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工系主席部五月份工作总结
信工系主席部五月份工作总结
阴霾了半个月的五月终于迎来了久违的阳光,可是我们的五月也就这样的接近了尾声。本月本系主席部的工作主要如下:
一、主要工作
1、进行了部门助理第三期的培训,使助理有了更好的接手
各项日常工作的能力,做到更进一步的了解熟悉了学生
会这样一个学生的组织。
2、召开班长例会,督促班长在班上多宣传,为毕业生晚会
多处高质量的节目,并交代了一些班级管理等的常规工
作。
3、毕业生晚会节目以及主持人的筛选,并提出了各个节目的改进方案。并做好了毕业生晚会的前期准备及监督工
作,以确保毕业生晚会按时按质地完成。另外,我系毕
业生晚会初定于6月底举行。
4、协调保卫部等其他部门活动开展了班会等活动,使活动
顺利的开展。
5、积极主动的配合了院部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认真完成了
院部布置的各项工作。
二、本月收获
本月本来是有一次让助理与各系学生会干部、助理交流的机会,但由于考虑问题不周全,活动被系部“驳回”。因此,在下次准备活动时候我们会更加注意这一方面,不要因为问题考虑不
全而导致活动不能进行。
对于毕业生晚会,个人认为只要能带动同学们的活动积极性,由少数活动积极分子带动一大批积极分子,那么活动的成功便没有问题。因此,在宣传方面,我们会加大力度,争取把这次毕业生晚会办到更好。
信工系主席部
2010-5-26
第二篇:信工系主席部九月份工作总结
信工系主席部九月份工作总结
本系现在正处于一个新老干部交替的过渡阶段,整体来说,许多工作还没有一个详尽的安排与计划,许多工作应该来说是没有做到位的。我系九月的工作主要是以下几个部分:
一、准备工作。这部分工作主要是围绕新生开展的。首先,从八月底一直到九月初为迎接新生做准备,包括新生的的报到安排、宿舍安排等。接下来是新生军训,为军训准备防暑药品,及时观察并反馈新生军训情况。
二、在9月5日下午3:00-5:00举行了新生开学典礼,对新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入学指导。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为生的入学教育。
三、在军训期间,组织几个班主任助理对新生寝室展开卫生检查,并评选出了7个优秀寝室。
四、干部改选。这也是本系本月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在9月中旬对大一大二各班进行动员,并要求报名同学交上报名表和书面材料各一份,交与系部审核。在9月26日6:00-9:00进行干部改选初选,初步选拔出部分合适人选。复选暂定为9月29日玩7:00。九月份使我加深了对本部门工作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作为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他应该要学着形成一种全局观念,把本部门的工作布置落实好。他应全方面考虑问题,确定工作计划跟步骤,然后的一步步的去落实。然对于主席部,有其独特的性质存在。因为它是整个学生会的核心,它的工作所向还应考虑其他部门,重在使各部门能团结凝聚,相互协作,共创佳绩。这样,才能让学生会真正运作起来,发挥
他服务同学的作用。
这就是本系九月份工作的一个简单总结。总的来说,主要是一些常规工作。对于其中不足,我们将再接再厉,做进一步改善。改选完成后,我们的工作就会以一个新面貌展示在大家眼前!
信工系主席部
2010-9-28
第三篇:信工系主席部十月份工作计划
信工系主席部十月份工作计划
虽然九月份的工作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我们对十月份的工作还是充满信心的。十月份的主要工作规划如下:
一、招新。在10月国庆上来之后,我们将面向全系进行学生会各部分的助理干事招新。招新主要分为初选和决选,准确的时间和地点还有待确定,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会吸纳一批新鲜的血液,保证我们这个新的组织的工作与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新老干部交流会。此会针对所有新上任的干部及部分助理,将邀请到系部的老干部。主要目的是吸取老干部们的好的建议及他们的宝贵的经验,使我们新一届干部加深对本部门的认识及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制度建设。十月份我们将对各部门的工作等制度做部分修定,将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为打造精英团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个团队的纪律和规矩就是一个团队得以发展强大的坚实基础。
四、加强学生干部的团队建设,树立团结意识,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并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一定要强调的是:做事要做到屯接一致,同舟共济。
五、加强与兄弟系的交流,及时获取新思想、新理念,营造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促进我系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即为我系十月份主要工作,其他可能还有未考虑周全的方面,以及一些细小的事情,暂未列入计划,若有需要,以后将做详细补充。
信工系主席部
2010-9-28
第四篇:五月份信工系艺术团工作总结1
五月份信工系艺术团工作总结
火红五月,校园的活动气氛也十分的火热,给校园注入了活力,让校内每位同学都充分的融入到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种活动中,也使我院同学的课余生活更加充实,有了更多属于同学们自己的舞台。
一、定时开展排练是艺术团正常发展的重要课题
通过一年的演出实践和工作开展,我们越来越感到,定时的排练这一个课题的重要性。在热情洋溢的五月,校园内各项活动都积极开展,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时,也让我们感到越来越繁忙、时间的紧迫。在各项工作开展前,我们都需要充充的从文艺作品的创新选材到计划实施(寻找适合的团员开展排练),所以让我再次的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适当适量的训练。同时,令人欣慰的是我团所有参演人员以精诚团结、认真实干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份工作任务。
二、求实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作风
求实,作为我系优秀艺术团团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在对待工作上坚持不弄虚作假的原则;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竭的发展源泉,也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永葆年轻的必然要求。
三、积极迎接毕业晚会是工作重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08届毕业生即将举行毕业典礼,如何发挥艺术团优势,欢送毕业生离开母校走入社会成为了我们艺术团一个工作重点。
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在学习之余,想出创意、培训演员。由于我们的努力,艺术团水平在不断提高。在毕业晚会上,我们将推出一个以手语和扇子舞蹈相结合的节目送给毕业的学长学姐们。
四、克服困难,再创新绩
信工系艺术团在全系人口基数比较少的情况下,在发展中同样也遇到了反复和曲折。但是,通过我们全团上下共同努力,我们排除了干扰,顶住了压力,克服了困难,取得了进步与发展。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只有坚持正确的建团思想,才能不断地克服困难,只有精诚团结,上下拧城一股绳,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才能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才能为信工系、一师范增光添彩。我系艺术团成为具有“广泛性、持久性、示范性”的文艺团体,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面旗帜。我们艺术团一定要建设成为水平高、管理严、风气正、团结友爱、积极向上、有感召力、有凝聚力的知青团队。稳定是和谐的基础,每个艺术团的成员都要珍惜和维护我们艺术团这个稳定和谐的局面。在坚持求实创新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向着更高远的目标迈进。信工系艺术团 2012、5、19
第五篇:工信部
苗圩距工信部部长一步之遥 电动车热或遇冷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作者:综合报道 发布日期:2010-12-13 阅读次数:512(共0条)
55岁的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在2010年12月9日正式获得中组部任命,接替65岁的李毅中,担任工信部党组书记。这意味着,工信部最年轻的副部长,距离部长一职仅一步之遥。
从主管汽车的机械工业部官员,到东风汽车总经理,再到武汉市市委书记、工信部副部长,苗圩的职业生涯,可谓一帆风顺。无论从年龄、经历还是风格,与以铁腕著称的老部长李毅中相比,他都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质。他更年轻,也更温和,但想法坚定,认准的事从不轻易动摇。
业内普遍认为,一向在新能源汽车问题上坚持节能道路的他,接任后,将对中国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影响深远。
最年轻的副部长
苗圩此次出任党组书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2008年3月被任命为工信部副部长之时,1955年出生的苗圩在六位副部长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奚国华,但奚国华1951年出生,比苗圩大了四岁。作为当时最年轻的副部长,苗圩在年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其时,李毅中已经63岁,按照惯例,部长级官员65岁退休。这意味着,两年后李毅中卸任时,苗圩只有55岁,而奚国华则已经59岁。而在中国官员中流行着所谓“七上八下”的说法,一位汽车业内人士说,中央近年来强调“干部年轻化”,因此在干部选拔上有一些年龄考虑,比如提拔局级干部,通常以37岁为线,同等条件37岁的能上,38岁的要让一让;提拔部级干部,同等条件,47岁之前的能上,48岁以上就要让路。
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目前部委普遍是由部长兼任党组书记。现在,苗圩接任已到退休年龄的李毅中担任党组书记,在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部长的位置指日可待。例外当然也有,比如国资委曾经出现过李毅中担任党组书记、李荣融任主任的情况,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部委,如外交部、卫生部、科技部,也有例外。2008年,两位非中共党员出身的陈竺和万钢,分别出任卫生部部长和科技部部长,打破了惯例。
苗圩升任党组书记,与汽车业近两年的爆发式增长不无关系。2008年3月,工信部被批准成立,5月正式挂牌,承接了发改委管理汽车行业的部分重要职能。苗圩即是主管汽车等行业的副部长。
工信部成立当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汽车市场曾受到重大冲击,一改过去十年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8年全年,中国汽车销量938万辆,同比增长仅为6.7%。
2009年1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行5%的购置税优惠,当年汽车销量达到1364万辆,同比增长46%,中国成为超过美国的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
2010年,购置税政策继续,仅将购置税优惠幅度下调2.5%。汽车市场增长依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销量已达1640万辆,同比增长34%,超过上年全年销量。工信部还对2004年发改委制定的《汽车产业政策》进行了修订,正式成为产业政策制定的主管部门。
随着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汽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在工信部内部的地位都在上升。而中国企业在未来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的作为,更令各界寄予广泛期待。
新能源汽车路径或生变
多家汽车公司高管在听到苗圩升任党组书记消息时,都对本刊记者表示是“好事”。在他们看来,曾担任东风汽车总经理八年的苗圩,对行业的理解将比纯官僚出身的官员更深刻,未来主导制定的政策会更加专业和理性。
尽管时间表仍难以确定,全球汽车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高油价的双重压力下,普遍认同未来的汽车产业需要借助于新的能源,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对于许多中国汽车业者来讲,新能源汽车被认为是中国汽车业实现“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即,中国汽车业在传统汽车领域落后西方几十年,很难追赶上;但是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中国汽车业有望追赶甚至超越国外同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便是其中代表人物。陈清泰曾任东风汽车总经理,是苗圩的前任。
持这种观点的,还有现任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担任科技部部长之后,以万钢为首的科技部主导推动“十城千辆”计划在全国大范围展开,目前已推广到25个城市。企业方面,不仅是比亚迪,包括上汽、一汽、长安、奇瑞在内的多家汽车公司均快速推出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上汽甚至计划投资60亿元投资新能源汽车领域。
但是,新能源汽车既包括混合动力车,也包括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化路径,一直存在激烈争议。受制于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掣肘,新能源汽车目前难以量产。由中国第四大汽车集团长安汽车经过六年斥巨资研发打造的杰勋HEV,由于销售量低,从2009年底开始已被迫全面停产,2010年销量跌至零。
而同时肩负节能减排重任的工信部,随着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面临着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孰轻孰重的问题。是寄希望于新能源汽车的大量使用,还是传统汽车的节能减耗?
表面看,科技部主推的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活动,也得到了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的支持。但是汽车公司总经理出身的苗圩,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前景并不看好。
在2009年4月北京大学进行的一场公开演讲中,苗圩直批“弯道超车”论,且不点名批评一些电动车企业“忽悠”。苗圩表示,新能源汽车“肯定是一个方向”,但是,“有些企业、有些人把这个讲得过了头。好像一夜之间,我们新能源汽车就可以产业化,就可以普及,就可以达到产销量的50%以上。”
他认为,由于中国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的不完善,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就是在2020年以前”,真正所谓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只会占一个很小的比例,大约“10%-15%”。
中国销量排名前十的汽车公司深圳比亚迪汽车一直声称,其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方面位居全球第一。但比亚迪目前生产并投入应用的全部电动汽车,加起来不足200辆。
在科技部部长万钢极力倡导的电动车方向上,工信部虽没有公开反对,但是私下里,工信部官员对此颇不以为然。一位工信部官员曾告诉本刊记者,万钢回国初期曾登门拜访,希望时任主管汽车产业的发改委官员接受他的观点未果,遂转科技部。
在公开场合,苗圩极力主张节能减排,要从传统汽车入手。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苗圩升任工信部部长,工信部和科技部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产生微妙角力。
铁腕李毅中
两年前,李毅中以63岁高龄被任命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时,外界普遍认为,总理温家宝之所以力荐李毅中出任工信部这个众人瞩目的超级大部委首任负责人,不乏对其这些年操劳和操守的肯定之意。
出生于煤炭大省山西,成长于石油系统的李毅中,从炼油工人起步,1987年起开始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担任副总经理等职位,1998年升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2003年调任国资委党委书记,2005年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2008年执掌工信部。
这位官衔节节高升、年薪却八年未涨的官员,现在手里还是一部2G手机。他说,“现在还很好用,不舍得换”。作为第一批海外上市的央企,他亦曾获得过不菲的期权,有机会成为“先富起来的人”,但2010年“两会”做客央视时,年收入依然只有14万元。
“论党性、纪律性、原则性,他绝对是一流的。”一位曾与之共事的国资委官员对其职业操守钦佩有加。
在中央部级高官中,李毅中向以铁腕著称。花甲之年临危受命安监总局局长,他曾强调安监人员要六亲不认,说“腐败不除,矿无宁日”;在安全生产工作会上直言要让“干部丢帽子、职业经理人丢位子、黑心矿主丢票子”,提出“用重典来治理乱局”。事后他坦陈自己当时“冒了风险”,因为从来都是乱世用重典,而他却偏偏要在和平盛世重典治乱局。在这之后,原来罚款20万元就可以解决的一个矿难,处罚金额达到几千万元。无数小煤窑因此停产。
然而,63岁的李毅中走马上任工信部之后,业界评价颇为复杂。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成长起来的这位老部长,并不擅长通过市场的力量解决问题,而更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无论是十大振兴规划,还是节能减排,工信部都是政策的推动者和主导者,一一落实政策、指标,试图以运动的方式达成目的,却屡屡陷入市场的复杂博弈,“按下葫芦起来瓢”,顾此失彼。而在三网融合问题上,李毅中又不如业界期待的那样表现强势和具有谋略,以至于三网融合的政策最终全面向广电部门倾斜。
对此,工信部内部一位高层人士曾感叹,李毅中很正直,有魄力,敢于挑战利益集团,但似乎“少了点政治手腕”,所以在面临诸多利益纠葛时,遇到了不少阻力。也因此,工信部尚未获得一个大部委应有的影响力、决断力,在三网融合等问题上,更多充当了一个协调者的角色。“他是个有大局观的人。在对利益集团问题上嫉恶如仇,但在政府职能调整和转变过程中,在部际协调上,却表现得更为隐忍和谦让。”这位权威人士说。(编辑/李骄)
谢子聪:商业模式决定电动汽车未来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综合报道
发布日期:2011-03-14 阅读次数:1336
(共0条)
[摘要] “十二五”时期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侧重点在如何实现电动乘用车商业化突破,难点在如何解决整车、电池和能源供给配套技术方案难题。
谢子聪(中国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及配套技术方案资深研究学者)
“十二五”时期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侧重点在如何实现电动乘用车商业化突破,难点在如何解决整车、电池和能源供给配套技术方案难题。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去年深圳举行的第25届世界电动汽车大会上再次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混合动力汽车将成为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技术升级的主要途径。纯电动包括插电式的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战略的主流。燃料电池车将是未来汽车产业技术的制高点”。
按照中国电动车的规划目标,到2020年中国电动车保有量将达100万辆。据此规划,预计“十二五”期末“十城千辆”示范工程将推广到50个城市,以每个城市平均保有量为2万辆、按照电动乘用车(电动出租车、电动公务车、电动私家车)约占90%的市场份额,电动大巴、环卫车等占10%来计算,未来5年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预计会形成产值为4000亿~5000亿元的“巨型蛋糕”。其中,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补贴资金总和将超过1500亿元。如能达成这个目标,中国将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模和整车、电池等系统技术集成和运用上走在世界前面,即可初步实现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光荣梦想”。
因此,“十二五”时期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重点在如何实现电动乘用车商业化突破,难点在如何提供整车、电池和能源供给配套技术解决方案,关键点在如何整合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资源有效组织实施,亮点在如何创新构架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商业化平台。
一个新兴产业系统工程创新的挑战
电动汽车,特别是电动乘用车产业化进程之所以举步维艰,除了至今尚存的技术障碍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一个汽车产品的技术创新,更是一个新兴产业的系统创新。
这是在西方200多年工业革命进程和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的阶段里,第一次出现“没有洋人成功模式经验可循,没有国外成熟技术设备可买”的挑战,也就是说中国正在进行一项至今西方也没有成功商业化的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事业。对于一个在改革开放30年中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习惯于“买设备、买技术、买模式”再“吸收消化”的民族来说,先于西方发达国家系统创新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
电动汽车产业创新,不仅需要我们从这个产业的“商业模式构架、整车产业链和能源供给产业链的科学划分、配套技术系统的方案选择、有效资源组织实施策略的制定”等众多环节来周密地谋划设计,还需要我们对每个产品的“生产工艺文件、成品检测标准、产品使用说明书”等细节方面的精心编写。
西方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重启电动汽车产业之路,至今花费了30余年时间,却依然没有一个国家成功实现电动车产业化与商业化。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电动汽车在科技创新上无法满足西方200年来的商业法则,不能够按照固有新兴产业推广方式来进行;第二,西方所设定的“整车捆绑电池销售+自充电”商业模式构架无法帮助电动汽车产品形成市场竞争力。
深析西方200余年的工业化进程,多数产业的发展是按照“科技创新获利润,性价比拼赢市场”的商业法则来推动的。第一个阶段,企业利用独家率先掌握的先进技术研发生产出一种“功能领先”又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以此覆盖原有的旧产品,从而获取更大利润。当这种新技术被更多的企业掌握后,企业间的同类产品便进入第二个阶段“性价比拼市场促销”的竞争中。
然而,在电动车领域,这个商业法则显然行不通。
虽然经过全球科学家数十载的不懈努力,至今电动汽车也未能实现在产品功能上对传统燃油车的超越,甚至在很多性能上不如传统汽车,如续航里程、动力性能等等。更重要的是,从能源供给方便性方面讲,在尚未解决电动车商业模式的当下,电动汽车的加电远不如传统汽车的加油便利。因此,即使电动汽车具有政府补贴等经济价格优势,也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在这种“创新功能差、产品价格高、使用不方便”条件下,消费者是不会花比同类传统汽车更多的钱去购买它的。西方所熟悉运用的“科技造新品,功能创利润”商业法则在电动汽车上不好使了。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进程的手机、电视、空调、汽车、电脑等新型产业推广都是按照这个商业法则的规律进行的。对中国人来说,改革开放几十年养成习惯的打造新型产业以“看西方、买技术、买设备、买模式”的操作方式在电动汽车产业上也不灵了。这是使目前电动汽车行业出现“混沌”的主要原因。
面对行业发展的严峻挑战,需要我们改变30年来养成的“模仿、复制”习惯思维和“买技术、买设备”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式,更要站在“创新整个产业”的高度,来构架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商业模式和配套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