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能电网计划公布
智能电网计划公布:2020年全面建成自奥巴马政府提出智能电网战略以来,“智能电网”一词已经风靡全球。近期,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在多个场合提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口号,将其特高压战略与智能电网概念结合在一起。
就在智能电网带来的投资机会正在引起资本市场很大关注之时,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21日在2009年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首次在中央政府层面表达了对智能电网的态度。与此同时,刘振亚也在会上正式对外界公布了国网公司的坚强智能电网计划。
张德江表示,近年来,一些国家积极开展了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实践,我国把发展智能电网纳入能源战略。对智能电网的建设也是中国电力工业发展面临的崭新问题,中国将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智能电网发展道路。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高层首次对智能电网表达了态度,说明发展智能电网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尽管智能电网战略由奥巴马率先提出,但是中国的智能电网发展不会完全效仿美国。
刘振亚在会上发表了他对特高压与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看法。“发展特高压电网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基础。为保障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和电力供应,积极发展智能电网已成为世界电力发展的新趋势”,他说,“智能电网首先应当是一个坚强的电网。坚强是智能电网的基础,智能是坚强电网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协调统一。因此,特高压对于发展智能电网来说至关重要。”
刘振亚同时提出规划和目标:将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在加快建设由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1000千伏直流构成的特高压骨干网架,围绕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主要环节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分阶段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发展。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
国网研究室主任葛正翔在会议间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由于智能电网涉及到的系统繁复,根据初步设想,从今年年初到2010年底前的两年时间,国网公司拟完成智能电网的全部规划与试点工作。到2015年前,智能电网将大规模的在全国铺开。
国网副总经理舒印彪对记者表示,首先,智能电网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不会改变传统电网形态,也不可能改变电力系统本身业已存在的基本运行规律,对已存在的输电电网不会有很大影响。是在传统电网上把信息化技术用上去,使电网更加智能化。
第二,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电网提出的新需求而产生的新东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电网系统要具备清洁高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功能,新能源大规模应用对电网智能化水平要求提高。比如为应付风电的间歇性特点,需要智能电网。
第三,中国发展智能电网与美欧不一样,我们要根据自己国情发展,我们的坚强智能电网概念是既要让电网体魄强壮又要使他聪明起来。葛正翔也认为,智能电网技术已经历长期发展,不是一夜冒出来的,电力系统很多控制设备本来就来自于IT技术的发展。中美之间不同在于,美国是成熟电网,中国是发展中电网,可再生能源特性与美欧区别很大,我国可再生能源集中度高,电源间歇性的挑战很大,而且,中国
智能电网涵盖发电到用电的各个环节,比美国更广,结合国情,坚强和智能两者是分不开的。
国网研究室主任葛正翔认为,智能电网建设将惠及下游相关设备企业。“电网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下游IT、家电和电表行业会从中拿到相应的份额。”他说。申银万国也发布报告认为,智能电网的建设将大大增加对以电网调度系统和数字化变电站代表的二次设备的需求。葛正翔表示,在发展重点方面侧重在配电和用户侧,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电动汽车与电网协调运行技术以及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技术。
据介绍,我国已在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广域相量测量、灵活交流输电、数字化变电站、配电网自动化、智能电表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与送出、大容量储能、电动汽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在技术理论、装备制造和工程实施方面为发展智能电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智能电网仍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能有效提高线路输送能力和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具有强大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有效抵御各类严重故障及外力破坏的能力;能适应各类电源与用户便捷接入、退出的需要,实现电源、电网和用户资源的协调运行;能精确高效集成、共享与利用各类信息,实现电网运行状态及设备的实时监控和电网优化调度;能够满足用户对电力供应开放性和互动性的要求。”葛正翔这样解释智能电网的内涵
第二篇:863计划项目智能电网相关
转发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一期)重大项目课题申请指南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0-11-02 11:43:46 校内各有关单位:
近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办公室发布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一期)重大项目课题申请指南,现将其转发给你们,请相关单位和老师按照申报指南的相关要求做好申报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一、指南内容(详见附件)
方向1:大规模集中接入间歇式能源并网技术
课题
1、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
课题
2、间歇式能源发电多时空尺度调度系统研究与开发
课题
3、大型风电场柔性直流输电接入技术研究与开发
课题
4、间歇式电源并网规划与随机全过程分析技术研究与开发
方向2:高密度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
课题
5、高渗透率间歇性能源的区域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
课题
6、高密度多接入点建筑光伏系统并网与配电网协调关键技术
课题
7、含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关键技术研发
方向3:支撑电动汽车发展的电网技术
课题
8、电动汽车智能充放储一体化电站系统及工程示范
课题
9、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及有序充电研究
课题10: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技术研究
方向4:大容量储能系统
课题
11、大容量储能系统设计及其监控管理与保护技术
课题
12、多类型储能系统协调控制技术及示范
课题
13、储能系统提高间歇式电源接入能力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方向5:智能配电与用电技术
课题
14、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研究与开发
课题
15、灵活互动的智能用电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
16、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支撑技术研究与开发
课题
17、智能配用电园区技术集成研究
方向6:大电网智能调度与智能输变电技术
课题
18、大电网运行状态感知、风险评估、故障诊断与调度技术
课题
19、提升电网安全稳定和运行效率的柔性控制技术
课题20、高压开关设备智能化关键技术
课题
21、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输变电设备智能监测与全寿命周期管理
二、申报办法:
863计划项目课题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www.xiexiebang.com
附件: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
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一期)重大项目课题申请指南
2.单位基本信息
科技处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一日
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2008专题课题申请指南
前 言
“十一五”期间,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以及《“十一五”先进能源技术领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大力开发节能和能源清洁高效开发、转化和利用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技术,促进能源多元化。攻克一批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一批新兴能源产业生长点,掌握新能源、氢能和燃料电池等战略高技术,建立能源科技持续创新平台,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清洁高
效能源技术的支撑。
按照以上总体考虑,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在项目和专题两个层次进行部署,设置“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高效节能与分布式供能技术”、“洁净煤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4个专题。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专题重点是研究开发制氢、储氢和输氢、氢能安全及燃料电池技术,为氢能发展奠定技术基础。高效节能与分布式供能技术专题重点是研究开发工业领域中主要耗能行业的系统与装备节能技术以及分布式供能系统技术,提高能源系统的综合利用效率。洁净煤技术专题重点是研究开发煤炭的燃烧、加工与转化、污染物控制、发电等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提升我国煤炭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可再生能源技术专题重点是研究开发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利用技术,为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专题将分公开发布专题课题申请指南。
本领域已于2006年8月发布了第一批课题申请指南,2007年3月发布了第二批课题申请指南。此次发布的是2008课题申请指南,本指南考虑了2006、2007的申请和立项情况,专题定位将进一步集中,加大了目标导向类课题经费投入。20084个专题在探索导向类课题和目标导向类课题两方面拟支持42个研究方向,计划安排支持经费16000万元左右。
课题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program.most.gov.cn,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详见《“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课题申请负责人出生日期要求为1952年5月20日(含)以后。课题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2008年7月8日24时。
联 系 人: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史冬梅
电 话:010-68354140 68338933 68338997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一号九号楼(100044)
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办公室
二00五月二十日
专题
一、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
一、指南说明
本专题针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需求,结合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技术发展现状,重点支持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主要研究内容为:制氢技术、储氢及加氢站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
通过专题的实施,旨在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为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并进行系统集成,提高氢能及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和可靠性,降低成本,推进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为我国能源的多元化发展做出贡献。
2006本专题共发布9个研究方向,包括制氢技术、储氢和输氢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和氢安全技术等4个探索导向类以及分布式小型天然气及液体燃料制氢技术、新型储氢技术、加氢站系统技术、电站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等5个目标导向类,立项48个课题,支持经费7313万元。
2007本专题共发布12个研究方向,包括制氢技术、储氢技术、输氢和氢安全技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高温燃料电池技术、新型燃料电池技术等6个探索导向类以及生物质超临界耦合太阳能制氢技术、与燃料电池集成的氢源系统技术、高能量密度的固态储氢技术、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技术、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加氢站关键技术及加氢系统等6个目标导向类,立项59个课题,支持经费7739万元。
此次发布的是本专题2008课题申请指南,在探索导向类课题和目标导向类课题两方面支持9个研究方向,拟支持课题19个左右,计划安排经费3200万元左右。
在探索导向类课题方面,2008支持制氢技术、储氢及加氢站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3个研究方向,计划安排经费1050万元左右,课题支持强度参见相关研究方向的说明,课题支持年限不超过2年。
在目标导向类课题方面,2008支持直接太阳能光解水制氢催化剂及系统集成技术、70MPa高压氢气储存加注系统关键技术及装置、千瓦级安全氢源/燃料电池应急电源集成系统、薄型金属流场板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技术、一体化甲醇重整氢气燃料电池系统技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技术等6个研究方向,计划安排经费2150万元左右,课题支持强度参见相关研究方向的说明,课题支持年限不超过2年。
二、指南内容
(一)探索导向类课题
1、制氢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申请者可从以下内容中选择其一申请课题):(1)制氢和燃料电池系统匹配的关键技术;(2)新型光电化学制氢技术;(3)高效廉价制氢催化剂。
说明与要求: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试验系统或原型样机,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3-4个,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80万元。
2、储氢及加氢站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申请者可从以下内容中选择其一申请课题):(1)新型轻质储氢材料的低成本制备技术;(2)高容量、低成本和长寿命的储放氢技术。
说明与要求: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试验系统或原型样机,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3-4个,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80万元。
3、燃料电池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申请者可从以下内容中选择其一申请课题):(1)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低铂载量膜电极技术;(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水平衡气体扩散层技术;(3)阴极支撑型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4)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关键技术;(5)其它新型燃料电池技术。
说明与要求: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试验系统或原型样机,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5-6个,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80万元。
(二)目标导向类课题
1.直接太阳能光解水制氢催化剂及系统集成技术
研究目标: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光催化剂及制备工艺、太阳能光解水制氢反应器,并将光解水制氢与太阳能聚光相耦合,研制出一套高效稳定的连续流聚光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示范装置。
主要研究内容:高活性高稳定性的光催化剂及其批量低成本制备工艺研究;光催化反应器的研制;太阳能聚光器及耦合系统的研制;聚光器和光催化反应器系统的集成与示范运行。
主要指标:催化剂的直接太阳能光解水制氢能量利用效率不小于4%;催化剂寿命不小于200小时;反应器总采光面积大于25m2,总容量大于200 L,聚光器聚光效率大于50%;连续流聚光太阳能光催化反应制氢示范装置系统稳定运行不少于200小时,单位体积反应液产氢达到400L/d?m3。
说明与要求:课题申请单位应具有太阳能化学转化方面的研究基础;具有制氢系统研究和工程化技术开发基础;拥有经验丰富的专业研究队伍。课题成果形式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接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系统及装置。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350万元。
2.70MPa高压氢气储存加注系统关键技术及装置
研究目标:开发70MPa车用轻质储氢瓶和加注装置,解决高压氢气快速加注、高效取气等关键技术,为燃料电池汽车试验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内容:70MPa车用轻质储氢瓶的结构优化与制造关键技术开发;70MPa高压氢气快速充装温升实验装置建设和测试方法研究;高取气率序列取气和快速加注控制策略研究;快速加注装置的研制;70MPa高压储氢瓶多功能组合阀的研制。
主要指标:储氢罐重量储氢密度≥5.5%;加注装置充气压力≥70MPa;充气速率≥1.5kgH2/min。
说明与要求:课题申请单位应在高压氢气储存加注等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工作积累,具有完成课题所必需的各种支撑设备及条件。课题成果形式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压氢气储存加注系统关键技术及装置。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350万元。
3.千瓦级安全氢源/燃料电池应急电源集成系统
研究目标:研制与燃料电池系统高效集成的安全储氢系统,开发自增湿3千瓦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应急发电系统样机,为燃料电池分布式应急电源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主要研究内容:高性能储氢材料规模制备技术;安全紧凑的固态储氢系统;系统热管理控制技术;燃料电池自增湿及保湿技术;高可靠容错电池结构设计;快速启动控制系统及远程监控安全系统研制;储氢系统与燃料电池系统高效集成。
主要指标:储氢系统重量储氢密度≥1.3wt%;体积储氢密度≥50kg H2/m3;最大供氢流量≥50升/分;能在环境温度下工作、可为3千瓦燃料电池系统连续供氢10小时;电源输出功率3千瓦;冷启动时间≤20ms、免维护时间间隔3个月;无故障工作时间≥1000小时。
说明与要求:课题申请单位需具有高性能储氢材料及储氢系统研究、规模制备和应用的基础;具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研究和工程化技术开发基础;具有完成课题所必需的各种支撑设备及条件。课题成果形式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储氢系统、燃料电池应急电源及集成系统的制备技术和原型样机。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400万元。
4.薄型金属流场板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技术
研究目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低成本薄型金属流场板技术,研制高性能薄型金属流场板燃料电池堆模块,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内容:耐腐蚀金属流场板材料研制;大面积薄型金属流场板快速成型技术和密封技术开发;模拟仿真和适应于快速成型的流场设计;组装电池堆并考核其耐久性试验。
主要指标:金属流场板材料:腐蚀电流≤1μA?cm-2(0.5M硫酸 + 5ppm HF,室温);接触电阻≤20mΩ?cm2;电堆输出功率≥10kW;电堆质量比功率≥1000W/kg,体积比功率≥1100W/L;电堆运行时间≥2500小时。
说明与要求:课题申请单位应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金属腐蚀与成型等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工作积累,具有完成课题所必需的各种支撑设备及条件。课题成果形式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型金属流场板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装置。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350万元。
5.一体化甲醇重整氢气燃料电池系统技术
研究目标:将甲醇重整制氢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和微加工技术优势结合,开发高效微型便携式甲醇重整氢气燃料电池系统,为微小型移动或便携式燃料电池动力源的开发提供新一代适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高效制氢过程催化剂及电极催化剂的研制;新型耐高温(≥150℃)聚合物电解质膜材料及膜电极(MEA)制备;抗CO多层复合阳极制备技术,微型燃料电池流场及双极板的设计;高效集成式微型甲醇重整器、微型燃料电池及RHFC的设计、加工及组装;微系统的起动技术和控制技术;系统不同体系之间的接口技术和协控技术;RHFC微型电源系统的稳定性考察及示范运行。
主要指标:研制一体化甲醇/乙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原型样机,主要特征包含:电源功率10-100W;室温(5-15℃)无需外电源直接启动;工作时间≥500小时;重量功率密度250Wh/kg;全系统能量转换效率≥40%。
说明与要求:课题申请单位需具有燃料电池技术方面的研究积累;具有燃料电池系统研究、氢源系统研究以及工程化技术开发基础。课题成果形式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体化甲醇/乙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系统。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350万元。
6.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技术
研究目标:研制出以天然气为燃料的中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布式电源系统,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的应用打下技术基础。
主要研究内容:高功率密度长寿命电池堆及其模块化设计与制备技术;天然气重整器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及尾气回收利用系统集成中的接口和协调控制技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稳定运行控制技术和安全保障技术。
主要指标:系统功率≥2kW;电池堆功率密度≥0.4 W/cm2;电池堆耐受热循环次数≥5次;电池堆运行寿命≥2500小时;系统电转化效率≥45%;总能利用效率≥70%。
说明与要求:课题申请单位需具有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方面的研究积累;具有燃料电池系统研究和工程化技术开发基础。课题成果形式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350万元。
专题
二、高效节能与分布式供能技术
一、指南说明
本专题针对我国高效节能和分布式能源技术发展的需求状况,重点研究开发工业领域主要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与装备、机电产品节能技术、能源梯级综合利用技术;突破基于化石能源的微小型燃气轮机及新型热力循环等终端的能源转换技术、储能技术、热电冷系统综合技术,形成基于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互补、微小型燃气轮机与燃料电池混合的分布式终端能源供给系统。
通过专题的实施,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在节能和分布式能源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利用系统集成进行工程应用,为节能和分布式技术发展和应用奠定基础。为有效推进国家节能战略实施、落实“十一五”节能指标、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2006本专题共发布8个研究方向,包括高效节能技术、分布式供能单元技术、分布式供能电力系统技术等3个探索导向类课题研究方向,以及电气驱动系统节能技术、通用流体机械节能技术、分布式供能系统、余能高效利用新技术、储能技术等5个目标导向类课题研究方向,立项55个课题,支持经费7545万元。
2007本专题共发布10个研究方向,包括通用机械节能技术、工业余能利用技术、高效制冷(热)技术、电力电子节能技术、分布式供能技术、微型电网技术等6个探索导向类课题研究方向,以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的显热回收利用节能技术、分布式天然气-冷热电联供能源系统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微网及微网与主网联接关键技术、中低温余热高效回收及梯级利用工程技术等4个目标导向类课题研究方向,立项65个课题,支持经费8578万元。
此次发布的是本专题2008课题申请指南,在探索导向类课题和目标导向类课题两方面支持9个研究方向,拟支持课题17个左右,计划安排经费3200万元左右。
在探索导向类课题方面,2008支持通用机械节能技术、工业余能利用技术、电力电子节能技术和分布式供能技术等4个研究方向,计划安排经费800万元左右,课题支持强度参见相关研究方向的说明,课题支持年限不超过2年。
在目标导向类课题方面,2008支持大型工业企业电气综合节能技术与典型应用示范、生态循环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研究与示范、钢铁烧结工艺显热高效回收及梯级利用示范、煤气化综合节能技术研究与示范、内燃机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技术与工程示范等5个研究方向,计划安排经费2400万元左右,课题支持强度参见相关研究方向的说明,课题支持年限不超过2年。
二、指南内容
(一)探索导向类课题
1、通用机械节能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申请者可从以下内容中选择其一申请课题):(1)高效旋转动力机械设备动力特性、运行控制技术;(2)腐蚀性含尘排放气高效换热器。
说明与要求: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试验系统或原型样机,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2-3个,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80万元。
2、工业余能利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申请者可从以下内容中选择其一申请课题):(1)建材炉窑的节能型低污染技术;(2)车用发动机排气低品位余能的工质变换回收利用技术。
说明与要求: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试验系统或原型样机,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 2-4 项,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80万元。
3、电力电子节能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申请者可从以下内容中选择其一申请课题):(1)工业企业变配电节能技术;(2)可达到IE3(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的节能型电机(超高效率电机)技术。
说明与要求: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试验系统或原型样机,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 2-4个,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80万元。
4、分布式供能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申请者可从以下内容中选择其一申请课题):(1)分布式供能系统能量匹配与控制技术;(2)基于微电网运行的间歇式电源和储能关键技术。
说明与要求: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试验系统或原型样机,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2-3个,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80万元。
(二)目标导向类:
1、大型工业企业电气综合节能技术与典型应用示范
研究目标:开发大型工业企业电气节能关键技术,研制成套装备,进行典型应用示范,实现大型工业企业配电网全方位节能。
主要研究内容:大型工业企业配电网高压系统无功和谐波同时动态补偿的节能关键技术;低压系统连续无功补偿的低成本动态节能关键技术;高、低压系统含负荷特性的全局无功优化调度关键技术;企业配电网能量监控与管理系统。
主要指标:在大型工业企业中进行电气综合节能系统应用示范。达到高、低压动态节能装备控制周期小于20ms、配电网功率因数≥0.94、配电节能装备工作电压不低于10kV,系统用能效率达90%,实现节能率不低于8%。
说明与要求: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提供示范工程和1:1经费匹配落实证明。课题成果形式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样机,并进行工业示范。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400万元。
2、生态循环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研究与示范
研究目标: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实现生态循环型的多种燃料互补和多种能源互补的分布式电热冷联供技术及工程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采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等多种可再生能源,研究多种能源的优化技术、低温余热和生物质余渣利用技术,建立适合于乡镇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多种能源互补技术,以及生态循环的分布式供能技术;建立生态循环型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示范。
主要指标:各种能源发电总功率不小于100kw,建筑制冷和供热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米, 生活热水不少于1000公斤/小时,系统能量利用率不小于80%。
说明与要求: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提供示范工程和1:1经费匹配落实证明。课题成果形式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样机,并进行工业示范。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支持强度不超过400万元。
3、钢铁烧结工艺显热高效回收及梯级利用示范
研究目标:开发出钢铁烧结工艺中低温余热的分级回收和梯级利用技术,采用余热回收利用或蒸汽发电等方式降低工业能耗,并进行工程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开发中低温余热蒸汽发电和中低温烟气高效换热利用技术,包括:系统集成技术,先进的控制技术和先进的换热技术,以企业的技改工程项目为依托,对工业余热实施分级回收和梯级利用,形成完整的中低温余热利用系统。
主要指标:工业余热的介质流量在40万标准立方米/小时以上,节能效率大于15%。
说明与要求:要求以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提供示范工程和1:1经费匹配落实证明。课题成果形式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样机,并进行工业示范。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支持强度不超过400万元。
4.煤气化综合节能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目标:进行节能型大规模气化系统技术研究,开展日处理量百吨级(折煤量)的新型气化装置的工业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气化系统能耗系统分析模型;气化系统的节能技术;气化特性研究;气化炉结构优化分析;气化原料适应性和制浆技术;建立日处理量百吨级(折煤量)的气流床非熔渣气化或分级给氧气化装置;进行工业示范装置运行。
主要指标:百吨级气化炉运行达到如下指标:系统节能≥5%;碳转化率≥96%;有效气体成分≥75%;冷煤气效率≥70%;满负荷性能考核连续稳定运行周期≥72h;提供千吨级气化装置工艺包。
说明与要求: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提供示范工程和1:1经费匹配落实证明。课题成果形式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样机,并进行工业示范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2个,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400万元。
5.内燃机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技术与工程示范
研究目标:建立内燃机冷热电联供系统,开发内燃机冷热电联供系统与电网并网运行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内燃机冷热电联供系统与电网并网运行技术;运行管理及远程控制技术;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综合梯级利用技术与全工况性能优化的系统集成技术;利用内燃机低品位余热的液体吸收式除湿技术和升温型吸收式热泵技术;内燃机冷热电联供技术示范验证。
主要指标:发电容量为MW级内燃机冷热电联供并网运行的工业示范系统;一次能源利用率在70%以上;吸收式除湿技术COP达到0.65以上;升温型吸收式热泵技术COP达到0.45;示范系统节能效率达到25%以上。
要求与说明:课题申报采用企业牵头,“产学研”相结合,提供示范工程和1:1经费匹配落实证明,并提供落实并网运行相关文件。课题成果形式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样机,并进行工业示范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支持强度不超过400万元。
专题
三、洁净煤技术专题
一、指南说明
本专题根据我国洁净煤技术领域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重点研究开发先进洁净煤发电技术,先进的煤燃烧技术,燃煤污染物控制新技术,先进的煤炭转化技术,CO2减排技术等。
通过本专题的实施,提高我国洁净煤技术的创新能力,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为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促进新技术、新装备的集成创新,为洁净煤技术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2006本专题共发布9个方向,包括高效洁净燃煤技术、燃煤污染物控制新技术、煤加工与转化技术、CO2的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等4个探索导向类课题研究方向,以及先进洁净煤发电相关技术、新型低NOx燃煤技术、煤加氢液化关键装备技术、燃煤污染物控制及资源化技术、煤基一步法合成二甲醚技术等5目标导向类课题研究方向,立项22个课题,支持经费3103万元。
2007本专题共发布10个方向,包括高效洁净燃煤新技术、燃煤污染物控制新技术、先进的煤转化技术、先进的煤加工技术4个探索导向类课题研究方向,以及燃煤锅炉超低NOx排放燃烧技术、低NOx燃烧与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系统脱硝技术、燃煤污染物控制及资源化技术、煤和(或)油页岩高效清洁综合利用系统关键技术、煤加氢液化新工艺、高灰难选煤高效分选技术6个目标导向类课题研究方向,立项41个课题,支持经费5864万元。
此次发布的是本专题2008课题申请指南,在探索导向类课题和目标导向类课题两个方面支持10个研究方向,拟支持课题18个左右,计划安排经费3200万元。
在探索导向类课题,2008支持洁净燃煤发电技术和燃煤新技术、燃煤污染物控制新技术、先进的煤转化技术、CO2减排技术等4个研究方向,计划安排经费900万元左右,课题支持强度参见相关研究方向的说明,支持年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
在目标导向类课题,2008支持新型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催化剂技术、中温干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富集CO2的氧/烟气循环煤粉燃烧器及系统技术、褐煤提质制取高效气化原料新工艺开发及关键技术、燃煤烟气中CO2、SOx、NOx联合脱除及其产物资源化技术、煤直接液化残渣的利用技术等6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拟为2300万元左右,课题支持强度参见相关研究方向的说明,支持年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
二、指南内容
(一)探索导向类课题
1.洁净燃煤发电技术和燃煤新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申请者可从以下内容中选择其一申请课题):(1)高效清洁的先进煤燃烧技术与设备研究;(2)煤转化利用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的燃烧利用新技术与设备的研究。说明与要求: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试验系统或原型样机,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2-3个,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80万元。2.燃煤污染物控制新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申请者可从以下内容中选择其一申请课题):(1)燃煤电站脱硫废弃物(不含石膏)资源化技术;(2)同时脱硫脱硝新技术;(3)重金属燃前及燃后脱除新技术;(4)燃煤污染物一体化(联合)脱除技术。
说明与要求:本方向重点支持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燃煤烟气中污染物控制和产物资源化技术。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试验系统或原型样机,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2-3个,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80万元。
3.先进的煤转化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申请者可从以下内容中选择其一申请课题):(1)煤基合成醇新技术,甲醇下游衍生物(包括醚、烯烃、液体燃料及添加剂等)合成新工艺和关键技术;(2)新型合成气净化与低成本气体分离技术;(3)煤转化过程中污水处理控制新技术;(4)煤焦油和沥青类物质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新技术;(5)其它煤或煤油共转化及综合利用新技术。
说明与要求:本方向重点支持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煤转化新技术及煤转化过程中产物处理技术。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试验系统或原型样机,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3-4个,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80万元。
4.CO2减排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申请者可从以下内容中选择其一申请课题):(1)燃煤过程CO2吸收剂及其再生技术;(2)化学链(载体)燃烧技术;(3)燃煤烟气CO2分离、提纯与封存等新技术;(4)含CO2减排的一体化污染物脱除技术或近零排放洁净煤综合利用技术。
说明与要求:本方向重点支持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CO2减排技术。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试验系统或原型样机,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2-3个,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80万元。
(二)目标导向类课题
1、新型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催化剂技术
研究目标:开发出适应SCR技术的廉价、无毒、可弃性催化剂及其反应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SCR技术中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催化剂制备工艺、新型催化剂催化反应机理、催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发出一套采用廉价、无毒、可弃性催化剂的反应系统,建立采用该催化剂的SCR示范装置。
主要指标:在大于40000Nm3/h烟气处理量的示范装置上,脱硝效率>90%(氨氮摩尔比小于1.0,氨逃逸率小于5ppmv),催化剂成本和运行费用小于传统SCR技术的30%,催化剂寿命不小于10000小时。
说明与要求:课题申请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要求企业牵头或企业参加,课题成果形式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在燃煤锅炉上进行示范。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400万元
2、中温干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研究目标:完成中温(700-900℃)干式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的工艺研究及其优化,建立示范工程。
主要研究内容:中温干式烟气脱硫脱硝反应器的设计开发;中温干式高效脱硫剂制备系统的设计开发;中温干式烟气脱硫脱硝过程中吸收剂及反应产物的成分对锅炉受热面的影响,脱硫脱硝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主要指标:在大于80000Nm3/h烟气处理量的示范装置上,脱硝效率>60%,氨逃逸率小于5ppmv。钙硫摩尔比小于1.6;脱硫率达到90%;耗水量小于湿式石灰石膏法的15%;脱硫投资和运行成本分别小于湿式石灰石膏法的50%。
说明与要求:课题申请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要求企业牵头或企业参加,课题成果形式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在燃煤锅炉上进行示范。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400万元。
3、富集CO2的氧/烟气循环煤粉燃烧器及系统
研究目标:研制高性能的氧/烟气循环煤粉燃烧器并进行中试试验,优化循环燃烧运行工况。主要研究内容:高效稳燃的低NOx氧/烟气循环燃烧器的开发;煤焦的燃烧特性的研究;中试装置运行工况的优化。
主要指标:在大于0.3MW的中试装置上,烟气循环燃烧方式下总燃烧效率达到90%以上,烟气排放中CO2浓度达到90%以上,燃用不同煤种NOx含量达到500-800 mg/Nm3(6%氧浓度)――等效于常规空气燃烧的排放量低于250mg/Nm3。
说明与要求:课题申请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要求企业牵头或企业参加,课题成果形式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在中试装置上验证。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400万元。
4、褐煤提质制取高效气化原料新工艺开发及关键技术
研究目标:开发出适应高水、高含氧、低热值褐煤提质新工艺,该新工艺以获得优质气化原料为主导产品,最终形成褐煤提质-气化-合成化工产品及液体燃料耦合联产新工艺。建立和运行新工艺工业性试验装置,为大规模联产新工艺提供设计基础和工艺包。
主要研究内容:高水分、宽粒度褐煤分段提质、热能梯级利用工艺及关键装备开发,含焦油气体与粉尘的高效分段分离技术及装备开发,固体产物气化适应性研究及试验,工业化联产工艺包设计。
主要指标:建成年处理褐煤5kt以上提质新工艺工业性试验装置,完成连续72小时运行考核。褐煤提质固体产品品质:空气干燥基水分小于8%,热值大于22MJ/Kg(按灰份20%折算)。说明与要求:课题申请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要求企业牵头或企业参加,申请单位具有褐煤加工利用研究基础、建设工业性试验装置必要的配套公用工程及工程建设资金。课题成果形式为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在工业性试验装置上验证。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400万元。
5、燃煤烟气中CO2、SOx、NOx联合脱除及其产物资源化技术
研究目标:研究开发燃煤烟气污染物一体化处理技术,实现NOx和SOx联合脱除及处理后产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燃煤烟气CO2减排与产物资源化利用,达到CO2等污染物的近零排放。建立中试装置。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燃煤烟气中CO2、SOx和NOx联合脱除的工艺条件,烟气中CO2的吸收效率与操作时间、吸收剂浓度和流动条件变化的关系,在不同操作条件下NOx和SOx脱除速率和效率、副产物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吸收剂的再生技术。
主要指标:在大于0.3MW中试装置上达到,CO2吸收效率为90%以上,SO2脱除率为98%以上,NOx脱除率为70%以上。
说明与要求:课题申请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要求企业牵头或企业参加,课题成果形式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在中试装置上验证。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500万元。
6、煤液化残渣的萃取利用技术
研究目标:开发出从煤直接液化残渣中提取沥青类物质的经济合理的工艺,形成这种沥青类物质的经济合理利用途径。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合适的萃取溶剂,优化溶剂萃取的操作条件,研究适用的固液分离方法,开发沥青类物质加氢轻质化制油或制优质炭素材料的利用技术。
主要指标:建立1套规模不小于100kg/d的溶剂萃取中间试验装置,残渣中沥青类物质的回收率达85%,形成沥青类物质后加工的专利技术。
说明与要求:课题申请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要求企业牵头或企业参加,课题成果形式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在中试装置上验证。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350万元。
专题
四、可再生能源技术专题
一、指南说明
本专题针对国家能源战略需求、未来能源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现状,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探索新的技术途径或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为:生物质能技术、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海洋能技术和地热能技术等。
通过专题的实施,旨在提高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并进行系统集成,为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和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2006本专题共发布5个研究方向,包括风能技术、太阳能技术、海洋能和地热能技术等3个探索导向类以及风电机组设计技术、聚光太阳电池及系统集成技术等2个目标导向类,立项30个课题,支持经费3500万元。
2007本专题共发布13个研究方向,包括纤维素、木质素制备液体燃料新技术、生物质燃油制备新技术、风电机组技术、风电场及离网风电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地热能技术和海洋能技术等8个探索导向,以及太阳能光电-光热综合利用技术、太阳能塔式电站用空气吸热器及系统、风电机组及风电场控制优化和运行保障技术、风力机组叶片先进翼型族技术、海洋潮流能发电技术示范系统等5个目标导向类,立项62个课题,支持经费6798万元。
此次发布的是本专题2008课题申请指南,在探索导向类课题和目标导向类课题两方面支持14个研究方向,拟支持课题40个左右,计划安排经费6400万元左右。
在探索导向类课题方面,2008支持生物质能转化与利用新技术、风能发电新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海洋能利用新技术和地热能利用新技术等6个研究方向,计划安排国拨经费2700万元左右,课题支持强度参见相关研究方向的说明,课题实施年限不超过2年。
在目标导向类课题方面,2008支持生物质制备醇醚燃料关键技术研究与中试、生物质直接脱氧催化液化制备燃油关键技术与中试、甜高粱茎秆生产燃料乙醇新工艺、连续固体酸碱催化酯化制备生物柴油新技术、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开发和整机研制、大型风电机组仿真及试验系统、非真空太阳能高温吸热管技术研究与系统示范、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现场性能检测技术等8个研究方向,计划安排国拨经费3700万元左右,课题支持强度参见相关研究方向的说明,课题实施年限不超过2年。
二、指南内容
(一)探索导向课题
1、生物质能转化与利用新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者可从以下内容中选择其一申请课题):(1)水生生物质能利用技术;(2)生物质气化脱焦脱碳技术;(3)生物质糖直接制备二元醇技术;(4)生物质裂解液化新技术;(5)生物油精制新技术;(6)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制氢新技术;(7)生物柴油抗氧化耐低温技术;(8)其它新型生物柴油技术。
说明与要求:本方向重点支持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生物质能新工艺、新技术。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实验验证系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本方向拟支持课题8-10个,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80万元。
2、风能发电新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者可从以下内容中选择其一申请课题):(1)大型风电机组独立变桨技术;(2)风电机组轴承设计与制造技术;(3)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测试技术;(4)离网型风力发电技术。
说明与要求:本方向重点支持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风能发电新技术。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样机或实验验证系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6-7个,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100万元。
3、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主要支持内容(申报者可从以下内容中选择其一申请课题):(1)新型承压式太阳能热水器;(2)先进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技术;(3)大规模太阳能高温(>400°C)储热技术;(4)其它具有原创性的太阳能热利用新技术。
说明与要求:本方向重点支持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太阳能热利用新技术。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样机或实验验证系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本方向拟支持课题3-4个,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100万元。
4、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主要支持内容(申报者可以从以下内容中选择其一申请课题):(1)新型高效、低成本太阳电池技术;(2)光伏发电微网技术;(3)新型聚光太阳电池技术;(4)其它具有原创性的光伏太阳电池技术。
说明与要求:本方向重点支持具有探索性和原创性的太阳能光伏新技术。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样机或实验验证系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3-4个,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100万元。
5、海洋能利用新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可从以下内容中选择其一申请课题):(1)兆瓦级潮汐发电机组的选型优化设计;(2)潮汐电站资源分析与选址关键技术;(3)潮汐电站多种运行模式仿真技术;(4)海洋能发电高效转换技术;(5)海洋能利用新技术。
说明与要求:本方向重点支持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海洋能发电高效转换和利用的新技术、新装置。成果形式为专利、原型样机或验证系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6-7项,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100万元。
6、地热能利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可从以下内容中选择其一申请课题):
(1)地热水防腐防垢技术;(2)中低温地热发电与综合利用新技术。
说明与要求:本方向重点支持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地热能高效转换和利用的新技术。成果形式为专利、原型样机或验证系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2-3项,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100万元。
(二)目标导向课题
1、生物质制备醇醚燃料关键技术研究与中试
研究目标:开发利用秸秆、树枝等农林固体废弃生物质为原料的混合醇或二甲醚燃料生产关键技术,开展千吨级/年中试装置试验研究,提供工业示范装置工艺包。
主要研究内容:适合于农林固体废弃生物质原料的气化新工艺技术、关键设备和系统技术;合成气净化、变换新技术;合成气制取混合醇工艺技术和关键设备;合成气制取二甲醚工艺技术和关键设备;新型合成催化剂的研制;中试装置开发和试验运行;技术经济评价分析;工业示范装置工艺包的开发。
主要指标:生物质气化效率:≥78%;生物质中碳转化率:≥96%;低碳混合醇反应系统合成气CO单程转化率达到40%以上,选择性60%;二甲醚反应系统合成气CO单程转化率达到70%以上,选择性90%;中试装置规模:千吨级燃料/年;工业示范装置工艺包规模:万吨级燃料/年。
说明与要求:要求课题申请单位应具有前期研究基础及研发技术力量,以及配套经费支持,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和中试系统。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2个(制备低碳混合醇和二甲醚各一个),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400万元。
2、生物质直接脱氧催化液化制备燃油关键技术与中试
研究目标:开发非加氢工艺条件下生物质直接转化为洁净燃油的直接脱氧液化技术;开展关键技术的中试研究,开发工业示范装置工艺包。
主要研究内容:脱氧催化剂的制备技术;适用于各种类型生物质的固体连续进料技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生物质定向脱氧和产物分布控制技术;反应器内部结构优化放大设计;中试装置的研制;工艺和关键技术的中试研究;技术经济评价分析。
主要指标:生物质转化率大于80%;油收率达12-16%;热值大于45MJ/L;氧含量小于0.5%;硫含量小于0.001%;中试规模:1000吨级油品/年,工艺包规模:万吨级油品/年。
说明与要求:要求课题申请单位应具有前期研究基础及研发技术力量,以及配套经费支持,要求与企业联合申报。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和中试系统。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400万元。
3、甜高粱茎秆生产燃料乙醇新工艺
研究目标:研究甜高粱茎秆转化制备燃料乙醇新工艺和关键技术,建立千吨级中试装置,为工业示范厂的建设提供设计基础数据。
主要研究内容:甜高粱纤维素渣超低酸-酶联合水解技术;甜高粱茎秆汁液与水解液固定化细胞连续发酵新工艺与设备;乙醇连续蒸馏工艺与设备;千吨级中试装置的建设;能耗及技术经济分析;工业装置工艺包开发。
主要指标:半纤维素和纤维素水解率达到90%;茎秆可发酵糖乙醇转换率:??90%;固定化细胞使用寿命大于45天以上;发酵液残糖:<0.5%;发酵液乙醇浓度大于12%;中试规模:1000吨产品/年;工艺包规模:5万吨产品/年以上。
说明与要求:要求课题申请单位应具有前期研究基础及研发技术力量,以及配套经费支持,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和中试系统。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400万元。
4、连续固体酸碱催化酯化制备生物柴油新技术
研究目标:研究开发适合不同种类高酸价油脂连续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新工艺,研究油脂连续酯化和酯交换反应过程耦合专用设备。完成中试研究,为工业示范奠定基础。
主要研究内容:不同酸价油脂原料的预处理;快速降低油脂酸价和混合酯交换剂;连续酯交换反应系统和关键设备;专用固体酸/碱催化剂工业制备和再生;连续生产过程的控制技术;中试装置研制和试验运行;工业装置工艺包开发。
主要指标:油脂转化率达到99%以上,油收率≥98%,催化剂使用寿命≥1500小时;生产成本比传统生产生物柴油下降15%;产品质量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建立适用于高酸价油脂的生物柴油连续化清洁生产中试装置规模:1000吨油品/年;工艺包规模:2万吨油品/年。
说明与要求:要求课题申请单位应具有前期研究基础及研发技术力量,以及配套经费支持,要求与企业联合申报。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和中试系统。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400万元。
5、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开发和整机研制
研究目标:研究适合于我国低风速区风资源特点的风力发电机组总体设计技术,形成系统的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部件设计方法和指标体系,研制兆瓦级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实现发电运行考核。
主要研究内容: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总体设计技术;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部件设计方法和指标体系;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总体结构、风轮与叶片、传动系统和整机控制系统等关键设计技术;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试制;现场安装和运行试验。
主要指标:完成一台兆瓦级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研制,现场运行考核时间不少于2000小时。额定风速小于10.5米/秒,风能利用系数Cp大于0.47。
说明与要求:要求课题申请单位应具有前期研究基础、研发技术力量和实验条件,以及经费配套支持,落实示范工程;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和样机。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每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450万元。
6、大型风电机组仿真及试验系统
研究目标:研究大型风电机组的全工况动态性能建模、测试及评估技术,开发相应的集成仿真实验平台,满足对我国主流风电机组进行全工况试验和验证评估的需求。
主要研究内容:大型风电机组风力机关键部件静动态特性模型集,相关的试验、评估技术;典型故障集的生成及仿真技术;符合国情的典型风况特性集及仿真技术;机组各种工况机械和电气动态特性建模、仿真、试验、测试及评估技术;全工况仿真试验平台。
主要指标:静动态特性模型集、典型故障集各1套,应覆盖我国MW级以上的主流机型;典型风况特性集1套;全工况仿真试验平台应满足双馈电机、异步电机、永磁电机的测试要求,可对电机、齿轮箱、变流器等关键部件以及整机性能进行测试。模拟风速范围应满足2m/s-30m/s。转矩测量精度高于1%,可测量49次以下谐波,电气特性含电流、电压、功率因数测试精度高于5‰,温度测量精度±0.5℃。
说明与要求:要求课题申请单位应具有前期研究基础、研发技术力量和实验装备配置条件,以及经费配套支持。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风电机组仿真、实验、测试及评估技术和试验平台样机系统。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450万元。
7、非真空太阳能高温吸热管技术研究与系统示范
研究目标:研制涂层性能稳定的非真空太阳能吸热管,可用于改型的太阳能槽式、菲涅尔式或塔式系统中,并进行系统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高太阳能吸收比、低热发射比吸热管表面涂层体系设计及其相关技术;吸热管内强化换热技术;吸热管机械性能实验;吸热管研制;聚光吸热全系统构建与运行。
主要指标:吸热管表面温度500°C时,辐射吸收比>0.88,热发射比<0.30。可耐受100°C/分的3000次热冲击试验、酸碱试验和连续1000小时常温中性盐雾试验;500°C连续加热1000小时,涂层吸收比、发射比衰变<5%;聚光集热系统(如槽式、塔式或菲涅尔式)热功率不小于50kW,出口工质温度不低于400°C,自动控制连续运行72h以上。
说明与要求:要求课题申请单位应具有前期研究基础、研发技术力量和实验装备配置条件,以及经费配套支持。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和样机。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400万元。
8、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现场性能检测技术
研究目标:开发对大型并网光伏系统性能、相关部件及电站现场的检测技术,形成相关的测试标准,建立电站现场测试系统。
主要研究内容: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交直流电气、发电容量、安全性及气象监测等关键技术的现场测试技术研究;聚光和跟踪式并网光伏组件现场测试设备的研制;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现场施工规范和测试标准研究。
主要指标:完成10MW以下并网光伏电站现场测试系统的研制,应满足对高压并网、低压并网、聚光发电3种不同形式的电站进行检测。气象辐射量监测准确度5%,温度准确度1%;完成聚光和跟踪式并网光伏组件现场测试设备的研制,直流电压和电流的测试准确度1.5%;完成不同形式的并网光伏电站施工规范和检测标准建议。
说明与要求:要求课题申请单位为光伏领域具有检测技术基础和检测经验的测试机构或研究单位,具备国家级检测认证资质的测试机构优先支持。课题成果形式为专利和样机。
本方向拟支持课题1个,课题支持强度不超过400万元。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5-21 来源:科技部
第三篇:智能电网学习心得
智能电网学习心得
最近,我学习了网络学院的“智能电网”相关知识,包括智能电网概述、智能发电与调度、智能输变电技术、智能配电技术、智能用电技术、智能信息通信技术等六个专题的内容,以及2011智能电网国际论坛的专家主题发言,及6位分论坛主席发言。
1、通过这次学习,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智能电网的认识。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而我们现在所建设的坚强智能电网,就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的现代电网。
2、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智能电网的几大特征及其先进性:(1)坚强。在电网发生大扰动和故障时,仍能保持对用户的供电能力,而不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在自然灾害、极端气候条件下或外力破坏下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确保电力信息安全的能力。
(2)自愈。具有实时、在线和连续的安全评估和分析能力,强大的预警和预防控制能力,以及自动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
(3)兼容。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有序、合理接入,适应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的接入,能够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和高效互动,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电力需求并提供对用户的增值服务。
(4)经济。支持电力市场运营和电力交易的有效开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电网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集成。实现电网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采用统一的平台和模型,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益化管理。
(6)优化。优化资产的利用,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
3、通过本次学习,我对智能电网的智能发电与调度、智能输变电技术、智能配电技术、智能用电技术、智能信息通信技术等各方面技术的特点、发展状况和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进一步理解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对电力系统的重要意义:
(1)能有效地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利用智能电网强大的“自愈”功能,可以准确、迅速地隔离故障元件,并且在较少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使系统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从而提高系统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实现电网可持续发展。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可以促进电网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设备、运行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提升,以适应电力市场需求,推动电网科学、可持续发展。
(3)减少有效装机容量。利用我国不同地区电力负荷特性差异大的特点,通过智能化的统一调度,获得错峰和调峰等联网效益;同时通过分时电价机制,引导用户低谷用电,减小高峰负荷,从而减少有效装机容量。
(4)降低系统发电燃料费用。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可以满足煤电基地的集约化开发,优化我国电源布局,从而降低燃料运输成本;同时,通过降低负荷峰谷差,可提高火电机组使用效率,降低煤耗,减少发电成本。
(5)提高电网设备利用效率。首先,通过改善电力负荷曲线,降低峰谷差,提高电网设备利用效率;其次,通过发挥自我诊断能力,延长电网基础设施寿命。
(6)降低线损。以特高压输电技术为重要基础的坚强智能电网,将大大降低电能输送中的损失率;智能调度系统、灵活输电技术以及与用户的实时双向交互,都可以优化潮流分布,减少线损;同时,分布式电源的建设与应用,也减少了电力远距离传输的网损。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更加深入了解了智能电网知识,了解了智能电网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继续深入学习智能电网相关知识,为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第四篇:智能电网学习心得
智能电网学习心得
张忠政
通过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和研讨学习,让我系统的了解了我国电网现状及发展方向,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目的和意义、发展目标和路线,各环节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取得的成就,以及试点工程建设等最新进展情况,深入的理解了建设智能电网的必要性。
所谓智能电网,就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的现代电网。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对于电力系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能有效地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利用智能电网强大的“自愈”功能,可以准确、迅速地隔离故障元件,并且在较少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使系统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从而提高系统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其次,实现电网可持续发展。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可以促进电网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设备、运行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提升,以适应电力市场需求,推动电网科学、可持续发展。
第三,减少有效装机容量。利用我国不同地区电力负荷特性差异大的特点,通过智能化的统一调度,获得错峰和调峰等联网效益;同时通过分时电价机制,引导用户低谷用电,减小高峰负荷,从而减少有效装机容量。
第四,降低系统发电燃料费用。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可以满足煤电基地的集约化开发,优化我国电源布局,从而降低燃料运输成本;同时,通过降低负荷峰谷差,可提高火电机组使用效率,降低煤耗,减少发电成本。
第五,提高电网设备利用效率。首先,通过改善电力负荷曲线,降低峰谷差,提高电网设备利用效率;其次,通过发挥自我诊断能力,延长电网基础设施寿命。
第六,降低线损。以特高压输电技术为重要基础的坚强智能电网,将大大降低电能输送中的损失率;智能调度系统、灵活输电技术以及与用户的实时双向交互,都可以优化潮流分布,减少线损;同时,分布式电源的建设与应用,也减少了电力远距离传输的网损。
智能电网不仅仅对电力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还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首先,它能让生活更便捷。家庭智能用电系统既可以实现对空调、热水器等智能家电的实时控制和远程控制;又可以为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提供接入服务;还能够通过智能电能表实现自动抄表和自动转账交费等功能。
其次,它能够让生活更低碳。智能电网可以接入小型家庭风力发电和屋顶光伏发电等装置,并推动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从而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城市污染。
第三,它可以让生活更经济。智能电网可以促进电力用户角色转变,使其兼有用电和售电两重属性;能够为用户搭建一个家庭用电综合服务平台,帮助用户合理选择用电方式,节约用能,有效降低用能费用支出。
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保障安全、经济、高效、可持续的电力供应,国网公司在特高压输电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结合世界电网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并制订了发展规划,系统开展工程试点,确立了我国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是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体系的迫切要求,是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重大选择。加强智能电网知识普及培训,对加深广大员工对智能电网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提高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加快推进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次学习,我加强了对发展智能电网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激发了我全面参与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热情,我决心认真提升专业技能,提高业务水平,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贡献更大的力量。
第五篇:智能电网论文
关于智能电网发展的研究论文
摘要:在全球电网逐渐不能满足用户需要的大背景下,智能电网应运而生;简要概括了智能电网相对于传统电网的特点;介绍了智能电网在世界几个典型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最后简述了智能电网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智能电网;发展
0 引言
在这种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用户对于电能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愈来愈重视的背景下,人们希望建立一个更加可靠、具有较高自愈能力、与用户之间实现密切互动的现代化电网,于是智能电网应运而生。在智能电网中,可以将能源开发、发电、输电、配电、供电、售电、服务以及蓄能与能源终端用户的各种电气设备和其用能设施,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连接起来,并通过智能化的控制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充分利用各种能源资源,注重低碳环保,依靠分布式能源系统、能源梯级利用系统、蓄能系统和蓄电交通系统等组合优化配置,实现精确供能对应供能、互助功能和互补功能,将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使用户投资效益和成本达到一种合理有利的状态。本文主要以几个典型的国家和地区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智能电网的由来,特征,发展历程、现状及广阔前景。
智能电网的产生背景及由来
首先,自从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比,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电力网络系统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电能供应不够稳定,特别是几次震惊世界的大停电事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现行的电力系统压力不断加大。2003年8月14日下午,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部分地区发生大面积停电,停电影响了地铁、电梯以及机场的正常运营,在一些地方造成了交通拥堵,给成千上万市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2005年8月2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地区供电的一条主要输电线路出现故障,加州电力主管部门紧急启动限电措施,造成大约50万居民断电半个小时。
其次,随着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用户对于电能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人们希望获得更可靠、更优质的电能,在目前电网中,电压跌落是最多的电能质量问题。因为电压跌落大部分不可预见和不可控的事件引起的。电压跌落发生的次数在电力系统中每年都不一样。电能质量对于工业和制造厂是一个大问题,对于日益复杂的计算机控制的生产线加工厂,极小的电能扰动都可能带来极大的破坏力。
并且,人们对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而现在电网中输送的电能大部分都是火电,1度火电产生的二氧化碳约为0.96kg,那么可想而知,全球每年因为发电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另一方面,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又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面对这种矛盾,人们希望建立一个相对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电网系统。
在这些大的背景下,2001年,美国EPRI(电力研究院)最早提出“IntelliGrid”(智能电网)概念,并且开始进行相关研究。欧洲2005年成立“智能电网(Smart Grids)欧洲技术论坛”,也将“Smart Grids”上升到战略地位开展研究。2006年IBM提出的“智能电网主要是解决电网安全运行、提高可靠性,从其在中国发布的《建设智能电网创新运营管理-中国电力发展的新思路》白皮书可以看出,该方案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通过对电力生产、输送、零售的各个环节的优化管理,为相关企业提高运行效率及可靠性、降低成本描绘了一个蓝图。所谓智能电网是IBM一个市场推广策略。
奥巴马上任后提出的能源计划,除了以公布的计划,美国还将着重集中对每年要耗费1200亿美元的电路损耗和故障维修的电网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建立美国横跨四个时区的统一电网;发展智能电网产业,最大限度发挥美国国家电网的价值和效率,将逐步实现美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统一入网管理;全面推进分布式能源管理,创造世界上最高的能源使用效率。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在我国全面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以应对资源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全面提高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引领引导并支持能源及相关产业技术和装备升级,构筑起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自进入信息时代,全球压力不断增大,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电力市场化的不断加深,用户对电能可靠性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2 智能电网主要的特点
2.1智能电网的自愈性
这是智能电网最主要的特征,也是智能电网的核心功能,这就需要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连续的的在线评估,并采取预防性的控制手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迅速做出预测、检测和相应,故障发生时,在没有或少量人工干预下能够快速隔离故障、自我恢复,避免大面积停电的发生。
2.2智能电网的互动性
在电网中,电网与环境、设备、用户互相之间的互动是智能电网的另一重要特征。系统运行与批发、零售电力市场实现无缝衔接,支持交易的有效开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通过市场交易更好地激励电力市场的主体参与电网安全管理,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这样,一方面为用户节省了开支,同时也会大量减少输电线路不必要的损耗。在这种互动机制下,能够实现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充分利用,还可以利用电价这一驱动力,削峰填谷,这对于整个电网的运行都有极大的好处。
2.3智能电网对多种能源的兼容性
智能电网的本质是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它可以实现清洁的可再生资源的转化整合,并输送到国家电网中来,有利于绿色电网的建设。当然这一点是与智能电网的互动性分不开的。另外,各种各样的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一方面减少了对外来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与电能的质量。
2.4智能电网的坚强可靠性
智能电网的每一个元素都应该有安全需求的考虑,在整个系统中应确保一定的集成和平衡。对其基础设施的攻击主要分为物理攻击和信息攻击,在智能电网中应该在抵御这些攻击的同时,尽量降低成本,获得实际的效益。
2.5智能电网的优质性
智能电网中运用的先进技术将同时减少电力输送系统中的带能质量问题和保护用户的敏感电子设备,总之其终端目的都是将清洁、可靠、优质的电能送到用户。
智能电网在世界上的发展
3.1美国的智能电网 总体来说,美国的智能电网主要是为了建立一个发电和配电更有效更安全的现代化电网来满足当前用户的需求。2001年,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创立了智能电网联盟,推动“Intelli Grid”研究。这个项目主要有两个目标:①分析出电力系统的商业需求,包括现在、未来的各种需求,如自愈电网概念等;②以基于这些分析得出的电力系统的需求作为基础,提出支撑未来电力系统的信息需求系统使用战术性的方法来建立一个战略视图,以战略的高度建立一个不依赖具体技术的视图框架。
为了使美国电网实现现在化,保证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美国能源部(DOE)于2003年发布了“Grid2030”,对美国未来电网远景做了阐述。DOE于2004年有进一步发布了“国家输电技术路线图”,为实现“Grid2030”进行了战略部署。在这两份文件以及工业界的指导下,2004年在DOE的支持下,电网智能化项目(Grid Wise)启动。
2005—2006年,DOE与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NETL)合作,发起了“现代电网”倡议,任务是进一步细化电网现代化远景和计划,并在全国范围内达成共识。国家电工委员会IEC于2008年筹建了SG3智能电网战略工作组,以制定智能电网的相关标准,推进智能电网的进程,促进智能电网发展过程中的一致性。2009年4月16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公布了能源部发展智能电网的详细规划。能源部将设立两个专项计划,分别为“智能电网投资拨款项目”(Smart Grid Investment Grant Program)和智能电网示范项目(Smart Grid Demonstration Projects),投资额分别为33.75亿美元和6.15亿美元。2009年4月,美国National Grid向马萨诸塞州公共事业部提交了一份持续两年、总投资达5700万元的电网示范项目。
2007年初Xcel能源公司推出了智能电网概念,选择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是推进智能电网城市项目,并付诸实施。在资金方面,Xcel能源公司预计与其合伙人资助一亿美元,并计划调动其他来源,包括政府补助金,做到让消费者无成本投入。2008年美国博尔德市已经成为了全美第一个智能电网城市。3.2欧洲智能电网
2004年,欧盟委员会启动了相关的研究与建设工作提出了欧洲要建设智能电网。2006年,欧盟理事会能源绿皮书《欧洲可持续的、竞争的和安全的电能策略》明确指出,欧洲已经进入新能源时代,智能电网技术是保证电能质量的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保证供电的持续性、竞争性和安全性是欧洲能源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欧洲电力市场和电网必须面对的新挑战。未来整个欧洲的电网必须向用户提供高度可靠、经济有效的电能,并充分开发利用大型集中发电机和小型分布式电源。
2008年7月1日,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负责启动了欧盟11个国家25个合作伙伴联合承担的ADRESS项目。该项目总预算为1600万欧元,目的是开发互动式配电能源网络,让电力用户主动参与到电力市场及电力服务中。2001~2008年,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累计安装了3180万块智能电表,覆盖率已达到95%,剩余部分将于2011年前完成。
2009年4月,西班牙电力公司ENDESA牵头,与当地政府合作在西班牙南部城市Puerto Real开展智能城市项目试点,包括智能发电(分布式发电)、智能化电力交易、智能化电网、智能化计量、智能化家庭,共计投资3150万欧元。当地政府出资25%,计划用4年完成智能城市建设。该项目涉及9000个用户、1个变电站以及5条中压线路和65个传输线中心。
2009年6月,荷兰阿姆斯特丹选择埃森哲(Accenture)公司帮助自己完成“智能城市(Smart City)”计划。该计划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下一代节能设备、CO2减排等内容。法国的规划是从2012年1月开始,将所有新装电表更换为智能电表。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2011年3月30日宣布,将于2019年前完成为英国3000万户住宅及商业建筑物安装5300万台智能电表的计划。目前英国的人口约为6000万,约有2300万户家庭,该计划几乎涉及英国所有住宅和商业建筑。作为欧洲2020年及后续的电力发展目标,未来欧洲电网应满足以下需求:①;灵活性,在适应未来电网变化与挑战的同时,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电力需求;②可接入性,使所有用户都可接入电网,尤其是推广用户的对可再生、高效、清洁能源的利用;③可靠性,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以满足数字化时代的电力需求;④经济性,通过技术创新、能源有效管理、有序市场竞争及相关政策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3.3日本的智能电网
日本政府通过深入比较与美国电力工业的不同特征,结合自身国情,决定本国的智能电网的发展。日本政府大规模发展新能源,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构建智能电网。据2009年3月17日日本《电气新闻》报道,针对美国提出的智能电网,日本经济产业副部长望月晴文指出,美国的脆弱电力系统与日本的坚强电力系统无法单纯比较,日本将根据本身国情,主要围绕大规模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确保电力系统稳定,构建智能电网。经产省根据日本企业在智能电网的技术先进性,选出了7领域26项重要技术项目作为发展重点。如输电领域的输电系统广域监视控制系统(WASA)、配电领域的配电自动化、储能领域的系统用蓄电池的最优控制、电动汽车领域的快速充电和信息管理和智能电表领域的广域通讯等列入其中。2010年4月,日本经产省在横滨市、丰田市、京都府和北九州市开展了智能电网实证项目。京都府京阪奈节能城市项目,利用智能电表开展节能技术实证;横滨市开展智能家居技术实证;北九州市开展新能源接入技术实证;丰田市开展电动汽车技术实证。3.4中国的坚强智能电网
我国关于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缓慢,甚至是刚刚起步。2007年10月,华东电网公司启动了智能电网可行性的研究,密切跟踪国际先进电力企业和研究机构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并结合华东电网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思路和行动规划——2010年初步建成电网高级调度中心,2020年全面建成具有初步智能特性的数字化电网,2030年真正建成具有自愈能力的智能电网。2009至2020年国家电网总投资3.45万亿元,其中智能化投资3841亿元,占电网总投资的11.1%,未来10年将建成坚强智能电网2009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设备研制及各环节的试点工作;2011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建设华北、华东、华中“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2016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目前正在推进“一特四大”的电网发展战略以特高压电网为基础,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大型能源基地为依托,建设由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构成的特高压电网,形成电力“高速公路”。同时,将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发展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坚强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世界各国都在着重研究发展的新一代电网,应该说,智能电网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广阔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与当前的传统型电网相比,智能电网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解决很多当前电网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它的自愈性理论上可以使当前电网中出现的大停电事件变为零可能;并且其互动性是极具现实意义的,通过供电公司与用户的双重反馈可以极大的促进当前风电等不可控电能的利用和电能传输的效率;智能电网还可以加快绿色电网的建设,使电网更加安全洁净。同时,智能电网可促成和激励新产业的发展扩大,加快电力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电网的创新将使销售市场更加自由,更具有创造力,以智能电网为载体,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主要驱动力的一系列新技术所组成的产业群将随智能电网的建设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并且,最具前景的产业是电动汽车及储能技术,最具难度的是如何实现电网的最有控制。智能电网还会促进电力市场的蓬勃发展,在智能电网中,先进的设备和广泛的通信系统等基础设施及其技术支持系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和数据。总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智能电网必将成为世界电网发展一个重要方向。
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综合智能电网在几个典型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简要地介绍了一下对于智能电网的浅层认识。1)智能电网作为新一代电网是在目前电网所暴露出的问题的推动下出现的;2)智能电网具有传统电网所不具有的特征;3)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开发适合于本国国情的智能电网;4)智能电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智能电网导论》——许晓慧 [2] 《中国电力与能源》——刘振亚 [3] 《复杂大电网安全性分析¬——智能电网的概念与实现》——丁道齐
[4] 《智能电网 ——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平台》——2009年6月1日 [5] 《欧洲智能电网产业发展形势与需求分析》——北极星电力网 [6] 《日本智能电网发展模式与方向》——2011-08-19 [7] 《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前景分析》——行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