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等式的证明教案
不等式的证明
教学目标:
(1)理解证明不等式的三种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意义;
(2)掌握用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3)能根据实际题目灵活地选择适当地证明方法;
(4)通过不等式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不等式证明三种方法的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不等式证明的主要方法的意义和应用;
难点:①理解分析法与综合法在推理方向上是相反的;
②综合性问题证明方法的选择.
(1)不等式证明的意义
不等式的证明是要证明对于满足条件的所有数都成立(或都不成立),而并非是带入具体的数
值去验证式子是否成立.
(2)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分析
①在证明不等式的各种方法中,比较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②证明不等式的比较法,有求差比较法和求商比较法两种途径.
由于a>b<==>a-b>0,因此,证明a>b,可转化为证明与之等价的a-b>0.这种证法就是求差比较法.由于当b>0时,a>b<==>(a/b)>1,因此,证明a>b(b>0),可以转化为证明与之等价的(a/b)>1(b>0).这种证法就是求商比较法,使用求商比较法证明一定要注意(b>0)这一前提条件.
③求差比较法的基本步骤是:“作差变形断号”.
其中,作差是依据,变形是手段,判断符号才是目的.
变形的方法一般有配方法、通分法和因式分解法等,变成能够判断出差的符号是正或负的数(或式子)即可.④作商比较法的基本步骤是:“作商变形判断商式与1的大小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作商比较法一般用于证明不等号两侧的式子同号的不等式.
(3)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分析
①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
②综合法的思路是“由因导果”:从已知的不等式出发,通过一系列已知条件推导变换,推导出求证的不等式.
③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
(已知)==〉(逐步推演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结论)
(4)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分析
①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寻求使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需条件被确认成立,就断定求证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就是分析法.
有时,我们也可以首先假定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逐步推出一个已知成立的不等式,只要这个推出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可以逆推的,那么就可以断定所给的不等式成立.这也是用分析法,注意应强调“以上每一步都可逆”,并说出可逆的根据.
②分析法的思路是“执果导因”: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探索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已成立的不等式.它与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
③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
(已知)<==(逐步推演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结论)
④分析法是证明不等式时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当证明不知从何入手时,有时可以运用分析法而获得解决.特别对于条件简单而结论复杂的题目往往更实用.(5)关于分析法与综合法关系
①分析法与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
②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逐步地推导,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即推理方向是:结论已知.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即:已知 结论.
③分析法的特点是:从“结论”探求“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要寻找结论的充分条件.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推出“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要寻找已知的必要条件.
④一般来说,对于较复杂的不等式,直接运用综合法往往不易入手,用分析法来书写比较麻烦.因此,通常用分析法探索证题途径,然后用综合法加以证明,所以分析法和综合法经常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
第一课时不等式的证明(比较法)
教学目标
1.掌握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比较法;
2.熟悉并掌握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意义及基本步骤.
教学重点:比较法的意义和基本步骤.教学难点:常见的变形技巧.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根据前一节学过(不等式的性质)的知识,我们如何用实数运算来比较两个实数与的大小?
找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
[点评]要比较两个实数 与的大小,只要考察 与的差值的符号就可以了,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称为比较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目的: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引出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导入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
【尝试探索,建立新知】
教师写出一道(证明不等式)例题的题目
[问题] 求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研究不等式的证明.
学生研究证明不等式,尝试完成问题.
[本问点评]
①通过确定差的符号,证明不等式的成立.这一方法,在前面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比较式子的大小、证明不等式性质就已经用过.
②通过求差将不等问题转化为恒等问题,将两个一般式子大小比较转化为一个一般式子与0的大小比较,使问题简化.
③理论依据是:
④由,知:要证明
只需证
;需证明
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通常叫做比较法.
目的:帮助学生构建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化归的数学思想.
【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教师板书例题,引导学生研究问题,构思证题方法,学会解题过程中的一些常用技巧,并点评.
例1. 求证
[分析]由比较法证题的方法,先将不等式两边作差,得
关于的二次函数,由配方法易知函数的最小值大干零,从而使问题获证.,将此式看作证明:∵
=
=,∴
[本例点评] .
①作差后是通过配方法对差式进行恒等变形,确定差的符号;
②作差后,式子符号不易确定,配方后变形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子与一个常数和的形式,使差式的符号易于确定;
③不等式两边的差的符号是正是负,一般需要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经过变形后,才能判断;
④例1介绍了变形的一种常用方法——配方法.
例2.已知都是正数,并且,求证:
[分析]这是分式不等式的证明题,依比较法证题将其作差,确定差的符号,应通分,由分子、分母的值的符号推出差值的符合,从而得证.
证明:
=
=
.
因为
都是正数,且,所以
.
∴
.
即:
[本例点评]
①作差后是通过通分法对差式进行恒等变形,由分子、分母的值的符号推出差的符号;
②本例题介绍了对差变形,确定差值的符号的一种常用方法——通分法;
③例2的结论反映了分式的一个性质(若都是正数
1.当
时,2.当
时,.)
目的:巩固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知识,学会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时,对差式变形的常用方法——配方法、通分法.
【课堂练习】
教师指定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请甲、乙两学生板演;巡视学生的解题情况,对正确的证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偏差点拨和纠正;点评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练习:1.求证
2.已知,,d都是正数,且,求证
目的:掌握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并会灵活运用配方法和通分法变形差式,确定差式符号.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调节课堂教学.
【分析归纳、小结解法】
学生和老师一起分析归纳例题和练习的解题过程,小结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解题方法,并让学生记录笔记.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重要的方法.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作差、变形、判断符号).灵活掌握配方法和通分法对差式进行恒等变形.
(三)小结(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和老师一起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让学生记录笔记.
本节课学习的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中,作差是依据,变形是手段,判断符号才是目的.掌握求差后对差式变形的常用方法(配方法和通分法).并在下节课继续学习对差式变形的常用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P14.1,2,3.(供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2.思考题:已知,求证:
(培养其灵活掌握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能力)
3.研究性题:设,都是正数,且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业答实:
思考题:,求证:,又,从而得证.
研究性题:.所以,
第二篇:不等式证明
不等式证明
不等式是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研究许多数学分支的重要工具,在数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也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和竞赛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等式的证明变化大,技巧性强,它不仅能够检验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是衡量学生数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将着重介绍以下几种不等式的初等证明方法和部分方法的例题以便理解。
一、不等式的初等证明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
2.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1)“分析法”证题的理论依据: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或者是充要条件。
(2)“分析法”证题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但是书写不是太方便,所以我们可利用分析法寻找证题的途径,然后用“综合法”进行表达。
3.反证法:正难则反。
4.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放缩法的方法有:
(1)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
2)利用基本不等式,如:
(3)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5.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
6.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证明不等式的方法灵活多样,但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和数学归纳法仍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方法。
7.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在数学归纳法中专门研究。
8.几何法:用数形结合来研究问题是数学中常用的方法,若求证的不等式是几何不等式或有较明显的几何意义时,可以考虑构造相关几何图形来完成,若运用得好,有时则有神奇的功效。
9.函数法:引入一个适当的函数,利用函数的性质达到证明不等式的目的。
10.判别式法:利用二次函数的判别式的特点来证明一些不等式的方法。当a>0时,f(x)=ax2+bx+c>0(或<0).△<0(或>0)。当a<0时,f(x)>0(或<0).△>0(或<0)。
二、部分方法的例题
1.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应用最广泛的解题方法之一。有些不等式通过变量替换可以改变问题的结构,便于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隐蔽为外显的积极效果。
注意:在不等式的证明中运用换元法,能把高次变为低次,分式变为整式,无理式变为有理式,能简化证明过程。尤其对含有若干个变元的齐次轮换式或轮换对称式的不等式,通过换元变换形式以揭示内容的实质,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放缩法
欲证A≥B,可将B适当放大,即B1≥B,只需证明A≥B1。相反,将A适当缩小,即A≥A1,只需证明A1≥B即可。
注意:用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如果放得过大或缩得过小,就会导致解决失败。放缩方法灵活多样,要能想到一个恰到好处进行放缩的不等式,需要积累一定的不等式知识,同时要求我们具有相当的数学思维能力和一定的解题智慧。
3.几何法
数形结合来研究问题是数学中常用的方法,若求证的不等式是几何不等式或有较明显的几何意义时,可以考虑构造相关几何图形来完成,若运用得好,有时则有神奇的功效。
第三篇:不等式证明
不等式的证明
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a2b2ab1.设ab0,求证:2.ab2ab
2.(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5:不等式选讲
(1)已知x、y都是正实数,求证:x3y3x2yxy2;
(2对满足xyz1的一切正实数 x,y,z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综合法证明不等式(利用均值不等式)3.已知abc, 求证:1 114.abbcac
4.设a,b,c均为正数,且a+b+c=1,证明:
1(Ⅰ)ab+bc+ac3;
a2b2c2
1ca(Ⅱ)b
5.(1)求不等式x32x1的解集;
121225(a)(b)a,bR,ab1ab2.(2)已知,求证:
6.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
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7.某同学在证明命题“7要证明732”时作了如下分析,请你补充完整.62,只需证明________________,只需证明___________,+292,展开得9即,只需证明1418,________________,所以原不等式:62成立.22263,(72)(63),因为1418成立。
abc8.已知a,b,cR。3
9.(本题满分10分)已知函数f(x)|x1|。
(Ⅰ)解不等式f(x)f(x4)8;{x|x≤-5,或x≥3}(Ⅱ)若|a|1,|b|1,且a0,求证:f(ab)|a|f().10.(本小题满分10分)当a,bMx|2x2时,证明:2|a+b|<|4+ab|.反证法证明不等式
11.已知a,b,c均为实数,且a=x2y+2baπππ22,b=y2z+,c=z2x+,236
求证:a,b,c中至少有一个大于0.12.(12分)若x,yR,x0,y0,且xy2。求证:1x和1y中至少有一个小于2.yx
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13.证明不等式:1111121231
123n2
214.设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满足4SnannN,且
14n1,a2,a5,a14构成等比数列.
(1)证明:a2
(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2n1
(3)证明:对一切正整数n,有11a1a2a2a311. anan12
15.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11,2Sn12an1n2n,nN*.n33
(Ⅰ)求a2的值;a24(Ⅱ)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n2(Ⅲ)证明:对一切正整数n,有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16.(本小题满分12分)若不等式11
n1n21a对一切正整数n都成立,求正3n12411a1a217.an4
整数a的最大值,并证明结论.25
17.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
第四篇:不等式证明经典
金牌师资,笑傲高考
2013年数学VIP讲义
【例1】 设a,b∈R,求证:a2+b2≥ab+a+b-1。
【例2】 已知0 【例3】 设A=a+d,B=b+c,a,b,c,d∈R+,ad=bc,a=max{a,b,c,d},试比较A与B的大小。 因A、B的表达形式比较简单,故作差后如何对因式进行变形是本题难点之一。利用等式ad=bc,借助于消元思想,至少可以消去a,b,c,d中的一个字母。关键是消去哪个字母,因条件中已知a的不等关系:a>b,a>c,a>d,故保留a,消b,c,d中任一个均可。 由ad=bc得:dbca1abbccaabcabc≥1。 bcabcab(ab)(ac)a0bcacaA-B=a+d-(b+c)=a =ab c(ab)a 【例4】 a,b,c∈R,求证:a4+b4+c4≥(a+b+c)。 不等号两边均是和的形式,利用一次基本不等式显然不行。不等号右边为三项和,根据不等号方向,应自左向右运用基本不等式后再同向相加。因不等式左边只有三项,故把三项变化六项后再利用二元基本不等式,这就是“化奇为偶”的技巧。 左=12(2a42b2242c)22412[(a24b)(b22244c)(c2244a)]24 ≥12(2ab2bc2ca)abbcca 2发现缩小后没有达到题目要求,此时应再利用不等式传递性继续缩小,处理的方法与刚才类似。 中天教育咨询电话:0476-8705333 第1页/共9页 金牌师资,笑傲高考 ab1212 2013年数学VIP讲义 22bc2222ca2222212(2ab22222bc22222ca)22 ca)(ca2[(abbc)(bc22ab)]22≥(2abc2abc22abc)ab(abc)1a 1c【例5】(1)a,b,c为正实数,求证:(2)a,b,c为正实数,求证: a21bb2≥ c21ab1bc1ac; bcacab≥ abc2。 (1)不等式的结构与例4完全相同,处理方法也完全一样。 (2)同学们可试一试,再用刚才的方法处理该题是行不通的。注意到从左向右,分式变成了整式,可考虑在左边每一个分式后配上该分式的分母,利用二元基本不等式后约去分母,再利用不等式可加性即可达到目的。试一试行吗? a2bcb2(bc)≥2a2bcb2(bc)2a acc2(ac)≥2ac(ac)2bab(ab)≥2c2ab(ab)2c 相加后发现不行,a,b,c的整式项全消去了。为了达到目的,应在系数上作调整。 a2bcbc4≥a,b2acac4≥b,c2abab4≥a 相向相加后即可。 【例6】 x,y为正实数,x+y=a,求证:x+y≥ 2a22。 思路一;根据x+y和x2+y2的结构特点,联想到算术平均数与平方平均数之间的不等关系。∵ xy22≤2x2y22 2∴ xy≥(xy)2a22 思路二:因所求不等式右边为常数,故可从求函数最小值的角度去思考。思路一所用的是基本不等式法,这里采用消元思想转化为一元函数,再用单调性求解。换元有下列三种途径: 途径1:用均值换元法消元: 令 x2a2m,yaa22m 22则 xy(m)(m)2m222aa22≥ a22 途径2:代入消元法: y=a-x,0 a2)2a22≥ a22 中天教育咨询电话:0476-8705333 第2页/共9页 金牌师资,笑傲高考 途径3:三角换元法消元: 令 x=acos2θ,y=asin2θ,θ∈(0,] 22013年数学VIP讲义 则 x2+y2=a2(cos4θ+sin4θ)=a2[(sin2θ+cos2θ)2-2sin2θcos2θ] =a[1-2(sin2θ)]=a(1-22122 12sin2θ)≥ a22 注:为了达到消元的目的,途径1和途径3引入了适当的参数,也就是找到一个中间变量表示x,y。这种引参的思想是高中数学常用的重要方法。【例7】 已知a>b>0,求证:(ab)8a2ab2ab(ab)8b2。 12所证不等式的形式较复杂(如从次数看,有二次,一次,次等),难以从某个角度着手。故考虑用分析法证明,即执果索因,寻找使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实际上就是对所证不等式进行适当的化简、变形,实际上这种变形在相当多的题目里都是充要的。 ab2abab2ab2b)(a(a(a2b)2 ab(ab)b)(a8a2所证不等式可化为∵ a>b>0 ∴ ab ∴ ab0 b)2(a2b)2(ab)(a8b2b)2 ∴ 不等式可化为:(a4ab)21(a4bb)2 2(ab)4a即要证 24b(ab)ab2a只需证 2bab在a>b>0条件下,不等式组显然成立 ∴ 原不等式成立 【例8】 已知f(x)=24xx38,求证:对任意实数a,b,恒有f(a) 112.不等号两边字母不统一,采用常规方法难以着手。根据表达式的特点,借助于函数思想,可分别求f(a)及g(b)=b2-4b+f(a)112的最值,看能否通过最值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 82(2)a2a24aa3882a882a≤ 282a82a8422 令 g(b)=b2-4b+11232 ≥32 g(b)=(b-2)2+ 中天教育咨询电话:0476-8705333 第3页/共9页 金牌师资,笑傲高考 ∵ 3222013年数学VIP讲义 ∴ g(b)>f(a)注:本题实际上利用了不等式的传递性,只不过中间量为常数而已,这种思路在两数大小比较时曾讲过。由此也说明,实数大小理论是不等式大小理论的基础。 【例9】 已知a,b,c∈R,f(x)=ax2+bx+c,当|x|≤1时,有|f(x)|≤1,求证: (1)|c|≤1,|b|≤1; (2)当|x|≤1时,|ax+b|≤2。 这是一个与绝对值有关的不等式证明题,除运用前面已介绍的不等式性质和基本不等式以外,还涉及到与绝对值有关的基本不等式,如|a|≥a,|a|≥-a,||a|-|b||≤|a±b|≤|a|+|b|,|a1±a2±„±an|≤|a1|+|a2|+„+|an|。就本题来说,还有一个如何充分利用条件“当|x|≤1时,|f(x)|≤1”的解题意识。 从特殊化的思想出发得到: 令 x=0,|f(0)|≤1 即 |c|≤1 当x=1时,|f(1)|≤1;当x=-1时,|f(-1)|≤1 下面问题的解决试图利用这三个不等式,即把f(0),f(1),f(-1)化作已知量,去表示待求量。∵ f(1)=a+b+c,f(-1)=a-b+c ∴ b12[f(1)f(1)] 12|f(1)f(1)|≤12[|f(1)||f(1)|]≤ 12(11)≤1 ∴ |b|(2)思路一:利用函数思想,借助于单调性求g(x)=ax+b的值域。 当a>0时,g(x)在[-1,1]上单调递增 ∴ g(-1)≤g(x)≤g(1)∵ g(1)=a+1=f(1)-f(0)≤|f(1)-f(0)|≤|f(1)|+|f(0)|≤2 g(-1)=-a+b=f(0)-f(-1)=-[f(-1)-f(0)] ≥-|f(-1)-f(0)|≥-[|f(-1)|+|f(0)|]≥-2 ∴-2≤g(x)≤2 即 |g(x)|≤2 当a<0时,同理可证。 思路二:直接利用绝对值不等式 为了能将|ax+b|中的绝对值符号分配到a,b,可考虑a,b的符号进行讨论。当a>0时 |ax+b|≤|ax|+|b|=|a||x|+|b|≤|a|+|b|≤a+|b| 下面对b讨论 ① b≥0时,a+|b|=a+b=|a+b|=|f(1)-f(0)| ≤ |f(1)|+|f(0)|≤2; ② b<0时,a+|b|=a-b=|a-b|=|f(-1)-f(0)|≤|f(-1)|+f(0)|≤2。∴ |ax+b|≤2 当a<0时,同理可证。 评注:本题证明过程中,还应根据不等号的方向,合理选择不等式,例如:既有|a-b|≥|a|-|b|,又有|a-b|≥|b|-|a|,若不适当选择,则不能满足题目要求。 中天教育咨询电话:0476-8705333 第4页/共9页 金牌师资,笑傲高考 2013年数学VIP讲义 1、设a,b为正数,且a+b≤4,则下列各式一定成立的是 A、C、1a121b1a≤141b B、≤1 D、141a≤ 1a1b≤ ≤ 1b≥1 2、已知a,b,c均大于1,且logac·logbc=4,则下列各式中一定正确的是 A、ac≥b B、ab≥c C、bc≥a D、ab≤c 5、已知a,b,c>0,且a+b>c,设M= a4abbcc4c,N=,则MN的大小关系是 A、M>N B、M=N C、M 6、已知函数f(x)=-x-x3,x1,x2,x3∈R,且x1+x2>0,x2+x3>0,x3+x1>0,则f(x1)+f(x2)+f(x3)的值 A、一定大于零 B、一定小于零 C、一定等于零 D、正负都有可能 7、若a>0,b>0,x111()2ab1ab1ab,y,z,则 A、x≥y>z B、x≥z>y C、y≥x>z D、y>z≥x 8、设a,b∈R,下面的不等式成立的是 A、a+3ab>b B、ab-a>b+ab C、(二)填空题 9、设a>0,b>0,a≠b,则aabb与abba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 10、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则(a+b)(b+c)(c+a)______8abc(用不等号填空)。 2aba1b1 D、a+b≥2(a-b-1) 22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 n13、若a,b,c为Rt△ABC的三边,其中c为斜边,则an+bn与c(其中n∈N,n>2)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4、已知a>0,b>0,a≠b,求证:a 15、已知a,b,c是三角形三边的长,求 证:1 中天教育咨询电话:0476-8705333 第5页/共9页 abcbaccab2。 babba。金牌师资,笑傲高考 16、已知a≥0,b≥0,求证: 18、若a,b,c为正数,求证: 19、设a>0,b>0,且a+b=1,求证:(a 20、已知a+b+c>0,ab+bc+ca>0,abc>0,求证:a,b,c全为正数。 1a)(b1b)2541a1b1ca82013年数学VIP讲义 12(ab)214(ab)≥aaba。 ≤ b383c38。 abc≥。 中天教育咨询电话:0476-8705333 第6页/共9页 §14不等式的证明 不等式在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其证明的困难性和方法的多样性,而成为竞赛和高考的热门题型.证明不等式就是对不等式的左右两边或条件与结论进行代数变形和化归,而变形的依据是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分类罗列如下: 不等式的性质:abab0,abab0.这是不等式的定义,也是比较法的依据.对一个不等式进行变形的性质: (1)abba(对称性) (2)abacbc(加法保序性) (3)ab,c0acbc;ab,c0acbc.(4)ab0anbn,nanb(nN*).对两个以上不等式进行运算的性质.(1)ab,bcac(传递性).这是放缩法的依据.(2)ab,cdacbd.(3)ab,cdacbd.(4)ab0,dc0,含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 (1)|x|a(a0)x2a2axa.(2)|x|a(a0)x2a2xa或xa.(3)||a||b|||ab||a||b|(三角不等式).(4)|a1a2an||a1||a2||an|.ab,adbc.cd 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有:比较法、放缩法、变量代换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构造函数方法等.当然在证题过程中,常可“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前者我们称之为综合法;后者称为分析法.综合法和分析法是解决一切数学问题的常用策略,分析问题时,我们往往用分析法,而整理结果时多用综合法,这两者并非证明不等式的特有方法,只是在不等式证明中使用得更为突出而已.此外,具体地证明一个不等式时,可能交替使用多种方法.例题讲解 1.a,b,c0,求证:ab(ab)bc(bc)ca(ca)6abc.abc32.a,b,c0,求证:abc(abc) abc.a2b2b2c2c2a2a3b3c3.3.:a,b,cR,求证abc2c2a2bbccaab 4.设a1,a2,,anN*,且各不相同,求证:1 12131aa3ana12..n2232n25.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a2b2c2abbcca.446.已知ab1,a,b0,求证:ab1.8 7.利用排序不等式证明GnAn 8.证明:对于任意正整数R,有(1 1n1n1)(1).nn11119.n为正整数,证明:n[(1n)1]1n(n1)nn1.23n 1n 课后练习 1.选择题 (1)方程x-y=105的正整数解有().(A)一组(B)二组 (C)三组 (D)四组 (2)在0,1,2,„,50这51个整数中,能同时被2,3,4整除的有().(A)3个(B)4个 (C)5个 (D)6个 2.填空题 (1)的个位数分别为_________及_________.4 5422(2)满足不________.等式10≢A≢10的整数A的个数是x×10+1,则x的值(3)已知整数y被7除余数为5,那么y被7除时余数为________.(4)求出任何一组满足方程x-51y=1的自然数解x和y_________.3.求三个正整数x、y、z满足 23.4.在数列4,8,17,77,97,106,125,238中相邻若干个数之和是3的倍数,而不是9的倍数的数组共有多少组? 5.求的整数解.6.求证可被37整除.7.求满足条件的整数x,y的所有可能的值.8.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l厘米、m厘米,斜边长为n厘米,且l,m,n均为正整数,l为质数.证明:2(l+m+n)是完全平方数.9.如果p、q、、都是整数,并且p>1,q>1,试求p+q的值.课后练习答案 1.D.C.2.(1)9及1.(2)9.(3)4.(4)原方程可变形为x=(7y+1)+2y(y-7),令y=7可得x=50.223.不妨设x≢y≢z,则,故x≢3.又有故x≣2.若x=2,则,故y≢6.又有,故y≣4.若y=4,则z=20.若y=5,则z=10.若y=6,则z无整数解.若x=3,类似可以确定3≢y≢4,y=3或4,z都不能是整数.4.可仿例2解.5.分析:左边三项直接用基本不等式显然不行,考察到不等式的对称性,可用轮换的方法... 略解:a2b22ab,同理b2c32bc,c2a22ca;三式相加再除以2即得证.评述:(1)利用基本不等式时,除了本题的轮换外,一般还须掌握添项、连用等技巧.22xnx12x2如x1x2xn,可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x2x3x1x2x3xnx1.再如证(a1)(b1)(ac)3(bc)3256a2b2c3(a,b,c0)时,可连续使用基本不等式.ab2a2b2)(2)基本不等式有各种变式 如(等.但其本质特征不等式两边的次22数及系数是相等的.如上式左右两边次数均为2,系数和为1.6.8888≡8(mod37),∴8888333 3222 2≡8(mod37).2222 27777≡7(mod37),7777≡7(mod37),8888238+7=407,37|407,∴37|N.22 3+7777 3333 ≡(8+7)(mod37),而 237.简解:原方程变形为3x-(3y+7)x+3y-7y=0由关于x的二次方程有解的条件△≣0及y为整数可得0≢y≢5,即y=0,1,2,3,4,5.逐一代入原方程可知,原方程仅有两组解(4,5)、(5,4).8.∵l+m=n,∴l=(n+m)(n-m).∵l为质数,且n+m>n-m>0,∴n+m=l,n-m=1.于是2222l=n+m=(m+1)+m=2m+1,2m=l-1,2(l+m+1)=2l+2+2m=l+2l+1=(l+1).即2(l+m+1)是完全平方数.222 229.易知p≠q,不妨设p>q.令(4-mn)p=m+2,解此方程可得p、q之值.=n,则m>n由此可得不定方程 例题答案: 1.证明:ab(ab)bc(bc)ca(ca)6abc a(b2c22bc)b(a2c22ac)c(a2b22ab) a(bc)2b(ca)2c(ab)2 0 ab(ab)bc(bc)ca(ca)6ab.c 评述:(1)本题所证不等式为对称式(任意互换两个字母,不等式不变),在因式分解或配方时,往往采用轮换技巧.再如证明a2b2c2abbcca时,可将a2b2 1(abbcca)配方为[(ab)2(bc)2(ca)2],亦可利用a2b22ab,2b2c22bc,c2a22ca,3式相加证明.(2)本题亦可连用两次基本不等式获证.2.分析:显然不等式两边为正,且是指数式,故尝试用商较法.不等式关于a,b,c对称,不妨abc,则ab,bc,acR,且 ab,,bca都大于等于1.caabbcc(abc)abc3a2abc3b2bac3c2cab3aab3aac3bba3bbc3cca3ccb3 ab3a()bb()cbc3a()cac31.评述:(1)证明对称不等式时,不妨假定n个字母的大小顺序,可方便解题.(2)本题可作如下推广:若ai0(i1,2,,n),则a11a22anaaan(a1a2an)a1a2ann.(3)本题还可用其他方法得证。因aabbabba,同理bbccbccb,ccaacaac,另aabbccaabbcc,4式相乘即得证.(4)设abc0,则lgalgblgc.例3等价于algablgbalgbblga,类似例4可证algablgbclgcalgbblgcclgaalgcblgbclga.事实上,一般地有排序不等式(排序原理): 设有两个有序数组a1a2an,b1b2bn,则a1b1a2b2anbn(顺序和) a1bj1a2bj2anbjn(乱序和)a1bna1bn1anb1(逆序和) 其中j1,j2,,jn是1,2,,n的任一排列.当且仅当a1a2an或b1b2bn时等号成立.排序不等式应用较为广泛(其证明略),它的应用技巧是将不等式两边转化为两个有序数组的积的形式.如a,b,cR时,a3b3c3a2bb2cc2aa2ab2bc2c a2b2c2111111abbcca;abca2b2c2a2b2c2bcabcaabc222.3.思路分析:中间式子中每项均为两个式子的和,将它们拆开,再用排序不等式证明.111111,则a2b2c2(乱序和)cbacab111111a2b2c2(逆序和),同理a2b2c2(乱序和)abccab111a2b2c2(逆序和)两式相加再除以2,即得原式中第一个不等式.再考虑数abc111333组abc及,仿上可证第二个不等式.bcacab 222不妨设abc,则abc,4.分析:不等式右边各项 ai1a;可理解为两数之积,尝试用排序不等式.i22ii设b1,b2,,bn是a1,a2,,an的重新排列,满足b1b2bn,又1111.22223nanbna2a3b2b3.由于b1,b2,bn是互不相同的正整数,b122222n2323nb3bnb11故b11,b22,,bnn.从而b12,原式得证.12222n23n所以a1评述:排序不等式应用广泛,例如可证我们熟悉的基本不等式,a2b2abba,a3b3c3a2bb2cc2aaabbbcccaabcbaccab3abc.5.思路分析:左边三项直接用基本不等式显然不行,考察到不等式的对称性,可用轮换的方..法.a2b22ab,同理b2c32bc,c2a22ca;三式相加再除以2即得证.评述:(1)利用基本不等式时,除了本题的轮换外,一般还须掌握添项、连用等技巧.22xnx12x2如x1x2xn,可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x2x3x1x2x3xnx1.再如证(a1)(b1)(ac)3(bc)3256a2b2c3(a,b,c0)时,可连续使用基本不等式.ab2a2b2)(2)基本不等式有各种变式 如(等.但其本质特征不等式两边的次数及22系数是相等的.如上式左右两边次数均为2,系数和为1.6.思路分析:不等式左边是a、b的4次式,右边为常数式呢.44要证ab1,如何也转化为a、b的4次811,即证a4b4(ab)4.8833评述:(1)本题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已知x1x2x31,xi0,求证:x1 x211133求证:x1x2x2x3 x3.右侧的可理解为(x1x2x3).再如已知x1x2x30,3332+x3x10,此处可以把0理解为(x1x2x3),当然本题另有简使证法.38(2)基本不等式实际上是均值不等式的特例.(一般地,对于n个正数a1,a2,an) 调和平均Hnn111a1a2an 几何平均Gnna1a2an 算术平均Ana1a2an n22a12a2an平方平均Qn 2这四个平均值有以下关系:HnGnAnQn,其中等号当且仅当a1a2an时成立.7.证明: 令biai,(i1,2,,n)则b1b2bn1,故可取x1,x2,xn0,使得 Gnb1 xxx1x,b22,,bn1n1,bnn由排序不等式有: x2x3xnx1b1b2bn =xx1x2n(乱序和)x2x3x1111x2xn(逆序和)x1x2xn x1 =n,aaa2ana1a2nn,即1Gn.GnGnGnn111,,各数利用算术平均大于等于几何平均即可得,GnAn.a1a2an 评述:对8.分析:原不等式等价于n1(1)1平均,而右边为其算术平均.n11nn1,故可设法使其左边转化为n个数的几何n111111n21(1)n(1)(1)1(1)(1)11.n1nnnnnn1n1n个n1 评述:(1)利用均值不等式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是通过分拆和转化,使其两边与均值不等式形式相近.类似可证(11n11n2)(1).nn1(2)本题亦可通过逐项展开并比较对应项的大小而获证,但较繁.9.证明:先证左边不等式 111(1n)123n1111n123n (1n)n n111(11)(1)(1)(1)123n (1n)nn34n1223nn1n(*) nn[(1n)1]121n1n111123n n 34n123nn234n1nn1.n23n (*)式成立,故原左边不等式成立.其次证右边不等式 1111n(n1)nn1 23n1 n1n1n(1111111)(1)(1)(1)23nn1123n n1nn112n1123n (**) n1nn1 (**)式恰符合均值不等式,故原不等式右边不等号成立.第五篇:不等式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