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19-05-13 22:4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篇:试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

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和精魂。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所谓忠恕之道。在忠恕之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风尚。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礼”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谦”即为谦虚,“和”即为和睦家族、邻里,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故事,如“将相和”、刘备三顾茅庐等都是以谦德为主题。中国历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被人称颂的人大都是 “谦和好礼”的。

诚信知报。“诚”就是真实无欺,诚于自己的本性,待人诚恳。“信”就是言行相符,言必果,说到做到,遵守诺言,守信用、讲信誉。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在人伦关系中,中华民族不仅有诚与信的德目,还有“报”的德性。“报”即知恩图报,中国人早就有“投之木瓜报之桃李”的道德教训。

精忠报国。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这种爱国主义可以说是最质朴的情感品性,它是爱亲爱家爱乡之情的直接扩充。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在多次外族入侵面前之所以没有亡国,与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历史上有很多大将都是精忠报国的典范。譬如抗金名将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收复宝岛台湾的郑成功。

克己奉公。“公”之核心是去私欲,“克已”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在这种精神培养下,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他们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古代人对克已奉公的最好诠释。

修己慎独。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精神是“求诸己”。儒家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中堂,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可见慎独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高高在上以及它在生活中的作用是如此的强大。

见利思义,就像孟子所说的那样:“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便是这种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的屈原和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及文天祥曾吟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诠释了“舍生取义,死而无憾”的人生态度。

勤俭廉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少仁人志士都曾探索过从政为官之道,清正廉洁为大家所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想做到清正廉洁,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即其身要正、心存百姓、清廉自守。北宋的包拯、明朝的海端,为官清正廉明。

笃实宽厚:“笃实”即为忠诚老实。它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宽厚”即为待人

宽宏大量。李世民不仅以史为鉴,还宽厚待人,所以他才能成为一名被后人称赞的明君。

勇毅力行: “勇毅”就是做事有胆量、有勇气、有毅力;“力行”就是身体力行。“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这都是以坚毅、勇毅为基础和前提的。

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这些传统美德将会继续延续下去,它对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建设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但是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就要运用传统美德,尤其是仁爱、谦和、好礼等美德。只有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第二、青少年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们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只有用传统文化加以引导纠正,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三、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华传统美德,必将继续引导我们走向未来。在灿烂的传统美德的指引下,让我们为中国的强大努力拼搏,创造辉煌。

第二篇: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由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远影响,可以不断的被继承,并得到持续的创新发展。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它也是我国人民几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每一个传统美德都有它的来历,有它的内涵。

1.仁爱孝悌:儒家文化宣扬天下当以“仁爱”为本。“孝悌”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观念,从中体现的 “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这也是几千年来儒家精神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爱孝悌”。解剖来看其实就是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我们都知道这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对每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谦和好礼:“谦”即为谦虚,“和”即为和睦家族、邻里,“好礼”即为有礼,注重礼义。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故事,如“将相和”、刘备三顾茅庐等都是以谦德为主题。中国历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被人称颂的人大都是 “谦和好礼”的。

3.诚信知报:“诚”就是真实无欺,诚于自己的本性,待人诚恳。“信”就是言行相符,言必果,说到做到,遵守诺言,守信用、讲信誉。《狼来了》的故事被大家熟知,如果那个放羊的孩子不是因为一时贪玩,不诚实,欺骗了一次又一次,怎么会有那样的结果呢?可见,诚实是很重要的。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面对社会上的造假和腐败等一些不良风气,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知报”就是知恩必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古训传承千年、历久弥新,说的就是人要感恩、要知恩图报的道理。我们的祖先在推崇感恩的同时,也十分谴责忘恩负义之徒,比如他们说,“人而负恩,不如禽鸟”,“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感恩是做人的一种起码道德,也是对道德的褒扬和肯定。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方面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感恩之情有正义之心。其实,即便是动物,羔羊尚跪乳、乌鸦还反哺,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呢?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组织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成长之恩,我们怎能忘恩、怎能不感恩呢?人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我们大学生更要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举。

4.精忠报国: “忠”即为忠于国家,忠于皇帝。报国即为报效祖国。历史上有很多大将都是精忠报国的典范。譬如抗金名将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收复宝岛台湾的郑成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应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人生理想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一个国家的公民可以工作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使人对自己的归属感产生困惑。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要清醒的认识到,国家仍是本民族整体利益最具权威的代表者,只要国家仍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也一直未改变,个人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祖国的发展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个人创造的业绩和成果需要得到祖国的评价和认可。5.克己奉公:“克已”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奉公”就是服从于整体。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个人利益服要从集体利益。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有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是古代人对克已奉公的最好诠释。这个思想更加符合当前阶段党的思想路线。

6修己慎独: “修已”就是自我修身,加强修养和自觉性;“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已,有高度的自觉性。加强自我修养最关键的是“慎独”。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中堂,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可见慎独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高高在上以及它在生活中的作用是如此的强大。

7.见利思义:“义”指义气,正义。自古以来“舍身取义” 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的屈原和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及文天祥曾吟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诠释了“舍生取义,死而无憾”的人生态度。

8.勤俭廉政:即勤劳节俭、谦明正直。北宋的包拯、明朝的海端,为官清正廉明。白居易曾怒打行贿人,而朱元璋更是体恤群众从而每天“ 四菜一汤”,不铺张浪费。只有这样的君主,这样的臣子才会有所作为,并被后人牢记。

9.笃实宽厚:“笃实”即为忠诚老实。它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宽厚”即为待人宽宏大量。李世民不仅以史为鉴,还宽厚待人,所以他才能成为一名被后人称赞的明君。

10.勇毅力行: “勇毅”就是做事有胆量、有勇气、有毅力;“力行”就是身体力行。“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这都是以坚毅、勇毅为基础和前提的。

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这些传统美德将会继续延续下去,它对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1.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但是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就要运用传统美德,尤其是仁爱、谦和、好礼等美德。只有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2.大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大学生社会的精英分子,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我

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青年了解世界、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们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能低估。只有用传统文化加以引导纠正,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3.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华传统美德,必将继续引导我们走向未来。在灿烂的传统美德的指引下,让我们为中国的强大努力拼搏,创造辉煌。

第三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江中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一种道德是否是进步的道德,就在于:它是否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哺育了无数的中华民族杰出的人物,并且在促进社会的进步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因此,它是人类社会的进步道德。

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96年8月6日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中国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思想,人格价值观念,以和为贵,肯定和谐的价值以及强调社会责任心,认为个人对于社会应负有一定的责任。他认为这些内容,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产生于国与家的唇齿相依关系。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为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精忠报国”体现了古代爱国者岳飞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近代爱国者魏源,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理性爱国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则体现了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成为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鼓舞着许多志士仁人去追求崇高的精神目标。

“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以天下为己任”这是爱国的知识分子的理想。

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关心国家的兴衰,关心人民的疾苦,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有着无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而在今天,叶落归根,回归祖国,是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并随着社会的前进,将赋予新的内涵。

2、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在义利关系上,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优秀道德品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约之以礼”,就是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孟子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五类,并提出了调整这五类关系的准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在义利关系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重义者为君子,而重利者则是小人。“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人生不能无群”,“善群则生”。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因民之利而利之”这是一种值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3、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爱人”,认为“仁爱”是人我关系的准则。唯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仁爱”思想实质上是对人类原始人道主义的发扬。孔子主张薄赋轻刑,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老百姓,尽可能减轻人民负担,反对过分地压迫和剥削。孟子则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4、提倡身体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并认为身体力行进行修身养性。是“修齐治平”模式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注重个人心理品质和人格价值的修养,做个品德高尚的人。提倡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友弟恭;待友诚信、为人正直、处事循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抚贫怜弱。由家庭的和睦到社会的稳定,尽到自己的义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传统美德十分注重“慎独”的修养,要“君子慎其独”。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而不是有些人。在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情况下就去干各种坏事。要不做亏心事,使社会在稳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批判继承是马克思主义对等一切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我们要以冷静的反思、公正的态度对传统美德进行彻底的现代清理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在对传统道德立足于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建设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社会主义新的道德观念,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我国文明从未中断过。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传统美德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当社会经济条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全盘继承儒家思想文化、伦理道德,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儒家的等级意识,割裂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的联系,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挥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一代新人,我认为当前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义统利”,加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教育。市场经济使我国的青年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强化了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但是,有一些青年滋长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社会的主人翁精神日趋淡漠,产生了负面效应。

我们应该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强调的“以义统利”、“以义制利”的思想,自觉地调整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摒弃割裂道德理想和物质利益联系的理想主义的宣传,正确理解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质利益原则,激励年青一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宝贵热情。另一方面,要运用建设精神文明的各种阵地。给予正确的导向和评价激励,树立集体主义的荣誉感。使年青一代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增强实现自我人格价值的价值观念。

2、坚持传统美德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国青年由于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历史上素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热爱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热爱人民的教育。培养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我们弘扬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年青一代要时刻关心国家的进步,并立志把自己的忠诚、拳拳报国之心和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3、坚持“仁爱”精神,进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仁爱”精神,现在被一些青年抛弃了。见死不救,见危不扶,见贫不济;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行为受不到社会应有的谴责和惩罚。

一些青年是非善恶观念不清。误入歧途。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值得我们重视。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教育。要谴责一切危害人们共同利益的行为,要教育年青一代,要懂得尊重和爱护人民的利益和权利、尊重和爱护他人的人格和价值,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坚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

4、坚持如何做人的社会基本道德教育。

现在一些年青人把做人的基本准则丢掉了,我们要教育年青一代,如何做一 个好学生、好工人、好公仆、好公民。明确道德义务,注重道德修养,陶冶道德情操,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打好做人的基矗要努力做到: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工作上,谦洁奉公,克己敬业,开拓进取;在社会上,济贫扶弱,诚实守信。对人友爱;在家庭中,尊老爱幼,谦让和睦。我们要继承传统美德的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好传统。

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要把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采取行之有效的各种方法。加强对青少年德育工作,把未来的一代,培养成最有希望的一代。

第四篇:【整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整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爱国

“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爱国,是我们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情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虽饱受排挤、流放之苦,依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以“生斯世,为斯民”为己任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如屈原、陆游、文天祥这样的爱国主义者还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弦高、申包胥、辛弃疾、岳飞、陆秀夫、史可法、阎应元、王夫之、郑成功等。到了近代,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产生了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洪秀全、洪仁干、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从古至今,爱国的诗篇数不胜数,爱国的故事史不绝书。

相关名言警句: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二:勤俭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明君尧看到有人挨饿受冻认为是自己的过错,大禹治水数过家门而不入,他们拥有天下但是生活却十分俭朴,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为天下人作出崇尚俭德的表率。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也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勤俭”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名言警句: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三:敦亲

敦亲,从狭义上说就是厚爱父母双亲。《诗经·小雅·蓼莪》篇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报。”意思是人人由父母所生,在长大成人之前,也由父母所养,享用的一切物质生活的基业也由父母所创,因此,奉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敦亲,从广义上说可以包括兄弟友爱、夫妻和睦等伦理道德行为。儒家一向把“齐家”作为“治国”的前提条件。《周易》说:“正家而天下定矣”。《礼记》说:“家齐而后国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崇尚的家庭伦理准则,是人们应该信守的道义原则。

相关名言警句: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四:诚信

古人云:“君子一言,重于泰山。”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特别崇尚诚信,不论修身、齐家、治国,都十分重视诚信。《道德经》中说:“轻诺而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孔子也多次谈到诚信的问题,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做人而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孔子有一个高徒叫曾参,一天曾子之妻欲出门,幼子要一起去,其妻不答应,孩子哭闹,妻子就哄孩子说回来后会宰猪做肉给他吃,孩子不闹了。妻子回来后,看到丈夫正在磨刀,问他为什么,曾子说要杀猪给孩子吃,妻子惊慌失措,说当时不过是为了哄孩子而已,不要当真。曾子回答,如果孩子从小就在哄骗、欺骗中长大,将来成人后是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家长要说话算话。于是,曾参履行了他妻子对孩子的承诺。可见,诚信既是一种人格修养,又是一种道德行为。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进而整个社会才会和谐。因此,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之基。相关名言警句:

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轻诺必寡信。——《老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五:廉洁

古人云:“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经过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熠熠生辉。一代青天包拯、海瑞、于成龙恪守“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人生信条,抵挡住各种诱惑,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官,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范仲淹曾以直言而遭三贬,三起三落都不改其志,他为国为民,直言敢谏,始终如一,他先忧后乐的精神,廉洁奉公的节操,对时人后人的影响都很大。刘鹗曾说:“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相关名言警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六:贵和

古人云:“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万事以和为贵”。和即和谐、统一,即相互支持、宽容、感恩。一个“和”字,包含了和气、谦让、体谅、互尊等。“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做事主张“和衷共济”,共事讲究“和睦相处”,待人注重“和蔼可亲”,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也因“和”而美好。但要做到以和为贵,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唯有宽容,才能化解矛盾,才能消融心与心的隔阂,才能创造和谐。历史上有不少靠一颗宽容之心创造“和为贵”的千古佳话,廉颇负荆请罪,将相终成刎颈之交,于是历史上有了著名的“将相和”的典故。“以和为贵”,铿锵有力的四个字,闪耀着中国传统智慧的灵光。

相关名言警句: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君子和而不流。——《礼记?中庸》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七:重义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不仅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孔子也曾说过:“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又说:“见得思义。”(《论语?季氏》)意思是说,利益是人希望获得的,但是不能见利忘义。而见到可以得到的,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这就是是古人崇尚的取之有道,见利不忘义的道理。

相关名言警句: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八:好学

中国人重视读书、勤奋好学,已成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据《汉书》记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战国时期的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与之同朝的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西汉的匡衡,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家的墙,借着缝隙里的一缕烛光读书。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好多了,不必再 “凿壁借光”,更不必模仿“悬梁刺股”的做法,但古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相关名言警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第五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第二讲 孝敬父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过程与方法目标:

辨证分析孝敬父母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具体行为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爱洒心间

活动内容:出示材料:一封别样的信(见附录),引导思考:你能读懂母亲这样做的良苦用心吗?

设计意图: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与教材中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效。

教师行为:引导相互交流并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二.爱的回报

活动内容:小组竞赛,孝亲故事知多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孝亲”的典例中感受榜样的力量,为自己“孝亲”行为提供借鉴。

活动内容:讨论:“你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你认为孝敬父母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把自己尽孝后的感受谈出来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自己孝敬父母的做法和收获,达到同龄人互相教育、启发、感染的效果。

活动内容:讨论,遇到下列情形该怎么办:(1)父母只要我读好书,我该怎么办?(2)父母不让我做家务,该怎么办?(3)出时应对父母说什么?(4)父母生病了,该怎么办?

(5)父母劳累一天下班回家,我该做些什么?(6)当父母烦恼时,我该怎么做?

(7)业未完成被老师留下来而迟归,我该怎么面对父母?(8)成绩没考时,该如何面对父母?

(9)想买电脑,父母认为我控制能力不强而不赞成,我该怎么办?(10)朋友来访,但父母不喜欢,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把孝敬父母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孝敬父母表现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在与父母交往的任何活动中,都有孝与不孝的问题。通过这一活动,可以把学生孝敬父母的心意、表现与行为选择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可以就教材所给材料进行讨论,通过分析、选择来判断是与非,进而明确应该如何对待父母。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题目都是开放性的,有许多可以辨析之处,关键是帮助学生树立为父母着想的观念,找出孝与不孝的出发点的不同。比如,成绩要不要告诉父母,本身很复杂。就学生的权利而言,不告诉并不一定错。但如果从爱父母、孝敬父母出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与父母沟通,这对学生自己也有利。如果从怕批评、防父母出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隔阂,就处理不好这件事。中国有句古话“百事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无孝子”。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首先要表扬孝敬父母的好人好事。如果老师知道一些,也可以先表扬,再引导学生自己谈。其次,让学生谈自己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并注意将孝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予以归类。再次,让学生谈尽孝后的感受。尽孝需要付出,但得到的是甜蜜。让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孝行,是把教育落到实处的最好策略。也就是说,这种道德规范不是由外界强加的,而是学生自己的主动选择。三.爱的反思:

活动内容:仔细阅读漫画,回答下列问题:图中“孝子”的言行反映了什么现象?你对此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行为?如果有,你将如何改进?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曾有过不善待父母的事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发生了怎样的后果?现在你对这件事又是怎样想的?如果你当时按你现在的想法去做,设想一下结果又会是怎样?这一活动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主要通过学生的回忆和反省,来体会父母对子女深沉、无私的爱,同时,意识到自己对父母付出太少,从而增强同学的责任意识,和为父母、为家庭付出的主动意识。四.爱的传递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回忆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小品“粮票的故事”。设计意图:体验孝敬父母不仅是物质上的扶助,更应是精神上的关爱;不仅要孝敬我们的父母,还应孝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及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作业:当你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你们要如何做才能体现孝敬父母,这是我们下节课要讲的内容。

下载试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面面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面面观 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努力建设新时代的新道德,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5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爱国 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李大小学五年级:张阿康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我们小学生,更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何才能使我们做到勤俭节约,使我们的......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浅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读后感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读后感 读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后,我深受启发,想起了我的邻居—邱叔叔,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好人。 邱叔叔是位农民,有2个在读高中的儿子和一个卧床在病的......

    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沈幼生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历经忧患并取得巨大文明成就的伟大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对故土、对祖国山河和人民深厚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读后感

    读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后,我深受启发,想起了我的邻居—邱叔叔,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好人。邱叔叔是位农民,有2个在读高中的儿子和一个卧床在病的妻子,家境十分贫困。记得在一个......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15篇范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 尊师敬长 毛泽东是伟大的人民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父母的坟前,寄托自己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