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胡时代中国法治趋势发展与协调(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15:1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析胡时代中国法治趋势发展与协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析胡时代中国法治趋势发展与协调》。

第一篇:分析胡时代中国法治趋势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分析胡时代中国法治趋势

2004年9月1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胡锦涛接任中共军委主席,这标志着胡锦涛时代正式来临。在内忧外患环境中,担任国家领袖,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种种严峻挑战将考验执政能力。

虽然执政党高层的集体领导形式被确立,但是在中国,政治领袖的作用不应低估,没有人会轻易反对国家第一号权力人物,因为这是一种失败率极高的政治赌博;至少,政治领袖会对执政基本方略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从而保证权力核心和权力层的平衡关系。新的政治领袖对中国法治会产生什么影响?胡时代中国社会法治会不会有新的起色?本文试图从分析政治领袖所关注问题的角度,观察执政趋势。这种分析,逻辑上可能不能达到充分严谨程度,它是一种推断性分析,仅具参考性。

这就必须研究胡过去关注的问题。必须承认,由于执政党执政方式的影响,政治人物的个人信息稀少,直到两年前胡锦涛担任总书记以后,他的执政思想才略有公开披露;但这一阶段基于韬光养晦需要,在复杂权力交接形势下,个人执政风格总体处于隐蔽状态。应当说,从胡过去关注的问题,分析将来的执政趋势,本身也是一件困难的分析工作。

巧的是,笔者掌握了一些有关信息,正好奉献给大家参考。

1、胡对基层民主建设较为关注,如村集体的民主化问题。众所周知,美国前总统卡特也关注中国这一问题。胡具体案例是:在胡尚是国家副主席、未成核心人物以前,胡锦涛考察某省,了解村级民主问题。他来到村务公开拦前,极为认真查看,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当他离开后,传出他考察某村的故事。当地官员视之为寻常的领导访问,对其指出的村务公开存在的问题,抛之脑后。某日,传来“胡办”寻问:胡主席指出的村务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处理何如?当地官员大惊,感慨该主席对村级民主的认真,旋即整改补正。一参与陪同视察的当地官员即笔者相熟人士,将此作为趣闻议谈,曰:没想到胡主席这样认真!

2、关注民生,重视低保。案例同样是胡副职时情况。当时一县级行政长官重视贫困居民的生活救济问题,在国家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未建立以前,就动员本地国有企业捐资助贫,设立本地对贫困居民生活救济资金,致该市穷人在国家低保制度施行前,即享受了困难生活救济。据了解,胡对该地举措甚为关心。据传,胡不时专门听取该基层官员汇报。

上述事件发生地,笔者并不陌生,游玩时常涉足。在鄙人看来,以上案例具有分析价值――盖因为胡时任闲职,心系何物,无外力决定,似在为未来执政准备。上数案例可以解读为对社会民主的关注,亦可解读为对民生、社会公正、稳定的注意。故而,笔者大胆推断,如果没有严峻的政争,胡时代可能会对社

会法治,采积极态度;民主、法制的建设,可能会带上 “着力改造基层社会”的特色,法律改革活动,可能偏重考虑对社会基层的影响和效益。

从权力外部即从社会方面看,社会具有司法改革的紧迫需求。海内维权运动四起,亦可能从权力外部推动胡时代向社会法治目标前进。司法改革是社会的紧急需求,同时构成整合国家权力的内在要求。司法地方化、司法体系的不合理,直接影响社会公正,威胁执政认同。一些地方司法混乱,触目惊心,公家人利用国家司法权力装置损害社会当事人利益,达到疯狂和令人发指的程度,冤案普遍性产生,国家的统一法制,不断在地方局部势力前触礁。

在司法地方化的格局下,人民诉求无门,机构互相推诿;人民对执政者的执政能力,产生高度怀疑和深度愤怒和绝望情绪。司法改革不仅需要消除政治对司法的随意干预,也需要对司法体系进行组织重构。司法滥权者,事实上已经成为公民的敌人,同时也成为了执政稳定性的敌人。矫正冤案,将司法腐败和冤案制造者绳之以法,是胡时代开端的紧迫要务。建立一种独立于地方势力的“国家司法体系”,从而与“地方司法体系”形成并存和制衡关系,实际已经时不可待。对司法体系而言,“统”是科学,“分”也是学问。

在政治上讲,单纯的基层整治,并不能彻底解决国内权力与权利冲突导致的社会冲突问题。胡时代能否在中上层权力改造上,采立法改革、中上层司法改革,有待观察。但是,既然胡核心地位被确立,对中

上层权力施以振荡动作,对执政地位的负面影响甚微,正面影响大增,因此,存在大力推进中上层的司法改革和立法合宪化的可能性,包括可能构建出“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为实现长治久安,需要推动法律改革,否则永远是法出多门,国无法统,冲突四起。与此同时,政治家对权力稳定性和成长性要求,会影响到国家宪法制度。宪法制度特别是国家权力的宪法制度安排,包括国家领袖的宪法权力,与执政权势关系密切。因此,宪法的再次修改,似可预期。

不仅政治问题需要法律配合,同时严峻的经济问题,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内稳定处理。产权制度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需对土地、企业组织、行政组织等方面现有的法律制度,作出全面换新,借鉴、移植市场经济法制。即使不考虑国内经济发展需求,迫在眉睫的国际竞争,也要求法制介入市场的裁判领域,保障竞争秩序的基本公平性,抑制和克服潜在的经济危机。

在国情复杂的环境,“法治先行”具有一定合理性。新加坡、香港的法治模式证明,“法治先行”可以配合市场社会的建设过程。

“一朝天子一朝臣”。核心确立后,管理层换代,系大势所趋,早晚发生。这就会导致一些擅长法治技术同时懂政治谋略的次级官员,脱颖而出。在政治领袖推动社会法治外,这些官员必然渴求有所作为,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制度改良举措和法治局部性推进,将可能不断出现。

展望未来,国家进步统一和崩溃分裂的可能性并存,伟大时代和糟糕时代一念之差。笔者此文,乐观性勾画法治希望,企图为社会法治鼓劲。愿本时代汇入宪政法治的国际潮流,为久汗无雨的人民,降撒法律公正的甘霖。在新领袖从“老核心”手中接过权力,也接过政治、经济、法律问题成堆的“烫手山药”的时候,笔者衷心希望本时代成为化解危局、法治猛进和人民安全、福祉递增的祥和时代。

第二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报告

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解决办法的分析报告 我国文化产业兴起是从20世纪90年以来从自发到自觉、从市场到体制跟进的,这些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文化部门的建设以及向产业转化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中国文化产业已将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已经有一些发展比较健康的例子,各种综艺节目、电影、电视剧的运作成功,不仅仅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效益,品牌和开创意识的无形资产也是不可估量的。

我国从1994年开始探讨中国文化产业的问题,基本上与日本、韩国把文化作为立国方略同时提出。但由于体制、理论以及思想认识上的一系列原因,中国的文化产业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归根到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体制的原因。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体制的核心是确立企业在文化市场的主体地位,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主要通过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来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现行文化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中国文化产业在发展之初就有着与世不同的特征。首先,政府与企业互动,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相关,是由政府主导的,但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淡化。其次,中国的产业政策逐渐完善,随着文化法律的在摸索中前进,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逐渐完

善。再次,中国文化产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集中资本,扩大产业规模,打造产业链,产生联动效应,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最后,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史过程,在发展中日渐加深。

现阶段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理顺党和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党位于领导地位,引领大的方向;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建立新的国有文化宏观调控机制,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是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必须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建立真正的市场主体,确定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文化事业运作新模式,不断培养创新人才,不断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开拓创新;培育和规范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的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坚持文化体制改革,若不然中国的文化企业永远不能自主独立的作为主要市场主体出现。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我国文化体制的弊端主要是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管办不分,从事文化产业的单位没有自主权,没有形成市场竞争的主体;政府包办、文化市场发育缓慢,一部分国有文化单位市场意识、经营意识、效益意识薄弱,文化生产与服务和群众需要脱节;行政壁垒造成文化资源、资产的分布不均,行政作用人为地作用于资源分配,导致文化资源和文化资产条块分割、布局失衡。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打造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培育文化市场竞争主体,把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现代文化企业。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第一步,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第二步,整体转制、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第三步,进行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结构。

企业法人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简言之,企业法人制度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拥有自主的经营权,在对所有者承担责任的前提下,能够独立支配企业的财产。

二、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升级,注重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产权立法创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复制变得易如反掌,“山寨现象”的出现有着技术方面的原因,再妄图把所有著作权牢牢控制在作者手中已不现实,“版权开放”不失为一种合理有益的探索。最终消费者可以让渡版权作品的首次传播带来的复制权利益,通过点击率分成、二次销售、衍生产品的开发而获得相关的著作权收益。这种方法既能使复制者、山寨者获得正版授权,而且使其盈利空间也向纵深发展。电视台也获得一个在互联网上扩大其节目影响力的途径,还会通过其提供的节目中的嵌人式广告得到不菲的收入。这种方式可以不妨作为视频类网站与电视台等著作权人合作的重要方式加以尝试。

三、加快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地方政府应按产业照行政区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中长期的文化产业的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整合文化资源,增强实力。取长补短,优化组合。站在政府的角度,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更合理地开发文化资源,确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一个有效的、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姓名:白倩倩 学号:100244048

第三篇: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趋势

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确定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成为当前构建我国交通运输系统所必须认真考虑的—个问题[1,2]。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该系统是否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 并以此为依据,具体指导该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其次,一个系统的合理

发展,还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明确具体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该系统的发展目标[3,4]。因此,研究我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动态趋势对我国的交通事业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1.1交通规划

目前,交通规划呈现出持续化、民主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月重视,人性化交通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性化的方面,大家更为重视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方式,同时,对道路的分级和城市密度的改变也有了新的思想方法。

1.2决策模式

专家决策作为一种理性的决策,将人、环境、经济、社会、体制等一系列系统中的各种行为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的交互影响整合起来考虑。在具体决策技术上将经验规 则、专家知识、系统关系等描述手段用于建立相应的定价模型[5]。同时,还要充分结合民主决策,考虑交通运输规划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 便捷性,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系统做贡献,更好地服务人民。

1.3交通政策

提到交通政策,难免要考虑到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即战略层面、规划层面和应用层面。虽然这三个层面的交通政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但从国家层次及总体规 划上来看,都体现了交通政策的可持续、一体化、民主化的原则。在具体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把应用层面的交通政策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针对交通设施硬件建 设和针对交通工具两类。

1.4交通管理

目前,交通管理模式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一体化是传统交通管理模式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思想下的新发展,包括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客运系统和货运系 统、交通运输规划与交通运输运营、土地规划与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诱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城市与乡村交通的一体化等。而在智能化的发展上,体现于计算机技术逐步引入交通规划中,包括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引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1.5交通技术

交通运输系统制定了可达、快捷、安全、舒适、可持续的目标,在科技的保障下实现的。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各种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交通工具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能源、材科、机械制造和控制等诸多技术的发展。

2.交通运输发展方向

2.1智能运输系统的提出

目前,我国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挤阻塞、交通事故频发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与日俱增。通常考虑到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修建道路,不过仅考虑单 一因素——道路因素或车辆因素——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的。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将人、车、路进行综合考虑,融入了先进科技、有着 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智能运输系统(ITS)就由此诞生了,这也是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

2.2可持续发展

本文best

2.2.1交通运输系统的资源环境可持续性

人类依靠资源环境赖以生存,在发展交通运输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少的消耗资源,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即在发展交通运输时要同时考虑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2.2.2交通运输系统的经济可持续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效地发展交通运输,既要能保证交通运输供给的规模和质量,又要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经济可持续性要求确保交通系统的规模扩张及其维护以及运输服务在经济上有效,这就要求做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提供和运输服务定价工作。

2.2.3交通运输系统的社会可持续性

交通运输系统必须有助于政治稳定和地区均衡发展,在我国则表现为如何提供城市和农村普遍的交通服务问题,同样与基础设施的提供机制和交通运输工具的采用密切相关[6]。综上所述,系统的资源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及社会可持续三者是互相关联的。从总体国民经济考虑,交通运输不仅要实现其系统运行的可持续性,还要在总体国民经济的框架中,推动总体经济发展的质量。

2.3智能运输系统(ITS)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2.3.1减少交通拥挤和行车延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汽车拥有量及公路交通量都在不断增加,相应引起的交通拥挤也在加剧。而智能运输系统通过提供各种有选择的信息服务,能够使出 行者的路径选择向网络均衡的系统最优方向接近,达到路网负荷的均匀化,可大大减少行车延误,实现道路资源的高效利用[7]。

2.3.2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采用ITS可预知危险的发生,有效加快反应速度,减少反应时间,大大增加交通的安全性。

2.3.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对交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考虑增加道路里程数和增大资源的投入量,否则即浪费了土地、燃油等资源,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ITS技术能够大大降低交通运输系统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8]。

3.交通运输发展的不足及建议

3.1交通运输发展的不足

首先,我们对交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缺乏从宏观层面认识综合运输的结构;其次,运输网络区域分布不合理,综合运载工具和最先进运载工具还存在 一定差距;再次,交通管理的一体化和智能化发展不足,交通运输效率有待提高;最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水平不足,交通拥挤严重,安全水平低,能耗大,污染 严重。

3.2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建议

(1)引入个性化运输需求,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特色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共存互补,建立综合运输通道。

(2)以较高起点进行干线、基础设施建设,以干支协调、区域协调来发展综合运输网络布局。

(3)用可持续发展和需求管理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积极发展智能化运输系统。

4.结语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建立经济高效的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实现交通运输的经济、高效、可持续性发展是我们发展交通运输的核心,也是今后政策导向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正确把握的关键。

本文best

第四篇:中国高等教育细分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细分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5.1 中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一.现就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如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显示,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维持一段时间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且这种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很难保证的。另外中国的总人口数中,我国受教育的人口较低,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更少,这已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高教投资、管理监控上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未能适当超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8%的较快增长率,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经济上具备了 “接收更好更高教育”的经济能力,并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对高等教育的更迫切的需求。然而现有的高等教育的供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当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果不加以探讨并尽可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目标极为不利。

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1.高等教育的生存与竞争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发端的严重滞后,发轫后的不连续性发展历程,以及一个多世纪高等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总体实力上远低于欧美等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使得我国在WTO的框架和游戏规则内,在与欧美高等教育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历史性的弱势地位”。可以说这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整个历史阶段中,挑战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2.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育的资源紧张和匮乏程度;另一方面,在公平第一还是效率第一的争论上,还没一个很好的定论,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不稳的一个诱因。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监控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而不断被人们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所言生的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的问题凸显出来。如果不能把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处

理好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的质量监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可能冲走别人走过的弯路。

4.教育部门的发展目标盲目追求高层次,偏离了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培养与需求相脱节,本科生比例过大,挤占了专科生的就业市场;而专科生所学则过于理论化,不能胜任高级技工的工作。一方面,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下跌,接近普通的蓝领熟练工的工资。另一方面许多专科生找不到工作。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怀疑,对社会的不满,甚至上升到对改革的抱怨。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负面影响逐渐蔓延到义务教育阶段,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间接地影响了社会的文明、道德、公平,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是政策导向、社会价值观导向、人才培养结构出了问题。不是大学生太多了,是我们从政府到教育系统自身乃至全社会对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关心太少了。

5.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道德与科学精神问题。

一教育者方面,学术造假及学术腐败问题折射其背后的学术道德水准下降、科学精神缺失的状态,这种负面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进而影响到整个未来社会的道德水准及社会诚信。另外,近几年高等教育自身也出现了一些背离科学精神的做法,如:过于频繁的各种评审、评优与评奖;过于量化的各种指标评价体系等。这些带有较强行政主导色彩和功利驱动背景的做法催生了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弱化了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二学生方面,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断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三. 解决方案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其本质仍然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政府财政支撑的国立高等教育体系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烈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仍然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1.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网网络体系,增强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及高等教育的体系化和网络化:开展中外强强合作办学,努力打造以一流大学和学科,加快国际认证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准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开放化;加强高等教育符合国际标准的法规建设和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及高等教育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职业教育和数字教育,建立终身学习观念,及高等教育的数字化和终身化。从而是我国高等教育首先从质量上达到或保持在高水平的运作平台上,以质量求的发展的机遇。

2.追求相对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公平原则。首先应完善助学保障制度,建立相对合理的奖、贷、助、减制度,尽可能保证亲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建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利益”制度,包括对地区弱势、经济弱势、身心弱势的群体的利益补偿,及高等教育向这些弱势群体倾斜。最后,针对不同高

四.总结与展望

我国高等教育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虽然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一方面要认识到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只要我们努力的去做,我国的高等教育就可以向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样,获得健康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5.1.1 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我们既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胡越现实的基础与条件,应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形成新的战略选择。

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对中曰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第三,中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大规模扩招以后,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和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走非常有利的。同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不断进步与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和需求也越来越大,高等教育本身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形成了新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挑战与围难。

教育经费的困难和压力越来越大。不难看到,随着高等教育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整个社会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由此对整个公共财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由以增加数量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对管理和办学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已经进入到了以提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时期。显然,这样一个新的历史任务和发展模式要求有一种新的思路和机制。而且,这也使得高等教育顿域中影响质量的若干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出来。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而且.这种结构性矛盾将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日益成为制约高等教育质量的突出问题。

在这种微观基础的建设中.高等学校的定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在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如何形成一个能够广泛适应各种不同需求.各具特色的高质量的高等学校系统,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整体结构优化的关键,而且这也是一个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问题。5.1.2 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1)普通高校总体规模

高等教育规模,有宏观和微观两层含义。宏观上又可以分高等教育总体规模(或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微观上通常称为学校规模,也称办学规模。所谓办学规模是指高等学校对一定规格学生的培养容量。.普通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

2001年,我国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本专科在校生数)的分布可以按三分天下来描述:

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较大的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数量(括弧内的数据为占全国的比重)在我国前5名地区分别是江苏(8.14%)、湖北(6.3%)、山东(6.25%)、广东(5.31%)和辽宁(5.18%),这5个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学生数共计224.24万人,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31.18%;这5个省份的总人口3.43亿,占全国人口的27.09%,这些地区的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比重高出其人口总量比重4个百分点,属于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较大的地区。

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中等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处于中间区段的河南(5.13%)、河北(4.87%)、北京(4.68%)、湖南(4.61%)、四川(4.4%)、陕西(4.36%)、浙江(4.08%)和上海(3.89%)等8个地区本专科在校学生数共计259.09万人,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36.06%。这8个省份的总人口4.28亿,占全国人口33.73%,这些地区的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比重高出其人口总量比重2.3个百分点,属于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中等地区。

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小的地区。黑龙江(3.77%)、安徽(3.51%)、吉林(3.03%)、江西(2.73%)、福建(2.33%)、山西、(2.295)、重庆(2.25%)、天津(2.14%)、广西(2.11%)、云南(1.65%)、甘肃(1.54%)、贵州(1.5%)、新疆(1.5%)、内蒙古(1.39%)、海南(0.36%)、宁夏(0.32%)、青海(0.25%)和西藏(0.09%)等18个地区的本专科在校学生数共计235.73万人,占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32.76%;这18个省份的总人口4.97亿,占全国人口39.18%。这些地区的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比重低于其人口总量比重6.4个百分点,属于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较小的地区。

上述分析说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地区分布是很不平衡的,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前5名的地区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比重相当于后18名地区比重的总和。

(2)普通高校学生情况

一.明年重点抓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做好产能过剩中的下岗再就业工作;明年高校毕业生

比今年多28万人

●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

●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特大城市要注重调整供地结构,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容积率。

●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的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加强源头治理,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日前,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比今年多出28万人。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会更大吗? “明年的就业压力将与今年持平,关键要看经济发展态势和改革落实情况如何。”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教授表示,在明年世界经济依然处于恢复期、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突出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需求或将与今年持平。但如果改革效果良好,且经济形势有所转机,28万人对于整个市场而言压力并不大。

二.明年启动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明年的六大主要任务中提出: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教育部学生司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联合组织了一次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培训活动,“这是近年来两个部委首次联合组织相关培训。”赖德胜说,这充分表明为了迎接明年大学生就业工作,相关部门已经展现出了积极的应对姿态。12月6日,教育部召开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工作会议,部长袁贵仁就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了六项部署,其中提出要于明年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布。赖德胜表示,自“十二五”规划后,国家将提升就业质量与保证就业数量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此次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工作如能真正落实到位,既能真实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又能反映高校在帮扶毕业生就业时,工作质量的好坏,进而能够倒逼高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并让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充分考虑专业就业前景。

三.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等政策有待落实

“应该说,相关部委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今年既改进了一些政策,又提出了一些新政策。”赖德胜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思路,是之前从未有过的。如果诸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等政策都能落实到位、宣传到位,让高校毕业生享受到政策福利,将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3)普通高校师资情况

5.1.3 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收支情况 204

(1)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204

1)各地普通高等本科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204

2)各地普通高职高专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205

(2)教育经费收入情况 206

1)各地普通高等本科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情况 206

2)各地普通高职高专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情况 207

5.1.4 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208

(1)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得到优化 208

(2)普通高校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209

5.2 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10

5.2.1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210

(1)成人高校总体规模 210

(2)成人高校学生情况 210

(3)成人高校师资情况 212

5.2.2 成人高等教育经费收支情况 213

(1)各地成人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213

(2)各地成人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情况 214

5.2.3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215

5.2.4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215

5.3 中国部委院校及地方院校发展分析 217

5.3.1 部委院校发展分析 217

(1)部委院校发展规模 217

1)部委院校数统计 217

2)部委院校分类统计 217

(2)部委院校区域分布情况 218

(3)部委院校经费情况 219

5.3.2 地方院校发展分析 219

(1)地方院校发展规模 219

1)地方院校数统计 219

2)地方院校分类统计 220

(2)地方院校区域分布情况 220

(3)地方院校经费情况 221

5.4 中国公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21

5.4.1 公办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221

(1)公办高等教育学校数统计 221

1)公办高等教育学校数统计 221

2)公办高等教育学校数占比 222

(2)公办高等教育学校学生数统计 222

(3)公办高等教育学校师资情况 222

5.4.2 公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223

5.5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24

5.5.1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224

(1)民办高等教育学校数统计 224

1)民办高等教育学校数统计 224

2)民办高等教育学校数占比 224

(2)民办高等教育学校学生数统计 225

5.5.2 民办高等教育结构状况 226

(1)民办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226

(2)民办高等教育专业结构 226

(3)民办高等教育区域结构 226

5.5.3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227

(1)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227

(2)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228

5.6 中国中外合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29

5.6.1 中外合办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229

(1)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统计 229

(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统计 231

(3)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统计 232

5.6.2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分类分析 233

(1)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区域分布 233

(2)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合作对象的国别和地区 234

(3)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合作办学专业 234

(4)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合作伙伴 235

(5)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合作类型 235

5.6.3 中外合办高等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235

第五篇: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权与法治

湖北伟宸律师事务所 张绍明

汉口新华下路9-1号 邮政编码:43001

5近几十年来,由于科技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们交流有了前年未有的快捷,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西方文化、教育、道德、伦理对其他国家的冲击,使世界大多数国家不得不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面对来势汹涌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好处,各国争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是例证。既然经济全球化能带来益处,其它领域是否也存在全球化的可能?比如环境保护、国际贩毒、国际恐怖组织犯罪这些跨国问题,单靠一国难以解决,需要世界各国的协作和配合。针对这类问题产生了大量双边协议或国际条约,使其不再是一国内政,随着调整这些领域的国际条约日益增多,法律全球化呼声再起。

法律能否全球化,各国学者对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部分人认为,法律是主权的体现,作为主权象征的法律是不可能全球化的。我国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切实可行,法律全球化是西方霸权的体现,经济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法律全球化,而应是政治多元化、法律多样化。罗豪才甚至发表《警惕法律全球化理论》,对此全面否定。

与我国一些学者观点截然不同的是,法律全球化的激进主义理论在全球大行其道,女法学家马蒂甚至提出了令人向往的世界法,在其代表作《世界法的三个挑战》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体现公平和正义的世界法美景。在世界法的影响下,我国一些年轻学者也认为对法律全球化不能一概否定,而应客观对待,全球化的经济过程需要有法律全球化的框架,法律全球化有利于人们实现自由交往,苏州大学苏永坤认为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法律全球化,甚至提出将全球范围内的法律整合为一个法律体系。

法律能否全球化不在于人们的争论,而在于世界各国法律能否找到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应是各国普遍尊重、遵循的原则,这个原则已被国际社会所公认并为世界各国法律所接受,以此原则来影响各国的立法进展,使各国法律尽可能体现这一原则,而并非要求各国法律一样,尽管各国法律表现上有所差异,但法律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法律影响,法律原则是相同的,这也就是法律的全球化。

世界各国法律是否存在这样一个闪光的共同点,是法律全球化理论能否站住脚的关键,世界法理论的实现虽然遥远,但他们真的找到这样一个闪光的共同点,那就是人权。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权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过程中,从自然法学派提出“天赋人权”开始,各家各派对人权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说,但不管怎样,一个现代开明国家的法律不可能不反映人权的呼声,体现人权的价值,现在的法律中,人权一直居于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因为人权是现代国家法律所追求的基本价值,法律的终极价值是为了实现人权,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有最高的地位。

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说自己不讲人权,只是对人权的内容有不同看法。我国对人权的研究刚刚起步,在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我们参与国际人权合作的对话了,1998年,我国就加入了国际《人权与政治权利公约》,加上已经发表的12份有关人权现状的白皮书,我们融入人权国际大家庭已是不争的事实。

全球化要求法律体现人权,表现人权精神,追求法的终极价值。如果只将人权口号写在公约上,人权只不过是一张廉价的标签,人权要想在生活中存在并实现,就离不开法律的保护,人权的存在离不开法治,人权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法治。人的生存权和平等权、财产权、发展权、自由权既是人权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法治的主要目标。

经济全球化要求保护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具有共同性,法律保护人权的特性也要求法律倡导法治、保障人权。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主张,十六大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加入WTO对我国经济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们的政治体制也同样提出了挑战。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政治保障,而我们所追求的法治国家应是一个充分保障人们行使权利,充分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美好社会,从这一点讲,人权和法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人权是法治的起点和归宿,法治离不开人权,也不应离开人权。

依法治国注入人权的内核并非在为世界法鸣锣开道,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不应忌讳讲人权,也不能回避人权。人权、法治与全球化并不矛盾,我们应看到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欧盟已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不久的将来将是一个政治实体出现在世界舞台;我们应看到在环境保护、经济法、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法律全球化已深入开展,并大有向其它领域扩展之势。诚然,世界法的美景离人类太遥远,但人权却是在现实生活中天天存在,我们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同时,关注法律全球化、研究人权作为世界性话题的存在合理性,以此促进我国的法治进程,是当前我国法律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人权不仅是美好字眼,也是我们权利的核心,我们对全球化下的人权不应躲躲闪闪,与其让别人时不时拿起人权大棒敲打一下,还不如在人权论战中找到自己的位子,与他们平起平坐地讨论人权,以人权作为的内核,推进我国的法治进程。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权与法治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分析胡时代中国法治趋势发展与协调(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析胡时代中国法治趋势发展与协调(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要】:文中介绍了新能源,通过对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提出了新能源行业整体策略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发展,现状,趋势 新能源......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

    只有信仰的激情,才能创造出非凡的现实!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当前,我国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生产布局,建成了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自2009年,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接着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后,智慧城市在我国的......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5篇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1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上调非民用电价,并结构性地调整了上网电价,为16个月以来首次上调销售电价。此外,发改委还称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房地产行业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的关系越来越为密切。然而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市场中出......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言 (一) 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 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有“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之称,具有“三高”、“三新”的特点。“三高”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有“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之称,具有“三高”、“三新”的特点。“三高”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