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与我院央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工作思考
参与我院央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工作思考
我院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材料的已通过省级验收,并在高职高专网进行验收材料公示。此项目由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其中广东省(不含深圳)有49个院校、92个专业,省级验收包括网上验收、部分院校现场核查、综合评议,其中我院网上验收学校整体完成情况、专业建设完成情况均为100%,综合评议通过。
项目建设和验收工作经数控技术、物流管理等两专业及所在系(院)的全力支持和多个相关部门的配合,得以完成,并在省教育厅的多次数据检查中均认定合格。两专业在近两年的发展中围绕“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开展专业建设方面颇有成效,符合该项目“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的要求。
我院在项目建设工作中坚持过程记录专业建设资料、认真把握专业建设状态数据、详实撰写专业建设总结报告。自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启用以来,两专业的资金使用全部实时在平台中记录,严格做到“平台数据与验收、报销相结合”,各项教学数据按时填写,真实的将建设过程反映在平台专业建设数据资料中;专业状态数据有招生情况、师资状况、课程状况、实践条件、校企合作、就业情况、社会评价等7个类别40项数据,两专业认真核对资料,精确完成,做到电子版数据与平台统计数据一致;两专业及所在系院均召开多次专业建设总结报告工作会,最终形成的报告均近200页,其中数控专业通过培育特色、提升服务能力、多层次多方位强化实践,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把企业一线的实际生产过程搬到课堂,物流专业确立“校企共建、突出实践、两基一技、全面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物流专业内涵建设和改善实训实习条件,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社会能力,获得跨越式发展。
建设和验收过程的磨练,也对我们工作提出很多要求,如应注意信息化的学习、院校间的对口交流等。本次平台填报涉及部门众多,数据关联很强,只有使用手册没有培训,使用难度较高,这是一个趋势,如不加强信息化的学习,将很难适应;同时各专业的院际对口交流也是值得加强的部分,找伙伴、找对手,才能看到全省、全国的建设情况、发展概况,选择合适的内涵建设重点,教务处也应加强对口职能岗位的交流,熟悉平台设计的各岗位原理和规范,基于PDCA的视角进行规模项目的管理和建设,更好的推进规模项目的有序开展。
教务处:高辉辉
2013-11-25
第二篇: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项目总结报告
附件3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总 结 报 告
学校名称
学校代码 专业名称(代码)专业负责人 学校举办单位 学校所在地
教育部 财政部 制 二○一三年九月
一、项目概况 1.项目简介
[重点介绍项目建设目标、主要内容、立项时间、资金安排、建设内容变更情况、资金使用变更情况等。] 2.进展与管理
[重点介绍项目专业推进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育人、转变培养方式、建设教学团队、探索系统培养、实施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进展,以及学校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的举措等。]
二、完成情况
[对照项目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逐项详述实际完成程度。]
三、建设成效
[重点介绍项目建设对专业水平、实力、特色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效果;专业发展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对校内其他专业和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的辐射和示范作用等。尽可能提供具有公信力的社会评价指标。]
四、预算执行
[主要总结预算执行情况:是否按照预算执行专项资金,如有预算调整,是否报备后执行;学校是否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如有,须作为附件);是否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原则实行项目管理;中央补助资金是否主要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实训实习耗材补贴、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等,合计占比多少;中央补助资金是否用于基本建设、人员经费和化债等与项目实施无关的其他支出(如有,须注明支出的数额和原因);本专业中央补助资金用于设备购置方面的支出是否超过50%(如有,须说明超过部分的数额和原因);经费使用中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五、存在的问题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第三篇:大连市提升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规划(范文模版)
大连市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规划
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为贯彻落实《大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大连市中长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做强、做精职业教育,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专业建设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大连市高职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需要为导向,着力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1.专业发展基础
2010年末,大连市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0所(公办1所、民办9所),普通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学院7所,高职在校生总数4.7万人。专业设置主要有电子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交通运输、文化教育、艺术设计等,除农林牧渔、水利、环保气象与安全三类专业没有开设,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示范院校大连职业技 1
术学院重点专业为主,所属专业群为辅,能够辐射并带动相关领域的专业布局,基本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2.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适应我市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建成国家级高职教育重点建设专业7个、市级示范专业20个,初步形成了服务航海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交通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发展的5大专业群,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3.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各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原则进行专业建设,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富有特色的内涵建设体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明显提升。
4.投入保障机制日趋完善
从2004年起,我市设立了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骨干示范学校、示范专业和师资培训等项目建设,提高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十一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投入达到29.3亿元,年均增长28.3%。大连市委、市政府尤其重视并全力支持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1999年改制以来,市政府对学院财政支持逐年增加,已累计投入逾9.4亿元。示范校建设阶段,市财政按中央财政支持额3:1的比例投入配套支持资金6300万元。此外,市政府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学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给予工作指
导;近期出台的《大连市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支持学院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各项重点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与布局尚需完善
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不够紧密;专业设置存在低层次重复现象,产业发展的一些急需专业尚未开设;部分传统专业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专业设置领域过于分散,不利于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不利于重点(特色)专业的培育和专业群的形成。
2.专业建设质量和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专业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专业建设中的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还不能充分满足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部分专业的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企业一线的专家能手真正参与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还未完全形成。
3.“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完善
高职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不能完全满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尚未建立,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紧缺。
4.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
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毕业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不能满足工作要求,学校的实训实习条件、职场环境亟待完善,职业精神培养亟需加强。
二、专业建设发展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重要机遇,围绕《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实施,依托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未来大连职业教育园的环境和地域优势,主动适应大连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为切入点,统筹高职专业发展的布局、结构,深化专业内涵发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
三、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原则
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主动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以及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二)围绕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职业教育方针,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广泛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研究、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提炼能力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校企密切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原则
依据“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的专业建设机制,充分运用法规、政策、资源配置等手段,调动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密切校企联系,开展校企合作。为使专业设置和建设符合大连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应和企业合作开展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把反映现代各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成就融合在教学中,使专业建设与时代同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供坚实保障;支持企业在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引导“产学研用”各方建立技术创新联盟。
(四)特色发展与共享发展相结合原则
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重点建设专业对专业群、学校整体及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与辐射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率先突破,带动学校及大连市区域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
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
(五)创新发展与统筹发展相结合原则
坚持在各校自主选择重点建设专业的基础上,把创新作为专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育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专业建设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按照大连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及地区布局,在区域内形成高职专业多样化发展与区域重点布局相适应、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的良好格局。
四、专业建设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加快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东北地区金融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调整、优化、新增一批专业,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根据行业和大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建设好现有专业,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整体提升专业建设发展水平,全面提高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
(二)具体目标
1.以产业发展引导专业结构布局
大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产业定位(主导产业方向)是“以先进装备制造业、造船和海洋工程产业、大型石化产业、电子信息及软件等先进制造业基地;以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商贸业、旅游业等为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以都市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现代农业基地”。《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商贸发〔2011〕67号)指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一套与商贸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效通畅、协调配套、绿色环保的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城市配送、城际配送、农村配送有效衔接,国内外市场相互贯通的商贸物流网络,引导和培育一批能够适应商贸服务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商贸物流服务主体,较好地满足城市供应、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进出口贸易等物流需求。《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指出,以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为目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产业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现代商贸业和旅游业。这些都为大力发展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连锁经营方向)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因此, 大连市在本次项目中拟支持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方向)与大连“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基地进行了有效对接。
2007年辽宁省政府在《关于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由此确认学前教育在整个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
导性”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优质学前教育,提升学前儿童的整体素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后续人才保障,同时通过提供高水平的社会公共服务,解除产业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隐性的促进作用。
2010年大连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地区,要求在“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进行改革试点;《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共享发展”,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市民的生活质量,并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等纲领性要求。《大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学前教育方面,也明确提出要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要真正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两大发展目标,这为另一个拟支持的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了产业发展基础及有利的政策环境。
大连市将以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为契机,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方向)、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为切入点,通过校企对接、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等方式,优化区域专业结构布局。
2.推进校企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与服务职能,借助其引导和桥梁纽带作用,高职院校应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
发,广泛了解本地区行业、大型企业、外资企业以及技术升级与转型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依据,充分发挥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国家级职教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以及能工巧匠的作用,及时引入企业新技术、新标准与新工艺,校企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资源,创新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3.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达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实践育人,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全面培养学生具有从认识、技能培养、实际操作到综合创新逐层深入的综合职业能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引进企业设备、师资、案例、生产项目、产品标准,引入企业规范与职场文化,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室,建设仿真、模拟、虚拟与真实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创设生产性教学环境,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以校企平台资源为纽带,将教学延伸到校外,建立学生校外教学与实习基地,将部分专业课程和一些含有新技术、新工艺的内容模块外移至企业进行传授,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其创新能力。
4.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提升专业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并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提升自身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以实现双方的全面合作。这种合作包括:①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合作。针对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科研项目校企进行联合攻关,不但可以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难题,而且能促进高职相关专业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的提升。②科研基地与技术服务平台的共建。除少数大型企业拥有自身的研发基地与研发团队外,一般企业均需借助外援来弥补自身经费和科研实力的不足。效企可以共同出资建设相关专业的校内外技术研发基地,享有该基地或科研设备的使用权;同时享有员工培训或学生实习的权利。
5.以人为本,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重点专业可以通过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将本专业主干课程标准、项目化学习内容、核心课程的电子讲义、教案、课件、案例库、习题库等资源上网与学生共享,有效构筑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运用单元自测、教师与学生在线交流、网上答疑以及建立学习日志、做好在线笔记等方式,保证学习质量与效果的普遍提高,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
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有效实现校企联合施教。
6.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探索专业人才系统培养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要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体系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明确各自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同时关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普适性素养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延续与衔接,着力于渗透在职业技能培养中的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内容的整体性、针对性与渗透性。
五、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项目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代表构成的大连市相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强化对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各高职院校要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工作会议,制订详细的专业建设规划;各专业要制订本专业
建设实施计划和具体目标,确保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围绕规划正常、有序地开展。
实施项目管理。依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实施如下管理方法:①大连市教育局和财政局按照《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设重点,结合申报学校产业背景、行业属性和办学特色,科学确定拟支持建设专业的布局,结合大连地区产业需求及专业建设已有基础,拟支持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②指导学校制订具体的专业建设方案,包括:专业建设基础、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内容、改革举措、绩效考核指标、专业建设预算等内容;③组织建设项目的中期绩效考评,以迎接教育部、财政部所开展中期检查;④开展建设项目终期验收,对项目管理规范、绩效考评良好的学校或专业给予适当表彰和奖励,以迎接教育部、财政部对我市项目的验收总结工作;⑤资金管理。将中央补助资金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实训实习耗材补贴、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等;并保证项目建设期内,各专业用于设备购置方面的支出不得超过中央补助资金的50%;⑥获得支持的学校成立“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专业建设项目组,按照“项目管理、过程监督、重
点审计、效益考核”的管理原则对整个建设项目的规划、立项、实施、统计、检查、评估、验收等环节进行组织、指挥、协调与监督,以及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与审计等。⑦获得支持的学校要制订资金管理办法,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
(二)加强对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
大连市财政高度重视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专项投入,将按照中央财政的每个专业投入200万资金进行1:1配套,预计每个专业投入200万,共计400万进行专业建设;每个专业将再获得100万学校和企业自筹资金的支持,这样每个拟支持的专业将获得500万的建设资金。市政府将建立资金保障体系,优化运作资金与资源,切实保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面向市场的融资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融资体系,广泛吸纳行业企业资金和各类公益基金用于专业建设;有效利用技术研发与服务、职业培训等社会服务载体,创造经济效益,增强专业自身的“造血”能力。
(三)基于项目规划的相关政策支撑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人人的教育。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市在不断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以迎接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大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学前教育发展
任务为: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积极扶持普惠性幼儿园健康发展、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施行学前教育“一免一补”资助制度、筹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施全员培训,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提高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水平。这为大力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了难得机遇。同时,《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为目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产业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现代商贸业和旅游业。加快大型现代商业中心的全域布局,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东北地区时尚中心和购物天堂。积极发展农村商业,推进“千村百镇”市场工程,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商贸流通中的积极作用,构建覆盖城乡的便民商业服务网络。这又为大力发展高职新兴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方向)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四)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税收、财政、信贷等方面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建立并完善企业主导、校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校企双方设立专业技术研发基地,形成研发-产业化联动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整合行业、企业、社会资源,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立经常性专业评估和评审制度,特别是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业、新增专业建设的检查评估制度,配套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措施,形成有效的专业竞争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制订、修订及实施的管理,严格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运行规范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专业定位与专业发展趋势,面向市场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实践课程教学标准;及时收集学院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及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全面推进教师岗位聘任制,建立有利于人才资源合理配置、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促进优秀专业人才迅速成长的有效机制,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按照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开展专业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加大行业企业高端技术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促进来自
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与研发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树立“以人为本”、“能力为重”、“素质为核心”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抓住课程设计、课程开发等教学改革的基础环节,强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形成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提供教学支撑;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试与评价制度,有效地检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科交叉、技能互补的师资团队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适应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工作;通过与外向型企业合作和引进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证书等途径,将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融入培养方案,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化;强化市场观念与竞争观念,培养市场急需的及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与较高素质的高素质端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四篇:河北省教育厅关于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
河 北 省 教 育 厅
关于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
(第六稿)
目 录
一、项目建设目标....................................................3
二、项目建设原则....................................................4
(一)坚持强化服务和科学发展相结合..................................4
(二)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带动相结合..................................4
(三)坚持学校主体和多方参与相结合..................................4
三、项目建设任务....................................................4
(一)推进校企对接..................................................4
(二)探索系统培养..................................................5
(三)强化实践育人..................................................5
(四)转变人才培养方式..............................................6
(五)课程建设与改革................................................7
(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8
(七)着力实施第三方评价............................................8
四、项目建设保障....................................................9
(一)加强组织保障..................................................9
(二)健全监控机制..................................................9
(三)检查验收要求.................................................10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同意启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71号)精神和《批复》[1]意见,我省43所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共有86个专业已批准立项建设(立项建设名单见附件)。
依据《河北省关于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项目建设规划》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工作,提升全省高职高专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项目建设目标
主动适应河北省“十二五”产业发展需要,实现“三个提升,一个增强”:即,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办学活力明显增强。立项建设专业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品牌专业,整体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1] 该《批复》尚未下达。
二、项目建设原则
(一)坚持强化服务和科学发展相结合。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主动面向河北省钢铁、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面向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带动相结合。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建设专业对专业群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率先突破,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
(三)坚持学校主体和多方参与相结合。坚持学校主体、政府协调、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充分运用法规、政策、资源配置等手段,引导和调动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三、项目建设任务
(一)推进校企对接
以河北省“十二五”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依据,实施专业建设带动计划,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带动一 批品牌专业建设,整体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着力推进产学对接行动计划,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探索系统培养
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推进中高职衔接行动计划,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系统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系统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明确各自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积极推进“知识+技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索多样化选拔机制,充分发挥职教集团作用,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三)强化实践育人
要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着力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践方法,注重加强实践育人。
一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系统设计、统筹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由基础实训、综合性实训、生产性实训、创新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效利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技术服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种形式,切实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生产过程和技术服务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社会实践本领,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三是加强实训条件建设。积极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提高实训室整体建设水平。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四)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方式方法转变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进卓越教学行动计划,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系统设计课程体系、调整充实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6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二是实施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项目成果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三是建设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校企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五)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紧紧围绕相关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新发展、新要求,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广泛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合理确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二是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融入行业企业元素,积极开发满足生产、管理、服 务一线急需的新课程,把行业与产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堂教学,培养现代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是开发泛在化教学资源。积极推进纸质、网络、音像等泛在化教学资源建设,有条件的专业要积极引进、消化和使用国际优秀教材,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竞争力。
(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适应河北产业发展需要,着力推进团队建设行动计划,加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建设教师培训基地,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创新师资管理制度。实施教师培养计划,培养行业影响力大的专业带头人,培养国家、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改革教师评聘机制,聘请有影响力的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企业技能大师对师生进行技能培养和技艺传授,增加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比例。在合作企业设立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和技术服务与研发能力,提升高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七)着力实施第三方评价
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对教育 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四、项目建设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
1.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设区市应成立由教育局、财政局主管领导负责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规划编制及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建设规划的审核上报、项目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和协调管理等工作。各院校成立相应的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实施项目目标责任制,确保项目建设方案落实到位。
2.成立项目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行(企)业专家、教育专家组成,负责专业项目建设规划论证、咨询、指导、监督、检查、总结、验收等工作。
3.成立专业建设项目组。项目学校成立以系主任为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项目组,负责立项专业的方案论证、建设实施和总结评价工作。
(二)健全监控机制
1.建立统筹与协调机制。教育厅将开发河北省高职高专专业建 9 设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加强专业建设管理。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建设、多方评价的管理机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项目建设计划。
2.建立监控与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项目目标责任与监督制度,落实各方主体建设责任。各院校要加强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管理,采取随机抽查、中期检查、终期验收等措施,建立动态监控机制,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3.推行绩效与问责机制。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管理规范、建设绩效优秀的学校,在下专业建设项目资金时给予倾斜。对违规使用专项资金及预警后不予整改,项目绩效评价差的学校,终止立项支持,并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三)检查验收要求
1.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是项目实施和验收的主要依据,在建设过程中原则上不做调整,如确需对建设内容进行调整,需由项目专业建设负责人提出申请,院(校)长签署意见后,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审批。
2.项目建设负责人每年12月底提交进展报告和经费使用报告,省教育厅、财政厅组织专家对建设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和进展报告、经费使用报告等一同报上级主管部门。
3.项目建设期一般为2年。建设期满后,由立项单位向省教育厅、财政厅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验收总结报告和经费决算报告。省教育厅、财政厅组织专家通过实地考察、材料审核、现场答辩等方式进行验收。
4.省教育厅高教处是项目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建设实施过程,按对建设工作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和评估。学校要根据财务预算情况,对项目专业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篇:地方高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我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契机,构建专业服务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机制,实现校企、校地合作共建专业;加快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凭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凭借职业技能培训与科学研究,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通过改革,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 地方高校;专业服务;发展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5-0022-03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强调了职业教育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价值所在。近几年来,我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契机,构建专业服务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机制,实现校企、校地合作共建专业;加快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凭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凭借职业技能培训与科学研究,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通过改革,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一)创新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机制,实现校企、校地合作共建专业
密切校企合作,提升产教融合的深度,是地方高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专业建设与市场接轨,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为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学校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等多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确立了“扎根临沧,效力滇西;立足云南,辐射全国;志向东盟,胸怀全球;本土化与全球化兼容,民族性与国际性并重,具有现代性、区域性、民族性、开放性的综合应用型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了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建设。建立了校级和系级两个层面校企合作并行的“双轮驱动”合作体制,实现了两个层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全面改革。学校层面,坚持“校企合作董事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并行的办学思想,拓展学校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学校之间合作渠道,搭建学校、地方政府(园区)、行业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平台,先后与正大企业集团、滇红企业集团、云南白药集团、世博集团以及在苏州、南京的世界500强的电子技术企业、云南烟草集团临沧分公司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系级层面,完善“专业教研室”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实现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各专业主动邀请当地与专业建设有关的部门、行业、产业相关领导、专家和成功企业家参与新增专业论证。会同行业、企业跟踪市场,适应市场,努力做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新增专业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实践教学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等环节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日渐形成了“校校”“校企”“校政”和“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相整合,增强办学活力,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路子。探索校企、校政合作联盟教育新体系。学校一方面与凤庆滇红集团、正大集团昆明区、双江县教育局实施订单培养人才,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事业单位“三赢”。另一方面,又紧紧抓住临沧市作为“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永久举办地的机遇,与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央新影集团、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公办民助的实体学院――“亚洲微电影学院”。凭借与依靠中央新影集团、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强大的品牌力量和广泛影响力,依托学校和联合主办单位雄厚的师资优势,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建设汇集人才培养、实习实训、拍摄、制作、营销策划为一体的亚洲微电影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打造校企、校政合作联盟教育体系,加快学校开放办学步伐。最后,学校结合云南航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成都东星航空有限公司和云南华西航空旅游专修学校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办学,联合培养航空服务人员。
(二)加快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专业建设是地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桥梁与纽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地方高校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就必须加强专业建设、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构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按照专业群对应产业链、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的要求,制定了“工学结合”“双证制”和“三证制”并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零距离对接,基本实现了专业教学要求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构建“工学结合、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我们按照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递进层次,首先确定各专业的就业岗位(岗位群)及其支撑课程、实践活动和应获取的资格证书,明确核心工作岗位(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进而确定学习内容、知识与能力、考核办法等。然后按照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从初学到熟练的成长过程,由浅入深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本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综合技能模块、技能拓展和强化模块,把前沿的技术要点、最新的市场信息和职业岗位需求融入到教学中,将教学与生产融合,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一是推行“边教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的“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二是推行师生互动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使师生互动与问题探讨有机结合,将教师授课、实践操作、探讨交流融为一体。三是倡导教室功能转变和教学环境延伸,做到“三个课堂”(理论课堂、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结合,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着力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确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考核的全面性、灵活性、针对性和导向性。
(三)凭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地方高校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不仅要抓好专业建设,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师德高尚、具有较强教研和科研能力的“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通过“引、送、带、鼓、炼、赛”等多种途径,提高学校教师的“双师素质”。“引”,加大对有企业(行业)工作经验的高素质、高职称、强岗位能力的中小学教师、行业技师或专家等的引进力度。“送”,送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企业顶岗锻炼、出国研修,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带”,通过校内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一对一”传帮带和校外职业技能专家与校内实践教学教师之间“一对一”指导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和专业实践教学教师尽快成长、尽快熟知专业实践教学。“鼓”,学校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资格和职业资格的培训与考试,对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学校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及科研项目的立项等方面均给予倾斜。“炼”,学校出台文件,对教师的暑期社会实践锻炼作了明确规定――副高(含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每年参加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15天;讲师每年参加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21天;助教和见习期教师每年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30天,通过社会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行业能力。“赛”,通过各种教学技能比赛、职业技能大赛、演讲比赛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职业技能。
(四)凭借职业技能培训与科学研究,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强烈地促进着大学使命与功能的创新,并且推动着大学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为服务好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学校依托“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基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云南省出国留学预备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区”、“云南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教师培训基地”、“云南省第186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临沧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临沧市体育项目裁判员培训基地”等,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和考试;凭借学校专业优势,组织新农村辅导、下岗工人业务培训、农民种植养植技术培训等,提高区域从业人员能力。凭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临沧调研工作站、“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点一级学科调研基地”,开展佤族传统民间文化、南美乡拉祜族民间传统文化、孟定芒团构皮手工造纸、临翔区碗窑村民间传统土窑等传统文化、传统工艺项目的研究,为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凭借学校小语种专业建设和小语种专业师资团队,组建教师翻译团队,在当地重大外事活动中担任翻译,为当地“服务沿边开发开放,推窗向洋战略”提供了人才支持。
二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成效
(一)学生职业岗位(岗位群)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大大提升
基于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课程体系的设计,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度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互相渗透,密切结合,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践与职业岗位(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进一步吻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学习置身于“工作过程”中,使校园学习与职业岗位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证考核有机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大增且学习成效显著。目前,学校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100%,“三证书”获取率达95%以上,学生综合能力明显提升。呈现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良好态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毕业生在事业单位考试、特岗考试、公务员考试等人才选拔考试中取得突出成绩,年终毕业率从2007年的87.1%提升到2013年98.6%,上升了11.5个百分点。各专业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同时,实现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赢。
(二)服务行业企业能力快速提升
近年来,学校协助临沧市教育局完成了临沧市“国培计划”――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中小学教师培训,共计培训约3000余人次。组织临沧市各级各类人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公共课统一考试约12000余人次,组织秘书资格培训、鉴定,茶艺师资格培训、鉴定,导游资格培训、鉴定等4000余人次。为临沧市卫生系统组织人机对话考试服务2000余人次,为临沧市金融系统组织职业技能考试服务1000余人次。先后培训鉴定高中级茶艺师145人次,高中级评茶员45人次。培训田径、篮球、排球裁判190人,社会体育指导员95人。与临沧甘蔗综合试验站一起,在耿马县新和村开展了“保水剂与全膜覆盖在甘蔗栽培中的抗旱效果”初试培训。使甘蔗产量明显提高――旱坡地全膜区和保水区每亩产量均达到6吨以上,较对照区增产75%以上;水田全膜区和保水区的产量高达9吨以上,较对照区增产46.5%以上。
(三)专业建设成效凸显
在校企共建专业的过程中,经过一系列改革,逐步形成并树立了“校企合作共建专业,专业服务产业”的专业建设理念,使学校专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特色专业建设体系。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和应用缅甸语专业获得了中央财政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升的项目支持。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和矿物加工技术专业获得了云南省财政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升的项目支持。培育了良好的服务产业的能力。校校深度合作完成的“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项目获云南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项目课程开发、课程建设水平也不断提高。校企、校校共建的茶叶栽培技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学数学教学技能等6门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校企、校校合作出版了特色教材10余部,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改革。
三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反思
提高专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是地方高校谋求发展和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的根本。而高校要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仅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走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之路,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还应加大专业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大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力度,借助高校的教研服务平台,为地方提供技能支持、技术服务和决策咨询等,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最后,还应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还应积极开展如: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技术创新竞赛、创业竞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职业岗位职业素养要求。如上种种,学校正在探索与实践,与期对同类院校专业建设与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鲁岳林.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地方高校发展与转型的价
值导向与追求―以浙江省经济发展特色与高校建设为
个案[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张雪武,方从严.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