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方向阅读文献与书目

时间:2019-05-13 22:4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史专业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方向阅读文献与书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史专业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方向阅读文献与书目》。

第一篇:中国古代史专业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方向阅读文献与书目

红色字体表示图书馆有,蓝色表示没有 绿色表示期待看

1.古籍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书,〔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魏书,〔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梁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陈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中华书局1971年版

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隋书,〔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

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元〕胡三省注,顾颉刚等点校,中华书局1956年版 华阳国志校注,〔东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文选,〔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洛阳伽蓝记校释,〔北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

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颜氏家训集解,〔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初学记,〔唐〕徐坚等撰,中华书局1962年版

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撰,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建康实录,〔唐〕许嵩撰,张忱石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

太平御览,〔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复制重印)文苑英华,〔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6年版

册府元龟,〔北宋〕王钦若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

唐会要,〔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55年版

五代会要,〔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98年版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据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影印)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版(据世界书局本影印)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

金石萃编,〔清〕王昶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据1921年扫叶山房本影印)八琼室金石补正,〔清〕陆增祥撰,文物出版社1985年(据吴兴刘氏希古楼刊本影印)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廿二史札记校证,〔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年版(据上海文瑞楼版影印)历代职官表,〔清〕纪昀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刘祜仁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三国会要,〔清〕杨晨撰,中华书局1956年版

南朝宋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南朝齐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南朝梁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南朝陈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两晋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据广州广雅书局刻本复制重印)

全唐文,〔清〕董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三国志集解,卢弼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版

晋令辑存,张鹏一撰,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集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赵超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唐五代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辑录,唐耕耦等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吐鲁番出土文书,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文物出版社1981—1991年版 二十五史补编(二、三、四册),中华书局1955年版

2.今人论著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4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谷川道雄(日)著,马彪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981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谷川道雄(日)著,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隋唐五代史(上、下),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隋唐五代史(上、下),吕思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隋唐史,岑仲勉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寒柳堂集,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二)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山居存稿,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严耕望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1年版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读史集,何兹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读史存稿,缪钺著,三联书店1963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才不才斋史学论文集,祝总斌著,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黎虎著,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探索,郑欣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六朝史论,朱大渭著,中华书局1998年版

唐研究论文选集,池田温(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国史探微,杨联陞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六朝隋唐),刘俊文主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刘俊文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五朝门第,王伊同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

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刘淑芬著,学生书局(台北)1992年版

拓跋史探,田余庆著,三联书店2003年版

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5年版 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康乐著,稻禾出版社(台北)1995年版

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张金龙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胡如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汉晋唐时期农业(上、下),张泽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工商业,张泽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唐代阶级结构研究,张泽咸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唐代财政史稿(上、下),李锦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1年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编卷中),严耕望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63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三、四卷),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汉唐外交制度史,黎虎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 北魏官僚机构研究,郑钦仁著,牧童出版社(台北)1976年版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甘怀珍著,财团法人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台北),2003年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下),张金龙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高敏著,大象出版社1998年版

府兵制度研究,岑仲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府兵制度考释,谷霁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唐书兵志笺证,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

北周六典,王仲荦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

北周地理志,王仲荦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九朝律考,程树德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

历代刑法考,沈家本撰,邓经元、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神仙道教,胡孚琛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汉唐佛寺文化史,张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王晓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魏晋隋唐乡村社会研究,齐涛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黄烈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乌桓与鲜卑,马长寿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马长寿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北朝胡姓考,姚薇元著,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陈连庆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周伟洲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蔡鸿生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西域史地文物丛考,马雍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

西域史地丛稿初编,张广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朱雷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敦煌艺术宗教与精神文明,姜伯勤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姜伯勤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荣新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余太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

唐代的外来文明,谢弗(美)著,吴玉贵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王小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隋唐帝国与东亚,〔日〕堀敏一著,韩昇编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北周珍贵文物,贠安志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荣新江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日中国际共同研究――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日〕谷川道雄编,玄文社1989年版

九品官人法の研究——科举前史,〔日〕宫崎市定著,同朋舍1956年版

秦汉隋唐史の研究,〔日〕滨口重国著,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初版、1971年再版 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日〕宫川尚志著,平乐寺书店1964年初版、1977年再版

中国古代籍帐研究概观•录文(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报告31),〔日〕池田温著,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版

六朝贵族制社会の研究,〔日〕川胜义雄著,岩波书店1982年版

魏晋南朝の贵族制〔日〕越智重明著,研文社1982年版

六朝贵族制研究,〔日〕中村圭尔著,风间书房1987年版

中国贵族制社会の研究,〔日〕川胜义雄、砺波护编,同朋舍1987年版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日〕窪添庆文著,汲古书院2003年版

魏晋南北朝时代の民族问题,〔日〕川本芳昭著,汲古书院1998年版

六朝都督制研究,〔日〕小尾孟夫著,溪水社2001年版

中国中世史研究-六朝隋唐的社会与文化,〔日〕中国中世史研究编,东海大学出版会1970年版

隋唐帝国と东亚世界,〔日〕唐代史研究会编,汲古书院1979年版年版

中国都市の历史的研究,〔日〕唐代史研究会编,刀水书房1988年版

3.期刊

历史研究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

中国史研究

文史

汉学研究(台)

考古学报

考古

文物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武汉大学)

唐研究

东洋史研究(日)

东方学报(日)

东洋学报(日)

第二篇: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

中国文学批评史 魏晋南北朝部分

一、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

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起。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现实的深沉感慨。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不能描写“人欲”。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就这一时期所留下来的一些主要文论著作看,也都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他们往往是在论说文学的外部规律时,认同儒家文论的路数;而在阐释文学的内部规律时,则主要是承袭道家文论的衣钵。诸如西晋陆机的《文赋》、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大都是这样。也就是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总特点基本上是儒道结合,外儒内道,而以道为主。

当然,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很有水平,他们并不是、也不屑于简单地抄袭或沿用前代儒、道两家的文论资料,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多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自家的理论特色,甚至构建起了自己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他们对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如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特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艺术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他们在阐述自己的文学理论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说、“缘情绮靡”说、“神思”、“意象”、“体性”、“风骨”、“通变”、“定势”、“隐秀”、“物色”、“知音”、“直寻”、“滋味”、“声律”等等。

1、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选读),钟嵘的《诗品》(选读)

(一)曹丕的《典论·论文》

1、“文章不朽”说

2、“文体”说

3、“文气”说

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典论·论文》。《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20篇,《论文》是其中之一。后来《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幸亏被选入南朝时期的《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1、“文章不朽”说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点。他在《典论·论文》中说: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但可惜的是,在《典论·论文》里,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

汉魏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是作为统治集团的曹氏父子的重视、鼓吹和积极参与,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时以他们父子为核心,周围团结了一大批诗文作家,形成了所谓的“邺下文人集团”,曹丕在这篇《典论·论文》中所评论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炀、刘桢),除了孔融之外,都属于这个集团。

2、“文体”说

在《典论·论文》里,曹丕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这里曹丕列举出八种文章,分成四类,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后世学界称之为“四科八体”说。“本”指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

他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曹丕的《典论·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

3、“文气”说

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二)陆机的《文赋》

陆机(261—303)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人所重。他给我们留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文赋》,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

在这篇《文赋》的正文之前,陆机写了一个序言,其中说: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这就明确地告诉读者,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讨文章作品的创作“用心”,一是“意称(chèn)物”——如何使创作中作家的主体情意和创作客体的物象彼此相称而融合;二是“文逮意”——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把心中孕育出来的具体生动的文意(“意象”)及时地把握住并且准确地表现出来。

围绕着这样两个问题,陆机具体剖析了文学创作的详细过程,总结出了多方面的艺术创作理论。我们主要应该掌握住下面几点:

1、艺术构思说

2、艺术表现说

3、文体风格说

4、《文赋》对后代有何影响

1、艺术构思说

序言中所说的“意称物”阶段,主要是指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它又包括:

⑴ 构思准备

陆机着重强调玄览、虚静的精神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提出创作构思的前提条件是,既要深深地观察作为创作对象的外界事物,同时又要饱读前人的诗书,从中陶冶自己的心胸,这样才能写出高境界的文章作品。⑵ 构思阶段

开头几句是讲艺术构思之始,一定要进入一种用志不分的虚静的精神状态,接下来谈艺术构思的过程,主要是阐述艺术想象的特点,可以说更为精辟。

2、艺术表现说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是和艺术构思阶段密切难分的,但大体上还是有个先后的层次,也就是《文赋》小序中所揭示出的“意称物”和“文逮意”的区别。艺术表现阶段主要是解决“文逮意”的问题。陆机对这一层次的论述,是在《文赋》正文的第三段:

创作中的艺术表现阶段,包括如何安排文意和文辞两个方面,即“选义按部”和“考辞就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如何运用文辞来把握文意的问题。陆机论述了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种种复杂情况,主张作家要因情适宜,妥善地谋篇布局,形诸笔墨。他的艺术表现理论,阐述得同样精彩。

《文赋》的文学创作理论内容非常丰富,除上面所分析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两大概括性的论述之外,文中还包括具体的表现技巧层面上的文术论。

3、文体风格说

中国古代文论里的文体风格论,是从上面讲到的曹丕《典论·论文》正式开始的(即“四科八体”说)。但曹丕论述的毕竟简略,到陆机的《文赋》中,就把这一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体现在正文的第五段: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从这种论述可以见出,陆机提出的这个“十体”说,一是比曹丕的“四科八体”说更加细致,更加准确了;二是在各类文体的具体排名次时,曹丕是将纯文学的“诗”、“赋”二体排列在八体最后,而把朝廷的应用文体“奏”和“议”放在最前;到陆机的文体论,则把这种次序完全颠倒过来了,最先排列的是“诗”和“赋”,最后才是“论”、“奏”“说”。它说明陆机对审美文学的认识和重视确实比曹丕前进了一步。三是陆机在这里概括十类文体的审美特征时,也远比曹丕具体准确,可以说是地道的文体风格理论了。

4、“诗缘情而绮靡”说

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更成为千古名言。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而尽管有少数封建正统文人对这一理论命题颇有微词,但是绝大多数诗人和文论家都认同这一深刻而又精辟的著名诗学命题。

5、艺术风格

外物多样带来风格多样:“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

作家的个性多样,带来风格的多样:“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不同的文体带来风格的多样:《文赋》中提出十种文体,其风格是各各不同的。

6、艺术标准

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五字标准——应、和、悲、雅、艳 “应”相对于“孤”“独”而言,亦即相对单调而言。“和”相对于不调谐而言,和,即和谐。“悲”相对矫饰而言,要求文章有真情实感。“雅”相对“俗”而言,要求文章格调要高。“艳”相对质木无文而言,要求文章必须有文采。7.《文赋》对后代有何影响?

《文赋》的影响,《文赋》对六朝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影响极大。《文心雕龙》可以说是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文赋》的文学理论;挚虞、李充的文体论继承发展了《文赋》的文体论思想;《文赋》还影响了沈约等人的声律论和萧统《文选》的文学观念。

除了以上的积极影响外,也有人认为,《文赋》过分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形式美,影响了六朝文学的现实主义倾向。

(三)刘勰的《文心雕龙》选读

刘勰(字彦和,465?—532?)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少时家贫,曾依随沙门僧十余年,因而精通佛典。梁初出仕,做过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又任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为萧统所赏爱。后出家,法名慧地。不但是南北朝时期,而且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他所撰写的《文心雕龙》一书,多方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的经验,同时最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文学和美学思想,从而构筑成了中国文论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并且这部著作在世界文论史和美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已经是中外学者们的共识。儒家影响:“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佛家影响:圆照之象,逻辑思维

例如,鲁迅先生就曾把《文心雕龙》和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共誉为世界文论的楷模: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苞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鲁迅《诗论题记》

又如日本学冠东西的著名学者兴膳宏先生也说:

《文心雕龙》规模宏大,体制详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了不起的杰作。在西欧早期的古典文艺理论中,如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理论,就没有《龙》著那样的系统性。

——兴膳宏《文心雕龙在日本》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共约37000字。根据作者刘勰在最后一篇《序志》中的介绍,以及我们披卷可见的实际情况,这部著作确实有着严密的内在理论体系: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 2)、从第六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是20篇文体分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论文叙笔”; 3)、从第26篇《神思》,到第49篇《程器》,是专论各种文学思想,包括创作论、风格论、鉴赏批评论、文学史论、作家论等等;4)、最后第50篇《序志》,相当于全书的序言。

一、体大思精的著作结构

全书五十篇,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文学批评、序5部分。

1、总论

文学与道、经典的关系,全书的总纲,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2、文体论

包括《明诗》到《书记》二十篇,其中又有“文”“笔”之分。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杂文》、《谐隐》两篇文笔相杂),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

3、创作论

包括《神思》到《总术》十九篇。

4、文学评论。

包括《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涉及文学与时代、自然,作家才能与品德、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态度等问题。

5、序

《序志》一篇说明《文心雕龙》写作缘起与宗旨。

《文心雕龙》一书中阐述的文学理论非常丰富,理论难点也多。我们只能选取其中几个问题来讲解和学习:

1、“原道”说

2、“神思”说

3、“体性”说

4、“风骨”说

5、《文心雕龙》对后代文论的影响

1、“原道”说

这是一段思辩性很强、同时又极富于才情文采的论说。以这段话为主,刘勰的“原道”说穷根尽源地探索了文学乃至全部人文的深层本质。这就是,从终极意义上说,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人文和天文、地文、以及宇宙万物之文一样,统统都是最深层的事物的本体大“道”之文,也就是“道”的具体表现形态。“道”和“文”都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道: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广义的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狭义的道: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狭义的文:即“人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刘勰认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是作为普遍自然规律的哲理之道的体现,人文作为道的体现,和广义的天地万物之文是一致的。

《原道》篇论述了文章的本质,道与文的关系: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表现手段。天地万物都有“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当然也有“文”,人之文就是用言辞写出来的文章。看来,刘勰主张文要表现自然之道,后来的“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此有源流关系了。

2、“神思”说

1、阐述创作构思中艺术想象的特点 A、不受时空局限的自由广阔性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B、与具体物象相结合的形象性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C、饱和作家思想感情的情感性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2、创作构思时作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刘勰提出了培养想象的五种努力:“虚静”、“积学”、“酌理”、“研阅”、“驯致”。

《神思》是探讨创作时的构思问题,对创作构思广阔丰富的特点作出了具体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状态,做到“神与物游”。

3、“体性”说

在《体性》篇中,刘勰涉及了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个性之间的关系。① 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等不同体裁;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② 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才、气、学、习。

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③ 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才能各不相同形成的必然结果。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④ 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并两两相对。把对风格的研究推向深入。

总之,本篇是论述文章体貌、风格和作家情性、个性的关系。总结了文章的八种风格类型。刘勰把文学家的风格从时代到个人(先天的和后天的)的因素都触及了,作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指出才、气、学、习对文章风格的影响。

4、“风骨”说

1、“风骨”的含义

如何理解刘勰“风骨”的确切含义,后世众说纷纭。“风”也就是要求作品有情志,有感动人的力量,写得鲜明而有生气,写得骏快爽朗。“骨”也就是要求有情志的作品写得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所谓“风骨”,也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这是刘勰对文学风格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或更高标准。我以为风是偏重于作品内在思想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的表现与创作主体的内在气质有关;骨则是作品构成要素的架构,偏重于对文辞结构方面的要求。

2、风骨与文采的关系

刘勰认为缺乏文采“风骨不飞”,可见他追求的是风骨与文采的和谐统一。

刘勰针对当时文坛绮靡之风占据主要地位,“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的审美理想是将建安文学重“风骨”,两晋文学重“文采”结合起来。他的风骨说无疑对矫正齐梁绮靡浮艳的文风起了积极作用。

3、风骨论的本质

刘勰的风骨论,就其本质来看是其文质观的一种延伸。但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风骨论则建立了一种审美的标准。即他推崇一种既有感染力又有逻辑力量,既有情感内涵又富有艺术美的文学。

5、知音

这部分讲“知实难逢”。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公正的文学评论者很难遇见。

知音之难的原因:一是贵古贱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皇汉武;二是崇己抑人,班固、曹植是代表;三是信伪迷真,楼护之属当归此类。这一段是立论,从文学欣赏的主体角度提出知音之难。这部分讲“音实难知”。从欣赏的客体——文章本身的角度指出,知音之难还在于文情难鉴。

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导致文学欣赏的片面性,难于做得恰当。

这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条件、方法: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

这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文中对欣赏者的要求:

一、“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二、“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三、“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知音之法: 首先,“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从文章的体制、辞采、沿革、表现手法、声律等方面入手,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鉴赏。

其次,文学鉴赏应该“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即读者根据作品的言辞、审美意象激发情感,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再次,针对曲高和寡的现象,提出了“见异知音”、“深识鉴奥”的审美方法。

5、《文心雕龙》对 后代文论有何影响?

《文心雕龙》的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古代文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部,是我国古代前无古人,后未见来者的宏伟著作,对后世有具大影响,具体表现是:

(1)《文心雕龙》的宏伟体制,虽然后继无人,但《史通》则被视为“心慕手追”于《文心》体例的著作,只是刘知几文采不及刘勰;

(2)《文心雕龙》的创作构思论、文学风格论、批评论、鉴赏论观点之沾溉后人更是无法枚举,特别是风骨论更是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文心雕龙》的创作目的是反对当时文风的“浮诡”、“讹滥”,纠正过去文论的狭隘偏颇。《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①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

②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③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④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发展到今天,已在国内外形成了专门的学科 “文心学”,又称“龙学”。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

1、“性情”说

2、“直寻”说

3、“风骨”说

4、“滋味”说

5、《诗品》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钟嵘(约468-518),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初仕于齐,梁时官至西中郎将晋安王萧纲记室。《诗品》作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

《诗品》把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二家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显优劣,叙源流,指出各家利病。钟嵘简介

《诗品》的基本内容 止乎五言

《诗品序》:“嵘今所录,止乎五言。” 分品论诗

《诗品》共评述了由汉至梁的122位诗人(另有古诗一类),并将他们按成就高低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1人加古诗一类,中品39人,下品72人。推源溯流

诗品—国风—古诗—刘桢—左思

—曹植—陆机—颜延之—谢超宗等

—谢灵运

—小雅—阮籍 —楚辞—李陵—班姬

—王粲—潘岳

—张协—鲍照—沈约

—张华—谢混等

—刘琨

—卢湛

—曹丕—应璩—陶渊

—嵇康 国风: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

小雅:长于悱怨

语言质朴

楚辞:富于哀怨

文辞艳丽 批评当时诗风 分品论诗人

汉末清议,士人常相互评论人物,至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更以品第论人。影响到文学艺术领域,在南朝产生过很多像《棋品》、《画品》一类著作,《诗品》也与此品第文化密切相关。几位诗人的评价问题 曹操(下品): 陶渊明(中品):

1、“性情”说

从上面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钟嵘的关于诗歌本质的观点: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

一、诗歌乃至整个文艺与作者主体心灵的关系

文艺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就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

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也可以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化。

二、指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

2、“直寻”说

以“直寻”为中心的“自然英旨”论是钟嵘对诗歌创作艺术美的基本要求。

“直寻”是指用直接可感的形象来描绘诗人有感于外界事物所激起的情感。

明代王夫之的“即景会心”论和近代王国维的“不隔”论,都是受到他的“直寻”说启发的产物。“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

① 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

② 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

3、“风骨”说

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钟嵘强调“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骨”(“风力”)树立这样一个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其风骨论,特别是他强调建安风力,更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之一。

4、“滋味”说

五言诗在诗体中居重要地位,是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所以说合于世俗之人的口味。(这)难道不是因为(它)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情,描写事物,最是详尽切当的吗?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

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而不能只偏于一种,并将“兴”放在第一位,突出地表现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注意到了诗歌的抒情言志、假物取象、滋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钟嵘的“滋味”论,既是他对艺术特征的认识,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

5、《诗品》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诗品》的影响主要有:

(1)《诗品》强调诗要抒发“怨”情,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一个进步传统,其情感论摆脱了儒家经学的框框,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

(2)钟嵘提倡诗要“直寻”,即直接抒情叙事,使后人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有了理论根据

(3)其风骨论,特别是他强调建安风力,更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之一。

(4)其“滋味”论也影响到司空图、严羽、王士禛、王国维等人的诗歌意境理论(如司空图、王士禛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

总之,《诗品》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与《文心雕龙》并驾齐驱的重要著作,影响巨大。《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

一、共同点

1、历代诗赋的渊源,主要是《诗经》、《楚辞》,且诗高于辞;

《文心》:宗经、辨骚;

《诗品》:国风、楚辞;

2、主张风力与丹彩结合的艺术标准;

《文心》:风骨、情采等。

《诗品》: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3、对作品作家评价许多一致;

(1)重古诗

《文心》“五言之冠冕”;

《诗品》“一字千金”;

(2)赞建安文学;

(3)魏晋代表诗人:

《文心》重王粲、刘桢、阮籍、嵇康、潘岳、陆机六家;

《诗品》除嵇康外均列为上品;

(4)轻视民歌,批评玄言诗,不重陶潜

二、不同点

1、诗歌性质作用

刘勰:重教化、美刺、政治内容;

钟嵘:重抒情和艺术感染力。

如比兴解释:刘:承儒家传统,涉及美刺;

钟:不涉美刺。

2、诗歌体裁

刘勰:四言五言兼重;

钟嵘:偏重于五言。

3、艺术手法

刘勰:重声律、用典;

钟嵘:反对声律、用典。

4、个别作家评价不同

刘勰:建安重曹、王;谢灵运山水诗有褒有贬;

钟嵘:建安重曹、刘;非常重谢灵运,刘宋只其一人为上品;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1、20、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21、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首推潘岳和陆机。

22、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缺少艺术形象和真情流露,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有孙绰、许询等。

23、左思风力: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创作风格的评价。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感慨深沉、情调激昂,笔力矫健,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24、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刘宋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颜延之喜用典故、堆砌辞藻,成就较逊;鲍照诗歌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表现了寒士的慷慨不平,他们艺术成就高,影响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25、竟陵八友: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一时天下文士皆追随之。其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是“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其中沈约、谢朓成就最高,他们对声律的发明、诗歌艺术的精细起了重要作用。

26、永明体: 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代表人物有谢朓、沈约等。

27、宫体诗: 宫体之名始于萧纲入主东宫之时,但沈约、鲍照、萧衍等人的艳诗已肇其端。内容上,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情调轻艳,风格柔靡,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在艺术上继续了永明体的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28、徐庾体:指南朝梁徐摛、徐陵父子与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风和文风。他们的诗文绮丽,多变旧体,故时称“徐庾体”。“徐庾体”诗大多是奉旨应制之作,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品。徐陵、庾信又工骈文,传统所谓“徐庾体”,更侧重于指“文”而言。徐陵、庾信在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将宫体诗所运用的隶事声律与缉裁丽辞文采的形式之美,完全巧妙地移植于“文”的创作中,使骈文耳目一新。

29、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但也有不少有意义的作品,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总体看,志怪小说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某些优秀作品在人物刻画、叙述故事、语言使用等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30、志人小说(轶事小说):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31、《世说新语》:笔记小说集,刘宋刘义庆撰,今本三卷,分三十六篇。内容为汉末至东晋名士们的遗闻轶事、清谈玄理、疏放举动的记录。在刻画人物和语言使用上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代小说和小品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32、上官体:以初唐上官仪为代表的诗歌风格。上官仪诗歌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升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词藻华丽,“绮错婉媚”。时人多仿效。上官体的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

33、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四杰”作诗,重视抒情,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但“四杰”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风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34、沈宋: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沈宋都曾为宫廷诗人,所作律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虽无甚可取,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又大都合律,使律诗的粘对规律逐渐为一般诗人所遵守,影响甚大,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贬谪期间也写了不少情韵俱佳的作品。

35、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夏侯审、耿湋,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36、永州八记: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在永州贬所写的八篇游记散文。“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精心刻划,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描写中贯注了浓烈的寂寥心境,借山水写作者凄苦的心地。

37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这个诗派的代表是韩愈和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韩孟等人不满于大历以来华贵平庸的诗风,力图有所突破,他们的诗歌主要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露社会的弊病,在艺术上追求奇特的形象,形成一种深险怪癖的风格。

38、唐传奇:唐传奇是中国小说发展的新阶段,它是远继古代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创作传统,是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的发展。它内容更丰富,题材更广泛,更具现实意义。在艺术上,传奇结构更为完整,情节更为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也更为鲜明,完全改变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状况。从创作目的来看唐代传奇作家们是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而不像六朝小说那样,只是对人物轶事和怪异传闻作单纯的记录。由于作家这种自觉的艺术创造,使唐代传奇脱离古代小说的稚拙状态,形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39、变文:唐五代时与俗讲同时流行的民间说唱伎艺称为“转变”。转变,就是说唱变文。变文,或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其特点是说唱相间,散韵组合演述故事,或辅以图画。

40、郊寒岛瘦:是苏轼对孟郊、贾岛诗歌风格的概括。他们都属于苦吟派诗人,内容多写饥寒穷愁,构思奇特尖新,意境清冷苦涩,风格孤峭瘦硬。

41、三十六体:晚唐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都擅长骈体文,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三人在其从兄弟中皆排行第十六,故有此称)。他们大力提倡四六文,风格华丽浓艳。以李商隐的骈文最具代表性,其骈文宛转流畅,典丽清峻。

42、敦煌曲子词:是二十世纪初在敦煌石窟中所发现的唐、五代人的写本的一部分;敦煌曲子词绝大部分是民间作品,证明“词起于民间”;这些民间词题材较广泛,反映的生活面较广阔,风格朴素、清新,是珍贵的原始资料。

43、花间集:后蜀赵崇祚编成《花间集》十卷,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共500首。代表作者有温庭筠、韦庄。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文采繁华,轻柔艳丽。《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第六章

建安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其中五言体较可信。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论述题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

参考答案: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参考答案: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3、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参考答案: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诗风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也有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傲世谁堪千古秀,清狂自比一秋心。天罡籁以黄花瘦,淡眼红尘冷到今。

第七章

正始文学

一、名词解释

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二、论述题

1、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其内容一是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二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艺术特色一是长于抒情,二是工于比兴;三是精于用典;四是善于曲笔。具体手法一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作寓意深邃难明;二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风格深隐含蓄,所谓“阮旨遥深”、“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第八章

两晋文学

一、名词解释

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2、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3、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语出钟嵘《诗品》。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4、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5、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二、论述题

1、西晋太康前后文坛的主要创作倾向如何?代表作家是谁?

参考答案:主要创作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雕章琢句,追求词藻华美与对偶工整。只有左思独树一帜,以矫健的笔力抒写了寒士的不平,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代表作家即“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2、试述左思《咏史》八首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左思《咏史》八首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其艺术特点,一、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

二、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的传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3、列举两晋诗歌有代表性的重要现象?

参考答案:太康体,左思风力,玄言诗,游仙诗。

第九章

陶渊明

一、名词解释

1、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二、论述题

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陶渊明的诗歌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咏史诗两类。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可分三方面: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友谊;还有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对时政的关心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曲折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值得注意的是,田园诗有抒怀的内容,咏怀、咏史之作也不乏景物描写,两类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2、试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隽永,淡而有味。二是情、景、理的统一,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远,不纯客观地刻画景物,在他的笔下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将兴寄与自然美融为一体。但陶诗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的作品,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含微木)等。

3、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参考答案: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咏史》、《饮酒》、《咏贫士》、《归园田居》等,分类更加细致,在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有较前人更具匠心。陶诗不为时人所重,唐代田园诗派兴起,奠定其地位,赵宋以后陶渊明备受推崇,确立了一流大家的地位。

第十章

南朝诗歌

一、名词解释

1、陶谢:指东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之句,即指此二人。他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画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讲究词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

2、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

3、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4、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二、论述题

1、简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参考答案: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他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鲜明的辞采,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一、一些佳句显示了他工于摹画的高超本领和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创造。

二、多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

三、多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模式来写,结构比较单调,影响了诗歌意境的浑成和完整。

2、试述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一、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贫士不遇的苦闷和愤世嫉俗之情;

二、描写边塞争战生活,抒写报国的壮志,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

四、另有游宦思乡、抒写爱情、感伤年命和写景咏物的作品。

3、简述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参考答案:鲍照诗歌分五古与乐府两大类,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及传统,笔力雄健,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工于写景,长于比兴,声调抑扬顿挫,句式长短不齐;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豪迈俊逸,雄恣奔放,颇富浪漫色彩。

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代表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对诗歌发展的贡献:一是对边塞诗的创新,增加了边塞风物和征人边愁的内容。二是对七言体的创制,他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并取得高度成就的诗人,变七言歌行逐句韵为隔句韵,又开创了杂言式七言歌行。另外,模仿南朝乐府的小诗和边塞题材的诗歌对唐代五绝的形成颇有影响。

4、谢脁山水诗有哪些新特点?

参考答案:一是着重表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扩大了山水诗的题材范围;二是在写景方面突破了谢灵运全面铺写的格局,精心选择和剪裁景物,形成了较为圆融的意境;三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进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情境交融,尤其一些写景小诗,空灵纯净,颇有唐风。

5、什么是新体诗?新体诗有哪些代表作家?

参考答案:齐代诗人沈约总结了前人对声韵的研究成果,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作诗应避免八种声律上的毛病,声律与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因为出现于齐代永明年间,所以又叫永明体。它是古诗发展到近体的过渡形式。谢脁的新体诗,词采华美,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新体诗的代表作家除谢脁外,还有沈约、王融、何逊、阴铿等。

第十一章

北朝诗歌

一、名词解释

1、北地三才: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温子升、邢劭和魏收的并称。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南朝文风的模仿者。温子升一部分诗风格清婉,辞藻华丽,讲究对偶,近似南朝,一部分诗受到过北方民歌的影响。邢劭诗文多模仿魏晋和南朝人。魏收所长在史传文。

2、哀江南赋:赋篇名。北周庾信作。作者原仕南朝,后出使西魏,被羁留而仕北朝,虽位尊名显,甚受优待,但常惦念故国,追忆往事,因作此赋以抒怀。赋篇以作者自身遭遇为线索,写出梁朝由兴到衰的过程,揭露了梁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描写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蒙受的深重灾难。从艺术风格上看,格律严整而又不失疏放,寓雄健于苍凉沉郁之中,感情奔放,声调铿锵,颇富个性。

二、论述题

1、结合庾信的经历简要说明他早年和晚年诗风的变化?

参考答案:庾信一生以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仕梁,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与徐陵的宫体诗号称“徐庾体”,诗风伤于轻艳,同时有大量奉和应景之作,一些诗作以摹景生动,造句新巧,声韵协调,显示出清新俊逸的个人特色。庾信42岁奉命出使西魏被羁留,历仕西魏、北周,虽位望通显,但常有乡关之思和羁旅之情,加上边塞景色和亡国之恨,一发而为歌诗,形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后期诗作内容广泛,善用典故,工对仗,语言精美,声韵和谐。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他“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指出了他后期诗文风格的变化。

2、为什么说鲍照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

参考答案:庾信对近体诗的形式发展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贡献,他使诗歌进一步律化和骈俪化,加上广泛的题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他的诗歌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其辞赋和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最高水平,成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

第十二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一、名词解释

1、吴歌: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2、西曲: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今存142首。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3、《敇勒歌》: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敕勒歌辞系从鲜卑语译出。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命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这首歌辞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风格异常雄浑朴质,不愧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

二、论述题

1、试分别概述南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多数表现男女恋情。吴歌和西曲因产生的地域不同,情调和风格略有不同(见基本知识部分)。北朝民歌虽数量不多,题材却比较广泛。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描写北方的壮丽山川和游牧生活;二是表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三是反映了北方频繁的战争以及由此给人民带来的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的痛苦;四是反映了爱情婚姻生活。

2、试比较南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篇幅短小,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双关隐语,不仅使语言活泼流畅,而且使情思的表达也更加委婉含蓄。北朝民歌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为主。

3、说说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类保存情况?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还有数量极少的神弦歌。此外《杂曲歌辞》、《杂歌谣词》里也保存了少量的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里。多数为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传入南朝,初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

4、试简析《西洲曲》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西洲曲》是乐府《杂曲歌辞》里的一篇。南朝无名氏作,为五言体。因首句“忆梅下西洲”,故名。原为长江流域的民歌,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内容描写一个少女怀念久别情人的心理。作品通过带季节特征的人物活动的变换,层层递进地表现了一位少女从春到秋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语言优美,笔触细腻,情思缠绵悱恻,顶真和双关语的运用是其手法上的显著特点。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转韵,流利宛转,声情和谐。《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的最优秀作品,也是其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5、试简析《木兰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讲述了一位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功之后不慕富贵退居乡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她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艺术上的成就:一是富于传奇色彩,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范例;二是出色地运用了民歌常用的复叠、铺陈排比等艺术技巧,比喻、对偶、反衬、顶真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效果;三是笔墨凝练,繁简得宜,句式以五言为主,杂以七言、九言,错落有致,声韵铿锵,富有音乐美。

第十三章

南北朝散文

一、名词解释

1、《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著,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书、史书。主要记载洛阳佛寺情况,同时记录了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此外,作者在描写洛阳寺院的庄严盛大时,也处处流露出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怀恋沉痛的心情。叙事简明,文笔清新,以散体为主,间以骈偶句式,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著作。

2、《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相传此书是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水经》所作的注。郦道元引书四百多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注《水经》,叙述了许多河流两岸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

二、论述题

1、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散文著作,作者是谁? 参考答案: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

2、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散文和辞赋的代表作家和重要作品? 参考答案:宋时谢惠连《雪赋》、鲍照《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谢庄《月赋》等,齐时孔稚圭《北山移文》、梁时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朱元思书》,以及江淹的《别赋》、《恨赋》、《登楼赋》等。

3、试说说《北山移文》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一是成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北山景物以生命,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三是辞藻华美,情韵兼备,句式整齐,自然流畅。

4、简述《哀江南赋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是庾信《哀江南赋》的序,是一篇独立的骈文,交待创作缘起,即作赋的背景和原因,概括全篇大意。首段叙自己被羁留北国的怅恨和梁朝覆亡的怆痛,次段叙写自己的危苦,末段悲伤国事。层次分明。

本篇在艺术上有显著特征:一是善于运用大量典故表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深刻的思想感情,并在征引旧典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切合时事的新典;二是成熟地运用骈偶技巧,使文意纡曲转折毫不板滞,创造了四、六对句的格式,而又杂以散行,写得纵横自如。

第十四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名词解释

1、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3、《搜神记》: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二十卷。东晋干宝作。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4、《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语言精炼,韵味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二、论述题

1、简述南北朝时期小说发展的原因并举出魏晋南北朝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及其作者?

参考答案:

一、佛道思想的流行;

二、士大夫清谈和品评人物之风的盛行;

三、写史传文风气渐浓。写小说遂成一时风气。志怪小说主要作品有王嘉《拾遗记》、张华《博物志》、葛洪《神仙传》、干宝《搜神记》等;志人小说有邯郸淳《笑林》、葛洪《西京杂记》、刘义庆《世说新语》等。

2、志怪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一、为后世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对后世小说中鬼狐一派有直接影响;

三、为后世小说发展提供了艺术借鉴。

3、《搜神记》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多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

二、书中也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有的反映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人民的反抗,有的反映了青年对婚姻自由的渴望和为争取幸福婚姻的斗争精神,有的反映了人们不怕鬼魂、敢于铲除鬼魅的大无畏精神。

4、《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世说新语》主要记载魏晋知识分子的隽言轶行,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内容包括:

一、豪门士族的奢侈和凶残;

二、当时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生活习俗和文化情趣;

三、记载善人善事,其中也有消极内容。

第十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一、名词解释

1、《文赋》:西晋陆机以赋体的形式写的文论作品,从分析文学的创作过程入手,论述作文的利弊,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着重阐述创作论。文章围绕文、意、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言不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二、论述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参考答案:主要有魏曹丕《典论•论文》、晋陆机《文赋》、梁钟嵘《诗品》、梁刘勰《文心雕龙》。此外,还有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萧纲《与湘东王书》等等。

2、简述曹丕《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典论•论文》篇制虽短,却涉及了文学理论批评的几个重要方面。一是充分肯定了文学的作用,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二是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指出文章的不同风格源于作家具有不同的“气”(作家的气质、才性等);三是提出了文体论,论及了诗、赋等八种文体的特征;四是关于文学批评,批评了文人“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不良风气。

3、说说《文心雕龙》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文心雕龙》五十篇。最后一篇为全书的自序,说明创作这部书的目的和部署的意图。全书可分为上、下两编。前二十五篇为上编,主要论述文学的基本问题及各种不同文体的历史发展状况;后二十五篇为下编,着重论述有关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的历史发展、作家的才能与修养等理论问题。全书精心结撰,组织严密,自成系统,体大思精。

4、钟嵘《诗品》所反映的文学理论有哪几方面内容? 参考答案:一是指出诗歌的产生来源于社会生活;二是针对时弊,反对用典和声病说,主张语言自然和谐;三是讲求诗的“滋味”,强调了诗的情感因素和形式特征。这些主张在南北朝诗风颓靡的情况下都有补偏救弊的历史作用。

第十六章

隋及初唐诗歌

一、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2、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

参考答案: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二阶段以“初唐四杰”为代表,他们力图改变齐梁余风,扩大诗歌题材,不仅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并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开拓了唐诗正确发展的道路。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如下特点:第一,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第二,全诗以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将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第三,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第四,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4、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首先,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其次,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第三,他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之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这就指出了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第十七章

盛唐诗歌

一、名词解释

1、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2、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3、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盛唐气象”?

参考答案:盛唐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制大备,艺术精湛,思想和艺术都超越前代而臻于唐五代诗的顶峰。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激起了他们入世与出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在内容方面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在艺术上则表现出清新自然、雄健高华、兴象超妙、声律圆融的鲜明特色。

2、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参考答案:

一、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

二、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

三、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的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3、高适与岑参在边塞诗写作方面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但也有不同:“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参超过高适。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艺术上高适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殷璠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参诗意奇、语奇、调奇,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第十八章

李白

一、名词解释

李杜:特指李白和杜甫,二人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成就最高,且生当同时,交谊深笃,故唐人习惯将其并称。

二、论述题

1、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李白集入世、隐逸、求仙、任侠于一身,世界观比较复杂,但诗歌创作的主要倾向是积极入世,他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既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国力,也反映了盛唐气象背后的危机及危机爆发后的悲剧。主要内容为:(1)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将进酒》、《行路难》。(2)反权贵、反传统的傲岸精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3)描写并赞美祖国山川,大略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

2、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主要特点有:(1)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诗歌的跳跃性也极强,因为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而是按照情感的踪迹来结构全诗,通过诗歌的开阖跌宕表现感情的变幻无常。(2)充沛的气势。李白诗的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奔涌而出,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壮美。(3)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李白诗歌的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奇之又奇。(4)语言清新俊逸。如他自己所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5)与风格相适应,在诗体的选择上,较少用律诗,而多用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

第十九章

杜甫

一、名词解释

1、“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2、“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

二、论述题

1、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参考答案:(1)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大力写作新题乐府,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2)抒情诗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对自己丰富复杂、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解剖。(3)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4)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尤其是律诗,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极大地扩大了表现范围。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代表了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2、杜甫对诗歌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1)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直接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诗创作。(2)用律诗反映时事政治,为律诗尤其是七律注入丰富深刻的政治内涵。开辟了全新的题材领域,对晚唐李商隐,尤其是宋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用诗歌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内容,扩大了诗歌的功能和题材。(4)将议论引入诗歌,影响到韩愈的“以文为诗”,宋诗的散文化。

第二十章

中唐前期诗人

一、名词解释

1、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

2、“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自称为“五言长城”。

二、论述题

1、中唐前期诗歌有哪些特色?

参考答案:中唐前期的代表人物刘长卿、韦应物、戴叔伦及“大历十才子”大多生于开元盛世,又都经历了“安史之乱”,一方面,受到盛唐精神的感染和盛唐艺术的熏陶,诗歌中也会表现出对盛唐气象的继承,如诗中表现出追求建功立业的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边塞诗中也流露出英雄豪情和爱国精神、表现出昂扬的感情基调和壮大的气概,仍然关注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时代的盛衰变化在他们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失落,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回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遂诗坛的主要倾向。除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琐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这种时代风尚和人生情趣又影响到他们的审美情趣。诗歌中开元、天宝盛世时的理想色彩、浪漫情调逐渐消退,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求淡远韵味,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2、如何评价元结的诗歌理论和创作?

参考答案:元结的诗歌理论集中在他所编的《箧中集序》和集中所选的诗人以及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要点是要求诗歌归于“雅正”,即内容上强调文学的美刺教化作用,形式上反对雕琢、崇尚古朴。尽管这种文学观念的提出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需要,但把文学的实用功能强调到极端,忽视了文学的独立价值,容易造成艺术上的粗糙。元结的诗歌理论代表了一种倾向,后来白居易等人的诗歌理论,就是沿着这一方向发展的。元结的诗,一变盛唐诗人诗中的理想色彩,转向写人生悲苦和社会现实。他多针砭时弊之作,代表作是《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两诗直抒胸臆,讽刺辛辣,显示了元结的同情百姓的深厚人道主义精神,得到杜甫高度赞扬。但他的诗有思想深度而缺乏艺术力量,如语言草率,质木无文,缺少美感。

3、韦应物诗歌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韦应物是大历、贞元间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他早期写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社会治乱及下层百性疾苦的诗,显示了一个诗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作品也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在他后期的作品里,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其中以写山水田园最有特色。他善于用简淡自然却又是精心锤炼过的语言,来描写闲适生活的逸趣及孤高峻洁的情怀。往往能“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滁州西涧》是其中的佳作。

第二十一章

韩愈与韩孟诗派

一、名词解释

1、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

2、以文为诗:是韩愈的一种创作倾向和自觉的美学追求。主要特点是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不受韵律、节奏、对称的约束,打破诗歌圆转流利、和谐对称的特点,融叙述、议论为一体。“以文为诗”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影响极为深远。

3、郊岛: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二人并称。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苏轼《祭柳子玉文》用“郊寒岛瘦”概括二人的风格。

4、长吉体:长吉是李贺的字,此指李贺诗所独具的风格。其诗色彩浓丽、想象奇诡、情调幽冷、构思独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于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二、论述题

1、韩孟诗派的新奇险怪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韩孟诗派追求诗风的雄奇怪异,他们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创新求异,探索诗歌的新形式、新风格。主要表现为:(1)采用过去不常用的内容甚至是世俗、丑陋之事入诗,逞奇矜博,出奇制胜;(2)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3)注重造语炼字,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将散文、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变化多端。

韩孟诗派成员除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个性,如韩愈以气势雄大和意象怪奇见长;孟郊多用僻字险韵与生冷意象,使怪奇向幽僻冷涩一路发展;贾岛的诗表现出尖新奇巧的特点;姚合诗追求字句精警清丽;卢仝、马异等人想象离奇、语言生僻等。韩孟诗派努力变旧求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但由于过分地刻意求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也存在明显的弊病。

2、李贺诗奇崛冷艳、虚荒诞幻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异于常人的艺术思维;(2)奇异荒诞的想象、夸张;(3)大量虚幻意象和古怪生新诗境的营造;(4)奇异峭拔、幽奇冷艳的遣词造句;(5)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创造性运用。

第二十二章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一、名词解释

1、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2、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3、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借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

二、论述题

1、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要点和得失

参考答案: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强调诗歌与政治与现实生活、民生疾苦的密切关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唯歌生民病”等口号;二是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形式应服务于内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局限性表现在: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2、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参考答案:《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诗的前一部分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但是,一方面由于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毕竟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五十年太平天子”和悲剧的承担者,所以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使得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这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因而《长恨歌》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感动。

3、白居易叙事诗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白居易叙事诗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贯穿于叙事全过程的强烈的抒情性,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染力。《琵琶行》与《长恨歌》是杰出的代表。强化抒情因素的方法是:(1)叙述、描写事件,运笔极为简约,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务求尽情,抒情叙事结合得天衣无缝,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2)在叙事抒情中,往往采用精致生动、声色和谐的意象来营造氛围、烘托出浓重的情绪氛围。(3)大量运用生动的想象、虚构,及新颖精妙的比喻。(4)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

第二十三章

中唐其他诗人

一、名词解释

韦柳: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二人皆长于山水田园诗,且诗风淡远,后人往往并称之。

二、论述题

1、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有何相同与不同?

参考答案:刘禹锡、柳宗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但二人风格又有不同:(1)刘禹锡性格倔强刚毅,善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因而诗中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和豪健雄奇的风格。擅长近体,大都简捷明快,风调俊爽,哲理与诗情渗透其中;柳宗元性格激切、执着,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很难解脱出来,诗作大都染上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作品于淡泊中呈现出幽怨冷峭的风格。(2)刘禹锡最有代表性的是咏史怀古诗,表现了他对历史、人生沉思后的感悟,有一种隽永的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不仅有相当的深度和力度,而且耐人涵泳。柳宗元成就最高的是山水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新,情致深婉,处处流露出孤寂凄婉的情绪,显示出其清峻高洁的人格,苏轼概括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总的说来,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第二十四章

晚唐诗人

一、名词解释

1、小李杜: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李白、杜甫之后,故称。

2、无题诗:是李商隐的创造。或以“无题”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内容或写爱情,或借男女之情而别有寄托。这类诗词旨隐约,意蕴丰厚,往往难以确解。

二、论述题

1、杜牧咏史怀古诗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杜牧的怀古咏史诗数量比较多,而且大多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寓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按内容和艺术特点可分两类,一类借古喻今,讽刺帝王的荒淫,议论朝政得失,如《过华清宫》在史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既引人人胜,又耐人寻味。全诗不着一句议论而题旨自见。另一部分以诗论史,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具有史论色彩。如《赤壁》,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这一写法尤为后代许多诗人所仿效。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在杜牧诗中形成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即使是流连山水、描摹自然之作,也常常融合了他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2、李商隐无题诗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1)善于捕捉并精心选择富有情感表现力的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呈现出色彩秾丽或神秘谲诡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大都蕴含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2)意境朦胧迷离。这是因为李商隐诗着重表达的是对某些人生经历的内心深层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丰富复杂,难于捕捉,更不易明白传达的,因而只能用比兴象征手法加以表现。,由此造成意境的朦胧。(3)结构迂回曲折、回环往复。李商隐诗着重吟咏的是情绪,往往从不同角度叠加重复,表达上又采取幽微隐约的方式。(4)多用典故。

第二十五章

唐代散文

一、名词解释

1、古文:古文之名,始见于司马迁,指汉时先秦文字。古文作为文体,始于韩愈,指上继先秦两汉、奇句单行的文字,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而言的。

2、骈体文:骈文:指讲究对偶、声韵、辞藻华丽、多用典故的文体,又称之为骈俪文或四六文。它的出现,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方向发展,但到后来,弊端也随之而生,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3、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由韩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韩门弟子”参加的,以“文以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的一场运动。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与艺术发展上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二、论述题

1、“古文运动”有哪些基本主张?

参考答案:(1)主张“文道合一”,即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一方面“文以明道”,强调文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2)主张文体革新。既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博采前人遗产,又强调创新。指出学习古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反对模仿因袭,主张“词必己出”。(3)提出不平则鸣的思想。

2、韩愈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特有的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是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而不同类型的散文又有不同的风格。(1)论说文气势磅礴、纵横开合,论证雄辩有力,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2)杂文嘲讽现实,揭露矛盾,犀利精悍。或长或短,或庄或谐,嬉笑怒骂,怪怪奇奇,具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杂说》《进学解》等。(3)记叙文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写人的传统,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4)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书信。这些作品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祭十二郎文》。

3、柳宗元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⑴政论文:表现了对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逻辑谨严,文笔犀利流畅。如《封建论》、《天说》等。⑵寓言:共20多篇,大多以虚构的动物故事,讽刺社会的病态现象,揭露和批判当权的旧官僚。想象丰富奇特,细节刻画生动,语言犀利幽默,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使寓言由先秦散文中说理的工具,变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代表作有《三戒》等。⑶杂文: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深刻透露出作者对混浊世事的强烈不满;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语言辛辣,笔无藏锋,嘻笑怒骂,痛快淋漓。⑷传记文与抒情文:通过人物本身的活动与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⑸山水游记:是他散文中成就最高、最有特色的。奠定了我国游记文学的基础,对宋以后的散文家有较大影响。总的说来,柳宗元思维缜密,笔锋锐利,行文周密,语言“峻洁”,风格雄深雅健。体现出与孤高脱俗的人格相统一的散文风格。

4、为什么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参考答案:晚唐小品文是韩、柳杂说、寓言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下的产物,取得了以下成就:(1)它继承和发扬了古文运动批判现实,文以载道的传统,而在讽刺尖锐,见解深刻方面,较韩柳有过之。⑵形式上发展了韩柳文中幽默的一面,打破了唐代古文过于一本正经的沉闷局面,使散文题材开拓到日常生活中的琐闻、杂感等各个方面,风格趋向于轻松活泼。(3)对赋、铭、箴、赞等文体进行了由骈转散的革新,填补了中唐古文运动留下的空白,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作家作品有皮日休《皮子文薮》、陆龟蒙《笠泽丛书》、罗隐《谗书》。

第二十六章

唐代传奇

一、名词解释

1、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因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故称。“传奇”一词肇始于元稹《莺莺传》的原始篇名,晚唐裴铏又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命名为《传奇》,但传奇正式作为唐代小说的通名,是宋代以后的事。

2、变文:民间曲艺“转变”所用的底本。对“变”字的解释,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见解和推测,或认为是梵文citra(图画)的音译,或认为是“变更”、“神通变化”等义,或认为是佛教语“因缘变”(因果变换)的简称,迄无定论。现存变文的内容主要是三类:一是演唱佛经故事的,二是演唱历史故事的,三是演唱民间传说的。后二者往往相互渗透,即历史故事多带有传说色彩,民间传说常牵扯历史人物。另外有一种比较特别,数量也少,是演唱当时重大事件的。

二、论述题

1、唐传奇有哪些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唐传奇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全方位地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2)善于虚构、想象,在故事展开过程中,既大量使用虚构想象以求,又致力于细节描写以求真,从而在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立历程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3)构思奇异新颖、富于变化,情节曲折委婉。(4)人物形象生动传神。(5)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有:(1)对小说的影响:唐传奇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比以往任何文学样式,都更能自由方便具体地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2)对戏曲的影响:为中国古代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提供了基本素材。在元明戏曲中,大量移植唐传奇的人物故事进行创作。(3)对散文的影响:形成了较骈文自由、较“古文”辞藻华美的独特的散文体式。

第二十七章

唐五代词

一、名词解释

1、词: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

2、敦煌曲子词: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因是在敦煌发的,故称。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内容丰富庞杂,风格自然朴实,感情直率,生活气息很浓。

3、花间词: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编十八家词人的词五百首为《花间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选集。十八名作者,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外,均为西蜀词人。他们的词风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他们为“花间词人”和“花间派”。花间派尊温庭筠为鼻祖,多写闺阁情事,情致缠绵,辞藻富丽。代表作家除温庭筠、韦庄外,还有欧阳炯、李珣、鹿虔扆、牛希济等。

4、南唐词人:五代稍晚于西蜀词在南唐地区出现的一个词人群体。重视以词言志,偏重抒写情怀,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代表词人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

二、论述题

1、李煜词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他对词的发展有何贡献?

参考答案:李煜词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⑴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⑵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⑶语言朴素生动,而耐人寻味,达到直白通俗与形象精练统一的完美境界。

他对词的贡献在于: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使词由花前月下娱宾遣兴的应歌之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独立抒情文体,开文人抒情词的先河。正如王国维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第四篇: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

魏晋南北朝部分

一、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

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起。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现实的深沉感慨。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不能描写“人欲”。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就这一时期所留下来的一些主要文论著作看,也都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他们往往是在论说文学的外部规律时,认同儒家文论的路数;而在阐释文学的内部规律时,则主要是承袭道家文论的衣钵。诸如西晋陆机的《文赋》、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大都是这样。也就是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总特点基本上是儒道结合,外儒内道,而以道为主。

当然,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很有水平,他们并不是、也不屑于简单地抄袭或沿用前代儒、道两家的文论资料,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多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自家的理论特色,甚至构建起了自己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他们对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如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特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艺术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他们在阐述自己的文学理论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说、“缘情绮靡”说、“神思”、“意象”、“体性”、“风骨”、“通变”、“定势”、“隐秀”、“物色”、“知音”、“直寻”、“滋味”、“声律”等等。

1、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选读),钟嵘的《诗品》(选读)

(一)曹丕的《典论·论文》

1、“文章不朽”说

2、“文体”说

3、“文气”说

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典论·论文》。《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20篇,《论文》是其中之一。后来《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幸亏被选入南朝 1 时期的《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1、“文章不朽”说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点。他在《典论·论文》中说: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但可惜的是,在《典论·论文》里,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

汉魏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是作为统治集团的曹氏父子的重视、鼓吹和积极参与,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时以他们父子为核心,周围团结了一大批诗文作家,形成了所谓的“邺下文人集团”,曹丕在这篇《典论·论文》中所评论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炀、刘桢),除了孔融之外,都属于这个集团。

2、“文体”说

在《典论·论文》里,曹丕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这里曹丕列举出八种文章,分成四类,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后世学界称之为“四科八体”说。“本”指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

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曹丕的《典论·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

3、“文气”说

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二)陆机的《文赋》

陆机(261—303)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人所重。他给我们留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文赋》,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

在这篇《文赋》的正文之前,陆机写了一个序言,其中说: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用心”,一是“意称(chèn)物”——如何使创作中作家的主体情意和创作客体的物象彼此相称而融合;二是“文逮意”——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把心中孕育出来的具体生动的文意(“意象”)及时地把握住并且准确地表现出来。

1、艺术构思说

2、艺术表现说

3、文体风格说

4、《文赋》对后代有何影响

1、艺术构思说

序言中所说的“意称物”阶段,主要是指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它又包括:

⑴ 构思准备

陆机着重强调玄览、虚静的精神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提出创作构思的前提条件是,既要深深地观察作为创作对象的外界事物,同时又要饱读前人的诗书,从中陶冶自己的心胸,这样才能写出高境界的文章作品。⑵ 构思阶段

开头几句是讲艺术构思之始,一定要进入一种用志不分的虚静的精神状态,接下来谈艺术构思的过程,主要是阐述艺术想象的特点,可以说更为精辟。

2、艺术表现说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是和艺术构思阶段密切难分的,但大体上还是有个先后的层次,也就是《文赋》小序中所揭示出的“意称物”和“文逮意”的区别。艺术表现阶段主要是解决“文逮意”的问题。陆机对这一层次的论述

《文赋》的文学创作理论内容非常丰富,除上面所分析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两大概括性的论述之外,文中还包括具体的表现技巧层面上的文术论。

3、文体风格说

中国古代文论里的文体风格论,是从上面讲到的曹丕《典论·论文》正式开始的(即“四科八体”说)。但曹丕论述的毕竟简略,到陆机的《文赋》中,就把这一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体现在正文的第五段: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从这种论述可以见出,陆机提出的这个“十体”说,一是比曹丕的“四科八体”说更加细致,更加准确了;二是在各类文体的具体排名次时,曹丕是将纯文学的“诗”、“赋”二体排列在八体最后,而把朝廷的应用文体“奏”和“议”放在最前;到陆机的文体论,则把这种次序完全颠倒过来了,最先排列的是“诗”和“赋”,最后才是“论”、“奏”“说”。它说明陆机对审美文学的认识和重视确实比曹丕前进了一步。三是陆机在这里概括十类文体的审美特征时,也远比曹丕具体准确,可以说是地道的文体风格理论了。

4、“诗缘情而绮靡”说

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更成为千古名言。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而尽管有少数封建正统文人对这一理论命题颇有微词,但是绝大多数诗人和文论家都认同这一深刻而又精辟的著名诗学命题。

5、艺术风格

外物多样带来风格多样:“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

作家的个性多样,带来风格的多样:“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不同的文体带来风格的多样:《文赋》中提出十种文体,其风格是各各不同的。

6、艺术标准

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五字标准——应、和、悲、雅、艳 “应”相对于“孤”“独”而言,亦即相对单调而言。“和”相对于不调谐而言,和,即和谐。“悲”相对矫饰而言,要求文章有真情实感。“雅”相对“俗”而言,要求文章格调要高。“艳”相对质木无文而言,要求文章必须有文采。

7.《文赋》对后代有何影响?

《文赋》的影响,《文赋》对六朝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影响极大。《文心雕龙》可以说是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文赋》的文学理论;挚虞、李充的文体论继承发展了《文赋》的文体论思想;《文赋》还影响了沈约等人的声律论和萧统《文选》的文学观念。

除了以上的积极影响外,也有人认为,《文赋》过分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形式美,影响了六朝文学的现实主义倾向。

(三)刘勰的《文心雕龙》选读

刘勰(字彦和,465?—532?)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少时家贫,曾依随沙门僧十余年,因而精通佛典。梁初出仕,做过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又任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为萧统所赏爱。后出家,法名慧地。不但是南北朝时期,而且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他所撰写的《文心雕龙》一书,多方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的经验,同时最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文学和美学思想,从而构筑成了中国文论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并且这部著作在世界文论史和美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已经是中外学者们的共识。儒家影响:“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佛家影响:圆照之象,逻辑思维

例如,鲁迅先生就曾把《文心雕龙》和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共誉为世界文论的楷模: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苞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鲁迅《诗论题记》

又如日本学冠东西的著名学者兴膳宏先生也说:

《文心雕龙》规模宏大,体制详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了不起的杰作。在西欧早期的古典文艺理论中,如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理论,就没有《龙》著那样的系统性。

——兴膳宏《文心雕龙在日本》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共约37000字。根据作者刘勰在最后一篇《序志》中的介绍,以及我们披卷可见的实际情况,这部著作确实有着严密的内在理论体系: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 2)、从第六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是20篇文体分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论文叙笔”; 3)、从第26篇《神思》,到第49篇《程器》,是专论各种文学思想,包括创作论、风格论、鉴赏批评论、文学史论、作家论等等;4)、最后第50篇《序志》,相当于全书的序言。

一、体大思精的著作结构

全书五十篇,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文学批评、序5部分。

1、总论

文学与道、经典的关系,全书的总纲,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2、文体论

包括《明诗》到《书记》二十篇,其中又有“文”“笔”之分。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杂文》、《谐隐》两篇文笔相杂),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

3、创作论

包括《神思》到《总术》十九篇。

4、文学评论。

包括《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涉及文学与时代、自然,作家才能与品德、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态度等问题。

5、序

《序志》一篇说明《文心雕龙》写作缘起与宗旨。

《文心雕龙》一书中阐述的文学理论非常丰富,理论难点也多。我们只能选取其中几个问题来讲解和学习:

1、“原道”说

2、“神思”说

3、“体性”说

4、“风骨”说

5、《文心雕龙》对后代文论的影响

1、“原道”说

这是一段思辩性很强、同时又极富于才情文采的论说。以这段话为主,刘勰的“原道”说穷根尽源地探索了文学乃至全部人文的深层本质。这就是,从终极意义上说,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人文和天文、地文、以及宇宙万物之文一样,统统都是最深层的事物的本体大“道”之文,也就是“道”的具体表现形态。“道”和“文”都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道: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广义的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狭义的道: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狭义的文:即“人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刘勰认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是作为普遍自然规律的哲理之道的体现,人文作为道的体现,和广义的天地万物之文是一致的。

《原道》篇论述了文章的本质,道与文的关系: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表现手段。天地万物都有“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当然也有“文”,人之文就是用言辞写出来的文章。看来,刘勰主张文要表现自然之道,后来的“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此有源流关系了。

2、“神思”说

1、阐述创作构思中艺术想象的特点 A、不受时空局限的自由广阔性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B、与具体物象相结合的形象性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C、饱和作家思想感情的情感性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2、创作构思时作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刘勰提出了培养想象的五种努力:“虚静”、“积学”、“酌理”、“研阅”、“驯致”。

《神思》是探讨创作时的构思问题,对创作构思广阔丰富的特点作出了具体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状态,做到“神与物游”。

3、“体性”说

在《体性》篇中,刘勰涉及了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个性之间的关系。① 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等不同体裁;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② 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才、气、学、习。

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③ 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才能各不相同形成的必然结果。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 5 成心,其异如面。

④ 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并两两相对。把对风格的研究推向深入。

总之,本篇是论述文章体貌、风格和作家情性、个性的关系。总结了文章的八种风格类型。刘勰把文学家的风格从时代到个人(先天的和后天的)的因素都触及了,作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指出才、气、学、习对文章风格的影响。

4、“风骨”说

1、“风骨”的含义

如何理解刘勰“风骨”的确切含义,后世众说纷纭。“风”也就是要求作品有情志,有感动人的力量,写得鲜明而有生气,写得骏快爽朗。“骨”也就是要求有情志的作品写得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所谓“风骨”,也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这是刘勰对文学风格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或更高标准。我以为风是偏重于作品内在思想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的表现与创作主体的内在气质有关;骨则是作品构成要素的架构,偏重于对文辞结构方面的要求。

2、风骨与文采的关系

刘勰认为缺乏文采“风骨不飞”,可见他追求的是风骨与文采的和谐统一。

刘勰针对当时文坛绮靡之风占据主要地位,“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的审美理想是将建安文学重“风骨”,两晋文学重“文采”结合起来。他的风骨说无疑对矫正齐梁绮靡浮艳的文风起了积极作用。

3、风骨论的本质

刘勰的风骨论,就其本质来看是其文质观的一种延伸。但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风骨论则建立了一种审美的标准。即他推崇一种既有感染力又有逻辑力量,既有情感内涵又富有艺术美的文学。

5、知音

这部分讲“知实难逢”。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公正的文学评论者很难遇见。

知音之难的原因:一是贵古贱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皇汉武;二是崇己抑人,班固、曹植是代表;三是信伪迷真,楼护之属当归此类。这一段是立论,从文学欣赏的主体角度提出知音之难。这部分讲“音实难知”。从欣赏的客体——文章本身的角度指出,知音之难还在于文情难鉴。

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导致文学欣赏的片面性,难于做得恰当。

这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条件、方法: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

这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文中对欣赏者的要求:

一、“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二、“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三、“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知音之法:

首先,“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从文章的体制、辞采、沿革、表现手法、声律等方面入手,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鉴赏。

其次,文学鉴赏应该“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即读者根据作品的言辞、审美意象激发情感,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再次,针对曲高和寡的现象,提出了“见异知音”、“深识鉴奥”的审美方法。

5、《文心雕龙》对 后代文论有何影响?

《文心雕龙》的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古代文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部,是我国古代前无古人,后未见来者的宏伟著作,对后世有具大影响,具体表现是:

(1)《文心雕龙》的宏伟体制,虽然后继无人,但《史通》则被视为“心慕手追”于《文心》体例的著作,只是刘知几文采不及刘勰;

(2)《文心雕龙》的创作构思论、文学风格论、批评论、鉴赏论观点之沾溉后人更是无法枚举,特别是风骨论更是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文心雕龙》的创作目的是反对当时文风的“浮诡”、“讹滥”,纠正过去文论的狭隘偏颇。《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①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

②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③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④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发展到今天,已在国内外形成了专门的学科 “文心学”,又称“龙学”。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

1、“性情”说

2、“直寻”说

3、“风骨”说

4、“滋味”说

5、《诗品》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钟嵘(约468-518),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初仕于齐,梁时官至西中郎将晋安王萧纲记室。《诗品》作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

《诗品》把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二家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显优劣,叙源流,指出各家利病。钟嵘简介

《诗品》的基本内容 止乎五言

《诗品序》:“嵘今所录,止乎五言。” 分品论诗

《诗品》共评述了由汉至梁的122位诗人(另有古诗一类),并将他们按成就高低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1人加古诗一类,中品39人,下品72人。推源溯流

诗品—国风—古诗—刘桢—左思

—曹植—陆机—颜延之—谢超宗等

—谢灵运

—小雅—阮籍

—楚辞—李陵—班姬

—王粲—潘岳

—张协—鲍照—沈约

—张华—谢混等

—刘琨

—卢湛

—曹丕—应璩—陶渊

—嵇康 国风: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

小雅:长于悱怨

语言质朴

楚辞:富于哀怨

文辞艳丽 批评当时诗风 分品论诗人

汉末清议,士人常相互评论人物,至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更以品第论人。影响到文学艺术领域,在南朝产生过很多像《棋品》、《画品》一类著作,《诗品》也与此品第文化密切相关。几位诗人的评价问题 曹操(下品): 陶渊明(中品):

1、“性情”说

从上面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钟嵘的关于诗歌本质的观点: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

一、诗歌乃至整个文艺与作者主体心灵的关系

文艺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就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

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也可以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化。

二、指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

2、“直寻”说

以“直寻”为中心的“自然英旨”论是钟嵘对诗歌创作艺术美的基本要求。

“直寻”是指用直接可感的形象来描绘诗人有感于外界事物所激起的情感。

明代王夫之的“即景会心”论和近代王国维的“不隔”论,都是受到他的“直寻”说启发的产物。“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

① 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

② 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

3、“风骨”说

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钟嵘强调“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骨”(“风力”)树立这样一个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

其风骨论,特别是他强调建安风力,更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之一。

4、“滋味”说

五言诗在诗体中居重要地位,是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所以说合于世俗之人的口味。(这)难道不是因为(它)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情,描写事物,最是详尽切当的吗?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 8 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

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而不能只偏于一种,并将“兴”放在第一位,突出地表现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注意到了诗歌的抒情言志、假物取象、滋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钟嵘的“滋味”论,既是他对艺术特征的认识,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

5、《诗品》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诗品》的影响主要有:

(1)《诗品》强调诗要抒发“怨”情,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一个进步传统,其情感论摆脱了儒家经学的框框,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

(2)钟嵘提倡诗要“直寻”,即直接抒情叙事,使后人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有了理论根据

(3)其风骨论,特别是他强调建安风力,更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之一。

(4)其“滋味”论也影响到司空图、严羽、王士禛、王国维等人的诗歌意境理论(如司空图、王士禛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

总之,《诗品》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与《文心雕龙》并驾齐驱的重要著作,影响巨大。《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

一、共同点

1、历代诗赋的渊源,主要是《诗经》、《楚辞》,且诗高于辞;

《文心》:宗经、辨骚;

《诗品》:国风、楚辞;

2、主张风力与丹彩结合的艺术标准;

《文心》:风骨、情采等。

《诗品》: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3、对作品作家评价许多一致;

(1)重古诗

《文心》“五言之冠冕”;

《诗品》“一字千金”;

(2)赞建安文学;

(3)魏晋代表诗人:

《文心》重王粲、刘桢、阮籍、嵇康、潘岳、陆机六家;

《诗品》除嵇康外均列为上品;

(4)轻视民歌,批评玄言诗,不重陶潜

二、不同点

1、诗歌性质作用

刘勰:重教化、美刺、政治内容;

钟嵘:重抒情和艺术感染力。

如比兴解释:刘:承儒家传统,涉及美刺;

钟:不涉美刺。

2、诗歌体裁

刘勰:四言五言兼重;

钟嵘:偏重于五言。

3、艺术手法

刘勰:重声律、用典;

钟嵘:反对声律、用典。

4、个别作家评价不同

刘勰:建安重曹、王;谢灵运山水诗有褒有贬;

钟嵘:建安重曹、刘;非常重谢灵运,刘宋只其一人为上品;

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先秦汉魏六朝方向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目

孔颖达 《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朱熹 《诗集传》(上海古籍1958年版,吉林人民1999年版)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

▲陈奂 《诗毛氏传疏》(中国书店影印本)

姚际恒 《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58年版)

崔述 《读风偶识》(丛书集成初编本)

方玉润 《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9年版)

闻一多 《风诗类钞》、《诗经研究》(《闻一多全集》本;巴蜀书社2002版)余冠英 《诗经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蒋立甫 《诗经选注》(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陈子展 《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程俊英 《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03年版)

夏传才 《诗经研究史概要》(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1993年版)

刘毓庆 《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鲁洪生 《诗经学概论》(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汪祚民 《诗经文学阐释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洪兴祖 《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朱熹 《楚辞集注》(上海古籍1979年版)

汪瑗 《楚辞集解》(北京古籍1999年版)

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游国恩 《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郭沫若 《屈原研究》(见《沫若文集》第12卷)

林庚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詹安泰 《屈原》(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马茂元 《楚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潘啸龙 《屈原与楚文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屈原与楚辞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逵夫 《屈骚探幽》(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

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灵庚 《离骚校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李中华、朱炳祥 《楚辞学史》(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崔富章 《楚辞著作提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周建忠 《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杨伯峻 《论语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朱熹 《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

刘宝楠 《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南怀瑾 《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焦循 《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王焕镳 《墨子校释》(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郭庆藩 《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王先谦 《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版)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方勇、陆永品 《庄子诠评》(巴蜀书社1998年版)

▲刘生良 《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先谦 《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61年版)

陈奇猷 《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严北溟 《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陈广忠 《淮南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高亨 《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986年版)

▲来可泓 《国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诸祖耿 《战国策集注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郭丹 《左传国策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泷川资言 《史记会注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班固 《汉书》(中华书局1987年点校本)

张大可 《史记研究》

韩兆琦 《史记通论》

郭双成 《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张新科 《史记研究史略》、《史记学概论》

▲萧统 《文选》(六臣注,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郭茂倩 《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吴兆宜 《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李兆洛 《骈体文钞》(四库备要本)

夏传才 《曹操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赵幼文 《曹植集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袁行霈 《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王孟白 《陶渊明诗文校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顾绍柏 《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谢脁 《谢宣城诗集》(四库备要本)

▲魏耕原 《谢脁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倪璠 《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

徐震堮 《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

潘树广 《中国文学史料学》(黄山书社1992年版)

谢灼华 《中国文学目录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徐复观 《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学史、批评史、文化史及其他理论书略)

下载中国古代史专业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方向阅读文献与书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史专业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方向阅读文献与书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