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案例与反思

时间:2019-05-13 22:4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案例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案例与反思》。

第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案例与反思

体验情感震撼心灵共鸣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背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的要求。它对阅读教学作出了“质”的规定。它明确说明,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必须达成的目标之一。事实上,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读、去感悟,就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语文课程标准指还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工作应情知并重,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四年级新教材选编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具有浓烈爱国情感的文章,是新课程强调人文精神的体现。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树立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呢? 我重点抓住几个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力求能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报国之志。

【案例描述】

片段1:文字引领,走进文本。

师:请同学们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一个字,会读这个字吗?你们想了解这个字吗?你们看,这个字里有三座大山,一座山压下来,无数的人屈服了;又一座山压下来,更多的人倒下了;第三座山压下来,数不尽的人忍无可忍,他们站起来反抗了,所以“崛起”就是“兴起”的意思,为什么而崛起?(板书:为中华)为了中华的崛起干什么?(板书:而读书)请同学们一起大声读读课题。(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利用品“崛”义唤起学生对话的热情,结合词义,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从而对周恩来的品质有一个整体认识。)

片段2: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近代帝国主义者欺凌中国人的画面片段,教师结合画面用低沉、愤懑的语言导入:在近代中国,我们国家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处

处挨打受欺: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中国人被看作是“东亚病夫”„„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少年周恩来立下了远大的志向,那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对近代中国国情并不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奠定基础。生动真切的情境创设,不但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情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教师悉心创设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引发学生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是体验的前奏,是创新的需求。)

片段3:研读文本,读中感悟。

学生在第一环节学习之后,已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此时,我采用了抛锚式教学,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问题1 请大家找出在课文中与“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的一个词语。问题 2 找出在课文当中,最能体现这个词语的事例,认真读一读。让学生带着问题细细研读课文,学生这时正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立刻便投入到对文本的认真研读中,研读后的课堂反馈效果较好,以下是这一环节的教学实录:

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读书声慢慢地安静下来了。)师:找到体现“中华不振”的事例了吗 ?(学生纷纷举手)你找的是哪一处?(教师指名回答)

生1:我找的是周恩来到沈阳后,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地方去玩,因为那地方是外国租界地,否则,惹出麻烦可糟了。这块租界地是我们中国的,但是被外国人统治,我们中国人谁也不敢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生2:我找的是“租界里,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租界”地在哪里?在中国的国土上,这就是“中华不振”。

生3:我找的是“周恩来和同学闯进了租界时,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生4:我也是找的这个事例,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是得意洋洋的,而中国人则哭诉着,最后,还反遭训斥。

师: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从这个鲜明的对比当中,从中国妇女的遭遇当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后再让学生把这一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对话后产生共鸣的过程。)

片段4:拓展延伸,促进多元感悟。

为让学生更深地体会“中华不振”所带来的耻辱,紧接着我再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为非作歹又岂止是这些呢?”的问题,对课本内容再作拓展,补充出示旧中国所受屈辱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学生们看了之后,个个义愤填膺,感想也非常多,此时,教师再用激昂的语调创设情境,让学生反复体会少年周恩来那铿锵有力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教师提示学生: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呢?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这时的学生情感已相当投入,每个人都抢着说出自己的远大理想:

师: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呢?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生:我们应该为国家的富强而学习和读书!

生:我们应该像周恩来一样,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生:我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将来以自己的才能建设祖国,让中国永远强大!

(设计意图:此拓展文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让他们和少年周恩来一起同悲痛,同愤怒,与少年周恩来的情感产生共鸣,树立报国之志,师生课堂情绪先“抑”后“扬”,教学效果也水到渠成。)

【教学随感】教学此文,为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我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解读“中华不振”让孩子们心海难平,激发民族自尊心;二是研读周恩来的立志让孩子们心有所向,激起情感共鸣;三是直面现状,让孩子们与现实对话,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最后,孩子们谈的志向和理想可能是粗浅的不确定的,但学生从心灵深处唤起的民族情感却是长久的,将永远 根植在他们的幼小心灵中。

【教学反思】

德国的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策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教学环节的设计。

1.激发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所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 播放反映旧中国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和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课件,通过震撼人心的文字说明和图片,体会旧中国的屈辱和当时中国人的痛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抓住主线,整体把握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此文的主线。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整体处理文本,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披文以入情‛,用文本中活生生的事实来激发学生对洋人的气愤,对中国贫穷落后、人民挨打受气的叹息,由此激发情感共鸣,与少年周恩来一样产生同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这节课时,我注重了课前预设,设计了多个环节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情感,并多次用愤慨的语调创设情境,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中华之不振的悲哀,体会到了少年周恩来为什么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理想。与此同时,我又非常关注课堂精彩的生成,如抛出‚作为新世纪处于信息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当代少年应有什么理想?并准备采取什么具体行动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这一问题后,我在课堂教学时能依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导学生多元感悟,让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从心底里发出了愿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愿望!

第二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案例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案例

课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伟人的成长。文章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我在认真备课后,进行了这样的教学(第二课时):

【案例】

教师播放轻音乐《你的背影》。用富有感伤的语调创设情境,渲染凄凉的气氛:同学们,这首抒情、凄凉的乐曲名字就叫《你的背影》,这首乐曲把老师的思绪带入了1976年的长安街,那一刻:高山无语,大海无言,江河垂泪,大地默哀。人们都自发地来到长安街,都想再看看敬爱的总理,都要亲自来送送亲爱的总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么多的人自发地来为总理送行?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么多人如此敬重和怀念周总理呢?是因为周总理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因为他从小就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那就是──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是什么原因促使少年周恩来立下了如此伟大的志向呢?

学生说自己的体会,教师适时引导:中华不振!

师:你从文章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中华不振”呢?

学生:从少年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中华不振。)

学生:从“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教师:中国人走进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而外国人却在这里自由出入;看到“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时,我们心里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学生:我很悲痛。

学生:我很愤怒。

学生:我很无奈。

„„

学生:从“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教师:通过一“哭诉”、一“得意”的对比描写,你有什么感想?并猜测:被轧死的人可能她的什么人?此时她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学生:我感到当时中国人很无能。

学生:我感到很痛苦。

学生:被轧死的可能是她的父母,学生:被轧死的可能是她的孩子,学生:被轧死的也可能是她的丈夫„„

学生:她会感到生活的绝望,没法活下去了。

„„

教师:一个中国人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走走,看看,还得“闯进”。因为这是外国人在中国的“租界地”!因为──

学生:中华不振!

教师:一个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亲人的中国人却没处说理,而肇事的洋人却逍遥法外、得意洋洋。因为──

学生:中华不振!

教师:看到此情此境,围观的中国人只能紧握拳头,却没人敢怎么样,没人能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也还是因为──

学生:中华不振!

教师: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为非作歹又岂止是这些呢?补充:旧中国所受的屈辱。

教师: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些让人顿足捶胸的现实,当我们听到这些使人义愤填膺的状况时,我们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教师: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想的和我们一样!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说出了他经过深思熟虑过的远大志向。此时此刻,少年周恩来就在我们身边,他听了魏校长的问话,他清晰又坚定地回答──

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着如此胸怀和抱负,魏校长听了也不敢相信,当魏校长再次访问的时候,少年周恩来便铿锵有力地回答──

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高声齐读少年周恩来这个震憾了所有在场的人,同样也震憾了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回答──

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是啊,少年周恩来有着如此宏大的理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工作的一生,忙碌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教师课件展示有关周恩来生前的一些资料。)

教师:周恩来志存高远,心系祖国。新中国也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周恩来一样有宏大志向的人物,我们的祖国才得以解放;人民才得以富足,中国的经济才得以腾飞,国家才得以繁荣!就拿我国的──

(教师课件展示新中国的成就。)

教师:同学们,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呢?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学生:我们应该为国家的富强而学习和读书!

学生:我们应该像周恩来一样,为中华的繁荣而读书!

学生:我们不光要有大的理想,还应该像周总理一样为自己的理想而采取积极的行动!

学生:我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将来以自己的才能建设祖国,让中国永远强大!

„„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旧中国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走进了那个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人饱受欺凌、任人宰割的屈辱岁月,同时,我们也共同见证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我们又更深地理解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虽然周总理离我们而去,但他那振兴中华的豪言壮语和他那心系祖国、心怀黎民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将永远和我们同在!最后让我们再次高声齐读课题──

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共祝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教师:课下阅读关于周恩来故事的书,并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你学习上的收获。【反思】

回忆整个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学设计步步精心,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尽力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教师在上课伊始就通过轻音乐《你的背影》和“十里长街送总理”场面的悲壮创设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做好铺垫。引出少年周恩来的伟大志向后,教师提示“是什么原因促使少年周恩来立下了如此伟大的志向呢?”师生归纳出:中华不振!紧接着教师提示: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中华不振”呢?待学生充分地思、读、说、议后,教师用愤慨的语调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中华不振”。教师为让学生更深地体会中华不振,提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为非作歹又岂止是这些呢?”拓展旧中国所受的屈辱。待学生说出自己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的感受后,教师再提示“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想的和我们一样!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说出了他的远大志向。在此,教师用激昂的语调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伟大志向。之后教师又说:少年周恩来有着如此宏大的理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学生看了周恩来工作繁重的资料后,教师又提示:周恩来志存高远,心系祖国。新中国也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周恩来一样有着宏大志向的人物,我们的祖国才得以解放;人民才得以富足,中国才得以腾飞!最后,教师提示学生: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呢?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理想后,教师总结本课,播放令人振奋的歌曲《祖国,你好》布置作业。师生课堂情绪先“抑”后“扬”,教学效果也水到渠成。

2.教法灵活,贴近学生实际,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境由心生”,在教学这节课时,我既注重课前预设,又关注课堂生成。在教师抛出“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中华不振’”的问题后,教师依学定教,顺学而导: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不振”。由于所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教学中我通过抒情的音乐,震撼人心的文字材料,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在学生品析课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震撼人心的文字和图片,体会旧中国的屈辱和当时中国人的痛苦。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教出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

在旧中国,少年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么作为新世纪处于信息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当代少年应有什么理想?并准备采取什么具体行动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这就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教学中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和为实现愿望而准备采取和行动。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植根现实的理想才有它永久的生命力!

时庆芳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三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我深入地研究教材,详细地研读了课文,和本研修组的老师共同探讨,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共性教案。根据本课学习目标,我们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然后又结合着本班学生的特点和自己上课的风格进行了适当地修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在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帮助下,较成功地完成了这一节课的讲授。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检查生字词时,让小老师先领读。然后小组合作纠正读音、讨论词义,把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了能力。

课文通过写少年周恩来刚到东北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感到疑惑不解,后来在租界亲眼目睹洋人欺负中国人,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深刻地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如:“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你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很自然的就会说出“中华不振”。文中有许多地方都讲到了中华不振,这是为写少年周恩来立志做的铺垫,也是课文的重点。这些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容易找到,因此,在这里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也是新课标反复强调的,教师要做学生知识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单纯的让学生学会。

二、精读细悟,读出语文味。

本节课的教学,我最为重视的是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朗读方法的传授。“究竟是什么事情让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请同学们再浏览课找出有关的语句,把它画下来。透过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我们都是中国人,如果你就站在一旁,你会怎么想?再在旁边写一下你的感受。”然后让带着表情和动作来朗读,从而入情入境,学生读出了感情,同时也理解了“中华不振”的深刻含义。这句导语中最为重要的是“再来读课文”这是阅读教学前行途中的一个岔路口,再来读课文指向朗读指导,读中感知课文;否则,就如同眼下许多语文课那样自学或不自觉地走入误区回答问题、理性分析。这一步的朗读指导有明确的目标,有多方面的功能。一是读通课文、读出感情、深入理解课文,增强语感。如:“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该怎么读?“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说。“——‘无奈’——为什么?——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愤怒’——怎么愤怒?——用愤怒的心情读。”二是指导阅读方法。如透过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我们都是中国人,如果你就站在一旁,你会怎么想?再在旁边写一下你的感受。

三、精心取舍教材,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文章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篇幅较长,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梳理下来,势必落入面面俱到、贪多求全的怪圈,就会在40分钟内完不成教学目标。于是,我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了“中国妇女受洋人欺凌”这件事的阅读理解上,因为这件事既是激发周恩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直接诱因,又能承上启下,贯通全文。深入地体会这段话,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对于理解他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

四、通过综合性学习,汲取营养。

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助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在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周恩来、租界地、旧中国、帝国主义者等方面的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他们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对学生质疑重视的不够。

授课时注意了抓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但是没有顾及到学生的阅读中有什么问题,他们产生什么特殊的感受,学生很少有机会质疑、表达。长此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创新。

第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一、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中华不振”。课堂上,我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组织教学的。“中华不振”成了我解构、重组、整合本文的一条主线。

二、抓住“特写镜头”,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课文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让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层层推进的情感。课堂上我指数名学生读此语段,然后不失时机地加以追问: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这个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的什么人?三个“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匣子,说得十分动情,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朗读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强。

三、拓展文本,直面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出示补充材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火烧圆明园》让孩子直面历史,让孩子心海难平,让孩子心有所向,让孩子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课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心灵已受到强烈的震憾,与少年周恩来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接着我创设情境多次让学生激情朗读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时此刻,我仿佛觉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个个的少年周恩来,学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了。直至课的尾声,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练笔:我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纷纷诉说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说得十分精彩。

结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总体来说,这次教学能站在新课程观的高度,本着为学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围绕“爱国——立志”这一主题,让学生在文本及与文本有关的多个材料中浸润、沉潜,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走进思想的乐园,走进智慧的王国……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满怀对周恩来的敬爱之情,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本课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上课开始,我首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题,以挖掘同学们的潜能,理解课题意思。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生平;汇报预习时查字典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情况。解决难以理解的词语:租界地、帝国主义、耀武扬威。

整篇课文的教学,我主要是按这样的思路进行的:中华不振——中华要振——中华必振。

1、遵循阅读规律,整体解读文本。

本篇课文从内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之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研透“中华不振”又是学习“中华要振”的基础,研透了“中华不振”,学习“中华要振”就能水到渠成。

2、深入重点研读,进行语文实践。

这么多的内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击,而是引领学生进行聚焦,重点引导学生研读了伯父的话和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两部分内容。特别是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是本文的重点,它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这样处理,点线面结合,既有线上的“序”,面上的“广”,也有点上的“深”。

3、采用多种形式,关注落后学生。

本次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是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指导(注重朗读指导和课堂练习的反馈矫正)。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一是特别注重学生的个别指导,尤其是在学生自读自己悟时,深入学生,及时帮助。二是尽可能多的为学困生提供锻炼、展示的机会,如在生字检查时,特意让学困生来读,读对了就让他当小老师,给予及时的鼓励。三是提供学困生进步的空间,如在朗读指导中,让学困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帮助下,逐渐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不断进步,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4、拓展文本,直面历史,立志报国。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心海难平,心有所向,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当孩子们读到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时,我说:“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是怎么想的?你要为谁而读书?为国家的什么而读书?”进行指名回答。有的孩子说:“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振兴起来了,我要为国家的繁荣而读书”;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越来越兴旺而读书”;还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而读书”……同学们心潮澎湃,热情高涨。

一节课下来,我满怀激情,学生情绪高涨。但是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不够,朗读的指导上还不够到位,怎样才能读得入情入景还有待研究。

下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案例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案例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方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亲眼目睹中国人民饱受压迫后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下志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龙井市老头沟镇天宝山小学高路洋2010.1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亲眼目睹中国人民饱受压迫后体会到“中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实践前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赵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本课,我自认为是成功的。课前我多例讲了关于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边讲边出示关于周恩来总理各种属性的名言。比如:读书名言、报国名言等。出示时提示了这些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本课,我自认为是成功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课前我多例讲了关于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边讲边出示关于周恩来总理各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看到这个题目,我的心中不免为之一振,心中隐隐有些澎湃的东西在涌动。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定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本课,我自认为是成功的。课前我多例讲了关于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边讲边出示关于周恩来总理各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