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历史考前复习
中考历史考前复习“四字诀”
编者按:复习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不得不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新课学习更重要,只有学习新课时牢牢地把握住基础知识,复习时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味信赖于复习,在学习新课时不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想搞一锤子买卖,那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当然到了最后冲刺阶段,临时抱一下佛脚,也不是不可以的。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嘛!
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说没有压力、不紧张是不真实的。不过,我注意到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以练习或试卷来打发最后时光。练习当然有必要。关键是否有效。同样是练习,如果形式不同,策略有异,效果可能大不一样,尤其在眼下课堂时间非常宝贵的情况下,更要注意科学谋划,合理分配。因为方法得当,效率才会提高。虽然校情不同,我认为目前的中考考前复习仍有一些共性东西值得关注。中考日益临近,考前这一段时间究竟如何安排比较合理?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以下四点需要注意,仅供参考:
一、读
读书读书,书是用来读的。临近考试也不例外。目前的中考试题难度不可能太大,但是考试时间有限,只有一个小时,对于开卷考试的地区,如果考生每一道题都要翻书,时间肯定来不及,再加上有些同学不熟悉教材,翻书速度慢,效果就可想而知。基于此,建议同学们朗读考点,从单元标题、每课课题再到知识点名称,一字一句地读。反反复复来回几遍,这样可以加深对考点以及相关知识的印象,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点。同时,这样做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因为有的考点名称往往就是试卷中一些问题的答案。临近考试,我不太赞成一页一页地读教材,因为教材内容多,6本书,头绪杂,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最后什么都抓不住。通过试验,对照考点来读,比较好,一目了然。
二、写
如果仅仅一味地读,时间长了,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会读不代表会写。考试最终要落实到写出来。有些同学会说,但不会写,尤其是中国史,地名、人名出现错别字,还是等于零,同样拿不到分。因此,建议读完规定考点之后,及时布置任务,用几分钟时间进行强记消化,然后请3到4位学生上黑板,其余同学在下面拿出小纸片进行相关考点听写,教师注意时间控制,默写内容无需太多,结束后教师对黑板上的内容及下面部分同学所写内容进行面批、讲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该表扬的表扬,该指正的指正。这样做既能达到熟悉强化记忆考点之目的,又能留下深刻印象,知道应该怎么写,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避免复习阶段枯燥倦怠,消耗时间,效率低下。
三、练
俗话说,熟能生巧。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适量练习就是连接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与桥梁。教师再精彩的讲解都代替不了适当的训练。光讲不练,光练不讲,均不可取。建议教师分两步走,一方面适当准备一点练习让学生带回家去做,教师一定要及时督促检查,如果有可能可以进行全批或抽批,不能“放羊”,不能拖拉。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事先选定好的有代表性的选择题或材料解析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写出正确答案要点,教师再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训练的“手感”,保持良好的临战状态,直至最后考试结束,同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当堂纠正,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答题规范,给其他同学一个友情提醒,可谓好处多多。
四、讲
课堂上老师要做到少讲,从而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但少讲不等于不讲,对一些初中生不好理解的重要概念、重点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才能理解到位。因此建议教师在后期复习重点讲一些重要而学生又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主干知识、历史分期、阶段特征、人物评价等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融会贯通。
虽然考试日益临近,同学们不能慌,不能乱,更不能糊。慌必然乱,乱必然败。只有计划好,谋划好,细化好,有准备,有思路,有步骤,有策略,有方法,才能做到有序,有效,有收获,有信心。从容进考场,一定能取得理想成绩。
第二篇:中考考前复习——古诗词默写
中考考前复习——古诗词默写
一、古诗词名句:
1、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左传·曹刿论战》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7、,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8、巴东三峡巫峡长。——郦道元《三峡》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马说》
10、。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11、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12、,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3、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醉翁亭记》
1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15、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诗夜游》
16、,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诗经·关雎》
1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1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20、,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1、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3、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24、,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5、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
26、,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7、烽火连三月。——杜甫《春望》
28、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1、,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2、足蒸暑土气。力尽不知热。——白居易《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33、,夜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4、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35、,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6、商女不天亡国恨。——杜牧《泊秦淮》
37、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3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39、,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40、人不寐。——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1、,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2、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43、,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4、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5、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46、,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7、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
48、,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9、兴,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0、,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理解背诵:
1、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或随时以周围的人为鉴的意思,我们常常引用《<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是:。
2、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
3、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外,请写出你最喜欢的连续的两句:。
4、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5、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叫做“ ”。(选用《<孟子>二章》中的名句)
6、初冬的早晨,小明走出家门,看到满树的雪枝,不禁感慨地说:“真是‘ ’。”(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回答)你还知道的其他诗人描写雪景的诗句吗?。(或写出至少一句带“雪”的著名诗句)
7、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8、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 ”。李洁的爸爸,在商场濒临倒闭的时候,被上级任命为总经理,人们都李洁的爸爸是“ ”(用《出师表》中名句回答)
9、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结束答记者问时,引用毛泽东同志长征时期所写《忆秦娥•娄山关》词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名句,抒发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雄心壮志。我们可以联想到唐代诗人杜甫《望岳》中的诗句:“ ”
10、那些具有崇高的人格美的古典诗文,长期熏陶着人们的精神品格。杜甫“ ”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深情,范仲淹“ ”的抱负,文天祥“ ”的凛然正气,无不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的精神得到陶冶。
11、在《赤壁》中,诗人感慨英雄成败的两句诗是:。
12、李商隐的《无题》中,用两个比喻句表达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这两个句子是:。(也常用来歌颂人民教师的奉献精神。)
13、同样是表达思念之苦的,李清照在《醉花阴》中的名句是:。
14、《渔家傲》中,描写塞外自然景致的语句是:。
15、夏完淳的《别云间》中,与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6、浩瀚诗海,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崔颢登上黄鹤楼,写下了“ ;王湾在北固山下吟咏“ ”;马致远面对夕阳,一句“ ”满蕴着思乡的泪水。
17、一轮明月寄托着李白浪漫的情怀,请默写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书云》中借月抒怀的句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书云》)
18、中秋佳节,小方想给远方的朋友寄张明信片表达自己的思念和祝愿,请你从苏
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选出合适的两句推荐给他。
19、某人到即将倒闭的企业任总经理,首次职代会上发言:“
”,希望公司上下一心,共渡难关。”(用《出师表》中的句子)20、登高远眺,万物皆于脚下。这时的你心中便自然会涌起“ ”的豪迈气概。(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
21、韩愈描写早春景色的名句是:。
2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23、战争、瘟疫也无法阻止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正所谓“ ”(用刘禹锡的诗句填空)
24、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你一定能想到《岳阳楼记》中两个千古名句:。
25、任写两句,古诗词中描写雨的诗句:。
26、任写两句,古诗词中抒写乡愁的名句:。
27、《游山西村》中流传最广的名句是:。
28、《己亥杂诗》中作者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命运的诗句是:。
29、《登鹳雀楼》中激励人们上进的有名诗句是:。30、根据你的实践,从《论语》中选择一条适合你的学习方法(写其原句):。
31、读书时,既需要字斟句酌的精读,又需要像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主张的那样:。
32、《沁园春 雪》中: 化静态为动态,描写了我国北方壮丽的雪景。
33、陈胜最能表达他的雄心壮志的名句是:!
34、在《钱塘湖春行》中,写出早春禽事的两句是:。
35、《出师表》中总结西汉兴旺经验的语句是:。
36、人生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当“义”与“生”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所说的那样:。
37、《曹刿论战》中“取信于民”指的是:。
38、陶渊明饮酒中表达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情趣的名句是:。
39、《出师表》中,写国势危急时,朝廷内外为“追先帝,报陛下”而竭尽忠诚的两句是:。
40、《西江月》中,作者通过侧面烘托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41、我们在感叹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社会上人才辈出,新人涌现的时候,常用清朝赵翼的《论诗》中的诗句来形容:。
42、用以勉励年轻人珍惜大好时光,以免年老时悲伤的句子:。
43、古诗词中表现作者思念家乡的句子很多,例如:。
44、《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45、我们在探究问题时,常会出现扑朔迷离的情况,如继续前行,便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正如《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46、《醉翁亭记》所写的景色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同一季节的句子是:。
47、人们常用《观书有感》中的诗句: 来比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新境界。
48、王维《使至塞上》描绘出一幅塞外夕照图的诗句是:。
49、《陋室铭》中描写陋室清新幽雅环境的句子是:。
50、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设想日后与友人欢聚景象的诗句是:。
第三篇:中考历史复习心得
中考历史复习总结体会
-----三明市2017年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与检测研讨会
泰宁三中 李霞
自2017年以来,历史学科中考的命题为全省统一命题,要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也体现了当今时代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给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加之历史学科中考内容多(既有中国历史,也有世界历史,)、复习时间短的特点,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应该有规划、系统的进行,复习课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既要注意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注意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现就将我个人近几年的一些复习经验跟大家交流交流,权当抛砖引玉。我认为,中考复习可分为三个复习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系统复习,拓宽知识,打牢基础。
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教学时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即讲课时要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板书有条不紊(采取纲要、表格和图示法等板书形式);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使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
第二阶段:专题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这两句诗来形容经历了第一轮复习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我认为是很恰当的。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在复习的第二阶段,老师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纵横串联,比较对照,辨其异同,形成知识网络。如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列强侵华史,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等几个专题。而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巩固,国际关系,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世界科技与思想文化等几个专题。
历史知识具有多样化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如近代重要国家资本主义确立的事件可归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总结为“三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两次资产阶级改革、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导火线、革命爆发标志、领导人、重要战役、重要文献、结束标志、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列表格呈现出来。
另一方面,每一历史事件又都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如中国近现代史的线索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以不同历史时期为经线,以每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特征为纬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并先后相承的。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到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律性的知识。
第三阶段:综合巩固,针对训练,突出重点、热点。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点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如台湾问题可以抓住七个“点”:①三国时卫温到达夷洲②元朝设立澎湖列岛③清朝设立台湾府④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阻挠解放军解放台湾。⑦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办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目前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活动,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这样对台湾问题就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导用书,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练习的内容可分为基础训练和理解训练两大部分。前者采用填空、选择、填图、识图、列举等题型;后者采用材料分析、简答题、综合问答题、编写大事年表等题型。而后者特别是综合问答题是中考分值最多、份量最重的题型。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兹以目前山西历史中考中常见几种题型为例,进行说明。
①单选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要运用辨证唯物史观分析重要历史现象、事件的本质,采用肯定法或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要留意组合选择题(如几个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选择排列正确的选项)和反向选择题(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看清题干和选项,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去伪存真。另外今年文科综合将采用两卷测试的办法,其中卷1为选择题,使用机读答题卡答题,这一新变化要在平时多训练。
②填图题和识图题:它主要考察学生把握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复习时要对教材上比较重要的图归类汇总,如重要的人物、著作、遗址、事件及重要战争、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等。填图题主要掌握重要事件发生的地点(包括古称)、路线,识图题主要掌握该图所反映的重要人物、事件、现象及其时间、时期和相关重要知识。
③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及利用有关历史知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快速读完材料或图表(包括出处),弄清该阅读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和材料的中心思想。然后要注意审题,抓住关键,弄清限制条件。再根据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分析题常见的考查方法有:①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②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③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④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⑤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⑥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④论述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首先必须审清题意,找到主干,抓住关键字词,弄清限制条件,明确要答项目和解答对象。行文力求语句简炼,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书写规范。评述型问答题一般是运用辨证唯物史观,根据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对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要用史实印证结论,史论结合;
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心也可以学到历史知识。新版《初中历史教学大纲》针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就明确提到要注意“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因此要密切关注当今与历史有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如中日关系,中美关系,西藏问题等。近年来中考并不回避热点问题的考查,在考前复习和训练中一定要多加注意,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复习。
此外,学科之间的综合试题以及开放性试题也是近年来中考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考查,在教学中也要给学生提到,并进行专项训练。学科综合试题体现了高考综合考试的方向。学科之间的综合考试常见的有历史与语文(如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与政治(如时政热点的考查)、历史与地理(如填图题、识图题的考查)、历史与数学及自然科学(如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历史图表数据的分析)等学科的综合渗透。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学科综合意识,基础知识扎实,思路开阔,在训练过程中多从学科联系方面去锻炼思维能力。历史开放性试题常常针对学术针鸣较大的重要史实进行分析、阐述,有多种观点,考生可任选一种回答,并且常与当前形势、生活实际相联系,谈谈学生的启示、体会。开放性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素质和发散、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符合21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历史开放性试题常出现在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小论文等题型中。如关于洋务运动的作用,有人说积极方面是主要的,也有人认为消极方面是主要的。你的看法呢?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的失败给你哪些启示?答题要观点符合要求、事理结合、逻辑性强、要点清楚,多角度、多层次甚至多学科分析。当然,开放性试题也有历史考查、历史制作、社会实践活动等之类的开放性考试形式,此不一一述及。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教材,打牢基础,理清知识脉络,专题汇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能力、技巧。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是关键。要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读书,做到“五看四抓”,即看目录、看标题、看正文、看图表、看材料,抓概念、抓线索、抓框架、抓重点。不能叫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融会贯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惟其如此,方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使学生们在今后的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各位同仁,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复习心得,望大家批评指正。
第四篇:中考历史复习心得
中考历史复习心得
长治县四中赵雁鸿
近年来,历史学科中考的命题要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也体现了当今时代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给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加之历史学科中考内容多(既有中国历史,也有世界历史,甚至有山西历史)、复习时间短的特点,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应该有规划、系统的进行,复习课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既要注意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注意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现就将我个人近几年的一些复习经验跟大家交流交流,权当抛砖引玉。我认为,中考复习可分为三个复习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系统复习,拓宽知识,打牢基础。
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教学时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即讲课时要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板书有条不紊(采取纲要、表格和图示法等板书形式);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使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
第二阶段:专题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这两句诗来形容经历了第一轮复习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我认为是很恰当的。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在复习的第二阶段,老师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纵横串联,比较对照,辨其异同,形成知识网络。如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列强侵华史,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等几个专题。而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巩固,国际关系,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世界科技与思想文化等几个专题。
历史知识具有多样化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如近代重要国家资本主义确立的事件可归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总结为“三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两次资产阶级改革、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导火线、革命爆发标志、领导人、重要战役、重要文献、结束标志、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列表格呈现出来。
另一方面,每一历史事件又都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如中国近现代史的线索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以不同历史时期为经线,以每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特征为纬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可附表如下: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鸦片战争爆发-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
1.列强侵略中国:
(1)(中英)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的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1.五四运动和中共的成立时期(1919-1923年底)
2.国民革命时期或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
4.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包括防御、相持和反攻阶段
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重庆谈判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解放战争:包括战略防御阶段、战略进攻阶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并先后相承的。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到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
律性的知识。
第三阶段:综合巩固,针对训练,突出重点、热点。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点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如台湾问题可以抓住七个“点”:①三国时卫温到达夷洲②元朝设立澎湖列岛③清朝设立台湾府④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阻挠解放军解放台湾。⑦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办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目前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活动,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这样对台湾问题就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导用书,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练习的内容可分为基础训练和理解训练两大部分。前者采用填空、选择、填图、识图、列举等题型;后者采用材料分析、简答题、综合问答题、编写大事年表等题型。而后者特别是综合问答题是中考分值最多、份量最重的题型。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兹以目前山西历史中考中常见几种题型为例,进行说明。
①单选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要运用辨证唯物史观分析重要历史现象、事件的本质,采用肯定法或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要留意组合选择题(如几个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选择排列正确的选项)和反向选择题(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看清题干和选项,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去伪存真。另外今年文科综合将采用两卷测试的办法,其中卷1为选择题,使用机读答题卡答题,这一新变化要在平时多训练。
②填图题和识图题:它主要考察学生把握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复习时要对教材上比较重要的图归类汇
总,如重要的人物、著作、遗址、事件及重要战争、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等。填图题主要掌握重要事件发生的地点(包括古称)、路线,识图题主要掌握该图所反映的重要人物、事件、现象及其时间、时期和相关重要知识。
③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及利用有关历史知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快速读完材料或图表(包括出处),弄清该阅读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和材料的中心思想。然后要注意审题,抓住关键,弄清限制条件。再根据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分析题常见的考查方法有:①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②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③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④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⑤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⑥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④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问答题的常见类型有叙述题、分析题、评价题和比较题等。无论什么样的问答题,首先必须审清题意,找到主干,抓住关键字词,弄清限制条件,明确要答项目和解答对象。行文力求语句简炼,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书写规范。叙述型问答题一般是把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活动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系统的概括、归纳、综合,一般跨度较大,要面面点到,不宜过细展开;分析型问答题一般是依据史实,运用辨证唯物史观分析说明历史事件、现象,跨度相对较小,进行深挖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现象的原因、内容、性质、结果、作用、教训等;评述型问答题一般是运用辨证唯物史观,根据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对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要用史实印证结论,史论结合;比较型问答题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现象的分析,比较其异同。对比较题应先弄清题目的比项和限制条件,而后将比项双方的史实进行归类、提炼、分析,得出相同点或不同点。
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心也可以学到历史知识。新版《初中历史教学大纲》针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就明确提到要注意“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因此要密切关注当今与历史有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如中日关系,中美关系,西藏问题等。近年来中考并不回避热点问题的考查,在考前复习和训练
中一定要多加注意,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复习。
此外,学科之间的综合试题以及开放性试题也是近年来中考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考查,在教学中也要给学生提到,并进行专项训练。学科综合试题体现了高考综合考试的方向。学科之间的综合考试常见的有历史与语文(如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与政治(如时政热点的考查)、历史与地理(如填图题、识图题的考查)、历史与数学及自然科学(如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历史图表数据的分析)等学科的综合渗透。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学科综合意识,基础知识扎实,思路开阔,在训练过程中多从学科联系方面去锻炼思维能力。历史开放性试题常常针对学术针鸣较大的重要史实进行分析、阐述,有多种观点,考生可任选一种回答,并且常与当前形势、生活实际相联系,谈谈学生的启示、体会。开放性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素质和发散、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符合21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历史开放性试题常出现在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小论文等题型中。如关于洋务运动的作用,有人说积极方面是主要的,也有人认为消极方面是主要的。你的看法呢?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的失败给你哪些启示?答题要观点符合要求、事理结合、逻辑性强、要点清楚,多角度、多层次甚至多学科分析。当然,开放性试题也有历史考查、历史制作、社会实践活动等之类的开放性考试形式,此不一一述及。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教材,打牢基础,理清知识脉络,专题汇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能力、技巧。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是关键。要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读书,做到“五看四抓”,即看目录、看标题、看正文、看图表、看材料,抓概念、抓线索、抓框架、抓重点。不能叫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融会贯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惟其如此,方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使学生们在今后的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各位同仁,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复习心得,望大家批评指正。
第五篇:中考复习:如何做好考前复习计划
初三英语视频辅导:http://edu.21cn.com/kcnet1280/
中考复习计划可分为三轮:
第一轮复习为基础单元、章节复习。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我们从双基入手,紧扣中考知识点来组织单元过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实行严格的单元过关,对C层和B层的部分学生实行勤查、多问、多反复的方式巩固基础知识,在知识灵活化的基础上,还注重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打破章节界限的复习。
。第二轮复习绝不是第一轮复习的压缩,而是一个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提高的过程。复习的主要任务及目标是: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条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力求实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题型设计生活化。在这一轮复习中,要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学生的综合训练为主体,减少重复,突出重点。在数学的应用方面,注意数学知识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穿插专题复习(如图表信息专题、经济决策专题、开放性问题、方案设计型问题、探索性问题等),向学生渗透题型生活化的意识,以此提高学生对阅读理解题的理解能力。
第三轮复习是知识、能力深化巩固阶段。
复习资料的组织以中考题及模拟题为主,回扣教材,查缺补漏,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必备的应试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从容地面对中考。由于考前的学习较为紧张,往往有部分学生易焦虑、浮躁,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在此阶段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心态及时作出调整,使他们能以最佳的心态参加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