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廉洁从教“八不准”
教师廉洁从教“八不”准则
1.不准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
2.不准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教的宴请、健身及娱乐等活动;
3.不准从事有偿家教及违规到校外兼课取酬;
4.不准违反政策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
5.不准向学生及家长推销或变相推销学习资料、生活用品等商品;
6.不准为校外办学机构推荐生源从中收受好处;
7.不准收受回扣佣金、商业贿赂;
8.不准利用教师职业之便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第二篇:廉洁从教“八不准”承诺书
廉洁从教“八不准”承诺书
我要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师风,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做到廉洁从教“八不准”:
1.不准接受或索要学生及家长的礼金、礼品、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
2.不准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教的宴请、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
3.不准从事有偿家教、举办收费辅导班及违规到校外兼课取酬。
4.不准为校外办学机构推荐生源从中收受好处。
5.不准向学生及家长推销或变相推销、代购未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教辅资料,生活用品或其他商品,谋取利益。
6.不准违反规定干预或插手建设(修缮)工程项目、教育仪器和设备采购、学生校服采购、教辅资料征订、营养餐物资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并从中收受好处。
7.不准参与或组织学生参与非法组织及“黄、赌、毒”活动和传播不健康的思想,以及擅自组织学生参加校外集会或商业性活动。
8.不准利用教师职业之便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承诺人:
2017年6月2日
第三篇:教师廉洁从教十倡导十不准
黄石市白马山学校教师廉洁从教行为规范
“十倡导、十不准”
十倡导
1、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2、倡导廉洁从教,乐于奉献;
3、倡导因材施教,革新教法;
4、倡导关爱学生,循循善诱;
5、倡导依法执教,以身立教;
6、倡导严谨治学,精益求精;
7、倡导开拓进取,勤奋自强;
8、倡导团结协作,谦虚谨慎;
9、倡导尊重家长,增进沟通;
10、倡导语言文明,举止大方。
十不准
1、不准在工作日午间饮酒和酒后进课堂,在课堂上吸烟;
2、不准在工作时间,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观看娱乐性节目;
3、不准无故迟到,早退,随意调课,停课,旷课,随意增减课时;
4、不准不备课上课,超标准布置家庭作业,私自劝学生退学或转学;
5、不准穿奇装异服或穿拖鞋和背心进课堂;
6、不准上课时使用通讯工具和接待客人;
7、不准体罚,变相体罚或讽刺,挖苦,歧视,侮辱学生;
8、不准向学生推销教学辅助材料,课外读物和其他商品;
9、不准向学生传播不健康的思想;
10、不准有偿家教和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向学生家长索要钱物。
第四篇:浅谈教师廉洁从教
浅谈教师廉洁从教
廉洁从教,不仅是教师有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人格条件和内在基础,而且对社会风尚的文明倡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这一职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期望性和社会瞩目性。当社会出于自身了展需要,把培养下一代社会继承者的重任专交给教师时,当社会为培养良好的后继者而设置教师这一行业时,教师就不仅被赋予了在学校教书育人的职责,而且被赋予了倡化社会文明风尚的示范角色和引导角色。因而,社会对教师的选择比社会一般行业要严格得多,不仅要求有教书的学识,而且要求有示范学子和世人的良好品行。由此可见,教师言行对社会风尚有巨大的影响,其廉洁从教的行为因此便显得格外重要。教师执教不廉不仅有损自身的形象,还会带来许多人价值观的迷惑或错位,甚至传染学生或他人,使不良风气蔓延,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如果教师廉洁从教,不仅使行风清正,学子德尚,而且能垂示世人道德,净化世人灵魂,净化社会风气,使文明风尚倡化于社会。
一、为师不廉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带来的价值观的碰撞和体制规范的失衡,也使社会有些方面出现暂时的无序状态。新旧交替,泥沙俱下,一些不良的现象沉渣泛起,社会不正之风愈演愈烈,教师行业也出现了为师不廉的现象。
调查表明为师不廉主要表现有:不热心本职工作,对本职工作不尽职尽责,应付,把主要精力用于校外办班“创收”或第二职业上;利用教师职业之便,以从中获取私利为目的,向学生强行推销不必要的各种所谓的试题指南、参考书和质量低劣的各种资料;直接或间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千方百计向学生推销各种饮料食品、服装、保健品等等,有的甚至把学生是否购买自己的商品或学生能否帮助自己推销商品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有的利用各种名目向学生直接或间接索要钱物,收受贿赂;有的上课而不教,专待课外“个别指点”收取费用。„„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削弱了学校育人效果,加剧了行业不正之风,玷污了学校这个历来被人称为净化人心灵的神圣殿堂,毒害着学生心灵,污染社会
风气。
二、为师不廉的主要致因分析
1、从外在的客观因素来看。一是外在规范失衡乏力。我国的社会变革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一方面已有的体制、制度、观念等陈旧落后,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另一方面,新的体制、制度、观念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确立,有的还没有明确。因此,导致外在规范的失衡乏力使社会不正之风不能得到有效扼制,为师不廉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外在规范失衡乏力除社会方面外,还有学校的自身的问题,如学校防止为师不廉的制度措施缺乏,或还没有得以建立,再加上变革时期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形成对不廉洁现象的强有力约束。二是收入分配的不公。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一些个体或私营业主的收入迅速增加。与之相比,教师仍然依靠原来的死工资生活,收入明显偏低,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有的学校连教师工资都不能正常发出。这种情况与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很不相称,面对社会上纷纷出现的“大款大富”,许多教师的职业神圣感丧失,产生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于是有的教师廉洁自律解除,不谦行为出现。应当指出的是,虽然目前教师中不谦者绝大部分不是出于生活困难,但从整体和长远上看,教师收入偏低,在客观上不利于他们增强保持谦洁从教,从而使有的教师禁不起金钱物欲的诱惑产生不谦行为。三是社会不正之风的侵染。在社会(或行业)体制、制度和道德观念失衡乏力的情况下,权钱交易,职钱交易,以权谋私,以职谋私等不良风气得以盛行,许多教师经常遇到各种有求于己并对己予以小恩小惠、甚至贿赂之人。久而久之,飞经为常、为师不谦。由此滋生蔓延。
2、从内在的主观因素上来看。一是人生价值观的错位。在市场经济初期的不规范所诱发的商品拜物教、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影响下,有些教师的人生价值观错位,如认为“真正的幸福是物质的富有,感官的快乐”“市场经济,一切等价交换”等等。因此,把知识的传授当做商品,商品经济等价交换成了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由此导致职业道德沦丧,以职谋私,不以为耻。二是心理防卫的失当。有的教师明知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是不廉洁的行为,但还不收敛自己的行为,而且“理直气壮”,就在于心理防卫失当。如“不捞白不捞”,“别人都富了,教师每天辛辛苦苦太清贫了,能捞就捞一把,补偿劳苦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人之常情”,“现在许多人都这样,法不责众”等等。正是在这种错误的防卫心理的支配下,使有的教师一步步进入为教不廉的泥潭。三是道德品质败坏。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己想得到的一定要得到,在光天化日之下不改自私贪婪的本性。当他们自私贪婪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想尽办法加倍补偿这种“失落”,甚至采取非法的或强硬的手段满足一己之私利。
三、为师不廉的人生观、道德观的矫正。
为师不廉,贻害无穷。不仅危害不廉者本身,更为严重的是有可能危害学子,污化社会风尚,危害社会。克服为师不廉最根本的还是人生观道德观问题,只要有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就能形成抵制不廉之风的强有力的内在思想防线,保持廉洁从教、名正节清的高尚品格。因此,应注意在人生观和道德上矫正以下方面的问题:
1、个人与社会问题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个人组成的社会,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组织的个人的联合体。当个人需要和社会发生矛盾时,个人应坚持何种价值导向,如果价值天平倾向个人,就会不择手段满足自己的需要,选择这种价值取向的教师,最容易为教不廉。只有坚持社会价值导向,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才能抑制和克服为教不廉。社会如同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个人就是一个细胞,两者相生相长,相依为命。没有细胞,生命有机体就会枯萎,没有生命有机体细胞就根本无法存活。因此,个人利益的满足必须以社会利益的维护为前提。
2、奉献与索取问题
索取和奉献是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人要生存和发展需要从外界获得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在索取的同时也应以积极的劳动创造为社会或集体作贡献,这是人生两个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从社会得什么,以及他给予了社会什么,这两者之间要保持严格的和谐,只有懂得这些道理的人,才会养成向往文明的愿望,否则就会产生野蛮行径。
3、义和利的问题
当今社会的发展,人的合理利益受到社会的重视,满足合理的个人利益已成为社会努力的一个方面。但绝不能因此而否定“义”的价值,崇尚“重利轻义”而应坚持“义”与“利”的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在这一基础上,应吸收借鉴重义轻利这一价值观所含有的积极意义,不思不义之利,不取不义之利,不收不义之财,以义导利,以义获利,见利不忘义,以利行义。相反,如果见利忘义,见利弃义,就会使私欲膨胀,丧失廉耻,利益一旦失去道德的大堤,就会变成贪婪求利而行不义,陷入金钱物欲的泥潭。
4、幸福观的问题
追求幸福无可厚非,但不同的幸福观会对社会有不同的影响。作为一个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应当树立起合乎伦理道德意义的幸福观,因为只有这样的幸福观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在于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协调统一。因为这样的幸福观能正确对待创造与享受、奉献与索取、权利和义务、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实践着对社会的贡献和个人成就,深刻体验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
第五篇:教师廉洁从教浅谈
教师廉洁从教浅谈
一、廉洁从教的重要意义
教师的职业神圣而光荣,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会直接地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教师只有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才能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并使之“开花”、“结果”。
廉洁是教师立身之本。只有廉洁从教,教师才具备道德上的感召力,才能深刻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精神世界,使学生在敬仰中,默默地产生着思想和行为的自我激励、自我修养和自我改造。相反,如果教师人格不健全,言行不检点,做事粗糙,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没有爱心,为人不廉洁,则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使学生产生对人、对事、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对未来失去信心。
廉洁是教师立教之本。廉洁所持,道之所存;道之所存,师之所立。孟子认为“教者必以正”,为师不廉,师道必坏,师道坏则必误学子。教师不仅要用广博的学识,授业解惑,而且还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立身传道,成为学生求智、做人的楷模。因此,教师要“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刻刻提醒自己要实实在在求学问、认认真真当老师、清清白白干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和工作中。唯其如此,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廉洁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社会期望教师具有比其它行更高的道德情操,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等方面,都要求教师能做出表率。不廉洁,贪欲多,就很难为人师表。教师清正廉明是从教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教师“育人”的品德基础,它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秉持一种神圣的感情和执著的献身精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面临社会各种诱惑时,严格约束自己,廉洁从教,抵制不良风气,坚守人民教师的操守。
二、为师不廉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为师不廉主要表现有:不热心本职工作,对本职工作不尽职尽责,忙于应付,把主要精力用于校外办班“创收”或第二职业上;利用教师职业之便,以从中获取私利为目的,向学生强行推销不必要的各种所谓的试题指南、参考书和质量低劣的各种资料;直接或间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千方百计向学生推销各种饮料食品、服装、保健品等等,有的甚至把学生是否购买自己的商品或学生能否帮助自己推销商品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有的利用各种名目向学生直接或间接索要钱物,收受贿赂;有的上课而不教,专待课外“个别指点”收取费用。„„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削弱了学校育人效果,加剧了行业不正之风,玷污了
学校这个历来被人称为净化人心灵的神圣殿堂,毒害着学生心灵,污染社会风气。
为师不廉的主要致因分析:从外在的客观因素来看。一是外在规范失衡乏力。我国的社会变革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一方面已有的体制、制度、观念等陈旧落后,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另一方面,新的体制、制度、观念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确立,有的还没有明确。因此,导致外在规范的失衡乏力使社会不正之风不能得到有效扼制,为师不廉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外在规范失衡乏力除社会方面外,还有学校的自身的问题,如学校防止为师不廉的制度措施缺乏,或还没有得以建立,再加上变革时期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形成对不廉洁现象的强有力约束。二是收入分配的不公。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一些个体或私营业主的收入迅速增加。与之相比,教师仍然依靠原来的死工资生活,收入明显偏低,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有的学校连教师工资都不能正常发出。这种情况与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很不相称,面对社会上纷纷出现的“大款大富”,许多教师的职业神圣感丧失,产生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于是有的教师廉洁自律解除,不谦行为出现。应当指出的是,虽然目前教师中不谦者绝大部分不是出于生活困难,但从整体和长远上看,教师收入偏低,在客观上不利于他们增强保持谦洁从教,从而使有的教师禁不起金钱物欲的诱惑产生不谦行为。三是社会不正之风的侵染。在社会(或行业)体制、制度和道德观念失衡乏力的情况下,权钱交易,职钱交易,以权谋私,以职谋私等不良风气得以盛行,许多教师经常遇到各种有求于己并对己予以小恩小惠、甚至贿赂之人。久而久之,飞经为常、为师不谦。由此滋生蔓延。从内在的主观因素上来看。一是人生价值观的错位。在市场经济初期的不规范所诱发的商品拜物教、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
影响下,有些教师的人生价值观错位,如认为“真正的幸福是物质的富有,感官的快乐”“市场经济,一切等价交换”等等。因此,把知识的传授当做商品,商品经济等价交换成了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由此导致职业道德沦丧,以职谋私,不以为耻。二是心理防卫的失当。有的教师明知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是不廉洁的行为,但还不收敛自己的行为,而且“理直气壮”,就在于心理防卫失当。如“不捞白不捞”,“别人都富了,教师每天辛辛苦苦太清贫了,能捞就捞一把,补偿劳苦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人之常情”,“现在许多人都这样,法不责众”等等。正是在这种错误的防卫心理的支配下,使有的教师一步步进入为教不廉的泥潭。三是道德品质败坏。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己想得到的一定要得到,在光天化日之下不改自私贪婪的本性。当他们自私贪婪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想尽办法加倍补偿这种“失落”,甚至采取非法的或强硬的手段满足一己之私利。
三、教师如何做到廉洁从教
首先,教师必须坚守高尚情操,传承和发扬奉献精神。教师的奉献精神就是以为学生服务为最高目的,以培育青少年成才成人为最大责任,不计报酬,淡泊名利,乐于献出,不重索取的以教为志、以教为荣、以教报国的精神。
其次,要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苦与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这个职业,不会带来任何物质上的富有,但是在精神上却是充实的、快乐的。正如几十年如一日扎根青海高原的“孺子牛奖”获得者刘让贤所说:“我的生命在一批又一批孩子的身上延续,我的乐趣在一代又一代孩子身上寻找,我的幸福在年复一年的教育工作中获得。”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安贫乐教,爱岗敬业。
再次,教师要杜绝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当前确实还存在着腐败、分配不公、教师待遇偏低等问题,但教师作为社会上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群体,应以正确的心态来认识和对待这些社会问题,以坚定的立场来维护教师自身廉洁从教的形象,不能因为心理上的不平衡就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总之,教师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增强清廉意识,坚守高尚情操,廉洁从教,保证教育的公正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