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中医药参与传染病工作计划
2010年中医药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及预案
为了促进中医药工作的发展,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适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满足患者对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要求,切实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继续加强和巩固振兴中医药事业建设成果,特制定本年度中医药工作计划如下:
1、健全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体制
组长:成员:
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下,我所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关中医药工作制度,每半年开一次中医药工作小组会议,并对中医药工作做出规划。
2、继续加强业务知识培训
积极参加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不断引进和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同时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定期给群众做中医方面知识宣传。
3、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
继续巩固和发展针灸理疗科,更加体现中医特色优势,以提高病人量,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扩大中医药在当地群众中的影响。
4、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工作
每季度以宣传栏的形式宣传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多发病常见病,提高患者对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认可。
2010年1月5日
第二篇:中医药参与传染病管理方案.精讲
南充市顺庆区龙桂乡卫生院
中医药参与传染病管理方案
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了振兴祖国医学文化,在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中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参与传染病预防服务工作,减轻居民医疗负担,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整体水平。特制定本管理方案。
一、实施目标
按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的要求,根据《中医内科学》《温病学》等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中医药资源,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丰富基层卫生服务的内涵,在基层区卫生服务中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广泛开展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预防服务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一)参加区卫生局组织的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预防服务培训,确保方案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广泛应用。
(二)在基层门诊,家庭病床治疗等服务中,充分应用中医药知识参与传染病预防服务。
(三)中医执业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进行登记、填卡、报告,并运用中医药技术进行预防干预。
三、中医药辨证防治
(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是由含RNA的正粘病毒的流感病毒所引起的一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长可发生不同规模的流行。临床特征起病急、病程短、全身中毒状明显,有发热乏力头痛周身酸痛等症状。属于祖国医学时行感冒风温的范畴。
1、头痛(1)风寒型
主症: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流涕,咳嗽吐白痰,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浮紧。
干预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6g、防风10g、苏叶6g、豆豉5g、杏仁10g、前胡6g、桔梗5g、陈皮6g;
(2)风热型
主症:微恶风、发热、汗出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咯黄痰、咽干口燥、或咽喉肿痛、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浮数。
干预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12g、连翘12g、山栀12g、薄荷5g、荆芥3g、竹叶10g、芦根10g、牛蒡子10g、桔梗6g、甘草6g;
(3)暑湿型
主症:微恶风、发热、汗少、头昏重胀痛、肢体酸重、咳嗽、咯黄痰、心烦口渴、渴不多饮、胸脘痞满、腹胀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干预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银花12g、连翘12g、鲜芦根12g、香薷5g、厚朴6g、扁豆6g。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①银翘片;②银黄片;③藿香正气丸(2)单方:①须葱白5根、生姜5片、煎水代茶;②羌 活10g、防风10g、紫苏10g、生姜3片、苍白子10g、煎水代茶;③大青叶30g、淡竹叶10 g煎水代茶(3)食疗:①葱白5根、生姜5片、粳米50g煮粥热食;②鲜藿香叶20g、白糖适量、粳米100g煮粥热食。
(二)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其主要病变为细胞变性坏死及肝间质炎性浸润。临床特点由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肿大及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等。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及黄疸。病情大多能恢复,少数病程迁延呈慢性,及少数呈重症经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系湿血邪为患,属黄疸、胁痛的范畴。
1、急性黄疸肝炎
(1)热重型(阳黄以热为主)
主症:巩膜及皮肤色泽鲜明如橘子色,右胁胀痛,口干而苦,喜饮,恶心,厌油腻,小便深黄,大便秘结,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干预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便。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茵陈30g、栀子10g、黄芩10g、板蓝根15g、泽泻10g、郁金10g、虎杖10g、金钱草20g(2)湿重型(阳黄以湿为主)
主症:巩膜及皮肤黄染不如热重者鲜明,精神疲乏,胸闷,恶心,厌油腻,食欲减退,口干口苦,大便溏稀,舌苔腻或微黄或厚腻,脉濡或滑。
干预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30g、茯苓15g、猪苓10g、栀子10g、白术10g、薏苡仁20g、白蔻仁6g、厚朴10g(3)急黄型(热毒内陷)主症:起病急骤,黄疸速度加深,巩膜及皮肤呈深黄色,口干口渴,发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小便深黄如浓茶,或鼻衄、齿衄、呕血或皮肤出现斑疹,舌苔黄燥,舌质红,脉弦数。
干预治法:清热凉血,泄火解毒。
方药:犀角散加减:犀角5g(研末冲服)、黄连10g、栀子10g、赤芍12g、大黄10g、金银花20g、大青叶10g、茵陈30g、丹皮10g、玄参10g、金钱草30g
神昏谵语者,加牛黄清心丸或至宝丹以化痰开窍。
(4)阴黄型
主症:黄疸晦暗不泽,如烟熏样,脘腹胀闷,食欲减退,大便稀,小便不利,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舌苔白厚腻,脉沉细弱
干预治法:健脾利湿,疏肝利胆
方法:茵陈胃苓汤加减:茵陈30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法夏10g、茯苓15g、泽泻10g、白术10g、桂枝6g、生姜3g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肝郁气滞
主症:胁肋胀痛,右侧为甚,脘腹胀满,胸闷,口干口苦,厌油腻,食欲不振,头昏目眩,舌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干预治法:疏肝理气,佐以健脾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枳壳6g、川子10g、木香6g、板蓝根12g、龙胆草6g、香附10g、神曲10g、白芍10g、郁金10g(2)脾胃不和
主症:上腹部胀闷不适,右胁发胀,恶心厌油腻,食欲不振,精神疲乏无力,大便稀,舌苔白厚而腻,脉弦或弦滑。
干预治法:健脾和胃,佐以利湿 方药:和胃汤加减:陈皮10g、法夏10g、砂仁6g、苍术10g、厚朴10g、藿香8g、香附10g、甘草6g、山楂10g、神曲10g、板蓝根12g
3、慢性肝炎(1)气滞血淤型
主症:肝区胀痛或刺痛,肝脾肿大,脘腹胀满,面色晦暗,食欲不振,形体消瘦,舌白厚而腻,脉弦而有力。
干预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2)脾虚型
主症:肝区胀痛,脘腹胀闷,面色恍白,精神疲乏无力,纳差,大便稀溏,舌苔薄白,脉弦细或无力。
干预治法:补脾健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2g、白术10g、猪苓10g、陈皮10g、法夏10g、砂仁5g、木香6g、麦芽12g、甘草6g(3)肝阴亏虚
主症:右胁隐痛,上腹部发胀,消化不良,心烦易怒,五心燥热,午后潮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
干预治法:滋阴清热,养血柔肝
方药:一贯煎加减:沙参12g、生地10g、板蓝根12g、栀子6g、丹参15g、白芍12g
4、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黄疸型)
①茵陈30g 板蓝根15g 山栀10g煎水代茶 ②大青叶30g 山栀l0g 黄芩10g煎水代茶
(2)食疗:
①玉米须30g 菌陈30g 车前草30g 白糖适量煎浓汁去渣饮 ②菌陈30g 大枣30g 水煎取汁饮用
(三)风
疹
风疹是由外感风热时邪所引起的一种较轻的发疹性传染病,又名“风痧”、“风瘾”。临床特点是病程急,麻疹样皮疹,颈、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本病多见于冬春两季,5岁以内小儿较易发病,成年人也偶尔发生。孕妇患风疹后能引起胎儿畸形,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症”。
l邪郁肺卫型:
症状:初起咳嗽流涕,发热恶风,l—2天后全身出现疹点,始见于头面,继则躯体、四肢,皮疹于1天内遍及全身,唯手足心无皮疹,疹色淡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可有痒感,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指纹鲜红。
治则:疏风清热,解毒透疹。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赤芍、牛蒡子、大青叶、薄荷、桔梗、甘草、蝉蜕、僵蚕。
加减:若皮疹痒甚,加防风、白藓皮以祛风止痒;若咳嗽重者,加杏仁、前胡、川贝母宣肺止咳;若头痛加白蔟藜、菊花疏风清热止痛;若烦躁不安,尤其是夜寐不安者,加白芍、钩藤、竹叶清心安神。
2、邪热炽盛型:
用于小儿痘疮紫暗,发出不畅。
外治法:
1、苦参30g,浮萍15g,芒硝30g,水煎外洗,1日2次。
2、止痒药方:地肤子30g,僵蚕15g,白鲜皮15g,芥 穗15g,茵陈15g,败酱草15g,白矾9g,白芷9g,共为细末,擦于患处,每日2-3次。
3、青黛散:青黛、黄柏、石膏、滑石各等份,研为细末,撒布患处,或用麻油调敷,1日1-2次。适用于痘疹破溃,继感邪秽时。
针灸疗法:
1、体针:治以清热疏风利湿
取穴:大椎、曲池、合谷、丰隆、三阴交
若痘疹紫暗,加血海以除血分湿热;若邪陷营血,高热神昏,加刺水沟、十宣放血,以清营凉血,清心开窍。
2、耳针:
取穴:肺、脾、下屏穴、下脚端、神门、脑,每次选2-3 穴,局部消毒,用毫针刺入,每日1次。也可用耳穴贴王不留行籽,每日揉按3次,每次3分钟。
推拿疗法:
手法:清天河水、揉小天心、退六腑、清脾经、开天门、堆坎宫。
加减:毒热重证,加清胃经、清肺经以清肺胃实热,高热神昏,加掐人中、指老龙、拿肩进以清热开窍。
预防:
隔离患儿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尽量避免易感儿接触水痘,可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接触水痘后3日内接种仍然有效。
(四)肺结核中医药干预措施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咳嗽、胸痛、咯血、潮热、盗汗、消瘦、血沉增速为其主要临床特征。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因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病,具传染性,虽然感染后并非立即发病,但一旦感染,终生有发病危险。本病属中医学“肺痨”、“痨瘵”、“肺疳”等范畴。
精神心理治疗:精神心理治疗是抗痨综合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调动病人本身抗痨能力,促使病情好转的积极措施。要使病人掌握治病防病的基本知识,做到自我调治,主动配合治疗。方法有疏导法、暗示法、生物反馈等治疗方法。
营养治疗:这是扶植正气的重要途径。合理调配膳食,增强体质,以促使病情好转。中医学认为“药补不如食补”是有道理的。
体质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呼吸运动,有益于改善全身状况,促进肺脏功能恢复。但不可过量,以防损害体质。如简单的气功、呼吸操、散步等等。
预防:结核病防治的根本在于治疗患者的同时,切断结核的蔓延传播。为减少结核病的发病率,应搞好预防接种,并加强社会性的宣传管理工作。
卡介苗(BCG)接种:BCG是一种灭活的牛型结核疫苗。接 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传播的有效办法。
治疗原发病:现已证明糖尿病、尘肺、肝硬化、病毒性疾病(麻疹、流感等)可促进肺结核发病。肺动脉狭窄时,肺尖部动脉压低,局部抵抗力弱,也是结核的易发部位。因此治疗原发病是预防治疗肺结核的重要措施之一。
加强结核病预防宣传:健康人掌握预防感染的知识,病人学会不散布病菌,病人家属学会隔离,处理病人痰液等知识。对易染人群的定期体格检查;既往一向认为结核病好发于年轻人。但近几十年的调查证明,青年人的发病率下降迅速,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地在上升,可能与老年人免疫功能减低,易发生再感染或静止病灶再燃有关。吸烟、酗酒、营养减低等促使结核病发作。老年人发病后,症状常不典型,OT皮试常呈阴性,胸片也可无阳性征象,易与衰老相混淆,尤其是有其它病变时(如肿瘤,贫血),更难发现,故作定期的体格检查更为重要,遇有干咳、潮热、盗汗者,可给以诊断性治疗,即给予抗结核治疗,如果症状次善,应全程治疗,以达治疗目的。
外治法:
1、敷药法:五灵脂、白芥子、白鸽粪、大蒜(去皮)各308g,甘草12g,白凤仙草1株,猪脊髓60g,麝香1g,醋适量,先将醋倒锅内加热,入麝香溶化,再将五灵脂、白芥子、鸽子粪、甘草共研细末,过筛,和猪脊髓、凤仙花全草、大蒜,放在醋内捣成膏,纱布包裹,敷于肺俞、脾俞、膏盲俞,2日换药1次,15日为1疗程,中间休息3日,继续使用。适用于肺痨阴虚肺热型。
2、敷脐法:五倍子、辰砂各2g,共研细粉,水调成糊状,涂于塑料薄膜上,敷于脐窝,胶布固定,24小时1次。适用于肺痨盗汗。
3、摩擦法:凤仙根、姜、桂皮、樟脑。姜、桂同捣,掺入樟脑,以凤仙根蘸药擦前胸、后背,日2-3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肺痨气喘、盗汗、咯血。
4、吸入法:将紫皮大蒜50g捣烂,蒜泥摊于玻璃瓶内,瓶口置于口鼻,吸其挥发气,1-2小时,1日2次。适用于肺痨形成空洞之症。
拔罐疗法:
取穴:肺俞、膏盲俞、结核穴、以闪火法拔罐,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推倒疗法:
处方:肺俞、膏肓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施按、揉、推等法。
单方验方:
1、蒜白芨:紫皮蒜20g,去皮捣烂,加白芨2g与米汁同服,每日2剂。
2、芩部丹:黄芩9g,百部18g,丹参9g,共为细末,每日l剂。
3、白黄四味散(《千家妙方》):适用于肺结核咯血患者。白芨12g,生大黄9g,儿茶6g,白矾3g,共为细末,分30包,每日3次,每次1包。对肺结核有小量咯血者常有很好疗效。
4、铁包金、穿破石各30-60g,阿胶、白芨、瓜萎、杏仁、杷叶、紫苑、贝母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下。适用于各型肺痨。
5、冬虫夏草、麦冬、沙参各8g,瘦猪肉100g,加水共煮汤,每日1次,连服10-15天。适用于肺痨肺阴亏损者。
南充市顺庆区龙桂乡卫生院
2012年1月7日
第三篇:传染病中医药防治预案
传染病中医防治预案
为了及时处理或预防传染病,为了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我院区域内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的危害,规范和指导传染病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传染病造成的危害,保障辖区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医院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 组 长:翟忠林(院长)副组长:戚秀清(副院长)张玉江(副院长)
成 员: 栾悦 刘丹苹 赵军 崔红军 陈丽 于军慧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及时报告:
1、发生或可能发生严重传染病的;
2、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
当前主要包含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霍乱、艾滋病、麻疹、不明原因肺炎、结核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要和重大传染 病,以及食物中毒。发现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防保科及分管业务副院长报告,在2小时内向市疾控中心报告。
三、接诊医生对于可疑传染病患者,由医院组织相关科室人员进行会诊,邀请专家进行会诊以尽早确诊。对因传染病致病的人员由医院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护,对就诊病人必须给予及时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重点在于流行病学资料的采集。有利于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加强对传染病的疫源追踪、疫点消毒、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做好疫点疫区的卫生管理工作,防止疫情蔓延工作的开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转送到接诊或指定的医院。
四、收治传染病、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依法向市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对于疑似传染病的属于一段时间内卫生部和区卫生厅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例(如霍乱)要及时网络直报,不必等检验结果出来后报告,同时做好病人的隔离治疗。
五、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或中医执业医师来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并加强医务人员及村卫生所人员进行中医药防治知识的培训,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储备必要的传染病应急、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注射液。
六、在门诊设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咨询,按照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处方及预案或本地应用中医药成功的经验,指导使用中医药防治各类传染病,在镇、学校、乡村张贴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宣传画,增强群众服用中药预防自觉性,扩大中医药预防服务人 群,提高群众防病能力。
七、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传染病暴发、流行区域内流动人口做好预防工作,落实有关卫生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当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
八、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源扩散。
九、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医医师资源,积极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实践研究并不断探索总结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的方法和规律,同时建立有效、稳定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运行保障机制,确保在突发传染病发生时,中医、中西医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参与救治,为开展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临床总结提供必备条件。
东港孤山中医院
第四篇:传染病中医药防治预案[定稿]
传染病中医防治预案
为了及时处理或预防传染病,为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我社区管辖区域内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的危害,规范和指导传染病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传染病造成的危害,保障全体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社区卫生服务站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 组 长:
成 员: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及时报告:
1、发生或可能发生严重传染病的;
2、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
当前主要包含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霍乱、艾滋病、麻疹、不明原因肺炎、结核病、人感染禽流感等重要和重大传染病,以及食物中毒。
发现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组长报告,由组长在2小时内向上级疾控中心报告。
三、接诊医生对于可疑传染病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对因传染病致病的人员要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护,对就诊病人必须给予及时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重点在于流行病学资料的采集。有利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传染病的疫源追踪、疫点消毒、密切接触者的管理,防止疫情蔓延工作的开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转送到接诊或指定的医院。
四、收治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依法向上级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对于疑似传染病的属于一段时间内重点防治的传染病病例(如霍乱)要及时网络直报,不必等检验结果出来后报告,同时做好病人的隔离治疗。
五、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或中西医执业医师来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并加强。加强医务人员进行中医药防治知识的培训,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六、储备必要的传染病应急、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
七、在门诊设立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宣传栏,按照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处方及预防方案或本市应用中医药成功的经验,指导使用中药防治各类传染病,在辖区内张贴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宣传画,增强群众服用中药预防自觉性,扩大中医药预防服务人群,提高群众防病能力。
八、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传染病暴发、流行区域内流动人口做好预防工作,落实有关卫生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当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
九、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源扩散。
十、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医医师资源,积极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实践研究并不断探索总结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的方法和规律,同时建立有效、稳定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运行保障机制,确保在突发传染病发生时,中医、中西医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参与救治,为开展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临床总结提供必备条件。
各类传染病中医药治疗
手足口病中医药治疗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手足、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该病属于中医的“时疫”和“温病”范畴。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为前驱期、发疹期及恢复期3个阶段,治疗时医家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证候进行辨证拟定处方并随证加减。
前驱期
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微恶风、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舌苔薄白,脉浮数,宜清凉解表,疏散风热,选用银翘散加减治疗。方用:连翘9克、金银花9克、桔梗9克、薄荷9克、竹叶4克、荆芥穗9克、淡豆豉6克、牛蒡子9克、生甘草6克。治疗患者30例,用药3剂,治愈14例,好转16例,疗效满意。在银翘散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灵活地进行加减治疗,为使疱疹早透,可加升麻6克、葛根10克;若肌肤瘙痒甚者,可加蝉蜕3克、浮萍6克解肌透表;发热高者,可加野菊花10克清热解毒。除此之外,对于手足口病早期以外感表证为主、同时伴有少量疱疹的患者,可以采用托疹透毒外出的方法进行治疗,使邪有所出,热毒得泄,疾病得愈。
发疹期
发疹期临床主要症状为口痛拒食,手足皮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局部瘙痒,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夜寐不宁、尿黄赤,大便干结
或便溏,舌红、苔多黄腻,脉滑数。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或兼以透疹外出。
疏散风热,托毒外出 对于发疹初期,患者仅见少量疱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证,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风热、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热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疱疹得消。方用金银花10克、连翘5克、栀子8克、防风8克、蝉蜕6克、紫草8克、桔梗8克、滑石10克、车前子6克。发热咽痛者加柴胡、玄参;口唇干燥加芦根。用解毒透疹汤治疗手足口病,方药组成: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紫花地丁、蝉蜕、浮萍各10克,黄芩6克,木通3克,滑石9克,生甘草3克。发热咽痛者加柴胡、桔梗;便秘者加生大黄;津伤明显者加天花粉、玄参。
清热解毒除湿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乃由湿热疫毒感染所致,因此治宜清热解毒祛湿,野菊花、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等清热解毒药以及茯苓、薏苡仁等祛湿药常作为必用药物。用大剂量的清热解毒祛湿药,随证加减,自拟卤地菊汤治疗手足口病。方药组成:卤地菊15克,金银花、板蓝根各12克,蚤休、萆薢各9克,荆芥6克,防风、苍白术各4.5克,黄连、蝉蜕各3克。
对于湿重于热者,临床症状除见大量疱疹显现,疱中含有脓液外,还伴有大便稀溏,苔黄腻,脉滑。治疗应以化湿为重点,兼以清热解毒。采用经方葛根芩连汤,基本方为葛根12克~15克、黄芩6克~9克、黄连2克~4克、甘草3克~5克、升麻3克~5克、赤芍7克~9克、浮萍7克~9克、薏苡仁12克~15克、白茅根12克~15克、竹叶7克~9克。大便干结加生大黄3克~5克(后下);发热无汗加青蒿5克~6克(后下)、荆芥5克~6克(后下);高热持续不退加石膏30克~45克、羚羊角1克~2克、水牛角12克~15克。选用银翘藿茵汤,其组方为金银花9克、连翘9克、藿香9克、茵陈6克、薏苡仁12克、厚朴9克、石菖蒲9克、黄芩6克、板蓝根10克、野菊花10克。咽痛明显者加牛蒡子、玄参清利咽喉;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枳实以通便泻热;口渴明显者加石膏、知母清泄肺胃之热。
对于热重于湿者,可见疱疹红,身热不宁,烦躁口渴,大便干甚至便秘,舌红,脉数。治宜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祛湿。基本方药为栀子50克,生石膏、生地黄、牡丹皮、金银花各100克,黄芩、黄连、黄柏、甘草各40克,朱砂、冰片各25克。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每日服3次,温水送服。2月~1岁者0.125克~0.5克;1岁~3岁者0.5克~0.75克;4岁~12岁者0.75克~1克
清泄心火 手足口病多发于夏季,暑气通于心,此时心火亢盛,临床症状除见手足肌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外,伴有夜寐不宁、小便赤黄、舌尖红、脉数等症状。因此部分临床医家主张以清泄心火为主要治疗原则,多在导赤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使用凉膈散合导赤散。其组方为:芒硝3克(冲服)、大黄5克(后下)、甘草10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连翘15克、竹叶10克、细辛3克、黄连3克、生地黄15克、薄荷10克(后下)。如病儿有发热加石膏50克(先煎)、柴胡10克、知母10克。清心导赤散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生地黄、滑石、板蓝根各15克,金银花、白鲜皮、苦参各10克,牡丹皮、竹
叶、通草各6克,黄连5克,灯心草5扎,生甘草3克。每天1剂,水煎分2~3次服。若发热甚者加生石膏、青天葵;口渴不欲饮、苔黄腻等湿热症状明显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解毒泻心汤加减,方用黄连、竹叶各5克,黄芩、黄柏、栀子各10克,大青叶15克,滑石12克,苦参8克,生甘草3克。若发热甚者加生石膏;口渴不欲饮、苔黄腻等湿热症状明显者加佩兰、薏苡仁;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
此外,本病属于温病的范畴,若毒邪炽盛,或患者素体禀赋不足、素体偏亢,则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危重证候。若邪毒炽盛,内陷厥阴而见壮热、神昏、抽搐者,宜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
恢复期
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热之毒耗伤阴液,而且口咽部的疱疹影响患者的进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阴伤脾虚为主,症见疱疹渐消,伴有身热渐退、口渴、纳差、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宜健脾助运,生津养阴为主。使用陈皮6克、厚朴6克、苍术6克、砂仁(后下)2克、神曲6克、麦门冬9克、芦根9克。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100毫升,早晚分服。但是至目前为止,关于手足口病在恢复期的治疗报道甚少,笔者认为手足口病患者在后期以阴液亏少、脾虚失运为主,沙参麦冬汤、四君子汤等方剂均可以作为恢复期调护方。
外治方法
除上述内治方法外,尚有不少医生对患者疱疹采取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尤其是当口唇、咽峡部发生疱疹时,患者疼痛拒食,局部
外治更显得尤为重要。在内服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局部外治,可用西瓜霜合冰硼散吹敷口腔患处;另外对手足疱疹还用金黄散或青黛散撒布患处,对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采用舌疮散治疗口咽峡部的疱疹。方药组成:生石膏10克、冰片1克、青黛3克、生蒲黄1克。上药共研细末,先取金银花20克、甘草10克,加开水100毫升浸泡,待冷后用消毒棉签蘸此水清洗患处或含漱口腔,而后将以上药末涂于患处,每日3~4次,治疗后患者口腔疱疹明显好转,能进饮食。
中成药治疗
用穿琥宁静脉点滴治疗手足口病,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对病毒、细菌均有明显的灭活作用,尤其对病毒感染疗效显著,临床试验证实其治疗作用优于病毒唑。等采用以黄芩、金银花、大黄、栀子为主要成分的黄栀花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用“金莲清热冲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同时外用“金喉健喷剂”加强清热泻火之力,直接作用在水疱上使之明显消退,既经济又方便。清开灵注射液、炉甘石洗剂、金黄散中成药等也逐渐用于临床进行辅助治疗。
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治疗
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先后发生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感染后的临床早期症状与流感类似,有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还可以出现腹泻和呕吐等症状。少数病例病情重,进展迅速,可出现病毒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以死亡。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丰富的流行性感冒的防治经验,对时行感冒(流感)疗效是肯定的。在总结古今文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以下治疗方案。
轻症辨证治疗方案(1).风热犯卫
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
基本方药:银花15g 连翘15g 桑叶10g 杭菊花10g 桔梗10g 牛蒡子15g 竹叶6g 芦根30g 薄荷(后下)3g 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苔厚腻加广藿香、佩兰; 咳嗽重加杏仁、枇杷叶; 腹泻加川黄连、广木香; 咽痛重加锦灯笼。
常用中成药:疏风清热类中成药如疏风解毒胶囊、香菊胶囊、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双黄连类口服制剂;藿香正气、葛根芩连类制剂等。
(2).热毒袭肺
主症: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治法:清肺解毒
基本方药:炙麻黄3g 杏仁10g 生甘草10g 生石膏(先煎)30g 知母10g 浙贝母10g 桔梗15g 黄芩15g 柴胡15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 持续高热加青蒿、丹皮。
常用中成药:清肺解毒类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莲花清热类制剂等。
重症与危重症辨证治疗方案(1).热毒壅肺
主症:高热,咳嗽咯痰、痰黄,喘促气短;或心悸,躁扰不安,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或灰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肺,解毒散瘀
基本方药:炙麻黄5g 生石膏(先煎)30g 杏仁10g 知母10g 鱼腥草15g 葶苈子10g 金荞麦10g 黄芩10g 浙贝母10g 生大黄10g 丹皮10g 青蒿15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持续高热,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 抽搐加羚羊角、僵蚕、广地龙等; 腹胀便结加枳实、元明粉。
常用中成药:喜炎平、痰热清、清开灵注射液。(2).气营两燔
主症:高热,口渴,烦躁不安,甚者神昏谵语,咳嗽或咯血,胸闷憋气气短。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脉细数。治法:清气凉营
基本方药:水牛角30g 生地15g 赤芍10g 银花15g 丹参12g 连翘15g 麦冬10g 竹叶6g 瓜蒌30g 生石膏(先煎)30g 栀子12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 高热肢体抽搐加羚羊角粉。
常用中成药:安宫牛黄丸、血必净、醒脑静注射液等。注:以上药物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剂量供参考,儿童剂量酌减;有并发症、慢性基础病史的患者,随证施治。若见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在应用西医治疗的同时,根据实
际情况随证施治。
非典型肺炎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本病符合《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论述,属于中医学瘟疫、热病的范畴。其病因为疫毒之邪,由口鼻而入,主要病位在肺,也可累及其他脏腑;基本病机为邪毒壅肺、湿痰瘀阻、肺气郁闭、气阴亏虚。中医药治疗的原则是早治疗、重祛邪、早扶正、防传变。
1.辨证论治:
⑴ 疫毒犯肺证:多见于早期。症状:初起发热,或有恶寒;头痛,身痛,肢困;干咳,少痰,或有咽痛;气短,乏力,口干。舌苔白或黄,脉滑数。治法:清肺解毒,化湿透邪。基本方及参考剂量:银花15 g连翘15 g黄芩10 g柴胡10 g 青蒿15 g白蔻 6 g(打)(炒)杏仁9 g 生薏苡仁15 g沙参 15 g 芦根15 g 加减:①无汗者加薄荷;②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③苔腻者加藿香、佩兰;④腹泻者去知母,加黄连、炮姜;⑤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竹茹。
⑵ 疫毒壅肺证:多见于早期、进展期。症状:高热,汗出热不解,身痛;咳嗽,少痰,胸闷,气促;腹泻,恶心呕吐,或脘腹胀满,或便秘,或便溏不爽;口干不欲饮,气短,乏力;甚则烦躁不安。舌红或绛,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湿。基本方及参考剂量:生石膏45 g(先煎)知母10 g炙麻黄6 g 银花20 g炒杏仁10 g生薏苡仁15 g 浙贝10 g太子参10 g生甘草10 g 加减:①
烦躁不安、舌绛口干者加生地、赤芍、丹皮;②气短、乏力、口干重者去太子参,加西洋参;③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④便秘者加全瓜蒌、生大黄;⑤脘腹胀满、便溏不爽者加焦槟榔、木香。
⑶ 肺闭喘憋证:多见于进展期及重症SARS。症状:高热不退或开始减退;呼吸困难,憋气胸闷,喘息气促;或有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气短,疲乏无力。口唇紫暗,舌红或暗红,苔黄腻,脉滑。治法:清热泻肺,祛瘀化浊,佐以扶正。基本方及参考剂量:葶苈子15 g桑白皮15 g黄芩10 g郁金10 g 全瓜蒌30 g蚕砂10 g(包)萆薢12 g丹参15 g 败酱草30 g西洋参15 g 加减:①气短、疲乏、喘重者加山萸肉;②脘腹胀满、纳差者加厚朴、麦芽;③口唇发绀者加三
七、益母草。
⑷ 内闭外脱证:见于重症SARS。症状:呼吸窘迫,憋气喘促,呼多吸少;语声低微,躁扰不安,甚则神昏,汗出肢冷。口唇紫暗,舌暗红,苔黄腻,脉沉细欲绝。治法:益气敛阴,回阳固脱,化浊开闭。基本方及参考剂量:红参10~30 g(另煎兑服)炮附子10 g山萸肉30 g 麦冬15 g郁金10 g三七6 g 加减:①神昏者上方送服安宫牛黄丸;②冷汗淋漓者加煅龙牡;③肢冷者加桂枝、干姜;④喉间痰鸣者加用猴枣散。
⑸ 气阴亏虚、痰瘀阻络证:多见于恢复期。症状: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气喘;或见咳嗽;自觉发热或低热,自汗,焦虑不安,失眠,纳呆,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舌苔黄或腻,脉象多见沉细无力。治法:益气养阴,化痰通络。基本方及参考剂量:党参15 g沙参15
g麦冬15 g生地15 g 赤芍12 g紫菀15 g浙贝10 g麦芽15 g 加减:①气短气喘较重、舌质暗者加三七、五味子、山萸肉;②自觉发热或心中烦热、舌暗者加青蒿、山栀、丹皮;③大便偏溏者加茯苓、白术;④焦虑不安者加醋柴胡、香附;⑤失眠者加炒枣仁、远志;⑥肝功能损伤转氨酶升高者加茵陈、五味子。
2.中成药的应用:应当辨证使用中成药,可与中药汤剂联合应用。
⑴ 退热类:适用于早期、进展期发热,可选用瓜霜退热灵胶囊、紫雪、新雪颗粒、小柴胡片(或颗粒)、柴银口服液等。
⑵ 清热解毒类:适用于早期、进展期的疫毒犯肺证、疫毒壅肺证、肺闭喘憋证。注射剂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复方苦参注射液等。口服剂可选用清开灵口服液(或胶囊)、清热解毒口服液(或颗粒)、双黄连口服液、金莲清热颗粒、苦甘颗粒、葛根芩连微丸、梅花点舌丹、紫金锭等。
⑶ 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类:适用于进展期和重症SARS的肺闭喘憋证。注射剂可选用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口服剂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或颗粒)、复方丹参滴丸、藿香正气口服液(或胶囊)、猴枣散等。
⑷ 扶正类:适用于各期有正气亏虚者。注射剂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口服剂可选用生脉饮、百令胶囊、金水宝胶囊、宁心宝胶囊、诺迪康胶囊、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等。
人禽流感中医药治疗
1、辨证治疗
⑴毒邪犯肺
主症:发热,恶寒,咽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咳嗽,少痰,苔白,脉浮滑数。
病机:毒邪袭于肺卫,致肺卫蕴邪,肺失宣降。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柴 胡10g 黄 芩12g 炙麻黄6g 炒杏仁10g 银 花10g 连 翘15g 牛蒡子15g 羌 活10g 茅芦根各15g 生甘草6g 加减:咳嗽甚者加炙枇杷叶、浙贝母;
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苏叶。
⑵毒犯肺胃
症状:发热,或恶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舌苔白腻,脉浮滑。
病机:毒邪犯及肺胃,湿浊内蕴,胃肠失于和降。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和胃。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葛 根20g 黄 芩10g 黄 连6g 鱼腥草30g 苍 术10g 藿 香10g 姜半夏10g 厚 朴6g 连 翘15g 白 芷10g 白茅根20g
加减:腹痛甚者加炒白芍、炙甘草;
咳嗽重者加炒杏仁、蝉蜕。
⑶毒邪壅肺
主症:高热,咳嗽少痰,胸闷憋气,气短喘促,或心悸,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口唇紫暗,舌暗红,苔黄腻或灰腻,脉细数。
病机:重症毒邪壅肺,肺失宣降,故高热,咳嗽;痰瘀闭肺,故口唇紫暗,气短喘促。
治法:清热泻肺,解毒化瘀。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炙麻黄9g 生石膏30g先下 炒杏仁10g 黄 芩10g 知 母10g 浙贝母10g 葶苈子15g 桑白皮15g 蒲公英15g 草河车10g 赤 芍10g 丹 皮10g 加减:高热,神志恍惚,甚则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也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
口唇紫绀者加黄芪、三
七、当归尾;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芒硝。
⑷内闭外脱
主症:高热或低热,咳嗽,憋气喘促,手足不温或肢冷,冷汗,唇甲紫绀,脉沉细或脉微欲绝。
病机:邪毒内陷,气脱,阳脱,阴竭。
治法:扶正固脱。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生晒参15g 麦 冬15g 五味子10g 炮附子10g(先下)干姜10g 山萸肉30g 炙甘草6g 加减:汗出甚多者加煅龙牡;
痰多,喉中痰鸣,苔腻者,加金荞麦、苏合香丸、猴枣散。
注射剂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2、中成药应用: 注意辨证使用口服中成药或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配合使用。
⑴解表清热类:可选用连花清瘟胶囊、柴银口服液、银黄颗粒等。
⑵清热解毒类:可选用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或颗粒)、鱼腥草注射剂、双黄连粉针剂等。
⑶清热开窍化瘀类: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或胶囊)、清开灵口服液(或胶囊)、清开灵注射液、醒脑净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⑷清热祛湿类:可选用藿香正气丸(或胶囊)、葛根芩连微丸等。
⑸止咳化痰平喘类:苦甘冲剂、痰热清注射液、喉枣散、祛痰灵等。
⑹益气固脱类: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第五篇:传染病中医药防治预案
传染病中医防治预案
为了及时处理或预防传染病,为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我镇区域内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的危害,规范和指导传染病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传染病造成的危害,保障全镇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医院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及时报告:
1、发生或可能发生严重传染病的;
2、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
当前主要包含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霍乱、艾滋病、麻疹、不明原因肺炎、结核病、人感染禽流感等重要和重大传染病,以及食物中毒。
发现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预防科及分管业务的副院长报告,由院长在2小时内向市疾控中心报告。
4、有专门负责直报的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一旦发现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医疗机构于两小时内电话报告区卫生防病站,卫生防病站对病例调查核实后,于两小时内报告区卫生局和市卫生防病中心。区卫生局按有关规定报市卫生局。
三、接诊医生对于可疑传染病患者,由医院组织相关科室人员进行会诊,邀请专家进行会诊以尽早明确诊断。对因传染病致病的人员要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护,对就诊病人必须给予及时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重点在于流行病学资料的采集。有利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传染病的疫源追踪、疫点消毒、密切接触者的管理,防止疫情蔓延工作的开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转送到接诊或指定的医院。
四、收治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依法向市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对于疑似传染病的属于一段时间内重点防治的传染 2
病病例(如霍乱)要及时网络直报,不必等检验结果出来后报告,同时做好病人的隔离治疗。
五、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或中西医执业医师来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并加强。加强医务人员进行中医药防治知识的培训,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六、储备必要的传染病应急、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
七、在门诊设立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宣传栏,按照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处方及预防方案或本市应用中医药成功的经验,指导使用中药防治各类传染病,在辖区内张贴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宣传画,增强群众服用中药预防自觉性,扩大中医药预防服务人群,提高群众防病能力。
八、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传染病暴发、流行区域内流动人口做好预防工作,落实有关卫生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当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
九、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源扩散。
十、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医医师资源,积极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实践研究并不断探索总结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的方法 3
和规律,同时建立有效、稳定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运行保障机制,确保在突发传染病发生时,中医、中西医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参与救治,为开展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临床总结提供必备条件。
附件:各类传染病中医药防治措施
附件:
各类传染病中医药治疗
一、手足口病中医药治疗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手足、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该病属于中医的“时疫”和“温病”范畴。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为前驱期、发疹期及恢复期3个阶段,治疗时医家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证候进行辨证拟定处方并随证加减。
前驱期
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微恶风、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舌苔薄白,脉浮数,宜清凉解表,疏散风热,选用银翘散加减治疗。马爱军方用:连翘9克、金银花9克、桔梗9克、薄荷9克、竹叶4克、荆芥穗9克、淡豆豉6克、牛蒡子9克、生甘草6克。治疗患者30例,用药3剂,治愈14例,好转16例,疗效满意。倪振华在银翘散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灵活地进行加减治疗,为使疱疹早透,可加升麻6克、葛根10克;若肌肤瘙痒甚者,可加蝉蜕3克、浮萍6克解肌透表;发热高者,可加野菊花10克清热解毒。除此之外,对于手足口病早期以外感表证为主、同时伴有少量疱疹的患者,可以采用托疹透毒外出的方法进行治疗,使邪有所出,热毒得泄,疾病得愈。
发疹期
发疹期临床主要症状为口痛拒食,手足皮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局部瘙痒,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夜寐不宁、尿黄赤,大便干结或便溏,舌红、苔多黄腻,脉滑数。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或兼以透疹外出。
疏散风热,托毒外出 对于发疹初期,患者仅见少量疱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证,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风热、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热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疱疹得消。李小兰采用自拟透疹汤治疗患者32例,方用金银花10克、连翘5克、栀子8克、防风8克、蝉蜕6克、紫草8克、桔梗8克、滑石10克、车前子6克。发热咽痛者加柴胡、玄参;口唇干燥加芦根。结果痊愈27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96.9%。钱焕洋用解毒透疹汤治疗手足口病54例,方药组成: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紫花地丁、蝉蜕、浮萍各10克,黄芩6克,木通3克,滑石9克,生甘草3克。发热咽痛者加柴胡、桔梗;便秘者加生大黄;津伤明显者加天花粉、玄参。1周内治愈46例,8例因局部感染严重,于8~12 天内治愈,疗效显著。
清热解毒除湿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乃由湿热疫毒感染所致,因此治宜清热解毒祛湿,野菊花、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等清热解毒药以及茯苓、薏苡仁等祛湿药常作为必用药物。肖诏伟等用大剂量的清热解毒祛湿药,随证加减,自拟卤地菊汤治疗手足口病患者62例,取得很好的疗效。方药组成:卤地菊15克,金银花、板蓝根各12克,蚤休、萆薢各9克,荆芥6克,防风、苍白术各4.5克,黄连、蝉蜕各3克。清水煎服,每日1~2剂。
对于湿重于热者,临床症状除见大量疱疹显现,疱中含有脓液外,还伴有大便稀溏,苔黄腻,脉滑。治疗应以化湿为重点,兼以清热解毒。刘敏采用经方葛根芩连汤治疗44例手足口病患儿,基本方为葛根12克~15克、黄芩6克~9克、黄连2克~4克、甘草3克~5克、升麻3克~5克、赤芍7克~9克、浮萍7克~9克、薏苡仁12克~15克、白茅根12克~15克、竹叶7克~9克。大便干结加生大黄3克~5克(后下);发热无汗加青蒿5克~6克(后下)、荆芥5克~6克(后下);高热持续不退加石膏30克~45克、羚羊角1克~2克、水牛角12克~15克。同时对照组40例患者以病毒唑片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7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95.5%;对照组治愈23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75.0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李巧香选用银翘藿茵汤治疗手足口病患者68例,其组方为金银花9克、连翘9克、藿香9克、茵陈6克、薏苡仁12克、厚
朴9克、石菖蒲9克、黄芩6克、板蓝根10克、野菊花10克。咽痛明显者加牛蒡子、玄参清利咽喉;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枳实以通便泻热;口渴明显者加石膏、知母清泄肺胃之热。同时用利巴韦林治疗64例作为对照,结果证明银翘霍茵汤对本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利巴韦林。
对于热重于湿者,可见疱疹红,身热不宁,烦躁口渴,大便干甚至便秘,舌红,脉数。治宜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祛湿。王有鹏等自拟中药散剂进行治疗,基本方药为栀子50克,生石膏、生地黄、牡丹皮、金银花各100克,黄芩、黄连、黄柏、甘草各40克,朱砂、冰片各25克。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每日服3次,温水送服。2月~1岁者0.125克~0.5克;1岁~3岁者0.5克~0.75克;4岁~12岁者0.75克~1克。在治疗的72例患者中,治愈58例,有效11例,有效率95%。
清泄心火 手足口病多发于夏季,暑气通于心,此时心火亢盛,临床症状除见手足肌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外,伴有夜寐不宁、小便赤黄、舌尖红、脉数等症状。因此部分临床医家主张以清泄心火为主要治疗原则,多在导赤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屈弘宇使用凉膈散合导赤散治疗患者40例。其组方为:芒硝3克(冲服)、大黄5克(后下)、甘草10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连翘15克、竹叶10克、细辛3克、黄连3克、生地黄15克、薄荷10克(后下)。如病儿有发热加石膏50克(先煎)、柴胡10克、知母10克。同时对照组患者40例口服新博林(利巴韦林颗粒剂)进行比较。服药5天后,治疗组治愈
36例,好转4例,治愈率90%;对照组治愈22例,好转18例,治愈率55%。二者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01)。肖达明等自拟清心导赤散加减治疗患者30例,疗效满意。药物组成:生地黄、滑石、板蓝根各15克,金银花、白鲜皮、苦参各10克,牡丹皮、竹叶、通草各6克,黄连5克,灯心草5扎,生甘草3克。每天1剂,水煎分2~3次服。若发热甚者加生石膏、青天葵;口渴不欲饮、苔黄腻等湿热症状明显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张民肃自拟解毒泻心汤加减治疗患者30例,方用黄连、竹叶各5克,黄芩、黄柏、栀子各10克,大青叶15克,滑石12克,苦参8克,生甘草3克。若发热甚者加生石膏;口渴不欲饮、苔黄腻等湿热症状明显者加佩兰、薏苡仁;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同时对照组26例采用病毒唑或新博林加维生素C口服,重症患儿同时给予青霉素或先锋霉素V静脉滴注,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此外,本病属于温病的范畴,若毒邪炽盛,或患者素体禀赋不足、素体偏亢,则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危重证候。若邪毒炽盛,内陷厥阴而见壮热、神昏、抽搐者,宜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
恢复期
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热之毒耗伤阴液,而且口咽部的疱疹影响患者的进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阴伤脾虚为主,症见疱疹渐消,伴有身热渐退、口渴、纳差、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宜健脾助运,生津养阴为主。李向东使用陈皮6克、厚朴6克、苍术6克、砂仁(后
下)2克、神曲6克、麦门冬9克、芦根9克。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100毫升,早晚分服,疗效满意。但是至目前为止,关于手足口病在恢复期的治疗报道甚少,笔者认为手足口病患者在后期以阴液亏少、脾虚失运为主,沙参麦冬汤、四君子汤等方剂均可以作为恢复期调护方。
外治方法
除上述内治方法外,尚有不少医生对患者疱疹采取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尤其是当口唇、咽峡部发生疱疹时,患者疼痛拒食,局部外治更显得尤为重要。倪振华在内服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局部外治,在78例患者中对63例采用局部外治法。其中26例仅用西瓜霜合冰硼散吹敷口腔患处;另37例除口腔用药外,对手足疱疹还用金黄散或青黛散撒布患处,对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宋阿冬采用舌疮散治疗口咽峡部的疱疹。方药组成:生石膏10克、冰片1克、青黛3克、生蒲黄1克。上药共研细末,先取金银花20克、甘草10克,加开水100毫升浸泡,待冷后用消毒棉签蘸此水清洗患处或含漱口腔,而后将以上药末涂于患处,每日3~4次,治疗后患者口腔疱疹明显好转,能进饮食。
中成药治疗
李桂花用穿琥宁静脉点滴治疗手足口病,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对病毒、细菌均有明显的灭活作用,尤其对病毒感染疗效显著,临床试验证实其治疗作用优于病毒唑。牛静等采
用以黄芩、金银花、大黄、栀子为主要成分的黄栀花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5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姚莉华等人用“金莲清热冲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患者46例,同时外用“金喉健喷剂”加强清热泻火之力,直接作用在水疱上使之明显消退,既经济又方便,比用“阿昔洛韦片”疗效显著,缩短病程。清开灵注射液、炉甘石洗剂、金黄散中成药等也逐渐用于临床进行辅助治疗。陈红娟等人研究证实:应用中药穴位敷贴和激光照射治疗儿童手足口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治疗
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先后发生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感染后的临床早期症状与流感类似,有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还可以出现腹泻和呕吐等症状。少数病例病情重,进展迅速,可出现病毒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以死亡。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丰富的流行性感冒的防治经验,对时行感冒(流感)疗效是肯定的。在总结古今文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以下治疗方案。
轻症辨证治疗方案(1).风热犯卫
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
基本方药:银花15g 连翘15g 桑叶10g 杭菊花10g 桔梗10g 牛蒡子15g 竹叶6g 芦根30g 薄荷(后下)3g 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苔厚腻加广藿香、佩兰; 咳嗽重加杏仁、枇杷叶; 腹泻加川黄连、广木香; 咽痛重加锦灯笼。
常用中成药:疏风清热类中成药如疏风解毒胶囊、香菊胶囊、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双黄连类口服制剂;藿香正气、葛根芩连类制剂等。
(2).热毒袭肺
主症: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治法:清肺解毒
基本方药:炙麻黄3g 杏仁10g 生甘草10g 生石膏(先煎)30g 知母10g 浙贝母10g 桔梗15g 黄芩15g 柴胡15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
持续高热加青蒿、丹皮。
常用中成药:清肺解毒类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莲花清热类制剂等。
重症与危重症辨证治疗方案(1).热毒壅肺
主症:高热,咳嗽咯痰、痰黄,喘促气短;或心悸,躁扰不安,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或灰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肺,解毒散瘀
基本方药:炙麻黄5g 生石膏(先煎)30g 杏仁10g 知母10g 鱼腥草15g 葶苈子10g 金荞麦10g 黄芩10g 浙贝母10g 生大黄10g 丹皮10g 青蒿15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持续高热,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 抽搐加羚羊角、僵蚕、广地龙等; 腹胀便结加枳实、元明粉。
常用中成药:喜炎平、痰热清、清开灵注射液。(2).气营两燔
主症:高热,口渴,烦躁不安,甚者神昏谵语,咳嗽或咯血,胸闷憋气气短。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气凉营
基本方药:水牛角30g 生地15g 赤芍10g 银花15g 丹参12g 连翘15g 麦冬10g 竹叶6g 瓜蒌30g 生石膏(先煎)30g 栀子12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 高热肢体抽搐加羚羊角粉。
常用中成药:安宫牛黄丸、血必净、醒脑静注射液等。注:以上药物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剂量供参考,儿童剂量酌减;有并发症、慢性基础病史的患者,随证施治。若见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在应用西医治疗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随证施治。
三、非典型肺炎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本病符合《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论述,属于中医学瘟疫、热病的范畴。其病因为疫毒之邪,由口鼻而入,主要病位在肺,也可累及其他脏腑;基本病机为邪毒壅肺、湿痰瘀阻、肺气郁闭、气阴亏虚。中医药治疗的原则是早治疗、重祛邪、早扶正、防传变。
1.辨证论治:
⑴ 疫毒犯肺证:多见于早期。症状:初起发热,或有恶寒;头痛,身痛,肢困;干咳,少痰,或有咽痛;气短,乏力,口干。舌苔
白或黄,脉滑数。治法:清肺解毒,化湿透邪。基本方及参考剂量:银花15 g连翘15 g黄芩10 g柴胡10 g 青蒿15 g白蔻 6 g(打)(炒)杏仁9 g 生薏苡仁15 g沙参 15 g 芦根15 g 加减:①无汗者加薄荷;②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③苔腻者加藿香、佩兰;④腹泻者去知母,加黄连、炮姜;⑤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竹茹。
⑵ 疫毒壅肺证:多见于早期、进展期。症状:高热,汗出热不解,身痛;咳嗽,少痰,胸闷,气促;腹泻,恶心呕吐,或脘腹胀满,或便秘,或便溏不爽;口干不欲饮,气短,乏力;甚则烦躁不安。舌红或绛,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湿。基本方及参考剂量:生石膏45 g(先煎)知母10 g炙麻黄6 g 银花20 g炒杏仁10 g生薏苡仁15 g 浙贝10 g太子参10 g生甘草10 g 加减:① 烦躁不安、舌绛口干者加生地、赤芍、丹皮;②气短、乏力、口干重者去太子参,加西洋参;③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④便秘者加全瓜蒌、生大黄;⑤脘腹胀满、便溏不爽者加焦槟榔、木香。
⑶ 肺闭喘憋证:多见于进展期及重症SARS。症状:高热不退或开始减退;呼吸困难,憋气胸闷,喘息气促;或有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气短,疲乏无力。口唇紫暗,舌红或暗红,苔黄腻,脉滑。治法:清热泻肺,祛瘀化浊,佐以扶正。基本方及参考剂量:葶苈子15 g桑白皮15 g黄芩10 g郁金10 g 全瓜蒌30 g蚕砂10 g(包)萆薢12 g丹参15 g 败酱草30 g西洋参15 g 加减:①气短、疲乏、喘重者加山萸肉;②脘腹胀满、纳差者加厚朴、麦芽;③口唇发绀者加三
七、益母草。
⑷ 内闭外脱证:见于重症SARS。症状:呼吸窘迫,憋气喘促,呼多吸少;语声低微,躁扰不安,甚则神昏,汗出肢冷。口唇紫暗,舌暗红,苔黄腻,脉沉细欲绝。治法:益气敛阴,回阳固脱,化浊开闭。基本方及参考剂量:红参10~30 g(另煎兑服)炮附子10 g山萸肉30 g 麦冬15 g郁金10 g三七6 g 加减:①神昏者上方送服安宫牛黄丸;②冷汗淋漓者加煅龙牡;③肢冷者加桂枝、干姜;④喉间痰鸣者加用猴枣散。
⑸ 气阴亏虚、痰瘀阻络证:多见于恢复期。症状: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气喘;或见咳嗽;自觉发热或低热,自汗,焦虑不安,失眠,纳呆,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舌苔黄或腻,脉象多见沉细无力。治法:益气养阴,化痰通络。基本方及参考剂量:党参15 g沙参15 g麦冬15 g生地15 g 赤芍12 g紫菀15 g浙贝10 g麦芽15 g 加减:①气短气喘较重、舌质暗者加三七、五味子、山萸肉;②自觉发热或心中烦热、舌暗者加青蒿、山栀、丹皮;③大便偏溏者加茯苓、白术;④焦虑不安者加醋柴胡、香附;⑤失眠者加炒枣仁、远志;⑥肝功能损伤转氨酶升高者加茵陈、五味子。
2.中成药的应用:应当辨证使用中成药,可与中药汤剂联合应用。
⑴ 退热类:适用于早期、进展期发热,可选用瓜霜退热灵胶囊、紫雪、新雪颗粒、小柴胡片(或颗粒)、柴银口服液等。
⑵ 清热解毒类:适用于早期、进展期的疫毒犯肺证、疫毒壅肺证、肺闭喘憋证。注射剂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双黄
连粉针剂、复方苦参注射液等。口服剂可选用清开灵口服液(或胶囊)、清热解毒口服液(或颗粒)、双黄连口服液、金莲清热颗粒、苦甘颗粒、葛根芩连微丸、梅花点舌丹、紫金锭等。
⑶ 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类:适用于进展期和重症SARS的肺闭喘憋证。注射剂可选用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口服剂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或颗粒)、复方丹参滴丸、藿香正气口服液(或胶囊)、猴枣散等。
⑷ 扶正类:适用于各期有正气亏虚者。注射剂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口服剂可选用生脉饮、百令胶囊、金水宝胶囊、宁心宝胶囊、诺迪康胶囊、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等。
四、人禽流感中医药治疗
1、辨证治疗
⑴毒邪犯肺
主症:发热,恶寒,咽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咳嗽,少痰,苔白,脉浮滑数。
病机:毒邪袭于肺卫,致肺卫蕴邪,肺失宣降。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柴 胡10g 黄 芩12g 炙麻黄6g 炒杏仁10g 银 花10g 连 翘15g 牛蒡子15g 羌 活10g 茅芦根各15g 生甘草6g
加减:咳嗽甚者加炙枇杷叶、浙贝母;
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苏叶。
⑵毒犯肺胃
症状:发热,或恶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舌苔白腻,脉浮滑。
病机:毒邪犯及肺胃,湿浊内蕴,胃肠失于和降。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和胃。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葛 根20g 黄 芩10g 黄 连6g 鱼腥草30g 苍 术10g 藿 香10g 姜半夏10g 厚 朴6g 连 翘15g 白 芷10g 白茅根20g 加减:腹痛甚者加炒白芍、炙甘草;
咳嗽重者加炒杏仁、蝉蜕。
⑶毒邪壅肺
主症:高热,咳嗽少痰,胸闷憋气,气短喘促,或心悸,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口唇紫暗,舌暗红,苔黄腻或灰腻,脉细数。
病机:重症毒邪壅肺,肺失宣降,故高热,咳嗽;痰瘀闭肺,故口唇紫暗,气短喘促。
治法:清热泻肺,解毒化瘀。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炙麻黄9g 生石膏30g先下 炒杏仁10g 黄 芩10g 知 母10g 浙贝母10g 葶苈子15g 桑白皮15g
蒲公英15g 草河车10g 赤 芍10g 丹 皮10g 加减:高热,神志恍惚,甚则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也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
口唇紫绀者加黄芪、三
七、当归尾;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芒硝。
⑷内闭外脱
主症:高热或低热,咳嗽,憋气喘促,手足不温或肢冷,冷汗,唇甲紫绀,脉沉细或脉微欲绝。
病机:邪毒内陷,气脱,阳脱,阴竭。
治法:扶正固脱。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生晒参15g 麦 冬15g 五味子10g 炮附子10g(先下)干姜10g 山萸肉30g 炙甘草6g 加减:汗出甚多者加煅龙牡;
痰多,喉中痰鸣,苔腻者,加金荞麦、苏合香丸、猴枣散。
注射剂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2、中成药应用: 注意辨证使用口服中成药或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配合使用。
⑴解表清热类:可选用连花清瘟胶囊、柴银口服液、银黄颗粒等。
⑵清热解毒类:可选用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或颗
粒)、鱼腥草注射剂、双黄连粉针剂等。
⑶清热开窍化瘀类: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或胶囊)、清开灵口服液(或胶囊)、清开灵注射液、醒脑净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⑷清热祛湿类:可选用藿香正气丸(或胶囊)、葛根芩连微丸等。
⑸止咳化痰平喘类:苦甘冲剂、痰热清注射液、喉枣散、祛痰灵等。
⑹益气固脱类: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