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思考建议
党员流动到哪里 组织的关爱就送到哪里
**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每年有十几万人外出务工,其中外出务工党员占有一定比例。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新要求,针对流动党员“管到看不到,看到管不到”的新特点,应对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新形势,抓住我市作为全省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单位的有利契机,把加强流动
党员的管理服务作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健全工作体系,创新三个机制,不断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工作体系,扩大管理服务覆盖面。一是构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责任体系。市委始终把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建立了市、镇、村三级党组织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对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每年把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全市党建工作一同研究部署;坚持每年结合“三级联创”活动对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坚持每年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坚持每年赴外地看望流动党员,开展工作调研。二是构建流动党组织体系。围绕“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工作思路,按照就地便利、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原则,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方式,在流动党员比较集中、有相对固定活动场所的大中城市建立流动党支部;在建立流动党支部比较多的地方,设立流动党员管理站;在有流动党员但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地方,依托政府派出的办事机构,成立流动党员联络站。目前,我市已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建立流动党支部21个,流动党员联络站3个,其中在北京市建立流动党支部13个。按照“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处议事”的“四有”标准设立了**市驻北京流动党员管理站。逐步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站——流动党员支部——流动党员联络站 “三位一体”的党组织体系,为流动党员安好“家”。三是构建流动党员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实行流动党员返乡登记、外出销号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流动党员管理、企业用工动态、城乡人力资源等信息库,实现流动党员信息及时更新,用工需求动态及时传递,让供需信息交融互通。全市14个镇、街道全部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劳动保障所,所有村都配有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各镇、村与市委组织部、市劳动保障局联网,使全市流动党员、务工人员等人力资源信息实时共享,实现了市、镇、村三级流动党员信息网络化。
二、创新管理机制,实行双联共管。一是结对管理。建立流动党员结对联系制度,镇、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每人结对联系一名流动党员。完善流动党员行前报告、登记备案、定期汇报等制度,准确掌握他们的流向及家庭状况。结对联系人每月与流动党员联系一次,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就业、创业情况,要求他们常回家看看,常通电话,常提意见和建议。每年“七一”期间,都要向流动党员发一封信;春节期间,召开流动党员团拜会,以加深乡情和对党组织的感情。二是持证管理。采取集中发证、上门送证、邮政寄证等方式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并利用行前、返乡、聚会等机会,提醒、督促流动党员及时“亮证”,找到异地的“家”,主动参加所在地党组织活动。党员回家后,通过与党员谈心、听取汇报等途径,了解持证活动经过,查验活动证使用情况,真正做到出门持证、在外亮证、回家验证。三是共同管理。采取与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召开座谈会及研讨会、网上沟通、书面委托、实地对接等方式,加大与流入地党组织的交流协作,共同管理流动党员。2007年10月,我们邀请北京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管理处负责人和朝阳区委组织部负责人等来桐调研流动党员工作,共商管理服务相关事宜。同年11月,我市参加了由北京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全国流动党员座谈会并与朝阳区望京街道签订了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协议书。望京街道党工委先后送来了“望京•**,流动党员共管共育”和“开拓党建领域,共筑为民根基”的牌匾和锦旗。
三、创新服务关爱机制,帮助流动党员创业就业。我们把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实际问题、促其创业就业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一是开辟创业就业“绿色通道”。对有一定技术和资金基础,希望回乡创业的流动党员,开辟“绿色通道”,在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设立流动党员创业服务窗口,提供创业政策咨询、注册登记全程免费代办等一站式无障碍服务。**市范岗镇流动党员袁宏波,去年从广州某电梯公司回乡,他看到镇里700多家制刷企业的配套小产品是空白,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仅用三天时间就办齐了所有手续,办起了一个生产接线布的小厂,并接纳了10名返乡农民工再就业。二是为创业就业提供资金支持。2008年,市财政注入4000万元资金设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成立首家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去年12月,又挂牌成立了安徽省首家县级农村
合作银行,设立返乡流动党员创业扶持资金,对资金投入不足的,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目前,全市为返乡流动党员创业发放小额贷款100多万元。三是开展创业就业培训。为提高流动党员就业竞争力,我市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借助“阳光工程”、“再就业培训”等,建立起以市劳动保障就业训练中心、市技工学校和望溪高级职业中学为架构,市中华职业技术学校等民办
教育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仅今年上半年培训流动党员、务工人员2133人,帮助近200名返乡流动党员和3000多名务工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四是生活上关心、政治上关爱。对家庭生活困难的流动党员,积极开展慰问、送温暖活动,帮助他们照顾留守孩子,提供助耕农田等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开展争优评先活动,政治上关爱流动党员,去年“七•一”我市召开千人参加的表彰大会,隆重表彰了2名流动党支部书记和2名流动党员。
四、创新作用发挥机制,双向带动、两地有为。我们着力在流动党员中开展“为加快家乡发展作贡献,为促进当地繁荣当先锋”主题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当好“六大员”,争做“四模范”,充分彰显先进性,发挥“双向带动”作用。一是成为流动的先锋队。引导流动党员同当地的党员一样,发挥主人翁作用,争做当地建设的生力军、流动的先锋队。范岗镇童铺村流动党员邱联合创办了北京市新都会装饰公司,年纳税100余万元。公司被评为房山区优秀企业,本人也荣获房山区优秀企业家称号。去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全市流动党员支部、流动党员积极奉献爱心,捐款达60多万元,谱写了一曲大灾无情人有情的动人篇章。二是成为外出务工者的主心骨。流动党员不仅是外出务工队伍中的一分子,更逐渐成为劳务输出者的主心骨。全市每年通过流动党组织和流动党员有目的、有秩序组织人员外出务工,占其总数的半数以上。近年来,流动党组织推荐和培养外出务工人员入党积极分子200多名,发展党员60多名。三是成为带动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着力引导流动党员致富不忘家乡,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出智、出钱、出力。近年来,全市建立6个返乡人员创业基地,2个创业园,有40余人回乡创业,引回发展资金4亿多元。四是成为村级干部的后备军。由于流动党员见识广、观念新,市、镇两级党组织积极引导他们“凤还巢”,回村任职。近年来,共有62名流动党员返乡担任村干部,其中,已有47人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职务。流动党员已成为村级干部的后备军。
我市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省委的要求和兄弟县(市)比,仍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努力做到:不论党员流动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都能有效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篇: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
马村区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
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探索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更好地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组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等要求,结合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实际,马村区工信局党委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从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按照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要求,创新管理方式,落实管理责任,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性。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1、双向管理、共同教育。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管
理机制。
2、分类指导、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从业特点和居住地点,在尊重流动党员意愿的前提下,采取单位管理方式,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情况,强化跟踪管理,把每一名流动党员都纳入党组织的经常性管理之中。
3、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切实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教育、管理,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与责任感。
二、工作要求
1、严格落实《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组织活动、缴纳党费。流动党员要按时对《流动党员活动证》进行送交审核,无故不送交审核《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审核不合格的,将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
2、建立流动党员登记管理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前(流入后)要主动向党支部申报,填写《外出(来)流动党员申报登记卡》。党支部要建立《外出(来)流动党员登记簿》,详细记录其基本情况、流动原因、流动去向、联系方式、流动时间等情况,实行定期登记和动态登记相结合,确保资料
准确无误。党委要设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按要求组织所属支部开展外出、流入党员排查,全面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详细登记在册,做到“六清”:即,流动原因清,流出(入)时间清,所从事的行业清,暂住地址清,联系办法清,党费交纳情况清,及时有效地将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中来。
3、建立党组织双向联系制度。要建立联系人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定期、不定期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意见建议等。党支部在接收流入流动党员后,要主动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查验党员身份,并就日常管理进行联系,做到“三沟通”,即:由于流入党员不负责任致使生产和工作出现重大事故或重大问题的要进行沟通;在流入地出现违法违纪事实的要进行沟通;不发挥党员作用、甚至在群众中散布错误言论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进行沟通,沟通情况作为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
4、建立关爱流动党员制度。党支部要把关爱流动党员纳入企业集团的关爱党员工作计划,真心关爱、真情帮扶流动党员中的困难群体。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党支部要帮助解决其家庭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做好服务,让流动党员在外工作生活“安心”;在流动党员务工经商期间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较大的矛盾纠纷时,党支部要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沟通
联系,提供援助和支持,必要时要到流入地帮助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使流动党员在外工作生活“顺心”。同时,党支部也要将困难外来流动党员纳入救助范围,开展本地党员与外来流动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为外来流动党员开通维权通道,为他们提供劳动纠纷调解、司法援助、社会保障等方面服务。
5、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共产党员示范岗”、“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等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在生产生活中主动发挥作用,为身边的党员和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作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表率;在身边党员或群众发生重大事故或其它问题时,流动党员要主动向党组织汇报,做好矛盾化解工作,作构筑和谐、维护稳定的表率。
马村区工信局党委
2012年2月18日
第三篇: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报告
关于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报告
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党员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流动党员的数量增多、范围增大、频率加快。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已成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一、我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
截止2012年上半年,区现有流动党员242人,流出党员113人,流入党员129人,流动党员人数占全区党员人数的1.2%。在实际工作中,我区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流动有序、异地有家、管理有章、永葆先进”的要求,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
一是摸清底数,做到流动党员情况“底子清”。区委根据流动党员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严格按照省、市委精神要求,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初步形成了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区、街道、社区党组织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每半年开展一次“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对党员所在位臵、联系方式、基本情况、思想状况、愿望需求做到“五个清楚”,依托服务机构、商务楼宇、居民楼栋、产业链条等因地制宜建立党组织,努力把每名党员都纳入有效管理和服务之中。特别是,在全市开展的“两新”组织“大排查,大组建,大提升”活动中,通过开展“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活动,共排查出“隐型党员”139名,全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有3名以上党员的非公企业,全部单独建立了党组织。在做好党组织组建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将外地流入的党员编入党的基层组织,安排其参加组织生活。
二是注重教育,提高流动党员自身素质。全区各级党组织积极引导辖区流动党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按照政治觉悟高、发展能力强、文化素养高、社会形象好的总体目标,制定了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针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党员,各级党组织坚持“实用实效、灵活便捷”的原则,在学习内容和教育形式上大胆创新。充分利用“清明”“国庆”、“春节”等流动党员返乡时节,采取集中补课、上门辅导、分组学习、看电教片、结对互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他们学党章、学法律、了解全区的发展情况和战略目标,畅谈对党的认识和对我区发展的意见建议,听取他们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学习情况的汇报。为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将本地党员与外来流动党员结成了47个联谊“对子”,在培训党员、发放党员学习材料等工作中,把流动党员考虑在内,进行党内表彰时,为流动党员分配适当的名额,同时积极为流动党员维护合法权益、参加就业培训、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提供帮助。手机报、先锋网等平台,定期向流动党员发送信息,及时向他们传递党的声音,通报党建动态,加强经常性教育,流动党员可以随时随地回复读取手机报的体会和感受,反映实际困难及意见建议,实现党组织与党员的良性互动。三是搭建平台,提高流动党员服务质量。我区从服务关爱入手,建设流动党员精神家园和政治归宿,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一是切实保障政治权利。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规定,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参加选举、参与党内事务等权利。流出地党内选举提前通知未转出正式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参加;流动党员数量较多的基层党组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或上级党组织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时,按规定要求和程序在流动党员中产生代表或邀请列席代表,今年许多流动党员不远千里回到社区参加“两委”换届选举。二是开展广泛的精神文化活动。注重创新活动载体,以流动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和党内主题活动,增强党内活动的吸引力,使流动党员与党组织一起共同来打造精神家园。三是实施温暖工程。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流动党员就业指导、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多样化服务,切实帮助协调解决其家庭、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力所能及地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后顾之忧。
二、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转型发展速度加快,社区流动党员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如何开展好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已成为新时期党员管理的一个难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关系转接不严肃,管理出现空白。近些年,有的外地党员虽然到了辖区内工作或务工,但没有按规定持党员介绍信及时把组织关系转至社区党支部;有的甚至与原单位党组织长期失去联系,原单位党组织无法管理,居住地所在社区党支部又不知其 党员身份,管理不到位;久而久之,造成这些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失管、脱管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党员身份意识淡化,组织纪律观念松弛。流动党员多从事个体或在私企就业务工,流动性大;并且受利益驱动,一些流动党员不愿表明自己的身份,不重视自己的政治身份。有的流动党员认为,党员称号只是个政治荣誉,在现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主要是靠本事挣钱致富,党员身份给自己带不来什么好处,公开与不公开党员身份无所谓;甚至有的流动党员还认为,公开了党员身份,在个体经营活动中反而束缚了手脚,致使有的流动党员为了经济利益,规避党组织的监督、约束和管理,长时间隐瞒自己的党员身份,不参加党组织的各类活动,甚至个别党员还不愿缴纳党费。
三是教育管理难到位,受教育效果不明显。由于流动党员外出的时间长短不
一、地点远近不同,从事的行业千差万别,客观上要求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有的放矢、灵活多样地进行。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方法比较简单,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因而也缺乏对党员的吸引力。许多流动党员就认为参加组织生活无非就是读读报纸、学学文件,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对党组织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四是模范作用难发挥,参与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一是部分流动党员迫于生存压力,一心打工挣钱,无心他顾。二是一些流动党员有的想报效家乡,但苦于渠道不畅,缺少发挥作用的平台。三是一些流动党员长时间脱离组织,对自己放松了要求。
三、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应按照“有利于促进有序流动,有利于加强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模范作用”的总体思路,与时俱进,勇于进取,用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举措解决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从增强责任感入手,让各级党组织深刻认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大意义。
1、提高思想认识。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快速和广泛,其中流动党员所占比例迅速提高。流动大军能否和谐稳定,能否和谐融入当地,流动党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怎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已是当前全党面临的严峻课题。各级各地党组织必须消除认识误区,克服畏难情绪,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将其作为党建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2、明确教育管理职责。对于流动党员,流出地、流入地“两不管”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使不少流动党员从思想到行为放任自流。应尽快界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责任归属。建议省市组织部门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关涉流入地、流出地的特点,科学划责,明确归责,建立流出、流入两地党组织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各主体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3、加强督查考核。完善的督查考核机制是确保责任落实的有效手段。各级党委应当研究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指标,纳入党建综合目标考核考评指标体系。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检查、督促、指导,定期分析研究流动党员管理中遇到的新情 况、新问题,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教育管理大格局。
二是以创新精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探索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
1、在管理机制上创新。一要强化职能部门协作。联合工商、税务、公安等单位统一印发流动党员登记表,协调劳动、工会等部门结合企业职工情况调查,对流动党员情况全面普查,及时摸清流动党员的情况,建立专门台帐和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二要建立双向互动管理机制。对流出党员发放流动党员管理卡,实行“一人一卡、一季一访、一年一评”,及时记录流出党员在外期间活动情况;对流入党员反馈流动党员信息卡,把流入党员在当地参加民主评议等情况,及时寄送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实现信息互动交流。
2、在组织设臵上创新。要从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在按照地域、单位为主设臵党组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组建新模式,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实际工作中,可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与行业党建、区域党建紧密结合起来,依托工商、税务部门在各类大型批发、零售市场中成立市场党支部,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找到“家”。
3、在服务方式上创新。要强化服务意识,把为流动党员服务放在第一位,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增强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对流动党员积极倡导人性化服务。比如,设立社区流动党员服务站、网上流动党员之家,开通求助热线,经常性为流动党员开展技能培训、维权 服务、扶贫帮困等关怀服务活动,让流动党员随时接受组织教育,感受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建立流出党员培训制度,利用他们春节回乡、忙季返乡等时机,采取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流动党员的能力和素质。
4、在组织关系转接上创新。要在县(市、区)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明确管理责任,做到基层组织一盘棋。明确各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职责,建立起一个以党委为中心、党支部和党小组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以保证流动党员流出流入都在党支部的管理监督之下。应适当减少转移环节,下放转移权限。流动党员在一个省范围内转移组织关系,直接通过党组织对党组织相互转移。在全国范围内转移组织关系,可结合党内统计系统推行联网管理等现代化手段,利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实行数字印章,及时为流动党员转接组织关系。
三是在流动党员作用发挥上下功夫,引导他们永葆先进性,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切实改变流动党员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必须以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舞台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便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制度。要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发挥流动党员能力强、信息灵通的优势,为流动党员设定传递致富信息、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等岗位;在此基础上,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党员承诺制”、“我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等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在帮带群众,为群众提供就业信息、销售信息、致富信息等方面提出承诺事项,充分调动流动党员服务群众 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广泛征求流动党员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组织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收集信息,动员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回乡兴办企业。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党内宣传表彰的力度,要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的党组织的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定期对为党的工作做出贡献,以及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贡献的流动党员进行表彰奖励;认真总结和宣传优秀流动党员的事迹,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宣传媒体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形成关心、关注流动党员的良好氛围;加强对流动党员中优秀分子的培养和使用,及时把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群众拥护的流动党员选拔到农村、社区和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或干部队伍中来,激发流动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篇: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范文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2006年8月,**镇针对近年来本镇存在党员外出较多而档案不健全、误差较大的缺点,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党员普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于2004年4月以流动党员为对象,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地毯式大普查,清理出**镇流动党员的准确数量、流出时间、住址、从事职业、通讯方式、联系方法及生活学习情况等一些动态信息,并逐一登记造册,建立较完整的流动党员档案,为今年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镇党员流动的基本情况
党员流动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必然现象,随着劳动力流动的增多,党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外出务工的党员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也正反映了广大党员更新观念、增长本领、适应市场、力求先进的要求,这是紧跟时代、追求进步的具体表现。**镇目前共有60个支部,党员957人,现有流出党员195名,占党员总数的20.38﹪,其中跨省流动党员40名,占流动党员总数的20.51﹪,主要流向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省内市外流动党员9名,占4.6﹪,主要流向杭州、义乌等地,市内县外的流动党员14名,占7.2﹪,主要流向温州市区、**等地,县内的流动党员128名,占65.64﹪,主要流向**、**等地,长期在外的党员38名,约占流动党员总数的19.49﹪。从目前情况看,流动党员主要从事服务性行业和制造业。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在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有些支部的思路不清晰,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甚至连基本的调查摸底工作也浮于表面;有的习惯于老办法、老思路,缺乏创新精神,认为教育管理好身边的党员就是完成职责,没必要将手伸那么远;有的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连联系都难,更何况要教育管理,所以对管好管活信心不足,无所作为,放任自流;有的支部对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流动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一小部分,抓不抓或抓得好不好无碍大局。
2、外建支部少而不精。随着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个私企业越来越多,党支部组建率与个私企业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差距,在流动党员流入地建立临时支部数量有限,很难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到面面俱到,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在一段时期内还不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已建立的党支部因是众多流动党员合集设立,每次学习到会率普遍不高。
3、制度坚持不够好。建立一系列制度,但执行的不是特别好,流于形式。如在《流动党员证》的发放与使用方面,表现为流出地发放后不了了之,未做到半年审核,而流入地支部接受、管理不够,使流动党员成为“两不管”党员,流动党员本人也不愿参加组织生活,致使发证、用证、验证、换证等环节产生脱节,不能对流动党员进行完整持续的教育管理。又如联系制度中,支委联系流动党员时谈话只限于家常而未深入学习教育。
4、组织观念不强。有的党员党性观念淡泊,外出时不辞而别,长时间不与支部联系;有的党员嫌麻烦,不愿领取《流动党员证》,即使领了证,也因种种理由不主动与流出地支部联系;有的重经济轻组织,不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混同与普通群众,甚至个别流动党员在外干出违纪违法的事情;有的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工作压力大,工作竞争性强,平时很难抽出时间加强学习,加之本身党性不强,少数流动党员寻找种种借口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甚至长期不交纳党费。
5、对流动党员缺少关怀。部分支部不了解流动党员在想什么、盼什么、有什么困难等,对他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疑虑没有及时沟通解决,使他们逐渐产生了离心力,减小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6、工作从业不稳定。部分流动党员工作地和从业存在不确定性,党员流动日益频繁,哪里赚钱就流想哪里,哪个行业赚钱就流向哪个行业,这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1、建立组织,理顺关系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就难在没有阵地,要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确立“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传递声音”的工作思路。一是成立领导小组,解决有党员无人管的问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领导小组以镇委副书记为组长,组织委员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通过电话沟通及与流入地支部联系等方式具体负责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二是建立机构,解决有党员无组织的问题。根据流动党员大部分在龙港镇的实际,我们本着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将在**成立两个临时流动支部,把76名长期在**务工经商的党员纳入流动支部管理之中,并逐步扩大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覆盖面。同时将进一步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非公有制企业第五篇:关于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党员流动日趋增多,今后若干年内,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流动党员队伍将会迅速扩大。掌握党员流动的内在规律,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使他们在流动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流动党员的基本状况以及管理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流动党员队伍的现状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和地区间的流动,人才流动中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据有关资料调查分析,全国流动党员总数约占党员总数的=%左右。从我厂的情况看,全厂有流动党员==名,其中在职职工==名,退休职工==名,约占全厂党员总数的=.=%,如果把部分轮岗党员也作为流动党员统计在内,我厂流动党员的数量占党员总数的=%左右。
流动党员长期脱离工作单位,在流动过程中,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化,受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党员作用较难显现和发挥出来,一些人党员意识日渐淡忘,组织观念淡薄,不及时交纳党费,不接转组织关系,不愿意接受党组织的管理教育,放任自流,更有甚者违法乱纪,受到查处。
党员流动的基本特点
分析党员流动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年龄轻,文化程度较高,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或一技之长的流动党员日益增多;
二是党员流向相对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附近。党员流动以个人外出为主,比较分散,工作之初不易稳定;
三是党员流动时间较长,社会活动空间大;
四是流动党员成分比较复杂,但主体仍然是经济效益较差企业中的工人党员。
流动党员队伍的现状和特点,增加了管理教育的范围和难度,从而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应该肯定我们在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取得的一定成绩,但与整个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相比,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一些值得引起重视和注意的问题。
一是认识上的不适应。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没有看到党员流动在新形势下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必然性,没有真正把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纳入工作视野,提到议事日程。
二是工作方式和方法上的不适应。习惯于固定的管理模式,管静不管动,管“死”不管“活”。只是看到了流动党员与其他党员有共性的一面,忽视了流动党员还有其特殊的一面,脱离了实际,缺乏有效性和灵活性。
三是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不适应。思想教育是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也是难度较大的工作,难就难在教育对象难到位,教育内容难把握,教育效果难检验,感到无所适从。教育形式不能适应流动党员的流动性,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二、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
=、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重在建设
对于党员的流动,首先是要不要管理,其次才是怎么管理。我们需要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有序的流动,这就必须要加强管理。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章规定,党员有接受管理教育的义务,对他们进行管理教育也是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组织特别是党的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党员的职责。尽管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有难度,只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就能够建立起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正常秩序。
=、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基本要求有二点:一是要有利于党员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二是要有利于党员的管理教育,使党员不论流动到何处,都不脱离党的组织。
在管理教育上应当坚持统放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统,是指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原则、政策,以及带有全局性改革措施的制定实施,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不能政出多门,各行其是。所谓放,是指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具体形式、方法、途径等,要从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大胆实践和探索。
=、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侧重面
根据外单位的经验和我厂的一些做法,流动党员管理教育要侧重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制度,这是管理教育的保证。通过建立制度,制定管理办法,明确党组织的职责,规范和约束流动党员的行为,使党员在流动过程中不失控,有利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同时,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检查督促,把制度落到实处。
二是教育要注重多形式。思想教育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要结合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注重在多形式上下功夫。侧重抓好流动党员出行前、流动中以及外出返回后的教育,适应流动性,加强针对性。党员出行前,要向党支部报告。党支部书记要同本人谈话,了解本人的想法,按照《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暂行办法》的规定,提出要求,交待外出期间应当注意的事项,并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对党费交纳、接转组织关系、联系方式等作出安排。党员在流动期间要主动与党支部联系,每半年要以书面形式向党支部汇报思想及工作情况,作为评议党员的一项依据。党支部也要及时向本人通报党内及工厂的重大情况。不能及时与党支部联系,党支部要通过本人亲属或与本人关系密切的朋友等了解其在外面的情况,并委托他们转达党支部的意见或要求。党员外出返回后,党支部要及时同本人进行谈话,根据本人在流动期间的表现,提出要求,及时为本人办理有关手续。流动党员要认真总结外出期间的情况,主动接受党支部的审查。党组织要主动从思想上和生活上关心、帮助流动党员,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和后顾之忧。
三是明确对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
流动党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管理有别于在职党员管理,不能完全按在职党员的要求去要求流动党员,对流动党员的要求必须坚持党员标准不能变,党员意识、党的组织观念不能淡化,对于其它方面,则可以根据流动党员自身的具体情况提出要求。
三、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努力做好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
党的十五大强调要“认真做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搞清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处理好同党的其他工作的关系,而且要从我们所面临的新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已经成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一个突出环节和重要方面。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是当前整个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和重点,要克服无所作为等消极情绪,认真分析本单位流动党员队伍的现状和特点,掌握党员流动的内在规律,理顺思路,把握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从实际出发,找准问题,抓住重点,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管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