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河南事业单位考试时政热点:公车改革之后,官员都不愿意出差了?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21:0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河南事业单位考试时政热点:公车改革之后,官员都不愿意出差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河南事业单位考试时政热点:公车改革之后,官员都不愿意出差了?》。

第一篇:2015河南事业单位考试时政热点:公车改革之后,官员都不愿意出差了?

http://ha.huatu.com

2014河南事业单位考试时政热点:公车改革之后,官员都不愿意出差了?

郑州事业单位群号:58675535 7月16日,《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下发,备受全民关注的公车改革在酝酿20年后全面启动。

按照新方案,我国将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司局级每月补贴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地方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上述标准的130%,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150%。

新的车改方案出炉后将带来哪些新变化?补贴多少合适?各地一把手是否保留用车?如何规避既拿补贴又坐公车现象的出现? 官员估计:裁去90%公车,每年省下1500亿

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为71.54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2.53亿元,占到“三公”经费的近六成。

巨大的公车开支从侧面反映出车轮上的浪费和腐败。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曾连续多年向全国两会上书,建议“公车改革”。他告诉记者,据初步分析,我国目前大约有公车200万辆,我国全年的公车开支在3000亿元以上。“还有人估计我国公车费用为每年4000亿~5000亿元,这有一定道理,因为我说的3000亿是10年前的数据。近几年光油价上涨就决定了这个数据会突破3000亿。”叶青说。

贵州省一位县级官员的司机赵飞告诉记者,自己每天忙得很,领导上下班、领导家人朋友出行都得用车。因为工资不高,他偷空出去会跑些私活。据赵飞介绍,自己所在单位的一二把手的专车都是价值60多万元的奥迪Q5混合动力车。

新华网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务车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办公事用、司机私用和干部私用。三块“业务”各占约1/3。

http://ha.huatu.com叶青表示,公车改革方案实施后,可较为明显地减少我国财政支出中的相关开支,减少公车私用等浪

费和腐败现象。“现有公车估计最多保留10%,即20万辆公车;可以节约1/3的公车费用,即1000亿元以上,可能会达到1500亿元”。

当然,车改要想达到减少开支、杜绝腐败等目标,还需要积极推进、严格落实。此前,部分地区在车改方面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2008年前后,常州市尝试车改。该市一名公车司机宋小林告诉记者,“一个大一点的乡镇,车改前有八九辆车,加上司机工资,全年开销是60万到90万元之间,但车改后200万都不够。因为,车改以前的费用主要包括驾驶员的工资、维修费用、汽油费、养路费等。

车改后虽然车少了,但每个人都有补贴,补贴很高,公务员很多,加上其他的一般办事员,补贴费用就更多了。退居二线的干部也要发补贴,比如55岁退下来的也一直要发到60岁以后。这笔费用是相当大的。”据他介绍,当时科级官员买车每人还给补贴16000元,后来处级干部也想参加车改领取补贴,但报到省里没批下来。

宋小林说:“对上,他们说因为驾驶员解聘或转岗节约了工资支出,所以公务用车开支节约了很多,实际上,驾驶员都是正式工,他们的工资也是要安排的。总之,开销不但没有减,反而增加了很多。”他说,在常州,很多人领了补贴还想方设法让单位派公车,车改相当于没有改。

温州、杭州等地现行车补“偏高”

从1997年至今,全国多个省份的地市、县区都曾高调车改,南京、杭州、温州、常州等地被认为是车改动静比较大的城市。

宋小林告诉记者,“前几年改革的时候,浙江的补贴最高能到3000元一个月,常州要稍微低一点,补贴从最下面到科级官员400到2500不等。”

据了解,浙江温州现行标准分7个档次,从科员、办事员到正县实职,补贴标准自300元到3100元不等。由于最高标准达3100元,远高于城市最低工资保障标准,温州模式一度受到质疑,被称为“三高车改”。

http://ha.huatu.com

与温州类似,杭州现行补贴标准分9档,其中正局级2990元/月,正处级1600元/月,科员、办事员及其他人员350元/月。

叶青向记者表示:“杭州正局级补贴2990元,就是偏高了,我很久之前就估计中央的方案不可能这么高。”。

近日,记者记者尝试联系浙江一名处级干部采访,他表示,他们的补贴过高,现在领导压力很大,不方便多说。

宋小林向记者表示,车改的关键是国家要节约开支,对领导干部有制约作用,但是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不受制约,“之前的补贴标准都是他们自己定的”。

近日公布的改革方案明确规定,地方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上述标准的130%,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150%。这意味着,即使按130%计算,现行温州补贴标准也有相当大的下调空间。

叶青认为,补贴发放的总原则就是方案里的那句话,“„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首先是„适度‟的原则,其次是„公务交通‟的原则,既然是„公务交通‟,这个补贴不可能、也不应该很高。”

车补不是差旅费、上下班交通费

新方案出台后,有的官员说:车补这么低,以后不出差了。

叶青认为,公务交通不等同于出差,车补也不能等同于出差报销,因为改革方案明确表示,“公务交通补贴保障范围要与差旅费保障范围搞好衔接,对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要做好远距离公务出行的差旅费保障”。

宋小林告诉记者记者,“在常州,车改的补贴就是指上下班用车的费用。如果出了区县,就算是出差。出差使用车的费用全部都要报销,而且还要多报销一些,经常会翻几倍报销。”

叶青也表示,“这部分补贴,大部分官员都是用于上下班。开会不是每天都有,也不是每个人开会都需要花钱。”

http://ha.huatu.com对于一些公务员所提及的“送文件盖章”等事务,叶青认为,这部分费用不会算在车补里,因为单位一般会留有机要通信用车。

公车改革补贴多少够用?有杭州、温州等地基层公务员表示,“每月500元,明显不够用。”但是甘肃省庆阳市的公务员王磊却表示欣然接受,她告诉记者,“没车改就没补贴,车改后,每月如果可以多拿500块钱补贴,这真心不错。”她说自己平时上下班都是步行,也没有什么“公务交通”。

一把手车改,“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

此次车改,一把手专车会不会“下岗”?

改革方案中的表述是:鼓励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厅(局)正职主要负责人和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及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改革,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取消公务用车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

叶青认为,改革后将会保留三类用车,即执法车、机要通信车和一些一把手的车,第三类就是所谓的“实物保障”。他向记者表示,一把手专车可以暂时不改,也可以改。不改了就不要拿补贴。“可以说,这个方案充满智慧,它采用了一种赎买的政策,来„收买‟一把手。因为车改反对声音最大的就是市长、县长、乡镇长。用这种赎买的方式,让他们有一个双向选择。只要这部分人不说话,反对的声音就会小很多。”

在叶青看来,能把一般公务用车砍掉,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至于一把手用车,“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

事实上,在此前各地的车改中,温州、嘉兴等地已将一把手用车纳入改革范围。有媒体报道称,温州市的多个机关单位已经取消了局长用车。

但取消了一把手用车,也会遇到其他问题。宋小林告诉记者,领导车改后会领取较高的补贴,但一些领导并不经常到基层考察工作,一般都是普通公务员到下面调查。而一个普通办事员的补贴是400元,只够上下班不方便的时候打车的开销。“这样一弄,下面工作的人不乐意、上面的领导又不肯去,对农村工作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说,该补的没有补,不该补的都补了。”宋小林说。(记者 白朝阳;注:文中宋小林、赵飞、王磊均为化名)公车改革20年

http://ha.huatu.com1994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中央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

1997年

广东省开始公车改革试点。

1998年

国家启动部分中央机关的车改试点,并同时在浙江、江苏、北京、湖南、重庆等地试点。

2003年

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公车改革的提案引发热议,由此出现了2004年前后的全国性公车改革高峰,北京、广东等地试点公车货币化改革。

2004年

我国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的规定》的通知。

2009年

浙江杭州正式启动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干部一律取消专车,并向公务员发放公车改革补贴,补贴根据级别分9档。

2010年

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建议厅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

2011年

http://ha.huatu.com

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降低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的采购价格,明确要求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这比此前的标准降了2万元。

2012年

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中央金融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内容包括禁止超标准购买公务车辆等。

2014年

我国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

第二篇:2012年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事业单位改革

2012年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事业单位改革

120多万事业单位,3000多万从业人员,900多万离退休人员……在中国,事业单位,这个仅次于企业的第二大法人组织,正在迎来命运的巨大变化。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日前正式发布。这一改革方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朱光明表示,这是继农村改革、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中央不断完善改革总体布局的又一重大决策,是中国社会又一次重大变革。

中国事业单位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广东省中医院的改革样本

时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忆及多年前的医院改革,不禁感慨万千。“一路走来,仿佛攻克一个个碉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东省中医院打破“大锅饭”,按照企业方式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可很快也出现了一些副作用。有些人开始开大处方,多买药,多赚钱。”老中医禤国维说。

吕玉波意识到医院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做法。“我们继续探索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分配制度改革。”

到2000年,广东省中医院将收入高低与工作量和科室的费用控制水平挂钩,分配与医务人员贡献大小和学术水平高低、业务能力强弱挂钩。如此一来,彻底切断工资和业务收入的直接关系,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但作为公益单位,医务人员的收入并不能无限提高。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吕玉波发现,对医务人员来说,能否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是他们最为看重的。“要让每一个进入省中医院的医务人员都能看到一个铺设好的成才阶梯。”

于是,广东省中医院加强培训等内部机制的改革,把全国著名的专家请进来培养人才,其中国医大师中就有13人。该院医生张忠德说:“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医院要制定这么严格的培养计划?谁不能顺利完成,谁就不能升职称。一些人称其为魔鬼训练,叫苦连天。可坚持过来以后,大家明白了医院的良苦用心。和一起毕业的人相比,我们确实成长得非常快。”

人事制度改革是困扰事业单位的一个难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一潭死水,几乎成了通病。广东省中医院实施全员聘用合同制,变“相马”为“赛马”,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了“想干有机会,能干给岗位,干好有地位”的良好的竞争氛围。

医院人事处处长陈裕说:“在医院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他们各有擅长。我们提出了,让合适的人流动到合适的岗位的理念。比如有些人原来做科主任,可大家觉得他更适合搞业务,那就选择更适合的人上来做主任,离开主任岗位的人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难堪。在医院,上上下下成了常态。” 正是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广东省中医院服务患者人数位居全国公立医院首位,年门诊人次超过630万。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9个;近5年争取到的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而且还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成为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类似广东省中医院的改革试点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行业,纷纷开花。比如,2005年6月,江苏省无锡市分别成立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管理中心,探索事业单位管办分离;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始了转企改制的历程,探索事企分离;由台塑集团与厦门海沧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05年5月共同投建的福建省厦门长庚医院,被视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典型。

20年酝酿 一朝结果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前期行业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央编办副主任张崇和表示。

最早参与到《指导意见》制定工作的朱光明说:“与此前的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等相比,这次事业单位改革,从整体制度设计到政策准备,做的都是最好的。”

据介绍,从2005年起,朱光明等人就已经开始准备《指导意见》,到2011年3月制定完成。

在这过程中,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通过试点,对《指导意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朱光明说,“事业单位改革的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当然,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积累绝不止这六七年。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提出,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2000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截至2011年底,全国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已达90%。

事实上,在本月与公众见面前,《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已于去年3月制定完成并下发。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

张崇和介绍说,中央建立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为召集人。2011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对改革进行系统部署。各地陆续召开了改革工作部署会议,普遍成立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有序地推动改革。

2011年5月,中央编办印发了《关于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如今,清理规范工作已基本完成。

张崇和表示,分类工作平稳推进。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试点省市分类工作进展较快,两个试点省市基本完成了分类工作,其他试点省市已基本完成模拟分类,创造了不少好的做法经验。其他地方已着手研究分类工作,有的还进行了模拟分类。“中央编办正在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细化中央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分类目录,指导地方制定区域性分类参考目录等工作。” 改革推进需解5大难点

按计划,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地区,应于2010年底结束并向全国推广经验,但由于遇到诸多棘手难题,试点工作仍未结束。

“事业单位的改革非常复杂,面临的任务也很艰难。”朱光明直言,后续的改革推行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指导意见》的发布,只是一个开始。

目前而言,第一步的困难是分类。“因为这个关系到将来的利益保障,许多单位都想争取归入利益没有损失的分类。同时,地方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和财政结合在一起,政府压力很大。”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最大的风险。”朱光明说。在广东推进事业改革试点过程中,以高校教职工为代表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内,掀起了一股提前退休潮,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秩序。他们认为,若不申请提前退休,退休金将大大缩水。

第三步的困难是与事业单位改革相伴的人事制度改革。

朱光明说,事业单位里存在编制内、编制外的人员,改革任务之一是把这种差别从事实上消除或基本消除,这种改革阻力较大。

“长期以来,作为事业单位的出版社,其在编人员均为学校在编人员。如何处理好老员工的安置问题成为了改制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关负责人说。

经过多方论证,出版社找出的解决方案是:在原属学校事业编制的人员退休之前,出版社与广西师范大学签订人员借用合同,广西师范大学与其签订派遣合同,出版社与其本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订立劳动合同,退休后回到学校,与其他退休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对于新体制员工,出版社仍继续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第四个就是事业单位的去行政化。朱光明说,事业单位有很强的官本位意识,并且日益强化。“改革成不成功就看去行政化去得怎么样。”

“第五个难点就在于推进改革的组织协调。”朱光明说,“《指导意见》关键在贯彻落实,还需中央加大支持力度,改变一些部门不愿改、不敢改的局面。”

改革需要“长征”的耐心

德国洪堡大学社会学家茨姆曼尔对中国的改革十分关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德国改革事业机构用了几十年,至今仍在摸索。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更需要耐心,就像完成一次“长征”。

既然路线图已经画好,时间表已然挂出。接下来,事业单位改革将沿着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四分”工作方针有序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改革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更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这一基调,在记者采访中,中编办的同志始终强调着。

事业单位改革回顾 1995年·拉开序幕

全国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会议在河南郑州举行,这次“郑州会议”正式开启全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

2001年·分领域推进

国家陆续下发关于调整学校管理体制、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区市厅局报刊结构等若干决定,事业单位改革分领域推进。

2006年·收入分配改革

事业单位开始实施收入分配改革,事业单位随即实行了岗位绩效工作制度。

2008年·117个地级市铺开

国办印发《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当年底117个地级市开展相关改革。

2012年·公开招聘全覆盖

人社部表示,2012年,公开招聘制度将在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实现“全覆盖”。

其他国家也在砸“铁饭碗” 德国

与城市交通、水电供应、托儿所、老年护理、垃圾处理等有关的“公共服务行业”都算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大部分都在接受私营化改革。德国公共事业单位的雇员虽不是公务员,却享受类似公务员的待遇。调查显示,80%的德国大学毕业生把当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雇员看成理想职业。

韩国

韩国的事业单位按照资金和人力资源分为三类:公共企业(如韩国电力公司和高速公路集团等)、准政府机构(如韩国国家养老基金和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等)和未分类事业单位(如政府投资的研发中心和国立大学附属医院等)。韩国的事业部门改革的主要措施和中国类似,包括:合并与取消、裁员、私有化、功能调整、变卖给投资公司和薪酬改革等。

越南

2006年,越南政府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出台了关于公共事业单位职责任务、机构编制、财务等自主权的规定。越共中央政治局也于2011年提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将一些公共服务社会化,将以往的财政拨款改革成为购买公共服务。

第三篇:2014江西事业单位考试时政热点:公车改革终启“货币化”大幕(二)

中公江西事业单位考试网

2014江西事业单位考试时政热点:公车改革终启“货

币化”大幕(二)更多信息请登入中公江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http://www.xiexiebang.com/jiangxi/(本文由中公江西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

车改后每年或减支1500亿

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2013年,中央单位公车费为42.53亿元。2014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中,公车费为41.27亿元。按此计算,公车改革到位后,可以节约多少财政资金? 讨论车改文件时曾多次算账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讨论两个车改文件时,相关人员多次“算账”,核定改革方案将带来的经济效益,“保守估计,可节约30%财政资金,乐观估计可节约50%财政资金”。

据其介绍,节约30%-50%财政资金这一结果,系结合多方面数据测算出的结果,既包括增加的开支——车改补贴开支(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等);也包括节约下来的费用,如车辆购置费和运营费,未来公车更新换代会带来的开支,省掉的油费、停车费,以及司勤人员薪酬补助、住房补贴等开支。

中央单位今年公车支出降7% 此前一则测算结果被广泛引用,全国的公车费用达3000亿元。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则预计,如果以3000亿元为依据,那么车改到位后,每年减少的支出将超过1500亿元。

他算了一笔细账,以中央国家机关单位本级为例,以涉改车辆上一年在中央级的实际运营经费支出及相关人员经费支出总额为基数,以今后仅需于内开支的所有公职人员的交通补贴发放数来对冲,可算出相对应的实际支出总规模将从基数水平下降约7%。

而且车改后,公车即便达到更新年限,也不会花公款更新换代,贾康认为此项可使中央国家机关减少相关行政经费开支的幅度,从7%提升到27%左右。

此外,车改还要加上参改车辆处置(如拍卖)带来的收入,每年新建停车泊位的费用等开支,同时还要减掉司勤人员安置等成本支出,贾康认为,考虑这些因素后,综合节支率可提到50%左右。

建议

“私车公用”惩戒措施应明确

中公江西事业单位考试网

中公江西事业单位考试网

此前试点车改的地区,曾遇到“既拿补贴又坐公车”、“消极怠工”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不会成为本轮车改的“拦路虎”?

难点一

如何杜绝“既拿补贴又坐公车”?

“既拿补贴又坐公车”是不少试点地区遇到的普遍问题。“车改后,一些有钱有势部门的官员,可能会‘私车公用’,借下属单位或企业的车”,叶青说。

对此,16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防范“既拿补贴又坐公车”,本轮车改将采取三项措施:釜底抽薪、科学设计、加强监督。

他解释说,“釜底抽薪”即除了通信、机要和执法执勤等少量的特殊业务用车以外,其他的公务用车都要改,“这样,既拿钱又坐车的基础就不存在了”。“科学设计”、“加强监督”即从制度设计层面规定,拿补贴就不能坐公车,坐公车就不能拿补贴,“对于试点中出现的变相使用基层和其他方面的车的问题,方案也明确要加强监管。在公车改革方案中,专门作出了‘六个不准’的规定。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准以任何形式借用、挪用和变相利用基层单位的车辆。

叶青建议,方案应该明确“私车公用”惩戒措施,比如一旦发现“私车公用”,就按照市场租车价格来计算受贿金额。以帕萨特为例,市场租价约每天300-400元,某个官员如果“借”了这辆车,就相当于每天收受了300-400元,按天累积。

难点二

地方车改会不会走样? 16日发布的两个车改文件,对于中央机关单位和地方车改,采用了不同的用词,中央机关单位为“改革方案”,而地方则是“指导意见”。也就是说,对中央机关单位的车改提出了硬性规定,而地方则是指导为主。

对此,连维良表示,“我国地区之间差别比较大,不同层级之间情况也不一样。对地方之所以出台指导意见,而没有确定具体方案,就是考虑要从实际出发,由各地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他说对于一把手的用车问题,方案没有做“一刀切”的统一规定。对于省区市厅局正职主要负责人,还有县市区乡镇主要负责人,各地可以根据实际出发,鼓励他们参加车改。

竹立家认为,本轮车改最大的难点在于地方车改,“在连年晒‘三公’和审计报告的基础上,中央部门单位层面的共识度比较高。”他建议,随后出台的配套实施细则,最好对地方车改作出进一步明确部署。

纵深

公车改革20年高层强势推动终破局

始于1994年的公车改革,在第20个年头终于破冰。16日印发的公车改革的两个文件,不

中公江西事业单位考试网

中公江西事业单位考试网

仅明确了公车改革时间表,而且确定了补贴标准等车改细节。

在一直关注公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等专家学者看来,公车改革之所以历经20载进展缓慢,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来自利益阶层的阻力,“但目前,在顶层的强势推动下,原来的阻力已不存在,官员阶层达成了‘共识’,如果不接受车改、抵制车改,那就不必做官”。

“迟到”三年的改革方案

1994年,中办、国办颁布《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被视为我国公车改革的发端。自此开始,国家层面屡次将公车改革提上日程。

如1999年,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规定了各个级别配车的价格限制。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也于2004年、2008年出台文件,要求“正常工作日公务用车停驶20%,休息日全部停驶”等。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了“积极推进公车制度改革”。

但计划于2011年出台的改革方案,一直没有面世;地方试点绝大多数也无疾而终、相继搁浅,坚持下来的仅有杭州、温州等少数地区。

叶青认为,车改久经波折、未有实质突破固然有多方面因素,但不可忽视的关键原因在于利益阶层的“不配合”,“享受配车待遇的多是厅局级以上官员,车改触及的是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暗箱抵制,公车改革自然不会有突破”。

一年半顶层“布局”

今年全国两会,公车改革再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提到2014年重点工作时提到启动公车制度改革。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参与了16日发布的两个公车改革文件的讨论座谈,他向新京报记者说,围绕今年的公车改革,决策层十八大后就开始布局,三中全会后开始着手方案起草,到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提到今年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时,方案已基本成型。

“公车改革牵动多方面利益,从十八大后制定的八项规定,到整治‘四风’、反铺张浪费等等,起到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营造公车改革范围,破除阻力”,竹立家说。

叶青也表示,去年11月发布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已经预示着公车改革大幕将启,《条例》明确了公车改革方向,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等。他对新京报记者说,如果此前利益阶层是公车改革的阻力,但在十八大以来高调反腐,以及八项规定、整治“四风”的推力下,原来的阻力已被“肢解”。

竹立家、叶青都认为,16日发布的两个车改方案,最大亮点是自上而下,先从吃财政饭的中央机关单位改起,“自上而下更能破除阻力”。

但受访专家们也认为,虽然前景光明,但本轮车改也面临难题,“市场化、社会化方向

中公江西事业单位考试网

中公江西事业单位考试网

落到实处、细化到具体的实施细则后,能否获得官员群体和公众的广泛认同?会不会因为东西部等地区差异,引发不公平等质疑?这对各级政府都是执政考验”。

中公江西事业单位考试网

第四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官员带头公布公车牌号值得肯定(定稿)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官员带头公布公车牌号值得肯定由“伍皓”改名为“微观红河”的云南红河州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在大年初一再爆猛料:公布他们“一把手”伍皓的公车车牌号,“欢迎拍照发微博公开曝光!”11日,红河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接受记者采访时证实,自己公车车牌的确为微博公布的“云G99099”,“这是我主动要宣传部的同志发到微博上的,欢迎大家曝光我公车私用。”(2月12日金羊网)

媒体时不时地曝光公车私用现象,涉及党政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等。如此大面积的车轮腐败,说明我国在治理公车私用上成效并不大。

必须承认,汽车已经成为公务人员必配的办公用品,就跟一支笔、一张纸一样,是为方便公务员办公用的。从这个角度看,只要是工作真正需要,只要公车是拿来为人民群众办事和服务的,按照什么标准配车、车子怎么使用,老百姓都没意见。现在公众对公车问题之所以有那么多怨气,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不满意公务人员开着公车办私人的事,如走亲访友、接送小孩、外出旅游、参加宴请、商场购物、前往娱乐场所等。

国家发改委有关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即车辆公用三分之一,领导及家属私用三分之一,司机使用三分之一,被戏称为新“三三制”,公车不“公”日益严重。

分配不均、行业贵贱的歧异、公私不分、公私利益混淆、公私身份不清、公仆服务意识缺失、监管措施不到位、管理无方、处罚无力等等,这些都是公车私用的矛盾点。看来在我国,公车私用并不缺少约束的制度,而公车私用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缺少有效地监督。现在政府机关对公车私用的监督主要是明察暗访,缺乏长期性、持久性。所以,限制公车私用,光靠各单位的自律是不够的,应该借用社会的力量。只要各级官员做出表率,只要内部监督、媒体曝光、公众盯防同时给力,公车私用的“牛皮癣”不是什么疑难杂症。

云南红河州委宣传部长伍皓,是近两年频频高调出现于媒体的一位官员,民众很是敬佩他的为人素质和为官风范。此次他又带头公布自己的公车号码,公开让民众监督,这是依法行政的表现,也是诚信执政的表现,值得赞赏。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官员都能像伍皓这样,坦然地将自己的公车号码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心中不藏一丝自私的阴影。

第五篇:时政热点:事业单位社保改革破题之后配套须跟进

[键入文字]

日前,李克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共10章44条,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条例》起草过程“十一年磨一剑”,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促动力。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主要包括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法人治理结构、创新人事制度、创新收入分配制度、创新社会保险制度、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创新监管机制等七个方面。其中,人事制度改革是“启动最早、进展最快”的一项。但同时,也存在地区间进展不平衡、用人机制转换不到位、规范管理和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等现实问题,亟需在法律层面加以解决;人事制度改革与其他六个方面的配套改革,也需通过法规建设进一步明确。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条例》是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成果的法制化,同时也是针对近年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后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治疗”方案,将成为今后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基本指导性文件。

“以《条例》的制定为标志,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迈出了具有实质性的一步。”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宋世明教授认为,此后,改革的具体落实将非常艰难。

分类改革的“核心”

自从2003年中央提出制定人事管理条例的要求开始,《条例》便开始了长达11年的漫长起草过程。其间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原人事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均参与起草。业内人士表示,起草的难度很大程度上源于事业单位分类不清。

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这被视为事业单位改革正式开闸的“顶层设计”。文件明确要求,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分类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是人员分流、待遇等人事安排,而只有在完成分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员的分类管理。”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认为。“机构分类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而由于人事制度改革涉及薪酬、社保、财政投入等多方面的机制创新,因而在分类改革整体布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宋世明说。“《条例》的颁布,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供了人事制度上的法制保障,同时也对事业单位优化治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环节”。高小平认为。

在受访专家看来,《条例》的精髓在于实现了“两个转变、一个转换”。即通过从固定用人到聘任用人的转变、从身份管理到合同管理的转变,进而开启了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上的转换。

“《条例》健全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中的两大基本制度,即岗位管理制度和人事聘用制度。”宋世明说,岗位管理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制度,有刚性约束。《条例》规定了岗位的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类别、等级和设置程序,这为事业单位推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避免了人为因素的过多干预。

人事聘用制度是另一项基础性人事管理制度。自2002年开始试行聘用制以来,我国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签订率逐步提高,目前已超过90%。但聘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终止,各地做法不统一;有的地方虽然聘用的形式有了,但用人机制转换不到位。

受访专家表示,《条例》在健全人事聘用制度方面着墨颇多。比如,“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或者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事业单位提前30日书面通知,可以解除聘用合同”等等,都为严格人事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利于维护事业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

而“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事业单位应当与其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等规定,则在保护聘用人员合法权益方面“下足了功夫”。

“《条例》的出台解决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与国家其他公共管理人员管理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高小平说,我国早就实行了公务员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事业单位人员的“进口”却一直没有严格的法律限制,导致有的单位在进人问题上出现随意性,一方面难以保证人员素质,另一方面也易出现“萝卜招聘”等腐败问题。

“破题”之后须配套跟进

《条例》公布后,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下一步还将制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聘上岗的办法,对竞聘上岗的条件、程序等内容作具体规定。

4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也表示,今年将研究制定一系列制度,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其中包括《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实施若干问题的意见》《事业单位申诉办案规则》等,以及出台处分规定的政策解释和卫生行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早前接受采访时亦表示,除了尽快出台《条例》,还将按照急需先建、单项突破的原则,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单项法规建设。争取在《条例》出台后,用2~3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以《条例》为核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规体系。这些无不表明,在人事管理制度行政法规“破题”之后,系列配套法规和细化措施即将跟进。而细观《条例》中的某些规定,亦可看出配套跟进的必要性。比如,除了竞聘上岗、处分、申诉等环节,人员解聘和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也需进一步细化。

“聘用制度是最基础的人事管理制度,而如何解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方面规

定得不细致,在现实中很难操作”,宋世明教授说,外国的公共雇员聘用合同均花费很大篇幅规定解聘的依据、标准和程序,目的就是保障“出口”的畅通,避免不必要的人事纠纷。“这方面还需明确更具可操作性的细致措施”。

此外《条例》规定,“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这与公务员法第七十三条、七十五条规定在字面表述上完全一致。

然而自2006年以来,公务员的基本工资标准7年未曾调整,所谓“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建立。专家表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应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及时出台细化政策,将《条例》落到实处。

社保改革的“同步”预期

《条例》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至此,牵涉全国3153万“事业人”切身利益的社保改革已成定局。然而,他们将以何种方式切换到“社保模式”?养老保险如何“并轨”?《条例》并没有给出具备可操作性的规定。改革细节究竟如何,还需等待配套法规的出台。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养老保险改革。国务院早在2008年就出台方案,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等五省市试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但6年来,除广东有所突破,其他地区都没有实质进展”。汪玉凯认为,由于行政机关公务员的社保改革没有同步推进,事业单位社保改革肯定会遭遇强大阻力。

记者曾多次参加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省部级和厅局级专题研讨班。各地主管事业单位改革的副省长、具体操作此项工作的厅局长们,也都感慨“事业单位的‘眼睛’都在盯着公务员”。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他们在薪酬调整、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改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当统筹兼顾”。高小平认为,“以往的每一次工资改革,机关与事业单位都是同步推进,在养老政策调整上也应‘同步’”。

对这一点,高层已有清醒认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这实际上已将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的社保改革并列、并行。据了解,在三中全会之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相关政策调研已经开始;在此之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提法,更给各界带来了两大群体“同步”社保改革的预期。

受访专家表示,社保改革关系到3153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改革的艰巨性可想而知。如果处理不慎,将影响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进程,不仅不利于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也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进而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

“无论如何,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破题’之后,事业单位改革‘开弓已无回头箭’。包括社保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宋世明说。

下载2015河南事业单位考试时政热点:公车改革之后,官员都不愿意出差了?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河南事业单位考试时政热点:公车改革之后,官员都不愿意出差了?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