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丧偶老人案例分析
丧偶老人案例分析
案例:
张阿婆,65岁,原兴趣广泛,经常会参与社区活动的她,在半年前,因老伴患病离世,对她打击非常大,情绪很差,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足足半年都没下楼,也不愿接触外面的世界,显得很颓废很焦虑。最近一周来,张阿婆总是感觉自己胸闷不适,担心自己患上心脏病,于是到医院检查,排除了心脏病的可能。随后,到心理精神科就诊后,确诊是患有抑郁症,导致出现“心脏不适”的躯体症状。
分析:
婚姻对每个人的生理和心里的影响都非常大,美满和谐的婚姻生活使人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不幸的婚姻则让人觉得悲伤与痛苦。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丧偶就是所要遇到的主要的婚姻问题之一。
丧偶就是夫妻一方亡故。当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几十年,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生活经历的老夫妻,有一方离世时,会对未亡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冲击,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不稳定感。如案例中的张阿婆,原本老年生活丰富的她,却在老伴离世后半年没下楼。丧偶是老年生活中最震撼心灵的应激事件,这也从检查出得了抑郁症,可以看出对老年人的打击很大。丧偶后,部分老年人常常会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起老伴。这种自责与内疚使得老年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削弱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严重时可能会诱发身体疾病。
其实张阿婆得了抑郁症不难从以往的表现中发现,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压抑、沮丧,语言减少,活动减少等一系列症状。而从张阿婆的情况来看,失去老伴便是她得抑郁症的诱因。
对于丧偶老人,首先儿女要多多关心,不要让老人产生孤独感。家人一定要给予老年人,尤其是出现抑郁症状的老年人更多的安慰和鼓励,帮助其放下心理负担。第二对于老人自己而言,在遇到生活变故的时候首先要学会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并且学会敞开心扉,多与外界交流沟通。第三,对于老年抑郁症而言,常会厌世轻生,家人或朋友要多加监护,严防其自杀。第四,可以试着重新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对旧生活方式的眷恋。想要减轻过去的痛苦,选择展开新的生活,建立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态度,也能有效的减轻哀伤。
总之,药物治疗辅之以心理上的辅导,两者都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加上家庭更多的关怀以及社会更多的支持,正确的疏导,鼓励,并且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增加其活动能力与适应社会,应付环境的能力,相信不久的将来,张阿婆一定能早日康复。
第二篇:再婚,丧偶老人面前的一道坎
主观上,对迟到的爱缺乏信心
个案一:郝老伯:找个合适的老伴太难
郝老伯是大学退休教授,离异8年了,晚年生活的孤独,使他下决心想再找个老伴。
有朋友给他介绍过几个,但没遇到合适的,主要原因在于女方对子女的牵挂,还有对男方房子、金钱等要求太不现实。
他曾经遇到过一个国企干部,还没退休,条件蛮不错的,有车有房,也很喜欢他,但他总对她缺乏感觉。“都一大把年纪了,结婚就是要找个‘两情相依’,可是找个合适的老伴太难了!”郝老伯坦露心声。
个案二: 赵女士:总觉得老公就在雨中看着自己
52岁的赵女士,丈夫去世3年,她一直沉浸在思念的悲痛中,经常一个人以泪洗面。尤其是遇到下雨天,总觉得老公就在雨中看着自己,晚上时常会梦见他。
她觉得自己找老伴最大的障碍就是对去世老公的思念。以前老公对她很好,夫妻感情一直不错。她最怕的就是自己过不了这一关。从个人感情上说,她更倾向于找一个丧偶老人,她觉得离婚的老人曾经经历过一个失败的婚姻,对新的婚姻有心理障碍,更没有信心。
专家分析:老人再婚障碍有“两忧”
一位老龄问题专家说,老人再婚障碍有“两忧”:一忧,标准难定。老年人由于阅历深,见识广,又有前婚的经验或教训,因此在确定择偶标准时,往往瞻前顾后,忧虑重重。二忧,关系难处。老年人再婚重建一个家庭,人际关系往往复杂化,再婚双方既要对新配偶充满感情,又要给自己的子女以抚爱,能否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再婚老人时常为此而忧心忡忡。
单身老人再婚的主要障碍有:老人本身旧观念的障碍,怕再婚会引起别人的耻笑;居住及经济条件造成的障碍,在居住条件偏紧的情况下,增多的家庭人口,会影响现有的居住条件;社会因素造成的障碍,特别是有些老年人与年龄比自己小的中年人结婚,社会舆论压力大,高龄老人要求再婚,压力更大。丧偶老年人再次恋爱时,总是不自觉地拿眼前的对象与过去的老伴相比,迟迟下不了决心。这种“对比效应”往往会影响老年人再恋成婚。
客观上,子女不理解
婚姻“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还比较普遍,子女们对老人无伴的孤独缺乏理解。他们把老人的正当再婚要求理解为“老不正经”,甚至在亲朋好友间也对老人再婚缺乏必要理解。
赡养和财产继承问题。老人再婚一般牵涉到赡养和财产继承问题。子女不愿父母的财产再婚后让外人继承,故子女一般都反对老人再婚。
“后事”干扰再婚。再婚夫妇死后的安葬问题也是干扰老人再婚的原因。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双方子女拒绝安葬或双方的子女争着安葬而大动干戈的事件。
再婚须合子女“标准”。父或母欲再婚,但必须符合子女们的再婚标准。如果老人找的对象不合子女们的愿望,则子女们以断绝往来和不照顾相威胁。许多老人只能在亲情与爱情之间作出艰难而无奈的选择。
如果家长反对年轻人自由恋爱,往往得到坚决的抗争直至家长首先让步。但是,老人再婚遭遇儿女反对后,他们的抗争,却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我们要问:作为儿女,有什么权利反对老人再婚?这种反对,不仅在道德上要遭到谴责,而且在法律上讲也干涉了私权。其实,老人丧偶后,虽然儿女孝顺,在吃穿上面照顾得很好,衣食无忧却缺少沟通,甚至平时连个说说话逗逗嘴散散步的人都没有,他们也只有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深埋在心底。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老年人的再婚虽有爱情、友情,但主要是相互倾吐寂寞,生活中相互帮助,摆脱孤独,解决老年人丧偶后在生活、情感上的痛苦与无助。再婚可以帮助老人排除内心的烦恼、焦虑、苦闷,使内在的情感与外界的刺激达到平衡。
生活中,谈到对老年再婚的看法时,不少老年朋友发出感概:老年人再婚谈何容易?成功率太低了!致使一些丧偶的老年朋友对再婚总是丧失信心。笔者单位的张老伯还掰起手指头算了一下:“近几年我周围接触过的、听说过的再婚老人有十对,只有两三对感情稳定,其余都是好景不长,散了伙。”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几个镜头:
镜头一:在爱情与亲情间作艰难的抉择,使老人身心疲惫,痛苦不堪,最后只得舍爱情而全亲情。孑然一身好几年的周老伯前年结识了钟阿姨,双方感觉不错决定结婚。可是一直很孝顺的子女们却表示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是,父亲再婚让他们感觉面子上过不去,而年仅50多岁的后妈则让他们产生其欲分家产的合理怀疑。周老伯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感情的不断沟通,也许情况会有所改善,所以毅然举行了婚礼。婚后,为了缓和与子女们的关系,周老伯多次请子女们回家吃饭,子女视他如“陌路”。他给子女们写信以求理解,也无人理睬。儿女们长久的“冷战”,尤其孙辈们的“远离”,让渴望“天伦”的他背负了极大的压力,与老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在爱情与亲情间作艰难的抉择,使老人身心疲惫,痛苦不堪,最后只得舍爱情而全亲情。一年之后,他“忍痛割爱”,匆匆结束了短暂的再婚生活。
镜头二:认识时间短,双方缺乏了解,使再婚婚姻危机四伏。孙阿姨是某县城退休干部,前年与一退休干部相识,不到两个月两人就结婚了。很快她就尝到了仓促结婚的恶果。因为性格不合,婚后四个月两人就分居了。她在以前的家庭里是继母,现在已走进了另一个家庭,分居后她不好意思回去,可她又能去哪儿?在那段日子里,张阿姨经常以泪洗面。
镜头三:现在有些老年人把再婚当作找保姆,不能平等待人,这种忽视情感基础的再婚生活,是很难持久的。退休高工黄某,4年前妻子病故。后与同一单位的另一位教师何某结合。婚后不久,老两口便埋怨对方对自己照顾不周。黄某总想何某像前妻一样精心伺候他,而何某想要老伴能照顾呵护她,半年不到两人便“分道扬镳”了。
第三篇:丧偶 再婚 问题
丧偶 再婚 问题
丧偶老年人的再婚问题?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对于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来说,生活中婚姻状况对老年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已经是在许多媒体上有过报道。
人们可以同感:“对于老年男性来说,妻子过世后,他们难以自理家务,生活感觉空虚,失掉了从原来夫妻关系中长久得到的慰藉和支持。而对于老年妇女来说,丈夫去世不仅意味着失去家务分工和互相依赖,而且,还可能因失去主要收入来源而造成家庭的经济困难。”
在目前,世界步入老龄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上海等几个大城市,均有这方面的问题露头。
得到配偶的情感慰藉不仅是老年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而让丧偶老年人重新获得配偶特有的情感支持,是他们消除心灵创伤,避免心身疾病的好办法。
同时,伴侣和婚姻生活对于老年人,还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老年问题专家、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郝某认为:“老年人再婚的养老意义已经大于婚姻意义,夫妻养老日益成为社会转型期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一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后社会活动减少,丧偶使他们脱离了与亲属、朋友、邻居的交往,这一点在男性老人身上尤为突出。另外,由于家庭规模不断趋于小型化和核心化,使得年轻人和父母更趋向于各自独立居住。伴侣就成为老年人生活中最主要的交往对象。
因此,老人再婚能否成功是衡量独身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然而,老年人再婚的失败率却非常之高。上海市静安区法院老年庭10年来案件的统计数字表明,老年人再婚又离婚的达到老年人离婚案件的60%。
这些老人再婚不成功的问题到底在哪?我们如何帮助他们拥有美满的婚姻?这是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
1)公平约定可避免日后纠纷?
对于许多单身的老人来说,老有所“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往红地毯的道路往往阻力重重。从大量的社会新闻中可以看到,子女因财产问题干涉老人再婚的不在少数。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杜鹏教授说:“这是因为子女担心家庭财产将来会落入继父母之手,从而影响到自己的继承利益,以及担心继父母年老生病乃至身故需要有较大的物质和精神的投入。”
为了避免再婚后的经济纠纷,也为了让子女安心,越来越多准备再婚的老年人走进了公证处。所涉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房屋、财产两方面。但是,房屋、财产状况千差万别,有一些情况公证处并不受理。比如,如果再婚一方的住所是承租房,公证处就不予公证。所以,一些再婚老人只好自己进行简单的书面约定或口头约定。虽然书面约定具有法律效力,但是这些自行订立的约定,往往由于内容不明确、保存不好,在日后发生财产纠纷时起不到保护老人权益的作用。
如何解决老人再婚牵涉的财产问题,已经成为排除老人再婚障碍的首要问题。
为此,从事老年问题研究多年的郝某,在7年前进行了一个有益的尝试——与天津市老年工作委员会合作,开办了天津市老年再婚见证处,专为再婚老人提供婚前财产见证服务。他表示:“见证不仅不受房产性质的限制,而且同样能够达到避免经济纠纷的效力。”
2)“婚前财产见证”效果如何?
7年来,有多少老年人成为它的受益者?记者走访了天津市老年再婚见证处。记者翻开了一本大红色封面的见证书。一对年龄相差8岁的老人是这样约定的:双方承诺遵守“三不变”原则,即财产所有权、继承权、亲子关系三个方面婚后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婚前财产各自所有,由各自子女继承,再婚后赡养与护理的关系不变。
而见证书中重要的内容是双方老人就婚前财产归属和婚后生活规则进行了详细约定。
可以让记者看到,仅“婚前住房和婚后住房”一项,双方就约定了五条:
一、婚前男方拥有带产权的、建筑面积57平方米的住房(见产权证复印件);
二、婚前女方拥有30平方米的住房(见产权证复印件),现由大儿子暂住;
三、再婚后,女方住男方处;
四、婚后若发生不可调解的矛盾而离异,女方回原来自己的住房居住;
五、如果男方先谢世,男方同意女方住到再婚或故世,男方住房由男方子女继承。女方在男方谢世后的居住期间,对男方住房不得转租、转让、转卖,住房所有人不能改变。如果女方回自己的住房居住,男方住房则交给男方子女继承。
更可喜,还有双方对婚前储蓄、婚后生活费和医疗费等方面也进行了详细的约定:
一、婚前各自储蓄,为婚前财产。婚后,各自婚前的储蓄本金和储蓄利息仍归个人所有。
二、婚后,按照夫妻应当相互扶养的原则,每月男方拿出1000元,女方拿出600元作为婚后的月生活费。共同的生活费由双方共同管理。一方去世后,由生活费形成的积蓄和用共同积蓄购买的财产,归在世方受用和处置。
三、双方患病需要治疗时,医疗费主要由社会医疗保险费支付。双方患病需要护理时,第一护理人是老伴,第二护理人是各自的子女。大病费用,本人是第一承担人,自己的儿女是第二承担人,老伴是第三承担人。
3)后事处理、亲子关系等事宜进行了约定?
此外,两位再婚老人还就后事处理、亲子关系等事宜进行了约定。
记者看到,“婚前财产见证书”中约定的内容几乎涉及了婚姻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经济问题。据郝麦收介绍,再婚见证处成立7年来,共为200多个老年再婚家庭做了见证,至今有95%的家庭仍保持在稳定状态。
女方获益时常明显少于男方
无疑,“婚前财产约定”为老年人再婚排除了许多障碍,并设置了一定的保障,对于促进老年再婚家庭的稳定有着进步的意义。但是,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位已经做过婚前财产约定的老年妇女仍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不安。
72岁的封静远(化名)虽然对再婚生活比较满意,但她仍然担心大她10岁的老伴去世后,难逃被老伴儿女“赶走”的命运。“结婚前,我们就约定好了,我住到他这来,如果他先谢世,我可以一直住到我去世;我死后,这套房子再由他的孩子们继承。虽然这么约定了,可是这房子的房契一直保存在他儿子的手里,如果老伴去世了,他的儿女让我搬走,我一点办法也没有呀。再说了,人老了有个熟悉的地方才安心。现在,我和这里的邻居、社区的大夫都很熟了,还参加了小区附近的老年大学书法班,我离不开这里了……”
实际上,并非封静远杞人忧天。根据一份针对老年再婚夫妇年龄的统计报表显示:老年再婚夫妇中男性年龄多大于女性。在70至74岁再婚男性中,有70%的人比配偶大10岁以上。这种现实预示着:通常老年男性先故去,将留下老太太独自生活多年。
由此看来,婚前约定带给双方老人的利弊并不均等。以封静远夫妇为例,我们为他们各自的利弊得失开出了一份清单:
1)男方所获的利益:
1.获得了情感慰藉;
2.得到了老伴的照顾;
3.消除了自己子女的顾虑;
4.减轻了自己子女的养老负担。
弊端:空缺(我们没有看到明显的不利方面)。
2)女方所获的利益:
1.获得了情感慰藉;
2.得到了一部分生活照顾;
3.老伴在世时,避免了与男方子女发生经济冲突。
弊端:
1.替老伴的子女承担了大量的赡养及照护工作;
2.老伴去世后,有可能因为老伴子女反目,迫使她离开熟悉的生活圈子,从而使她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3.老伴去世后,依然要靠自己的子女来承担她的生老病死。已经获益的男方家庭却无须付出。
从这份清单中可看出,协议双方男方为最大利益的获得者,而女方付出多,得益少。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研究员徐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婚前见证这种形式无疑为调试和解决再婚老人的经济纠纷起到了积极的服务作用。但是它毕竟还是个新的尝试,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情况下,在再婚生活中,老年妇女付出的比男性老人多得多,而她们的生活质量普遍较男性老人差。
这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了.今天的社会问题, 往往是社会与政府一起来面对的问题了.希望,借用来,也对上海市的工作有一点帮助.人人都会老,关心老人,善待老人,就是关心自己.ma22mn mn22bv ma22222 nm2345 bnm22 mn22mnk vb22nm
第四篇:敬老院老人需求分析
敬老院老人需求分析
一、实习机构概述
东石镇萧下村于2011年下半年依托旧礼堂改造为集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站和老人活动中心“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机构,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设置床位40张,目前已入住老人20多名。
平日,村里的老人可以在这里活动,休息,吃饭,另外20多位老人也长期居住在这里,他们每人每月只需要支付350元的膳食费,其他支出由村财支持。敬老院是一座两侧的建筑物,面积共2200多㎡,老人有非常大的活动空间,敬老院配备有一个小型的食堂,一个老年教室,还有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每天早上6点敬老院会组织老人打太极,锻炼身体,老人们所有的时间都由自己安排,所以大多数老人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的老人看电视,有的在打牌,打麻将,还有的几个老人在一起聊天。
二、需求评估的方式、方法及过程
在评估的过程中,我们组所采用的方法为访谈法,外加一定的资料分析。考虑到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我们觉得访谈法比较可行,因为我们平时与老人们居住在一起,与老人比较熟悉,而且采用访谈法也可以帮助我们与老人进一步建立关系,有利于我们后面活动的开展。办公室里有很多敬老院里老人的资料,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获得一部分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在访谈之前,我们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制定了访谈提纲,主要包括以下的问题:
1.平时喜欢吃什么食物,对食堂里的饭菜感觉如何,能否吃饱,夏天或冬天会不会太冷或太热 2.敬老院的设施(楼梯,卫生间,浴室等)使用是否方便,有哪些不便之处,健康装如何,有什么疾病,生病时医治是否及时,如何治疗 3.对敬老院整体感觉如何,家庭状况:老伴,家庭人口,子女及工作等,是否回家及频率,子女多久来看望一次,政府有没有慰问活动 4.对敬老院工作人员(院长等)感觉如何,是否关心自己 5.平时有什么娱乐活动,上过老年学校吗?学的是什么,还想学什么?
提纲制定好以后,由小组里的两位女同学对老人进行访谈,因为有一位女同学会闽南语,而其他的同学都基本上听不懂老人说话,存在语言障碍。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老人的回答都类似,所以为了节省时间临时决定对部分老人访谈就可以了。
三、评估结果分析
通过对访谈记录的分析,发现老人对食堂里的食物比较习惯,平时也都能吃饱,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食堂做饭都是统一的,没有考虑到老人想吃什么。老人们对住宿条件都感觉很满意,这里的住宿虽然都是双人间,但好多房间都只住了一个人,敬老院还有供夫妻居住的房间,在这里就有三对夫妻居住,每个房间里都有卫生间。不过也有老人认为房间里的柜子太大了,这样就会显得房间里的空间较小。敬老院以前为老人提供每月一次的体检,但是现在没有了。老人们对敬老院的整体感觉是住在这里比在家里舒服,因为这里有好多老人,跟他们一起,衣食起居都有人照顾,老人们平时的娱乐活动就是打牌,打麻将,看电视,早上会有锻炼身体。敬老院里还有老年学校,每月讲一次课,内容大多是跟养生,娱乐有关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出老人的需求有: 1.每天的伙食比简单一,老人没办法选择。
2.大部分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为养老保险收入,一共380元,住在敬老院每月要交350元,老人每月只能有30元的零花钱。3.老年人健康体检状况不好,原本每月一次的体检现在没有了 4.养老院受资金问题的制约不能全面的发展,只能为老人提供一些基本的服务。
四、评估反思及拟选择的服务方向
资金缺乏制约着很多敬老院的发展,萧下村敬老院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为了节省开支,不得不在人员配置,设施等方面缩减。老人没平时的娱乐活动也比较少,通过观察能够发现,敬老院里的老人不太愿意主动才加一些活动,他们大多愿意呆在自己的房间里,或者是跟邻居聊聊天,而不愿意主动去参与一些活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可以向敬老院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可以节省一些其他方面的支出老给老人提供更多的服务,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活泼并且不需要太大的动作但又可以调动老人兴趣的游戏,比如套圈,对于表现比较好的老人可以发给一些小礼物作为激励。
第五篇:老人犯罪现象分析
浅谈老年人犯罪现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大力改善,“高龄化社会”的现象波及到许多国家,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口的增多必然会带来许多新问题,其中就包括老年人的犯罪问题。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比例逐步提高,老年人犯罪现象也逐渐增多。本文通过分析老年人犯罪的形势,探析老年人犯罪的原因,提出了减少老年人犯罪的措施,希望可以达到预防老年人犯罪的效果。
关键字:老年人;犯罪特点;犯罪原因;对策和建议
一、老年人犯罪的特点
老年人犯罪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从不同的角度看,老年人犯罪表现出如下不同的特点:
1、从犯罪率上看,老年人犯罪率低。虽然近年来我国老人犯罪率有所上升,但老年人犯罪的人数在所有犯罪人数中的比例还是低的,并未形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2、从文化程度上看,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老年人犯罪案件中的老年人大多数文化低,修养差,大多数是文盲或小学文化,由于文化有限,他们道德缺失、行为失范,法制观念淡薄,有的犯了法还不知道。
3、从老年人犯罪类型上看,老年犯罪与青、中年犯罪不同。由于受身体衰老的限制,一般难以实行暴力犯罪。男性多属猥亵、强奸、流氓犯罪、诱骗、放火、盗窃、侵占、窝赃、赌博、伪造、投毒、诈骗等。老年女性犯罪的类型多为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如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等。
4、从犯罪对象上看,老年人犯罪对象多为弱势群体,多以儿童、妇女或残疾、弱智、病患者为其侵害对象,手段简单,均为单独作案。
5、从犯罪区域分析,农村老人犯罪比例大。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不断地向农村曼延和发展,农村的老年人长时间得不到健康、文明精神的洗礼,以致步入歧途,不惜以身试法。
6、犯罪行为趋于男性化。老年人犯罪中,男性犯罪人的数量大大超过女性犯罪人。
①
二、老年人犯罪的原因
老年期是人生中最后一个时期,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与作用的变化,对其心理会发生重大的影响,因而这个时期也是老年人很重要的再适应时期。对他们的犯罪产生深刻的影响。分析他们的犯罪特点可以了解到他们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下几点:
1、腐朽思想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腐朽思想往往借助各种不正之风在社会上传播,并占据一定的市场,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的“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时时污染和腐蚀人们的灵魂。老年人闲暇多,与社会交往复杂,不健康的一些非法场所是老人犯罪的滋生地,②
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以此,一些老年人受其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和不健康的精神刺激,不惜铤而走险,导致犯罪。
2、法制观念淡薄。在老年人犯罪中,农民往往占有绝大部分比例,且基本上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质很低,有的甚至目不识丁,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极其淡薄,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是老年人心理特征发生改变。老年人精神与身体衰退,感官功能降低,反应迟钝,使其人格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往往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固执、偏狭、幼稚、易被激怒,在遇到挫折或受到刺激时就会失去已经形成的成年人的那种克制和理智,变得像儿童一样任性、固执、冲动起来。这种情绪回归现象常常使老年人在产生人际冲突时牢骚满腹,缺乏宽容、通融态度,不能恰当解决所遇到的纠纷,很容易因为小事而激起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出现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易于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4、社会、家庭对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关爱较少。随着工业化都市的迅速发展,城市居住环境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老人生活的孤独感和匿名程度,弱化了“邻里相望”的互助功能和监督功能。“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日益突出,家庭情感功能和教化功能严重的衰退,由此而来的独居老年性犯罪比率不断增多。
5、我国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够完善。我国还处于经济发展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各种养老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制度不健全,造成老年人晚年生活没有保障,使一部分老年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老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在老年人犯罪的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建立健全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规政策体系。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从养老、医疗、救助等方面制定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刑法修正案
(八)增加了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但该原则过于粗放,建议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制订专门的《办理老年人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具体划分老年人刑事责任的年龄段,确定老年罪犯刑种的适用,做好老年人犯罪刑事司法解释的具体工作。
2、要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法制观念。要坚持打击与教育并重的原则,在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分子、震慑犯罪的同时,还要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形式以案说法、以案普法,进行广泛的法制宣传,教育老年人学法,懂法,用法,自觉抵制犯罪。特别是要把法律宣传教育深入到最基层的农村地区,因老年人具有不易集中、文化偏低、沟通困难等特点,法律宣传的形式要有针对性,采取更易被老年群体接受的法律宣传形式,如将法律知识融入戏曲、地方戏等表演中。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预防和减少犯罪。
3、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的家人、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多一些时间陪陪老人,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排解他们精神上的孤独和空虚,避免因精神上的空虚寂寞,在客观上受外界不良因素刺激下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农村“空巢”现象引发的③
老年人以幼女作为性侵害对象案件。要多通过心理疏导作用,减少导致老年人犯罪的个人因素。除此之外,应动员全社会关心尊重老人,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使他们产生失落感,教育他们保持晚节,老有所为。
4、打击与警示教育相结合。要突出打击重点,对严重刑事犯罪分子,要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从重从快惩处,以伸张社会正义,震慑犯罪,并以案说法,教育老年人学法,懂法,用法,认识犯罪的危害性,自觉抵制犯罪,从而预防和减少犯罪。严格落实帮教措施。对老年犯可以在司法行政机关内设立专门的社会行刑和矫正机构,统一管理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和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工作,并逐步建立专业化的矫正队伍,引进义工服务制度。家庭、居民委员会、民政部门和社会福利部门,及时解决老年犯生活出路问题,落实生活保障措施,预防再次犯罪。
5、健全社会福利制度。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养老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每月定期定额发放五保户生活费和最低生活保障户的补助,将无人照顾的五保孤寡老人安置妥当。完善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为农村老年人创造安享晚年的良好环境。建立完善的老龄体系,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禁”的要求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网络;各乡镇成立老年人俱乐部、敬老院、老人服务中心,引导老年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6、对老年人犯罪案件的判处时,可根据老年人犯罪情节的轻重,结合案件具体情况,打击与教育并重,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以从宽处理为条件,包括减轻刑罚,依法可判可不判的,尽量以不判为主;判刑可轻可重的,尽量以轻判为主;尽量照顾老年人身心特点,注意说服教育;审理用语规范化,讲究策略,保护老年人的自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快速办理并简化办案程序。以便老年犯罪嫌疑人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秩序。
五、小结
总而言之,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老年人犯罪的上升趋势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犯罪在当今社会中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研究老年人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防治对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形成有效的措施,以期望对抑制老年人犯罪产生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河南信阳市固始县检察院,《老年人犯罪率高发应引起重视》,2012-03-09
[2]吴宗宪,论老年男性的犯罪心理,政法论坛,1992
[3]陈丽平.关爱老年人就是关爱自己,法制日报,200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