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构想

时间:2019-05-13 21:1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渤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构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渤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构想》。

第一篇:渤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构想

渤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构想

张亚军程曦

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级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珠三角”,第二级则是90年代的“长 三角”。经过10几年的培育,以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为主的“渤三角”,将形成 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三级,掀起第三波浪潮。发展轨迹是:80年代看南海,90年代 看黄海,21世纪看渤海。但就目前而言,环渤海地区经济活动依然相对独立,环渤海经 济圈尚未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地理概念而非经济概念。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种种,但深层次的原因,是环渤海地区文化观念的自成体系、文化产业的对接不足、文化机制 的呆板残缺。文化的滞后,必然导致信息不畅、行政分割和相互掣肘、资源封闭浪费,甚至形成过度的竞争带来无谓的内耗。不管是从文化角度,还是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特 别是从环渤海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的宏观视角,都在昭示:“渤三角”文化产业待整合。

一、“渤三角”文化产业整合,步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首先是我们正面临着东北亚一体化进程加速的机遇。综观近现代世界各国发展的历

史,经济大国无一不是借力海洋崛起和腾飞的。15世纪以来,葡萄牙、英国、荷兰等国,都是通过走向海洋,在频繁的贸易交往中,完成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接纳乃至融合,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依托海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是环渤海地区的共同意愿和途 径,特别是东北亚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将使环渤海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关系更加紧密,共同承接日、韩产业的转移,在经济贸易中,先期或同步实现文化产业的整合,则是水 到渠成。

其次是我们正面临着“渤三角”快速崛起的机遇。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京津冀都 市圈区域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各城市共同关注又难以协调的重大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 得以缓解或解决。北京的中关村、天津的滨海新区、河北的曹妃甸,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城市群,共同构成环渤海地区发展的新引擎。这种合力作用的发挥,如果没有 文化的注入,是根本不可能的。文化产业的整合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

再次是我们正面临着河北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机遇。秦唐沧三市,唐山不 仅要把自己建设好、发展好,还要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与省内兄弟城市优势互补,互 利互赢,带动和服务共同发展。正在启动的冀东区域战略合作,唐山与毗邻的秦皇岛先 期进行战略合作,在实现基础共建、项目同筹、产业对接、市场一体、社保联卡、环境 合治的同时,进行旅游连线和文化互兴,联合开发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和旅游市场,互 相开放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唐秦两地旅游实行“同城待遇”。共同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种积极探索,必将为环渤海文化产 业的整合提供可资借鉴的作法与经验。

2二、“渤三角”文化产业优势明显,但对整个区域的拉动力疲软

“渤三角”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产业优势,有的在全国也是比较明显的。

从辽东半岛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如复州皮影戏入选国保名录,长海号子、金州龙舞、庄河剪纸、复州东北大鼓、复州双管乐入选省保名录;民俗资源优势突出,小品、二人转、喜剧等特色文化产业在全国确立了应有的位置,正在形成向旅游、商贸、会展、餐饮等行业延伸的演出产业格局;旅游产业渐成支柱,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历 史文化旅游等,开始成为靓点;动漫产业进程加快,动漫游戏的研发制作、产业孵化、展览展销和教育培训得以快速发展;会展产业蓬勃兴起,大连国际服装节已举办15届,开幕式和闭幕式,演员就达上万人次,期间还有盛大的国际服装博览会、中国服装出口 洽谈会、中国青年时装设计大赛、世界名师时装精品展示会等活动。百万市民走上街头,观看参与。

从山东半岛看,青岛国际啤酒节已举办16届,每次百万中外游客参与,吸引几十个

国家和地区媒体,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淄博陶博会期间举办中国民间陶瓷精品收藏 展,将陶瓷生产业、陶瓷产品陈列馆、古陶瓷窑炉遗址连成一线供浏览观光。烟台和蓬 莱发挥“世界第七大葡萄海岸”的资源优势,开展葡萄酒庄休闲旅游活动,建设全国著名 的葡萄海岸酒庄休闲群。潍坊国际风筝节已举办24届,突出风筝赛事和风筝文化、经贸 和招商、旅游三个“板块”。威海已举办三届世界人居节,系列推出中国绿色节能建筑、人居城市创新发展高层论坛;国际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生态住宅产业博览会等经贸活动; 国际建筑设计、中韩足球、中韩马拉松邀请等赛事;外国驻华大使参赞威海行等考察活 动;激情广场大家乐等民俗和参与活动。48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云集威海。

从京津冀看,北京办好2008年奥运会及相关文化活动及会展,已成为促进我国 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创意产业八个重点领域初露端倪,招商平台搭建完成。数字 内容产业迅猛发展。天津精心打造“中华百年看天津”品牌。以演出业为龙头,以艺术品 交易业、舞台技术工程业为两翼,带动音像、动漫、艺术培训、文化旅游等业态的共同 发展。积极支持亚洲文化产业园、蓟县华人影视城、新技术产业园区动漫产业基地、滨 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大型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河北开始构建以新闻出版、广播影 视、文化旅游、演艺娱乐、信息服务为主导产业,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的产业基地和 产业带,力求形成文化产业多元化、集团化发展格局。发挥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集 团的市场主导作用,重点组建出版集团、报业集团、演艺集团、发行集团、旅游集团及 广电信息网络集团。推进文化产业向相关产业扩展和融合,努力形成富有鲜明地域特色 的文化产业集群。

不难看出,环渤海三大版块文化优势的确非常明显,但仍有不少重要问题未得到解3 决,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因素缺失,如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区域间许多可以在短时间 内合作的问题被长期搁置;没有区域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造成产业独立、资源分割 甚至闲置浪费,有的文化产业支柱项目虽然已成为个别地区的名牌,但对环渤海整体区 域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市场分割的人为因素依然存在,文化产品的联合促销、形象包 装、共同推介、整体宣传很难提上议事日程;缺少共同恪守的产业规范,各拿各的调,难以形成交响。

三、“渤三角”文化产业整合的战略框架

环渤海16城市地域相连,经济相通,文化相同,人缘相亲,整合文化产业作为战略 合作的突破口,异常亟须,也是非常现实的。

1、积极谋划“渤三角”文化产业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制定“渤三角”文化产业战略 合作框架,核心目标在于为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合理布局,实现协调、持续和健康发展 提供指导,也应作为合作机制协调各城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矛盾的基础依据。要坚持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合作共赢”的原则,采取政府合作先行,引导和带动 企业、行业跟进的策略,通过建立政府合作机制、编制区域规划、协调完善政策、统一 行业服务标准、加强行业组织协作职能等途径,为跨行政区域整合利用文化产业资源,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培育品牌企业和产品,创造条件扫除障碍。战略合作框架的主要内 容应包括:以重大活动为主,开展全方位的文化产业合作,推进区域文化一体化;实施 大区域资源整合,联手开发优势文化产品;打破行政区划分割,最大限度地开放市场; 共同制定文化市场拓展计划,联合进行文化市场营销;共同搭建信息平台,实现区域文 化信息资源互通互享;支持文化企业跨市联合,共同培育和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建立长 效联动机制,保障区域合作健康发展。

2、建立和完善“渤三角”文化产业战略合作发展机制。这是区域文化产业规划形成、政策标准协调统一、文化产业发展矛盾协商解决的基础。应建立在政府指导下的“渤三 角”文化产业协会,形成联席会议制度,16城市按年轮流主持,政府主管领导和文化、广电、宣传、旅游、媒体及相关行业协会参加。研究制定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的基本宗旨、工作制度、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形成各城市共同遵守的规范性文件;研究年度内共享 或联谊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重大活动,带动其他城市共同发展;就文化产业合作达成 的共识和措施制度保障发布合作宣言,为社会参与提供空间,消除地区间的行业壁垒。

3、筹办“渤三角”文化产业博览会,用项目整合推进实质性合作。博览会由16城

市每年轮流主办,可依托各主办城市的品牌项目或活动,也可单独主办。内容包括“渤 三角”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先期以“渤三角”16城市为主,逐渐培育成熟,波及为“珠 三角”、“长三角”乃至世界范围;举办“渤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周,以此激活非4 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传播力,遏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生自灭或有名无实的滑坡状态,寻求融资、参股的可能,使各自具有艺术特性的文化遗产品类得以挖掘、整理、传播、利用、创新,焕发青春活力;举办文化产品推介招商会,围绕各城市的产业强项交流输 出举办模式,嫁接改造成为“渤三角”整体优势。如北京的创意产业、辽宁的“二人转”、唐山的“三枝花”、山东的品牌活动等,在研讨规律特征和经验的基础上,必要时邀请具 有产业同质或接近的城市共同举办、联合参股、一同攻关,并肩发展,益于使“渤三角” 区域概念尽早成为经济概念和紧密的文化实体。项目的多少适轮流主办城市的实力而定,先期尝试单项活动,积累经验后,可扩大为十几项或几十项的综合大型展会,形成“渤 三角”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

4、全力推进旅游产业一体化进程,成熟一个合作一个。“渤三角”文化产业的整合,不能急于求成。可在16城市已组成的环渤海港口城市旅游合作组织的牵引下,先期推进。实施步骤先易后难,在确定旅游产业战略、编制项目合作规划、排布重大活动程序、对 接旅游主导产业等方面,成熟一个领域合作一个领域,起步有先后,缓急有区别;合作 过程和结果注重实效,不图形式的轰轰烈烈,注重内容的扎扎实实。在旅游连线的运行 中,联手打造奥运旅游精品项目和线路,联合开发旅游电子地图,实行旅游服务一卡通,实现环渤海区域旅游信息资源、旅游查询、旅游预定一体化。按照资源共享、信息共有、市场同体、产业互兴、环境合创的具体思路,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旅游产业 战略合作,构筑良性互动、竞争有序、互利共赢、一同发展的新格局,增强“渤三角” 区域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作者:张亚军,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副教授

单位地址:秦皇岛市北戴河联峰北路90号

邮政编码:066100

电子邮箱:chengxi0606xixi@126.com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建设构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浅谈如何推进洞井镇城乡一体化建设

洞井镇位于长沙市南大门,总面积4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3个社区,2009年末据统计人口约6万余人。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的落户,比亚迪汽车工业园的投产,辖区大量企业的进驻,“四纵三横两大枢纽”交通主干路网的拉通等建设。农村人口被大量拆迁入城,2010年财政收入将突破6亿元大关,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高级阶段,初步具备了较强的城市带动力、农村承接力和市场转化力。因此,如何抓住机遇,推进洞井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洞井镇党委政府面前迫需解决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平等、产业发展互补、国民待遇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一化三基”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跳出农村建设农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调整农业发展农业的基本思路。根据((中共长沙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的布署,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发基础,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党的建设为保障,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一体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积极探索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两型”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

一、要推进城乡规划的一体化

树立全域规划、全面规划理念,实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融合,形成相互配套、全面对接的规划体系。目前可规划新韶山路为轴心、雨花五金机电市场为核心的生产资料市场一大板块;以李洞路沿线全洲、时代阳光为牵引的医贸物流一大板块;以湘府路奥林匹克花园、城开德普花园为导的房产、服务业一大板块;以花卉大世界、植物园为龙头的农业休闲观光产业一大板块。要强化区域功能定位,加快编制城乡空间结构、城镇体系、土地利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规划,形成城乡发展的整体优势,实现城乡发展的互促互进。要强化前瞻规划研究,搞好城乡统筹规划研究,建设复合型城市。加强中长期经济发展预测,注重城市空间拓展有序推进和功能布局的不断优化。

二、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市设施建设与农村设施建设并重,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设施建设并重,产业设施建设与生态设施建设并生的原则。通盘谋划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强化城乡空间联系,优化城乡发展布局。针对农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快以农村公路通达、电力扩容、安全饮水、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四大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城乡对接延伸。同步推进公共交通等其他配套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供水、供电、供气以及通讯、信息网络一体化。做到布局统一规划、项目统筹安排、功能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联合共建、联网共享。同时要创新基础设施管理模式,把城市管理模式向农村推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理维护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的建设、运营和管护机制。

三、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差距。加快建立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同城居民同待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共同进步。同时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健全以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确保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大力兴建社会保障和安置住房,引导拆迁农民集中居住,实现农民社区化、物业化管理;千方百计新增就业岗位,安置被拆迁农民剩余劳动力,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统一城乡户口管理制度,消除城乡户口差别,使在城镇就业和居住农民有序变为城镇居民。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并轨,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居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要推进城乡产业发展的一体化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编制全镇产业布局规划,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园区,以湖南环保科技园、比亚迪汽车园为龙头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扶持优势农产品生产,构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改善产业结构,以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做好统筹规划,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鼓励扶持资源节约型环保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建立产业协调发展架构与产业园区整合机制,形成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城乡一体化产业布局。

五、要推进城乡生态环境的一体化

加强城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实现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有机结合。以绿化规划、绿化产业、绿化共建为重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成生态区、生态轴和生态网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以植物园,花卉大世界轴心,以点带面,打造南部长沙绿色城。同时强化城乡生态环境管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开展水环境治理,改善城乡水体质量,严格加强企业污染排放,提升空气质量。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探索建立环境有偿使用制度。统筹推进城乡环卫设施与管理,逐步将城区环卫管理模式延伸到农村地区,实现城乡同步发展。

六、要推进城乡管理体制的一体化

进一步理顺镇与村、社区的关系,加快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权限下放,形成城市工作、农村工作相互对接、良性互动的一体化管理格局。完善镇级部门统筹城乡发展职能,重点强化涉农职能设置。对城市公共服务已经覆盖的村,适时实施撤村建社区工作,逐步将“城中村”纳入城区一体化管理;规范城乡社区管理体制,推进城市近郊农村社区化改造,构建规范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加快社区服务向新农村延伸,启动农村新社区试点工作;统筹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人才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城乡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调动和激发城乡居民推动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人才工作的城乡二元分割,在编制人才规划、制定人才政策、配置人才资源、实施人才项目、提供人才服务和建立人才机制上切实做到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人才的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成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导班子,负责综合协调、规划建设和配套改革。各级各部门必须根据上级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群策群力,着力推进洞井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篇:平阴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构想范文

平阴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构想

概括来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趋向主要受海运和陆路物流的影响。我县进行城市建设,没有海岸线可以依靠,陆路的交通线对城市扩展延伸的积极作用尤为重要。我县的传统交通主动脉有二,一是东入南出沟通县城东阿(洪范)的220国道,一是西入南出沟通县城孝直孔村的105国道。按照现行建设规划,城乡建设是四级体系,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农村社区。按照小县大城的战略,县城吃掉安城玫瑰,全县域城镇建设要统筹的就剩下了一个城中心,两个重点镇,两个一般镇。鉴于我县人口较少,城镇在交通主动脉上分布集中,没必要再分三六九等,完全可以创新城乡一体化建设,突破传统四级模式为“市镇带—农村社区”两级模式。全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建设的设想:一心、一带、一团。

一、一心——紧密嵌入济南都市圈核心层,扩张县城区辐射功能加快周边片村居融城步伐

县城的建设,要综合考虑成本投入、功能效益、区域作用、可持续发展这几个因素。城市怎么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都要经过仔细的建设成本计算对比。城市新区的功能效益是衡量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且,城市的发展不应仅立足于个体区域的建设,更应担负起拉动全域发展的龙头作用。特别是作为县级城市,要区别于那些只管剥削下级城市的地级城市、大城市。而要特别

着眼于对区域乡镇、农村全局的带动,不能只限于一隅,要着眼整个区域发展。

二、一带——强力铆合都市圈核心与协作圈层,依托105纵贯线架构县域东部城镇经济隆起带

整体架构:依托105纵贯线,北起县城南至孝直,以铝厂、孔村、孝直镇建为橇点,沿线填充农村社区、工业园区、商贸服务业、城市公园绿地,形成县域东半部15km泛城镇带。

发展案例:

1、济南沿经十路形成的长达90公里、填补济南与章丘、长清之间的空白的带状城市。

2、青岛沿滨海大道形成的连接主城区、琅琊、胶南、黄岛、红岛、鳌山、田横6个组团带状城市。

3、肥城市沿s329形成的连接城区、湖屯石横的城镇带、以及区间s329干道公园绿地的布局建设。

建设条件:

1、与肥城市s329相比,我们是G105线,更有拉动优势。

2、沿105国道15km城镇带,孔村镇基本形成2km,孝直镇基本形成2.5km,而且沿线村庄老百姓有向105线聚集都为自发形成,较少政府引导干预。

3、居住向交通干线靠拢的确能产生相应效益,越靠近城镇越明显。

制约瓶颈:

1、建设用地。

2、资金。这是建设普遍问题。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一个5年规划周期内,采用8—10车道标准将连接孝直镇与孔村镇的5km国105线作为城镇发展轴进行改造。遏制两个乡镇摊大饼式发展欲望,引导相对纵向建设。结合沿线新农村

社区建设,逐步填充发展轴线上的空白。再用两个5年计划完成孝直孔村城建对接,初步打造成9km城镇带。

1、遏制乡镇建设的摊大饼欲望,克制面多掺水水多加面的机械行为,引导乡镇有意识沿105纵向发展。去掉乡气小家子气,按照城市化标准提升镇区城建质量品味,首先谋划对镇驻地村、驻地相邻村的城镇社区化改造。

2、抓好城建对接,用农村社区改造填充发展轴线上的空白。这一阶段,可以把镇间5km发展线上的北孙、天宫、营子三个点作为楔子先行社区改造,再布局填充其他社区、商贸服务、工业企业、沿线带状公园绿地,逐步完善服务功能。

第二阶段,在基本实现第一阶段目标基础上,在第三个5年计划,孝直南延,孔村北展,城镇带扩展到13km。谋划打通分水岭交通瓶颈,与县城区无缝隙对接。20年建设成县城到孝直以105为主轴的15km城镇带。

1、在两镇间城建对接的同时,孔村向北发展1.5km、城建+社区推进到南官庄,孝直向南发展2km城建+社区推进到谷楼,孔村到南官庄,可以结合铝厂建成区进行建设,孝直到谷楼,可以结合飞机场进行建设。都是水到渠成的。

2、谋划打通分水岭交通瓶颈。分水岭是最后一道阻碍105城镇带形成的难关,但也不是牢不可破。可以与胡庄龙岗文化产业区的开发借力使力,先连玫瑰东片(前岭加油站—夏沟罗寨),再进县城(青龙路南延至高套)。可以把分水岭作为一个节点,直

接开发为山体森林公园,周边各村同期进行社区化建设。若孔村城建推进到南官庄,分水岭也能变成香饽饽。

策略考量:

1、强力凸显济南都市圈核心层地位。济南人说我们不像济南市的,意思是我们面貌破旧,土气乡气小家子气。破,表象在于建设,根源在于思想。平阴是济南最南端郊县,如果潜意识里把自己作为济南的边缘县,那就慢慢变成了济南的尾巴尖,济南这个身子再肥,尾巴尖也一定是细的。所以一定要破解这个“尾巴尖”效应,变“尾巴尖”为“粗胳膊”。我们要辐射鲁西南,首先要打造济南都市核心圈西南一环。就是把济南都市化辐射到周边县的大门口,把省会气质展示给周边县,凸显进平阴就是进济南的印象。打造好105纵贯线城镇带,基本可以根本提升平阴形象,突破平阴的尾巴尖末梢效应,成为真正拉近鲁西南与省会都市距离的粗胳膊、大通道。

2、一揽子解决我县东半壁城乡一体化体系进程。完成这个15km城镇带,首先实现空间一体化,然后以空间一体化带动交通、通信、服务一体化,最终实现同城效应。把现在孝直孔村乡镇班车软硬件升级,就是一条现成的城市BRT,即使住在最南端的群众,完全可以半小时内共享中心城区生活便利,基本等于把县城建到东半部近10万农民的家门口,店子李沟城郊型、旅游型农业得到发展,将极大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对一产三产拉动作用可以预见,沿线农民生活品质将大为改观。并且,可以中联石横肥城,南挽梯门东平,扩张我县域外经济腹地。

3、配合“小县大城”战略实施。如果城市是摊大饼形式,需要一定人口基数的支撑,人口少、迁移不到中心城区来,大饼摊不开。且摊大饼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受到了地理因素的制约,导致旧城区出现拥挤等城市病出现,何况县城处于地质不稳定带上方,拥挤绝对不是好事情,而且城区广场干道根本没有偶发灾害进行疏散安臵的预见,建的又窄又挤又小。如果是线性带状展开,则受到人口基数制约就较少,适合农民城市化进程现状,拥挤状况也可以相对改善。

4、镇企变身城企,园区纳入城建,可改善部分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结合城市设施配套生产要素整体抬升,区域对投资的聚集效应也会增加。

三、一团——精致打造绿色生态后花园,架构县域西部城镇旅游经济圈

整体架构:因为地理地形因素制约,东阿与县城对接难度较大。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引导东阿与洪范两镇相向发展,在西半部形成一个跨度8km“两核一带”的松散城镇组团,支撑起我县西半壁的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条件:东阿洪范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山水风景自然天成,且没有布局重大污染工业企业,发展旅游优势得天独厚。

第一阶段,一二个5年规划内,按照旅游导向高标准规划建设东阿镇,洪范池镇两个核心。所谓旅游导向一旦确定,就应该长期坚持。有较高标准,高起点,超前规划,不应为追求一时显性成绩重复建设。旅游城镇的建设不求速度快,摊子大,而要把规划建设模块化,网格状开发。要集中力量,重点开发,有一点的钱做一点,做就做成精品,显现变化。

第二阶段,二三四个5年规划,20年时间内以东阿水库水系为引线打造出东阿洪范一条5km山水人居风景带。东阿水库风景迤逦,山水人居美不胜收,结合果、景、亲水资源,打造乡村山水旅游得天独厚。可以依托水库边南坦、南张、刘庙、董海、杜庄、谢庄、于林、纸坊、周河的村庄进行整体旅游包装开发,一边生产生活,一边旅游创收。升级a32县道、a33县道为旅游二级路,改善交通、发展旅游一举两得。

策略考量:

1、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山地丘陵建设城镇前期投入巨大,因此应本着因地制宜原则,适度发展。应区别于平原城市发展思维,变以平面扩张为精致营造取胜,虽城小而耐玩味,景深幽而意隽永。不要建设的大而不当,臃肿滥俗。

2、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绿色发展,宜居宜游建设方向切合时代主题。打造好旅游组团,对我县城市生态化发展具有标杆作用、典型意义。

第四篇:统筹龙山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构想

统筹龙山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构想

谭秀丽

龙山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构想是基于龙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在把握优势、顺应趋势的前提下所描绘的一个理想化状态。希望它不仅是龙山城乡人民的美好愿望,更是全县人民的行动指南。

一、总体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党的建设为保障,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扎实有效推进“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互补联动,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成一个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绿色旅游宜居城市。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编制和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统一指导全区的发展,全面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制定分实施方案,确定各重点任务,明确进度要求,确保城乡一体化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2、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结合我县实际,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财政承受能力,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利用重点领域的突破和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3、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龙山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4、惠民为本、城乡联动。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政策措施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普惠性,让城乡居民共创共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果。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统筹起

来,逐步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城乡联动、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5、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政府投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动力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开发资源、筹集资金、加快建设。

三、主要任务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

1)优化空间布局。那就是在空间形态上,形成“城乡一体、一核、多中心”的新型城乡形态格局。

城乡一体:坚持把农村和城市做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区分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使山、水、田、林、城融为一体,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一 核:即以龙山县城为核心。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式,必须对县城“扩容提质”,改造老城区,建好新城区。基于09年龙山及湖北来凤两县领导对“龙凤双城一体化”调研成果形成共识的情况下,新城区的建设重点为“一河两岸”——酉水河两岸。建成后,长廊逶迤,小桥流水,花木成荫,两岸建筑古香古色,尽显土家风貌。生活工作于此,既可享受国际化、高品质的现代都市文明,又能领略古朴淳美、粗犷婉约的土家风情。

多中心:即以县城为主中心城市,街道办事处及各中心乡镇为卫星城,各乡镇偏远农村人口向各卫星城集聚,由交通干线与县城相连,构成网络状的城市群,以推动城乡均衡发展。这样可以把城市和农村两者的优点都高度地融合在一起。卫星城的建筑应依山就水,吸纳天地之灵气。设想在高低起伏的群山怀抱里,众多红白相间的低层别墅掩映于绿茵繁花之间,城中酉水碧波,为这个山水小城平添许多灵性,宛如凡间仙居。

2)明确分区功能定位。按照把龙山建设成为边贸物流集散地、土家文化集成区、生态旅游宜居城、中等规模地级市的目标,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主城区为全县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信息、文化、旅游等产业,规划建设边区商贸城、边区物流中心、边区文化中心;城郊区和近郊区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远郊区为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

2、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要求,统盘谋划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公路网、公交服务网、供水排污网、有线电视网、电信通讯网、信息传播网和环卫设施网,推进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共建共享,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

1)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市设施建设与农村设施建设并重、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设施建设并重、产业设施建设与生态设施建设并重,通盘谋划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强化城乡空间联系,优化城乡发展布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城乡对接延伸,做到布局统一规划、项目统筹安排、功能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联合共建、联网共享。

2)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针对农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快以农村公路通达、电力扩容、安全用水、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四大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具体项目、建立推进机制。同步推进公共交通等其他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县域供水、供电、供气以及通讯、信息网络一体化,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配套能力。

3)创新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创新基础设施的投入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效应专项研究,注重发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和带动引领效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理维护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的建设、运营和管护机制。

3、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以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经济支撑体系为目标,以辖区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为依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1)着眼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按照农业特色化、标准化、组织化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三大系列八大优势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百合、三薯、桔橙柚、药材、畜牧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导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实行农产品原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提高农产品卫生质量和安全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以“两个园区”(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为载体,以工业四大产业(能源、冶金、陶瓷、建材)为基础,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产业集聚规模。

3)以旅游、物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增加就业岗位、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三产比重为目的,以旅游、物流业为龙头,按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向农村扩散、延伸,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

4、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1)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加快建立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加快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共同进步。

2)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以新农保、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并轨,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居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确保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5、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在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方面,关键是要完成好两个任务:

1)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统一市场、有序外出、就近转移、扶持返乡创业,都要通过市场来调节,通过政策来引导,一定要完善政策,健全市场。

2)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6、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1)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也是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目前的户籍管理,就像一面高墙,把城乡分得很清,农民进了城,为城市服务了许多年,但身份还是农民,包括他们在城里出生的子女,也还是农民身份,入托、上学都是另类待遇。打破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就拆除了一道城乡阻隔的樊篱。

2)规范城乡经济社会管理。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以镇为单位组建市场运作主体,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各类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以供销合作社为骨干力量、主导力量和带动力量,重点发展土地合作社、社区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组织。规范城乡社区管理体制,推进城市近郊农村社区化改造,构建规范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加快社区服务向新村庄、集居点延伸,启动农村新社区试点工作。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构建城乡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3)统筹城乡党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城乡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调动和激发城乡居民推动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打破人才工作城乡二元分割、实现城乡人才事业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编制人才规划、制定人才政策、配置人才资源、实

施人才项目、提供人才服务和建立人才机制上切实做到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人才的一体化开发。

7、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1)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以绿化规划、绿化产业、绿化共建为重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成生态区、生态轴和生态网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提高县域全境以及城区内部的生态连通性,实现区域功能互补、生态容量提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以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

2)强化城乡生态环境管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步伐。以城乡环境整治工程为抓手,重点解决工业企业污染、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城乡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大力开展水环境治理,改善城乡水体质量。切实抓紧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严格建筑施工管理,重点整治渣土运输,降低城市扬尘污染。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和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防止危险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3)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影响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推进生态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的建设和保育。加强城乡环境质量监测监控,加大对各类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行为的查处力度。研究制定对生态农业、生态工程、生态旅游项目的补偿机制和补偿标准。统筹推进城乡环卫设施建设与管理,逐步将城区环卫管理模式延伸到农村地区。

第五篇:实施“一体化”管理机制突破办案“倒三角”瓶颈制约

实施“一体化”管理机制突破办案“倒三角”瓶颈制约

——市院民行科提高办案数量、质量和效率的经验和做法

【编者按】今年,省院党组提出民行检察工作“一体化”的工作思路,要求建立“以市院为主体,县院为协助,省院指导把关”的办案体制,力争突破办案“倒三角”的瓶颈制约。民行检察工作“一体化”模式这一方面,我市民行检察部门已先行一步,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得到了省院领导及省院民行处的充分肯定,并向全省民行检察部门推广我市的做法。

民行检察工作“倒三角”现象,是长期以来困扰民行检察工作的一个难题,我市检察机关民行检察部门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据统计,2004年,占全市民行检察人员20%的市院民行科人员,承办了占全市60%的案件;与此同时,基层院资源空置现象突出。针对上述情况,根据省院提出的“整合资源、审查下移”的工作思路,为缓解因“倒三角”而形成的工作压力,提高办案效率,市院从去年三月份开始,对全市民行检察部门实施“一体化”管理机制,具体做法是:

首先,打破级别管辖与辖区界限,由市院检察长任命各县(市)区院民行科科长为市院助理检察员,赋予他们独立办理二审案件的权限,并报市中级人民法院备案,以此调动基层民行检察干警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制订民行检察工作《办案细则》,对办案环节尽可能地细化、量化、明晰化,使案件进展一目了然;设立专人跟踪监督每一起案件,做好“预警提示”,杜绝案件超期,杜绝“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

再次,对承办民行案件实行管理、考评、协调三位一体的制度。管理一体化,即实行办案人员责任制和分管科长负责制相结合,做到民行案件质量统一把关。拟决定抗诉或拟提请省院抗诉的案件,须提交市院民行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集体研讨决定,并经市院分管领导批准;以其他方式处理的案件由办案人员提出审查意见,经市院民行科科长审批,报市院内勤备案,定期接受质量复查评议。考评一体化,即变“管人”为“以案管人、以案带人、以案评人”的统一考评机制。“以案管人"就是主要从办案效率与办案质量等方面来审查干警的工作,案随人走,人由案评;“以案带人”是指通过办案实务、案例研讨、汇报等形式培养干警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促使他们潜心钻研业务;“以案评人”是指制订《办案人员业务考评表》,建立起干警量化动态业绩考评制度,客观、公正、公开地评价每位干警的办案质量和业务水平,起到奖勤罚懒、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协调一体化,即民行检察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市院要及时召开工作会议,统一对外协调,疏通监督渠道;县(市、区)院查处案件遇到干扰和阻力时,市院应立即派人协助,并以市院名义牵头办案。

实施“一体化”管理机制一年来,我市民行检察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1、“倒三角”现象得到缓解。去年全市民行检察部门共受理民行申诉案112件,其中市院办理44件,其它均为各基层院办理,大量的工作消化在基层,有效地缓解了市院的工作压力,使我市民行检察工作的各项指标考核,从2004年排全省第十八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十四位,首次进入全省中等水平行列。

2、业务水平普遍提高。因为各基层院都有了办案任务,也就有了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使得各办案人员自觉学习业务知识,业务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如云安县院在受理的13件案件中,发纠正违法检察意见书1份,提请抗诉2件,建议提请抗诉2件,办案三项指标均实现了零的突破,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罗定市院民行科科长周国清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先进工作者。其它各基层院的办案人员,通过办理案件,参加案件讨论等,业务水平也普遍得到了提高。

3、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提高。由于实施“一体化”管理,处理案件的时间大大缩短,消化了一批积案(有些是几年前受理的),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提请省院抗诉的案件支持率,2003年以前为零,2004年为57%,2005年为100%,办案质量明显提高。

实践证明,民行检察部门实施“一体化”管理机制,科学整合了检察资源,提高了办案效率,是切实可行的。

下载渤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构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渤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构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