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舞蹈大赛聚集人气
舞蹈大赛聚集人气——电玩城从拼机器转向比营销的转变
汉网消息(记者龚萍实习记者陈雪飞)两年前,哪家电玩店新添置一款赛车机台,江城游戏迷们会津津乐道好一阵。可如今,一两台新机器不再吸引人,反而是现场的舞蹈大赛、PK赛等活动更“抓眼球”。
昨日,记者在江汉路几家电玩城见到,圣诞活动方案已经张贴出来,店堂内
挂满了圣诞老人、红帽子等广告海报,气氛浓厚。“城市英雄”电玩城的活动类似于商场促销,称“平安夜当天有惊喜”。
电玩迷郭明告诉记者,前不久,城市英雄在佳丽广场外举办了一场舞蹈大赛,他跟同学专程从武昌赶过来观看。该电玩城负责人王冬林也表示:“活动的影响力非常大。”据称,该活动从一些兄弟店请来资深会员和武汉店资深会员比赛,让电玩迷们玩游戏时也体验游戏的观赏性,增加电玩城的人气。
王冬林说,店里几乎每个月有活动策划,已经形成经营的常态。前不久,为了扩充店内的营销策划能力,他们还专门招聘相关策划人才。
市内其他电玩城“神采飞扬”、“红帽象”等也越来越重视营销。如“汤姆熊”的亲子同乐活动、“神采飞扬”的赛车PK等。
“神采飞扬”市场总监阮红称,过去公司比较重视硬件投入,自从万达店开业之后,他们在营销方面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通过举办游戏比赛,让游戏玩家有机会与游戏高手一起交流。将来营销力度会越来越大”。
“红帽象”武汉总经理潘人凤表示,他们对硬件和营销都很重视,如果硬件落后,仅靠营销活动玩家也不认可;但仅仅靠硬件而不做营销,玩家也不买账。
“汤姆熊”江汉路店店长吴女士认为,近两年公司在营销的投入上越来越大,如“亲子同乐”游戏比赛、自有商品免费派送、发放体验券等互动活动,让不了解电玩和未接触电玩的人也加入进来。
第二篇:关于聚集县城人气的调研报告(定稿)
关于聚集***县城人气的调研报告
一、县城城区人气现状
县城城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巴川、南城、东城办事处常住人口共约17.7万人,但其中非农业居民人口只有9.6万人,流动人口估计2至3 万人。县城城区人气呈现以下特点:
(一)非农业居民人口与城区已建面积之比形成反差。据县公安局户藉统计,城区常住非农业居民人口只有9.6万人,每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只有0.6万人,城区显得空旷,商气清淡。
(二)流动人口稀少。由于文化、旅游、会议资源少等原因,造成流动人口不多,且这些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还相当低。
(三)就业岗位偏少。农村青壮年到县外打工人数24.4万人,占打工群的80%以上,年收入达9.2亿元。由于经济总量低,企业运行质量差等,县城城区提供的就业岗位偏少,且大多集中在工业、建筑、商贸、餐馆服务等低收入行业。
(四)消费水平偏低。据县劳动局统计,全县失业率3.5 %,加上失地农民、低保人群、下岗职工、待业青年等无收入人群的扩大,消费水平更显低弱。
造成我县城区人气不旺,商气不浓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实力不强,优势骨干产业尚未真正形成,使得各种生产力要素不能很好地聚集结合,对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强,外流现象严重。
二是三产比重为17.8∶52.6∶29.6,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的比重还相对偏低。三是城乡的收入水平都偏低,尤其是农民收入更低,限制了其总体消费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年收入10180元,农民年纯收入为3715元。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大多数农民还不具备离土离村进城生活的条件。况且,大多数人在医疗、养老保险、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考虑较多,用于消费较少。
四是旅游精品缺乏、城市文化品牌不响亮、商贸设施不配套、现代服务业欠缺等因素,使流动人口偏少,缺乏人脉,消费总量低。
五是在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转型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还在产生消极影响,经济的外向程度还偏低,特色经济和特色文化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等等。
二、我县县城人气聚集的主要优势和定位
相对于发达城市而言,我县城区人气还不旺。但是,随着重庆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一小时经济圈”战略的实施,随着我县区位优势的逐步改善,县城人气的提升又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聚集城区人气主要面临以下五大优势:一是突出的政策优势。重庆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一小时经济圈”和“一圈两翼”战略的抓紧实施,沿海经济向内地的转移,重庆主城产业向周边区县的辐射等等,作为“一小时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区重要节点的近效大县,将在未来的发展中享受到来自国家、重庆等的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坚强的政治优势。县委、县政府对城区人气的聚集工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把城区人气的聚集工作与工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一起部署,一起研究,其抓县城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心和力度是空前的,这必将形成全县上下掀起第三产业发展新高潮的强大合力!三是立体的区位优势。随着渝遂高速公路的即将竣工通车,重庆三环公路、成渝铁路复线的规划和逐步建设,重庆轻轨向铜梁延伸工程的积极争取等等,未来我县的区位优势必将产生突破性的变化!加之现代物流、人流、信息流等的加速,我县的立体区位优势必将得到突破性的显现。区位优势的改善,对县城人气的聚集将产生重大而持久的影响。四是逐步强大的产业支撑优势。我县工业“两区一带”、中华龙温泉旅游度假区、职业教育园区等几大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为县城人气的聚集产生直接而最核心的影响。五是城市商圈建设优势。城市商圈是城市的“眼睛”。现在全县正在大力度进行的城市规划调整和对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度的招商引资,将打造出渝西独具特色的一流商圈群,将为城区人气的聚集产生重要影响。
我县县城人气聚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未来几年聚集城区人气,应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建设城市和经营城市的有机结合,注重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和商圈打造,以建设渝西商贸物流重镇、特色旅游窗口、文化教育乐园、务工经商宝地等为目标,加大各方面工作力度,确保城市基础设施有重大突破,确保县城常住人口数量和流动人口有较大增加,确保产业对人气商气的影响带动力显著增强,确保县城城区人气商气有重大改观。
三、聚集县城城区人气的主要对策思考
(一)保障:统一全县上下思想,切实加强对聚集人气工作的组织领导
“城市人气”来源于一个城市的综合魅力,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综合反映。它依赖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位优势的聚合辐射、相关产业的带动支撑、品牌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等等,因此,县城人气的聚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支柱工业企业的重点培育、文化旅游精品的集中建设、城市商圈的培育打造、城乡统筹的协同发展等等。聚集城区人气工作,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县里在研究制定全县经济发展战略时,要注重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重点推进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逐步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大力提升第三产业比重。要切实加强对聚集我县城区人口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成立以县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把聚集县城人气工作纳入县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建立健全定期或经常研究、协调聚集人气工作重大事项的工作机制。要加大对聚集城区人气工作的考核督查力度,每年将工业新增县城就业人口、旅游吸引县外人口、城市建设新增居住人口、教育吸引县外人口、城市商圈的规划建设等指标纳入目标考核,实行重奖重惩。巴川、南城、东城等办事处和乡镇,牵头负责辖区内的聚集人气工作,县里及有关部门要把相关的权力下放,增强其统揽辖区内聚集人气工作的职能。
(二)前提:进一步加强城区的规划工作,使聚集城区人气工作更具有前瞻性和计划性近年来,我县城市扩张较快,产业发展迅猛,相比较而言,县城规划和产业规划明显滞后。而城市规划是城市人气聚集的前提和基础。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切实加大该项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增强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的理念,做大、做精、做强、做旺城市,为城市人气聚集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要突出规划的超前性。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进行定位,根据县里有相关规划和有关部门的拟调整建议,城市规模将增加到2020年的50平方公里、50万人,城市的拓展范围将达到100平方公里。对未来城市发展的50平方公里和100平方公里的区域,县有关部门和相关的园区都应及早制定好规划,增强城市建设的预见性。二是要突出规划的系统性。过去我县城区的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不够同步,不够协调。建议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要高度重视工业、旅游、商贸、教育、文化等产业规划的协调一致,整合城市资源,突出公共服务的配套功能,使城市发展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合理。在城市建设中,对商贸、学校、旅游开发等建设用地要予以一定预留。三是要突出规划的独特性。城市规划要勇于创新,做出“铜梁特色”,在聚集人气的市场、广场、商场等方面要更大气一点,在规划的格调档次上要更高一点,增强规划设计的创意性,力争多搞一些“西部唯一”的标志性设施,建成成渝经济带上耀眼的城市明珠。四是要突出经营城市的理念。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社区开发等的规划和培育打造,做好做活土地、税费、城市资源等文章,注重区城性城市开发、商业开发、公共设施建设的有机结合,用小的财力、活的政策来做好城市建设和人气聚集的大文章。
(三)重点:大力度推进商贸发展,为城区人气聚集提供坚实的发展平台
1.坚持商贸发展思路。商贸发展总体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委“扩大规模、打造中心、强化文化、统筹城乡”为指导,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率先”和“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商贸流通网络,以建设现代物流中转站、城乡商品集散中心、休闲旅游美食基地为目标,努力把铜梁建成服务重庆主城,辐射成渝经济带的渝西商贸物流中心。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每年以18%以上速度增长,以2006年25.38亿元为基数,2012年达到68.5亿元,2020年达到257.5亿元。
2.构建三大商业体系。即: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网点。城市商业中心。打造一圈(中心商业圈)、建设一园(现代商贸园)。即:升级改造以现有商业步行街为中心,扩展至县城聚集区的商业设施、业种业态,打造城市“中心商业圈”,重点升级改造“龙都商贸中心”、整体开发“龙珠广场片区”,建设商业设施5万平方米以上。按大型百货商场(超市),特色商业街、专业(卖)店、写字楼、休闲会所、停车场等功能设置,建成铜梁商业繁荣之高地。对县城新区中心的城建规划商贸区范围,即广龙路以东、金龙大道以西、凤平路以南、香滨路以北,建设城市“现代商贸园”,主动承接重庆主城商贸业的扩散,引进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机构落户,发展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文化等现代化服务业,配套建设大中型商业零售网点、商品交易市场、便民服务设施,通过招商引资,重点抓好 “金龙现代商贸城”等项目建设。
区域商业中心。根据我县实施“东拓南扩”的城市发展战略,建设三个区域商业中心:在巴川街道办事处白龙大桥与白龙广场片区,建设“白龙商业区”;在东城街道办事处县教育园资源共享区,建设“学院商业区”; 在南城街道办事处三角碑片区,建设“三角碑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以建设综合超市、中型商场、商品交易市场、餐饮店、专业(卖)店、便民服务设施为主。
社区商业网点。根据居民综合消费服务需求,布局发展以服务社区居民、方便群众生活为主的社区商业网点,实现“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
3.打造三大项目集群。在规划、包装和建设上实现真正突破,重点打造好项目集群。物流集群。立足于服务重庆主城、辐射川中地区,建成渝西北现代物流基地。在金龙工业园区,打造“金龙物流中心”,主要建设仓储配送货运站、商品展示交易馆、轻工综合市场、鞋材市场等物流项目;在渝遂高速公路蒲吕互通口,建设“蒲吕物流园”,主要建设原材料、产成品仓储中心;在“少云特色产业集中区”,建设集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物流集散地,结合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成渝高速公路复线围龙互通口,建设以工业资源、矿产资源为主的综合性物流中转站。
餐饮集群。针对我县交通方便、餐饮特色较突出、龙文化和城市建设独具魅力的优势,发展餐饮业,使***城真正成为上千万成渝主城人口常来休闲度假的乐土和享受美食娱乐的天堂。在城市风貌旅游区(晏渡桥——白龙大桥),一期工程建设“淮远河商业特色街”,二期工程可规划建设“龙乡美食娱乐服务城”;在中华龙温泉旅游度假区、县城新区现代商贸园、巴川白龙商业区、东城学院商业区、南城三角碑商业区规划新建5个大中型餐饮店,其中建设2家五星级酒店。
市场集群。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原则上不再在城市中心地带新建,结合城市扩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六类专业市场。在白龙商业区、三角碑商业区、金龙园区南面晏渡桥附近、金龙园区北面铜合路附近建设农产品消费品市场,以满足周边居民的消费;为了促进城乡综合发展,方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出村进城,增加农民收入,规划在少云特色产业集中区,与打造“物流集散地”相结合,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本县农村家禽养殖资源、金龙工业园羽绒加工企业、重棉等纺织工业企业和皮鞋生产企业,在金龙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轻工综合市场和鞋材市场;在县城新区中心“现代商贸园”,建设大型的建材装饰市场,逐步改变以街为市的局面,实现“退街进场”;在“三角碑商业区”,建设大型家具市场(商场),逐步撤出城区商业中心地带,实现“退街进场”;在交通便利、远离居住区的铜合路姜家岩附近,建设旧货市场。
为了适应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和我县城区不断拓展的需要,建议县政府对我县于2006年编制的商业网点规划进行调整,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鼓励商贸流通结构调整、扶持商贸业做大做强的优惠政策文件。目前我局正结合全市商业形势和相关政策,作前期调研和初稿的起草工作。
(四)核心:高度重视并积极培育区域性有重要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支柱产业,产生人气聚集的洼地效应
1.打造工业集群带,造就10万产业工人。
扩大工业空间布局框架,打造工业集群。规划发展铜合产业带,铜合产业带位于重庆西北部渝遂高速沿线产业密集带的核心区域,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铜梁至合川公路沿线两翼园区和乡镇及合川——铜梁——永川高速公路互通口所在乡镇。在我县境内主要有金龙工业园区、蒲吕工业园区、东城办事处、旧县镇、蒲吕镇等,幅员面积195.91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带。充分利用交通、平谷地带、已有基础、体制活力、沿江河、矿产、幅射半径等资源,充分溶入机械制造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制鞋产业集群、食品加工制造产业集群,现代医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制纸业及纸制品产业集群。为人、财、物涌入,打下坚实的空间基础。
加快形成轻工业集群,扩大就业规模。发展轻工业集群有几个突出特点:产业链长,离中心大城市市场100公里内,准入条件易于具备,易集结,回报稳定,成长性产业,投融资速度快,劳动力密集,是需求长久稳定的朝阳产业。我县发展轻工业集群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轻工业1亿元投资能解决近1000人的就业问题,如是精深加工为主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更加可观。每增加一个工业就业岗位,可增加1-2个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对提升城市人气、繁荣商气,将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突出发展优势产业,打造大型知名企业集群,造就大批新型产业工人。国家确定重庆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总体部置、我县“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战略的确定,区位优势迅速提升,工业产业带规划创新布局等,从根本上大大提升了我县的发展优势,全国各地的实业家纷纷看好铜梁。小型企业简单聚拢将成为过去,优势产业和大型名牌企业进入铜梁将成为必然趋势。也只有优势产业的大型名牌企业的进入,才能真正造就大批新型产业工人。
整个产业带发展到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1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250亿元。12年后将造就10万左右的产业工人。
2.大力发展教育产业,迅速提升城市人气。
扩大城区基础教育规模,适应市场需求。我县基础教育已形成优势,名列全市前列,特别是城区基础教育声名远扬。目前城区高中在校生15133人(其中:县外生2436人),初中在校生12052人(其中:县外生1459人),小学生10162人,共计37347人,其中县外生3895人,占总数的10.43%。现在的办学规模,远不能满足本县就读需求,特别是县外潜力更为巨大。按照“一小时经济圈”铜梁发展战略和有关部门的拟调整目标,到2012年、2020年城区人口分别是现在的2-3倍。为适应倍增的县内外市场需求,大规模扩大基础教育办校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到2020年城区新办基础教育学校将增加1倍以上,在校学生约10万人,对城市扩张、三产业发展意义深远。建议县里将全县初中教育尽可能向城区集中。
发展院校产业,大规模吸纳人气。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院校产业,规划蓝图已经决定,各方面工作全面启动,前景看好。到2012年园区规模达到4平方公里,入驻院校达到3所以上,在校学生达到4万人以上;到2020年,园区规模达到10平方公里,入园院校达到12所,在校学生达到10万人以上。
3.集中打造旅游产业,吸引50万游客。
铜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市场前景广阔,但多年缺乏集中策划,多、小、散现象没有大的改观,需要引入市场机制、集中旅游资源成片打造,形成2个近距精品特色区,成为承接重庆主城及辐射周边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重地,到2020年,年均吸纳50万游客。
集中打造少云公园旅游景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出让经营权或土地使用权,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邱少云烈士纪念馆为依托、建设中华第一匾展示馆、铜梁龙灯展示馆、民俗文化展示馆、书法艺术展示馆、收藏品艺术展示馆及扩建少云公园武庙,形成六馆一庙的独特景区。聚集打造中华龙温泉旅游区及周边景区。围绕中华龙温泉旅游区山、水、泉为核心,2公里范围内,打造特色农家乐度假区,餐饮、休闲、娱乐特色街,旅游产品特色街,观光农业园、体验农业园、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园、盆景艺术园、花卉博览园等,形成精品吸引四方游客。积极争取并实施好小北海水库的开发建设,形成县城旅游又一重要景点,丰富城市旅游的内涵。
(五)难点:加快建设新型的要素市场,推动经济发展
新型要素市场在活跃经济、积累资本、培育产业、增加供给消费、扩大就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融资平台。我县五家商业银行和信用联社,2006年存款余额在75.7亿元以上,但用于我县的贷款不足29亿元,大部分用于房地产市场和上缴存款准备金吃利差。在遵循国家金融宏观政策和维护金融秩序的前提下,搭建一个运行良好、渠道充分的融资平台,整合金融资源,形成一个资本市场。充分利用资本要素转化为生产力,解决投融资瓶颈限制,加大对地方建设的支持。研究和支持对县财经领导小组和城投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加大对银行推介、企业介绍多种灵活的融资道渠,力争贷款融资达存款60%以上,并协助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等机构,增加对通过信息提供、担保业融资,探索企业互保、企业联保方式,在金融政策允许范围内自愿组合,形成捆绑式互保融资担保资产。及时将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私营企业业主贷款、个体工商户抵押贷款、个体工商户特级信用贷款等信息及时与企业沟通传达。
2.完善发展产权市场。在完善土地二级市场管理的同时,健全固定资产产权交易市场。目前,我县固定资产的交易还不太活跃,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限制了交易的快捷和公平,影响了生产力要素的快速流动,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虽然民间房地产中介比较活跃,但都是小门面,小市场,还没有形成规模较大、交易规范、种类齐全、方便快捷的交易市场。
3.建立劳动力市场。当前存在着一方面企业需要人才,急需有一技之长的工人,另一方面社会上又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包括大学毕业生。要建立一个常年的劳动力市场,和我县的人才市场很好地结合起来,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类型和多种规格的职业培训。以现有的各类职技校为基础,也可与市里的职技校联办分校,同时注意发现企业内部技术骨干和能人,壮大和扩展老师队伍。对每个求职者建立起电子档案,适时追踪,及时向企业推荐或专业培训推荐。建立人才信息库,对全县各行业人才资源建档整合,为企业和劳动力之间搭一个市场平台。
4.搭建信息服务市场。现今已进入网络时代,我县至今还没有为工商企业和个体服务的网络服务市场。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搭建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网络,为企业、农户和个体户服务。一是将我县企业、规模种养殖户、大中型批发零售商按经营类型、产品介绍、地址、电话等基本情况上网备查。二是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提供购销存信息,进行信息配对。发挥全县各协会的作用,收集各种信息、商机,有针对性地整理提供给各相关行业或企业。三是举办网上商品交易会,利用网络的即时通讯、网上商铺、安全的第三方支付手段等形式,联合县内外企业网站、专业的门户网站和地方商网站,举行对各行业的网上商品交易会,让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多渠道的商品交易方式,让商品通过电子商务更快捷、有效地流通。四是将我县的产品,企业网站信息等及时在网上反映。
(六)方向: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万人 向县城的人口“迁移”,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本县人口从乡镇向县城的“上移”;二是县外人口向铜梁城区的“平移”,(读书、旅游、产业工人);三是主城人口向我县的“下移”。“上移”人群的追求主要是相对优越于乡镇的就业、收入和社会文明程度,“平移”人群追求的是自己地域所没有(或很少)的学习、就业和旅游资源,而“下移”人群追求的则是相对城市而言的县城房屋低廉的价格或周边自然优美的环境。
统筹城市发展的重点:城乡劳动就业、进城务工农民向城镇居民转移、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城乡收入分配、城乡发展规划。城乡发展的改革试验:户籍改革、土地管理使用改革、保障制度改革、公共财政改革、金融制度改革、行政体系改革。这一重点和改革,将是前所未有的一场创新革命,惠及全县农民群众,一产业的深刻变改,意味着广阔的农村大地,再次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农村劳动力大批成为一、二产业的产业工人、三产业的业主或员工,现有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势在必然。到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00元;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120元。广大农民消费需求大大提高,购买力旺盛,将助推城市经济繁荣,活跃城市商气、人气。到2020年,全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万人,他们将成为离土不离乡的新型城市居民。届时铜梁产业众多、商贸繁华、车流不息、人流如潮。
(七)基础: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改善我县城区的区位条件
良好的区位优势,是城市人气聚集的重要条件。随着渝遂高速公路的即将竣工通车,我县的区位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好的改善。但要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县里务必要在交通区位的改善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近几年有重大突破。在县内交通建设上,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村村通”工作力度,建设农村村民进城务工和消费的快速通道。在对外交通枢纽建设上,要全力争取成渝高速公路辅助通道、合川——铜梁——永川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建设,同时要重点争取重庆主城轻轨直达我县,进一步突出我县的区位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县城人气的聚集创造更好的条件。
(八)关键:必须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制定适合县城人气聚集的系列政策措施 聚集县城人气,除了要在硬件建设和产业支撑上下功夫外,更重要的要在思想解放和政策支撑上花大力气。
1.必须解放思想。凡是有利于聚集人气的事情都允许干。凡是政策没有明令禁止的都要允许干、鼓励干,保护干。要坚决杜绝部门的“条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要在行政审批、执法管理等方面大胆放开搞活,推进县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2.要大胆改革创新。按照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在改革上要敢于迈出新的步子。(1)在行政区划上要大刀阔斧地调整改革,如将石鱼、土桥、太平等镇合并或纳入社区管理,直接增加县城人口。(2)城乡统筹要积极探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如新入城的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在入学、入户、低保、养老保险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增加县城的吸引力。(3)要打破土地“瓶颈”制约,积极向上争取用地规模,积极探索“农村用地减少与城市用地增加挂钩”政策的操作方法,解决用地“瓶颈”。在实施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多渠道鼓励土地向种植大户和业主集中,大胆探索“土地换住房”、“土地换养老保险”等将农村村民变为城市市民的政策措施,加速土地流转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
3.必须“抓大扶小”。在产业发展上,重点发展对人气产生重要支撑作用产业的发展,同时要集中精力抓好商贸业这一重点。要着力培育工业、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中的支柱企业,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县里每年要选取几大重点项目,在财政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突破。同时,对其它一般性产业,要在政策和发展环境上予以扶持,推进全县各行业的快速发展。4.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县里要切实加大对聚集人气工作的财政、融资等政策支持力度,对重点商圈和中心商贸设施的打造、重要地段的城市管理、核心区域的规划建设等方面,在政策和财政上要予以重点支持。县里要逐步设立工业、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结构调整资金,促进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周边区县近年来对城市人气聚集相关工作支持力度非常大,仅以商贸建设为例,如永川近几年财政用于奖励商贸企业就在500万元以上,永川、合川、壁山等区县每年安排的商业结构资金都在50万元至100万元以上,并且每年递增的比例都不低于10%。为了推动商贸业的大发展,壁山去年以来由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大力发展商贸经济、大力发展餐饮娱乐等四个优惠政策文件,其中每年仅安排农家乐的发展补助经费就达200万元,每建成一个四星级以上的宾馆都能享受400万元至700万元的优惠政策,等等。
5.要切实改善发展环境。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全力做好聚集人气的相关工作。
2007.8.12
第三篇:“聚集人气,活跃全局,发展经济”课题调研
[按] 旧城改造基本结束,创卫圆满成功后,怎样聚集人气,活跃全局,发展经济,这是全县上下广为关注的又一重大课题。按照县委主要领导的意见,县政协围绕这一重大课题,从去年10月开始,开展了为时4个月的深入调研,深入76个部门、乡镇、街道和企事业单位,召开48次座谈会和研讨会,走访400余名干部、群众和“老板”,广泛听取各方面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振兴工业、发展城市、强化宣传、壮大旅游、培育文化、办好教育等方面的建议、意见,形成调研文章7篇、建议98条。经县委主要领导同意,现将这7篇调研文章分期连续印发,供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参考。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高度统一 发展XX才有希望
——“聚集人气,活跃全局,发展经济”课题研究之一
社会主义是具体的,竞争的态势是激烈的,发展XX是紧迫的,为人民谋利益是现实的。XX的人民和XX的实践都呼唤着一个共同的心声:进一步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对XX的现在和未来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高度统一,发展XX才有希望。
一、没有太平之路,敢于“逼上梁山”。经济不发展、事业不兴旺、社会不进步,XX就没有出路、就会被动、就会落后。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敢于逼上梁山、背水一战、置之死地、夺取胜利。逼才能产生压力、逼才能培养精神、逼才能正视差距,要敢于“比较”,树立科学的“比较”观。纵比往往使人心满意足,横比才能使人坐卧不安。要从“比较”中感到紧迫,产生压力,增强动力。在经济发展上,没有太平之路,不进则退,没有出路;不加快发展,也没有出路。平平安安、稳稳当当可以是歌舞升平,但往往是死路;开拓进取、敢冒风险虽然充满崎岖坎坷,但却是真正的生路。
二、失去发展机遇,必将贻误XX。机遇此起彼伏,稍纵即逝,失掉一次机遇,往往落后数年。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XX有机遇,每个乡镇和部门也有机遇,但坐等机遇是不现实的。要潜心研究机遇、能动抓住机遇、主动创造机遇、开放赢得机遇、全力争取机遇。组织力量,认真思考和研究形势变化的机遇、宏观调控的机遇、产业布局的机遇,政策调整的机遇。在机遇面前,只要有一分的可能,就要付出十分的努力,这应当成为全县上下明确的指导思想。
三、围绕经济工作,全力抬举企业。经济落后可以导致一连串的落后,经济发展可以带动一连串的发展。要围绕经济建设,为社会创造价值,为XX创造财富,为财政创造实力,为乡镇和部门创造活力,为人民和职工创造富裕。要借鉴“抗击非典”和“创卫”工作的丰富经验,重点抓好工业经济的振兴,突出抓好企业的发展。产业发展的主角永远是企业,离开企业去寻求发展无异于纸上谈兵、舍本求源。现有企业是XX发展的基石,为企业创造宽松的生产经营环境,企业就多一些生存发展的空间;为企业办一件实事,XX就多一个发展机会;对企业多一点关心爱护,XX就多一笔财富。强化对外联系、对上争取的机制,争取项目的支持与争取资金的支持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企业的生死存亡、发展壮大,与XX的发展、财政的充盈和XX人民的利益唇亡齿寒,息息相关,决定着XX的未来。呵护企业、崇尚企业、抬举企业,应当成为长期的战略思想和行为准则。
四、强化中心意识,维护党政权威。各个部门坚持做到不是在口头上、会议中、文件里,而是开展每一项工作、处理每一个实际问题时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思想、言论、行为高度统一,要当演员,不当观众,更不当“评论家”。政令畅通是执政的前提,是发展经济的前提,要在具体工作中,强化政府的执行力,强化政策的执行力。认真处理好部门权力和利益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思考问题不忘全局,开展工作牢记“中心”。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执政能力、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把握“第一要务”的能力,自觉维护县委、县政府的权威,主动积极地服从和执行县委、县政府的决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氛围。
五、转变思维定势,消除障碍疑虑。要在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破除无所作为的唯条件论,勇于进取,努力开创新的局面;破除怨天尤人的悲观论,敢于正视现实,正视困难,坚定信心,不屈不挠的奋斗;破除“小富即安,小胜即满”的自满论,敢于永远挑战“知足常乐”;破除“小钱不断天天有,步子不快慢慢走”的小字为先的思想观念;破除“怕别人赚钱,怕发财露富,怕当大老板”的怕字当头的思想观念。聚集人气、旺盛商气、壮大财气已经成为众望所归,要敢于引导消费,研究有利于繁荣经济的新型的生活方式。要进一步消除观念上的障碍和疑虑,放远目光,放宽思路,放开手脚。在经济发展问题上,既要善于研究上级对我县产业发展的定位,也要敢于突破定位;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势上的“安分守己”,敢于“不甘寂寞”,只要符合实际,有利于XX发展,就应当突破而不是固守。创新是XX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在干部群众中营造一种“崇尚创新、尊重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增强各级干部思维创新、工作创新的活力。
六、艰苦奋斗创业,树立雄风图强。要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创事业,在各个方面树立和体现自强、自信、自主精神,要正视和颂扬XX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既能创造辉煌的过去,又能创造美好的现实,更能创造灿烂的明天。要坚信XX人民能干事、会干事,能干大事、会干大事,而且一定会比别人干得更好,一定会超过别人。全县上下都要有过几年紧日子的思想准备,在紧日子中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研究经济发展,重于研究日常工作;研究财政收入,重于研究财政支出;切实体谅财政的困难,转变单纯依靠财政解决问题的观念,一有困难就只想到财政是不现实的,要研究和制定政策,增强部门的工作活力。本文由网络提供,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更多文章
七、突出重点工作,争创一流水平。正确认识和处理日常工作与重点工作的关系,日常工作年而复始,不强求每个部门的每项工作都争先进。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慢的情况下,更应当实施重点突破的战略。对部门的日常工作不应当作为重点考核,对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要保持一股一往无前的冲劲,一股百折不挠的韧劲,要以一流的精神、一流的干劲,高标准落实、高质量完成,干就干好,干就干出高水平、干就干出“精品”。要从工作的考核和舆论的导向上,保证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要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敢于对有功人员政治上的重用和经济上的重赏,敢于对政令不通、以部门权力和利益阻碍经济发展的人和事进行责任追究。要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有区别才有重点,有比较才有关键,不能片面强调只有自己部门的工作和自己分管的工作是最重要的。要善于区别重点与非重点、关键与非关键。坚持全县经济发展就是重点和关键这个客观标准,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有时不需要看得那么重,有的不能过分认真,有些需要“淡化”处理。对重点和关键性工作,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工作,应当精心研究和部署,该认真的应当特别认真。
八、坚持辩证思维,善于总结思考。要立足加快发展,从新的角度去研究新的问题。正确处理“依靠人民与发展XX”的关系,发动社会,依靠人民搞建设;正确处理“面临困难与发展XX”的关系,决不能因为面临困难,经费紧张而放慢发展XX的步伐;正确处理“集中财力与发展XX”的关系,敢于增强财政实力,敢于调动、调控、集中全县的财力,敢于筹集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善于总结思考”的水平,大力倡导“干完工作回头看,在新的起点向前看”,清醒地认识:经验和教训都是应当汲取的宝贵财富。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发展,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善研究政策、有独立见解、能谋划发展”的干部,牢固树立“思考问题是素质,发现问题是能力,解决问题是政绩”的新观念。
九、行动敢作敢为,摒弃说长道短。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不坐等上面布置、不坐等上面支持,对于看准了的项目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工作,坚持“先干后说”的原则,快速起动,不遗余力、全力以赴、毫不动摇,干出成效。不要一干事情就先预测要出问题,前怕狼后怕虎,不敢作为,正确处理“走自己的路与上级认可”的关系。全县要高度统一思想:精神状态敢“上”,具体工作唯“实”,从上到下会“干”,奋斗目标要“超”。坐而论道、等而论道、看而论道,只能贻误XX;干而论道、发展中论道、建设中论道,才能振兴XX;愚公不愚,在于干而论道,智叟不智,在于坐而论道;学习愚公,挖山不止,奋斗不息,XX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十、切忌守株待兔,主动就能路宽。要主动出击,积极争取,不坐等别人支持,见缝插针,锲而不舍地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项目、政策;要研究和利用XX籍在外工作的人缘优势,调动各级干部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性,招商引资,支持XX经济的发展。要坚持干中争,争中干,精心研究投入产出,算大帐,打基础,融感情,看长远,追求最佳效益。要高度重视和特别关注与XX产业关联度高的全国和区域性重点企业的联系和信息收集工作,一旦出现对外扩张的可能,应抓住机会迅速引进接纳。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都要充分认识县委和县政府主要领导这两张名片的价值和含金量,主动创造条件,做好具体工作,向上级部门争取支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正确看待日常工作,敢于集中精力和时间对上对外,寻求广泛的合作与支持。
十一、远望山外有山,决不坐井观天。要善于深入到火热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实践中去,呼吸新鲜空气,开阔新的视野,汲取新的营养,以科学的态度欢迎并拥抱新的思想、新的变化和新的事物。不应当津津乐道地用XX的长处和优势比别人的短处和劣势,而应当以虚心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地借鉴经验、总结教训、认真反思,发展经济。要敞开县门、广交朋友、广泛交流、广泛合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外出学习考察,不能不加分析地笼统认为:学习考察等于游山玩水,争取项目、资金、寻求支持等于得不偿失。
十二、强化宣传意识,扩大XX影响。要努力办好上级各部门在XX召开的每一次会议,举办的每一次活动,热情接待来XX的每一位客人,这不应从消极的方面看成是一种负担,而应从积极的方面看成是一次宣传XX、展示XX风采的难得机会;每个部门都要敢于和善于实事求是地总结、宣传本部门的工作,力争在上级的会议中显示出XX的工作水平,在上级的材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各级报刊、电台、电视台上有一席之地;要经常性地提炼出有凝聚力、有感召力的口号,广为宣传,坚持举办有影响、有震动、有辐射力的大型活动;要善于发现和形成新的宣传热点,使外界对XX的了解更加深入、广泛;要善于研究差异和唯一性,差异和唯一性就是优势,就是特色,就是价值;要精心研究品牌,品牌就是XX的名片;神秘的佛教氛围、厚重的“三绝”文化、绮丽的竹海风情、平坝的田园风光、县城的崭新面貌、“创卫”后的优美环境、独特的名优产品,都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要正确对待新闻舆论,只要是有助于宣传XX正面形象的,不要怕别人“炒”,要敢于和善于审时度势,推波助澜,提高XX的知名度。
十三、重视树立形象,事关发展大局。XX形象至关重要,热爱家乡,首先要重视XX形象。XX形象与各级干部、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精神、作风息息相关。XX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以是否有利于XX形象为准则,决不能因为个人利益、部门利益未得到满足,而做出损害XX形象的举动。整体形象不好,人人脸上无光,上级难以支持,左右另眼相看,何谈XX发展。每一个XX人都有职责和义务,在思想上重视XX形象、工作上树立XX形象、言行上维护XX形象、舆论上宣传XX形象。
十四、掌握进退尺度,敢于争名争利。要在加快经济发展上牢固树立“争抢”意识。该争不争是庸人,能争会抢是能人。要在工作中争水平,在发展中争速度,在建设中争效益,在经济上争实力,在更大范围内争XX整体形象。要敢于竞争,在竞争中培养精神,增长才干,敢于为XX县争名、争利、争第一、争形象,是每个部门应尽的职责。该谦虚的要虚怀若谷,显示出XX的大度和风格,该力争的要当仁不让,显示出XX的气魄和决心。要主动寻求对手,有一个对手,就有一面镜子,就有一声警钟,透过镜子看出差距,敲响警钟给人激励。要从对手的每一次成功中正视差距,学习经验,又从对手的每步发展中感到压力,增添动力。
十五、亲近“老总老板”,正确评价“功过”。客观公正地评价“老总老板”在发展经济中的功过是非;大力倡导崇尚企业、崇尚企业家、崇尚企业家精神的社会风气,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一个企业会潮起潮落,一个企业家的生命可以终结,但企业家的精神却会永远造福人类,造福社会;要树立“亲企亲商”的理念,敢于和“老总老板”交朋友、交诤友,为企业的发展排忧解难,坚决摒弃只要与“老总老板”打交道,就有瓜田李下嫌疑的偏见。要正确评价纳税人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所作的贡献,没有纳税人,没有纳税人的经营活动,整个社会将停滞不前,纳税人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全社会都要尊重纳税人,为纳税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善待纳税人,善待“老总老板”,善待企业的发展,就是善待我们自己,这应当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全社会最基本的思想基础。
十六、研究运用政策,灵活处理问题。善于运用辩证的观点精心研究政策,特别是研究政策的含金量。政策的含金量在于吃透、变通和灵活,执行政策的灵魂在于一切从XX的实际出发。要在用好、用活、用足政策上下真功夫,敢于在不违背大政策的原则下,根据XX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实际,在运用具体政策上有所创新;善于在宏观调控的大环境、大气候下,既要研究哪些不能为,更要研究哪些可以为,甚至可以大有作为。
十七、正视内部矛盾,适应新的形势。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些人民内部矛盾显得复杂、激烈甚至尖锐,这对各级领导干部是一个重大考验。要以冷静的态度、积极的姿态和高效的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善于在突发事件、群体事件的压力下,驾驭复杂局势,坚持有序工作,尽可能缩短影响和震荡周期;敢于正视和接受新闻舆论的监督,习惯于在新闻舆论的监督下保持正常的心理和饱满的精神,开展工作,有序运转,认真反思,总结教训,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领导、干部、群众的紧密团结,思想、言论、行动的高度统一,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和关键,也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
十八、坚持评判标准,发展才是道理。衡量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能仅仅只看会议的规模大小、规格高低、会期长短,也不能仅仅只看发了几个红头文件,更不能仅仅只看是否解决了机构编制、经费和人员,而应当看重实际效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发展,但“全面”不是齐头并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但“协调”不是同时同步,必须坚持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偏离经济发展谈论科学发展观,只能是一句空话。正确看待评判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少一些多头、重复、各自为政的检查、评比、达标和责任书的签订,多一些对经济发展的集中研究、帮扶、检查和排忧解难的实际行动。经济不发展,管理就没有前提,规范就形同虚设。坚持放宽政策,而不是越管越“严”;坚持放水养鱼,而不是萎缩税源。一管就死,不是部门的光荣,而是失败的教训;扶持发展,是部门的责任,更是成功的经验。管理、规范都是相对的,发展XX经济才是绝对的。
第四篇:让官方举报平台聚集更多“人气”
让官方举报平台聚集更多“人气”
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设置“12388”网络举报板块,到如今中央组织部“12380”举报平台功能更加完善,都在显示我们党不断为群众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的举报方式,通过群众监督实现正风肃纪的决心。
在举报渠道越来越丰富、畅通的同时,人们也注意到,要让官方举报渠道赢得民众信任、聚集更多“人气”、发挥监督举报“主渠道”的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官方举报渠道要在更加方便群众举报上狠下功夫。面对大量的群众来电、来信、短信和网络举报,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服务态度至关重要,认真接好每一个群众来电,办好每一封群众来信,处理好每一件网络举报,不断在实践中打牢服务群众的意识。
其次,要认真办理每一个举报。对举报受理、办理、督办、办结等各个环节,要有明确的规范,对具体工作人员要有明确的纪律要求。对群众反映的涉及选人用人问题的举报,要坚持做到逐一认真研究,确保违规违纪行为得到纠正,违规违纪人员受到严肃处理。要加大对举报的核查力度,确保每件举报都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总之,要让举报人切实感受到,举报受理单位对其反映的问题是重视的、认真的、可信任的。
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举报人来说,最担心的莫过于举报信息被泄露,对此,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举报人,努力为举报人撑起“保护伞”。要制定严格的保密制度,严明保密纪律,绝不能允许举报人的情况和举报内容泄露出去。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改变“自媒体平台爆料火热、正规渠道举报相对冷清”的局面,需要官方举报平台和渠道付出更多努力,只有真正赢得信任,才能让群众从“有话有处说”走向“有话愿意说”。(据新华社电)
第五篇:关于聚集铜梁县县城人气的调研报告
关于聚集铜梁县县城人气的调研报告
一、县城城区人气现状
县城城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巴川、南城、东城办事处常住人口共约17.7万人,但其中非农业居民人口只有9.6万人,流动人口估计2至3 万人。县城城区人气呈现以下特点:
(一)非农业居民人口与城区已建面积之比形成反差。据县公安局户藉统计,城区常住非农业居民人口只有9.6万人,每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只有0.6万人,城区显得空旷,商气清淡。
(二)流动人口稀少。由于文化、旅游、会议资源少等原因,造成流动人口不多,且这些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还相当低。
(三)就业岗位偏少。农村青壮年到县外打工人数24.4万人,占打工群的80%以上,年收入达9.2亿元。由于经济总量低,企业运行质量差等,县城城区提供的就业岗位偏少,且大多集中在工业、建筑、商贸、餐馆服务等低收入行业。
(四)消费水平偏低。据县劳动局统计,全县失业率3.5 %,加上失地农民、低保人群、下岗职工、待业青年等无收入人群的扩大,消费水平更显低弱。
造成我县城区人气不旺,商气不浓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实力不强,优势骨干产业尚未真正形成,使得各种生产力要素不能很好地聚集结合,对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强,外流现象严重。
二是三产比重为17.8∶52.6∶29.6,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的比重还相对偏低。三是城乡的收入水平都偏低,尤其是农民收入更低,限制了其总体消费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年收入10180元,农民年纯收入为3715元。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大多数农民还不具备离土离村进城生活的条件。况且,大多数人在医疗、养老保险、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考虑较多,用于消费较少。
四是旅游精品缺乏、城市文化品牌不响亮、商贸设施不配套、现代服务业欠缺等因素,使流动人口偏少,缺乏人脉,消费总量低。
五是在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转型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还在产生消极影响,经济的外向程度还偏低,特色经济和特色文化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等等。
二、我县县城人气聚集的主要优势和定位
相对于发达城市而言,我县城区人气还不旺。但是,随着重庆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一小时经济圈”战略的实施,随着我县区位优势的逐步改善,县城人气的提升又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聚集城区人气主要面临以下五大优势:一是突出的政策优势。重庆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一小时经济圈”和“一圈两翼”战略的抓紧实施,沿海经济向内地的转移,重庆主城产业向周边区县的辐射等等,作为“一小时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区重要节点的近效大县,将在未来的发展中享受到来自国家、重庆等的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坚强的政治优势。县委、县政府对城区人气的聚集工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把城区人气的聚集工作与工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一起部署,一起研究,其抓县城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心和力度是空前的,这必将形成全县上下掀起第三产业发展新高潮的强大合力!三是立体的区位优势。随着渝遂高速公路的即将竣工通车,重庆三环公路、成渝铁路复线的规划和逐步建设,重庆轻轨向铜梁延伸工程的积极争取等等,未来我县的区位优势必将产生突破性的变化!加之现代物流、人流、信息流等的加速,我县的立体区位优势必将得到突破性的显现。区位优势的改善,对县城人气的聚集将产生重大而持久的影响。四是逐步强大的产业支撑优势。我县工业“两区一带”、中华龙温泉旅游度假区、职业教育园区等几大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为县城人气的聚集产生直接而最核心的影响。五是城市商圈建设优势。城市商圈是城市的“眼睛”。现在全县正在大力度进行的城市规划调
整和对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度的招商引资,将打造出渝西独具特色的一流商圈群,将为城区人气的聚集产生重要影响。
我县县城人气聚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未来几年聚集城区人气,应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建设城市和经营城市的有机结合,注重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和商圈打造,以建设渝西商贸物流重镇、特色旅游窗口、文化教育乐园、务工经商宝地等为目标,加大各方面工作力度,确保城市基础设施有重大突破,确保县城常住人口数量和流动人口有较大增加,确保产业对人气商气的影响带动力显著增强,确保县城城区人气商气有重大改观。
三、聚集县城城区人气的主要对策思考
(一)保障:统一全县上下思想,切实加强对聚集人气工作的组织领导
“城市人气”来源于一个城市的综合魅力,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综合反映。它依赖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位优势的聚合辐射、相关产业的带动支撑、品牌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等等,因此,县城人气的聚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支柱工业企业的重点培育、文化旅游精品的集中建设、城市商圈的培育打造、城乡统筹的协同发展等等。聚集城区人气工作,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县里在研究制定全县经济发展战略时,要注重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重点推进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逐步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大力提升第三产业比重。要切实加强对聚集我县城区人口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成立以县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把聚集县城人气工作纳入县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建立健全定期或经常研究、协调聚集人气工作重大事项的工作机制。要加大对聚集城区人气工作的考核督查力度,每年将工业新增县城就业人口、旅游吸引县外人口、城市建设新增居住人口、教育吸引县外人口、城市商圈的规划建设等指标纳入目标考核,实行重奖重惩。巴川、南城、东城等办事处和乡镇,牵头负责辖区内的聚集人气工作,县里及有关部门要把相关的权力下放,增强其统揽辖区内聚集人气工作的职能。
(二)前提:进一步加强城区的规划工作,使聚集城区人气工作更具有前瞻性和计划性近年来,我县城市扩张较快,产业发展迅猛,相比较而言,县城规划和产业规划明显滞后。而城市规划是城市人气聚集的前提和基础。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切实加大该项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增强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的理念,做大、做精、做强、做旺城市,为城市人气聚集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要突出规划的超前性。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进行定位,根据县里有相关规划和有关部门的拟调整建议,城市规模将增加到2020年的50平方公里、50万人,城市的拓展范围将达到100平方公里。对未来城市发展的50平方公里和100平方公里的区域,县有关部门和相关的园区都应及早制定好规划,增强城市建设的预见性。二是要突出规划的系统性。过去我县城区的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不够同步,不够协调。建议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要高度重视工业、旅游、商贸、教育、文化等产业规划的协调一致,整合城市资源,突出公共服务的配套功能,使城市发展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合理。在城市建设中,对商贸、学校、旅游开发等建设用地要予以一定预留。三是要突出规划的独特性。城市规划要勇于创新,做出“铜梁特色”,在聚集人气的市场、广场、商场等方面要更大气一点,在规划的格调档次上要更高一点,增强规划设计的创意性,力争多搞一些“西部唯一”的标志性设施,建成成渝经济带上耀眼的城市明珠。四是要突出经营城市的理念。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社区开发等的规划和培育打造,做好做活土地、税费、城市资源等文章,注重区城性城市开发、商业开发、公共设施建设的有机结合,用小的财力、活的政策来做好城市建设和人气聚集的大文章。
(三)重点:大力度推进商贸发展,为城区人气聚集提供坚实的发展平台
1.坚持商贸发展思路。商贸发展总体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委“扩大规模、打造中心、强化文化、统筹城乡”为指导,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率先”和“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商贸流通网络,以建设现代物流中转站、城乡商品集散中心、休闲旅游美食基地为目标,努力把铜梁建成服务重庆主城,辐射成渝经济带的渝西商贸物流中心。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每年以18%以上速度增长,以2006年25.38亿元为基数,2012年达到68.5亿元,2020年达到257.5亿元。
2.构建三大商业体系。即: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网点。
城市商业中心。打造一圈(中心商业圈)、建设一园(现代商贸园)。即:升级改造以现有商业步行街为中心,扩展至县城聚集区的商业设施、业种业态,打造城市“中心商业圈”,重点升级改造“龙都商贸中心”、整体开发“龙珠广场片区”,建设商业设施5万平方米以上。按大型百货商场(超市),特色商业街、专业(卖)店、写字楼、休闲会所、停车场等功能设置,建成铜梁商业繁荣之高地。对县城新区中心的城建规划商贸区范围,即广龙路以东、金龙大道以西、凤平路以南、香滨路以北,建设城市“现代商贸园”,主动承接重庆主城商贸业的扩散,引进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机构落户,发展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文化等现代化服务业,配套建设大中型商业零售网点、商品交易市场、便民服务设施,通过招商引资,重点抓好 “金龙现代商贸城”等项目建设。
区域商业中心。根据我县实施“东拓南扩”的城市发展战略,建设三个区域商业中心:在巴川街道办事处白龙大桥与白龙广场片区,建设“白龙商业区”;在东城街道办事处县教育园资源共享区,建设“学院商业区”; 在南城街道办事处三角碑片区,建设“三角碑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以建设综合超市、中型商场、商品交易市场、餐饮店、专业(卖)店、便民服务设施为主。
社区商业网点。根据居民综合消费服务需求,布局发展以服务社区居民、方便群众生活为主的社区商业网点,实现“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
3.打造三大项目集群。在规划、包装和建设上实现真正突破,重点打造好项目集群。物流集群。立足于服务重庆主城、辐射川中地区,建成渝西北现代物流基地。在金龙工业园区,打造“金龙物流中心”,主要建设仓储配送货运站、商品展示交易馆、轻工综合市场、鞋材市场等物流项目;在渝遂高速公路蒲吕互通口,建设“蒲吕物流园”,主要建设原材料、产成品仓储中心;在“少云特色产业集中区”,建设集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物流集散地,结合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成渝高速公路复线围龙互通口,建设以工业资源、矿产资源为主的综合性物流中转站。
餐饮集群。针对我县交通方便、餐饮特色较突出、龙文化和城市建设独具魅力的优势,发展餐饮业,使铜梁县城真正成为上千万成渝主城人口常来休闲度假的乐土和享受美食娱乐的天堂。在城市风貌旅游区(晏渡桥——白龙大桥),一期工程建设“淮远河商业特色街”,二期工程可规划建设“龙乡美食娱乐服务城”;在中华龙温泉旅游度假区、县城新区现代商贸园、巴川白龙商业区、东城学院商业区、南城三角碑商业区规划新建5个大中型餐饮店,其中建设2家五星级酒店。
市场集群。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原则上不再在城市中心地带新建,结合城市扩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六类专业市场。在白龙商业区、三角碑商业区、金龙园区南面晏渡桥附近、金龙园区北面铜合路附近建设农产品消费品市场,以满足周边居民的消费;为了促进城乡综合发展,方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出村进城,增加农民收入,规划在少云特色产业集中区,与打造“物流集散地”相结合,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本县农村家禽养殖资源、金龙工业园羽绒加工企业、重棉等纺织工业企业和皮鞋生产企业,在金龙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轻工综合市场和鞋材市场;在县城新区中心“现代商贸园”,建设大型的建材装饰市场,逐步改变以街为市的局面,实现“退街进场”;在“三角碑商业区”,建设大型家具市场(商场),逐步
撤出城区商业中心地带,实现“退街进场”;在交通便利、远离居住区的铜合路姜家岩附近,建设旧货市场。
为了适应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和我县城区不断拓展的需要,建议县政府对我县于2006年编制的商业网点规划进行调整,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鼓励商贸流通结构调整、扶持商贸业做大做强的优惠政策文件。目前我局正结合全市商业形势和相关政策,作前期调研和初稿的起草工作。
(四)核心:高度重视并积极培育区域性有重要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支柱产业,产生人气聚集的洼地效应
1.打造工业集群带,造就10万产业工人。
扩大工业空间布局框架,打造工业集群。规划发展铜合产业带,铜合产业带位于重庆西北部渝遂高速沿线产业密集带的核心区域,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铜梁至合川公路沿线两翼园区和乡镇及合川——铜梁——永川高速公路互通口所在乡镇。在我县境内主要有金龙工业园区、蒲吕工业园区、东城办事处、旧县镇、蒲吕镇等,幅员面积195.91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带。充分利用交通、平谷地带、已有基础、体制活力、沿江河、矿产、幅射半径等资源,充分溶入机械制造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制鞋产业集群、食品加工制造产业集群,现代医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制纸业及纸制品产业集群。为人、财、物涌入,打下坚实的空间基础。
加快形成轻工业集群,扩大就业规模。发展轻工业集群有几个突出特点:产业链长,离中心大城市市场100公里内,准入条件易于具备,易集结,回报稳定,成长性产业,投融资速度快,劳动力密集,是需求长久稳定的朝阳产业。我县发展轻工业集群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轻工业1亿元投资能解决近1000人的就业问题,如是精深加工为主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更加可观。每增加一个工业就业岗位,可增加1-2个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对提升城市人气、繁荣商气,将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突出发展优势产业,打造大型知名企业集群,造就大批新型产业工人。国家确定重庆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总体部置、我县“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战略的确定,区位优势迅速提升,工业产业带规划创新布局等,从根本上大大提升了我县的发展优势,全国各地的实业家纷纷看好铜梁。小型企业简单聚拢将成为过去,优势产业和大型名牌企业进入铜梁将成为必然趋势。也只有优势产业的大型名牌企业的进入,才能真正造就大批新型产业工人。
整个产业带发展到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1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250亿元。12年后将造就10万左右的产业工人。
2.大力发展教育产业,迅速提升城市人气。
扩大城区基础教育规模,适应市场需求。我县基础教育已形成优势,名列全市前列,特别是城区基础教育声名远扬。目前城区高中在校生15133人(其中:县外生2436人),初中在校生12052人(其中:县外生1459人),小学生10162人,共计37347人,其中县外生3895人,占总数的10.43%。现在的办学规模,远不能满足本县就读需求,特别是县外潜力更为巨大。按照“一小时经济圈”铜梁发展战略和有关部门的拟调整目标,到2012年、2020年城区人口分别是现在的2-3倍。为适应倍增的县内外市场需求,大规模扩大基础教育办校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到2020年城区新办基础教育学校将增加1倍以上,在校学生约10万人,对城市扩张、三产业发展意义深远。建议县里将全县初中教育尽可能向城区集中。
发展院校产业,大规模吸纳人气。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院校产业,规划蓝图已经决定,各方面工作全面启动,前景看好。到2012年园区规模达到4平方公里,入驻院校达到3所以上,在校学生达到4万人以上;到2020年,园区规模达到10平方公里,入园院校达
到12所,在校学生达到10万人以上。
3.集中打造旅游产业,吸引50万游客。
铜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市场前景广阔,但多年缺乏集中策划,多、小、散现象没有大的改观,需要引入市场机制、集中旅游资源成片打造,形成2个近距精品特色区,成为承接重庆主城及辐射周边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重地,到2020年,年均吸纳50万游客。
集中打造少云公园旅游景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出让经营权或土地使用权,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邱少云烈士纪念馆为依托、建设中华第一匾展示馆、铜梁龙灯展示馆、民俗文化展示馆、书法艺术展示馆、收藏品艺术展示馆及扩建少云公园武庙,形成六馆一庙的独特景区。聚集打造中华龙温泉旅游区及周边景区。围绕中华龙温泉旅游区山、水、泉为核心,2公里范围内,打造特色农家乐度假区,餐饮、休闲、娱乐特色街,旅游产品特色街,观光农业园、体验农业园、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园、盆景艺术园、花卉博览园等,形成精品吸引四方游客。积极争取并实施好小北海水库的开发建设,形成县城旅游又一重要景点,丰富城市旅游的内涵。
(五)难点:加快建设新型的要素市场,推动经济发展
新型要素市场在活跃经济、积累资本、培育产业、增加供给消费、扩大就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融资平台。我县五家商业银行和信用联社,2006年存款余额在75.7亿元以上,但用于我县的贷款不足29亿元,大部分用于房地产市场和上缴存款准备金吃利差。在遵循国家金融宏观政策和维护金融秩序的前提下,搭建一个运行良好、渠道充分的融资平台,整合金融资源,形成一个资本市场。充分利用资本要素转化为生产力,解决投融资瓶颈限制,加大对地方建设的支持。研究和支持对县财经领导小组和城投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加大对银行推介、企业介绍多种灵活的融资道渠,力争贷款融资达存款60%以上,并协助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等机构,增加对通过信息提供、担保业融资,探索企业互保、企业联保方式,在金融政策允许范围内自愿组合,形成捆绑式互保融资担保资产。及时将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私营企业业主贷款、个体工商户抵押贷款、个体工商户特级信用贷款等信息及时与企业沟通传达。
2.完善发展产权市场。在完善土地二级市场管理的同时,健全固定资产产权交易市场。目前,我县固定资产的交易还不太活跃,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限制了交易的快捷和公平,影响了生产力要素的快速流动,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虽然民间房地产中介比较活跃,但都是小门面,小市场,还没有形成规模较大、交易规范、种类齐全、方便快捷的交易市场。
3.建立劳动力市场。当前存在着一方面企业需要人才,急需有一技之长的工人,另一方面社会上又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包括大学毕业生。要建立一个常年的劳动力市场,和我县的人才市场很好地结合起来,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类型和多种规格的职业培训。以现有的各类职技校为基础,也可与市里的职技校联办分校,同时注意发现企业内部技术骨干和能人,壮大和扩展老师队伍。对每个求职者建立起电子档案,适时追踪,及时向企业推荐或专业培训推荐。建立人才信息库,对全县各行业人才资源建档整合,为企业和劳动力之间搭一个市场平台。
4.搭建信息服务市场。现今已进入网络时代,我县至今还没有为工商企业和个体服务的网络服务市场。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搭建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网络,为企业、农户和个体户服务。一是将我县企业、规模种养殖户、大中型批发零售商按经营类型、产品介绍、地址、电话等基本情况上网备查。二是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提供购销存信息,进行信息配对。发挥全县各协会的作用,收集各种信息、商机,有针对性地整理提供给各相关行业或企业。三是举办网上商品交易会,利用网络的即时通讯、网上商铺、安全的第三方支付手段等形式,联合县内外企业网站、专业的门户网站和地方商网站,举行对各行业的网上商品交易
会,让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多渠道的商品交易方式,让商品通过电子商务更快捷、有效地流通。四是将我县的产品,企业网站信息等及时在网上反映。
(六)方向: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万人
向县城的人口“迁移”,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本县人口从乡镇向县城的“上移”;二是县外人口向铜梁城区的“平移”,(读书、旅游、产业工人);三是主城人口向我县的“下移”。“上移”人群的追求主要是相对优越于乡镇的就业、收入和社会文明程度,“平移”人群追求的是自己地域所没有(或很少)的学习、就业和旅游资源,而“下移”人群追求的则是相对城市而言的县城房屋低廉的价格或周边自然优美的环境。
统筹城市发展的重点:城乡劳动就业、进城务工农民向城镇居民转移、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城乡收入分配、城乡发展规划。城乡发展的改革试验:户籍改革、土地管理使用改革、保障制度改革、公共财政改革、金融制度改革、行政体系改革。这一重点和改革,将是前所未有的一场创新革命,惠及全县农民群众,一产业的深刻变改,意味着广阔的农村大地,再次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农村劳动力大批成为一、二产业的产业工人、三产业的业主或员工,现有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势在必然。到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00元;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120元。广大农民消费需求大大提高,购买力旺盛,将助推城市经济繁荣,活跃城市商气、人气。到2020年,全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万人,他们将成为离土不离乡的新型城市居民。届时铜梁产业众多、商贸繁华、车流不息、人流如潮。
(七)基础: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改善我县城区的区位条件
良好的区位优势,是城市人气聚集的重要条件。随着渝遂高速公路的即将竣工通车,我县的区位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好的改善。但要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县里务必要在交通区位的改善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近几年有重大突破。在县内交通建设上,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村村通”工作力度,建设农村村民进城务工和消费的快速通道。在对外交通枢纽建设上,要全力争取成渝高速公路辅助通道、合川——铜梁——永川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建设,同时要重点争取重庆主城轻轨直达我县,进一步突出我县的区位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县城人气的聚集创造更好的条件。
(八)关键:必须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制定适合县城人气聚集的系列政策措施
聚集县城人气,除了要在硬件建设和产业支撑上下功夫外,更重要的要在思想解放和政策支撑上花大力气。
1.必须解放思想。凡是有利于聚集人气的事情都允许干。凡是政策没有明令禁止的都要允许干、鼓励干,保护干。要坚决杜绝部门的“条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要在行政审批、执法管理等方面大胆放开搞活,推进县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2.要大胆改革创新。按照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在改革上要敢于迈出新的步子。(1)在行政区划上要大刀阔斧地调整改革,如将石鱼、土桥、太平等镇合并或纳入社区管理,直接增加县城人口。(2)城乡统筹要积极探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如新入城的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在入学、入户、低保、养老保险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增加县城的吸引力。(3)要打破土地“瓶颈”制约,积极向上争取用地规模,积极探索“农村用地减少与城市用地增加挂钩”政策的操作方法,解决用地“瓶颈”。在实施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多渠道鼓励土地向种植大户和业主集中,大胆探索“土地换住房”、“土地换养老保险”等将农村村民变为城市市民的政策措施,加速土地流转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
3.必须“抓大扶小”。在产业发展上,重点发展对人气产生重要支撑作用产业的发展,同时要集中精力抓好商贸业这一重点。要着力培育工业、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中的支柱企业,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县里每年要选取几大重点项目,在财政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突破。同时,对其它一般性产业,要在政策和发展环境上予以扶持,推进全县各行业的快速发展。
4.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县里要切实加大对聚集人气工作的财政、融资等政策支持力度,对重点商圈和中心商贸设施的打造、重要地段的城市管理、核心区域的规划建设等方面,在政策和财政上要予以重点支持。县里要逐步设立工业、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结构调整资金,促进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周边区县近年来对城市人气聚集相关工作支持力度非常大,仅以商贸建设为例,如永川近几年财政用于奖励商贸企业就在500万元以上,永川、合川、壁山等区县每年安排的商业结构资金都在50万元至100万元以上,并且每年递增的比例都不低于10%。为了推动商贸业的大发展,壁山去年以来由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大力发展商贸经济、大力发展餐饮娱乐等四个优惠政策文件,其中每年仅安排农家乐的发展补助经费就达200万元,每建成一个四星级以上的宾馆都能享受400万元至700万元的优惠政策,等等。
5.要切实改善发展环境。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全力做好聚集人气的相关工作。
200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