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我市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及处置方略
浅析我市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及处置方略
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和复杂,由此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类群体性事件也越来越多,查处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治安稳定。正确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各级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笔者就我市近年来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进行了一些思考,以供参考。
一、近年来我市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一)事件发生数量逐年上升。从近年来发生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苗头分析,数量基本上呈逐年上升之势,且以近两年增长更为明显。从表现形式看,以上访、请愿、罢工、聚众闹事的事件、苗头居多,而纠纷械斗除1999、2000、2002发生外,近几年已没有发生。(二)规模大、涉及人员多,破坏性强。由于多数引发群体事件的社会矛盾都涉及到部分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生活,具有较大煽动性,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参与人员及规模逐渐扩大。以上访、闹事、罢工为例,以前多以人数少的群体为主,现在涉及个人利益的治安问题面广人众,参加人数多达二、三十人甚至上百人。少数群体性事件甚至演变成“打、砸、抢、烧”等暴力性行为,具有一定破坏性,社会危害性极大。
(三)反复性大,持续时间长,对抗性强。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由于反映的问题未能及时得以解决,造成上访人员持续上访,有的持续相当长时间,个别群体性事件在处臵过程中甚至出现对峙局面。
(四)越级上访越来越多。一些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片面认为,只有闹得凶,政府才会重视,只有到级别越高的部门和官员上访,就越能及时解决反映的问题,因而时常出现越镇、县(市)两级政府甚至直接到省级单位上访。
(五)成份复杂,处置难度大。从近年来全市发生的人民内部矛盾 1
和群体性事件分析,其成份主要集中在上访(占群体性事件65%)、游行示威、围堵政府机关、堵塞交通、静坐、绝食等方式上,纠纷械斗苗头从2002年至今已基本消弥。由于不少群体性事件中反映的问题,涉及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政府行为,政策性强、牵涉面广,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而上访者的要求合理与无理,行为合法与非法相互交织,给处臵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艰巨性。
二、我市今后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
(一)近年来我市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引发和形成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成因错综复杂,从我市近年发生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苗头分析,影响我市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工厂企业生产不景气,企业经营亏损或面临困境,关、停、并、转,导致部分劳力富余,拖欠职工工资或退休人员的工资福利问题未能妥善解决;二是农村少数基层干部存在官僚主义或贪污腐败现象而导致;三是部份群众对土地被征用的补偿、交通肇事的查处,惩治违法犯罪适用法律等问题不如愿不理想,故意煽动闹事、制造事端;四是农村少数地方封建宗教势力插手或地方保护主义作崇而导致;五是老城区旧房改造,拆迁户因赔偿问题而造成;另外,群众主观上愚昧,法制观念淡薄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这些苗头和事件的发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危害我市的政治安定和治安稳定,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二)我市今后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利益格局的完善调整,已经存在或即将影响、诱发我市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不安定因素将会随之增多。群众性上访、请愿、罢工、闹事问题在今后一个时期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发展趋势:一是企业深化改革、机制转换过程中,由于用工制度与分配制度的深化,滑坡企业与被兼并企业的干群矛盾、雇员与雇主的劳资纠纷等矛盾将大量增加,上岗职工及被转岗、分流出去的职工因收入减少、工资被拖欠,面临第二次下岗、待岗等情况,有可能引起较大的**。这将是在今后一段时期影响和诱发我市人民内部矛盾和
群体性事件的头等不安定因素。二是一些地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可能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当前,在我市的一些地方,确有少数基层干部存在办事脱离群众,以权谋私。有的收取承包工程、承包土地回扣;有的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外出旅游;有的利用征地款购买私车,甚至集体挪用征地款做房地产生意,谋取私利,中饱私囊的现象,激发群众不满,上访反映此类情况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将时有发生。三是城市建设中涉及的动迁矛盾,农村发展中涉及的征地吸劳和拆迁补偿问题,在今后仍是一个比较尖锐的矛盾。四是由于执法不当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在我市一些地方,由于执法队伍人员素质差异,导致少数执法人员态度生硬粗暴,执法不当或不依法办事,引起群众不满,将是群众闹事的又一重要原因。五是因封建精神思想残余,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未能同步发展,许多公民的政治思想和法制、道德教育没有得到加强,造成一些群众道德水平下降,法制观念淡薄,往往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只讲局部的、个人的利益。不讲全局、集体的利益,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加之少数别有用心人的策划、挑动、煽动,制造事端,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群众愚昧,被少数封建宗教势力所利用,争风水、坟地和以宗族姓氏纠纷为主的群体性事件仍将继续影响我市社会治安。六是新的政策及改革措施有可能引发新的不安定因素。随着改革的深入,将会出台新的政策和改革措施,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将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抑或受到波及。特别是其中的粮食、住房、医疗、企业、金融和机构等项改革,将使一部分群众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公开化,这将是影响我市不安定因素的新焦点、新热点。同时,一些强化城市管理的政策、措施将对部分人的经济利益产生一定影响,并将转化为不安定因素表现出来。
三、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处置方略
正确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防止事态扩大,维护社会稳定,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大事。而明确处臵工作的方法、策略、原则,是保障处臵工作成功有效的重要前提,维护稳定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众性治安事件,公安机关责无旁贷,应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为指针,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确保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稳定为目标,坚持“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总体原则和“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严格执法,冷静稳妥”的基本要求,以及“综合治理、预防为主、妥善处臵、长期工作”的方针,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尽最大努力防止事态扩大,积极妥善地处臵,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内部、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坚持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原则。公安机关在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必须始终依靠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的原则,这是公安机关处臵一切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首要条件。只有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才能达到部门间相互配合,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形成整体作战格局。公安机关要始终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及时反馈信息,对发现的事件、苗头,以及对现场情况的分析和准备采取的对策,及时主动向党委、政府报告,提出处臵措施方法与建议,供党委、政府参考,并协助领导下定决心,对党委、政府采取的重大决策,要坚决、认真执行。事件解决后要迅速向党委政府报告,并根据党委政府的要求,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
(二)坚持“四早”原则。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是一种严重妨碍和破坏大局稳定的消极社会因素,要妥善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作为公安机关来说,要增强忧患意识,加强情报信息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建立灵敏有效的情报信息网,及时掌握各种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做到“四早”,即早发现、早汇报、早处臵,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重点整治、狠抓防范,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力争使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不发生、不扩大或少发生,早化解。
(三)充分相信、依靠群众,坚持说服疏导教育的原则。对已发生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充分相信、团结、争取、依靠群众,本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掌握时机,适时介入。通过深入细致做思想工作,宣传法律政策,讲明道理,晓以利害,对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应采取认真的态度,切实加以解决。对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也要向群众解释清楚,讲明解决方法,消除群众的对抗情绪,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把群众引导到遵守国家法律政策,正确对待现实,理解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上来。
(四)各警种、各部门密切配合,发挥整体功能。公安机关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到治安、内保、国保、交警、武警、防暴、消防、通讯、后勤保障等警种和部门。为此,在处臵工作中,各警种、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全局观念,服从统一指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整体作战,形成合力,共同维护现场治安秩序,这是公安机关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环节。对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工作,公安机关应十分注意依靠政法委、信访办、劳动局及各主要相关系统的党政部门,及时汇报,沟通上访群众反映的情况及上访者的动态,依靠他们一起做工作。对滞留上访现场的人员则依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职能部门、单位出面接待并负责将这些人带离现场。
(五)冷静稳妥、依法办事、慎用警力的原则。公安机关在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中,要正确处理好直接出面与积极协助、疏导与打击的关系,主要依靠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单位处理。公安机关一般说不要过早介入,以免激化事端,扩大矛盾。应着重维护现场治安秩序,掌握情报信息,收集证据,注意发现煽动闹事的首要骨干分子,协助党委政府做好教育疏导工作。对于群体性上访涉及的具体问题,公安机关要本着不参与、不表态,冷静稳妥,依法行政,维护上访现场治安秩序的原则。执勤民警要严守职责和工作纪律,切忌超越职责范围,防止把民警臵于群众的对立面。在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
群体性事件时,确需动用警力警械的,必须事先向上级请示,未经批准,不得动用。
(六)确保重点,保护合法,惩治非法的原则。公安机关正确预防和处臵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类群体性事件要从维护大局、维护稳定的角度出发,确保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建设顺利进行,保持社会的稳定,保证社会经济建设各部门、各部位、各环节及公私财产的安全。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或事件发生初期,公安机关必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分清重点和一般保卫对象,做到主次分明、轻重有别,及时预防,伺机待命,在事件发展过程中,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确保重点及要害部位的绝对安全。对于群体性上访事件,从本质上看,除极少数集体上访事件中有别有用心的人插手之外,绝大多数由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上访者主要是试图通过高层次的上访,引起领导部门关注,加快有关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处臵工作中应教育引导民警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不能把群众上访一律视为“非法活动”,正确区分正常性群体上访问题和敌对势力、敌对分子蓄意制造反政府倾向上访事件。对于合法的正常性群体上访,公安机关要依法加以保护。对那些为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所利用,具有反政府和破坏性的上访事件,公安机关要通过发动群众,揭露少数别有用心之人的阴谋,公开暴露违法犯罪分子的不法行为,使违法犯罪分子陷于孤立、被动境地,保护合法,惩治非法。
(作者:洪湖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 杨德智)
第二篇:群体性事件处置
用新理念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
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不能仅用传统的方式去解决,而应该用全新的理念、手段、方式和机制来处置。
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群体性事件是群体心理失衡下的过激集体行为,其产生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是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部分群体失衡心理支配下而表现出的一种对社会不满情绪的发泄。心理失衡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七种类型:
一是权力异化引起的心理失衡。权力异化即权力的腐败和滥用。
二是官僚腐败引起的心理失衡。
三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引起的心理失衡。
四是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引起的心理失衡。
五是教育机会、卫生费用等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引起的心理失衡。
六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引起的心理失衡。
七是社会管理方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引起的心理失衡。
正确处理当前的群体性事件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在预防和解决。相关部门在继承和运用传统方式的同时基础上,要进一步用创新的的机制、手段、理念和方式来处置群体性事件。
1.预防解决群体性事件应坚持七项处置原则。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在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指导上,应坚持“七项处置原则”。即党委、政府主导原则、现场第一原则、就事论事原则、依法果断处置原则、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原则、反思自责制原则以及慎用警力原则。其中:问责是重塑政府形象,让群众恢复信心的重要途径;慎用警力则是避免事态扩大的关键中的关键。
2.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前的心理引导。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加强特定人群的心理引导和干预,建立起国家、省、市三级社会矛盾预测、评估、化解机制,将“群体性事件”消弭于未萌期。
3.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处置后的心理干预。建立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确立群众利益问题解决机制,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参与群体的心理紧张。
4.加强对群体性事件整体过程的信息公开和权威发布。政府应该针对群体心理,选择信息发布的形式和方法,让被流言鼓动的群众及时听到信息公开和权威发布的声音,从而让更多人能够及时结束观望、做出判断,不轻易地让群体形成,或者促进群体的瓦解。
5.构建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一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二是转变政府工作作风,改善干群关系,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安全机制,消除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隐患。四是进行深入持久的法制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法制意识。
6.构建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构建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关键是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有效的谈判协商机制,在平等、法制的轨道内解决利益冲突;要把应急能力的建设更多地转化为日常管理能力的加强,一是坚持“软硬结合”,尽快控制事态。二是坚持“冷热结合”,注重教育先行。三是坚持“上下结合”,领导亲自上阵。四是坚持“宽严结合”,依法妥善处置。
第三篇:处置群体性事件
公安机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其主要职能已从传统意义上的确保公共安全、粗细管理社会向如何服务民生、保障民生方面延伸。近年来,公安部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作为完善功能、改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全面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水平,把公安工作的成效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在促进社会和谐、惠及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新时期公安机关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本文作一粗浅概述。
一、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对公安机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提出了新期盼
当前,随着我国立法体制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安工作职能由专政职能向服务职能的延伸,公安机关面临的执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已经处于更加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进一步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切实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杜绝发生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对公安机关管理与服务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公安机关承担着大量行政管理职能,这些职能都涉及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公安机关要把方便人民群众工作、生活作为公安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从户口登记、证照办理、场所管理、租赁房屋管理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进一步改进公安行政管理工作和服务职能,要不断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方
便,让人民群众更多的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对公安机关增强群众公共安全感提出了新要求
切实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是公安机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公安机关必须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创新防范和打击犯罪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特别是要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暴力犯罪,坚决铲除危害一方的黑恶势力。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侵财案件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对普通群众来讲是天大之事,公安机关要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竭尽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对公安信访工作提出了新期待
公安信访工作是我们了解掌握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说,做好公安信访工作,解决信访问题,化解矛盾纠纷、满足人民群众合理诉求,是公安机关落实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直接体现,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抓手。因此,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坚持局长、派出所长接待上访群众制度,必要时要带案下访,切实畅通信访渠道,沟通公安机关与上访群众的感情,真正让上访群众有说理、有依靠的地
方。
(五)对公安队伍建设提出了新期望
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如何,人民群众对民警的信任度、满意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位置,直接影响警民关系是否和谐。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不仅希望公安队伍是刑事犯罪的克星,是他们的“保护神”,还希望是他们生活当中的温馨港湾。“有困难找警察”是我们自己打出的旗帜,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为此,公安机关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从严治警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坚决杜绝“冷、硬、横、推”的问题,坚决防止发生与民争利、吃拿卡要和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坚决防止发生刑讯逼供、滥用武器警械、滥用强制措施的问题。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统一规范,完善制度抓好队伍素质教育,树立良好警纪警风,努力建设一支人民群众最亲、犯罪分子最怕的公安队伍。$$分页$$
二、公安机关如何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
社会平安是极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发展最基本的环境。公安机关要把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作为公安机关的最高要求,切实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认真做好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工作职责,抓好防范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
(一)树立执法为民思想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基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公安机关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重要前提。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公安机关只有把思想观念定位在坚持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的基点上,才能以新的视角审视新的情况,以新的思想指导新的实践,以新的作为创造新的成绩。一是要强化宗旨教育。引导和培养民警进一步增强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意识,让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理念,始终成为支配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思想动力。二是要强化群众路线教育。教育广大民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进一步增强公安工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听取民声、尊重民意、吸纳民智,让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公安工作决策“不谋而合”,让党的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三是要强化人权意识。要树立依法履行职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
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
(二)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重要前提。公安民警要真正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就必须在提高执法素质、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执法服务上下功夫,以过硬的素质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一是要在提高执法能力上下功夫。公安民警的执法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否准确把握矛盾的性质,准确把握案件的本质,准确把握法律的精髓。这就要求广大民警必须具有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公安业务知识和过硬的基本功。公安机关要以执法质量的提升为主线,以深化
“大练兵”活动为载体,以公安“三考”工作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对基层执法一线民警的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集中培训、跟班作业、专家讲座、法制例会等执法教育培训工作机制,着力提升基层一线民警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在作风养成方面下功夫。广大公安民警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做群众的贴心人,做到时时、处处、事事都能够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帮人民所需。三是要在深化“大练兵”活动上下功夫。要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三懂五会”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通过“日学、周练、月考”的练兵机制,有效推进“大练兵”活动向纵深发展,确保民警的政治素
质、身体素质、业务能力、执法水平、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三)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具体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只有将不断化解新形势下社会矛盾作为基础性工作、把营造良好治安环境作为工作重心来抓,才能真正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一是要牢固树立维护稳定是公安机关服务发展大局首要任务的观念、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的观念、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公安工作切入点的观念,进一步研究不稳定信息掌握、群体性事件预警处置以及解决涉法涉诉公安信访问题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完善措施,提高水平,努力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会更加和谐。二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和衡量社会治安工作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创新打防工作机制,增强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加大对暴力犯罪、黑恶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打击力
度,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四)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根本途径。在树立执法为民思想、提高民警综合素质、营造良好治安环境的同时,公安机关要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就必须在服务群众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一是要大力培养民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正执法、热情服务的职业风范,使民警在工作上忠于职守,爱岗履责,不仅要“破大案”,还要
狠抓“小事”、“简单事”和“平凡事”,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在语言上要文明礼貌,态度诚恳,多一些人情味,少一些官腔;在行动上要有礼有节,平等待人,多一份热心,少一点冷漠,以真心换真情,以文明换理解,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治安、出入境、道路交通、消防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积极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政策和措施,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少中间环节,拓宽服务领域;加强行政审批服务建设,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做到能让群众一趟办完的,决不让群众跑第二趟,使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公安机关执法为民带来的实惠。三是要进一步深化警务公开,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消除警民隔阂,融洽警民关系,积极组织民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做群众的贴心人,使民警时时、处处、事事都能够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认真兑现作出的各项承诺,切实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真正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四是要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公安机关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贯彻落实好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的规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能,增强公安机关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做到有警必接、有案必立、有危必救、违法必纠、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勤政廉洁,切实履行公安工作的根本宗旨,为经济建设
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篇: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
事件现场处置演练方案
为了及时、妥善地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和“打、砸、抢、烧”等**事件,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公安部、省公安厅《关于组织公安特警跨区域拉动演练的通知》要求,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法律依据
本方案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规定》等法律法规。
二、适用范围及级别
本方案适用各类群体性事件和“打、砸、抢、烧”等**事件。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群体性事件分为以下四个级别:
1.参与人数在5人以上、30人以下,为一般;
2.参与人数在30人以上(含30人)、300人以下,为较大群体性事件;
3.参与人数在300人以上(含300人)、1000人以下,为重大群体性事件;
4.参与人数在1000人以上(含1000人),为特别重大群体性事件。
三、处置原则
(一)坚持党委政委统一领导的原则
(二)坚持区别性质,分类处置的原则
(三)坚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和强制措施的原则
(四)坚持分工负责,协同作战的原则
(五)坚持依法果断处置的原则
(六)坚持教育疏导的处置原则。
四、组织指挥
按照省厅统一部署成立第二现场指挥部,闫卫党任总指挥,总指挥下设现场指挥和基地指挥部两个机构,现场指挥和基地指挥在总指挥领导下工作,向总指挥负责,总指挥向省厅最高指挥长负责。
现场指挥由第二支队总指挥负责,作训科具体安排部署,各科大队负责人配合,主要任务是受领任务,传达案情,组织开进,指挥现场处置工作,组织实施现场清理和总结汇报工作。
基地指挥部由值班指挥长负责,后勤、通信、装备各派出1人,主要职责是上情下达、保持与现场指挥部不间断联系,做好警力增援调配,通信联络及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五、警力编制及任务分工
根据工作需要,现场指挥部下设七个小组:
(一)警戒组:由10人组成(组长:郭天富),担负现场治安秩序,设置警戒带,劝解、隔离和驱散围观群众。
(二)侦察组:由5人组成(组长:),着便衣到事件现场,负责侦察事件的发展情况和主要闹事人员,并及时将侦察到的情况报现场指挥部,必要时配合抓捕组开展抓捕工作。
(三)宣传组:由3人组成(组长:于小飞),负责对现场人员进行政策宣传,现场录像工作,对现场非法录像人员,器材进行控制。
(四)现场处置组(分三大组):
1.盾牌:由陈鑫负责,共40人。着防爆服,持盾牌,T型警棍。主要负责封控隔离、扼守要害,强行驱散等工作。
2.抓捕组:由戴国玮负责,共5人,着防刺服,携带单警装备,与第一组协同、侦察组配合负责对挑头闹事骨干分子的强行抓捕工作。
3.防暴枪:由牟伟光负责,共10人。着防弹衣,携带单警装备,持防暴枪。协助第一、二组开展工作,以震慑为主。
(五)医疗救护组:由负责,共2人。携带救护设备迅速抢救伤员。
(六)取证组:由3人组成(组长:项晓华),着便衣携带录音、照相、录像等设备想方设法搜集固定证据。
(八)综合组:由负责,主要协助现场开展审查、调查工作,并根据现场情况快速反应,灵活应对,做好警力增援。
六、处置程序
(一)准备阶段
1.迅速集结。接到警情后,由现场指挥部迅速下达指令,通报情况,明确任务分工,参战民警要迅速携带相关装备,做好出警装备。
(二)实施阶段
1.组织开进。完成准备工作后,按规定迅速开进,指挥人员在开进中加强沟通,保持通信畅通,各小组按行进路线和序列,迅速到达指定地点。
2.实施现场管制。到达现场后,警戒组要按指令及时划定警戒隔离区,设置警戒线,封闭现场,禁止无关人员及车辆进入并劝阻疏散围观人员;宣传组迅速采取疏导、劝说、喊话方法,进
行法制宣传,并责令人群解散;侦察组要迅速开展侦察工作,并向指挥部及时汇报情况。
3.依法果断处置。处置应严格按程序和现场事态的发展,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应对,综合施策,要始终把握法律、政策这条底线,非现场指挥下令,不得使用武器。
4.强行隔离、驱散。在宣传无效后,现场一旦发生打砸抢烧等严重暴力犯罪情形,要按现场指挥指令,现场处置组、取证组要迅速介入,依法果断采取隔离、驱散等强制措施。
5.强行带离或立即拘留。根据侦察组提供的情报和证据,由抓捕组伺机对重点人员和现场带头闹事的骨干分子实施抓捕并带离现场,移交审查组处理。
6.诫勉谈话,依法追究责任。在群体性事件平息、时机基本成熟以后,要对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骨干分子依法进行处理,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维护社会稳定。
(三)结束阶段
1.清点、登记抓获的闹事的策划、组织者,骨干分子缴获的物品,做好后期取证工作。
2.根据现场指挥部的指令,组织队伍清理现场。
3.全力做好处置的后期留守、巡逻等工作。
4.点验处警人员和携带的警械、装备及器材。
5.指挥部统一下达撤离命令,组织队伍到指定位置集结。
6.听取处置情况讲评情况。
七、处置纪律及注意事项
(一)全体参战民警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令行禁止。
(二)接到指令后,各级指挥员要第一时间到现场指挥部集结,迅速了解警情,按职责任务分工及时开展工作。
(三)处置工作中应严格按规定着装及注重警容风纪,装备携带规范齐全,行动要坚决果断,迅速有力,同时,应加强自我防护,注意自身和装备器材的安全防范,避免意外损害和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
(四)必须根据指挥部的指令使命警械武器及强制措施,坚决杜绝因处置不当造成扩大事态或不良影响。
(五)认真学习借鉴,从强化演练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队伍快速反应及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第五篇:学生群体性事件处置
三七市镇中学校园打架斗殴故意伤害他人的安全应急预案
为了加强对校园安全活动的管理,防止打架斗殴、故意伤害他人等意外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一、指导思想:切实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杜绝重大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教学秩序和校园的稳定和安全。
二、工作目标和原则 :教育为先、预防为主,管理落实、人人有责,及时控制。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1.领导小组
组长:陈勤波 副组长:阮金儿
成员:钱 波 邹龙杰、吴 冰、俞忠华、柳丽娜、董莲群、柳建云
职责:全面负责校园打架斗殴故意伤害他人事件的处理工作;安全工作的宣传教育;依法履行安全职责,做好督查工作。2.协调工作组
组长:阮金儿 成员:班主任
职责:负责打架斗殴事件的双方协调工作;负责与领导小组汇报联系工作;做好对突发事件处理过程的记录工作。3.信息工作组
组长:钱波 成员:袁蛟龙
职责:向领导和上级相关部门如实汇报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
四、预防控制措施
1.班主任认真细致调查处理,不得拖拉。2.发生比较严重的打架事件,由年级组长出面协调处理,其他教师帮助协调。
3.若发生致伤事件,首先将受伤学生送医院进行治疗,伤势严重者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组织送往最近的大医院治疗。同时报告领导小组,通知受伤学生家长。信息组迅速上报主管局并做好详细记录。
4.对有些学生纠集社会上的闲杂人员到校园进行斗殴、故意伤害他人事件,教职工发现后要立即制止,并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同时拨打110报警。
5、对打架斗殴的学生要根据现场情况,做细致地协调工作,稳定局势,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五、工作要求
1.加强教育,抓好预防、宣传工作。定时召开专题校会、班会,教育学生不带各种利器到校;利用致家长一封信形式,号召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不参与打架斗殴事件;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载体,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学生的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
2.发现学生打架斗殴、故意伤害他人的情况,不及时制止和汇报的,由于不负责任造成重大损失的教师将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三七市镇中学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