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十年》读后感
大水大鱼就是这本书的全部主题,风云激荡的十年;
这真是一本激动人心的书,从细微之处来折射中国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国民经济缩小了其实就是每一个企业的发展经历,从中我们能嗅到什么味道,也许每一个人透过味道都能想到不同的“山珍海味”,其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了。做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我们能从中吸取到的养分,足够让我们对未来进行一些深度的思考。
近期在社交圈里刮起的一阵裁员风,其实也和整个大经济环境的寒冬息息相关。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已经结束了,透过新闻,我们可以常常看见大佬们的话语,下半场,产业互联网,ToB等等,在激荡四十年里作者用“不惑之年”来形容我们已经经历的20xx,在互联网行业里最突出的案例可能就是共享单车摩拜管理层的提前上岸和ofo的退潮之后衰败的鲜明对比,一个疯狂烧钱一个疯狂创业的时代,正经历着这种转变,粗放式的发展之路,已经变的那么阵痛,精耕细作式的服务,对于我们使用者来说,确实一个很不错的体验。在这种大趋势下,个人的存在意义似乎极其的渺小,我们对抗不了这种经济活动的转变,我们只能顺势而为,要么浴火重生,要么彻底滚蛋。
当资本更多融入的第一,第二产业,信息化的变革带来的.效益的提升,服务意识在客户的心里普遍会追求更多的精益,这不是一个增量的时代,而是一个存量的时代,更多垂直,个性化,精致的服务,会为你赢来更多的客户。做为一个没有多大野心的人,我会更喜欢这样的时代,因为“工匠精神”的我会从各种牛鬼蛇神中脱颖而出,如果有一天,我说下半辈子我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把食物做好,利用好各种互联网的平台协同,做好一碗米粉,也许,这不再是梦想。
未来会非常的有趣,我们拭目以待!
读《激荡四十年》有感
胡万荣 淯鑫电解部
说是《激荡四十年》,其实是两本书,一本《激荡三十年》,一本《激荡十年》。中纪委、中宣部理论局多次向党员干部推荐,被评为最受国家干部喜爱的图书之一,是改革浪潮席卷后的红色经典。
前者描绘1978年至2008年的中国企业史,以作者敏锐而独特的眼光,一年年、一件件、一笔笔忠实地记录了自1978年来每一年可堪载入史册的工商业大事及工商界人物,我在8年前就读过。后者描绘2008至2018的中国企业史,以最近十年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界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来反映当下中国经济和企业的最新面貌。
图书出版后我迫不及待地购买和阅读,不知是为了架构方便,还是有意迎合读者心理,吴晓波选择了编年体的记述形式。这种形式让亲见这四十年的读者很难不对号入座,跟着作者的笔端一段又一段回忆当初的经历。
如果以1978年为基准,那么我恰好出生于1978年,今年四十岁。按照吴晓波的说法1978年是在中国的“公司元年”。那一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那一年万科、海尔和联想相继诞生。可惜,那一年我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除了吃喝什么都关心不了,中国公司元年的激荡风云,我感受不到。
在随后的四十年中,我一直被小农思想纠缠,不自觉地与时代变迁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面对历史的变迁不太愿意主动,因而对历史的感受总有些模模糊糊和底气不足。正如书中提到的曾红极一时的词汇,譬如“物价闯关”、“南巡讲话”、“国进民退”、“顾郎之争”等等,背后都有一连串的精彩故事,然而当我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去感知这些词汇时却几乎无从下手,恍惚间一切竟如梦如幻,只能从所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上体会到一点点蛛丝马迹。就这点而言,《激荡三十年》可以算作临空一鞭,落在我蹉跎而不自知的青春和中年之上。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撇开中国企业的具体案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意志的变动轨迹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有所启示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营企业到大规模推广国退民进,再到国家坚决垄断命脉行业,从开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一路走来,虽然政策设计常有反复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且改革的意志坚不可摧。
反观我们自己,从对人生作出第一次尝试的蹒跚学步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条无可回头的成长之路吗?注定要不断地接受考验、不断地走岔走弯,并为此不断地调整、不断地改变?其实我们的人生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国家的改革实践那样,经过很多次激情尝试后,才能够把准方向稳步前行。
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无法与国家相比,所以我们还要懂得“三十岁之前做加法,三十岁之后做减法”的道理。当我们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这句话时,我们就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并慎重选择,以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将有限的精力投到自己认定的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