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一起涉法上访案件成功处理后的几点思考
文章标题:对一起涉法上访案件成功处理后的几点思考
对一起涉法上访案件成功处理后的几点思考
2003年6月9日,刘与本村村民高某因为土地承包所有权产生纠纷,高擅自将刘承包土地的棉花苗拔掉,刘拔打110报警,该镇派出所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制止和保护了现场,并做了相关记录和取证工作。随后对案件进行了认真调查得知,高庄村
委会于2003年5月28日因刘某长期不缴纳土地承包费而将该地转包于高某,并与高某签定了土地承包协议书,因刘某已在该地种植棉花,高找人协调未果。高又找到村委会,村委会以集体表决让高将刘的棉苗拔掉,从而引发上述纠纷。
当时该镇派出所鉴于双方土地存在纠纷,随即协调双方到村委会进行调解,高对协调结果不满意,起诉至边镇法庭,2003年9月,法庭一审判决该土地承包权归刘某,高又上诉至德州市中级法院,市中院维持原判,并明确指出拔棉苗案可另行起诉。至此,该镇派出所可以抽身退出了。但刘以家庭困难无力支付起诉费用为由几次找到派出所要求解决,并以公安机关不予受理为由到县、市上访。该镇派出所在维护稳定大局的角度出发,多方工作并积极协调,最终达成协议,由高某赔偿棉苗损失500元,并退还私自收取刘某承包费1050元。此时,刘某觉得上访有利可图,再次提出让派出所赔偿其打官司的诉讼费用千余元,在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将该镇派出所告上县、市信访机关,并多次上访。最后,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于凤祥同志在“大接访”活动中对刘某案件进行了重新梳理,在考虑到其家庭确有困难的基础上,协调该镇党委、政府一次性给予刘某2000元的补贴,成功地化解了持续三年的涉法上访案件。纵观整个案件的处理过程,结合工作实际,笔者有几点思考。
一、规范程序,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在本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村委会的办事不规范,工作办法粗暴是造成整个事件的源头。因刘某不缴纳承包费用,村委会可以与其中止合同,然后进行承包;当刘某和高某未达成协议,发生纠纷后,村委会应积极调解,但他们没有依法采取手段,而是集体表决拔掉刘某的棉苗,致使矛盾进一步激化。类似的情况在农村中比较普遍,也说明基层组织政权应在规范程序、依法办事上下功夫,特别是在当前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工作稍有不合法的地方,便会授人以柄。
二、引导当事人通过正当渠道维护合法权益
对案中刘某的无理取闹、无理上访的行为,我们应该对其加以教育和引导,使其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对其不合理要求进行耐心的疏导和劝解,特别是从根本上摸准其脉搏,找出问题的关键。时下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各级各部门“怕访”、“怕被记名”的心理,一有点小事就动辄到市、进省,甚至进京上访,其目的是为引起上级领导重视,促其问题早被解决。正是这种不正确的心理造成我们工作的被动。因此,引导当事人通过正当合法渠道维护权益日益重要。
三、超前处理,防止矛盾性质的转化
从本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简单的民事纠纷却演变成了一起涉法上访案件。本来应该是两个人的事,却把积极处理问题的派出所牵扯进来,还被要求赔偿诉讼费用。我们在为派出所叫冤的同时,也不得不认识到,当前广大农村中矛盾纠纷由于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等原因,往往由懂事纠纷转为刑事案件,由一般上访转化为涉法上访案件,特别是当前牵扯到执行、债务等问题,很容易让政法机关成为“冤大头”。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提前介入,超前防范,合理合法地解决问题,防止矛盾转化和激化。
四、以人为本,合力化解矛盾纠纷
实践证明,在处理各类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全方位剖析案件,入细入微,才能有效地沟通当事人,与当事人达成一致。如果在本案我们不是站在刘某家庭困难的角度,多方协调,只能把当事人推向痛苦的深渊,如果该镇党委政府不全力配合,也不可能妥善处理好整个案件,如果没有浮出所的积极参与,刘某和高某的矛盾会升级,引发更大的事件,总之,妥善处理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的最关键一条便是以人为本,齐抓共管,合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五、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增强基层组织的依法办事能力,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法制氛围。没有强大、有力、有效的宣传教育,就不会形成这个良好的法制氛围。在普法宣传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突出群众常接触、与之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要有时效性,突出群众各个阶段、季节会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要有普遍性,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会杜绝像案中村委会的不合规范的做法,才会防止刘某得寸进尺的无理闹访现象发生,才会消除高某“一怒拔棉苗”的愚蠢行为等。
《对一起涉法上访案件
成功处理后的几点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对一起涉法上访案件成功处理后的几点思考。
第二篇:关于处理涉法上访案件的思考
当前,随着法制的健全,社会的进步,群众意识的增强,社会矛盾不断显现,使信访工作成为化解各类矛盾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涉法上访案件也成为困扰政法机关工作的一个难题。所谓涉法上访,我们认为,主要是指已经或应当被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受理,或者是已经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中,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对于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作为与不作为所提出的申诉和控告未能如愿,转而向上级机关投诉,或者寻求法律程序之外的请愿活动。从涉法上访案件来看,反映的问题主要涉及司法裁判的效率与公平,社会纠纷与矛盾的解决机制问题,其中法院和公安是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与纠纷的聚焦点,当然也是解决涉法上访问题的重中之重。仅就某县涉法信访案件摸排情况看,共摸排出涉法信访案件41件。其甲单位为23件,占总数的的%56;乙单位13件法院13件,占总数的31.7%;丙单位5件,占总数的12.9%。截至4月底,已处理完结达到停诉息访或达到停诉息访近日结案的涉法信访案件为25件,占摸排出总数的63.4%。经过实际工作,感到:解决涉法上访问题,不但要使政法工作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而且要得到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尊重与支持。比如,搞城市改造,因此出现一些因行政行为引发的诉讼或遗留,如单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就会力不从心。一旦问题激化,就会引发不良后果,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也从客观上增加了政法部门的工作量,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1、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思路和架构来解决社会矛盾与纠纷文化多元化和社会多元化要求社会矛盾与纠纷解决手段的多样化,治理涉法上访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基于此认识,我们提出涉法上访问题综合治理的思路,时机成熟时,可以成立相应的机构,在具体案件处理上,多部门联动、合署办公、协调立场、打破条块分割,谋求问题的“一缆子”解决。在省会城市和省辖市可以借鉴各地成立的行政审批办事大厅的模式,实现“一站式服务”,建立省直、市直信访投诉接待大厅(市民投诉中心),由各单位信访、控申部门派员联合会诊、就地办公。在街道、乡镇和社区,可以借鉴上海等地的做法,建立“司法信访窗口”,实现人民调解、信访办理、矛盾调处与法律援助“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定纷止争”的作用,实现司法、信访功能整合、优势互补的目标。并建立信访工作督查巡视员制度,对信访工作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及时发现问题。
2、在对涉法上访问题实施综合治理的同时,明确法律是最后的手段,应优先考虑采用非诉讼方式解决各类纠纷要在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功能、实施“审务进社区”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通过建立诉讼外调解机制来控制案件数量,节约司法资源。同时,要加强司法普及预防教育,增加群众对法律含义的理解度,引导群众通过法定的、理性的渠道来解决各种矛盾与纠纷。
3、司法的改革首先应当是现代司法理念的树立与现代司法功能的建构近些年来,起诉到法院的案件数量大幅增加,案件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希望借助司法部门寻求正义的欲望日趋强烈,司法部门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要求司法部门尊重人权、善待百姓,“回归人群、服务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司法部门所应有的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得以显现。同时,司法部门除了减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与秩序稳定外,还有一种潜在功能,即法律的宣传教育功能,即要通过办理具体案件,对案件当事人进行法律教育、对社会大众进行法律宣传,这是在社会整体的法律知识与意识欠缺的今天走向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强调的。改革开放已经25年,中央在政策层面的反思、调整很有必要。而目前,部分基层政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的观念与中央政策层面上的导向还有较大的差距。有许多重复上访案件之所以久拖不决,就是因为个别政法机关在指导思想上存在误区,因循守旧,没有与时俱进,直接导致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无法统一,直接影响了司法功能的充分发挥。
4、全面地审视与反思信访问题处理机制上的弊端,重新架构信访工作体系,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群众利益无小事”,因此,信访工作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为过,而且信访工作的有效开展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当前,诸如信访部门的地位、信访案件查处的力度、信访接待人员的待遇、信访工作的基层基础建设、激励与奖惩制度等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因此,集思广益、建立 并完善一套切实有效的信访工作制度迫在眉睫:(1)易地办案鉴于信访案件的查处很难摆脱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影响,可以考虑借鉴纪检委办案的思路,对信访案件由各省信访部门统一调度并以省里的名义,实现信访案件在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交换办理,办一件结一件,归档备案。提拔重用一批信访工作成绩优异的干部,以激励和奖惩制度为依托,调动积极性,增强责任心,目前已有许多地区和部门规定,拟提拔的干部要到信访控申部门挂职锻炼一段时间。(2)微机联网鉴于目前低效率的重复工作较多,可以考虑加大对信访工作的主动投入,实现县(区)、市、省、中办国办信访部门的微机联网,实现同级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与信访办的微机联网,使上访人的自然情况、上访事由、责任单位、处理意见、反馈情况一目了然,整合各地区、各部门的资源,及时沟通信息,快速反应,逐步实现“网上控访”。(3)信访、纪检联动鉴于信访问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违法违纪和腐败问题,建议实现信访控申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的联动,以增大信访案件的查处力度,并真正使信访部门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窗口。“上访”在我国古代被称之为“告官”,目前的涉法案件中,除了劳动争议、医疗事故、家庭纠纷等案件,大多数案件都是与基层政法干警的不作为与滥作为有关,因此,面对信访工作的严峻形势和复杂局面,必须“快刀斩乱麻”,坚决处理一批滥用职权或怠于行使职权、违法办案、导致信访问题不能依法、公正、及时解决的相关责任人员,以儆效尤。(4)慎重确定“无理访”鉴于有理访与无理访二者之间的区分标准非常模糊,有理访中也会有无理要求,无理访也可能事出有因,因此要慎重确定“无理访”。从实践来看,有些曾经被确认为无理访的案件,经过重新调查、核实,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目前层层上报的工作模式,很难保证确认无理访的客观性。因此,要搁置有理、无理之争,跳出这个框框,按照“无理上访、有情解决”的思路,以解决问题、息诉罢访为最高目标。(5)避免负面效果信访工作的示范作用很强,信访工作应当在引导群众理性上访的同时,要注意依法、理性接访并注意宣传、舆论导向,积极探索解决信访问题的新途径,避免产生负面效果。而且,对于上访人的赔偿或补偿应当以存在过错和责任追究为前提,以依法处理为原则,不能单纯地为了息访而赔偿,防止助长一部分上访人员的不良心理。对于办案单位来说,不是“花钱买平安”,而应该是“花钱买教训”,政府的赔偿或补偿不能成为某些人推卸责任的借口。
5、建立严格的、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执法质量考评体系执(司)法质量是关系涉法上访数量的重要原因,通过涉法上访,我们能发现很多执法环节的质量问题。应建立健全一整套严格有效的规范制度,追究那些因故意或过失行为而影响办案质量的司法人员的责任,从源头上堵塞有可能出现涉法上访的诱因。涉法上访问题,由来已久,且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深层次和历史遗留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也绝非一朝一夕。它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密切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连。造成涉法上访数量激增的情况并不是偶然的,是长期沉积的一些问题的暴露,也是我们依法治国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必须面对的。社会的和谐稳定,不能靠压制甚至试图消灭上访来实现,就涉法上访来说,其中涉及司法的公正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诉讼成本问题、社会矛盾与纠纷的解决机制问题,也有提高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普及法律知识、防止当事人诉权滥用等等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不是单靠政法部门就能解决的,司法改革必须纳入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之中,与社会整体改革相协调,才有生命力。
第三篇:关于处理涉法上访案件的思考
关于处理涉法上访案件的思考
当前,随着法制的健全,社会的进步,群众意识的增强,社会矛盾不断显现,使信访工作成为化解各类矛盾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涉法上访案件也成为困扰政法机关工作的一个难题。所谓涉法上访,我们认为,主要是指已经或应当被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受理,或者是已经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中,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对于执法机关和
司法机关的作为与不作为所提出的申诉和控告未能如愿,转而向上级机关投诉,或者寻求法律程序之外的请愿活动。从涉法上访案件来看,反映的问题主要涉及司法裁判的效率与公平,社会纠纷与矛盾的解决机制问题,其中法院和公安是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与纠纷的聚焦点,当然也是解决涉法上访问题的重中之重。仅就某县涉法信访案件摸排情况看,共摸排出涉法信访案件41件。其甲单位为23件,占总数的的%56;乙单位13件法院13件,占总数的31.7%;丙单位5件,占总数的12.9%。截至4月底,已处理完结达到停诉息访或达到停诉息访近日结案的涉法信访案件为25件,占摸排出总数的63.4%。经过实际工作,感到:解决涉法上访问题,不但要使政法工作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而且要得到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尊重与支持。比如,搞城市改造,因此出现一些因行政行为引发的诉讼或遗留,如单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就会力不从心。一旦问题激化,就会引发不良后果,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也从客观上增加了政法部门的工作量,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1、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思路和架构来解决社会矛盾与纠纷
文化多元化和社会多元化要求社会矛盾与纠纷解决手段的多样化,治理涉法上访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基于此认识,我们提出涉法上访问题综合治理的思路,时机成熟时,可以成立相应的机构,在具体案件处理上,多部门联动、合署办公、协调立场、打破条块分割,谋求问题的“一缆子”解决。
在省会城市和省辖市可以借鉴各地成立的行政审批办事大厅的模式,实现“一站式服务”,建立省直、市直信访投诉接待大厅(市民投诉中心),由各单位信访、控申部门派员联合会诊、就地办公。在街道、乡镇和社区,可以借鉴上海等地的做法,建立“司法信访窗口”,实现人民调解、信访办理、矛盾调处与法律援助“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定纷止争”的作用,实现司法、信访功能整合、优势互补的目标。并建立信访工作督查巡视员制度,对信访工作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及时发现问题。
2、在对涉法上访问题实施综合治理的同时,明确法律是最后的手段,应优先考虑采用非诉讼方式解决各类纠纷
要在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功能、实施“审务进社区”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通过建立诉讼外调解机制来控制案件数量,节约司法资源。同时,要加强司法普及预防教育,增加群众对法律含义的理解度,引导群众通过法定的、理性的渠道来解决各种矛盾与纠纷。
3、司法的改革首先应当是现代司法理念的树立与现代司法功能的建构
近些年来,起诉到法院的案件数量大幅增加,案件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希望借助司法部门寻求正义的欲望日趋强烈,司法部门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要求司法部门尊重人权、善待百姓,“回归人群、服务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司法部门所应有的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得以显现。同时,司法部门除了减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与秩序稳定外,还有一种潜在功能,即法律的宣传教育功能,即要通过办理具体案件,对案件当事人进行法律教育、对社会大众进行法律宣传,这是在社会整体的法律知识与意识欠缺的今天走向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强调的。
改革开放已经25年,中央在政策层面的反思、调整很有必要。而目前,部分基层政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的观念与中央政策层面上的导向还有较大的差距。有许多重复上访案件之所以久拖不决,就是因为个别政法机关在指导思想上存在误区,因循守旧,没有与时俱进,直接导致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无法统一,直接影响了司法功能的充分发挥。
4、全面地审视与反思信访问题处理机制上的弊端,重新架构信访工作体系,完善信访工作制度
“群众利益无小事”,因此,信访工作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为过,而且信访工作的有效开展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当前,诸如信访部门的地位、信访案件查处的力度、信访接待人员的待遇、信访工作的基层基础建设、激励与奖惩制度等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因此,集思广益、建立 并完善一套切实有效的信访工作制度迫在眉睫:
(1)易地办案
第四篇:对办理群众涉法涉诉上访案件的几点思考
信访问题是公安执法活动的“晴雨表”,是公安队伍建设的“试金石”。
2008年,xx县公安局共接到各级领导批示交办的督办案件、信访案件284件,其中督办案件164件,信访案件120件。较2007年的99件增加185件,增长率约为287%。面对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面对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严峻形势和挑战,局党委
审时度势,于6月10日成立了专项处理信访案件工作小组,新任局长陶青春、政委余亚辉更加重视处理群众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并先后五次亲自主持召开了针对信访疑难案件处理工作的分析会,逐案听取汇报,逐案分析情况,逐案进行指导,为民警办理信访案件释疑解惑、指点迷津。通过局党委的真情投入,经过广大民警一年的负重拼搏、克难攻坚,我局办结了上访件275件,办结率达到96.83%;停访息诉272件,停访息诉率达到95.74%。取得了近几年来我局办理群众涉法涉诉上访案件的较大突破。通过2008年督查督办工作和大接访工作实践,我们对办理好群众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有以下几点认识,现浅谈如下:
一、端正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涉法涉诉上访案件
(一)从思想上树立重视。局党委始终把做好信访工作和广大民警要切实解决好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紧紧结合起来,真正树立办理好信访案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就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践行党的宗旨的理念。
(二)提高干警的重视程度。每逢局长接待日,由局长亲自带领党委成员及各警种负责人共同接待上访群众,实现了信息共享,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大家对信访工作的思想认识。适时向全体民警通报信访形势和信访案件,让大家认识到:快调查、快处理信访案件,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群众满意了,信访案件自然会下降。
二、提高民警察民情解民怨的工作能力
局主要领导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今年7-12月份,局长、政委接待处理群众上访件228件416人次,在处理这些信访案件上,局长、政委亲自组织解决办结,亲自过问交办情况,亲自跟踪督办进度,并要求党委成员都要亲力亲为,真正深入下去。了解上访人的诉求,真正沉下身来为上访人解决问题。当事人征求对案件办理的意见,当案件办结时,回访当事人,群众是否满意,务必达到“案结事了”。
三、建立健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一)落实局长信访接待日制度。局长每月第二周周二和20日在固定办公地点、固定时间段定期集中接待来访群众,倾听群众的诉求,当场答复问题。
(二)落实领导包案、严格工作责任。根据领导成员的业务分工,对信访案件分别进行承包和督办。局长为县局包案第一责任人。各单位负责人为该包案单位责任人。对包案单位因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得力而导致发生重点群体性事件的,将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
(一)强化执法理念。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观念,真正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
(二)强化执法学习。组织民警学习法律法规、办案程序,对典型案例及未办结的案件的性质原因及办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实行“一案一事一评议”制度,以案释法,培养民警使用证据能力,提高民警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三)强化执法监督。坚持内外监督相结合。对内运用纪检、督察、监察等内部监督联动机制进行监督,对外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新闻媒体监督,力争做到执法存在问题早发现、早整改。
五、建立信访案件办理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一)建立领导责任制、信访部门责任制和办理信访案件责任制等一系列信访工作责任制度,强化信访工作的严肃性。凡发生群众上访告状问题,局纪检、督察部门介入调查,经核查属公安民警不作为或违法违纪行为等工作原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案件,要坚决纠正,并追究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的责任。
(二)落实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政工、纪检、法制、信访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对因工作不负责任、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徇私枉法、不作为、乱作为以及执法不公、不严、不廉等原因引发的上访案件、重访案件,统一由控申(信访)部门提出信访案件执法认错认定,建议法制部门进行认定,如确系民警执法过错引发的上访案件,由纪检、督察部门进行责任追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交党委研究后给予相关人员处分。
(三)加强督查督办,坚决落实奖惩。将各单位信访案件的形成情况、信访案件的办理质量情况与综合工作绩效考评相结合,建立信访保证金制度和信访案件定期通报制度,将信访工作与评优、评先、立功受奖、调职、调级挂钩。
第五篇:对一起涉法上访案的思考
在今年开展的集中处理涉法上访问题专项活动中,固始县检察院在上级院、县委政法委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妥善处理了一起历时8年缠诉不止的涉法上访案,为上访人马俊康、李洪芳解决了“低保”问题,被害人利益补偿问题已通过民事诉讼方式正在解决。上访人表示对案件的处理很满意,不再做无谓的缠访。该案虽然得到妥善处理,但作为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大难案件”,其形成的原因值得分析,里面涉及的司法处理程序、各级各部门的处置办法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等问题,都不得不引起深思。
一、案件的具体情况1988年11月15日晚9时许,固始县城关女马文华在县蓼城影院看电影时,被犯罪分子用砖头猛击头部,致昏迷后,拖至该影院电机房下强奸,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公安机关侦查,确定城关青年张建军为犯罪嫌疑人。该移送起诉后,经几级院多次审查,最终因证据不足,信阳市检察院对张建军取保候审,至今没有结论。1997年以来,马文华的父母马俊康、李洪芳多次到有关部门上访,要求公安机关破案,严惩凶手,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曾先后到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高检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市检察院、市法院及县公、检、法部门申诉,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也曾批示复查,但都未能给被害人家属一个满意的答复。
二、马俊康、李洪芳涉法上访案的形成原因
1、被害人马文华案件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是该涉法上访案形成的客观原因。案发后,县公安局曾及时侦查,认定张建军为犯罪嫌疑人,但在审查起诉及庭审阶段,因证据问题,案件被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退回补充侦查后,张建军被取保候审至今。根据调查了解,该案的重要物证即被害人马文华身上的精液及致其死亡的留有血迹的砖块,先后经三个部门进行了鉴定。三个部门均是法律规定可以进行鉴定的机构,但三个部门的鉴定结论却相距甚远。根据现有法律规定,无法用一个鉴定去排除另外的鉴定,造成司法机关无法采信,使案件搁置。
2、精神损害及经济损失得不到补偿,是马俊康、李洪芳涉法上访的直接原因。马文华被害后,马俊康、李洪芳的家庭及本人在精神及经济遭受较大损失,但是马文华被害案长期不能结案,凶手未受到依法严惩,上访人认为被害人及家属的心灵不能得到慰籍,精神损失不能得到补偿。其刑事附带民事赔偿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经济损失也不能得到补偿。马俊康下岗,李洪芳失业,本来就家庭生活困难,加之多次上访,又加重了经济负担。二人因此感到冤屈、失望,更加固执地上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法制观念淡薄是是马俊康、李洪芳涉法上访形成的社会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上访人带有明显的“同态复仇”心理。认为被害人及家属的心灵不能得到慰籍,杀人偿命,必除之而后快。而没有认识到惩治犯罪是司法机关的责任,在惩治犯罪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标准的基本准则。虽然马文华被害案没能依法严惩凶手,司法机关有一定责任,但司法机关也不能在证据问题的情况下冤枉一个好人,这是法制社会对人权保障的基本要求。二是上访人认为在案发时公安机关及时破案,而后来凶手没有受到依法严惩,是在检察院及法院,对检察院及法院有意见,在上访时特别提出了这一点。但是,根据对该案的调查了解,案件的处理在程序上及在实体上都是合法的,也是妥善的和合情合理的,并无不当之处。在法律关系上而论,合法的就应当遵守。三是在其合法权益遭到损害时,只想到上访,而没有根据法律规定的渠道解决问题,比如通过民事诉讼解决经济补偿问题等。反映了上访人法制观念的淡薄和法律知识的欠缺,也反映出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一问题。
三、关于马俊康、李洪芳涉法上访案的思考回顾该案的处理过程和马俊康、李洪芳的上访历程,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其一,应当进一步普及法治思想,使依法办事的思想深入人心,引导涉法上访人用好法律手段。涉法上访人的偏激上访,很多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根据法律规定多渠道解决问题,思想仍停留在“依靠青天”的思想阶段。有了这种思想,他们就不会想到案件在法律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而是一级一级的上访,想寻求所谓“青天”的保佑,这种思想不是民主与法制的思想,而是导致涉法上访的落后思想。应当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先进的法律思想武装群众的思想,减少涉法上访问题。其二,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涉法上访问题。涉法上访问题不仅涉及司法公正,而且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在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各级党政领导和司法机关领导都要高度重视涉法上访问题,对重点案件的上访人亲自接待,认真研究解决的办法,加强协调和督查,狠抓落实。这样不但不会降低领导的威信,而且也促进了涉法上访问题的有效解决,得民心,顺民意,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必将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其三,该案反映出受害人的社会利益救助机制乏力。被害人马文华的家庭在遭受经济利益损失后,家庭生活困难,而不能得到社会的救助,使其心灵上遭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