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法涉诉信访解决机制探析

时间:2019-05-13 21:2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涉法涉诉信访解决机制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涉法涉诉信访解决机制探析》。

第一篇:涉法涉诉信访解决机制探析

涉法涉诉信访解决机制探析

奇台县法院职卫国

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有利益诉求时,需要寻求解决和表达渠道。维权、利益诉求的解决和表达方式,应排除私力救济和表达,因为它可能演化成暴力;应大力提倡公力救济的解决和表达方式。我国的公力救济方式最基本的是两种:一是通过信访,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请求政府落实政策或平衡执行政策给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害和损失;二是诉讼裁决争端,并借助国家强制力实现被侵害权益的补偿。

两种方式并行不悖,但效力上,法律裁决高于行政解决,行政方式解决不了或不服行政解决,利益诉求人和权力维护请求人可以选择法律方式解决。显然,法律解决利益诉求是最终的解决方式,也是最高的解决方式。然而,现行信访处理机制,并没有将法律手段作为解决社会矛盾和利益诉求的最终手段,动用法律手段的利益争端双方不服法律裁决,也加入到信访行列,转而向各级政府请求解决利益诉求,形成涉法涉诉上访。

笔者就基层法院信访现状进行分析,思考从全新角度解决涉法涉诉上访问题,以求共同探讨。

现行涉诉信访处理机制评价

不服法律裁决的上访和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的上访统为信访,并都以信访规定的处置方式进行处理,所以现行涉法涉诉信访的处置方式基本套用信访处置方式,大至为三种类型:一是批示申诉复查,对“确有问题”个案纠错;

对个案判决不服或执行不到位上访到信访行政接待部门,接待单位或领导批示法院主动对已判决生效的案件进行复查,发现问题启动再审程序,重新审理案件。允许“有问题”的历史老案进入再审程序,确实纠正了一些“错案”,平息了一些上访。但这种方式产生的负面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有三大弊端:其

一、个案“确有问题”的判断权主体归属存在问题。根据三大诉讼程序法规定,认为或发现裁判确有错误主体是当事人本人、法院院长(包括上级法院院长)和检察机关,凭有关单位或领导的批示进入再审,显然违背了诉讼法规定;其

二、违反再审申诉时效规定,当事人不服判决,法律设置了救济程序,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上诉,进入上诉审,判决已经生效后不服,如有新的证据,在二年内可以直接申请再审,或向法院院长反映,院长认为判决确有错误启动再审,或由当事人向检察机关反映,检察机关抗诉进入再审,别无他途,而沿用信访条例设置的方式,由信访接待部门或领导建议复查进入再审,是在法律规定之外设置的新渠道,从法理上讲,法律效力显然要高于条例效力。其

三、不尊重个案审判时的政治、人文、历史环境,从实事上看,受法官的专业水平、职业道德操守、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的区别、当事人诉讼能力和技巧等等因素的制约,不排除个案审判不有错误,除此外,个案审判还受当时政策、历史、人文环境的制约,法律、政策人文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用现行的法律、政策和执行法律政策的水平审视过去的审判并改变过去的审判无疑是存在问题的。比如,过去偷粮票也构成盗取罪,现在认为当时判决错误而改判,意味着现在偷汽车犯罪,今后因为汽车是普通交通工具而要改判!对历史老案批示进入再审,有“错”即敢,显然严重地损害法律的既判力,个案“公平”可能得到维护,法制环境和执法理念却严重被破坏。其四是复查没有次数界定,重复复查,多头复查,没有终结和终局性,没有级别规定,只要就个案判决不服上访,不论一审生效的,还是二审终审了的,还是再审甚至再次审又进行了上诉审的,法律设置的救济渠道都走上了,上访县级、市里、省级、中央级等领导机关都可以批示复查,进入再审,浪费审判资源不说,法律裁判的终性严重破坏,法律权威严重受损,社会纠纷的解决,法律都不能做出了结,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平息纠纷。这是现行信访解决机制设置上最大的隐患,法制环境的破坏,意味着国家管理会走向无规范状态。

二是案外补偿,情感上满足上访人的诉求;

中央对上访处置要求是硬性的,“事要解决,人要回去”,进省、进京上访信访案实行排名通报,有的甚至影响到一方官员前途,所以,地方不惜一切代价,花钱买息访。对纠缠不清的上访人要么满足其要求补偿现金,要么给其寻找工作岗位,稳定其心,要么追究本来没有错误的案件承办人,平衡上访人的不满。

任何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幸,在经济交往中会因预算失误而遭受损失,因此,对经过法律设置的严格程序审判生效的案件上访,既不能归入信访案件,更不能用信访方式处置,因为法律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最后最终途径,不承认这一点,何谈依法治国!其实信访上的问题,除行政协调解决外,最终还应归入法律解决渠道,不是相反,通过审判的个案上访归入信访解决,准确地讲,通过法院审判的案件没有信访。

寻求法律保护是用公权力挽回和减少损失,法律保护并不是确保其不受损失,承担的风险不能因起诉而转嫁到法院或政府仍然应该是行为人自己要承担的风险,基于此,政府补偿和救济,只能限于当事人不能预知的风险,比如天灾,应当预知而没有预算的风险,不能进入政府救济和补偿范围,如果是因为诉讼引起的损失,赔偿责任就应追究到案件承办人。正因为只要上访,特别是顽强地上访,就不分上访者的实际情况政府给以的补偿,在上访获利和生产经营收益的博弈中,上访获利的直接性和有效性,促使大批人走上访之路,形成全国性的信访危机。

三是看守稳控,阻止进京上访;

等待复查、补偿结论期间,上访人会继续增加对承办单位的压力,个别上访人对复查或初创不满意,继续上访,对这类上访对象一般是要求当地实行稳控看守,终止或劝止其上访。从各地稳控的情况看,采取守的方式是困难的,特别是涉法上访对象的稳控还不像没有通过司法救济渠道的上访事件的当事人,这类上访对象是由上访人单位或地方政府负责稳控,行政权力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上级领导对下级领导个人升迁的可调控制性迫使上访者单位、地方政府尽全力稳控。涉法上访对象则不同,法院没有就地稳态控的条件和力量,只能委托上访者单位或地方政府稳控,由于法院和地方政府或部门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委托是松散性的,单位或地方政府接受法院委托的责任就是接受麻烦,在利益获取和分配不公的现状下,地方政府或部门本来麻烦就多,稳控还要付出不少的人力和物力,地方政府或单位部门没有对涉法上访人员的稳控的积极性。

从现实的对涉法人员的稳控情况来看,大体稳采取这样几种方式:一是守。在一定的敏感时期,派干部或居委干部守。守,有个度的界定,守紧了,涉嫌限制人生自由,守松了,现代交通发达,上访人想走可走。二是劝。派涉法上访人关系好的干部对上访对象包干负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个人感情请求上访人在其包干期内不上访,避免受到行政处罚。三是关。在敏感时期,为防止上访,影响地方稳定政绩,个别地方干脆借用公安力量,找一个治安借口,对上访人实施拘留,敏感期过,再解除拘留,发生行政乱作为,侵害上访人权益,导致新上访诉求。四是拦。发现有进省进京上访人员,地方政府派员到车站拦截,强行带回住所地。为了取得拦截效果,地方分别在市、省、京设立常驻机构,安排常驻人员,快速反应分段拦截。稳控方式最大的 是工作成本高,使本来紧张的地方财政雪上加霜,强行稳控侵犯人权。

涉法涉诉上访行为心理动机探微

用法律武器解决纷争,实现利益诉求和维护权益是行为人的理性选择,但为什么理性选择即诉讼之后还要非理性选择即转而向政府上访表达利益诉求? 结论是和上访人利益预期、心理动机、认知水平和对法院执法怀疑等因素有关。

利益预期诱因 第一、上访成本与上访获利预期比对,上访成本投入少,获利预期大。人的所有行为可推定为理性的,具有趋利性特征,从经济效益视角看,选择上访途径是

因为上访成本一般低于其他途径,而利益或目的的实现程度要高于其它途径。

一般来讲,上访人上访成本包括以下三种成本:显性成本 显性成本是直接成本,是上访过程中发生的、可以比较明确地用数量来表示的各类费用。一般包括上访过程中的日常生活需要,衣食住行等花费、印制或找人代写上访材料的费用等。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是上访过程中发生的、与上访行为直接相关的、无法用明确数量来表示的各项成本。比如上访人及其家庭承受的心理压力、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导致的对整个家庭的后续影响。这些成本一般是无法用数字来计量的。机会成本 这种成本是指由于上访人产生上访行为而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所带来的损失。一般包括上访期间所耽误的生产以及其他可能的收入,如庄稼的收成、企业生产经营利润、打工收入等等。

直接成本投入上访人有自行操控性,比如车费,上访人可以采用搭便车,甚至逃票减少费用;食宿费用,上访人是些过惯了贫困生活的底层民众,没有奢求,可以自带干粮,可以边上访边拾荒补充费用,可以寄住亲戚家,还可以住桥洞露宿街头,上访的显性成本显然很低。至于隐性和机会成本,对上访人来说,可以忽略了不计。在农村,由于受文化素质的制约,上访人根本不能顾及到这些影响,其实,上访是整个家庭、家族或邻里的一致行为,如果在这一影响的圈子里有清白人,倒不至于出现上访,即使有上访行为,也会是短暂的,不会缠访外地,因此,隐性成本对落后地方的上访人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涉法上访中,呈“两多两少”特征,即发达地区人少,老少边穷地区人多;年青人少、老年人女同志多,他们一不是生产主要劳动力,不影响庄稼收成,二也不是生意人,不能从生意中获得利益,三不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从事生产具有少量利益预期外几乎没有其他机会利益,正是隐性成本和机会成本投入少的反映。

和上访利益失去相比,上访获得的效益明显:一是诉求甚至是不诉求可能获得尽快满足。通过上访寻找上级机关和领导对下级机关或直接责任领导的批示和督办,行政权力的巨大制约作用,使得下级为了免受责任追究,违背历史事实和当时政策,花钱息事宁人地满足上访人的一切要求;二是上访能取得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特别是上级政府和各种媒体的支持,这种支持可能是对侵害行为的施动者产生某种压力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三是通过上访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丰富了社会资源,了解了有关机关的办事程序,通过上访积累经验和相关知识,成为地方其他人今后办事的向导,从无名无望可能变成地方名人,由此还有可能获得一定政治资本,成为地方权力拥有者。

第二、诉讼程序解决与非程序解决博弈,非程序具有经济性特点。法律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屏障,并且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选择法律途径维护和保护权益从理论上讲是理性选择。但法律途径解决有天然缺陷,即程序性强、限制条件多。比如法律解决纠纷,要得出最后结论短则3个月(简易程序且判决不上诉),长则一年甚至两年,要执行兑现有时时间拖得更长;要想胜诉,对纠纷对错要举证证明,执行则要提供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等,维护和保护权益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当事人还要选择法律途径,原因恐怕仅仅是法律途径尚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多一种选择方式。在程序之外另行选择非程序性解决,即上访寻求行政权力解决,主要是行政解决方式的便捷性和实用性特点决定的。我国是个有崇尚行政权力文化传统的国家,行政权力解决问题往往是领导一个表态,一个批示即可完成,这是行政上下级权力运行体制决定的,下级领导(具体解决纠纷的)职位的保留和升迁,决定权是上级组织和领导,领导个人意愿甚至大于组织,即使是人大选举任命的官员,提名权仍在组织或领导。因为法院人事、财政地方化特征,执法行为受地方政府拘束性很大。行政救济方式直接性和对法律救济方式的制约性特点,进人法院审判程序的案件,无论是刑事还是民商事、行政案件,尽管审判机关是运用法律、法规对双方或多方利益诉求的居中裁判,只要对不利于已方的裁判,不满人自然向行政权力靠拢,寻求上级对下级权力控制来解决利益诉求,于是对个案审判的不接受或尽管内心知道审判合理但心理不平衡时选择上访途径,涉法涉诉信

访由此形成,信访在下级解决不了,就上访更上级,大量经过审判裁决的案件归到信访行列,信访形成社会性危机。

认知差异诱因,当事人信访不信法,有其认知上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规定与道德认知差异,造成对法律判决的不理解。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是道德的最高表现形式,具有强制性,要求人们强制地遵从其规范,而道德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之中,具有自为、自律性特点。对规范和规则的认同,是人们遵从的内心动因,法律带有强制认同特征,即不认同也要遵守,道德则带有自觉认同特征,是历史、文化和风俗积淀的结果,在法律不为人充分认识或充分信仰的时候,认识问题往往从道德层面上考虑,接受道德规范。比如,在农村,伤害案件的处理在法律上和道德认识存在差异,民众认同的是道德遵从:法律处理上,是以伤害结果为判断起点,考虑起因诱因而划分过程中责任,道德认识上,是从起因为起点,平衡伤害结果,民众认为,谁引起纠纷谁就对伤害结果负责,出现伤害结果是对起因过错的正当防卫。由此,如果引起纠纷的起因方受到伤害,法院支持起因方要求报复方承担伤害后果的话,必然遭到报复放到不满,判决也同时不被当地民众接受。二是法律规定与实际认知差异,造成对法律判决的不认同。在农村,矛盾纠纷起诉到法院,都是些在个人私力范围内因为承担责任的能力问题解决不了的纠纷,由此,案件到了法院审判结案,因为经济落后,当事人偿付能力差强制执行也不能到位。另外,农村普遍不接受法院对伤害案件的实体判决,因为法律规定与农村风俗和实际情况存在差距,比如损失赔偿,法律规定人身伤害应赔偿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营养费等等,医疗费尽管存在人为虚高现象,当事人尚能接受,因为与之相对的另一方并未获得实际利益,护理费、误工费、营养费三项是加害不能接受的,原因是有些被害人在家里根本不从事劳动,即使从事生产劳动也不会有当地年统计数字上的平均收入,而法院判决却是严格依据统计数字确定的标准,“三费”判决就不为案件当事人一方接受,民众也不认同打官司赚收入的做法,所以案件即使判决了,兑现也难,案结事不了,上访更不可避免。

对执法怀疑诱因,首先是对执法者不公不廉的合理怀疑。从我国法官特别是基层法官的组成上看,民众对法官没有信服感。法官是凭借高尚职业品质、渊博的法律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评判是非的职业,然而,中国特别是基层的法官,是由以下几种人员构成的:军人转业分配、教师改行、行政干部转行或直接调动到法院担任领导职务、社会招考和院校分配,除法律院校分配的外(法律院校分配到基层法院的比例极少),这些人员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法律专业知识全凭边干边学,学一点用一点,需用一点学一点,既没有系统性,过不能确切理解立法原理和法条意义,专业水平远不如律师,甚至社会的其他法律爱好者,因此,其执法行为不为民众信服。

从少数法官行为不检点的事实表现上看,民众对法官没有信任感。个别法官的职业操守和素养不高,为贪图小利,接受请吃送礼,在自己的朋友或亲属面临官司时,袒护或公然为其说情,丧失法律原则,特别是省级、市级法官院长的贪污受贿落马的曝光,民众对法官信任的防线彻底崩溃。其次是法律判决执行不到位。执行难本来不应该难,因为有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然而法律的执行却成为法院乃至社会性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法院并殃及党委和政府,此僵局形成原因:被执行人履行没有能力,在社会上有势力的一般不会形成诉讼,在私力范围内协商解决了,形成诉讼的就是无能力承担法律责任或自认有其他保护不愿意承担法律义务的;“法律白条”的宣传误导了民众,民众形成打了官司社会风险就全部转嫁到法院的错误认识,没有形成打官司法只是利用公权力救济,减少风险,不能弥补风险;诉讼当事人诉讼投入成本过高,有投入就应该有回报;当事人人承担社会风险能力差,一个官司不能的后果是倾家荡产。民众打了官司,胜诉了却不能执行到位,选择上访势在必然。涉法涉诉上访解决方法的回归

信访已成为中国的严重社会问题,涉法上访案的解决方式也套用信访事件的方式解决,从结果上说,一个具有行政法规性质的国务院信访条例把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也框入了进来,混乱局面由此无法收拾,使众多的已经通过法律裁决了的矛盾纠纷也归入到了信访队伍行列,大量审判生效了的案件当事人滞留首都,法律在此显得无能为力。解决信访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梳理概念,现阶段的基本认识是,凡到上级部门反映诉求的行为都称为信访,概念上有混淆,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的界定,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采用前款规定的形式,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称信访人。诉求是要求行政部门依据政策解决的上访,应称为信访事件,通过法律裁判不服的上访,应称为信访案件,其次是区分解决方式的性质。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有两种途径,行政解决方式和法律解决方式,行政解决方式最终应服从法律解决方式,即在行政方式不能解决矛盾纠纷时,法律是最终的解决方式。现阶段由于通过了法律裁决的案件仍然可以成为信访事件并纳入信访事件的解决渠道,信访事件和信访案件在解决方法的混同和错位,信访不仅成为社会问题,而且没有更好方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原因在于社会矛盾没有了最终解决的,能作为终局性的解决渠道。

职能回归,法律应具有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最高效力,法律的裁决应具有终局性,在程序合法,执法者职业行为没有合理怀疑的疑点,个案即使实体上似乎有不公平之嫌,也应视为法律上的公平。在这种理念下,涉法信访的处置就要有别于没有经过法律设置的严格程序审判的其他信访事件的处置方式,其一就审判案件的不服或执行诉求的上访,管理责任部门应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不应是政府所设的信访部门。人大处理诉讼案件的上访处置原则应该是查“人”不查“案”:对案件审判程序和实体裁决不服,应按法律设置的程序救济——通过上诉或申诉解决。对具有了终局性的案件实体判决,要坚决维护其既判力,不能随意进行审查和评判,即使是案件确实有错误并实质性侵害当事人权益的,个案也不能纠错,在维护个案既判力的同时,人大启动听证程序,确定错误性质和错误对当事人造成的损失,督促进行国家赔偿,国家再向造成错误的具有主观恶性错误的承办人追偿,所以人大查“人”不查“案”;人大选举产生法院及法院工作人员,任免权和罢免权法定是人大的职权,对办案人的不服(因为职业品行的怀疑),人大启动调查权、和罢免权,对违法办案的办案人进行责任追究。对于上访反映执行不到位的上访案件,人大启动工作监督权,督促执行或追究不作为行为的责任,所以人大查“不作为”,不查“作为”。如属于不可预见的风险而导致诉讼并因执行不能到位引起生产、生活困难的上访案件,转入政府救助渠道支助和生活困难。职责回归,国家从其性质和职能上看既具有管理性又具有专政性,从管理性上看,民众的合理诉求国家应尽一切可能予以解或满足,对正常的信访,根据上访人申请救济的渠道选择,可以运用行政救济方式解决,在行政方式不能解决的时候,诉求的解决应纳入法律裁判的范畴,运用国家强制力确定诉求的合理性宝实现合理诉求,通过法律裁决确定了诉求后,当事人仍然提出不合理诉求,甚至用非常规手段实现诉求,国家就应运用专政职能予以打击,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在处理信访事件和案件时,基于防范矛盾的激烈化,国家基本放弃了专职能,一味迁就上访人,对信访事件,运用行政权力强力满足上访人无理的不合理的诉求,导致越闹得级别高的越获利,对信访案件的处理,也运用行政权力强力启动不应该随意启动的法律程序,无休止地复查再审,损害个案法律的既判力,或对信访事件、信访案件不论政策有无规定,不论原处理对与错,运用行政权力强力进行救济满足,使之上访人上访队伍越来越大,级别越来越高诉求越来越不合理。对非正常的上访,符合治安拘留的要拘留,符合劳动教养的要教养,要运用法律强制手段予以打击,保护和打击永远是国家职能的双刃剑。抑制信访不当利益取得。直接成本不可操控,隐性和机会成本可操控性,新闻发布,公布真相。

救助归位,国家对真正的社会弱势人员予以救助,也是基本职责之一,但要分别救助对象,属于遭受不能预见或不可抗力的社会风险导致生活困难的,国家和政府理应进行救助,反之不能成为救济对象,如果能预见或应当预见的社会风险导致的困难也能进行救助,势必带来社会成员乱作为或不作为。规范救助秩序,需要进行救助的,不能领导批示就进入救助范围,应该由本人申请,基层确认。由此推演到信访对象的救助问题,对非正常上访的人一律不能进行救助,更不能为了息访无原则地进行救助,对正常上访的人,一方面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并存地确认诉求的合理性并实现诉求,一方面对因为引起诉求而造成的损失进行社会救济,对进入诉讼程序的不服判决的信访案件的上访人,不维护法律既判力度前提下,启动人大调查机制,对办案过程和办案人进行办案违法调查,属于因无法办案造成当事人人上访并由此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启动国家赔偿,对当事人人进行合理补偿,国家再启动责任追究机制,实现对利益再补偿(全文完)。

第二篇: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政法机关不作为、假作为、乱作为怎么办?杨洪岐、杜桂芝两件冤案就曾到哈尔滨市检察院抗诉,对明明符合抗诉条件的也硬说你不符合,只是口头答复,不给出具任何法律手续,控告哈尔滨市检察院不作为,假作为,乱作为,让冤同抗诉不能。

第三篇:全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全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全县政法各部门按照集中处理涉法涉诉上访工作要求,结合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纯洁性教育活动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教育,狠抓了涉法涉诉上访案件的复查和处理工作。截止目前,1—9月份全县共排查出涉法涉诉信访案件35起,其中:公安18起,检察院1起,法院1起,交警队7起,东村镇1起。已结已息8起,已结未息11起,未结未息17起,涉纪1起,三跨三分离1起。没有中央、省交办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一、注重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诉求

政法各部门把集中处理涉法涉诉上访工作与正在开展的三大活动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三大活动活动推动集中处理工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结合《信访条例》的贯彻实施,在认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广泛深入地宣传《信访条例》,深入开展了对上访群众的法制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上访群众理性合法地通过正当渠道处理自己的诉求。在做好重点上访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教育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制意识,积极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注重排查梳理,建立预警制度。

县直政法单位负责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部门在做好接访工作、处理涉法上访案件的同时,建立了由县联席会议、县委政法委统一牵头、政法各单位具体负责的处理涉法上访案件组织机制。县委政法委先后2次组织县直政法各单位开展了全面深入的摸底排查工作,采取清理信访台帐、走访乡镇和有关单位的方式,将清理出来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逐个建立个案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各单位加强与县委、政府以及各乡镇的联络,实行信访工作重心下移、重点前移,掌握上访动态,建立预警制度,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超前预测民意、畅听民言、分担民忧,使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冤有处申,下情上达。特别是在重大节日、两会期间,增强信访工作的主动性,把握信访工作的规律性,坚持依法信访、负责到底的原则,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入手,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努力克服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棘手,就认真处理什么问题,什么问题难办,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把焦点化解在萌芽,把矛盾解决在一线,把问题处理在基层,把法律政策落实到上访人员的心坎里。

三、注重齐抓共管,包干稳控上访

针对涉法涉诉上访人员多在重要敏感时期上访这一情况,县联席会议和县委政法委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充分调动各涉案单位和上访所在乡镇(单位)及其亲属共同参与涉法涉诉上访的处理工作,严格实行“五个一”的包案处理制度。对每一起案件,县直政法各单位均明确了一名副职领导专抓,一个部门专管,其他部门协助的齐抓共管、责任包干的工作局面。同时出台责任化解一览表实行“一个案子一名包案领导、一名包案责任人、一名督办领导、一名督办责任人、一名稳控领导、一名稳控责任人”的详细化解方案,县公安局、县交警大队、等有关单位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别做好依法处理、包干稳控等工作,最终使该案顺利办结,当事人息访息诉。

四、注重实事求是,坚持依法处理

在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中,县直政法各单位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依法处理、逐案消化的原则,按照“全错全纠,部分错部分纠,正确的维持,缠访缠诉的予以依法打击处理”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把握法律、法规和政策界限,严格落实依法维护上访者权益的要求,认真做好案件处理工作。为确保涉法涉诉上访案件所涉及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落实到位,县委政法委每季对县直政法各单位处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情况开展一次督查,对发现的问题督促限期整改。与此同时,还出台了《关于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的通知》和《关于开展集中清理化解涉法涉诉信访积案专项活动的通知》。有力地推动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化解。

五、注重正面接触,真情平息上访 县直政法各单位坚持实施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零距离”接待制度。所谓“零距离”就是接访干部和上访群众直接正面接触,有话说在当面,有诉求答复在当时,有问题解决在当场,与上访人员交心、交谈、交底,赢得上访人信任,取得上访人理解,博得上访人支持。如建立信访接待室(庭),明确专门的负责机构和负责人,制定一整套信访处理工作程序等。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均建立了“领导接待日”制度,县公安局开展了“大接访”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布,做到尽人皆知。在“接待日”和“大接访”活动中,明确一名领导值班,要求值班人员要做到以“五心”对待来访群众,即热心、耐心、细心、关心、诚心,同时要求作为首办责任人,依法受理,负责到底。对于涉法上访案件,做到一案一档(或一人一档),定期回访,消解矛盾,维护稳定。对问题已解决、群众反馈意见表示满意的进行归档。对于虽然问题得以解决,但群众仍不满意的,要继续做好思想工作,直至群众满意才能归档。

第四篇: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2008年上半年,我局按照全区政法信访工作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职能,为全国“两会”顺利进行、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和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区信访办及相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完善信访工作机

为加强对信访工作的组织领导,局党组制定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参与,兼职信访员负责日常工作的信访工作机制,把信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信访工作实施意见,纳入目标管理与年终奖惩挂钩。要求各科室密切配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完善处置预案,坚持教育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信访工作目标的全面完成。

二、密切配合,落实信访工作责任

我们针对涉及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家庭生产生活、普通群众生产生活中与法律法规和政策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排查摸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为认真贯彻司法部、国家信访局精神,我局还组织律师主动参与涉法涉诉工作接待,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引导上访群众通过正常的法律渠道依法解决信访事项;就重大疑难信访事项为各镇(街办)、各部门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受理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申请。广泛开展了“一村一律师”活动,律师参与到信访工作中,为百姓解难,为政府分忧,受到各镇(街办)领导和群众的欢迎,为确保我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下半年,尤其奥运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提高认识,强化制度,分析矛盾纠纷的特殊性,仔细排查,集中梳理,有效减少越级上访的发生,做好特殊时期和敏感时期的信访维稳工作,真正做到为区委、区政府及区领导分忧,为我区社会稳

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

第五篇:涉法涉诉信访概念

“四个必须、五项制度”

四个必须: 做好涉诉信访工作必须强化群众观念,必须坚持源头治理,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必须工作重心下移。五项制度: 做好涉诉信访工作要建立评估预防制度,建立涉诉信访通报制度,建立约期接谈制度,建立多元化解制度,建立信访案件终结制度

三跨三分离

跨地区:一件案子涉及两个地区,比如移民问题,就可能涉及户籍地和投靠地两个地区。

跨部门:就是一个案子涉及两个或者多个部门。跨行业:同理。

人事分离:人与事分属两地,如信访人在别地发生案件,却要户口所在地解决,即为人事分离。

人户分离:常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一致,案件处理起来很难划分责任。

人事户分离:更为复杂,案件发生地,户口所在地,居住地均不在一起。

下载涉法涉诉信访解决机制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涉法涉诉信访解决机制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制度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 意见 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中发„2007‟5号)、•中......

    涉诉信访

    “三个至上”在法院信访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信访接待是处理群众信访,是基层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法院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窗口。法院信访工作的开展,对整个......

    建立涉法涉诉信访长效解决机制的几点思考

    建立涉法涉诉信访长效解决机制的几点思考一、由一起涉法涉诉信访老案引发的思考前几天,笔者所在的法院成功化解了一起信访人持续信访达十多年,由中央、省、市三级政法委联合督......

    涉法涉诉信访制度研究

    涉法涉诉信访制度研究 涉法涉诉信访制度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问题之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浮......

    正确对待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正确对待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10-01-29 18:24:00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窗口】近年来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利益格局的重新调......

    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2007-12-07 21:09:4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2)文章标题: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涉法涉诉信访事项须知

    涉法涉诉信访事项须知 为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引导群众依法逐级有序反映诉求。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纳人法治轨道依法按程序解决,实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与维护司法权威的有机统一......

    关于涉诉信访工作汇报

    关于涉诉信访工作汇报 涉诉信访,一般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电传、互联网络、来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党委、人大的信访机构提出意见、建议和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