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木梓乡土地流转的调研报告
木梓乡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我们木梓乡位于安陆市西南边缘,版图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575亩,山场、林地面积45000亩,辖23个行政村、1个茶场,207个村民小组,5308户,22882人。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胆探索、逐步规范”的工作方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流转呈现出规模扩大、主体多元、效益明显的生动局面。截止目前,全乡24个村(场)已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0693亩,涉及农户1360户,占承包面积和承包户数的的30%、26%。
1、流转形式呈现多样化。经过不断探索,目前我乡土地流转已形成出租、转包、转让、代耕代种等多种形式。其中主要的一是转包模式流转面积5256亩,涉及农户808户,占总流转面积的49%,该模式是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包给业主,业主一次性或分期付给农户一定的租金,业主享受相关政策和履行相应的义务,它是我乡土地流转的一种主要形式;二是出租模式流转面积4530亩,涉及农户447户,占总流转面积的42%,该模式是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出租给业主,业主一次性或分期付给农户一定的租金,但业主不享受相关政策和履行相关义务;三是转让模式流转面积273亩,涉及农户37户,占总流转面积的3%,该模式是农将土地经营权完全转让给另一方面,自己与土地承包关系完全分离;四是代耕代种模式流转面积634亩,涉及农户68户,占总流转面积的6%,该模式主要是农户将种不了或不愿种的土地转包给愿意种的农户,这种承包关系多发生在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之间,一般为无偿转
1包,集体与原承包户经营权关系不变。
2、流转机制不断完善。在流转过程中,我们坚持正确引导,把握政策原则,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积极稳妥推进。初步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流转前,各村通过调查摸底,搜集土地转包和受让信息,统一上报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中心汇总后在一定范围公开,主动为“供”、“求”双方牵线搭桥,促使双方就流转面积、租金标准、支付方式、流转年限等达成初步协议,最后在乡中心的鉴证下,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建立流转档案。并积极为农户提供合同文本,大力推行土地流转合同制度,明确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土地流转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轨道。率先在孝感市成立了第一家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流转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指导签订、督促兑现土地流转合同,切实为流转对象提供政策服务和法律保护。同时,积极加强矛盾调处,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因地制宜妥善解决土地纠纷和矛盾。
3、流转效益初步显现。一是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可以使土地经营权向大户聚集,实现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企业化经营。今年,安陆禾丰公司在我乡黄鹤冲茶场租赁土地1000亩建成有机稻基地,该基地由禾丰公司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支持,农户实行分散经营,公司负责回收,公司无论收益如何每亩按不低于中稻1500斤产量的市场价支付给农户;又如,我乡天然村依托禾丰公司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建成500亩香稻基地和500亩优质稻基地,该基地由禾丰公司向农户按50%的价格提供种子,按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回收,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土地流转后,种植大户为提高农业质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近年来,我们引进业主吴以国大
力推广发展双孢蘑菇,目前,已在曾毛村建成20个大棚双孢菇基地,并投资300万元建成食用菌加工厂、食用菌菌种厂和食用菌精品加工厂,实现了双孢菇产业在本地的产业化经营;今年5月份,我乡金档村支部书记孙大育投资120万元兴建淮山药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30亩,位于金档村二组,其中荒岗坡地种植10亩,平畈地种植20亩,该产品同时具有优质、高产、无公害等特点,平均亩产量8000斤,按每斤2.5元的市场价计算,亩产值达20000元,除去稻草、有机复混肥、竹杆等成本和人工管理费5000元外,每亩可获纯利15000元,远远高于传统经济作物的生产效益。三是拉动了劳务经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一部分农户即不想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又想外出务工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面临着种与不种的矛盾,经过土地流转,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使那些会手艺、头脑活、善经营的农民更好的外出务工,从而使农民不但从土地流转中得到了实惠,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业主农户互利双赢。
二、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流转缺乏市场化机制。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缺乏中介服务。我乡虽然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但缺乏必要的经费和人员保障,规范正常运转较难。目前,我乡土地流转主要依靠自发进行和政府推动,土地流转缺乏中介组织,信息传播渠道的不通畅,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土地流转的进程,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
2、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亟待加强。农村二轮土地延包时由于多种原因,仍存在不少问题。个别地方至今未按要求落实二轮土地延包;有的地方土地承包台帐管理不健全,土地经营权证、承包合同、台帐与实际承包地块不一致,有的甚至没有登记台帐,导致承包纠纷时有发生。乡
经管部门虽然制定有规范的操作规程和土地流转合同文书格式,但缺乏完整的政策体系,缺乏现代化的工作手段,加上管理职能弱化,对土地矛盾纠纷缺乏强有力的调解手段,都阻碍了土地有序流转。
3、规模经营程度不高。目前,我乡百亩以上规模经营大户只有5户,20亩以上规模经营大户只有77户,土地流转的范围还比较小,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大多数农户还没因为土地流转而获得更多的收益,还没有因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臵,不能很好地适应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需求。
4、土地规模流转难度较大。农村土地能否进行流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就业问题能否得到解决。而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外出打工为主要方式,只是一些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年,其他家庭成员大多仍居住农村并从事农业生产,这部分人依靠承包地收入维持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土地还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要素。所以,如果没有良好的、稳定的预期经济收益保障,实现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在短时期还无法实现。
三、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1、大力培养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要积极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合理的土地转让价格,逐步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土地流转价格体系。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的土地流转服务中介组织,健全乡、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切实搞好土地流转信息登记、传递,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2、加强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强化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职能,确保包括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管理在内的行政管理职能的有效履行,同时要建立健全协商、调解、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规则》,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仲裁机构职能,建立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为依法搞好土地纠纷仲裁提供有力保障
3、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支持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建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要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并能切实带动农户增收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进行奖励,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和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
4、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继续坚持招商引资,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扩大企业数量和规模,增加就业岗位,鼓励企业更多地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使农民能够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同时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继续加大劳力输出力度,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引导更多的农民在输转中实现劳务移民。
5、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当前,我国广大农民仍然把土地作为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保障,作为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生老病死的保障。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的进程也将严重受阻,因而,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障体系,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
第二篇:榆树乡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市++县榆树乡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为认真总结和推广++市++县榆树乡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要求,近日,市委政研室、农办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县榆树乡土地流转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树乡土地流转基本情况
榆树乡辖9个行政村,1个直属林
场,52个村民小组。现有集体耕地6.3万亩,农业人口9447户19675人,人均占有耕地1.2亩。农作物主要以花卉、蔬菜、小麦、瓜菜等各类经济作物为主。200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5572万元,较上年增长13.94%;农民人均纯收入9132元,较上年增加644元,增长15.36%。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占70.23%,二、三产业占19.77%。
榆树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主要经历了从农户之间自发流转到政府引导、规范和扶持流转两个阶段。
农民自发流转动因:一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前,由于农民税费负担较重,农产品和农资受市场波动影响价格不稳定,经营土地成本增加,单纯依靠种植业增收困难较大,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在这一时期,榆树乡部分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外出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其承包土地委托亲朋好友代耕,土地收益甚微;二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土地开发热影响,榆树乡农民为增加收入,不断开发承包地周边土地,扩大花卉种植面积,有的农户因受劳动力限制,将部分开发地或承包地,以转包、出租的形式流转给其他农户耕种,土地流转价格一般较低、不统一,随意性很大,且流转面积较小。三是1998年实行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榆树乡按照土地分配原则,将承包地分成好、中、差均衡搭配,农户少则3、5块,多则8、9块分布在各个条田,一家一户分散承包经营、不集中的现象非常普遍。部分农民为便于耕作,避免多头劳作,采取土地互换的办法流转土地。部分农民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将愿意流转的农户承包地,以转包、租赁的形式流转过来从事农业生产,但大多没有签订书面协议,也没有向农村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四是2003年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省、市扶持农业生产的优惠、补贴政策相继出台,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农民负担日益减轻,农产品价格不断提升,该乡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此外,该乡涌现出一大批种田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农民对农村土地依法、自愿、合理流转的法律法规及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该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截止到2005年,榆树乡农户之间自发流转的土地约2000亩。
农户之间自发流转土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自发流转多发生在亲朋好友和本村村民之间,基本上是“口头协议”,容易产生纠纷;二是流转面积小、流转形式单一,流转费用较低;三是由于得不到法律保护,就流出方而言,不愿对土地再进行投入;就流入方而言,由于得不到规范合法的流转权益保障,他们也不愿且不敢对土地进行长期投入,仅仅单纯追求近期利益最大化,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生产能力逐年减弱。
自2002年以来,榆树乡农作物主要以花卉为主(2002年占36.7%,2005年占79.6%,2006年占57.1%),农民依赖单一大田作物难以实现持续稳步增收。此外,该乡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小四低”(土地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低,科技含量低,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问题尤为突出,加之农民承包土地零散,农民个体间的单打独斗使当地丰富的光热和土地资源难以形成产业优势。针对农民要求依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的愿望,结合本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榆树乡按照土地流转要求,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规范管理入手,积极探索,开展了以园林场和榆树村为试点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希望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截至目前,榆树乡通过采取转包、互换、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以转包为主),共流转集体土地4120亩,涉及农户624户,其中集中连片种植土地100亩以上的农户有14户,50亩以上的农户有25户,流转土地全部用于设施农业、林果业等高效农业生产。
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一是转包、租赁。在适宜设施农业发展的集中连片区域,对涉及有耕地的农户,以不低于当前最高效大田作物的亩净收益为参照价格,经大户和分散农户协商确定转包费或租金及流转期限,将农户零散土地集中流转给种植大户统一连片经营高效农业。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充分挖掘土地增收潜力,保障被流转土地农民在不投入经营的情况下,土地的基本收益不减,便于他们摆脱土地束缚转产就业,拓宽自我发展空间。但缺点是,经
营大户兑现租赁费的一次性投入较大,造成生产发展资金紧张,生产资料和技术投入短缺。二是土地互换。在推行设施农业过程中,为便于连片种植,发展专业性生产,在农户自愿的情况下,将村集体“机动地”或经营大户其它地块的承包地与连片实施区块的农户承包地进行互换,最大程度保障被互换土地农民的经营权利和经济利益。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流转过程简便,利
于操作,符合当前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但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看,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今后农村合作经济和产业化发展有一定制约影响。三是股份合作。采取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和效益分红相结合的分配形式,以每亩每年600元保底分红,年底再按经营效益按股进行分配。该方式不仅集中了上述两种流转形式的所有优点,而且缓解了经营大户的一次性土地流转成本投入,可充分将手头资金用于生产性投入。特别是让流转土地的农民共同分享发展高效农业带来的增值收益,有效化解了农民失地后的忧虑,使他们安心从事其他产业经营。但由于股份合作流转形式尚属首例,缺少成熟经验的指导,加之与其相配套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未成型,该方式在榆树乡推行一年后(2007年)终止,还需在技术操作和实施运作中进一步探索和推进。
总之,榆树乡农村土地流转是一个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边规范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始终坚持了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农民权益的基本方向,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了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二、榆树乡土地流转主要做法
(一)坚持政策,尊重民意,稳步推进
由于土地流转涉及农民较广,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农民自发进行土地流转且积极性较高的条件下,针对自发流转出现的较多纠纷和问题,该乡遵照党的农村土地政策,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农民所需为出发点,结合各村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引导,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工作。一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把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作为先决条件,切实保障农户30年承包期内土地权益;二是按照“稳制活田”和“自愿、依法、规范、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下硬性指标,不搞强迫命令,不违背群众意愿,不强行推进;三是严格遵循政策规定,充分保障流转双方的主体地位,大力规范土地流转申请、登记、备案、公证各项程序,依法合理有序进行土地流转。四是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权,杜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擅自截留、扣缴和占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二)加大宣传,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进行土地流转,关键要转变干部群众对土地的传统耕作管理观念。为此,榆树乡政府首先组织部分乡村干部和种植大户赴外地实地参观,在认真学习外地大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召开党员干部、群众和种植大户会议,开展土地流转利弊分析大讨论,分析研究本乡土地流转的可行性及具体操作办法。通过参观和开展讨论,干部群众普遍认识到:榆树乡农户所承包土地,因地力条件不同,每户的耕地大都条块较多,零散种植,加之种植结构单一,产业规模小,“三高”作物少,在现代市场面前缺乏竞争力。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部分人急需摆脱土地束缚从事其它产业,但所耕种土地又无法放弃;一部分人需要一定数量的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但所需耕地又分散在一家一户,这就决定了只有走出传统农村经营模式,把有限的耕地向种田能手、现代农业经营者手中流转,才能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益,也才能在保证土地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使流转土地的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并可摆脱土地的束缚,走出农村通过其它途径获得更多的收益,实现“转出一户富两户”和“双增收、共盈利”的目标。
(三)加强力量,因地制宜,积极引导
由于受上世纪九十年代土地开发热和土地二轮承包平均分配原则的影响,榆树乡农民实际持有耕地面积差别较大,耕地散乱、不集中的现象非常普遍,土地流转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为切实做好指导、引导工作,该乡进一步加强人员力量,提供组织保障。一是针对村干部力量薄弱的实际,采取交流、挂任方式为榆树村选配了思想观念新、种植经验丰富且群众威信较高的农民经纪人担任村干部,并实行村干部交叉任职,有效解决了有人办事、有能人办事、让群众放心的问题;二是该乡党委、政府派出两个工作组进村入户,帮助农民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消除了部分农民等待、观望、有意抬高转包费的现象,提高了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积极性;三是在村组中挑选思想观念新、敢说话、能办事的农民组成“生产管理小组”,积极协助政府做好农民宣传动员工作,鼓励和引导他们为农民办好事,解决好农户之间产生的土地流转纠纷;四是在选择示范点上紧密结合各村实际,根据不同情况引导农民采取不同土地流转形式,不搞一刀切。针对该乡林场耕地平整、农田林网化建设较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的特点,在乡村干部和“生产管理小组”的帮助下,采取先互换后连片转包形式,完成了全场800亩耕地的互换和240亩土地向大户的转包工作;针对榆树村农民种植观念新、容易接受新事物、群众易于组织的特点,采取转包和入股分红等形式,对部分集体土地进行了合理流转。
(四)发挥政府监督服务职能,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为稳步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工作,榆树乡根据《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合法介入土地流转各个环节,统一制定了全乡土地流转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了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保证了流转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一是规范流转土地登记手续。对流转土地由所在村委会进行严格登记、造册,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和档案的规范管理,并将此作为保障农民土地权利、义务和调解土地流转双方纠纷的重要依据,使土地流转管理规范化。二是有效监督双方草拟协议书或转包租赁合同,明确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形式、土地的位置和面积,指导流转双方合理制定土地流转价格及支付方式、流转年限和双方责权关系等。通过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流转双方的权益,保护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有效改变了以往自发、无序粗放型土地流转状况,既保证了流出土地农民的承包权和收益权,避免了土地荒芜,又使得流入方敢于加大对土地进行长期合理投入,实现了有序生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实现了流转双方互利共赢。三是积极为流转土地的经营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该乡专门从河南省聘请了一名技术员长年指导设施农业生产。为确保农产品顺畅销售,该乡组建了由乡领导参与的两个销售小组,配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与河南、河北、陕西等地瓜菜市场进行对接,为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围绕结构调整,突出高效特色,加大扶持力度
土地流转后,新的经营主体、经营方向必须符合“三高”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的要求,切实起到以“土地流转促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加速土地流转”的良好效果。2006年,该乡以土地流转为契机,流转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把土地流转与发展设施农业相结合,引导农民将规模流转土地全部用于以大拱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经营管理,确保流转土地高产出、高收益,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严把生产质量关,组织全乡机关、站所干部职工学技术,分片包户包地块,指导农民严格按照栽培技术规程逐户逐地块落实。截至目前,该乡共建设以大小拱棚为主的设施农业近5000亩,并力争在5年内以林场、榆树村、王沟村为主,将榆树乡建成我市最大的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
为保证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推进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开展,2007年,++市为榆树乡合法流转的集体土地每亩补助了300元,为种植大户发展设施农业借支启动资金80万元。同时,借支15万元资金,解决了当时部分种植大户土地转包费不足等问题。这些服务性举措都对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把土地流转同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
土地流转促使更多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寻求新的增收方式,为解放农村生产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开展土地流转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流转土地农民的增收问题。对此,该乡党委、政府根据流出土地农民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一是加大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力度。凡愿意外出务工的人员,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及法律服务,联系务工场所,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和组织流转土地农民进行再就业。对年岁较大,已不适宜外出务工的劳动力,鼓励流转土地的经营者进行反聘劳作,确保他们既有流转土地的租金,又有再次务工的收入。二是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农民提供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从工从商。该乡采取集体、农民集资入股的方式,结合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引进和兴办投资少、见效快、符合当地实际发展的村办企业,并选拔有责任心、有经营头脑、有办事能力的人员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他们在土地流转后,既有活干,又能保证有稳定的收入。
(七)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协会作用,不断提高土地流转效果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榆树乡各类农民经纪人不断增多。这些人既是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宣传者、示范者、推广者,也是农产品的组织者和销售者,对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发展现代农业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目前,该乡西林场、榆树村80%的规模化流转土地分别由25名农民经纪人和种植大户承包、租赁。为更好地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在政府的引导下,该乡农民经纪人和种植大户在“榆树乡农产品专业协会”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榆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规范种植模式和技术,统一种植品种、病虫害防治和市场销售,为下一步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该乡土地流转工作将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不断扩大土地流转的效果和范围。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土地规模经营水平显著提高。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极大地利用了土地资源,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从土地利用上来看,土地流转后每亩增地7%左右,节省人工30%以上;从土地产出效益来看,全乡3670亩土地流转前每亩纯收益600元左右,总收入220余万元。土地流转后有3320亩土地春季种植拱棚西瓜、秋季种植蔬菜,两茬作物平均每亩纯收益3500元,可获得1162万元的收入;有350亩种植红枣,每亩纯收益4000元,可获得140万元收入。两项合计纯收入可达1300万元,效益是土地流转前的6倍多。从农民个体来看,该乡榆树村农民李湘前在土地流转前家庭承包土地12 亩,分散在4处,为解决土地分散种植问题,2007年王猛把自己的承包地流转出去后,又重新转入土地102亩,集中连片种植小拱棚西瓜等作物,通过规模经营,当年获利20万元,除去流转费、大棚建设费、雇工费等各项成本后纯收入达到7万元,比过去分散种植棉花的收入增加4万元左右。2008年他又连片转入土地20亩,种植小拱棚西瓜和油葵,获得纯收入10余万元。
(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前几年,大泉湾乡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蔬菜、花卉为主,设施农业发展缓慢,而且由于受土地分散经营、产品不统一、种植技术不规范、销售零乱等因素影响,设施农业规模效益一直不高。两年多来,该乡通过土地互换、大户转包租赁等形式流转土地3670亩,其中3320亩土地春季种植拱棚西瓜、秋季种植蔬菜,两茬作物纯收益比土地流转前种植棉花等作物亩均增收2900元左右,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增收995余元。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所产生的高效益也极大地影响和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榆树村二组就有52户农民在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发展连片大拱棚74座。通过土地流转和鼓励农民自建,已在林场和榆树村建成了以大小拱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示范区。
(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目前,该乡216户流转土地的农户中有76人离开土地,从农业领域转向了非农领域就业,其中16人入股村办企业,33人从事运输业、服务业,27人有组织的外出务工。通过土地流转,全乡外出务工人数和务工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正如榆树村支书张贵和所说的:“过去我们被死死地拴在一亩半土地上,出又出不去,撂掉又舍不得,现在通过土地流转,我们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了,挣钱的渠道更多了”。2007年,全乡转移劳动力1756人,实现劳务收入482万元,比2004年增加314万元,增长86.9%;人均劳务增收259元,比2004年增加153元,增长44.34%。
(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有效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农民既可以得到土地租金收入,也可以通过外出务工或寻找新的致富门路增加收入。该乡农民张开民,土地流转前家庭纯收入1.3万元,2007年将8亩承包地转包出去后外出务工,当年获得劳务收入1万余元,加上土地流转费5220元,全年家庭纯收入达到1.7万余元,较流转前增加4000元左右。农民王永刚把自己的9.6亩家庭承包地转出后获得流转费5760元,流转后他购置拖拉机从事机耕服务,两项合计比流转前增加收入2万元左右。
(五)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显著增强。土地的合理流转,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经营大户集中了土地、技术、市场等大量资源,促进了家庭经营同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为达到流转土地规模生产效益,在政府的引导下,2007年8月,该乡组建成立了榆树乡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外以独立法人的身份购买农资用具、聘请技术人员、联络市场;对内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市场销售。同时,为会员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稳定农产品销售价格,维护会员利益,并借助“利民”商标,发挥品牌效益,拓宽瓜菜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目前该乡生产的瓜菜已销往河南、河北等地,并与一些超市、卖场签订了长期的购销合同,为巩固土地流转成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农业科技应用和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榆树乡流转土地集中在种植大户手里,不仅有利于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种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且土地的规模经营也为提高机械化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 大大提升了当地农业生产的产出效益,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农民观念较为滞后,流转愿望不强;二是土地流转方式单一,土地流转面积偏小;三是种植大户偏少,带动作用有限;四是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流转机制不活;五是农村专业合作社覆盖面不广;六是投融资渠道狭窄,土地流转投入不足。
五、几点体会
(一)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土地流转的基本准则。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推行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切实保障农户承包期内土地权益的基础上,把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作为先决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
(二)解放农村生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和农民增收是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实践证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打破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束缚,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实现了农业规模集约经营,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着力优化各类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资源的规模生产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是土地流转的关键。农民是土地承包的责任主体,农民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只有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分析比较效益、规范流转行为等方法,引导农民积极支持、参与和配合,才能使土地在“自愿、依法、规范、有偿”的原则下有序流转,保障农民权益不受侵害。在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中,方式方法应多种多样,坚持公开透明,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四)政府引导、机构健全是土地流转的保证。榆树乡土地流转实践证明,市、县、乡、村四级对土地流转工作不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和积极引导,而且在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在全程搞好服务和管理的同时,切实做到了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使土地流转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五)健全制度,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是土地流转的基础。一是坚持各项政策的连续性,并确保兑现落实,同时在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保障,在农业项目上给予倾斜;二是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协调服务机制,注重抓好劳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和长效工作机制,规范流转行为,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避免或减少因土地流转不规范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对一些经济效益好、运作规范的土地流转先进经验、好的做法、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大户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五是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工商、农业生产企业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实现农户、企业、政府“三赢”的目标。
(六)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是土地流转的动力。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是各项“三农”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其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工作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策贯彻执行的效果。榆树乡在推行土地流转过程中采取的“因势利导”、“规范提高”以及“能人策略”、“品牌战略”,用足用活地、市扶持政策等举措,不仅在短时间内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更重要的是,基层干部在创新和探索中冲破传统思维定势,选择了开拓性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带动了广大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调动了他们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形成了勇于变革、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第三篇: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嵩县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同时,很多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土地流转应运而生。特别是2011年,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和生态旅游三篇文章打捆一起做”的总体部署,依托龙头企业、产业化合作社及种粮大户,采取公司租赁、合作社承包、农户自发流转等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强化引导,示范带动,促进了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根据县领导指示,农业局组织人员对全县农村流转情况做了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土地流转相关政策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农村土地承包期内,承包方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转移给第三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简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或土地流转。2003年3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节第三十三条规定土地流转应遵循的原则:
(一)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二)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
(三)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四)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
(五)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承包土地是否流转、流转的对象和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依法流转其承包土地;土地流转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扣缴;承包方自愿委托发包方或中介组织流转其承包土地的,应当由承包方出具土地流转委托书。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的事项、权限和期限等,并有委托人的签名或盖章。没有承包方的书面委托,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以任何方式决定流转农户的承包土地。
二、我县土地流转的现状
我县共有16个乡镇31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50.2万人,耕地面积46.7万亩。人均0.9亩。目前全县已实现农村土地流转57747亩,土地流转率达12%。其中,转包27141亩,占47%;出租19634亩,占34%;转让3465亩,占6%;互换2310亩,占4%;入股1155亩,占2%;其它流转形式4042
亩,占7%。流转入企业面积15974亩,流转入合作社面积3449亩,流转入农户面积38195亩,流转入其它组织面积129亩;500亩以上的地块 24宗合计29271亩。2011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0105亩,其中500亩以上的地块 19宗合计19190亩。
分析我县土地流转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流转方式看,主要以出租、转包为主,占流转土地总量的81%,以转让、入股、互换及其它形式为辅,占流转土地总量的19%。二是从流转地域看,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车村、田湖等二三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或者像黄庄、九店及大坪等地处偏远、土地贫瘠、土地资源丰富的乡镇。三是从承包对象看,除跨村跨乡流转土地的情况外,出现了河南绿色阳光林业有限公司、嵩县金鸿牡丹种植有限公司、洛阳春艳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县外企业来我县承租土地的现象;四是从流转主体看,土地正由农户间流转向农户与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流转,目前全县流入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的土地面积19423亩,占流转面积的34%。五是土地流转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我县及16个乡镇均成
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土地流转正从农民自发流转向有组织规模化流转转变。
三、土地流转工作主要做法
一是成立组织,建立服务网络。县政府成立以副县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土地流转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印制全县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构建完整的流转信息网络,收集发布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台账,监督土地流转合同的履行;各乡镇依托现有的农业服务中心,成立了土地流转办公室,行政村也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具体指导土地流转工作。
二是制定方案,出台优惠政策。为推进土地流转速度,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根据(洛发【2011】5号)文件精神,县政府制定《嵩县2011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年工作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工作重点及保障措施。方案提出“县里列出专项资金,重点对集中流转500亩以上、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给以扶持,每亩一次性给予补贴100元。对及时成 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并顺利开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乡镇,年底给予一定奖励。”
三是多种形式,加快流转速度。在流转形式上,有的是政府负责从群众手中统一租来土地,然后通过拍卖的方式,承包给有实力的企业经营;有的是采取农民自发流转、合作社承包的形式,将土地资源有效整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四是规范程序,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指导农户和业主签订流转合同,监督土地流转的履行,调解土地流转纠纷;县成立土地流转仲裁委员会,调解仲裁乡村难以调解的土地流转纠纷,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四、土地流转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况,推动了土地的适度经营规模,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11年我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呈现“政府引导、集中连片、程序规范”等特点。今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0105亩,其中连片500亩以上的19190亩。主要地块有河南绿色阳光林业有限公司 与车村镇天桥沟村、下庙村、铜河村三个村签订流转面积2324亩,用于种植玫瑰、薰衣草;洛阳春艳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车村镇车村村、水磨村、佛坪村三个村签订流转面积2800亩,用于发展牡丹、花卉苗木等产业;嵩县金鸿牡丹种植有限公司与车村镇孙店村签订流转面积1040亩,用于发展牡丹产业;嵩县金农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与车村孙店村签订流转面积650亩,用于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嵩县源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与车村等村签订流转面积736亩,用于发展原生柴胡等中药材产业。
二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获得土地经营权后,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结成紧密的产业链条,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架起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桥梁。今年我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中用于种植牡丹9244亩,种植烟叶11108亩,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是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的农户和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采用了多种农业机具、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促进了全县农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是加了农民收入。流转出土地农民不付种地成本,不 担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稳定获取土地出让金收入,而且能从务工中获取劳务收入。据初步估计,每亩流转地年平均租金最低以400元计算,而一亩地种地一年纯收入不过500元左右,但农民在农忙季节不回家,每年至少多工作3个月,按目前务工最低月工资2000元计算,一个劳动力一年至少增加收入5000元左右。
当前,无论从上级政策还是全县的形势看,土地流转适逢良好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办法,通过促进土地良性流转,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五、当前土地流转出现的问题
土地流转是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实际运行中农村土地流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方面部分基层领导干部重视不够。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应由农户和业主自由协商,与乡镇村无关,对之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推动作用,认识不高,支持、引导、服务不够。同时也担心引起新的矛盾,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因此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因此个别乡镇今年土地流转工作没有进展。另一方面农民观念陈旧,顾虑多,风险意识差。在现行的政策下,农民进行无代价生 产经营的同时,还可享受国家的惠民补贴,导致农民固守家园、温饱即满思想比较浓厚,怕土地流转出去,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不愿流转。同时,农民受资金、技术市场、文化素质等因素困扰,进城务工或发展畜牧养殖、二三产业较难的现实,不敢把土地流转出去。此外,由于农村养老、医疗保险等事关农民生存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完善,农村土地很大程度上担负着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民怕失地后生活无着落。
2、种养大户偏少,流转愿望带动作用有限。农村缺少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致富带头人。真正懂经营、善管理、有带
动作用的带头人少。也有的承包人受资金、技术等限制,扩大经营规模贷款难,购买先进的机械设备缺资金,现代的生产技术掌握不多,制度机制管理、科学管理也跟不上,限制了规模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3、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一是流转程序不完善。土地流转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流转程序,多为口头协议,统一规范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合同少,缺乏科学管理。二是流转制度不健全。流转没得到有关单位签证,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土地流转档案,土地流转发生纠纷处理难 度大,缺乏法律保障。三是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不规范。表现在面积不实、土地流转期限超期、承包费没有考虑物价变化因素等方面。
4、财政扶持力度不够。我县虽然制定了奖励措施,对集中流转500亩以上、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给以扶持,每亩一次性给予补贴100元。但扶持力度不如郑州、平顶山等地,如舞钢市,一个县级市2008年以来每年用于扶持农业规模经营的资金就达1000万元,具体政策是:“对于2008年底前实施完成的土地流转面积500亩以上,土地流转期5年以上,市财政按当年双方商定租金的70%连续奖补2年。自2009年起新增的500亩规模以上农村土地流转项目,以业主与农户商定的亩租金为基数,对业主进行奖补,奖补标准为第一年奖补租金的30%,第二年到第四年每年各奖补15%,第五年奖补30%。2011年起新增土地流转项目采取实物办法予以奖补,对于符合条件的连补5年。按每亩5年不低于1000元的总投入进行奖补”。平顶山郏县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意见》规定“县财政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和支持流转承包土地的各类经营主体。对于集中连片流转面积500亩以上、流转期限在 5年以上且合同规范的,由县政府按每亩100元给予补贴”。登封市对集中流转200亩以上、流转价格500元/亩以上的,按每亩200元的标准一次性给予补贴。规模经营业主发展传统农业利润空间有限,发展特种种养业和设施农业,单位土地投入较大。由于农村土地及地上附着物不能抵押贷款,资金短缺限制了流转规模的扩大。加上农业为弱质产业,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的前提下,业主不敢搞大规模开发和经营。
五、措施和建议
土地流转问题是一项综合性、动态发展的系统民生工程,需要在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及上级政策的引导下不断发展完善。现结合我县土地流转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宣传力度。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产业
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篇文章”一起做的基础,是我国继土地下放、土地延包之后的又一次土地变革,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政策学习,加大宣传力度,将当前这一惠及三农的政策落到实处,严格遵循“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将土地流转工作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相结合,与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与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土地流转政策,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疑虑、推进土地流转。通过学习宣传,让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了解土地流转的大势,协调配合,支持、投身土地流转工作。
二是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平台。我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已经成立,部分乡镇及村也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各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服务及监督职责,做好信息收集、矛盾调解等工作。充分利用政府网站、部门快报等形式,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储备一批土地资源,收集一批土地规模经营者资料,利用网络统一发布土地供求信息,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全县统一政策、统一调控、统一监管。县土地流承包仲裁委员会还要做好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的调解和仲裁,保障土地流转双方利益。
三是以粮食产量为基础,合理确定土地流转价格。目前,我县土地流转大都是以现金形式确定流转价格,由于土地流转期限较长,物价上涨较快,农民利益不同程度受到损害,也为土地规模经营者埋下纠纷隐患。建议土地流转主体双方根据土地质量合理确定粮食产量,以粮食产量作为土地流转价格。经营者每年按市场价折算现金支付租金,既降低了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冲击,又解除了业主的后顾之忧。逐步建立土地流转的价格指导机制,根据不同土地级差制定流转最低指导价格,经承包方与受让方协商确定,或通过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组织招投标确定土地流转价格。
四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参照外地经验,结合我县财力,适当降低土地规模经营扶持门坎。对集中流转300亩以上、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给以扶持,每亩给予补贴100元,连补3年。逐年增加土地流转工作经费,对土地流转工作好的乡镇给予重奖。凡涉及农业、发改、财政、国土、水力等部门的资金和相应奖补政策要向规模经营项目倾斜,不断改善和优化基础设施条件。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农机补贴等要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相结合,保障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规模经营业主在水电费用、税费征收等方面应有一些优惠政策给予支持。金融机构要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在符
合信贷政策的前提下,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规模经营主体季节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对 流出土地、有创业意愿的农户给予适当小额贷款,为其转业致富提供平台。
嵩县农业局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第四篇:胡村乡土地流转调研报告2012.2.18
胡村乡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使全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流转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日,我们就我乡土地流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胡村乡地处濮阳市高新区西北部,现辖28个行政村,29个村党支部,3.1万人,党员1079人,其中农村党员971人,非农村党员108人,6.3万亩耕地,所辖行政区域面积54.19平方公里,人均年纯收入4150元。农作物种植以一秋一麦为主,由于诸多因素,土地利用率、产出率较低。为改变这种状况,胡村乡政府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初步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土地流转的发展现状
(一)土地流转市场日趋活跃。截至目前,全乡共流转土地1200亩,占全乡耕地的2.5%,涉及大村、东王什、蒋孔等6个村,农村土地流转涉及农户260户。
(二)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一是种粮大户转包。在农户土地经营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农民将大部分土地使用权转包给经营大户集中耕种,实现规模经营。二是龙头企业转包。濮阳市源龙乡花卉种植有限公司与东王什村农户签订长期30年的300亩土地承包合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千亩切
1花玫瑰示范园,建设现代化大型连栋日光温室14座、日光温室73座、50亩育苗基地,逐渐形成现代农业种植新格局,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日益壮大。三是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农业生态园开发,实现土地集中供给。胡村乡大村村民委员会与濮阳万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签约。四是依托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集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使原来十分分散的常规作物种植逐步向相对集中的经济作物种植,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户的收益,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五是散户之间相互转包,多为外出打工、经商人员将承包地转包给亲戚、邻里或外来无地人员耕种,土地承包权归自己,此类形式在我乡土地流转数量上居多。
(三)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化经营。我乡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加快,使土地逐步向龙头企业、种养专业户聚集,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更好地带动农民增收,带动当地农作物的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三、取得的成效
土地流转后,承包户和农户都得到了较多的实惠,濮阳市源龙乡花卉种植有限公司带动的土地流转模式为例,农户不改变土地经营承包权,不仅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还全额享受国家给予的各类粮食补贴,同时还能从事土地中解放出来,安心从事其他行业,增加收入,对经营大户来说,由于有了大量土地可以耕种,就可以放开手脚实现大规模作业,不仅自己获得更多的收益,而且也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和留守雇用人员的增收。
四、土地流转的发展瓶颈
一是群众对土地流转意识薄弱。由于土地流转政策是近几年才开始的新鲜事物,加之政策贯彻宣传渠道不够畅通,农户对土地流转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是部分农户存有恋土情绪,怕土地流转后自己丧失土地经营权,没有了生活的最低保障底线,有些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后,宁愿土地荒凉,也不愿转包出去。
二是流转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土地流转合同签订上,缺乏必要的指导、引导,农户与农户之间、经营户与农户之间往往就违约补偿以及今后如何归还土地使用权等容易产生矛盾和隐患。
三是土地流转形式多样但综合效应不明显。目前,全乡土地流转还主要靠经营大户和龙头企业带动转包进行,而作为全乡实现农业产业化主要平台的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等平台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没能实现规模的更大化、效益的最大化。
四是融资困难,承包户开发资金匮乏。由于经营大户一般没有贷款担保单位,又不能将土地使用权作为贷款抵押,当每季农业生产前期需作较大投资时,不能及时从银行贷到急需资金,在资金周转上十分困难,加之银行系统对每个贷款户加收保险金,更加重了承包户的负担,这就影响承包户经营规模难以扩大,效益难以提高。
五、对策建议
一是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土地流转政策措施、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提高土地流转意识,使更多的农户自觉的参与并支持土地流转工作。
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动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实行登记制度,由村委会备案,乡土地所登记,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由乡土地部门利用政府网站、手机短信等平台,及时发布土地流转信息,解决“我想转包、谁要”和“我要承包、谁有”的矛盾,使土地流转进入有序的市场化轨道。
三是努力实现土地流转形式的多样性。除转包形式外,可进一步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采取支部+协会形式或企业+基地+农户,重点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业知名度。此外,还可引进乡外农业产业化优势企业到乡里投资兴业,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鼓励科技人员回乡创业,以技术推广,深入农村,发展科技农业。
四是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积极为承包户提供帮助,搞好服务,全面落实国家、地方对经营大户相关优惠政策,保护经营大户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
第五篇:土地流转调研
红叶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大量撂荒,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同时,很多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土地流转应运而生。
红叶村耕地9600亩,户均21.4亩,耕地集中平整,水泥路直达东流镇,水路通畅。农业生产主要是水稻、小麦和油菜,是全县粮食单产最高的村。自2012年以来,投资1200万元的东至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展顺利和土地确权工作圆满完成,全村路相通、渠相连、田成块、树成行的格局初步形成,如今的红叶村已获得安徽省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池州市土地流转示范村、池州市土地确权登记试点村。依托龙头企业、产业化合作社及种粮大户。为进一步推进我村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土地流转相关政策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农村土地承包期内,承包方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转移给第三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现国家政策规定土地流转应遵循的原则:
(一)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二)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
(三)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四)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
(五)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承包土地是否流转、流转的对象和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依法流转其承包土地;土地流转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扣缴;承包方自愿委托发包方或中介组织流转其承包土地的,应当由承包方出具土地流转委托书。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的事项、权限和期限等,并有委托人的签名或盖章。没有承包方的书面委托,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以任何方式决定流转农户的承包土地。
二、我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我村共有18个村民组,农业人口933人,耕地7336亩,其中水田4973.6亩,旱地2365.4亩,户均21.4亩。目前全村已实现农村土地流转3000亩,土地流转率达40.8%。
分析我村土地流转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流转方式看,主要以出租、转包为主,占流转土地总量的81%,以转让、入股、互换及其它形式为辅,占流转土地总量的19%。二是从流转地域看,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桥东组、倒沥沟组、桥西组、排灌组、顺风咀组、长河组、沿河组、冰蚀组、外坝组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村民组。三是从承包对象看,除跨村流转土地的情况外,还有在我村成立的安徽舜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是从流转主体看,土地正由农户间流转向农户与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流转,目前全县流入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的土地面积3000亩。
三、土地流转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况,推动了土地的适度经营规模,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二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获得土地经营权后,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结成紧密的产业链条,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架起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桥梁。在排灌组近100亩的甘蔗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浙江商人投资1000余万元的80亩牛蛙养殖基地已经在桥东组顺利投产;在顺风嘴组落户的玫瑰花种植场地以及烘干房等建设占地近20亩;露天茄子生产也已经在渠东组、排灌组的50亩土地上硕果累累,预计亩产值将达1万元。
三是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的农户和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采用了多种农业机具、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促进了全县农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流转出土地农民不付种地成本,不担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稳定获取土地出让金收入,而且能从务工中获取劳务收入。当前,无论从上级政策还是全县的形势看,土地流转适逢良好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办法,通过促进土地良性流转,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四、当前土地流转出现的问题
土地流转是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实际运行中农村土地流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农民观念陈旧,顾虑多,风险意识差。在现行的政策下,农民进行无代价生产经营的同时,还可享受国家的惠民补贴,导致农民固守家园、温饱即满思想比较浓厚,怕土地流转出去,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不愿流转。同时,农民受资金、技术市
场、文化素质等因素困扰,进城务工或发展畜牧养殖、二三产业较难的现实,不敢把土地流转出去。此外,由于农村养老、医疗保险等事关农民生存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完善,农村土地很大程度上担负着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民怕失地后生活无着落。
2、种养大户偏少,流转愿望带动作用有限。农村缺少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致富带头人。真正懂经营、善管理、有带
动作用的带头人少。也有的承包人受资金、技术等限制,扩大经营规模贷款难,购买先进的机械设备缺资金,现代的生产技术掌握不多,制度机制管理、科学管理也跟不上,限制了规模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3、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一是流转程序不完善。土地流转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流转程序,多为口头协议,统一规范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合同少,缺乏科学管理。二是流转制度不健全。流转没得到有关单位签证,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土地流转档案,土地流转发生纠纷处理难
度大,缺乏法律保障。三是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不规范。表现在面积不实、土地流转期限超期、承包费没有考虑物价变化因素等方面。
五、措施和建议
土地流转问题是一项综合性、动态发展的系统民生工程,需要在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及上级政策的引导下不断发展完善。现结合我县土地流转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宣传力度。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是我国继土地下放、土地延包之后的又一次土地变革,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政策学习,加大宣传力度,将当前这一惠及三农的政策落到实处,严格遵循“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将土地流转工作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相结合,与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与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
二是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平台。我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已经成立,要充分发挥服务及监督职责,做好信息收集、矛盾调解等工作。充分利用万村网站、部门快报等形式,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储备一批土地资源,收集一批土地规模经营者资料,利用网络统一发布土地供求信息,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全县统一政策、统一调控、统一监管。县土地流承包仲裁委员会还要做好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的调解和仲裁,保障土地流转双方利益。
大学生村官:许启军 201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