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品德与生活》中的教学活动形式的运用
浅谈《品德与生活》中的教学活动的运用
内容摘要: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于活动之中。课堂教学活动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形式多种多样。学生通过这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活的种种认识和理解,发展多种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运用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就应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但不是放任他们,当他们得到错误的结论,教师就应给于正确的引导,这些引导也可用教学活动。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在教授《品德与生活》课程时常用的教学活动。
《品德与生活》课程常用教学活动:
一、讨论:
讨论时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例: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中的第9课《我换牙了》。我先让学生观察班里的哪些同学换牙了,再全班讨论一下:自己换牙的颗数、最早换牙的同学、换牙最多的同学、还没有换牙的同学人数和全班换牙的总人数。让学生从自己的知道的知识引申到课本中来。
二、资料调查:
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使儿童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例: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中的第12课《夏天,我们该注意什么》。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关于夏天我们该注意什么。可以查找报纸,可以问一问家人,用你能想到的方法把资料收集起来。有了课前的这些准备,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又怎会不精彩。
三、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这类活动包括儿童自己动脑动手的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活动,适用于开展科学探究学习、发展情趣和操作技能、学习实际的劳动本领等方面的活动。小实验、小制作等类型的活动课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作为课后的实践或
专题活动进行。饲养、栽培等活动一般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应加强过程指导,并可与班级、学校的其他活动配合进行。
例: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中的第6课《小苗快快长》。课前我准备了两盆小苗:一盆是刚栽上的,一盆是长出小苗的;还准备了一个放了点水的碗,里有一个蒜瓣。上课时,我边解说边动手操作,没说完一种栽种方法,便请一位学生给大家上讲台用我带的东西演示。这位同学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了新知,也勾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再布置课后任务:自己种小苗。为了让学生真的动手操作了,我安排一节课让他们带来自己种的小苗,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种小苗的过程、收获和感受。让每一位同学在亲手种出自己的小苗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新知识的掌握,充分得到实践。
四、教学游戏
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由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有用的。
例: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中的第7课《我们和太阳做游戏》。这一课中,我利用课件把影子做成我们的朋友,在和“影子”朋友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知道太阳变化时影子的方向。另外学会了在光照下手可以变化手势,通过影子表现出不同的东西。
五、欣赏
这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儿童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
例: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中的第5课《春天来了》。在上这一课时,我用自己的搜集到的所有关于春天的图片制了一个课件,让学生欣赏后说一说自己对于春天的映像,再画出自己眼中的春天,我把画得好的作品张贴在墙上让同学们一起欣赏。
六、讲授
这是以教师言语教授为主的活动形式。为让讲述生动、有效,应在充分了解儿童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故事和能够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方法。
例: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中的第2课《家人的爱》。我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说出了自己观察到的家人爱自己的方式,并举例说明。引导学生自己思索家人爱他们的表现和方式。
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地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
第二篇:《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活动对策的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品德与生活》课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力求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本文就根据自己一年来对以动为主《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实践,活动对策作一浅谈。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活动对策
Abstract: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ersonal character And Life” the class requests the teacher through each kind of activity, makes every effort to let the student be true “lives” gets up, “moves” gets up.This article acts according to oneself for one year to moves primarily “Personal character And Life”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active countermeasure does one discussed shallowly.Key words: personal character and life;active countermeasure
新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为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力求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下面,笔者根据自己一年来对以活动为主的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实践,就活动教学的对策做出的研究谈一些看法。
1活动的准备
为了保证教育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活动之前要了解儿童及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作为设计具体活动方案的重要依据。如在教学第一册《品德生活》中《学校里的安全》时,教师先应对校内场所进行考察,对校内危险的场所、危险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数,甚至可以拍下来,以供课堂上小组活动讨论使用。这些发生在儿童身边的事正是他们的关注点。活动中要让学生知道哪些事不能做,为什么不能做;哪些事是需要老师在场指导情况才可以做,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2活动的内容
2.1内容要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
本课程旨在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活动,让学生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因而,教材内容编排时都是一项项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活动,但是有许多活动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加以调整,从而真正做到教会学生更好地生活。如第一册《品德与生活》中《我的爸爸妈妈》教学时,有一个活动环节是通过介绍父母的职业培养对父母的自豪感。然而,针对本校学生家长的职业调查来看,很多家长都没有职业或是没有固定职业,若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对部分学生来说,要培养自豪感比较困难。针对以上实际情况,处理教材时,不妨通过夸夸父母的特长、父母的本领的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又如,第二册《上超市》一课,教材介绍的是上大型超市的一般步骤,对于大城市中的学生来说较实用,而农村学生接触的是一些小超市甚至是小卖部,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农村学生应重点去了解、学习、体验小超市的一些规矩,对上大型超市的规矩作一般了解,真正体现活动的实效性。
2.2内容要注意联系和连续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呈现给儿童的是彼此联系的活动和体验,因而教师组织活动要注意与以往活动、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例如,教学第一册《麻烦事,我不怕》,当遇到迟到了、忘了带学习用品、作业做了忘带等这些麻烦事时,引导学生通过调整心情、想办法、找原因去克服,再以类似的方法,扩展到解决平时生活中与同学、与家长发生矛盾的烦恼,从而明白困难、烦恼事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的道理。
又因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活动本身具有连续性,因而又要注意活动主题之间的连续性。如第一册《我愿和你交朋友》这一课找朋友的主题活动,将继续开展为第二册《我们分享,我们快乐》一文中,分享同学、朋友之间快乐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使活动有效而持续发展。
3活动的过程
3.1动脑与动手结合俗话说:“听过的不如看过的,看过的不如亲手做过的。”不管是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还是从儿童这一角度去谈这门课的教学都是如此。有些知识教师讲解、演示多次却不如让学生亲自做一次,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牢固。即“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在做中领悟”。如在教学第一册《让我自己来吧》一文时,“正确穿衣”的难点是套衫的前后,在教学时让学生穿一穿套衫,说说你是怎样分出套衫的前后,然后再进行一次穿衣比赛,这种手脑并用的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有效的。
3.2教师也是活动者
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闲着,也应积极的活动。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随时顾及学生,并采用多种方式去调动和维持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应给予循循善诱的引导或指导,而不是把现成的道理、方法简单地教给学生。比如在《让我自己来吧》一文的教学中,有一内容是整理床铺,可通过如下步骤:①教师示范叠被子,让学生重点观察叠被子的办法。②在示范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叠被子过程中两个特点:一是被子竖向的左右两边,分先后往中间叠,重叠在一起时应三层;二是两端往中间叠时,两端相碰,再对折。③用事先准备好的与学生的活动密切相结合,这样才更有助于他们对这一技能的掌握。
4活动的延续
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把校内外、课内外各种有用的资源调动起来,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教学,进而达到本课程为学生更好地生活服务这一目的,如教学《家人的爱》,可邀请家长们也一起参加,通过多次与父母的互动,如向父母说一句话、和父母做游戏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与父母亲近,促进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这样多渠道的课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活动,切实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总之,作为一个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活动的开展,使活动真正为学生能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服务。
第三篇: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策略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策略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
【内容摘要】:
在这段时间的实践和努力下,我作为一名教师也积累一些《品德与生活》教学实际经验。如何实施好这门新课程?如何提高的德育实效?如何让孩子们沿着课程总目标的方向发展?文章中,我从课前探究指导、课堂活动设计、课后实践活动三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策略。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以活动式的教学形式为儿童开辟了一个宽阔的舞台。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利用这个活动舞台,让儿童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我们在设计活动当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怎样组织进行高效的活动呢?这些问题成为教师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对于新课程的欢欣之余,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些尝试。
【课前探究指导策略】
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是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了课前、延伸到了课后,给孩子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那么怎样让孩子们“乐于探究”、“敢于探究”呢?课前的准备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学生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孩子们可以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课前体验、准备素材等活动。这么做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可以去体会、去感受,为课堂上的学习提供前提基础。
我在上《我爱家乡山和水》这课时,在两个班进行了同样的教学设计,但是由于(2)班的孩子没有准备充足的关于家乡的材料,课堂上仅靠我的引导显得很单调,很被动。教学效果不好;而(1)班的孩子在课前却搜集到了许多素材,有的带来了家乡的照片,有的带来了图片,有许多老师都没有准备到的东西,这些“小家伙”们却找到了,这节课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让我在感慨学生潜力的同时,也感受到课前探究活动关系到整堂课活动的开展,要引起老师们的足够重视。值得提醒的是,课前探究活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发的“生成”,“规则”没有先行,教师不给予指导,也不加以掌握,让孩子们开着“无轨电车”,课堂上就很容易出现“散乱”的答案,显得“有形”而“无神”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探究活动做出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引导、示范,这样才有利孩子们高效地进行活动。
【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活动是课程的呈现形式,是课程实施的“灵魂”。孩子们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创设活动情境,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也正是这样,课堂上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有实地采访调查,快乐的教学游戏,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还有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的活动都为老师提供教育的机会。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那么,课堂活动情境的创设就很重要了。孩子们是充满童趣的,平时老师们在设计活动情境时不妨设计吸引孩子们的活动。上海华师大
附小的陈燕老师在上《我会好好吃》这课时,就做得很好。一年级的小朋友,如果老师只对他们说要多吃这个,少吃那个,给他们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学生一时是不能接受的。而陈老师巧妙设计就在于创设了“小陈自助餐厅”的情景,让学生自由选择午餐,之后通过课件直观地展示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再一次地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菜谱进行修改,达到合理饮食的目的。活动中,学生既玩到,又学到,是“润物细无声”的最佳体现。
2、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实”起来
《品德与生活》课要培养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儿童。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来。只有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是老师必须认识到的。例如我校老师在上《春天来了》这课时,先利用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日历引导学生找到“立春”,进而带领学生走进“春姑娘”的世界,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在哪里找到了“春姑娘”,这节课的最后,老师也设计了一个“争当环保小能手”的活动,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生活中是怎么爱护环境的。孩子们各个畅所欲言,非常地高兴。这样的教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孩子们接受都非常自然!
3、提供足够时间,使教学活动“高效”起来
儿童的生活是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连续的过程。不同的时令、节气、环境和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从而提高活动实效。所以,我们要灵活安排活动计划,对活动时间长的内容及早做出安排。如在进行二上《金色的秋天》这一主题探究时,可以给学生较长的时间准备,让孩子们做好活动记录,观察日记,你在秋天里发现了什么?随时写一写你发现的东西,以及图片、资料的搜集,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秋天的图片,或者动手画一画、拍一拍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都能感受秋天的美,了解秋天的知识,使孩子们的认知更加系统化。
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老师们也应该及时地去督促、检查、反馈,如在上《看我多精神》这一主题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课外还要多监督,多做评价,既保证学生活动的持续进行,也利于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活动效果更实在。
【课后实践活动策略】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富有变化发展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低年级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应尤其关注行为规范的养成。所以,教师虽然通过课堂上的40分钟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我认为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关注和指导。老师们应及时捕捉校内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将品德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学校德育活动、少先队教育活动相结合。例如教学《鲜艳的红领巾》这课后,可以借清明节少先队祭扫烈士墓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红领巾光荣历史的了解,明确肩头所担负的责任。
课后实践活动更离不开家庭、社区的支持和配合,毕竟学生每天的大多时间还是家庭和社会上度过的。家校实施互联互动;既有益于沟通信息,优化育人基础,又能发挥各自优势,取得“双赢”的育
人效果。例如二下《我的暑假计划》一课的教学活动进入到尾声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和家长共同填写记录每天生活学习情况的表格,新学期开学时评选出“暑假生活小明星”,促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过上愉快、积极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多媒体的科学运用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多媒体的科学运用
摘 要:现代多媒体课件(CAI)的广泛应用,优化了品社课堂教学。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能广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教媒体选择和组合的多样性、灵活性为课堂教学实现个性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信息展现的多媒化有利于突破重、难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当然,CAI的运用要适时适度、科学严谨,更要突出其实效性,才能达到调控课堂教学,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优越性
注意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品社课程整合已经成为品社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多媒体教学课件(CAI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教学程序,它可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进行交互操作并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评价。如何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在运用CAI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
一、多媒体课件在品社教学中的优越性
多媒体教学易于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多媒体教学通过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达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品社学科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和层出不穷的生活事件,用多媒体教学是最能发挥其功效的。
(一)利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表明:直接的兴趣产生于被感知事物自身趣味性和新异性。品社知识有的散乱、有的抽象难懂,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多媒体技术用声、光、色等多种信号把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地再现,利用放大、重复、慢放、定格等特技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将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感觉器官调动起来,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积极地学习。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同样能达到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心态调节到最佳水平,让学生愿学、爱学。
(二)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现代多媒体辅助品社教学,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用现代多媒体电脑强大的虚拟现实功能,根据教学难点制作成二维或三维动画,模拟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描述的超常时空变化的社会事件,如利用视频、音频和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示或模拟各种社会生活现象或过程。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缩短已知与未知的差距,从而启发思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探索规律、掌握规律。如学习《幸福的家庭》时,让课件展示过生日时的情景:我和爸爸妈妈买蛋糕—姑姑一家来给爷爷拜寿—叔叔从重庆打电话来给爷爷祝寿—我给爷爷端长寿面。画面上笑声、歌声一下子就把“家庭的幸福”表现的淋漓尽致,同学们也就自然总结出“和睦的、民主的、快乐的家庭就是幸福的家庭”这一重点。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成功地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也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利于开发形象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钱学森指出:“只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展开翅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电化教育优势的重要方面。小学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但思维需要感性材料来支持,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引导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多媒体软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典型的直观材料,并展示相关知识背景,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将学生带进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情景。如讲《在邮局工作的人》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思考讨论。学生的想法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更超出了课本的论述。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四)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达到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各自的能力、生理差异及思维方式不同,造成在掌握和理解知识上存在着差异。因此,课堂教学中对每个学生来说内容、程度和步调大致相同,很可能会抑制优秀学生的发展,差生又会不能圆满完成任务。而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征,编出分支式的教学程序,对呈现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达到教育的目标。这就避免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从而实现了个性化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五)利于课堂及时反馈,实施科学评价
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与学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要变单一的作业评价为综合素质评价,多媒体可以优化品社教学评价。
1、多媒体可以使繁杂的评价细节简洁化。如:评价与游戏相结合,设计有教学要求、基本知识、能力测试、重点难点等内容的系列闯关游戏,使学生在娱乐中充分表现,兴趣盎然地接受测试。
2、多媒体可以使评价效果生动化。对于回答问题正确者,点击出现优美的音乐、图片或卡通人物为其鼓掌祝贺;也可以将评价结果制成精美的卡片,用彩色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发给学生(或许成为孩子们珍贵的收藏品之一),促使学生主动要求测试的念头日益强烈,品社成绩也会不断提高。
3、多媒体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况资源化。如学生设计的方案投影给大家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呈现给大家讨论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的拓宽与加深。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品社教学中的应用,其优越性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但也并非何时何内容都设计成复杂的课件,课堂教学才可能成功。CAI只是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帮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一)媒体信息要具有针对性
现在存在这样一种误区:教学现代化就是大量使用多媒体材料,对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屑一顾。虽然丰富的音频、视频以及新颖的教学手段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用多媒体的形式来展示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的时候,幽默的语言、夸张的手势及自编自演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感染力更强。如讲《我会做的事情》时,在一个班用多媒体放一遍“我在家做的事情有:给妈妈端水、帮妈妈择菜、修理小板凳、帮爷爷下楼”等,而在另一个班,让学生互相“揭发”同学在家里做的事情。我发现到下节课时再问及此事时,互相“揭发”的这个班同学们学会的东西更多,更能懂得帮助家人。因此设计的课件不一定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哪怕是一个小问题的课件,也应是一个短时、高效、成功的课件,只要它是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为目的,解决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二)媒体使用要把握最佳时机
教师事先估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上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此时切入媒体,促使其心理状态向积极方向转化,以便协同教师进行教学,提高目标达成度。如学习《熟悉的学校》时,教师在讲解完课本上“可爱的学校的画展”后,适时呈现出教师画的我们自己的学校平面图,让学生一目了然,与现实中的学校一对比,再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地图的方向和图例”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媒体内容要科学严谨
科学性是任何一个学科教学的立足点,因此品社CAI的使用一定要依此为准绳。引用的文献、照片、图表等资料要真实、正确,自行设计的动画模拟要符合科学原理,所有的操作、示范要正确、规范,解说要声画同步,音乐的运用要合理、真实。
(四)媒体运用要考虑接受是否有效
学生的视、听、触、感官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图片满天飞、动画视频不得要领、背景过分刺眼、滚动文字太多,都可能导致学生上课“热热闹闹”,下课“昏头昏脑”,知之甚少。因此,多媒体文字不宜过多,图像、动画要清晰可用。
总之,在利用CAI进行品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但不可滥用,为演而演,教师应对教学过程不断调整,使之最优化,使教师、媒体、学生形成最佳组合,创设最佳情景,获得最佳教育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多媒体的
科 学 运 用
单
位:广饶镇梧村小学
姓
名: 宋艳军 联系电话:6911454
第五篇:品德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品德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显突出,新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丰富与拓展教材,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促进师生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提高教学实效,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重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我们的品德课程也不例外。我认为我们品德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发课程资源。
1.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我们知道,课改后的思品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已有知识出发,提供了丰富的图片、文字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这些有效地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充实学习情趣。品德教材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能够真正驾驭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范例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是凭借,而不是重复。如《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在设计教学时,除了考虑教材中讲述的大地妈妈被污染前的快乐和污染后的痛苦,以及人们是如何残忍的对待大地妈妈的外,教师需要合理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理解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构思能在课堂教学中生动的体现出来,这样,教材才能用活。2.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打过这样的一个比方,把社会上、生活中的东西搬一些到学校里,好比搬一些树枝到鸟笼里,但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他还说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才能起到教育作用,新教材实际体现了这样的价值取向。他还说生活与生活的观摩才能起到教育作用,新教材实际体现了这样的价值取向,它不只关注生活,它更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发展。教材更重要的功能是引起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活动,自我建构。例如,二年级上册中的“爱惜书本和玩具”的话题他们有话可说,但往往会流于空泛。教材适时地提供了范例:我也想保护书,可是它总是爱卷角;笔老爱掉;本子总擦破…在教学中,这些范例就像拐杖一样,引导学生由空泛到养成,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塑造品德。
3、勤于挖掘媒体、网络资源
在网络中生成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社会。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我们现在的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网络将生活与社会连在了一起,教师要善于挖掘媒体网络资源,让网络这个平台为教学服务。我们教学中处处可见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为的就是扩充教学资源、生成教学资源。
总之,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强化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密切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外课程资源并拓展教材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该成为我们品德课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