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所得税法税前不可扣除的规定主要有

时间:2019-05-13 21:3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所得税法税前不可扣除的规定主要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所得税法税前不可扣除的规定主要有》。

第一篇:新所得税法税前不可扣除的规定主要有

新所得税法税前不可扣除的规定主要有:

1、福利费:超过工资总额14%提取的范围的,不可以税前扣除。

2、职工教育经费:超过工资总额2.5%提取的范围,不可以税前扣除。

3、工会经费:超过工资总额2%提取的范围,不可以税前扣除。

4、业务招待费:超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标准的,不可以税前扣除(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5、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不可以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6、企业发生的不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不可以税前扣除。

7、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超过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不可以税前扣除。

8、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可以税前扣除。

9、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不可以税前扣除。

10、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扣除。上述专项资金提取后改变用途的,不可以税前扣除。

11、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以及非银行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利息,不可以税前扣除。

12、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不可以税前扣除。

13、企业所得税法所称赞助支出,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种非广告性质支出,不可以税前扣除。

第二篇: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新规之解析

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新规之解析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四类,其中损失类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财产损失。《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1997]190号)中,对财产损失的税前扣除管理作出过一些规定,但对财产损失的分类和列举不够详尽,只提及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盘亏、毁损和报废净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损失;国税发[2000]84号文中也只涉及了坏账损失、资产报废、盘亏净损失的审批。其后,国家对涉税财产损失虽也不断作出新的规定,但却散布于诸多规章中。例如,在国税发[2000]118号文中,涉及投资损失及其税前扣除问题;在国税发[2000]118号、国税发[2000]119号文中,涉及应税重组和免税重组业务中的资产评估损失及其处理问题:在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第6号令中,涉及债务重组损失及其处理问题;在国税发[2003]45号文中,涉及了资产发生实质性或永久性损害的处理问题;等等。因此,需要有一部系统性的规章文件将这些财产损失的税前扣除问题加以全面概括和规范。最近,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第13号令《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适用于内资企业,以下简称13号令),并从2005年9月1日起实施。本文试对13号令进行解读,以供读者参考。

一、内容解析

如果将13号令与国税发[1997]190号等相关文件的内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中呈现出下列值得人们关注的变化:

1、扩大了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范围。13号令中规范的财产损失不只限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盘亏、毁损和报废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损失,而是涵盖了资产负债表中几乎所有的资产项目(只有如商誉等个别项目排除在外)。以坏账损失为例,在国税发[2000]84号文中,只规定应收账款可以申请核销坏账损失,而13号令提及可核销的坏账损失时,则多处使用“应收款项”一词,这就为一些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款等(如胜诉后未能执行收回的垫付律师费、应收备用金等1提供了税前核销列支的依据。

2、明确了财产损失税前扣除时的管理程序。13号令规定: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资产发生的财产损失。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以及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发生的损失,由企业在财产发生损失当期自行申报扣除;对于其他原因导致的非正常损失需经税务机关审批方可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扣除。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以前人们在实务操作上的模糊认识。例如此前相关文件中对投资损失、债务重组损失、企业搬迁损失等在税前扣除时是否需履行审批手续未置可否,而13号令则要求审批。

3、首次详细地分项列示了企业申报扣除各项财产损失时所应提供的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经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企业应根据实际发生损失的财产所属类别和项目,认真对照13号令中所要求报送的各项证明材料,及早加以准备。13号令中还大量引入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机制,重视中介机构在财产损失涉税管理中的作用,明确提出在多项财产损失的税前扣除审批中,企业应提交税务师事务所等具有法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经济鉴证证明或鉴定意见书。13号令的这一规定与之前的相关规定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国税发[2000]84号文中。只是提出:“需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在税前扣除的事项。省级税务机关可以作出规定,要求纳税人在上报税务机关审核批准时,附送中国注册税务师或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证明。”

4、坚持税前扣除的时间性配比原则。13号令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非因计算错误或其他客观原因,企业未及时申报的财产损失。逾期不得扣除。”即使“因税务机关的原因导致财产损失未能按期扣除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应调整该财产损失发生的纳税申报表,重新计算应纳所得税额。”同时还规定:企业发生的各项需审批的财产损失应在纳税终了后15天内(原为45天)集中一次报税务机关审批。13号令作出上述规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防止企业不当避税,例如将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的财产损失故意不作申报扣除,人为延迟到应税扣除,以从总体上规避税负。

5、细化财产损失金额确认和计量方法,缩减征纳双方及中介机构自由裁量的空间。以逾期三年以上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为例,13号令中规定税务机关应依据中介机构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后出具的经济鉴证证明来认定为损失。而且,中介机构的推断和评判被设定了三个前提,即:企业(债权人)有依法催收磋商记录;债务人已资不抵债、连续三年亏损或停止经营;双方在三年内没有业务往来。再以资产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害为例,会计核算中一般是对固定资产、长期投资计提全额资产减值准备,对存货和无形资产则按账面价值全部予以转销。而13号令中规定在确认税前可扣除的财产损失时必须扣除损失财产的可收回金额,该金额可由中介机构评估确定,未经评估的,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一律暂定为账面余额的5%,存货为账面价值的1%。对于上述事项中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方面的差异,企业应作必要的纳税调整。

6、简化审批程序,严格执法责任。13号令中取消了国税发[1997]190号文中对需审批的财产损失应“层报上级税务机关审批”的要求,而是规定:“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不得实行层层审批,企业可向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也可向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申请。”因此,企业应关注本省省级税务机关关于13号令具体实施办法中对审批权限的划分,根据本企业财产损失的类别、项目和金额。明确上报对象,提高工作效率。

二、相关问题的探讨

尽管13号令完善了财产损失的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但细细推敲其中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执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13号令中虽然相对明确划分了企业自行申报扣除的正常损失和需申请审批扣除的非正常损失。第七条第二款的“应收、预付账款发生的坏账损失”,并要求履行报批程序。笔者认为,对此类业务应从总体上分辨其属于正常损失还是非正常损失,再确定相应管理办法。本例中应属于后者。

第二、如前所述:13号令中大量引入的中介机构的鉴证机制,如果属于通过对账面记录的审查、核对形成鉴证意见的,则这里的中介机构显然应为税务师事务所等;但如果属于对非货币性资产的技术性能、品质等方面进行鉴定,13号令中只是笼统地规定“应取得国家有关技术部门或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鉴定证明”,问题是,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到底应由哪些部门和机构出具鉴定证明才有效力呢,这需要企业仔细辨别后请相关机构鉴定,笔者认为最好事前与税务部门沟通一下。

第三篇:例解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新规

例解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新规

2017年修订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近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结转扣除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15号),进一步明确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结转扣除规定。

本文结合实务案例介绍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

(一)当年发生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企业当年利润总额的12%,则当年发生公益性捐赠支出可全额扣除。

案例一:某企业2017年实际发生的符合限额扣除条件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为8万元,2017年利润总额为100万元。

解析:2017年公益性捐赠支出扣除限额12万元(100×12%)。当年发生公益性捐赠支出8万元,可全额扣除。

(二)企业当年发生及以前结转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准予在当年税前扣除的部分,不能超过企业当年利润总额的12%.案例二:某企业2016年结转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为4万元,2017年实际发生的符合限额扣除条件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为7万元,2017年利润总额为100万元。

解析:2017年公益性捐赠支出扣除限额12万元(100×12%)。以前结转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加上当年发生公益性捐赠支出为11万元,小于企业当年利润总额的12%,11万元可全额扣除。

(三)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未在当年税前扣除的部分,准予向以后结转扣除,但结转年限自捐赠发生的次年起计算最长不得超过三年。

案例三:某企业2017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20万元,当年利润总额为100万元。

解析:2017年公益性捐赠支出扣除限额12万元(100×12%)。企业当年未扣除金额8万元,允许扣除的三年时限,从次年2018年开始,最长可以在2020年扣除。

(四)企业在对公益性捐赠支出计算扣除时,应先扣除以前结转的捐赠支出,再扣除当年发生的捐赠支出。

案例四:某企业2016年结转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为5万元,2017年实际发生的符合限额扣除条件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为8万元,2017年利润总额为100万元。

解析:以前结转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加上当年发生公益性捐赠支出为13万元,2017年公益性捐赠支出扣除限额为12万元(100×12%)。这12万元里面,应先扣除2016年的5万元,余下的7万元归属于2017年,剩余未扣除的1万元准予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即最长可以在2020年扣除。

(五)自2016年9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未在2016年税前扣除的部分,可按本通知执行。

案例五:某企业2016年6月发生符合限额扣除条件的公益性捐赠支出8万元,10月发生符合限额扣除条件的公益性捐赠支出6万元,2016年利润总额为100万。

解析:2016年公益性捐赠支出扣除限额为12万元。2016汇算清缴时,准予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为12万元。由于6月发生的8万元已扣除,10月发生的6万元中扣除了4万元,剩余2万元未能税前扣除。因此10月剩余的2万元准予结转在2017年、2018年、2019年依次扣除。

案例六:某企业2016年6月发生符合限额扣除条件的公益性捐赠支出20万元,10月发生符合限额扣除条件的公益性捐赠支出6万元,2016年利润总额为100万元。

解析:2016年公益性捐赠支出扣除限额为12万元。2016汇算清缴时,准予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为12万元,剩余14万元(20+6-12)未在2016汇算清缴税前扣除。其中6月发生的20万元已扣除12万元,剩余8万元未扣除;10月发生的6万元未扣除。根据规定,6月剩余未扣除的8万元不能再扣除,10月发生的6万元准予结转在2017年、2018年、2019年依次扣除。

第四篇:借款利息税前扣除要合规

借款利息税前扣除要合规

借款利息支出税前扣除问题一直是纳税人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值此汇算清缴之际,本文提请纳税人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利息支出的会计和税法差异

在会计处理上,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无论是从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无论利率高低,均应按实际发生数予以资本化或者计入损益。而在税务处理上,并非实际发生的利息支出都可以作为财务费用扣除,税法对借款利息支出在扣除范围和标准上

有严格限制,企业汇算清缴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利息支出要取得合法凭证

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应以何种单证作为税前扣除的合法凭证?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函[1995]156号)的规定,贷款属于“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范围,非金融企业或个人因贷款取得利息收入属于经营活动,应征收营业税。《发票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收款方应当向付款方开具发票。因此,企业在向其他企业或个人借款发生的利息支出应凭发票作为税前扣除的合法凭证。在征管实务中,收取利息方无法开具发票的,一般要求收款方企业或个人到税务机关代开发票。企业应以相关协议作为支付利息的相关证明材料,协议中应明确

约定利息所属时间、利息金额等内容。

利息支出要区分具体用途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借款利息支出要区分具体用途。一是企业的利息支出是否是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如果不是,则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二是企业的利息支出是否需要资本化,如果属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本的成本,按相关规定进行计提折旧、摊销或扣除。如果属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包括非金融企业向

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

关联企业的认定和纳税调整如何认定关联方,《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零九条进行了原则规定,即“关联方是指与企业有下列关联关系之一的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1)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控制关系;(2)直接或者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控制;(3)

在利益上具有相关联的其他关系。”

由于向关联方借款支付利息属于关联方交易,税法规定,企业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在业务发生起10年内进行合理调整,补缴利息收入的相关税金并计算利息。同时规定,实际税负相同的境内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只要该交易没有直接或间接导致国家总体税收的减少,原则上不作转让定价调查、调

整。

利息支出纳税调整方法

如果企业存在向非关联方借款,又向关联方借款,既存在股东出资不到位,又存在向关联方借款债资比例超限情况,计算不得扣除的利息时,应分别计算。企业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支出=因向非关联方的借款利率超限不得扣除部分+股东出资未到位因素的不得扣除部分+向关联方借款债资比例额超限不得扣除部分。

综上所述,企业借款利息支出的所得税纳税调整,一要关注借款对象,是金融企业还是非金融企业或者个人;二要关注企业与贷款人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三要关注股东出资是否到位,关联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限制问题。同时,把握税前扣除要凭合法有效凭证,即税务机关代开的发票,准确理解金融企业同期同类的贷款利率,掌握关联方的认定和特别纳税调整处理程序和方法,熟悉各种利息支出的计算方法。

第五篇:所得税前扣除

解读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 资产损失扣除审批改申报利好与风险共存

国家税务总局于2011年3月31日下发《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以下简称“25号公告”)。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也意味着新办法自2011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适用,2010年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仍适用之前的规定。

《办法》同时废止了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8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以前未扣除资产损失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77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信企业坏账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196号)。并且明确本办法生效之日前尚未进行税务处理的资产损失事项,也应按本办法执行。

2009年4月1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国家税务总局又在5月4日下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88号)。

上述两个规定运行两年后,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了2011年25号公告,其目的还是为了在上述政策执行基础上,对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处理及报批等事项作一个比较系统性的规定。

从字面上来看,国税发[2009]88号文件的标题是《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25号公告的标题是《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是适用于所得税税前扣除的管理办法。

对比国税发[2009]88号文件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讲,25号公告在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口径上比以前要宽松了,特别是将审批制改为申报制,方便了纳税人,顺应我国行政职能转变,逐渐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大趋势。但也需要注意这一变动实质上是利好与风险并存。

审批制改申报制对企业利好与风险共存

25号公告最大的亮点就是将以前国税发[2009]88号文件关于资产损失自行申报和审批制度改为申报制。

新办法规定,自2011年起,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时,需要将资产损失申报材料作为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附件一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税务机关进行资料合规性及逻辑性审核后,其损失即可在税前扣除。

审批制改为申报制是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管理方向上的重大变化。申报制下,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不需要再审批了,但相应的涉税风险却增加了。因为以前只要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税务机关报批了,税务机关会有准予扣除多少的批文,一旦有批文,企业的税收风险就小了,即使后期被查出有问题,也是税务机关的责任,企业最多补税就可以了。但改为申报制后就不一样了。申报制下,税务机关只是对资料进行一个简单的审核,只要你符合规定,就可以扣除,但事后发现企业多报、错报资产损失导致少缴税款的,企业就可能被定性为偷税,要缴滞纳金或罚款。

那么如何应对这一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呢,笔者认为有两点。一是从内部做起,建立较好的内控制度。25号公告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资产损失内部核销管理制度,及时收集、整理、编制、审核、申报、保存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证据材料,方便税务机关检查。”企业有内控制度,就能提供证据,减少税务风险。二是从外部转嫁,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出具财产损失报告。对于把握不准的资产损失,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的资产损失报告进行申报,这样一旦被税务机关查出问题,企业也可以向税务师事务所索赔,就可以转嫁一部分涉税风险。

同样的,税务师事务所的执业风险也在加大。以前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的资产损失报告实质上只是一个报备材料,最终还是要看税务机关的批文。但25号文下发后,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的报告责任就比较大了,因为报告与税务机关检查不一致导致企业被罚,企业可以依照民事合同进行索赔。

25号公告将企业资产损失按其申报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分为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两种申报形式。清单申报有5项,除此之外,都要进行专项申报。

无形资产纳入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范围

25号公告将资产损失范围扩大到无形资产。这一点笔者理解应该是草拟文件时候的一个失误。因为在财税[2009]57号文件中提到了存货、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生物性资产等,惟独没有提到无形资产。之后发布的国税发[2009]88号文件也没有提到无形资产的税前扣除问题。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就有三种理解:一是税务机关认为,既然税收文件中没有提到无形资产,发生的损失就不允许税前扣除;二是既然国税发[2009]88号文件中没有提到无形资产,那么就意味着不用报批,可以直接进行自行计算扣除。三是现有文件虽然没有提到,但还是应该进行审批扣除。

此次25号公告将无形资产纳入资产损失范围,解决了这一疑问,使得操作中税企双方的争议减少。公告第三十八条还特别明确了无形资产报损的资料及相关标准。

准确把握25号公告所列资产损失的含义

25号公告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各类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等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以及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

国税发[2009]88号文件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且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等货币资产,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资产,以及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

对照上述规定可知,25号公告删除了国税发[2009]88号文件中“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字样。不再强调资产损失与取得收入相关,但要与经营管理相关。

在预付款项中,除了应收票据外,还增加了各类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

以前对于企业收不回来的垫资、往来款项是否可以扣除是有争议的,特别是涉及关联企业的此类款项扣除问题。25号公告将这些争议款项加进来后,笔者认为只要符合条件,应该就可以扣除。

注意区分实际资产损失和法定资产损失

25号公告第三条规定,“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失(以下简称实际资产损失),以及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但符合《通知》和本办法规定条件计算确认的损失(以下简称法定资产损失)。”

25号公告第四条进一步明确,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

这也就是说,实际资产损失只有转让了才会发生损失,并在转让进行扣除。而法定资产损失必须要提供证明资料,且会计上已做处理才能扣除。

二者扣除的时间上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尤其会体现在以前发生的资产损失。25号公告第六条明确,“企业以前发生的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其中,属于实际资产损失,准予追补至该项损失发生扣除,其追补确认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但因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遗留的资产损失、企业重组上市过程中因权属不清出现争议而未能及时扣除的资产损失、因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而形成的资产损失以及政策定性不明确而形成资产损失等特殊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其追补确认期限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适当延长。属于法定资产损失,应在申报扣除。”

上述规定中,追补确认5年的限定,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以前未扣除资产损失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772号)是有很大区别的。

国税函[2009]772号对于以前的资产损失允许追补确认在该项资产损失发生的扣除,是没有追补确认期限的。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对于那些多年前为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现在再申报扣除,很多证据都已经缺失了,申报也很难证明是合理的资产损失,因此,给一个追补确认期还是比较合适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企业要延长资产损失的追补确认期,25号公告将审批权直接上升到国家税务总局,地方税务机关没有权利再审批了。

此外,企业应注意把握对“属于法定资产损失,应在申报扣除。”的理解。比如,某企业在2年前因合作方资不抵债等原因发生了应收账款的损失,当时会计上已计提坏账准备,但并未向税务机关报损。2010年发现该企业破产倒闭,那么,这笔坏账损失,企业什么时候申报,什么时候扣除,但前提条件是会计上已进行了处理。

25号公告第六条同时提到了企业因以前实际资产损失未在税前扣除而多缴税款后造成亏损的,只允许抵扣,不能再退税。这里需要提醒企业,只有实际资产损失才会涉及到这一规定,法定资产损失不存在这一情况。

关联方借款损失允许税前扣除且范围较宽

25号公告第四十五条规定,“企业按独立交易原则向关联企业转让资产而发生的损失,或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担保而形成的债权损失,准予扣除,但企业应作专项说明,同时出具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及其相关的证明材料。”

以前对于关联企业之间的借款形成的损失是否允许扣除是不明确的,税务机关一般的执行口径是不允许扣除。已失效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发生坏账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945号)规定比较苛刻,该文件明确,关联企业之间的应收账款,经法院判决负债方破产,破产企业的财产不足以清偿的负债部分,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应允许债权方企业作为坏账损失在税前扣除。

对比上述规定,25号公告的规定显然是放宽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只要符合独立交易原则即可做损失扣除,不再要求经法院判决负债方破产,破产企业的财产不足以清偿的苛刻条件;二是放宽了适用企业的范围,原来规定,只有金融企业发生的借贷行为才可以扣除,而根据25号公告的规定,只要企业间发生借款行为符合规定条件就可以作为损失扣除,不再限定为金融企业。

上述规定对于关联企业而言是一个利好,但也需要注意的是,今后税务机关一定会加大对该项业务的审核,防止企业通过各种借口逃避或悬空企业债权的形式进行避税。比如,A、B为关联企业,A账面有很大的盈利,B准备关闭停产,停产前,A向B注入大量资金,并通过其他方式将该款项转移出去,然后将B企业申请破产注销,形成大额的坏账损失,从而进行避税。这应该是税务机关今后重点关注的内容。

下载新所得税法税前不可扣除的规定主要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所得税法税前不可扣除的规定主要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毒驾新规定有哪些内容

    毒驾新规定有哪些内容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简称“123号令”),对吸毒人员申请驾驶证做出了“零容忍”态度,对吸毒成瘾未戒除者驾驶机动车,一律注销驾驶证。 3年内有吸......

    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新规定

    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办税指南 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新的《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9】88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了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需要提......

    财产损失税前扣除文件.doc

    国家税务总局文件 国税发[2006]18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 扣除中有关涉税鉴证业务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优惠政策

    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优惠政策 个人将其所得向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可以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但准予扣除的部门必须符合下列条......

    税前扣除凭证分析

    警惕!税前扣除凭证使用不当有被稽查的风险(肖太寿博士对28号公告的深度剖析)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2018年公告第28号) 第四条明确提出了税前扣除凭......

    加盟费能否税前扣除[推荐]

    加盟费能否税前扣除 2013-03-18问:总部向连锁经营企业收取的加盟费是否缴纳营业税?总部一次性收取多年的加盟费是否应当分期确认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连锁经营企业向总部缴纳的......

    新企业所得税捐赠支出税前扣除规定

    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0〕9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

    新《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解读

    新《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解读 为进一步做好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工作,国家税务总局近日下发《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