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豫鄂边区烈士陵园观后感
豫鄂边区烈士陵园观后感
2011年4月10日,闵集中学党支部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党支部的凝聚力,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来到了大悟,参观了豫鄂边区烈士陵园。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湖北大悟县城关镇东河东岸江岗山西麓。占地230亩,以纪念碑、纪念堂为主体,工程雄伟,气势磅礴,竣工于1984年,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自题写园名。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为中国十大陵园之一,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纪念堂宽大敞亮,内陈列有鄂豫边区革命英烈的生平事迹图像200余幅,还有部分革命历史陈列其间。纪念堂后是烈士祠,历石阶242级便到了江岗山顶峰,上辟平面1600平方米,四面石栏围绕,中间矗立革命烈士纪念碑,底座四米见方,为白色大理石砌成,高21.8米的碑塔,巍峨英姿,直指长空。我怀着十分庄重的心情走进了烈士陵园,我仿佛已置身于千里跃进在别山那硝烟迷漫的战场。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6月至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在鄂豫皖边区突破国民党军包围,进行战略转移的作战行动。中原解放区位于鄂、豫、皖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新四军第5师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在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地区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日本投降前,我军积极发展根据地,缩小沦陷区,使中原根据地扩展到60余县,形成了对战略要地武汉三镇的包围态势。抗日战争结束后,武汉三镇成为国民党自大后方进军华东、华北、东北的战略枢纽。国民党调集了20多个师,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先后占鄂中、襄西、襄南、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广大地区,企图首先消灭中原我军,打通向华东、华北、东北进军的通道。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虽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订了《汉口协议》,但国民党军的蚕食进攻并未停止。至6月下旬,中原解放区仅剩下罗山、光山、商城、经扶(今新县)、礼山之间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区,面积不及原先的1/10。中原军区部队5万余人压缩包围于此。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旧址中原局、中原军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及当面国民党军的企图和兵力部署,决定以军区第1纵队第1旅(旅长皮定均)伪装主力,向津浦路(天津至浦口)以东转移;主力则分左右两路向西突围;鄂东军区、河南军区部队及江汉军区一部于掩护主力转移后,就地坚持斗争,以迷惑、牵制敌人;江汉军区主力西进,相机入川。主力分左右两路于26日开始向西突围。26日拂晓,国民党军第1线部队分路向中原军区部队大举进攻。第1旅伪装主力向东转移,鄂东军区部队就地坚持斗争,河南、江汉两军区部队亦于平汉路西隋县南北地区积极活动,以掩护主力突围。中原军区主力于当日黄昏秘密由宣化店向平汉路移动:由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第2纵队第13旅、第15旅1个团、第359旅
及干部旅组成的右路突围部队在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
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率领下,于29日晚在信阳以南的平汉路(北平至汉口)柳林、李家寨车站间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越过平汉路,向西北疾进。由第1纵队主力和第15旅主力组成的左路突围部队,共1万余人,在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率领下,由泼皮河地区出发,7月1日于孝感以北之王家店附近突过平汉铁路向西疾进。刘峙急令整编第3、第15、第41、第47师追堵右路军;令整编第66、第75师各一部阻击左路军。左路突击部队于26日晚由光山县的泼陂河向西移动,7月1日越过平汉路,其主力于7月12日冲破敌整编第66、第75师等部在宜城东南的流水沟等地的堵截,7月26日进入武当山区,在竹溪、竹山、房县、保康、南漳等地分散活动。8月上旬,与由安陆向西突围,原拟入川,受阻后返回的江汉军区部队,在房县西南地区会合。27日,成立鄂西北军区,开展游击战争。一部转道北上,经枣阳、新野、唐河、内乡进入伏牛山区。担任迷惑与牵制敌人任务的第1纵队第1旅,于6月26日开始行动。为造成敌人的错觉,部队先向西,再折而向东,于29日在麻城以北突破敌封锁线,随即以强攻手段打通敌凭险扼守的鄂皖边咽喉大牛山,进入大别山,克服了高山、峻岭、暴雨、洪水等重重险阻,冲破了敌人的多次拦截,连续行军、作战20余天,终于在7月20日进入苏皖解放区,改归华中野战军序列。与此同时,鄂东军区部队掩护主力突围后,积极活动于麻城、太湖(县)、霍山等地。战役结束。在陵园中不仅使我们了解到了中原突围战役的全过程,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群众是如何搞好生产,支援前线,可以说解放战争之所以胜利是与我们的烈士和群众分不开的。在感受解放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追忆先烈的英雄事迹时,不禁感慨今日生活的幸福。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那种不怕牺牲,勇于战斗的精神使我深受感染,仿佛跨越了时空,又走进了半个世纪前那场壮烈的战争……
我们都是跨世纪的新人,在这个科技比较发达的社会,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要求的步伐,严格要求并不断的充实自己,我们一定要缅怀先烈遗志,努力学习,不断的进步,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有用之人一个名副其实的建设者,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愧对死难的烈士,才能以实际行动告慰他们的英灵。
第二篇:参观“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有感
参观“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有感
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风”青年志愿服务队 刘淳
当年的那段红色历史,饱含着热血热泪的战争岁月,如今遥远得只剩下一些符号。身为此处的居民,在先前的十几年中竟然对于本地的那段历史一无所知,实在觉得脸红惭愧。我与他们的联系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清明时节集体去公园烈士纪念碑扫墓,然后回来写上一篇感想交上去。不,不是这样的。
所有的感知都是抽象虚幻的,我们对于一个时代的认知,只有在亲身接触后,才会形成真实形象的感受。纪念馆是活着的历史,他们将过往永久性地封存。后人通过参观来细细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腥风血雨,找到自己与历史之间存在的丝缕联系,唤醒人们尘封已久的感情。我所要去的地方,正是一个这样的地方。
烈士陵园建于1979年,进门之后就看到左右两组雕塑,东西两侧都与当时的历史相关,一侧的雕塑与发生于1927年的阳新“二·二七”有关。先前从未听说过,后经查证才知道:在 1927年2月27日,阳新商会会长朱仲忻纠集暴徒发动反革命**,非法捕杀共产党员,9位革命人士就此殒命。读来实在是触目惊心,更为触目惊心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对此一无所知。
这样的血腥事件在今天看来不可想象,但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却是司空见惯。党派政治纷争最终造成他人流血伤亡,而最无辜的是牵连受害的百姓。而战争带来的结果只会使一派生灵涂炭、满地疮痍的悲惨景象。
陵园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属高达二十多米的纪念碑。汉白玉雕成的巨大建筑傲然挺立,一种肃然气氛油然而生。每个人走到它前方都会加以停留,内心翻涌着种种感受,最终划归成一种无言的崇敬。这一座碑下面安息着多少烈士的灵魂。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才换来如今我们生活的和平安定。
纪念碑的后面,就是陵园内的主体建筑——革命烈士纪念馆,里面陈列着大量的革命文物和图片资料。鄂东南地区的革命历史以及重要的烈士事迹都完好地保存在里面。这里大概就是历史的收容所。那些文字、图片、文物如实地记录着历史,静静地待在玻璃橱窗后,唤醒着游客关于那段历史的感知。
只有通过那些资料,你才能真切地触摸到他们,而不仅仅是课本上一笔带过的革命烈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他们在这世上做着努力和奋斗,最终改变历史运行的轨道。而我们却轻易将他们抛弃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只有在这种场合,他们的一生才完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再过去就可以看到彭德怀元帅的雕像,几米高的雕塑矗立在那里,威严,肃穆,注视着每一个来来往往的人。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他的名字,即使后来学 了历史,但对他的了解却仅局限于此:将军、元帅、元勋。然而,除此之外呢,历史上他还有过什么。雕像除了让人们凭吊怀念,似乎也在提醒我们,我们永远都不能遗忘历史。
之前的那组雕塑在另一处的九烈士墓园中得到了回答,在“二·二七”惨案中罹难的九位烈士的遗骨被迁至陵园,也算是对他们有了一个交代。他们如今长眠在这块土地上,那块他们用生命换来和平的土地上,并且将永远守望着我们的家园,激励着后人为了明天而奋斗。
我知道大冶的这段历史比不上知名的红色地区。但历史是一个整体,整个中国在那个时候陷入战争中,所有的地方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时代洪流。发生在家乡的这些事情都是历史不可或缺的一个注脚。
离开陵园像是合上历史的书页,但我知道,不会忘的永远不会忘。走出这里,我知道我不会在时刻想着那段红色岁月。但在某些时刻,有关国家、有关历史、有关民族、有关情感的那些时刻到来时,我会再度想起他们,想起历史,获得一种能量。这是所有的纪念馆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
第三篇:武汉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学生党员参观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
青春励志赴圣地
党员缅怀革命情
武汉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学生党员参观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
本网消息(记者 张丽 黄格)11月1日,环境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学生党员来到革命老区阳新,参观了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并在此庄严宣誓。
尽管天空下着雨,但丝毫未减我们心中的肃穆之情。进入陵园,我们看到高耸的纪念碑,气势宏伟,碑身正面为1993年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的“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弥座正南面为汉白玉刻制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撰写的碑文,碑身正北面是彭德怀元帅亲笔题写的“先烈之血浇成了革命之光”的题词。进入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党员阅览了馆内展示的自土地革命以来湘鄂赣边区鄂东南21个县市革命史略和同鄂东南大事记相关的220名县团级以上知名烈士生平事迹,看到了党领导鄂东南人民在近三十年殊死战斗中建树的辉煌业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及其在鄂东南的伟大实践活动,各个革命斗争时期涌现的不朽历史功勋,深切的感受了成千上万的边区革命先烈为争取人民的自由与民主英勇献身的壮志豪情,正如毛主席说的“死难烈士万岁”。
我们还参观了陵园内的国防园,里面存放有在抗美援朝期间,立下了战功的歼五飞机、坦克、三七高炮,它们是烈士英勇战斗的真实写照。
最后,我们在纪念碑前,面向党旗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永不叛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将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一往无前。
第四篇:烈士陵园观后感
烈士陵园观后感
参观完烈士陵园的观后感一
八年级(2)班刘美
2012年3月31日,在清明来临的前夕,我们一行十几个人,在骆校长和王辰老师的带领下,一起乘车来到了万埠烈士陵园进行缅怀先烈、祭扫教育活动。
进入陵园内,仰目可以看到矗立的烈士纪念碑,立于陵园中心的高峰之巅,高大雄伟,气势磅礴,我们集体向革命烈士三鞠躬,表达了我们心中的景仰之情。并宣誓好好读书,长大后要报效祖国。随即又来到了烈士墓碑前,墓碑上刻着周仲杰、汤根林、张长林的革命先烈的名字,名字刻在纪念碑上,是革命烈士英雄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告知世界,我们是不可侵犯和战胜的。
我们又参观了烈士的事迹,他们仿佛在给我们讲诉了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周仲杰、汤根林、张长林多次立下战功。在1977年6月中旬,潦河发生了特大洪水,上级任命周仲杰、汤根林、张长林三位同志为同机组人员执行抗洪救灾任务。为了及时把党的关怀和抗洪救灾物资送到灾区人民手中,抢救被洪水围困的人民群众,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坚决完成抗洪救灾的飞行任务。6月17日上午,在飞往安义县途经高安县时,因天气突变,浓雾弥漫,造成飞机失事,三位同志不幸壮烈牺牲的英雄故事。烈士们为国家的解放和繁荣强盛而奋斗的壮丽生涯,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正是我国几代优秀中华儿女的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给中华民族渲染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自强、自信、自尊、自律,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我们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笑迎挑战。用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风格去描绘未来,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和谐。
西满革命烈士陵园观后感二
阳光摘下了往日的乌云面纱,饱含深情地将一片光明赐给大地,还未化的覆在土地上的冰面,把阳光反射上去,变得格外耀眼。
——题记
轻松屹立在白雪中,仿佛是那些永不倒下的战士,英勇的战士们啊!你们为了新中国牺牲了,你们,在土地之下,我们,正走在你们用鲜血与无私而伟大的精神开辟出的光明之路上,我此刻是说不出的感动与深深的崇敬。
踢着正步,我们走进了西满革命烈士陵园。走着,想着:古往今来,有无数的爱国志士,他们为了自己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花木兰替父从军刘胡兰年仅15岁为国捐躯,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和他们一样的,还有董存瑞、雷锋……
而如今,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难道就可以高枕而卧,养尊处优了吗?
我们的祖国之所以当年被日本侵略,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软弱无能,不会居安思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如果整天懒懒散散,萎靡不振,天天攀比浮华而不实际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中国还会有敌国外患的。因此,我们要时时牢记国耻,不怕艰难,不怕苦难,有一颗爱国心!当年软弱的中国之所以有重新站起来,最重要的,就是每个中国人都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也因为如此,才有这样多的战士为了祖国宁愿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也正因为如此,重新站立起来的中国才腾飞起来!
烈士陵园观后感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清明节前,我们学校的同学来到烈士陵园,来缅怀先烈,纪念前辈。
站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听着主持人说:“向革命烈士鞠躬,低头默哀三分钟。”我郑重地低下头,听着哀乐,心中想起了革命烈士们为了创造今天的美好新生活,我仿佛看到了烈士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推翻了旧社会,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使我们后人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的生命虽然失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万古长青,永垂不朽。
这时,我心里暗暗发誓:我们的红旗使用烈士的鲜血险些染成的,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新时代,一定要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把无产阶级进行到底。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我们要记住我们的历史不能忘记我们民族的荣辱感和耻辱感一个不知道自己历史的民族后代是一个无比羞耻的后代,一个不能担负起自己历史责任的民族后代是愚昧的后代,扫墓是挖掘,扫墓是追忆,扫墓是心和心的交流,扫墓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扫墓这种形式必须进行到底。光辉的思想是不朽的,英雄的鲜血是不能白流的,历史的长河里,闪耀着无比灿烂的精神光芒,继承、发扬、广大,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不丢弃的遗产。
第五篇:烈士陵园观后感
烈士陵园观后感 有许多事虽发生过,却会随时间慢慢被遗忘;有些人虽扬名一时终究被历史浪潮淘去。然而,时光却将烈士载入史册而名垂千古。
当双脚迈入那个庄严又不失生机的陵园,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注视着陵园里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我陷入了沉思。遥想烈士们当年的献身救国的豪情万丈和慷慨激昂。来到烈士纪念碑前边,深深鞠一个躬,抬头望着这中华英雄儿女的陵墓,此时,我内心的震撼却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那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它似乎把我带到了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又重现了无数英才人杰抛头颅、洒热血为祖国解放而奋斗的场面……
那时时局动荡,人心不安,人人都想过着一种“江村小路,微雨才晴”的生活,天天能够“一叶扁舟,尽容鱼叟”,这些烈士们也是人,他们的愿望估计和广大群众也没有什么不同的,但他们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奔赴战场保卫我们中华人民的家园,他们知道畏惧却选择去战胜畏惧!
曾经在我上大学之前,我读到过这么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所谓英雄,便是那么一群知道畏惧却选择去战胜它们的人”
英雄者,万人敬仰,芳名传万世!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前人的感想,也是我在参观烈士陵园最深的感受。一个个为了光明而战的英烈们,他们为真理而战,受尽折磨仍宁死不屈,甚至用生命照亮了后人前进的方向,真是可歌可泣。他们的鲜活事迹感染着大家,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凯歌。
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感染了我,在英烈们精神的感召下我将更加努力学习。时光漫漫,许多往事都会如同过眼浮云,稍纵即逝,但参观烈士陵园所激发出来的坚定信念,却永远铭刻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