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一个中层管理人员[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21:2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做好一个中层管理人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做好一个中层管理人员》。

第一篇:如何做好一个中层管理人员

如何做好一个中层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十项能力:

1.承上启下,上通下达,信息有效传达,沟通的能力

中层管理人员是连接基层员工和高层管理者的桥梁。一方面,要把上层的批示、决策和方针传达下去,另一方面要将基层的各种信息、状况汇报上去。但是,中层管理人员不是简单的传话筒,对于上级的批示首先要根据部门的具体情况分析、权衡,把它变成部门的工作内容传达下去;对于下属反馈的信息,比如市场信息,中层管理人员要做相应的汇总,再呈报给上级。此外,中层管理者还要加强横向沟通,也就是部门之间的沟通。减少部门之间由于相关信息不一致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磨擦。

2.过硬的专业技能及管理技能

3.会识人,用人,培养人(用养并重)

只有认清每一位团队成员的优缺点和知识技能,才能让他们羊肠避短,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促进他们的成长,使他们的个人目标和部门目标,企业目标有效结合,将其打造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最终达到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目的4.以身作则

中层管理人员就是企业制度、文化的代表和体现,员工做事的榜样和标杆,任何事情,都必须以身作则,一个中层管理人员做到100%,下属员工有可能做到80%就已很不错了,有可能更低,如果作为一个管理人员不能以身作则的执行每项制度和任务,总打折扣,到员工那里,结果不尽人意也是可想而知的5.适时的给予下属帮助

任务不是交到下属那里就可以了,还需要时时监控,进展如何,是否偏离目标,是否遇到困难等等,遇到困难需要及时给予下属帮助,指导下属工作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促进下属的成长,成为下属心目中值得信赖的领导。

6.信赖下属

信赖下属不能流于口头形式,真正的信赖是指敢于放权,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做到,做错了不怕,要是他们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鼓励下属去做挑战性的工作,并和下属之间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工作关系,勇于深刻自责,自我批评,这样才能使下属敢于直言,遇到问题才能及时毫无保留的沟通。

7.公平公正

对于企业团队任何成员、任何事情,需要做到公平、公正。不能因为个人感情及其好恶而影响各项制度的执行,树立公平公正的形象,这样才能自身建立起凝聚力和影响力。

8.良好的服务意识

9.倾听的能力

10.将团队打造成“学习型组织”

鼓励大家学习、创新、应用于实际工作,帮助我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最高的利益,以增加我们的附加值。让每个人都可以将好的知识、经验、方法传播出去,做到共享。

同时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要有亲和力,要公平公正的对待下属,为下属某福利,要有一个沟通、认同、协作、理解的理念,让公司有更好更大的发展。

第二篇:如何做好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范文模版)

如何做好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1、企业对中层人员的期望 1.1中层管理人员的作用

1.1.1就企业组织结构来讲,一般企业的组织都可以分成三个管理层次,即:决策层、中间层和操作层。组织的层次划分通常呈现为金字塔式,即决策层的管理者少,中间层的管理者多一些,操作层的管理者更多。通常我们也称决策层的管理者为高层管理者,执行层的管理者为中层管理者,操作层的管理者为基层管理者。

1.1.2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管理者,在组织运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1.2.1高层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是决策角色,确定公司经营的大政方针、发展方向和规划,掌握政策,制订公司规章制度以及进行重要的人事组织及其变动等,也就是说,凡属关系到公司全局、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凡是与外部协作和市场竞争有关的重大问题,均由高层经理处理决策。

1.1.2.2基层管理者则主要是调动下属成员进行团队合作,组织一线职工努力完成生产计划和工作任务。

1.1.2.3而作为中间层次的企业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中坚(指集体中最有力并起主要作用的成分)力量,则承担着企业战略决策的执行、基层的管理以及与决策层的管理沟通的作用。他们的工作具有既承上启下,又独当一面的特点。

中层管理干部是企业人才的中坚力量,而企业经营与发展状况的好坏与这些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领导才能息息相关。

中层管理人员是企业战略的执行者,是战术决策的制定者,是高层管理实现控制的纽带,也是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

一个公司能保持持续发展,达到更高的业绩,关键的因素不在于高级管理者,而在于企业是否拥有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沟通、愿拼搏、踏踏实实、公道正派、廉洁勤政、求真务实的中层管理者。组织的总目标是靠众多的分目标协调运行实现的。这就要求各个系统,分组织的领导者既要有全局和系统的眼光,又要在这种通盘考虑的前提下,保持自己本部门的良性运行。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层管理人员执行能力的发挥对企业经营活动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中层管理人员的努力和贡献,组建一支优秀的中层管理人员队伍,等于为企业树立起了坚实的中流砥柱。

因此,发挥中层管理者的效能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1.1.3.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的作用,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3.1中层管理者是企业战略的执行者

中层管理者所处的中间位置,决定了他们作为企业战略执行者的地位。企业的成功取决于正确的决策与有效的执行,二者缺一不可。中层管理人员作为企业战略规划的执行者,正逐渐开始被企业重视和关注。如何有效发挥中层管理者的这一作用,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已经成为关系到企业成败的关键性问题。

1.1.3.2中层管理者是企业战术决策的制定者

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过程的高度复杂化以及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迫使企业需要迅速、及时地实施战略决策。对企业中的中层管理者来说,不仅要严格的执行和组织实施企业高层的决策方案,还要发挥自身的作为,通过有效的战术决策,提高方案的实施效率和效果,立足于企业和自己负责部门的全局,实施领导行为以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1.1.3.3中层管理者是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

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一方面起到将高层决策向基层管理者进行推行的作用,另一方面,负有解决基层管理者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向高层管理者进行反馈的职责。1.2中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正确认识 1.2.1企业不是顺风车 把企业当成一辆顺风车,或者是一个跳板,是企业最为忌讳的。人才是企业的发展之本,只有把企业当成是自己施展抱负的舞台,才能让企业发展壮大。个人在整个过程中既得到了锻炼,又使自身的人力资源升值,何乐而不为?所以我们应在工作中倾注自已的全部热情,积极参与管理,与企业共同谋求发展。1.2.2企业不是收容所

企业任用每一位员工,都希望他能给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这就是所谓的利益驱动。当员工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时,他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1.2.3企业不是福利院

企业只有盈利才能生存发展,员工的工作成果和业绩是企业赢利的前提,所以企业往往以业绩多少来衡量管理者工作的优劣。要使自已的“价格”更可观,就首先要为企业创造更可观的“价值”。企业付出的每一块钱都要有充足的理由。

2、中层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2.1中层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的三大问题

2.1.1企业中的中层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管理经验。大多数中层管理者都来源于普通员工,这些员工由于在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中表现出色,成为技术骨干提拔起来。这些技术骨干在公司工作时间长、技术精湛,是公司内最合适的中层管理人员人选。但是他们在基层工作中虽然是佼佼者,却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或者不具备管理素质,在担任领导职责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2.1.2中层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执行能力。企业的中层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执行能力,在企业战略执行过程中就会出现决策方案标准渐渐降低,与原标准发生偏离,或者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必要的任务,或者造成企业制定的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力度越来越小,许多工作做的虎头蛇尾,没有成效等方面问题。中层管理者执行能力的缺乏,将使企业的成功发展成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2.1.3没能起到良好的沟通桥梁的作用,使政策的制订者和实施者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高层领导缺乏对中层管理者这一作用的认识,在工作中存在“架空”中层管理者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层管理者未对公司战略进行战术化;再一方面由于中层管理者沟通和领导能力的欠缺,从而使企业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不能做到“上情下达或下情上报”,使企业的战略制订和具体实施这两项工作发生脱节。2.2中层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十项能力

2.2.1承上启下、上通下达、信息有效传达、沟通的能力

这是作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能否很好的解读公司的目标、战略,并将其有效分解为本部门的目标,制定本部门的策略,传达给团队每一位成员,在实际实施阶段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来监控每项工作的完成,是否能做好本部门工作的基本前提,沟通包括与上级、下级及横向部门的沟通。2.2.1.1与上级的沟通

作为部门经理,与上级沟通的时候,主要是主动地单项沟通,向上级汇报上级最关心的工作,让上级了解你在不断探寻更好地开展工作的可能性,或是汇报可能引起争论的事情,并且加以证明,做到防患于未然。2.2.1.⒉与下属的沟通

在与下属沟通时要注意:需要下属做事情时避免使用命令的口吻。有些中层管理人员为了表现自己的权威,总是对下属吆五喝六,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召开非正式的集体会议是了解下属、与下属建立顺畅沟通渠道的有效方法,完成一个命令再发布另一个命令,如果一下发布好几个命令,会让下属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尽量减少批评,多些赞许;允许员工申诉反对意见。2.2.1.⒊与横向部门的沟通

需将自己放在服务支持的角色,与相关部门建立互动沟通,做到信息畅通,及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

2.2.1.

4、请示、汇报、布置工作及工作提醒 请示: 下级向直接上级汇报工作、反映问题,并希望上级对所汇报的工作及反映的问题发表指导意见、要求和做法的行为。请示工作一般只限于下级与自己的直接领导之间,一般不越级请示。

汇报: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让上级了解工作情况的行为。在必要的情况下,汇报工作可越级,可以跨越自己的直接领导向间接领导汇报工作、反映问题。但向间接领导汇报的工作内容应先让直接领导知道。

布置工作: 布置工作是直接领导对其下属进行工作安排、工作要求的行为。布置工作只限于是直接领导与其下属之间进行,一般不越级指挥。

间接领导一般不直接布置工作。如有必要间接指挥时,应要求工作执行者将布置的工作情况先向其直接领导汇报;或者间接领导直接安排自己的下属,由执行者的直接领导来安排工作,以避免工作安排时发生冲突及误解。

平行级领导一般不跨部门安排工作。如有工作需要,平行级的领导应先 与工作执行者的领导沟通,由直接领导来安排。

工作提醒:凡是涉及到安全、产品质量以及一些重要紧急的事情,不论发出工作提醒人员的身份如何,被提醒人员都必须立即验证并执行。事后发出工作提醒的人员要向责任部门领导报告情况,工作执行人员也要向自己所在部门的领导报告情况。

例:生产时设备存在隐患或产品出现批量性的不合格,操作人员未及时发现。路过一人员发现后提出,此时操作人员应执行。首先验证,确认属实后将问题整改完毕方可重新开始作业。事毕提出问题者和执行整改者均要向生产部门领导说明此事。2.2.2过硬的专业技能及管理技能 一名中层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本专业的技能,并成为本领域的多面手,这样在企业遇到问题时,才能用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当然作为一个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这些,同时还必须具备管理能力,因为中层管理人员肩负着团队领导责任,不仅要完成个人目标还要带领团队完成部门使命,不仅自己要跟着企业一起成长,还要使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跟着企业共同成长。

管理能力被定义为有效地利用组织内的资源以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一种能力。例如作为一个财务主管,应该懂得如何管理钱财,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是一个技术经理或是生产车间的管理人员,则要懂得如何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材料使生产达到最大的产量、最好的质量。可见针对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对于管理能力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基本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部门经理的管理能力:

A、管理手段:管理手段即如何去组合并使用现有的资源,并有效地利用资源的技巧。部门经理是一个双重的角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所以在管理手段上的要求与企业中的其他人员是不同的。

B、相配合: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部门是如何运作的,更要了解本部门与其他部门是如何配合和合作的。这体现出一个部门经理的全局观念。

C、力资源:人是最难管理的,而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几乎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是与人打交道的。管理人力资源是整个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2.2.3会识人、用人、培养人(用养并重)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中层管理人员还肩负着识人、用人、养人的大任,目标和策略确定后,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来执行,这是一个项目成功的前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只有认清每一位团队成员的优缺点和知识技能,也才能在工作中使他们扬长避短,及时给予他们以帮助,进而来提升下属各方面的技能,促进他们的成长,使他们的个人目标和部门目标、企业目标有效结合,将其打造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最终达到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目的。

中层管理人员在有效识人、用人的基础上还要培养接班人,做到“有容乃大”。有容乃大首先要充分的放权,让下属学习独立承担,不要怕下属超越,这是做为一名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和素养。2.2.4以身作则 某种意义上讲,中层管理人员就是企业制度、文化的代表和体现,员工做事的榜样和标杆,任何事情,都必须以身作则,一个中层管理人员做到100%,下属员工有可能做到80%就已算不错了,有可能更低,如果作为一个管理人员不能以身作则的执行每项制度和任务,总打折扣,到了员工那里,结果不尽人意也是可想而知了。2.2.5适时的给予下属帮助 任务不是交到到下属那里就可以了,还需要时时监控,进展如何、是否偏离组织目标、是否遇到困难等等,遇到困难需要及时给予下属帮助,指导下属工作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促进下属的成长,成为下属心目中值得信赖的领导.2.2.6信赖下属 信赖下属不能流于口头形式,真正的信赖是指敢于放权,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做到,做错了不怕,要使他们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鼓励下属去做挑战性的工作,并和下属之间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工作关系,勇于深刻自责,自我批评,这样才能使下属敢于直言,遇到问题才能及时毫无保留的沟通。2.2.7公平公正 对于企业团队任何成员、任何事情,需要做到公平、公正。不能因为个人感情及其好恶而影响各项制度的执行,树立公平公正的形象,这样才能使自身建立起凝聚力和影响力。2.2.8良好的服务意识 任何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提供某种服务而达到盈利的目的,中层管理人员肩负着上传下达的使命。这种使命感最后也会通过服务传达给企业、客户、员工、竞争对手等等。不论我们是做什么工作的,从事何种行业、职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客户服务,所以是否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也是一名中层管理人员乃至全体员工的重要素质。2.2.9倾听的能力 2.2.9.1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勇气就是要能站起来大声地讲出自己心里的话,同时也要能静下心来听别人说。人最大的缺点是精于看别人的缺点,并没有用心理解别人所讲的。特别是当管理者在享受权力果实时,若不懂得自省、聆听意见,权力的腐败就油然而生。而在当前急速变动的环境里,领导者若不懂得听,就不能有效地掌握信息;若听不见员工与客户的声音,便无法在之后对市场反应做出及时的判断。倾听的能力,重点提出——要接受别人的批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作为中层干部也要接受别人的批评,甚至是下属的批评。

面对批评,中层干部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体现着中层干部的管理风格和管理素质。2.2.9.2不要猜测对方批评的目的

中层干部在接受批评时,不应该猜测对方批评的目的。如果对方有理有据,那么他的批评就应该是正确的。中层 干部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对方批评的内容上,而不要去怀疑对方批评的目的。否则,对方可能不再会对中层 干部进行批评。久而久之,中层干部的身边只剩那些唯唯诺诺的下属,当管理者出现问题时,也不会有人站出来提醒他,这种结果往往是很可悲的。2.2.9.3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

有些中层干部性情比较暴躁,或者不太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有人向他们提出批评,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进行反驳。反驳并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相反的,可能还会使矛盾激化。当对方提出批评意见时,中层干部应该认真地倾听,即便有些观点自己并不赞同,也应该让批评者讲完自己的道理。另外,中层干部应该很坦诚地面对批评者,表现出很愿意接受批评的态度。

2.2.9.4让对方说明批评的理由

人在进行批评时,虽然说了一大堆,但很难让人明白他具体在批评什么。如果遇见这样的批评者,管理者应该礼貌地让他讲明批评的理由,最好能讲出具体的事件。这样可以使管理者清楚地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和不足。另外,还可以让无中生有的批评者知难而退。2.2.9.5承认批评的可能性,但不下结论

有时中层干部对批评者所批评的事情可能还不是很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承认错误还是不承认错误,都会使自己处于被动。最稳妥的办法是先承认批评者的批评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并且表示对批评者的观点能够理解,但不就批评本身下结论。在此之后,管理者应该认真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并进行认真地分析,最终对批评者的批评进行客观的评价。2.2.10将团队打造成“学习型组织” 为什么要学习?事实上,管理者必须让员工明白:学习就是要创新,就是要帮助我们(个人与公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最高的利益,以增加我们的附加值。如何有效的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做: A、从管理者做起,形成风气;

B、建立与员工对话、分享的空间;阅读只是学习的一个小部分,通过对话与分享更能有效的学习。所以要塑造一个可借所有员工真诚交流的空间。

C、奖励创新;学习不仅是为了知道,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应在于学习之后产生新的经验、改变我们自己能够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并且借由多种角度的观察想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奖励非常重要,鼓励大家学习、创新、应用于实际工作。

D、善用网络做好知识管理。让每个人都可以将好的知识、经验、方法传播出去,做到共享。

3、中层人员如何做好工作 3.1.如何与上级相处

3.1.1、高层管理者需要怎样的中层

忠诚可靠,任劳任怨; 理解上级,顾全大局; 勇于担当,主动工作;准确把握领导意图;坚持贯彻、灵活执行领导决定; 行动迅速,低本高效; 能攻坚克难,能做成事; 3.1.2怎样与上级沟通 请示:须两种以上方案;汇报:要结果不要过程;建议:要有可靠的根据; 解释:马上解决问题、事后解释原因;请示汇报与自己作主;禁用语言:大概、也许、可能、应该、左右——可以用范围(65%-75%)3.1.3怎样支持上级

给上级信心、给上级提、给上级建议、给上级宽慰、为上级挡驾、为上级解围、为上级补台。3.1.4对待上级8大策略 3.1.4.1平视上级第一重要

成功自有道理,上级之所以成为上级,一定有过人之处。学习他们优秀的品质和做事方式,为我所用。上级不是神,也是人,他有普通人的缺点,有时可能是相当严重的缺点,反过来,这个就是你的优势和机会。优势互补是双赢,故意发难是双输!3.1.4.2给上级提供“选择题”

不当领导,不知道领导的思路。员工和领导的差别就在于,领导只想宏观的,说的是大概,是方向;员工只想具体的,希望告诉我怎么做细节。如果懂得换位思考,你就不要向领导提“问答题”:领导,这事你说怎么 办?而是向领导提“选择题”:领导,我有几个方法,1,2,3„„你看哪个好?

3.1.4.3大胆地向领导提问

别看领导平时与你说话不多,其实领导很想知道你在想什么,用合适的方式告诉领导你的想法。如果领导说他喜欢看电子邮件,那就给他发电子邮件。但是,如果领导不回答你,或回答的你不满意,请不要介意,一是领导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二是领导没有听懂你的问题。3.1.4.4出了问题早汇报

上级最怕“马后炮”,事情做砸了不要紧,赶快告诉上级,也许还有救,先说事实真相,承认失误,再承担责任采取挽回的措施,最坏的办法是不吭声,眼看着小错成大错。也许你的错,上级以前也犯过,他有办法去解决,可能你会被“骂”一通,但是你收获了三个结果:被信任、学几招、提高承受力。3.1.4.5坚持,坚持,再坚持!

上级错了是常事,错了就是错了,但是你先要去执行,而不是争论,不行动,因为这个责任上级担;但是你必须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决不放弃,如果认定是对的,坚持自己的判断,坚持自己的原则,最后你一定会得到上级的支持。3.1.4.6你是“安眠药”,也是“镇痛剂

领导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患”失眠症“的人,也是最”痛的人,你应当是领导的“安眠药”,也是“镇痛剂”。最好的办法是承诺,承诺结果和行动措施,我干什么,怎么干,然后告诉领导:“我会把事处理好,出事我负责!” 3.1.4.7提前做计划

领导的工作安排很多,如果员工不懂得时间管理的方法,就算加班也不会有结果。重要的是,提前做计划,预测可能的变化,然后不折不扣地执行。3.1.4.8拿经验做垫脚石

领导喜欢按经验出牌,不过,这并不代表你也可以拿“经验”当“圣经”,经验只是垫脚石,上去踩稳了,试一次,千万别简单模仿,毕竟你不是领导,有时候按老板的经验反向思考,可能更管用。3.2如何与平级协作

3.2.1首先从一种普遍存在的 现 象 说起

生产部门看自己:“我们从事生产工作,每天很辛苦,工作环境又不好。公司的产品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业务部门及财务部门的人常找我们的麻烦,他们不体谅我们的困难,我们任劳任怨地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肯定。毕竟是有我们,才有产品;如果没有我们,公司又能做什么生意呢?”

别人看生产部门:“他们喜欢起哄、诉苦,又做不好事情,他们封闭在自我为中心的世界,根本不关注顾客真正的需求,现在早已经是买方市场了。早不是生产什么卖什么的时代了,没有我们,他们生产的越多,公司亏损就越大。他们一天到晚被交货期限、生产日程、原料、品质管理所困,不知道他们还懂些什么?”

市场部门心目中的自己:公司的前途都要靠我们,我们看得准市场的方向,制订明确的决策,并且引导公司走向成功。我们还有很好的眼光应对变化中的世界,并策划未来的成长。在内部,我们还必须与那些狭隘短视的财务人员、销售人员以及生产人员打仗,幸好有我们在,公司的未来才不会出问题”。幸好有我们在,公司才有了品牌,公司的产品才被消费者了解,销量才能不断增加„„”

其他部门对市场部门的看法:“他们是一群不切实际实际的幻想家,只仰望天上的星星,却看不见脚下的大坑;他们与日常工作的实际脱节,却忙着策划一个个的广告、一个个的什么活动;他们不应好高骛远,而应该脚踏实地,好好地做些正经事才对”。

销售部门心目中的自己:“公司的利润靠我们。我们整天风里来、雨里去,看人脸色,把产品一个一个销出去,把钱一分一分挣回来。他们那些人,还不都靠我们养活?没有我们,公司的人吃什么?喝什么?我们战斗在第一线,不象其他部门,都坐在办公室里,可以喝茶、聊天、看报,空谈清议,那有什么用呢?”

其他部门对销售部门的看法:“他们自以为没有他们销售部门公司就活不了,好象公司的人都是他们养活的。谁不知,他们还不是为了自己,为了拿提成?没有高额的提成他们还干工作吗?销售有什么呀!不就是一个搬运吗?把产品从厂里搬到经销商那里就完了。说是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谁不知道他们在外面花天酒地,花着公司的钱,吃喝玩乐,每月拿回的应收款不多,发票倒是一大堆。其实就那么几个经销商,有什么跑的,要不是我们这些部门撑着,公司早被他们“销”耗光了„„”。

人力资源部心中的自己:“人是第一位的,市场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不是技术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没听世界上优秀的企业家在说,企业生产的不是产品,实际上是生产人吗?我们就是公司生产人的大本营。我们整天做的是选人、用人、留人、激人、育人的事情,公司的各个岗位上的人才都是我们千辛万苦生产出来的。试想,如果没有我们,研发部能有优秀的研发人员吗?销售部能有优秀的业务员吗?厂子里能有优秀工程师吗?”

其他部门对人力资源部的看法:“他们不就是公司的一个衙门吗?平时神神秘秘,定这个制度,立那个规矩,找这个了解情况,找那个谈话。有事找他们,严肃那个劲,要多难受有多难受。其实他们常把无能的人招进公司,以势压人,搞的薪酬制度不合理,考核时鸡飞狗跳墙,公司的不少事就是他们把小事搞大了,把大事搞乱了。他们生产人?开玩笑!我们不是人才能进公司吗?还用他们生产?他们只要不给我们添乱就算烧高香了„„。”

财务部门心目中的自己:“我们是公司资金的守护神。我们管理成本以确保利润,我们做事谨慎,并且防止公司发生重大失误。对生产部门的主张要理性分析,防止买更多更昂贵的设施而浪费资金,提高利润;对业务部门,如果不约束他们的行为,他们可能只会做广告。没有我们的工作,公司岂不变成福利院了。”

其他人对财务部门的看法:他们只是一些在例行工作上埋头苦干的人。他们缺乏远见,太过小心,斤斤计较,只会用数字来衡量事情;他们只知道要控制成本,却无法创造利润”。

练习后的启发

1、部门容易出现本位主义;

2、部门管理者的思想是指导部门思想的源头;

3、部门间换位思考与积极、主动的协调是企业血管通畅的清道夫;

4、质量整体一流,内部服务意识的建立在企业致关重要;

5、通过观念的改变和管理流程的改造解决协调问题。3.2.2那么,如何与同级协作,我们从以下三点做起: 3.2.2.1跳出本位看问题

人们总是爱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场上看问题。作为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中层干部,在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想法。在企业中,中层干部不仅仅是指一个人,而是企业中的广大中层干部。在企业的各个不同部门的主管都可以称为中层干部。例如营销主管、人事主管、财务主管等等都是企业中的中层干部。由于本位主义的考虑,在企业中每个部门的主管都会从自己部门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屁股决定脑袋”。这种情况恰似盲人摸象的故事所比喻的:每一个盲人所摸到的都是同一头大象,他们所得出的不同认识来自于他们各自所站的不同位置。

同样,对于企业所面临的同一个问题,不同部门的中层干部也会由于所处的位置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企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整体的威力,必须使整个企业的行动协调起来,所以作为同事的中层干部,必须做好水平沟通,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3.2.2.2、同事是自己的内部客户

虽然不同的业务部门都会有本部门的利益,但是它们也同属于整个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必须要相互协调,互相促进。作为部门的主管也要积极改善与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把自己的同事当作自己的内部客户,精心经营。把企业内部的相互协作当作一种相互联系的内部供应链条。在内部供应链上,下游应是上游的内部客户,上 游部门有义务使下游部门满意。如果公司经理都能够以下游为客户,将下游的满意度高低视为自己职责履行好坏的标准,那么,这个企业一定是一个不可战胜的、高绩效的团队。3.2.2.3、如何向“以内部客户需求为中心”转换

过去的情况是上司制定给你的工作目标,把其他部门排除在外,现在应该让其他部门也参与到本部门工作目标的制定中来。中层干部要根据其他部门领导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相应地制定出自己的相关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也就是,中层干部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是以配合和支持其他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为前提的。具体来说,整个企业向“以内部客户需求为中心”转换的战略,可以通过下面的策略来实现: ①共同制定公司目标。让所有的中层干部参加,共同制定公司的目标。这种共同制定不仅仅是各部门领导介绍关于本部门的工作设想,而且是共同研究公司的状况(STATE 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 析),充分了解公司和其他部门的期望和需求。

②目标对话。在制定工作目标时,与你的内部客户进行目标对话。充分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目标,并介绍自己的工作目标,从中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方式、工作进程和期望值。

3.2.3将同事看成是内部客户,最终要落在“让内部客户满意”上。也就是说,中层干部做得好不好,行不行,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而是由他的内部客户说了算。中层干部不能说“我已经尽到了责任”、“我做了我分内的事”、“该我做的我已经做了,不该我做的,我也做了不少”。这些说法还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对自己的评估为标准,显然是不行的。中层干部也不可以说“老总都说我做得不错”、“上司交办的工作都做完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都圆满完成了”。即使他自己完成得很好,也只能说他向一个重要的内部客户—他的上司可以交待了,这个客户满意了。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只有让其他部门、其他中层干部也满意了,他们对中层干部的工作的评价也很高,表示满意,才算是中层干部“尽到了责任”,完成了工作。

就是说,所有的内部客户满意才是中层干部工作成果优劣的标准。3.3如何管理下级员工

3.3.1扮演好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角色

首先,要扮演好管理者角色。作为一名部门主管,管理着十多个人,管理着一摊子工作,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职工管理好,把方方面面的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从而维持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否则,连正常工作都维持不了的主管就肯定不是合格的主管,也就是说他没有演好管理者的角色。任何一名中层干部都一样,都需要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

其次,扮演好领导者的角色。领导和管理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说管理是为了使企业规范有序的话,那么领导就是要使企业活跃起来,从规范状态变为激发和运动状态。管理工作和领导工作相结合,就是要求职工在规范有序的状态下,尽可能地发挥出每一名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如果说管理是为了维持企业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的话,那么领导就是让企业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超越作为一名领导必须要有领导者的角色意识,要勇于进取,不断前进。3.3.2中层管理人员如何领导下属

在现在这个思想活跃 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层管理人员要得到下属的拥护和爱戴是非常不容易的。从大的方面讲,应当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下属、勇敢坚毅、树立威信,否则就不足以服众。

除了具备以上提到的五点,还要谨慎对待人、法、权,注意不要忽略可以增强或削弱自己号召力的以下十种行为:

A、与下属同甘共苦。这是获得下属拥戴颠扑不破的真理; B、公平对待每一个人;

C、尊重每一个职工的工作,让其感到自己所做的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 的。

D、制定规章制度、各种流程标准时应慎重,如成文发布后,不要轻易更改,且应严格执行,不可因人情或一时手软而放过对违反者的处罚 ;否则,法将不法,形同虚设。

E、对于自己领导的部门,职责与权限要明确,杜绝越位篡权或推诿责任等使部门管理混乱的现象;

F、不要朝令夕改,反复无常,令人无所适从;

G、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不为自己设特权。要懂得上行下效的无形影响;

H、要善于为职工谋福利,设身处地为职工着想,以人为本反过来也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I、与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过亲密则难获敬畏;

J、授权要谨慎,谨防他人滥用你对他(她)的信赖,这将影响整个下属群体的向心力,间接引起下属对自己的不满以及中层对自身是否能知人善任的怀疑。3.3.3中层管理人员的角色错位

因角色错位、角色缺位、角色模糊、“ 劲使错了地方 ”而导致80% 的中层干部超过50%的工作毫无价值或价值缩水。

一般来说,中层干部在企业中的角色错位有以下9种典型的表现:

A、向下错位;把自己当作民意代表,要代表民意,代表群众,和领导谈一谈,跟领导闹对立。B、把自己当作本部门的领主;“水泼不进去,针插不进去 ”,无论什么事情,都是他说了算,也只有他说了才算。

C、向上错位;不去执行领导所交付的任务,而是整天替领导担心,对公司的决定,对公司的安排评头论足。

D、把自己当作一位自由人,想议论谁就议论谁,想批评谁就批评谁。

E、把自己当作业务员,专心于自己的业务,而不积极参与对公司、对本部门的管理,力争把自己塑造成技术专才。

F、事必躬亲,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大包大揽,大事小事一起抓,眉毛胡子一把抓。G、和事佬,老好人。在下属面前扮 “老好人”,不敢坚持原则,好坏不分,是非不明。H、官僚主义。高高在上,以势压人。

I、过于个性化,“我们的经理像月亮,初一和十五不一样”,在部门内无章可循,让下属无所适从。

3.3.4中层管理人员如何培养下属职工

3.3.4.1 一般来说,优秀的中层干部都是培养职工的高手,他们在指导职工的时候都会做到下面几点:

A、暴露自己的弱点 :凡暴露自己弱点的领导者,等于是让别人认识其真实的一面。暴露弱点的另一个好处是,领导者反而会得到无价的保护。还有一个暴露弱点的方法,是选择一个可能被别人认为是长处的 弱点让人知道,如工作狂。

B、变成感应器 :那些懂得鼓舞人心的领导者,常凭直觉暴露其弱点或特点。我们称他们为“超级情境感应器”,他们无须旁人明说,便嗅得出周围环境有异状,而且感应得出发生了何事。C、认识冷酷的同理心 :美国海军陆战队和一些著名的企管顾问公司,便是实行冷酷同理心的范例。这些组织严格要求新进人员发挥最大的潜力“不成长,就滚蛋”是其咸言。真正伟大的领导者无须受训便能让下属相信,他是真正关心他们的,而且是打心底关切下属的生活,乃至于他们从事的工作。

D、敢于与众不同 :许多杰出的领导者都可以强调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和跟随者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鼓舞人心的领导者懂得与属下保持距离的道理,好激励他们发挥工作潜力。E、善于授权 :给职工们许多艰巨任务,并要他们全力以赴。如果他们感受到过高的压力,首先要帮助他们寻找各种更有效的方法,而不是增加人员,更不是要你去替他们工作。3.3.4.2在中层干部培养下属 的时 候应该确立 正确的培育观念与态度,应该树立以下思想: 一位不“逼”下属进步的主管,也就放弃了“逼”自己进步的机会。一位不能带人、培养人的主管不是一位好主管。

一位不能培养接班人的主管是自动放弃了提升机会。你培养出的下属越优秀,你也就越优秀。

4、实现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双赢 4.1个人成长需要具备的能力

定义:表现为“不待扬鞭、自奋蹄”,是有别于他人的最核心的能力,是不断实现自我突破的能力。

“人都是有惯性和惰性的。说起易,做起难!舒、逸是每个人喜欢的,其之于整个社会层面而言,可推动科技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但对个人而言却往往是‘生于安乐、死于忧患’,适从‘温水煮青蛙’理论。”

锻造内驱力的方法

不断树立目标:人易被影响、半途而废是因为未树立目标;树立长期目标与树立短期目标相结合。

树立标杆:参照作用,了解自己;正确树立,基于现实 闭门常思己过:时不时闭门思考,发现不足,改进再前进; 4.1.1职业发展需要执行力

执行力的高低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和习惯 认真第一、聪明第二

结果第一、理由第二(做时“结果第一”;事毕“对结果负责”)速度第一、完美第二(说不赢背时,吃不得该死)4.1.2职业发展需要思考力

定义:反映加工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培养的是概念技能 方法: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凡事多问为什么)

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系统性思考)

做事情上就事论事;想事情上不就事论事;职位越高越要注意系统性思考;职业发展需要创新力

4.1.3职业发展需要创新力

定义:有别于他人的重要能力。“原创是创新、学习是创新、应用是,创新”揭示创新的本质---解决问题。

方法:善于发现司空见惯的问题中的问题!

“创新机会无穷大,每个人都有,且持续不断,持续改善即可成为创新型人才。“

4.1.4职业发展需要亲和力

作 用: 方便个人整合资源,为自己打造很好的人际界面;获得好的口碑心情愉快 方 法:低调;热情;主动。4.2企业发展需要的理念

4.2.1企业发展需要的团队建设 :团队理念:沟通、认同、协作、理解;团队观:创造学习型团队、开放型组织

我们倡导终身学习和共同学习的概念,精心规划员工职业生涯,合理构造员工学习机制,我们致力于组织素质的整体提高,把企业竞争能力的持续提升作为我们永恒的追求。

我们努力构建开放型企业组织,营造开放的文化管理氛围,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追求卓越为我目标。

4.2.2企业发展需要的职业观 :做好每件事、成就每个人。专注于做好每件事是我们员工安身的立业之本。

着眼于员工每个人的成长与进步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力量之源。4.2.3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观:忠诚、勤学、善思、能干。

我们提倡:忠诚爱岗的实干者;勤勉敬业的学习人;善于思考的创造者;勇于开拓的能力人。我们倡导:做事与做人并重。

4.2.4企业发展需要的分配观 :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我们奉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我们执行:重能力、重水平、重素质的竞争原则。我们确立:看付出、凭贡献、重业绩的分配取向。我们倡导:靠员工的工作业绩成就个人职业成长。

以团队整体绩效推动企业高速发展!

4.2.5企业发展需要的责任观:乐于付出,勇于承担 我们倡导: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做事原则。

我们倡导:感恩、宽容、理解、奉献的企业文化,懂得感恩,乐于奉献。

视责任的履行为人格的体现!视责任的赋予为领导的信任!

我们倡导不怕失败勇于承担的处世风格,企业爱护会做事敢做事的员工,企业不容轻做事、图表面的现象。我们不容玩忽职守的现象存在,我们不容推诿扯皮的事情发生。

尽责者赋予重任,失职者予以追究。4.2.6企业发展需要中层的誓言 忠诚敬业、顾全大局,誓为亿城中坚; 尽职务实、公平公正,誓为员工楷模; 言传身教、恤严相济,誓为部属良师; 勤思善判、排查有序,誓为合格领导。4.3如何实现双赢

一个企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工作;一个员工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企业而存在。“人力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没有员工的努力,企业不可能发展;但没有良好的企业环境,员工也难以实现自身的发展。企业与员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两者都是为了求得良好的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一个员工想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先着力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建立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上,而企业发展了,反过来也会促成个人的发展。那么同仁们应如何着力于公司的发展呢?

4.3.1很简单,“做好本职,完善自身”。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4.3.1.1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主人翁意识

认可组织文化、价值追求,高度忠诚组织发展目标。“忧公司之所忧,乐公司之所乐”、“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是每一位优 秀员工的共同体会。4.3.1.2要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

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他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心态比拥有强大的能力更重要。具有消极被动心 态的人,他们只是指责和抱怨,并一味逃避。当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待你的工作、你的公司,你就会尽职尽责完成工作,并在工作中充满活力与创造性,你就会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老板乐于雇佣的人,一个可能成为老板得力助手的人。更重要的是,你终将会拥有自己的事业。人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人的人格 不断完善的过程。翻开名人传记,你会明白一个永恒的人生真理 ——心态就是一切。积极健康的心态,会引导你迈向卓越;消极颓丧的心态,会令你一蹶不振。有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工作也会以积极的回报还馈于你。”

4.3.1.3树立良好的个人品质

在现实当中,人们总希望自己的收入变得更高一点,在这里,有一个观念很重要,那就是金钱是价值的交换。只要你能够为你所服务的团队创造出很好的价 值,你就会获得应得的金钱。成功者常要换位思考,永远思考对方的利益点。换句话说,就是在自己有所收获之前,先去真心地去付出,“有舍才能有所得”。人生的最大乐趣是什么?是找到一个自己值得为之付出的团队,并且做到全力以赴。4.3.1.4加强学习专业知识

未来唯一可以确定的东西就是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公司的发展,最终要靠公司员工的个人发展。除了努力工作,我们员工还需要加强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确保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专业知识包括管理知识、技术知识、营销知识、人力资源知识等等,这些知识都需要我们虚心的向书本学习,向前辈学习,向专家学习。未来的世界属于不断创新的人。

第三篇:如何做好基层中层管理人员心得

【篇一】

大家好,我是***所的团支部书记。**年通过所站领导的支持和职工的投票选举而成为了团支部书记,一名基层的中层管理人员。几年来,在所领导和职工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不断的磨练我也成长了许多,同时也明白了作为一名基层中层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对于我来说,要做好一名基层中层管理人员,要做到八个字:“定位”、“服务”、“能力”、“素质”。

“定位”。要牢记自己的岗位职责,进入管理,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尽职尽责,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自己这个位置的活动范围有多大,自己在这个活动范围内要完成哪些任务。要处理好八个方面的关系,即:做人与做事的关系、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做和说的关系、干与学的关系、权力和义务的关系以及环境和风气的关系。

“服务”。中层管理人员是连接所站领导与职工的桥梁,身兼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服务好领导,也要服务好职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把所站的精神传达下去,另一方面要将职工的工作情况、思想动态和困难等汇报给领导。但是我们不是简单的“传话筒”,对于上级的决策和精神和职工的情况都要汇总好才能做好传达工作。我们既要为领导排忧解难,也要关心职工。

“能力”。作为一名基层的中层管理人员,应当必须具备一些能力。首先业务能力要强。过硬的能力是让人“心服口服”的前提,因此加强业务学习。其次要有“亲和力”。作为基层的中层管理者,要与职工打成一片,但又不是简单的与同事说说笑笑,下班一起吃吃喝喝,而是要尊重大家、关心大家,体恤大家,学会换位思考,让大家愿意与你交心。三是要有执行力。作为基层中层管理人员,要善于创新、善于总结,要注重细节。

“素质”。作为一名基层的中层管理人员,首先要有责任感,不敷衍、不推卸责任,对集体负责、对工作负责,对上级和下属负责,其实真的恰恰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其次要做好表率,各项工作和任务要带头执行,以身作则,才能激励职工。最后要有良好的心态,在工作中,我们肯定经常碰到各种“钉子”,这就需要我们用一个非常健康的心态去对待了。甚至我们有时候还要自己去找“钉子”碰。主动深入基层,既能看到职工存在的问题,也能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基层的中层管理着,需要进步学习的还有很多,希望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谢谢大家。

【篇二】

如果把中层管理者比喻为球场上的教练,那么基层管理人员就可以比喻为队长——不但要在场上指挥队友共同进攻,更要身先士卒地冲锋陷阵。他们是企业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又是企业人才的后备军。无数优秀的管理者,都是从基层做起。

一、“队长”的角色。

基层管理着是企业中的“小头目”。既然是“头目”,就不同于一般的员工。但由于基层管理者每日面对的是更为具体的事务,所以工作方法及技巧与中、高层管理人员有很大的不同。

“队长”一般都具有非常强地组织能力,由技术高或德高望重的队员担任。基层管理者又好象大树上的结点,将树根部的养分分解、传递给小枝杈,因而基层管理者的作用又可以概括为“分解、传递”。

二、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对于公司的规章制度、决策以及目标任务,基层管理者是最具体的传达和落实者。启下,就是按照决策、目标要求带领其他员工具体地执行。因而一个企业执行能力的如何,关键不在企业的中层,而在于基层管理者如何领会高层的决策,并且按照本组织的特色给下面员工讲解清楚,带头认真地执行。

三、具备的能力:既然基层管理人员扮演的是队长的角色,那么相应的应具备这样一些能力:

第一、过硬的业务能力。因为基层管理者不同于中层管理者,不需要对本部门的发展进行过多地规划,而只需完成所负责的小部门工作职能。基层管理者即是管理者,同时又肩负了具体的工作和事务,所以个人过硬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是在组织中“让人心服口服”的前提。同时,企业的各种业务培训一般也是通过基层管理者进行的,所以业务能力对基层管理人员来说非常关键。

第二、亲和力。既然是基层管理者,就必须与群众打成一片。不能因为自己是个小头目,而拒人千里之外。那么,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亲和力并简单指与同事在一起说说笑笑,下班后在一起吃吃喝喝。为了让“手下”干事痛快,而且心悦诚服地服“管教”,必须具有以下几种“心”:

尊重的心:基层管理者必须尊重自己组织中的每个员工。所谓“想人怎样待己便应该怎样待人”,尊重是赢得真诚的前提。尽管在组织中,每个员工的身世背景、家庭可能各有不同,但是以平等的心对待每个人,才能谋求一个融洽的氛围。

关心的心:基层管理者直接接触地就是一线员工,因而他们的“疾苦”、“心声”基层管理者知道得最清楚。关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仁爱之心。笔者听过盒饭收买一个人心的故事。小张刚到a城市时,身上只剩下二百圆,幸好应聘进入一家企业。小张的业务主管是一位比他大不了多少的年轻女孩小黄。小黄为人活跃又善于助人,整个小组被搞得生气活泼。离发工资还有几天,小张连吃饭的钱都成了问题。每次吃饭,小张就跑开,冲一个最便宜的方便面打发自己。这一切,被小黄无意中发现,于是在没有发工资的十几天都是小黄每天替小张买饭吃,感动得小张在业务上非常努力,成为小黄业务上最得力的助手。最后,小黄被提到了经理的位置上,小张也被提升为高级业务主管。

体恤的心:既然有了关心,就应该在他们出现个人问题时,体恤他们。同时,学会换位思考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团队建设能力:

基层管理者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那么体现管理者魅力和价值的就是团队建设的能力。一个人的业绩可能非常优秀,但是只注重个人的业绩而忽视了团队,充其量只是一个业务精英。如果将团队发挥巨大的效能作用,便是一个管理者的最大喜悦。

如何建设一个团队呢?

1、充满激情。激情可以感染组织中的每个人,而且激情可以激发每个成员的战斗力,让员工对远景充满信心和希望。试想一个没有激情的人如何可以组建一个有激情的团队呢?

2、善于激励:在工作遇到难题时,作为一个精神的鼓励者使员工疲倦时可以重新振奋,面对难题。而且只有激励,才能让能力不足、信心不强的人成长起来。

3、善于组合:团队中必然有各种性格特点的人,那么发现他们个人的优缺点,发

挥个人的优势加以组合,使团队发挥最大效能。基层管理者也要学会布局——强与弱的配搭,活跃与循规蹈矩的组合……然后,再将他们分别安排到球队中的不同位置。

(四)领导力:

基层管理者虽然是“管理者”,但由于本身所处的角色,需要更多发挥自己的领导力而非行政赐予的管理能力,之间的区别在于:

第一、管理者一般是被任命的,其影响力来自职位所赋予的正式权力。而领导者可以被任命,也可以是从群体中产生的,影响力主要来自非职位权力。

第二、管理可以运用职权迫使人们去从事某项工作,而领导者是依靠个人的魅力去影响他人。

第三、管理者是依靠制度、管理工具达到目的;

而领导者依靠的是远景规划、激励去实现目标。(五)与上司相处的能力:

授命于基层管理者的是上司,因而保持与上司良好的沟通是获得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有很多基层管理者可以赢得下属的尊重,业务能力也非常优秀,却无法获得进一步提升满足自己的更大追求,原因是往往忽视了与上司的沟通。

第一、让上司知道你每天都在干什么。

这点非常关键,第一是尊重,第二避免他滋生出太多的想法,如你想抢他的位、在暗中跟他捣乱、轻视他等等。第二、征询他的意见获得支持。

有时明明可以走的捷径,但因为忽视了与上司的沟通,而走了弯路。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多听听上司的意见没有错。

球场上“队长”精湛的球技,以及较强的组织、把控能力,令人叹服。那么对于刚步入社会不久,没有多少工作经验而成为一名管理者的年轻人来说,受到领导的器重,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要想成为一名“一呼百应”地队长,除了迅速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要在日常工作中的不断培养自己的工作技巧。

【篇三】

企业谈管理,就是管人,管人的关键就是用人,那么,作为企业领导,如何使得你的“第一上帝——赏识的部下”不会离你而去?谈谈本人学习的心得。

用人标准:

基层看才能、中层看德行、高层看胸怀

如果把企业比作是运动场,那基层就是运动员,中层就是教练员,高层就是裁判员,基层只做事不做人;

中层既要做事情又要做人;

高层不做事只做人!对于考核基层运动员,金牌就是目标,没资格指手画脚!多做少说!目标就是金牌,把事情做好,达到目标,这就是标准!其他的别谈!一切用数据说话,把好的事情做到更好,把不好的事情也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就是优秀的基层!这样才能谈做人!

对于考核中层员工,就是教练员,教练员既要做事又要做人。因为好的教练员是拿过金牌的运动员,有背会的传承,也有经验的创新,这样的教练员,必须既做事又做人,也就是说,既要做好工作,也要带好团队,做人做事相结合,做人无私则无畏,做事无私也有畏,这样,才是合格的中层!

而对于考核高层,就是裁判员,裁判员就是只管人不管事。因为高层只负责用好人,该管则管,不该管千万不要管!给下面的人多留点空间,允许人犯错,这样才能使下属迅速成长。万万不能做诸葛亮般的人物,最后累死了自己同样亡国,因为不是后续无人,而是没培养人才。

才能、德行、胸怀,这就是检验基层、中层、高层的用人标准。

才能和胸怀大家都能理解,需要解释一下的是中间的德行,什么是德?即品格;

什么是行?即性格。一流的人:品格为方刚毅,做人如山,以不变应万变,性格为柔韧圆通,做事如水,以万变应不变。这就是德行。

用人理念:讲文凭更讲水平,讲职称更讲称职讲阅历更讲能力,讲资历更讲奉献,讲道德更讲风格用人理念是小、中、大企业都必须具备的,特别是对于小企业来说,可以无理论,但必须有理念。在用人方面,没有正确的用人理念,招来人也是白招!到最后,为了壮大实力,而盲目扩充人数,越招越大,只会成为大大泡泡糖,一戳就破了。一般的企业在用人理念方面,讲的就是文凭、职称、阅历、资历、道德。而在我这里的体会则不然,这些东西对我来说,不是完全正确。这些也要讲,但企业不是政界,不是学界,更不是单纯的慈善事业,没有财政拨款,没人能给你买单,所以在用人方面,我更多的是讲水平、称职、能力、奉献、风格。

所谓的文凭,就是学历,现在的教育背景下,很多人都为了学历而历学,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了,再问问小学的课本,早就不记得了!当今出来的本科生,连一个适合的工作都找不到了,还谈什么知识改变命运?理性理想,水平是不是比文凭更重要?

再说说职称。财会专业的本科生稍加复习就能考上堂堂的注册会计师,真让他去大公司,连个出纳都做不好。而真正称职的财务大总管,什么财务方面的事情都能理顺做好,您放心,让他去考注册会计师,他不一定考得上!这就跟真正的美国人考不过中国的英语6级考试一个道理。所以说有职称不能代表能称职!

说到阅历,确实很重要,但阅历相对能力来说,阅历是无力的。很多人以自己的阅历自豪,却忘了阅历只是过去,并不代表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企业是做出来的,是需要实际行动落地的,一切的辉煌仅代表过去,未来永远是空白。所以,可以用阅历去壮志凌云的想,但必须用能力脚踏实地的做!

很多地方论资排辈,那是短缺经济的年代,过剩经济的今天,有资历的人需要讲的是奉献,要学会奉献,把机会、荣誉、掌声多让给年轻人,这才是成熟的表现——稻子成熟了,就该低头了。何不将阳光和雨露多奉献给年轻人,让他们茁壮成长呢?搞企业切勿出现鞠躬尽瘁却死而无后已的人,有了资历更要奉献!

最后说到道德。什么是道德?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方为道德。道德是做人必须具备的,而做企业的人除了道德之外,更讲风格。

本人的理念可以归结为:“讲文凭更讲水平、讲职称更讲称职、讲阅历更讲能力、讲资历更讲奉献、讲道德更讲风格。”

用人心态:

我的第一上帝是赏识的部下、我的第二上帝是尊敬的领导、我的第三上帝是忠实的顾客。

说到心态,不只是对下属,而是作为企业来说,面对所有人的时候,应该用什么心态。企业不是政府,不是做学术研究,更不是慈善机构,所以在企业里的任何一个人,面对的人群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部下,第二是领导,第三是客户。

很多人说“您是我的上帝”,说客户是上帝,客户是衣食父母;

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声音,随着与时俱进的今天,在企业家的内心深处,是否反思过,真正第一的上帝到底是谁?我告诉你,真正的第一上帝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赏识的部下。我一直提携厚侍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的第一上帝就是我赏识的部下。

真正想把人用好,就是把你想用的人当上帝!要说出来,更要做出来。我负责任地说,想要培养下属,先给下属做好下属,想要锻炼秘书,先给秘书当好秘书,想要有称职的部下,先给部下当好部下,想要下属做好服务,先给下属做好服务!不要摆谱,可以讲资格老,但绝对不能讲老资格!

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层,对部下,都须从思想到行为都表露出这么一个心态:“我能为您做点什么?我还能为您做点什么?您能让我为您做点什么?”这样的心态,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举个例子,和团队一起吃饭,会有下属给你敬酒,而作为领导的你,能不能先给下属敬酒?能不能用实际行动为团队服务一次?

我在企业这么多年以来,都是把我赏识的部下作为我的第一上帝!只有这样,从内心出发,然后用实际行动去赏识你的部下,这样你的部下会为了这份赏识更加努力。必须用实际行动让部下做到“两袋”(口袋和脑袋)丰收!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第二上帝就是我尊敬的领导!领导咋说我咋办,用脚踏实地去落实领导的壮志凌云。领导发话,我们就必须把好的事情做得更好,麻烦的事情也做得尽善尽美。具体落地怎么做?定标准一丝不苟,树品牌十全十美,做项目百璧无瑕,抢进度千方百计,保安全万无一失!

忠实的客户是我的第三上帝!做为决策层,外树一面醒目旗帜,内敛一支精英团队,做到最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做到大精强优或专特精美,把第一上帝(赏识的部下)和第二上帝(尊敬的领导)服务好,第三上帝(忠实的客户)就自然有了。需要说明的是,客户虽然排在第三,但同样是上帝!

用人风尚:

六分人才,八分使用,十分待遇

很多老板在用人方面都有一个定式,就是“你干多少活我给你多少钱”,这样的下属会是什么样的呢?下属只会“你给多少钱我干多少活”。到最后,企业不是做烂就是做死。心胸不够,风尚不行,如何能用好人?又如何能成就大企业?

你为什么不能厚侍员工?说白了就是太抠门!有人说过“啥骄傲?牛呗!啥谦虚?装呗!啥节俭,抠呗!”抠抠搜搜连员工工资都舍不得发,待遇都不愿意涨,还做什么企业?为什么有的企业能留住人就是:“六分人才,八分使用,十分待遇!”你只有让六分的人,做八分的事情,给他十分的待遇,让他不断地在企业里用犯错(因为能力不相配)去进步,你才能真正锻炼出你适合的人才!有的企业犯错一次提拔一次,而员工由于做不称职的事情,而又给了超出希望的工资,他一定会倍感珍惜,一定会加倍努力的做好每件事情,做到“做事无私也有畏”。当员工被你锻炼的称职了,你又给他更高的岗位,给他更多的待遇,允许他犯更大的错,让他又一次成长、成熟,这样反复锻炼,最终只要是人物,就能打造出来!而其他的事你也就不用烦了。到最后,你拥有的团队是你一手打造出来而并非空降兵的时代,这都已经成为了你忠心的干将,同样也是你最忠诚的部下,能够和你在事业的道路上走到终点,那你的企业何谈不能做大、做精、做强、做优?对自己的部下在用人风尚这方面多厚侍一些吧!要说明的是,不只是厚待,而是厚侍!用厚博之举去侍奉员工!

用人方法:

用人疑、疑人用,理性疑、感性用,公开疑、透明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那是短缺经济的年代,在过剩经济的今天是行不通的,在用人方法上,记住只要是人物,就都是有争议的,只要是人才,就都是个性的。很多国家在历届选举的时候,最后选出的总统,票数都不会过半,这就证明了领袖,都是有争议的。企业用人也应如此。

在用人上,只要有能力,人品没问题,就大胆的用!有能力的往往是有个性的,翻开历史的篇章,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有名的丞相、能干的将领,哪个不是有个性的?作为企业,在用人上应该“关爱个性,尊重个性,保护个性”,要容得下能人,只要这个人心中是一个中心(一个中心为中,两个中心为患)。

人才难于用好,说什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哪个年代说的话啊?那个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当今做企业,“用人不疑”是对企业不负责任,“疑人不用”是对企业最大的犯罪!本人认为“用人疑、疑人用;

理性疑、感性用;

公开疑、透明用。”这就是做企业最好的用人方法!

只要企业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这样才有可能基业长青。

用人技巧:

善于发现、倾情呵护、从容包容、慷慨使用

首先发现能人的长处,然后呵护他们的观念,包容他们的个性,最后大胆给权,让他们拥有自己的舞台。这样的人才不仅能留住,更能把企业当家,把事情当事业做,这样的人才到最后,就能说主人话、办主人事、尽主人职。

用人胸怀:

多赏识,少谴责;

用其长,容其短;

刀子嘴,豆腐心

要知道赏识使人成长,谴责使人成熟。一流的企业是一流的商学院,如何让企业的员工能迅速成长?不断的赏识、表扬,让他们的脚步跟上心灵。而当到了需要员工成熟的阶段,就要用“刀子嘴、豆腐心”的态度去谴责他们,让他们的心灵等一等脚步。怎样算成熟?——“稻子熟了,就该低头了”。

用人境界:

对基层——待遇留人、对中层——情感留人、对高层——事业留人

如何留住人?在这里,理顺为三个层面。对基层的人员,方式是用待遇留人,因为基层人心地纯朴且待遇少,他们需要钱,能多厚待他们就尽量的厚待他们;

人不能把钱带进棺材,那为什么不能多用之于民呢?让基层的人过更好的生活,使得基层人更努力的工作,这不是双赢吗?

对中层的人员,方式是用情感留人。单纯的物质文明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只有用真感情去交往,把这些人当成家人对待,可以严厉,也可以宽容,可以赏识,也可以谴责。做到真正以员工为家人,这样,这个层面的员工才会以公司为家,会为了这个自己的家而投入更多的忠诚和心血。

对高层的人员,方式是用事业留人。这个层面的人往往都能独挡一面,也确实想有番作为,闯出自己的天空。待遇和情感的投入,还不能满足这类人。他们需要什么呢?他们需要的是一份事业的尊严!给他们平台和施展的空间,给他们财力和物力的支持,甚至让他们成为你的合伙人,又有何不可?

用人哲学:

成长型,成熟型,成功型

只要一说起哲学,很多人就会讲一大堆正确的废话,其实优秀的都是简单的,但简单的并不代表都优秀。我的用人哲学也很简单,还是分三个层面,即:成长型、成熟型、成功型。当今社会不能把“失败乃成功之母”一概而论,这是不理性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对于成长型:既讲失败乃成功之母;

对于成熟型:又讲成功乃失败之母;

对于成功型:优劣鲜明乃母中之母。这就是我的哲学。

成功用人:

敢于否定、勇于创新、善于善败、乐于取舍、成于归零

如何用人才算成功?也就是所谓的“成功用人”,在我看来,也只有简单五句话:“敢于否定,勇于创新,善于善败,乐于取舍,成于归零”。只要做到这五句话,想不成功都不行。

【篇四】

中层管理者大部分是基层员工在原有职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因工作成绩优异、工作能力突出提拔而来。往往初为管理者一时难以转换角色,管理结果差强人意,这时如何学习做好一个合格的中层管理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起着承接作用,作为一个连接着领导和基层员工的枢纽,需要学会站位,统筹全局,提升思维高度,不断的将企业的营养灌输到基层员工当中去,带领着基层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踏实奉献,将二者相互连接、相互交融。

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既是员工、又是管理者,既要服从领导的安排,又要统筹安排好员工,这就要求中层管理者对于自身角色的转换,要在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寻找黄金分割点,准确的拿捏自己的位置。既不充当老好人,也不做死板的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学会用制度管理员工,在生活中做员工的知己,互帮互助。

对于中层管理者而言,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懂得如何将自己的压力和工作任务合理分解给员工,知道如何使用一套完整的体系对其进行监督,从而使得自己能够获取充足的时间去做更加重要的事情。

中层管理者不仅仅要提升自我,更重要的是带领团队共同进步,要时刻以团队为重心,促进团队发展,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去为团队的进步出谋划策,让团队有目标可可努力,有发展可奋斗。

中层管理者虽然只是管理者中的一员,但只要能够扎实走好每一步路,做好企业的管理者,做好员工的领头羊,未来的发展机会和发展道路将不可限量。

【篇五】

中层干部是一个单位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是单位中一个重要的层次,是联系组织机构高层与基层的桥梁和纽带。中层干部的“中”字,说明它在中间,兼有领导者与下属的双重身份。当前有很多单位面临后备干部不足的问题,后备干部培养不足,年龄断档,青黄不接。中层干部作为基层单位落实、执行、管理、服务、联系、沟通的中坚力量,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中层干部如何更好的发挥自身价值,也值得每一名中层干部深思。

时至今日,自己成为一名基层单位中层干部已有两年多时间了。当好一名中层干部,个人认为既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既要具备岗位相关知识和业务能力,又要有较强的文字总结能力。中层干部作为分管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最重要的是要自己会干,熟练地掌握业务知识和技能,工作态度认真,工作作风扎实,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下面就我对如何当好一名中层干部谈一些个人粗浅的心得体会。

一是中层干部要有责任心和担当意识。有没有责任心,责任心强不强,能不能担当的起重任,是能不能当好一名中层干部的前提和思想基础。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对自己所担任的工作应该主动负责、敢于负责和善于负责,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有解决具体矛盾的勇气和能力,还要有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担当。

二是中层干部要掌握工作方法。中层干部承上启下,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个好的中层干部对于搞好一个科室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工作方法:能自己完成的工作不推诿,能快速完成的工作不拖延,能沟通解决的工作要主动,报告困难说方案,报告结果讲成效,筹备工作提思路,推进工作有反馈,沟通协调讲方法。

三是中层干部要处理好工作中的问题。例如请示与汇报的问题。请示工作要讲程序,先向直接分管的领导请示,不能越级,经分管领导同意后可再向上请示。在请示时,既要客观实际讲问题,又要拿出解决办法供领导参考。汇报工作也要讲程序,除向分管领导汇报之外,有需要的,还可以向主管领导汇报,汇报时,如果主要领导提出了对部门或者科室工作的意见,要及时向分管领导转达,以利于贯彻落实。

四是中层干部要处理好工学关系。作为一名中层干部,要不断提升自我,多听、多看、多研究,有培训、轮岗交流的学习机会要珍惜,尚未有培训交流机会时也要注重自我修炼,在平时多下功夫。业务知识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处理好工学关系,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善于学习。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前辈同事学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结合工作实际,学以致用。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不断积累。遇事多看看前辈们的处理方式方法。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五是中层干部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层干部作为一个单位的中坚力量,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啃硬骨头的精神,越是面对棘手的问题,越要沉着冷静,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工作中难免有急躁情绪,要努力克服,不断成长成熟,处理问题不要慌乱中打乱仗,要有思路、有条理,在想清楚、弄明白,行动中事半功倍。同时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勤勤恳恳地做好工作。

中层干部岗位是一个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展示自我的平台。任中层干部两年多来,最大的体会就是干了的都是“自己的”。有些工作没干过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一不小心就会说出“外行话”。作为中层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担当意识,在实干中得到的经验,在工作中得到的收获。还是那句老话:失败是成功之母,尽管是失败的教训、反反复复的重来,最后也会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

当好一名中层干部,要学习要总结的还有很多。与君共勉。

【篇六】

“基层工作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干好基层工作,必然要有一名好的基层领导干部,当好一名烟草商业系统基层领导干部,不仅是时下社会对基层党员干部在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当前烟草商业系统对县局(分公司)领导干部在形势下立下的基本准则。

**年7月底以来,**省局(公司)先后印发了“转变工作作风,向懒政作斗争”、“讲使命强信心、讲责任比奉献、讲担当做表率”等系列活动实施方案,旨在全省系统中深化“使命、责任、担当”意识,改进干部职工工作作风,这无疑是对基层县局(分公司)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一名烟草商业系统的基层领导干部,接受上级烟草专卖行政机关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既要担负着上级烟草专卖行政机关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又要兼顾地方政府的各项工作要求。特别是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行业发展的重重压力传导基层,基层单位可谓重任在肩。

身为县局(分公司)主要负责人应当如何做、怎么做,相信很多领导都进行了思考和摸索。九江市局揭东轲局长提出,一名好的领导干部要有破解难题的智慧,勇于担当的责任,关心员工的爱心,为我们做好基层领导指明了方向。结合九江县局实际,我把这三点要求细化为:高筑墙,广积粮,打造省产品牌烟。

一、高筑墙,夯实基础管理工作

所谓“高筑墙”,在军事上而言,意为稳固防御,不着急向外扩张,先把自己的军事根据地打牢。基础管理工作,对于任何行业来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政企合一的烟草商业系统来说,高筑“基础管理之墙”,是实现各项工作目标的坚实基础。勇于担当的第一步,就是要扎实落实基础管理工作要求。因此,一名县局(分公司)主要负责人,必须要具备筑牢“基础管理之墙”的能力。

高筑“基础管理之墙”,要聚焦薄弱环节。在“木桶理论”中,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紧抓薄弱环节,补齐短板是达成目标的必经之路。要打牢基础工作,首先要根治思想意识上的薄弱,**年春供前夕,为了给全体县局干部职工加油打气,我部署召开了“全力迎战**春供两场硬仗动员大会”,以“四个一”要求整顿全员工作作风,以鼓励干部职工发表春供宣言的形式,调动干部职工思想状态,直面春供硬战。

高筑“基础管理之墙”,要聚焦重点环节。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夯实基础管理工作要提纲挈领,分清主次。我们对照**省局(公司)提出的“全面打硬仗,实现二三七”,落实九江市局(公司)**年工作主线,提出了“打出成效、打出声威的市场保卫战;

夺回自信、夺回份额的销售进位战;

不饶点滴、不饶自己的精益攻坚战;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队伍提升战”等四场硬战,撸起袖子加油干,一锤一锤钉钉子。随后,省局(公司)进一步提出了“市场净化、客户净化、市场管理网格化、品牌亮化、队伍净化”的工作要求,九江县局逐一对照“五化”要求,一一推进了“清无、治乱、拔点、断流”的专卖市场监管、卷烟打私打假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眼球计划”、“内鬼”专项整治等等系列活动,将县局的实际情况与上级工作紧密结合,有的放矢推动基础管理。

高筑“基础管理之墙”,要形成全员合力。今年,**省局提出打好基础管理攻坚战,既是攻坚,必然是兼具重要性和艰巨性。因此必定需要我们一把手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动担当的精神投身工作,带动上下左右,同心同力,力聚一处。在九江县局,无论是市场监管还是品牌培育活动,我们县局班子成员总是冲在最前面的人,带着员工干,干出应有的样子,在我们班子成员这种“以身作则”精神的带领下,县局从班子到中层干部再到基层工作人员拧成了一股绳,一股巨大的合力令人振奋。

二、广积粮,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所谓“广积粮”,在经济上而言,寓意积蓄兵马粮草,广揽人力物力,将自己的综合实力做大做强。作为县局(分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我们是最接近市场一线的基层领导者,近距离感受行业呼吸脉搏的同时,也肩负着培养新人,教导员工,为企业的永续发展积蓄后备力量的重担。关爱员工,更多的应该体现在帮助他们学习成长。因此,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县局(分公司)主要领导,需要具备着眼企业持续发展的长远目光和甘于奉献自我、培养人才的胸怀。

广积“知识”之粮,培养员工“终身学习”的习惯。为提升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在我的倡导和班子成员的精心策划下,成立了诗词学习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体系学习小组、qc兴趣小组、法规学习兴趣小组、悦读兴趣小组、摄影学习兴趣小组、志愿服务小组等八大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制定了周密学习计划和翔实的月度学习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学习、测试及总结活动。此外,作为县局党支部书记,为了抓好党员的学习,我将全体在职党员分为两个党小组,每月定期开展党小组学习,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到实处,以十项“学思践悟”系列活动的开展,提升党员素质,切实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广积“测试”之利,养成员工“真学实做”的思维。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考场上见分晓。在九江县局,考试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学习模式,每月定期开展“法律法规知识每月一考”,党员“每月一考”,县局班子成员与中层干部就当前重点工作开展的“每周一学、每周一考”以及全省执法考试前,县局班子成员利用晚上下班时间,组织新增网格工作站执法人员开展的执法资格模拟考试,都是县局“以考促学”的常态工作!而作为县局的班长,员工的“眼睛”时刻是盯着我的,所以我必须用加倍的勤奋和努力为员工树立榜样。靠着“不饶自己,不饶点滴”的信念,我相继拿到了国家高级(一级)企业培训师、国家二级卷烟商品营销师、qc中级诊断师等极具含金量的证书,“张局长每天工作这么忙都拼命的在学习,我们普通员工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呢!”。这是我们县局干部职工常说的一句话,很欣慰也很庆幸,我的学习劲头起到了鼓舞县局干部职工努力前行的正面作用。

广积“民主”之意,激发员工“拼搏向上”的活力。**年,伴随着市场网格化工作的推进,为了给县局长远发展积蓄人才力量,在我的部署安排下,九江县局开展了中层管理岗竞聘及民主测评活动,经过民主公开的竞聘,县局两个网格的4个管理岗位,有3名是聘用职工担任,打破了基层干部任用的身份界限,择优任用。这一大胆的创新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县局青年干部职工的潜能和活力,也增强了老职工危机意识和进取意识,极大的激发了队伍活力。

三、直面持久战,打造省产品牌烟

当下**烟草商业系统的省产烟培育工作,现在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外有控烟环境的日益严峻,内有其它品牌烟强势品牌挤压空间,再加之涉烟违法手段的不断隐蔽,**省产烟的品牌培育要怎样才能在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直面难题,我们分析、摸索的破解之道就是:直面持久战,打造省产品牌烟。

打造省产品牌烟,是基层领导干部的使命和责任。作为一名**烟草商业系统基层领导,卖好省产品牌烟,是我岗位的使命,是扛在肩头的责任,更是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年年末,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凌成兴在**烟草调研时提出,**烟草要打好“一个翻身仗”,再上“三个新台阶”,其中的翻身仗即打好省产品牌烟省内营销的翻身仗;

为将凌成兴局长和省局党组确定的“237”发展目标落到实处,九江市局(公司)负责人揭东轲结合主责、主导、主控工作要求,提出了“执行是纪律,任务也是纪律”的工作方案,九江县局主要领导迅速落实行动,以“执行是纪律,任务也是纪律”为信条,狠抓卷烟销售工作。

打造省产品牌烟,需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斗志。**年,面对行业前所未有的困境,我带领班子成员直面困境,以“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斗志,鼓舞、带动着每一位县局干部职工。在春供期间和端午节前,为了挤出一切可用的时间投入工作,我把“家”安在了单位,把办公室安在了“市场上”,春节前的25天,端午前的15天里,我没有回过一次家,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在“眼球计划”的推进过程中,为了节省工作时间,我常常利用周末及晚上休息时间开展客户拜访和维护出样工作;

外出市场宣传时,我就是“客户经理”,动手搭宣传帐篷,发宣传单,为消费者点烟,和同事一起爬上公交车在每一个汽车座位上放上宣传单!自担任九江县局主要领导以来近两年,我没有时间去游览九江县的名胜古迹,但是有幸在市场走访和宣传中踏遍了九江县美丽的、大大小小16个乡(镇、场、区),每次去市场调研与零售客户促膝长谈我都能收获很多很多!

打造省产品牌烟,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型工作思路。在工作中,我常常告诫县局干部职工,“既然领着企业发给我的薪酬,就要毫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的价值,这是对企业的忠诚,更是对自己的负责”,一名合格的基层领导干部,当拥有敢于打破常规,屹立潮头的改革勇气。九江县局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九江县烟草特色的企业管理创新之路。首创约谈制度。**岁末,九江县局提出的烟草部门联合公安、工商部门对违规卷烟经营客户进行约谈的制度在全省得到推广。首创四类营销。自**年开始,九江县局陆续开创了节日营销、事件营销、终端营销、驻店营销,在深化品牌宣传的同时,帮助消减社会库存,极大提升了客户满意。首创“两竞”工作。今年,网格管理工作推进以来,九江县局推行了“中层竞岗,线路竞标”工作,充分搅动队伍思想,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更是得到了省、市局领导的密切关注和赞扬!

高筑墙,夯实基础管理工作;

广积粮,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直面品牌培育这场持久战,用恒心和毅力打造好省产品牌烟!前行之路,从无坦途,总要越过一岭又一峰,闯过一关又一坎。基础管理的攻坚、队伍素质的提升、省产烟的品牌培育之战必定是曲折而艰难的,一名优秀的基层领导干部,当以政治上的坚定正确,思想上的成熟周密、本领上的出类拔萃,行动上的务实担当,带好队伍,让队伍形成良好的化学反应,为队伍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带领队伍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职业生涯的两万五千里!

第四篇:如何做好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

如何做好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

为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干部的科学管理水平,我有幸参加了由市经信委委托,武汉工业职业教育协会举办的车间主任管理培训班。这次培训主要内容有“车间主任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及职业素养”、“车间主任的职权与车间管理”、“执行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车间团队建设及学习型企业创建”等,课程安排内容贴近工作实际,针对管理实用性强。短短两天培训,使我受益非浅,不仅对自身的业务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对今后的日常管理工作有了针对性的指导,特别是对创新管理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现就如何做好管理工作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车间主任在企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员工联系领导的纽带。有句话说的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车间主任这个头衔,在企业生产管理当中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岗位,他的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生产效率,乃至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好坏。怎样使车间的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当好这个领头人,我想不仅需要有坦诚宽广的胸怀,知人纳谏的睿智,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

在工作中要认真严谨,待人和善,有困难时要挺身而出,时时处处要以身作则。另外,在不忘加强思想理论方面的学习的同时,还要

认真钻研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把管理工作做好。

二、制定新的管理制度。

抓好管理工作,我认为关键是抓制度。因此,在工作中我们不断的制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用各项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并通过日常的检查督促,逐步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鼓励员工自觉按规程去做,固化良好行为,改正错误行为,为管理的正规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安全管理,牢固树立职工安全意识

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要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第一位。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生产,甚至整个公司的经济效益,因此,安全工作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安全生产工作。制度是屏障,文化是纽带,职工的安全素质和技能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为此,要认真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安全机制,强化安全责任,加强有关安全知识的传授,时刻把安全教育牢牢抓在手上,贯穿于生产(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岗前培训、经验交流、事故分析等形式,使全体人员知道本岗位的安全工作的重点,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熟悉事故防患措施和预案,努力提高安全系数。并做好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要培养职工的安全意识,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改善职工的安全环境。

四、抓好管理,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管理水平是企业形象、管理水平和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是衡量企业素质及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抓好管理最有效的措施是学会日常管理中: 1、将复杂的过程简单化; 2、将简单化的东西量化; 3、将量化的因素流程化; 4、将流程化的因素框架化; 搞好管理,有利于企业增强竞争力 , 改善工作环境,保证安全生产,提高职工素质,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抓好员工培训工作,提升员工技术、能力水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新。一个企业要想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员工培训,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职能,是组织人力资源资产增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组织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所以企业应不断地进行职工培训,向职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培训良好的行为规范,使职工能够自觉地按惯例工作,从而形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通过培训,可以增强职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增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及团队精神。员工培训是提升员工技术、能力水准,达到人与 “ 事 ” 相匹配的有效途径。同时职工培训是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员工培训工作对于企业来说是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必须长抓不懈,应制定长期的员工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制定具体多样的培训主题,在培训的内容上体现不同的深度。要定位准确,因岗有别,各有侧重,精心组织,注重效果。针对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状况,掌握不同层次人员培训要求,本着 “ 缺什么,补什么 ” 的原则。同时,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办法,唤起员工现实危机感,使员工从“ 要我学 ” 转变为 “ 我要学 ”,培养员工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

六、提高员工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

坚持每天召开班前会,把上个工作日的工作进行总结,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把当天的工作安排进行部署,做到每个人都心中有数,使员工树立以司为家的敬业精神。通过从管理团队自身做起,加强沟通交流,搞好团结协作,逐步形成一种人人都把事情做好,充分激发出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社会在发展,企业也要跟着发展,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训和提高,强化管理,节能降耗、挖潜内需、节约开支,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凝聚力,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做好铺垫,齐心协力使企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五篇:一个小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心得

一个小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心得

001学会接受不同的意见

在面试员工的时候,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离开上一家公司?”他的答案是:“我的观念经常跟上司不一样,他的很多想法和观念,我很难认同,所以我辞职了。”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在面试很多刚大学毕业没多久的人的时候,都遇到过类似的答案,归纳起来,就是:我的意见和看法跟上司的不一样;或者,上司的观念和看法跟我的不一样,我觉得很难发展,所以我辞职了。越是80往后,靠近90,或者90后的人,答案越发惊人地一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让我想起来一个著名的例子。京瓷的创始人稻盛和夫,大学毕业后,进入松风工业工作。在这家公司发不出工资、大家都在外面罢工的时候,他却带着自己的班组埋头干活,并将产品扔到墙外,让一位女员工偷偷送货给客户。但当这家公司的业绩有改善,更换了上司之后,上司一句“你到底懂不懂新型陶瓷啊?”却将其激怒,决定辞职。辞职后,他便创办了后来名列世界500强的京瓷。但这两个看似相似的例子,却有非常本质的区别。稻盛之辞职,并非是他初入行,啥也不懂。而是在他主导研发,并成功开发出产品四年之后,因了真不懂行的上司的不尊重。也就是说,稻盛和夫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有非常专业的判断。这个时候,不懂行的上司瞎指挥,确实会破坏掉他的前程。所以,稻盛要判断他的职业生涯,到底还能不能顺利发展下去,他的事业,还能不能继续发展。当这些都达不到的时候,选择离开是上佳之选。而刚入社会的大学生呢,还是些社会新鲜人,是真的不懂专业,且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之所以离开以前的公司,凭的就是一管之见和一时之气,缺乏理性的思考和专业的判断。也许,时过境迁之后,会发现,上司未必就是错的,自己也未必就是对的。其实,刚踏入社会,进入公司,我们本身还对工作都不了解的时候,又何来的对错呢?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积累,一点一点刷新的。即使我们积累了一点工作经验,发现自己的观点与上司的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何以认为上司就错了?成功的方法,不止一种,解决问题的路径,不只一条。一个问题要解决,一个项目要推进,会面临很多复杂的条件和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很多需要应变的地方。对的条件,不掌握好,可能就变成不利的条件了;负面的资源,利用的好,可能会变成有利的因素。我们需要学的,不仅仅是在表面上看起来它的对或是错,而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利用时机、资源及应变的能力。即使上司真的错了,又如何?我们的成功,是用失败累积出来的。优衣库的创办人柳井正写过一本自传,书名就叫《一胜九败》。上司错一次,我们直接汲取成功的经验,少一次失败的机会,就多了一份成功的把握,有何不好?退一步讲,即使错了、失败了,错与错、失败与失败的原因,也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如果自己能看到一面,在实际的操作中又能经历另外一面,错一事而得两份教训,不是直接缩短了我们成功的时间和路径吗?如此看来,因了上司之错,负气离开,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自己放弃了快速成长的机会。实际上,我们更需要的能力,是如何能将一个大多数人都认为和做起来会错和失败的事情、项目,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能力,做成功。一件事情,一开始,大家都认为难以成功,如果你能以自己的观察、应变能力,在发展中,将其逐渐修正入正轨,促使其成功,不正是你发挥才华和体现能力的地方?我们大多人都希望一开始就把一个项目看准,一击成功。但实际操作中,何其难也。经营一家企业,三年前你看时,是非常好的机会,大把可利用的条件。三年后再去看,所有的条件可能都会逆转,全部变成对你不利的因素。那时候,你如何?而且,企业的经营,往往就是在如此的反复纠结中成长的。因此,要想在企业很好发展下去,我们不仅需要能在逆境中分析判断的能力,更需要在挫折中顶住压力,扭转局势的能力。要做到这些,我们首先要摒除掉的,就是不认同就辞职的思维模式和工作

习惯,而是先从挫折、失败、接受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意见开始。

002远或者近,其实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到山东之后,我招过超过100名员工,大多数,我都会看看,跟他们聊聊。我常问的问题之一是:“你为什么要来这里找工作?”我得到的答案,95%是离父母近,可以照顾他们。但实际上呢,我看他们在公司,两三周才回一次家。有时候放假几天,还看他们待在宿舍玩。我以为他们离家远,一问,才知道,最远的,也就两三个小时车程,大多数人离家不足一小时车程。远,或者近,其实早就不是一个问题。现代交通如此发达,飞机,一小时飞近千公里;高铁,一小时300公里;动车,一小时超过200公里;坐汽车,一小时超过100公里;即使是步行,一小时也超过5公里。但是,周日早上的一个懒觉,就去了两个小时,如果再磨磨蹭蹭,洗洗刷刷,丢三落四,吊儿郎当,下了楼,忘了钱包,上去一趟,下来,又忘了手机,再去一趟,如此这番,三个小时没了。就这么会时间,已经可以从济南飞到几乎祖国的任何地方了。甚至可以从青岛飞到大阪,或者东京了。这真应了一位诗人的诗句:“心近,天涯咫尺;心远,咫尺天涯。”而至于离家近,能照顾家人,或者让家里有安全感的说法,粗听,是对的。细想,其实也不是那么回事。只要家人都健康,无大痒,那么,所谓的照顾,其实是让家人心理上有一种安慰或者安全感。但我们却常常忽略了这些。我常常见到,很多人离家是近,周末通宵游戏不回家,反而引得父母周日早上带吃的东西来送。或者一言不合,跟别人打架了,让父母托关系去处理。或者与上司不睦,回家跟父母发牢骚,自己进来狼窝,父母担心,偷偷去请客。甚或者,三天两头换个工作,弄得父母放下颜面,到处去托关系找工作。这是照顾家人吗?非也,是被照顾,是让家人担心。我曾经做过的一家公司,老板是个马来西亚华人。他在全球有七个办事处,每个月,超过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外面飞来飞去。我跟他在一起的日子,发现他无论如何忙,每晚都要打个电话给家人。如果亲戚朋友结婚或者有事,无论再忙,他到要飞回去参加。我也在槟城的总部与他共同工作过一段时间。他喜欢养花,每天早上将花自己搬出去,浇水,修剪。他还给办公室每个人的桌上放一小盆花草,养的不好的,他去帮忙处理。我还去过他家,他一进门,就开始拖地,喂鱼,浇花。家人或者朋友,都觉得他是最可值得依赖的人,有些什么难处,都来找他。但这,似乎跟距离远近无关。人生何其漫长,一个只要还能自己动手做事的人,其实犯不着我们去强行把他手中的事抢过来,自己做。对父母,这种照顾,也大没必要。我们在外边工作的时候,要真正成长和超越,让父母觉得有成就感。我们在处理公私事的时候,成熟得体,让父母觉得放心、安心。对待自己的亲戚朋友,真诚,坦诚,让家人觉得可靠踏实。无论你身边的任何人和家庭,发生意外或者遭受变故的时候,你能马上给予他们安慰、帮助,以及精《浪漫一生泡妞秘籍2011》让qq上的美女主动联系你神上的支持,让他们觉得,内心深处,有一个支柱支撑,自己绝对不会倒下„„这些,才是真正的离家近,这才是对家人的真照顾。

003 担当

有天,我看见制造部经理的脸色非常不好,于是问他:“怎么了?”他答:“我着力培育的两个人,走了。令人非常气愤的是,他们一个说是父亲生病,另外一个是说出了车祸,于是我就请了假给他们,结果今天我才知道,他们两个人跳槽了。人怎么可以这样?”我知道他的潜台词:“人怎么能这样胡编乱造?怎么能这样没有信用?怎么会这样„„”我知道他在这两个员工身上确实倾注了心血,真心真意对他们,悉心教他们东西,甚至连生活方面的困难都帮他们解决过。但这俩哥们,却因对方高一两百块钱一个月的工资,不惜撒谎,不惜以如此近乎“自虐”到你没有理由不准假的借口,走了。我知道他的难过,但说实话,类似的人,我见多了,都见怪不怪了。但为什么他们会这样?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起初,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也是很气愤。以我所受过的教育和训练,难以理解,人何以会被训练到脸不

红心不跳随意说谎骗自己日日相处的同事和上司的程度?有一回,我甚至在家,跟老婆抱怨了好久。老婆倒是很从容,等我诉说的口干舌燥,静下来喝水的时候,接口道:“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担当。他们其时理解你们对他的付出和好,因此,想离开的时候,难以启齿,更加不敢正面面对你。这其时是一种逃避行为。”我一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我想,这主要可能跟教育经历与成长环境有关。这些80及90后的小家伙们,大多都是些独生子女,打小从家里开始,到念书,到工作,几乎是被宠大的。想想,四个老人对着一个孙子,那不叫教育,那叫做呵护,叫哄。哄着去学校,哄着回家,哄着成长。从小到大,孩子若想要个什么东西,父母屁颠屁颠就买了。如果父母不买,祖父母也买了,或者祖父母骂着儿女给孙子买了。这种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没有学会和经历过什么叫拒绝的人,从来不考虑父母感受,不想钱是如何赚来的人,怎么会懂得和理解,什么叫担当?所以,当他有一天,忽然面对难以抉择事情时,往往选择了逃避。只要不面对,对于他们来说,相当于就是过去了。再想想我最近面试的经历,越发觉得这方面的问题很严重。前一段,一个十八九岁的小男孩来面试,我问他:“你兄弟姊妹几个?”他答:“两个,我跟我姐姐。”我问你们年龄相差多大?他答:“姐姐大我13岁。”我问:“你们家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他答:“农村,父母都务农。”我问:“你平日都干些什么?”他答:“玩。”我问:“你有帮父母种过庄稼吗?”他答:“没有。”我问:“你在家玩了几年了?”他答:“两年。”我问:“玩了两年你都没下过地?”他答:“嗯。我不喜欢种地。”我问:“那你喜欢干什么?”他答:“打游戏,聊天。我喜欢动脑的工作。”面试完,我目送他出去,隔着窗玻璃,看见门口,他的父母和姐姐一起围着他,将他接走了。这样的小孩,虽非独生子,但会有担当吗?另外一次的面试,也让我记忆深刻。有天,我们要招个网络维护员。初始的女孩告诉我,有一个,条件非常不错,我可以看看。我进到会议室,看见一个很帅的小孩子,穿着打扮很干净、整齐,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第一印象相当不错。再看他的阅历,在上海一家很大的电脑厂做过软件测试,专业能力还不错。当一开口谈的时候,我却非常失望。他说,他之所以辞去前一份工作,来这找工作,是女朋友在公司附近上班,女朋友家极力反对他在上海上班。我问他,你想回来吗?他答,不想。我问,那你为何又选择回来了?他答,女朋友她初中毕业,观念很固执的,拗不过。我好奇,问,你女朋友做什么工作的?他答,买表的。那一刻,我立刻想到,他女朋友肯定很漂亮,所以他才会如此低声下气。于是我又问,你将工作了两年的基础完全放弃,跑到这里重新开始,不觉得可惜吗?他想了半天,说可惜。我问,如果你女朋友工作调动到其它地方去,你怎么办?他答,那我也不走。我说,既然如此,那你为何又放弃上海的工作回来?他答不上来。我又问,在寻找工作上你如此被动,每一次的选择都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进步,很可能未来你的收入一直比女朋友低,怎么办?他答,不可能吧。而后在那里喃喃自语,不知道讲什么。这个,则是没有主见型。如此没有主见,又何来担当?以上,绝对不是个例,带有非常的普遍性。比如,在论坛上,常常看到大批不想上班和讨厌上班的年轻人,在上班时间,偷偷溜上来发牢骚,互相抱怨,交流逃脱工作和逃避上司检查的心得。这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群啊?加上在山东两年的这些面对面的交流,我对这方面的感觉就更明显了。另外,在招工中,我们还发现,女孩子的整体素质已经全面超越了男孩子的整体素质。在很多岗位上,我们都不得不从女孩子中选拔。这样,公司女孩子的比例,已远远超过了男孩子。也许,这跟山东重男轻女的风气有关,造成了家人过分溺爱男孩子,反而使得他们的主见和担当能力下降?但无论如何,这已经是个不能忽视和逃避的问题。看着一代乃至两代缺乏担当的人群正在浮出水面,我非常担心。我真的很担心。

004 让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深入到骨髓里

初入工厂,我们会接受一些专业方面的训练。这些训练,包括基础常识,观念理念,以及专业工具、使用技巧等等。而后,就会被送入车间开始工作。我仔细观察过这些新人的成长过程。大部分运用的好的人,并非是一开始就显得聪明,接受程度高、成长速度快的人。

而是那些先总是有很多疑问,问东问西,喜欢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的人,是那些一旦理解,就会打心眼里先接受,而后身体力行去做的人。这些人,做一段时间后,往往都能提出新的建议,推陈出新,持续改进,成长上来。而那些看似聪明、初期接受能力快的人,偶也有出类拔萃的,但大部分则流于表面,难以进入到更深的层次中去,而后,竟然会慢慢被淘汰出来,或者主动流失掉。越是重复性程度高的岗位,这种现象越明显。关于这种奇怪的现象,我们也曾多次讨论过。大部分人的观点,是觉得聪明的人接受程度高,嫌挑战性不足,觉得枯燥,所以不愿深入下去,因此看起来流于表面。期初,我也持同样的观念。后来,经过深入观察,我发现,这似乎跟聪明无关,而是跟我们认知新东西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态度和方法有关。抛开其它领域不讲,仅就工厂里而言,大部分的岗位是日复一日,时复一时,不断重复的工作。这就首先需要我们有耐心,如果你第二眼看到相同的东西就烦躁,所谓的学习和接受,基本就无从谈起。其次,在重复中,还需要不断发现差异的能力,如果你只看到了日复一日的重复,而没有发现每次重复中的不同,那你的成长或者超越,也就无从谈起。第三,发现了重复中的不同,你还需要提炼总结出来,如果提炼总结不出来,所谓的发现便毫无价值。第四,总结出来后,你要尝试提升、改变、精简或者增加,总之,你要优化,若不优化,则总结的东西也就没有了价值。第五,你要立即行动,不行动,不身体力行执行,以上的所有,等于白做,一切等于零。如果你要在这个岗位上继续成长,那么,你就得不断重复这样的过程。如果你能一直重复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需要多久,你就会变成这个岗位上出色的人,乃至这个工段、部门、领域里出类拔萃的人。虽然,做什么事,都跟我们的禀赋有关。但当我们踏入社会,踏上岗位后,在我们不能改变先天禀赋的情况下,则就跟这种态度和方法有关了。类似的态度和方法坚持的越彻底,成长的速度就越快,成才的几率就越高。如果要把我的这个观察和发现升华一下,我总结成了一句话:“将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深入到骨髓里。”是的,深入到骨髓里。我们接受新东西,先有明确的认识和意识,也就是显意识。比如,通过语言传达和交流,知道它是对的,还是错的。但知道了对的技巧和方法,并不代表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做对。特别是紧张和突发状态出现时,靠的是本能的操作,也就是潜意识。你在显意识里知道是对的,你的潜意识未必认为是对的,或者能做对。如果之前形成的潜意识不对,则所谓本能的反应就不会是对的。比如,桌子上的杯子掉下来,我们本能会伸手接住。这时候,如果靠观察、思考,而后想到玻璃杯掉下来会碎掉,所以要接住它,是来不及的。来不及,你就不会产生接杯子的动作,如果你自动产生了接杯子的动作,说明你的潜意识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经验,能自动作出正确的反应。那么,在工作上,也一样。一些正确的理念和方法,你必须要打骨子里接受,并彻底去执行。久而久之,它才会沉淀入你的潜意识,变成你的本能。要将正确的理念和方法沉淀到潜意识里,你就要从知道,不断的训练和强化,变成跟思维同步,甚至比思维速度还快的反应能力。在从显意识训练到潜意识的过程中,你有丝毫的怀疑,或者不尽力,都很难灌输并沉淀进去,变成本能。另外一类,是同事,或者上司告诉你对的理念和方法。在传达或者传递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认为对方讲的是对的,但是,因为对方的态度不好,或者语气不好,乃至对方的职位比你低等等的因素,你在感情上难以接受,所以不改变,或者不肯彻底改变。这时候,无论对方的经验和观念多正确,都没有意义。如果你不能从心底里接受,就难以从心底里,不留余力的去执行。你不能彻底执行,并从心底里认可,就难以将这些正确的东西,沉淀到潜意识里,变成本能。如果你不能将之变成本能,只是在问题发生后,分析时才知道对错,那么所谓的对错,对你就没有任何意义。在很多时候,对我们的行动和行为产生决定性因素的,是一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本能对应和应变。所以,我们要尝试并锻炼自己,将一些经过分析筛选和验证后对的观念和方法,要彻底并毫不怀疑地沉淀入心里,深入到骨髓里去执行。只有这样,久而久之,我们才会有对的本能反应。当你不用思考,本能会做出正确的反应的时候,你想不出色、出类拔萃,都难。

005 不喜欢怎么办?

时不时会碰到觉得工作苦闷的人。那些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没多久的大学生和工作了好几年都难以突破瓶颈的人,尤甚。话题往往是这样开始的:“我的工作跟专业不对口,难以发挥。”或者:“我不喜欢工作。”我的回应,往往是:“那就学着喜欢。”

在这个这个世界上,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当然是幸福的。但在企业里,百分之七八十,乃至八九十,都无法从事完全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再说了,大学里就学那么四年,而且,弄得不好,两年半你都被你用去解放个性,挥霍掉了,你所谓的那个专业,能专到什么程度去呢?即使你在这四年里,头悬梁,锥刺股,分秒必争学到了毕业,你所学的那些知识,在工厂里,或者新的岗位上,大约连百分之十都用不上。也就是说,另外的百分之九十多的知识和工作技能,你还得从头学起。一座房子,连地基都挖掉一半重建了,你还不肯为把门的位置摆正点花点力气?

很多人以为,自己喜欢的,就是自己擅长的。此观点大谬!我喜欢跟美眉聊天,我喜欢无节制地上网玩游戏,我喜欢喝酒,我喜欢不干活只花钱,我喜欢没事瞎侃,我喜欢做不切合实际的美梦,我还喜欢早上睡懒觉,我喜欢不劳而获„„这些可以吗?能用它们谋生吗?能用它们养家吗?能用它们去建立自己的事业吗?No!我想,我喜欢,都没用。有用的是,我能!我能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也就是我擅长做什么,才重要。所以,工作中,当你在表达或者思考“我喜欢做什么”的时候,不妨尝试着将其更换成“我能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也许,你对工作的看法,就会改变了。

顺便还要一提的是,我们知道要做好什么,是要付出和投入的。比如,女孩子要美丽,就得从自己赚的钱里面,分出来一部分(有时候甚至是一大笔)来,买化妆品,漂亮衣服,美容等。通俗点说,就是:你得为你的美丽进行投资,付出代价。但当我们工作的时候,却将这个常识给忘了。有些人讨厌工作,讨厌上班,讨厌面对自己周围的工作环境和人,甚至讨厌与工作有关的一切。这绝对是一种损失。想想看,你每周至少要花超过40个小时,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切,你竟然讨厌它,与自掘坟墓有何两样?退而求其次,就算这份工作你只是临时用来过渡的,既然每天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何不让自己开心点?至少自己得让自己过得去吧。若你的思路正确,要想从工作方面获得好的回报,那就为它投资吧!怎样投资?为了它,你得花费心血,你要废寝忘食、全力以赴,更要不折不扣、不屈不挠、不依不饶、不遗余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地去学习、挑战和超越!

006 多做一点又何妨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在公司,你做的越多,越能干,上司给你的工作任务也就越多。于是,有人就会抱怨:“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表现的差点,上司就会让我少干点,不至于这么累。”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深有体会。

还记得,我初入职场的时候,上司给我什么工作,我就全力以赴去干。相对于几个不那么拼命的同事,我可能自然就表现的好一点。于是,上司就又给我新的工作。如此这番,没完没了。一方面,我觉得压力好大,很多工作做不完,常常在梦里做工作,早上起来都觉得疲惫。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很兴奋,因为每种工作,都让我觉得有新鲜感,让我有很多的收获。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我几乎在我们部门所有的岗位上干了一圈。

如此工作,在当时没觉得有什么,甚至偶尔还会生点抱怨: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万能替补——哪里少人,去哪里充数,谁请假,替谁顶岗。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至少在两个方面,让我觉得收获不菲:一,因为高强度的工作,我工作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了,初时需要半天乃至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到后来,我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了。二,基础锻炼的扎实,这样,在后来理解专业方面的东西的时候就容易了很多,做起来也得心应手,相对没有我这么多工作岗位经历的人,成长快了很多。

当有一天,我晋级之后,我却听到了完全是相反的说辞:“你运气真好!”“你是用什么方法讨到上司欢心的?”“估计你们都是北方人吧?老板喜欢北方人,所以给你晋级的快!”„„

只有我自己清楚,是怎么回事:“我付出的多,所以我收获的就会稍微多一些。”

后来,等到自己也做上司了,开始管理一班下属的时候,特别是培养有潜质的下属,希望他能上升到到更高一个层次的高位时,就颇能理解为何上司喜欢鞭打快牛了!

1.0 希望下属能力提升的快一点。能力提升快的方法,一方面是言传身教,另外一方面,自然就是锻炼,不停锻炼。所谓聚沙成塔,集水成河,此之谓也。

2.0 希望下属有较高的效率。工作中,达到化繁就简,举重若轻,游刃有余,除了勤学多练,多积累,多锤炼,多干活,多思考,多绕弯路从而知道捷径,别无他法。

3.0 希望下属有较好的承受能力。心理上要有较好的承受能力,就必须要经过相对多一些的锤炼和磨炼——一个连一点委屈都不能受的人,你怎敢将他放到重要岗位上?岗位越重要的地方,越要能承受得了误解和压力。

4.0 希望下属的心胸宽广一点。一个斤斤计较,心里只装着多干了吃亏的人;一个凡事都锱铢必较,将8小时算到分,下班一分都不能在公司多待的人;一个受点委屈,就一定要讨个说法的人„„你怎敢将一个岗位、一个部门托付给他?

5.0 希望下属能不断成长超越。要想成长和超越,就必须要有主动性,能在纷繁复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快速把握,并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自主推动,持续超越。否则,那个下属,定会把他的上司累死。

„„

说来说去,归根结蒂,又回到了那句简单的话:你要想成长,就得多付出。成功之路,似乎也就这么一条,别无捷径。既然如此,既然我们都想成功一点,那多做一点,又有何妨呢?

007 给工作注入灵魂

行政部有个女孩,长得挺漂亮,性格挺开朗,做事情也挺能吃苦的,接触下来,觉得各方面都好。但她每次做工作,总觉得少点什么。比如,让她安排车去机场接人,她想不起来给被接的人发个短信通知一下。比如让她给已经订过一次机票的客人订航班,她还要跑来问客人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她安排培训,只放一支白板笔,培训的人写着写着,没墨水了,于是她就跑出去,翻天覆地找笔。她发邮件出来,常常忘了附件。

有天,她又出错,挨K了,情绪不太好。于是,我跟她聊了会天。

她倾吐她的苦恼,说:“我也不是不想做好,但有些事,我只是想的不那么周全嘛。”我说:“问题就出在不那么周全上。好与坏的区别,就在于这些细节。”她问:“怎么讲?”我答:“比如去机场接客人,你发短信给客人,告诉他接机人的手机号码跟车牌号跟不发短信给客人,客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即使是接我们公司的人,你也应该发个短信告诉他接机人的信息,这样,下机,他就会直接找司机,起码可以减少很多来来往往的电话和沟通的时间。”她答:“有时候我想,自己公司的,就那么几个司机,都认识,下机找不到,可以打个电话问嘛。”我说:“换个角度,假如被接的是你,提前就有人通知你,下机,哪个口,谁接,若找不到,打给谁,号码多少,你会什么感觉?”她答:“我会觉得他们的工作做的很好,考虑的很周全„„嗯,还有点温暖的感觉。”我说:“这不就对了。”她忽然似有所悟:“啊,对了,换个位置思考问题,就能想到了。”我点头称许。

她很开心。没几分钟,又开始苦恼了,问我:“发邮件漏掉附件这个事,我已经出现过好几回了,但就是没有办法。”我问:“你分析过原因吗?”她说:“行政部事情多,做一件事常常被打断,所以我常常一个邮件要被打断三四次,所以等到写完邮件,一忙,就忘了附件了。”我说:“很简单啊,你写邮件时,先放附件,再写邮件,把顺序调整过来,就不会漏了。”她惊讶:“就这么简单?”我说:“就这么简单!”她想了会,又追问:“我有时候要在邮件里写好几件事情,放好几个附件,但一开始写邮件的时候,还想不清楚到底怎么说好,要说几件事情,所以不知道先放几个附件,怎么办?”我被她逗乐了,答:“那你就一个邮件只说一件事情。”她想了想,继续问:“那我要是给一个人说好几件事情呢?”“我说,也一样,一个邮件只谈一个主题,分多封邮件发送。这样不仅会防你刚才所说的错,还便于追踪关闭。”她点头说:“是哦,是哦,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我说:“工作要做好,你要尝试给工作注入灵魂。”她问:“怎么给工作注入灵魂?”我答:“用心。只要用心,很多事情就会有很好的解决方法。任何事情,用心做,跟不用心做,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你用了心,你的工作就会像有生命一样,显得有活力,有魅力,吸引人,散发出不同的光彩。”

她在那里自言自语:“用心?用心!用心,用心,用心„„”

我说:“是的,用心。用心,就是要仔细观察,设身处地去想,遇到任何一个问题,即使最简单事情,你也要用心思考:可不可以做得更好一点,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对方能不能满意,乃至,能不能让他惊喜„„如果你这样想了,并这样去做了,自然就会做的好,做的出色。如果你不这样去想,结果不言而喻的,肯定不怎么样。”

这次聊天,就这样结束了。而后,大家各自忙各自的,很少有机会交流。

忽然有一天,培训。我去参加了。那天不是很忙,我去的比较早,所以看到了她准备培训的全过程。只见她拿进去了四支笔,每支笔,都拿出来,先在白板上划了一下,确认有墨水,才放在那里。而后,我看到她开电脑,确认电脑和投影仪都是好的,并且快速完整放了一下幻灯片,确认教材能完整放出来。她还带去了录音笔,准备录音。她先测试了一下录音笔录音效果,并调整了好几个位置,确定录音效果达到最佳,才关上,放在了那里。接着,我看到她在那里测试幻灯片翻页用的遥控笔,而后,我看到她还多带过来了两节电池,是给遥控笔备用的。她还在主讲人位置放了两瓶水,一盒纸巾。我甚至还看到她把窗帘拉上,又拉开了个小缝,跑回去,在本子上写了几个字,估计是在调光线,既要大家看清幻灯片上的内容,又要适当留下亮度,让大家能在本子上记笔记。

如果说,之前,我是好为人师,喜欢说教的话。那一刻,我却全是感动。没想到,那么不经意的一次聊天,她却真的改变了。她真的给她的工作注入了灵魂。

008让人讨厌也是一种价值

从参加工作开始,我就一直被别人批评:“说话不中听。”潜意思是,太直了,太锋芒了,太不会拐弯了,太得罪人了。为此,我曾经烦恼过很久。我甚至冲动过很多次,想把所有能找到的《演讲与口才》买下来,当教材训练,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说话水平,提高一点,有艺术一点儿。后来,我发现,口才这玩意儿,就跟自己的长相一样,是天生的,不是你想改,就能改得了的。绝望之余,只好放弃。心想,去他娘的,老子就是个直肠子,这辈子,就这样说话了。你们,爱咋咋的。

于是,从此,我口无遮拦。觉得,当讲的,就讲。该说的,就说。为此,没少得罪人,没少闯祸。

有次,产品出问题了,我出去检测。老板与上司一起出去拜访一家供应商,顺路,于是顺便带上了我。路上,老板那一份资料,给上司说:“这家工厂的材料我们试用合格了吗?”上司期期艾艾,支支吾吾:“好像„„有一点小问题。”老板面向我:“你是IQC检验员?是你测的吧?”我的话连脑子的没过,脱口而出:“我们根本就没测过这家的材料。”老板问:“有啊,样品是我上个月30号亲自带回来的啊。”我答:“没有。上个月到现在,我总共测了8

家27种材料,就是没见过这家的。”老板将信将疑,不再问了。回去,上司对我大发雷霆。我莫名其妙。又过了几天,采购的小女孩偷偷告诉我,说老板上个月带回来一款很重要样品,给了你上司,你上司丢在抽屉里忘了,前天可被老板K惨了。我的天,难怪我晴天遇霹雳了。

又有一次,我去打水,路过老板房间门口,老板正好开门,看见我了。估计是上次材料那事吧,所以记得我,顺口问我,最近怎么样?我答,不怎么样。老板说,怎么了?我说,饭堂搞的一塌糊涂,菜做的乱七八糟的,好材料浪费了。老板说,不是才换了新后勤主管吗?我说,就是新的搞的乱七八糟的,啥也不懂,乱指挥。临了,我还不识时务地嘟囔了一句:公司怎么会找这么个人来管饭堂,真是的。没过几天,新主管调走了,饭堂开始变了。又没过几天,有个兄弟跟我瞎聊,说,你知道吗,后勤主管是老板的小舅子。我靠!也不早说,早知道,我就不去捅那大娄子了。

忽然有一天,部门经理找我,说:“QA缺个工程师,我想让你去试试。”我目瞪口呆。我可是真没有拍过马屁呀,怎么就轮到我了呢?N年以后,我原先的经理已经当老总了,有一天聊天,我就探询,当初他是怎么发掘出我的?他答:“有次,我跟陈老板闲聊,他忽然提起你,说你挺诚实的,有机会培养培养。”我就这样,阴错阳差地捞到了机会。

于是,我就去干了。我发现,这个岗位,可真不是个好地方。品质部嘛,本身就是个挑错的部门,挑出来了,还要人家纠正,预防,采取措施,落实。人家全套动作都搞完了,还要跑去追踪验证,而后再挑错。想想看,一个给人家挑错的人,会能让人家欢迎吗?加上俺那直肠子直嘴,得罪人自然是没有任何悬念。我一度非常痛苦,想辞职拉倒。娘的,什么岗位不好干,跑到品质部来干。

直到遇到一件事情,使得我对这个岗位和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给日本一家著名相机配套零件,产品首批及次批,都通过了,已经开始转入量产。一次,我在看图纸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两个看似一样的孔,其实是不一样的,一个呈略微的椭圆,一个呈圆形。但我们做成了一样的。显然,这种细微的差异,我们没有发现,客户在试产的时候,也没有发现。于是,我立即提出,产品不合格,需要重新修改设计及工具,重做。为此,爆发了一场品质与生产、工程三部门的大战,三个部门经理吵得不亦乐乎。最后,止于副总,拍板不改,继续发货。很不幸,我们出货到第三个月的时候,客户发现了。客户是在产品小批量完整装机销售后,市场反应有问题,测试分析的时候发现的。于是,此前出的超过500K的产品,全部需要返工。但那时,产品已经香港分发到马来西亚和日本的三个公司进行装配,公司不得不花巨资请人到这两个国家进行返工工作。

这件事,让我重新思考了这份工作,并重新对自己进行了定位。有些事情,要干好,你就得让别人讨厌。比如,至少让那些滥竽充数,工作干的很烂的人,看到你不舒服。如果他看到你很舒服,或者听你的话如沐春风,你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起码,你的岗位和这个岗位上的你,是没有价值的。扩而大之,在其它领域也一样,我们至少要做到让那些做的烂的人,那些狗屁不通又冒充自己懂的人,那些不努力想获得的人,见到你的时候,变得不舒服。我简单总结为:我们的价值,有时候,就是让一些人不舒服。

与这个相比,我们的语言直点还是委婉点,我们的表达技巧好点还是差点,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该我们做好的,我们做好了没有。是的,提升表达的艺术,是我们终生

都要去修炼的,但是,相比于那些天才的演说家、天才的交际家而言,我们就是努力几辈子也没用。就算是你提升了,还有其他的人来批判你在其它方面做的不好,如此这般,你会发现,你一辈子都在变成别人期望的人,反而丢失了自己。与其如此,还不如保留缺点,努力发挥优点,做个不完美的自己。009 剪掉不必要的枝桠

我有个同事,很聪明,多才,爱好广泛,动手能力强,精力很充沛,性格也很随和,各方面都很讨上司和同事的喜欢。但他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凡事都做不彻底。他承诺的东西,往往需要你不停追,如果不追,99.9%会被他忘掉。如果谁的韧劲比较强,盯得比较彻底,就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如果没追的,或者追得不彻底的,肯定会一无所获。如果去仔细统计他所承诺和跟进的事情,其实成功率相当低,低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类似的人,很多公司都有。往往还很讨老板喜欢。但他真的有价值吗?我的答案是:No!在我眼里,这种人是花瓶,是盆景,虽赏心悦目,但不能大用。

这是一种典型的不能分辨主副业的人。在工作之外,多才多艺,是一种资源,生活可能会丰富多彩。但在工作中,分不清主次,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者公司而言,却绝对是一种灾难。你会发现,他有效率而无效果,有行动而无结果,有眼花缭乱的过程,却没有可以立足并立身的成绩。其实这对他自己而言,也是一种灾难。

借用不太恰当的比喻。这种人,像孙悟空,猛一看,很有本事,但行事没有明确目标,或者无突出的主业,其结果,就会为了几个没有多少价值的蟠桃,搅和坏一堆事情。其所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所贡献出来的东西,对于一个公司或者组织而言,大多是负面的。其产生的价值,远比不上一个方向清晰,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甚至有点迂的唐僧——他只锁定一件事情,但却做的很成功。

在公司,这种人还会变成一种坏榜样。因为其多才,所以很多人羡慕,如果连公司的管理者也分不清此中轻重,喜欢和偏爱他的话,必然会产生示范作用。而那些刚踏入职场的新人,本身就有很多不切合实际的梦想,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工作观。在他的工作能力还没有形成前,会有很多的可能性,在众多的可能性里,不选中自己的主方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也干,什么也插上一杆子,所有自己感兴趣的都平均用力,其结果,必然是样样平常,样样稀松。一个样样稀松的人,在专业要求越来越高的职场里,注定就会变成泡沫和浮云。

关于此问题,我面试时,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喜欢跟我辩论。我常常被弄得哭笑不得。有一次,一位毕业了不到一年,在联通、移动、金蝶公司都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年轻人来应聘,见面时他还带着厚厚一叠各类获奖证书。我觉得他确实聪明,学习能力强。但如此短的时间,如此频繁跳槽,而且每次都做不长,不停换不同工种,让我实在觉得不可思议。我问他对每份工作的体验和心得,他的答案是:太简单了,一看就明白,没啥意思,不值得付出太多少精力去干。最后,我实在是忍不住了,跟他讲了下面一番话:

“一个人,犹如一棵树。在它刚刚发芽的时候,它有很多叶子,比之于人,我们觉得他有生命力;在慢慢长到我们看见的时候,开始抽枝,会有很多个枝桠长出来,这也可以视为多才多艺。但接下来,如果要让它成长的话,必需开始分主干,要有主次,如果不把主干之外的枝桠剪掉,它就会向各方面平均用力。这样长成的树,就没有什么价值。小小的时候,还可

搏个可爱,人们可以拿去当盆景欣赏。如果长大的话,肯定只能当柴烧。如果树是被动的话,那么,我们人就是主动的,我们必须自己学会修建自己的枝桠。我们有越多爱好,我们就要越发当心,因为每一个爱好,都可能使得我们成长的机会下降。如果我们想让自己成长,我们就得忍痛剪掉可能会分散自己主业和主力发展方向的爱好。更危险的,是那些成绩非常接近于你的主业和主方向的爱好,因为接近,所以你越发不忍砍掉。不忍,就意味着它必然会消弱你主业的成就。你见过一个栋梁是没有主干,而平均分成两个叉的吗?当然叶子和小枝桠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树需要它们来接受阳光和养分。人当然也要有爱好,我们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但一个栋梁成长过程中,所有影响到它主干发展,会吸收它主干成长营养的枝桠,都一定会被剪掉。人也一样,若要成大才,绝不能因爱好而影响主业发展。”

我没有要他。但我希望我的话,多少,能引起他的思考。

010 居小者大

我们公司附近,有个大型的国有企业,所以,每年都有很多全国各地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基本都是男的)应聘过来。相应的,每年,会有很多对爱情报有坚定信心的女孩子,会义无反顾跟着来。于是,我们公司就成了这些女孩子们的首选应聘公司。每当她们跟我聊起来这里的原因时,我就会开玩笑:“你们算是找对地方了,我们公司确实是这个地区最值得加入的公司。而至于你的男朋友嘛„„嗯,一个有才华的青年,就这样葬送了前途了。”

我这个玩笑,半真半假。说办假,是我们公司未必是最值得加入的。说半真,是,我确实对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加入到大型公司,持反对态度。

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到大型的公司里,可能意味着未来有了保障。所以,无忧无虑生活下去,肯定不是问题。但我觉得,他们的创造力,将会受到重创。想想,一个大而垄断了某种资源的公司,内部追求的,自然是安全而稳。一个求稳的公司,不需要你有锋芒,而是需要你按部就班。按部就班,就意味着不太看重你的创造和创新,而是看重你把事情做对做好的能力(但做对做好,并不等于创造和创新)。在大型企业,做对做好,就意味着很少容忍你犯错。一个甚少容忍犯错的公司,如何去培养和造就有创造力的人才——某种意义上讲,创造力是靠不断的失败和容忍失败而培养出来的。想想,为何不是微软创造了google?为何不是google创造了facebook?此即为例证。

换一个角度讲,进入到大量优秀人才扎堆的企业,就意味着你要和一堆与自己差不多的骄子竞争,所以内部竞争也很激烈。而竞争的方向不是靠创造力和创新,而是靠把一些前人做过的东西,做得滚瓜烂熟,比前人做得更好。这是对知识和智力的绝对浪费。而且,大公司,内讧必然严重。内讧严重,你就得考虑站队的问题。如果你不站队,难以得到重任,如果你站队,必然就有站错了队的情况。站错了队,有才华也无处发挥。就算是站对了队,谁知道,什么时候,你们的队又会被人家的队干掉?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也。把青春和才华浪费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面,简直是暴殄天物。

还不如,进小公司得了。如果你是能在千军万马中杀入大型企业的人才,在中小企业,你绝对会是出类拔萃的人。只要你肯干,肯吃苦,肯钻研,有的是大把的机会。而且,小企业,分工不会那么明晰,可能会让你兼做很多事情,或者参与很多领域的事情。很多人发牢骚,觉得这样烦,是剥削自己。其实错了。如果换积极一点的心态去想,很多领域你都可以接触,并参与。比如,你可能参与研发、工艺、生产,乃至才与采购的讨论,产品定位的论证,汇款率的情况,成本的控制(财务),如果你们公司发展的不错,你还会参与工厂布局,厂房设计,设备安装等等。这是绝佳的学习和成长机会。一个大企业的人是很少能有机会接触这些的。而这些,才是工厂管理和企业经营的精华,只要你肯好好学,并坚持持学以致用,不用多久,便会脱颖而出,大显身手。想想看看,年纪轻轻,便能参与到这么多领域的建设和决策中来,是件多么幸运的事。照此发展下去,不出十年,定能荣登公司高位。

此时,你可以选择跳到更广阔的天地,也可独自创业。十年磨一剑,你已经具备了经营一家企业所应具备的几乎所有知识模块,而且经过实践和磨炼,跟同样过了十年的大型企业的同龄人相比,你在综合能力方面,跟他已经远远不在一个层次上了。不信看看你的周围,小工厂老板,或者小工厂总经理,一年赚个百万,或者年薪数十万及百万者,多多。但在大型企业打工打十年,年薪百万者,聊聊,此即例证也。

很多人小看了小公司。这是个绝对的误区。换个角度看,因其小,反而能全方位磨炼和成长。只要你心中的格局不小,则长大,绝对是个小问题。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不分公司大小的,而是看你如何去学习和理解的。所谓居小者大,因公司小,反而在每件事情上,能以纵观全局的眼光去看待。日积月累,眼光和境界,自然会阔大。

011 不要卷入派系斗争

但凡是在公司里,不同部门与管理人员之间,会存在分歧。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处理不得当,或者公司机制、文化不好,则会形成内讧和派系斗争。

很多初入职场的人,以为有分歧,就要挺自己的老大,于是,开始出现屁股决定脑袋的现象。因了自己所处的部门和立场,所以不分青红皂白,利于自己部门的,统统支持,不利于自己部门的,统统反对。继而由事及人,由人及团队。如此这般,持续发展下去,变成了两个部门的对抗。

对于此,我有深刻体验。

还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是在品质部。那时候,品质部老大与工程部老大,水火不容。两人常常在会议室吵架,并延续到车间,走廊。因为头是如此,所以必然祸延下属。所以,我一加入品质部,就明显感觉到与工程部的敌意对抗。这个情绪,自然也会感染到我。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与工程部发生分歧或者纷争,我也必然是不让步的。不让步,自然会加重矛

盾。但因了我比较用功,所以我常常在工作道理上能站住脚,所以在争论和理论时,我往往能立于不败之地。但其实,工作中的判断,并非是天平称量东西,哪能分那么清?两个部门相处,是需要互相坚持,但又适当妥协的。如此才能持续发展和成长。我的一味坚持和不妥协,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加大了工程部不必要的麻烦,给公司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直到有一次,有个项目,需要工程部经理与品质部经理一起出差去解决。但我的上司非常不想跟工程部经理同行,于是委派我跟工程部经理一起出行。在客户处谈判时,我忽然发现,工程部经理专业其实相当过关,而且谈判过程颇具大将之风。我对他之前形成的不良印象,一瞬改变。在回程的路上,我的戒心尽去,于是跟他聊天,请教问题。而他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他过去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受到我的上司的影响的,我所认识的他,是不全面,而且严重被曲解的。

从此,我开始尝试打破偏见,努力、积极与工程部门的人员沟通。渐渐,从我这个层面,两个部门的关系开始缓和,沟通和合作的效率,开始大幅度提升。因为从我这里有了突破口,工程部和品质部的关系,竟然全面解封。后来,我的上司调走,我接任品质部经理,两个部门的合作,更加默契。加上我们几个部门共同的努力,各部门之间合作默契,行动高效,也为公司那几年的快速成长,形成了很好的助力。

后来我反思这件事情,觉得很多新人卷进来,可能跟分不清人际关系与派系斗争的界限也有关系。那时候,我们以为,如果不去支持自己的上司,或者自己的部门,会显得没有团队精神。如果这样,自己在团队中的人际关系会变差,自然,也就会失掉成长的机会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的挣扎、怀疑、不自然、不习惯,发展都后来,变成了无区分的主从关系和维持组织的习惯。逐渐,变成了无区分的派系斗争。这中间,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容纳不同意见的能力,寻求多途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统统都被忽略,或者说丧失了。这对于公司或者自己,都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那我们该如何防止自己陷入派系斗争,变成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呢?

我有两点经验,供参考:一,摒除先入为主的观念,以自己实际的接触和相处去判断。人是复杂而多面的,即使在工作上有分歧和纷争,意见不合,也不代表他在其它领域一无是处。所以,尝试着在单线接触的工作之外,也与同事接触接触,比如喝酒、卡拉OK、一起出去旅游等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你会体会到他的鲜活和立体,会避免掉因为单一事件而下结论;二,不要在两个派系或者团队之间传话,特别是负面的话。而是尝试站在高于自己岗位、部门,乃至公司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公正中立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此时,即使你的想法与上司和同事过于狭隘的立场不和,因了你的高度和考虑问题的中立性,上司、同事的接受度会变高,容易获得他们的支持。此时,你不但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开始具有了超越派系斗争成长的能力。

012 每一份经历都很重要

那年,在马来西亚,我跟一位很成功的贸易公司的老板聊天。他一年做好几亿的生意,在七八个国家有办事处。我跟他请教成功之道,他说:“我十八岁就立志于做生意,所以,我后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生意而打基础。二十多岁,我从新加坡大学毕业,加入因特尔,做到采购部经理。我手上有很多项目,所以拥有很多资源,但我却从没有为项目拿过别人一分钱。有合作方确实能谈得来,邀请我的时候,我百般推辞。如果是非常值得可交的人,我

会带上太太,在工作之外,另约时间相聚。后来,我29岁时,我觉得我准备好了,时机成熟了,所以离开英特尔,开始自己的事业。后来,那些跟我交往过的人,都成了我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他的话,我是信的。他是我见过的人里面,难得的看一眼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他做什么,都有清晰的目标,为了达成目标,他真能做到坚持不懈,不屈不挠。

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职业发展,很难做到像他那样清晰规划,严谨执行。很多时候,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一段完成,根据实际情况,再选择下一步。至少我就是这样。

即使如此,我仍然觉得,每一段经历都是重要的,每一段经历,都不是浪费。在人生或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每一段经历所沉淀的东西,都有价值。

我二十岁参加工作。第一份工作,做了六年。这六年中,我非常投入地工作过,快速地成长过。也曾经彷徨过,痛苦过,怀疑过,止步不前过。但总体上,我对这段时间的打分是蛮高的。因为,我没有虚度过。虽然我参加工作才两年,就从普通员工升任到部门经理,而后,在这个岗位上一干,便是三年半,工资和职位都没有变化过。但我仍然觉得,这段工作经历对于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每年职位和薪水没有什么变化,也仍有很多不同的收获。在这个工厂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我严谨、认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到了第六年,我觉得这份工作该划上句号了。于是,我毅然决然离开了原公司,选择了一个完全陌生,一点经验都没有的新行业,新工厂。

这是一家带有浓重国营企业风气的工厂,其气氛和工作方式,跟我过去的工厂完全不同。我上班不到三天,就想一走了之。后来没走,一方面,是跟我生活的压力有关,不得不妥协暂时上班,另外一方面,这个行业是个非常新型的行业,我判断,未来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途。在这家工厂,对我最大的挑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还有推进一件事情,需要多方位去协调。我是个火爆性格,急脾气,这家工厂,愣是给我磨平了很多。也就是说,我变慢了很多,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必须要有耐心,乃至耐力。后来,我前一家工厂的同事跟我聊天时,说,你跟几年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想不到,你竟然会变得有耐心。我不知道此话是褒是贬,但至少说明,我变了。在这家工厂,我干了四年。直到有一天,我忽然觉得我一天都呆不下去了,所以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离开了。

我的第三份工作,是在一家外资企业,做贸易。这也等于是又进入了完全陌生的领域。在工厂工作了十年,我的思维模式和处世方式,完全是工厂式的。初期,有很多碰壁。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好起来。当时,对我最大的挑战,是每天会有大把空闲的时间,或者跟一些客户、供应商去咖啡厅喝咖啡,或者出去打球,或者晚上玩到很晚,对于在工厂里忙管了的我来说,这简直是在浪费生命。后来我才理解,这也是一种工作方式,只是时间运用的弹性增大了。另外一个挑战,是跟很多种类型的人打交道。在工厂,有几百上千人,其实跟你打交道的,就那么几类,相当于几个人。在贸易公司,接触的人没有工厂那么多,但每一种都有完全不同的风格,其实远比工厂丰富。最大的变化,是对于工厂、生产与市场的看法,改变了。过去习惯了从工厂的角度看市场,看产品,现在从对面看回去,你原来认识的东西,面目全非,完全不同了,深度和广度,增加了。

再后来,我去了一家不大的工厂当厂长,因为对形势判断有误,投资不当,在金融危机中,差点倒掉,我狼狈而逃。再后来,我筹建了一家工厂,刚刚进入盈利期,却因为与投资者观念分歧太大,放弃离开。再后来,也就是现在,我临危受命,去挽救一家濒临倒闭的工厂。两年过去了,我们不仅做到了扭亏为盈,并且获得了几千万的风险投资。

在经历这些的过程中,我曾经不止一次感慨过,觉得某段时间虚度了,某段时间不值,某段纯粹是浪费生命,某段做得太少了。但如今回头看去,却觉得,每一段其实都很重要,每一段都是必要的。如果没有第一份工作的严谨和扎实积累,就无法支撑第二份工作。没有第二份工作的磨炼,我就不会有后来承受压力时的耐心和耐力。没有第三份工作的视角和阅历,我很难全方位去理解一家工厂的经营和运营,也就难以去从事第四份工作。没有第四、第五份工作的磨砺,我就难以做到临危受命,去管理现在的这家工厂。诚如乔布斯所说,你“不可能预先把点点滴滴学到的东西串在一起,惟有未来再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悟到的一点一滴的东西,将来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总之,是它让我的人生不同于别人。”

013 另一种文化和传统

前两天,日本人又给我上了一课。

我们分散胶水要用到搅拌叶片,我们的技术及设备人员,弄了好几种,觉得该考虑到的搅拌方式,都考虑到了。结果,与我们合作的日方技术人员来一看,大摇其头。而后,给我们一份资料,让我们看看日本的搅拌叶片。我一看,好家伙,就做个搅拌叶片而已,他们竟然有十几个系列,上千种产品。这一切,让我目瞪口呆。

我仔细查了查这家公司的历史,竟然有90年了。90年来,他们主要着眼于搅拌机及叶片的研究。他们的产品,销售到全球各地。

他们对搅拌概念的解释,让我小小震撼了一下:“从小小咖啡杯到有几米高的罐槽、四角形的、圆形的或是细长形的罐槽的搅拌,也有像水一样的潺潺的或像糖稀一样稠糊的搅拌,不同液体的搅拌、固体和液体的搅拌、气体和液体的搅拌、这些都是复合型搅拌,它有着无数目的,针对这些要求的搅拌作用不但多样化而且复杂化。”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解,并且长达90年的坚持,才使得他们成为了全球领先的搅拌机供供应商,一年销售额超过50多亿日元。

其实,去年参观日本企业时的时候,我也有过类似的震撼。我们从大阪到京都,从京都到滋贺,滋贺到东京,从东京到群马,看了好多家工厂。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典型的小工厂。其中一家工厂,是做涂覆设备的,有六、七十年历史了。他们的设备也是销售到全球各地,是目前世界上最领先的涂覆设备供应商。但他们只有150个人而已。还有一家,是做分切机的,大到有几层楼房大的分切机,小到切几个毫米宽的分切机,都做,而且,创业近百年,一直只做分切机。他们的分切机,也号称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分切机,我所知道的好几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就用他们家的分切机。而他们的人数,还不到百人。

我跟日本人打交道的历史,超过十年。对于他们的做事方法,他们的严谨、认真、执着,以

及他们对于产品品质的持续改进和追求,一直印象深刻。但那些,都仅止于日本的大企业。过去,我从没有跟日本的小企业打过交道。现在才知道,日本的企业,不仅很多大的是世界级的,很多小的,也是世界级的。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国家来——德国。这是一个严谨而又保守的国家,并不像日本那样喜欢推销自己的产品,所以在中国,德国产品没有日本产品那样出名和流行。但我们所知道的德国产品,都很出色。比如奔驰、西门子等等。我以前工作的公司,曾买过德国的压机,确实是世界一流的。内人喜欢搜集各种小玩意儿,曾经购得德国一种普通的护手霜,名字好像叫“小甘菊”,效果非常好,价格才几块钱。尤其令人赞叹的是,他的金属小盒子,做得精美极了,盒子上网纹的套印效果,清晰漂亮。内人曾拿好几种国产的价值几十块钱的化妆品外包装让盒让我跟小甘菊盒子对比,不得不承认,两者制作的精细程度和漂亮程度,差太远了。

我看过的一部纪录片,叫《德国工艺》。其中提到一家制造钢笔的公司,1906年创办的小企业。钢笔算不算有技术含量的产品?能不能做到世界级?我问过好几个同事,他们的答案是:不算。很难。但这家公司生产了100多年了,还没有倒掉,还在生产。他们生产一支钢笔,要经过35道工序。出厂前,要进行100%的检查,比如,笔尖的含金克拉数,笔杆的金属镀层质量,笔帽是否合适,有没有细小的划痕和凹坑,从而使得钢笔达到精美的标准。在出厂前,他们会给钢笔刻上认证码。他们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在镜头前得意地说:“德国制造,始终是高质量的代名词。”我们造钢笔的敢吗?看看号称全世界最先进的高铁,就知道我们的水准了。但人家的钢笔却越卖越火,在这个用十个指头敲字的年代,仍然卖到全球各地,业绩持续成长。甚至将其打入了奢侈品的行列。这家公司,名字叫万宝龙。

我们常常在外面大言不惭的吹嘘我们的五千年文化,我们悠久的传统。但我们的文化中,却缺少一种应该有的文化——将产品做精细的文化。我们更加欠缺的,是将产品质量做好的传统。我们甚至不知道,将产品质量做好,也是一项传统。现在的我们,浮躁,焦躁,急于求成。我们好大喜功,求大求全,却从不曾追求过将产品质量做好,产业做强——除了在嘴巴上过瘾之外。做制造业的人都清楚,我们的基础材料水平有多差。一个有最先发明造纸的国度,好点的纸,却需要进口。一个造钢铁的大国,摩天大楼中用的钢材,却需要从日本去进口。就连那剪指甲的钳子,如果你不想三年后像拔河一样,一边拽着指甲钳,一边夹着指甲,你就得考虑买德国的,差点吧,也得考虑买韩国的——就连韩国的都比我们的强。

我们知道这些吗?知道。至少我们的报纸、媒体,每天都在连篇累牍批评我们的产品质量。我们自己也在网上使劲批评。但即使包括我们自己,已经无法静下心来,好好打打基础,或者沉住气,做好一件产品!从大街到小巷,从央企到私企,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普通职员,满眼满心,满坑满谷,想的,都是钱、钱、钱。除了钱,我们似乎什么都看不到,也不在乎。整个沸腾的中国,现在,已经装不下一颗沉静的心。

我多想像马丁·路德·金那样,也有一个梦想:当我白发苍苍,戴着老花镜的时候,我仍然在从事制造业。每天早上,去上班,都有年轻人敲门进来,跟我探讨生产,跟我探讨技术,跟我探讨如何将产品上的划痕消除掉,怎样才能减少一个压坑。

014 墙永远是直的

新来了个副总,香港人。他的管理风格跟上任完全不一样。上任副总是学者型的,凡事交代,都语带叮咛。跟踪问题,委婉可人,下属从不会觉得难堪。可惜的是,深厚的学养和温和的管理风格,解决不了现在的痼疾。老板在再三权衡之下了,请来了新副总。这位新副总直言快语,几乎没一句废话,每句话,都直切要害。跟他汇报问题,容不得半点借口和推脱,永远是三句:“能不能干?能干,去干。”“不能干?你是干什么吃的?”“再干不了,你走人。”。不到两月,公司效率大幅提升。但因此,也引起颇多反弹。特别是工艺部经理,受不了,也顶不住了,要辞职。

我见他,从递交辞呈的第二天起,就基本不怎么干活了。天天坐在电脑前面上网,一副懒洋洋,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下属来找他,答:“找唐副总。”同事老找他,答:“找唐副总。”而唐副总呢,一发现他如此样子,干脆委托他的下属来行使一切职权。老板本来是蛮器重这位工艺经理的,但见他现在这个样子,似乎也不太高兴,只是安慰了几句,走了。因为公司规定,从递交辞呈,到离职,要30天。于是,30天来,这老哥,就一直这么混了下来。

其实我与工艺部经理一样,也很难以接受如此的管理方式。在工作上,我自然也受到了与他同样乃至更大的压力。但我还是坚持认为,这不是还在任上,就甩手不管的理由。即使一个月后,去职,在这里的每一天,也应该做好。这不是高兴和难受的问题,这也不是老经理们与新任上司的个人恩怨的问题,这关乎到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问题。工艺经理的行为,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也不专业的表现。

任何一个团队,都是需要磨砺的。当然,管理水平和管理风格有高下好坏之分的。管好一个中小型的企业,让其有效率,能赚钱,有时候,可能确实不需要非常好的领导才华和亲和力。也许,只要能在效率、执行力这个项目上站住脚,公司整体就会有很大的改观。即使到了现在,你问我,这样的管理算好吗?我的答案是:不算。但这不代表他不能给我们带来新的东西和变革。有时候,想起他,觉得,跟他在一起相处的时光,是我在职业生涯中最难捱的一段时光。但我又不得不承认,如果以单位时间论,他可能是一年中,让我进步最快,学到东西最多,工作方式发生变化最大的一年。我现在还清晰记得,有一次,产品厚度超标了,我向他解释,所有组成的材料都是合格的,只是都接近上限,累积组合,综合厚度便超标了。他只有一句:“你的SPC是用来当摆设的吗?”这句话的刺激,让我对SPC完全进行了重新思考和理解。还有一次,我跟采购部经理发生分歧,当然,我说话也就没有太客气,将她气哭了。于是,她去向副总投诉我,副总找我谈话。我一直以为他是个很刻薄的人,不料,他却跟我说:“我们做男人的,要大气。对一些批评,乃至不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必斤斤计较,否则,难成大器。”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在那一瞬间,提升了很多。

在私营企业,特别是珠三角的港资、台资企业,出现中高层流动是个很正常的事。我仔细算了算,平均一年,我便要换掉一个上司。最短的,只做了三个月。

后来,自然是轮到我流动了。在第一家公司,我也终于等来了我递交辞呈的时刻。那一天,我跟平常一样度过。那一月,我仍然跟平常一样度过。面对工作,我没有过任何的松懈和怠慢。不管是对同事,还是对上司,我一如既往。对下属,我还在临离职前,将准备好下个月要培训的内容,提前到离职那个月完成。六年来,这个部门的每一位都是我看着成长起来的,每一位,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我肯定是苛责过他们,但我也是用真心对他们的。我知道,有一天,有些人,我们是会有机会见面的。那时候,那些跟我一起工作过,被我表扬过,或被我骂过,甚至那些被我苛责过的人,都会成长起来。有些人,会变成老板,有些会进入大企业发展,有些人会在小企业担任要职,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普普通通的岗位度过。但我相信一点,这一天,这一刻的历程,大家都必须走过,我认为对的话,一定要讲出来。这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所以,离职那天早上,我在部门所有的人员参加的晨例会上,讲了如下一番话:“我们做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无论职位大小,都应该负起责任,不因要离职,而敷衍和怠慢。有时候,负责任,甚至比拿薪水更重要,更有价值。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就像个砌墙的工人,受雇跟人家砌墙。不因那天心情好,而将墙砌直;心情不好,而将墙砌歪。不因那天人家给我们吃了大餐,而将墙砌直;因没有大餐,而将墙砌歪。不因人家给了好脸色,将墙砌直;人家批评和不满,将墙砌歪„„我们要做到,无论任何时候,无论什么条件,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所砌的墙,都是直的。即使有一天,我们因种种原因,离开了,我们留下的那半堵墙,仍然是笔直的,因为我们的价值和责任,乃至我们的尊严,在那堵墙里。今天,我要离开了,我希望我所努力留下的这半堵墙,是直的。我也希望有一天,你们离开的时候,留下的墙,是直的。”

十五分钟后,我离开了这家公司。

015 贩卖一遍

给员工培训,我从不拿现成的教材。原因有二:针对性不强;案例不贴切。因此,自己觉得有启发的教材,我都会拿来,重新做一遍。从顺序调整,到排版布局,到案例设置,到语言表达,我都会仔细梳理一遍。

有人看见,问我:你不嫌麻烦吗?

我的答案是:麻烦,但我不嫌。麻烦的过程,就是咀嚼、消化的过程。当那些原本是别人的例子、别人的表达方式、别人的理解,转变成我的例子、我的表达方式、我的理解,用我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我的知识。

我这个方法,是第一次培训时卡壳,被逼出来的。

那时候,刚参加工作不久,我还是个青涩不堪的小年轻。看看自己的厂牌,职位是工程师,难免有点得意。QC课长怂恿我,去给他们的员工讲一课。其时,外观检验标准我已经翻了好几遍,自我感觉蛮良好的,于是一口答应。不料,上台讲课,还不到3分钟,就被下面一个员工的提问,难住了。那些原本在字面上懂的东西,被设定在特定的情况下,竟然不灵了。站在台上,我满脸涨得通红,尴尬异常。

从此,我不打没把握之仗。每次培训,我都要备教材。而且要反复看,反复念,反复琢磨案例,推敲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原来理解的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经过这么一翻折腾后,变得清晰了,有条理了,透了。即使在讲课中,忽然有人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来,也能很快答出来,或者给出以价值的讨论线索。那一刻,我才明白,其实,给别人讲课,是自己学习和进步的最好机会。

于是,我拓展了这个习惯,将其延伸到了其它学习领域。比如,读职场书。

在职场里,读书,提升职业技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职场进修书,互相之间,总会有重叠,你如读诗词一样,章章往下读,页页往下理解,纯粹是浪费时间。但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往往又记不住其要点。怎么办呢?我的方法是:先看目录,理解其脉络。如果思路与自己重复的,跳掉。不同的,摘出来,重点读。如此一来,一本职场书,大概可在两个小时左右读完。但如果只是在两小时内读完,而后再不看,可能很快也就忘掉了。怎么办呢?我采取的方法是,找个人,给其重述一遍重点。在重述的过程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重述和表达的过程,就是咀嚼和消化的过程,更是提炼和升华的过程。

比如,我读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的自传《一胜九败》。看完封面,便几乎可以猜出内容和要讲的重点是什么了。这个书名本身,总结的就比较好,耐人寻味。在看书时,柳井正的故事和历程,对于败和胜的关系的描述,一目十行,一掠而过。最后,让我目光驻足不前的,是第三章第117页的“23条经营理念”。但在这节里,柳井正只讲了其中第一条和第二条,重点强调了为何不把23条缩减成5~6条。23条经营理念,他附到了书的末尾。他还另附了“创业者十诫”和“经营者十诫”。这些加起来,就是这本书的灵魂。

而后,我尝试用20分钟时间,将他的23条经营理念和两个十诫,叙述给别人听。如此这般,不到两个小时,我便读完了这本书。理解了柳井正经营优衣库几十年的心得体会。当然,这只是理解,能否在未来融会贯通,提炼运用,还得在实际的操作中去体会和体验。

即使做专业方面的培训,我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表达。我坚决不照搬那些生硬的书面语言,或者学术语言。比如在给一组刚招聘进来的小女孩讲“质量”的定义的时候,我是如此说的:“女孩子,是天生的质量专家。怎么讲?我们都喜欢穿漂亮裙子吧?我们都买有买过衣服的经历吧?买衣服的过程,就是展示一个质量专家进行质量检验的过程。比如,买衣服,我们先要干什么?”下面的女孩子们抢着答:“款式,颜色,做工。”我说:“对。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是明确的要求。接着呢,我们还关心什么?”下面的小女孩们答:“质量。”我说:“对。你们所说的质量,就是指那些看不见的要求,比如,洗水了,会不会掉色,穿出去约会的时候,一伸胳膊拥抱,会不会脱线,甚至,能穿几年。这些,是潜在的要求。将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要求合并起来,据是质量。”

最后,有必要再提一下的是,我为何一再提到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一点,我也觉得非常重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你需要经过理解和过滤。原文不动读出来,或者背出来,是简单的。但如果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你一定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即使结合了自己的经验,你也未必能讲述的清楚。如果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比你的理解还浅的人都能听懂的时候,说明,至少,这些东西,已经经过了你的大脑,营养,已经被你提取出来了。

我将这样的学习和理解过程,形象地总结为:贩卖一遍。

016 心胸·才华·格局

我见过一个老板,聪明绝顶。跟他在一起,会被他深深吸引。他知识渊博,谈吐优雅,风趣幽默。出人意表的点子,层出不穷。特别是面对一些技术难题,他想出来的一些解决方法和应对技巧,每每让我惊叹,惊为天人。按理说,他的企业经营的应该很成功。可是,这么多年来,他的企业一直挣扎在生死存亡的边缘。时不时听到他工厂员工的工资发不出来了,时不时听到他被追债,东躲西藏。

我仔细观察过他,发现:

一,他的绝妙点子,很少看到能运用到车间。我很好奇,何以如此?有次跑去看,发现,在车间,库房,有很多半成品的东西,比如工装啦,自己做的设备啦。我问,为何这样?同行的主管答,没钱了。或者答,老板有新想法,这个暂停了。原来,他的点子是妙,但做到他要求的程度,就要花费很多钱。而他的企业经营本身就困难,哪有那么多钱去支持他那么多的点子?但他是老板,说了,不能不听。而且,他希望每个项目,都推动。结果,大多数都做成了半截工程。要么,没钱了,要么,他有新想法了,比原来的更棒,原来干了一半的,只好丢下。其结果是,转换到生产现场,真正产生效果的项目,聊聊。他的各种绝妙想法和点子,最后变成了吃钱的机器,消耗精力和资源的高级玩具,以及一个个被他自己否掉的烂尾楼。

二,他手下的人,总在流动。他很聪明,有魅力,所以总能吸引很多人投奔他而去。但没多久,再见他,原来那班人,没了。问缘故,要么答曰:不得力。要么,答曰,不忠诚。总之,没有一个满意的。跟了他六年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在一次酒后,说,他不珍惜和爱护身边的人。每当项目推进受阻的时候,他总认为是下面的人笨,或者不尽力。于是,随意斥责。这些原本远观而佩服他的人,近距离接触后,看法渐渐改变,继而弃他而去。于是,他又抱怨,说,来他这里的人,没有一个是忠诚的。其结果,便是这么多年来,他都没有培养出来一个核心的团队。

我还碰到过另外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我很早就知道他。他曾经自己开过工厂,后来觉得自己喜欢科研和技术,自己出来,单独做科研,而后,将成功的项目,卖给别人。他的项目,以行业内行的眼光来看,都是非常棒的。但他跟别人合作过的项目,这么多年来,却鲜有成功者。他先跟自己的表弟反目,十年不来往。后跟自己创业的伙伴反目,各分东西。他跟一家港资企业合作,港资企业叫苦连天,最后,不得已,付给他大笔的遣散费,请他走人。这个项目,却在他离开后,大获成功。他跟一位内地老板合作,不到一年,这位老板效仿前一个工厂,付给他遣散费,请他离开。

很荣幸,也很不幸的是,我们老板也跟他合作过。我就是这个项目的具体负责对口人。当初

被吸引,就是因为他的项目。说实话,这个项目非常好,在国内领先。合作开始后,我才发现,项目要从实验室搬到生产线,实现工业化量产,需要考虑大型生产设备的条件和环境,调整配方和参数。但他不肯。他坚持这些参数是绝对无误的。在长达十个月的时间里,做不出来一点合格品,不得已,只好请他驻扎工厂,全权负责。但他也做不出来。于是,他认为,是整个的团队的配合有问题,有人故意整他。继而发展到他将设备、气候,地理环境,人,全盘否定了。

不得已,老板只好放弃跟他合作,请另外一个人来。不到两个月,新项目便开始转入量产。作为全程的参与者,我非常替前一位可惜。至今,我都认为,他的配方,以及产品的性能测试结果,都是国内领先的,只需要在工业化量产中接受现场反馈的结果,稍稍调整即可。但他容不了别人说他任何丁点的不是。他有才华,但太过自负,容纳不了别人。以我浅陋的经验,认为:在制造业,没有一个项目是能一个人做成功的。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很多部门、很多人参与和配合。而且,需要在配合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以适应大型工业化量产的需要。如果不能容纳别人,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纵是天才,也难成事。

常常听很多人讨论才华的问题。以前,我羡慕那些有才华的人,觉得他们无往不利。等到经历稍多一点,才发现,其实:心胸,是比才华更重要的东西。有才华而无心胸,这个人,充其量是个优秀的工具。若有了心胸,即使缺少才华,也可以将有才华的人纳入麾下,提供条件,让其发挥。企业能做多大,就看企业家的格局有多大。而企业家的格局有多大,则要看他的心胸有多宽广,气度,有多大。

017 不当逃兵

数月前,我曾经接到一个短信:“李经理,你有空吗?我很苦闷。”是我五年前的一位同事,如今,在昆山一家公司做品质部经理。我立刻打电话过去。他说:“我们去韩国的产品,出了品质问题。当初我们在抽测时,发现有点异常。我曾经想扣下来。但后来做试验,又没问题,所以就放了。结果出了问题,整整20K,要退货。我都不知道怎么向老总交待了。等这件事过去之后,我想离开。我觉得在这里做的很不成功。”

一周后,他告诉我,老总放了他几天假,让他放松一下,好好想想。“我真的想离开。”又一个月后,他告诉我,他已经递交了辞职书,“只等接替的新人一到,我就离开。”虽然他没有过多讲什么,但言辞间,流露出深深的失败与挫折感。我没有太多要劝的,说:“好好保重!”

类似事情,我也经历过。

还在第一家公司的时候。前三年,我们都是做国内单的,要求不是太高,所以公司发展的还可以。后来,老板希望更上一层楼,对市场策略进行了调整,由内销型转向外销型。但其时,我们缺乏外单和大生产的技术、管理经验,出口到欧洲的产品,屡被退货,公司也屡造索赔,日子过得非常痛苦。我是品质部的负责人,几乎所有的部门都指责品质部门做得不好。我顶着从业以来所面临得最大压力,每日都在紧张和恐惧中度过。

有一段时间,每天早上上班,我的手都会颤抖。我担心,进工厂,听到的会不会是噩耗?

度过心惊胆颤的一天后,回到宿舍,我就不想出来。希望那个夜,过的长点,再长点。我无数次写好了辞职书,又无数次撕掉。我就是不甘心。第一份工作,便干得如此窝囊,我以后还怎么在职场上混?后来,我下定决心,深入第一线,带领着团队,逐个工序落实措施,逐条细节跟进解决。半年后,我们的产品质量终于通过了验收。年底,那家客户还给我们颁了个最佳供应商奖。还特意托市场部送来一份礼物给我,表示对于我们努力的感谢。

另外一次,则是在第二家公司。我做部门经理,两年。第三年,公司请了新副总来。新副总不太了解情况,推进改革的效果不佳。他误以为是我这个品质经理跟生产部经理两人联手抵制他。于是,将生产部经理调到行政部去任经理,将我调离了品质部,去建立所谓的废品分析系统。后来,公司要导入精益生产,无人,便将我临时抽调过去。从此,我就变成了光杆司令一个。

但我并没有放弃,而是认认真真跟辅导的老师学习,并在公司里认真推进精益生产。因为我做得扎实,认真,渐渐,整个品质和生产系统全部活起来了。而我,最大的收获是:因为不那么忙碌,有时间,又有非常专业的人指导精益生产,好好总结过去自己近十年的心得体会,将十年来零零碎碎的感受,提炼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系统。而我对于制造业的理解,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更上了一层楼。于是,我又被调回来品质部,任经理。

又一年后,副总离开了公司,去一家新公司任总经理。半月后,打电话来:“小李,还想不想跟我一起工作?我这里缺一个总经理助理。”

是的,这个世界,不总是给你鲜花,有时候,也会给你荆棘。我们除了接受鲜花,也要学会接受荆棘。一个乘胜追击的人有斗志,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一个打了败仗的人,仍有如虹的气势,才有价值。有时候,我们不是因为一场仗败了,而后就彻底败了;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斗志了,才会彻底失败。

就算下一次还失败,又有何妨。反正我还会卷土重来。不放弃,也许会胜利。放弃了,注定会失败。即使在下一次的下一次,又失败了,仍然无妨。只要你还在坚持着。犹如一个战士,最耻辱的,不是他打了败仗,而是当了逃兵。一个在职场上失败了的人,检讨缺失,转换地方,从头再来,还是值得尊敬的。最烂的,是他慨叹命运的不公,不去想过去为啥失败了,而是想换个地方,撞个狗屎运,捡点银子。

所以,我希望他能保重,从头再来。我也希望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扔能如昔,坚持住。

因此,写下这些文字,砺人,也砺己。

018 有关诚信,有关行贿

在清华大学再教育学院听课时候,一位讲师非常得意地讲起他辅导成功的一家企业的案例,说,在这家企业,他倡导的是诚信,所以形成了一种诚信的文化。特别是面对供应商的时候,绝对不索贿。

课间休息,我就向讲师提了一个问题:“在企业内部强调诚信,相对好推进一些。包括面对供应商,我们可以做到不索贿。但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客户呢?如果我给他们回扣,就能拿到订单。如果不给回扣,我眼睁睁看着本来可以轻松拿过来的订单,让行贿的人抢走,怎么办?”

他沉吟了半天,答:“面对客户,有些时候,还是需要的。”

我很失望。

实际上,在公司,我们一直为这个问题争论。

以我的经验,中小型又自己搞销售的制造型工厂,给客户回扣,会带来以下问题:

一、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靠关系和回扣进去的,品质的隐患,迟早一天会爆发,带来的后果,远超过当初的想像。“债迟早是要还的。”我做制造十几年,见过太多血淋淋的例子。无论走到哪里,概莫能外。

二、其实,客户的采购,或者其他人员,并非报着必要回扣的心理的,很多是:有则拿之,无则拉倒。如果你选择了不提,不给,以后的供货中,其实他可能也不会主动来要,你也就没必要去支付这笔额外的钱了。

三、在销售产品时,你有希望行贿的暗示,对方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正直的人,必然会先弃你而去。有受贿想法的人,为了掩人耳目,反而会格外吹毛求疵。如此以来,客户和自己,都会偏离最重要的东西——用合理的价钱买合适的产品。

四、你一旦开始向对方行贿,对方会形成向你索贿的习惯,也就意味着你要持续不断去喂他,若有一天不做,对方会觉得难以接受,甚至觉得被冒犯。结果可能会出现,同样品质同样价格的东西,别人中途能进去,而你却会出局的情况。

五、如果公司允许行贿,销售人员就开始把精力放在向公司申请更多的钱打通关系上,如果没拿到订单就抱怨行贿的力度或者强度不够,乃至于行贿的职位不够高,而不反思自己没把功夫用到工作上。

六、如果行贿销售成功,则又会掩盖产品缺陷,日常的改进就会松懈,长此以往,持续累积,产品难以满足客户需求,迟早被淘汰出局。

七、一个一直靠行贿发展的公司,必然要背负很多不必要的成本,也会形成一种行贿的文化。一旦商业环境恶化,或者生产环境艰难,它的意识、文化,都很难变革,用正确的途径和手段处理,想到的,可能是更多的行贿方式和手段。如此以来,体格健壮、文化优异者因付出的成本相对少,反有机会挺住,并变革。而行贿者会因承受太多额外的重压,首先倒下。

„„

我可以总结出一堆不行贿的好处,但实际上,却抵不过销售部某月行贿后,收到的一张订单。现实便是如此的势力而短视。

我知道,现在的中国大陆,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廉政公署还没有成立前差不多。整个大环境行贿成风,若你不行贿,反倒不正常,要吃很多亏。因此,最便捷,最有效的做饭,自然是行贿了。若你不行贿,就要承担额外的成本。一个企业在内部推推诚信,当然可以。但若置身在整个大环境中,则需要承担太多的社会责任,行业责任,成本太高。

但内心深处,我还是希望:一个公司,不仅仅只是语言上、形式上提倡诚信,而能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一而终,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办厂。而销售人员,自从业的第一天开始,直到做完最后一单离去,从没听说过“回扣”这个词。

019 给出好答案

在工作中,总会碰到很多问题。解决问题时,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以为:自己的答案,才是好答案,或者正解。但其实呢,未必。这类似于自己写了错别字,自己检查,难以发现一样。这是思维惯性,意识盲区,不自觉的偏见,自觉的自信,乃至不宜觉察的自负释然。人们对自己的想法,类似于对自己的孩子,不管如何,总觉得是天下最好的。有时候,那好,没有道理。如此一来,我们就错过了寻求更佳答案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看问题,犹如看一个苹果,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形状和瑕疵。在工作中,则会受到知识、经验、角度、立场等等的影响。因此,我们看到的每个问题,会有不同程度的真实,自然,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我们解决问题的追溯过程,就是消除偏差,还原真相的过程。

在工厂,我常常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不同的部门,针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报告。比如,品质部,一般都挑最严重的来报告,所提供样品,挑选的自然大多都是比较严重的;解决问题的工程师,尽量挑选最轻微的给你看,以证明问题不严重;生产部计算不良例的时候,正好拿了一些不具备代表性的瑕疵计算,不良率不那么准。

为了消除这种偏差,我一般强调彻底的“三现主义”。也就是“现场、现时、现物”。我理解为:“不同部门的人,如品质、生产、技术等,在发生问题的当时,立即进入现场,看现物。在现场分析,在现场讨论,在现场,给出应对的策略。”它的好处是,可以避免下属向上司报告或者同级传达,出现语言选择和传递的偏差;可以避免不同理解能力的人,在听时,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理解时想像的偏差;以及,一个部门太过分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屁股”决定脑袋的偏差。

当然,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可以如此解决。但到了一定的层面,需要给出决策性的答案时,就没有那么轻松了。一些中高层的管理人员,总会有很多人询问问题,希望给出答案,有些甚至需要即席给出。而他的答案,又很可能会被下属直接采用。这时候,会因为决策者不了

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给出不够好的答案,影响一大片。实际上,很多的错误决策,便是如此出炉的。

对于此现象,我经常采取的方法是:一,持续训练下属,希望在一些知识、常识、观念、意识、工具、技巧,乃至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相对科学一致;二,有人问我,我希望他先要有自己的想法,他得先要观察、思考,得先有自己的见解,再寻求上司的答案,而不是张口直接要答案;三,不管这个想法是他的,还是我的,或者综合了大家的意见,如果是我做的决策,所有后果我承担。

做为一个需要不时给别人答案的人,其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需要他更加用功,更加小心,更加有责任心。就拿自己而言,从员工成长到现在,需要时不时给给别人答案的过程中,我所具备的知识、经验、心得,很多,都是因为做了错误的事情,错误的决定,用公司大量的金钱和损失换来的。如何避免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少犯点错误呢?我总结了一下自己的小小体会,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都不寻求标准答案。我认为,看似同样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因了时空、人员、条件等的不同,成因其实是不一样的。犹如“你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你不可能两次遇到条件现象完全一样的问题。所以,我的做法是,尽量了解现状,深入“现场”,根据一些细微的差异,去针对性给出答案。如果问题更复杂,我采用的方法是,采用“组合答案”。这些组合答案的原始素材,有些是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有些是从别的有价值的案例中参考来的,还有些,是我翻书学来的,更有聆听一些智者、长者、有经验的专业人士的成功经验。但无论是哪里来的,都不能直接引用,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吸收、消化、提炼、升华。也就是说,让那些经验和知识,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再结合现状,条分缕析,消除偏差,抽丝剥茧,找出真相,融会贯通,做出“自己的决定”,给出自己的答案。

这样给出的答案,相对而言,就是好答案。

020 敏感是训练出来的

开经营会议的时候,我常常发现很多中高层管理人员,对数字相当的不敏感。有时候,整个一场会开完,有些管理人员对各部门所报告的数据,既无问询,也不质疑,只是盯着幻灯片,任其往下翻。而报告的人,常常将一些数字念到个位数,乃至小数点后面两位数,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我觉得这样的会议,这样的数字,这样的管理人员,都没有价值。不能透过数字,看出数字背后的问题的管理人员,不是好管理人员。要么赶快训练对数字的敏感度,要么,干脆另谋生路。

这让我想自己与数字打交道的故事。

读书时,我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参加工作后,我所从事的工作,却是个天天跟各种数据打交道的工作。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做统计数据的工作,一堆数字,我加过去,而后加过来,怎么都对不起来。第二天就要交那份报告,那天晚上,我却被困在一堆数字里,晕头转向,欲

哭无泪。在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位新来的工程师来找资料,成了我最后的救命稻草。在我的万般央求之下,他帮我把那堆统计数据给弄了出来。

从此,那些数据就变成了我的噩梦。有段时间,我做梦的主要内容,就是不停计算数字。但我却常常因为一些数字的准确性,而被上司骂得狗血喷头。我不服气,但又无奈。有些事情,我也常常搞不懂,那些数字都是我统计的,一个个都是我输进电脑,做成图表的。为何我发现不了其中的错,而上司翻翻,扫一眼,就能发现错误呢?

后来,我从统计,被调入生产线,之后,又被调去任品质部主管。最糟糕的事情,就发生在第一年。工作忙,常常起早贪黑。每次开会,检讨工作,除了带着一堆资料之外,当然还要记住很多重要的数据。但我是对数据不敏感。其结果是,我越想拼命记住那些数字,我的记忆力却变得越差。一度到了我跟别人讲话,讲了上半句,竟然会忘记下半句想讲什么。

有一天,我们在那里进行月度检讨。老板问财务部经理一些经营数字,比如销售业绩,成本状况,等等,我听财务部经理在那里翻着月统计报表,答:“8360912元”,“337231元”,“4053222元”。老板忽然问起三个月前的材料成本数据,财务经理傻眼了,手上没有报告,答不出来。我恰好记得那些数据,便顺口答:“234万。占了整个产值的28%。”散会后,我很奇怪,对数据一向迟钝如我的人,何以记得三个月前的成本数据?仔细想,原来那时候我要分析品质成本,就看了整个成本数据。但我记忆力本身就差,又对数字不敏感,所以只是记了大数。

记大数?我忽然开了窍。我过去之所以记不住那么多数据的原因,想来大概也如财务经理一样,数字弄得太精准。数字精准,就必须得花大力气去记。但事实是,没有人有那样的精力和能力,记得那些精确到个位的数字。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在企业里,做为管理人员,分析和判断时,只需要到万位数就可以,万以下的数字,可以忽略不计。另外一些数字,则只需要记住百分比即可。有了大数,有了百分比,有些数字记不住,其实不打紧,一推算,就出来了。

之后,我再接再厉,继续分析总结,发现,其实,很多数字是有规律的。比如成品率,废品率,材料成本,管理费用,他们都在某个百分比上下波动。记住了上,或者本第一季度的大数(到万即可)和百分比,以其为参考基准线,后面几个月,上下的波动,其实很容易记住。如果报表中,忽然出现某个跳动太明显的数字,自然便是异常的。快速判断这个异常是计算错误,还是真的异常,只需要看与其相关联的数字即可,如果与其相关联的数字也随之波动,则是真的异常,如果与之相关联的数据没有太大变化,立刻就可以判断出来,这个数字的计算是有问题的。

大数当然只是用于方向和趋势的判断。仅仅记住大数是不够的,还要记住每个项目的关键指标。关键指标,是很多数字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基点。比如,计划部门,必须记住物料采购周期,产品生产周期、按时交货率、每个工序标准加工时间等等,以此为参考基点,任何与之相关的数字拿来一比,他可以立即判断进度是否异常。若考核业绩的话,一定要记得部门平均业绩,个人平均业绩,最高、最低业绩等。如果是市场部,除了记住一个月的销售指标外,自然要分解到每天,每个片区的销售业绩指标,到哪天,只要看当天业绩和累积大数,自然对销售状况了然于胸了。

除了根据大数和关键指标去衡量和判断之外,还要随着异常的波动,适当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每天,那些项目虽然重要,但是在图表上显示正常的数据,可以一扫而过,不必为之花时间。你要集中注意力,重点盯异常点。一般异常的,就是一个,或者几个点而已,所以,你会很容易关注的过来,自然也就很容易记得住,盯得住。其实,只要理解了数字背后的意义,记住相关数字,是比较容易的事。

当明白了这些的时候,我就开始调整我的工作方法,记数字的方式,有意识训练自己。后来,我尝试让自己记住更大范围、更宏观的数字,比如世界范围内的行业数字,在日本、美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地区的数字,中国的行业数据,某个地区的行业数据。我尽大可能放宽我的视野,搜寻与我所从事领域相关联的数字,拿来判断一下,琢磨一下它的好坏,根据它的走势,寻找一下它的判断基准点。渐渐的,我也变成了一个对数字敏感的人。

特别是我离开原来的公司,到了新公司之后,能快速记住主要的关键指标和数字。我在一两天之内,就能从各部门提供的数据和报告中找出问题;我能看一眼财务的数据,就指出那些重要指标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及中国发达地区水平、行业平均水平的差异,乃至重要物料计算是否准确。我甚至能比排计划的人,更能快速计算出物料需求量,生产中可能受阻的位置和可能受阻的时间等等。他们常常惊叹我对数字的敏感程度,以为我的记忆力超人。其实非也。到现在,我还会常常忘掉很多常用的电话号码,每次都要从手机中查,甚至不记得现在租住房子的门牌号码。之所以能记住与那么多与工作有关的数字,无非是我对工作用心,找到了一点点记住数字的技巧和规律。总结起来,其实也相当简单,就几句话:“记大数,略小数,有事没事,琢磨琢磨关键指标数,盯盯异常数。” 021:学以致用

公司与学校最大的不同,讲求的是学以致用。因此,在公司里,每一次学习,上司都希望你学有所成,贡献出价值。这种学与用的高度统一,带来的最大好处,是,用心者,进步很快。但我也发现,在公司里,有些人,其实是不会学习的。因此,我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谈谈工作中的学习方法。

我以一位新文员学习的过程为例,串起来,讲一讲。

在培训5S的整理、整顿时,有讲到三定三要素。三定为:定点,定容,定量;三要素是:场所,标识,方法。以标识为例,起初,她是如此做的:她将每天要处理的各种文件,放在我左手边的文件架上,贴了标签,有:待处理、已处理、存档。这是最基本的标识。后来,我问她,你可不可以尝试对文件的分法更深一层。于是,除了上述状态,她在待处理栏,放了红蓝黑三种颜色小铁夹,重要的夹入红色小铁夹,紧急的夹入蓝色小铁夹,普通的夹入黑色小铁夹。如此以来,我处理文件,会优先处理红色,其次处理蓝色,黑色的有空再处理,或者隔几天处理一次。我觉得她将我告诉他的标识知识,有效连结到了实际工作中,并进行了改进和拓展。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学东西,不能让其孤零零在记忆里,或者脑海中,独存着。每一点滴的知识,都要尝试与已有的知识,或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连结起来。这样,理解起来轻松,也比较容易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仍然以上面的标识为例。当她在文件处理方面应用之后,没过几天,她问我,将文件存储也

改进一下,可以吗?我说可以。存储文档的文件夹,宽3.5吋,约有10几个。之前,她在每个文件夹脊上写上存档的分类,名称,并编号①、②„„后来,她将10个文件夹脊按顺序并排在一起,画了一幅完整的图案。这样以来,文件夹排在一起,不再单调,看起来漂亮多了。最重要的是,若有人从中间抽取掉一个,剩下的仍然摆整齐,以前需要数一下,或者看一下序号,才能发现少了没有。现在简单,只要看一眼图案,不完整,就知道少了。如此以来,简单快捷多了。

消化知识的最好方法,是不断应用。用的次数越多,理解就越深入,在未来,此方面的知识被有效提取出来的机率,也就越高。

仍以那位文员为例。当她发现标识方面的改进如此受上司赏识,于是就更加有兴致,也更加有信心,就在抽屉,桌面,开关,报夹,空调,饮水机等等,到处贴满了标识,花花绿绿的。有些标识,字很小,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凑过去,她写的是:“开关!”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找她来,问:“标识的目的是什么?”她答:“清晰明了的看到状态。”我说:“灯开关一看形状就知道是开关,还需不需要标识?”她想了想,说:“似乎没必要。”我说:“饮水机上有红黄绿三种灯,能看出来是热水,还是保温,需不需要再贴个标签说明?”她说:“没必要„„噢,我明白了。有些东西的状态如果很容易辨识,就不需要用标签去标识。”我说:“对。现在这种状态,变成了标识过细,过多,达不到一目了然看明白的水平。”

于是,她开始逐步动手揭标签,把那些一眼能辨识的,都拿掉了。能用颜色标识的,她就不用字。尤其对办公用品抽屉,做了较大改进:她揭掉了抽屉里所有的标签,却找来一张泡棉,比着计算器、打孔器、订书机、回形针盒、尺子、裁纸刀等,画出来形状,并挖下去一半,将它们按照形状,放了进去。这个好,少个什么东西,不用找半天,一眼就看到了。于是我夸她:“你真聪明。这个方法我还没有教你呢,你竟然会了。”她问:“真的?”我说:“是啊,这叫形迹管理法。这可是要对5S的理解达到中级水平,才能做到的。”我看她非常开心的出去忙了。

知识积累,犹如仓库存物,多了,就会很凌乱,乃至“爆仓”。因此,到一定阶段,需要重新整理,归类。清理掉一些没用,或者无效的,将有效的进行提炼,精简,重组。如此,理解会加深,应用会更加得心应手。自然,使用者提升的速度,也会加快。

继续讲这位文员的故事。主管看她不错,将她借调入生产线。之后,我看到她进步神速。她带领着她所在的整个生产片区,几乎将现场标识重做了一边,并编写了现场标识方法,给其它部门培训。再后来,她自然就变成了公司5S推进方面的得力干将。借调她去的上司给她争取机会,送她到外面去培训5S及精益生产的知识。再后来,她由5S推进组,调入到精益生产组。后来,升任主管了。最近,听说都当副总了。

当然,这位文员之所以成长,不仅仅是学了标识这一个知识点。其它方面的,她也是如此学习和发挥的。因此,她才成长的很快。但通过她对标识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我总结了一下出学习的过程,认为,有三层:一,初学习,单、多点提取知识点;二,运用新知识,将其与已有知识架构相连结,理解加深,应用面拓宽;三,新旧知识融和,重组成新架构,产生新知识(或创新)。如能持续坚持,重复循环,理解便会不断加深,应用能力亦会相应增强。直至超越。上面那位文员对于标识的理解和应用过程,就是遵循这三层关系,逐步递进上来的。她后来能从文员成长成主管,乃至副总,说明她能够学用有效连结,并持续“学以

致用”。这便是我理解的,工厂里,或工作中,相对有效的学习方法。

022:寻找元规则

在《血酬定律》中,吴思发明了“元规则”这个词。吴思的解释为:“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是决定各种规则的元规则。”但我觉得,这个解释稍微偏颇了点。若去掉前半句,只保留后半句,并将之运用在工作中,似乎也通。那就是:在我们日常所遵循规则的后面,会有一些支配这些规则的规则,或者说,促使产生这些规则的规则,我将之称为元规则。

在工作中,上司能教给你很多东西,但却无法预料你什么时候出错,出什么错。因此,优秀的上司教下属,其实是教他理解规则,或者理解规则的能力。当他理解了规则,并能遵守规则的时候,自然就会做出正确的行为。如果上司培训的好,下属能自动发现规则的时候,则在实际的操作中,不仅能判断对错,还能自动修正和纠错。因此,好上司,不仅能教会员工理解规则,更重要的是,能教员工找到支配这些规则的规则。如此,在错综复杂的工作中,遇到各类问题,他都能根据规则自动判断。这样的员工,肯定是好员工。

比如,生产线与仓库,有一个比较难调和的矛盾。生产线发生意外的时候,可能半夜需要去领料,否则,生产线就停了。但仓库只有白班,没有晚班,仓库人员便不愿意爬起来领料。很多小的公司,都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些,当晚,两个部门便打上了官司;有些,则是等到第二天,再互诉冤屈。我解决的方式是,从公司的“质量方针”入手。我们公司的“质量方针”中,有一条,叫“客户至上”。我问仓管:“什么叫客户至上?”仓库人员答:“满足客户的一切要求。”我问:“不按时交货,算不算满足客户?”仓库人员答:“不算。”我说:“不按时发料,能不能按时交货?”仓库人员答:“不能。”我接着问:“那发生意外的时候,临时发料,应该不应该?”仓库人员答:“应该。”

半夜因为临时加班闹情绪的问题,便如此迎刃而解。

接着我又问:“你想不想半夜爬起来发料?”仓库人员答:“不想。”我问:“那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答:“可不可以设置夜班?”我问:“上个月到现在,总共半夜发了几次料?”他答:“两次。”我问:“你觉得一个多月发两次料,值得设个夜班吗?”他答:“不值。”“有更好的方法吗?”我继续追问。他答:“能不能训练一个在其它岗位上夜班的人,在半夜需要紧急发料时,临时发料?”我说:“对,这个思路很好。能做到吗?”仓库人员说:“能做到。”

我认为,这两个过程,都是寻找元规则的过程。

我从“质量方针”中的“客户至上”入手,向下引导,是让员工明白,我们操作和工作的所

有过程,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客户至上”,才是在工作中,或者发生意外时,我们判断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的“元规则”。就算是没有后面所说到的应急策略,员工若明白了这个道理,便可以判断在意外发生时,我先做什么,而不是纠缠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或者沉浸在一时的不爽,或者不高兴的情绪里,出不来。

既然这次发生意外了,我们让员工收获的,不应该只是愤愤不平。而是通过这个案例,让员工明白,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尝试改善现状,找到更好的方法。建立代理人制度,在意外发生的时候,有应急策略,就是更好的方法。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可以让员工明白,并理解,要做好工作,不一定只有幸苦多做一条路,合理利用资源,改变现在的思路,削减无效和无价值的动作和流程,可能比以前做得更好。这就是改善。而改善,才是我们让员工能力增强,持续进步的“元规则”。

其实,在工作中,快速提高认识,提升能力,扩充专业知识的方法,就是类似这样,努力寻找并理解规则背后的规则。也就是寻找元规则。当你找到并理解了元规则后,你回头再看时,会发现,之前让你觉得难以理解的东西,或者需要大量时间学习的东西,忽然之间,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融会贯通,乃至“无师自通”了。

023:问题为何难解决

我们常常讲到“问题”这个词。但被问到“什么是问题”时,大多数人不知所云,答非所问。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包围在问题中。虽然我们天天解决问题,但其实很少人深入思考,“什么是问题”。所谓“问题”,比较简单而又清晰的解释是: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所有阻挡在现状与目标之间的障碍,就是问题。找到这些障碍的根源,并解决之,就是解决问题。

但即使搞清楚了问题的定义,真正解决起来,也很难。

为何?原因有四:

一,目标不清晰。比如,一个项目进行的不顺利,负责项目的人,会跟上司抱怨配合的同事:“×××有问题。”人会有什么问题?按照上述定义,要说一个人有问题前,先要给这个人设立他应该达到的标准。但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标准,或者给他的目标,其实是不清晰的。配合的好,就觉得没有问题,配合的不好,就觉得有问题。这其实是搞错了“问题”。所以,先要做的是,给这个人订立明确要达到的目标,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则要订立所能达到的程度,并可评估。很多公司用人,恰恰忽略了这点,结果发现,人用着用着,问题就来了。追根朔源,症结其实在于用人者目标不清晰。

二,现状不明确。二战中,苏德在苏联交战,德国军队直逼斯大林格勒。在最危机时分,也就是1942年8月,斯大林在无奈之下,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朱可夫到战场前线视察,发现,苏军大部分将领,竟然不了解真正的战况,基本都是躲在指挥部里,听别人报告指挥。朱可夫并没有躲在指挥部里听汇报,而是亲自视察了几乎所有的前线,在分析了具体形势后,决定,先防御。待敌人疲劳后,然后会同华西列夫斯基制定了反攻,使斯大林格勒地域的30万德军被围歼。1943年1月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后,朱被授予元帅军衔。紧接着他又指挥了列宁格勒破围战和库尔斯克会战,取得了极大成功。

朱可夫后来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自己只是比别人更了解一线战况。企业里,其实也类似,常常之所以解决不了问题,就是因为喜欢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造成的。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多下一线,了解现状,才能解决问题,搞好企业。

三,重点不突出。很多人都知道著名的80/20原则。即,80%的问题,是20%的原因所造成的,要有效解决问题,只要搞掂20%的关键因素,也就搞掂了80%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要么有些人辨识不出来造成80%问题的那20%关键因素。要么在解决的程序和步骤上,无法从最关键的因素入手,而是逮到哪个,先解决那个。结果,忙活了半天,其实都是在一些核心问题的外围转悠。触及不到核心,也就解决不了核心问题,到头来,会发现,只有效率,没有效果。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主因一定要突出。要针对主因,展开工作。要让工作产生效能。所谓效能,就是一旦产生效果,一大片都会见效。

四,责任不清楚。虽然我们常说,对事不对人,要先解决问题,不要先追究责任。但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责任清晰的主体负责人,一个问题,往往就会出演变成一堆问题,没有人去解决。所以,解决问题时,责任可以后追究,或者容日后有时间再去调查,但主体负责人一定要清楚。当负责人清楚之后,缺乏知识,缺乏技术手段,都不是难事。负责的人会动用相关的资源去请懂的人,寻求相关专业的人员协助,或者寻找有效的工具和手段解决。比如,门口有一堆石头,重两三吨。你不指派人员,就不会有人去搬。如果你指定了负责人,哪怕她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当她明确是由她负责之后,她考虑自己每天搬一点,还是花钱请人来搬,或者雇个铲车来,一下铲走,都变成了技术问题,都很容易解决。

024:所有的风景都是好风景

我在多家公司工作过,我有很多任上司。但我从没有觉得哪家公司很烂,我也从没有觉得哪个上司差。每家公司,我都有独特的体验,而且不可复制。从每个上司身上,我都学到过很多东西,而且一直受益。所以,每当遇到有人讲他以前的公司有多烂多烂,哪个上司多差多差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的运气好,还是真如有些人批评的,我是 火星人,看不出地球上的坏来。用我的话总结,就是:我的人生,没有坏运气,我经历过的所有风景,都是好风景。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家公司,当时不大,百十号人。当时产值也很低,一个月一百多万。有那么几个月,甚至没有订单,我们每天上班,不是跑出去给草坪浇水,就是种树,要不,就是待在车间里面瞎聊天。所以,纪律很混乱,人变得散漫起来。等到订单正式来的时候,这种散漫已经成风了。结果,常常不是有人偷溜出去,就是有人擅自改动生产参数,缩短加工时间,影响到了产品品质。甚至还有几个家伙,在忙到热火朝天的时候,偷偷溜到两个设备之间,睡觉。后来公司花了很大的力气,甚至不惜开掉几个主力员工,才刹住歪风邪气。所以我就吸取了一个教训:公司员工的管理和培训,千万不能因为订单少或者工作量小而有所放松,反而要在没事可做的时候,更加注重对员工的管理和培训。否则,坏习惯一旦养成,你就得付出更多的成本来纠正。

我的第一任上司,脾气大,嗓门大,要求严。有时,甚至不讲道理。我还记得,有一个废品,没有什么特定的保存期限要求,我跟其它废品一样,扔了,日积月累,被其它废品压在了下面。有一天,他忽然想起来,要那个废品,我已经找不到了,只好告诉他,在废品堆下边。但是,他不干,一定要。我很气愤,很想跟他争论。但想想,他这样急要,一定有原因。于是,只好跑去翻废品。花了半天时间,将废品堆翻了个底朝天,终于把那个废品找出来了。我很好奇,为一个废品为何如此大费周章?偷偷跟在屁股上看。原来,是客户有投诉,只有那么一个废品了,他要分析。类似的事情其实我遇到过很多次,我看到其他的主管,找不到,就算了,会回复上司说没了。只有他,是这种一根筋,非要找出来。但他那次,确实把问题的根源给找出来了。这对我触动很大。后来,我吸取教训,每种产品的废品,都保留几个,防止他突然袭击我。后来他确实也袭击过我,但我有方法应付,再也没出现过底朝天翻废品的事。后来,随着时间推移,我的职位有所变化,我的这个凡事都预先做准备的习惯,被保留到了其它岗位和其它类型的工作中,对我日后工作能力的提升,帮助多多。

我参加的第二家公司,是那种官僚主义很盛的公司。一堆管理人员,常常泡在会议室里讨论一个数字的真实性,一讨论就是半天,常常争得面红耳赤。我呢,一听他们争论,就知道,这个会肯定是又臭又长,没完没了,有得开了。于是,我常常假装上厕所,溜到车间里,翻翻原始记录,找到他们争论的数字,再上来,在大家的争论声中,把真实数字报出来,或者写到白板上去。虽然,我也曾经多次建议过,开会能否上现场去开,但总不被采纳。但也正是这种官僚作风,使得我知道了哪类讨论会比较浪费时间而没有效率,怎样开会,才会更容易见效。日后,当我自己能主导类似的会议的时候,我就很少泡在会议室里,而是尽量选择在现场去开会。我甚至规定,没有具体可信的数字,不可妄自猜测,凭空争论。

我的第二任上司,跟第一任上司的性格恰好相反。他脾气温和,从不发火。但他问问题,温婉细致,逻辑严密,常常将我逼到死角,答不上来。每当此时,他就会笑笑,说,再去查查。我就会去查。最多的时候,为一组数字,我曾经被6次打回查数字。虽然他从不指责我,但我内心深处却深感惭愧。所以,后来,搞不清所有的数字和相关信息,我绝对不去见他。渐渐地,我养成了一种习惯,一个课题一旦开始,我就会严密跟进整个过程,拼命记住所有的关键数据和异常数据,防止出现忽然被问,答不上来的情况。也正是这种怕,使得我养成了一种很好的跟进项目的习惯。直到现在,这个习惯和方法仍然沿用,益处多多。

我们学东西,常常有一种误区,以为,只有那些成功的经验才是有用的。其实不然。有时候,失败的经验,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怎样做,才对,怎样改进,才更好。但常常,我们却忽略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却没完没了的埋怨、抱怨。入得宝山却空手而归,错的是我们,不是山。你拿到了,山在那里,你拿不到,山仍然在那里。山还是那个山,但收获过的人,已经不是那个人。他已经成长了,或者超越了。我们总以为,只有太阳的光芒,才让我们成长。却忽略了,寒冷,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茁壮。还有些经历,有些人和有些事,如星星,如月亮,如天上的云彩,你看到了,它便存在,就镶嵌在你的画布里,是你美丽人生和风景的一部分。如果你没有看到,它就不存在,了无痕迹。

025:“好用”才是硬道理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的上司除了教我做本职工作,还会给我交给一堆与我所在岗位和职

位无关的工作去做。当时,我对这个没有太多的思考,觉得既然是上司交给我的,就应该好好去完成。后来,相邻部门的主管,也会时不时来找我,请我帮忙做一些原本不该属于我的工作。如果这种工作独立性很强,不跟别人的工作发生冲突,我一般都会做。如果跟别人会发生冲突和重叠,我会委婉拒绝,我主要是担心原来做这个工作的人会有想法。但不管是我的直属上司,还是相邻部门的主管要我做事情,只要忙不过来,我都会立即提出来,或者请求时间冲突的部分延期。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比较受欢迎,而且,有些什么问题,上司也喜欢交给我去做。

后来,我换了一任上司,他的风格恰好相反。他要求我们只做本职工作,不得做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更别说兄弟部门主管请我帮忙做的事了。他还要求,我只能接受直接上司——也就是他的命令,其余人的命令,不管是谁,都不得接受。如此一来,我有较多空闲的时间,有时候甚至闲得无聊,只好到处乱窜。有一次,瞎窜到车间,看员工操作,总工正好看见我,所以找我上去聊了聊,而后请我统计一年的某个项目的数字给他。那天我的上司正好不在,所以我就做了。但我们部门不直接属于总工管理,我担心我的上司会有什么想法,所以在第二天,我就主动给上司报告,说昨天我有空闲,帮总工统计了一组数字。不料我的上司一听,火冒三丈,直接跑到总工办公室去,跟总工吵了一架。他的理由是总工越级,且越部门直接指挥了他的下属。之后,他与总工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所以,好多年,我都很负疚,觉得是因为我处理的不好的原因,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冲突。

又过了几年,我也开始担任管理工作。我突然发现,这确实是管理上,很多人所面临的一些困惑,甚至是困境。很多管理者希望对自己管理的部门有较好的控制能力,所以希望下属只接受直属上司的指挥。这似乎是对的。但人不是机器,总会有跟兄弟部门打交道的机会,跟兄弟部门同级交流沟通协作的工作。自然,也就会有一些兄弟部门职位比自己高的上司会发布一些命令给你。如果同级的沟通和协调,因为自己的权限和判断能力就能解决的话,兄弟部门上司的命令,就难处理了。似乎执行与不执行,都出现了问题。实际上,很多部门之间的嫌隙,以及误会,就是这样来的。毕竟,工作是靠人来完成的,人的沟通要复杂很多,而不能像天平一样,将责任和沟通方式,分得那么清楚明了。

那么我自己是如何解决的呢?我只好依据我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对我的下属如此要求:原则上,所有的命令都听直属上司的。但如果出现紧急情况下的越级指挥,要接受。但接受命令的人,需要向自己的直属上司回报。原则上,越级发布了命令的上司,也应该向下属知会和说明。兄弟部门要求和需求,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处理和协调。兄弟部门上级的命令和要求,根据自己的本职岗位和职责进行判断,如果是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则要取得自己直属上司的同意。如果是协助性的工作,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给予协助,但需将协助工作的内容和项目的进度及结果,抄送给自己的上司。

后来,读关于管理学的著作,我才知道,其实这是两种管理模式。我第一个上司的管理方式,似乎是接近于矩阵式管理,简单一点说,接近于双线回报模式。其特点是,回报双线,一条是对自己的直属上司的,也就是专业上司;一条是针对流程中需求结果的上司,也就是流程上司。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发挥员工的能力和才华,可以善用现有资源,做出更多的成果。而我后一个上司的,则是接近于垂直式管理,也就是所有的命令,都从上司处发布下来的,特点是执行力强,效率高,缺点是横向部门之间的沟通难度会增加,协作的难度也会增加。

我自己的管理方式,似乎是偏矩阵式的。我认为,这样的好处有一箩筐,比如:让员工一开始接触工作,就不对自己设限,这样可以较好发掘他的潜力;这样子的工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员工,态度开放,做事主动、积极,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可塑性比较高;在这样的集体和团队里成长起来的员工,团队精神好,协作能力强,勇于挑战难题,做事的成功率高。用通俗易懂的话讲,这样子环境中训练出来的员工,“好用!”

026: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表达和意见

还记得,我刚刚开始做品质部经理的时候,年轻,气盛,脾气大。有一次,在实验室,我跟制造部经理,因为一件事情有分歧,吵了起来。他曾经是我的上司,我就是他从品质部的员工中挖掘出来,并一直花心血培养起来的。后来,他调任生产部经理的时候,推荐我接替他的位置,负责整个品质部。平日,我对他都很尊敬,他的很多意见,我也会接受。但那天,我实在难以苟同他的观点,你来我往,争着争着,大家情绪都不好,就吵了起来。几个下属一看,自己的老上司和现任上司吵了起来,各个都偷偷溜了出去,只剩下我们两个人。我实在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盛怒之下,打碎了一个杯子。他也气冲冲地摔门而去。

其实,在他出门的那一瞬,我很想向他说声“对不起”。不管观点上有多大分歧,至少,我的态度是不对的。无论是同级,还是曾经的上司,我都不该以如此恶劣的态度和方式来沟通。但我最终还是没有吭声。我觉得拉不下面子,一个人怔怔地僵在那里。

过了一会,他去而复返,又回到了我们吵架的地方。我以为他义愤难平,还想接着吵。不料他张口却说:“小李,对不起,刚才我语气不好,态度也不对,使得你难以接受。你看,这个事情我们这样处理好不好„„”那一刻,我的脸上火辣辣的,火烧火燎的感觉,一直延伸到脖子下面。其实,道歉的应该是我,而不是他。但他竟然先道歉了。一个人伸很容易,屈却是很难的。特别是在双方剑拔弩张争执的情况下,做为老上司,竟对晚辈先道歉,我觉得他的心胸真是了不起。那种做事刚正后面的柔软度,实在是让我这个晚辈惭愧,并折服。从此,在内心,我更加敬重他,即使今天,大家各奔东西十几年,我对他的尊敬和感激,仍一如既往。

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蛮大。从此,我做事的风格,开始慢慢改变。出现纷争时,我不再一味是坚持,不妥协。我开始尝试寻找和检讨自己的过错。特别是跟同事发生分歧的时候,在不违背原则,也不会造成损失的情况下,我会适当退让。我留给别人的印象,不再是那个伶牙俐齿,全世界都错了,独我没错的形象。一点退让,一个道歉,不是示弱,也并非是表示自己屈服和有过错,而是让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有了回旋的空间,有了余地。渐渐地,我发现,我处理和沟通问题的能力增加了,难度降低了,成功率开始高起来。

但人毕竟是人,都会有相同的弱点——即使错了,也总有意无意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拒不认错。比如我,虽然在与同事的相处中,我开始懂得用适当的柔软,来避免彼此的针锋相对。但面对下属的时候,这么多年,我却从没有认过错——即使自己独处,我会认为是我错了的时候。更别期望我在下属面前,从嘴里说出来。

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开始转变。

有次,我们的产品出了很多错,全是些低级的错误,漏出去很多废品,错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程度。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品质部门都应该检得出来。所以,我很震怒。于是,对品质部主管说:“我真是想不出来你在这个部门有什么价值,我看你还是离开吧。”她说:“好。”在临出办公室们的时候,又回过头来,跟我说:“我有些话平日不敢跟你讲,现在占用一点你的时间,讲几句,可以吗?”我说:“你讲。”于是,她开始讲,她当初其实是有判断的,但把握不准,于是尝试想跟我沟通。但慑于我一往的强势形象和不太愿意听太多解释的原因,她不敢说。后来,她终于鼓足了勇气,先讲了一个其他问题,但我还没有听完,就批评她在专业上不用功,如此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判断,结果,已经到口边的下一个问题,就这样,硬生生被噎了回去。这个她没能说出口,征求到我意见的问题,就是出事的这个产品的这个问题。她说,其实绝大部分她都判准了,这个之所以反复怀疑,却没有下定决心控制住的原因是,她过去对这个类型的产品缺乏经验。

听她讲完,我沉思了良久,并郑重地向她道歉。虽然她在专业上犯的有些错,我仍然觉得不可原谅。但无论如何,造成今天的这种局面和样子,我也要负很大的责任。如果我的沟通态度再柔和一点,我倾听她讲话的时候,更有耐心一点,这类错误,可能就不会发生了。是的,在职场上,在跟上司和同级沟通的时候,我们会有耐心,也会有柔软度。可是,一旦面对比自己职位低的下属,或者员工的时候,这些东西却是稀缺资源。甚至更多的时候,我们的话会显得僵硬、说教,自以为是,缺乏诚意。其实与他们对话,更有价值,他们会带来很多我们无法了解的资讯和信息。他们才是更加需要我们花力气、耐心,用更多柔软度来讲话和相处的对象。而且,相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和支持少,获得平等对话机会,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更少。我们应该从心底里尊重他们,并学会珍惜他们那些来之不易的表达和意见。

027:不要屁股顶屁股

去了新公司,第一次参加周例会,总经理主持。会上,行政部经理说:“昨晚,我们巡查的时候,发现生产部有几个员工爬在桌子上打瞌睡。你们的纪律太差了,以后要加强。”说着,行政部经理的脸转向生产部经理。我以为生产部经理会立即检讨,不料,他也转过脸来,对行政部经理说:“前天晚上巡查,我发现你们的保安也在保安室睡觉呢!”

我不禁哑然失笑。这哪是在检讨问题?简直是在玩顶屁股比赛。

听说过那个顶屁股的故事吗?父子俩炒菜,没酱油了,老子让儿子出去打酱油。菜都快熟了,儿子还没回来,于是,老子出去看,见儿子正在门前的独木桥上,跟邻居家的小孩屁股顶屁股,僵在了中间。老子说:“儿子,你回来。”于是他儿子便从独木桥上退了回来。快到桥头的时候,老子把儿子抱了过来,说:“你去看菜。”自己一 转身,拿屁股顶上了。

这两位经理,多像那两位用屁股顶在独木桥中间的小孩?

更可怕的是,有时候,出现这种问题,上司不仅没有去解决问题,反而如那位小孩的父亲一样,变成了接棒者,将一个本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发展成了顶屁股接力赛。

比如,下面这个故事中的几位主人公,就是。

公司新购进了一条新生产线,刚刚组装完成。因设备运行复杂,需要生产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整条线的验收工作。但在生产中,生产部已经发现了设备上的一些问题,需要调校。设备厂家在国外,安装完便已回国,等三个月后,再来签验收单。调校的工作,自然就落在了设备部头上。设备部不干,说这是新机器,应由采购部联络供应商来。采购部说来要15天。生产部不干了,说,我要交货,等不了15天,必须现在进行调校。设备部说,调可以,少一样工具,采购部买。采购部经理不干,说设备部没计划,一时半会买不回来。设备部说,买不回来你去借。采购部说,凭什么理由我借,是你们设备部要调设备,你们去借。设备部说,本来是你们采购部的问题,我帮你们,你们还这样„„

于是,设备部跟采购部的两个项目负责人就铆上了,两人为借工具这么个简单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不料,这边厢的屁股顶着,正在拉锯,还没见分晓呢,那边厢,接力赛又开始了。什么事?采购部经理和设备部经理开始吵起来了。两人相对下属,专业水平高一些,吵的问题专业水平也高。采购部经理责怪设备部经理不好好审核自己的装配计划及配件采购计划,不备该备的检测设备,专业人员总是搞这种不专业的事情,竟然还好意思跟采购部提接仪器的事。设备部经理更来火,说,这些东西,我在给你们的《设备安装计划》的“其它”条款中写得很清楚:“供应商提供相关配件及检测仪器等”,你到底有没有仔细看啊?采购部经理说,什么叫相关?设备部经理说,相关就是所有与设备有关的„„

这边的电视连续剧还没有结束,另外一边,又闹上了。

这次是品质部跟市场部的屁股对顶。什么情况?原来是市场部开发了一个新客户,急着交样品。但第一次试产的样品,外观不合格。于是,品质部就卡了下来。市场部一听,不干了,说,开发个客户多不容易,废品也要交,否则,连跟客户沟通的机会都没了。品质部说,不行,交了废品,客户投诉怎么办,你们屁股一拍,没事了,又得我们去处理。市场部说,那个我不管,反正现在你不给我交样品,就不行„„

这两个问题最终是如何解决的呢?

借工具的事,是生产副总出来协调的,说:采购部熟,去借吧。设备部也跟个人去,现场对技术参数方面的东参数进行确认,免得借回来不能用。至于设备安装和检测所需要的配件仪器,以后明确列出清单来,不要再出现“相关”及“等”来。两边都不吭气了,各出了一个人,出去借工具去了。而不合格样品的事,则是销售副总处理协调的,他要求市场部经理亲自跟客户沟通了一翻,才弄明白,客户本次只是要安装整机,确定最终的尺寸,并定型,所以外观有问题,没关系。

很多时候,在一些问题上,我们的部门之间,便是如此这般,只操心着屁股顶屁股,却忘掉了自己真正的目的。问题处理滞后,矛盾激化,甚至互不打理,各干各的,都是偏离了解决问题的真正方向所造成的。若遇到问题,大家都能主动一点,多走一步;或者相互理解,各退让一步,很多看似很复杂和难解决的问题,其实都很简单,很容易处理好。

028:两流并重

我的老同事,都陆陆续续出去创业,当老板了。其中有几位,都是搞制造业的,所以能谈的共同话题也很多。所以,每次去深圳,我都会约他们出来坐坐,聊聊。记得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太对了,每次聊天,我们几人都有收获。

上次去深圳,大家聊着聊着,竟难得地聊出共同点了,都觉得现在公司内部的工作效率变得低下了,无论产品还是项目,进展都比过去缓慢了,产品交货期普遍增长了。他们说,你在制造型公司干过,又主导过JIT、TPM项目的导入和推进,做过很多项目的改善,依照你的经验,是什么问题会让公司效率变得越来越低呢?

这个问题蛮难回答。各家公司情况不同,造成效率低下的原因也不同。若依我在工厂这么多年的经验来判断的话,我觉得,主要跟公司越发展越壮大,人员不断增加,部门和岗位变多,都有关系。但依照我在前几家公司推进工作时遇到的实际情况,还应该跟我们对产品流转的理解不到位有关系。

很多人误以为,制造型工厂中,产品进度缓慢,跟产量增大,产能不够有关系。但我在实践操作中却发现,大多数情况,产能往往是够的,产品进度一再延误,主要是跟沟通有关。这就牵扯到了研究产品的流动问题。将整个生产过程,简单理解为产品流动,是不全面的。实际上,产品在生产中,是由两个流构成的,一个叫实物流,一个叫信息流。

所谓实物流,指实物产品真正的流动过程,比如,从产品投料开始,到出货,流动的过程,都叫实物流。所谓信息流,指从接受客户资料开始,到正式投入生产的过程。两者构成了产品生产的完整过程。

大多数人的管理人员,会将生产的周期过分放在实物流上,而忽略信息流。有些甚至还没有信息流的概念。但实质时,信息流动时间偏长的话,会占用实物流动的时间,也就是生产的时间。所以,在改善生产效率时,不能仅仅通过优化流程,来缩短生产周期,应将实物流与信息流当做同等重要的问题,引起重视,要一起改善。

比如,整个的交货期是5天,其中,一天是用来报价、审核资料、下发资料、合同评审,则实际的生产期限则就被压缩到4天。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都知道,压缩信息流动,相对容

易些,而压缩生产周期,则要难很多,要从很多个生产工序上,一分钟一分钟压缩出来。

很多时候,造成信息流长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实现并行作业。从接到客户资料和询价开始,信息为单项流动,串联式作业,比如,市场部人员接受资料→审核→报价→发放生产系统→合同评审,所以流动较慢。如果将其改成并联式作业,如,接受资料→报价,同时给生产系统启动评估和资料制作,可能就会快很多。如果新客户新订单不能这样操作(因为了解少,合作成功的机会低,会浪费资源和精力),则完全考虑可以在老客户上实行,因为彼此间会有默契。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实物流。实物在流转的过程中,其实不仅仅是产品在走,中间也还是掺杂信息流的。比如,过程中品质有问题啦,生产有问题啦,工具有问题啦,工艺有问题啦,设备有问题啦,等等。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则实际上的实物流,就转变成了信息的流动,如数据命令传递,部门间沟通讨论,上现场解决问题。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同样记住上述的并联式作业原则,而不要让信息仅仅单项流动,在两个部门之间来回晃荡。

如果在生产难度、工艺难度没有提高到情况下,大多数的问题,其实处在信息流动上,比如信息传递滞后,数据采集不完整,乃至命令、指示不及时,或者失真等。这些信息不能有效到达现场,或者出现断层,实物就无法流动,效率自然就降低了。因此,在制造型工厂的作业中,实物流和信息流都很重要,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要两流并重,不可偏废。只有实物流、信息流都控制好了,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下载如何做好一个中层管理人员[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做好一个中层管理人员[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做好一个中层心得体会(5篇范例)

    做好一个中层心得体会 20XX年5月26日,星期六天气格外的凉爽,**县、**、**三个联社所有信贷员、主任、会计在**市五星级酒店---“国际酒店”组织中层干部管理人员培训,为期二天......

    中层管理人员管理办法[最终定稿]

    中层管理人员管理办法 【B-120-019】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层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促进中层管理人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特......

    中层管理人员管理制度

    中层管理人员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深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河北航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领导中层管理工作,构建中高层管理人员队伍,科学有序的配置与公司经营发展......

    中层管理人员管理办法

    企业管理标准 中层管理人员管理办法 编号: 代替: 1目的和范围 1.1 对中层管理人员管理工作做出规定,确保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1.2 本办法适用于变速箱公司全体中层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人员辞职信范文大全

    尊敬的**经理:今天很遗憾的向您提出我的辞职申请,请相信作出这个决定不是我的冲动之举,经过您五年的指导,使我迅速的成长,在此对您的辛勤栽培表示衷心的感谢。快要进入2010年,由于......

    中层管理人员年终总结

    中层管理人员年终总结 导语: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各位会带来怎样的工作总结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层管理人员年终总结,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中层管理人员年终总结一年来,作为一名学校......

    关于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实施方案

    关于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完善管理人员聘用办法,建立健全职务能上能下、人 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并不断更 新我公司中层配置......

    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管理办法

    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满足公司改革发展和履行核心使命的需求,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对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