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科创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工作计划
2009-2010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工作计划
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建设指导思想
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讲话精神为指导,以《高等教育法》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依据,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为突破口,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成为生产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应用”为宗旨设置理论教学体系,以“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以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根本的教学模式。建设目标
结合学院“将我院建成国内知名的民办高职院校”的长远目标,从基础建设入手,以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切入点,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技能、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技能和专业特色技能培养为中心,合理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以精品建设为指导”,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力争把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成立足渝西、面向重庆,走向全国,为现代制造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色专业。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诸方面优化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优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起满足高职教育教学体系要求的,在本行业较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实训设施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思路与计划
(一)坚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向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建设本着如下原则:反映地方制造业发展的需求,探索和创建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突破按学科系统划分的高等教育模式,突出职业型、应用型特色;以基本技能和专业特色技能培养为中心,合理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二)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性,以实际应用为重点的实践性,以熟悉掌握先进知识和成熟技术为标准的先进性,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社会交往需要的社会性,即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并具备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和就业、创业的综合能力。为此设定了政治思想、艺术修养、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等教学环节。
(三)构建与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设置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了以“基础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扩展知识”为主线的专业阶梯理论知识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提高,获得专业熏陶,得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据职业的需要进行有目的的扩展。
1、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是专业课的学习基础,基础知识教学强调“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用有所学、学有所用”,形成纵向专业技术能力发展提高的基础,形成横向扩展能力的多项接口。
2、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是实用能力的提高与岗位细化的体现。
3、开设选修课程,实行弹性化教学。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可视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学习。
4、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根据具体情况作调整和整合。
目的是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和主干课程改革。根据调研,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进行恰当的定位。专业课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是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及时反映最新技术的发展;注意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大胆删除陈旧过时的、偏多偏深而又不实用的教学内容;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综合。
5、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改善教学手段。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网络资源。
6、推行以“双证书”为主,“多证书”为辅的毕业标准。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书外,还应获得基本技能证书(如绘图员、机加工或钳工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特色技能证书(如数控机床加工或CAD/CAM)等,使职业教育真正与职业技能相结合。
(四)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毕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数比为6:4,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安排、实践内容、能力考核应详细计划,以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色。
1.实验与现场教学:开设实验教学与现场教学,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与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体现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和侧重工程技术应用的特点。
2.基本技能实训: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专项技能练习,在实训教师指导下完成包括钳工、机工、电工等基本工种的实训,使学生初步认识各种材料,接触各种机械零件和工件毛坯,使用各种工具、量具和工艺装备以及电工仪表,获得各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形成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系统概念。
3.专业技能实训:在课程中安排专业技能实训,通过实训,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创造思维,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工程运算、结构设计、图样表达、工艺规程编制、作业计划编制、数控机床编程操作与加工、CAD/CAM软件应用、等专业课题,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基本实践技能。
4、专业综合实习:综合实习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基础与专业课学习后的一次有针对性的专业实习。它注重于让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充分融于实践并重新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实践技能、适应工厂生产管理、熟悉社会的良好机会,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专业综合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以发挥个人优势、依据个人特点自主择业、服务市场的新思想,刻苦钻研实践技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现有师资主要是毕业于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知识理论结构满足教学要求,年龄呈梯次结构,相对较合理,职称以中级和初级为主,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很少,学历在大本及以上,搭配较适当,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知识更新速度与教学尚不能完全满足高职教学要求,多数青年教师不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课程研究尚不够深入,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项目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走专兼职结合、高校深造和现场锻炼结合之路,建立一
支素质优良,年龄、学科、学历结构合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并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重视并做好专业带头人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1、继承我院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鼓励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引进高层次人才,学院现制定了相关政策,引进硕士研究生及具有丰富现场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聘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等,以提高专业师资水平和技能水平。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提高,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及到相关高校、企业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等。近5年来,先后派出中青年专业教师几人次到深圳、北京、广东、天津、青岛等地的重点高校和企业进行学习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动手能力,增加其知识储备。今后将继续鼓励和选送中青年外出培训或学习,以保证知识与技能的连续性和先进性。
4.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将课程建设做精做细做强,建设精品课程,学院聘任具有高级职称或教学经验丰富、高水平的讲师担任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的改革,授课计划的制订,对应实训内容的确定与优化等。目前正在落实《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机械CAD/CAM》、《数控编程与加工》等主干专业课程确定了课程负责人。
5、实行实训项目负责人制度,对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教师,安排其负责或参与学院的重点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能迅速得到提高,尽快培养出一批双师型教师。
6、鼓励教师参加、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学院设立了学院研究课题,使教师有机会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去。
(六)重视教材建设,建立完善的教材体系
针对目前高职教材特别是能切实反映岗位技术要求的专业课教材比较缺乏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一是选用现有高质量高职教材;二是专业教师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内容的整合,自己编写教材或讲义。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将根据专业技能要求与学院教学资源,选用或编写出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高质量的教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材应具有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教材的建设要从两方面着手:
1、立体化教材建设和主干课程教材建设;
2、适应本地经济建设需要和与学校教学资源匹配的校本教材建设,部分校本教材将进行重点投入形成特色教材。
(七)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验实训基础建设
实验室、实训场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必备的实践条件,学生通过实验、实训熟练课堂内容,通过具体实验、实训内容亲自动手操作,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配合专业建设水平的逐年提升,学院拟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实验实训室建成渝西一流的实验实训基地,逐年加大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投入。
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情况见附表。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教师和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训练的场所和测试考核中心,是教学、生产和科研一体化建设的载体。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联系,建立了多处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教学和学生实践的需要。
四、继续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完善、促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不断深入
1、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的“学用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强调知识和技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专业课之前开设基本工种实训,在专业课之后开设专项实训、毕业设计及毕业综合实习。改变“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做法,遵循“多实践,早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原则,在课程教学模式上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路子。
2、分层教学
教育是一种服务,优质的教育应该是使受教育者以其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构建知识体系,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在对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学生学习情况的专题研究中我们认识到,在学生各科学习成绩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要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一个现实而有益的举措,所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低年级学生所学习的数学、英语、机械制图等课程中进行了尝试,分层教学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提供优质服务的具体体现。
3、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网络资源。目前,课程配有上海的宇龙仿真模拟加工软件,可以在软件中进行切削参数与刀具的选择、加工轨迹控制与全角度机床加工过程的演示;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采用了上海宇龙数控机床仿真操作软件进行仿真教学,可以直观地进行数控编程与数控机床的操作教学;气压回路设计及控制的多媒体演示,学生也可以用它进行模拟回路操作,增强了直观性和感性认识; “机械CAD/CAM”课程配有相应的设计与加工软件(Cimatron、MasterCAM等),在机房中上课,学生边学边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利用软件进行造型设计与模拟加工的应用能力。
5、改革考核办法
根据课程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1)对基础类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采取全系统考的方式进行。
(2)专业课程以能力考核为主导思想,每门主干课程都建立科学合理、便于实施的考核大纲和实施细则,理论考核中采用笔试、口试、实作等多种方式;
(3)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过程考核与结果(作品)考核相结合,以实作能力来确定考核成绩。如:“机械CAD/CAM”课程的期末考试采用了利用Mastercam软件上机考试,杜绝了学生作弊现象,真实的反映出其水平,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
6、学、研一体,促进专业内涵发展
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上,鼓励有专长的教师积极承担科研课题及专项研究,并给予政策上、时间上的大力支持,学院制定了有关保障措施和奖励办法。加强教研室教师的技术服务和科研意识,锻炼教师队伍,促进专业建设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第二篇:重庆科创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09-10学年建设工作总结[范文模版]
09-10学年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本结合学校发展规划,我们制订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规划,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我们以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设置开办专业;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与生产、服务现场基本同步的要求加强实验、实习设备的现代化建设;逐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不断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强化办学特色,促进了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全面提高,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懂技能、会创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1、不断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学校将实习实训场所、设备的建设作为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重点来抓。近一年新增普通车床、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等,实验设备,专业教学设备基本做到与生产一线同步,满足教学需要。另外我们还加强了基础教学设施的投入,正在启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课程,添置了千余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方面的图书,不断提高教学设备的先进性。
2、健全组织,推动专业建设
学校的发展与政府、社会、企业密切相关,学校专业建设通过积极努力,取得市教育局、市劳动局等上级部门和相关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紧密联系、充分依靠企业,建立包括政府、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形成关心支持专业建设的社会氛围。我们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专题会议,邀请顾问到校专题研究专业建设问题,及时采纳一线专家的建设性意见,更新专业教学观念,修订专业培养方案,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生产一线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开拓合作项目,促进产教结合。
3、引培结合,优化师资结构
根据内涵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制定了专项师资建设工作规划,分步实施引进、培养、培训计划。促进学校专业教学与社会生产、科技前沿的结合,我们聘请了1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行业的优秀人才在我校兼课,通过同行交流,使其他专业教师能更多了解生产一线的实际。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对于迅速提高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团队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说课、说专业、优秀教案和课件的评比,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引导他们加快在六种能力方面的发展: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及管理能力,全面快速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通过多年的努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双师型”技术骨干的比率不断上升,教师队伍整体的课程开发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不断提高,课程改革稳步推进。
4、统筹资源,建好实习基地
学校投入资金加强机电实习基地建设,基本做到设施比较完善、设备先进,具有较强的生产加工能力,满足实习教学与生产需要。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安排,学校新建了1000平方米的实训中心,与企业合作开发生产项目。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采取校企共建,长期友好合作,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学校重视实训管理工作,实训场所管理规范。严格按实习大纲进行实习训练,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效果显著。
5、加强管理,深化课程改革
根据社会需要、教学资源、学生实际等综合因素,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训教学课时比例,提高技能操作要求,促进了课程安排更趋合理。通过指导、检查、分析,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通过随机听课、健全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学日志检查,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通过对教师的各种考核,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推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实施分层教学,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开展“学理论(教学理论)、修内功(教学基本功)”专题活动以及优秀教案评比、公开课、评课、作业检查、集体备课等活动,引导教师依照教学要求开展工作。
在课程结构方面,着眼于整体优化,根据专业性质特点,认真处理好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结构和比例。我们已初步构建了模块化课程结构,将课程分为基础模块和职业技术模块,基础模块由公共课模块和职业基础模块组成,职业技术模块根据专业的专门化方向进行设置,以满足学生就业、升学、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
各学科课程内容根据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更新,不断充实生产服务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体现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课程实施过程中以推进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实效,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增强自我创新能力。我们已经开发了基础课校本教材,正在积极着手进行部分专业理论课和实习课题校本教材建设。创造条件并鼓励教师利用校园网、多媒体示教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6、存在不足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同知名职校尚有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突出人才的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
2)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的深度不足,合作项目较少,灵活度不够。
3)特种加工实训室设备数量偏少,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不足,为机械制造实践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专业特色不够显著,毕业生创业能力、实践能力的整体水平不很突出。我们会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努力克服工作中的不足,把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得更好。
第三篇:重庆科创学院---数控专业介绍(精选)
重庆科创学院---机电学院专业介绍2
数控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数控编程与加工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从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进行编程、产品加工与检测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机械制图与CAD、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加工工艺、CAM、自动编程等。师资设备
机械类专业目前拥有专兼职教师100余人,中高级职称占62%,硕士、博士占71%,双师型教师占75%。
学校投入2000余万元进行硬件设施建设,建有数控编程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车间、数控设备维修实训车间、焊接实训车间、数控铣床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车间、数控设备维修实训车间、焊接实训车间等。
培养特色
强化动手能力,实施“双证”培养。本专业学生在校可考取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程机械制图员、模具设计师、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数控加工中心、电气设备安装技师等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就业方向
就业岗位主要有大中型企业机械零部件及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编制、数控加工设备的安装与系统调试、厂(线)的质量控制及技术管理等。
第四篇:重庆科创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研讨会
研讨会
时间:2010.11.10
地点:J050608
参会人员:魏良庆,王新,郑刚,赵鹏展
会议记录:赵鹏展
魏良庆老师认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把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专业建设的首位,尤其是中等复杂冲压模具零件、塑料模具零件的设计能力、典型模具成型设备(压力机、注塑机)和模具零件加工设备的操作能力。
王新老师谈到目前模具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我们必须紧扣市场,把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重心投入到目前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例如模具零件的加工,针对这些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技能开设相应的课程。
赵鹏展:我一直担任模具专业方面的软件课程,根据我的理解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刚出去的就业岗位与绘图软件有关,因此,学生对这些软件的熟练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他们的薪资与发展。而我校开设的软件课程课时量又不足,学生必须养成课后自觉练习的习惯,才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郑刚:我今年开始担任模具专业方面的课程,我认为专业建设不能忽视教学的改革,老师的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某些课程进行改革,摆脱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探索一种适合我校高职模具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才能进一步抓好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会议结论:
由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面广、技术进步快、技术水平高,这就给我校高职模具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协调好传统设计制造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矛盾、“宽口径”与“专门化”的矛盾,既兼顾培养学生有较宽的专业基础和基本技能,保证就业与职业发展的灵活性,又强化专门化方向的职业技能,增强职业选择的竞争力,培养“复合型”、“专门化”的模具技术人才。
针对 模具设计与制造 专业调研记录
时间:2010.7.15~7.20
地点:重庆、网络
参与人员:魏良庆,唐仁奎,王新,赵鹏展,郑刚
调研记录:魏良庆
1、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布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模具企业要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是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能综合应用本专业所学知识,综合素质良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他们主要从事:①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压铸模设计,CAD绘图;②模具制造:CNC编程,模具加工工艺设计与工艺准备,数控机床操作,线切割机床操作;③模具钳工:模具及冲压与成型设备装配、调试、维修等。因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着眼于面向模具企业从事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设计与工艺准备、模具数控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模具钳工)工作;面向冲压与注塑加工企业从事设备与模具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管理工作;面向模具、冲压与注塑加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其它机械制造企业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数控编程与加工工作。
2、毕业生的知识结构需求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向,我们经调研分析认为,模具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应包括:
公共基础模块:是指毕业生从业所必须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应掌握的常规性、前瞻性知识,如人文、数学、外语、体育艺术、计算机应用等。公共基础模块的知识既是本专业学生整个知识结构的基础,又是学习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将来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模块。
机械工程基础模块: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群需要所必须掌握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如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等知识。
模具制造模块: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模具制造必须的专业知识,包括机械制造基础、模具制造工艺、模具数控加工、模具CAD/CAM等。
模具设计模块:培养学生从事冲压、塑料产品工艺设计与模具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
模具CAD/CAM技术:掌握当前模具行业设计与制造中广泛运用的典型软件,如:AutoCAD、Pro/Engineer、UG、MasterCAM等。
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拓展模块:指为了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在教学计划中引入了新知识、新技术课程,以及加强人文管理知识的传授。
以上各个模块相互衔接,涉及模具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护到操作整个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从事模具行业工作所必备的知识。
被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在构筑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框架时,应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优化技术理论知识,使得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技术理论知识应广而简,专业知识要专而精,针对性强,专业知识面和视野要拓宽。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融合与转化,有效地更新知识,为专业增添当今科技成果的新内容,达到传统知识与高新知识最佳过渡,同时还要注重打通知识与能力和技能培养之间的“接口”,使毕业生能真正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3、毕业生的能力结构需求
从调查分析结果得知,模具企业、毕业生普遍要求加强模具设计能力和模具加工制作全过程的能力,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能力培养,尤其是掌握先进的设计与制造软件(如ProE、UG等)的使用方法。在模具制造过程中,数控加工(含数控切削加工与数控电火花加工)在模具制造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要重视数控加工程序编制与加工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其次,需要重视模具加工、装配等模具工艺过程实施能力;冲塑设备工艺准备、调试、维护能力的培养。
4、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环节的建议
模具行业现已成为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随着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水平的发展,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应将当今科技发展对模具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作为重点加以考虑。
在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问卷调查和走访中,毕业生认为应加强机械加工实习、钳工实习、数控加工技术实习、模具拆装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不少毕业生认为应取得某一工种或多个工种的技能操作等级证书,以此形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特色和优势。
调研总结:
综合上述能力分析,我们认为,能力的培养要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突出实用性实践技能,要定位于专业所覆盖职业岗位群在新技术新工艺方面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为方便学生从事技术性操作岗位,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制定教学
计划时可采用“宽口径”与“专业化”相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教学的教学模式。
模具设计与制造 专业企业培训学习、交流心得体会 我们通过在重庆×××机械厂和×××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的挂职锻炼,进一步明确了模具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有助于我们根据核心岗位要求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教学分析,并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确定核心课程标准,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也有利于青年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企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模具零件的车削加工,通过四个典型模具零件(导柱、导套、凸模衬套、模柄)的车削加工,对CA6136普通车床的操作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掌握主轴、进给箱变速操作;拖板、尾座的操作与调整;主轴启动与停止;机动进给;三爪卡盘及卡爪的装卸;各种车刀的刃磨;车削加工工艺的制定;车刀的安装;外圆的车削加工;台阶的车削加工;锥面的车削加工;成形面的车削加工;普通螺纹的车削加工;中心孔的钻削;内孔尺寸控制;车向尺寸控制;加工精度检测;设备清理和保养;加工工艺的制定。
通过两个典型零件(上模板、滑块)的铣削加工,掌握了根据工件图样制定铣削加工工艺方案;平口虎钳的安装与校正;工件在平口虎钳上的装夹方法;平面与斜面的铣削加工方法;不同铣刀的选择与安装使用方法;分度头的安装与使用;零件精度的自检;设备的清理和保养。
对于 模具设计与制造 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模具是机械、汽车、电子、通讯、家电等工业产品的基础工艺装备,属于高科技产品。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模具设计、开发、维修人员等已成为最紧缺的人才。在上海普通模具设计师月薪为4000元左右,高级模具设计师数量很少,月薪在8000元以上,而在广东东莞等地,一位经过专业训练、有工作经验的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人员,年薪常常超过10万元。今后5年,我国从事模具设计、数控编程等新型专业人才需求量将达到1000万-1500万人,而现有符合新型工业设计人才要求的人才严重不足。苏州作为长三角主要的加工业基地和工业设计人才需求基地,这里聚集了多家外资、国有和私营企业,而真正机械、模具设计类人才严重不足。模具设计、数控编程类人才的严重短缺导致很多企业面临6000元月薪难聘高级模具设计类人才的尴尬局面。
在装备制造业的带动下,中国模具工业在近5年间发展迅猛。这一行业不断有新兴企业,如港资、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加入进来,而原来的企业也在追求更大发展,同时模具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对模具人才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杨国华介绍,最紧缺的几种人才包括:具备产品开发素质的3D造型工程师;具备产品加工工艺素质的CAE分析工程师;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模具钳工、技师;数控加工中心的高级编程师、高级技师;熟悉模具制造工艺的设计工程师;此外还有塑料模、冲压模、压铸模等领域的专才。
第五篇:重庆科创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委员会2010年工作计划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委员会2010年工作计划
2010年,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委员会坚持为中国西部的机械模具行业输送大批量的模具专业人才,与时俱进,推进创新,研究、探讨模具行业形状与发展等问题,组织技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工作要点如下:
一、进一步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性,以实际应用为重点的实践性,以熟悉掌握先进知识和成熟技术为标准的先进性,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社会交往需要的社会性,即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并具备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和就业、创业的综合能力。为此设定了政治思想、艺术修养、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等教学环节。
二、力争构建完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设置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以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专业熏陶,真正学习到模具专业所必须的知识,同时又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据职业的需要进行有目的地扩展。
1、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是专业课的学习基础,基础知识教学强调“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用有所学、学有所用”,形成纵向专业技术能力发展提高的基础,形成横向扩展能力的多项接口。
2、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是实用能力的提高与岗位细化的体现。
3、开设选修课程,实行弹性化教学。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可视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学习。
4、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根据具体情况作调整和整合。
目的是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和主干课程改革。根据调研,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进行恰当的定位。专业课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是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及时反映最新技术的发展;注意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大胆删除陈旧过时的、偏多偏深而又不实用的教学内容;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综合。
5、推行以“双证书”为主,“多证书”为辅的毕业标准。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书外,还应获得基本技能证书(如绘图员、机加工或钳工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特色技能证书(如模具数控加工或模具设计师)等,使职业教育真正与职业技能相结合。
三、认真筹划开好2010年年会工作,召开2次委员会会议
1、本会于年底前完成 2010年工作总结(讨论稿)和 2010年工作计划(讨论稿)要点2、2010年 3 月上旬召开委员会第1次工作会议,审议本会 2010年工作总结和 2010年工作计划要点,研究编制规划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有关事宜;
3、拟定11月,召开一次本会第2次工作会议,总结去年的工作情况,提出今后工作方案,努力把委员会工作搞得更活跃,更有生气
四、加强本会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协会的整体工作能力
2009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委员会建立后,虽然开展了部分工作。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整体工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委员会自身建设,增强本会活动,切实做好本会工作。
1、开展技术、文体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团体会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工作,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主动加强与本部门其他协会的联系与沟通,共同进步。
五、加强模具专业团队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验实训基础建设
实验室、实训场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必备的实践条件,学生通过实验、实训熟练课堂内容,通过具体实验、实训内容亲自动手操作,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配合专业建设水平的逐年提升,学院拟将模具实验实训室建成渝西一流的实验实训基地,逐年加大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投入。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教师和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训练的场所和测试考核中心,是教学、生产和科研一体化建设的载体。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联系,建立了多处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教学和学生实践的需要。
六、加强委员会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师资主要是毕业于模具及相关专业,知识理论结构满足教学要求,年龄呈梯次结构,相对较合理,职称以中级和初级为主,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很少,学历在大本及以上,搭配较适当,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知识更新速度与教学尚不能完全满足高职教学要求,多数青年教师不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课程研究尚不够深入,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项目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走专兼职结合、高校深造和现场锻炼结合之路,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年龄、学科、学历结构合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并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重视并做好专业带头人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
制,鼓励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提高,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及到相关高校、企业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等。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将课程建设做精做细做强,建设精品课程,学院聘任具有高级职称或教学经验丰富、高水平的讲师担任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的改革,授课计划的制订,对应实训内容的确定与优化等。
此外,委员会应鼓励教师参加、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学院设立了学院研究课题,使教师有机会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去。
七、继续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新的一年,本会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决心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本会的功能和作用,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会员服务的宗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促进模具专业的发展再做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