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资料
申论写作常见错误分析
《申论》作为一种全新的考查方式,出现在我国各级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只有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应试者大多对《申论》比较陌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少。本文试就申论写作中常见错误结合实例加以分析,以期对应试者有所帮助。
一、阅读资料不仔细,分析资料不深入,盲目求快,匆忙下笔
申论写作,在短短的150分钟内要根据给定资料完成三项有严格要求的写作任务,难度大,时间紧。因此,不少考生草草浏览一遍给定资料,还没有理出头绪、弄清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就马上动笔。这样,第一项写作任务即出现偏差——概括的并非主要内容。例如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申论》考试(以下简称2000年申论考试,试卷曾刊载于《应用写作》2002年第5期),一考生这样概括主要问题——“
一、法院是否可以因为印刷公司的利益就不开庭审理此案或者判令H败诉?
二、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哪个重要?
三、在执法中,是讲求严格执法还是要适当考虑社会影响,二者发生冲突时,如何办?”这位考生从资料中概括出三个问题,哪一个是主要问题?不得其详。从上述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概括推测,他自己大概也没有搞清楚。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应试者均有大学以上文化水平。按理,要从给定资料中归纳出主要问题并不困难。其所以出现概括不得要领的状况,显然是因为没有仔细阅读并研究资料。申论资料往往涉及面广,内容复杂。要从中理出头绪并抓住问题的症结,必须吃透材料,而匆匆浏览一遍是无法达此目的的。古人论写作有一句名言:“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申论写作“袖手于前”的功夫要下在阅读、理解、分析材料上。一定要舍得下这番功夫!从2000年开始,连续三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中的“注意事项”都写上“作答参考时限:阅读40分钟,作答110分钟”。这样的特别提示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应属绝无仅有。按笔者理解,提示是因为申论写作还不为大多数考生所熟悉。申论写作强调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重,所以对限定材料的驾驭贯穿于整个写作的始终,而其基础在阅读。试卷说明中提示阅读时间占总时间的1/4强,也是强调阅读在申论写作中的重要地位,以防止考生因忽视这一点而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命题者用心良苦,考生不可不察!申论写作发挥较好的考生,无一例外都充分重视了阅读这一基础环节。这从答卷中即可看出。2000年申论考试,一位考生对主要问题的概括是“该资料反映的主要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企业因正常生产产生的噪音严重干扰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引起民事纠纷,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应该如何既合法又合理地处理
这些纠纷的问题,即怎样在既保护市民的合法权益(不让超标噪音影响生活)又保护企业正当生产秩序与利益上做到二者兼顾,让双方满意”。切中要害的概括证明考生读通读懂了材料。在阅读资料(包括试卷的其他文字说明)时,还应对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作一些摘记,以助理解分析和写作构思。例如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以下简称2001申论试卷)给定的材料中,最后的点睛之笔——“避免药品的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减少药害事件,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就应摘记。
另外,还有不少考生答卷时往往先松后紧。前两部分尤其是在“方案对策”上花费太多时间,结果最后的论证阐述只能草草收场,甚至无法完成。而最后论述部分恰恰分值最高(概括内容20%,提出方案30%,阐述理由50%),是决定考试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考生还要注意合理分配时间。一般应该是阅读资料40分钟左右,概括内容20分钟左右,阐述论证不少于50分钟。
二、对申论写作的特殊要求不甚了解,不能严格按要求进行写作
申论写作区别于一般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写作的多层次和综合性。其多层次表现在整个申论由要求不同的三篇文章组成。其综合性是指这三篇文章构成衔接紧密的写作链和逻辑严谨的整体。不少考生对这一特殊之处不甚了解,写作中自然难免出现偏差。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忽视申论写作三部分之间互相贯通的密切关系
将申论的三部分写成互不相关的三篇独立文章,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是考生常犯的错误。以2001年申论试卷为例,试卷给定的材料是“PPA在全球引起的**”。一位考生概括主要问题为“含PPA的药品受到全球性围剿,人们避之如瘟疫”,对策部分的要点是“政府应责成职能部门迅速查禁一切含PPA的药品”,阐述议论部分的观点是“含PPA的药品在美国被禁的第二天即有不含PPA的新药上市,足以说明敏锐眼光、超前意识的重要”。这份答卷,三部分内容之间互相割裂、毫无关联的毛病十分明显。而这是申论写作的大忌。考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三个部分看成一个整体。不仅写作时要前后衔接、互相呼应,而且写作前的构思即应一以贯之。因为,概括的过程既是熟悉资料的过程,也是分析判断的过程;提出方案的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理性思考的过程。成功的申论写作,三个部分应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并彼此贯通,即对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的概括→针对主要问题的对策→由主要问题而引出的阐发议论。
(二)忽略了申论各部分写作的不同文体、语体要求
申论写作中,考生忽视三个部分各自的文体、语体要求也是经常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具有较多理工科知识的考生往往容易产生此类问题。申论的三个部分共同构成“申而论之”的整体,密不可分。但同时它们作为独立的写作单元,又各有不同的要求。首先,它们的文体不同:概括部分属记叙文,方案部分属说明文,论证部分是议论文。其次,它们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不同:概括主要运用叙述,解决方案用说明,分析论证则以议论为主辅以叙述和说明。第三,它们的语体风格不同:概括部分的文字应质朴准确,方案部分的文字应简明扼要,议论部分的文字要有逻辑性和说服力。不少考生不考虑上述各部分的区别,答卷中文体、语体运用不当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2001年申论考试,一考生用这样的文字概括主要问题:“全球告急!世界震惊!PPA这一恶魔搅得美国人、英国人、中国人、日本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寝食不安!研究结果触目惊心:服用含有PPA药物的病人容易发生脑中风!PPA遗害无穷!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封杀PPA!英国卫生部门封杀PPA!日本厚生省封杀PPA!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封杀PPA!„„PPA成了过街老鼠,全球喊打。„„”就文字而言,表达基本顺畅,语言水平并不差。但按申论作文概括主要内容部分的要求论,则问题太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文体、语体不当。
(三)字数掌握不合理
申论写作还有一个合理掌握字数的问题。考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不注意对字数的相关要求。申论写作对三个部分的字数要求是不同的。概括问题和提出对策,规定的是字数的上限:“请用不超过×××字的篇幅。”论证部分的字数规定则允许有一定上下活动余地:“用×××字左右的篇幅。”答卷时,前两部分字数一般不得少于规定上限的10%,否则要扣分。有些考生在完成这两部分写作时,喜欢将字数压缩到最少,误以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殊不知字数太少不仅要扣分,而且会因此大大增加写作的难度,难免遗漏一些重要内容。例如2000年申论考试,一考生概括主要内容为“该文以红星新村5号楼居民H状告××印刷公司一事反映的主要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企业生产与人民生活之间的矛盾问题。正如文中所述公民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却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开庭审理。”这段概括不足百字,比规定的150字的上限少了1/3。简虽简了,概括的却并非主旨。如果增加1/3的篇幅,也就能够包容进一些主要内容。论证部分字数掌握相对宽松些,但也有一个如何把握“度”的问题。不少考生写作时往往超出规定字数很多。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1年申论考试,议论部分规定的字数是1000字左右,一考生竟写了1800字。应该说这是很不容易的,反映了这位考生思维敏捷,文字表达充实。但以应试
技巧论,这样做并不可取。因为篇幅超过规定近一倍,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包括构思和写作)自然要多得多。而申论考试总时间有限,每一分钟都十分宝贵。议论占用太多时间,必然影响前两部分的写作质量,极易失分。而议论部分并不因为字数多而加分,这样岂不有失无得?更何况文章长并不等于内容好;相反,写得精粹则往往是好文章。一般情况下,议论部分以不超过规定字数100字为宜。
三、提出的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
提出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也是申论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对策的针对性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案紧扣概括的主要问题。前面概括了什么样的问题,后面就要给出什么样的解决办法。概括的主要问题包括几个方面或几个层次,给出的对策也就必须有几个方面或几个层次。对策的可行性则是指解决方案切实可行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这里的实际既包括国情、民情以及国家法律、政策,也包括问题产生的具体环境背景、社会状况等诸多方面。可行性也包含方案要有可操作性。因为从根本上说,制定方案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无法操作则毫无价值。因此,可操作性是方案的生命力所在。应该说,拟定方案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这部分得分高低取决于两大方面:一是文字表达水平的高低;二是评卷人对你提出的方案可行性的评估。评估一般要考虑这几项要素:一是能否保证正确解决提出的问题;二是解决问题的成本是否尽可能小;三是承担的风险是否较小;四是产生的副作用是否最小;五是获得的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考生提出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概括问题的失误。没有对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正确分析理解、概括综合,抓不住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则无从谈起,遑论针对性与可行性。以2001年申论考试为例,如果考生不能从给定资料中正确概括出“由于药品不良反应重复发生,因而减少药害事件,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已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各界、普通民众密切关注并积极行动的全球性问题”这样的主旨,则根本无法提出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案。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还必须在阅读资料上下功夫。二是不少考生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尤其是处理复杂事件的经验,导致方案理想化、简单化而无法实施。例如2000年申论考试,一考生拟定的方案是“某市红星村住户H状告××印刷公司处理方案:1.建议某市人大介入此案,督促市中级人民法院限期审结该上诉案件,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2.建议某市环保局对××印刷公司予以罚款处罚,并再次给该公司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到时予以验收,验收不合格则责令其停产整改。停产整改后仍不合格或其消极对抗,则由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吊销其营业执照。3.建议××公司上级主管部门与某市有关方面协调后提出该公司的搬迁论证,并正式向有关部门提出搬
迁申请。4.建议该市城市规划部门多方论证,制定出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列入该市建设计划以减少并防止该类事情的发生。”这种“连下十二道金牌”式的方案是典型的理想化、简单化的书生意气式内容。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必须深入实际,勤干多思,增加阅历,努力提高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除此别无他径。
第二篇:初中语文资料
曹先泰,男,汉族,1975年11月出生。1995年7月青海乐都师范学校毕业并参加工作,2003年7月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保家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做学生生活中的父母 错误中的大夫 交往中的挚友
——海东地区优秀教师曹先泰同志事迹材料
曹先泰同志是互助县林川乡中心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一九九五年七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十七年中,一直站在教育工作的前沿。“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他事业追求的目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他的自律信条。
他锐意进取,不断超越自参加工作以来,热爱山村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持出满勤,干满点。以校为家,热爱学生、团结同志。他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养,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中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活动、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向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学习。还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待人要宽厚,做事要有责任心;在生活上要勤劳节俭,生活俭朴。他是学生生活中的父母,错误中的大夫,交往中的挚友。
第三篇:初中语文阅读资料
1、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2、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品味题目的方法: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4、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5、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6、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7、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8、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9、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0、文章用典的作用: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三是增加读者阅读兴趣。
11、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一、内容上:
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2、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种类: 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13、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⑤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⑥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14、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15、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16、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17、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18、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19、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20、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21、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 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第四篇:初中语文期初备资料(2014年8月)
语文学科期初备课
一
调研情况反馈 二
期末成绩总结 三
规范课堂教学 四
现代文阅读技巧 五
今后教学建议
一、调研情况反馈
(一)成绩:
1、语文教师队伍稳定,教师有很强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2、骨干教师、全天候教师发挥学科引领作用,部分教学新秀脱颖而出。
3、注入了新的血液,高素质的年轻教师加入。
4、学校领导重视教师业务提高,教师注重自身能力提升。
5、听课过程中没有知识性错误。
(二)存在问题
1、个别教师观念,态度有待改进。
2、课堂教学存在随意性。
3、作业布置缺少科学性。
4、课堂评价缺少梯度。
5、作文批改不认真。期末考试情况总结 分数比较(见表格)答题情况可见教学中还存在一定问题
二、规范课堂教学
(一)教学进度 期中考试进度:
七年级上册:一、二、三单元、课后古诗一半 八年级上册:一、二、五单元、课后古诗一半
(二)教学要求
1、注重语文的学科特点,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落实。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文知识点,并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在以往文言文积累本基础上,从七年级开始指导学生整理现代文知识点,完成《语文综合知识积累本》
2、重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本学期继续延用并强化“四个一工程”(课前一段话、每天一则新闻、每周一文、每月一本好书)
3、扩大学生的视野,读好书、多读书、读整本书,师生共同阅读。师生必读书目:
七年级上学期:《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八年级上学期: 《早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龙应台的《背影》
4、几点要求:
《语文综合知识积累本》和学生的周记(每周一文代替日记)教师要不定期检查,并留有检查的痕迹。下校时做为作业批改之一项。教师要利用至少两节课时间,进行读书交流,并写入教案。要求学生用各种形式完成读书笔记。
(三)作文教学
1、提倡有效作文,注重衔接、形成体系。
2、科学命题、高效批改、讲评到位、修改及时,具体要求如下:(1)、每学期6次,每单元结束后一次
(2)、在教师点评的基础上,任选6次中的一次,按照修改意见重新修改成文一篇。(时间不定)
(3)、批语重实效。(指导性、针对性、鼓励性)
(4)、批改方式灵活多样(详批、略批、面批,各占百分之十)(5)、反馈及时(不超过一周)(6)、讲评到位(教案中有所体现)(7)、每学期教师下水文不少于2次。
3、教学中要注意作文和阅读的深度衔接。
4、参考题目:
(1)、快乐的成长
(2)、成长中也有烦恼(3)、我所崇敬的一位名人(4)、我的一位 --
(5)、我的爱好(6)、我的探险计划(7)、人类的朋友
(8)、我和
(某一种动物)(9)————中学语文
(四)现代文教学
中考现代文考查点及教学策略
一、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二、深入探究,领悟中心
三、把握线索,理清层次
四、品读文章,理解语句
五、把握布局,明晰结构
六、赏析写法,品味特色
一、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粗知文章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致思路,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可采用由浅入深,从先到后的顺序,从文中采摘关键词句,如表明文章思路的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总说句等,进行提炼、筛选、合并、浓缩,从而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如《老王》,教学时引导学生首先思考:
1.文章结尾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里的“不幸者”指谁?老王的不幸有哪些? 2.老王是如何对待不幸的?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
二、深入探究,领悟中心
(一)从分析标题入手
(二)从分析材料入手
(三)从分析首段入手
(四)从分析结尾入手
(五)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六)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七)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
三、把握线索,理清层次
(一)怎样才能较快地找出文章的线索?(1)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表现手法。(2)注意文章的标题。
(3)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事物。(4)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句。(5)有的文章同时具有两条线索。
(二)理清思路的方法 1.紧扣情节发展理脉络 如《智取生辰纲》
杨志慎押金银担
七雄贩枣蒙杨志
白胜卖酒诱官军
吴用巧下蒙汗药
官军上当饮药酒
英雄智取生辰纲 2.抓住时空转换理层次 如《台阶》 3.关注情感变化明思路 如《珍珠鸟》 4.了解结构特点析脉络 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四、品读文章,理解语句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作用,方法如下:
1.通读全文,领会主旨。把握文章主旨才可深刻体味、理解一些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意义及表达作用。
如:就在这个瞬间,我突然明白,我们的镜子,它还在,在我们的心中,依然明亮。
镜子~~心中的镜子,良知。2.理解文题内涵明思路
3.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如《旷野的微光》中的“雨雾弥漫”不仅指雨雾等天气情况,也指压抑、寂寞、茫然等情绪。4.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义。
5.结合特定的表达方式理解词语。如某些词语的运用是为了达到准确说明的效果。
6.结合修辞手法来理解词语,如对一些比喻性词语的理解,首先弄清它的本义,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比喻义。
如《父亲不写信》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比喻父亲外表严肃冷峻,内心深处却涌动着对儿子深沉的爱意。
7.试用同义或近义词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8.注意句中的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如《我的母校,我的梦》中“就在这个瞬间,我突然明白,我们的镜子,它还在;它在我们的心中,依然明亮。”句中的“镜子”指心中的良知。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方法如下:
1.整体阅读全文,把握各段所写的内容,领会全文主旨,在此前提下,才能更加准确理解一些含蓄的、内涵丰富的、蕴含着某些深层含义的句子。
2.结合文体理解句子,如以写人为主的作品中,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往往要从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人物情感等方面着手分析。3.从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角度,理解一些句子的表达作用。4.对一些描写性句子的理解。一类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往往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的。一类是环境描写,往往是为了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心理等。
五、把握布局,明晰结构 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 1.看开头与题目的照应 2.看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3.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
如《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文中“他谈吐自然,和蔼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与后文的哪句话相照应?
“我在泪眼模糊中,看到老舍先生戴着眼镜,在和蔼地对我笑着;我耳朵里仿佛听到了他那铿锵有节奏的北京话。我浑身颤抖,连灵魂也在剧烈地震动。”
巧妙运用伏笔和照应可以使文章脉络通畅、线索分明、结构紧凑,情节完整,中心突出。
六、赏析写法,品味特色
(一)明确常见写法及其作用: 1.设置悬念
好处:使布局更巧妙,主题更突出,情节更动人,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推动情节,引起读者兴趣,达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2.欲扬先抑
好处:使文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突出所写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3.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
4.对比:使人物或事物特点更鲜明,主题更突出,使叙事波澜起伏,推动情节发展。
5.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抱负和志趣的表现手法,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如《爱恋说》运用托物言志写法。
6.象征: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7.夹叙夹议 8.托物寓意 9.以小见大
10.借物喻人、借物抒情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1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1.对形象,要注意分析其特点,它的典型意义及它所包含着的作者的感情。
2.鉴赏语言的方法
(1)分析作品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炼、生动、形象等。(2)理解作品语言风格,如幽默、朴素、自然、简明、含蓄等。(3)辨析作品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原作用+句作用
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增强语势
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d.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e.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f.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在表达技巧方面,评价选材、剪裁,主要是看其能否更鲜明地突现主题;评价构思布局主要看其结构是否完整匀称、上下连贯、曲折有致;评价表现手法要看其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是否合情合理;评价表达方式主要看其是否自然贴切,达到写景叙述议论抒情的目的。5.品味词语的妙用
a.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答。
b.要思考该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c.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d.体现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e.从修辞的角度谈表达效果。f.是否点题。
g.是否是文章的线索。6.体会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1)表达效果:是否有修辞和描写,答出相关的作用。
(2)内容上:点明、突出或深化主旨。
(3)结构上: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照应开头,总结全文。7.体会文题的含义及作用 a.根据主旨理解 b.根据线索考虑。
c.是否运用了象征等手法、是否新颖别致,点明了文章的内容,富有艺术表现力等。课外古诗词背诵
重点是积累;给学生文化、审美等方面的感受领悟。名著导读
注意沟通课内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扩展他们的视野。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另外引导学生 阅读其他名著,包括哲学、历史等学科的名著。附
录
“附录”中的知识,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自读,多少予以了解,有助于学习。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注意:“补白”中有关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说话;写作方面的知识的点拨。
(五)文言文单元要求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注意积累文言字词,注意字词的迁移运用;发挥学生自主性,减少繁琐的讲解。
要坚决杜绝机械记忆,纯粹的为了考试而反复死记硬背的现象。要教会学生灵活的学习,注重通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学生的文学素养。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举一反三,真正的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建议:
(一)教学领导方面
1、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本校教学实际,有针对性的指导语文教学。严格控制试卷数量,把握试题的质量,从根本上杜绝盲目的题海战术。
2、进行阶段性总结,针对每次发现的情况认真分析,出现问题及时把控。
3、狠抓集体备课,深入学年组,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还要注重集体备课的灵魂,不能把集体备课简单的理解为从内容到教学方式的严格统一,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教师在集体的智慧基础上有自己的个人智慧和独特的方式,坚决杜绝一刀切现象。
(二)教师方面
1、重视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任务明确落实到位。绝对不能各自为战,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和所教学生的特点,有创意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重视教材,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考现代文虽然是不涉及课本内容,但是体现了课内知识课外考察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还是应该立足课本,教会学生独立品味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
3、用好、用活教材。学习的主要内容依据,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要在课程标准指导挖掘教材中丰富的语文内容。
4、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要从单一的教师讲授为主,变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其中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要加强交流互动,为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5、继续进行“成品文”教学,对学生的作文有力指导,让学生反复修改,自写自改,教师对作文的评价要有针对性,要提出切实可修改的意见,真正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学生方面:
1、继续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效学习,进行方法指导,每个学生都应该养成抓错题析错因改错题的习惯,在错题中找问题,在错题中挖潜力,避免重复同一类型的错误。
2、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劣势,有针对性的提升。
3、督促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坚持读好书、读正本书,并形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在生活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第五篇:上海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资料:如何妙用导语
上海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资料:如何妙用导语
上海教师考试网(sh.zgjsks.com/)
上海中公教育(sh.offcn.com/)联合制作
妙用导语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上,在必经的路上这座桥梁架宽了,架牢了,学生就能轻松愉悦的到达下一站。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妙用导语呢。
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在教学《绝版的周庄》一文时,可以这样导入:哪位同学能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描写江南春色,一个“忆”字既道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又顿生出一种蓬蓬勃勃的韵致,把读者带入美不胜收的境界中。自古江南出美女,自古江南美如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番江南古镇周庄的诗情画意。
巧提问题,启发导入
在导语中,我们如果巧提问题、启发导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学习本文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不仅生活在和平时代,而且还身处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父母的呵护、老师的教育、社会的关注,让你们象茁壮的幼苗一样健康地成长。可是即便是这样,有的同学还口口声声地说,我们是很不幸的。那么,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享受幸福?今天让我们从《提醒幸福》中去寻求答案。”这样,学生们会很自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因为利用所学知识导入新课时学生会感到很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上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雪》,我们为毛泽东主席所描绘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总之,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妙用导语能使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上海教师资格笔试群:371175465强化备考微信号:shjsksw 2014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
sh.zgjsks.com/html/jszg/kstk/l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