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
我国城市电网目前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近年来,城市电网建设和改造在《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等技术政策指导下,结合国情,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规划工作,推动了新装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各城市电力企业因地制宜采取了高压进城(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将220kV,南京、杭州、西安等城市将110kV引入市中心区)、增加变电站布点、缩小供电半径、更换小截面导线、增加无功补偿等有效措施,使电网传输能力大大增加。同时,电能质量有所提高,损耗率增长趋势得到遏制。省会城市、沿海城市供电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城网供需矛盾虽然趋向缓和,但存在以下几方面较突出的问题:
(1)配电能力偏小,变电容量容载比偏小。全国一般水平为1.67,有些城市地区甚至还要低。当电网设备发生故障时很可能出现大面积限电拉电局面;
(2)高压网架脆弱,大量配电网设备陈旧老化,供电可靠性低。沿海开放城市和城市开发区配电网建设相对快一些,而大部分中等以上城市电网高压网架结构较薄弱,仍然以220kV变电站辐射供电,以110kV单环网及辐射型网架为主网架。配电网中陈旧设备和小截面架空裸线大量存在。市区城网中的中压电网大部分为单电源供电,供电半径过长,有些中压大负荷供电半径在6km~8km,甚至还大,低压供电半径大部分在400m以上。许多城市的城网承受事故和自然灾害能力及承受一年、数年或一个周期的高温冲击能力很低。大多数城市电网中压供电可靠率仍在99.8%以下,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3)中低压电网线损率仍偏高。1995年全国线损率曾达到8.77%,1997年度略有回落,但仍比历史较好水平高得多。与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线损率相比,我国高出2个~3个百分点,其中主要是城市配电网的损耗大,主要原因是:目前还有大量的高能耗变压器、长距离小截面导线在运行,无功补偿配置与调节手段落后,用户侧功率因数水平不高;
(4)电压质量不高。不少城市电网10kV母线电压合格率停留在86%~90%水平上,多数城市电网深夜电压偏高,其原因实质是无功配置和电压调节手段上还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技术上不合理情况。目前,部分城市谐波量超标,治理上还很落后;
(5)居民供电系统设计标准低,不适应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大多数居民住宅区供电、配电系统是70年代~80年代前建设的,标准低、容量小(当时设计标准每户电力按0.5kW~1kW配置容量),根本不适应现代家庭的空调、电热水器、电灶等大容量用电设备的需要,广大居民迫切要求提高供电能力。
城市电力网电缆化问题
电缆线路是城市电力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电网一直按电缆化的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下列地区的中压配电网宜采用电缆线路:依据城市规划对于繁华地区、重要地段、主要道路、大中型住宅小区和市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地区;架空线路走廊难以解决的地区;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或重要负荷用户,重点风景旅游区的区段;沿海地区易受风暴侵袭的主要城市的重要供电区域。城市电网电缆的选择
芯线材质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应优先选用铝芯。虽然同截面铜芯比铝芯的允许载流量增加30%左右,但铜芯电缆要贵1.4倍~2.2倍。
在同样条件下,铜芯电缆比铝芯电缆的连接可靠,安全性较高。铜与铜导体接触电阻只有铝与铜导体接触电阻的1/(10~30)。据美国CPCS(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统计的火灾事故数据显示,铜芯电缆仅占铝芯电缆的1/55。因此,在下列情况下,应选用铜芯电缆:重要电源等需保持高可靠性的连接时;振动剧烈,有爆炸危险或对铝有腐蚀的严酷工作环境;要求电缆在750℃~1000℃情况下,能维持通电的功能(铝的熔融温度为660℃,而铜的熔融温度可达1080℃);水下敷设,当工作电流较大需要增装多根电缆时,采用铜芯电缆可减少根数,从经济性和缩短工期上均较为有利;安全性要求高的重要公共设施;紧邻高温设备等。
电缆截面的选择
《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DL/T599—1996)规定:公用电缆网中压主干线的电缆截面宜选用每相185mm2以上铜芯或240mm2以上铝芯,支线电缆的截面应满足载流量及热稳定的要求;开闭所的电缆线路,每回路应采用每相两条240mm2的铜芯或铝芯电缆。《上海电网若干技术原则的规定》中,对电缆线路截面的选择方案,规定如下:
220kV电缆线路选用:1×630mm2、1×800mm2、1×1000mm2、1×1600mm2;
110kV电缆线路选用:1×400mm2、1×630mm2、3×400mm2;
35kV电缆线路选用:3×240mm2、3×400mm2、1×400mm2;
10kV干线电缆选用:3×240mm2、3×400mm2;
380V干线电缆选用:4×240mm2。
城市地下电缆的敷设
直埋敷设
一般较易实施,适用于较易开挖的人行道下和建筑物的边沿地带,具有投资少的显著优点。但随着城
市建设的发展,已出现频繁开挖地段中电缆受外力破坏事故增多的趋势。
隧道敷设
适用于穿越河道及重要道路且电缆条数多的地段。城市建设中采用公用性隧道配置各类管线,比分开配置占用的地下空间小,尤其是能避免反复开挖,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便于巡视检查和维护,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排管敷设
适用于敷设电缆条数较多,且有机动车通过等重载地段,如:市区道路、穿越公路、穿越绿化带、穿越建筑物等。
电缆沟敷设
不推荐在城市配电公用电缆网中采用,仅适用于不能直埋,且无机动车通过的通道,如人行道等。水底敷设
江河湖海的水下电缆事故率较高,因而在路径选择和防范对策等方面要周密考虑。电缆通过河岸时应不受洪水冲刷,埋设于规划河床面底标高的0.5m以下。某过江110kV电缆由于路径选择时未料及兴建大桥引起的河床变迁,曾发生多次损伤电缆的事故。水下电缆相互间严禁交叉、重叠,相邻的电缆应保持足够的间距。水下电缆引至岸上的区段应有防护设施。
城市电缆网的规划
(1)电缆网的布局应以城市道路网为依托。城市道路网是城市配电网的依托,城市主、次干道均应留有电缆敷设的位置,有些干道还应留有电缆隧道或电缆排管的位置;
(2)大力发展公用电缆网,严格控制专用电缆线路;
(3)开环运行的单环网是中压配电电缆网常用的连接方式。市区中电缆线路应逐步形成环网布置、开环运行的模式,发生故障后可进行倒闸操作恢复供电。如已配备自动化装置,可立即自动操作恢复供电;(4)亦可采用闭环运行电缆网。香港中华电力公司的电缆网就是典型的闭环网。由110/11kV变电所的11kV母线上,引出3回路~4回路截面为300mm2的电缆,通过外部的11/0.4kV的配电所作闭环运行,送电容量可达20MVA左右。各馈电线配以纵联差动保护,网络中一根电缆故障时,两端断路器跳闸,不影响正常供电
(5)低压电缆网多采用放射式接线;
(6)供电区域内架空线与电缆同时供电时的措施;
(7)以电缆向用户供电时的供电方式。可按照重要程度分别采用以下供电方式:以一路电缆向用户供电(宜用两条电缆);一路电缆主供、另一路公用架空线路备用;由一个或两个电源点(变电所或开闭所)供电的两路电缆向重要用户供电;由两个或三个电源点供电的三路电缆向特别重要而容量又较大的用
户供电。3 城市中心变配电站进大楼问题
城市中心变配站进大楼已是大势所趋
(1)现代化城市中,土地资源极其珍贵,土地价格也极高,如上海市中心地段批租价为5000美元/m2~8000美元/m2;
(2)现代科学技术已能使变电站可靠性大大提高,即使发生严重故障,危及建筑物和人身安全的可能性也较小;
(3)城市高密度用电负荷,要求变电站尽可能处于负荷中心,以提高供电效益,降低变电站造价。以110kV总容量为100MVA的中型变电站为例,与理想的站址中心的距离每增加1m其电缆及隧道的建设费用要增加2万元~4万元;
(4)变电站与建筑物相结合效益显著。变电站进大楼后,其单位造价要比常规的高,但是在中心城区却可以取得显著效益,补偿了投资的增加。
变配电站进大楼技术上可行、运行安全可靠
变配电站与建筑物相结合建设,关键是发生事故时确保不影响周围建筑物和建筑物内的人员安全。在正常运行中也要求不超过环境保护要求标准的允许范围。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成熟技术,变配电站与建筑相结合建设可达到上述要求。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用电指标
人均综合用电指标
用电水平较高的城市:8000kwh/(人·年)~6001kwh/(人·年)
用电水平中上城市:6000kwh/(人·年)~4001kwh/(人·年)
用电水平中等城市:4000kwh/(人·年)~2501kwh/(人·年)
用电水平较低的城市:2500kwh/(人·年)~1000kwh/(人·年)
人均居民生活用电指标
生活用电水平较高的城市:2500kwh/(人·年)~1501kwh/(人·年)生活用电水平中上的城市:1500kwh/(人·年)~801kwh/(人·年)
生活用电水平中等的城市:800kwh/(人·年)~401kwh/(人·年)
生活用电水平较低的城市:400kwh/(人·年)~250kwh/(人·年)
第二篇: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的有关问题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的有关问题 摘 要
文章针对我国城市电力网的现状,论述了城市电力网电缆化、城市中心变配电站进大楼的问题以及电力网规划设计的用电指标。
关键词
城市电力网 电缆 电缆敷设 变配电站
1 我国城市电网目前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近年来,城市电网建设和改造在《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等技术政策指导下,结合国情,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规划工作,推动了新装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各城市电力企业因地制宜采取了高压进城(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将220kV,南京、杭州、西安等城市将110kV引入市中心区)、增加变电站布点、缩小供电半径、更换小截面导线、增加无功补偿等有效措施,使电网传输能力大大增加。同时,电能质量有所提高,损耗率增长趋势得到遏制。省会城市、沿海城市供电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城网供需矛盾虽然趋向缓和,但存在以下几方面较突出的问题:
甚至还要低。当电网设备发生故障时很可能出现大面积限电拉电局面;
(2)高压网架脆弱,大量配电网设备陈旧老化,供电可靠性低。沿海开放城市和城市开发区配电网建设相对快一些,而大部分中等以上城市电网高压网架结构较薄弱,仍然以220kV变电站辐射供电,以110kV单环网及辐射型网架为主网架。配电网中陈旧设备和小截面架空裸线大量存在。市区城网中的中压电网大部分为单电源供电,供电半径过长,有些中压大负荷供电半径在6km~8km,甚至还大,低压供电半径大部分在400m以上。许多城市的城网承受事故和自然灾害能力及承受一年、数年或一个周期的高温冲击能力很低。大多数城市电网中压供电可靠率仍在99.8%以下,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997年
度略有回落,但仍比历史较好水平高得多。与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线损率相比,我国高出2个~3个百分点,其中主要是城市配电网的损耗大,主要原因是:目前还有大量的高能耗变压器、长距离小截面导线在运行,无功补偿配置与调节手段落后,用户侧功率因数水平不高;
(4)电压质量不高。不少城市电网10kV母线电压合格率停留在86%~90%水平上,多数城市电网深夜电压偏高,其原因实质是无功配置和电压调节手段上还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技术上不合理情况。目前,部分城市谐波量超标,治理上还很落后;
(5)居民供电系统设计标准低,不适应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大多数居民住宅区供电、配电系统是70年代~80年代前建设的,标准低、容量小(当时设计标准每户电力按0.5kW~1kW配置容量),根本不适应现代家庭的空调、电热水器、电灶等大容量用电设备的需要,广大居民迫切要求提高供电能力。
2 城市电力网电缆化问题
电缆线路是城市电力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电网一直按电缆化的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下列地区的中压配电网宜采用电缆线路:依据城市规划对于繁华地区、重要地段、主要道路、大中型住宅小区和市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地区;架空线路走廊难以解决的地区;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或重要负荷用户,重点风景旅游区的区段;沿海地区易受风暴侵袭的主要城市的重要供电区域。
2.1 城市电网电缆的选择
2.1.1 芯线材质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应优先选用铝芯。虽然同截面铜芯比铝芯的允许载流量增加30%左右,但铜芯电缆要贵1.4倍~2.2倍。
在同样条件下,铜芯电缆比铝芯电缆的连接可靠,安全性较高。铜与铜导体接触电阻只有铝与铜导体接触电阻的1/(10~30)。据美国CPCS(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统计的火灾事故数据显示,铜芯电缆仅占铝芯电缆的1/55。因此,在下列情况下,应选用铜芯电缆:重要电源等需保持高可靠性的连接时;振动剧烈,有爆炸危险或对铝有腐蚀的严酷工作环境;要求电缆在750℃~1000℃情况下,能维持通电的功能(铝的熔融温度为660℃,而铜的熔融温度可达1080℃);水下敷设,当工作电流较大需要增装多根电缆时,采用铜芯电缆可减少根数,从经济性和缩短工期上均较为有利;安全性要求高的重要公共设施;紧邻高温设备等。
2.1.2 电缆截面的选择
《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DL/T599—1996)规定:公用电缆网中压主干线的电缆截面宜选用每相185mm2以上铜芯或240mm2以上铝芯,支线电缆的截面应满足载流量及热稳定的要求;开闭所的电缆线路,每回路应采用每相两条240mm2的铜芯或铝芯电缆。《上海电网若干技术原则的规定》中,对电缆线路截面的选择方案,规定如下:
220kV电缆线路选用:1×630mm2、1×800mm2、1×1000mm2、1×1600mm2;
110kV电缆线路选用:1×400mm2、1×630mm2、3×400mm2; 35kV电缆线路选用:3×240mm2、3×400mm2、1×400mm2; 10kV干线电缆选用:3×240mm2、3×400mm2;
380V干线电缆选用:4×240mm2。
2.2 城市地下电缆的敷设
2.2.1 直埋敷设
一般较易实施,适用于较易开挖的人行道下和建筑物的边沿地带,具有投资少的显著优点。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已出现频繁开挖地段中电缆受外力破坏事故增多的趋势。
2.2.2 隧道敷设
适用于穿越河道及重要道路且电缆条数多的地段。城市建设中采用公用性隧道配置各类管线,比分开配置占用的地下空间小,尤其是能避免反复开挖,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便于巡视检查和维护,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2.3 排管敷设
适用于敷设电缆条数较多,且有机动车通过等重载地段,如:市区道路、穿越公路、穿越绿化带、穿越建筑物等。
2.2.4 电缆沟敷设
不推荐在城市配电公用电缆网中采用,仅适用于不能直埋,且无机动车通过的通道,如人行道等。
2.2.5 水底敷设
江河湖海的水下电缆事故率较高,因而在路径选择和防范对策等方面要周密考虑。电缆通过河岸时应不受洪水冲刷,埋设于规划河床面底标高的0.5m以下。某过江110kV电缆
由于路径选择时未料及兴建大桥引起的河床变迁,曾发生多次损伤电缆的事故。水下电缆相互间严禁交叉、重叠,相邻的电缆应保持足够的间距。水下电缆引至岸上的区段应有防护设施。
2.3 城市电缆网的规划
(1)电缆网的布局应以城市道路网为依托。城市道路网是城市配电网的依托,城市主、次干道均应留有电缆敷设的位置,有些干道还应留有电缆隧道或电缆排管的位置;(2)大力发展公用电缆网,严格控制专用电缆线路;
(3)开环运行的单环网是中压配电电缆网常用的连接方式。市区中电缆线路应逐步形成环网布置、开环运行的模式,发生故障后可进行倒闸操作恢复供电。如已配备自动化装置,可立即自动操作恢复供电;
(4)亦可采用闭环运行电缆网。香港中华电力公司的电缆网就是典型的闭环网。由110/11kV变电所的11kV母线上,引出3回路~4回路截面为300mm2的电缆,通过外部的11/0.4kV的配电所作闭环运行,送电容量可达20MVA左右。
各馈电线
(5)低压电缆网多采用放射式接线;
(6)供电区域内架空线与电缆同时供电时的措施;
(7)以电缆向用户供电时的供电方式。可按照重要程度分别采用以下供电方式:以一路电缆向用户供电(宜用两条电缆);一路电缆主供、另一路公用架空线路备用;由一个或两个电源点(变电所或开闭所)供电的两路电缆向重要用户供电;由两个或三个电源点供电的三路电缆向特别重要而容量又较大的用户供电。
3 城市中心变配电站进大楼问题
3.1 城市中心变配站进大楼已是大势所趋
(1)现代化城市中,土地资源极其珍贵,土地价格也极高,如上海市中心地段批租价为5000美元/m2~8000美元/m2;
(2)现代科学技术已能使变电站可靠性大大提高,即使发生严重故障,危及建筑物和人身安全的可能性也较小;
(3)城市高密度用电负荷,要求变电站尽可能处于负荷中心,以提高供电效益,降低变电站造价。以110kV总容量为100MVA的中型变电站为例,与理想的站址中心的距离
(4)变电站与建筑物相结合效益显著。变电站进大楼后,其单位造价要比常规的高,但是在中心城区却可以取得显著效益,补偿了投资的增加。
3.2 变配电站进大楼技术上可行、运行安全可靠
变配电站与建筑物相结合建设,关键是发生事故时确保不影响周围建筑物和建筑物内的人员安全。在正常运行中也要求不超过环境保护要求标准的允许范围。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成熟技术,变配电站与建筑相结合建设可达到上述要求。
4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用电指标
4.1 人均综合用电指标
用电水平较高的城市:8000kwh/(人·年)~6001kwh/(人·年)用电水平中上城市:6000kwh/(人·年)~4001kwh/(人·年)用电水平中等城市:4000kwh/(人·年)~2501kwh/(人·年)用电水平较低的城市:2500kwh/(人·年)~1000kwh/(人·年)4.2 人均居民生活用电指标
生活用电水平较高的城市:2500kwh/(人·年)~1501kwh/(人·年)生活用电水平中上的城市:1500kwh/(人·年)~801kwh/(人·年)生活用电水平中等的城市:800kwh/(人·年)~401kwh/(人·年)生活用电水平较低的城市:400kwh/(人·年)~250kwh/(人·年)参考文献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第三篇:XX城市XX电力网规划目录
XX城市XX电力网规划
一、XX城市概要
1.现状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2.规划中的城市发展情况
3.现状电力网配置情况(包含有突出问题的)
4.关于城市规划及现状中线路通道、站址地块等的预留、征地等问题
5.本规划的规划范围
6.本规划的规划年限
二、负荷预测
1.负荷现状
2.单位指标法预测负荷
3.电力需求弹性法预测负荷
4.统计年份的负荷回归分析法预测负荷
5.各经济部门单位指标回归法预测负荷
6.单位面积法预测负荷
7.特殊用户的预测负荷
8.推荐的负荷预测小结
三、特殊用户供电
1.特殊用户(现状与规划期末的)
2.特殊用户的供电要求
3.特殊用户的供电方式
四、分布式电源的接入
1.分布式电源(现状与规划期末的)
2.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方案
五、电力电量平衡
1.本地区的用电负荷(电力需求侧)
2.本地区的可供电容量(电量供应侧)
3.本地区的电力电量平衡
六、XX城市的中期电力网规划
1.中期电力规划中的电力网情况(与本次规划相关的站点、线路)
2.本次规划中的初步电力网规划情况(本次规划范围内的站点、线路及其容量
七、主要电气计算
1.潮流计算
2.N-1校核
3.短路电流计算
4.电力系统稳定校验(有大电源或较多的分布式电源时需要,包括静态稳定和动态稳定)
5.电压损失计算
6.计算后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八、主要的技术原则
1.规划期内采用的主要技术原则(可引用电网公司的规划技术原则)
九、电气主接线
1.高压配电网电气主接线
2.中压配电网电气主接线
十、主要的电气设备选型
主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接地装置、线路、高低压开关柜等的设备选型及性能要求。
十一、电气二次设备中存在的问题
上统计中出现电气二次设备故障的问题
上统计中出线的电气一次设备故障可由电气二次设备加以避免的问题
智能化变电站改造问题
十二、调度通信与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对调度通信及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要求及其与现状的差距而需要采取的措施
十三、电气二次设备选型与配置
根据电气主接线而需要配置的电气二次设备配置
需对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改善的电气二次设备配置
十四、调度通信与自动化系统配置
根据电气主接线而需要配置的调度通信等设备配置
需对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改善的调度通信等设备配置
十五、环境影响
1.噪声
2.工频电磁场
3.无线电干扰
4.高频电磁波
5.其它环境影响(大气的、生物的、废渣废液废气、土壤及地层的、相邻建设项目的)
6.环境影响评价
十六、工程建设规模统计
逐站点、线路的工程建设规模统计(表)
十七、经济评价
第四篇:线损率综合反映了电力网规划设计
线损率综合反映了电力网规划设计、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评估,查找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技术上、管理上双管齐下,运用科举的措施与方法,实现电网的“降损增效”。降损增效之技术措施
1.1加强配电网规划,加大电网建设改造力度
在电网规划、建设和改造项目安排时应对线损因素给予适当考虑。要以提高城市电网供电可靠性、降损增效为原则,对电源点和配电网网架结构规划进行细化、优化,逐年修编配电网的滚动规划。在技术改造项目立项时应把节能降损提高到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工作的层面,其中节能降损项目投资比重应大大提高,使节能降损项目措施落实到位,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结合迎峰度夏及城网改造,对部分超负荷配变及线路进行改造,根据城市负荷发展情况,及时增加新的电源布点,缩短供电半径、减少迂回供电。
1.2合理调度,提高经济运行水平
加强变压器负荷监测,及时调整负荷,保证三相负荷平衡运行。并根据负荷情况,合理配置变压器,彻底淘汰高能耗变压器要减少变压器轻载、空载和过载的机率。合理选择配电变压器的容量和安装位置,消除“大马拉小车”和三相不平衡现象。调整公用变压器三相负荷,尽量采用三相平衡送电,对于三相四线制低压供电线路,变压器出口处不平衡度应不大于10%。业扩报装宜统一受理,重点处理好负荷分布,调整负荷过重或过轻的线路,合理配置公用变容量。进一步加大降损后评估工作的力度。
1.3加快配电系统自动化建设,提高城网科技含量
配网自动化不仅能有效地减少停电,提高供电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线路冗余容量,减少线路的投资。因此应对配网自动化进行深入研究,学习韩日等国的先进经验,对配网自动化的实用化进行研究和规划,让配网自动化为降损提供更好的支持。通过配网自动化建设,形成一套配电网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配电设备运行状态和配电网络实时监控,建立“数字化”配网,实现系统资源共享,提高营销服务水平。
1.4合理进行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
结合技改资金,对部分变电站增加的容量集中补偿设备,同时变电站根据电压情况,要及时进行无功补偿电容器投切,结合主变有载调压调档,充分提高供电电压质量;对于线路长、分支多、密度低,且较分散的10千伏配电线路可采取分散补偿和集中补偿相结合;对于变电所10千伏母线,可加装高压补偿电容器。对供区配变容量在100KA及以上的客户安装无功补偿装置,就地平衡无功电量,提高电能质量,降低线路损耗。同时,开展200千伏安及以上客户的不合格计量装置的技术改造。
1.5合理安排设备检修,搞好输、配电线路维护
要尽可能做到供、用电设备同时检修试验,以减少停电时间和次数。搞好输、配电线路维护管理工作,减少泄漏电,主要是清扫、更换不合格的绝缘子,修剪树枝,经常测量接头电阻,发现问题及时检修。对线路消缺等工作,要尽可能采用带电作业,控制停电作业。
1.6推广现代化手段,加快电量远传工作
充分发挥电量采集系统功能,密切关注大中客户和联网电站计量装置的计度情况,加大远程监控力度,适时跟踪并分析电量异常情况。
积极推广配网线路、大客户在线监测系统、集中抄表系统、负荷管理在线检测和用电信息发布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进一步完善负荷管理远程工作站使用功能。电量数据是线损工作统计基础,数据的远传是提高线损管理水平、实现线损管理的可控、在控的前提。要结合预试检修停电,安排好变电站电量远传系统建设工作,同时加强电量远传系统主站功能的开发利用,使其在系统功能上切实具备线损实时分析的功能。逐步实现变电站电量远传、负控系统和电厂电量远传等系统的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信息资源,提高线损管理的科技水平。
降损增效之管理措施
2.1要积极开展线损分台区管理工作
贯彻执行“统计清楚、分析透彻、重点突破、综合治理”的线损管理总体工作方针,梳理线损管理流程,制定相关制度及细则,同时要加强对规章制度的理解及执行力。积极转变观念,加强分台区管理,将责任细化落实到具体人员,努力做到线损管理每项工作有明确分工,每项小指标有明确的责任单位。通过分台区管理,掌握低压损失电量的根源,更加有针对性的安排降损计划,逐步推行台区考核表计自动抄录,提高供电量数据同时率,减少低压线损率波动。完善线路、台区考核计量装置,规范线损率的统计口径,全面推行《单线单变考核管理办法》,实行分站、分压、分线、分台区线损分析和考核,做到量化考核到线、到台、责任落实到人,实行2.2加强线损预测分析和理论计算工作
线损分析要实行三对比:与上月比,与去年同期比,与理论计算比。对线损率完成情况,每月要定期召开用电形势、线损分析会,做到及时总结,特别是对重点线路和异常线路进行剖析,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月度线损分析报告中,要认真做好次月供电量、售电量、线损率等情况预测,确保线损管理的可控、在控。将每月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按月奖惩。加强线损上报、录入数据的管理,保证数据准确、及时,确保线损率指标完成。要认真做好理论线损计算工作,充分掌握电网运行的损耗情况,各线损责任单位要在上一年理论计算的基础上,提早准备,对所管辖线路变更情况及参数及时进行修正,并对低压配电线损进行实测分析,明确降损主攻方向,为制定降损方案和降损计划提供依据。
2.3加强计量管理
加大计量装置投入,提高精度,保证计量准确性,对国家已明令淘汰的电能表全部更换;对低压电流互感器由0.5级更换为0.2级。做到定期轮校电能表。加大计量装置的防窃电改造,采用电能表集中安装于表箱或专用计量柜;低压用户安装漏电保护开关;高供高计用户采用高压计量箱并配装磁卡表等形式。同时做好计量装置的周检、轮换工作。对表计实行定检和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表计校检,确保计度准确性。
2.4组织开展营业大普查活动
重点以查偷漏、查帐卡、查倍率、查电表及接线为主,采取突击查与定期查、互查与自查相结合,通过核查帐、卡、票、表四相符情况,检查对临时用电的管理,对表计修校、换验的管理,以及到现场实测电能表,核查电能表底数,检查电压和电流互感器变化,电能表接线等工作来堵塞营业管理上的漏洞,消灭错接线、错抄录、错倍率。杜绝由于管理不善、业务不熟、表计失灵、责任心不强等损失的电量,提高抄收和计量准确性。同时严格执行电能计量装置安装,推行标准化作业,做好“箱封、表封、铅封、变压器桩头封”等“四封”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因计量安装质量引起的营销差错发生,从源头上杜绝窃电行为。
2.5深入开展反窃电工作
对窃电行为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预以严厉打击。要加强营销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建立起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强化用电营销检查、稽查大队的作用,加强对内、对外的监督。做好用电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反窃电的良好氛围;建立完善反窃电长效机制,电力稽查大队要与公安机关、新闻媒体密切配合,严厉打击涉电犯罪,整顿用电秩序;利用负荷管理系统的计量监测与防窃电功能,对客户异常用电进行监测。
定期组织营业抄收人员集中学习,提高稽查、检查等人员检查、发现、处理违章用电的能力。
电网的经济运行是降低供电成本的有效途径。电网降损管理工作者除了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外,还需要根据电网实际需要,选择适合本地电网的降损措施,以取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五篇: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工作总结(范文)
投资有限公司
工作心得总结
从设计院到咱们开发公司我一直是做纯技术的,对资本运作、人事架构等方面肯定理解的不到位。仅从自己的立场随便说一下自己对项目开发的理解。
一个企业的发展要积累技术、人才、财富。
产品研发与企划:在公司成立之初我就建议公司成立设计部,详细阐述了成立设计部的好处。在高增长总监的倡导下初步组建了一个七人的设计组,主要负责对我们公司的拓展项目的初步意向方案和投资意向书的制作。在后来的工作中也确实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当同事获得一宗土地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快速的根据公司的产品特点和发展意图做出初步的规划方案,进而确定该项目的产品形态和收益前景供领导参考,决策是否对地块进行运作。如果决定继续进行运作,我们会制作投资意向书,对公司、产品、投资计划、开发计划等综合说明,开发的同事再次到政府谈判的时候政府可以看到公司对项目的综合考虑,有效提高我们拿地的成功率和议价能力。
当时进入地产行业时间有限认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思路都是从设计院带过来的。经过本项目的经验积累以及对万达、龙湖公司开发经验的学习站在产品设计的角度上把以上的思路发散推广一下。项目公司应该有综合企划的功能,即对所获得土地的产品详细定位、定价、成本控制、资金使用、开发流程、工程建设、招商管理、销售控制、运营等等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的评估与协调。万达是由自己的设计院对产品等进行综合评估与设计,到各个项目上主管执行就可以了,没有设计部只有分管执行的工程技术部。龙湖地产是有主管综合企划的部门,做好以后上报集团公司批准然后执行。感觉目前我们公司的产品定位和评估都是总裁办/总经办领导完成的,各个部门只是执行部门。领导做出决定的依据可能是各方面来的,产品定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整个系统中产品定位是根本,产品定位发生变化接下来的图纸变化,以后的所有环节都随之调整。在以后的开发过程当中或者说在今年冬季到明年开工之前,把能确定的东西都确定下来,也能保证明年四个地块的工程能顺利推进。稍微有一项工作不到位的到时候必定手忙脚乱,哪怕是像空调电梯这样的一个分项工程。
关于产品方案修改方面一方面是领导过分追求完美,一方面是上面所说的对
项目缺少前期预研预判,综合企划。我想说没有完美的规划也没有完美的建筑,各方因素都是顾此失彼的,照顾了电梯间可能客厅不理想,照顾了客厅可能管井不理想,建筑的各大功能或者说规划的各个系统都能获得80分就已经很不错了,对于开发企业来讲就是一个好的产品。在项目的前期定位和产品初步设计充分确定的基础上没有必要做大规模的调整,因为产品的大的决定因素基本都确定下来了,所在城市的规模、GDP及消费水平、产品的造价及销售价格、开发的流程及资金使用情况等。这些从根本上影响产品的收益率的问题都已经确定,据此推导出来的产品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以后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微调来不断的完善,没有必要颠覆产品的定位打乱开发的时序,因为这样带来的损失更大。可能收益率会略有上升但很可能会得不偿失。地产公司开发一个项目收益率是核心问题,建筑风格、建筑体量等没有必要太较真,因为效果图的问题去一遍一遍的修改进而影响施工图的制作。
回望整个城市广场的开发过程,对产品的调整太频繁、调整幅度太大。对我们项目的整个战略性运作都是非常负面的影响。从设计到工程、招商、销售、品牌推广等等没有完整的体系做支撑,没有首先明确产品然后再放入开发计划体系内进行运作。对整个开发战略把握不清是因为公司没有成型的开发计划蓝本可以推行。经常性的对项目定位进行修正,对产品进行调整。因为前期对整个项目的策划和产品研究企划没有做好,宝清项目是开发的第一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在工作中我感觉领导低估了本项目的难度,从各个方面看简单了项目的复杂程度。造成有些时候措手不及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可以借鉴其他公司的开发管理流程制度,之前系统学习过龙湖地产的开发流程,相信如果公司组织大家一起学习、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吸收后会形成公司自己的东西。
汇丰商城开业当天我们部门的人一起去逛了一圈,对汇丰商城的产品定位、结构选型、功能划分、水电消防等各方面进行评估。也对业态和运营初步的了解了一下。第一眼看到汇丰商城的感觉就是跟去年在规划局看到的效果图非常接近,只是在局部的小细节上做了简化。这说明他们的产品设计很早就完成了,而且没有大的变化,营业厅的装修没有彻底完成,按正常工期的话应该是还差20多天,总的来说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计划管理应该也是比较到位的。层高4.8m采用的7.5m柱网中庭是15m*22.5m,商铺为双层回廊布置大概分成了两个防火分
区,再综合消防,空调等各系统的配置情况看。汇丰商城的产品结构应该是与我们项目大商部分是一样的,但是定位品质稍微低端一点。从入住的品牌和管理的模式来看基本上也是贯彻了这样的定位。汇丰商城的业态相对单一,规模不大执行了这样严格的计划管理,达到了目前的经营状况基本也是不错的。我们项目如此庞大,各种业态复杂交错,整个开发团队庞大,更应该执行强有力的计划管理。
人才在于积累:我所说的积累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说数量的积累,一个项目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多方面的人才。公司在长期的运作当中最好是随时收集适合公司的人才,有时候为了等人而拖延工作周期是很不合算的,工作的即时性没有了,甚至会损失很多效益。第二个方面是人才自身的积累,人才都是相对的,有的人对恒大、保利来说是人才,对来说不是人才。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经营模式和开发特点,人来了以后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企业,积累适合该企业发展方向的基础素质与相关知识,尤其对这种产品定位这么前卫的家族企业来说,更应该有适合这种商业地产知识的积累,或者说把企业积累的技术学透彻,毕竟这些知识需要人才去实现。
公司临时抱佛脚到处挖人,短期内挖的人水平良莠不齐。又给那么高的定位,又不断的对公司的人力体系变更。外来的和尚不一定会念经,却造成老员工的情绪,老员工到黑龙江一年多来虽然没有做出什么突出性的创举,但是都各自在各自岗位上认真工作,守住本职工作没有出大的纰漏。在公司高层领导不断变动的情况下基本保证了公司运营的连续性。在到处挖人,绿地、华润也会到处挖人,如果因为一些小的利益造成企业员工的频繁更换,策略或技术断档,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巨大而且无形的。一个员工来的时候可能是生手,公司给的定位不高。当他成长起来的时候公司应该对他的定位应该有相应的调整,不然项目开发完了人才带出来了,又流失了。
财富的积累:地产开发企业的快速发展本身就是个积累财富的过程,同样有了财富积累才能更快速的发展。在一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核心问题是收益率,当开发几个城市广场以后,形成规模效应了再去做精品,做大品牌。产品的定位、开发、销售、运营都应该围绕多赚钱展开。而不能过于计较建筑风格、开发时间、产品的差异性等。感觉集团对宝清项目赋予的责任太重大了,一个项目是承受不了这么多使命的,万达投资500亿兴建的“楚河汉街”也是验证第四代商业综合体的部分功能。就像一个型号的战斗机一般只验证1-2项新技术,如果从雷达到发动机全身都是新技术,可能造成经费很多,时间很长且失败的风险非常大,最后成功了东西也可能不伦不类。去年春末夏初的时候提出的思路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先做5-10个项目积累一定的资金,打造一定的团队,形成自己的技术积累再开始发展下一步的战略。
上面只是我对项目的一些简单的思路,也不一定有什么可操作性。我想做地产开发这种巨系统的运作应该是缓慢的,没有那么多教科书可以看的。也很难说怎么做对怎么做不对,就在实际工作中多积累经验吧。真心希望明年咱们城市广场项目能够按照计划向前推进,商业体开业、住宅销售成绩优异,对集团公司有个满意的答卷,对自己也有个丰厚的回报。
张士奇
20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