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必备(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1:5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历史复习必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历史复习必备》。

第一篇:中考历史复习必备

一、中日关系问题

(一)、古代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友好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日本遣唐使来唐朝:

(2)鉴真六次东渡日本,2.明朝时日本倭寇入侵东南沿海,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倭寇。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二)、近代中日关系:对立

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侵华);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三)现在中日关系合作与冲突并存,合作是主流:

二、中国人民的斗争(抗争)

(一)史实:

古代:戚继光抗倭寇:

近代: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淞沪会战、忻口会战、武汉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胜利)、平型关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团大战(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二)、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子,实现全民族抗战,是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的结果。

②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③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对抗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④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人民和爱国华侨的支持和援助。

三、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有(日本右翼势力的表现):

1、表现:日本修改教科书;某些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东海问题。

2、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否定南京大屠杀)等事件的目的:

否认侵略、美化侵略,歪曲历史事实,掩盖在中国及亚洲犯下的滔天罪行;

3、认识(看法):

(1)日本的做法是歪曲事实,说明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复活、抬头的危险,并将给世界的安全与和平带来威胁,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日本的做法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不利于中日关系的友好、健康发展;

(3)日本应该以史为鉴,面对未来,真诚道歉;

(4)我国应大力发展经济,军事,增强综合国力;

四.你想对日本学生说点什么:

1、二战中,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铁的事实,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你们目前的教科书是歪曲史实的教科书,将伤害日本和亚洲人民之间的感情。

3、同龄人们,你们必须了解真实的历史,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

五、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建议)?(或:日本应怎么做?)

1、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

2、信守和平承诺;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3、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

4、日本要彻底反省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真诚到向亚洲受害国人民道歉

六、我们青少年应怎么做?

(1)、牢记历史,珍爱和平。(2)、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3)、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4)我们要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七、处理中日关系,我国的基本政策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八、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建议):

1、以史为鉴,面对未来,加强合作;

2、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解决分歧;

3、相互尊重,加强合作,增进了解共同发展:

九、现设9.3抗战胜利纪念日,12.13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看法及目的:

唤醒集体记忆,自立自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十、关于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及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日本任何旨在强化对钓鱼岛的控制的做法都是非法的。他们的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和中国公民人权的严重侵犯。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关于西藏问题

(一)、唐朝与西藏(吐蕃)的友好往来:

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

2、唐中宗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尺带珠丹,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清朝:顺治帝册封五世**;康熙帝册封五世**;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与**、**共同管理西藏;

(三)、新中国成立后

1、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川藏、新藏、青藏公路(课本八下)。

(四)、从西藏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得到哪些认识?

1、汉藏两族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十分重视西藏并得到快速的发展。

第二篇:2014中考历史复习研讨

海童中心校2014中考历史复习研讨时间:2014年4月16日星期三地点:海孜实验中学

发言:葛思利(海孜实验中学)

一、2013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从历史分期上看

3、从考纲样卷分析

辨析改错题由12分减少为8分,组合列举题由6分增加到10分,辨析改错是4小题,无形中降低了这部分的难度。

二、2014中考历史考纲分析及增加的内容1、2014年安徽中考历史考纲与2013年考纲的比较分析

(1)、命题指导思想没有变

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②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③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

(2)、命题原则没有变

①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②注重“三维目标”,侧重能力考查。

③遵循新课程理念设计试题。

(3)、考试目标没有变

①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

②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方法及过程。

③考查学生对历史的感知、体验及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没有变

①考试形式②试卷结构③难度要求

(5)、考试内容有调整

2014年安徽中考历史考纲在考试内容上共有257个,其中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知识点数量分别为170、76、11个。与2013年考纲相比,2014年安徽中考历史考纲在考试内容上共增加了36个新知识点,其中包括6个对考查层次进行了调整的知识点;共删除了29个知识点。

★考试层次变化

1.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关系由理解上升理解运用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运用降低理解

3.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由运用降低理解

4.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由运用降低理解

5.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由识记上升理解

6.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由识记上升理解

★增加部分:

模块

一、中国古代史

1.识记陈胜、吴广起义

2.运用结合西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3.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

4.识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5.识记 《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模块

二、中国近代史

1.识记邓世昌的事实

2.运用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

3.识记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4.理解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5.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6.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7.理解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8.识记重庆谈判

模块

三、中国现代史

1.理解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2.运用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理解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模块

四、世界古代史

1.理解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模块

五、世界近代史

1.识记达芬奇

2.运用结合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3.理解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型与残酷性

4.识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5.理解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6.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7.识记《向日葵》与《英雄交响曲》

模块

五、世界近代史

1.识记达芬奇

2.运用结合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3.理解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型与残酷性

4.识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5.理解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6.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7.识记《向日葵》与《英雄交响曲》

模块

六、世界现代史

1.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理解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法法西斯的暴行

3.理解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4.识记科索沃战争

5.理解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模块

七、安徽史

1.识记名医华佗;淝水之战; “宋画第一”李公麟

2.识记献身革命的皖籍志士;安徽近代经济的缓慢发展;近代教育的兴起 考纲增加部分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从12、13年中考试卷增加部分所占的分值可以看出增加部分的重要性。2012年中考考纲增加部分考了13分,2013年中考考纲增加部分13分,包括组合列举题12题,材料分析第15题,全部来自2013年考纲增加部分。

三、下一步复习及注意事项

(一)、制定计划、确定内容

根据各方面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班教学计划。计划应包括:

新课完成计划一轮复习计划二轮长效与热点专题复习最后冲刺复习

(二)、紧扣考纲、明确目标、夯实基础

考纲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并结合我省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制定的。规定了初中毕业历史学科学业考试的命题原则、考试性质与目标、考试内容与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并附有例证性试题和参考试题。是教师、学生进行中考历史复习的纲领性文件和唯一的参考依据。

1、摸清考点,明确考试的内容与目标要求。

这也是老师们最关注的部分,要严格按照考纲规定的考点范围梳理,组织复习,把准考点.凡是考纲没有罗列到的知识点坚决不讲,罗列出来的要一个不漏.讲准确、讲到位。

2、明确考试的形式要求及变化。

近三年历史学科的考试形式、题型相对稳定。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两大类。选择题是四选一型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归纳列举题、史实辨析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活动与探究类型题等。两类题型的分布比例为:选择题:30%±5%,非选择:70%±5%。

3、明确考试命题原则

初中毕业历史学科学业考试的命题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规定的六个历史学习板块以及地方课程《安徽历史》学习板块均属于考查范围。

2.注重“三维目标”,侧重能力考查。认真贯彻《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切实有效地把考查历史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考试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3.遵循新课程理念设计试题。历史学科学业考试试题的设计既要以历史问题为出发点,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设计各种情境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学业考试的试卷力求结构合理、题量适中、题意明确、难易适当、目标有效,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学业水平,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适度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试题。

4、认真研究题型示例及样题

考纲提供的题型示例给出了中考命题的呈现形式、考查角度及能力层次要求,同时要演练近年本地中考历史真题,给中考复习以明确的标高,具体的方向。

5、关注板块分值分布

试采用开卷笔试形式。历史与政治同场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分值共150分,其中历史占70分。重要版块重点讲

中国古代史:约占15%;中国近现代史:约占40%

世界古代史:约占5%:世界近现代史:约占35%

安徽历史:约占5%

6、了解考纲的变化

安徽省中考每年都有增减,教师要烂熟于胸,有所取舍。2012年增加部分考查了13分。2013年增加部分考了13分

(三)、预测考试动向,做好专题复习

1.制定专题要“大跨度、小切口、深挖掘”:即从大处着眼,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把同类的、分散的知识高度概括,同时还要从细微处人手,把大专题分解为几个小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把握知识的精髓,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2.归纳知识应做到“精、细、专”。归纳知识不受地域和历史时期的局限,只要是具有相同性质、特征和属性的知识都归纳到一起。学生在自己归纳整理时,可尽量从简单入手,由易到难,由“细”到“精”,在对课本知识系统化、揭示同类知识、专题知识之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在形成专题知识体系结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3.加强“纵”“横”联系。纵向发展是指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发展演变,横向发展是指按区域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既要做到“纵中有横”,也要做到“横中有纵”。

4.研究试题,精心训练。

(1)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考纲,结合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目标,以所用的教材为本,熟悉课本,全面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认知的基础上,养成能力与情感。选择与命制训练题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注意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渗透,以增强学生的作答的信心和体验,提高学习成绩。

(2)摒弃繁难、怪偏知识,充分理解《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内涵和细微变化,做到题型新颖、点拨到位,题量精当。(3)指导学生作答,切忌马虎应付。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都要认真审题,在脑海中产生印象、形成思路。在教学与训练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做选择题时要力求速度和准确率,但不盲目求快;做判断题时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入座”,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简洁,没有错别字。

5、要研读考纲中的例证性试题和参考试题

(1)中考历史试题命制存在连续性。中考题按照例证性试题和参考试题的形式来设计。中考题与例证性试题和参考试题 “高度一致。

(2)防止题型出现较大变化,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比如历史小作文。

(3)可能有意外收获。比如2013安徽卷第15题中《时务报》和《民报》的图片材料,很多版本教材都没有,很多考生都倒在它的面前,但它却是2013考纲中参考试题的一道选择题的原材料。

6、了解高中教材体系、高考方向

近年中考命题出现向高中教学靠拢,与高考接轨的趋势,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有必要了解教材体系、高考方向。例如,高中历史课程的编排体系,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这样的体系,更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类似的事件学会归纳、对比。另外,近年高考命题材料题中的材料来源越来越丰富,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和中考复习阶段,应根据课程标准灵活地补充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中考和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考历史复习应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以教材为本,紧扣考试说明,扎实基础,以新的复习模式指导学生做到四看四抓,也就是看目录,看课文,看插图,看大事年表,抓基础,抓重点,抓线索,抓网络.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融会贯通的学习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从而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四、了解时事、关注时事、周年热点

安徽中考历史命题特别关注重大“热点”问题。往往以重大“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引出对中外历史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的考查,既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考生灵活地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类命运,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对考生有效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知古通今”“以史为鉴”的史学功能,充分凸现时代性特点。

(一)热点问题的呈现

1、多数题型都出现过“热点”问题:单项选择、组合列举、材料解析、分析探究等题型。(辨析改错题型)

2.“热点”问题呈现有三个特点

(1)近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2013、4-2014、4】,包括当年的国内外重大问题,也包括一段时期以来持续存在的、舆论持续关切的国内外重大问题,例如,(朝核问题、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

(2)周年大事,包括上一年、当年和下一年的周年大事特别是当年的周年大事,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作深入挖掘。

(3)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中发生的特别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在考试中出现的“高频考点”

最后总结几句话

遵循课标,更新观念;注重联系,构建体系;

关注热点,传授方法;强化训练,培养能力。

第三篇:中考历史专题复习7

专题七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内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注重与他国的友好往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国情,也实行过不同的对外政策,我们在此紧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望对同学们备战中考有所帮助!

一、知识链接

(一)民族关系

1、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主要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用汉制、习汉礼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4、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蒙古、汉族、契丹、女真等各族人民交错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5、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⑴驻藏大臣的设置

①清统治者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清初册封五世**和五世**。

②1727年,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共管西藏事务。③驻藏大臣享有行政、军事、财政、外交等大权。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继承人时,也由驻藏大臣督办。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①18世纪中期,清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

6、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实行:建立了五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补充: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外交关系

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法,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到日本讲授佛经。同时还向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3、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

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经过激烈战斗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雅克萨之战: 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发动雅克萨之战,沙俄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闭关政策的含义:是指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一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二是清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滋扰生事”,推翻它的统治。

闭关政策的主要表现:限定通商口岸;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提高关税,抑制进口;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清代闭关锁国的影响: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6、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外交也是屈辱的外交,具体内容在中国近代侵略与反抗专题中详叙,在此不再赘述。

7、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万隆会议: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8、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美建交: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

9、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会议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APEC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二、测试平台 单项选择题

1.右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后出现的“胡人”汉服的社会时期。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

A.商鞅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孝文帝

2.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3.“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在唐朝历史上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的是()

A.唐高祖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

4.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说明了()

A.少数民族的势力强大 B.汉族被少数民族所同化

C.民族交流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D.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5.唐代,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为当地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有关民族关系的史实属于唐朝的有()

①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②灭东突厥,设都督府 ③“金瓶掣签” ④文成公主人藏 ⑤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④⑤

6.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A.秦兵马俑遗址 B.大昭寺会盟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敦煌莫高窟 7.某班排演历史课本剧《澶渊之盟》,允许出现的角色有()①阿骨打 ②寇准 ③岳飞 ④宋真宗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在今天的俄罗斯语种,仍用契丹的音译“其大夷”来表示中国,这充分说明了()A.契丹曾经统一过全国

B.契丹对世界影响大,对中国的历史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C.契丹与汉族常年战争 D.契丹的文明程度高

9.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一座英雄的墓前有两尊铸铁的跪像(右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曾经触景生情写下了两句诗“自从贼后不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你知道这位读书人为了何事发出这种感慨()

A.文天祥宁死不屈 B.王严抗金 C.秦桧谋杀岳飞 D.葛尔丹叛乱

10.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其中位于北方与北宋并立的民族政权是()

A.西夏 B.金 C.辽 D.蒙古

11.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属于()A.契丹族 B.党项族 C.蒙古族 D.女真族

12.清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当时代表中央同**、**共同管理西藏的是()

A.伊犁将军 B.黑龙江将军 C.驻藏大臣 D.乌里雅苏台将军

13.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皇帝是()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14.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区域的行政管理坚持的重要原则是()A.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共同繁荣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引导少数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进行三大改造 C.实行赎买政策 D.进行民主改革 16.我国历史上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唐太宗

17.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

A.使中国与欧洲直接交流

B.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 C.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D.沟通了东西外交之间的联系

18.在活动探究课中,同学们畅谈从玄奘、鉴真事迹中所获得的启示不包括()

A.不畏艰险 B.勇于开拓 C.和平使者 D.追求名利

19.现在,世界上好多国家都把华人称为“唐人”,把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原因()

A.那些华人是在唐朝时迁居到国外的 B.唐朝时才开始与这些国家交往C.唐朝时才开始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D.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20.如果你想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可以选择的书籍是()

A.《西游记》 B.《资治通鉴》 C.《大唐西域记》 D.《马可·波罗行记》 21.右图航海家下西洋最远到达()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印度南端 C.好望角 D.澳洲海岸

22.“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这段话中的“我之云帆高张”是指()

A.戚继光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文天祥抗元斗 D.郑成功收复台湾 2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给殖民者的信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信中所说的“贵国”是()

A.葡萄牙 B.俄国 C.英国 D.荷兰

24.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率领的两次雅克萨之战三者的共同点是()

A.反侵略性质 B.抗清性质 C.反殖民斗争 D.内部战争 25.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年)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6.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客观上起的积极作用是()A.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

B.不能及时学习世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C.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D.使中国经济落后于世界

27.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原因之一是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28.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十年后”中美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C.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尼克松访华

29.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会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B.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大力支持 C.台湾当局政权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不满和反对

D.美国也有意让台湾退出联合国

30.以“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为主题的会议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读图简答题

31.阅读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观察图一,其中心人物是谁?他率领船队曾几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哪里?(2)你认为图一船队下西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如何评价这次远航?

(4)观察图二,可以看出此幅图揭示的是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5)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影响?

(6)通过读图和回答上述问题,请用概括性的语言归纳明清对外政策的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2.仔细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图一:亚非会议 图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请回答:

(1)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的著名方针及作用是什么?

(2)APEC的全称及2001年APEC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3)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4)联系所给信息,谈谈你的感受。材料分析题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引自元末诗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哪几种形式?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日本的唐招提寺内,有一座鉴真和尚坐像,被日本人民视为国宝。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⑵“鉴真和尚坐像,被日本人民视为国宝”的原因是什么?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尺带朱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

⑴唐太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⑵尺带朱丹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这种亲戚关系确立所依据的相关史实是什么? ⑶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2.D 3.C 4.D 5.C 6.B 7.C 8.B 9.C 10.C 11.C 12.C 13.D 14.A 15.D 16.B 17.C 18.D 19.D 20.C 21.A 22.B 23.D 24.A 25.D 26.C 27.C 28.A 29.A 30.D 31.(1)中心人物是郑和,他率领的船队曾7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①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富强;个人:具备相当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组织能力等。

(3)评价:①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②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③但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且耗资巨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明朝带来了不良影响。

(4)闭关政策。

(5)对清政府来说,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加分辨的关闭国门,却导致中国与世界的日益隔离。

(6)明初国力强势,积极地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清朝初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启示:我们今天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实行对外开放,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样才能让中华崛起,屹立与世界强国之林。

32.(1)求同存异,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亚太经合组织,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从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国政府积极促进世界和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成就;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等角度答题均可。(答出以上要点之一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3.(1)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内迁。

(2)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

(3)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及通婚等。34.⑴鉴真东渡。

⑵他在日本传播唐文化;日本人民纪念他。(意思相近即可)

35.⑴唐太宗这句话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⑵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⑶正因为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才有了“合同为一家”的局面,所以两则材料是存在着因果关系。

第四篇:2010年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材料

年历史中考复习研讨会材料2010

第二专题、中外历史重大改革

一、年。356:时间:公元前商鞅变法、内容: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公布法1

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互相监督。、意义:通过变法,秦国的旧制度废除,新制度建立,国家发生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2 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天103日,新政共推行了21月9日到11月6从

二、戊戌变法:

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1.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2.国和进步的意义。

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3.戊戌变法失败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4.三、明治维新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口号:1.内容2.。宣布“废藩置县”①政治:明治天皇发布“五条誓文”和“维新政体书” ②经济:废除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实行小学义务教育,设立新式学校,采用欧美学制,③文化教育: ④生活:革除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穿西服,吃西餐。⑤军事:废除武士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皇军”

逐渐强大起来。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影响:3.天皇制”也被保留下来了。“封建残余,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4.四、新经济政策、内容:①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1 ②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1)、影响:2 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它使苏俄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五、罗斯福新政、原因:为摆脱经济危机。1。为了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质: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3体系。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它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 整顿财政金融a,,要求各行。国会通过《产业复兴法》中心措施是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新政的b 证。业拟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奖励农民压缩产量,目的是限制农业生产,克服生产过剩,以,调整农业政策c 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得以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1(、评价:4)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2 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见第七专题):

六、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说明 :、任何的变革都是对生产关系和统治政策的局部调整。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动力1、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应以此来作为判断成败的标准。2、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成功的改革是国家崛起和社会进步的保证。3 1

、改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4、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5 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五专题、思想解放运动

一、中国古代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1“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仁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

,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者,爱人”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2),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仁政”.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朝时期受压制: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3)

(4)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西汉时期享“独尊” 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独尊儒术”的建议

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了八股取士制度,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加强。(5)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抨击陈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出了“打倒孔家店”(6)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 想。(7)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8)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待传统文化的政策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继

承。弃其糟粕,充分利用儒学优秀的思想资源,改造和重建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我们的态度 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适应中国的现代化。

原因: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代表人及学派:儒法道兵墨。

:、百家争鸣2

思想解放运动

二、文艺复兴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 2.世纪。地点:西欧。16-14:时间1.4.: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性质3.:意大利。最先兴起的国家 定现世生活。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5.:文艺复兴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孕育意义6.了西欧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三、启蒙运动、时间1 :自由平等。基本观点、3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地点:2 世纪。18—17: 5 :反封建。、性质4:伏尔泰。他对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进、代表人物及思想法制等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激励人们追求他们提出的民主、人权、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自由、平等,为资产阶级革命及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①启蒙运动对美国独立战争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美自由平等、突出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天赋人权、年美国宪法中,1787及《独立宣言》国三权分立等观点。②启蒙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后果是为法国大革命准备了批判封 2

建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历史证明,没有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就不会有法国大革命的深刻 性和广泛性。

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此后,马1848、1

克思主义成了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192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4

第一次独立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重大问题、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年中共七大通过新党章,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1945、6

新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997、7 发展的新阶段。)P

43五、辛亥革命(八上。它推翻了清王朝,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 使民主共和的观,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 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成)P46

六、新文化运动(八上对封建专制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重要说明无论是在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中,使命感和不断进取的革命意识。树立民族的责任感、维新变法运动、都体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仁人志士强烈的民族辛亥革命还是新文化运动,并为了中国的富强与振兴以振兴中华民族为自己的使命。他们以国家危亡为已任,责任感,而不断的进取和探索,这种精神与意识我们应该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中国近代化所经历的艰辛探索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之一:实现近代化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思想解放运动是政治上变革的先导。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不仅是一场政 更新观念。治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思想文化革命。第六专题、科技的进步一、四大发明 : 的发明:、印刷术1 隋唐,雕版印刷术;唐朝的《金刚经》,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1)

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比欧洲早约四百年。(2)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交流。2、指南针的发明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1)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2)

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3)3

指南针传到欧洲后,成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航全球的重要条件;、火药的发明3 唐朝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1)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2)

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导致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新兴资产阶级凭借火器战胜了落

后的封建势力,火药在生产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西汉时出现用麻绢做原料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4,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不17原因:1.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迫切要求生产技术的改进。大机器代替手工生产。特点: 3.世纪上半期。19年代到60世纪18时间:2..4 :新兴的棉纺织业。最先发生的行业

重要发明成就: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的火车、富尔顿的汽船、.5 :影响6.三、第二次工业革命了蒸汽机。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开始标志:电力的发明和应用,电动机逐渐取代1.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狄塞尔设计内燃机的发明是继蒸汽机之后应用技术的又一重大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2.创制了柴油机。本茨发明了世界上卡尔·内燃机的创制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条件。福特制造出更为先进的四轮汽车。莱特兄弟飞机试飞成功,迈出了人类第一辆汽车。亨利· 航空技术的第一步。爱迪生的发明为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世“发明大王”3.。界变得更加光明灿烂,人们称赞他是“打开电气时代的领袖”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 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原子能:三大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1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两大核心、2。信息时代到来的标志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3.: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科学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反映的4 与技术紧密结合;学科交叉渗透。、生物工程技术成就:克隆技术6,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结论.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业革命的进行、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特征遥相呼应,需要社会土壤,需要政府的推: 1.说明 动,也需要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学习科学家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应该重视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2

个人则需要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培养创新意识。第八专题、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与巩固

一、建立1688(“光荣革命”:结束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年政变)年英国议会《权利法案》意义:一个新的资1689他反王朝的力量发动的宫廷政变。结果: 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在英国建立起来。争:、美国独立战2 日。第二届大陆会议。杰斐逊等。4月7年1776:《独立宣言》)1(:阐述了自由民主的政治原则,内容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都享有生命、指出人人生而平等,利;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罪恶,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管辖,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日为美国的国庆日。4月7意义:宣告了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既是一场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的影响.)2(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开辟了道路。)华盛顿的主要活动3(4

(战争中的第一人)指挥大陆军与英军艰苦的斗争,为独立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年连任。在就任总统后,根据宪法和助手汉密1793月,当选美国第一届总统,4年**1789,统一货币,建立税制,鼓励发展尔顿的建议,建立和完善民主法制,创立“合众国银行”

(和平中的第一人)民族工业,使新生的美国开始步入了正轨。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他不但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美国之父”他被誉为***

(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上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法国大革命3

制宪会议。月。8年1789》《人权宣言)1(内容:提出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 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对封建专制的旗帜,它宣告了意义: 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影响: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及评价)2(年。1799夺取政权资 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执掌国家政权。发动“雾月政变” 产阶级军事帝国。内外政策 ①对内改革财政,制定法典,加强法制,强化国家机构,镇压叛乱,肃清王党分子。②对外与欧洲反法同盟开战,击败了几乎所有的欧洲大国,解除了对法国的外来威胁。

二、资本主义的巩固与扩大 :、美国南北战争19年 1862 :)转折点1(,宣布废除黑奴制。人民群众和黑奴月,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 的革命情绪迅速高涨,战争形势骤然改观。: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废除了黑奴制度,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影响2(法等国家创造了条件。为美国经济迅速超过英、扫清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地问题,日本明治维新、2)(: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教育④生活⑤军事。内容1)影响: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使2(日本逐渐强大起来。“天皇制”也被保留下来: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局限性3(通过这一专题复习让学生掌握这是走上资本主这一专题是世界近代史的核心部分,、:1说明。义道路的两种方式或三种即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民族独立战争。目的则是为了扫除资本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2.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上殖民扩3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进而发生了工业革命,使手工生产满足不了需要,张的进行,发展,显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使资本主义得到巩固和扩大。第九专题、纪念性历史事件与热点 周年320《权利法案》制定

一、标志着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政权形式的诞生——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14月7年:1789年周220

二、法国大革命爆发

命爆发周年90三、五四运动 爱国主义精神。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

.从国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3.一切从实际出发2.实事求是1.启示: :周年60

四、淮海战役胜利暨徐州解放—月-11年1948时间:1.指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2.月;1年1949 作用: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4.万多人55战果:歼敌3.5

周年60五.新民主义革命胜利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帝国主义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 多难 党的自身错误: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 “多难兴邦” 经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富裕 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的恢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港澳回归、中国在国际 兴邦 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等“两弹一星”与航天成就(神舟系列载人宇宙飞船发科技:

“籼型杂交水稻”等、射成功、翟志刚出舱行走)年北京奥运会等2008体育:

六、金融危机月开始于美国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影响巨大,可以作为出题的切入点,相关的9年.2008年的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美国的金融救援计划与中国扩大内需等解1929考点有: 救措施与罗斯福新政比较、经济全球化等

周年及海峡两岸三通(大陆向台赠送的大熊猫团团、圆圆赴台)30七.其它:中美建交 说明:

1、纪念性事件与时事热点,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贴近社会热点和生活。通常是历

史出题的切入点,为试题的设计提供情境和材料,在历年各地试卷中这类试题屡见不鲜年,应对相应知识点可能出现的题型分析,可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并总结30改革开放 年来的经验。30、台湾问题要侧重经济文化的交流,历史知识的联系要准确,政治立场坚定。西藏问题要2 侧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作用。6

第五篇:【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热点专题复习

1、中日关系问题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

(2)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寇(日本侵略者)。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3)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斗争。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B、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共产党:平型关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团大战(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4)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原因。

A、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军纪败坏(主观)。

B、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主要);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作战;国际进步人士和爱国华侨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个战场的相互配合。

(5)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罪行)。

(6)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或:日本应怎么做?)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7)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什么?

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复活、抬头的危险。

(8)你认为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或:日本政要不能正视侵华历史。)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9)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 发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10)日本古代学习中国进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近代学习西方进行的改革是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1)青少年应怎么做?

A、牢记历史,珍爱和平。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2、关于西藏问题

(1)唐朝与西藏(吐蕃)的友好往来: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后来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尺带珠丹,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元朝:课本七下

清朝:课本七下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4)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川藏、新藏、青藏公路(课本八下)。

(5)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西藏自治区(课本八下)。

(6)1959年,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今天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7)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被藏族群众称为“活菩萨”。

(8)我国对少数民族实现的两项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9)从西藏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结果;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藏族:《弦子舞曲》;现宗教首领:十一世**(经中央政府批准)。

3、关于台湾问题

(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③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放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④有“一国两制”等正确的方针、政策。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5)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

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9)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2年)。

4、中美关系

(1)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第一次略);第二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为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扩张提供方便。

(3)二战中联合打击法西斯;二战结束后的扶蒋反共政策。(4)新中国成立后遏制中国的冷战政策。

(5)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

现阶段美国对台军售、维护台湾“不统不独”等问题的实质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

5、改革问题

(1)奴隶制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2)封建制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西欧查理·马特改革。(3)资产阶级改革:戊戌变法;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4)社会主义改革: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

6、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结果: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富裕起来。

(2)其它涉及农村、农业或土地问题的知识点。

战国商鞅变法,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七上)。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自足”。日本大化改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课本九上),日本明治维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弊端(课本九下P10弊端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农村政策、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7、江泽民十五大报告中所讲的“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的三次飞跃”是指哪些事件?(三位走在时代前列的伟人)

(1)孙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毛泽东,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195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邓小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8、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1)毛泽东,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邓小平,建设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的共同点(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9、执政党建设(党的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共成立。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的正确领导)。(3)中共七大(1945年4月,延安)。(4)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5)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十四大:1992年,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二大~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形成历程。

10、中国近代化探索

(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2)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资产所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4)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感悟(结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技术——学政治制度——学思想文化。

11、列举中国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和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1)秦朝:焚书坑儒。

(2)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3)明朝:八股取土。

(4)清朝:文字狱。近代:(1)新文化运动。

(2)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3)欧洲启蒙运动(伏尔泰等)。

12、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列举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作的斗争(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方面归纳列举)

(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联系。

(2)康熙帝时,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之地区,都是中国领土。(3)加强对西藏管辖:中央政府册封**和**,1727年设驻藏大臣。(4)加强对回部(新疆)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哨所。(5)乾隆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国。

14、历史旅游、考察活动

(1)重访丝绸之路(课本七上地图;课本七下甘肃:敦煌莫高窟,飞天)。(2)重走长征路(课本八上地图)。

(3)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导游、北京(故宫、长城)第一个在北京定都的统一王朝:元朝。还有明、清。

(4)红色旅游、党的生活重要地点:上海(1921年7月中共一大)——瑞金(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出发地)——延安(1945年4月中共七大)——北京(1949年建国、首都)。(5)考察历史文化名城(重要事件及影响): 南京:1842年《南京条约》;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27年4月,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1937年,南京大屠杀;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23日,统治人民长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广州: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开放广州通商口岸;1924年广州黄埔军校。北京:元都城,明(故宫),清都城,二次侵华战争入侵过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攻占北京),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接受和改编。

15、中华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乐于奉献、敢为天下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民主、进步、科学)。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抗战精神: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奥运精神:团结拼搏、为国争光。

抗震(灾)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拼搏、众志成城、共度时艰、自强不息、志在必胜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16、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课本九上)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社会关系: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分化。

③国际格局: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2)第二次科技革命(课本九上)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社会关系: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③国际格局:东西方经济联系密切,但差距进一步拉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3)第三次科技革命(课本九下)

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②国际格局: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4)启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技本领,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5)交通工具:第一次科技革命(火车、轮船或汽船);第二次科技革命(汽车、飞机)。

17、“人权”问题(1)最早提出人权观念:文艺复兴(人文主义)。(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人权立法:

法国《人权宣言》;

美国独立战争的《独立宣言》。

(3)列举法西斯国家践踏人权的罪行:日本——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德国——反犹狂潮。

(4)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大成果——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8、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

(1)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对抗——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一战爆发(1914—1918年)。

(2)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确立)。(3)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1937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轴心国集团);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标志:签署《联合国家宣言》)。(4)二战后国际关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5)当今国际关系(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总之,20世纪至今,国际格局历经三次变化: ★①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二战后——苏联解体:苏美争霸的两极格局。

★③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19、列举世界史上的主要国际组织 政治:联合国(UN)(1945年,雅尔塔会议)。经济:欧盟(EN)(1993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世界贸易组织(WTO)。

对峙的集团:一战时(19世纪—20世纪初):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二战时: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的轴心国集团——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苏联解体后华沙条约组织不复存在)。20、为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颁布了哪些文献?

英国:《权利法案》。

美国:独立战争——19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

1787年宪法。《拿破仑法典》。

南北战争——《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

21、美国历史上发生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其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是什么?两次革命途径和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1)解决问题:第一次是争取民族独立,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第二次是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南方的奴隶制。

(2)完成途径过程相同处:途径:都以战争手段解决,第一次是独立战争,第二次是南北战争;过程:革命的一方最初都在军事上一度受挫,处于不利地位,但经过艰苦斗争扭转局面,最终取得胜利。

(3)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两次革命都是正义的事业,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政府都采取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

(4)看法: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正义的事业,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只要采取坚定果断的政治、军事措施,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22、列举二战的主要经过及重大事件

(1)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加速二战的爆发。(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3)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4)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8日,美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5)走向联合:1942年1月1日,华盛顿会议(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6)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7)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东西受击)。(8)加速胜利的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苏、美、英三国首脑),加速反法西斯胜利步伐。

(9)二战结束:欧洲战场: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

亚洲战场: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最终结束)。胜利主要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或: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联合)。二战给我们的启示:

a、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

b、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c、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联合起来,共同迎接挑战; d、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

e、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f、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设计反战宣传标语,如: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23、一道与奥巴马有关的情景题 “安?尼克松?库伯的一生”见证历史

【历史新情景】

1902年,安?尼克松?库伯出生在美国南方一个黑人家庭中。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像她的父母一样为了自由和权利而抗争的英雄事迹。18岁时,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白人去选举他们共同的总统,像她这样的人是没有资格的。

27岁时,她原本在一家小工厂做工,靠辛辛苦苦的劳作,来支撑她的家庭。但是,这一年,她失业了,她看到了无数倒闭的企业,千千万万像她一样的失业者,发疯似的在银行门口挤兑的人群,仿佛美国一夜之间陷入了绝望之中。好在这样的日子在4年之后有了转机,1933年,一个新的美国总统当选了。“她看到了一个民族通过新政、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的感战胜了恐惧。”

1941年,39岁的安??尼克松?库伯得知了一个非常震惊的消息:珍珠港遭到轰炸!“当暴政威胁这个世界的时候,她见证了一代人的强大,见证了民主得到了捍卫。”战争结束后,还没有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开始了。随着“人类登上了月球,柏林墙的倒塌”,她知道了世界由于人们自身的科学和想象力连接到了一起。

2008年,106岁的安?尼克松?库伯亲眼见证了同样身为黑皮肤的美国新一代领导人诞生,她认为奥巴马的当选必将会给美国的发展带来生机。

结合历史知识,请你来阐释安?尼克松?库伯的一生经历的历史。

(1)“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像她的父母一样为了自由和权利而抗争的英雄事迹。”指的是谁领导的哪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林肯领导的美国南北战争;影响: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条件。(2)27岁那年安?尼克松?库伯等人失业的原因是什么?“1933年,一个新的美国总统当选了”指的是谁?他是如何使美国渡过这次“恐惧”的?

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渡过了经济危机。(3)“当暴政威胁这个世界的时候,她见证了一代人的强大,见证了民主得到了捍卫。”指的是哪一次战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开始了”指的是什么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

(4)最先登上月球的是哪一个国家?“柏林墙的倒塌”意味着什么? 美国;意味着美苏冷战结束。(5)“奥巴马的当选”与安?尼克松?库伯小时候听的故事有关系吗?为什么? 有关系。安?尼克松?库伯小时候听的故事就是美国南北战争,这次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黑人奴隶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才使奥巴马有可能当选美国总统。

六、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落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1、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1)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完整。(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3)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迅速发展。(4)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同世界各国联系,提高国际影响等。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5、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7、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活动的启示: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8、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23、理想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联合国在世界上真正起到发展经济、促进和平的作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所有国家、民族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世界人民和平共处,谈判成为解决一切争端的唯一方法;人类不再有战争,让世界充满爱。

24、全球化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市场经济不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1840—1953)

一、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

(一)军事侵略——发动侵华战争和制造军事事变

1、发动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影响:

政治上——.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革命任务、中国革命性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革命开始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经济上——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挣扎产生。思想文化上——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3)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19世纪60—80年代)如美日侵略台湾,俄英侵略新疆,英国进犯西藏。(4)中法战争(1883—1885)(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影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影响: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7)日本侵华战争(1931.9.18—1945.8.15)(8)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950—1953)

2、制造事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7年“八一三”事变

(二)政治侵略——强签不平等条约、侵犯中国主权和干涉中国内政

1、强签不平等条约

(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类型)①割地类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定条约》及五个勘界议定书;中日《马关条约》。其中俄国占有我国领土最多。

②赔款类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赔款额呈上升趋势。《辛丑条约》赔款最多。③开埠通商类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趋势是由南而北,由沿海到内地。《天津条约》开埠通商最多。④侵犯中国关税和贸易主权的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

⑤攫取特权类条约:《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特权;《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日本通过《二十一条》攫取了大量特权;《凇沪停战协定》日军取得留驻上海的特权;《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2、侵犯中国主权

(1)割占领土:英国割占香港,俄国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日本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

(2)开辟租界:列强在上海等通商口岸开辟租界,夺取那里的各项主权。(3)控制关税:严重破坏中国的海关税收主权。

(4)破坏司法权:蛮横规定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5)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3、干涉中国内政(1)扶植代理人

①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

②扶植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政府:辛亥革命,清政府土崩瓦解,帝国主义看中了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把他作为新的代理人和统治中国的工具,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了大搞复辟活动不惜卖国。袁世凯死后,扶植各派军阀“分而治之” ③扶植蒋介石及其南京国民政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后,帝国主义又选中蒋介石作为代理人,蒋介石对内实行一党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④日本扶植伪满洲国政权和汪伪政权(2)破坏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①从1861年起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绞杀太平天国运动

②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 ③1911年武昌起义后支持袁世凯破坏辛亥革命 ④帮助北洋军阀破坏反袁斗争

⑤支持军阀破坏中国工人反帝斗争和北伐战争,制造一系列惨案 ⑥支持蒋介石背叛革命和发动内战 ⑦对新中国实行干涉和封锁(3)制造血案:

①1894年旅顺大屠杀

②1900年八国联军北京大屠杀

③1925年五卅惨案

④1928年济南惨案

⑤1937年南京大屠杀(三)经济侵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掠夺原料和资源

1、商品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1)勒索赔款:主要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勒索

(2)倾销商品:主要是鸦片和工业品(3)掠夺原料、土地、劳动力、资源等

2、资本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1)政治贷款:开设银行和强迫贷款

(2)直接投资:投资铁路和开矿设厂

3、掠夺原料和资源:

主要掠夺中国的农土特产品、劳动力、矿藏和土地等,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使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四)文化侵略

通过设立教堂、传播宗教、学校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方式推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

二、中国近代的社会巨变及其启示

1、巨变表现

(1)社会性质上: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完全主权、独立自主的国家。

(2)社会主要矛盾上: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其中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

(3)革命性质和任务上:旧式的农民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4)阶级结构上:从单一的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结构变成多个阶级并存的复合结构。

(5)经济结构上:由原来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发展为半封建与半资本主义并存局面,形成多元的经济结构。

(6)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由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沦为任人宰割的东方弱国,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后,急剧下降,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就是一个明证。

(7)外交国防观念逐步更新:由闭关自守走向世界,国防观念也由重陆轻海转向海陆并重。(8)思想文化上:由盲目自大转为向西方学习。

(9)政治制度上:由封建君主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由国民党***到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专政。

2、百年巨变的启示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部近代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一部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史

(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3、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击退法军,冯子材领导取得镇南关大捷。

4、甲午中日战争中,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

(二)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和探索

1、三元里抗英斗争(1841)

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意义(略、见课本):

(2)失败原因:

①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义和团运动(1898—1900)(1)口号:“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但却有致命的弱点:笼统排外的性质和对清政府的警惕性不足)

(2)意义:是中国近代一次以农民为主的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强调:※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

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面向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代表人物:(2)根本目的、(3)主要内容、①前期、②后期、(4)影响。(看课本复习明确)

(四)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中产生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1、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1898、6、11—

9、21)

(1)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3)意义。

2、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1911)

(1)代表人物:孙中山

(2)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意义。

(4)失败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继续坚持民主革命立场。维护共和民主,但也屡遭失败,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孙中山实现伟大转变,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3、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1)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2)口号:“民主”与“科学”

(3)主要内容:①前期„„

②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成就最高)

(4)影响:①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五)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1、意义:①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②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③使占世界1/4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也使亚非拉人民增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信心。

2、基本经验(胜利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党领导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③组织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④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五个阶段

①1919年5月至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②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掀起了近代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高潮。

③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④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真正意义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⑤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也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总决战

三、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

一、阶段特征

1、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2、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3、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4、进程阶段:(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

中国近代化限于“器物”层面。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在它的诱导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

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再上升到“观念”层面。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

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在官僚资本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在战争的破坏下,民族工业纷纷破产。但在同时,中共根据地、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近现代化进程的新曙光。

(4)新中国的现代化:(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健全。经济:1953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由于“左”的错误等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遇到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二、知识精要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对近代化的探索

1、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4)内容:前期、后期。

(5)作用:

(6)失败原因:由于洋务运动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的,决定了其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为标志而告终。

2、资产阶级

(1)资产阶级维新派

①背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②主张: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③作用:戊戌变法不仅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④失败原因:主观: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客观: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⑤教训: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资产阶级革命派

①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主张:提出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作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失败原因: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客观:中外反对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革命。⑤教训: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3)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①背景:北洋军阀政府在文化领域极力推行尊孔复古政策。②口号:民主与科学

③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④作用:是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发了人们的觉悟。

(二)中国共产党对近代化的探索

1、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共“一大”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1922—1923年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2)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

(5)中共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2、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成立中央人民政府。(2)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1953—1956年完成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7年进行一五计划,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开始建立起来。

(3)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但在探索中出现了失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5)中共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6)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在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许多赶上和超过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成就。

(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衰

1、产生: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民族工业在沿海地区产生。民族资产阶级诞生。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偿还贷款,扩大税源,允许民间办厂,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3、短暂春天: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华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4、陷入困境:此后,由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官僚资本的压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美国商品的冲击,中华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5、恢复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使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6、消亡:1956年国家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四)近现代思想的发展

1、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代表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孙中山又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成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新文化运动:前期:主张民主与科学。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后期: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4、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重难点分析:

1、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化的不利因素 先天的不利条件:(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2)人才不足。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趋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3)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面临三大政治障碍:(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2、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实现中国的近代化,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3)实行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中国共产党八十五年历程

(一)、创建过程

一、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 2.内容: 3.意义:(看课本明确)

二、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二)、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3.中共“三大”(1923):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2.遵义会议(1935):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2.中共“七大”(1945,延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中共“八大”(1956):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4.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中共“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6.中共“十四大”(199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中共“十五大”(1997):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8.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八七会议:中共认清了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向,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3.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1.中共“八大”正确地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2.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误入歧途。

3.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6.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中共“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8.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中共在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及纠正

1.192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共倡导建立革命统一路线,掀起了国民大革命。

2.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共认识到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开始发动武装起义。

3.1927年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4.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共开始走向成熟。

5.1958年党中央发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场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60年党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6.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

(四)、党的建设

一、思想建设

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1)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给思想混乱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2)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4)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5)1945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论断。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

(1)1951年开展三反运动,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腐朽思想的侵蚀(2)1957年开展整风运动,把反官僚主义放在第一位。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4)1992年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

(5)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2002年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作风建设

1.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整风运动。通过整风,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2.1949年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还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3.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国家高级干部刘青山、张子善堕落成大贪污犯被处决。三反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从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4.1957年中共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使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三、理论建设

中国共产党先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实践中坚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从领导民主革命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思想。

①请指出这一光辉思想是什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②指出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是什么?概述这一理论的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这一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开始形成。内容是:在党的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③指出中共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对邓小平理论形成起重要作用的会议有哪些?

原因: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对世界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识、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会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思想、1982年十二大最早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正式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并提出三步走战略、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五、“三农”问题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加以今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减免农业税,又替农民工追讨工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和政府将“三农”问题列为头等大事,故对此专题应格外关注。

一、要点扫描: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制定《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但这只是空想,平均主义思想在当时无法实施。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农民借地主、富农的债务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

2、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建国初期

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4、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

6、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三)世界史农业问题

1、英国

圈地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迫使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为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准备了条件。

2、法国

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没收逃亡贵族的土地,用分期付款的办法卖给农民,无条件废除一切封建义务,得到了农民的支持,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3、俄国

1861年改革时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解放并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高价赎买。因此它的实质是对农民的掠夺,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

4、美国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满足了人民对于西部土地的需要,有利于美国的西部开发,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1933年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主要是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由政府补偿。

5、日本

1868年明治维新时,规定允许土地买卖,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6、苏联(苏俄)

十月革命时期,苏俄颁布《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展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参加集体农庄。

二、强化训练:

1、新中国农业虽有曲折但总体迅速发展,简要说明我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2)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了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原因包括(C)

①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

②在经济上推行保守的经济建设方针;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④长期受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封锁压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可以看出,在经济建设上(C)A、一定要按比例高速度发展

B、要坚决反对保守主义 C、经济指导方针一定要符合国情,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D、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中国农民、农村为革命胜利作出哪些贡献?(1)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农民运动,为北伐战争胜利准备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运动,建立广泛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道路;

(3)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敌后农村抗日根据地,领导广大农民开展广泛游击战打击日寇;(4)解放战争时期,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

(5)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当家作主人,响应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号召,走上了合作社道路;

(6)改革开放时期,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7)今天,随着农村小城镇化建设,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民工进城为城市的基础建设和各行各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5、据《瞭望》周刊2004年第2期报道:“22年前开始的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成功地指导了划时代的中国农村改革。时隔17年之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同意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文件稿提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修改,并明确表示,经审定以后将作为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200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自签署了这份文件,久违了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农民、农村和农业,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以来,伴随着列强的侵华活动,中国的农村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落后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农村日益贫困、破败。

(2)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对此,孙中山、毛泽东分别提出了什么对策?结果如何?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但未落实;

毛泽东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3)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如何成功地指导了划时代的中国农村改革? 在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4)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实行上述政策的相同主旨是什么? 立足国情,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六、国

一、国共关系的演变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

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

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

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②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5月,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

1.国共的对峙(1)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影响:

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1)原因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中共的推动:1935年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标志: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

1.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形成: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⑤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⑥1937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 ⑦同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⑧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合作的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4.作用: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

1.根源:

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②美国的干涉。2.标志: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五)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

1.原因:

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2.影响:

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六)国共关系的缓和(1979年以后)

1、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表现:(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时,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2)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来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参观访问。国共两党从1949年内战以后,隔绝了56年。这次连战到大陆来,给两岸关系的改善带来积极的影响。连战大陆之行将揭开两党合作新的篇章。让人们看到了两岸关系出现的新曙光(3)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4)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二、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

1.中共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5~1927.7)

(1)对策: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依据: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帝国主义采取了“以华治华”政策,北洋军阀实行黑暗统治,因此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北洋军阀矛盾成为主要矛盾。(3)作用:国民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1)对策:武装反蒋→抗日反蒋→逼蒋抗日。

(2)依据:随着法西斯上台与扩张,蒋介石推行屠杀共产党,“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等政策,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逐渐转化为民族矛盾。

(3)作用:中共获得了人民拥护并开辟了新道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1)对策:联蒋抗日。

(2)依据: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层、各阶级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3)作用:国共两党基本上能并肩战斗,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4.第三次同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8~1949.10)

(1)对策:自卫反蒋。

(2)依据: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美国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以及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中共领导的广大民众与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3)作用:中共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5.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0~1956.12)(1)对策;彻底倒蒋。

(2)依据:由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和对新中国采取扼杀政策,国民党又垂死挣扎,因此,中共领导的广大民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3)作用:中共通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不但彻底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而且使人民民主政权得以巩固。

三、分析认识

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2.国共关系的认识

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都由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3)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2)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3)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4)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5)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6)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七、台

一、列举台湾历史上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史实和抗击外国势力侵略台湾的事件。

1.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2.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

3.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4.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5.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进一步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6.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日本侵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7.1884年,中法战争中,法国入侵台湾,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军民奋起保卫台湾,重创法军。

8.1885年,为加强海防,清政府设立台湾省。

9.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台湾人民坚决反对,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反日斗争。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罗宣言》从国际法角度证明了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波茨坦公告》重申了这一点。11.1945年10月,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

1.1949年,从祖国大陆败退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盘据台湾。

2.1950年,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至今。

三、台湾问题现状

1.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尊重台湾现状,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赞同,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创造了条件。

2.1988年,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去世,李登辉上台。90年代初,李登辉不顾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反对,相继抛出所谓“一中一台”,“两国论”。并发表无耻谰言,宣称祖国大陆和台湾事实上就是两个国家,并要与祖国大陆建立所谓“国与国关系”。此言论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

3.1999年,素有“台独”思想的陈水扁上台,变本加厉宣扬“两国论”,严重损害了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也遭到国际上的一致反对。

4.为了将所谓的“两国论”合法化,陈水扁又导演了所谓的“全民公投”,妄图将“两国论”合法化,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

2004年3月20日,在陈水扁,吕秀莲等“台独分子”的导演下,公投开始。但遭到了绝大多数有良知的台湾人的抵制。所谓的“3?20公投”,遭到可耻的下场。这再次表明台独势力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得人心。“一国两制”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5.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再次向全世界人民重申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来干涉的决心。同时告诫那些妄图分裂中国、分裂中华民族的人,其图谋是不能得逞的。6.2005年4—5月,台湾地区重要党派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来到祖国大陆。两人都不约而同的重申了“一个中国”的立场。这说明了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绝大部分中国人是认同“一个中国”的。“台独”是不得人心的。7、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手紧紧握到一起。这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的首次握手,是两党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认识:“合则两利,分而两伤”。

连战访问意义:连战的访问开启了两岸对话的大门,推动了两岸关系的缓和。期待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四、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破坏干涉。

五、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才能取得进一步发展。

六、对美日允许李登辉访问,售台高等级武器,支持台加入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 《美日安保条约》划台湾入保护范围,发表反对中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言论等行为谈谈看法? 答: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美日等国行为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是对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破坏了两国的友好关系,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七.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方针是什么?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武力解放台湾,其理由是什么? 答:(1)“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是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我国有权采取一切手段捍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不放弃武力,主要是********独立和外国干涉而言。八.结合美国、德意志统一的历史谈谈我国不放弃使用武力的理由.答:美国南北战争中通过使用武力打败南方奴隶主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德意志通过三次对外的王朝战争打败外国干涉势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说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要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采用政治手段或军事手段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九.德意志和意大利完成国家统一的措施,及对两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德国以较快的步伐迈入资本主义先进国家行列。)

十.美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及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国内市场的统一和扩大、西部的开发)。

十一.德意志的统一对我国实现统一有何启示? 答: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提高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等.八、区域性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一、知识梳理:

(一)、西部大开发:

(1)概念:中国西部地区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十个省(市、区)。(2)近代列强侵略我国西部的历史:

①沙俄通过《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等割占我国西北地区领土50多万平方公里。②1871年俄国派兵侵占伊犁地区;③1885年<中法新约>的签订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④1888年,英国派兵进攻西藏南部边境;⑤1895年的《马关条约》日本开放重庆为商埠;⑥1898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英国和法国把云南划为势力范围;⑦1913年,英国在西姆拉会议期间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制造了一条非法的中印东段边界线;(3)在西部施行的民族政策: ①三大改造开始后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1958年后西部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②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支援西藏的好干部孔繁森);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区);

④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中部崛起战略:

▲、概念:中部地区是指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山西六省。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基础较为完备,科技和人力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 展潜力。中国加入WTO后,需要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部地区发展的优势表现在: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较好;市场潜力巨大。

中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表现在:国有资本比重偏高,资本积累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加工型产业比重大,技术水平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经济活力不足;资金、技术和人才缺乏且外流严重;“三农”问题比较突出;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少。▲、近代的中部——中国近代化的发祥地之一

★中部地区是近代工业化的发源地之一

1、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安徽);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2、中部地区也是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的地区

3、外国资本主义对该地进行侵略――《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中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中部地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源地

1、戊戌变法时期: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并邀请谭嗣同、梁启超到时务学堂讲学,湖南长沙成为变法中心之一

2、辛亥革命时期:湖南首先掀起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牵一发而动全身”)成功把辛亥革命推向高潮,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后,安徽,江西,湖南独立。

3、二次革命时期:1913.7.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独立。

4、中共成立初期:1921年武汉、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把第一次工运推向高潮。

5、国民大革命时期:两湖是北伐主战场,北伐军占领武汉,消灭吴佩孚的主力;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革命中心;北伐胜利进军推动农民运动发展,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最迅猛;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6、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新出路;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31年江西瑞金红色政权建立

7、抗战时期: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1938.10.武汉沦陷,抗战进入相持;1940年百团大战

8、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也是解放战争转折点;淮海战役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中下游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中部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成就 1.“一五”时期:武汉长江大桥。2.十年探索期间:武汉钢铁公司。

3.文革期间: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湘黔铁路。

4.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武汉位于湖北省中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长江与汉水将武汉分为汉口.汉阳.武昌,通称武汉三镇„„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富于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有关武汉史实罗列: 1.《天津条约》中,汉口被开为通商口岸。2.洋务运动中,张之洞开设汉阳铁厂。3.1911年,武昌起义,一举推翻清王朝。4.1921年,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

5.1922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顶点。6.北伐战争中,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7.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大革命失败。

8.1927年,中共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9.1938.10.武汉沦陷,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0.“一五”时期:武汉长江大桥。11.十年探索期间:武汉钢铁公司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概念: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北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建设的重点地区,在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中,有三分之一分布在东北。经过多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东北形成了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为新中国奉献了第一炉钢水、第一列内燃机车、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货轮、第一辆载重汽车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确立和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东北的侵略:

①1858年和1860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占东北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②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东北是主战场之一,日军从辽东半岛登陆后占领大连、旅顺,并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③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国纠合法、德三国干涉还辽,辽东半岛实际上又处于俄国控制之下;

④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过程中,沙俄强租旅顺、大连,并把东北作为其势力范围;

⑤1904~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日本控制东北南部,俄国控制东北北部;

⑥1928年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

⑦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并于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

⑧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美英以牺牲中国东北的利益(将旅顺、大连租给苏联等)换取苏联出兵东北,签订了秘密协定,这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体现。★建国后东北工业基地的建立和发展:

①“一五计划”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东北地区是重点投资建设的地区,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2项安排在东北,初步建成了一大批工业基地,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机床等;

②“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大庆油田,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了一座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基础进一步完善。

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得到改变;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保证。巩固训练:

中部地区曾经是一块热土,也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无论是在民主主义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土地革命时期,在中部省区有哪些大的革命活动发生?

(2)江西是重要的革命老区,号称拥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摇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各指哪些地方?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色政权普遍出现在南方各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哪些重大的建设工程?

(5)1987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修建“红军长征纪念总碑”。长征的起点和终点都不在四川,党中央却决定在四川建立“红军长征纪念总碑”。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理由。

答案:

(1)八?七会议在武汉召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爆发;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创建。(2)南昌,井冈山,瑞金

(3)原因:国民大革命的影响:大革命的中心在南方;在南方有较好的群众基础。(4)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修建了武汉钢铁公司;文化大革命时期修建了第二汽车制造厂。

(5)理由:红军长征在四川经过的时间长、活动范围广是红军长征的的主体;红军在四川境内,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充分展示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言之成理可酌情加分。)

九、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西柏坡精神——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史实

①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③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压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宣布我们决不去侵略别的国家来发展自己,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

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②成就:

⑴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⑶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⑷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3、70年代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

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②成就

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⑶中日建交

⑷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的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

①国际形势:

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②成就

⑴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⑵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5、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三.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四.今后我们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

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五.针对某些国家散布的“中国军费增加”“中国威胁论”等言论,如何驳斥

1、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还未完成统一大业,台独势力猖獗,加强国防力量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称霸世界

2、中国军费开支虽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及一些国家,如只占美国的七十份之一,也远远不及日本

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的传统

二、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未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三、中日关系

1、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成为亚洲的强国;(2)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

①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

②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

③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④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⑤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⑥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⑦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2、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二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3、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一、世界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一、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要点扫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更离不开人们思想的解放.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和18世纪兴起的启蒙思想运动无疑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

(一)文艺复兴不仅是一场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是这一社会思潮的核心,它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的需求,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锐利的思想武器。

(二)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封建君主制依然存在,甚至变本加厉,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不再满足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进行反封建斗争,他们需要更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摧毁封建制度,最终拾起了理性主义的旗帜,直接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掀起了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动摇了封建统治,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难点突破】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具有相同之处: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启了民智,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但也有不同点:首先时间不同,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启蒙运动兴起于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其次兴起地点不同: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启蒙运动兴起于法国。还有内容不同: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反对专制,强调人权和法制。

二、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几个阶段

【要点扫描】纵观整个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①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③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①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②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③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①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二月革命②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 【难点突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资产阶级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以启蒙思想作为思想武器,迎来了17—18世纪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经过激烈的斗争,最终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与此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扩展,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显示出了充分的优越性,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度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19世纪60—70年代,一些国家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开始进行改革,也相继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20世纪初,由于一些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余威犹在,仍然持续展开。

三、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特点

(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发生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它的革命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发生于蒸汽时代资本主义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两者不同的特点。

(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①革命的手段都采用暴力的形式。②革命的过程曲折复杂。③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一切反封建统治的阶级、阶层结成了联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的特点:多是自上而下进行,资产阶级与旧势力达成妥协。

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

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近代历史的进步潮流,但因各国实际情况和环境的不同,各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道路也就明显不同。主要有四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例如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种途径: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第三种途径: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俄国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

第四种途径:通过王朝统一战争,逐步清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例如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

五、资产阶级的法律文献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不仅用暴力的形式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且还采用了法律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献。

(一)英国:《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利进行明确的制约,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首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二)美国:《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的国家;《宅地法》保证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黑人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直接推动了南北战争的进程。

(三)法国:《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六、对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评价

【要点扫描】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在这更替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评价。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的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三)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震撼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五)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俄国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为以后俄国对外侵略扩张创造了条件。

(六)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难点突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在历史上都会产生作用,推动或者阻碍着这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一场席卷整个社会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其影响更为深远,在评价时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其消极影响。特别重点关注的是与之后世界历史发展密切相关,与今天仍然有联系的革命与改革,如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是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两次飞跃,日本明治维新的残余性与其发动的侵略战争和今天军国主义抬头趋势的联系。

七、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

【要点扫描】人类的历史活动是人的活动,掌握历史人物的基本活动,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能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都有一个关键性的领导人物,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克伦威尔,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华盛顿和南北战争中的林肯,法国大革命中的拿破仑。

(一)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他出身新贵族,率领议会军打败国王军队,建立共和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但他在掌握了政权,就任“护国主”后,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在他结束统治后,英国政局陷入动荡中,导致了旧王朝的复辟。

(二)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他领导美国人民进行英勇斗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被美国人民誉为“国父”。同时,制订了1787年美国宪法,建立起联邦制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林肯:是南北战争期间一位著名的总统,他领导联邦政府开展斗争,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打败了南方叛乱军队,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成为美国历史上受人爱戴和尊敬的总统。

(四)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1799年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制订和颁布《法典》,便利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对外战争打退了反法同盟,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但后期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独立,掠夺了各国人民,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引起了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最终,拿破仑帝国在穷兵黩武中覆灭。【难点突破】要充分认识他们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如克伦威尔背叛共和原则实行独裁统治;华盛顿作为一个大种植园主阶级的代表,不可能废除黑人奴隶制;林肯在内战前的优柔寡断,不敢立即废除奴隶制,即便于后来让黑人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但也不可能真正完全解放黑人奴隶;拿破仑建立帝国后的军事扩张等,要客观、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八、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之比较

【要点扫描】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事物,任何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有它们的异同点,对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同样如此,对此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

(一)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

相同点:(1)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英、法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美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阻碍。(2)性质: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3)领导阶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下,美国独立战争在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大种园主的领导下,法国大革命在大、小资产阶级的领导下。(4)在革命过程中,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献。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美国颁布了《独立宣言》,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5)结果;都取得了胜利,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6)影响: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不同点:(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革命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国的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3)特点不同:英国建立了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制度,美国独立战争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法国大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实行的是联邦制,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

(二)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同点:

(1)政治方面:俄国只简单地宣布农奴成为自由人,对农奴制没有采取进一步打击的措施,而日本不但废除藩主特权,而且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俄国只给农奴一部分土地,且大小由农奴主决定,还要交赎金,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采取措施,而日本大力发展工业,扶植、保护私人企业等等。

(三)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的不同点:

(1)原因不同:美国独立战争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阻碍,南北战争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黑人奴隶制的阻碍。

(2)内容不同:独立战争要求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

(3)方式不同:美国独立战争采取的是民族解放斗争的方式,美国南北战争是以内战的方式进行的。

(4)性质不同: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质,南北战争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四)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难点突破】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比较,一般从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探寻它们的共同规律,如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来看,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障碍;从影响来看,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等等。同时还要注意从同一个角度的不同方面思考,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如同样从原因来看,尽管其根本原因相同,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具体障碍不同,英法是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独立战争是英国殖民统治,美国内战是黑人奴隶制,俄国是农奴制,日本是幕府封建统治,这些具体原因就成为其不同点十二、三次科技革命

1、时间、发源地、范围、内容(成就)、标志等(复习看课文明确)

2、对生产力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第二次科技革命:(1)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2)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3)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第三次科技革命:(1)生产工具更新------自动化、智能化(2)劳动对象发生深刻的变革(3)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提高。

3、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1)使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2)从根本上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

第二次科技革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4、每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带来了哪些重要影响?

第一次:(1)(生产力方面的)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经济空前繁荣;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2)(生产关系方面的)工业革命的完成使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3)(阶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4)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使一些欧美国家成为力量强大的工业国。它们以武力打开许多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大门,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残酷的剥削。

第二次:(1)(生产力方面的)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生产关系方面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第三次:(1)(生产力方面的)新的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它使生产工具更新------自动化、智能化;劳动对象发生深刻的变革;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

5、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掠夺原材料和市场,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用战争的手段打开中国的大门,破坏中国的主权,政治上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清政府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分为洋务派和顽固派。经济上,一方面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使中国逐渐陷入资本主义市场。思想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第二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加紧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国再次成为被掠夺的重要目标。列强通过一系列侵略活动,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进行了义和团运动,来挽救民族危亡。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思想上由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为学习制度。

第三次:使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从整体上看,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发展民族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抓住机遇,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又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6、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第一次:主要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三次: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7、历史上中国曾错过三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请说出中国错过了哪三次战略机遇期?及为什么错过了?(或者问我们在三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中国是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与世隔绝,使我们错失了机遇。

第二次科技革命时的中国没有能够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中国又一次错失机遇。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维护独立、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取得一定优势,把发展科技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对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进吸收的态度,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发射上天等,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包围,缺乏正常的交流,再加上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的一些错误,始终没有摆脱错误路线的束缚,科技革命也没能快速的发展。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正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主动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终于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车。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8、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谈谈你的看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发展是硬道理,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等等。

十三、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④二战时期(1939--1945),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 年-至今)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

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

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

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 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

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三、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四次快速发展,是哪四次?原因分别是什么?分别造成什么影响?

1、第一次:19世纪中期

原因: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影响:

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促进社会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2、第二次:1870~1913年

原因: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④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影响:

①列强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②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一战

3、第三次:1923~1929年 原因: 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

②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特点:

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

4、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

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

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影响:

①70年代,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 ②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

③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技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附:国际经济组织

(一)世界贸易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的推动下,成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1995年1月1日,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世贸组织的宗旨是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在其成员国之间内的关税普遍降低,各种阻碍贸易的障碍进一步减少,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贸组织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进一步参与国际活动,对促进出口、引进资金和技术,改善国内经济结构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使国内企业更多、更直接地面临国际竞争,经济风险增加。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自身需要,将进一步加强我国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有助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二)欧洲联盟: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20世纪6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成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欧盟在其成员国之间相互逐步取消关税;对有困难的成员国提供援助;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等,有利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国与欧盟已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双方不仅没有利害冲突,而且共同的利益在增加,双方的互补性越来越大,欧盟的扩大会进一步推动中欧关系向前发展。

十四、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 1、16世纪:英西矛盾。为争夺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 6、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普鲁士为完成统一大业,与法国矛盾尖锐,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丧失欧洲大陆霸权 7、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8、一战后:英美矛盾。一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9、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10、二战后:美苏矛盾。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11、20世纪90年代后:南北矛盾。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世界面临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认识: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⑤评价:

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2、雅尔塔体系(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①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

③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④维护工具:联合国

⑤评价:

a、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有利于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有利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

b、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对朝鲜的北纬38度分界线,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

c、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3、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

①形成背景:

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②形成标志: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③主要内容:

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政治上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经济上呈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④评价:

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附:

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理解)

相同点:

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不同点: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②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③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④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⑤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⑥体系的性质不同。前者的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由于二战后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的介入而是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三、重要国际组织:

1、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

2、国际联盟

①提出: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②建立:

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联,1920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③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④实质:

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⑤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⑥解体:

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

3、法西斯同盟

⑴形成:

①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1936年)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②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正式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集团”。

③1940年秋,德国与日本、意大利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⑵活动: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①原因:随着法西斯国家侵略战争规模的扩大,法西斯势力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最大的威胁

②过程

a、二战爆发后,美国改变中立态度,对英国等进行援助

b、1941年8月,罗斯福、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

c、同时,美英开始援助苏联

d、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③意义: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5、联合国

①建立:1945年春天,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②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联合国中惟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③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法。

④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运动。⑤原则:《联合国宪章》规定了各会员国必须遵守的原则,如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

⑥作用:初期联合国实际为美国所操纵。后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

6、欧洲共同体

①原因: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快合作。

②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由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组成。

③主要国家:起初,只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后来又有一些西欧国家加入。到1986年,又有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国加入欧共体。

④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⑤影响:

a、西欧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政局日益稳定,它的国际地位提高并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b、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减弱,美国与西欧的主从关系改变,并逐渐向平等的伙伴关系发展,这就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 ⑥1993年发展成为“欧洲联盟”。(见前所述)

十五、近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一、要点扫描: 本专题由两个专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民族解放运动史组成。主要内容涉及──早期的工人运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及工人运动、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史实构成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同时按相应的历史时期及范围一并阐述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基本内容,其中涉及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反法西斯斗争、战后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时期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民族解放运动史

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早期 早期工人运动以捣毁工厂机器为主要形式,工人运动尚处于自发状态。早期民族解放运动在美洲兴起:

①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双重性质 ②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以海地革命为序幕。主要领导人是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19世纪上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①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②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③第一国际的成立(1864)

④巴黎公社的斗争(1871年)是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⑤第二国际成立(1889.7.14)

⑥1903年,列宁主义诞生 亚洲:①中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②印度反英运动(1905~1908)。③伊朗资产阶级革命(1905~1911)④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1908~1909)非洲:①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②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拉丁美洲: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一战期间—战后二十年 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①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②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中国的五四运动(1919年)

二战前的三十年代 ①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①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1937~1945)②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法西斯的战争 ③西班牙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

二战期间—90年代末 ①战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向东欧、亚洲扩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②从50年代中期起,苏联东欧着手改革,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多有失误;中国70年代末以来实行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③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④80年代中后期,苏联东欧改革出现重大失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①二战中,欧亚各国人民开展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直到胜利。②战后初期亚洲: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和独立(1947)新中国成立(1949)③战后50~90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1955年—亚非会议 1960年—非洲独立年 1961年—不结盟运动

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成立 1973年—越南抗美救国战争胜利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二、难点突破: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1)、由空想到科学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实践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发展,1848年欧洲革命声势浩大,其中六月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1864年成立的第一国际,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主义已由理论发展到实践。(3)、由理想变成现实

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

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的成立,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共产国际“七大”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随着二战结束,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世界上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地跨欧亚的12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阵营。(5)、挫折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以至破裂。苏联和东欧改革受挫。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

(1)、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这样,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也是这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出现曲折是正常的。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教训

(1)、要抓好执政党的建设。

(2)、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要结合国情搞好改革,坚持走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要警惕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独立。

下载中考历史复习必备(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历史复习必备(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历史复习经验交流材料

    汉阴县初级中学 第 1 页 2014/3/29有效复习共赢中考汉阴县初级中学邝小琴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汉阴县初级中学邝小琴,从教已经25个年头,以前长期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近几......

    中考历史考前复习

    中考历史考前复习“四字诀”编者按:复习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不得不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新课学习更重要,只有学习新课时牢牢地把握住基础知识,复习时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味......

    中考历史复习心得

    中考历史复习总结体会 ----- 三明市2017年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与检测研讨会 泰宁三中 李霞 自2017年以来,历史学科中考的命题为全省统一命题,要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面向......

    中考历史复习心得

    中考历史复习心得长治县四中赵雁鸿近年来,历史学科中考的命题要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也体现了......

    2011中考政治、历史复习要点

    政治 注意区别题型作答 单选题黄金四选法 面对单选题,常用“黄金四选法”即排谬法、排异法、排正法和最佳选择法。排谬法,是排除错误的选项;排异法,即排除无关的选项;对于要求......

    2012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推荐]

    2012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1、中日关系问题(2012年是中日建交40周年)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

    2011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2011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一、热点问题 1、中日关系问题 (1)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斗争。 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

    初三历史中考总复习(范文大全)

    初三历史中考总复习初一上册 一.填空题: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年约为 170 万年,北京人已经开始使用天 然火.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