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传统文化留给今天的痼疾
-----------读《丑陋的的中国人》有感
中国文化传承数千年,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可计数,它的伟大是不容质疑和抹杀的。但是文化有其精华必有其糟粕,而又由于文化的传承的连续性,在精华的到发扬的同时,糟粕也随之深入人们的骨髓当中。
《丑陋的中国人》系台湾作家柏杨先生于20多年前所作。其实是一部他在各地以《丑陋的中国人》为题的演讲的合集。比鲁迅先生的杂文要来的深刻,但是没有鲁迅的犀利。二十年多前的书放到现在来写读后感,固然有些过时,毕竟沧海桑田,毕竟物是人非,书中的很多言论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现状,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改变,毕竟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痼疾,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更何况,在这二十年中,又有许多新的陋习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所以,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丑陋的中国人》中提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这句话讲的是中国人不团结,中国人总是窝里斗。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团结的强调实在太少太少,至多就是“君子和而不同”等寥寥几句话,而更多的则是强调了个人的重要。这种现象的形成应该与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关。从科举考试到中举为官都是自己的事,为了中举,为了得到高升,士子们不惜陷害同窗,陷害同僚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作为脊梁的士子们都没了骨头,又怎么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团结精神。
而在今天的中国这种劣性根显得更为明显,社会缺乏基本的信任,人人为己。有老人摔倒了,到底是去扶不去扶。去扶吧,好吧你可能碰上碰瓷的了,那还是不去扶了。于是便有了这种中国特有的现象:路上有人出事了,一群人围观,但是就每人上前帮一下。而在前段时间的“小悦悦事件”,这种中国特有的丑陋更被表现的“酣畅淋漓”。我想柏扬先生看见这个事件一定会后悔他当时写《丑陋的中国人》时言语太温和了。
中国人不懂团结,中国人不信任别人等等这些个现象的根本原因都是自私。凡事只为自己着想,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就像一句话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受中国长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多数人不能或者不愿将目光放到社会或者集体的层面上,而只是扫好自家门前雪,不去在乎他人,只要自己过好了就足够了。也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利可图,落井下石。
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不仅是指人口和国土,同时也是文化和传承。还是那句话,一个民族的脊梁是知识分子。要让中国在经济崛起的同时在精神上崛起,知识分子是关键。知识分子会给整个社会一个正确的价值引导,引领整个社会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在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更是占了总人口的很大一部份,所起到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中华民族,一个勤劳而伟大,沧桑而又生机勃发的民族,在古代骄傲的屹立着,在今天骄傲的屹立着,在未来也必将更加骄傲的屹立着。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性?如何看待“全球化”这一问题?
文化的多样性指的是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的共同性是指群体与社会在共同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的共同的、可以互通的文化内容。各个民族、种族,不论其生活在哪一个地理空间中,他们之间都有某些共同的、可以互通的文化内容,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基线和色调。我们可从中,概括出人类某些共同的文化现象。比较明显地表现在体育运动、艺术(如音乐、舞蹈等)等方面。体育运动越来越具有世界性、国际化,奥林匹克运动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全球化
当代,没有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可游离于全球化之外,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呈现着全球化的趋势。
全球化使得文化的共同性更加广泛,更加可靠,比如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克服不同民族间的语言障碍、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
而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样性面临威胁,保持世界语言、风俗的多样性面临了严峻挑战。全球化语言的普及是的少数民族语言濒临消亡。另一方面,全球化又为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同时,不同国家在吸收它国文化的基础上也会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也使各民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表现出更加鲜明的 文化的多样性。
我们既要积极的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来,同时也要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加强民族文化传播,提升软实力,保持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正确态度。
(2)文化传统的特点是什么?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特点是宗汇百家优长,兼集八方智慧。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既包括对传统文化本身的认识和态度,也包括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软实力对民族复兴、现代化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和态度。
礼敬自豪。在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历练出的中国文化,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体现、求索的结果,如此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炎黄子孙敬畏;站在空间的角度审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枝,毫不逊色,值得我们炎黄子孙自豪;站在信息时代审视,象征中国文化基础的中文汉字也完全适应时代的大潮,无须我们炎黄子孙自卑。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自尊相辅相成,没有文化认同就会失去力量和信心,也会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修炼。中国传统文化,哪怕是其中的一支一脉,对于每一个华夏子孙来说,即使不治国平天下,也对修身、齐家大有裨益。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
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
批判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说不尽的优点,也存在诸多不足,有些不足本身就是优点派生出来的。用历史的眼光看,传统文化不仅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同时也局限于当时的地域、物质生活、社会实践和思维习惯的影响,以及历史的惰性、历史的悲剧和历史的灾难等等。
包容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
在天人合一价值成就系统中,天人合一是描述了事物的矛盾变化以及反应进程与指向的观察工具、思维模式。天与人各代表了万物矛盾间的两个方面,即内与外、大与小、静与动、进与退、动力与阻力、被动与主动、思想与物质等等对立统一要素。
我们用天和人来代表万事万物中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如无人,一切矛盾运动均无法觉查;如无天,一切矛盾运动均失去产生的载体;唯有人可以运用万物的矛盾;唯有天可以给人运用矛盾的资源!总之,以天与人作为宇宙万物矛盾运动的代表,才能最透彻的表现天地变迁的原貌和功用。
天人合一的根本表述:天与人是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
(4)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辨”有何现代意义?
“义利之辨”中国古代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的争辩。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利,指利益、功利。孔子重义轻利,反对不讲道德而获得富贵,把义利两者分离。韩非则注重功利,认为人与人之间首先是利害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论基本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做人不能为了利益不讲道义,君子取财要有道,不义之财不能得。
(5)如何认识儒家的群己关系?
纵观儒家群己观,其精神实质即是群体价值高于个体价值,个体只有在社会群体那里才能展现和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荀子之所以重视“明分使群”、“名分纲常”,其道理全在于此,在于把群体价值看作是自我实现的前提。与西方人不同,这是一种重人伦关系的价值观念,表现为群体本位价值取向。但儒家群己观似乎并不强调群体原则和个体原则的对立,即不否认个体价值的合理性,相反却给予了许多的关注。中国文化异于西方文化,西方的那种个体自由自主的至上和否定个体价值的宗教禁欲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地位。依儒之见,没有个体,群体也无从谈起;没有群体,个体也无法显示和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尽管群体价值和个体价值处于异向张力中,但儒家的如上观念,决不会导致也不会形成群体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对立、分裂、冲突的思维模式。可见,儒家的群己观是相当可贵的,蕴含更多的合理成份,儒家的群己观对于避免由于现代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更显出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的现代价值。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体原则的空前突出和个体价值的高扬。对个体原则的注重诚然为主体创造性的发挥、个性的多样化以及竞争机制的引入等提供了价值观的基础,但由此过分地划定个人权利界限,并以无情的竞争为实现个体权利的方式,却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后果,极易导致个人主义乃至利己主义的价值现。对个体价值的过分关注,相应地是群体价值的漠视,必然导致人际关系和谐的丧失。这在西方工业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已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半以上的欧洲人表示,当他们同他人打交道时,从来都相当谨慎。这种心态,正是根植于冷漠、紧张的现实人伦。其根源就应归为由于过分强调个体价值,突出个体原则而走向极端所导致的个人本位主义的盛行。此正是由于现代工业社会在走向文明进步的同时,在人的价值观上所付出的惨重代价。控制这种负面效应已刻不容缓,显然儒家群己价值观有其现实价值。儒家群己价值观的合理之处在于对个体原则和群体原则作出了合理定位,不致出现群己关系的对抗冲突,使社会人际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从而避免了现代工业社会相对忽视群体原则所引起的严重后果。
(6)谈谈“孝”的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渗透到几千年来中国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主要内涵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不少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
(7)何谓“孔颜之乐”?你的看法如何?
所谓“孔颜乐处”。朱熹认为“孔颜之乐”包括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对于如何求得“孔颜之乐”,朱熹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无意必固我”、“内外交相养”的持敬方法和“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之忠恕方法,以及推而至于至极的“致中和”方法
.一、与天地万物同体境界
这种境界认为:“孔颜之乐”境界主要是与天地万物同体之乐。其方法是直接从心上去体认“仁”、“时”、“道”、“自然”,往往不通过其它间接的手段而直指人与天地浑融一体的最高境界,以天地自然作为理想境界的标准。其最主要的特征直接、自然、活泼、洒落、自由。持此观点的 要有邵雍、程颢、谢良佐、陈献章。
二、与“理”合一的境界
宋代理学中占主流的观点认为“孔颜之乐”是与“理”合一的境界。其方法主要是不断地通过内在的“持敬”和外在“格物穷理”,由生而熟,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与“理”合一的境界。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则是严肃、敬畏、警觉乃至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主要人物有程颐、朱熹、陈埴、曹端和胡居仁。
三、与事功合一的境界
认为“孔颜之乐”存在于“博施济众”的事业之中,不可离事而言“乐”。其主要特点是忧乐合一,乐便在忧中,甚至认为“忧”便是“乐”。其代表人物有张载、王渐逵、吕00等。
四、“性”“情”合一的境界
以王守仁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孔颜之乐”是每个人心中自然、自有之乐,是“心”原本具有状态,是情与“性”即“良知”合一的境界。其方法主要通过“致良知”,按照自己内在的本心(本性)去做。其牲是事不离乐,与“心事合一”境界的观点――乐不离事,刚好相对。其主要人物除了王守仁外,还有王艮、罗汝芳等。
读不懂,没关系,我们可以只读半部;学不来,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尽力而为。我觉得现有的这些追求没有错,毕竟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错的是态度以及缺少了点高雅的追求。而态度的转变往往可以在顿悟的那一瞬间发生,为了这么诱人的目标奋斗,有什么理解烦恼?为什么不把烦恼的时间来关心一下亲人,朋友;总之,我们要凭自己的能力去做人,慢慢的去体会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境界,然后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那份孔颜之乐。
(8)孟子是如何看待君臣关系的?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9)如何理解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 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 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 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有为,是以难治。”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 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 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无为而治”本言自于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十五》)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 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 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 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 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10)评“中体西用”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企图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来巩固衰老的封建制度,在文化上企图以西方近代科技来弥补儒学的不足。冲击了儒家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有助于近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积极:
一、部分地引进西学
二、开始破坏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 消极:维护封建制度的政体,成为中国文化近代化的严重阻力
(11)评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
梁漱溟是如何给文化下的定义呢? 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写道: “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 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生活又是什么呢? 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will)———此所谓‘意欲’与叔本华所谓‘意欲’略相近,———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
依据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生活的样法,梁漱溟划分了人生的三路向:(1)遇到问题都是从前面去下手,其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这也是生活本来的路向,为奋斗的态度。(2)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而是就在当前境地上求自己的满足,这种应付问题的方法,只是自己意欲的调和,为随遇而安的态度。
(3)遇到问题不是去克服,而是掉头向后,或者干脆想从根本上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这种应付困难的方法最违背生活的本性,为禁欲的态度。
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以贯之的人生基本态度的完整表达,西方文化走的是第一路向,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采取的是奋斗的态度; 中国文化走的是第二路向,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采取的是随欲而安的态度; 印度文化走的是第三路向,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采取的是禁欲的态度。显而易见,梁漱溟所有观察文化的说法都是以此为依据的,西、中、印三家文化的不同是由意欲之所向不同造成的。
梁漱溟的文化观在于保存中国的文化本质,或更确切地说,保存儒家的伦理价值,努力从传统的外观下去寻找中国文化的真正意义,并尝试着去开创中国文化的复兴之道。梁漱溟进行的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社会实践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将时代元素融入传统文化,顺应历史发展的苦心孤诣是十分令人景仰的。梁先生的文化思想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甚至具有某种逻辑上的矛盾,但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具有极其珍贵的借鉴意义。
(12)评冯友兰先生的文化观。
首先,冯友兰的文化类型说强调考察文化的方法,以文化类型的概念,从认识根源上否定了五四以来形成的“全盘西化”、“中国本位”、“部分西化”等文化建设理论。其次,冯友兰认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都是特殊文化、而不是文化类型。另外,冯友兰提出的通过产业革命实现由生产家庭化向生产社会化社会转变,进而实现由生产家庭化文化类型向生产社会化文化类型转变这一主张,不仅对当时中国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积极意义,而且至今仍不失启迪作用。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撑着这个伟大的民族。
一、春秋之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孝”为主线的,这一点从尧舜禹的禅让制所采取的考察方法就可以看出来,孝,是人类进入我们社会后的一个主要特征,它表明人类脱离了兽性,进入了文明。于是,文明以“孝”开端。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混乱,百家争鸣,参差不齐的社会状况促使着人们“头脑风暴”式的爆发了各种学说,经历了百年的淘洗,到了汉武帝时期,终于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于是,儒家思想统治中华文明的时代开启了。从此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不怨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其中有些糟粕,如知识来源,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他还主张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还有就是其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他在称赞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还有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浩然之气即“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他提出的是“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到了汉代的董仲舒,他有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他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三、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中国哲学抽象思辨的奇葩,逍遥洒脱人生的精神资源。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外化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老子》五千言,上呈古代文化,下启白代之学,中国历史上各家学派,无不从其汲取学术思想养分。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关于老子的姓氏与生活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老聃即是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关于“道”,《老子》二十五章中有简明的概括:“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道”的本位论,“道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是按自己的样子为法则的。老子还有其朴素的辨证思想。关于对立统一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关于量变质变,“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否定之否定方面,“曲则全,枉则直、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以“静观”、“玄鉴”为特征的直觉认识论。还有其特有的政治哲学,包括无为而治,所谓“小国寡民”,“不得已”而用兵。“无为而治”就是统治者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统治才能稳固。
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论文写作辅导
2008年4月
同学们在写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把往年的题目拿来写,或者擅自命题写,这样就不可能取得好成绩,也很可惜。个别同学写的内容与本课毫无关系,风马牛不相及,成绩有可能不及格甚至零分,希望同学切忌这点。
第一题“谈‘松竹梅’花中三君子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蕴涵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及在古代诗书画的表现”,这道题同学答得都不错,因为相关内容很好找。
第二题“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缺陷及现实影响”,这道题在教材第五章有详细阐述,同学们写得都很好。
第三题“评孔子‘贫而无谄,富而好礼’一句话”,这道题有难度,但选做的同学都写得不错,可参考于丹《论语心得》一书。
第四题“评老子一段话”,此题稍难,同学们存在的问题是——泛谈老庄思想的正负影响,这不符合要求,应具体就老子这段话谈认识。可参考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里关于老子的内容、书籍。
第五题“谈中国文化的乡土情谊、乡土特色”,同学们对此题理解有误,写成了民俗介绍等。可参考教材第18页,把它扩展就成一篇论文,也可以参考“中国传统文化”同类教材,例如,李中华著,《中国文化概论》,华文出版社出版。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5.思维是_____________。※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13.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 ⑶________; ⑷________。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一是___。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______; ⑵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_____。23.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有三种:____、______、____。
24.中国艺术“意”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25._____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
26.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27.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28.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29.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 中华文化的摇篮。
30.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政策和“____”政策。
31.人类初始集团指的是____。
32.在西周宗法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政治中的____统治序列与
____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33.“多子分继财产制”渊源于汉武帝时颁布的______。
34.秦以前的宗族属于____宗族,秦以后的宗族则属于____宗族。35.“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_。
36.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导致____的习惯产生。
37.整体型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分析型思维则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38.北宋哲学家是把______当作____问题进行讨论的第一人。39.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__、___和___。40.“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_____思想。
41.中国古代系统观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关系。
42.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系统内通常会保持稳定的机制,其构成来自两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43.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很浓厚的现世实用的味道,表现在⑴_________;⑵________。
44.以朝代为顺序,评述因史事件始末,并独立成篇的史书体裁,叫做________。45.从表现手法来看,艺术分为____艺术、____艺术、____艺术和____艺术等几类。
46.静在艺术中有三个深刻的含义,即______、_____和______。
47.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有三种表现: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8.整一性指的是表现为________的文化特征。
48.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_____、_____和_____的文化特征。
50.中国文化是______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51.文化是人类______和______的总和。
52.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叫做传统的____。53.__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54.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55.华夏文化圈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鸟夷文化圈则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
56.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汉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上,汉以后,则表现在__________上。
57.__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58.古近代世界的政体主要有三种形式, 即____政体、____政体和____政体。59.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从秦代开始,进入______时期。60.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____。
61.无论是中国还是古希腊,在哲学的兴起期,已经开始接触到自然、人、和思维的形式问 题,初步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哲学领域。
62.中国著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________,荀子的____和董仲舒的_______。63.社会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哲)
64.依照中国传统观念,相对的双方中,有一方起____作用,其与另一方只是____关系,而不是起____对方的作用。
65.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____在当时最著名,被时人称为“____” 66.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
67.人为宗教有“三宝”,即____、____和______。
68.______是指专门展开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史书体裁。69学案体史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表现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71._____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
72.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_____、_____和_____的文化特征。
73.中国文化是______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74.中国“和”文化的平衡机制是____。75.中国“和”文化的功能是____。
填空题答案
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物态文化 方式文化 精神文化(导))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华夏文化形成 华夷文化融合 中亚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地))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西周 秦)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科举制)5.思维是_____________。※(人脑的活动过程)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武功 文治)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建立官僚体制 科举制)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唐 三省六部)
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两者之间关系的无穷变化)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本体 世界本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人文主义)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13.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周敦颐)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具体 抽象)
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自发宗教(或原始宗教、自然宗教)人为宗教)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现世实用 和平宽容 政教分离)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译经 融合儒道思想 佛教世俗化 自创宗派)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多神崇拜 性命兼修 善恶承负说)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 ⑶________; ⑷________。
(诗化的倾向 乐观的精神 含蓄蕴藉之美)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一是___。(情 景)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______; ⑵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
(累世不断 体裁多样 官修私撰,百科之首 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 鉴戒垂训,以史鉴今)
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_____。(心物对应)
23.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有三种:____、______、____。(娱乐音乐 泻泄音乐
“真乐”)
24.中国艺术“意”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境和气韵 追求变化 飞动之美)
25._____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整一性)
26.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民族凝聚 民族复兴)
27.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血缘关系 华夏族 原始宗教 鸟夷(东夷)族)
28.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嫡长子继承(宗法继承)制 嫡庶等级(宗法等级)制 大宗、小宗之分)
29.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辽河流域 淮何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30.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政策和“____”政策。
(开辟贸易之路 和亲 自治)31.人类初始集团指的是____。(家庭)
32.在西周宗法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政治中的____统治序列与____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宗族? 君主)
33.“多子分继财产制”渊源于汉武帝时颁布的______。(推恩令)
34.秦以前的宗族属于____宗族,秦以后的宗族则属于____宗族。(宗法 亲情)
35.“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_。
(古代官僚政治)
36.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导致____的习惯产生。(应变)
37.整体型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分析型思维则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功能 实质)
38.北宋哲学家是把______当作____问题进行讨论的第一人。(世界本原 哲学)
39.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__、___和___。(本 原 用)
40.“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_____思想。(相对主义(或相对论))
41.中国古代系统观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关系。
(循环关系 克谐关系 “君臣”(或主导、伺服)关系 胜复(或平衡)关系)
42.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系统内通常会保持稳定的机制,其构成来自两方面,一是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外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 自体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
43.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很浓厚的现世实用的味道,表现在⑴_________;⑵________。
(宗教的作用以现世为目的 宗教世俗化)
44.以朝代为顺序,评述因史事件始末,并独立成篇的史书体裁,叫做________。(纪事本末体)
45.从表现手法来看,艺术分为____艺术、____艺术、____艺术和____艺术等几类。
(表演 造型 语言 综合)
46.静在艺术中有三个深刻的含义,即______、_____和______。(静极而动 静寓意动 静抑制妄动)
47.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有三种表现:_______、______和_______。(意境和气韵 追求变化 飞动之美)
48.整一性指的是表现为________的文化特征。(整体系统(模式))
48.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_____、_____和_____的文化特征。
(整一性 动态性 连续性)
50.中国文化是______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渐变性(或传承性))
51.文化是人类______和______的总和。(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52.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叫做传统的____。(凝聚力)
53.__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文化景观)
54.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易于沟通的地理条件 文化中心转移 移民和战争 各民族间的相互迁徙和融合)
55.华夏文化圈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鸟夷文化圈则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血缘关系 龙 原始宗教 凤)
56.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汉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上,汉以后,则表现在__________上。
(疆域的不断扩大 对外文化交流)
57.__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家构同构)
58.古近代世界的政体主要有三种形式, 即____政体、____政体和____政体。(民主 贵族 官僚)
59.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从秦代开始,进入______时期。(官僚政治)
60.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____。(易传)
61.无论是中国还是古希腊,在哲学的兴起期,已经开始接触到自然、人、和思维的形式问题,初步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哲学领域。(自然哲学 伦理学 逻辑学)
62.中国著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________,荀子的____和董仲舒的_______。(性善论 性恶论 性三品说)
63.社会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门研究解决人际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
64.依照中国传统观念,相对的双方中,有一方起____作用,其与另一方只是____关系,而不是起____对方的作用。(主导 协调 压制)
65.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____在当时最著名,被时人称为“____”(墨家 显学)
66.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五行观)
67.人为宗教有“三宝”,即____、____和______。(教主 教义 教团组织)
68.______是指专门展开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史书体裁。(史论体)
69。学案体史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门记叙各种学术思想及其流变发展的史书体裁)
70.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表现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意境和气韵 追求变化 飞动之美)
71._____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整一性)
72.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_____、_____和_____的文化特征。
(整一性 动态性 连续性)
73.中国文化是______进化,遗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渐变性(或传承性))
74.中国“和”文化的平衡机制是____。(执中)
75.中国“和”文化的功能是____。(生变)
二、选择题
1.中国古代商业难以与近代工商业衔接的原因是____。
A古代中国的商业十分落后
B商业资本大量投向土地
C商业一直受到政治的抑制
D商人不会审时度势
2.中国古代“多子分继财产制”取代“嫡长子继承制”的财产分配形式渊源于汉代的____。
A分封制 B世袭制 C贵族制 D推恩制 3.秦以后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属于____。※
A以礼为中心的人治 B以礼为中心的法治
C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人治 D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法治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月令”图式的特点,这个特点指的是____。※
A认为事物间存在着基于空间和时间上的普遍联系
B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隔绝的 C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对立的
D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5.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____的眼光看问题。※
A生命发展 B排恶崇善 C以悲为乐 D绝对差异 6.____是西周君主统治和宗族统治合二为一的政治基础。
A、分封制 B、世袭制 C、贵族制 D、推恩制 7.“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
A、贵族政治
B、古代民主政治
C、古代官僚政治 D、以上三种政治的混合状态 8.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于____。
A、理性思维 B、知性思维 C、分析思维 D、感性思维 9.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___的典型表现。
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10.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_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11.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__。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 12.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___。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13.中国文化系统保持动态性的其中一个表现是____。
A、具有完备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机制
B、具有独特的时空观
C、具有整一不变的思维结构
D、具有稳定的历史观
14.中国文化的进化是____,遣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
A、直线性 B、跳跃性 C、渐变性(传承性)D、突变性 15.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特征是____。
A、智圆行方 B、行规守矩 C、极尽浪漫 D、融汇贯通 16.中国文化充满理性,这是一种“制天命而用之”的____。
A、分析理性 B、实用理性 C、非实用理性 D、创造性 17.中国传统的“和”的起点和基础是____。
A、存异 B、趋同 C、守一 D、无异 18.中国传统的“和”的主体结构是____。
A、混杂 B、混合 C、不和 D、和谐 19.中国传统的“和”的平衡机制是____。
A、等距离 B、偏执 C、执中 D、固执于一点 20.中国传统的“和”的功能是____。
A、不变 B、生变 C、无形 D、有形
21.____,是中国形成辽阔版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A、五河流域文化融合B、黄河文化向各地幅射
C、长江文化向各地幅射 D、南方文化向各地迁徒
22.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____的眼光看问题。A、以悲为乐 B、排恶崇善 C、生命发展 D、绝对差异 23.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A、自然景色 B、文化景观 C、奇异地貌 D、沙漠绿洲
24.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___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的不断扩大上,其后则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上。
A、周 思想 B、魏晋 思想 C、唐 疆域 D、汉 疆域 25.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最要影响。
A、儒家治理 B、家国同构 C、宗族关怀 D、宗产继承 26._________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A、贵族制 B、世袭制 C、宗族制 D、宗法制
27.中国古代“法治”形式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考试选官,即____。
A、科举制 B、文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分封制 2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__朝的____。
A、魏 九品中正制 B、秦 三公九卿制
C、唐 三省六部制 D、宋 三省六部制
29.将对一类事物的理解整理出来,形成模式,用来理解尚不可知的事物,这种推理方式,叫做____。
A、合理外推 B、逆向推理 C、循环推理 D、以大观小
30.中国哲学发展的高潮期是在____时代。
A、殷周 B、近代 C、宋明 D、先秦 3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A、道德主义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人本主义 32.战国时的墨家和名家提出的理论,标志中国曾出现____。
A、形式逻辑 B、辩证逻辑 C、化理学 D、自然哲学 33.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____。
A、道德观 B、逻辑观 C、阴阳观 D、五行观 34.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____。
A、改变全部原来教义
B、分化为大、小乘
C、融合儒道思想
D、自我完善 35.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色是____。
A、偏重抒情,充满诗意 B、偏重表现,充满浪漫
C、偏重写实,充满实际 D、偏重抽象,充满离奇
36.____指的是既豪放又有秩序,豪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
A、写意 B、放浪 C、入律 D、狂狷
37.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___的典型表现。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38.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_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39.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__。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 40.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___。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41.传统是一个民族代代流传下来的_______。
A、落后习性 B、文化性格 C、表层情感 D、优良品质 42.从时代的角度看,文化的作用主要在于____。
A、保存某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B、作为各民族交流的手段
C、个人渲泻情绪
D、指导对自然和人本身的认识和改造
43.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等等。
A、开辟贸易之路、和亲 B、建立臣属关系、进贡
C、领土相向扩张、称霸 D、建立牢固的政治经济关系
44.社会背景相对于文化来说,主要发挥内在的作用,直接影响一个民族____的形成。
A、文化因素 B、文化走向 C、文化性格 D、文化交流方式 45.____时期,君主统治序列与宗族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A、西周 B、汉代 C、东晋 D、唐朝
46.造成中国古近代出现“千年田八百主”这样一个奇特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
A、嫡长子继承财产
B、多子分继财产
C、小农经济思想
D、土地兼并思想
47.宗法宗族在中国主要存在于____以前,之后的宗族基本上只是一种简单的亲情血缘认同。
A、明清 B、唐末 C、汉魏 D、先秦
48.由于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的影响,中国文化因此带上__的色彩。
A、罪感文化 B、乐感文化 C、主导文化 D、从属文化 49.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第一人是____。
A、孔子 B、老子 C、周敦颐 D、董仲舒
50.墨子“三表法”中的三个条件分别是___、___和___。
A、本 原 用
B、人 才 学
C、道 器 用
D、法 刑 赏
5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属于注重整体综 合性研究的辩证思维。这种思维侧重于事物的____。
A、数量分析 B、实验结果 C、功能研究 D、实质分析 52.“庄周梦喋”、“朝三暮四”说明庄子____的哲学思想。
A、神变 B、相对主义 C、虚无主义 D、浪漫主义 53.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浓厚的功利味道,表现在
A、出世求缘 B、只求来世 C、脱离现世 D、现世实用 54.中国传统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__”。
A、抽象 B、离神 C、离奇 D、气盛
55.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___的典型表现。
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56.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关系,这叫做____。
A、心物对应 B、虚实相生 C、心照不宣 D、心心相印 57.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_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58.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__。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 59.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___。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60.中国文化系统保持动态性的其中一个表现是____。
A、具有完备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机制
B、具有独特的时空观
C、具有整一不变的思维结构
D、具有稳定的历史观
选择题答案
1.B(社)2.D(社)3.B(社)4.A(思)5.A(思)
6.A(社)7.C(社)8.A(思)9.B(艺)10.D(艺)
11.A(艺)12.C(艺)13.B(特)14.C(特)15.A(特)16.B(特)17.A(特)18.D(特)19.C(特)20.B(特)21.B(社)22.D(社)23.B(社)24.A(思)25.A(思)26.A(社)27.C(社)28.A(思)29.B(艺)30.D(艺)
31.A(艺)32.C(艺)33.B(特)34.C(特)35.A(特)36.B(特)37.A(特)38.D(特)39.C(特)40.B(特)
41.B(导)42.D(导、地)43.A(地)44.C(社)45.A(社)46.B(社)47.D(社)48.B(载)49.C(哲)50.A(哲)51.C(载)52.B(哲)53.D(宗)54.D(文)55.B(艺)56.A(艺)57.D(艺)58.A(艺)59.C(艺)60.B(特)
三、判断题
1.中国文化只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
2.现代高科技不以古代科技为本,因此,现代科学与古代没有联系。※ 3.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
4.黄河、长江、辽河、淮河、珠江五大水系的流域同是中华文化的发祥之地。5.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
6.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是官僚政体,只有希腊是民主政体。7.现代中国是“人治”国家。
8.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在当时被称为“显学”。9.中国老庄的思想充满了消极、不思进取的色彩。
10.中国传统文学以“善”为特征,即只求内容,不看形式。11.越原始的东西越美。
12.中国古典音乐只有五声,因此不好听 13.中国文化讲究不偏不倚,不讲个性。
14.中国文化是主张“同一”,否定“不同”的文化。15.中国文化系统内充满了变化。
16.文化是人的文化,包括个人文化和群体文化两种。17.中国文化是封闭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开放的文化。18.硬文化对现代社会没有直接的影响。19.传统是超时代的文化。20.中西文化应该趋同。
21.汉文化是古老的华夏文化与其他周边文化混血而成。
22.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仅是两条狭窄的小路,不可能有多大作为。可见古代中国是很封闭的,无法与外界沟通。
23.造成中国古代出现“千年田八百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24.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易经。
25.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属于严密逻辑型的知性思维。26.在不同的个体中建立统一关系,必须有一方是权威,以控制对方。27.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最有名的,被时人称为“显学”。28.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29.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说的“虚”即“什么也没有”。30.中国古典音乐“六音不全”,因此不好听。
31.世界上的民族,从地理上划分,可分为“海洋民族”和“大陆民族” 前者是开放的民族,后者是封闭的民族。
32.文化具有地域特征,因此,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其他地方的文化有着绝对的差异。33.中华文化是从黄河发源,再向各地辐散而形成的 34.中国古代商业处于长期被抑制的状态,无法发展。
35.推恩令的实施,是古代社会实施“多子分继财产”的开始。36.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社会官僚制的成熟。37.中国文化是不求变化的文化。
38.人生下来就具备了道德之性,故“人性本善”。
39.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事物间都是相互隔绝的。40.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忍”。41.佛教是人为宗教。
42.中国古代文学充满抽象色彩。43.中国艺术是“虚”的艺术。44.中国古典音乐的声调不全。
45.中国文化不关注个性,只讲不偏不倚。
判断题答案
1.中国文化只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 答案:× 文化虽然具有超地域性,但同样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是文化个性的表现。世界文化正是在不同个性的文化的竞争、融合中不断进化的。(导)
2.现代高科技不以古代科技为本,因此,现代科学与古代没有联系。※ 答案:×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其分为软文化和硬文化两类。属物态性质的硬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确实不大,但属精神和方式性质的软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却很大,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导)
3.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答案:× 早期人类依赖地理环境,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地理环境便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主导的因素。(地)
4.黄河、长江、辽河、淮河、珠江五大水系的流域同是中华文化的发祥之地。答案:√ 中华文化是五江流域文化融合而成。(地)5.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答案:× 在夏商周三代,是宗法社会,但在秦汉建立官僚制后,便不是。(社)6.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是官僚政体,只有希腊是民主政体。答案:× 大多数是贵族政体,只有秦以后的中国等少数(甚至没有)国家是官僚政体,希腊也仅是雅典有过近半个时期的民主政体,且不过是氏族民主。(社)7.现代中国是“人治”国家。答案:× 现代的世界大多数是“法治”社会,包括中国。没有法治,便没有现代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社)8.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在当时被称为“显学”。答案:√ 当时的道家并不为世人熟知。(哲)9.中国老庄的思想充满了消极、不思进取的色彩。答案:× 老庄两人恰恰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老庄的真正内蕴是:不要对抗“难题”,而是在顺其自然中去控制它。(哲)
10.中国传统文学以“善”为特征,即只求内容,不看形式。答案: × 中国传统文学恰恰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美善相兼”。(文)11.越原始的东西越美。答案: × 原始的东西如果不能与心灵撞击,不可能产生美感。(艺)12.中国古典音乐只有五声,因此不好听 答案: ×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艺)13.中国文化讲究不偏不倚,不讲个性。答案: ×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特)14.中国文化是主张“同一”,否定“不同”的文化。
答案: × 中国文化建立系统结构的第一步就是“存异”,它不主张“同一”,而主张“存异求和”。(特)
15.中国文化系统内充满了变化。
答案: √ 中国文化系统的功能就是“生变”。
16.文化是人的文化,包括个人文化和群体文化两种。答案:× 文化虽然具有超地域性,但同样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是文化个性的表现。世界文化正是在不同个性的文化的竞争、融合中不断进化的。(导)17.中国文化是封闭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开放的文化。答案:×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其分为软文化和硬文化两类。属物态性质的硬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确实不大,但属精神和方式性质的软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却很大,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导)
18.硬文化对现代社会没有直接的影响。答案:× 早期人类依赖地理环境,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地理环境便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主导的因素。(地)19.传统是超时代的文化。
答案:√ 中华文化是五江流域文化融合而成。(地)20.中西文化应该趋同。答案:× 在夏商周三代,是宗法社会,但在秦汉建立官僚制后,便不是。(社)21.汉文化是古老的华夏文化与其他周边文化混血而成。答案:× 大多数是贵族政体,只有秦以后的中国等少数(甚至没有)国家是官僚政体,希腊也仅是雅典有过近半个时期的民主政体,且不过是氏族民主。(社)
22.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仅是两条狭窄的小路,不可能有多大作为。可见古代中国是很封闭的,无法与外界沟通。答案:× 现代的世界大多数是“法治”社会,包括中国。没有法治,便没有现代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社)
23.造成中国古代出现“千年田八百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答案:√ 当时的道家并不为世人熟知。(哲)24.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易经。答案:× 老庄两人恰恰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老庄的真正内蕴是:不要对抗“难题”,而是在顺其自然中去控制它。(哲)
25.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属于严密逻辑型的知性思维。答案: × 中国传统文学恰恰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美善相兼”。(文)26.在不同的个体中建立统一关系,必须有一方是权威,以控制对方。答案: × 原始的东西如果不能与心灵撞击,不可能产生美感。(艺)27.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最有名的,被时人称为“显学”。答案:×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艺)28.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答案: ×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特)29.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说的“虚”即“什么也没有”。答案:× 中国文化建立系统结构的第一步就是“存异”,它不主张“同一”,而主张“存异求和”。(特)
30.中国古典音乐“六音不全”,因此不好听。答案: √ 中国文化系统的功能就是“生变”。
31.世界上的民族,从地理上划分,可分为“海洋民族”和“大陆民族” 前者是开放的民族,后者是封闭的民族。答案:× 大陆民族并非一定是封闭的,海洋民族也非就是开放的,如日本,是“化他不化己”,即可以拿他人的东西,而不愿别人拿自己的东西,如市场。
32.文化具有地域特征,因此,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其他地方的文化有着绝对的差异。答案:× 文化还具有超地域性,因此,不同地方的文化也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地方。33.中华文化是从黄河发源,再向各地辐散而形成的 答案:× 中华文化是由黄河、辽河、淮河、长江和珠江五河流域的文化融合而成。34.中国古代商业处于长期被抑制的状态,无法发展。答案:× 中国古代商业早在战国时就发展起来了,而且一直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抑商”仅是封建时代农商平衡的一种手段,但不能说中国古代商业一定会被抑制得了。(地)35.推恩令的实施,是古代社会实施“多子分继财产”的开始。答案:√ 在“推恩令”推行之前,中国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社)36.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社会官僚制的成熟。答案:√ 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世界中最为完善的官僚制。(社)37.中国文化是不求变化的文化。答案:× 由于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中国人恰恰富于“应变”的习惯。(载)38.人生下来就具备了道德之性,故“人性本善”。答案:× 道德之性是后天培养而成的,不是先天就有的。(哲)
39.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事物间都是相互隔绝的。答案:× 中国传统习惯认为事物间有普遍联系。(载)40.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忍”。答案: ×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和”。
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41.佛教是人为宗教。
答案:√ 佛教有宗教“三宝”,即教主、教义、教团组织。(宗)42.中国古代文学充满抽象色彩。答案: × 中国古代文学充满诗化的倾向,有含蓄,但不是抽象。(文)
43.中国艺术是“虚”的艺术。答案:× “虚”虽然在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并不是说,中国艺术里没有实。44.中国古典音乐的声调不全。答案: ×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艺)45.中国文化不关注个性,只讲不偏不倚。答案:×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特)
四、简答题
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2.宗法制有哪些主要特征?※
3.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带来什么结果?※ 4.试比较黄河流域两大文化圈的社会特征。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各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
6.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是否无多大作为,导致中国无法与外界沟通,而成为封闭的文化? 7.试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比较。
8.中国传统观念中,相对的各方如要建立协调关系,需遵循哪些原则? 9.中国传统的美德是什么?
10.“虚”在表现“雾失楼台”的功能时,有什么作用? 11.中国艺术中静寓意动的功能是什么? 12.中国画中“以大观小”的含义是什么?
13.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有哪些表现? 1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15.如何理解艺术中的“程式写意”? 16.为什么说文化具有超地域性? 17.传统的凝聚作用是什么? 18.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19.中国古代商业不能与近代接轨的原因。20.举例说明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因素。
21.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文化的影响有什么区别? 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名存实亡? 23.古、近代世界共出现过哪几种政体? 24.为什么说现代中国不是“人治”国家? 25.为什么说中国人没有绝对的悲观主义? 26.略谈中西人文主义的异同。
27.为什么中国哲学谈“善恶”问题较多,谈“真伪”问题较少。
28.在中国传统系统观里,自体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被认为是怎样运作的。29.宗教历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30.什么叫“文化结构”?
31.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有没有可能? 32.中国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3.简述华夏文化形成的过程。34.宗法制是什么?
35.衡量宗法制的标准是什么? 36.近现代的法治与古代的法治有什么区别?
3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哪里? 38.在思维的属性方面,中西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39.在微观科学和宇观科学尚未成形的古代,中国人以什么方式去了解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无法达到的宇观世界?
40.我们可以从庄子思想中得到什么启示? 41.中国古代系统观中包含了哪几种系统关系? 42.浅谈中国传统宗教观的内容。43.道教信仰有哪些基本特征?
44.中国艺术中的“以大观小”指的是什么? 45.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简答题答案
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
答案: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劳动中创造了文化,又用既定的文化观去指导劳动。因此说,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见教材P4↑13)(地)2.宗法制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案:三个主要特征:⑴嫡长继承制(宗法继承制);⑵嫡庶等级制(宗法等级制);⑶大宗、小宗之分。(社)
3.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带来什么结果?※
答案:⑴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⑵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预测的手段之一;⑶导致“应变”的习惯产生。(载)4.试比较黄河流域两大文化圈的社会特征。答案:两大文化圈指的是黄河中、上游的华夏文化圈和黄河下游的鸟夷文化(东夷文化)圈。前者属农牧氏族文化,以“龙”为图腾,以血缘关系为联结氏族的纽带;后者属游猎氏族文化,以“凤”为图腾
以原始宗教为联结氏族的纽带。(地)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各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答案:⑴开辟贸易之路;⑵“和亲”政策和“自治”政策
6.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是否无多大作为,导致中国无法与外界沟通,而成为封闭的文化? 答案:不是。丝绸之路在汉唐之际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其经过的地方植被丰盛,河流穿越,人员往来,相当繁忙。只是唐末地理变迁,河流潜入地下,丝路才逐渐衰落。(地)7.试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比较。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荀子的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道德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人要具备道德之性,就要“化性起伪”。(哲)
8.中国传统观念中,相对的各方如要建立协调关系,需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两个原则:⑴要在对立的双方中建立一种秩序,双方应有主次、上下之分,一方是主导、权威,另一方是被主导、非权威;⑵无论是权威还是非权威,两者是相互制约的。权威的作用在于协调关系,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一方压迫另一方。(哲)9.中国传统的美德是什么? 答案: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
10.“虚”在表现“雾失楼台”的功能时,有什么作用?
答案:能使人产生空间感,或使人仿佛置于空间之中,可以自由 想。(艺)11.中国艺术中静寓意动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艺)12.中国画中“以大观小”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 自然。(艺)13.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有哪些表现?
答案: 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
(特)1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答案: 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15.如何理解艺术中的“程式写意”?
答案:文化程式指的是将某种行为简洁代、符号化,以便向人们传达一种较为固定的信号,邦助人们理解文化的内涵。写意则是中国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作品中反映作者的情感、心理和追求。程式在艺术中是为了引导人们理解“意”,同时也是对“意”的一种约束,使其不超越一定的度。(特)
16.为什么说文化具有超地域性?
答案: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各地文化虽然不同,但总一些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有些文化开始时只在某一特定的地方发生和成熟,以后传播到其他地方,成为世界性的文化。
17.传统的凝聚作用是什么? 答案:是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所发挥的作用。(地)18.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这些条件有时也许微不足道,人类便想办法扩大这种优势,直到可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必须服从、遵循这些规律,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地)19.中国古代商业不能与近代接轨的原因。
答案:土地在“以农立国”的古代国家中固有的地位,使人们将在经商过程中赚取的利润大量投入土地,以获得较高的地租。而不是将商业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地。)20.举例说明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因素。
答案:⑴易于沟通的地理条件;⑵文化中心转移;⑶移民和战争;⑷各民族间的相互迁徙和融合。(地)
21.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文化的影响有什么区别? 答案:地理因素对于文化来说,是外在因素,其对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文化的交流和扩散上;社会因素则是文化的内在因素,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格的形成上。(社)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名存实亡?
答案:⑴地主制经济取代领主制经济,宗法统治失去经济基础;⑵中央集权式的官僚等级制取代宗法等级制,宗法统治失去政治基础。⑶多子分继财产制削弱了宗法继承制(嫡长继承制)。(社)
23.古、近代世界共出现过哪几种政体? 答案:三种。即民主政体,仅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短时期存在过,但其不过是一种氏族民主,17 与现在所说的民主政体相去甚远;贵族政体,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态属这种政体;官僚政体,古代世界中只有中国有当时比较完善的这种政体。(社)24.为什么说现代中国不是“人治”国家?
答案:“人治”是贵族政体的体现。在贵族制里,没有完善的国家管理机制,靠世袭家族对整个国家进行统治。现代国家已建立一套国家管理机制,属官僚政治体制。这是一种以法的形式确定国家管理机制? 的体制,与贵族政治有很大的区别。(社)25.为什么说中国人没有绝对的悲观主义?
答案:这是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方式带来的结果。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永处顺境,也不可能总处逆境,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变化的。这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使中国人产生一种“乐感文化”。(载)
26.略谈中西人文主义的异同。
答案: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27.为什么中国哲学谈“善恶”问题较多,谈“真伪”问题较少。
答案:中国哲学较为关注社会及社会道德问题,反而对自然科学谈得较少。自然科学谈得较多的是“真”、“伪”问题。(哲)
28.在中国传统系统观里,自体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被认为是怎样运作的。
答案:当系统内出现“乘侮”带来的元害作用(胜气)时,就心定会在结构内部产生一个与之方向相反能量相等的反作用(称为“复气”),使其归于平复。用“五行”理论的话说,即“子复母仇”。(哲)
29.宗教历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案:两个阶段。第一个是自发宗教阶段(又称原始宗教、自然宗教)是指在人群中自发产生的、处于初级阶段的宗教。第二个是人为宗教,是指借助于有意识的人为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宗教。一般是指在文明社会中产生的各大宗教。(宗)30.什么叫“文化结构”? 答案: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特)31.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有没有可能? 答案:没有可能。这是由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的,即“淮南之橘,淮北之枳”的道理。(导)32.中国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华夏文化形成,华夷文化融合,中亚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流。33.简述华夏文化形成的过程。
答案:黄河中上游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姬姓黄帝部落→华族和夏族→华夏文化圈;姜姓炎帝部落→融合进华夏文化圈。黄河下游齐鲁一带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各部落,他们开创的文化形成黄河东部的东夷文化(鸟夷)文化圈。黄河东西两大文化圈相向发展,在中原汇合起来,形成华夏共同体。(地)34.宗法制是什么?
答案:宗法制是古代社会中,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社)
35.衡量宗法制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等级(嫡庶等级)制、大宗小宗之分。(社)36.近现代的法治与古代的法治有什么区别?
答案:近现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公民的权利,故重视“权利”;古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以君主 18 为首的统治秩序,并宣传维护这种秩序是每个人,包括君主自己应尽的义务,故重视义务。(社)
3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⑴建立官僚体制──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科举制──考试选官。38.在思维的属性方面,中西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案:中国的思维方式偏向于辩证、整体性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功能(干什么用),属于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慧”;西方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分析、具体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实质(是什么),属于知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商”。(载)
39.在微观科学和宇观科学尚未成形的古代,中国人以什么方式去了解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无法达到的宇观世界?
答案:利用大量观察到的材料,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整理出来,形成模式,再运用“合理外推”的方法,去推测不可知的事物。(载)40.我们可以从庄子思想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人生或事业出现挫折时,不应固执于一点,而应顺其自然,在顺势中控制它。(哲)41.中国古代系统观中包含了哪几种系统关系?
答案:⑴循环关系;⑵克谐关系;⑶“君臣”关系(或“主导”关系、“伺服”);⑷胜复关系(或平衡关系)。(哲)
42.浅谈中国传统宗教观的内容。
答案:⑴现世实用;⑵和平宽容;⑶政教分离。(宗)43.道教信仰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⑴多神崇拜;⑵性命兼修;⑶善恶承负说。(宗)44.中国艺术中的“以大观小”指的是什么?
答案: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自然。(艺)45.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答案: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特)
五、词解题
1.文化及文化传统 2.文化景观 3.宗法制 4.直觉
5.“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 6.合理外推 7.“仁”
8.本、原、用 9.纪传体 10.编年体 11.艺术 12.虚 13.狂狷 14.文化结构 15.存异 16.封土建国 17.礼法 18.思维方式 19.社会论 20.仁
21.意境尚“不隔” 22.典志体
23.静寓意动的功能 24.心物对应 25.以大观小 26.智圆行方
27.中国文伦充满理性 28.文化程式 39.硬文化 30.丝绸之路 31.初始集团 32.采邑 33.政体 34.思维 35.人性论 36.中和之美 37.方志体
38.静寓意动的功能 39.狂狷
40.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词解题答案
1.文化及文化传统
答案:文化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文化传统是指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表现为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文化创造模式。(导)2.文化景观
答案:“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后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区域,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等等。前者则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地)3.宗法制
答案:宗法制是古代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其主要精神是嫡长子继承制。(社)4.直觉
答案:在一瞬间产生某种直接的、大致的想法,但这种想法较笼统,不精确,以致不知从何说起。简单地说直觉是过去知识、经验和思维形式的简单组织。(载)5.“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
答案:在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建立时空结构的思维方式,即“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载)6.合理外推
答案:这是中国传统理论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将对一类事物的理解整理出来,形成模式,用来理解尚不可知的事物的一种方法。(载)7.“仁”
答案: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爱”。但与“博爱”不同,其“爱”是“有差等”的,包括两种:上对下之“爱”,含情爱和恩爱(关怀、同情、支持、扶助、指导,等等;下对上之孝,含情爱和敬爱(尊敬、报答、服从、仰慕,等等)。(哲)8.本、原、用
答案:这是墨子提出的用于推理条件的“三表法”。本,历史经验;原,人们的感觉经验和见解;用,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哲)9.纪传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以人物为中心,并辅以本纪等多种形式来记叙史事的一种史书体裁。(史)10.编年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月、日顺序记叙史事的史书体裁。(史)11.艺术 答案: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感情的一种社会活动。(艺)12.虚
答案:虚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概念,是实的另一种表现手法。(艺)13.狂狷
答案:狂是伸展、自由张开,放浪;狷是收缩、入律、约束。狂狷即既豪放又有秩序,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14.文化结构 答案: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特)15.存异
答案:这是中国“和”文化结构的起点和基础。即组成“和”系统的各个要素必须是具有自己不同于基他要素的个性,相互间才会有吸引力,才能组成系统。这是系统形成的第一步。(特)16.封土建国
答案:商周时期,天子将全国土地的使用权颁给诸候,让他们建立领地国──封国。(社)17.礼法
答案:礼法即以法的形式维护以君主为首的统治秩序──“礼”。18.思维方式
答案:当一个地方或某个民族的思维经过一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此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这种思维方式就叫做思维方式。
(载)19.社会论
答案:社会论是专门研究解决人际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哲)20.仁
答案: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爱”。但与“博爱”不同,其“爱”是“有差等”的,包括两种:上对下之“爱”,含情爱和恩爱(关怀、同情、支持、扶助、指导,等等;下对上之孝,含情爱和敬爱(尊敬、报答、服从、仰慕,等等)。(哲)21.意境尚“不隔”
答案: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要用词准确,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自然清新,能在读者心中出现深刻清晰的境界。(文)
22.典志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废置以及与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史事的史书体裁。(史)23.静寓意动的功能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艺)24.心物对应
答案:即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的共鸣和感应的关系。(艺)25.以大观小
答案:这是中国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法。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自然。(艺)26.智圆行方
答案:圆,是中国道家“环”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学的理想规范。圆是“和”,方是秩序;圆是共性,方是个性;圆是心体,方是意象。智慧来自多种信息的吸收消化,故是圆;行为应该恪守一定的规范和道德,故是方。(特)27.中国文伦充满理性
答案: 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28.文化程式
答案:文化程式指的是将某种行为简洁代、符号化,以便向人们传达一种较为固定的信号,帮助人们理解文化的内涵。(特)29.硬文化 答案:硬文化,又叫物态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文化形式,如古剑、古瓷器,等等。(导)30.丝绸之路
答案:汉唐时与外界通商贸易的主要陆上途径。其始于敦煌,向西,出阳关和玉门关,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形成南北两条通路。两路交汇于昆化山北,出帕米尔高原,向西经伊朗高原、西亚、地中海可以一直到达罗马,与中国以西四十四个国家联系。(社)31.初始集团
答案:初始集团即人在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群体。(社)32.采邑
答案:采邑是领主制时期伯爵一级领主从天子那里取到的“领地”。(社)33.政体
答案:国家管理体制。(社)34.思维
答案:思维即“人脑的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吸收到的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加工、组合成新新信自的过程。(载)35.人性论
答案:中国古代对人性善恶及善恶性质的讨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36.中和之美
答案: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之一。指的是在审美范畴中,内心情感的不偏不倚,以及矛盾对立面的和谐统一、相济相成的外在表现的美的形态。(文)37.方志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专门记载各地或某一地理环境及风土人情的史书体裁。(史)
38.静寓意动的功能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
39.狂狷
答案:狂是伸展、自由张开,放浪;狷是收缩、入律、约束。狂狷即既豪放又有秩序,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艺)40.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答案: 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
六、论述题
1.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含有现代化的因素? 2.试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3.试论宗法制对中西的不同影响。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5.中欧人文主义有何异同?
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7.试析中国古代系统观的几种主要关系。8.试析“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9.中国“和文化”是怎样消弥等级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的? 10.浅谈本课的学习体会。11.浅谈文化的含义和作用。12.试析中国古代农商的地位.13.概述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及其意义 14.试析宗族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5.为什么小农经济在中国古近代得以长期存在? 16.试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17.试比较“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优劣。
18.略论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19.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20.试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21.试论中国文化的性格。
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已名存实亡? 23.试析西方中世纪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的结果是什么? 24.中国“月令图式”的辩证性包含什么意义? 25.试论中欧人文主义的异同。
2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27.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学具有“中和之美”的美学追求? 28.简述“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29.中国“和”文化用什么方法消除等级存在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30.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代化因素。
论述题答纲
1.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含有现代化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社会道德、系统思维、人际关系论。(特)
2.试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
汉武帝行“推恩令”,社会出现“多子分继财产制”,土地不断被兼并(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出现土地买卖,土地很快被兼并),又不断被分割,出现“富 不传三代”、“千年田八百主”现象。故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社)
3.试论宗法制对中西的不同影响。
中国宗法制瓦解于先秦至秦汉。汉以后是“多子分继财产制”,诸候因此不断被削弱,汉以后鲜有诸候造反,等于强化了中央力量。欧洲则长期保留宗法“嫡长继承制”,整个中世纪均如此。其结果:⑴没有牢固的宗族,或说宗族已经破裂;⑵领主制长期存在,欧洲长期分裂,由于诸候势力过大,从未被削弱,大帝国无法长期存在;⑶领主制经济落后于地主制经济,但反而易突破,给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方便。(社)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见课本第三章第一节一)(载)
5.中欧人文主义有何异同?
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哲)
7.试析中国古代系统观的几种主要关系。
⑴循环关系;⑵克谐关系;⑶“君臣”关系(现代系统论称之为“伺服”),即“主导”关系;⑷胜复关系,即平衡关系。(哲)
8.试析“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⑴“雾失楼台”;⑵和虚成静;⑶虚实相济
(艺)
9.中国“和文化”是怎样消弥等级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的?
一种方法是进行道德宣化,倡导道德面前从平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平等的元素中,建立平衡关系──“执中”。(特)
10.浅谈本课的学习体会。
(随意谈)
11.浅谈文化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从时代的演进来看:转移和调节情绪,寄托情感→用“文”教育人→用“文”引导人类,使人类凝聚为一个整体。(导)
12.试析中国古代农商的地位.答案:农是古代农业国家的立国之本,但商是富国之途,只要条件具备,商必兴焉。“士农工商,国之石民”即概括了这个道理。因此,中国古代商业早在战国时即已兴起,以后都在按照古代商业的规律发展着。(地)
13.概述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及其意义
答案:黄河中上游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姬姓黄帝部落→华族和夏族→华夏文化圈;姜姓炎帝部落→融合进华夏文化圈。黄河下游齐鲁一带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各部落,他们开创的文化形成黄河东部的东夷文化(鸟夷)文化圈。黄河东西两大文化圈相向发展,在中原汇合起来,形成华夏共同体。其意义:农牧文化与游猎文化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特征的文化与以 24 原始宗教为凝聚力的文化结合起来。(地)
14.试析宗族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对中国农村的影响──宗族大于法律;对城市的影响──(包括海外更多地是反映在经济上,形成一种家族连带关系。(社)
15.为什么小农经济在中国古近代得以长期存在?
答案:汉武帝行“推恩令”,社会出现“多子分继财产制”,土地不断被兼并(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出现土地买卖,土地很快被兼并),又不断被分割,出现“富 不传三代”、“千年田八百主”现象。故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社)
16.试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答案:
一、意会体悟的直觉性;
二、“月令图式”的辩证性;
三、取象比类的推理性。(载)
17.试比较“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优劣。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荀子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 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道德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人要具备道德之性,就要“化性起伪”。(哲)
18.略论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答案: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 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哲)
19.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答案: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
20.试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答案: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特)
21.试论中国文化的性格。
答案:中国文化的性格是封闭与开放交替出现,封闭时反省自己,形成个性;开放时则吸收外来信息,充实自己。否则,中国文化不可能进化至今,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导)(特)
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已名存实亡?
答案:⑴地主制经济取代领主制经济,宗法统治失去经济基础;⑵中央集权式的官僚等级制取代宗法等级制,宗法统治失去政治基础。⑶ 多子分继财产制削弱了宗法继承制(嫡长继承制)。(社)
23.试析西方中世纪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的结果是什么?
答案:其结果:⑴没有牢固的宗族,或说宗族已经破裂;⑵领主制长期存在,欧洲长期分裂,由于诸候势力过大,从未被削弱,大帝国无法长期存在; ⑶领主制经济落后于地主制经济,但反而易突破,给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方便。(社)
24.中国“月令图式”的辩证性包含什么意义?
答案:⑴带有有机论色彩的过程性思维;⑵注重关系的结构性思维;⑶“月令”图式──普遍联系;⑷缺乏严密论证的非知性思维。
25.试论中欧人文主义的异同。
答案: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2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答案: 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哲)
27.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学具有“中和之美”的美学追求?
答案:三点:⑴情理中和。⑵文质彬彬。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文与质、美与善的和谐统一;⑶善美相兼。要求真善美统一。(文)
28.简述“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答案 :⑴“雾失楼台”;⑵和虚成静;⑶虚实相济
(艺)
29.中国“和”文化用什么方法消除等级存在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
答案:一种方法是进行道德宣化,倡导道德面前从平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平等的元素中,建立平衡关系──“执中”。(特)
30.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代化因素。
答案:随意谈。(可从道德、系统思想、人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