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回顾
艺术系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于2004年报省教育厅批准开办,2005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4届毕业生,毕业生总数394人,目前在校生382人。学生人数逐年增长,据招生就业处初次统计结果显示,就业率达百分之九十六以上。根据艺术系近年来的跟踪调查情况看,毕业生生分别在各地政府建设局、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建筑公司等单位工作,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该专业定位准确、学生专业素质优良、动手能力强、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
本专业的开设,立足地方经济的发展实际,毕业生面向建筑行业,就业方向定位于建筑设计、房地产、工程管理咨询等专业技术岗位。经过几年的发展,本专业逐步确立了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随着全国及地方建筑产业的迅猛发展,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供不应求,通过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反馈,本专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009年该专业获批校级改革试点专业,2010年获批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岗位,并确定十堰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为该专业的“楚天技能名师”,该专业现有校级精品课程《住宅建筑设计》一门,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校级科学研究项目2项。本专业自开设以来,经过7年来的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有专兼任任教师17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硕士7人,在读工程硕士4人,“双师型”教师12人。教学团队能够很好把握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办学思路。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3个,与企业合作建设的校外实习基地15个,为工学结合专业培养模式的实施打下基础。在课程建设方面,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正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以及课程标准的研制。在教学管理方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监控,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专业建设优势与专业特色
(一)专业优势
(1)推动建筑行业人才需求的利好因素不断,例如加快小城镇建设、西部大开发、扩展海外市场等等,使建筑业的人才需求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态势。为本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实习和就业岗位,也为本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校级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重点专业重点支持,给本专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
(3)专业聘请的楚天技能名师具有三十年以上大型甲级建筑设计院经历,对专业建设、双师素质培养、实践教学开展、校企合作等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办学目标、就业定位准确,培养的人才符合产业发展需要。
(5)7年办学历史,积累了一定办学经验。
三、2011——2015专业建设设想
(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坚持以“技能教育”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为先导,依托行业融入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高职教学管理与教学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创新教学技术与手段,构建鲜明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业建设思路与目标
1、专业建设思路
立足十堰地区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兼顾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按照下列思路进行专业建设:
(1)通过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课程标准研制、工学结合的教材建设,改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2)通过重点培养、合理引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教学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学团队;
(3)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行业中的行家能手和教学资源,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完善实践实训的教学条件和工作环境,全面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建设目标
本专业根据鄂西北及周边地区建筑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面向建筑市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具备中小建筑设计、城乡规划、景观设计、工程咨询管理等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通过五年的建设,达到:
(1)每年专业招生规模将稳定在120人左右;
(2)毕业生就业率≥98%,其中企业满意率≥85%。
(3)完善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制订6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其中重点建设3-4门工学结合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再建设1-2门精品课程;
(4)固定编制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人数达到或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50%。教师职称(高级:中级:初级)结构合理;
(5)从企业外聘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兼职教师8人,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人数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80%以上,相当一部分教师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
(6)做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在专业和学术方面形成年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相适应,结构合理的梯队。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使师资队伍在知识、能力、学历(学位)、专业职务等结构上更趋合理和优化。
(7)在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增加2-3个实验实训室,新增加校外实训实习基地5个,使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达到20个,保证实践教学课程的正常进行。
(8)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和要求,对原有校内自编教材和讲义进行修订,争取在有条件时公开出版。
(三)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1、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培养与合理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建设一支基础理论扎实、技术研发能力强、实践教学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1)有2-3名专业带头人,其中1人为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专家。根据专业带头人培养与管理制度,聘请1名技术专家,进行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培养;每年引进1—2名青年教师,保持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对已有的专业骨干教师进行专门培养,通过企业锻炼、国内知名院校进修、国内外培训等途径,使其迅速成长。将专业带头人培养成既能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改革发展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又能把握行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既有高水平课程开发和教学
能力。
(2)专兼结合。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的配置与要求专兼职教师配备数额以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及教学做一体化要求和专业发展需求制定。专业教师的数量和结构能满足专业办学规模,其中实践教学中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50%。
2、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的课程建设目标,即根据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需要,以建筑设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结合教育部高职院校重点专业课程开发的探讨,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注意引进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改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继续进行立体化教材和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课程标准、教改项目等方面的建设。
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根据本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分功能、有重点的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本着能够保证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岗位专项能力训练的目标进行建设,包括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内教学实训基地,满足专业理论和实训课“一体化”教学需要,具有教学、培训和生产建设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开放型的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本着产品方向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对应、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环境的原则进行建设,为顶岗实习提供了大量岗位,提供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实践环境。
根据专业发展规划需要,在校内原有实验室基础上,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室,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新建、改建、扩建、完善教学所需办设计专业制图室、电脑工作室、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建筑设计资料室,促进“工学结合”,使实践教学再上新台阶。
4、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
成立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设计技术设计基础教研室,对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有关情况进行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系内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副高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和校外企业的设计行业方面教授、设计师和其他相关专业工程师等组成。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实践内容的安排、现场实训的计划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广泛征求专家们的意见。教研室具体负责拟定教改方案,拟定和修改各种教学文件,组织实施各项教改措施,随时了解教学情况,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等日常工作。
建筑设计技术教研室
2011年8月
第二篇: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范文
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
2011-2015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对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效益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指导未来五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特制定学校“十二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现状
学校目前开设重点专业有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骨干建设专业有农业机械与加工、汽车运用与维修、酒店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平面设计;特色专业有农村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助产、幼儿教育;此外我校还开设有国防与体育、畜牧兽医、矿山机电、矿井通风与安全、采矿技术、民族服装与服饰等专业。
专业涵盖医药卫生、教育、加工技术、信息技术、农业、交通、旅游、文化和休闲等十大类20个专业小类,初步形成了科类较全,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为当地和外界输送了上万名合格技术应用型人才。
我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渐进摸索,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专业人才困乏,专业整体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专业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改造和调整任务比较艰巨;二是专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优势专业突显不出来,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各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三是教学改革力度有待加强,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当地,服务社会,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目的;不与农民工抢饭碗,要与大学生抢饭吃。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实现将我校建设成为县内一流、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规划,我校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基础,注重应用,优化结构,增强优势,协调发展,突出特色。根据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结合我校现有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建立以服务行业为主,兼顾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三、基本原则
专业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完善和优化专业体系,逐步形成专业优势,以培养具有快速适应能力和较强发展潜力的技能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服务。
2.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充分考虑专业结构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积极调整和优化现有部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对市场经济需求旺盛的专业要做大;对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专业要做强;对竞争力不强且贡献力不足的传统专业要加以大力改造和调整。
3.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突出抓好重点专业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增强专业发展后劲,使我校“十二五”期间的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优势和特色更加明显,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4.加强新设专业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增强已设专业在本地乃至全省的竞争力。根据学校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和办学条件,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及有关部门的要求指导下,想方设法及时申报联合办学的国控专业,以市场、就业为导向,1
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支撑条件和关联度,积极慎重地分批增设新专业。
四、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试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提高;采取有重点、分层次、滚动建设的办法,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评选具有本校特色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形成资源配置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发展格局;构建与示范性学校建设相适应的,覆盖旅游管理、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数量适宜、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专业体系。
到2015年,专业数量由目前的14个发展到25个,即专业数量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新增1-2个。建成在省内有影响、有优势、有特色的品牌专业2-3个,建成县级优势特色专业5-8个。
(二)具体目标
1.专业建设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体系,拓宽专业内涵,细化专业方向,巩固和加强优势专业,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应用服务型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专业。“十二五”期间拟申办新专业15个(见附表),申办专业主要涉及医药卫生、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旅游服务与管理、制造与加工、材料与能源、农林生产、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10大专业,到2015年,专业数量达到25个。
2.专业结构调整
在确保优势专业与特色专业的建设的基础上,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育资源,到2015年,将现有的专业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通过调整与重组,实现师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战略,不断推进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的提升和优化,奠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是要树立一批具有示范及带头作用的“教学名师”及学科带头人,以引导和激励全体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教研和教改工作中;二是要加大招聘引进力度,充实专业课师资团队;三是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稳定师资队伍,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层次;四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主要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专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树立创新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在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注重办学效益,推进专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专业交叉与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每一个专业必须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同时,大力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并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
加强教学内容改革,重视基础课程,加强校本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改
变教学内容陈旧、重复和课程体系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要精选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中真正体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三)紧密结合专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专业基地的建设
加强专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要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抓好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全面推进实验室开放,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加大与本地相关单位、企业的联系,尤其要加强与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基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通过加大投入,内培外引,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2015年前后,各专业师资队伍学历和职称结构基本达标,且形成稳定的学科梯队。围绕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调整并充实培训内容,采取各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现代化教育技术使用方法的培训和考核,鼓励教师积极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究和使用。
专业建设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同时也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工作都要围绕专业建设的目标进行。全体教职工要提高对专业建设工作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围绕专业建设目标,加强团结协作,努力使我校的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附表
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
2011-2015年专业建设规划一览表
第三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2012年-2015年)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行业和区域背景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生产的基础,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在制造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该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大量新型现代化企业应运而生,前景十分广阔。环京津创业带的整体构架是以唐山、保定、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六个城市为承接点,以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以各类开发区和园区为载体,创造局部优化的发展环境,吸纳和集聚国内外特别是京津的技术、人才、资金,接受产业扩散,与河北省内现有的产业基础和科技资源相融合。沧州市要形成一条从科技龙头到产业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新主线,最终建成环渤海经济区域新的增长极。沧州市制定了“沧州市环京津创业带建设方案”中包括将沧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机械制造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好河间线缆、东光包装机械和孟村弯头管件三个民营科技园区。
《沧州市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沧州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五金机电、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管道装备制造业,已达到500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第二大主导产业。黄骅经济开发区和吴桥经济开发区的主导产业是轻工、五金、模具和机械装备制造业;沧州经济开发区的主导产业是机械装备制造和医药产业;渤海新区则依托沿海临港的独特优势,构筑了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现代物流四大产业集群。电力工业,包括火电、热电、风电和再生能源发电,将成为沧州第三大主导产业;在渤海新区已经有中铁、中钢、中信泰富特钢等大型工业企业。以上开发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十分需要电气自动化方面的一线高级应用性技术人员。
(二)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更显得尤为重要,企业中原始的、简单的数控设备已在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设备先进、技术精良的新型的现代化加工企业,而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一线生产和管理岗位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更应关注职业需求的变化趋势。调研情况表明,传统的机械工业已增加了新的内涵,产品的加工制造手段也逐渐被新技术所取代。机、电技术的融合交叉越来越多,以往的学科体系和过细的专业教学已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机械行业最缺的人才:一是复合型管理人才,即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能按市场经济规律组织产品生产,把握企业方向的高级人才;二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三是既懂技术又懂营销,了解市场行情,又能提出改进意见的人才;四是智能型高级技工。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走入工作岗位后,经过锻炼最终成为后两种人才。
沧州是中国重要的机械制造业基地,黄骅模具城现有600余家模具生产企业、泊头是我国较大的汽车配件及汽车模具制造基地、南皮五金业群、孟村盐山弯头阀门管件制造基地、青县工业缝纫机制造基地等近4000家机械制造企业都在很大程度上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除现有机械专业人员需知识更新,解决机电一体化人才短缺的部分问题外,急需大批量培养这类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
事的工作主要有:现代化企业从事机电设备维护与调试的高新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及自动化应用;适合沧州管道装备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机械电子技术应用。对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运行、维护、检修、安装和调试。对电气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和供电系统设计。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对电气设备、生产过程实现自动控制的初步设计及自动控制系统运行和维护。
我院地处京津冀制造业腹地,制造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而本科各院校开设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实际操作教学内容较少,不能满足生产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各校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侧重也有较大的差异,针对具体行业和地区培养的人数更少,因此本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很好。
(三)专业建设基础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我院主体专业之一,是学院和河北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本专业始建于1995年(中职),2001年开始招收专科生。2011年5月在校生463人,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本专业课程改革领先,四门课程荣获学院精品课程;在河北省首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二项三等奖;在2010年河北省高职高专“挑战杯”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一项;在2009-2010全国电子信息类实践作品评比中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2.教学模式科学创新
按照“工学结合”、“做中学”、“做中教”的基本思想,结合我院资源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基础学中做、专业做中学”的教学新模式。即专业基础课程借鉴项目课程模式,以知识框架为主线,引入典型工作项目,在掌握知识前提下,通过“做”相关任务全面训练职业能力,专业课程及集中实践课程借鉴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以岗位工作项目的执行为主线,在“做”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全面训练职业能力。
3.校内外实训条件
本专业现有17个校内实训室和5个实习车间,设备总值550多万元。同时建立了6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半年顶岗实习率100%。
4.本专业主要面向沧州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机电五金、石油化工的企业,培养从事工厂电气自动化、各种自动生产线及机器人应用的工程技术人才。以数控机床应用和自动生产线的维修维护为主要发展方向。以模具制造设备和管道生产自动化设备的维修维护及设计开发为特色。
二、专业建设思路和目标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为指引,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为纲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二)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依据教育部教职成【2011】11号文件和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沧州市“十二五”规划》和《沧州市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本专业建设方案。基本指导思想是积极推进校企对接,努力探索系统培养,强化实践育人,转变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方式,建设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实施
第三方评价。
我院作为沧州职业技术教育的龙头,自2008年以来我们积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有效地探索,为沧州装备制造、机电五金、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等支柱产业企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我们的建设思路是贯彻落实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以“立足市场,依托行业,丰富内涵,提升品质,凸显特色”的思想为指导,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先导。针对沧州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围绕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努力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结构布局的衔接、课程教材体系的衔接、教育教学过程的衔接、信息技术应用的衔接、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评价模式改革的衔接、教师培养培训的衔接、行业指导作用的衔接、职教集团建设的衔接。
(三)专业建设目标
1.进一步健全以沧州装备制造业专家为主要成员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完善运行制度体系。遵照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并积极探索合作办学途径,实现职教集团建设的衔接。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成人才培养模式先进、课程体系科学、实训条件优越、社会服务能力强、就业优势明显的拳头专业和品牌专业。
2.重点加强以“基础学中做、专业做中学”教学新模式为主导,全面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内涵和层次,建成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优秀的课程。通过四级课程平台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重点建设7门核心课程,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目标为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
3.做好教师培养培训的衔接。培养2名在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和公认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带头人;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5%以上;建设一支由行业企业专家及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比例达到50%。
4.围绕河北省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环境建设力度,扩建自动化技术实训中心。新建装备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过程生产自动化系统实训室、电力系统虚拟实训室等。将自动化实训中心建成河北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和技能鉴定基地。高级工达到100%,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完全对接。
5.以沧州装备制造、化工、钢铁行业为依托,进一步加强黄骅模具城、盐山管道制造基地、孟村弯头之乡、南皮五金基地、沧州大化、沧州炼油厂、中钢集团、中铁集团等产学研基地建设,校外产学研基地不少于18个。保证每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半年以上的实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生产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6.以河北生源为主,面向全国招生,保持在校全日制高职生300人左右,年招生人数100,注意普高生、三校生和五年职高职生的生源平衡,积极探索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模式改革的衔接,企业好评率达到90%以上。
7.就业面向冀京津,重点向沧州装备制造、机电五金的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
高,培养拔尖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满足社会所需,提高就业质量。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年底就业率100%。
三、建设内容
(一)推进校企对接,创新“基础学中做、专业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岗位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沧州装备制造业企业群、机电五金群、石油化工和钢铁骨干企业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主基地,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新举措,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和行业指导作用的衔接。重点加强以“基础学中做、专业做中学”(基础—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的公共文理课程以及《电工电子线路分析与装接》和《工程图识读与计算机绘图》两门技术基础课程,学中做是指以学习相对完整知识体系为主线,引入实际的典型工程项目和生产任务,以密切联系生产,掌握必须的知识,训练实践能力。专业—专业课程及其配套的集中实践课程,做中学是以工程项目为主线,在执行生产或设计任务中获取相关知识,全面训练实际工程实施能力。)教学新模式为主导,全面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内涵和层次,建成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优秀的课程。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成人才培养模式先进、课程体系科学、实训条件优越、社会服务能力强、就业优势明显的拳头专业和品牌专业。
1.深化工学结合
(1)学训交替、实境教学:利用黄骅模具生产企业的数控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沧州地区管道制造企业的自动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沧州大化和沧州炼油厂的石油化工自动生产控制系统、中铁中钢等冶金生产自控系统作为项目展开教学,坚持“学训交替”的教学方式三年不断线,加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2)顶岗实习:以“实习计划科学可行、实习岗位对口可选、实习项目恰当可用、实习报酬满意可心、实习心得记录可查、实习难点攻克成文、实习报告完善结束、实习结果校企双赢”为基本思路,根据就业情况,安排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环节。
结合就业工作,选好实习企业和实习岗位、与企业协商实习项目和任务、维护学生的学习权、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和经济利益、学院与企业共商实习计划,确保实习项目和任务的技术性满足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的要求。实习过程要求学生及时记录,每周心得日记不少于3篇。要求学生结合实习中难点攻克或心得最深处写成论文。企业的岗位指导师傅给出实习表现评语及等次。顶岗实习报告要求格式和内容充实完善。
2.校企合作(1)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企业对岗位和能力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采取“定计划、定课程、定学时、定教师”的方式,为企业进行特定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与管道制造企业、机电五金企业、化工企业等订单培养。
(2)用好企业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用好企业设备实习实训和用好技术人员教学基础上,承担企业培训任务。通过这些培训,把企业的培训标准引入校园,企业由此获得合格的员工,专业则从课程的层面上与企业技术进行嫁接,并进一步了解企业对岗位能力的需求,根据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3)选择关心职业教育的大中型企业,组建职教集团: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途径,采用企业投资和资源共享措施,建设职教集团。
(二)系统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和项目化课改,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1.课程体系建设
以装备制造行业为依托,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工作领域的能力需求为依据,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瞄准高素质高技能目标,从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起步,以专业核心能力为重点,兼顾专业拓展能力培养。不断完善“基本素质、关键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四级课程平台,做好教育教学过程的衔接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衔接。
依靠企业专家,在课程内容上进一步优化项目和任务,紧贴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优化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使其课程比例结构更趋合理、课时分配适当。以沧州装备制造和机电五金产业群为背景,跟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前沿,深化教学内容创新和改革,拓展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精品课程来提高课程质量。(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能力体系
在深入沧州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机电五金、炼钢炼铁等企业调研基础上,以管道制造、机械制造、石油化工、钢铁冶金、五金制造、电子信息等企业的实践专家为成员组成电气专业能力剖析专家组,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包括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的职业专门能力、职业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进行归纳,如图所示能力体系,突出专业能力,注重职业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以保证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沧州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机电五金、炼钢炼铁等产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 “基本素质、关键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四级课程平台。具体学习领域(课程)、配套集中实践环节(课程)、相应的技能(能力)证书考核体系,确保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
2.核心课程建设
以项目课程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为参照,根据电气技术发展趋势和沧州装备制造和机电五金产业群的发展,依靠企业专家,不断修改课程标准,让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的行业技术标准;引入先进的“做中学”和“学中做”教育理念,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衔接。重点做好《电工电子线路分析与装接》、《传感器应用》、《工程图识读与计算机绘图》、《基于PLC自动化单元应用》、《数控机床应用》、《数控机床维修维护》、《自动线与机器人应用》等7门核心课程的建设。建设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
3.教学资源库建设(1)课程标准建设
在原有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项目课程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为参照,根据电气技术发展趋势和沧州装备制造和机电五金产业群的发展,不断修改课程标准,让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2)教材建设
积极推进做中学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要为依据,紧密结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成果,提高优质教材的使用效益,积极探索课程教材体系的衔接。
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采用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高质量的教材。教材的选用应贯彻教材的“先进性和适应性”原则,严把教
材选用质量关,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材研究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尽量选用近3年新编写和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优先选用十二五规划教材及获奖教材。结合专业结构的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做到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同步,以教材改革促进教学内容的优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认真探索教材建设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方法。鼓励教师编写和出版具有我院特色的教改课程教材和配套的实践教学教材。完成《基于PLC自动化单元应用》、《传感器应用》、《工程图识读与计算机绘图》、《自动线与机器人应用》课程的项目化教材编写出版。编写所有校内集中实践课程的指导书15套。
(3)教学资源库及课程网站建设 完成《基于PLC自动化单元应用》、《传感器应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课程网站。
(三)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在专职教师中重点培养装备制造设备自动化控制、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业带头人各1名、骨干教师6名(数控机床应用、数控机床维修、自动线及机器人应用、传感器应用、PLC应用、单片机应用各1人),高级技师或技师2-3名,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在原有兼职教师资源库的基础上,再聘请15名企业技术骨干,组建50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使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积极探索教师培养培训的衔接,经过二年努力,建成一支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组成的高水平“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四)实践教学建设规划
1.专业实训室建设规划
本专业校内现设有包括CAD/CAM实训室、电工电子实验室2个、电工实训室、电子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检测技术实验室、PLC实训室、机床电气实训室、EDA实训室、电机拖动实训室、电力电子实训室、材料力学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公差测量实训室、金相实验室、机原机零实验室、数控车实训区、数控铣实训区、特种加工实训区、逆向工程实验室等21个室和包括机加工车间、钳工车间、焊工车间、管工车间、外线电工实训场等5个车间的校内机电技术实训基地。
在规划期内,拟建设自动生产线及机器人实训室一个,更新PLC实训室一个,补充机加工车床、刨床等设备。同时各实训室设备适当补充与更新。
2.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规划
(1)巩固现有产学研基地—河北宏业机械有限公司、黄骅模具工业城、沧州机床有限公司、孟村管件制造之乡、沧州方圆衡器有限公司、南皮五金基地等。(2)不断扩展产学研基地
①结合就业,扩大实习基地范围,实习种类,使实习形式更趋丰富。
②实习基地尽可能扩大到外地,如北京、天津、山东、广东沿海等地,并能与学生所寻找的工作单位试工结合起来。
3.完善顶岗实习
以“实习计划科学可行、实习岗位对口可选、实习项目恰当可用、实习报酬满意可心、实习心得记录可查、实习难点攻克成文、实习报告完善结束、实习结果校企双赢”为基本思路,根据就业情况,安排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环节。
结合就业工作,选好实习企业和实习岗位、与企业协商实习项目和任务、维护学生的学习权、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和经济利益、学院与企业共商实习计划,确保实习项目和任务的技术性满足高端技能培养的要求。实习过程要求学生及时记
录,每周心得日记不少于3篇。要求学生结合实习中难点攻克或心得最深处写成论文。企业的岗位指导师傅给出实习表现评语及等次。顶岗实习报告要求格式和内容充实完善。
4.科技社团建设
进一步建设“深度DIY电子爱好者协会”、“华众机电创新研究社”、“鸿控电气技术学社”、“鹤轩CAD、CAM学社”等一批科技社团,通过“电工电子实用知识大赛”、“电气专业技能大赛”、“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大赛”、“机电创新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专业性竞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展视野,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力争在全国性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四、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机构
在自动化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实行专业负责人全面负责,专业带头人核心领军机制,不断完善培养方案。
2.资金保障
学院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和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以及部分教材建设费用。
3.制度激励
为了进一步搞好专业建设,我系制定鼓励教师和学生申报科研项目、技术开发、教材与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的实施、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等政策。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
二O一二年六月
第四篇: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土木工程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毕业实习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土木工程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进而生存发展。
实习作为进入工作岗位,融入社会的必经阶段,从一个学生转变为工作者,不但是生活环境的改变,同时是角色的转变,从一个被保护的学生转变为在工程实际中负责任的职工,身上的担子和任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次实习内容主要有参观实习,查阅类似的建筑资料,查阅实际工程案例,进一步了解在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以及施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做好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经过了大学四年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进修,使我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根本掌握。我们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大学毕业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做好自己专业发展、如何更好的去完成以后工作中每一个任务。本次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1.1实习目的
1,为了将自己所学土木工程术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土木工程的专业实习,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更广泛的,更直接的接触工程实际,了解工程需要,加深对实际工程的认识,增强自身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缩短我们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工作人员之间的观念与业务距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3,通过实习,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工作流程,从而确立自己在最擅长的工作岗位。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通过实习过程,获得更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扩宽知识面,增加社会阅历。接触更多的人,在实践中锻炼胆量,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其他社交能力。培养更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好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4,通过实习,学习和掌握建筑在设计和施工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把握在设计和施工中的重要细节和工艺,以及行业中的各种规定,以及具体做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对建筑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学习,为本学期的毕业设计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1.2实习任务要求
1,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实习的要求,服从毕业实习专业指导老师的安排,做好实习笔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发现问题。
2,在实习过程,有严格的时间观念,不迟到不早退,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积极主动完成实习中分配的任务,与相关人士和谐相处。在参观过程中,要仔细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
3,认真总结实习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和收获体会,做好工作反思,并按照学校毕业实习要求及时撰写毕业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过程)
3.1举行实地参观
在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参观了陕西科技大学行政楼。该建筑一共十层,主要用于学校教职工办公,该建筑结构属于框架结构与部分剪力墙的结合,内部电梯间采用剪力墙,外部结构使用全框架结构,整体布局结构紧凑,在一层设有门厅,内部空间较大主要用于上下楼的人员疏散,以及值班人员的工作岗位,二层以上为标准层,主要用于学校的各部门工作职能。在建筑的两侧个还设有楼梯,由于楼上人流量不是很大,所以两部楼梯外加电梯可以满足上下楼的需求。由于建筑物中间采用剪力墙作为电梯间,再加上各层四周为封闭结构,所以在过道部分的采光和通风做的不是很好。该建筑一侧还连接着另一栋四层的建筑,中间设有分隔缝,经老师介绍,在基础部分采用柱子错开布置,满足独立基础的布置。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其学校的实验楼,该类建筑都采用框架结构,其门厅进去之后都是大空间,四周采用封闭式结构,由于部分没有做吊顶,可以清楚地看到梁,板构件,由于建筑开间较大,所以在连接部分设缝处理,在建筑物的外部,为了便于疏散人群,设置有直接上二层的大楼梯,同时满足了通风的要求,建筑物在立面部分较为整齐,没有过多的变化。由于是框架结构房间的使用面积较大,布置合理。
3.2实地考察在建项目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参观了陕西科技大学在建项目——陕西科技大学二期教学楼项目。该工程由陕建五建集团承建,在项目经理部,我们听到了项目经理细致的讲解。该工程共有A,B,C三个分段,第一段和已建成的逸夫楼结构完全一样,中间采用剪力墙结构,四周为框架,一共十层,其功能为教学需要。其它两个分段主要是教室,不同的是根据功能的不同教室的面积不相同,满足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的要求。在连接部分还是设有缝,只不过与建成的相比,柱的布置没有采用错开,经理介绍在基础部分采用筏板,满足要求。在柱网布置上,开间布置大多为8.1米,进深布置为6.9米。在外部,同样设置有直接通往二层的楼梯,由于开间部分柱距较大,所以在立面做法上采用砖砌作为隔断,从而使立面显得相对紧凑。
3.3江汉大学某教学楼设计案例分析
江汉大学某教学楼为框架结构,其设计由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两方面的内容,其中建筑设计又分为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和剖面设计三个方面。结构设计分为框架设计,梁板设计,楼梯设计和基础设计等方面。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为建筑要求美观,新颖,满足功能使用要求,功能区组合合理。结构设计要求结构布置合理构件设计经济合理等。整个设计过程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要求,参考资料和最新国家标准,对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考虑。1,工程概况
该工程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主体为六层,底层4.2米,楼层3.9米,建筑总高度28.2米,屋面采用上人屋面。走廊,楼梯设置满足防火要求,该教学楼采用内廊式,内设电梯,小教室采用50平方米,大教室有75平方米和83平方米两种一楼设有门卫房,两侧各有楼梯提供出入。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等级为二级,结构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场地类别为二类场。楼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肋梁楼板,楼梯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内外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2,建筑设计
教学建筑应根据使用性质,建设规模与标准的不同,确定各类用房。教学楼设计由教学用房,公共用房,教师休息室和设备用房组成。将房间按使用性质分类分为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从而来合理地布置房间,同时在满足安全保卫的基础上使其内外联系方便。设计采用内廊式布局,其优点是走道所占的面积较小较外廊式布局经济。其一层平面图如下
建筑立面设计,立面图所反映的是建筑四周的外部形象,立面设计是在满足房间的使用要求和技术经济的条件下运用建筑选型和立面构图的一些规律紧密结合平面,剖面的内部组合而进行的,详图如下
建筑剖面设计,为了充分反映建筑物在垂直方向上各个部分的组合部分需要进行剖面设计,其主要任务是确定建筑物各部分应有的高度,建筑物的层数和应有的空间的组合和利用,以及建筑物剖面中的结构构造关系等,本设计所剖切位置为右侧楼梯间,详图如下
屋面设计,屋面形式为平屋顶,平屋顶排水坡度为2%,排水坡度的形式为垫置坡度,排水方式为内排水,屋面做法采用刚性防水,聚泵乙烯保温屋面。详图如下
防火设计,防火等级为二级,门为乙级防火门,安全疏散距离满足房门至外部出口或封闭楼梯间最大距离小于35米,每个房间都设置了不小于900mm的门,满足防火要求,每层两侧及中间设置三个消火栓,最大间距22m满足间距50米的要求。
四,实习心得体会 4.1人生角色的转变
如果大学比作象牙塔,那么社会就竞技场,而毕业实习便是大学生从象牙塔走进竞技场的预热阶段,通过这次毕业实习让我认识到了建筑结构设计的细节和要注意的方方面面,带给我很多难得的设计经验。通过这次毕业实习提供的学习机会,为我从学生转向以为工作人员打下了基础,系统的实习让我所学的知识不在单薄,在角色转变的当下,让我得到了历练,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4.2虚心请教,不断学习。
毕业实习结束之后,一颗浮躁的心慢慢归于平静,但不缺乏激情。慢慢地适应建筑结构设计的有关要求和规程之后,了解了相关规范和技术规程之后,对于接下来的毕业设计我不再感到迷茫,也不再感到无措。同时,我体会到个人的发展和能力的进步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能,更需要对工作的忠诚和以工作为中心的职业精神,即做事能沉得下心。这主要体现在日常工作的许多小事上,从细节处入手。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除了要加强自己的理论素质和专业水平外,更应该加强自己的业务技能水平,这样我以后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知识更新太快,靠大学里土木工程专业学习的一点知识肯定是不行的。我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要虚心请教他人,并做好笔记认真的去理解分析。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社会所淘汰!4.3摆正心态,快乐工作
这次实习我也领悟到学生和职场员工的区别。你要成功,你想得到你所希望的状态,首先你必须付出十二分的努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实习以后,我们才真正体会每一栋建筑物从设计到施工到投入使用,都得付出极大的努力,在设计中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一栋建筑物它的设计施工都得满足相关规范和具体做法,安全是第一位的。工作是艰辛,但工作的态度一定要快乐。我最欣赏把撒哈拉沙漠变成人们心中绿洲的三毛,也最欣赏她一句话: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成为空白。成功女神并不垂青所有的人,但所有参与、尝试过的人,即使没有成功,他们的世界也不是一份平淡,不是一片空白。建筑设计工作是忙碌的,是繁琐的,也是充实的。生活的空间,须借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领悟而扩展。当我转身面向阳光时,我发现自己不再陷身在阴影里。我开始学着从看似机械重复的设计修改中寻找快乐,我快乐工作着,游刃有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而一些人的人生因为有了大学、实习、工作而更精彩。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已经走完了学生时代,乃至人生最美的时光。而现在,留给他们的是人生最难忘的考验——实习。李宏伟表示“实习让我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一次次的碰撞,让我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我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一个人在踏入职场生涯的前期,最要看懂的不是工作待遇如何,也不是自己的获利收益,而是自己喜欢什么。”
五、实习总结
栀子花开,毕业季,一个载满收获又挥洒着悲伤的季节。通过这次毕业实习生涯,收获了经验,体悟了人生,感慨颇多。先总结如下:
5.1打好基础是关键
许多前辈表示,离开了大学的围城生活,初入社会的感觉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理论说起来谁都会,但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做起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无论哪个方向的学生均表示,进入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在土木工程专业技能方面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后悔当初没有认真打好基础。以前就是不懂就问,问完就忘,老师同学们还是会很热心的帮助你,但到了工作岗位竞争太过激烈,有时候,你可能只是一个人在战斗。所以打好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是关键。
5.2实习中积累经验
这次实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实际工程设计施工的经验,实习经验是对于四年专业学习的系统回顾和升华。其实,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学校学到的那点理论知识,只是社会需要的一部分,作为大学生,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更多,学到更多,那么就要不断地虚心向前辈学习。学校与职场、学习与工作、学生与员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在这些角色的转化过程中,大学生们的观点、行为方式、心理等方面都要做适当的调整。
5.3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尽管在学校认真学习了专业知识,但是当前所掌握的知识面不够广,不能系统的串联起来,尚不能轻松胜任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的方方面面,因此,尽管在不久的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但我应该将所从事的工作看作是新的学习的开始,只是在实践中学习,才会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此次毕业设计,我会当成一种实际的锻炼,把自己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好好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学习,争取将专业知识掌握到位。
5.4专业实践阅历远不够丰富。
由于专业实习时间较少,因此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与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所获取的阅历更是很短缺。所以,今后我会在工作岗位上,抓住机会,多向从事土木工程专业岗位的前辈学习和请教,同时要转换学习方法和态度,改变以往过于依赖老师的被动吸收学习方式,应主动积极向他人学习和请教,同时加强自学能力和驾驭解决难题的本领。
总之,我会好好体会这次实习给我带来的成果,我相信这对我今后的工作中是极其有帮助的。人生的路还很漫长,事业路上的坎坷谁都不能预测,但是我会要牢记优胜劣汰这条亘古不变的原则,在这个处处充满挑战的社会我们只能让自己不断加强。确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扎扎实实的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让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这次毕业实习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我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机会,同时更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五篇:经济管理系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经济管理系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08-2010年)
专业建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专业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全系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学院专业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有关精神,特制定本系专业建设2008-2010年发展规划,以指导未来几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贴近市场,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式,积极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和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从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授课教师到实习实践等教学全过程都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加强专业建设。
二、专业建设现状
我系现有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五个专业,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其中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是我系的传统专业,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稳定性;酒店管理和物流管理专业为07新申报专业,07年8月首次招生。目前形成了以会计电算化为骨干,酒店管理为特色,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为主体的复合专业群。并且规划在09申报新专业——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专业申报的前期调研工作及可行性分析工作正在进行中。
我系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17人,初级职称15人,高、中、初级职称分别占13%、38%和33%。目前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有15名,占专任教师的33%;“双师型”教师20人,占专任教师的44%;师资队伍结构整体趋于合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系重视发挥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全系共有5名专业带头人和11名青年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6%,教师素质优良,教学梯队建设良好,具备较好的师资条件。
三、专业建设原则
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意见,严格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围绕学校定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认真调查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优势,注重培育特色,积极树立名牌,巩固调整改造传统专业,大力发展与扶植新兴专业,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指导,加强专业基
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经过5年努力,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能适应学校规模发展需要的专业框架,培养一个教学条件优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专业建设体系,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
1.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3.应有利于形成专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在行业和地区内形成一定影响,有利于形成专业品牌。
4.应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学院定位与发展规划。
四、专业建设目标
1.总体建设目标
到2010年,专业设臵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传统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水平较高,专业内涵建设深化。专业数力争达到8个;建成1个院级示范专业、2个院级重点专业;培育2—4门院级以上精品课程;组织编写校本教材3门。
2.传统专业建设目标
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社会急需的、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传统专业如会计电算化专业,进一步巩固优势,强化特色,更好地为经济和社
会发展服务。传统专业要做精,要上层次,要充分体现我系的教学水平和产学研结合程度。
此外,不可忽视旅游管理等传统专业面临老化、市场需求面窄等新问题。为使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系应从改革课程体系和设臵专业方向模块两个方面对老专业进行调整改造。
3.重点专业建设目标
大力发展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新兴产业相结合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培育新的专业发展的增长点。
4.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特色与优势专业建设,要结合我系自身特点建设1~2个体现我系特色,市场化程度高的复合型专业。积极发展具有行业特色与学校特色,市场竞争力强、就业形势看好的酒店管理专业,培育特色,稳步发展为品牌专业。
特色专业培养的学生在职业能力和从业素质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甚至全国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
五、专业建设的措施
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全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使我系专业发展规划达到预期的目标,确定如下保障措施:
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建
设规划指导各专业的专业建设工作,制订并落实专业建设实施计划。
2.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激励
开展每年一度的系级教学评估,定期检查各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3.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与专业教学计划相配套、优化的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与教材体系。加强调查研究,以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和“双证书”制为切入点,加大改革力度,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重点,促进课程、教材建设的规范化和系列化。加强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加大实验实训教材的建设力度;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
4.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在争取条件建设校内实训室基础上,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重视与行业、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5.加强产学研工作
以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参与人才培养,最终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合作方式为切入点,加强产学研工作。
加强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内容;由企业参与专业设臵、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以保
证专业发展的社会属性、企业属性、行业属性、就业属性;与企业合作落实实训、实习项目和基地,保证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6.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积极推进“双证书”、“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案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同时兼顾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7.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8.争取加大对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特别是系重点建设与特色专业的经费投入,促进系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