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中考安徽历史复习纲要
2011年中考安徽历史复习纲要
古代篇
1、先秦时的安徽经济
(1)、肥东大城墩、五河壕城镇的新石器遗址(四五千年前种植水稻),亳州钓鱼台遗址(西周时种植小麦)。说明古代江淮农业发达。
(2)、水利工程:芍陂(安丰塘),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寿县城南,春秋时孙叔敖主持修建。
(3)、青铜冶铸业:商周时今铜陵铜官山是当时全国炼铜业中心。
(4)、商业:郢爰(楚国时金币),鄂君启金节(寿县出土,楚国时商业免税证)。反映江淮地区商业的发展。
2、名相管仲:春秋时政治改革家,颍上人,任齐国相,被孔子誉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3、老子:春秋末年楚国人(今涡阳),道家学派创始人,著《道德经》。庄子:战国时蒙(城)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4、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今宿州市郊,遗址“涉故台”,“斩木为兵,揭竿而起”。
5、名医华佗:今亳州人,东汉末年民间名医,制成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创制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医济民,深受爱戴。
6、淝水之战:383年,东晋-前秦,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成语“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草木皆兵”“鹤风声鹤唳“。
7、曹魏屯田:在淮北、江淮地区大兴屯田,屯田形式:民屯和军屯。江南开发:北方居民南迁,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皖南,促进民族融合、文化发展。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并推广小麦。三国时梅根冶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冶铸中心之一。
8、文房四宝:宣纸(宣州泾县)、徽墨(歙县)、宣笔(宣州)、歙砚(歙县)。
9、包拯:庐州人(合肥),北宋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清官。
10、宋画第一:李公麟。今桐城人,北宋大画家,号龙眠居士,代表作《五马图》、《牧放图》。被誉为“宋画第一”和“天下绝艺”。
11、宋元安徽经济:“圩田”,北宋时宣城、芜湖至池州出现,旱涝保收;“烤田”,田间管理方法,水稻栽培技术进步。农作物有越南占城稻、棉花、甘蔗、柑橘等。“交子”或“淮交”,两淮地区通行的纸币;商业中心:寿春、芜湖。
宋元农学成就:孟祺,宿州人,参与编写我国最早的百科全书式农学著作《农桑辑要》;王祯,元朝时旌德县尹,著作《农书》。
宋元文学艺术:书院,欧阳修在颍州建“西湖书院”,李公麟建“龙眠书院”,贵池的八桂书院,歙县的紫阳书院,当涂的天门书院。
词人张孝祥,南宋和州人,名曲《六州歌头》;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游琅琊山写下《醉翁亭记》。
11、明朝开国者朱元璋:明太祖,濠州(今凤阳)人,在凤阳设高等学府国子监。
12、安徽建省:1667年(康熙六年),改左布政司为安徽布政司,辖7府3州,安徽省正式建立。
13、明清安徽经济的发展:明初安徽成为重要产粮区。天长的水稻,颍州的豆子,徽州的花生,庐州、池州、徽州三府是重点产茶区(农业)。徽州印刷业,芜湖浆染业全国闻名(手工业)。凤阳商业繁盛。清朝时,玉米、番薯开始引种。巢湖谓商品米生产基地,定远为主要产烟区,利辛棉花品质优良。
14、徽商: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明清时成为全国最大的最有影响的商帮之一,称雄商界近300年。代表:郑天锁、朱云沾、阮弻、张小泉等。
15、明清时科技名流:程大位,徽州休宁人,明代普及珠算的应用数学家,著有《算法统宗》;梅文鼎,宣城人,清代著名数学家,著《中西数学通》,被成为“一代师宗”;方以智,桐城浮山人,明末清初科学思想家,著自然百科全书《物理小识》;王贞仪,天长人,清初女科学家,著《星象图解》、《月食解》、《地圆论》。“新安医派”,名医有明代汪机、吴昆和清代的汪昂。
16、文学艺术: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奠基者)、刘大櫆(承上启下)、姚鼐(集大成者)。清初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全椒人,讽刺小说的开山鼻祖,著《儒林外史》。“新安画派”,著名画家有明代释弘仁、查士标、孙逸、汪之端,清代汪士慎、罗聘(“扬州八怪之二”)。芜湖铁画,清康熙年间著名铁工汤鹏(字天池)所创,被称为绝技。
17、徽州建筑:黟县西递、宏村建筑群是徽州古民居的精品。石牌坊是徽州建筑的一大特色,歙县许国八角牌坊是古牌坊中的瑰宝。
近代篇
18、正视现实的皖籍进步思想家:姚莹,桐城人,最先呼吁重视西藏问题,提醒人们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包丗臣,泾县人,重视研究现实问题,力主抗英,“以夷制夷”;王茂荫,歙县人,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19、李鸿章与淮军:合肥人,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淮军创始人和统帅。与曾国藩共同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创办金陵机器局。淮军是我国第一支较为系统地接受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军队,主要将领有:张树声、刘铭传(台湾近代化之父,台湾首任巡抚)、潘鼎新、丁汝昌(北洋水师提督)、周盛波、聂士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殉国)。甲午中日战争后,淮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安徽近代经济缓慢发展:(1)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最早的综合性军事工业)。(2)1877年,杨德创办池州煤矿,是安徽近代工矿业的开端。(3)商业:芜湖被誉为“万货之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屯溪市皖南茶叶、土特产集中地。
21、献身革命的皖籍志士:吴樾、黄花岗72烈士安徽三英烈(宋玉琳、石德宽、程良)。
22、安徽光复和柏文蔚督皖:1912年11月8日在安庆宣布安徽独立;1912年7月1日,柏文蔚(寿县人)任安徽都督,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并领导安徽人民取得禁烟斗争胜利,受孙中山高度评价。
23、中共安徽省委成立:1931年2月15日于芜湖,首任书记王步文,邓小平巡视党务。
24、抗日烽火遍江淮:1937年11月日军进攻广德,饶国华率川军揭开安徽抗战序幕。1938年5月初,日军进攻蒙城,副师长周元率部英勇抵抗,全体将士壮烈殉国。安徽战场对日作战的主要力量:新四军。1938年4月进驻皖南,主要将领:彭雪枫(第四师师长,开辟淮北抗日根据地)、罗炳辉(副军长,“从奴隶到将军”,开辟淮南抗日根据地)。
25、皖南事变: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奉命北移,在泾县云岭遭到近十倍的国民党军队伏击,除两千多人图为贺被俘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6、皖籍抗日英雄:冯玉祥(巢湖人)、方振武(寿县人)、戴安澜(无为人,率部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被周恩来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27、和平将军张治中:巢湖人,“三到延安”。作为国民党代表参加重庆谈判、三人军事小组成员之一,参加北平和平谈判后留在北平参加新中国筹建工作。
28、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8月底到达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2月24日邓、刘的前后方两指挥所在临泉县韦寨会合,挺进中原任务胜利完成。江淮儿女支援淮海战役:总前委设在濉溪县临涣集小李庄,陈官庄、双堆集战役。江淮儿女踊跃支前,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渡江战役:总前委设在肥东县撮镇瑶岗村。
29、安徽解放:1949年1月21日合肥和平解放;4月30日屯溪和平解放(安徽全境解放)。
30、近代安徽文化名人:孙家鼎,寿州人,光绪皇帝的老师,参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吴汝纶,桐城人,曾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胡适,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31、安徽戏剧:程长庚,京剧鼻祖;徽剧、黄梅戏、庐剧、凤阳花鼓(誉为东方芭蕾)。
32、近代安徽教育:求是学堂创于1898年(安徽巡抚邓熙华于安庆),是安徽近代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建立有高等学堂、法政学堂、师范学堂,比较完备的高等学府是安徽大学(1928年,首任校长刘文典,作家郁达夫、周建人等曾在此执教);陶行知,歙县人,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现代篇33、1952年1月、8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分别设立,曾希圣任书记、主席,省会在合肥。
34、皖籍志愿军英雄:李家发(南陵县人,牺牲时仅19岁)、许家朋二人被授予特等功臣和一级战斗英雄。
35、走向社会主义之路:全省第一家公司合营企业:1954年1月,安庆胡玉美酱园厂。
36、十年建设成就(56-66):马鞍山钢铁公司、合肥重型机械厂、淮北煤矿、淮南化肥厂为安徽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7、农村改革:1978年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首创“大包干”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印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包产到户,推动了安徽农村改革进程。
38、皖籍科学家:邓稼先,安庆怀宁人,两弹元勋;任新民,宁国人,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椽,一代茶宗;何家庆,安庆人,安大生命科学院教授,“全国十大扶贫状元。
39、文化艺术:黄梅戏艺术表演家严凤英、王少舫,“新徽画派”版画艺术家赖少其,国画家肖龙士,皖籍画家吴作人,雕塑画家刘开渠。
第二篇:中考历史重点问题复习纲要
中考历史重点问题复习纲要
新疆问题: 1795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省.1949年和平解放.西藏问题:1951年和平解放.建国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五期间,川藏,青藏,新藏铁路的修建。60年代初期西藏民主改革完成.党中央西部大开发。台湾问题:<<马关条约>>中被割占.抗战胜利后回归祖国.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新中国建立之初美国封锁台湾海峡.一国两制的构想.海峡两岸的交流.和平统一中的阻力.近年来台湾各党派访问大陆.中日关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全面侵华战争.中日建交.近年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目的明显。否认历史,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派兵海外,应引起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广泛关注。
中美关系:华尔及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侵略朝鲜,封锁台湾海峡,威胁我国的安全.70年代关系好转.1979 年正式建交.与中国的关系始终是时好时坏.东北专题: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九.一八.东北抗日义勇军.辽沈战役.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问题.三农问题:1950年的土改.1953 的农业社会主义的改造.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
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俄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立及实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法律文件: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人权宣言、独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农奴制法令、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87年美国宪法、1804年拿破仑法典、《共产党宣言》、、1936苏联宪法、1954年中国第一部宪法、1949年共同纲领。
会议专题: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一大、遵义会议、七大、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中美上海共识、汪辜会谈。
国际重要会议:万隆会议、慕尼黑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26国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26 届联大、APEC会议。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成果,影响。{代表发明} 人物专题:四册书中涉及到的人物。
改革与革命: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1861年改革.罗斯福新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南北内战。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中国改革开放。
两次世界大战:从战争的性质,结果,影响进行比较。
周年纪念性专题:历史上事件的发生与本次中考所在年的时间是整数的。
第三篇:2012年安徽中考历史复习攻略
2012年安徽中考历史复习攻略
六安九中
吴跃广
(一)安徽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已走过11个年头,在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上,开卷考试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伴随着十一年考试开卷,广大教师在应对开卷考试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给中考历史试卷的命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怎样既能科学的甄别学生的成绩,又能让试题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是摆在中考历史出卷老师面前的难题。因此,近几年的中考命题出现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试题的背景化或材料化。二是关注时事热点和周年事件。
试题的背景化或材料化,即很多题目都提供一些新鲜的背景或材料。不仅传统的列举题、辨析题、材料题等呈现着鲜明的背景化或材料化的特点,即使是选择题,也越来越多的出现背景或材料。这类题目,背景或材料往往只是引子,同样是考察某个考点,因为背景或材料的不同,题目就有了新意,而如果剥离掉材料,他就是某个历史知识点,因此,这类题目只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读懂考察信息,要做好并不难。
历史有7册课本(包括乡土史),时间跨度更是上下几千年,在70分的试卷里,选择怎样的考点,非常考验出卷老师的智慧。然而,自古以来,学习历史的主要功能都是知古鉴今,初中历史课程的考察自然也不会忽视这一点。事实上,这几年无论是谁主导中考命题,都会非常关注时事热点和周年事件。这些题目大都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热点以及周年事件,让学生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知古鉴今、史为今用。2011年中考试题,粗略统计,关注周年和热点事件的题目,选择题占5题,其中,第1、11题考察的属于周年事件,第2、3、5题考察的是热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材料解析和分析探究题则全部在内,关注的有辛亥革命(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和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日本大地震和核安全等。这些题目分值核算达到近50分,占总分比例近70%,真正是“得热点、周年者得高分”也。
中考试卷关注时事热点和周年事件的特点给我们学生的中考复习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因为学生在紧张的中考复习中,很难有时间从媒体上去关注那些热点事件,而初中生概括能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还较弱,因此,到底要关注哪些热点?历史老师对热点事件的搜集、辨别、概括就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去关注哪些热点和周年事件,同样考验着历史老师的智慧。
(二)2012年,我们该关注哪些热点事件和周年大事呢?进入新学期以来,我一直在整理相关材料,迄今共编辑了今年的12大热点,这12个热点分别是:
极端天气搅动全球,美国霸权影响世界; 末日预言无稽之谈,战争魅影阴魂不散; 一衣带水交心不易,欧债危机难解之殇; 世贸组织又添新丁,伦敦奥运扬帆即航; 两岸关系和而趋同,党的会议指引方向; 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科技创新引领未来。我们一一来看:
极端天气搅动全球:2012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全球变暖是重要的推手之一。这个热点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全球变暖的原因、环境、资源的保护、人类面临哪些共同的问题及如何面对这些共同问题等。美国霸权影响世界:中美关系一直是中考常态热点,而2012年还是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联合公报》发表40周年,刚刚在2月,习近平副主席还访问了美国。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中美关系是今年热点中的热点。美国的发展史、中美关系的变迁、如何发展中美关系,以及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和充当的角色等今年都应该充分关注。
末日预言无稽之谈: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预言看来是不会成真的,因为,预言本就是无稽之谈。不过,三角贸易、拉美独立战争、拉美经济的发展还是应该关注一下。战争魅影阴魂不散:利比亚战争、伊朗核危机、叙利亚乱局等向我们昭示着战争魅影阴魂不散。中东问题的由来、防止核扩散和和平利用核能、当今世界的主题、民主的发展、中国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及中国在这些问题上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等都必须给予关注。
一衣带水交心不易:2012年是中日建交40周年。近段时间,中日两国在钓鱼岛命名上**不断,而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一再于公开场合矢口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更是激起中国人的愤慨。一衣带水,却交心不易。中日关系一直也是中考常态热点,2011年中考,由日本大地震考察了关于日本的一些知识点,所以今年中考在大题目上考察中日关系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们仍需关注中日建交、南京大屠杀等知识点,在选择题、列举题、辨析题上关于日本的知识点还是可能出现的。欧债危机难解之殇:2012年,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希腊濒临国家破产,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时,就在欧债危机上寻求中国帮助。去年中考考到了欧盟的成立,但没有更多的关注欧洲,因此,今年中考考察欧盟的发展、欧盟如何应对危机、全球化下的全球合作、中欧关系等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世贸组织又添新丁:2011年12月,经历了18年的漫长谈判,俄罗斯终于如愿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当今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给世界贸易和投资格局带来深远影响。俄国发展史、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中俄关系等在今年的备考中应该重点关注。伦敦奥运扬帆即航:2012伦敦奥运会预定于7月27日到8月12日举行,届时,伦敦将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针对此热点,今年中考复习还应该关注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殖民主义等在内的英国发展史、近代以来的中英关系等知识点。
两岸关系和而趋同:2012年1月14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揭晓,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成功连任。2012年还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因此,今年中考考察两岸关系的可能性极大。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近代以来台湾和大陆的分离和回归、造成现在海峡两岸相隔的原因、当前的两岸关系等都是中考关注的方向。党的会议指引方向:中共十八大将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针对这个热点问题应关注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知识点。
最后两个热点“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也应该关注一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这标志着我国决心要改变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状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隆重纪念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它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建设文化和谐是当前我们全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还将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科技的发展同样值得关注。所以,我觉得今年中考考察中国古代史的题目可能会关注文化科技方面,题型可能在选择题、列举题、辨析题等上。此外,我们还要关注科技创新、三次科技革命等相关知识点。
第四篇:2011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模版]
2011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开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五大题,满分70分。历史与思想品德考试时间共120分钟。你可以参考教书和其他资料。请你仔细审题,认真作答。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美关系的改善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苏联解体
5.“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新”等流行语的出现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外国 A.人民生活的盖上 B.综合国力的提升 C.医保制度的建立 D.就业制度的变化
6.下列是某广告公司为安徽旅游推介会设计的部分标题,其不中正确的是 A.老子故里——涡阳 B.新安画派的中心——安庆 C.新四军军部旧址——泾县 D.大包干发源地——凤阳 7.在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改革是
A.伯利克里改革 B.商鞅变法 C.大化改新 D.查理•马特改革 8.世界上第一次以取代普选权等权利为目标的工人运动的政治纲领是
A.《人民宪章》 B.《国际歌》 C.《共产党宣言》 D.《共同纲领》 9.下表是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导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年)1928-1929 1930-1932 1933-1937 1938-1940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470 460 440-450 420-430 A.国内战争的破坏 B.德国法西斯的进攻 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0.2011年5月21日,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在非洲的一个国家举行,该国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地体系最终崩溃。他位于右图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组合列举(大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1.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的水稻种植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⑴早在距今7000年的我国___________原始居民就已经种植了水稻。
⑵北宋时期,我国从越南引进__________,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⑶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出的___________,被称为“东方魔稻”。12.绘画不仅展现了美的历史,也反映了历史的美。
⑴安徽籍画家李公麟以其独特的“_________”画法而被后人誉为“宋画第一”。
⑵著名画家_________创作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作品《愚公移山》、《群马》等。
⑶__________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创作了富含人文主义精神的画作《蒙娜丽莎》。
三、辨析改错(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3.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 ⑴古代埃及的《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的世界上第一步体现完备的法典。
改正:
【 】⑵拿破仑为巩固封建统治颁布了《民法典》等法律文献。
改正:
【 】⑶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改正:
14.下面是小刚同学撰写的课本剧《大唐帝国•唐玄宗》的一个片段,其中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唐玄宗统治时前期,有位天竺人在参观完唐朝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后,来到唐都开封,发现城市气势恢宏、街道整齐,异常繁华。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让人流连忘返。离开商店,他又前往寺庙拜读了玄奘所著的《西游记》。他由衷地感慨:大唐果然是繁荣富庶的帝国啊!
⑴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奋斗。
材料一 现代中国人,出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
⑴材料一种“孙先生”指的是谁?(2分)他一生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2分)⑵“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2分)
材料二 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如果从新中国成立起,用一百年时间把中国建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我们要埋头苦干,要明确自己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邓小平
⑶材料二中哪句话体现“担子重,责任大”?(2分)
⑷完成这一重任的根本保证是什么(2分)
16.“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这首歌曲唱出了世界人民的美好心声。
【文明共享的时代】
定居北京的加拿大琳达,早晨起床后,打开韩国制造的电视机收看早间新闻,一边吃着面包,一边喝着巴西产的咖啡。然后开一辆由世界最大经济体成员国所产的汽车去一中加合资企业上班。
⑴成立于1993年的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是什么?琳达的生活与工作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4分)
【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自1986年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身为关贸总协定)的谈判历经15年,“黑发人谈成了白发人”。2001年中国终于成为其正式成员。
⑵既然谈判如此艰难,中国为什么还要加入世贸组织?(4分)
【对话与合作的时代】 2010年11月1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铜版纸反倾销反补贴案税令,美海关将从税令公布之日起开始对华输美铜版纸产品征反倾销反补贴税。
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摩擦与分歧?请写出你的建议。(2分)
五、分析与探究(12分)
17.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科技革命与日本”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回眸历史】
图一:1853年佩里舰队到达日本港口 图二:日军轰击重庆 图三:广岛原子弹爆炸
⑴图一中舰只所使用的动力是______;图二中飞机是第______次科技革命的产物。(2分)【论从史出】
⑵同学们通过探究“三次科技革命对日本的影响”,分别得出“耻辱与振兴”、“疯狂与罪恶”、“伤痛与崛起”的结论。请结合上述图片和所学历史知识简要说明。(6分)“耻辱与振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疯狂与罪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痛与崛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史明智】
⑶面对是否继续发展核能产业,同学们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继续发展,另一种认为应停止发展。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只答观点未说明理由不得分)(4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C
2、A
3、D
4、B
5、D
6、B
7、D
8、A
9、C
10、C
二、组合列举(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11、(1)河姆渡(2)占城稻(3)籼型杂交水稻
12、(1)白描(2)徐悲鸿(3)文艺复兴
三、辨析改错(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3、【×】(1)古代埃及改为古巴比伦王国
【×】(2)封建改为资产阶级
【√】(3)
14、(1)错误:唐 改正:隋(2)错误:开封 改正:长安
(3)错误:西游记 改正:大唐西域记
四、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5、(1)孙中山。(2分)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分)(2)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的共和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2分)(3)用一百年时间把中国建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2分)(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分)
16、(1)欧洲联盟;经济全球化。(4分)(2)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给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二、(3)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在其框架内寻求解决;加强沟通与交流,实现合作与双赢。(言之有理即可,2分)
五、活动与探究(12分)
17、(1)蒸汽机(蒸汽);二。(2分)(2)国门被打开,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分)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给邻国和世界带来痛苦灾难。(其它符合题意也可得分,2分)二战期间日本遭受到原子弹袭击(或福岛核泄漏);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2分)(3)第一种:继续发展。因为能源的需求量大,核能是新能源,潜力大;坚持安全、创新、和平利用核能;加强国际合作和环境保护。
第二种:停止发展。因为这种产业危险性非常大,可能会造成核灾难;发展其它新能源进行替代;很难规避自然灾害对核电的破坏。(答任何一种观点,言之有理,都可酌情给分。4分)第一层次: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层次清晰,表述准确。(得3-4分)第二层次:观点明确,论证不够充分,表述不够准确。(得1-2分)第三层次:有观点,未论证。(得0分)
第五篇:2014中考历史复习研讨
海童中心校2014中考历史复习研讨时间:2014年4月16日星期三地点:海孜实验中学
发言:葛思利(海孜实验中学)
一、2013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从历史分期上看
3、从考纲样卷分析
辨析改错题由12分减少为8分,组合列举题由6分增加到10分,辨析改错是4小题,无形中降低了这部分的难度。
二、2014中考历史考纲分析及增加的内容1、2014年安徽中考历史考纲与2013年考纲的比较分析
(1)、命题指导思想没有变
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②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③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
(2)、命题原则没有变
①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②注重“三维目标”,侧重能力考查。
③遵循新课程理念设计试题。
(3)、考试目标没有变
①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
②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方法及过程。
③考查学生对历史的感知、体验及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没有变
①考试形式②试卷结构③难度要求
(5)、考试内容有调整
2014年安徽中考历史考纲在考试内容上共有257个,其中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知识点数量分别为170、76、11个。与2013年考纲相比,2014年安徽中考历史考纲在考试内容上共增加了36个新知识点,其中包括6个对考查层次进行了调整的知识点;共删除了29个知识点。
★考试层次变化
1.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关系由理解上升理解运用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运用降低理解
3.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由运用降低理解
4.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由运用降低理解
5.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由识记上升理解
6.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由识记上升理解
★增加部分:
模块
一、中国古代史
1.识记陈胜、吴广起义
2.运用结合西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3.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
4.识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5.识记 《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模块
二、中国近代史
1.识记邓世昌的事实
2.运用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
3.识记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4.理解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5.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6.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7.理解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8.识记重庆谈判
模块
三、中国现代史
1.理解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2.运用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理解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模块
四、世界古代史
1.理解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模块
五、世界近代史
1.识记达芬奇
2.运用结合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3.理解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型与残酷性
4.识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5.理解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6.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7.识记《向日葵》与《英雄交响曲》
模块
五、世界近代史
1.识记达芬奇
2.运用结合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3.理解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型与残酷性
4.识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5.理解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6.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7.识记《向日葵》与《英雄交响曲》
模块
六、世界现代史
1.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理解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法法西斯的暴行
3.理解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4.识记科索沃战争
5.理解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模块
七、安徽史
1.识记名医华佗;淝水之战; “宋画第一”李公麟
2.识记献身革命的皖籍志士;安徽近代经济的缓慢发展;近代教育的兴起 考纲增加部分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从12、13年中考试卷增加部分所占的分值可以看出增加部分的重要性。2012年中考考纲增加部分考了13分,2013年中考考纲增加部分13分,包括组合列举题12题,材料分析第15题,全部来自2013年考纲增加部分。
三、下一步复习及注意事项
(一)、制定计划、确定内容
根据各方面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班教学计划。计划应包括:
新课完成计划一轮复习计划二轮长效与热点专题复习最后冲刺复习
(二)、紧扣考纲、明确目标、夯实基础
考纲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并结合我省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制定的。规定了初中毕业历史学科学业考试的命题原则、考试性质与目标、考试内容与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并附有例证性试题和参考试题。是教师、学生进行中考历史复习的纲领性文件和唯一的参考依据。
1、摸清考点,明确考试的内容与目标要求。
这也是老师们最关注的部分,要严格按照考纲规定的考点范围梳理,组织复习,把准考点.凡是考纲没有罗列到的知识点坚决不讲,罗列出来的要一个不漏.讲准确、讲到位。
2、明确考试的形式要求及变化。
近三年历史学科的考试形式、题型相对稳定。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两大类。选择题是四选一型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归纳列举题、史实辨析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活动与探究类型题等。两类题型的分布比例为:选择题:30%±5%,非选择:70%±5%。
3、明确考试命题原则
初中毕业历史学科学业考试的命题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规定的六个历史学习板块以及地方课程《安徽历史》学习板块均属于考查范围。
2.注重“三维目标”,侧重能力考查。认真贯彻《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切实有效地把考查历史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考试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3.遵循新课程理念设计试题。历史学科学业考试试题的设计既要以历史问题为出发点,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设计各种情境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学业考试的试卷力求结构合理、题量适中、题意明确、难易适当、目标有效,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学业水平,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适度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试题。
4、认真研究题型示例及样题
考纲提供的题型示例给出了中考命题的呈现形式、考查角度及能力层次要求,同时要演练近年本地中考历史真题,给中考复习以明确的标高,具体的方向。
5、关注板块分值分布
试采用开卷笔试形式。历史与政治同场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分值共150分,其中历史占70分。重要版块重点讲
中国古代史:约占15%;中国近现代史:约占40%
世界古代史:约占5%:世界近现代史:约占35%
安徽历史:约占5%
6、了解考纲的变化
安徽省中考每年都有增减,教师要烂熟于胸,有所取舍。2012年增加部分考查了13分。2013年增加部分考了13分
(三)、预测考试动向,做好专题复习
1.制定专题要“大跨度、小切口、深挖掘”:即从大处着眼,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把同类的、分散的知识高度概括,同时还要从细微处人手,把大专题分解为几个小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把握知识的精髓,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2.归纳知识应做到“精、细、专”。归纳知识不受地域和历史时期的局限,只要是具有相同性质、特征和属性的知识都归纳到一起。学生在自己归纳整理时,可尽量从简单入手,由易到难,由“细”到“精”,在对课本知识系统化、揭示同类知识、专题知识之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在形成专题知识体系结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3.加强“纵”“横”联系。纵向发展是指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发展演变,横向发展是指按区域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既要做到“纵中有横”,也要做到“横中有纵”。
4.研究试题,精心训练。
(1)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考纲,结合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目标,以所用的教材为本,熟悉课本,全面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认知的基础上,养成能力与情感。选择与命制训练题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注意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渗透,以增强学生的作答的信心和体验,提高学习成绩。
(2)摒弃繁难、怪偏知识,充分理解《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内涵和细微变化,做到题型新颖、点拨到位,题量精当。(3)指导学生作答,切忌马虎应付。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都要认真审题,在脑海中产生印象、形成思路。在教学与训练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做选择题时要力求速度和准确率,但不盲目求快;做判断题时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入座”,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简洁,没有错别字。
5、要研读考纲中的例证性试题和参考试题
(1)中考历史试题命制存在连续性。中考题按照例证性试题和参考试题的形式来设计。中考题与例证性试题和参考试题 “高度一致。
(2)防止题型出现较大变化,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比如历史小作文。
(3)可能有意外收获。比如2013安徽卷第15题中《时务报》和《民报》的图片材料,很多版本教材都没有,很多考生都倒在它的面前,但它却是2013考纲中参考试题的一道选择题的原材料。
6、了解高中教材体系、高考方向
近年中考命题出现向高中教学靠拢,与高考接轨的趋势,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有必要了解教材体系、高考方向。例如,高中历史课程的编排体系,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这样的体系,更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类似的事件学会归纳、对比。另外,近年高考命题材料题中的材料来源越来越丰富,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和中考复习阶段,应根据课程标准灵活地补充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中考和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考历史复习应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以教材为本,紧扣考试说明,扎实基础,以新的复习模式指导学生做到四看四抓,也就是看目录,看课文,看插图,看大事年表,抓基础,抓重点,抓线索,抓网络.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融会贯通的学习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从而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四、了解时事、关注时事、周年热点
安徽中考历史命题特别关注重大“热点”问题。往往以重大“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引出对中外历史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的考查,既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考生灵活地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类命运,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对考生有效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知古通今”“以史为鉴”的史学功能,充分凸现时代性特点。
(一)热点问题的呈现
1、多数题型都出现过“热点”问题:单项选择、组合列举、材料解析、分析探究等题型。(辨析改错题型)
2.“热点”问题呈现有三个特点
(1)近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2013、4-2014、4】,包括当年的国内外重大问题,也包括一段时期以来持续存在的、舆论持续关切的国内外重大问题,例如,(朝核问题、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
(2)周年大事,包括上一年、当年和下一年的周年大事特别是当年的周年大事,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作深入挖掘。
(3)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中发生的特别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在考试中出现的“高频考点”
最后总结几句话
遵循课标,更新观念;注重联系,构建体系;
关注热点,传授方法;强化训练,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