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知识点总结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知识点总结
一、民族关系(西藏、新疆、匈奴)
(一)、西藏
1、唐与吐蕃关系——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及意义【七年级下册 第23页】、2、元: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七下第68页】
3、清:顺治帝册封**;康熙册封**;1727年设驻藏大臣【七下第109页 】 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及意义【八年级下册 第4页】、5、一五计划交通运输业成就——修筑川藏、新藏、青藏三条公路【八下第19页】、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意义【八年级下册第56页】
7、对西藏民主改革,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成为重要牧区【八下第57页】
7、21世纪初修建——青藏铁路
(二)、新疆七上 第82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路线及作用;设立西域都护)七下第22页(唐:设安西都护和北庭都护)、七下第111页(清: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八上第12页(左宗棠收复新疆)
(三)匈奴
七年级上册 第59页(秦:积极防御策略——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北击匈奴)第78-79页【(汉:先和后战——和亲:王昭君出塞(汉元帝)出击: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漠北战役】
(四)民族间友好往来的史实:昭君出塞、金城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
危害:严重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经验教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目的、时间、开始村庄、含义、作用)(八下42页)
【思考题】请你为解决“三农”问题提点合理化建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加强农业投入,减轻人民负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人民劳动积极性)
四、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探索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友好往来;抗击外来侵略)
(一)友好往来史实与作用(1)、开通丝绸之路(七上 第82页)(2)、鉴真东渡日本(七下29页)(3)、玄奘西游《大唐西域记》(七下31页)(4)郑和下西洋(要详细掌握)(七下93—95页)【历史意义】——有利于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强中外友好关系
(二)抗击外来侵略史实与作用(1)戚继光抗倭(七下96页)(2)郑成功收复台湾(七下104页)(3)雅克萨之战(七下105-106页)(4)土尔扈特回归祖国(七下111页)【历史作用】——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的统一以及领土主权完整
三、关注民生 关注“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1、我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
(1)汉朝:汉高祖七上67页 汉文帝 汉景帝(文景之治)
吸收秦亡的教训,减轻徭役兵役赋税;奖励耕作;关心农桑;提倡节俭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七上102页)曹操——垦荒耕田(七上119页)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3)(七下第8页)唐朝: 唐太宗——吸收隋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农业工具——曲辕犁 筒车(4)(七下56页)宋朝:占城稻——越南天下粮仓——苏州、湖州推广棉花种植南宋——经济中心南移完成(5)元朝:(七下68页)元世祖——禁止圈地;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开凿运河(6)明清:(七下115页)引入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棉纺织业发达——江苏、南京(七下124页)徐光启——《农政全书》历史价值:农业百科全书(7)建国后(四次生产关系调整)
第一次:土地改革(起止时间、改革文件及内容、历史意义)(八下12页)第二次:农业合作化运动(原因、起止时间、意义)(八下23-25)第三次: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时间、危害、经验教训)(八下27)
(一)近代前期的探索(1840-1919)
1、洋务运动【(八上28页)口号、代表人物、主要企业、性质、作用】
2、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八上32页)主要内容及影响】
3、辛亥革命【(八上36页)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1912.1.1)、历史意义】
4、新文化运动【(八上40页)代表人物、口号、主阵地、内容(前期:民主与科学 后期:马克思主义)、性质、作用】
(二)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1919-1949)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市,最后夺取城市政权的道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答: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建立第一支革命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长征的性质——战略大转移;局部抗日战争开始——九一八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解放军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
3、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长征的意义;西安事变的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重庆谈判代表人物及签订的文件;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4、重要会议:一大;二大;遵义会议;七大
5、国共两党两次合作、两次分裂(1)第一次合作(1924——1927):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北伐);第一次分裂(1927——1937)中国进入十年内战时期,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也给日本入侵造成可乘之机(2)第二次合作(1937——1945):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分裂(1945-1949)中国进入解放战争时期,最终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迎来了光明的新中国。同时,国民党败退到台湾,造成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分离。
(3)国共两党和与分的启示:合则两利,斗则两害;国共两党应该第三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经济局面:相互促进,互补互利台湾统一的有利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国际威望不断提高;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人心所向台湾统一的不利因素:台独分子或台独势力的干扰;美国等少数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破坏】
6、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不同时期名称的变化: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7)——中国工农红军、红军;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中国人民解放军
(三)建国初三十年的探索(1949-1978)
1、成就:新中国的成立【(八下4页)意义】;土地改革【八下12页(文件及意义,作用)】;抗美援朝【八下7页】;一五计划【八下18页(成就与作用)】;三大改造【八下23页(原因、意义)】;科技【八下90-105页】与外交成就【八下76-84页】
2、失误: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八下27页(失误原因、危害、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八下32页(危害:践踏了民主法治建设;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摧残了教育文化事业)】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1、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情的国富民强的道路——改革开
放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八下38页(内容、作用)】、改革开放【八下42页(对内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的作用)】
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地位【八下48页】(1)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2)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核心问题: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部署
(5)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及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怎样评价邓小平——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今昔对比】明清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国策——使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五、重要的社会改革或变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商鞅变法【(七上38页)时间、在位国君、内容、作用】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七上115页)时间、目的、内容、作用】
3、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八上32页)背景、序幕、领导人、内容、影响、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脱离中国国情;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4、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作用 改革开放如何评价邓小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5、查理·马特改革【(世界史上册28页)内容、作用】
6、日本大化改新【(世界史上册25页)时间、在位统治者、学习对象、内容、作用】明治维新【(世界史上册119-120页)背景、统治者、内容、作用】
7、俄国1861年改革【(世界史上册117页)背景、时间、在位统治者、内容、作用】 【思考题】: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改革前改革后的共同之处?
8、美国罗斯福新政【(世界史下册22页)背景、最大特点、中心措施、作用】
9、苏俄新经济政策【(世界史下册7页)时间、领导人、内容、作用】斯大林模式【(世界史下册9页)时间、形成标志、特点弊端、经验教训】 赫鲁晓夫改革【(世界史下册60页)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世界史下册61-62页)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1、经济全球化【(世界史下册95-97页)含义、形成的原因、具体表现、影响】
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如何应对?【(世界史下册98页)】例举21世纪以来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采取的措施?【2001年承办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八、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57页)
1、建立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3、焚书坑儒
4、修筑长城,北击匈奴
5、修建灵渠 【思考题】如何评价秦始皇
(二)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七上68、69、74、79页)
1、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2、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4、文化上:设立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5、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作用】使汉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四)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七下88-91页)
1、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2、设立锦衣卫东厂特务机构
3、八股取士
4、削藩与迁都北京
(五)清朝君权加强的措施(七下100-111页)
1、设立军机处
2、大兴文字狱
【思考题】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加强思想统治方面的措施是什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加强了思想统治/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不断创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九、大国发展史
六、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三次重大变动
1、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界史下册18页)评价、解体标志】【凡尔赛和约及九国公约的内容】
2、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世界史下册84页)冷战政策的含义、开始标志、冷战的表现(政治、经济、军事)、古巴导弹危机】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世界史下册90页)多极化的作用;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美国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动的科索沃战争及影响】
七、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一)美国发展史
1、独立的美国——独立战争(世上72页)
2、统一的美国——南北战争(世上111页)
3、创新的美国——罗斯福新政(世下22页)
4、发展的美国——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世下48页)
5、霸道的美国——冷战(世下84页);科索沃战争;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6、美国三次科技革命(世上14页、124页;世下102页)
【思考题】美国发展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强大的根本;改革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重视科技教育是发展的保证;要善于抓住机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决策】
(二)日本的发展史
1、大化改新(世上24页)
2、明治维新(世上119页)
3、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世下54页)
4、中日友好交往史实: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鉴真东渡日本(七下29页);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八下82页);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七下29页)
5、日本侵华史实: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八上16页】;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八上20页】;九一八事变【八上70页】;七七事变【八上74页】
6、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加强一个中国的原则;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第二篇: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
历史是中考的一个科目_大家对于历史知识点掌握得怎么样呢_是否掌握了历史科目的答题技巧和知道该注意的事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归纳的内容_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
1.北京人、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到约二十万年_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_但能够直立行走_手发展较快_变得灵活_脑也在缓慢进化。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人用手使用工具劳动_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_叫做旧石器时代。他们还把树枝砍成木棒。石器和木棒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_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用火烧烤食物_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火的使用_提高了原始人类
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_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步_增强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_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_生活很艰苦。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_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_距今约 6000万年。①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_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还种植白菜等_兼有饲养猪狗、渔猎等经济活动。②已经会建造房屋_过着定居的生活。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_称为新石器时代。④制作和使用陶器。⑤半坡遗址反映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3)河姆渡遗址: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_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_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②能建造房屋_建筑结构比较复杂_技术要求很高的干栏式房屋_过定居生活。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_称为新石器时代。④制作和使用陶器。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_饮水比以前方便。⑤河姆渡遗址反映了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4)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
相同点:①都位于大将大海流域;②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③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④都 已会建房;⑤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
不同点: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_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_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②房屋的样式不同_半坡聚落房屋时半池穴式_河姆渡聚房屋时干栏式;③种植物不同_半坡聚落种植粟_河姆渡聚落种 植水稻。
(5)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候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_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_受到尊敬。这一时期_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_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的差别。
(6)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意义: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_改善了生存的环境_扩大了生活环境_提高了生活质量。
2.黄帝的传说:大约 4000多年前_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_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_取得了最后胜利。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_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_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始祖”。
(1)尊黄帝为“人文始祖”的原因:我们尊黄帝为“人文始祖”是因为他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_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源头。
(2)全球化时代中华儿女如何认识黄帝:今天_在全球化的时代_中国正走向世界_黄帝则是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精神旗帜_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力量源泉_是中华儿女认同的文化标志。
(3)大禹治水的方法: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
3.夏朝建立和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夏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_由禹于约公元前 2070 年建立_从此_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_“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_暴虐无道。东方的商部落_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_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 17 世纪初——公元前 11 世纪)。
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_周武王得到姜尚等人的辅佐_强大起来。前 1046年_在牧野之战中_取得胜利。商纣自焚_商朝灭亡。武王伐纣_是我国古代的一次著名战争。商纣也是我国古代一位暴君_曾炮制“炮烙之刑”。
4.西周分封制:周朝建立后_分封了大大小小 71 个小国_有鲁、齐、魏、晋、宋、燕等。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
(1)目的: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_称为“授民授疆土”_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3)诸侯的义务: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_治理诸侯国_保卫周王;定期朝觐、纳贡和服役。
(4)影响/意义/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_巩固了统治_扩大了西周的影响_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_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5.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1)春秋争霸: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从公元前 770 年到前 476年_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_被称为“春秋五霸”。管仲改革_是齐桓首霸的基础_以“尊王攘夷”为号召_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晋楚城濮大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_使得晋文公成为霸主。
(2)战国七雄: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战争而得名。三家分晋(指赵、魏、韩三国)和田氏代齐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并立的局面。著名战例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_其中前260 年的长平之战空前激烈_最为有名。
(3)战国时期政治、外交政策:“合纵连横”
①合纵:齐、楚、燕、赵、魏、韩等六国之间联合抗秦_代表人物:魏国的公孙衍
②连横: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_远交近攻_各个击破_代表人物:秦国的张仪
6.商鞅变法
(1)目的:战国时期_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_发展封建经济_在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秦国 的商鞅变法是其中比较彻底的。
(2)主要内容:(公元前 356 年_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实行变法)
①编制户口_加强刑罚。(五家为一“伍”_十家为一“什”)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④承认土地私有。⑤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⑥统一度量衡。
(3)历史作用:(商鞅:治世不一道_便国不法古)经过商鞅变法_①秦国废除了奴隶制_发展了封建经济_②军队战斗力加强_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_③为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影响/结果:商鞅变法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_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属于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5)对今天改革的启示:①衡量改革是否成功不能以个人得失为标准_而应以改革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标准。所以_商鞅虽然被处死_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_改革还是成功的。②在今天的改革中_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阻力_但是我们也应该像先人们一样_坚定改革的信念并推进改革的进程。③个人的命运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结合在一起_才能体现个人自身价值。
7、百家争鸣、都江堰
(1)春秋战国时期_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_希望人们互助互爱_反对不义战争_支持正义战争。
儒家:孔子-春秋末年鲁国人_儒家的创始人_主要思想是“仁”、“礼”两个部分_提倡“为政从德”_主张以“德”教化人民_以“礼”治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①认为“民贵君轻”_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_实行“仁政”。②还主张不过分捕捞鱼鳖_要按时令进山伐树_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主张环境保护)③提出“春秋无义战”_笼统反对一切战争。
法家: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_著有《韩非子》一书。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_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_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_反对儒家的仁政_认为历史是进步的_后代总要胜过前代。
兵家: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他著的《孙子兵法》_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_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_就出于此书。
(2)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_各国都兴修了水利工程。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_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_灌溉了大片田地_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_变得“水旱从人_不知饥馑”_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_一直造福于人民。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_它代表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_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8.秦兼并六国
(1)背景:战国以来_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_政治上的分裂阻碍了社会发展_统一成为大 势所趋;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公元前260 年_秦在长平大破六国中实力最
强的赵国军队_坑杀赵军 40 万人_长平之战后_六国已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经过:公元前 230-前 221 年_秦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意义/影响、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战争的局面_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_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9.陈胜吴广起义:
(1)时间:公元前 209 年_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农民起义_攻下陈后_建立张楚政权。陈胜“王侯将相_宁有种乎?”_“斩木为兵_揭竿为旗”。
(2)原因:①农民徭役、兵役负担十分沉重;②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二以上;
③秦朝制定了严酷的刑法;(一人犯罪_亲戚、邻里也要被“族诛”、“连坐”)④秦二世重用宦官赵高_统治更加残暴_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3)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_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_ 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 206 年_秦朝被刘邦领导的武装力量推翻了。
10、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_采用“皇帝”称号_自称“始皇帝”_定都咸阳。废分封_立郡县;车同轨_书同文;焚书坑儒
(1)政治: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_总揽一切军政大权。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_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意义: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_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2)经济:①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②统一度量衡。
(3)文化:统一文字_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_以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统一文字的意义:巩固了秦的统一_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4)思想:“焚书坑儒”。危害:钳制人们的思想_摧残了文化_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了莫大的 损失。
秦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1.汉武帝的“大一统”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国制度。
(1)政治上:①重视人才。汉武帝鼓励推荐人才_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②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_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经济上:①统一铸钱。取消地方的铸币权_改由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②盐铁官营。取消地方的盐铁经营权_改由中央实行专卖。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_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_ 排斥其他各家思想。
(4)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_在长安兴办太学_在地方兴办郡国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孔子的儒家学说_从汉武帝开始_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_中央集权空前加强_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西汉经济繁荣_国力雄厚_西 汉进入鼎盛时期。
(5)评价汉武帝:①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_他雄才大略_开拓创新_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_在位期间能够顺应历史潮流_变革图新_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_使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_进入鼎盛时期。②过:汉武帝晚年好大喜 功_连年用兵_国力耗损。
12.张骞通西域
(1)西域地理位置:两汉时期_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_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_ 称为西域。
(2)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年)。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_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_促进了西域的发展。
(3)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意义:张骞出使西域_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_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此后_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_互通商旅。
(4)张骞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忠于祖国_百折不挠_永不言败_开拓进取_好男儿志在四方_不贪图安逸生活的精神_强烈的责任心_坚定的信念_吃苦耐劳的精神。
(5)西汉对西域的统治:公元前 60年_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_管理西域事务_保护往来商旅。这是西域各国(即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从此_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东汉与欧洲的交往:公元 166 年_大秦安敦王朝(罗马帝国)的使臣来东汉_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13.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西汉和西域沟通以后_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_从长安往西_经河西走廊_今新疆境内_运到西亚_再从西亚转运到欧洲_这就是横穿欧亚陆上通道的“丝绸之路”。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_故称丝绸之路_简称丝路。
(2)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这条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渠道。
(3)海上丝绸之路:西汉商人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_即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出发_沿海岸线_从中南半岛南下_绕过马来半岛_穿过马六甲海峡_通往孟加拉湾_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
(4)评价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_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_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5)当今的新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贯通亚欧大陆的洲际铁路。)
14.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_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纸的发明_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了西汉前期的纸_上面绘有地图。
东汉时_宦官蔡伦于 105 年_改进了造纸术_他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造纸原料。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_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
纸的发明的意义:造纸术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_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_对世界文化传播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_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_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15.张仲景和华佗:
(1)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当时连年战乱_疾病流行_为使人民解除病痛_挽救病人的生命_他“勤求古训_博采众方”_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_写成了举世闻名的《伤寒杂病论》。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专著_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张仲景以其卓越的成就_受到后人的尊敬_被称为“医圣”。
(2)华佗:华佗是东汉末年的民间“神医”_他勤奋好学_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科_尤其擅长外科手术。他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麻醉剂“麻沸散”做手术的外科医生_欧洲则是在华佗死后1700年才学会使用麻醉药的。他还创制了一套“五禽戏”_模仿虎、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姿态来锻炼人身体各部位的医疗体操_至今还有许多人学习它_受益良多。
16.《史记》:秦汉时期_史学有很大发展。
(1)作者:司马迁_是汉武帝时的史官。《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
(2)主要内容:《史记》全书 130 篇_52 万多字_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 3000 年的主要史事。
(3)意义(历史定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_它体例完备_史料翔实_叙事简洁_文笔生动。《史记》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_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_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_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_无韵之离骚”。
17.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①在军阀混战中_曹操控制了汉献帝_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②他招贤纳士_重用人才;③实行屯田_实力日益增强。(曹操屯田分“民屯”、“军屯”)
(2)官渡之战:公元 200 年_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在官渡大战。曹军以少胜多_大败袁军_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赤壁之战:公元 208年_曹操率领大军南下_想消灭刘备、孙权_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联军_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_用火攻大败曹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4)三国鼎立:公元 220 年_曹操病死_他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_国号魏_史称曹魏。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_国号汉_史称蜀或蜀汉。222年_孙权也称王(229 年_孙权正式称帝)_国号吴_史称孙吴或东吴_后定都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注意: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_而是东汉末年的。
18.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①自然条件好_江南温暖湿润_土地肥沃。②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_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③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_开垦出大量良田。④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_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①农业:a.修建许多水利工程_开垦出大量良田。b.水稻栽培技术提高_稻米产量大幅度增加。c.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d.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水碓和水磨广泛应用。
②手工业:a.养蚕缫丝技术提高_丝织业水平提高并得到普及。b.冶铸水平很高_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冶铸作坊。③商业:江南交通网形成_商业活跃_不少城市繁荣起来。
(3)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_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江南地区的开发给我们的启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建设者要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_具有不畏辛劳的奉献精神;青年学生需要发愤学__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19.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1)目的/原因: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_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于 494 年_迁都洛阳。
(2)措施/内容:他要求鲜卑贵族采用汉姓_学说汉话_改穿汉服_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3)意义/作用/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_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_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_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4)评价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5)结果:从西晋末年开始_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先后入主中原_建立政权。各族人民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_互相往来_各族差异逐渐模糊_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20.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作者:贾思勰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_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
(2)内容:《齐民要术》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_以及畜牧、捕鱼、食品酿造和加工技术_内容极其丰富_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_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
(3)意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_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中考历史题型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是历史考试中的重要基本题型。它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教材准确而全面的理解。特
别是在素质教育改革,开放性的各种测试中,它集中体现着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水平
【例题】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是
A.农业合作社
B.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制定五年计划
D.对私营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
这是一道最佳型选择题。此题意在考査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我国首创的赎买政策。因此答案选D
【例题】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局面,使世界朝着一体化方向迈出
关键一步的是
A.西欧城市的兴起
B.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
C.欧洲文艺复兴
D.新航路的开辟
这是一道判断型选择题。此题意在考査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分析各选项ABC都与世界
一体化无关,而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了一个整体,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增多了,因此答案
例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
A.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C.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
D.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是一道逆向型选择题。此题可用直选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
响,因此答案选A
【例题】某学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根据所
学知识,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是
A.瑞金一遵义一吴起镇一安顺场
B.瑞金一安顺场一遵义一吴起镇
C.瑞金一遵义一安顺场一吴起镇
D.瑞金一吴起镇一安顺场一遵义
这是一道排序型选择题。此题可用首尾结合法,先排除AD.遵义会议在强渡大渡河之前,因
此答案只能选C
二、辨别正误题
辨别正误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史实和历史认识作出判断。从类别看,包括史实陈述和历
史评论两类。这类题型答案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非正即反。
【例题】《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这道题属历史评论类试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两个条约给中国带来影响的程度作出正确的评
论。很显然在程度上只说“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是不正确的,因为少了“大大”两个字,所以
是错误的,答案应选B
三、图说历史
图说历史题是考察学生技能的一种题型,考察的是学生识图、判断、查找相关信息、观察问
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种题的方法是,首先观察图,分析图的类型,图包括战争形式图、重
要事件示意图、人物图、实物图等。解答这类题型,首先要找出相关信息,其次要把图放在历史的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及答题注意事项
首先是审题。在审题中_要审“求答项”、“限制项”、“中心项”、“提示项”各是什么?还要审每小问后面的_比如是5分,_考生已知道了四点,_么很可能还有第五点。
其次_根据审题的结果_也就是题目的要求_从头脑中_从书本中找到相应的。
第三步是打草稿_打草稿并不是要求写出答案的全部_只要求写出几点_每点用几个字概述_点明即可。
第四步是正式答卷。
第五步是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审题是否正确?(即答案是否合题意)有无错漏之处?有无错别字等。
审题时_首先要注意问题的基本结构、要求范围_包括时间、空间等因素;其次_分析提示语_如试述、简述、概述、阐述、指出、简答等等_围绕设问把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史实、知识点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_每点点到为止_按题目要求不必展开的可省略:又如有说明、证明、解释、评论、评析、你认为等提示语的题目_可依据史实_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对某些观点进行分析、论证_对有比较、对比、区别、、有何异同等提示语的题目_可运用类比法或对比法_通过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比较_得出正确答案。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三篇:中考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中考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祖国境内的的远古居民
1、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1)时间、地点: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云南元谋县。(2)生产: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2、北京人:(1)时间、地点: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2)生产生活状况:会打造器,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3)身体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3、山顶洞人:(1)时间:生活年代距今约18000年。(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里。(3)生产生活状况:会打造石器,己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进入氏族社会。(4)身体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
(1)时间、地点: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2)工具:使用磨制石器、耒耜。(3)生产:原始农耕,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4)生活:住干栏式房子,挖掘水井。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地点: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2)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3)生产:原始农耕,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懂得纺线、织布、制衣,制造彩陶。(4)生活:住半地穴式房子,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5)文化;陶器上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三、华夏之祖
1.炎帝和黄帝的传说:(1)黄帝和炎帝: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联盟首领。(2)蚩尤:我国传说中东方部落的首领。(3)涿鹿之战:黄帝、炎帝部落联合战胜蚩尤部落。(4)华夏族:涿鹿之战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 “人文始祖”-——黄帝:传说中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黄帝妻子嫘祖,教妇女养蚕、缫丝。
3.禅让制:尧、舜、禹是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舜、禹采用民主推举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首领,这种方法,历史上叫做“禅让”。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夏、商、西周的兴亡 1.
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政治:相传禹将都城建在阳城。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3)灭亡:夏王桀推行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商国国君汤战胜桀,夏亡。2.
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商朝建立后,曾屡次迁都,直到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此后,商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灭亡:商王纣推行暴政。公元前1046年,周国国君武王伐纣,商朝灭亡。3.
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纣在牧野野大战,商军倒戈,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分封制:①目的:巩固统治。②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 1 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③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疆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国。(3)灭亡: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国人暴动“。公元前711年西周灭亡。二.春秋战国的纷争
1.东周的建立及其历史分期
公元前771年,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春秋争霸
(1)著名霸主,齐桓公、普文公,楚庄王等。(2)齐桓公称霸;普楚争霸。
(3)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候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3、战国七雄
战国初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局面。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战国末期,秦国强大起来。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大战,赵军大败,为秦来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之变革
1.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变革
(1)铁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战国时得到推广。
(2)牛耕:至迟春秋末年己使用,战国时得到进一步推广。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水利:秦蜀郡太守李冰兴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2.政治大变革-——各国变法运动
(1)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典型变法——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影响: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结果: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四、中华文化的勃兴 1.文字的演变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2.青铜制造业——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1)出现:原始社会末期。(2)盛行:商朝、西周。(3)代表作:司母戊鼎。3.活跃的学术思想
(1)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又是个大教育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言论记载在《论语》一书中。(2)百家争鸣:①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②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仁政”治国。③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无为而治”。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改革、法治及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⑤兵家鼻祖孙武著《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1.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
(1)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2)统一的意义: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目的: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统治。
(2)措施: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③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④军事上:反击匈奴,修筑长城。
(3)意义:秦朝首创的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秦末农民战争
(1)秦的暴政:①徭役繁重:修阿房宫、骊山墓等。②赋税沉重:农民上交收获物的2/3给国家。③刑法残酷。④秦二世残暴统治。
(2)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3)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失败,项羽、刘邦领导农民起义军反秦;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灭秦主力,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文景之治:长期的战争导致经济萧条,经济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2.汉武帝的大一统:
(1)背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2)措施:政治上重视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上推行儒学教育,创办大学。
(3)结果:西汉王朝在政治、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3.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
三、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2.汉朝与匈奴的战争:
(1)条件: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骑兵强大;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2)时间: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时期)。
(3)经过: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各率军数十万人。(4)影响: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3.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汉订立和好盟约,请求和亲。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两汉时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和阳关以西,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3(2)张骞出使西域: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3)设置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人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干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3)影响:沟通了中西交通要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3.班超出使西域: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五、秦汉文化 1.纸的发明:
(1)发明:西汉早期己有用麻做的纸。
(2)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得以普遍使用。
(3)影响:造纸术从我国传向世界,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2.数学:《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3.医学:(1)华佗:擅长外外科手术,创制“麻沸散”,编创医学体操“五禽戏”(2)张促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被尊为“医圣”。4.天文: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5.宗教
(1)佛教的传人:①产生地:古印度。②传人时间:西汉未年。③影响: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扶植,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①形成过程:兴起于东汉民间,以老子为教主。②思想来源: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和神仙方术。③基本主张: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得道成仙。④特点: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我国文化有深远影响。
6、史学: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通史,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和史学名著。
7、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垫,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是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而进的重要战役。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账曹军,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二、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1.原因及条件:(1)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2)南方战乱较少,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4)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
2.深远影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内迁中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2.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北魏定都平城,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2)时间:949年,由平城迁到洛阳。(3)作用: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3.孝文帝改革:(1)措施:使用汉语,穿汉族,改汉姓,与汉族通婚。(2)作用:加速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枝术:(1)祖冲之: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2)贾思勰:《齐民要求》,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3)郦道元:《水经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2)思想文化:(1)书法: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2)绘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3)石窟艺术: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繁荣一时的隋朝
1.隋的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2.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朝对全国的统治。(2)时间:605年开始。(3)情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到余杭。(4)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
二、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2.贞观之治:(1)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徭役;注意节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2)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3.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其统治被誉为“治宏贞观”。在她统治时期,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繁荣,国力不断增强,人口明显增加,史称“贞观遗风”。
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任用姚崇等人,“励精图治”,重视地方吏治,注意“戒奢从简”,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四、社会经济繁荣
1.农业:生产力工具的改进和创制——曲辕犁和筒车。
2.手工业:丝织品花色品种多,陶瓷业中的唐三彩是世界艺术的珍品。3.商业:唐朝商业繁荣,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五、科举制的创立
1.产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拨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
2.完善:唐太宗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时期开设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影响:改善了用其所长制度,使得有学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六、“和同为一家” 唐蕃关系:(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2)文成公主人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七对外友好交往
1.遣唐使与鉴真东渡(1)遣唐使:贞观时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2)唐对日本的影响:以唐制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3)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2.玄西游:贞观初年,玄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为传播佛教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八、辉煌的隋唐文化 1.科学技术:(1)建筑——赵州桥: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2)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量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2.诗歌:(1)李白:人称“诗仙”。(2)杜甫:人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作“诗史”。3.书法和绘画:(1)书法:颜色卿创“颜体”。柳公权自成“柳体”。(2)绘画: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吴道子被称为“画圣”。4.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1)位置:甘肃西部的敦煌。(2)内容:莫高窟里有个量壁画、塑像以及佛经、文书等。(3)意义: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第六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发族关系的发展
一、民族政权并立 1.北宋与辽夏的和战
(1)契丹的兴起:10世纪初,阿保机建立契丹国。(2)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3)西夏的建立:11世纪前期,元昊称帝,史称西夏。(4)宋辽关系——澶渊之盟:辽撤兵,宋给辽“岁币”。(5)夏宋关系:先交战后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2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兴起:12世纪初,阿骨打称帝,国号金。(2)南宋的开始: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史称南宋。(3)岳飞的抗金斗争:郾城大捷。(4)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
二、经济重心南移
1、南方农业发展:(1)原因:南方战乱少,中原人南迁,自然重要条件好。(2)情况:占城稻的推广,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2.南方手工业的兴旺:宋代制瓷业发达,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期,中国被誉为“瓷之国”。
3.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2)货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三。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蒙古兴起: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他被推举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2.忽必烈建立元朝:(1)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6年,南宁灭亡。(2)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3)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4)加强对琉球的管辖。3.发族融合的发展:(1)汉族人迁入边疆。(2)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3)契丹、女真等汉化。(4)回族的形成。(5)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四、灿烂的宋元文化
1.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
(1)活字印刷术:北宋时,由毕升发明,比欧洲早400年。(2)指南针:战国时制成“司南”,北宋时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3)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用于军事,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四大发明的意义: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2.史学: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部编年体的通史,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3.宋词和杰出的词人
(1)宋词: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唐朝时已出现,最初在民间。经过五代两宋,词得到很大发展,成这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2)杰出的词人:①苏轼:北宋词人,开创了豪放的词风,②李清照:两宋之交的女词人辛弃疾:南宋词人,③辛弃疾:南宋词人,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
4.元曲: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朝剧作家中最优秀的是关汉卿,代表作有悲剧《窦娥冤》。5.绘画和书法:(1)《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2)赵孟浑淆:元朝书画家,人称他的画属于“神品”。(3)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4)元朝赵孟的书法。第七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一、君权的加强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皇帝,建立明朝。2.加强君权的措施:(1)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地方设厂卫机构;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执行削藩政策。(2)文化方面:八股取士。3.靖难之役:明太祖死后,朱棣打出“靖难”的旗号起兵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二、中外交往与冲突 1.郑和下西洋:(1)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2)经过: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海沿岸。(3)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2.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组织“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寇;又开赴福建、广东,灭了那里的倭寇。
三、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1.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2.清朝建立: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州,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迁都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3.君主集权的强化:(1)中央设内阁、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2)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空前强化。(3)“文字狱”: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盛行,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四、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收复台湾:(1)1662年,郑成功打败盘踞在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3)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2.抗击沙俄:(1)雅克萨之战: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队反击战,并取行胜利。(2)《尼布楚条约》:①时间:1689年。②地点:尼布楚。③性质:是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的过界条约。④意义:第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西藏地区:(1)顺治赐予**五世“**喇嘛“封号。(2)康熙赐予**五世“**额尔德尼”封号。历世**和**,都必须过中央政府的册封。(3)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2。新疆地区:(1)平定大小和卓叛乱。(2)设伊犁将军。(3)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
六、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经济交流;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略;害怕人 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统治。
2.形成过程:清初实行禁海,不许擅自出海贸易,对商品各类和船只严格限制。只工广洲一处,由“广东十三行“统一经管。
3.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同时使清政府与世隔绝,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七、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1.建筑:(1)北京紫禁城:北京城布局严整,城中心的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2.科技巨著:(1)明朝医学家李明珍写的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2)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写了《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古典小说的高峰:(1)《三国演义》: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创作。(2)《水浒传》: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3)《西游记》:吴承恩著,是一部充满浪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4)《红楼梦》:清朝曹雪芹创作,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考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中国近现代史)
第八单元
侵略与反抗 —、鸦片战争
1、历史背景:(1)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2)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不利的地位。为牟取暴利,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2、概况:(1)时间:1840~1842年;(2)主要国家:英国;(3)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直接原因:鸦片走私受到中国人民的抵制,(4)经过:英国挑起战端,北上直逼天津,武力占领香港岛,英舰到达南京,(5)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签约。
3、中英〈〈南京条约〉〉:(1)时间:1842年,(2)内容: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3)影响:中国近代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林则徐虎门销烟(1939年6月3日)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概况:(1)时间:1856—1860年;(2)主要国家:英法(主凶)美俄(帮凶);(3)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4)结果: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2.主要罪行:(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沙俄侵占我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3)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洋天国运动。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19世纪60年代)。三.左宗棠收复新疆
1.起因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侵入新疆。
2.过程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兵分三路收复新疆。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四.甲午中日战争 1.概况:(1)时间:1894—1895年,(2)原因: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3)主要战役:黄海大战,辽东半岛之战,威海卫之战;(4)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马关条约》。2.中日《马关条约》:(1)时间:1895年;(2)签约人:李鸿章,伊藤博文,(3)内容:割地,赔款,办厂,增开通商口岸;(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活跃在山东地区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 起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北京。2.八国联军侵华:(1)时间:1900—1901年,(2)主要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3)目的: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4)主要战役:廊坊战役,津京保卫战;(5)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辛丑条约》。3.《辛丑条约》:(1)内容:赔款,严禁人民参加反帝加反帝活动,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2)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九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从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2.目的:维护清政府统治。
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4.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5.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6.代表人物:中央:奕诉;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7.主要内容:(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创办民用工业;(3)建立海军;(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人才。
8.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9.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10.评价:(1)主观目的:维护清政府统治,但未能使中国富强起来。(2)客观作用:①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②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二、戊戌变法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2.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3.活动:创办报刊,组织团体(强学会),培养人才,宣传变法。4.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2)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队;(3)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六君子;(4)性质:资产阶级改革运动;(5)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三、辛亥革命
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1894年创建兴中会(革命团体);(2)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3.武昌起义:(1)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之后,全国响应。(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 日南京;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评价:(1)功绩:结束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失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
四、新文化运动 1.背景:(1)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2)袁世凯独裁统治,新旧思潮激烈冲突。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等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3.旗帜:“民主”与“科学”。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5.主要内容:(1)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 9 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后期(1918年以后):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6.性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7.评价:(1)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2)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但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偏激观点,影响到后来。第十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运动 1.概况:(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示威游行,(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等,(4)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等,(5)前期:1919年5月4日至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青年学生;(6)后期:1919年6月初以后,中心:上海;主力:无产阶级;(7)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2.意义: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的历史条件:(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2.成立:(1)时间:1921年7月召开党的一大;(2)地点:上海;(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4)内容:确定党的第一个,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党纲,确定党的中心任务
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建立:(1)背景:1924年国民党召开一大,标志着一次国共合作形成;(2)建立:1924年5月,广东,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3)作用:培养大量军事政治人才,奠定国民革命军基础。2.北伐战争:(1)时间:1926年—1927年;(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3)主要战场:两湖战场;(4)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5)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1927年初,国民政府广洲迁到武汉。
3.国民革命的失败: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4.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时间:1927年4月;(2)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3)内外政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1)背景: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屠杀;(2)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发动起义,占领南昌,南下受挫,转战湘南;(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1)时间:1927年9月。(2)领导人:毛泽东。(3)经过:起义军攻打长沙受挫;决策:向井冈山进军;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4)结果:开辟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5)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五、红军不怕远征难
1.原因:由于“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战略转移。2.经过:(1)长征开始:1934年10月。(2)初期受挫:红军长征初期由于“左”倾 10 错误,损失惨重。毛泽东主张向贵州进军,夺取遵义。(3)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②内容:解决“左”倾在军事,组织上的错误指导,肯定毛泽东主张,决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负责指挥。③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胜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吴起镇。3.胜利会师:(1)陕北会师: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2)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4.意义:粉碎了国民党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第十一单元
新民主义义工命的胜利
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1)时间:1931年9月18日;(2)地点:沈阳北郊;(3)借口:柳条湖事件;(4)结果:沈阳被日军占领,东三省沦亡,伪满洲国建立。2.七七事变:(1)背景:日本占领东三省,企图占领华北;(2)时间:1937年7月;(3)借口:一名日本士兵失踪;(4)结果:卢沟桥失陷,平津相继被占;95)标志:局部抗战开始。
3.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上海失陷。
4.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超过30万人被杀害)。5.西安事变:(1)背景:要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3)结果: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联共抗日;(4)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6.全面抗战:(1)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抗战后首次大捷;(2)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3)1940年8月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7.中共召开七大:(1)背景:抗战胜利前夕;(2)地点:延安;(3)时间:1945年4月;(4)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5)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8.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1)背景:蒋介石玩弄和谈阴谋,以赢得备战时间;(2)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2.内战爆发:(1)爆发:1946提6月,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2)转战陕北:1947年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3.解放战争的胜利
(1)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大别山根据地的开辟,威胁南京、武汉;(2)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乎;(3)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
第十二单元
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科技、教育、文化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状元实来家张謇:(1)创办实业;(2)提出“实业救国”口号。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三个阶段:①明未清初——萌芽。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黄金时期。”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萎缩。(2)发展原因:①辛亥革命的鼓舞。②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的放松。③中国人民抵制洋货的运动。(3)萎缩原因:①一战 11 后帝国主义以经济势力卷土重来。②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4)特点:总体落后,发展不平衡(行业、地区)。
二、社会生活
1.铁路与火车,轮船:(1)19世纪火车与轮船从西方传入;(2)1876年英国人修建淞沪铁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3)1881年修建唐胥铁路,1893年通车(当时中国最长的铁路);(4)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通车(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2.通讯:(1)电报: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架设有线电报。(2)电话;1882年中国在上海开办近代第一家电话局。3.照相与电影:(1)照相: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2)电影:①1905年,中国人自拍第一部无声影片《定军山》。②1931年,中国人自拍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4.社会习俗:民国政府颂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
三、科技
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四、教育与文化、思想
1.教育:①(1)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戊戌变法中创办京师大学堂。(2)1904年颁布《奏定这堂章程》;(3)1905年废除科举制。2.报纸:1872年在上海创办了《申报》。
3.文化出版机构:1897年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4.思想:魏源与《海国图志》,严复译著《天演论》。5.文学:(1)文学巨匠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2)赵树里《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3)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4)郭沫若《屈原》。6.美术音乐:(1)美术大师徐悲鸿《愚公移山》;(2)聂耳《义勇军进行曲》;(3)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第十三单元
新中国的成立与主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一、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1.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2)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3)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鼓舞了世哈蟆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2.巩固政权斗争:(1)全国领土基本解放: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2)抗美援朝:原因、目的、战役、英雄人物、胜利;(3)土地改革、纲领、措施、意义。3.恢复发展经济:(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2)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时间。(3)三大改造完成:①时间:1956年底;②标志: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1)内容:分析基本矛盾,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主要任务;(2)意义: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2.两次运动:(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58年提出);(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3)结果:严重失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困难;(4)英雄模范: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3.“文化大革命”:(1)原因:毛泽东对阶级斗争形势作出错误分析;(2)开始:1966年“五一六通知”;(3)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4)后果:国民经济和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第十四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准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内容:(1)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3)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1.对内改革:(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2)城市:①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实行企业经济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2.对外开放:四个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民主法制 《宪法》、《民法通则》、《刑法》。
四、理论指导
1.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3.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对地位。
第十五单元
新中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与国防外交
一、民族团结
1.政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经济:各民族共同发展。
二、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构想是基本方针。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是实践运用。
3.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三、国防与外交 1.国防:(1)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2)导弹出部队的建立和发展。2.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5)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6)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7)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第十六单元
新中国科技、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科学技术 1.两弹一星:(1)原子弹的成功爆炸:1964年10月16日;(2)氢弹的成功爆炸:1967年6月;(3)导弹核武器的研制。
2.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3.杂交水稻技术:1973年,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成功一种籼型杂交水稻。4.“863”计划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1)“863”计划:1986年3月,王大珩等四位老科学家提出;(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信息技术。
二、教育、体育、文化 1.改革发展中的教育:(1)科教兴国的基础工程:进行教育立法,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等学校的数量大大增加,学校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2.向体育强国迈进:(1)新中国建立后,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运动方针;(2)20世纪90年代,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体育运动水平迅速提高。3.文学的繁荣:(1)成就:小说:《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2)其他:《毛泽东诗词》、《茶馆》等。
4.艺术事业欣欣向荣:(1)戏曲:《穆桂英挂帅》、《红灯记》等;(2)电影:《万水千山》、《小兵张嘎》等;(3)电视:《四世同堂》、《红楼梦》、《西游记》、《长征》等;(4)基他:《开国大典》(绘画)、《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东方红》(舞)。
三、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就业制度的变化;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2)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国家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明确提出“两个确保”。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
一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中国近代史是列强侵略中国并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1)鸦片战争
(2)《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甲午中日战争
(2)《马关条约》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辛丑条约》 二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国家和方式
从国家看:近代前期,侵华国家最初以英法为主,美俄是帮凶;19世纪末,日本也加入侵华队伍,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近代后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日本和美国。这种变化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实力变化的反映。
1、英国、法国:(1)资本主义国家为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商品输出,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2)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此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俄国
(古代史: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据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19世纪中期,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并于1871年占领伊犁。80年代,中俄签约,中国收回伊犁,俄国割占中国西北一块领土,并索取大量赔款。(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美国
(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积极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1950年,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组织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4、日本(古代史:元末明初,倭寇入侵中国沿海地区)(1)1894年,发动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
从方式看: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开拓市场、掠夺原料,侵华主要方式是以武力打开大门,输出商品,企图瓜分中国;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侵华主要是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比较特殊的是俄国,由于其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其侵华方式主要是以掠夺土地为主。
(1)军事上:战争(2)经济上: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3)政治上:由企图“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清政府---北洋军阀---蒋介石)三 各个阶段侵华战争的特征和深刻影响 1、19世纪40——6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
特征: 列强近代侵华的开始阶段,主要侵华国家是英、法、美、俄;侵华过程中列强之间的关系以勾结为主;列强与清王朝的关系由对立矛盾走向勾结和好;列强侵华范围尚限于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武力侵华为主要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侵略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影响:
政治上: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性质、革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清王朝内部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分化。
经济上:中国逐步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经济的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外来资本主义、洋务企业产生(经济的半封建化)。
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始冲破闭关愚昧的陈腐观念。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70年代边疆危机; 90年代中日战争;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特征:侵华的主要国家中英、法、俄等国家势力下降,美、德、日等新兴国家势力上升;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步加强,在继续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加紧资本输出 影响:
政治上:一方面民族矛盾成为主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民族危机空前严峻;另一方面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兴起。经济上:一方面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和投资场所;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思想上:民族危机的严峻推动了洋务思想和维新思想的产生,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3、1901——1919年间
破坏辛亥革命;扶持袁世凯。
特征:以美、日、俄为主要侵华国家;最终形成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局面。影响:
政治上:民族危机依然严峻,但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两大矛盾趋于合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5 运动高涨,但又对列强抱有幻想。
经济上:一战的客观影响和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使民族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思想上:推动民主革命思想和民主科学思想先后成为20世纪初政治思想主流。4、1919——1931年间 操纵军阀混战;破坏国民大革命
特征:美、日成为主要侵华国家;侵华手段上从扶持各派旧军阀到扶持蒋介石新军阀,但都是以华治华;一战后帝国主义形成了第二次侵略中国的同盟(《九国公约》),美国占有优势地位。
影响: 政治上:国内军阀混战加剧,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发展。
经济上:民族工业萎缩。5、1931——1945年间
日本侵华
特征: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形成自近代以来日本第二次独霸中国的局面。
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民族灾难;在抗战中,以中共为首的抗日民主力量得以壮大,为夺取抗战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6、抗战胜利后: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新中国;发动侵朝战争;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特征: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它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全球霸权,在中国表现为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孤立、封锁新中国。四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类型(1)割地类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2)赔款类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3)开埠通商类条约:《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马关条约》(深入内地)(4)攫取特权类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打开中国大门);《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设厂的特权(反映资本输出的时代特点,严重阻碍中华民族工业发展);《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五 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的比较 名称
甲午中日战争 全面侵华战争 时间
1894—1895 1937—1945 背景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华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②日本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朝鲜并发动侵华战争。①华盛顿体系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引起日本的不满。
②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日本军部法西斯上台,形成亚洲战场策源地,日本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③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结果及其原因 结果:中国失败
原因: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政府腐败无能,屈膝求和。
结果:中国取胜,日本投降。
原因:①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协同作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②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是大而弱的中国打败小而强的日本的成功的军事战略。③海外华侨人力上支持抗战。
④中国的抗战得到苏、美、英等国的支持与合作。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臣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以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②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
专题二
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前期1840——1919)
一、发展阶段: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此阶段主要是农民阶级自发地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具体史实:地主阶级:A爱国官兵进行的系列英勇抵抗;B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2)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此阶段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取代农民阶级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史实:A维新变法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
二、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争:
1、地主阶级:(1)抵抗派:(爱国官兵)
①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取得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 的坚强意志。②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③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击 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80年代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④甲 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200余名战士英勇杀敌,壮烈殉国。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结果: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技术落后等因素,抵抗失败。(2)洋务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代表人物: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根本目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主要内容: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③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兴办新式学堂,设立译馆,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结果: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17 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2、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背景: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灾难;清朝的腐朽封建统治和沉重剥削。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意义: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加之战略上失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2)义和团运动(1899——1900)
背景:19世纪末,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外国教会欺压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来挽救民族危亡。结果: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意义:是中国近代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3、资产阶级:(1)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1898年)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 关条约》签定,民族危机加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译著《天演论》,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
经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发动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结果:由于顽固势力太大;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妥协性,只改良,不革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且没有军队,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关键时刻轻信袁世凯。戊戌政变,最终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意义: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革命派:(辛亥革命)(1911年)
背景:《辛丑条约》签定,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戊戌变法失败,资产阶级改良在中国行不通。
经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武昌起义,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建立中华民国。
结果: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软弱、妥协,脱离群众,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失败。
意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行不通。(3)激进派:(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兴起的标志:陈独秀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口号:民主、科学。
主要内容:①前期(以《新青年》为主阵地)——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李大钊)
影响(评价):①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局限性: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
三、启示:
近代前期各阶级的抗争取得了一定成果,他们提出的救国纲领一个比一个进步,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的重担落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专题三近代化探索的起步 一近代化的探索
1、中国近代化的含义
中国近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它包括了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表现在:①在生产力方面,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过程。②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③政治思想上,封建正统思想向资产阶级思想、封建专政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
2、近代化的主要表现:(1)经济的近代化
①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引进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传播了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手工业生产的新的工业形式。它的出现表明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原因:随着封建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华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特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企业一般投资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企业大部分集中于沿江沿海的通商口岸,尤其是上海、广州两地,形成畸形的工业布局。
③19世纪末,中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黄金时代”,短暂繁荣。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⑤日益萎缩: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再也没有恢复。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4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基本完成,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2)政治上近代化: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主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在中国的开端。②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化在政治上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加强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召开一届政协,通过《共同纲领》,分别代行人民代表大会和宪法职权;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颁布新时期第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3)思想近代化: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中之“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始冲破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②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⑤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等,提倡科学和民主,发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3、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是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背景下开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摆在近代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是如何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近代化,成为一个富强文明的国家。要解决上述两个基本问题,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民主、富强、文明的国家,首先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
4、近代化的特点:①向西方学习;② 认识不断深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器物(技术)—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思想(资产阶级思想);③最终都失败。
5、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领导者: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2)内容: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3)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4)方式:封建统治阶级自救¢资产阶级改良、革命¢思想解放运动 二 新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
新中国的现代化是调整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在进行工业化的同时,生产关系也不断调整:土地改革完成了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变;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公社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工业化的起步(1953---1956)
(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政权的巩固、经济恢复发展。(2)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并举;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图)。成果:
2、曲折发展(1956---1976)(1)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但出现“左”倾错误。
(2)1961年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3)成就: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重心转移,实现伟大历史转折,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0(2)改革开放。
专题四
中共的探索抗争
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结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3.分期:
①1919年5月至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②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掀起了近代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高潮。
③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④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真正意义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⑤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也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总决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共“一大”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2)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
(5)中共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2)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结束。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2)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1953—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1953—1957年进行一五计划,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开始建立起来,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3)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的中心任务,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4)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误入歧途。
(5)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6)中共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21(7)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在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许多赶上和超过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成就。
三、中共在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及纠正
1.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共认识到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开始发动武装起义。
2.1927年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共开始走向成熟。
4.1958年党中央发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场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60年党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5.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四、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农村)政策
1、建国初期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53—1956年政府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依据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
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乡镇企业也发展起来。
五、国共关系的演变 时期 关系 原因 影响
大革命时期(1924-1927)合作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分裂
蒋介石等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导致大革命失败,形成十年内战的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合作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取得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分裂
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
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形成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
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3、目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作用:领导开展国民革命,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5、破裂: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原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3.过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5.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六、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②成就:⑴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⑶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⑷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70年代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②成就⑴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⑵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⑶1972年中日建交。⑷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的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
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②成就⑴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⑵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 活动。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5、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专题五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一、总体概述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沦丧,华北危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在中共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固长城,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二、日本侵华和全民族抗战:
1.日本侵华:目的: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实现称霸中国的野心。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制造柳条糊事件,进攻中国东北。(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进攻卢沟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3)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进攻上海。
(4)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2.国民党的抗日活动:
(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
(2)西安事变:原因:①日本占东北后,又进犯华北,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②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联合抗日主张。④蒋介石拒绝张学良、杨虎城联共抗日建议。
经过:为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
结果: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张学良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意义: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七七事变后,国民党二十九路军英勇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3)台儿庄战役:1938年,李宗仁指挥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3.共产党的抗日活动: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①当日本向华北侵略,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时,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②1936年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③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24(2)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等到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3)平型关大捷:1937年八路军115师取得的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4)百团大战:1940年,①目的:粉碎敌人的“囚笼”。②指挥者:八路军彭德怀。③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5)中共七大: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中共在延安召开“七大”。①内容: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②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日本投降: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琦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三、中国抗战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二战 中国抗战 全面开始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防御
1940年四五月,德国入侵西欧和北欧。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1938年春国民政府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1940年8月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1941年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扩大)
1942年1月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转折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转折)
反攻
1944年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4年,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局部反攻。
1945年4月,中共召开七大
1945年2月美英苏召开雅尔塔会议 胜利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二战在欧洲结束。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琦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抗战胜利。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的抗日战 25 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斗争,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一、近代中国与世界(古代中外交往与冲突:
交往: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海岸;166年,大秦派使者来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记》;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
冲突: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侵掠我国沿海地区,戚继光抗倭;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组织雅克萨之战反击沙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1.近代中国的外交
(1)清政府的外交: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对外开放。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被迫开放了通商口岸,使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
(2)北洋军阀时的外交: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在五四运动等中国人民反抗运动的抵制下,中国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⑶ 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亡。1937年日本发 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联合抗日,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建国初期: 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1)新中国成立后,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但美国等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 封锁。
(2)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了友好关系,1953年在接见印度 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会议结果形成“万隆精神”
2、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20世纪70年代
(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2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关系。
3、新时期外交:改革开放以来
(1)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长期坚持改革开放。
(2)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在上海举行。
三、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战争后,中国被日本战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高。4、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5、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6、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的席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1997年,香港
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迅速崛起为发展中的地区大国。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APEC会议;中国加入WTO。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8世纪末)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思想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18世纪末-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
4、成熟——电气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时代后期(1918-1945年)
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④二战时期(1939--1945),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 年-至今)
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
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
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 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丧失原因:a、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 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 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三、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四次快速发展,是哪四次?原因分别是什么?分别造成什么影响?
1、第一次:19世纪中期
原因: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影响: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促进社会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2、第二次:1870~1913年
原因: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④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影响: ①列强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一战
3、第三次:1923~1929年
原因: 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 ②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
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
4、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
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
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影响: ①70年代,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 ②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 ③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技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专题二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一、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
相同之处: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启了民智,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思想。
不同点:首先时间不同,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启蒙运动兴起于18 28 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其次兴起地点不同: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启蒙运动兴起于法国。还有内容不同: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反对专制,强调人权和法制。
二、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几个阶段
(一)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①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③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①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②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③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①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二月革命②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
三、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特点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发生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它的革命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发生于蒸汽时代资本主义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两者不同的特点。
(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①革命的手段都采用暴力的形式。②革命的过程曲折复杂。③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一切反封建统治的阶级、阶层结成了联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的特点:多是自上而下进行,资产阶级与旧势力达成妥协。
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
第一种途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例如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种途径: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第三种途径: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俄国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
五、资产阶级的法律文献
(一)英国:《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利进行明确的制约,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首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二)美国:《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的国家;《宅地法》保证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黑人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直接推动了南北战争的进程。
(三)法国:《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六、对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评价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的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三)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震撼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五)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俄国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为以后俄国对外侵略扩张创造了条件。
(六)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七、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他出身新贵族,率领议会军打败国王军队,建立共和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但他在掌握了政权,就任“护国主”后,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在他结束统治后,英国政局陷入动荡中,导致了旧王朝的复辟。
(二)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他领导美国人民进行英勇斗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被美国人民誉为“国父”。同时,制订了1787年美国宪法,建立起联邦制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林肯:是南北战争期间一位著名的总统,他领导联邦政府开展斗争,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打败了南方叛乱军队,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成为美国历史上受人爱戴和尊敬的总统。
(四)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1799年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制订和颁布《法典》,便利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对外战争打退了反法同盟,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但后期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独立,掠夺了各国人民,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引起了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最终,拿破仑帝国在穷兵黩武中覆灭。专题三
美国史
一、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美国独立战争
1.独立战争的背景: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导致英属北美殖民地和英国之间的矛盾激化。
2.独立战争的过程(1775——1783):(1)开始——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
(2)宣告独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3)转折——1777年的萨拉托加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4)取得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既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与同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相比,美国没有封建制度,不存在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因此革命的任务是结束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从结果看,美国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4.《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1)《独立宣言》反映了殖民地人民追求平等、自由,摆脱民族压迫的要求,它的发表鼓舞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同时宣告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其在革命中的作用与《人权宣言》相似。(2)《1787年宪法》是在法律上确认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其作用类似于英国的《权利法案》。5.
华盛顿的活动
在独立战争中,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克服困难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当选美国 30 第一任总统,领导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6.
独立战争的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二、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美国内战和罗斯福新政 美国内战和罗斯福新政从本质上都是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从而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
美国内战
(1)内战的原因——美国两种经济制度(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激化,核心(焦点)问题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
(2)内战的经过——1861年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到1865年,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结束。(3)林肯
①林肯反对奴隶制度,认为奴隶制度违反自由平等的原则,主张限制奴隶制。因此,1861年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②内战前,林肯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美国的奴隶制度;
③内战爆发后,林肯宣布南部各州为叛乱州;宣布战争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国家的统一(即拯救联邦)。
④1862年,为扭转战争的不利形势,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开始,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它调动了广大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最后领导北方取得了内战的胜利,美国的统一得到维护。⑤ 林肯的贡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解放了黑人奴隶。(4)内战的影响(对内战的评价):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次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2)实质——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3)目的——消除经济危机。但由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结果。而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因此,罗斯福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4)措施——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5)评价——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是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以后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因此,罗斯福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6)罗斯福:实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领导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
同样由于经济危机,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主要是因为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而美国经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31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国家干预的办法摆脱危机。
三、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经济特征:从1810——1860年的50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9倍,仅次于英、法、德,居世界第四位。
原因:(1)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独立后开始工业革命。
2.经济特征: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
原因:(1)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走在了前列。
3.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经过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4.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征: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原因: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美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生产水平进一步发展;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2)
20世纪70年代的特征是显露弊端,经济地位下降。
原因: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3)
20世纪80年代的特征是通货膨胀。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势好转。债务增加,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4)
20世纪90年代的特征是美国经济逐渐有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发展速度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美国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原因: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从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中得到的启示: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四、美国与两次世界大战 1.一战与一战后的美国
大战前期,美国宣布“中立”,同交战双方做军火贸易;大战后期,为捞取战利品而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成为战胜国。(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战争)战后,由英法美的操纵下,召开“巴黎和会”。在“华盛顿会议”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最终建立了由英法美主宰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但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2.二战中的美国
(1)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2)雅尔塔会议:1945年,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奠定了战后国际格局的基础。
五、美苏争霸
战后形成的是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为了取得世界霸权,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推行霸权政策。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侵略朝鲜和越南)1.美国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
冷战的背景——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于第一,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
冷战的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
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的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美苏冷战的开始。
冷战的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冷战的表现——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美国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目的一方面是帮助西欧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一方面是通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③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两极格局形成的开始是:在美国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后,1955年苏联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3.美苏争霸的表现:有古巴导弹危机、美国越南战争和苏联侵占阿富汗战争。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美苏争霸的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基础上对世界范围的划分。4.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暂时是“一超多强”,世界政治格局的趋势是多极化。“超”是指美国,“强”包括牵制美国称霸、促进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有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
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战后的影响。
六、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稳定的政治基础是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的由来: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政权败退到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在本质上属于中国的内政。1.近代中美关系:
(1)美国追随英法侵略中国,在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为帮凶。
(2)提出独立的侵略中国的政策: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后,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在1899年就已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3)“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都是反法西斯的重要国家,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4)扶蒋反共,控制中国。美国为了称霸世界,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2.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
(1)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
背景:1949年新中国成立,宣告了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彻底失败。
美国: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具体表现有①美国在军事上入侵朝鲜,威胁中国;②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③在外交上孤立中国,拒绝承认新中国,1954年,杜勒斯严令美国代表团不准任何人与中国代表握手。
中国政府:①军事上进行抗美援朝,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②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苏联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好的外部环境;③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④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走向和解、中美建交。
背景: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表现之一是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访华表达了美国愿意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也说明了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②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③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其中1999年,以美国为首北约轰炸南联盟,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北约导弹袭击。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专题四
日本史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受我国的影响颇深;它是亚洲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在近代曾经数次侵华,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最终被赶出了中国,从而洗刷了民族耻辱;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否定历史的行为。
日本的崛起:第一次: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第二次: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美国的扶持。
一、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①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②1853年,美国舰队侵入日本,日本门户被打开,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③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④一部分中下级武士开始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统治,并取得成功。(2)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3)影响:①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它是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③强大后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二、对外侵略:
对朝鲜战争,对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此后曾参加一战,期间独霸中国,一战后成为列强之一。巴黎和会上,提出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引发了五四运动,是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 34 面。1928年5月制造了“济南惨案”。为了摆脱1929—1933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日本军国主义者(军部)得到重用,法西斯势力抬头。1931年发动了对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少数军官发动政变失败,但军部主张对外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二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了。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的侵华战争爆发了。1937年发动“八一三”事变。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1941年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三、日本的崛起
(1)战后初期日本经济的发展
①原因: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植日本;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②表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2)8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3)日本国际地位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加强。1964年,日本东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
(4)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促进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采用高新科技,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重视教育,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专题五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争霸世界的斗争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性加剧。
2.表现: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形成了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意、奥匈)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结果: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二、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会议名称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时间 1919 1921 参加国 27国 9国 操纵国
英法美 美英日 签订的条约 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 《九国公约》
作用
《凡尔赛和约》与其他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对中国问题的处理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由日本继承。影响: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2.评价(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形成了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统治秩序,20年代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为战后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这一体系内部隐含了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等矛盾。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它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3.解体
30年代,德国扩军备战,吞并奥地利;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遭到破坏。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爆发,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打破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状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解体。三、二战前的国际关系(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英法的绥靖政策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原因: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化之间的矛盾。2.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①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本质。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4.应对危机的措施: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二)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德、意、日)
1.原因:①1929——1933经济危机的打击。②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2.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影响:法西斯国家加紧扩军备战,疯狂对外扩张,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矛盾,最终导致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三)英法的绥靖政策:
1.目的:牺牲小国利益;把法西斯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2.顶峰:“慕尼黑阴谋”(德国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3.影响:绥靖政策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四、二战后的国际关系:
36(一)两极格局
1.美国的冷战政策:
(1)原因:①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②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含义: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
(3)表现: ①政治: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②经济: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③军事: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结束:
(1)形成的标志:北约(1947年)和华约(1955年)的建立(2)结束的标志:苏联解体(1991年底)3.美苏争霸 时间 特点 主要事件 双方领导人 五、六十年代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古巴导弹事件 赫鲁晓夫、肯尼迪 七十年代
美国战略收缩,苏联战略进攻 1979年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勃烈日涅夫 尼克松 八十年代
争霸趋于缓和
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美国同意有限的缓和。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苏戈尔巴乔夫 美国:里根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形成原因: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美国的霸权政策(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冷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美国利用北约集团,干涉其他国家和地区事务。(如:科索沃战争)
(3)多极的兴起: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4)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五、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其核心是美苏关系。1.同:(1)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2)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
2.异:(1)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就时间和范围而言,美苏争霸的影响远远大于凡-华体系。(2)核心不同。凡-华体系是英法在欧洲、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美苏争霸则是美苏在全球各地。(3)形成过程不同。凡-华体系是在一战后形成的;美苏争霸则是在二战接近尾声到战争结束后形成的。(4)体系的性质不同。凡-华体系本质是帝国主义的争夺。美苏争霸由于二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六、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1)“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争霸世界的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两极格局”
(4)一超多强“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七、两次世界大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2)直接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3)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交战双方:
同盟国
协约国
德国、奥匈帝国
英、法、俄、意、塞尔维亚、美、日、中 3.主要战役:①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②索姆河战役:坦克第一次在战场上使用
4. 战场: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5.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因为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6.影响:(1)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2)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1.原因:①二战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的结果。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③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④30年代英法美等国实行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德、意、日
中、苏、英、美等26国
3.主要事件:①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然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②扩大:1941年6月,德军侵入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扩大。③二战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2年1月,来自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⑤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⑥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美、英等国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东西的夹攻中⑦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⑧德国投降:1945年4月,苏联军队对柏林发动总攻。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的欧洲战场结束。⑨日本投降: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4.战场:欧洲、非洲、亚洲太平洋地区
5.性质:二战是一次正义的国际反法西斯战争
6.影响:打击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民主;是一场浩劫;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三)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
1.相同:①根本原因相同: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作战的双方都是对立的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轴心国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③影响有所相同:都带来灾难;都打击了帝国主义;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体系和政治格局;都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都引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客观上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④战后都建立了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⑤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得到美国的援助,之后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2.不同:①一战是突然爆发;二战是逐渐爆发。②背景不同:“一战”爆发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前,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③战争目的不同:“一战”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二战”是为反法西斯而战。④战争性质不同:“一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二战”是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专题六
三次科技革命
1、时间、发源地、范围、内容(成就)、标志等(复习看课文明确)
2、对生产力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第二次科技革命:(1)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2)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3)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第三次科技革命:(1)生产工具更新------自动化、智能化(2)劳动对象发生深刻的变革(3)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提高。
3、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1)使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2)从根本上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
第二次科技革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4、每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带来了哪些重要影响?
第一次:(1)(生产力方面的)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经济空前繁荣;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2)(生产关系方面的)工业革命的完成使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3)(阶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4)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使一些欧美国家成为力量强大的工业国。它们以武力打开许多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大门,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残酷的剥削。
第二次:(1)(生产力方面的)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生产关系方面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第三次:(生产力方面的)新的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它使生产工具更新------自动化、智能化;劳动对象发生深刻的变革;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
5、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掠夺原材料和市场,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用战争的手段打开中国的大门,破坏中国的主权,政治上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主要矛盾、革命任务、39 革命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清政府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分为洋务派和顽固派。经济上,一方面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使中国逐渐陷入资本主义市场。思想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第二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加紧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国再次成为被掠夺的重要目标。列强通过一系列侵略活动,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进行了义和团运动,来挽救民族危亡。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思想上由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为学习制度。
第三次:使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从整体上看,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发展民族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抓住机遇,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又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6、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第一次:主要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三次: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7、历史上中国曾错过三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请说出中国错过了哪三次战略机遇期?及为什么错过了?(或者问我们在三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中国是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与世隔绝,使我们错失了机遇。
第二次科技革命时的中国没有能够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中国又一次错失机遇。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维护独立、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取得一定优势,把发展科技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对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进吸收的态度,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发射上天等,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包围,缺乏正常的交流,再加上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的一些错误,始终没有摆脱错误路线的束缚,科技革命也没能快速的发展。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正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主动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终于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车。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考点复习
考点1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列强的侵略:
1、中国近代史上四次侵略战争: 战争名称 原因 列强罪恶 鸦片战争
(1840—1842)
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借口)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英法联军攻陷北京
火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日本明治维新后征朝侵中,企图称霸世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瓜分中国(根本原因)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名称
内容
评价
影响
《南京条约》
1842
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协定关税
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
割地(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开通商口岸(苏州,杭州,沙市,重庆),允许开办工厂
体现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极大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引发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辛丑条约》
1901
赔款(4.5亿两白银),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拆毁大沽以及北京到海口沿线所有炮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清政府的军事抵抗均以失败告终
原因:①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本)
②清政府腐朽无能,武器落后,部分将领贪生怕死等。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弱国无外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资本主义的进攻。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
1、林则徐
虎门硝烟(1839)——民族英雄
原因:鸦片走私损害百姓身心健康,白银大量外流,军队战斗力下降等。
影响: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军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②左宗棠
收复新疆,建立行省(1884)
原因:阿古柏叛离清朝,俄国入侵伊犁,新疆危机
影响:捍卫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与尊严。
③邓世昌
激战黄海海战(1894)——致远舰管带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考点2 近代化的起步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经济)——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到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走国家自救自强,改革变法,暴力革命的历程。
一、近代化的起步(开端)——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洋务派)
1、目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政府统治。
2、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代表:奕訢、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等。
3、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建立新式陆海军(南洋、北阳、福建三支水师),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4、评价: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积极: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大批人才,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消极: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威海卫战役)——宣告破产
5、失败根本原因: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6、启示: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二、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维新派)
1、原因: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代表、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译述《天演论》,进化论学说——中国西学第一)。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改革变法。
3、经过:序幕——公车上书(1895),维新思想—→政治运动
发展——宣传维新思想,变法图强。
高潮——戊戌变法(1898 百日维新)(百日维新的内容:A经济:发展工商业。B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C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衙门和无用的官职。D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
结果——戊戌政变,失败。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为变法甘愿流血牺牲)
4、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采取改革的道路
②改革触及顽固派利益,顽固派力量强大
5、评价: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消极:戊戌变法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积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变法内容有些被保留下来,如京师大学堂。
6、启示:资产阶级改革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革命派)
1.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①1894 创建兴中会(A、地点:檀香山B、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C、口号:振兴中华)
②1905 创建同盟会(A、地点:日本东京B、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C、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D、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 44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E、影响: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大大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1905 提出三民主义(A、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核心)、民生主义 B、评价:是当时中国最完整、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2.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100周年):(A、时间:1911年10月10日 B、过程:详见课本 C、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迅速崩溃。)
3.影响: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
①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成功)②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③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失败)因为:形式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实质上: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PS: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1912 1.1)
《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换算: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年
四、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
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阵地);旗帜:民主与科学;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钱学同等
内容:前期: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和新文学;反对专制、愚昧、旧道德和旧文学
后期(1917年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影响: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
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PS:近代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启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考点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爱国运动(1919.5.4)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3、斗争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4、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主力是学生,中心在北京;
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以后,主力由学生转向无产阶级,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5、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在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性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7、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A、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D、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
8、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以天下为己任)
二、中共“一大”召开(1921.7 标志着中共的诞生
90周年)
1、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2、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3、内容:①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②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③选举了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4、意义: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面的貌焕然一新。
三、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黄埔军校(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创建时间: 1924年;
地点:广州黄埔
领导机构: 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性质: 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
目的: 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特点: 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精神。
贡献: 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北伐的胜利进军
目的:为了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高潮。
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三大战场:①江西战场:消灭了孙传芳主力;②闽浙战场:③两湖战场(主战场):武昌战役,汀泗战役,叶挺独立团---“铁军”称号。
结果: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胜利的原因:北伐军作战方针正确;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胜利主
要原因);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4.18)
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
结果: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五、南昌起义
1、背景: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2、时间: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光荣节日)
3、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4、结果:起义军在转战中失败,一部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
5、意义:南昌起义是中共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共党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六、革命摇篮井冈山
1、创立的直接原因: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败,转军井冈山,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地位)—井冈山根据地。
2、创立意义: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毛泽东与朱德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意义:它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七、长征(1934.10—1936.10 长征胜利75周年)
1、原因: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还比较幼稚,中共临时中央犯了王明“左”倾错误。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经过:
(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召开,内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3)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七律》)
(4)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宁根据地的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图)
(5)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
3、长征精神(P79每课一得):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严守纪律,不怕牺牲,坚定信念等。
4、意义: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考点4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1931.9.18 80周年)
1、经过: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一段铁路,反诬中国军所为,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北大营,攻占沈阳。
2、蒋介石的态度:采取不抵抗政策。
3、结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
4、影响:①东北沦陷是1840年来中国领土主权和经济利益损失最大的一次;②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二、西安事变(1936.12.12 75周年)
1、背景: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当务之急;②张、杨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③蒋介石拒绝张、杨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建议。
2、目的:逼蒋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4、事变后各方态度:
①亲日派:何应钦以讨伐张、杨为借口,调兵遣将,准备对西安发动进攻,欲置蒋于死地;
②亲英美派:宋子文、宋美龄为救蒋紧急斡旋,飞赴西安谈判;
③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
5、结果:经中共努力,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最后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红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6、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一致抗日起了重大作用,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南京大屠杀(1937.12.13)
1、日军罪行:1937年12月13日,日军在南京用六周的时间屠杀中国军民达30万人以上。
2、学习南京大屠杀的感想:(1)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应铭记历史,不忘国耻。(2)中国的贫穷和落后是人民惨遭蹂躏和屠杀的重要原因,国富才能民强。(3)对日本右翼势力近年来种种抹杀真实历史的不良企图,我们应该保持警惕。
3、如何评价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战争罪行的做法(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这些做法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影响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日本应该正视这段历史,勇于承担责任。
4、中日两国关系展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
战役名称
时间
指挥者
意义
国民党
台儿庄战役
1938
第四篇:中考复习初一历史重要知识点
2012中考复习初一历史重要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北京人最早使用天然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人)和粟(半坡人
2、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迁都至殷(殷虚),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牧野之战)建立了西周。
3、西周实行分封制,战国时期,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唐建立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制,元朝中央实行省制: 元朝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
4、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5、战国时期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利用商鞅,开始变法。内容: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通过变法,增强了国力,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6、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导致社会大变革,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防洪灌溉)是著名的水利工程,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无为而治: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仁政”。兴办私学,广收学生,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重视道德教育。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提倡环保。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被秦始皇采用。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9、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
10、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11、汉文帝与景帝两代,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a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对王国 1 的控制。b把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c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思想统治工具。在长安设立太学。d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安定北部边境。
12、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公元前119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从而密切了汉匈关系。
13、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14、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南欧、北非等地。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张骞。
15、东汉的《九章算术》是著名的数学著作,提出负数,对世界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东汉医学家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学基础,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
16、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张衡发明了能测量地震的地动仪。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历史,《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1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208年,曹操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决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在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18、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 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南方获得安定。
19、南朝的四个政权依次是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建康。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20、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a严惩贪污官;b颁布均田令;c迁都洛阳;d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1、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比欧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缀术》
南北朝时期,农学家贾思勰,他著有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容最完整的农书。北魏时期,地理学家的郦道元,他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经注》。
22、东晋的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此书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
7年级历史下册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南北交通。2、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总结隋亡的教训,重用人才,重视纳谏,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贞观年间,国家统一,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他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出现曲辕犁和筒车(灌溉工具)
4、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唐蕃友好关系“合同为一家”。
5、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唐朝鉴真东渡。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6、隋唐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7、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隋唐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画家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8、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9、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916年,契丹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辽;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宋。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郾城大战)
10、北宋时发明了插秧农具“秧马”;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太湖流域一带的水稻产量很高,“苏湖熟,天下足”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
11、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有夜市、晓市,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12、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为政治中心、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1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域。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4、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火药武器用于唐朝末年;指南针宋朝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意义:为人类在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15、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词的创作达到高峰,著名词人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杰作;元朝著名的书画家是赵孟頫,其名画有《秋郊饮马图》等。16、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明太祖为加强君权,废丞相,设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设殿阁大学士,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设立了最具特色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监视官吏、镇压人民;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的见解,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17、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18、明末,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功勋卓著;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他们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19、1636年,皇太极(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改国号为清,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我国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20、顺治帝封**五世为“**喇嘛”,康熙帝封**五世为“**额尔德尼”,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共同对西藏的管辖。
21、清朝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君主集权达到最高峰。乾隆派兵平叛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22、清朝对外贸易政策是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隔绝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文化联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3、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本草纲目》,该著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宋应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科学家,《天工开物》,该书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4、明代最优秀的小说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清代著名小说有曹雪芹的《红楼梦》,
第五篇:中考历史知识点范文
中考历史知识点大全,多背一条多考5分!
中国古代史
原始社会—战国
一、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1、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距今约有170万年。
2、北京人:发现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20万年,他们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3、河姆渡遗址(水稻)和半坡遗址(粟):
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开始了原始农耕,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经种植水稻。
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主要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过着定居生活;都懂得制造和使用陶器,半坡原始居民烧制的彩陶是原始艺术的精品;都懂得纺线织布。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典型代表。
二、商鞅变法
1、目的:战国时期,各国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3、内容:
(1)废井田,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
4、历史作用:
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当时一次最为彻底的变法。
三、文字、孔子、百家争鸣
1、文字:
(1)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这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铭文。
(3)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4)竹书、帛书:战国时期,出现了竹书和帛书。
(5)小篆、隶书: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简单的隶书。
我国文字的演化过程: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小篆、隶书(秦)
2、思想家老子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后被道教尊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就是宋代道教的老子的石造像)
3、孔子:(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2)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3)教育: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
(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它既消除了水患,又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
5、百家争鸣: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有: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2)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3)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来源),著有《韩非子》。
(4)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秦朝—南北朝
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咸阳。
2、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郡下设县。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2)经济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3)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又实行“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
(4)巩固、开发边疆: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开发越族地区,开凿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一)。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汉通西域
1、汉武帝(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的“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破格录用人才(如董仲舒、卫青等)。
(2)经济上:把地方 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4)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这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6)民族关系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汉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2)西汉:
①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央与西域的联系。
张骞为沟通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做出了贡献。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东汉: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
(4)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166年,大秦(古罗马)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三、丝绸之路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从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说明当时中国已与欧洲建立联系,当时的中国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经过地区古今地名对照:
古代:欧洲 ← 西亚 ←今新疆境内 ← 河西走廊 ← 长安
现在:欧洲 ←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今新疆境内 ← 甘肃河西走廊 ← 西安
四、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位五十多年里,实行许多重大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措施(见汉武帝的“大一统”),由于他“兴造功业”,多方建树,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将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但是汉武帝连年用兵,国力耗损,晚年时社会出现动荡。面对危机,汉武帝毅然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已昭”,宣布停止征伐,减轻赋税,除去暴政,“与民休息”,使西汉鼎盛局面又得以延续。
五、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1、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208年刘备、孙权联军以少胜多在赤壁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不属于三国时代)
六、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主要原因: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最重要原因);
④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得到迅速开发。
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①三国时的吴国,重视农耕,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②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开始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③东晋南朝时期,使江南得到迅速发展;
④从五代十国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七、北魏(鲜卑族)孝文帝(拓拔宏)改革与民族融合1、背景: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
(1)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2)实行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 年迁都洛阳;(4)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3、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八、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初期,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
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 105 年,改进了造纸术。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推动 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九、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后)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派人到西域求取佛经,迎来西域高僧,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道教的兴起: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的思想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奉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张陵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教徒尊他为张天师。(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宗教)
十、石窟艺术
1、开凿的原因:
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是统治阶级为了宣扬佛教而开凿的。(石窟艺术与都佛教的盛行有关)
2、主要的石窟群:
①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开凿于北魏前期);
②龙门石窟(在今河南洛阳,开凿于北魏至隋唐时期);
③敦煌莫高窟(在今甘肃敦煌,开凿于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十一、《史记》《资治通鉴》
1、《史记》:
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作者是汉武帝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资治通鉴》:
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隋朝—唐朝
一、隋唐科举制度、大运河的开凿
1、隋唐科举制度
(1)隋文帝(杨坚)开始用分科考试办法选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士族手里,集权到中央。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2、大运河的开凿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年——610年;
(3)大运河的概况: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四五千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三点四段通五河”)
(4)意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是唐朝诗人对京杭大运河的赞颂)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 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他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它的统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出现繁荣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治国方略:
(1)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
(2)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3)善于用人。他任命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4)沿用和完善隋朝三省六部制;
(5)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6)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
3、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在她统治期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4、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三、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唐朝的粮食以粟和稻谷为主;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新的工具:曲辕犁和筒车;抗天灾能力增强(抗旱、治蝗)。
2、手工业——丝织业发达,以轻盈精薄著称(服装主要以丝、麻为主);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3、商业——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内有坊(住宅区)、市(商业区)之分,边疆各族和外国商旅云集,店铺林立,繁华异常。此外还有洛阳、扬州和成都也很兴盛。
四、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合并州郡;重视文化教育,发展科举制度;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繁荣。
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但是,作为封建帝王,他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而且他杀兄逼父夺取皇权的行为,是不足称道的。
五、以谴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与日本的关系:
①谴唐使:
中日两国在隋唐时期交往密切,谴唐使是日本政府派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谴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谴唐使来中国的有十多
次,在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
②鉴真东渡:
唐朝赴日本最有名的是鉴真和尚,他应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那时他已双目失明,他在日本弘扬佛法,还把唐朝的医学、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奈良创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人民视为艺术明珠。
2、唐与天竺的关系:
①玄奘西游: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②我国的造纸术在唐时传入天竺;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以上史实说明,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其影响是双向性的。一方面在与日本、天竺等国的交往中,先进的唐朝文化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周边国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唐朝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使唐朝文化更加灿烂辉煌。因此,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3、唐朝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
①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对国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仰慕。(对外交往发达的最主要原因)
②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③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六、赵州桥、敦煌莫高窟、雕版印刷术
1、赵州桥: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多年。
2、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在隋朝有很大的发展。坐落在今天甘肃省西部的敦煌莫高窟大多是隋朝时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3、雕版印刷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隋唐已有雕版印刷。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辽、宋、夏、金—元朝
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1、经济重心南移: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农业:两宋时期,由于政府提倡,水稻在淮河和黄河流域大力推广种植。从越南引入的优良品种占城稻也得到推广,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南宋时棉花的种植从北宋时的两广、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棉花在两宋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3、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迅速兴起
4、制瓷业:两宋重要瓷窑有遍布各地,其中定窑、均窑、哥窑(烧出裂纹)等,久负盛名。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
5、采矿业:北宋时煤大量开采,东京城的百姓已开始用煤做燃料。
6、造船业: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是国家。广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从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就可以证明)
7、商业: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②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城市布局打破了唐朝的“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还有娱乐场所“瓦子”;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它的繁荣景象)。③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百万。
8、海外贸易: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重要的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等。
两宋政府在这里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收入,在两宋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以输出瓷器和丝织品为主。进口货物多为香料、象牙等。
二、辽(契丹族)、宋、西夏(党项族)、金(女真族)等政权的并立
1、辽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契丹皇帝辽太宗从后晋皇帝石敬唐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后来改国号为辽。(1125年金灭辽)杨家将的故事与辽(契丹)有关。
1005年,北宋与辽结成澶渊之盟,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天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北宋:960——1127年金灭北宋)
3、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史称西夏。
4、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在会宁称帝,国号金,后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北京)。
5、南宋的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岳飞的抗
金斗争赢得了人民的尊敬。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民族融合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成吉思汗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成吉思汗不属于元朝)
2、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改蒙古为元朝;1276年灭南宋,文天祥组织军队抗元,最终失败,1279年统一全国。
3、行省制度: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忽必烈时开始实行)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4、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5、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6、元朝时,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与当时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为世界第一的大港口。
7、回族的形成(民族融合的发展):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边疆各族和一些定居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四、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资治通鉴》
1、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2、指南针:司南——我国最早的指南仪器(战国),后又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使用,并由阿拉伯传到欧洲,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3、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在炼丹时发明的,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武器有火箭、突火枪、火炮等。
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4、《资治通鉴》: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明朝
一、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
①废行中书省(行省),设三司; ②废丞相,权分六部;
③设殿阁大学士,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④设锦衣卫,由皇帝指挥。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以宦官为统领,由皇帝直接控制;明朝中期,又设立西厂。
3、八股取士(加强思想统治):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实行八股取士。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文体是八股文。对文化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二、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1、郑和下西洋:(今年已经有600周年)
(1)西洋: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即太平洋沿岸地区)和印度洋沿岸地区。(2)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3)时间及到达地点: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秋冬顺东北、西北季风出发,夏季顺西南、东南季风返回。(泉州灵山圣墓内的郑和行香碑上,记载了郑和第五次航行前来此处行香的史实。)
(4)意义:
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5)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③造船技术先进,指南针用于航海; ④我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
⑤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2、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戚继光率戚家军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1565年,东南沿海的日本倭寇基本肃清,保卫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封侯非我 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3、西方传教士东来: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也在这时来到我国传教(最有影响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他也是第一个把孔子和儒家思想介绍给西方的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4、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葡萄牙是最早侵略我国的西方殖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