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讲稿(大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讲稿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1、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课程,而兴趣小组是活动。
2、与学科内的关系。
不能用学科内的综合实践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它强调的是区域特色,学校特色)
二、教师指导的意蕴: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但在学生“做”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一)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二)引导方法,建立规范
(三)跟踪过程,把握价值
(四)帮助进程,倾听体悟
三、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行为偏重活动方式,忽略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的落实,忽略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和活动的具体落实程度。要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我觉得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适时指导
无论多么复杂或简单的活动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来组织实施,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活动任务。第一阶段是活动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构成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以及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条件。在活动准备阶段,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的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第二阶段是活动的实施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的基本任务是运用一定得方法,搜集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资料,进入实际活动情景,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获得实际的实践体验。第三阶段是总结交流阶段。总结交流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枪杆态度和价值观。
(二)适度指导
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综合实践的全过程都应该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教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要包办代替。要把握教师指导的“度”
(三)适当指导
只有适合学生活动主题的特点、活动过程需要以及对全过程忠的困惑有针对性的指导,才可能是适当的指导。另外,作为综合实践教师要在学生活动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任务,指导教师应做到指导方式的不同。
四、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制度。
1、弹性的课程时间管理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涉及到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教师、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在课时安排上,首先,要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合法的地位,保证其像其他国家课程
一样,不被随意挤占或挪用,其次,要建立起弹性的课程时间管理制度。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2、教研制度:
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或以年级为单位、或以班级为单位,或以主题为单位。成立教研小组,并指定负责人,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总结实施中的经验得失,共同探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的解决方法等。
3、开展教师培训
综合实践课程是三级管理的课程,课程内容开发及课程实施要全部由学校来完成,而教师是其主要实施者。如果缺乏教师的支持,该课程是不可能真正深入的开展起来的。因此,学校有责任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培训,让每一个教师都能理解该课程开设的价值,提高他们实施该课程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让教师逐渐学会该课程实施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逐步驾驭该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4、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近期计划。
在总体的实施方案下,学校还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近期计划,可以使一年,也可以使一学期,主要是对这段时期的课程内容、时间、资源等做出具体安排。计划的制定可以是演绎的方式,也可以使归纳的方式。
所谓演绎,就是根据学校的实施方案及特色资源,对需要在全校范围或多数年级开展的活动主题进行统筹安排,让各年级、各班在此基础上制定他们的计划。用这一方式制定计划,特别要注意不要把时间排的太满,主题不要限得太死,要给各年级、各班级、各个教师和学生留下生成的空间;同时,在各年级、各班形成计划后,要有协调和统筹。
所谓归纳,就是让各年级、各班在根据学校的实施方案及特色资源,在收集学生感兴趣话题的基础上制定出他们的计划,学校再在这些计划的基础上形成学校层面的近期计划。
计划最好还能对课程资源进行统筹协调,包括学校的网络教室、图书馆、各种专用教室和实验室,校外的活动基地,学校教师及校外的导师等。
5、制定年级(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在每学年或每学期初,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下,学校应要求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负责人组织本年级充分表达自己的设想和意见,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可能,在此基础上,制定本年级的学年或学期实施计划。年级的实施计划主要是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课程内容作出安排。其操作思路有二:一是先将笼统的课程目标转化为本年级的目标,再根据目标遴选活动主题;二是根据学校规划和学生兴趣,确定好活动主题后,在结合主题,在课程目标的总体框架内拟定年级的目标。
3----4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以《纲要》所提出的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和3----4年级学生的特点为根据。可以从总目标给出的4个维度,对总目标进行增删和程度上的区分;也可以从另外的维度提出;
(1)、使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的课程有直观的了解并具备初步的学习、活动能力。A:能够积极参与本课程的活动。
B: 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分组、民主地推选组长、在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
C:活动中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兴趣,运用已有的知识开展活动,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入格”问题。
D: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
(2)、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能力。
A:通过外出考察等形式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
B:欣赏自然世界,热爱自然。
C: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D: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3)、开始接触社会,通过采访等方式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养成合作品质。
(4)、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为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打下初步的基础。
A:认识身边的各种隐患,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B:端正劳动态度,愿意为家人做事,形成初步的劳动意识。
(5)、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与能力;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作为两年的课程目标,以上的表述也只能是对总目标在程度上作粗线条的区分,教师还有必要根据学生实际和主题内容,确定学期目标和主题目标。如在三年级上学期,因为学生新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目标应重在初步感知和激发兴趣上,重在解决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要求的基本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的体验和“入格”上。而四年级应该让学生在三年级学习的兴趣及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逐步关注学生潜力的发展。
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人与自然纬度;
A: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B:对自然世界的神奇既有感性的体验又有理性的认识,C:能从身边小事做起,将保护自然与环境的意识转化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2)、人与社会纬度:
A:关注社会生活,有目的地对周围社会环境进行考察;
B:获得初步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具有一定的服务社区的经历。
(3)、人与自我纬度:
A:能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了解基本的自护常识;
B:增强劳动观念,发展劳动技能;
C:在即将结束小学生活跨入中学的转折期,能够作阶段性的自我反省,增进自我意识; D:形成初步的价值观,树立自信心,树立人生理想,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研究型学习纬度:
A: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形成探究思路,并能自主开展探究活动;
B: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
C:了解各种渠道的信息来源,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D:在活动中具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并能根据活动需要主动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所指出的活动领域,开发线索、学段目标以及活动方式,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他们共同搭建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立体框架。但仅从其中哪一方面入手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都会让教师感到无所适从。我们是否能找到一个明确寻找课程内容的原则,让教师既能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又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更具有方向感。
1.着眼生活
“生活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适一门向学生领域延伸的经验性课程.它所关注的不仅适
学生的学校生活,还包括学生的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要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课程领域,就必须充分关注直接生活经验.只有来源于学生生活的主题,学生才会倾注热情,活动的实施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忠选取探究主题.如“生活中的发现与创新”主题活动的开展,就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一天下大雨,许多学生虽然带了伞,单裤脚仍湿了。有一个学生说:“要是能有雨裤套就好了。”一听这话,其他学生也你一言、他一语地议论开了。老师抓住了这个话题,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并确立了“生活中发现与创新”这一主题。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几十个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发明制作了“简易摘果器”、“吸尘黑板刷”。“多功能洗笔筒”等作品。这样,老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实施中,这类主题是有很多的。如,“夏天我们喝什么”、“家庭节水行动”、“零花钱怎么用”、“春节的风俗研究”、“一次性筷子的研究”等,这些主题无一部是来自学生生活、服务于学生生活的2.立足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基于学生的兴趣、需要。直接体验设计来设计、实施的,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根本标志。
立足学生兴趣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还存在一个问题。有的教育认为现在的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也有教师说现在的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但往往只是三分钟热度,兴趣不稳定。我想,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学生的所有兴趣中来辨别认出他们比较稳定的兴趣,在学生自述的特长中确定真正属于他们的特长。不加梳理与具体分析,就试图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满足学生的全部需要,既没必要,也超出了教师的现实可能。
其次,立足兴趣是指立足学生的兴趣而非教师的兴趣,教师在综合时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过程中必然辉带有主观色彩,但在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如果开发的内容至考虑到教师兴趣,而学生觉得兴趣索然,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可能成为学生新的课业负担。
最后,立足兴趣,不是说要一位地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兴趣看作文决定性因素,那样就会陷入杜威的“儿童经验主义”误区。在实践中学生提出的课题虚无缥缈、脱离实际,如学生想探究世上有没有鬼,这样的课题根本没有研究的意义,去过教师不加引导,就可能使学生的探究走入误区。因此,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坚持综合实践活动源于生活、指向现实的原则。
3.依托学校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是以学校的资源为基础,主题活动内容的开发尽管受条件性资源的制约,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素材性资源。
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为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受制于条件性的课程资源状况,地区性的课程资源不平衡,可能首先体现在条件性的课程资源的不平衡上,这也是许多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学校领导一方面认同综合实践活动特有的课程价值,另一方面心情沉重地认为,学校条件差,不具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其实,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材,要求学校自主开发,正是从学校资源状况出发,让学校能按自己的资源状况进行课程的开发,体现的就是对学校条件性资源诧异的尊重,有利于不同资源状况学校的实施。如果想在实施中照搬套其他学校的模式,因为资源状况的不同,当
然就行不通了。所以在主题开发过程中,我们提倡学校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做什么样的事。
所谓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这才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过程中关键性的因素。比如,一些学校虽然没有图书馆,但教师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刻的人生经验。再比如,一个农村小学的校长观摩了城区一个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后感慨道;“多好的活动啊,可惜我们做不了,因为我们没有电脑、没有投影仪、没有打印机,家长也不可能提供这种支持。”其实,这里比的仅仅史条件星资源状况。换一个角度,即使史条件相对落后的边远贫困地区也是丰富多彩的。农村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学生有更多与自然亲近的机会,有更多动手操作的可能,农村学校可以做适合农村资源状况的主题活动。由此看来,我们不是缺少资源,而是缺少发现资源的眼睛,缺少将各种资源进行及时加工、转化成为课程资源的能力。有了这个思路之后,就不会一味地说:“我没有条件该怎么办”了。
4.体现综合在开发主题活动时,首先要考虑的综合是课程内部的综合,即个领域、各线索、各种活动方式的综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可以从这些领域入手,例如长沙开福区就是从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入手开发课程内容,融合其他领域的内容。但是,在主题开发中如果孤立考虑一个领域,一方面容易造成各个领域之间被人为割裂开的局面;另一方面,日过是从一个领域入手,容易形成新的以只是为体系选择内容的情况。因此,在开发时应必须综合考虑各领域的内容。是否能从主题活动的单一的活动方式入手进行主题的开发呢?只要经过开发与实施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在一个具体的主题活动忠,不可能只存在一种活动方式的交叉与融合。比如“节水行动”这样一个主题,其中既有属于研究性学习领域的关于用水情况的课题探究的调查,又有制定节水公约并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属于劳动与技术领域的改进与创造节水用具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等。因此,从某一种活动形式入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容易造成教师开发内容时思路的窄化。在主题开发时,不仅要考虑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综合,还需要考虑学校各类活动及个学科的综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经历过的学校的各类的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意识逐渐增强,由一个单纯的参与者发展到学校各类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开发完全可以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个学科知识不断增长,具有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欲望。他们的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并有自己饿观点和看法,这时,就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科知识联系较为紧密、综合性较强的主题。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从哪里来
1.以校为本,与学校各项活动整合设计主题。
策略一:与校传统活动、德育活动结合,设计主题活动。
部分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将其德育活动、校传统活动、班队会活动分河而治。一方面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工作难以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非无本之木,它是在继承了以往学校的各项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的。在新课程实施前,学校就组织了许多活动,如春(秋)游活动、春(秋)运动会、夏(冬)令营活动、军训活动、科技活动、读书周活动、巧手节活动以及各种内容的班队会活动等,这些传统的活动长期植根于学校,由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进行组织。学校在长期的运作中,无论从活动内容还是组织形式上,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累了经验。
策略二:发掘学校周边社区教育资源,设计主题活动
(1)、立足社区的经济特色开发活动主题。
(2)、立足社区的人文环境开发主题。
(3)、立足社区的自然环境进行主题设计。
2、以生为本,与学生兴趣结合设计主题
策略一:关注学生共同的兴趣,引导生成主题。
策略二:根据个性化的兴趣,建立高年级学生的主题自主申报制度。
1、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与学科整合设计主题。
(1)、增强学科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延伸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2)各学科教师沟通,整合各学科活动开发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活动设计的方法:
1、主题活动设计方案的基本要素:
A:活动背景。
B:活动目标。
C:适用年级。
D:设计者。
E:教师指导小队。
F:活动时长。
G:活动过程。
H:实施建议。
2、主题活动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
(1)、实施的过程其实是根据学生活动的生成性特点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调整的过程,不可拘泥于设计方案。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及时的反思,对方案的调整是很有益的。
(2)、主题活动的设计方案是一个预设性的方案,在设计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可设计,哪些因素不可设计。
(3)、设计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之上,建议设计者要对本年段学生的其他学科的情况有所了解,并积极与各任课教师沟通,寻找方案设计的基础。
(4)、活动主题切口小,更容易操作,从小处着手,挖掘才会深。在一个主题活动设计中,尽可能地丰富活动的形式。
(5)、可操作性设计的重点,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种限制条件,一个设计方案具备了可操作性,才有落实的可能。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讲稿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讲稿
刘学武2009年9月
今天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这次培训的内容有通识培训、教材分析、教材实施意见以及学校交流四个方面。在互联网上还有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网站以及其他学校的综合时间活动的开展情况介绍,我们都可以做一些参考。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内容,即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问题:Why? What?How?.Ⅰ、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课程结构
一、关于课程与学生的几点思考:
u能否有一门课程由学生自己来设计?
u能否有一门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u学生花那么多的时间做与各种“学科”有关的事情,能否有一门课程是从“生活”出发的?
u除了将“课程”理解为“知识”之外,我们能否将“课程”理解为“经历”、“机会”?
u我们只能培养打工仔,培养不出老板:只会解题,没有问题;只求稳准,不会冒险
u有人批评我们正在培养“有精神病的科学家”:上学就是为了读专家定的书;特别是几门要考试的书。你怎么看?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三、综合时间活动课程的定位:
1、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
2、它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
3、它是与学科并列而不是从属学科的综合课程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u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u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
u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u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
u养成服务意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u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构: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各种专题研究,共15学分
不少于10个工作日,2学分
Ⅱ、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结构:
每学期18周,每周3课时,共54课时,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案建议:
三年共15学分;计划内的课时,不得挪借他用,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或分散安排。方案一:每个课题3学分,三年必须研究5个课题,每学期至少一个课题;
方案二:每个课题5学分,三年必须研究3个课题,每年至少一个课题;
方案三:第一个课题5学分;第二个课题10学分。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人与自然
环保、动植物、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研究
2.人与社会
人口、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社会经济发展、贸易与市场、乡土文化和民俗
文化、历史遗迹、名人思想与文化、影视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3.人与自我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学生消费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四、研究性活动的方式课题研究(为了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调查实验文献研究u项目设计(为了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
社会性活动设计
科技项目设计等
例子:《重力驱动式节能扶梯》
六、研究方向和实例u就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展开。u来自社会实践活动。u
从学科学习中的某些问题拓展。u在校园活动中找到问题。u
在同学所关心、感兴趣的事情中找问题。u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例子:课桌的设计
防盗窗的设计
图钉的设计
六、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组织
校级部门:设立专门小组及管理层级
制订规划方案与配套制度
编写教师指导材料及培训
年级/教研组:组织落实具体的方案
研讨问题与交流体会
评定与推选优秀课题
班级层面:先分组(5-7组),后定课题
确定导师(每人至多3个)
研究活动方案的确定与开展
结果交流与展示,评定与推选
七、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导师
u认识者(knower)
u咨询者(counselor)u
协商者(consultant)u促进者(facilitator)u合作学习者(co-learner)
七、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要点
u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u要实现“超越教师,超越课堂,超越教材”
u教师的任务是让小组的研究活动进行下去,而不是非要教师知道研究结果之
后才可以指导;
u关注学生有无兴趣,而不是有无结果;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实施过程的资料
积累
u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
u向社会宣传这类课程的价值
u一定不能给教师和学生增加过多的学业负担
Ⅲ、社会实践活动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
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n每年一周;每周2学分。学校制定相应的标准,由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
况认定学分。
n时间安排:每年一周集中安排;可以分散安排,但需教务处或德育处认可;
n组织方式:校外或校内基地;以班级或小组(至少5人)为单位;
n评价建议:以参加与否、时间是否达到要求为依据,不参加或时间不足,不
给学分。以记录的方式登记。
Ⅳ、社区服务
一、社区服务的安排和组织形式
n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得2学分;班主任根据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
时间证明来认定;团委或学生会活动,由负责教师认定。
n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义工或志愿活动。
n时间安排:课余时间;宜分散进行。
n组织方式:教师组织,或自主安排,至少3 人
n评价建议: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教师签名证明;以记录的方式登记
一、评价原则
重参与、重过程、重发展(简便)
评价原则:
1.整体性
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体验
2.多元性
评价主体:学生、家长、教师、专家、社区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
评价信息:各种成果、表现、情感体验
评价方式:肯定多元智能,肯定所有表现
3.全程性
重视过程,兼顾结果(成长记录袋)
二、评价内容和形式
内容:五个方面
形式:“五结合”
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安全问题
n必须争取家长的支持(住校生的问题?)
n活动前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等
n保险制度
n活动前审批制度和活动后的汇报
n每一次活动都应明确安全责任人
社会家长的不理解、不合作的态度(讽刺)
以防万一的措施
教师的消极态度(做不来,太忙了,跟高考无关)
1.制定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
(设想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及解决方案)
2.责任书
2.与考核挂钩
3.评价及奖励制度
学生的消极态度
1.课业负担
2.害怕心理
3.方法问题(课题进行不下去)
4.教师指导力度不够
结束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亲自体验生活,才是真正的教育!”
第三篇:综合实践课程培训
关于举办凯里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培训的通知
各中心校、各中学:
为了加强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决定举办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时间:2014年5月5日一天,上午8点签到,8点半准时上课。
二、培训地点:凯里四小多功能教室。
三、培训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实施。(专题讲座)
●课堂教学观摩与交流。
●结合黔东南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要求(竞赛方案)。
四、培训对象:全市中学(初、高中)、乡镇中心小学、村级完小(大型),城区小学,每校2—3名(兼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优先)。
五、本次培训不收费。乡镇教师旅差费回乡镇报销,生活自己解决。(联系人:王家富***)
凯里市教育局教研室
二○一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总结
综合实践培训活动个人总结
市五小
朱国栋
一学期综合实践活动培训学习即将结束,回首过去,过程虽短,学习效果却很实在。说实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之初,作为一名教师,我感觉也很茫然,不知如何运作,既没有可供学习的资料,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不仅从理念上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借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一些可贵的经验,使我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教学观念在更新,能力也在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综合实践教学工作也有了进一步的热爱;同时我也认识到目前课改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校,还应走出课堂,进入社会生活,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学生的共识和习惯。下面我就参加本学期的培训做以下几方面的个人总结:
一、课程内容的开发。
通过本学期从网络上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聆听六中苗校长对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使用的精彩阐述,我认识到了设置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要以学生实践经验发展为核心,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逻辑线索进行。让学生亲近自然。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开展的对自然的体验、欣赏、学习、探索与行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使小学生发展探究的兴趣,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比如,我校根据实际开展有关垃圾等环保方面的主题,开展有关爱护大自然环境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利用学校空地,给各班划分实验校田,由学生自主种植花卉的大型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我校开学之初,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参与实践,通过走班式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力争通过一个学生的行动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
2、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型、教学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学期,通过参加苗校长对《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透彻分析指导和区教研员马雪梅老师《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培训后,我进一步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很多,比如选题指导型、方案设计型、专题研讨型、设计制作型、家庭体验型、社区实践型、成果交流型等等。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就实施而言,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广大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3、操作中,能力有所提升
在培训期间,我还学习了对金工工具的使用,花卉的栽培常识,并与各位培训老师进行了实践操作。培训中,大家的学习兴趣很浓,同时也学到了基本技能。在四小的金工技能培训,我用学校配备的车床学会制作了一些简单实物、市四中的花卉栽培培训,我不但学到了栽培花卉的知识,现场还向培训的专家咨询了自己在养殖花卉中的疑惑问题。
总的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不是书本,而是生活实践。活动课堂的教学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直接实践出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对某一学科知识系统的严密编织,而是一个围绕社会生活或自然界主题展开实践活动的过程。五月中旬,杨主任安排的中卫听课观摩学习,使我们培训教师大大开阔了眼界。此行我们共听了三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卫五小的做课教师都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探究方式和有效手段,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汇报展示自己的成果。活动开展的过程是如此的自然,令参观教师大饱眼福。活动中每个孩子都积极展示了自己的一技之长,他们个个能歌善舞、手工操作技术熟练,课堂中处处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想,我们会在自我分析、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价值。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心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心得
通过去伊犁伊宁市培训学习综合实践新课程资源包培训,觉得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适合的,也是非常有利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来谈一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课改中的黑马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设置的一门必修课,因为它负载着新课程的核心价值与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被认为是新课程中的一匹黑马。
因为它与以往的学科课程有着不同的属性,它的内容不是以学科知识逻辑顺序来组织,而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组织,按活动主题的形式来展开设计的。它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与实践。它是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来选择主题内容,具体化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几个领域来选题;学习空间具有开放性,不单纯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而是向课外与校外延伸,直到广大的生活空间;结果是重点看学生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了什么样有意义的认识,而不是他们调查了什么,做了哪些,是一个注重过程兼顾结果的课程。所以,它的特点具有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 1
主性、生成性。
二、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效益
1、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促进
了学生学习方式从单一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的变革;促进了学生
思维方式的深刻性、严密性、灵活性和概括性;促进了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创造等多元能力的培养;促进了
学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锻炼;促进了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意
识和品质、价值观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还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自
信心。
2、优化了教师的教育和成长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要求教师做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充分体现民主
平等合作的师生观,从而优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过
程,在此过程中必然要突破学科知识的壁垒,从而促使教师
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必须同步进行,这有助于教
师提高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与开发过程中不断分析和反思自身教学行为,从而
提升了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与同类学校教师发展比较效果
十分明显。
3、优化了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促进了学校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了学校教育活动体系的完
善,促进了学校课程发展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习型学校的建立,特别是促进了学校文化的重塑。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
和终极目标是“课程文化”的再造,课程文化是重塑学校文
化的有效载体。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文化的生成和
积累价值是明显、有效的,对于塑造学校教育资源的文化、学习和反思的学校文化和构建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实践
与探究的教育方式等学校文化有重要的价值,以学校文化引
领学校发展。
三、思考: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该何去何从通
过这次培训,我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
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去挖掘罢了。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的四个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
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和若干个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文艺节、运动会]、心理
健康教育、学科拓展课[即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国旗课等),其中很多内容我们已经顺利开展,并且实施得非常好,只是
我们没有总体规划与合理引导。
我们以前的这些综合实践活动存在两个误区:
1、在实
施的过程中,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神秘化,不知道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系;
2、过分追求综合实践活
动成果的精致化而忽略实践,学生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际的体验。
基于上述两个误区的思考,我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做了两个建议:A、摸着石头过河——从课题起步,师生共同参与用学生课题带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崛起,浓厚学校的科研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个科研课
题,课题由学校统一拟定,让学生自由选题,每一个课题有
一个指导老师,让我校师生一起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请进一些专家,指导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课题;同时,让更多学教师走出校门,向其它学校学习更优秀的经
验。这样,势必会带动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兴起。B、开发校本课程,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让一部分教师带
头,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结合综
合实践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走进学生的生活实践。从校本课程着手,实施综合实践活
动,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常态化。以上几点就是我这
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班学习之后的所知、所思、所感、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