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推荐选拔工作实施办法
湖南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推荐选拔工作实施办法
湘宣字[2005]22号(2005年7月26日)
为加强全省宣传文化系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贯彻《湖南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作意见》,规范“五个一批”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人才强国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举措。坚持党管人才和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遵循宣传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特点,推荐选拔优秀的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宣传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证。
二、入选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党的宣传文化事业,执行党的宣传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开拓创新精神,思想解放,求真务实,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作风扎实。
2、工作实绩突出,专业成果显著(参见附件)。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专业技术水平、创作表演水平或经营管理水平,是本界别、本领域、本单位的学术(专业)带头人或业务骨干,有较高知名度,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
3、具有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被评为或聘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4、对不具备上述2、3项条件,但德才素质好、发展潜力大、近年来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可以适当放宽条件。
5、身体健康,年龄在50周岁以下。
三、推荐选拔范围
推荐选拔的范围主要是理论、新闻、出版、文艺界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领域一线工作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和优秀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主要从省直宣传文化单位和各市州宣传文化单位中遴选。少量人选也可从有关厅局和单位推荐的人选中产生。省委管理的干部不列入推荐选拔范围。
四、推荐选拔程序
1、推荐人选。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五个一批”人才标准和人才队伍分布情况分配人选名额,由市州党委宣传部和省直宣传文化单位严格按照人选条件进行民主推荐,广泛听取意见,确定推荐人选。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可提出建议人选,纳入到人选所在单位统一听取意见。
2、报送名单。市州党委宣传部、省直宣传文化系统有关单位,经集体研究讨论后确定推荐人选名单,并按照分配名额填写《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推荐表》,报“五个一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专家评审。成立由相应界别和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评审小组,对人选进行资格审查、专业成就评价,按照“五个一批”人才的标准和条件进行筛选,提出初步人选名单。
4、考察公示。市州党委宣传部、省直宣传文化系统有关单位,对初步人选进行考察,并参照干部公示的有关要求对人选进行公示。公示一般在人选所在单位进行。根据考察和公示情况,经集体讨论后提出意见,报“五个一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5、讨论决定。“五个一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上报人选进行综合汇总,提出人选方案,报经“五个一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提交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研究确定具体名单。
附: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专业条件
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专业条件
(一)理论人才专业条件:
1、一般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具有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对本专业学科发展有比较突出的贡献。
3、在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论文、著作、调研报告等研究成果曾获省级以上奖励或本专业领域有影响的学术奖项。
(2)独立或作为课题组负责人承担过省级以上社科基金重点课题。
(3)研究成果(含内部研究报告)对地厅级以上党政部门的决策曾发挥重要参考作用。
(4)研究成果(含理论宣传和社科普及作品)在干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
(二)新闻人才专业条件:
l、一般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具有较高的新闻理论素养,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的新闻奖项,有一定的知名度,深受群众欢迎。
3、在新闻采访、编辑、评论、播音、主持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胜任本单位重要稿件采写,并有积极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作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判断力、创新力,在专业报道领域里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知名度。
(2)负责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版面、栏目、节目的编辑,有较高的选题策划和编辑业务水平。编辑的文章、编导的节目、负责制作的栏目,导向正确,形式新颖,思想性、权威性与可读性较好结合,为群众喜闻乐见。
(3)胜任重要社论、评论文章和名牌栏目、节目的撰稿工作,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思想深度,文风严谨,见解独到,有业界公认的代表性作品,在社会上和受众中有一定的知名度。(4)主持或主播重要栏目和节目,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一定的业务理论研究水平,能形成个入成熟的播音、主持风格,栏目、节目收听、收视率较高,在观众听众中有较高的知名度。
(三)出版人才专业条件:
1、一般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具有较高的出版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出版或发表过较高水平的学术专著、论文,有一定知名度。
3、在编辑、印刷、复制、发行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较高的选题策划和编辑业务水平。编发的图书、期刊或音像、电子出版物导向正确、思想性强、学术性与可读性结合较好,获得过省级以上出版奖项。
(2)有较高的出版理论研究水平。(3)具有较高的印刷、复制工艺水平。在采用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提高出版物印刷、复制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四)文艺人才专业条件:
1、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获得过省级以上文艺奖项或国际性专业权威性奖项,有较高的知名度。
3、在文艺创作、文艺评论、表导演艺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是市级以上艺术院团的拔尖人才。
(2)是政府保护、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文艺种类的骨干人才,或从事民间文艺工作的拔尖人才。
(3)在一些有影响的作品的创作生产中担任过主要工作,或举办过全国性个人作品展览、展演。
(4)创作发表过有全国性影响的长篇小说,或多部剧本、中短篇小说、诗集等文学作品。
(5)发表过有影响的学术专著或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对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产生过积极重要的影响。
(五)复合型人才专业条件:(1)一般应具有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2)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政策水平。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熟悉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了解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规则,在本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
(3)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熟悉文化产业领域情况,注重科学管理,勇于开拓创新,对行业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同行所公认。
(4)具有较强市场营销能力。能较好地把握文化市场运行规律,品牌意识突出,市场运作优良,在推进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中,创立了文化品牌,或创造了典型经验,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第二篇: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实施意见
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实施意见
作者:人事处
日期:2009-3-16 15:52:54 阅读:1168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落实中央关于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要求,努力培养一批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较高学术造诣、联系实际的理论专家,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知识的出版专家,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一批既懂得宣传文化发展规律、又懂得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经营管理专家(以下简称“五个一批”人才),按照《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中宣发[2003]26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浙委[2004]2号),结合我省宣传文化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进一步推进我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遵循宣传文化人才成长规律,围绕宣传思想工作大局,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队伍,为促进宣传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2、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培养、使用与引进并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原则。建立健全宣传文化系统专门人才培养选拔管理机制,通过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扩大识人选人渠道。注意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真正把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热爱党的宣传文化事业,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加强分级分类指导,实行动态管理,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和良好环境。重视德才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专家的培养,形成年龄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工作目标
3、按照改善结构、提高素质的原则,在发挥不同层次各类宣传文化人才作用和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努力形成一支与建设文化大省、繁荣宣传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要求相适应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到2010年,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才应占20%左右,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人才应占50%左右,具有大专以上的人才应占85%左右。用5年到10年时间,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省直有关部门及省级有关行业学会(协会)推荐的专门人才中,选拔培养300名在全省本行业或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五个一批”优秀人才。通过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使他们成为我省宣传文化系统各个方面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
三、工作措施
4、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各市、各有关部门要重视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作,围绕提高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培养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为重点,以点带面,带动和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各界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创新培养方式,拓宽培养渠道,通过同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远程教育、在职进修培训等途径培养宣传文化人才。在若干重点高等院校、党校等设立培训点,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人才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培训。认真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有计划地选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进修和出国培训。要创造条件,为“五个一批”人才参与国内外各种重要的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根据学用结合的原则,开展第二专业、第二学历(包括研究生学历)教育,对45岁以下尚未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新闻出版采编人员,各单位(主管部门)要采取培养措施在5年内达到。省委宣传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举办“五个一批”人才业务骨干进修班。利用省宣传广电视讯系统建立全省宣传文化系统远程教育中心,举办知识讲座、专题报告会等。
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五个一批”人才。贯彻“三贴近”的要求,面向基层,汲取营养,服务群众,为人民群众奉献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重视在宣传文化重点工作、重大课题项目中培养人才,采取上挂下派锻炼、横向交流、下基层采访、演出、体验生活等形式,选派到艰苦环境和重要岗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要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在培养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和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重视发挥高等院校培养宣传文化人才的优势。重视发挥行业组织、学术团体培养人才的作用。重视培养民间文化人才,发挥其在宣传文化工作中的作用。重视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造就一批懂宣传、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5、健全人才使用机制。要盘活用好现有各类人才资源,重视发挥现有各类人才的作用,注意发挥离退休人才的作用,努力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创新用人观念,突破身份、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限制,注重素质、能力、业绩、贡献,对有才华、成绩显著的人才要大胆使用,开辟一条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渠道。改进用人方式,采取签约制、合同制、项目合作制、技术入股、调动、聘请、兼职、讲学等多种方式,促进人才与智力的合理流动。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和完善首席记者(编辑)制、新闻节目主播制、课题负责人制度、记者编辑个人署名专栏制度、作品研讨会制度、专业技术人员轮岗(交流)制度、合同制作家(艺术家)等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努力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对业务成就突出的,可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使用;对确有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作为业务领导人选推荐;对参政议政能力强、在各界别中有影响的人才,可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向有关方面推荐。各市、各有关部门都应当按照上述要求,提出具体的实施举措。
6、创新人才流动机制。要掌握和尊重人才流动规律,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坚持人才刚性流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并重。鼓励以调动、岗位聘任、项目聘任、任务聘任、人才租赁、聘请、客座邀请、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灵活方式集聚和使用各种文化人才。要用足用好我省已出台的人才政策,为加快吸纳和集聚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事业单位引进紧缺急需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才,可暂时超编进人,以后逐步纳入编内管理,不受专业技术职务比例限制,工资待遇可由双方协商确定。吸引更多的省内外高校优秀毕业学生到我省宣传文化单位工作。鼓励用人单位给引进人才一定数额的科研启动费和安家补助费,努力解决住房问题。省级宣传文化单位从境内外引进一流的紧缺、高层次专业人才,经审定后,从省级宣传文化人才专项资金中一次性给予启动费10万元,用人单位或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
7、建立人才选拔管理机制。从今年开始,每两年从国家级有关奖项和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鲁迅文艺奖、浙江飘萍新闻(人物)奖、树人出版奖等奖项获得者以及其他工作业绩显著者中,选拔若干名政治坚定、品德优良、业务精湛、成就突出的“五个一批”优秀人才人选。入选者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年龄在50周岁以下(含50周岁)。加强人才信息工作,宣传文化系统各主管部门要建立专家信息库。省委宣传部建立全省“五个一批”优秀人才档案,并进行跟踪考察,实行动态管理,一般每两年考评一次。
8、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突出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评价标准,重视发挥行业组织在人才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真正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坚持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重业绩、重贡献,向关键专业技术岗位和重要专业技术骨干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落实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创新多样化的分配形式。对入选省“五个一批”的优秀人才,从省级宣传文化人才专项资金中给予每人3万元的资助,主要用于科研、创作、出版和深入生活等方面。各单位要为优秀人才在工作、住房、福利等方面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9、健全人才宣传机制。要积极宣传“五个一批”人才及其优秀成果,加大对“五个一批”人才重点人物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宣传各地各部门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和流动等环节以及在人才环境营造、人才激励和保障等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和取得的成绩。对宣传形式创新、社会效益显著的媒体栏目和版面给予奖励或适当补助。
10、建立人才经常联系机制。重视同知识分子、专门人才交朋友。建立“五个一批”人才通气会制度;建立健全“五个一批”人才休假制度;完善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宣传文化单位的领导干部要联系若干名工作业绩突出、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常听取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困难。
11、建立人才资金保障机制。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提供人才队伍建设所必须的物质保证。在各级财政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同时,由省委宣传部会同省级宣传文化系统有关单位联合筹资设立省宣传文化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培训、引进、扶持、激励和管理等。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的投入,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的工作经费可设立单独的科目,计入单位经营成本。要整合社会力量,鼓励和吸引社会组织和个人自筹资金,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宣传文化人才。
四、组织领导
12、加强对“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的领导。成立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的指导和协调。组建专家评审小组,负责业务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省委宣传部有关处室负责同志组成。办公室要加强对“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的调查研究,总结交流经验,提出意见建议,加强督促检查,做好协调服务。
13、发挥优势,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宣传文化系统 “五个一批”人才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组织、宣传、人事等部门的整体优势。特别是宣传文化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委宣传部和省级宣传文化单位要根据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实施办法。要加强同有关部门的联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努力促进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的全面落实。
浙江省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职务聘任实施办法作者:人事处
日期:2009-4-20 9:32:09 阅读:1097次
浙人发[2009]27号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档案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深化档案系列职称制度改革,促进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职务聘任工作的科学化、社会化, 根据《档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件》和《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与职务聘任暂行规定》(浙委办〔2004〕75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由省人事厅和省档案局共同负责。省人事厅负责审定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和试题,确定合格标准,并会同省档案局对考试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省档案局负责拟定考试科目、编制考试大纲、编写教材、研究建立试题库、组织考前培训等有关工作。具体考务工作委托省人事考试办公室承担。
第三条 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的办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考场设在各设区的市。
第四条 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采取书面闭卷方式进行。考试科目为:《档案事业概论》和《档案工作实务》。初级考两门科目的部分章节,中级考全部内容。
第五条 参加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基本条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履行岗位职责,恪守职业道德。
(二)报考条件
初级:高中及以上学历。
中级:
1.取得博士学位。
2.取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从事档案工作满1年。
3.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档案工作满2年。
4.大学本科毕业,从事档案工作满4年。
5.大学专科毕业,从事档案工作满6年。
6.高中、中专学历,从事档案工作满10年,并担任助理馆员职务4年以上。
第六条 已取得非档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现从事档案专业工作满1年,可报名参加档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第七条 报名条件中所规定的有关学历的要求,是指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学历;从事档案工作年限,是指取得学历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间的总和,其截止时间为考试报名当年年底。
第八条 参加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在一个考试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考试合格者由省人事厅和省档案局发文确认, 颁发由省人事厅统一印制并鉴章的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省范围内有效。
第九条
通过全省统一考试获得的专业技术资格,表明其已具备该职务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符合国家和省有关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规定,并完成相应继续教育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聘任相应档案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一)取得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按下列条件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1.本科毕业,从事档案工作1年以上;大专毕业,担任管理员职务2年以上;中专毕业担任管理员职务4年以上,不具备上述学历,担任管理员职务5年以上,经单位考核合格,可聘任助理馆员职务。
2.其他人员可聘任管理员职务。
(二)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根据工作需要可直接聘任馆员职务。
第十条
坚持考培分开的原则,凡参加与考试命题和组织管理等有关人员,不得参加考试和参与或举办与考试内容有关的培训工作。培训应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
第十一条 考试考务工作要严格执行考试工作的有关规章制度,切实做好试卷命题、印刷、发送过程中的保密工作,遵守保密制度,严防泄密。
第十二条 对有违纪违规行为的参考人员和工作人员,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人事部令第3号)处理。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2010年1月1日以后,各地、各部门不再进行档案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和自行组织的考试。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人事厅和省档案局按职责分工负责解释。以前与本办法精神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篇:北京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建议人选公示材料
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建议人选公示材料
首都师范大学推荐:蔡春、田国秀、邓京力、高平、解小青、吴明娣
人选基本情况及主要业绩:
蔡春,男,1974年1月,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职称。主要负责教育哲学、教育政治学、教师教育等教学科研工作。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代表作品有专著《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等论文4篇,《“求根务实:教师发展学校的八年建设”成果》(第一作者)曾获2009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等荣誉。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现象学教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影响》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地项目特别委托项目《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改革研究》。
田国秀,女,1964年10月,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职称。主要负责青少年成长与教育方面的科研工作。兼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评审专家等职务。代表作品有论文集《抗逆力研究:应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主编)、专著《学校师生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微观政治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师生冲突:基于福柯的微观权力视角的分析》等论文2篇和译著《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本人曾获2006年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与跟踪测评》(第三作者)曾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少年应对父母离异的积极策略研究:基于抗逆力理论及50例个案》,承担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首都青少年社区服务资源的梳理与整合研究》等。
邓京力,女,1970年9月,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师,教授职称。主要负责史学历史与史学史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代表作品有《历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等专著2部和《接受与拒斥之间——西方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念的回应趋向》等论文3篇。专著《新时期中国史学思潮》(第三作者)曾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历史学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与分析》。
高平,男,1970年11月,汉族,毕业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钢琴、作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授职称。主要从事作曲、钢琴演奏和教学工作。兼任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等职务。代表作品有《作曲家——高平室内乐作品专辑》等钢琴曲专辑5张。曾获新西兰作曲家协会CANZ托拉斯基金奖等荣誉。
解小青,女,1971年3月,汉族,无党派人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教授职称。主要从事书法艺术教研工作。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代表作品有论文《邓石如隶书及其书史意义》、音像《解小青楷书教学》、《第二届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参展)和《解小青书作》等专著2部。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三等奖,专著《赵孟頫书法艺术》曾获第十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荣誉3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汉字认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的当代发展研究》等多个项目。
吴明娣,女,1964年8月,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职称。主要从事美术史方向教研工作。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代表作品有教材《中国艺术设计简史》和《北京美术史》等专著4部。著作《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荣誉3项。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北京艺术品市场生态研究》等项目2项。
第四篇:关于做好第十一批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的通知
附件:
关于做好第十一批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推荐选拔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属各开发区劳动人事局,市直各部门、单位,各重点企业,各高等院校,各人民团体:
潍坊市人民政府已经印发《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潍政办发[2012]20号,下称《管理办法》),原《潍坊市专业技术人才选拔管理暂行办法》(潍政办发
[2004]21号)同时废止。根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就第十一批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的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范围和条件
凡在我市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上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符合《管理办法》规定条件并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在推荐范围。推荐时以近4年来(2008年7月1日以后)的工作实绩和成果为主要依据,兼顾长期贡献。推荐人选年龄不超过55周岁(1957年7月1日以后出生)。重点推荐在基层和一线专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和转化生产力的能力作为
推荐的重要依据,优先推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对推荐人选,要体现以中青年为主体,不搞论资排辈,不搞平衡照顾,坚持标准,宁缺毋滥。
根据《管理办法规定》,上属驻潍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可参加本次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推荐。
党政群机关公务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在推荐选拔范围。
二、推荐数量
全市拟选拔第十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00名左右。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推荐选拔人选不超过5 名,市直每个单位不超过3名,上属单位不超过2名。
三、推荐程序和要求
推荐人选按标准条件好中选优,推荐方法实行自下而上,逐级选拔。由本人提出申请、单位(部门或县市区人社局)组织专业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进行评议、公示(公示期5天)、主管部门审核呈报。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的部门和单位应综合平衡,尽量压缩推荐数量,好中选优。推荐过程中,各县市区、各部门、单位要要严格工作程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保证推荐工作的严肃性。
四、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要实事求是,介绍性文字要准确、清楚、简明。
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要有数据例证,获奖成果要注明颁奖单位和获奖时间、级别、等次、位次(用“位次/人数”表示,下同);著作、论文还要注明出版社、发表刊物名称,合著的要注明本人工作量、位次。需要上报的材料主要有:
1、《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申报表》,一式3份,以A4纸双面打印。
2、《推荐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人选情况一览表》,一式6份,以A3纸打印。
3、单位推荐报告1份,报告最后应注明申报人符合《管理办法》中选拔条件第几条。以A4纸打印。
4、个人业务工作总结1份,以A4纸打印。
5、附报有关证明材料和支持材料,如公开报道过的文字材料、表彰决定、奖励证书、著作论文(论文不超过3篇,著作不超过2部)等原件。涉及经济效益的,要有财税部门的证明。
6、呈报部门所有推荐人选情况综合报告和《推荐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人选汇总情况一览表》各1份, 以A4纸打印。
7、上述1、2、3、4、6项要附报电子格式。有关表格可登陆潍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网(http:///)办事指南、专业技术科栏目上下载。
以上材料,请务于2012年8月25日前报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逾期不再受理,联系电话:8583305。
五、选拔程序
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工作,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具体组织实施,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组织成立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审委员会,负责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对推荐人选进行评审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最终确定市级拔尖人才考察人选。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对人选进行考察,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市政府批准发文公布,并按有关规定纳入管理范围。
六、组织实施
推荐选拔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是落实市委、市政府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各部门(单位)要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组织好推荐工作。要严格推荐范围和选拔条件,严格推荐程序,确保推荐质量,切实把业绩贡献突出、群众和社会公认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推荐上来。
附:
1、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条件
2、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
3、《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登记表》
4、《推荐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人选基本情况一览表》
5、《推荐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人选汇总情况表》
潍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二年八月四日
第五篇:关于我市宣传文化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宣传文化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兰宇
近期,我部对全市宣传文化人才工作展开专项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等形式,分析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面临的形势,研究今后工作思路,全面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着力打造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现状和面临的新形势
(一)积极推进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宣传文化人才。
——宣传文化从业人员总量不断增长。截至2006年底,全市宣传文化从业人员为2278人(其中非国有制从业人员942人),其中,新闻专业293人,艺术业为370人,图书馆业为21人,群众文化业为25人,艺术教育为80人。娱乐业为575人,其文化产业为914人。——人才结构逐步改善。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内在岗职工811人,具备高级职称人员为37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具备中级职称的人员为166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0%。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占2%,本科学历占57%,大专学历占26%,中专学历占3%,高初中学历占12%。
——中青年优秀人才不断成长。目前,全市获国家级奖项3人,其中,青年女作家包丽英获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书法家王厚孝、李静伟作品入选“兰亭奖”,书法家白占荣被评为自治区“四个一批人才”。郝万虎、杨勇被评为自治区十佳新闻记者。
——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今年全系统事业单位相继进行了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符合宣传文化系统特点的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正在逐步建立。
(二)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人员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宣传文化从业人员59%是大专以下学历,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历人员少。文化界低学历现象严重。——宣传文化专家队伍力量较弱,存在“三少”(大家少名人少名作少)现象。全国全区文化界重量级的“大家”、知名人物、名作家、艺术家、记者编辑、主持人、理论家、出版家较少,创作反映时代精神和本地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少。
——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力度较弱,专业化程度低,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宣传文化多数从业人员专业不对口或学历低,半路出家,经过短期上岗培训后就开展工作。一般后期专业培训少且不系统。系统培训处于自发状态。整体文化业务水平较低、投入少,文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缺乏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经理人,文化机构规模小,管理水平低。
——招聘人员收入低,用人机制有待完善。宣传文化从业人员收入低,人才外流严重,新闻专业和艺术院校毕业生来我市工作的较少,专业人才得不到及时补充。招聘人员平均月工资不足八百元。近年,市歌舞团因编制问题调走了近20名声乐、舞蹈演员,过低工资收入使人才流动性大,造成能干的留不住,不能干的推不出去的现象。
(三)面临的形势。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文化建设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宣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宏伟大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文化人才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坚力量,是增强文化竞争力、发展力的源动力。无论是发展宣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都必须以人才为基础、为保障,都需要人才工作来推动、来支持,必须把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宣传文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大力开发宣传文化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努力形成促进宣传文化人才成长的良好
机制,加强培养、大力吸引、合理使用,造就一支素质好、水平高、业务强的人才队伍,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二、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成立宣传文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宣传文化人才工作。进行全市宣传文化人才信息普查,建立人才信息库,制定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同有关方面联系与协调,争取各方支持,加大宣传文化人才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保证“人才兴文”战略顺利实施。
(二)紧紧抓住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以宣传文化行政人才、宣传文艺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实现宣传文化从业人数总量稳步增长,文化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稳步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三)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培养高层次宣传文艺人才为抓手,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在5年内,重点培养10名左右德才兼备、学术功底深厚、专业成就突出、有较高声望的名理论家、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名出版家、名艺术家;50名左右在理论研究、新闻采编主持、出版发行、表演艺术、美术创作、文化科研等方面专业拨尖、成绩突出的宣传文化名家和学科带头人,以此带动整个宣传文化人才梯队建设,使他们成为宣传文化战线的领军人物,加大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的活力和发展后劲,在5年内,培养100名左右的青年骨干人才,使他们成为宣传文化领域的中坚力量,对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艺编导、文艺创作、节目策划、文化科技等人才紧缺的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基层文化人才培训网络。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
(四)做好培训工作。建立健全系统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实行专业培训、2010年前,对部内和三区宣传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系统轮训。完成全市文化艺术、文物、新闻、广播电视系统内工作人员的普遍轮训。
(五)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和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原则,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要求,健全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选拔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各单位要依据行业和岗位特点,逐步推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职称改革。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引导宣传文化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把优秀人才集聚到文化建设中来。扩大选拔范围,拓宽选拔渠道,走出去广泛吸引市外优秀人才拔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进入我市宣传文化系统中来。
(六)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将政治坚定,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同志选拔上来。二是继续实施系统内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制度,建议市委让新闻单位负责人列席市委常委会。将系统内优秀领导干部推荐到政府部门任职,为其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同时将系统外优秀人才吸引到系统内,为其展示才华提供平台。三是实施名人工程。推行首席记者(编辑)制、新闻节目主播制、课题负责人制度、记者编辑个人署名专栏制度、作品研讨会制度,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名利双收,真正使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获得一流的报酬。
(七)建立荣誉制度。要在社会和系统内积极评价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为推动我市宣传文化的繁荣发展,对在宣传文化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宣传文化工作者授予人民艺术家、人民记者等荣誉称号,并设立“乌海文化杰出贡献奖”,表彰在文学、艺术、人文社科、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