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科学下册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沉和浮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基于《沉和浮》这一单元的内容都比较难,我就将这一课分成两课时来上。因为有了前一课《浮力》的基础,孩子们明白了浮力的测量方法,了解了上浮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并且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排开水的体积越小所受的浮力越小。既然上浮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在复习了泡沫在水中的受力情况后就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观察他们的反应。出乎我的预料的是,绝大多数孩子都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于是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生活中有什么例子让你们感觉到或认识到下沉的物体的确会受到水的浮力?可班里没一位同学举手,看来他们的生活经验太少,于是便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要擅于观察擅于发现。没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我就让他们现场体验。拿着勾码,感觉下它的重量,接着将勾码放进水中再次感觉下它的重量,比较勾码的重量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个小体验同学们都感觉到勾码放进水里变轻了。因为手的感觉不是很准确,就要求他们设计一实验来证明勾码在水中的重量的确是在比空气中要轻。这个实验设计很简单,有些同学很快就反应过来,想出了实验方法。
通过实验方法证明了刚才的推测,而且还引出了浸入水的体积和浮力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这就是这节课的第二个活动:探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与浸入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其实实验本身不难,操作的难度也不大。可因为在实验之前没有将实验操作要求和实验表格的内容说清楚,导致他们在做实验的时候还处于朦胧状态,不知所措。这是我上这节课出现的最大错误。
再者,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必然的联系。就如我上的这一课中,需要用到体积这一概念,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学过体积的知识,这一点我在上课之前没注意到,因此影响到了学生的新课学习。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多听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将各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这样就能更好的进行教学。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下册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1教案 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沉和浮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
【教学过程】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研究的问题:实验方法:所需器材:实验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小石块 中石块 大石块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板书设计:
2.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第三篇: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教案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学习项目】用数据证明下沉的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学习目标】
(一)对具体概念的理解
1、知道“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2、知道“物体上浮是因为重力小于浮力,物体下沉是因为重力大于浮力”。
(二)对核心概念“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初步理解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三)对通用概念“浮力”的初步理解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四)对科学本质“科学知识是基于实证证据的”的深入理解
1、通过实验设计和测量知道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的浮力。
2、借助实验操作,更好地理解物体下沉的原因。
【学习重点】
用数据证明下沉的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学习难点】
1、自主设计下沉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的实验,并计算浮力大小。
2、理解物体下沉和上浮的原因。
【活动材料】
每组:橡皮泥、泡沫塑料块钩码3个、圆柱体、垫圈5个、石头、水槽、水、弹簧测力计(1N)、学习单
【学习过程】
一、前置学习
(1)复习重力概念
师:手拿橡皮泥和泡沫塑料并放手,物体都会下落。T:为什么物体会下落? S:物体会受到重力。(板书:泡沫塑料
重力
橡皮泥
重力)T:地球上所有物体都会受到重力影响。
T:将橡皮泥和泡沫塑料放到水的中间并放手,橡皮泥下沉,泡沫塑料上
浮。
T:它们在水中还受到重力吗? S:会
T:橡皮泥和泡沫塑料无论在空气中还是在水中都会受到重力影响。(设计意图:明确重力概念,并为之后探究活动中测量空气中的重力以及水
中的重力做铺垫。)(2)引出浮力概念
T:为什么泡沫塑料会往上浮? S:泡沫塑料受到水的浮力。(板书:泡沫塑料
重力
浮力
上浮)T:橡皮泥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板书:橡皮泥
重力
浮力?
下沉,并写上课题“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S:会or不会。T: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引发认知冲突,并点明研究主题。)
二、实施探究(1)实验设计
T:大家各持己见,你们能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今天我们就用数据证
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请先选择你的观点,然后根据所给的活动材料写下你的实验步骤。S:(自主设计实验,老师巡视时关注是否有学生写浮力的计算方式。)T: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T:(确定主要步骤:
1、测量下沉物体在空气的重力
2、测量下沉物体在水
中的重力
3、浮力大小等于两者相减。)
S:(学生在说浮力计算方式时只要说出浮力抵消了一部分重力就行。)
(2)数据测量
T:今天我给大家提供了这些实验物品:圆柱体、钩码(3个)、垫圈(5个)、石块、弹簧测力计、水槽、水。还初步给大家设计了一张记录表,但还
需大家把它设计完整,大家觉得第一行1、2、3格需要填什么? S:填下沉物品的名称or重复实验的次数or钩码的个数„„
T:我觉得都可以,小组决定后确定1、2、3填什么,然后开始实验,给大
家10分钟时间!加油!
(设计意图:使实验更开放,根据大家自己的设计进行,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数据分析
得出结论
T:请大家给出数据支持你自己的观点!S:(上台展示数据,并说明数据如何支持他的观点。)(2)新发现的探讨
T:今天,大家的数据证明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你还从数据中得到
什么发现?(板书:擦去橡皮泥浮力后的问号)
S:不同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水的浮力大小不同。
T: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水的浮力不一样?
S:浸入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or物体越重,浮力越大or„„(都给
予赞同)
T:那回家写一写如何用数据证明你的观点!我们之后的课继续研究。(设计意图:证明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的浮力,同时引发新的认知冲
突,为之后的课作铺垫。)
四、应用
T:让我们回到课初的橡皮泥和泡沫塑料。可以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解释:
为什么开始的橡皮泥它会下沉,而泡沫块会上浮?
S:下沉是因为橡皮泥重力大于浮力,上浮是因为泡沫塑料重力小于浮力。(设计意图:首尾呼应,揭示上浮与下沉的原因)
★
五、评价(有时间进行)
T:请对今天你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也请你给一位同伴提些建议。
第四篇:物理《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反思
下沉的物体会收到水的浮力吗?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水的浮力,针对本节课的前概念的完善、探究的组织和实施等有一下反思:
1.对于沉到水中的物体是否收到浮力,寻找学生生活中的前概念?
在科学教学中,将生活现象赋予科学内涵,完善浅显的科学概念是必要的。在本节课中,结合上节课的知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水的浮力,进一步引申到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学生的前概念中已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如从水中拿沉在水底的石头等会感受到离开水面,石头变重;游泳时候刚学感受到被水拖起来等,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主动去发现,只是有感受,这就需要科学课堂将知识进行完善。
2.引导学生猜测,并设计实验。
每一堂科学课都有一定的探究任务,从四年级开始,需要孩子们主动去设计探究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前一节课,测量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以课本给出的实验步骤为止,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孩子们能够主动进行设计,明确探究方案。
3.实验设计不忘本节课的探究核心—排开水的体积和重量
在设计实验记录上,始终让孩子们进行测量水的体积和自身重力,这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孩子们进行发现内部规律—密度做铺垫。科学需要单元备课,才能更清楚的明了教材中每一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4.画示意图,清晰明了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从第五课开始,就需要孩子们学着画示意图,更加直观的指导浮力、重力和拉力之间的关系,也让孩子们体会到示意图的益处,对本节课的探究知识有一个深入作用。
第五篇:《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反思(五年级科学:李兴根)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反思
李兴根
今天我教学了《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浮力》一课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前一课的研究,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浮力,知道上浮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也发现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系。上这一课时,我直接入题,读课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同样会受到水的浮力。”问其理由,有的说是凭自己的经验,在水中拿比较重的东西觉得轻松,估计是水的浮力在起作用;有些是在电视节目上看到过相关知识的介绍;有些则是在书本或是科普类书上看到过;也有的纯粹是猜的。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显得很难确定,少数则认为下沉物体是不会受到浮力的。如何让学生看到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呢?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上。有了前一堂课的实验经历,稍一点拨,学生便能观察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比较观察同一个钩码在空气中和水中的“重力”大小。如果在水中测得的“重力”小于在空气中的重力,则说明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充分讨论实验的科学性、注意事项,意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考习惯及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数据的分析中,我有目的地挑选了3个小组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通过数据的比较,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最后得出结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进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了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懂得了通过数据分析来解释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