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倾城之恋解析
《倾城之恋》 这部小说中,不仅描写了一个在战乱背景下的恋爱故事,更是一部反映人生困境,人性弱点以及理性回归的哲理小说。我在网上找到一篇解析的文章把它转过来给喜欢的朋友一起欣赏。
一 倾城之恋 蕴涵的人生困境
(一)围城意识
《倾城之恋》中这一围城意识是通过作者对流苏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当兄嫂恶言相击,她跪着祈求母亲做主,而母亲却呆着脸,不做声她恍惚回到多年前,还只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 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 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 每个人都是一个围城,谁也走不进谁的世界。而在世俗的城堡里,城里的范柳原想逃出来,城外的白流苏想冲出去 白流苏是想从封建枷锁中冲出去,冲进现代的城,找到衣食来源,比如穿时髦的衣服,跳交际舞,想和有钱的范柳原结婚。范柳原已经厌恶了物欲横流 逢场作戏的现代社会,想冲出去,冲进原始的,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精神世界。他把巴结他的那些俗女人看成他脚下的泥,他觉得白流苏不应该光着膀子,穿时髦的长背心,而希望她穿旗袍,想象她在原始森林里奔跑。“倾城” 是指人类文明之城物欲之城倾塌。此时,人需要从原有的城堡里逃出来,重新架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 “倾城之恋” 展现了人们在围城内外冲进冲出的人生困境。
(二)现代末日意识
张爱玲在 《传奇》 再版序中写道: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管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 “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倾城之恋》 清晰地描写出城市毁灭时,人们内心的真切体验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剩下点断墙颓垣,失去记忆力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好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这是当时人们面临的又一困境,在灾难面前,人们将嚣张的物欲冷却下来。张爱玲希望表达出世界末日意识带给人们的启示,只有在末日之时,人们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是生命中最宝贵,最重要的。
“ 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了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地毁掉了,什么都完了 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二 倾城之恋 蕴涵的人性弱点
(一)人的弱小意识
倾城之恋 表达了人在情感面前,在世俗面前的弱小和无能为力 在流苏第一次到香港,两个人已经有了几个回合的心理战之后,范柳原说: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面对白流苏的缺乏真爱,范柳原又冷冷地道:你不爱我,你有什么办法,你做得了主么? 范柳原已经察觉到白流苏跟他在一起的目的,不是为了真爱,而是为了经济上的安全 自己渴望得到一份真爱,却得不到,于是同样把它放入爱情游戏中,不愿承担这份责任,游走于真我与假我之间两人都不能为自己的感情
做主,都要附带其他条件,受到家庭 社会等因素的制约,而不是单由自己决定得了的事情港战后范柳原仍然感到那平淡中的恐怖 他打着寒战向流苏道: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儿做得了主?轰炸的时候,一个不巧,这些无疑展现了人在战争面前的脆弱和无奈以及生命的不可遥控性,人与人争锋相斗,难解难分,最终会被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力量驯服。在战争面前,在文明毁灭时,人的精明算计才会被放弃,人的需求走向最低安全感衣食欲望。范柳原比白流苏把这世道看得更加清晰,透彻,一切希望只是人的一厢情愿。范柳原的语言也正是作者思想的体现,张爱玲认为: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
(二)荒原意识
在 《倾城之恋》中,荒原意识主要体现在范柳原这个人物上 我们仔细剖析他的内心世界,会发现他处于精神荒原状态,回国是在进行一种精神上的追寻,想寻找到传统的中国精神,同时要逃离人类文明,回归到自然和原始中。范柳原把白流苏看作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世界上最美的,永远不会过时 他想带着她到原始森林里,看着她穿着旗袍在森林里跑。他既想找到一种原始的朴素的生命意义,又要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柳原的思想中体现的是中国化西洋人的寻根意识 柳原在英国长大,本来满腔热血,回到祖国寻梦,却吃了不少苦头,因为是私生子,连身份都得不到承认 族人的冷待和排挤,使这位年轻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无处落脚 而西洋文化,自然也不是他的根系,所以他的心灵一直在漂泊寻根失败,精神上彻底萎缩,人生信念空无所有,便日益堕落下去,吃喝玩乐,逢场作戏。范柳原给自己身份定位是:不能算是个真正的中国人,只是个中国化的外国人,但是这种人更顽固,他的内心是一片荒原。范柳原总是喜欢当众放肆,而跟流苏单独相处时,总是很稳重,斯斯文文,君子模样 柳原表现出来的两面性,正是他假我与真我游走于现实社会和灵魂世界的真实写照 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这是范柳原对自己荒原状态的一句经典概括。
(三)虚无意识
社会交往的畸变让人产生虚无感。《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在进行文化寻根,又寻不到人生信仰之根时,出现一个人生虚无的结果,渐渐走向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白流苏的虚无表现在另一个方面,繁华易逝,人在实现一个目标以后,会失去奋斗的动力,无所适从,这使她产生虚无感。白流苏屈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做了情妇之后,她能够做一个贤惠的媳妇,一个细心的母亲。在这里她可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持家罢,根本无家可持,看管孩子罢,柳原根本不要孩子; 省俭着过日子罢,她根本用不着为了钱操心。她怎样消磨这以后的岁月,她管得住她自己不发疯么? 这里也体现了欲望满足之后的无聊。这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的境界。小说也描写了港战后,世界在毁灭中变得虚无,在那死的城市里,没有灯,没有人声,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喔 呵 呜无穷无尽地叫唤着 三条并行的灰色的龙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 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
三 倾城之恋 蕴涵的回归意识
倾城之恋倾向于表达人生的一种悲剧哲学主题,将人生面临的困境和人性的弱点都一一呈现。人类在面临围城,末日等诸多困境,内心是一片虚无和荒原,出路在哪里呢?有人会
把自己的精神最终交给宗教,以坚定信仰来抵抗困境和虚空。作品中没有过多地强调宗教的力量,而是安静地暗含了作者的意向:用一种冷静的态度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原始,回归简单,回归本真,以此作为出路安稳一直是白流苏的追求,封建家庭里的大家闺秀白流苏,离婚后过着慢条斯理的生活,认为自己没念过两年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这辈子算是完了。若不是兄嫂相逼,可能她会一直这样安稳地老下去,她反抗以后,依然想追求一个安稳的家庭生活。在范柳原的回归受挫,白流苏的反抗受限的情势下,两人在战争面前都最终选择了安稳的生活。在战争面前,在人类文明遭受摧毁,人类无能为力之时,安稳的过平实的日子是最真的。他们的心灵由天上降到了人间,不是那么浮躁,那么飞扬,而是安静下来,满足起来。张爱玲的创作观也是这样的,她说: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略人生安稳这一面 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一般所说 “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来的,也不打算尝试。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战火和革命没有让封建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飞扬起来,反而让飞扬的范柳原,由飞扬转向平实,终于选择了安稳的婚姻生活人生在飞扬过后,最终都将回归安稳与平静。送走柳原,在清空的世界里,她打算用灯光装满它她觉得空得好,她急需绝对的静寂 清净符合她现在的身份---情妇,符合她的愿望,她的世界从小就过于拥挤。除了小说的结局以外,其他地方也处处体现了一种回归意识。范柳原觉得白流苏低头的谦逊是永远不过时的中国美,穿满洲的旗袍比其他时髦现代的衣着更适合,回归传统;柳原希望看着流苏在原始森林里奔跑,回归自然;战后,他们对于饮食上产生空前的兴趣,回归原始,回归简单;战火过后,他们隔着棉被相拥,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 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就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回归本真。
四 结语
张爱玲在 《倾城之恋》 中表现的哲学意识是受到了家庭身世,中外文学思想,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倾城之恋中蕴涵的围城意识,人的弱小意识,追求永恒的安稳意识是受到了她家庭身世的影响 ;荒原意识,虚无意识是受到了西洋文学及 《红楼梦》的影响;现代末日意识是受到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回归意识则是作者游走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人体悟。
小说所表达的人生困境,人性弱点,在当今时代也依然存在,人们依然被困于各种各样的城堡,依然在冲进冲出。在和平年代的挫败和迷津面前,内心依然是一片荒原和虚无,那我们是否也应该让当代人走向回归之路呢?这是不是我们挣脱枷锁,摆脱困境的唯一正确出路呢?倾城之恋,通过战乱中城池倾覆时人的切身经历和体悟来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找人的出路 给当代人以深刻的启迪 其作品中丰厚的哲学内涵,增加了其艺术高度。柯灵评价其小说,在通俗之中见哲理,这是文学作品中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永恒主题。
第二篇:《倾城之恋》读后感
Thu, 08 Dec 2011
书籍:《倾城之恋》——张爱玲
这两天花了点时间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以前没留意中国的文学,一直比较多的关注外国的文学,《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里面描述了流苏和范柳原的一段爱情故事,一直影响最深刻的爱情故事是《傲慢与偏见》。
中国式的爱情是否和外国不同呢?毕竟中国的一些观念和以前,特别是外国的以前不同。
我受到很大的冲击,虽然故事不长,但话里往往有话。
1.爱情观
古典爱情,重视结果;现代爱情,重视过程
两者有正反面。古代爱情是一种执着的追求,追求平淡;现代爱情没有父母过多的干涉。古典爱情,需要门当户对为前提;现代爱情来匆匆去匆匆,留不住人们长久凝视的眼光。
即使爱情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但不要认为我们就必须按照规则办。为了区别,两种观念放大了其中的的区别。(中西方也有区别)
《倾城之恋》放大了其中的一些影响。面包与爱情?面包往往在现代生活中不需要过分重视,反而现代生活中的人却过分重视面包。
《倾城之恋》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强调的是爱情,后半部分强调面包。辩证的分析两者的关系。
我们在过程中的时候全心体验过程,以最终结果为目的,那大概是古典爱情和现代爱情的圆融结合。
精神爱恋,注重的是结果;现实爱恋,偏重的是过程,读后感《《倾城之恋》读后感》。
如果现代爱情是感情快餐,吃完就走,这样的感情是不负责任的。虽然人生是个试错排错的过程,但是一旦认定了一种关系,就拥有这个关系带来的愉悦。生活不仅是由正面组成,认识它的反面是应该的。
2.感情与现实
不难发现,在范柳原在三次打电话给流苏后,流苏已经爱上了范柳原。流苏也知道范柳原的爱是精神爱恋,需要的是肯定的是范柳原是一个有承担的人。(似乎范柳原有风流史)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一些手段递进的。比如说话技巧,心理琢磨。感情是否需要这些额外的因素来组建?虽然我认为不需要,并且觉得这是虚华。而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手段成了必须品。
最后,他们认定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在战火之后。他们在战火之后把对方看做是唯一。我很疑惑,如果没有战火的发生,那么这段感情是否有变淡的可能性。如果变淡的,他们的轨迹就发会有很大的不同。
用事情来证明一段感情,是一个说服自己的借口么?流苏是的——我这么认为。要知道一个人的有没有肩负,是否一定需要一些手段,或者说一些事情?也许在我的意识里,太多童话或者片面。我认为最直白的沟通,是最好的方法。
感情,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感情的存在不需要证明,因为感情不是一门充满理性的学科。
3感受
我读完了《倾城之恋》。“传奇里的爱情大抵如此”是否总结了整文?人们之间的感情加入了非常多的其它成分,最终也不过回归到最简单的感情。
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倾国倾城的情况,感情依然存在。
还是那句话:绚丽归于平淡。
第三篇:倾城之恋读后感
这场恋,倾了城,乱了情
————《倾城之恋》读后感
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憧憬着一段美好的爱情。你,在心中的那堵墙下,等到你心中的爱情了吗?
爱情老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上下团结自私的女人之间。各自为了保卫那一点儿自由还算计着互相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神魂上的寻求再寻不到事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你我亲密而接近。但到底与爱情不大相干了。这会儿各自面临的人儿都成了品类物,可以调换的。如果是换了些时刻,换了个景况,他对面或许是另一个女人,她对面也或许是另一个男子。
《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倾城之恋》是彻头彻尾的大悲剧---倾城之悲哀!她从人的劣根性与道德观的残缺揭示了这个彻底的大悲剧。城之将倾,国将不国,一个封建的离过婚的女人的生存又要建立在一个不想缔结婚姻的自私男人的不长久的爱情里,一切的一切危如累卵,可竟还有人羡慕,视流苏为榜样。悲哀的年代!悲哀的城池!悲哀的男人和女人!
也许,这场邂逅与暧昧等了好久,终于,那场战事催化了结果的到来。“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此时,她终于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一瞬间,他们达到了某种契合。“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这种彼此妥协终究是短暂的,后面掩着的平淡、琐碎、粗鄙的生活留给观者的是一串省略号。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儿的销毁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或许还余下这堵墙假如我们那一个时刻在这墙根儿下面遇见了或许你会对我有一点儿真心,或许我会对你有一点儿真心。流苏柳原如此,我们何尝不是。或许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只有一切都消失了,没了所谓的金钱,所谓的功名、地位,一切都没了,我们才开始想起爱情,这时候,唯有爱情在我们心中有一点痕迹。
我们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
一个有着圆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体味生存于人世的艰辛和命运的荒谬无常。
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完了;炸死了我,你得故事还长着呢。多么美好的结局。
生死挈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希望我们终有一天能拥有爱情,没有世俗的逼迫,没有现实的压力,唯有我与你。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四篇:《倾城之恋》读后感
她的作品在我看就好像一个腐烂的苹果,虽然甜腻,却毕竟是烂了根茎的。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仿佛是一句谶,应照了这个奇女子一生的命途。然而,一个女人,再如何冷漠理智和高不可攀,她的生命还是会出现,哪怕只有一次的奇迹。下面是本网小编整理的《倾城之恋》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倾城之恋》读后感一
张爱玲在写《倾城之恋》时,正是和胡兰成——那个名震四海的“陈世美”剪不断,理还乱的非常时期。那是她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残忍。爱与恨,因为是,所以始终无法泯灭。不管张爱玲的作品再如何的不朽,必须承认,这个女人太理智,太冷硬,也太洞彻。基于现代人的眼光,她绝不是一个可爱的女人。甚至,她对于自己笔下的角色过于残忍,并且一直乐此不疲。《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从纯情萌懂少女眼睁睁走向自甘堕落的结局;愫细的性洁癖毁了一个爱她至深,完全无辜的男人;《花凋》里的川嫦一心指望病好后嫁个好人,所有人都知道她要死了,除了她自己;传庆恨他的父亲,却偏偏继承了父亲的一切。她笔下的人物太惨了,全无救赎的余地。所有的痛苦都白受,所有的牺牲都白搭。看后真真让人涌上一股厌世之感————这无情的死气沉沉的尘世!而它们的造物者,却没有丝毫怜悯。眼睁睁看着潮水般的世人在眼皮子底下挣扎翻滚,却依旧冷静中带着冷笑。但是这一次,她却选择在《倾城之恋》中让白流苏修成正果,不仅如此,她得到范柳原也全靠运气。
忽然,我们熟悉的张爱玲变了。爱使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女人,然后逐渐宽容。
爱情成全了张爱玲,于是张爱玲成全了白流苏。也许胡兰成那个负心汉并没有想到,这样一篇*名作,都源于他一次心血来潮的花心。再看《倾城之恋》,张爱玲不仅将慈悲给了它,更是将整颗心化了进去的。如果其他的作品是用她理性的思辨铸成,那么《倾城之恋》便是她一次用感性描绘的故事。它仿佛是从一幢萧索荒凉,荆棘密布的城堡中,活脱脱跳出一个鲜活灵动的血肉之躯,让人惊艳不已。白流苏与白公馆中的人唇枪舌战,永不低头的决心叫人拍案称快;与范柳原在爱情上尔虞我诈,相互交锋,又是多么酣畅淋漓!作为男人,也许你不会喜欢这样一个精于算计,自私世故的女人;作为女人,也不会接受那样一个左右逢源,油腔滑调的男人。然而,我们无法否认,他们是活的,并且闪着人性的光辉。试问我们心底,又有哪一个能说自己是真正的无私博爱?人类自私的劣根性,我们全都有,只是羞于承认吧。张爱玲,比我们都坦白。
她希望得到他的钱,也希望得到他的爱;他希望得到她的人,更希望得到永远的自由————你我又何尝不想?其实,每一个人心底都藏着一个白流苏和范柳原呢。
曾经朝三暮四的男人和曾经精明决断的女人,最终随着一座城市的坍塌,给了彼此重新审视对方的机会。她想起初识他的时候,他不经意流露的真心:“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
谁知道呢?也许她早已在那时便把真心悄无声息的给了他。而多年后,他随口介绍的一句:“她是我太太”,完满了她前半生的期盼。那,后半生呢?————胡琴依旧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不管故事如何倾国倾城,它终是一段戏文,只活在舞台上。
阖上一段传奇,留下的也只是那一缕沉香缭绕。清醒过后,有一点落寞静静滴下来。
《倾城之恋》读后感二《倾城之恋》早被香港人拍成了电影,我没有看过,这是值得庆幸的好事:倘若之前先看了电影,看书时脑子里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阅读的兴趣便减了大半。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较早期的一个中篇,也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二十八岁的离过婚的没落大户人家的女儿白流苏,回到娘家,惨遭哥嫂排挤,却意外地将其七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夺了过来。流苏和柳原都是精明的人,他们在感情上锱铢必较,不肯输对方半步,最后由于香港战争的爆发,战世的混乱才使两个相对无趣的人成就了婚姻。
白流苏是相当渴望这场婚姻的,正象苏青所说: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求归宿的心态总比求爱情的心来的更切,虽然取悦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还是笑吟吟的。
相对于白流苏,我本人更喜欢范柳原,他在某些方面还是表现了较天真的一面的,最使我难忘的他在一天深夜给流苏打了四次电话,前两个电话是争吵的,最后一个电话柳原这样说:
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
这在整篇小说里,是难能可贵的浪漫。
小说的尾部很耐人寻味。
四奶奶决定和四爷离婚,众人都派流苏的不是,流苏离了婚再嫁,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难怪旁人要学她的榜样。
令人莞尔。
掩卷之余,我更惊叹作者的成熟与事故。写这部小说时,张爱玲只有二十三岁,难以置信!何以一个二十三岁的女子,竟有着如此老辣和冷酷的笔触!难怪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女作家。
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充满着小资情调和危险意味,王安忆曾说:张爱玲是虚无的。我在读张的小说时,更多的体会是现实的苍凉和生命的疑问。
一个浪漫主义者读张爱玲的小说,将会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折磨:因为要承受从梦想的巅峰跌落至现实底谷的打击。
于是张爱玲说: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倾城之恋》读后感三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着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的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但究竟与爱情不大相干了。这时候各自面对的人儿都成了种类物,可以替换的。若是换了些时候,换了个光景,他对面兴许是另一个女人,她对面也兴许是另一个男人。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样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再无其他。寂寞倒是其次。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这样的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或许仍是无关爱情的。
这便是她为何一再矜持,不想经他的激将,“自动投到他的怀里去”的原因。在连续的试探之后,流苏没有寻到半点进展,索性有些气急败坏,遂恼了起来:“你干脆说不结婚,不完了!还绕得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接着更是赌气狠下心来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家里是早容不下她的。可见她不惜为争取婚姻冒了极大的险。此时,心迹更是表露无疑,思忖再寻个职业,也怕自贬了身价,被柳原瞧不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权衡的结果是:“无论如何得忍些时”。这是在和自己打赌。她并不见得有多大胜算的把握。如果柳原还再来找她,就算赢了一步,这是她此时的底线。果然,过了些时日,香港来了电报。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许多,也将自己放开了些,同他上了床,虽然不见得是主动,但也并没有拒绝。然而,此时,“他们还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两个世界的人”。
她决不会就此放弃,因想:“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此时柳原给了她房子和花费钱财,至少她可以真正地脱离了白公馆。物质上的满足,让她对婚姻的追逐暂时置后,且说“管它呢!”。到底她是不爱他的,她只承认“柳原是可爱的……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长久以来的疲于应付,也只是为了“取悦于柳原”。如今目的已经实现了大半,至少实现了曲线救国。
范柳原早猜准了白的心思。开始就问“你爱我么?”流苏的回答他自是不肯相信。“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如果我们那个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对生活,他比她看得通透。爱情原不是你我能做得了主的。虚伪的东西来得并不可靠。“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这话听起来再直接不过。如此牺牲了自由和金钱换来的婚姻代价太大,对他来说“那太不公平”。在他看来,结果只能有一种,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时候才能有分晓。然而流苏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说“我要你懂得我!”。
也有人说,范柳原同白流苏调情不过是为了男人的征服欲,因为她善于低头,容易掌控。这种说法是立不住脚的。凭范柳原的经验,玩弄女人于掌骨之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他从来不缺少女人。萨黑荑妮就是一例。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在长久的游戏中早将生活堪破。烟花虽然极尽绚烂,总是稍纵即逝的,随后是更广阔的岑寂。他渴望安稳,渴望实在的温暖。这是他的理想,尽管此时并不切近。因此,他可以不在乎流苏的过去,不在乎她是否完美,单只看到她“善于低头”。但是,这远远不够。
终于,那场战事催化了结果的到来。“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此时,她终于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一瞬间,他们达到了某种契合。“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这种彼此妥协终究是短暂的,后面掩着的平淡、琐碎、粗鄙的生活留给观者的是一串省略号。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里只强调了“她”,范柳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生命哲学,这一场轰炸不过是炸毁了他心中的浮躁和他的烟花梦。生死契阔,在死亡边缘存活下来的人,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没有比一双手更实在的东西了。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无奈的选择。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初读《倾城之恋》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第五篇:倾城之恋 读后感
《倾城之恋》
青石板路上,小桥流水间,只见一位传奇般的女子着一身旗袍,一手握着樟木香扇,一手撑着油纸伞柄,漫步着,欣赏着烟雨濛濛的美景。孰不知,桥下看风景的人也在看着她。然而,她浑然不觉的谱写了一曲《倾城之恋》,恋地坚强却又卑微。
是白流苏与范柳原,亦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爱玲曾说过,真正爱上一个人,会为他卑微到骨子里。于是,骄傲如她,便真的到骨子里去了。正如白流苏,一个虽说家族败落却仍是贵族的女子,情愿无名无分的跟着她的范先生,直到一座城池在他们面前倾然而下,才明了原来彼此间的爱情不知何时竟深切到这个地步。我想,这是爱玲心中的《倾城之恋》,也是我理想中的《倾城之恋》。
然而,真的进入到书本,恍然大悟后才明白是自己太庸俗读不懂这样伟大的爱恋,还是这《倾城之恋》并没有如此的倾城?是失望,亦是无奈,这才想起曾经告诉妈妈要读这本书时,妈妈冷不丁的说了一句:“你会失望的。”现在,我只好承认,我是个俗人!
也许白流苏并没有那么爱范柳媛,只是面对破败的家境,又离过一次婚的经历,手无缚鸡之力的她最无奈的选择;也许范柳媛亦没有那么爱白流苏,不然为何一直不曾给予流苏名分?当一座城池就这样倒下,仅仅相拥的他们,或者没有外人看到的那么相爱,只是那时那刻,他们发现,身边仅剩他们彼此。。。
这是流苏与范先生的无奈,还是爱玲对胡兰成的真爱?思索间,桥上那美景般的女子仍是那傲人的姿态,在这幕烟雨中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