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东城红头文件20110914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文件
东发〔 2011 〕 14 号
━━━━━━━━━━━━━━━━━━★━━━━━━━━━━━━━━━━━
中共东城区委 东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各街道工委、办事处,区委、区政府各部、委、办、局,各区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各企事业单位:
《“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已经区委常委会第24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特制定“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的战略目标和“两新四化”发展战略,立足“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总体定位,抓住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发展机遇,以信息化促进区域统筹、融合、均衡发展,按照继承发展、统筹规划、多方参与、惠及全民的原则,以一个基础平台、六大应用体系为“数字东城”应用框架,深化网格化品牌应用,发挥资源优势、突破空间约束,以创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为先导,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重点应用突破,营造世界一流的数字城市环境,提升东城区的发展潜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建设目标
到2015年,以建设“数字东城”应用框架为目标,通过实施“2106”计划(“2”即两大基础工程,“10”即十项重点工程,“6”即六项保障措施),初步建成信息资源高度整合的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和以城市运行、公共安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运行和电子政务为应用体系的“数字东城”应用框架,努力实现国际化、现代化数字城区的建设目标。
二、两大基础工程
全面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数字东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实施“光纤入户”。在北京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指导下,引导运营商和用户加快老旧小区光纤入户改造,提高政府、企业和居民的互联网宽带接入能力。重点推进王府井、东二环、雍和科技园、前门商圈、龙潭湖体育产业园等园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实现家庭用户及企业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北京市领先水平,经济功能区企业用户可达到10G以上。
建设“无线东城”。鼓励电信运营商在辖区部署新一代无线宽带网络,逐步实现在公共场所面向公众提供免费无线宽带基本接入服务,打造“无线东城”。推动3G移动技术在社会服务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支持广电运营商部署移动电视网络,争取“三网融合”试点,推进“三网融合”应用。到2015年,实现10个以上公共场所的无线宽带免费接入。
提升政务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和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加快政务网络改造,提升政务网络传输能力,以需求应用为导向,实现政务网络的高速互联。加强信息安全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完善政务信息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基于公共设施的网络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全区数据中心的异地容灾备份系统等应急处置设施,研究中心机房运行维护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政务网络接入带宽可完全满足应用需求。
(二)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工程
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结合国家数字城市地理信息空间框架试点工作,完善东城空间地理、人口、经济、基本单位等数据库和主题应用数据库。加大政务信息和社会信息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适度集中、高度共享的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在国家和北京市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东城区公共基础数据开发利用规则,建立公共基础数据采集、共享、交换、维护、储存、利用和发布规范。加快公共基础数据目录体系、交换体系建设,推进信息共享与应用。到2015年,基本建成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三、十项重点工程
以“数字东城”应用框架为主线,重点以城市运行管理、公共服务为重点,实施以下十项重点工程。
(一)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程
深化网格化城市管理理念,拓展网格化管理内涵,延伸网格化管理领域,继承发展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先进信息技术和网格化理念应用于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之中,全面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全区适度普惠型社会发展。在现有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基础上,研究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标准,建立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采用物联网等新技术,采集基础信息,将人、地、物、事、组织、服务资源、管理项目等纳入工作网格之中,实现对区、街、社区、工作网格的“四级服务管理”。
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实现社区工作网格内社会人群、资源等要素的精细化服务管理。完善全区就业服务网络,促进工作网格内低保、就业、扶贫等帮扶指导。推进社保卡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对接,逐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信箱”、“网上建议”等群众反映问题、监督城市管理的网络沟通渠道。
构建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安全监管新体系。加强和规范街道、社区等重点地区图像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监控设施无线化,不断提高图像监控覆盖率和功能。推进图像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实现城市管理、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可视、可分析、可预警。推广社会化监看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图像信息系统安全防范作用。探索图像智能分析技术在人物、车辆、可疑物体识别以及客流统计等领域的应用,提高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开展“电梯卫士”试点,研究推广有毒有害气体探测警报系统应用。
增强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综合执法功能。建立综合执法协调机制,整合城管、公安、消防、卫生、工商、园林等部门资源,实现综合执法与工作网格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常态性、综合性主动执法新机制。
到2015年,全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整体运行有效,形成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二)“数字文化”特色工程
建立东城特色文化虚拟体验与展示平台。以“文化强区”理念为指导,创新文化资源挖掘、传承、利用的体制机制,建立东城特色文化虚拟体验与展示平台,打造北京世界城市“文化名片”。以平台为依托,整合挖掘皇城、戏剧、中医药、民俗文化等“文化金矿”,以多媒体方式实现东城文化的虚拟化、网络化展现与传播,增强东城文化资源影响力。建设一批具有三维、四维效果的文化剧场、文化会馆,加速推进文化交流与发展。打造一批信息科技含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文化精品和活动品牌,促进东城文化向世界传播。到2015年,初步建成东城特色文化虚拟体验与展示平台。
(三)“数字商业”品牌工程
建立“数字王府井”服务平台。整合王府井地区商贸企业信息资源,打造空中王府井品牌,为王府井地区商家提供商品展示、商业活动等的信息发布渠道。研究探索王府井电子商务实
现途径。到2015年,建成“数字王府井”服务平台。
建立“网上前门”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前门商家、社会组织等资源,建立集娱乐购物、在线支付等为一体的“网上前门”综合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个性化的消费信息与服务,提升前门商圈旅游、文化和商业品牌。到2015年,初步建成“网上前门”综合服务平台。优化重点商业街区交通停车环境。改造现有王府井地区停车诱导系统并推广到前门商圈。利用物联网、三维等信息技术,建立动态、交互式智能停车服务系统,为公众提供实时、便捷的车位信息查询服务,以及王府井和前门商圈公交换乘、自驾车路线指南服务。到2015年,智能停车服务系统覆盖王府井和前门商圈停车场。
(四)“数字产业”科技工程
建设“数字雍和科技园”。搭建雍和园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为管理部门提供招商引资等信息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对外宣传、展示和信息交流等信息服务,吸引并培育一批IT服务企业入驻园区,促进园区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建立雍和园版权交易服务平台,以建设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为契机,不断完善文化产品交易和展示服务体系,加快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流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完善雍和园版权交易服务平台功能,为版权相关方提供数字内容存储、加工、分发、检索、展示等服务,提升版权交易流程管理水平。启动建设雍和园版权电子商务平台,为各类版权机构和个人提供版权电子商务服务。研究建立版权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制止盗版侵权行为,为版权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到2015年,版权电子商务平台启动运营。
建设“数字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建立龙潭湖体育产业公共服务网,为企业提供宣传展示、信息交流等功能,为管理部门提供园区品牌宣传和招商引资服务,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龙潭湖体育产业公共服务网启动运营。
建立工艺美术数字设计与产业促进平台。整合产业相关资源,为工业美术设计、生产、销售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促进工艺美术产业模式创新升级,提升工艺美术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初步建成工艺美术数字设计与产业促进平台。
(五)“数字旅游”服务工程
搭建东城旅游综合服务平台。统筹整合全区旅游资源,搭建东城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以最具东城特色的故宫、天坛、前门、国子监、钟鼓楼、四合院等文化旅游资源为核心,通过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向游客提供多语言的东城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等信息服务。推广普及无线讲解系统,为游客提供方便的旅游讲解服务。强化平台的虚拟体验功能,利用虚拟现实等多媒体技术,通过3G移动终端、景点体验中心等方式为游客提供“网上逛东城”服务。推动旅游服务的信息化,提高电子票务、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到2015年,初步建成东城旅游综合服务平台。
(六)“数字监测”绿色工程
推进楼宇经济监测系统应用。整合工商、统计、国地税等各部门信息资源,统一数据口径,定期采集全区楼宇空间、企业税收、从业人员等动态信息,形成统一的楼宇经济数据采集源。到2015年,楼宇经济监测系统覆盖东城区主要商务楼宇。
建立动态指标监测系统。定期采集经济指标,并进行智能化数据分析和预警预测,为区领导掌控全区经济动态、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支持。到2015年,动态指标监测系统覆盖主要经济指标。
启动能耗监测试点。建立能源在线监测平台,采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时监测商务楼宇重点用能单位的空调、暖气、热水、照明等设备的耗能状况,引导楼宇业主和用能单位进行节能改造,推进“绿色东城”建设。到2015年,逐步实现对区属2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能耗的动态监测。
(七)“数字社区”试点工程
推进“数字安全社区”建设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小区建立防盗报警、保安巡更、出入控制、紧急报警、模拟显示等安全防范系统,全面夯实社区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数字宜居社区”建设试点,鼓励有需求的社区建立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居民在公共事业缴费、家政服务等方面提供便利;利用液晶显示屏等信息化手段,为居民提供社区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等信息;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创新开展群众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开展“数字服务社区”试点,将网格化管理模式延伸到社区,统一社区人口、房屋等信息的采集、更新、维护,以及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类服务,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水平。推进社区服务助老试点,整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资源,建立社区服务助老平台,统筹管理有关居家养老(助残)服务,构建以家庭为基础、以网格为纽带、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助残)保障服务体系。开展“数字家庭”试点,鼓励有需求的家庭构建家庭局域网,实现对家用电器的远程控制;鼓励建立家庭安防系统,通过移动终端实时监控家庭现场环境,保障家居和家人安全。到2015年前,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和家庭开展“数字安全社区”、“数字宜居社区”、“数字服务社区”、社区服务助老和“数字家庭”试点。
(八)“数字教育”提升工程
提升教育网接入能力。推动教育网延伸至社区、家庭和公共场所。积极与广电、电信运营商合作,提供交互式、移动式数字电视和互联网教育培训服务。
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深化学区化管理理念,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建立学校设施设备资源、课程资源、人力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全区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共享、评价和奖励机制,鼓励区内外优秀教师向平台提供课件、教案、论文、试卷、教学视频等优质资源,丰富“学习e网通”教育内容。
搭建面向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和市民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探索建立教师网络研修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和教育系统电子政务服务体系等,促进“学习型城区”建设。
到2015年,全区中小学生可通过“学习e网通”进行全时空学习,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九)“数字健康”惠民工程
搭建居民健康服务平台。建立居民健康服务系统,提供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等信息服务。在“健康之家”设立健康电子小屋,为居民提供自助体检、个人健康信息查询和结果打印等服务。建立社区卫生互动交流平台,鼓励居民参与自我健康管理,倡导“我的健康我做主”。到2015年,建成30家健康电子小屋。
普及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应用范围,提高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推进社区卫生信息资源的挖掘与应用,提高决策支持、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鼓励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加快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开发中医药信息资源,构建中医药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中医药服务普惠居民。到2015年,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覆盖全区居民。
建设东直门全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实现分时段预约挂号、智能分诊、远程医疗会诊等功能,开展电子病历应用试点。到2015年,初步建成东直门全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十)“数字政务”强政工程
构建新一代协同办公平台。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机关统一的协同办公平台,实现“一站式、一体化”电子政务办公。梳理、整合各部门业务流程和办理事项,实现各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扩大各部门信息交换和共享范围,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整合领导所需信息,为领导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辅助领导监督与管理。深入挖掘各类信息,为领导掌握全区事务和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持。建立电子签章系统,实现电子公文在线签章。建设移动电子政务系统,满足公务人员移动办公需要。升级改造政务
视频会议系统,满足政务会议和应急指挥工作的需要。到2015年,电子政务覆盖全区各部门和公务人员。
建立网上监察综合平台。围绕重点业务监督和政府绩效管理,建立网上监察系统,将行政审批、政务公开、折子工程等10项重点业务纳入监察范围。将网上监察与各部门业务系统对接,实现对业务办理全流程的实时监控、预警和纠错。按照行政绩效量化标准,自动评估业务办理情况。利用互联网,公开行政权力,发布监察评估结果。建立政府绩效管理系统。梳理各部门业务流程,量化各项业务工作,制定工作考核标准,对各部门、公务人员的绩效进行科学、量化的考核评估,促进政府工作规范化、透明化。到2015年,绩效管理覆盖全区相关部门和公务人员。
建设人才公共信息平台,升级改造“王府井人才港”,强化政策宣传、招聘服务、人才培训等各项功能。整合全区人才信息资源,建立政府主导,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人才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完善涵盖各支人才队伍的人才信息数据库。加强重点产业及教育卫生等人才存量与流量的统计与监测,定期研究、发布东城区人才资源发展报告和紧缺人才目录,为区委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信息服务。积极与专业机构合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采取“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运作”的模式,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公共服务平台”,集聚政府、高校和企业三大资源,整合拓展人才引进、人才孵化、全日制研究生联合培养、在职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功能,促进全区重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发展。到2015年,建成“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四、六项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体系建设
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数字东城”建设的统一领导,强化区信息办的统筹、管理、协调、监督等职能,拓展信息中心的业务服务职能,研究建立区信息办下多中心的业务支撑体系。区属各部门建立、完善信息化工作机构,确定主管领导和工作部门,明确职责、分解任务。完善区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探索政府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和中高技术人员聘任机制,确保行动计划全面落实。
(二)完善规范制度,有序推进建设
按照国家和北京市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规范,完善信息化建设各项规范制度,保障“数字东城”建设的积极有序推进。以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统一管理为原则,统筹建设机房、网络、安全等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建立健全信息采集、登记、备案、保管、共享、发布、安全、保密等方面的规范制度。加强全区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统一部署,做好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解决方案。完善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管理以及监理、政府采购、备案等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化行政执法。
(三)制定政策措施,优化建设环境
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导相结合、政府投入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政府投入、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化投资模式。积极争取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支持。研究制定“数字东城”建设的鼓励促进政策,对具有公益性的社会投资项目提供场地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对“数字东城”建设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奖励。每年设立8000万元“数字东城”专项资金,作为电子政务项目、公益项目的投入资金和社会项目的引导资金。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数字东城氛围
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使用、引进等制度,完善各部门信息化岗位设置和管理机制。积极引进复合型、实用型信息化人才。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专业技术队伍培训,开展面向公众的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和科普活动,全面提高东城居民的信息能力。以信息化应用现场会、成果展示会等为载体,开展“数字东城”建设主题宣传活动,调动公众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建立“数字生活”体验中心,让公众亲身感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渠道,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数字东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强化绩效考核,确保取得实效
将“数字东城”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列入“折子工程”并逐条落实。建立行动计划落实的调度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研究制定科学、可行、量化的信息化发展指数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进度、质量、效果等进行评价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六)制定发展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
制定东城区“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将“数字东城”建设纳入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年),把信息服务、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数字东城”建设中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信息化建设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把东城区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国际闻名的数字城区。附件:“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0—2015年)名词解释
1.“两新四化”:《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提出的对东城未来20年的发展战略,即:“打造文化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发展高端化、公共服务优质化、城市运行智能化、区域发展均衡化。”
2.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东城区作为北京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提出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即:以社区为单元,将社区划分为若干工作网格,将一定范围内的人、地、物、事、情、组织等纳入网格,明确责任主体、责任人,构建区、街、社区、工作网格“四级服务管理”平台,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社会服务和管理,建立人性化、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动态化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机制。
3.电梯卫士:通过安装在运行电梯的监控器将数据实时捕捉并传输出去,电梯监控中心可以直接在大屏幕或者以短消息等方式获得电梯的运行实况、维护记录、统计报表等数据,并实现一旦电梯发生故障逐级自动报警的功能。
4.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互相渗透、相互兼容,逐步整合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现阶段三网融合不意味着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是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表现为技术趋向一致,网络层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互相渗透交叉,朝着向人们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目标逐渐交汇,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5.物联网技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物品通过网络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6.数字安全社区:通过为社区建立一系列智能化的安全系统,比如防盗报警、出入控制、模拟显示等安全防范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为社区居民打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7.数字宜居社区:通过为社区配备一系列智能化的配套设施,比如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大型液晶显示屏等,让居民在社区中就能享受到便捷周到的人性化服务,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保障。
8.健康电子小屋:为居民提供血压、心血功能、身高体重、人体脂肪含量等项目的自助体检和结果打印以及个人健康信息查询服务的服务亭。
9.电子签章: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电子签名操作转化为与纸质文件盖章操作相同的可视效果,同时利用电子签名技术保障电子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签名人的不可否认性。
第二篇: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1
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文件
东发〔 2011 〕 14 号
━━━━━━━━━━━━━━━━━━★━━━━━━━━━━━━━━━━━
中共东城区委 东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各街道工委、办事处,区委、区政府各部、委、办、局,各区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各企事业单位:
《“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已经区委常委会第24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东城区委
东城区人民政府
2011年5月27日
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
http://www.xiexiebang.com 信息来源:东城区信息办政务网
字体:【大】【中】【小】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特制定“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的战略目标和“两新四化”发展战略,立足“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总体定位,抓住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发展机遇,以信息化促进区域统筹、融合、均衡发展,按照继承发展、统筹规划、多方参与、惠及全民的原则,以一个基础平台、六大应用体系为“数字东城”应用框架,深化网格化品牌应用,发挥资源优势、突破空间约束,以创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为先导,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重点应用突破,营造世界一流的数字城市环境,提升东城区的发展潜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建设目标
到2015年,以建设“数字东城”应用框架为目标,通过实施“2106”计划(“2”即两大基础工程,“10”即十项重点工程,“6”即六项保障措施),初步建成信息资源高度整合的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和以城市运行、公共安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运行和电子政务为应用体系的“数字东城”应用框架,努力实现国际化、现代化数字城区的建设目标。
二、两大基础工程
全面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数字东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实施“光纤入户”。在北京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指导下,引导运营商和用户加快老旧小区光纤入户改造,提高政府、企业和居民的互联网宽带接入能力。重点推进王府井、东二环、雍和科技园、前门商圈、龙潭湖体育产业园等园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实现家庭用户及企业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北京市领先水平,经济功能区企业用户可达到10G以上。
建设“无线东城”。鼓励电信运营商在辖区部署新一代无线宽带网络,逐步实现在公共场所面向公众提供免费无线宽带基本接入服务,打造“无线东城”。推动3G移动技术在社会服务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支持广电运营商部署移动电视网络,争取“三网融合”试点,推进“三网融合”应用。到2015年,实现10个以上公共场所的无线宽带免费接入。
提升政务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和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加快政务网络改造,提升政务网络传输能力,以需求应用为导向,实现政务网络的高速互联。加强信息安全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完善政务信息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基于公共设施的网络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全区数据中心的异地容灾备份系统等应急处置设施,研究中心机房运行维护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政务网络接入带宽可完全满足应用需求。
(二)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工程
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结合国家数字城市地理信息空间框架试点工作,完善东城空间地理、人口、经济、基本单位等数据库和主题应用数据库。加大政务信息和社会信息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适度集中、高度共享的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在国家和北京市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东城区公共基础数据开发利用规则,建立公共基础数据采集、共享、交换、维护、储存、利用和发布规范。加快公共基础数据目录体系、交换体系建设,推进信息共享与应用。到2015年,基本建成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三、十项重点工程
以“数字东城”应用框架为主线,重点以城市运行管理、公共服务为重点,实施以下十项重点工程。
(一)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程
深化网格化城市管理理念,拓展网格化管理内涵,延伸网格化管理领域,继承发展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先进信息技术和网格化理念应用于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之中,全面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全区适度普惠型社会发展。在现有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基础上,研究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标准,建立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采用物联网等新技术,采集基础信息,将人、地、物、事、组织、服务资源、管理项目等纳入工作网格之中,实现对区、街、社区、工作网格的“四级服务管理”。
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实现社区工作网格内社会人群、资源等要素的精细化服务管理。完善全区就业服务网络,促进工作网格内低保、就业、扶贫等帮扶指导。推进社保卡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对接,逐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信箱”、“网上建议”等群众反映问题、监督城市管理的网络沟通渠道。
构建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安全监管新体系。加强和规范街道、社区等重点地区图像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监控设施无线化,不断提高图像监控覆盖率和功能。推进图像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实现城市管理、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可视、可分析、可预警。推广社会化监看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图像信息系统安全防范作用。探索图像智能分析技术在人物、车辆、可疑物体识别以及客流统计等领域的应用,提高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开展“电梯卫士”试点,研究推广有毒有害气体探测警报系统应用。
增强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综合执法功能。建立综合执法协调机制,整合城管、公安、消防、卫生、工商、园林等部门资源,实现综合执法与工作网格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常态性、综合性主动执法新机制。
到2015年,全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整体运行有效,形成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二)“数字文化”特色工程
建立东城特色文化虚拟体验与展示平台。以“文化强区”理念为指导,创新文化资源挖掘、传承、利用的体制机制,建立东城特色文化虚拟体验与展示平台,打造北京世界城市“文化名片”。以平台为依托,整合挖掘皇城、戏剧、中医药、民俗文化等“文化金矿”,以多媒体方式实现东城文化的虚拟化、网络化展现与传播,增强东城文化资源影响力。建设一批具有三维、四维效果的文化剧场、文化会馆,加速推进文化交流与发展。打造一批信息科技含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文化精品和活动品牌,促进东城文化向世界传播。到2015年,初步建成东城特色文化虚拟体验与展示平台。
(三)“数字商业”品牌工程
建立“数字王府井”服务平台。整合王府井地区商贸企业信息资源,打造空中王府井品牌,为王府井地区商家提供商品展示、商业活动等的信息发布渠道。研究探索王府井电子商务实现途径。到2015年,建成“数字王府井”服务平台。
建立“网上前门”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前门商家、社会组织等资源,建立集娱乐购物、在线支付等为一体的“网上前门”综合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个性化的消费信息与服务,提升前门商圈旅游、文化和商业品牌。到2015年,初步建成“网上前门”综合服务平台。
优化重点商业街区交通停车环境。改造现有王府井地区停车诱导系统并推广到前门商圈。利用物联网、三维等信息技术,建立动态、交互式智能停车服务系统,为公众提供实时、便捷的车位信息查询服务,以及王府井和前门商圈公交换乘、自驾车路线指南服务。到2015年,智能停车服务系统覆盖王府井和前门商圈停车场。
(四)“数字产业”科技工程
建设“数字雍和科技园”。搭建雍和园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为管理部门提供招商引资等信息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对外宣传、展示和信息交流等信息服务,吸引并培育一批IT服务企业入驻园区,促进园区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建立雍和园版权交易服务平台,以建设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为契机,不断完善文化产品交易和展示服务体系,加快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流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完善雍和园版权交易服务平台功能,为版权相关方提供数字内容存储、加工、分发、检索、展示等服务,提升版权交易流程管理水平。启动建设雍和园版权电子商务平台,为各类版权机构和个人提供版权电子商务服务。研究建立版权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制止盗版侵权行为,为版权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到2015年,版权电子商务平台启动运营。
建设“数字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建立龙潭湖体育产业公共服务网,为企业提供宣传展示、信息交流等功能,为管理部门提供园区品牌宣传和招商引资服务,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龙潭湖体育产业公共服务网启动运营。
建立工艺美术数字设计与产业促进平台。整合产业相关资源,为工业美术设计、生产、销售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促进工艺美术产业模式创新升级,提升工艺美术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初步建成工艺美术数字设计与产业促进平台。
(五)“数字旅游”服务工程
搭建东城旅游综合服务平台。统筹整合全区旅游资源,搭建东城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以最具东城特色的故宫、天坛、前门、国子监、钟鼓楼、四合院等文化旅游资源为核心,通过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向游客提供多语言的东城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等信息服务。推广普及无线讲解系统,为游客提供方便的旅游讲解服务。强化平台的虚拟体验功能,利用虚拟现实等多媒体技术,通过3G移动终端、景点体验中心等方式为游客提供“网上逛东城”服务。推动旅游服务的信息化,提高电子票务、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到2015年,初步建成东城旅游综合服务平台。
(六)“数字监测”绿色工程
推进楼宇经济监测系统应用。整合工商、统计、国地税等各部门信息资源,统一数据口径,定期采集全区楼宇空间、企业税收、从业人员等动态信息,形成统一的楼宇经济数据采集源。到2015年,楼宇经济监测系统覆盖东城区主要商务楼宇。
建立动态指标监测系统。定期采集经济指标,并进行智能化数据分析和预警预测,为区领导掌控全区经济动态、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支持。到2015年,动态指标监测系统覆盖主要经济指标。
启动能耗监测试点。建立能源在线监测平台,采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时监测商务楼宇重点用能单位的空调、暖气、热水、照明等设备的耗能状况,引导楼宇业主和用能单位进行节能改造,推进“绿色东城”建设。到2015年,逐步实现对区属2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能耗的动态监测。
(七)“数字社区”试点工程
推进“数字安全社区”建设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小区建立防盗报警、保安巡更、出入控制、紧急报警、模拟显示等安全防范系统,全面夯实社区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数字宜居社区”建设试点,鼓励有需求的社区建立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居民在公共事业缴费、家政服务等方面提供便利;利用液晶显示屏等信息化手段,为居民提供社区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等信息;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创新开展群众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开展“数字服务社区”试点,将网格化管理模式延伸到社区,统一社区人口、房屋等信息的采集、更新、维护,以及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类服务,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水平。推进社区服务助老试点,整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资源,建立社区服务助老平台,统筹管理有关居家养老(助残)服务,构建以家庭为基础、以网格为纽带、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助残)保障服务体系。开展“数字家庭”试点,鼓励有需求的家庭构建家庭局域网,实现对家用电器的远程控制;鼓励建立家庭安防系统,通过移动终端实时监控家庭现场环境,保障家居和家人安全。到2015年前,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和家庭开展“数字安全社区”、“数字宜居社区”、“数字服务社区”、社区服务助老和“数字家庭”试点。
(八)“数字教育”提升工程
提升教育网接入能力。推动教育网延伸至社区、家庭和公共场所。积极与广电、电信运营商合作,提供交互式、移动式数字电视和互联网教育培训服务。
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深化学区化管理理念,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建立学校设施设备资源、课程资源、人力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全区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共享、评价和奖励机制,鼓励区内外优秀教师向平台提供课件、教案、论文、试卷、教学视频等优质资源,丰富“学习e网通”教育内容。
搭建面向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和市民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探索建立教师网络研修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和教育系统电子政务服务体系等,促进“学习型城区”建设。
到2015年,全区中小学生可通过“学习e网通”进行全时空学习,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九)“数字健康”惠民工程
搭建居民健康服务平台。建立居民健康服务系统,提供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等信息服务。在“健康之家”设立健康电子小屋,为居民提供自助体检、个人健康信息查询和结果打印等服务。建立社区卫生互动交流平台,鼓励居民参与自我健康管理,倡导“我的健康我做主”。到2015年,建成30家健康电子小屋。
普及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应用范围,提高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推进社区卫生信息资源的挖掘与应用,提高决策支持、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鼓励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加快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开发中医药信息资源,构建中医药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中医药服务普惠居民。到2015年,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覆盖全区居民。
建设东直门全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实现分时段预约挂号、智能分诊、远程医疗会诊等功能,开展电子病历应用试点。到2015年,初步建成东直门全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十)“数字政务”强政工程
构建新一代协同办公平台。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机关统一的协同办公平台,实现“一站式、一体化”电子政务办公。梳理、整合各部门业务流程和办理事项,实现各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扩大各部门信息交换和共享范围,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整合领导所需信息,为领导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辅助领导监督与管理。深入挖掘各类信息,为领导掌握全区事务和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持。建立电子签章系统,实现电子公文在线签章。建设移动电子政务系统,满足公务人员移动办公需要。升级改造政务视频会议系统,满足政务会议和应急指挥工作的需要。到2015年,电子政务覆盖全区各部门和公务人员。
建立网上监察综合平台。围绕重点业务监督和政府绩效管理,建立网上监察系统,将行政审批、政务公开、折子工程等10项重点业务纳入监察范围。将网上监察与各部门业务系统对接,实现对业务办理全流程的实时监控、预警和纠错。按照行政绩效量化标准,自动评估业务办理情况。利用互联网,公开行政权力,发布监察评估结果。建立政府绩效管理系统。梳理各部门业务流程,量化各项业务工作,制定工作考核标准,对各部门、公务人员的绩效进行科学、量化的考核评估,促进政府工作规范化、透明化。到2015年,绩效管理覆盖全区相关部门和公务人员。
建设人才公共信息平台,升级改造“王府井人才港”,强化政策宣传、招聘服务、人才培训等各项功能。整合全区人才信息资源,建立政府主导,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人才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完善涵盖各支人才队伍的人才信息数据库。加强重点产业及教育卫生等人才存量与流量的统计与监测,定期研究、发布东城区人才资源发展报告和紧缺人才目录,为区委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信息服务。积极与专业机构合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采取“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运作”的模式,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公共服务平台”,集聚政府、高校和企业三大资源,整合拓展人才引进、人才孵化、全日制研究生联合培养、在职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功能,促进全区重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发展。到2015年,建成“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四、六项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体系建设
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数字东城”建设的统一领导,强化区信息办的统筹、管理、协调、监督等职能,拓展信息中心的业务服务职能,研究建立区信息办下多中心的业务支撑体系。区属各部门建立、完善信息化工作机构,确定主管领导和工作部门,明确职责、分解任务。完善区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探索政府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和中高技术人员聘任机制,确保行动计划全面落实。
(二)完善规范制度,有序推进建设
按照国家和北京市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规范,完善信息化建设各项规范制度,保障“数字东城”建设的积极有序推进。以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统一管理为原则,统筹建设机房、网络、安全等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建立健全信息采集、登记、备案、保管、共享、发布、安全、保密等方面的规范制度。加强全区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统一部署,做好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解决方案。完善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管理以及监理、政府采购、备案等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化行政执法。
(三)制定政策措施,优化建设环境
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导相结合、政府投入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政府投入、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化投资模式。积极争取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支持。研究制定“数字东城”建设的鼓励促进政策,对具有公益性的社会投资项目提供场地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对“数字东城”建设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奖励。每年设立8000万元“数字东城”专项资金,作为电子政务项目、公益项目的投入资金和社会项目的引导资金。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数字东城氛围
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使用、引进等制度,完善各部门信息化岗位设置和管理机制。积极引进复合型、实用型信息化人才。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专业技术队伍培训,开展面向公众的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和科普活动,全面提高东城居民的信息能力。以信息化应用现场会、成果展示会等为载体,开展“数字东城”建设主题宣传活动,调动公众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数字生活”体验中心,让公众亲身感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渠道,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数字东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强化绩效考核,确保取得实效
将“数字东城”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列入“折子工程”并逐条落实。建立行动计划落实的调度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研究制定科学、可行、量化的信息化发展指数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进度、质量、效果等进行评价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六)制定发展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
制定东城区“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将“数字东城”建设纳入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年),把信息服务、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数字东城”建设中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信息化建设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把东城区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国际闻名的数字城区。
附件:“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0—2015年)名词解释
1.“两新四化”:《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提出的对东城未来20年的发展战略,即:“打造文化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发展高端化、公共服务优质化、城市运行智能化、区域发展均衡化。”
2.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东城区作为北京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提出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即:以社区为单元,将社区划分为若干工作网格,将一定范围内的人、地、物、事、情、组织等纳入网格,明确责任主体、责任人,构建区、街、社区、工作网格“四级服务管理”平台,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社会服务和管理,建立人性化、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动态化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机制。
3.电梯卫士:通过安装在运行电梯的监控器将数据实时捕捉并传输出去,电梯监控中心可以直接在大屏幕或者以短消息等方式获得电梯的运行实况、维护记录、统计报表等数据,并实现一旦电梯发生故障逐级自动报警的功能。
4.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互相渗透、相互兼容,逐步整合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现阶段三网融合不意味着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是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表现为技术趋向一致,网络层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互相渗透交叉,朝着向人们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目标逐渐交汇,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5.物联网技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物品通过网络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6.数字安全社区:通过为社区建立一系列智能化的安全系统,比如防盗报警、出入控制、模拟显示等安全防范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为社区居民打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7.数字宜居社区:通过为社区配备一系列智能化的配套设施,比如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大型液晶显示屏等,让居民在社区中就能享受到便捷周到的人性化服务,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保障。
8.健康电子小屋:为居民提供血压、心血功能、身高体重、人体脂肪含量等项目的自助体检和结果打印以及个人健康信息查询服务的服务亭。
9.电子签章: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电子签名操作转化为与纸质文件盖章操作相同的可视效果,同时利用电子签名技术保障电子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签名人的不可否认性。
第三篇:关于做好数字东城
关于做好“数字东城”国资委分站点
网站内容更新工作的通知
近日, “数字东城”国资委分站点正式对外开通。为了做好我委的政务公开工作,更好的发挥网站作用,现就网站内容更新工作通知如下:
一、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由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
二、网站内容更新的主要内容及时限
单位联系方式、机构人员以及办事指南等栏目,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更新;动态信息栏目,视本委工作情况适时更新。
三、网站信息发布的审批
通过网站发布信息要履行审批手续。工作动态类信息由主管领导签批;以本委名义对外发布通知公告须经主要领导审核同意后方可对外发布。
四、几点要求
1.各科室要提高对政务公开工作的认识,鼓励信息上网,利用网站为做好国资监管工作,树立国资委服务型政府形象服务。
2.为保证网站内容更新,每位干部全年拟写信息不少于2篇,科室每月上报信息不少于1篇。科室负责人要做好上网信息的把关工作。
3.各科室应积极参与网站建设,与科室职能相关信息发生变化、调整时,应及时通知办公室,配合办公室不断充实和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保证网站稳定运行。
办公室
第四篇:数字东城行动计划
“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文件
东发〔 2011 〕 14 号
━━━━━━━━━━━━━━━━━━★━━━━━━━━━━━━━━━━━
中共东城区委 东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各街道工委、办事处,区委、区政府各部、委、办、局,各区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各企事业单位:
《“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已经区委常委会第24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东城区委
东城区人民政府
2011年5月27日
“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特制定“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的战略目标和“两新四化”发展战略,立足“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总体定位,抓住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发展机遇,以信息化促进区域统筹、融合、均衡发展,按照继承发展、统筹规划、多方参与、惠及全民的原则,以一个基础平台、六大应用体系为“数字东城”应用框架,深化网格化品牌应用,发挥资源优势、突破空间约束,以创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为先导,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重点应用突破,营造世界一流的数字城市环境,提升东城区的发展潜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建设目标
到2015年,以建设“数字东城”应用框架为目标,通过实施“2106”计划(“2”即两大基础工程,“10”即十项重点工程,“6”即六项保障措施),初步建成信息资源高度整合的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和以城市运行、公共安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运行和电子政务为应用体系的“数字东城”应用框架,努力实现国际化、现代化数字城区的建设目标。
“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二、两大基础工程
全面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数字东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实施“光纤入户”。在北京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指导下,引导运营商和用户加快老旧小区光纤入户改造,提高政府、企业和居民的互联网宽带接入能力。重点推进王府井、东二环、雍和科技园、前门商圈、龙潭湖体育产业园等园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实现家庭用户及企业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北京市领先水平,经济功能区企业用户可达到10G以上。
建设“无线东城”。鼓励电信运营商在辖区部署新一代无线宽带网络,逐步实现在公共场所面向公众提供免费无线宽带基本接入服务,打造“无线东城”。推动3G移动技术在社会服务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支持广电运营商部署移动电视网络,争取“三网融合”试点,推进“三网融合”应用。到2015年,实现10个以上公共场所的无线宽带免费接入。
提升政务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和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加快政务网络改造,提升政务网络传输能力,以需求应用为导向,实现政务网络的高速互联。加强信息安全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完善政务信息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基于公共设施的网络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全区数据中心的异地容灾备份系统等应急处置设施,研究中心机房运行维护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政务网络接入带宽可完全满足应用需求。
(二)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工程
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结合国家数字城市地理信息空间框架试点工作,完善东城空间地理、人口、经济、基本单位等数据库和主题应用数据库。加大政务信息和社会信息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适度集中、高度共享的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在国家和北京市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东城区公共基础数据开发利用规则,建立公共基础数据采集、共享、交换、维护、储存、利用和发布规范。加快公共基础数据目录体系、交换体系建设,推进信息共享与应用。到2015年,基本建成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三、十项重点工程
以“数字东城”应用框架为主线,重点以城市运行管理、公共服务为重点,实施以下十项重点工程。
(一)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程
深化网格化城市管理理念,拓展网格化管理内涵,延伸网格化管理领域,继承发展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先进信息技术和网格化理念应用于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之中,全面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全区适度普惠型社会发展。在现有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基础上,研究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标准,建立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采用物联网等新技术,采集基础信息,将人、地、物、事、组织、服务资源、管理项目等纳入工作网格之中,实现对区、街、社区、工作网格的“四级服务管理”。
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实现社区工作网格内社会人群、资源等要素的精细化服务管理。完善全区就业服务网络,促进工作网格内低保、就业、扶贫等帮扶指导。推进社保卡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对接,逐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信箱”、“网上建议”等群众反映问题、监督城市管理的网络沟通渠道。
构建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安全监管新体系。加强和规范街道、社区等重点地区图像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监控设施无线化,不断提高图像监控覆盖率和功能。推进图像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实现城市管理、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可视、可分析、可预警。推广社会化监看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图像信息系统安全防范作用。探索图像智能分析技术在人物、车辆、可疑物体识别以及客流统计等领域的应用,提高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开展“电梯卫士”试点,研究推广有毒有害气体探测警报系统应用。
增强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综合执法功能。建立综合执法协调机制,整合城管、公安、消防、卫生、工商、园林等部门资源,实现综合执法与工作网格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常态性、综合性主动执法新机制。
到2015年,全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整体运行有效,形成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二)“数字文化”特色工程
建立东城特色文化虚拟体验与展示平台。以“文化强区”理念为指导,创新文化资源挖掘、传承、利用的体制机制,建立东城特色文化虚拟体验与展示平台,打造北京世界城市“文化名片”。以平台为依托,整合挖掘皇城、戏剧、中医药、民俗文化等“文化金矿”,以多媒体方式实现东城文化的虚拟化、网络化展现与传播,增强东城文化资源影响力。建设一批具有三维、四维效果的文化剧场、文化会馆,加速推进文化交流与发展。打造一批信息科技含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文化精品和活动品牌,促进东城文化向世界传播。到2015年,初步建成东城特色文化虚拟体验与展示平台。
(三)“数字商业”品牌工程
建立“数字王府井”服务平台。整合王府井地区商贸企业信息资源,打造空中王府井品牌,为王府井地区商家提供商品展示、商业活动等的信息发布渠道。研究探索王府井电子商务实现途径。到2015年,建成“数字王府井”服务平台。
建立“网上前门”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前门商家、社会组织等资源,建立集娱乐购物、在线支付等为一体的“网上前门”综合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个性化的消费信息与服务,提升前门商圈旅游、文化和商业品牌。到2015年,初步建成“网上前门”综合服务平台。
优化重点商业街区交通停车环境。改造现有王府井地区停车诱导系统并推广到前门商圈。利用物联网、三维等信息技术,建立动态、交互式智能停车服务系统,为公众提供实时、便捷的车位信息查询服务,以及王府井和前门商圈公交换乘、自驾车路线指南服务。到2015年,智能停车服务系统覆盖王府井和前门商圈停车场。
(四)“数字产业”科技工程
建设“数字雍和科技园”。搭建雍和园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为管理部门提供招商引资等信息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对外宣传、展示和信息交流等信息服务,吸引并培育一批IT服务企业入驻园区,促进园区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建立雍和园版权交易服务平台,以建设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为契机,不断完善文化产品交易和展示服务体系,加快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流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完善雍和园版权交易服务平台功能,为版权相关方提供数字内容存储、加工、分发、检索、展示等服务,提升版权交易流程管理水平。启动建设雍和园版权电子商务平台,为各类版权机构和个人提供版权电子商务服务。研究建立版权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制止盗版侵权行为,为版权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到2015年,版权电子商务平台启动运营。
建设“数字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建立龙潭湖体育产业公共服务网,为企业提供宣传展示、信息交流等功能,为管理部门提供园区品牌宣传和招商引资服务,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龙潭湖体育产业公共服务网启动运营。
建立工艺美术数字设计与产业促进平台。整合产业相关资源,为工业美术设计、生产、销售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促进工艺美术产业模式创新升级,提升工艺美术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初步建成工艺美术数字设计与产业促进平台。
(五)“数字旅游”服务工程
搭建东城旅游综合服务平台。统筹整合全区旅游资源,搭建东城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以最具东城特色的故宫、天坛、前门、国子监、钟鼓楼、四合院等文化旅游资源为核心,通过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向游客提供多语言的东城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等信息服务。推广普及无线讲解系统,为游客提供方便的旅游讲解服务。强化平台的虚拟体验功能,利用虚拟现实等多媒体技术,通过3G移动终端、景点体验中心等方式为游客提供“网上逛东城”服务。推动旅游服务的信息化,提高电子票务、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到2015年,初步建成东城旅游综合服务平台。
(六)“数字监测”绿色工程
推进楼宇经济监测系统应用。整合工商、统计、国地税等各部门信息资源,统一数据口径,定期采集全区楼宇空间、企业税收、从业人员等动态信息,形成统一的楼宇经济数据采集源。到2015年,楼宇经济监测系统覆盖东城区主要商务楼宇。
建立动态指标监测系统。定期采集经济指标,并进行智能化数据分析和预警预测,为区领导掌控全区经济动态、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支持。到2015年,动态指标监测系统覆盖主要经济指标。
启动能耗监测试点。建立能源在线监测平台,采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时监测商务楼宇重点用能单位的空调、暖气、热水、照明等设备的耗能状况,引导楼宇业主和用能单位进行节能改造,推进“绿色东城”建设。到2015年,逐步实现对区属2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能耗的动态监测。
(七)“数字社区”试点工程
推进“数字安全社区”建设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小区建立防盗报警、保安巡更、出入控制、紧急报警、模拟显示等安全防范系统,全面夯实社区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数字宜居社区”建设试点,鼓励有需求的社区建立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居民在公共事业缴费、家政服务等方面提供便利;利用液晶显示屏等信息化手段,为居民提供社区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等信息;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创新开展群众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开展“数字服务社区”试点,将网格化管理模式延伸到社区,统一社区人口、房屋等信息的采集、更新、维护,以及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类服务,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水平。推进社区服务助老试点,整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资源,建立社区服务助老平台,统筹管理有关居家养老(助残)服务,构建以家庭为基础、以网格为纽带、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助残)保障服务体系。开展“数字家庭”试点,鼓励有需求的家庭构建家庭局域网,实现对家用电器的远程控制;鼓励建立家庭安防系统,通过移动终端实时监控家庭现场环境,保障家居和家人安全。到2015年前,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和家庭开展“数字安全社区”、“数字宜居社区”、“数字服务社区”、社区服务助老和“数字家庭”试点。
(八)“数字教育”提升工程
提升教育网接入能力。推动教育网延伸至社区、家庭和公共场所。积极与广电、电信运营商合作,提供交互式、移动式数字电视和互联网教育培训服务。
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深化学区化管理理念,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建立学校设施设备资源、课程资源、人力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全区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共享、评价和奖励机制,鼓励区内外优秀教师向平台提供课件、教案、论文、试卷、教学视频等优质资源,丰富“学习e网通”教育内容。
搭建面向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和市民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探索建立教师网络研修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和教育系统电子政务服务体系等,促进“学习型城区”建设。
到2015年,全区中小学生可通过“学习e网通”进行全时空学习,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九)“数字健康”惠民工程
搭建居民健康服务平台。建立居民健康服务系统,提供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等信息服务。在“健康之家”设立健康电子小屋,为居民提供自助体检、个人健康信息查询和结果打印等服务。建立社区卫生互动交流平台,鼓励居民参与自我健康管理,倡导“我的健康我做主”。到2015年,建成30家健康电子小屋。
普及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应用范围,提高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推进社区卫生信息资源的挖掘与应用,提高决策支持、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鼓励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加快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开发中医药信息资源,构建中医药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中医药服务普惠居民。到2015年,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覆盖全区居民。
建设东直门全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实现分时段预约挂号、智能分诊、远程医疗会诊等功能,开展电子病历应用试点。到2015年,初步建成东直门全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十)“数字政务”强政工程
构建新一代协同办公平台。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机关统一的协同办公平台,实现“一站式、一体化”电子政务办公。梳理、整合各部门业务流程和办理事项,实现各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扩大各部门信息交换和共享范围,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整合领导所需信息,为领导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辅助领导监督与管理。深入挖掘各类信息,为领导掌握全区事务和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持。建立电子签章系统,实现电子公文在线签章。建设移动电子政务系统,满足公务人员移动办公需要。升级改造政务视频会议系统,满足政务会议和应急指挥工作的需要。到2015年,电子政务覆盖全区各部门和公务人员。
建立网上监察综合平台。围绕重点业务监督和政府绩效管理,建立网上监察系统,将行政审批、政务公开、折子工程等10项重点业务纳入监察范围。将网上监察与各部门业务系统对接,实现对业务办理全流程的实时监控、预警和纠错。按照行政绩效量化标准,自动评估业务办理情况。利用互联网,公开行政权力,发布监察评估结果。建立政府绩效管理系统。梳理各部门业务流程,量化各项业务工作,制定工作考核标准,对各部门、公务人员的绩效进行科学、量化的考核评估,促进政府工作规范化、透明化。到2015年,绩效管理覆盖全区相关部门和公务人员。
建设人才公共信息平台,升级改造“王府井人才港”,强化政策宣传、招聘服务、人才培训等各项功能。整合全区人才信息资源,建立政府主导,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人才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完善涵盖各支人才队伍的人才信息数据库。加强重点产业及教育卫生等人才存量与流量的统计与监测,定期研究、发布东城区人才资源发展报告和紧缺人才目录,为区委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信息服务。积极与专业机构合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采取“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运作”的模式,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公共服务平台”,集聚政府、高校和企业三大资源,整合拓展人才引进、人才孵化、全日制研究生联合培养、在职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功能,促进全区重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发展。到2015年,建成“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四、六项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体系建设
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数字东城”建设的统一领导,强化区信息办的统筹、管理、协调、监督等职能,拓展信息中心的业务服务职能,研究建立区信息办下多中心的业务支撑体系。区属各部门建立、完善信息化工作机构,确定主管领导和工作部门,明确职责、分解任务。完善区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探索政府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和中高技术人员聘任机制,确保行动计划全面落实。
(二)完善规范制度,有序推进建设
按照国家和北京市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规范,完善信息化建设各项规范制度,保障“数字东城”建设的积极有序推进。以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统一管理为原则,统筹建设机房、网络、安全等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建立健全信息采集、登记、备案、保管、共享、发布、安全、保密等方面的规范制度。加强全区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统一部署,做好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解决方案。完善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管理以及监理、政府采购、备案等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化行政执法。
(三)制定政策措施,优化建设环境
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导相结合、政府投入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政府投入、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化投资模式。积极争取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支持。研究制定“数字东城”建设的鼓励促进政策,对具有公益性的社会投资项目提供场地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对“数字东城”建设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奖励。每年设立8000万元“数字东城”专项资金,作为电子政务项目、公益项目的投入资金和社会项目的引导资金。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数字东城氛围
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使用、引进等制度,完善各部门信息化岗位设置和管理机制。积极引进复合型、实用型信息化人才。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专业技术队伍培训,开展面向公众的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和科普活动,全面提高东城居民的信息能力。以信息化应用现场会、成果展示会等为载体,开展“数字东城”建设主题宣传活动,调动公众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数字生活”体验中心,让公众亲身感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渠道,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数字东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强化绩效考核,确保取得实效
将“数字东城”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列入“折子工程”并逐条落实。建立行动计划落实的调度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研究制定科学、可行、量化的信息化发展指数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进度、质量、效果等进行评价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六)制定发展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
制定东城区“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将“数字东城”建设纳入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年),把信息服务、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数字东城”建设中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信息化建设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把东城区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国际闻名的数字城区。
附件:“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0—2015年)名词解释
1.“两新四化”:《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提出的对东城未来20年的发展战略,即:“打造文化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发展高端化、公共服务优质化、城市运行智能化、区域发展均衡化。”
2.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东城区作为北京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提出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即:以社区为单元,将社区划分为若干工作网格,将一定范围内的人、地、物、事、情、组织等纳入网格,明确责任主体、责任人,构建区、街、社区、工作网格“四级服务管理”平台,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社会服务和管理,建立人性化、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动态化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机制。
3.电梯卫士:通过安装在运行电梯的监控器将数据实时捕捉并传输出去,电梯监控中心可以直接在大屏幕或者以短消息等方式获得电梯的运行实况、维护记录、统计报表等数据,并实现一旦电梯发生故障逐级自动报警的功能。
4.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互相渗透、相互兼容,逐步整合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现阶段三网融合不意味着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是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表现为技术趋向一致,网络层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互相渗透交叉,朝着向人们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目标逐渐交汇,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5.物联网技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物品通过网络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6.数字安全社区:通过为社区建立一系列智能化的安全系统,比如防盗报警、出入控制、模拟显示等安全防范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为社区居民打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7.数字宜居社区:通过为社区配备一系列智能化的配套设施,比如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大型液晶显示屏等,让居民在社区中就能享受到便捷周到的人性化服务,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保障。
8.健康电子小屋:为居民提供血压、心血功能、身高体重、人体脂肪含量等项目的自助体检和结果打印以及个人健康信息查询服务的服务亭。
9.电子签章: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电子签名操作转化为与纸质文件盖章操作相同的可视效果,同时利用电子签名技术保障电子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签名人的不可否认性。
第五篇:红头文件
G210 G标经部字 [2011] 7号 签发人:何义军
关于G标段项目经理部施工组织设计的报告
G210西乡至镇巴二级公路改建工程J4驻地办:
我项目经理部已完成《G210 G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工作,现向贵办上报。
特此报告!附:《G210 G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原材料试验报告
导线点、水准点复测成果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主题词:G标段 施工组织设计 报告
G210西乡至镇巴公路改建工程G标项目经理部2011年6月16日印发 共印6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