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21:4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服装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服装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第一篇:服装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服装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一、课改背景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越来越体现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每年我国服装行业都需要一大批具有综合能力强,能从事生产第一线操作,并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我校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公办服装中等职业学校,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向企业输送服装人才的责任。与此同时,令人欣慰的是:我校服装专业从原来的一个专业、一个班,已逐步发展成为我省唯一的一所公办服装中等职业学校,这对学校和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作为我校主干专业更应抓住这一机遇,结合本土经济发展,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服装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更适应当地服装行业的发展,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发展需要。

二、调研目标

1.了解企业用人规划,特别是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2.掌握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具体素质及能力要求。

3.获取企业与毕业生对本专业教育教学的评价与建议。

4.反思本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提出课改的对策与举措。

三、调研对象及方式

1.问卷方式:对象为服装专业历届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的领导。

2.座谈会方式:对象分别是本省、市部分服装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高级工、生产一线负责人。

3.主调对象:浙江宁波杉杉儿童用品服装公司、江阴海澜集团、江苏舜天集团西服有限公司等。

整个调研过程共发放了近二百多份毕业生用人单位问卷,回收率约为60%左右。绝大部分的问卷填写认真,态度诚恳,实事求是,更为可贵的是,被调查的所有人员都以各自不同的层面客观地反映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了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表达了企业对高素质生产操作工的具体要求,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了本专业课改的主攻方向,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课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深深感到本专业的教改势在必行。

四、调研情况分析

我们认为,服装行业的蓬勃发展为服装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初步预测我省服装行业每年约需服装专业中职毕业生数千名左右。

此外,基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服装行业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也对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归纳如下: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是现代企业用人的首选标准。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培养服装职业技能的基础,为此学校教育必须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在校学得的专业知识不仅要面向行业的现在,更要注重行业的未来。

具备中级工的操作技能。学生结业后能直接上岗位操作,以适应现代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重视文化基础的学习,达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文化程度,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及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掌握计算机操作和外语简单会话,这是21世纪现代化人才的必备工具。

五、问题及对策

㈠ 存在问题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总体主体评价较好,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他们大多在生产的第一线工作,是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其中不少已成为技术骨干和部门负责人。但也不能掩盖学校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轻能“的倾向,学生毕业后岗位适应期较长,岗位操作知识比较贫乏,实践操作能力明显不足(对服装企业中的生产流程不熟悉,样板制作能力较差等,导致学生在企业“上手慢”等等)。

总之,距离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相差较远,其主要原因: 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虽几经改革但仍没有突破性的改变,不能满足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化的要求。

单门课程改革多,多门课程有机结构改革较少;简单化的注重学时加减多,课程重级优化少,造成课程“多、全、散”,内容“细、深、难”,没有形成和突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近几年实践教学环节虽有加强,但离开社会及企业的要求仍相差甚远,实践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不够,以至实践教学整体效果不佳。

㈡ 课改对策

通过调研,不仅了解了服装行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量,更重要的是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与质量有了深层次及全面的认识。我校领导与服装专业组老师一致认为,课程是素质教育的载体,是现代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桥梁,课程教学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所以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才能“做大做强”,使服装行业后继有人。

1.牢固确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以社会与经济需求和促进人的发展为导向,认真从职业岗位群调研和全面素质的基本内涵分析入手。通过校内外专家反复论证,把掌握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群技能作为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以此重新设计课程体系。

2.本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体系。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空间,使之能适应就业的市场化及行业的发展,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下设有三个不同的专门化方向:服装工艺专门化、服装设计专门化、艺术类升学指导专门化。学生前两个学期的课程相同,然后按就业意向进行分流,确保了掌握必须的文化与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性与实用性。

课程内容时代性:考虑到服装行业的技术与装备水平的发展速度,必须舍弃陈旧的内容,以适应服装行业的发展需要。

课程内容实用性:大量精简偏难、偏深及实用性不强的理论内容,要善于并敢于将实用的及新颖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始终给学生以最基本的、也是最新的教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之有效。

3.教学模式的改革

建立1+1+1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段的单位为学年)

学生在前两学期内以学习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为主,基本达到文化课水平考试要求,并完成英语、计算机等级考核。第三、四学期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分流,有针对性的强化专业教学。第五、六学期以岗位实习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企业生产,为就业做铺垫。三段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宽基础、活模块”的职教思想,“多方向”则强调专门化的选择,以及“就业”与“就读”的选择。

扩展专业课的教学手段。

专业课的教学要打破仅在课堂上组织教学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其一,将学生带入服装生产现场参观、讲授,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更深切的感到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其二,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来校讲课,以弥补学校理论教师生产实际经验的不足;其三,即使课堂教学也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及实现师生互动方式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操作能力较差的现象,要贯彻以能力为本的课改思想,必须在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能与企业的需要相结合进行教学,把实践教学分成:实验、实训、实习、生产等不同阶段,呈阶梯式推进、螺旋式上升模式,为适应服装企业的工作需要打下基础,以有效地与企业接轨,缩短上岗适应期。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行教学

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加大仿真教学的力度。学生就业之前,在校内进行相应的仿真操作,以训练学生各方面的操作能力与应变能力。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职业道德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课程改革中应遵循职业教育特点、能力为本、综合化、实用性、实践性、整体优化、弹性化、灵活性等八大原则。

六、结束语

本专业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课程设臵、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构建,还涉及到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必须有根本性的转变。在专业课程改革中,我们将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但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知难而进,依托企业,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将服装专业建设为一流专业。

2009.7

第二篇:浅谈服装专业课程改革

浅谈服装专业课程改革

【内容摘要】文章以广州白云技师学院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训场、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五个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服装专业 课程 改革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和企业对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以便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我们不断探索实训教学改革,如实训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设计工作室、实训室、实验室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系统、全方位地进行实训教学改革。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与企业合力开发课程,共建专业

所有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围绕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面向的岗位工作任务而分析,为满足从事服装生产管理、服装设计、服装打版、服装跟单、IE、服装营销和服装品牌管理等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而设计。以实训教学为主,工作过程和技术要求源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课程内容设计以项目工作设计来展开,以职业行为导向为宗旨,遵循职业工作过程为原则,把理论与实践合成一体化的教学,强调服装企业生产中所需的手段、方法和职业能力,并着重强调职业行为和习惯养成。

我们与许多优秀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1.共建课程体系

(1)与真维斯共建销售精英课程;(2)与瑞源植绒印花合作开发印花课程;(3)与田岛合作开发绣花课程;(4)与顺德力奇合作开发牛仔洗水课程。

2.共育人才

(1)学生赴大朗针织研发中心进行阶段性学习;(2)与溢达合作开办“溢达班”。

(二)满足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开设专业基础课

为了培养学生服装设计能力,我们重构了素描基础、色彩设计、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服装材料、缝制工艺和创意设计等课程来扎实推进服装设计能力的培养。其中,每门课又以项目任务法教学为主体,以任务驱动来培养学生的单项或部分专业能力,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全面提升职业所需的能力。

二、大力建设专业实训场室

(一)校内实训场室

1.建设理念

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完全满足服装专业项目训练与一体化教学。

2.建设原则

(1)依企业环境设计。实现生产性实习和整个服装生产链的实习;(2)按工作过程系统化整体规划设计。从设计、定制、生产到展示、终端销售和管理,仿真实职业环境,工学做一体;(3)设备高端使用。让实训教学迈入信息化,满足基础教学,采用现代化“人机对话”教学模式;(4)覆盖所有服装专业技能鉴定。

3.共建

共建服装资讯中心、服装设计室、服装面料室、服装专业画室、产品设计研发、服装制板实训室、服装CAD实训室、工业样板制作、成衣缝制实训室、成衣洗水实训室、服装展厅、服装卖场等。

(二)成立教师设计工作室

目前,有4个教师设计工作室,教师带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产品,直接研发和生产,打造本专业的名师和名学生;同时,将产品开发和生产实践融入相关课程的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三)校外实训基地

与大朗针织研发中心、溢达等共建实训基地,为实习生配备专业导师、职业导师和企业导师,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校外基地通过协议条款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关系,明确实习的目的、内容、方式、流程、管理、三导师配备、保险等事项,确保实习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师生经常到这些企业进行阶段性的顶岗实习和学习,经常参与企业的各种活动,来提高师生的职业能力。如参与到企业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工作过程中去。

三、深入改革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在师生间建立平等合作关系,调动学习兴趣,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际参与度。视每个学生的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为每个人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二)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采取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的一体化教学。教师根据每门课特点,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三)加强学生具象实物体验

在教学手段改革过程中,我们更多的采用多媒体、实物体验、工作室以及实训工场等现场教学。同时,让更多学生到服装企业中去,既便于教学,更便于缩短学生就业的时间差、空间差和心理差。

四、建设高素质技能型的教师队伍

(一)培养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团队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通过学习和提高来实现转型。教师利用工作之余参加各种实训性专业技能培训和服装企业顶岗实习,力求每位教师达到“一专多能、能讲会做”的较高专业水平。

(二)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专兼师资队伍

由于年轻教师理论好、实际生产经验不足,我们通过校企合作,派青年教师到服装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1―6个月的短期顶岗,以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同时,招聘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让他们承担部分专业课教学及实训技能的教学。校企联合研发产品,共闯技术难关,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新局面。

五、推动实施毕业生“多证”制,提高择业竞争能力

目前,我们服装专业具有的证书有四个种类:

1.服装定制方向: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2.服装裁剪方向:中级工、高级工、技师;3.服装设计方向:服装助理设计师;4.服装营销方向:营销员、营销师。

通过强化实训,考试合格者可获得以上国家认可且择业有效的证书,使他们掌握一门或几门技能,提高今后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结语

深化实训教学改革是学院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们的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和改善了毕业生的企业和社会认可度。今后,我们将不断完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学改革作用,大力提高实训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同时,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训机会,使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快速掌握一门或几门技能,成为有用的、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郑丹彤,邹平.国外服装设计教育的特点分析及借鉴[J].纺织教育,2010.[2]王律菲.对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09.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服装系

(责任编辑:曹宁)

第三篇: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范文]

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模式正在被打破,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方向将直接影响着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是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根本,也是一个专业能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平面广告行业的被关注度不断在提高。这一趋势可以体现在人们对文化、居住、休闲和商业活动高品质要求上。平面设计师通过良好的设计和规划方案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的专业性服务,从而使产品在经过设计之后创造出超越其实用功能的综合美学价值。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和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平面广告设计面临着巨大的用人市场。全国各地经济建设的加快,促使各地众多的平面广告设计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预示着平面广告未来发展的趋势,该行业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将为更多人所需求。随着这种需求日益增长,平面广告的价值和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广泛。可以这样说,在重视生活品质的当今时代,平面广告平面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说明平面广告设计这一行业在当今和未来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性。

平面广告这一行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职业,该职业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热门职业之一。平面广告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业生产、现代文明以及现代社会商业生活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近年来,平面广告在功能上不断细化,在应用领域上不断扩展,从而引发社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随着设计逐步深入到商业

活动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一职业的发展前景愈加乐观。另一方面,在广告设计向商业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同时也带动了社会企事业单位对设计人才的广泛需求。平面广告设计在产品的外观、结构、人性关怀、环保性能、乃至包装、宣传等方面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活动几乎涉及到了商业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各类媒体所发布的人才招聘信息当中,设计人才的招聘信息占有相当的比例,具备高素质与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设计师更是人才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抢手人才。

从平面广告的长期发展趋势来看,设计师这一职业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目前,国内进行专门设计人才培养教育的专业高等院校较多,但高素质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明显不足,具有较高教学质量的中等职业学校更是为数不多。因此,平面广告中等设计的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明显不足,人才供需比例失调。这种状况下,对具备熟练操作水平的平面广告人才成为国内外业界争夺的焦点,众多的用人单位纷纷开出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招揽优秀平面广告设计操作人才。由此可见,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广的,同时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因此,作为培养平面广告平面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中等职业院校则肩负着重任。

通过近五年对广告公司、出版社和设计艺术公司等与之相关的行业调查,行业对平面广告设计人才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必须具备学习、继承与创新的能力

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快节奏进步,人们处在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里新事物不断出现,而在信息传播中起着关键媒介作用的现代设计更是要能顺应这种发展与变化,设计界有人预测Internet互联网将是视觉设计新的媒介,其信息资源无限、图文互动、高速高效的特点将对传统的印刷媒体有巨大的冲击。那么,对于直接从事电脑操作的设计人员来说,就意味着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电脑硬件和软件,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汇的表达。这势必对我们的设计从业人员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不管是在校学生或是已经从业的人员都必须具备能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2.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如今在人才市场,大多数行业在招聘时都强调一点就是具有相关行业的实际操作经验,在平面广告尤其显得突出,因而对于培养具备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是企业对职业教育提出一项最根本的任务。

3.“一专多能型”人才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随之所带来的人才结构变化就是对各行业领域大量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校近三年就业情况表明,企业用人单位特别需要宽领域、大专业、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人才,尤其是既懂专业又能熟练操作复合型人才。包括设计制作在内的各个行业无时不要面临行业的扩展、提升与转型。这样势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转型的专业能力。同时,新的就业结构也造就了一个人不可能在一个行业几

十年不变地从事一项工作。例如:继印刷媒介(报纸、书刊、杂志)、广播媒介、电视媒介后,第四媒体——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平面广告,它渗透到了设计界的各个分支领域(环境艺术、出版物设计、广告设计等),从而使各领域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4.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平面广告本身与多门学科有着深刻的联系。同时,作为广告从业人员来说,其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自身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名设计工作人员工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他工作态度、工作经验、社会经验、公共关系与组织协调能力。从业人员只有具备了与之相关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在其所在的行业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也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变化需要。一个企业需要的不是一种工具型人才,而是真正能够胜任这一岗位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人才。

要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最根本的就是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目前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中,还没能形成平面广告职业教育的校际特色和区域特色,这也正是我们平面广告设计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平面广告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差距。因此,课程教学模式急待改革与创新。

一、专业和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

根据现在社会需求与平面广告分布特点设置专业方向,根据行业要求和取业内人士的建议设置课程结构,走出设计教育的职业特色。课程的设置不能仅仅延用以前的传统课程教学体,应根据行业发

展的现状及时更新与调整。在职业教育的办学上形成相对的地域特色与学校特色。

二、课程结构与体系改革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我们理所当然的将整个体系划分为专业基础课、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三大类。然而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脱节、技能操作与设计应用脱节却又成为了最突出的滞后点。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往往容易忽略前后课程之间的联系,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基础课程与计算机软件操作类课程的教学上。在学生低年纪时没有将平面广告必须具备的设计思维贯穿在教学之中,单纯只教授给了学生技法与技巧。这就好比是一个学会了使用各种画笔的孩子,却不懂如何画出一幅好的作品。职业教育不像普通文化课教育,它一般只有3年的学习时间,并且最后一年的时间还要用于实践实训,所以用于课堂学习的时间相当有限。课堂教学的安排如果忽视职业教育的特点,到了三年级的专业课上再来强调思维与创新却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因此,必须在学生进入基础训练阶段就注意调动其思维创新,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图像教学中有意设置主题性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在广告设计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制作,从而把一直以来用于手工制作时耗费在精工细作上的大量时间用于计算机设计的操作与构思上,真正意义上利用了电脑来进行平面广告设计。这样才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实训教学改革

虽然实践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已被广泛认识,然而实践课程的实训难以落实到位。就平面广告设计专业来说,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的平面广告设计专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较好的实训机制,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以实施,而大多数职业院校却无法吸引有实力的用人单位和相关行业参与培养人才,只能与一些小公司取得联系,这些公司由于自身的规模和运作方式的局限性根本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场所,也不可能接纳学生参与实践,最多不过是让学生能够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因此,这种只建立在与行业表面联系层次上的实践课程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地得到训练。目前,在我国相继成立了不少的设计协会与相关组织,不定期的举办一些职业竞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学校与行业的交流,可是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像国外那样形成一套成熟的实训教学体系。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喜地看到不少的平面广告设计专业院校都开始了自建实训基地的探索,主动参与社会服务,从事各类设计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设计实践之中,并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工作做起,不定期举办设计征稿,放手让学生为学校各类活动进行设计实践等。

新的课程改革的中心是教学实践中贯彻工作过程系统化。在几年的教学改革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使学生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和实际工作有条不紊的接轨,实训课内容的安排起到关键的作用。我校在09级平面设计专业和10级平面设计专业率先推出模块式教学模式改革,即在短时期内以讲授一门专业课程为主,这样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时刻围绕职教的培养目标抓学生的“双基”,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讲求

实用性,重点在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上,在完成任务的训练中去了解和理会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含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这些成效恰恰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课程改革的过程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整合的过程:

理论是实践必不可少的指导依据,但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要调整理论课在课程体系比例。以往职业教育中过多强调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的重点便是理论教学。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时间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是职业教育落后于职业技术的发展。通过多年一线的生产教学我们认识到平面设计专业课的教学是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教学重点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要求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项生产任务。而现有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很难有这样的具体任务,并且教学内容已陈旧滞后于实际生产工艺,很难适应职业教育抓“双基”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将教材的内容结合现代的生产工艺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符合教学规律和职教培养目标的要求的生产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些具体生产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学习专业课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我校应当结合这一特点,学习一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走出有自己职业教育特色的路子。

第四篇:焊接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焊接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

就业是民生之本。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构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周济提出,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周济说,“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决不能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能盲目转向普通教育。”他说,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各级职业学校都要明确并坚持这样的定位,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打造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职业学校从开始办学就要找准就业市场需求,积极配合劳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劳务市场的合作,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运行机制的改革,打造在就业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探索职业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的经验。

打造社会急需的“银领”人才,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我校于2005年十月至十二月期间对我校主要就业单位和东北地区就业市场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听汇报、座谈答疑、实在考查等形式,对就业单位用人情况作了进一步了解,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现总结如下,供学校决策时参考。

一、职业教育的就业形式要求加大技能培训

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地区2005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及研究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等数据。北京市教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本专科、研究生毕业全员初次就业率为89.30%,其中职校生初次就业率89.14%,而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则为88.44%,职校生初次就业率首次超过了本科生。

近年来,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往往被明确定义为就业教育,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学校学习后便与就业挂上了钩。例如在德国,每年高中毕业生考大学的比例一般不足50%,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通过选择职业教育或培训落实了就业问题。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倡导下,人们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大好,职业教育大发展,为适应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加大学生的技能培训力度势在必行。

二、启动情况

焊接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自建校以来从未间断过招生,招生和就业情况都非常好。在校生中,03级焊接专业共有学生60人,04级共有焊接专业学生92人,05级在限招的情况下共招收了392名焊接专业的学生。06级焊接学生达894人,突破了历届焊接招生人数,面对这样大数量的学生本着“缜密设计,全面实施,明责务实,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大投入、优化设施,强化硬件,整体构建教师校本培训教研模式,取得了预期效果。2006年秋季顺利进入焊接专业课程改革。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转变观念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我校建立健全了领导和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在深入学习、领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为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了组织、管理、检查、评估保障。

2、强化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做好教师培训,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我校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自2005年以来,我校利用寒暑假多次组织校内专业教师进行培训,理论课教师培训实际操作能力,实习指导教师培训理论知识。对专业教师进行“理论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基本树立了新的课程理念,使教师初步具备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了确保培训的效果,结业时,采取多种方式来考察学员的成绩,通过备课、说课、实际讲解来检验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3、科研牵动,层层推进

为了使广大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加深对新课程的全面认识,积累课程改革的经验,我校确立了“科研牵动”的策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小组,按就业导向重新整合课程结构,开发校本教材,新教材的开发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与实际相联系,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将专业课中能在实习间讲述的内容都编在一起,以模块的形式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讲。用一体化的模式结合实际,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使我校的课程改革更上一个台阶。

二、初步成效

虽然课程改革在我校刚起步,但课程改革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课程改革氛围已经形成。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通过培训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实践加深了对理念的再认识。“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形成。同时,也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都明显增强。

1、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

教师已经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心角色中走了出来,从知识的传播者和占有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激发者转变。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的教师观,树立“学习是构建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学习创造未来”的人才观;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应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问题意识增强,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初步积累和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及学习习惯。通过听课和与学生座谈,我们深深感到,学生对学习新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实习间内直接授课,很多难题变得非常直观、易懂,学生懂得了应该学什么、怎样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3、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正是岗位需要的知识。

职业教育、就业教育的思想在我校教师中已经基本形成。因此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时,总围绕着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为中心,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岗位,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从就业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我们教给学生的技能是社会需要的。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问题:一是部分教师教育观念不适应,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了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使课程改革的效果在打折扣。二是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理解不透,把握不准,还在用旧教学大纲教新课程教材。三是部分教师课堂流于形式或失控,不能很好掌握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

2、困难:学校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备短缺,无力进一步建设和改善教学设施。

四、对策及建议

对策:

1、加大培训力度,结合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对课程标准进行再培训,使教师掌握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加强各级教科研队伍建设,为教科研人员成长创造各种条件。

3、依托校本教研努力提高课程改革成效,发挥专家、学者、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跟踪与指导;注重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提升。

建议:

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课程改革硬件设施水平,将课改落到实处。

第五篇:城镇规划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城镇规划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

就业是民生之本。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构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周济提出,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周济说,“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决不能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能盲目转向普通教育。”他说,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各级职业学校都要明确并坚持这样的定位,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打造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职业学校从开始办学就要找准就业市场需求,积极配合劳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劳务市场的合作,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运行机制的改革,打造在就业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探索职业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的经验。

打造社会急需的“银领”人才,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我校于2005年2月,在主管部门省建设厅的支持下,建筑系就以教学实践和学生实训的名义,派遣学生到农村第一线进行村镇规划的编制工作,受到了地方政府的欢迎。2006年元月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发,为高职学院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办学提供了政策支撑与切入点。为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建筑系和本省县有莲花、安福、吉安、吉水等12个及外省有贵州省、海南省就业市场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听汇报、座谈答疑、实在考查等形式,对就业单位用人情况作了进一步了解,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现总结如下,供学校决策时参考。

一、职业教育的就业形式要求加大技能培训

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地区2005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及研究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等数据。北京市教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本专科、研究生毕业全员初次就业率为89.30%,其中职校生初次就业率89.14%,而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则为88.44%,职校生初次就业率首次超过了本科生。

近年来,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往往被明确定义为就业教育,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学校学习后便与就业挂上了钩。例如在德国,每年高中毕业生考大学的比例一般不足50%,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通过选择职业教育或培训落实了就业问题。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倡导下,人们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大好,职业教育大发展,为适应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加大学生的技能培训力度势在必行。

二、启动情况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转变观念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我校建立健全了领导和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在深入学习、领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为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了组织、管理、检查、评估保障。

2、强化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做好教师培训,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我校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自2005年以来,我校利用寒暑假多次组织校内专业教师进行培训,理论课教师培训实际操作能力,实习指导教师培训理论知识。对专业教师进行“理论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基本树立了新的课程理念,使教师初步具备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了确保培训的效果,结业时,采取多种方式来考察学员的成绩,通过备课、说课、实际讲解来检验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3、科研牵动,层层推进

为了使广大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加深对新课程的全面认识,积累课程改革的经验,我校确立了“科研牵动”的策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小组,按就业导向重新整合课程结构,开发校本教材,新教材的开发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与实际相联系,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将专业课中能在实习间讲述的内容都编在一起,以模块的形式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讲。用一体化的模式结合实际,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使我校的课程改革更上一个台阶。

二、初步成效

虽然课程改革在我校刚起步,但课程改革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课程改革氛围已经形成。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通过培训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实践加深了对理念的再认识。“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形成。同时,也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都明显增强。

1、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

教师已经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心角色中走了出来,从知识的传播者和占有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激发者转变。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的教师观,树立“学习是构建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学习创造未来”的人才观;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项目引导、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应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问题意识增强,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初步积累和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通过听课和与学生座谈,我们深深感到,学生对学习新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实习间内直接授课,很多难题变得非常直观、易懂,学生懂得了应该学什么、怎样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3、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正是岗位需要的知识。

职业教育、就业教育的思想在我校教师中已经基本形成。因此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时,总围绕着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为中心,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岗位,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从就业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我们教给学生的技能是社会需要的。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问题:一是部分教师教育观念不适应,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了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使课程改革的效果在打折扣。二是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理解不透,把握不准,还在用旧教学大纲教新课程教材。三是部分教师课堂流于形式或失控,不能很好掌握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

2、困难:学校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备短缺,无力进一步建设和改善教学设施。

四、对策及建议

对策:

1、加大培训力度,结合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对课程标准进行再培训,使教师掌握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加强各级教科研队伍建设,为教科研人员成长创造各种条件。

3、依托校本教研努力提高课程改革成效,发挥专家、学者、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跟踪与指导;注重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提升。

建议:

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课程改革硬件设施水平,将课改落到实处。

下载服装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服装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青 浦 区 职 业 学 校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服装组执笔:汤亚娟、邓春虹一、课改背景 纺织服装行业作为青浦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越来越体现出在青......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市场的强劲发展,拉动了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需求,培养各个层次的电子商务人才,已成为近年来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各类院校的重要任务。......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作者:admin 发表日期:2010-12-23 已经有365位读者读过此文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之我见 摘要】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往那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关键因素 现阶段,我们学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还仅仅在起步阶段,课程体系还是原来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改革也只是在局部进行一些改......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调研报告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调研报告一、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 本专业设立的指导思想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要求学生既具备艺术的审美能力、系统的理论知......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考核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考核改革 要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高职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评价方法的改革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考核......

    烹饪专业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Xxxxxxxx2008年度烹饪专业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烹饪专业课程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我校在区教研室的统一部署下,已进行了烹饪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我校全体教师......

    浅析旅游专业课程的改革

    浅析旅游专业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构建教学体系 [论文摘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既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又是一门急需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学科,目前我国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