课 如梦令……………………………………………………………李清照 第五课 浣溪沙………………………………………………………………晏殊 第六课 卜算子………………………………………………………………陆游 第七课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八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第九课 苏幕遮……………………………………………………………范仲淹 第十课 相见欢………………………………………………………………李煜 第十一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第十二课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第十三课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第十四课 七律·长征……………………………………………………毛泽东 第十五课 沁园春·雪……………………………………………………毛泽东 第十六课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