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摘要 德育主题活动教学是针对传统德育教学的改革,它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启迪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发挥德育主题活动课的最大实效性?如何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的发展?刻不容缓地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为此本文专门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进行研究,并运用调查分析、经验总结、案例分析等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加以系统的论述,以期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小学德育 主题 活动教学
目前,面对小学德育课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许多教育工作者纷纷从“教师中心、课本中心、教室中心”的弊端中走出来,突破“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侄梧,改变了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被动局面,进而探究主题活动教学的实施、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也探讨和总结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师生对话、调查访问、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实践、游戏、表演欣赏、讲演辩论、设计创意、学生开动脑筋听教师讲解、观看专题影视短片、课件和行为练习等等。但是如果我们留意观察,不难发现当前小学德育课主题活动教学的实施,落实情况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德育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教育性
主题性是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个好的活动主题是德育活动成功的一半,而一个有价值的德育活动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必然要求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德育活动的主题时,应该首先选择学生实际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这样才能到达相应的德育效果。实际上,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德育活动的主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偏差:一是活动的主题选择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二是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主要是因为教师进行德育活动主题的选择和设计时,并没有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及时与学生进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不能发现学生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更不能敏锐地感知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仅仅只是照抄照搬其它各种活动主题的设计,这必然使得这种德育课教学过于盲目而缺乏有效性。有效性是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是教师要花大力气去追求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效”,是指是否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经历了过程,训练了方法或行为。追求活动的有效性,就应当强调活动的针对性,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性、参与性,以及活动过程的最优化。活动过程的优化离不开活动前的充分准备,活动引入的准与巧,活动过程的新与妙,活动结束后总结得与失。
(二)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忽视了活动的实效性
德育主题活动课是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实践活动为组织与实施方式,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必然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活动化教学,倡导采用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然而,教师在实际德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挖空心思地设计了许多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片面追求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而不顾实际的教学效果。也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课堂教学的需要,并没有真心实意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活动仅仅是为了走走过场,而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从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这必然使得德育活动课教学表现出“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收效甚微”的特点。
(三)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
德育主题活动课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是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的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它还是一门综合型活动课程,其教学方式是师生共同参与主题活动,教师的角色应是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或“主持人”、“导演”、“教练”。学生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学生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首位的。教师直接参与到所创设的活动情景中,扮演一个角色,不以教师的身份来讲话,而是以情景中的角色来打动、启发学生,也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活动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室里“所有”的学生都在“活动”,似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不然,仔细观察一下,学生的发言、议论有时离题万里,吵吵闹闹缺乏目的性,有时只是一些性格活泼、表现欲强的学生的天地,活动效率很低,教师成了旁观者,很少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更不能把自己当成倾听学生内心感受的朋友,课堂缺少师生灵活机动的对话,即使在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时,教师也是不置可否。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并没有使他们深切体会到这种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只是跟着学生走,并没有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从而使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所体会到的认识也只是肤浅的、表面的,并不能上升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四)片面强调活动的个体性,忽视了活动的民主性
学生在活动中的发挥个体性是德育主题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关系到德育效果的首要问题。确保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体验,会使他们印象深刻,他们会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理解别人,亲自感受到事情的发生变化的全过程,所得到收获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但是德育活动课不仅仅要发挥一部分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都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不只是让少数“乖孩子”做示范性表演,多数同伴只能当观众。而且还要求全体学生要自始至终以不同方式参与活动。而这正是活动的民主性。为了实现活动的民主性,教师在指导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全班所有学生,能够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没有使全体的学生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而绝大部分学生仍然处于活动的“门外”,这种现象必然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活动中的民主指导作用。教师在主题活动的民主指导和参与中应注重与所有学生的平等交往,注重所有的学生心理需要和感情认同。而不是仅仅关注积极分子、活跃分子。同时,教师在具体德育主题活动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尽量使用说理、情感陶冶、榜样示范、暗示等多种方法,能够及时与所有学生进行活动之外的交流,使他们明白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活动,还要让任何一个学生都敢于讲心里话,敢于说出不同看法,允许学生在认识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暂时
求同存异。当然,教师指导的民主性并不否定教师在班级德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相反,只有坚持了教师在德育主题活动中指导的民主性,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好。德育主题活动要立足于教育的主体—学生,不仅要强调学生的个体性,还需要创建民主自由、和谐愉快的教育氛围,需要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班主任和辅导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坚持德育过程中主体性的意义,研究新时期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把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作为班级德育的重要原则,建立人性化的道德观。
(五)片面追求单一目标,忽视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为本、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体现活动教学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三维目标不是三大块,而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看待。在整个活动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存在,它随着活动参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萌生、发展、变化、并逐渐形成。它完全渗透于师生活动之中。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这种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有的活动课上,甚至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参与活动。教师的责任不仅要把活动变成学生积极的、快乐的学习时空,还要让他们在这一片小天地中酝酿出最美丽的道德火花,从而点燃他生命旅途中最亮丽的指明灯。当然,由于城乡之间,校与校之间存在的不平衡,德育主题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也因校而异,除上面所说的是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外,有些学校把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看作是个可有可无的环节,甚至有的被作为“自习课”或“放羊课”,这些课堂教学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为体验而体验,“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落实。也有的学校的德育主题活动可以概括为“理论不在,盲目进行;快乐有余,体验不足:学习浮躁,思维肤浅。”也有的学校只是注重校内活动课程,而忽略了校外活动教学。也有的只是重视模拟的活动教学,而轻视真实活动教学,这必然使得活动教学在学生中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任甫彬;活动课:学校德育主阵地[J].安徽教育 2003年17期
[2] 陶西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兼评《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 2000年03期
[3] 陈太喜;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谈从“班会课”到“德育活动课”的改革[J].班主任 2004年05期
[4] 孔庆;德育呼唤活动课程[J].班主任 2005年01期
[5] 刘爱忠;品行案例教学走进德育新视野——小学高年级学生品行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班主任 2005年12期
[6] 贾玉香;主题班会及其形式[J].班主任 2006年05期
[7] 张澍军;简论德育活动的社会效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年06期
[8] 李定仁;张广君;教学本质问题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3期
[9] 陈素霞;浅论自我评价与学生品德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 2003年Z1期
[10] 陈光全;新德育课程“主题活动”教学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04年11期
第二篇:《浅谈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安县大柳河镇中学 王长久 邮编065806 电话***
摘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形势对中小学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介绍德育所包括的内容入手,分析了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缺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让受教育的主体回归生活,让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凸显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德育触摸学生心灵;实践体验,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以参加公益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学会调查和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疾苦,从而体验和生成一种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等。
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
(一)国家文件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规定
“德育”,顾名思义应该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和《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两个文件当中。此外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生守则》(1981年)、《中学生守则》(1981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91年)、《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94年)。《守则》和《规范》是相互补充的,《规范》是《守则》许多条文的具体化,是《守则》在日常行为中的具体要求,两者的精神是一致的。
没有《规范》,《守则》中比较原则的要求不容易落实;没有《守则》,《规范》只限于日常行为的要求,又不够全面。
(二)对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结构的把握
由以上可知,《纲要》、《大纲》、《守则》和《规范》构成了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根据学校德育内容的构成原理,从结构上说,普遍认为学校德育内容可分为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五个层面;从组成上说,又分为基本内容和时变内容两大部分。其中,学校德育的时变内容是根据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确定的学校德育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可变性,这部分内容难以用大纲形式规定下来,应由教师根据当时形势任务和学生具体品德实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加以确定,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如何结构性地把握由国家文件规定下来的中小学德育内容,是中小学德育实践工作者的实际要求,也是德育理论中的重要课题。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五个方面存在着一种相互递进的关系。具体如下:
1、思想教育
在我国特指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具体包括科学人生观教育、科学无神论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和理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理想实质是人之德性的核心问题,是德育必备的理性基础。是德育内容的最高层次。
2、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包括:(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或社会公德教育。(2)公民道德或国民公德教育。(3)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此外,还有家庭美德教育、青春发育期的性道德教育和适当的职业道德教育。
4、法纪教育
法纪教育是指法制和纪律教育,是学校德育基本内容的较高层次。法纪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依法管理并进行教育。从管理方法上说有依法管理法,即:学校德育管理者运用法律法规对学生施加影响,调控他们的行为以及德育组织内外部关系的管理方法。
5、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高层次的学校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教育。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对他们承担的教育责任是重大的。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养民主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
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只有充分弄清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结构,才能整体把握好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才能结合学校实际,富有成效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中小学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中小学生发育普遍提前,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因中小学生心理发育的滞后性与生理发育的超前性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诸多问题。如社会公德意识滑坡、尊师节俭意识差、厌学情绪及“早恋”等,必须认真解决。然而,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学中对德育的重视只停留在表面上,德育工作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1、学校德育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德育活动的开展,首先必须建立学校德育组织机构,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这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组织保证。然而,有些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只由科任老师和班主任来完成;政教机构不够完整,学生干部也只限于班集体中的班干部。这使得一些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起来很零散,不够完整和规范,不够多元。
2、德育只是单项的道德灌输
应该说在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学生一直是单纯的被动的受众,学生的发展就是按照学校预设的德育规范进行矫正,学生对规范本身的是与非没有话语权,对如何遵从德育规范也缺乏自主权,所以,学生的德性养成完全是一个被动的教化过程。由于在德育工作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尊重,学生缺乏对德育规范的理解,从而满足于一般性的应付,即:当着老师时,学生不会违反道德规范,但是,不在学校或者不在老师面前就很难说了。
此外,德育工作中与学生交流得少,思想指导单调、单一也是影响德育工作效国的重要原因。德育工作不像那些文化科目有特定的教材可用,有固定的讲解内容。“守则”也好,“规范”也罢,只是条条框框的制度规定,然而,很多时候,德育工作不是缺少制度而是缺少对制度的执行,如果是简单的强制执行,其效果也只会是昙花一现,而且还容易引起叛逆甚至是群体性抵触。德育工作效果欠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些中小学教师在做德育工作时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德育工作单调、单一,其工作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鉴于以上所列的中小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想很好的解决德育问题,需从以下方面入手。
三、解决德育问题的对策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饱受指责,广大德育工作者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我认为其中一个深层问题没有解决好,这就是德育的根基和原点问题。学校德育只有在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选择和实施上与之相契合,才能触摸到学生的心灵,才能获得学生的真心认同,那样学生的道德才会和身体一同生长。
(一)回归生活:让德育贴近学生实际
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德育。因而学校德育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德育工作总是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盲目地堆砌着高不可攀的“道德大厦”,以成人的标准构筑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无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视学生的道德际水平。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等等充斥于耳,而学生扮演着一个无动于衷、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再如少先队活动,计划写得详尽而周密,活动搞得热热闹闹,学生个个是“豪言壮语”;但是,学生道德行为却不尽如人意。这种斩断了道德与学生生活联系的德育“高空作业”,使得道德成了与学生毫无关系的客观认知对象,与学生生活无法联系,学生无法产生内化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甚至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自我教育。
因此,我们必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生活,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与品德发展的问题,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在此基础上生成设定德育主题,让学生在各种生活情境中理解、体验、践行所要求的价值和美德。如在学习生活方面,在越来越重的学业负担下,学生的学习态度、目的、状态怎么样?家庭教育方面,特别是外出务工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如何?以及学生在人际交往、课余生活、心理健康等等必须得到我们的关注。面对孩子的思想实际、心理需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德育工作真正成为孩子发现自我,认识社会,探索人生真谛的育人工程。再如,一年级新生对小学生活
充满好奇和幻想,同时也有诸多不适应,为此我们可以开展“亲近我们的校园”、“以哥哥姐姐为榜样”等德育活动;针对中年级学生生活习惯方面的现状,我们可以开展“自己的事自己做”、“告别不良习惯”、“我的生活我做主”等德育活动。事实表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道德教育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二)凸显主体:让德育触摸学生心灵
学校德育常常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把批评和惩罚作为常用的德育手段,而没有意识到要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因此,德育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不仅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以下是我校的一些做法:
1、做好校园升国旗活动
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升旗活动,但是,有了升国旗的仪式不代表就有了爱国主义教育或德育。我们要“以有形的国旗展示无形的信仰和崇高,实现内在精神的横向穿越。”如何才能让升旗仪式成为学生的一次次心灵的洗礼呢?
国旗教育应该是超脱物质功利的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学生引向审美和精神领域的追求,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的展开,展示无限丰富的人性。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的境界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仅仅把五星红旗看作是国家的标志,这是功
利的境界;而能够理解红旗是烈士的鲜血染成,这是道德境界;能欣赏红旗的审美意蕴,进而领悟生活的艰辛和幸福,生命的优美和崇高,努力去开掘和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这就是天地境界,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进行升国旗活动,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利用升国旗时肃穆的气氛,联系生活实践,反思自己在现实中的做法和形象,同时让他们真正感触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
2、德育互动,加强学生与学校、老师的思想交流
传统的德育工作中,学生是单纯的、被动的德育受众,学校怎么要求,学生就得怎么做。这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尊重,学生缺乏对德育规范的理解,学生形成“有老师或校领导时,我有一套;没老师或校领导时,我也有一套”的应付心态。怎样才能攻克这一德育工作中的难点呢?伦理学的观点认为学生的德性处于一种自然流淌状态,学生的德性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恰恰是最好的德育资源。为此,学校应该努力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德性的自然流淌,激发学生德性发展的自我需要,为学生的德性养成创设自主、合作的机制与平台。我校积极组织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有条件时也请学生家长参加)和学生的“思想交流会”。我们得承认,这种形式一开始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但是,随着我们在交流会上对学生的充分理解与尊重,现如今能敞开心扉和老师、领导等交流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也说明这项做法是正确的,大大提高了我们德育工作的效率。
(三)实践体验:让德育从他律走向自律
实践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因为个体道德的生长只有内部活力
被启动,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理想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信念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思想素质才能真正提高。这种内源性的自省、自觉、自为的道德提升是最稳定和持久的,最终将成为个体的道德信念和理想。我们以往的德育在“强化”和“细化”上下足了功夫,而结果却是德育渐渐异化一种管理手段,与真正意义的德育背道而驰。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实从学生的道德现状出发,精心组织系列活动,如通过干部轮流制等校园岗位体验,让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管理工作,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强化中内化为品德规范;在家庭教育中,巧妙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生长一种亲情责任,如通过“三八节的礼物”、“今天我当家”、“为父母过生日”、“记录父母的一天”等家庭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以参加公益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学会调查和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疾苦,从而体验和生成一种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篇:小学德育活动课教案
小学德育活动课教案
活动目的:
针对班级体学生之间缺少理解,关爱的现象,根据未来竞争呼唤合作型人才这一需求,通过讨论交流、小品、做友谊卡……激发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进行心灵的沟通,帮助学生勇敢面对并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增进友谊,使学生深刻体会朋友之间沟通、理解、宽容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歌曲《朋友》、《友谊歌》。
3、铅画纸、篮球、有关友谊的格言。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1、播放周华健的《朋友》歌,听完后问:这首歌让你想起了什么?(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能向我们介绍认识你的好朋友吗?你为什么喜欢和他(她)交朋友啊?
2、点题:你对你的朋友那么了解,我想你们平时相处一定很好,能告诉我们大家你和朋友相处的秘诀是什么吗?(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板书:真心相处)
二、出谋划策,掌握生活的智慧
导语:舌头和牙齿这么好,也有打架的时候,那么朋友之间也难
免会出现矛盾。我们班谢家浩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1、出示课件:
谢家浩丢了一块橡皮,正好看到他的好朋友小明有这样一块橡皮。谢家浩看到了,就说:“小明偷了我的橡皮。”小明感到很委屈,但又解释不清。
问:如果你是小明,你现在回是什么样的心情?(难过、愤怒、伤心)
师:是啊,我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那你会怎么做呢?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大声争辩 耐心解释 帮他找 师:同学们,你们小小年纪就能如此理解别人,真的让沈老师非常感动。下面我们请谢家浩同学说说,后来他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好吗?
3、谢家浩说。
4、师:多么坦诚的一对朋友啊!谢家浩和小明之间的矛盾消除了。可还有好多同学来找我谈心,问我该怎么解决和好朋友之间遇到的一些不愉快,今天我把这些问题都带来了,(课件出示)我想请你们帮我给这些疑难杂症开个妙方,人多主意多,咱们以小组讨论为主,为了节省时间,请每个小组认领一个问题,然后讨论。
5、交流,解决问题。
小结;同学们,从你们身上我感受到了“朋友”两个字的份量,你们知道用沟通、用理解、用宽容来化解朋友之间的不愉快,我为有
你们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
三、欣赏小品
导语: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好吗?
1、宣布游戏规则:请两对好朋友上台,背靠着背,把球运到指定地点。
2、一对好朋友配合不默契,球掉了,并且在互相指责、埋怨,吵起来了,而且赌气走了。
师趁机引导:
怎么回事?怎么不参加了?(一学生辩解)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你们来分析一下两对好朋友看。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好朋友之间应宽容、理解)听了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有话想说吗?(让学生说)
师:老师相信你们的友谊会越来越深厚的,让我们为他们鼓掌、加油好吗?
四、升华感悟,创设机会
1、同学们,朋友之间需要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只有这样,我们心中的这朵友谊之花才能长开不谢,今天,我给大家创造性了一个机会,让我们为我们心中的友谊花增添一些色彩,好吗?为你的朋友做一张卡,在上面写上你现在最想对他(她)说的话。
2、写贺卡。
3、送贺卡。
向你的朋友,读一读你想说的话。
行动起来,送给你的好朋友。
4、唱《友谊歌》。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设计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活动。通过班级内真实事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好朋友有了矛盾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小游戏的这个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调动了班级活动的气氛。游戏中两个学生之间发生了矛盾,让学生讨论应该怎么解决,融入了生活中,使学生对朋友这一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的最后环节是做友谊卡,送友谊卡,对好朋友说说真心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都参与了制作,并且送到了好朋友们的手中,增进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整个活动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投入进去,教师作为整个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注意到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真正目的。
第四篇:德育活动课
《懂文明、知礼仪》——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五年三
班会目的:
要求学生学习《道里区德育细则100条》,《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不讲文明、缺乏公德的事例和好人好事,做个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好学生。班会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品练习、背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文明礼貌拍手歌》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工程小学五年三班以《懂文明、知礼仪》为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课现在开始。
请同学们看图片(展示图片)
主持人:图片中的事是我们大家司空见惯的,已经熟视无睹了,甚至可以说是麻木了的,但这件事又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文明、对道德的深思。
二、校园文明,责任道德
主持人: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渊远流长。“礼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做人要懂得礼貌谦让,因此中国被称为“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被称为“文明礼仪之邦”。
主持人:中国古代的礼仪规范不断发展改革形成了我们的现代文明礼仪,在校园这个既庄严又活泼、既紧张又文明的环境中,我们少先队员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还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讲礼貌,懂礼仪,做一个文明少年。
主持人:请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
主持人:我们共同生活在这所美丽的校园里,共同学习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应该和谐相处。在前段日子里,我们班出现了几幕这样的情景,请看小品《课间十分钟》
(表演结束)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小品,大家说说看,在他身上有哪些不良的习惯。
(学生自由发言:1迟到2抄作业 3上课不专心„„)
甲:这些不良习惯都是我们班一些同学身上表现出来的。下面分组讨论一下,这些不良的习惯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板书: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甲:这些不良习惯腐蚀着同学们的上进心,阻碍着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的正常开展,我们一定要改正克服。
乙:对自己的不负责的表现在我们同学中存在很多,比如:如刚才小品中的抄作业,抄别人的作业无形中养成了不思考的坏习惯,这样学习成绩就不会提高,该学的知识没有学到,就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这如何能培养自己的能力?再说,抄别人的作业当作是自己的作业让老师改,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主持人: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1: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责任感就是要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我们分内的事是什么?那就是认真学习,通过学习学会各种能力,让自己茁壮成长,将来能自立于社会,能为国家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试想连学习任务都不能完成,如何能锻造自己的各种能力?
同学2:我想现在是高科技的时代,对知识的需求是很高的,如若我们不能好好学习,必会被社会抛弃。所以奉劝那些痴迷于游戏机的同学,那些痴迷武侠小说的同学,还有那些热心于追星的同学赶紧迷途知返,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同学3:听了同学的发言,我感到很惭愧,平时的我不爱学习,总认为学习是那么的枯燥无味,作业也经常应付了事。看来我得改变我的看法和态度,再也不能浪费时间了,希望同学们能帮助我。
同学4:我也想说说,我总是很贪玩,因贪玩学习成绩总是不太理想。今后我要改掉这个毛病,大家一起监督我好吗?
同学5:说起来我真的很不好意思,自从迷上游戏机,我就没心思学习,成绩就不用说了。今后我一定不去了。也奉劝那些爱打游戏机的同学,要以我为戒,千万不要和游戏机交朋友。
主持人:大家都敢于亮出自己的不足,我想还有许多同学也都有话说,未能发言的同学就回去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吧!我相信大家都会努力向上的。刚才大家所谈的基本上都针对学习这方面的事,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这样才是对自己的负责。我们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健体,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新世纪的人才。下面请欣赏二胡独奏
二胡演奏
主持人:一段二胡演奏让我们的心情舒畅。我想大家都知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优秀学生的标准。我们应从现在做起锻造自己,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们要明白,自己起码的责任是学好本领,以便将来能自立于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而不是成为社会的负担。同学们,为了明天,让我们积极进取,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去吧!
主持人:根据我们的资料和调查的结果,总结了简单易记的《文明礼貌拍手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文明礼貌拍手歌》)
生活,日常学习的小事,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希望同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别不良行为,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文明礼仪大讨论: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文明礼仪大讨论。题目是:自己要成为一位文明礼仪的小学生应怎样去努力?
学生1:上学、放学路上不买零食,不边走边吃食物,不追逐打闹,不攀折花木。
学生2:不进电子游戏室及其它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娱乐性场所。
学生3: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主动帮助父母洗菜、烧饭、洗刷餐具等
学生4:游览时,对公共设施,名胜古迹要珍惜爱护。
学生5:在商店购买东西时,要礼貌的和售货员打招呼。
学生6:接打电话,先说“您好”,再自报姓名,打错电话,应向对方道歉。
学生7:衣着得体,合群,不追求名牌。日常着装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份。
学生8:爱惜图书,借阅图书应按时归还。
主持人:文明礼仪的内容很多,包括个人礼仪和公共礼仪,文明行为、文明用语、文明上网……都是日常生活,日常学习的小事,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希望同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别不良行为,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五、班主任寄语:
同学们,大家都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缺乏公德、不讲文明的例子,学习了公民道德建设知识。说明大家都细心观察了生活,注意到了社会中的不文明现象和应该怎么做文明公民。俗语有云,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同样的,我们随便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乃至一个眼神,都展现着一个班、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城市市民的总体素质,展现着一个地方公民的道德水平。因此遵守社会公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成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好学生、好公民。
主持人:相信同学们已经立志要做一个有道德、讲文明的好公民、好学生,那么,让我们拿出勇气,庄重地许下诺言!做一个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好公民!
主持人:把孝心献给父母,把关心献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工程小学《懂文明、知礼仪》为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课到此结束。
猪小八着装不得体,扣10分
唐小僧、孙小空,猪小八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扣10分
孙小空乱扔垃圾扣10分
猪小八破坏公物,扣10分
猪小八践踏草坪,扣10分
沙小丘戏弄师傅,扣10分
沙小丘去网吧,扣10分
唐:啊?才这么点分?
刘:我还没说完呢!孙悟空,听到国歌肃立,加10分。唐僧,看到错误及时纠正,加10分。
唐:刚好50分
刘:SORRY,我,抱歉,各位不能离开礼仪山。你们有两条路可走,一、撤消以往的取经记录,回到原点长安重新取经。
二、四人在礼仪山做240小时的社会活动。各位要选哪条呢?
唐、孙、猪、沙:第二条、第二条!
刘:还愣着干什么?还不赶紧干活去!
(唐连忙捡垃圾,扫地,擦桌子、摆桌椅——下场)
刘:其实礼仪山就在我们心中,只要谨记小学生十个文明形象行为准则,什么样的山都能过去。
文明礼仪大讨论:
师: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文明礼仪大讨论。题目是:自己要成为一位文明礼仪的小学生应怎样去努力?
各小队代表汇报:
学生1:上学、放学路上不买零食,不边走边吃食物,不追逐打闹,不攀折花木。
学生2:不进电子游戏室及其它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娱乐性场所。
学生3: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主动帮助父母洗菜、烧饭、洗刷餐具等
学生4:游览时,对公共设施,名胜古迹要珍惜爱护。
学生5:在商店购买东西时,要礼貌的和售货员打招呼。
学生6:接打电话,先说“您好”,再自报姓名,打错电话,应向对方道歉。
学生7:衣着得体,合群,不追求名牌。日常着装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份。
学生8:爱惜图书,借阅图书应按时归还。
小结:文明礼仪的内容很多,包括个人礼仪和公共礼仪,文明行为、文明用语、文明上网……都是日常生活,日常学习的小事,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希望同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别不良行为,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第五篇: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摘 要:英语教育在小学课程中的重要性日渐增强,小学英语教育的规模也开始迅速扩大。然而,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探索适应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法及其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提高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效率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21世纪初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地提出了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 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 2002年秋季,各地乡镇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目前,各地小学普遍开设了英语课,一些学校还从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然而,跟城市和县城小学的英语教学相比,在农村开设小学英语面临着许多困难:缺乏合格的小学英语师资,课堂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这些困难给农村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与困惑。
一、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合格的小学英语师资语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行为,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 1 ]85。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都是转岗教师或者是兼职教师,只有少数是科班出身。由于小学英语师资的严重不足,很多的农村英语教师是由原来任教语文、政治、体育等教师转岗而来,“大班教学”、“多班教学”、“跨级教学”现象普遍存在,英语教师整天忙于批改作业、处理偶发事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深入钻研教材教法,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广东省东莞市某镇的小学英语教师已有七年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教学法培训。发达地区的教师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们,许多“半路出家”的教师连26个英文字母都还发音不准确,缺乏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却不得不捧着英语课本仓促走上讲台,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对学生英语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不高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农村的小学生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在课堂上不够大胆参与语言活动。同时,由于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理解不到位,课堂教学不是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角度出发,满堂灌的现象比比皆是,本应是趣味性很强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却使小学生兴趣索然,在课堂上或者昏昏欲睡,或者和同伴打闹嬉戏。教学研究表明,“学,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工夫下得再多,也是‘师勤而功半’;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学,才能‘师逸而功倍’。”另外,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及设施相对落后或不足,教学设施、器材等严重缺乏。许多农村小学连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条件———录音机都没办法配备,就更不用说电脑、白板等多媒体设备了。高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没有任何实际的运用,也很大地制约了小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三)课堂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教学模式单
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是当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课堂观摩中,笔者发现许多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实施着Open your book(打开书)———L isten to me(听我讲)———Read after me(跟我读)
———Copy(抄写)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试教育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起着统治的地位。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语言知识的输入上。也就是在学习英语的“音、形、义、用”上,教师 们普遍忽略了英语的“用”的学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成了被动的学习机器,许多教师占用着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
适合孩子们心理、年龄特点的用故事、歌曲、游戏等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在农村小学还是比较少见,许多教师还是喜欢且习惯用传统的翻译法来组织教学。另外,许多教师对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小学英语教育不重视。在许多农村小学,学生小学毕业的英语成绩只不过是参考,不再是重要指标。由于没有升学率的硬性指标,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应付了事的心态,缺乏上进精神,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探索[ 1 ]86。
(四)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众所周知,对于语言学习来说,语言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在我国,英语对于我们的学生是外语,而非第二语言。在农村小学里,学生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课堂是学生唯一能够比较有机会接触英语的地方,但由于教师水平的原因,许多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上课时都是讲汉语。同时,现在农村小学的课程设置也不大合理,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的开课是每周才两到三节。学生每周一般只能接触二到三次英语,每次仅四十分钟。从人的遗忘规律来看,这样的安排是不科学的;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看,如此稀疏的开课形同虚设,效果可想而知。在利用教学资源方面,许多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教材”把教材当做教学的“处方”,迷信教材,这种“圣经”式的教材观是一种教书匠的态度,意味着教材就是样本,只能照搬,教师成了教材的工具。另外,在农村,许多家长不懂英语,也不明确英语的重要性。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和学校中极少订阅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英文报纸、杂志及其他英语教辅读物,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条件得到训练和提高。
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局限,很多学生的视野不广,知识面狭窄,来自家长、社会方面的压力几乎为零,他们的学习目标相当模糊,英语学习比较被动。
二、解决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的对策要解决
目前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必须着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小学英语师资的培训力度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合格的英语师资。一个好的小学英语教师不仅是英语好,还必须是懂得特殊的教学技能来辅助和引导小学生的语言学习[ 2 ]。而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无论是语言水平还是教学技能还远达不到小学的教学要求,对在职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势在必行。
对小学英语师资的培训可以有很多种模式,既可以利用寒、暑假期进行脱产培训,也可以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多开展城区与农村英语教学的交流活动,自行组织老师进行校本培训。而对于转岗教师比较多、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山区农村学校,还可以通过和师范院校合作尝试“顶岗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的模式,依托师范院校的实习生顶岗,把部分在职英语教师暂时置换出来,由师范院校的专家和指导教师采用集中授课、专题研讨、小组辅导等多种形式,对这些教师进行英语基础知识(语音、基础语法、基础听力)、新课程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和新技术应用等课程培训。这种培训模式可以切实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这一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促进一线小学英语教师突破经验主义教学的束缚,积极地提升专业素质,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升华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生成新的教育智慧,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理论水平低、学历层次不高、教学实践技能不强的问题。
(二)重视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就可使学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的、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喜悦和求知欲[ 4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农村的小孩子比较害羞,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言,大胆地参与,逐步引导学生英语课上“敢讲、敢练、敢演、敢用”。另外,教师要善于正面鼓励学生,正确地使用课堂评价手段和激励机制。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多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尤其对一些基础稍差或对英语不太感兴趣的同学,更要多鼓励他们,这样可以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
只有让英语教学活起来,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推广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overall language abili2ty)。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Language skills)、语言知识(Language knowledge)、情感态度(affect)、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和文化意识(culturalunderstanding)等素养整体发展上??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 3 ]教少儿英语因为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不同,与教其他年龄段的人学英语有很大的区别。
这不仅要求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如正确的语音语调等,还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等设计和组织生动活泼、高效有趣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小学生喜欢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并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等年龄特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大力组织听、说、唱、画、演等活动,利用竞赛、游戏、表演、歌唱、故事等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另外,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方面,应该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尽量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四)合理设置课程,充分利用优质课程资源要成功地开设小学英语课须具备四个条件,既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合适的教材、合格的教师并解决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问题[ 5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小学开设英语课获得理想的效果的保证,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小学开设英语课应遵循短课时、高频率的原则,低年级以短课为主,每次20分钟为宜,高年级长短课时结合,每周长课时不低于两节课,每周英语活动不少于四次。20分钟一课时,每周就有四节课,如果每节课都能有时机地复习旧知识,那么每周就有四次复习、四次新授,这样就增加了学习的次数,即增加了知识的频率和强度。隔天见面,重复记忆,客观上抑制了遗忘,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学习的内容,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指导。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早读或者设置午读来保证学生每天都能接触英语。
学好英语的另一个前提是有优质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材料,合适的教材应既保证语言地道、趣味盎然,又能比较符合我国教学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处理教材
时,教师们应该有正确的教材观,那就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把教材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载体、教学资源,是一种研究者的态度。“用”教材,意味着教材是一种工具,可以取舍,可以编辑,教师可以自主地驾驭。作为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必须处于主体地位,不能被教材约束了创造性。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对教科书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删减、增补、改编和浓缩??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结语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系统,课堂教学中学与教的过程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发展也就是课堂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以及课堂教学情景、语言和教学技能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英语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是启蒙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承担启蒙教学的小学英语教师比初中英语教师更为重要[ 6 ]。因此,对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还有赖于我们奋斗在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们去发现,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方法。
参考文献:
[ 1 ]张秀丽.铁岭县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解决策略[ J ].辽宁师专学报, 2009,(6).[ 2 ]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徐晔.实施英语新课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科学地开展小学英语教学游戏活动[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12):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