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未分级》:影评

时间:2019-05-14 10:3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影片未分级》: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影片未分级》:影评》。

第一篇:《影片未分级》:影评

《影片未分级》:影评

如果纪录片也可以充满CULT精神,那么这无疑是一部纪录片里面的CULT神作。导演科比·迪克拍摄此片的前一年由一部名为《Twist of Faith》(扭曲的信仰)的纪录片获得了奥斯卡记录长片的提名。《影片为分级》是一部关于调差美国电影分级委员会(MPAA)的纪录片,除了遍访导演、演员、法律顾问、知情人士之外,影片最后更是给出了一份相对周详的“神秘委员会”成员名单。因此这部片子在上映时拿到了NC-17(不适宜青少年观看)的超高限制级评定,在纪录片里实属罕见。这也是其充满CULT精神的证据。

在这部纪录片里,你会发现美国的审片制度完全不像它所标榜的“自由”“民主”“公平公开公正”那般美好——那几乎是和我们伟大的广电局一样做着相似的工作: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不知道他们的身份职业,不知道他们的工作准则和审片标准,电影创作者们唯一知道的是关于他们作品的最后答案,“Yes“or”No"。

因为电影分级和院线是否能上映或者能在多少家戏院上映,很多导演或者制片处于经济利益考虑宁可阉割电影。这不是骨气的问题,电影产业本来就是个充满铜臭味的行业。阉割电影还是为艺术献身,电影创作者尽可以自由选择,结果当然是不成功,则成仁。

有些美国导演把这MPAA成为“法西斯”。一个完全神秘的组织,一个不期望被公开也不能够被公开的秘密委员会——尽管他们一直宣称着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一件“正确”的事情如果不是通过正当的民主程序进行的,我看不出其正确性在哪里。www.xiexiebang.com

好在我们还是知道一点MPAA判断的原则的:暴力和色情。这又是一个很奇怪的标准:谁能代替别人决定多少比例多大尺度的暴力和色情会让小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当那些卫道士假惺惺地为电影分级的时候,青少年们可能已经在互联网上下载那些“肮脏而淫乱”的影像了。

有的时候真是觉得这个世界有点荒谬的可笑。为什么总是有一部分人觉得自己可以代表“大众”发言呢?到底是哪个青少年或者身为家长的观众投票表决或者授权“你”可以代表“我”发言?

一名美国电影评论员说的好:“他们在„保护‟孩子的时候,把观众变成了孩子。”

再来说说我们天朝。哈哈,我们不用考虑这么难以抉择的问题,因为我们连阉割的电影都看不到,最起码在大银幕上看不到。我们的审查制度更奇特:除了暴力和色情,我们还有另外一个万应锭——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多么抽象而好用的词啊~一个一棍子可以打翻一船影片的审查标准。虽然近两年有所开放(我们跟文革的时候比真是进步了好多啊~),但看看我们那院线上映的惨不忍睹的排片表,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犯贱地掏钱去看“国产大片”,但前提是有人已经帮你圈定了“自由选择”的范围。

这就是我们存在的状态。想在天朝做个拍电影的或者看电影的,就得接受。

我最恨的一句话是“这就是规定”。去你妹的规定,我不是愤青也没有反骨,我们只是想要一个解释。民众还没愚昧和无理到不听解释,多数的时候是掌权者的沉默带来民众的骂声和躁动。

到底什么镜头会给观众带来“不良影响”?什么是“不良影响”?什么是“不好的思想导向”?“政治正确”对一部电影到底有多大影响?难道拍电影只是用来“政治正确”就够了吗?

我们就像柏拉图“洞穴论”中被绑在手脚的人,只能看到洞穴墙壁上被人为投射的影子,以为那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难道蒙住小孩子的眼睛就能让他们远离世界和人性的黑暗面吗?难道堵住所有发出不同言论的嘴就能消灭不同的观点吗?不管你看到还是没看到,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从未改变。

难道让所有小孩子都像一朵朵傻逼花一样笑着、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世界就和平了吗?战争、暴力、犯罪、腐败、杀戮、强奸、吸毒......就不会发生了吗?如果这样,就好了。真的。

到底是我们太天真,还是所谓的“保护我们”的人太天真?

我多希望回到11岁时每天都有人告诉我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年代。那时候我认为父母和老师说的就是真理,教科书就是圣经,我们不必判断和选择。但人不能永远都11岁。

人总是渴望自由,殊不知不知道“自由”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最快乐。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靠自己的理性选择。但是哪怕痛苦,也请让我自己选择,因为那是生而为人的最后的尊严。

我不是对中国电影产业不抱希望,我是早已绝望,连自欺欺人的那点能力都已消失殆尽。不是导演、演员、资金、技术、创意等任何创作和操作因素的环节出了问题,我们的大环境让我们只能拍出两种电影:“中国特色的电影”或者永远都不可能被看到的电影。你可以自由选择。

所以,就这样吧。可以选择做一个每天面对民族电影产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又可以自由在网上免费下载资源的电影爱好者,或者,就别看电影了,无知者最快乐。Yukikudo 发布于:

2012-05-20 21:39

第二篇:影片《无人区》影评

影片

影片:《无人区》

导演:宁浩

主要演员:徐铮、黄渤、余男、陶虹

影片简介:

《无人区》是中国首部西部公路片电影,导演宁浩将摄像机镜头搬到了大西北的沙漠上,徐铮、黄渤、宁浩这三个人再次合作,《无人区》通过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传达了一种对人性的思考,在善与恶面前的选择!影片在四年前开拍,至今才上映,中间委由曲折,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心理学看点:人生 自尊 本性

推荐理由:

《无人区》虽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但还是在贺岁档上上映了。继《人在囧途》《泰囧》之后,这部《无人区》也算是“囧”中的作品了,可以说是“夺命囧途”吧。字这个途中人性和兽性展开了一场搏斗,到底谁会赢呢?在观众们捧腹大笑的时候,一些关于人性的思考相信已经在脑海中浮现了。

影片与心理分析:

“人在囧途”三部曲

这部电影应该被视为“囧系列”的第三部。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无人区》和《人在囧途》、《泰囧》一样,都是在旅途中发生的一系列囧事,剧中的主角用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应对这一系列发生的事情和过程。

其次,三部电影有递进的关系。

第一部“囧”透过过程告诉人们,今天的人们正生活在冲突和迷失的边缘,只有自己珍惜现在的生活,才能够顺利应对一些不良事情的发生,然后找到幸福的生活。

第二部“囧”透过过程和故事背后的故事告诉人们,向外寻找心灵的宁静,也许不是唯一的途径,当我们可以放下一些的时候,也许离自己更近,当我们离自己近的时候,就有机会可以走进自己了。这种透过“二文化”表达出当今社会“二B青年”的心声的艺术,和社会的集体无意识是一致的,所以,电影自然受到欢迎,这不关乎艺术本身。

如果说第一部是在生活层面谈价值观,第二部就是在追求层面谈人生意义了。而作为“囧三”的《无人区》,试图在告诉人们,无论在“有人区”还是在“无人区”,我们都是在修行,无论是做律师,还是在做杀手、盗贼,我们也都是在修行,只不过有的人选择的路不同,自然也就结果不同了。在这里把“修行”用“成为一个人”来代替更有味道。事实上,整个电影过程,也是在反应所有人的“人生囧途”,以及应对方式,方式不同自然结果也就不同了。

“心理合作社”时代的来临

影片中多次提到“火”和“猴子”的对比,让我想到一个自创的词语“心理合作社”。社会的发展总是以合作为主要形式的,这是人类进化自然而然的选择。合作本身的目标和内容,会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们为了吃饱饭,开展了以生存为目标的“农业合作社”。解决了温饱之后,人们的需要发生了变化,于是,又开展了以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合作社”。走到今天,人们的追求已经到了“有钱难买我乐意”的新阶段,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有时候和心脏的距离正好是反比。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度,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合作,也就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了。

我把这种以幸福和意义为目标的合作称为“心理合作社”。

第一部“囧”告诉我们别人(重要他人)很重要,第二部“囧”告诉我们我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我是最重要的,第三部“囧”告诉又回到了我很重要的角度,但这时候的“我”已经不仅仅只是指我的身体和事业,还包括了背后所追求的更为珍贵的东西,也就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所有的东西。透过这样的视角,我们可以窥见电影的制作者的自我成长历程。这也说明了一个假设,一个作品的水平是作者自身对社会、生命及自身认识的结果。毕竟所有艺术作品都有三分之一是参与者的投射。这些信号正说明,已经有一小部分人开始思考一些我们正遇到的问题,也在试图寻找解决之道。向外追求和向内追求并重。我很重要,别人也很重要;别人很重要,我也很重要。这些都是具有积极的导向和意义的,我想我们的社会会有更多的人开始停下来原来的脚步,直至转身。这也许就是另一个电影导演冯小刚先生所说的“用艺术干预生活”的一种体现吧。

“成为一个人”的旅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先生有一本书叫做《成为一个人》,这本书对人的影响巨大深远。一个人长大了,他是社会的、法定的一个人了,但他真的是一个人吗?如果再做一些成长的工作,是不是更接近一个人呢?或者更为接近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呢?

影片中的潘肖很幸运,他有机会成为了人们认为的一个人。在一次特殊旅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让他又有机会成为了我们理想中的一个人。经历了两种“成为一个人”,最终实现了“成为一个人”的目标,可以说他的此次人生旅程不虚此行。

影片中的舞女也很幸运,在第一次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她没有能够成为人们认为的一个人,俗气一点说就是“没有长好”。可是,她遇到了一些人,发生了一些事情,使她有机会再次完成“成为一个人”的历程,她成功了。

影片中的盗猎团伙头目,是“成为一个人”的反面教材,他开始就选择了一条“魔道”,所以,修炼的越卖力,就会离“成为一个人”越远。这种所谓的“魔道”,在现实社会中启示就是价值观的错误问题。一个人不相信真善美,以利益为导向,为了自己的私利,可以伤害所有的人。和现实中那些唯利是图的人何其之象,严重违背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真理模式。正验证了那句“起头都没有起好,注定不会有好结局”的话。

影片中的杀手,也代表着社会中的一部分人,这部分还不少。没有是非判断,不知所做为所何。尽管是一个人,但只有低级需要,没有任何的高级动机和需要,好像进化没有完成一样。这种人再活十次,也只能是别人的“陪练”。

影片中为傻儿子买媳妇的妈妈,只有100、50的台词,以及那种自以为很聪明的笑容。这一群人的种种行为,更加告诉我们“成为一个人”的真正含义。社会教育的步子如果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不一定是越快越好。并不是经济越发达,人类文明的速度就越快。他们全家让我想起,我在乡村行走时候,见过的那些谈论如何靠自己的小聪明躲避掉正常责任的人,那些看着“民间流传”的俗气二人转,笑的前仰后合,见到邻里乡亲却形同陌路的人。

在当下这个时代,自尊可能比自强更为重要,保留也许比创新更为重要。不能只看到利益,而不计较失去的东西。永远要相信,生命向上,人性向善。

第三篇:影片三峡好人的影评

影片《三峡好人》是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导演的一部纪实性的电影,本片坚持了他关注小人物的一贯路线。影片以韩三明和沈红两条情感线贯穿影片始终,分烟、酒、糖、茶四个段落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三峡库区在寻找爱人之路上的所见所闻,通过男女主人公寻找爱人的过程,展现了生活在三峡库区社会边缘人物的众生相。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向观众展现了潜藏在社会表像下的社会弊病。影片叙事看似章法凌乱却是有条不紊,细节方面的运用则是本片的一大亮点,给人印象深刻。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细节是影片一开始的长达三分多钟的长镜头。此处长镜头的运用如同一副翻卷开的画轴,将其中的内容缓慢的呈现出来。影片一开始显现出之前声画串前,伴随着轮船声长鸣,江水滔滔,嘈杂声响,船上的人群打牌抽烟、看手机、看手相、聊天、扳手劲的场景被展现出来,俨然一副众生相。船外风景秀丽的三峡风光,对船内是人来说只是装饰,他们或娱乐,或在思考,与他们似乎相隔甚远。空气中弥漫的是噪杂的声音和浓浓的烟雾,即使船外的风景再漂亮也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一根又一根的燃烟似乎永远不能驱赶人们心底的压抑,这一段很好的将劳动人民麻木的心理和艰辛的生活以及空虚的精神世界刻画出来了。

影片中,导演在很多细节运用隐喻蒙太奇使得导演的意图在被隐蔽的同时得到了升华。韩三明和其他人一起谈论人民币时,反面的背景由黄河壶口瀑布变成隐喻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于韩三明来说寄托的则是对家乡的思念与独在异乡寻找爱人的艰辛。片中小男孩在韩三明身边唱《老鼠爱大米》的歌时,镜头转向正在吃面的韩三明,他满含深情的听着小男孩的歌,看着他离开,此处则是对韩三明和麻幺妹感情的隐喻,像老鼠爱着大米一样,感情浓厚,时长却永不会改变。而当小男孩出现在沈红的船上时,《两只蝴蝶》响起,特写镜头呈现的是沈红失落和无奈的表情,此处导演意在表达沈红和郭斌爱情的悲剧性的隐喻,像两只蝴蝶一样彼此追逐,最后却各自飞走。结合整部影片小马哥这一角色的悲剧性,更是对这一缺少道义社会的一次深层的批判。小马哥的手机铃声《上海滩》,又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个在如此缺少道义的社会里苦苦寻找道义的“小人”,最终只能像浮萍一样被海浪打翻。《山海滩》则是对小马哥注定悲剧收场的暗指,更加剧了其悲剧性。

影片在叙事上被明显的分成四部分,借以烟、酒、糖、茶四种实物予以划分,然而作为影片中的物体细节,它们却有深深的含义。烟酒糖茶,这四种计划经济时代标志产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这部影片中被导演赋予了更深的韵意。烟,一种交际的工具,更是做为韩三明这个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人的一种暗指。对韩三明来说更多的是在人生地不熟的三峡库区与人相处的一种工具,无论是何老板,小马哥还是工友。酒,一种与人礼上往来的工具,更多的蕴含了韩三明对麻幺妹的深深的感情,越陈越香的感情。糖,在韩三明决定要带麻幺妹走时,两人分糖的场景不禁让观众落泪,虽然相隔十六年,俩人的感情依旧如此糖一般甜蜜。茶,则是对沈红爱情悲剧的隐喻。茶对与沈红越喝越淡,像沈红和郭斌的爱情越来越淡,最终不会走到一起。

超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也是片中值得观众注意的细节。连接韩三明和沈红两个段落的飞碟,飞过时都会被两人或者更多的人注意。然而,现在看来又有多少人注意过这些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此处是对当权者的一种讽刺。蕴含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华”字碑,对三峡工程大移民的一种纪念,如今却变成了烂尾楼,立在三峡库区最显眼的地方,一群儿童高高兴兴的奔向石碑,孰不知自己的命运早就被改变,而当石碑升空的时候则是对女主人公下定决心的一种暗指。韩三明临走时看到一个走钢丝的人,此处的超现实手法则是对韩三明一伙人道路危险的暗指,然而面对危险为了生活不得不坚持走下去。

影片《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其成就不言而喻。纪实与美学的完美融合更成就了它的经典。贾樟柯,这个独具特色的导演,带给了电影太多的惊喜,也观众带来了太多的感动

《三峡好人》影评精选

《三峡好人》:好人开始自救极度爱一部好电影的时候,会象爱一个人,情最浓时反而说不出有条理的话来。在我的眼里,贾樟柯还是那个贾樟柯,我喜爱的就是他不变的情怀。并不是因为说《三峡好人》得了金狮奖才让我觉得它与众不同,它的与众不同是天生的,跟《世界》一样,跟他之前的其他作品一样。我甚至偏激地认为,那些去年鄙夷《世界》而现在猛夸《三峡好人》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贾樟柯。

《世界》借“世界公园”这个浓缩世界来表现现实社会是取巧的,《三峡好人》借过客的游历眼光来巡视三峡库区,其实也是取巧的,但这两个巧取得好,后者更是紧密结合当下中国甚至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反映了大部分中国人面临的生存状态,诉说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凡人命运。如果说在过去的贾樟柯电影里大时代背景只是停留在背景音乐和影像上,作为一个个符号出现。现在主角则是要身陷这样的历史变动,眼看着江水慢慢淹没曾经住过的房屋,实实在在地跟随历史发生。

《三峡好人》里最触目惊心的就是变化。三千年的古城,两年就拆了,这是城市的命运。在这样急剧变化的漩涡里凡人的命运就更不必说了。昨天才住过的房子,今天墙上就写上了大大的“拆”字。楼墙上的淹没水位线数字让人有今夕何夕之感,因为不久后我们注视它的角度将不复存在。面对这样的废墟之城,相信许多人都和我一样有心里被掏空的感觉。这是一个时代的寓言,旧的已经统统拆去,我们丢弃了几千年的传统,但新的还没建立,我们只能象库区移民一样流离失所、彷徨找寻。这其实是贾樟柯一直都在表达的情怀,这次他更直接就借“小马哥”说了出来——“这个社会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

好在这次他不再让电影的主人公继续彷徨,在那么多的变化背景里,贾樟柯先讲的就是一个“不变”。影片的英文名“Still Life”意思是“静物”,是不会变的东西。当镜头扫过那些楼房废墟,遗留在墙上“静物”一个个映入眼帘:写着“努力”两个大字的书法、不知道是学生还是工人的奖状、偶像明星的海报„„每一件静物的背后都可以看到一个鲜活的人,现在,他们在哪里呢?他们的生活安定下来了吗?他们是否还是那样努力那样先进那样喜欢那个偶像?我多希望他们不会因这些巨大的改变而改变自己。在这个变动的世界里,韩三明是个闯入者,而且还是个倔强得难以改变的闯入者。他没有动摇过寻找妻女的决心,他以自己的沉默和坚决对抗周遭的一切,在船上被勒索的时候很沉静地掏出小刀,在遭到亲家冷遇的时候一再重复“我就是想看看孩子嘛”。在这个山西小矿工的身上,有着这个时代普遍丢失的坚持。

电影的两个主人公都是三峡的过客,他们都是来这里找人的。寻找的主题是贾樟柯过去电影的延续,在他之前的作品里,人物也都是生活在不确定的状态中,但他们始终是无力的,是随波逐流的。而本片一开始的寻人,其实就已经是一个不同,是不向命运妥协的举动。而最后无论两个人寻找到的结果如何,他们都为以后作出了决定。正如贾樟柯自己所说“中国的变化已经结束了,现在是大家都该做个决定的时候了。”其实变化永远不会结束,但对于一个个的个体来说,时代的步伐是无法改变的,与其等待外在来改变自己,不如坚决些,在变化中做出自己的决定。“三峡好人”的名字来自布莱希特的话剧《四川好人》,该剧探讨的是“改变人还是改变世界”的问题,在这里贾樟柯显然是选择了改变人这条路,象韩三明和沈红一样默默活着的好人,其实都是很孤独无助的,那个只同时出现在他们俩眼里的UFO,是他们维系的线——他们都是那么的孤独,他们期待的美好生活仿佛只在UFO时代那么遥远。在这样的无助之下,好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变得坚决起来、开始自救。前面已经说过韩三明的坚持,沈红则是学会了坚决。从挥起铁锤敲开锈迹斑斑的锁,到留给无情丈夫一个远去背影,这个渐进的坚决过程,相信也可以感动你。特别是宣布决定前,轻偎着丈夫起舞。这应该是她独居两年来一直在梦里做的事吧,于是她实践了这个梦,然后在丈夫还疑惑不解的时候让睡梦苏醒,坚强地走向现实生活。赵涛的这段表演,是电影里最华美的篇章。

是巧合吗?今年最直面现实的两部好电影说的都是四川方言(包括重庆话),又都是发生在长江边上的故事,它们是《三峡好人》和《疯狂的石头》。真好,中国电影还有贾樟柯和宁浩,真是我们的幸运!多希望他们以后都能如现在这般,一个艺术一个商业,永远不拍假大空的东西,永远那么坦率地面对真实„„唉,2006还没过去我就开始怀旧了,我是不是也不适合这个社会了„„

影片中用文字突出了这四个细节:烟、酒、茶、糖

烟,伴随着民工们每一个日夜。烟雾中,打发时间,打发寂寞。也是大家之间交流增进情感的工具。

酒,麻老大拒绝三明的礼物。因为还记恨着十六年前,三明三千块钱买了个从四川被拐来的媳妇,虽然百般爱护,媳妇还是跑回家了。她就是麻幺妹。

茶,巫山云雾茶。斌斌(好搞笑的昵称),如今已贵为老总,天天应酬领导的他,两年前扔在厂里的东西。作为和往日作别的礼物,留给了两年后寻来的妻子。

糖,两处出现了糖。小马哥赚了50块钱,丢掉的却是命。而临走前,年轻的他还开心的分着糖,与大家分享这50块钱生意的喜悦。另一处是三明和幺妹夫妻一人半颗糖的相濡以沫。(有人说看完了这片再也吃不下大白兔奶糖了....)

细节回味:

开摩的黄毛带三明来到“青石街5号”,对着江心说“中间那个土墩墩就是青石街5号”,黄毛长时间望着江面:“看到没,停在那边的那条船,我家原来就在那底下,早就没的了”——江面下是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奉节县古城

在废墟中喷洒消毒水的工作人员,拆了一半的房子,遗留下半面墙,贴着瓷砖的墙壁上写着“努力”,还贴着周杰伦的海报、奖状、屋子原来主人的照片。

那个光膀子的孩子,不停地扯着嗓子唱着那两首流行得让人感觉恶俗的歌。《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他努力地唱着,也许他不明白歌词的含义,然而,至少在歌声中,他快乐。

“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陪着你”。三明心中当时一定一镇。

小马哥永远都是乐观的,开朗的。世界就像是在发哥电影里面那样的美好。还是个年轻的生命,随这个古城而去。他手机铃声“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很切题。而韩三明的手机是《好人一生平安》。嗯,美好的愿景。

沈红渡江去对岸找丈夫,路上遇到十几岁的女孩子春宇,拉着她问要不要保姆。(贫困的命运,往往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注定了。对,“世袭贫穷”)小姑娘低下头一直不安拨弄野花,沈红转过头去,看着远处,说“天真阴啊”。

沈红一路拿着一个矿泉水瓶,到处接水喝。感觉这就像她对郭斌的感情。一路失望,水很快干了,却不舍丢弃。结尾应该一幕沈将瓶子丢弃的镜头,哦,不,那样就流俗了。

10元钞票,后就是这个地方,夔门。奉节民工们为之骄傲。正如三明为五十元背后的黄河壶口瀑布也算是他的家乡一样骄傲。可是却没有人为他们骄傲。

一亿四千万。歌舞升平间,郭斌骄傲地向领导展示巫山长江大桥,展示这“光艳”的工程。展示这天堑变通途的“伟绩”。

外星人。正如导演隐晦地说的那样。本片中外星人的出现,是第四个眼睛默默关注着这些底层人的生活。他们不去关注长江大桥的宏伟,而是关注普通百姓的疾苦。

茶馆里,川剧扮相的刘关张或玩着PSP游戏,或眼神迷离发呆.颇为讽刺.最后是一个人在高空中走钢丝.隐寓前路确实不明方向更是坎坷危险,但是无论如何,生活还要继续,路,还要走下去.影评二

1·镜头语言

主要采用了景深长镜头,段落镜头以及静观长镜头来平行描述两条主要的故事主线,而极少使用蒙太奇镜头语言来叙述,这样的镜头设置,景别变以丰富,人物调度灵活纪实感很强,有点类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中全景为主,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在现实生活场景中的流动,人物周围的平民生活的丰富细节,让存在于现实中的真实的连续性转现在银幕上。这是第一点。其次影片中的镜头位置与镜头表现的主体(人物)通常都保持在一个全景的固定距离上,镜头或静或动,动也是在全景画面的横移中形成画卷式的构图的空间流动,在这种缓慢的横移中展示人物的游历,探望,被接待成被冷落等活动,这样观众的视觉感受也始终处于客观审视的状态,因此给观众的观赏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的空间。

2·理性思考

贾导的上部影片故事背景也是在三峡,他似乎很看重这块土地,三峡的变迁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巨大变化,三峡地区的人思想的变化也折射出整个中国人思想的转变,三峡地区出现的问题也反映出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可以说三峡就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缩影吧,贾樟柯讨巧的把故事建置在奉节这样一个被全部拆迁的古城,这是中国所普遍呈现的外在形态;同时他又聪明的把那些标签式人物以及他们概念化人生柔和到背景里,于是一个外在和内在的真实中国呈现在眼前,那正是观众熟悉的中国,那正是从未有人去表现的中国。

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畸形的发展的,仔细想想中国自1978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的进程,从宏观上看就像是在“高速公路”上追赶发达国家(中国是想用不到30的时间来完成欧洲将近300的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中国人就像是在这条无止境的“高速公路”上的洪流一样疾驰,无论是是出于主流的意识驱使还是个体的欲望,大多数都一致向前(钱)看,生怕被落在后面,于是大家都疯狂的飙起车来,互相竞争,卡位,尽可能的加大马力超车,从而忽视了交通法则(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制度),而且交通的潜规则像是另一只无形的手也在操纵着这条“高速公路”,又一些人却是减速,想看清这路边的风景或是休息一下,这就可能造成后方车辆的追尾,于是这条“高速公路”上必定是严重的交通事故重重,堵车现象严重,交通无秩序。正常的国家发展应该是在平稳的常速公路上进行的,及时也会有交通事故(这是不可避免的),但造成的影响也不大。电影中的刘厂长回答闹事职工的那句台词一样:“这么个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两年就给它拆了,怎么可能没有问题呢?”,就这么一句话像画龙点睛一样点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现实中国是躁动的,这个时代发生的故事比电影更戏剧。现实中国是个大工地,建城和拆城交叉进行。现实中国是漂流欲室,漂流的人,漂流的欲望,沸腾交织。

可以说在现实中国里总能找到韩三明、赵涛、郭斌、夭妹子、小马哥、丁亚铃这样具有高度标签符号式的角色。

韩三明:生命特征:男,40岁左右,长期重体力劳动锻造结实身板,几十年艰辛生活印刻在脸上,是生来就不被关注、没有话语权的沉默者。韩三明是个真实的人物;姓名真实,是贾樟柯的亲表弟;身份真实,他是个地道的煤矿工人;行为式真实,他勤劳、沉默、善良、坚持、忍受一切生活磨难。这样一个真实的人物是现实中国坚守在土地上的大多数劳动者的典型代表,是从不曾被影视作品阳光关照的人,他们仿佛生来就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不曾被注视到;从贾樟柯开始,韩三明们开始浮现在所谓的主流人群眼中,主流媒体版面上;这个浮现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贾樟柯用了十年时间从《站台》开始,经过《世界》的再注视,到《三峡好人》的全面关注,完成了对韩三明式沉默的大多数致敬仪式!

赵红:生命特征:女,35岁左右,小城市普通女职员,有过曾经美好的爱情婚姻生活,最后又失去这一切。赵红在《三峡好人》里是个虚拟的人物,和现实生活里赵红的角色不符,所以赵红在表演上无法达到韩三明那样从外在行为到内心情绪的高度统一,她是个符号化的人物,是中国式离婚中被遗忘被抛弃的女性代表。

小马哥:生命特征:男,17岁左右,小城市无业叛逆青年,争强斗狠,恪守义气,最后把天不怕地不怕的热血洒在虚妄的江湖里。小马哥在《三峡好人》里是贾樟柯刻意安插进去的一个更符号化的人物,贾樟柯通过小马哥的口表达了一种当下中国人普遍具有的精神失落,一种怀旧情感。小马哥这样的角色和周润发的“小马哥”一样都不适应现实世界,他们应该生活在金庸武侠世界的江湖里,他是这个世界反抗着的代表,但最终都是悲惨结局。

夭妹子:生命特征:女,40岁左右,一个没有经过文化教化的重体力劳动者,生活遭遇让她变的木呆,她也曾经反抗过,最后她默默接受了来自生活的一切重压,在内心里她后悔了当初的反抗。她是没有任何资力反抗来自社会的任何伤害的,是比韩三明更无助,被现实损害的更深的劳动女性代表。

郭斌:生命特征:男,40岁左右,军人出生,不甘平庸,他同样相信暴力可以改变生活,但是他成熟、世故、与时俱进的变化并成功的分享了改革开放造就的大蛋糕中的一点点甜头;他相信自己的变是对的,不变的人是傻的,所以当赵红说出自己的变化“我喜欢上别的男人了”,他立即不假思索的说:很好呀。他是变革社会中获得利益者的代表。

而面对这么一个高的速度,这么多的陷阱,这么险的路面,每个人都必须选择自己的车速,方向。就像影片中的人物一样,或是像郭斌一样成了一番事业,或是像小马哥一样未成功便已埋了尸骨,或是像韩三明一样继续着自己的轮回生活,或是像赵红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选择放弃„„影片结尾的一幕让人潸然泪下。拆房子的短工活快要做完了,韩三明在拆迁工地的工友们,跟韩三明讨论起将来的生计。他们先是对韩三明老家山西煤矿的工钱数目(一天两百块)兴奋不已,但听韩三明说完煤矿经常出事死人后又集体陷入了抽烟沉默。在缭绕的烟雾中,在一片静默中,农民工们艰难的考虑着这个艰难的决定。去?还是不去?要赚更多的工钱养活家人?还是要保证自己的生命?银幕前的我,也在揣度着他们的犹豫,他们的彷徨。这是怎样的一个决定啊,让你在生存和生命之间取舍?你会选哪样?但影片除了给出了小马哥意外死亡的答案外,其他人的选择都没给出答案,三明不知道是死于黑矿还是赚钱娶妻回家,赵红不知是重新开始生活还是孤独一生,那些和三明一起上路的那些民工也是生死未付,郭斌不知有没有和丁亚玲结婚。对于这种种选择,导演也没有给出褒贬的个人判断,不带有任何的个人感情色彩,这样的手法娓娓的道出了事实:在这么一条“高速公路“上我们多数人的选择是无奈的,尤其像三明这样的社会底层人民,他们的命运的好坏已经不是由他们人生选择的好坏决定,能更大程度上是受社会洪流的制约,值得庆幸的是他们都勇敢的作出了自己的选择,答案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纵观全篇导演只是很客观把中国社会做成一个小模型呈现给你,你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影片中人物的选择可能和你的选择相似,但答案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3.导演责问

而就是这么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却出现了一些超现实的镜头,这在贾导以前的作品中从未出现过,我想这可能是导演演绎现实的另一种的技法,这些超现实的笔触并不为表现人类的潜意识状态,也不是要反抗写实主义,当观众看的时候或许会觉得莫名其妙,会有种不可言状或者无法理解的感受,其实这种感受正是当下中国很多事情带给大家的反应(韩三明和赵涛同时看见飞碟,他们都没有表情,不惊奇,不呼喊,因为这对他们不重要,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飞碟如同国家大事,比如:三峡大坝的建设,十六大的召开,上海市长被抓,奥运会等等都和他们没有关系,眼前他们最重要的是找回自己的爱人,过平凡人的生活,那些大事或许曾经给了他们惊奇的表情,给了他们呼喊的动作,但从没有给他们任何实质的帮助,所以他们会无视这些惊奇,即便是飞碟)。另外我觉得这也是导演对自我的一种超越,在长时间的对现实沉默后贾导终于发出了对现实生活的怀疑和不信任,这部分的处理和余华的《兄弟》后半部的处理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兄弟》后半部有种强烈的荒诞、超现实感,但这种感觉又那么真实,不曾脱离中国;这是种高度的抽象形式,有此处理,获得金狮奖不足为奇(《三峡好人》延续了贾樟柯电影的一贯主题,即展示巨变的中国现状下变化与不变的人,揭示变化的中国里谁是获得利益的人,谁是被损害的人;进一步对中国社会、制度、变化发出疑问甚至责问!以《三峡好人》为结,十年来他的系列作品完成了对劳动者的致敬,对现实的责问。此后他的《刺青时代》、《双雄会》即将展开对对逝去者致敬,对历史责问!)。

4.感性呼吁

最后针对韩三明这个人物我再做一次评论。韩三明表面上是个老实懦弱的男人,而实质上是个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不需要像项羽那样力拔山兮,气盖世,高大威猛。而是当你面对残酷的现实,你是否有勇气来面对,即使会有牺牲。当韩三明得知自己的妻子需要三万块钱赎身时,就暗暗下定决心,即使自己死在煤矿,也要救妻子出来,最后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我要带夭妹走!”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将男子汉的气概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国导演中不乏有勇气正视平凡人、失败者的生活和存在者,却绝少有导演像贾樟柯那样,有想像力将平凡人和失败者描绘成英雄。环顾今日的中国影坛,除了贾樟柯,还有谁愿意用摇摄的方式,三番四次给予煤矿工人韩三明一种英雄式的注目礼?

烟酒糖茶的好人生活

贾樟柯导演的影片三峡好人以独特视角关注拆迁过程中三峡人民的生活,用质朴的表演和新奇的艺术手法传达一份努力生活的渴望。像格非评卡夫卡时所说:若是抱着听故事的心愿阅读,那必定要失望的,贾导演的电影亦不是以情节取胜,全片讲了韩三明来三峡找寻逃走的妻子后复婚和沈红找到多年未见的丈夫后离婚的故事。拍摄中注重生活细节,还原人物本色,是“有故事性的纪录片,有纪录片特色的故事片”。而真正打动人的是影片深处散发着不浓不淡的人性关怀,导演与演员共同用浅浅的笔触却恰到好处地直击社会现实,我想这也是近年来最具有人文气质的一部好片子了。

烟:最先出现在影片中,从昏暗的画面中淡出白色的中英文字。此时的烟是韩三明用来与麻么妹儿家人套近乎的工具。麻老大对这个曾拐走自己妹妹的男人却毫不领情,言谈中透出冷漠与不耐烦也是常理,甚至有个小伙子怒火中烧,端着面碗上前踹了韩几脚,这些都和韩对妻子对十六年未谋面的女儿的想念形成对比。几年夫妻也有百日恩了吧,他们早已冲出“买妻”的封建含义,在道德伦理底线上开出别样浪漫的爱情之花。

韩三明在片中常掏出一和芒果牌香烟,这在二十年前是好烟,多少年走过,他依然保留着旧习。重复出现的掏烟,点烟,吸烟的动作,无不折射出韩复杂矛盾的内心。这个不善言辞的山西男人话语简单,常用“哦”“嗯”代替回答。是物是人肥还是一个人的独舞,这要看看那吐出的变幻上升的烟圈如何回答。

糖 :大白兔奶糖,这是每个孩子记忆中童年的香甜,在影片中出现时不由得让观众浮想联翩。小马哥与朋友们去云阳摆平一个人,临走前意气风发,给车上的兄弟们和韩分发糖吃.好像是对眼前道路过于美好的估计,这块糖拿在韩手中有了沉甸甸的担心,他更年长,也更加深思熟虑,或许他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但望着一张张兴奋的跃跃欲试的脸,他只能用沉默表达自己的关心.想不到一块糖竟成了俩人分别的见证,当韩点了三根香烟立在他照片前时,铃声响起,观众终于流下苦涩的泪.小马哥死时,身边仅有一个萍水相逢的朋友,让人想起命如草芥,在这个混乱拥挤的县城.另一处糖出现在韩与其妻在未拆完的楼上交谈,韩接过糖,很自然地将它咬成两半,将一半送到妻子嘴里,远方一栋楼房轰然倒塌,两人被惊起,汉把妻子揽在怀中.一块糖,几个简单的动作却传达了丰富的情感.记得两人在岸边棚下的那段对话:

“我对你那么好,你还要跑.”

“那时年轻,不懂事.”

“你都出月子了,我妈还不让你干活.”

对话没有我写得这么密集,其间的沉默近乎漫长难耐,影片也没有采用背景音乐煽情,完全还原生活本质,几句话,便勾勒出女人十几年的心路历程,从出逃到受尽生活折磨,想回去安静得过日子.而此处吃糖与楼的倒塌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意味.让人们对两人以后的新生活充满期待.像诗人喜欢在作品中设置竟象一样,几件日常生活道具除了固有的适用于贯穿功能,也可以说是一种竟象,它的象征意义就在于对三峡库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思,将其中烟酒糖茶的琐碎生活升华到艺术高度,甚至可以把影片开头的理解为静静的活着,活出艺术气质.便是贾樟柯不同于其他导演的影像艺术,不为贵族为奖项所拍的,是有责任感的电影.这种责任因为“离峡出平湖”的梦想实现而变得愈加沉重,片中有人用红漆在墙上刷出“三期水位线在156.5米的字样,导游的喇叭里传出”您现在看到的两岸的小房子,届时将全部淹没的声音,两千多年的城市两年就拆完了,这份生活中的挣扎无法停止.淹没,移民,赚钱,补贴.这是库区人民全部的生活.韩三明与沈红的故事只是千万人的一个缩影.片名三峡好人引起我们的思索,影片中到底在说谁是好人,而小马哥的一句“现在码头上还有什么好人”又意在揭示什么.我想这就是影片真正想告诉我们的,窄窄的街道,拥挤的民房,随处可见的断壁残损,人们几百年稳定的生活被打破,在搬迁,移民,打工的奔波中人们的价值观有了波动,他们比以往更主动,更懂得生存的意义,活着的价值.尽管手段不同,赢得生活主动权的心却是相通的.这一点从十六岁女孩追着沈红要做保姆,受伤工友南下与韩的朋友一起北上挖煤都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好人,自己好好活着,帮着,扶着别人好好活着的人们.人无所谓孰轻孰重,都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主角,你身边的任何一件物品都有你想象不到的象征意义,而这需要敏锐的人去挖掘.特殊环境下小人物命运的这部影片,让我真正领略到烟酒糖茶式的好人生活.看过这部泛纪录片的故事片,依稀感到人物还活在中华大地的某个山后,某个江边.愿三峡好人们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日子。

第四篇:评影片《两个人的芭蕾》影评

评影片《两个人的芭蕾》

面对命运的不幸,她选择了抗争;面对生活的艰辛,她为了女儿选择了承担。影片《两个人的芭蕾》以祖孙三代的女性命运构成了本片惟一的叙事线索。把男性逐出了本片,亲情、友情、乡情贯穿其中,又把主题:“母爱”推向了极致。

影片以“我”为视点,采用倒叙蒙太奇的方式,讲述了“姥姥”—— 德贵家的与“妈妈”——仙仙之间感人至深的母女亲情。本片以孙女“我”的介绍开始,又以孙女的话来结束。围绕着祖孙三代的命运叙事: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和缺乏音乐、舞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一个舞蹈演员。一个罕见的、平淡的故事,不仅仅表现出母爱的伟大,也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声音的运用

一整部影片都大胆地运用着画外音的。画外音的运用可以使我们不用看太多的画面,便能清楚了解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更容易使我们解读电影和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了解人物与情节的同时,也为我们设置了悬念,让我们去观察,引导着我们去探寻影片的意蕴。影片中其他部分声音和画面组合也是恰如其分的。影片刚开始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表现母亲挑水、洗头、穿红旗袍等待德贵归来时,导演采用高速镜头,此时只有水倾泻入缸轰鸣的声音。等母亲得知德贵去世的消息后,镜头突然又切到那口寓意“平安“的水缸,此时导演采用摇镜头的方式来表现母亲砸水缸的场面,声音虽然响亮却又单一:我们清楚的听见水缸被击碎的声音与上她粗粗的喘息声,在不被其他噪音所干扰的情况下,我们更能感受到“姥姥”内心的失落与悲伤。

丰富的镜头语言

影片的视觉画面总体来说是含蓄的,在这部以“生活”“纯朴”为风格的影片里,镜头语言揭示这主题,很丰富,却又不做作。本片一开始,对一只手进行了特写,一只正在抚摸头发的手,它预示着祖孙三代的感情是深切且牢固。在“姥姥”德贵家的砸水缸时,很慢的镜头又十分真实地表现出德贵家的内心的坚定,对封建礼教反抗到底的决心,与对命运的抗争。

影片中几乎都是用仰俯拍镜头来完成的。比如姥姥和孟奶奶第二次在巷子里对话的这场戏中,就是用俯拍镜头来拍姥姥和孟奶奶。但是在拍摄孟奶奶时摄影机的镜时总比拍姥姥

时还要低。这样更突出了丧夫之后的姥姥不但要受到生活中的困迫,还要受到别人的冷落,这样的角度给人一种压迫感。却更强化了母爱的给予在那个时代的艰辛。

本片多处空镜头环境描写也十分有象征寓意。有几次空镜头是在一个四面高墙的小方天空,它所代表这是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母女两几乎“窒息”的感觉。但在影片结尾时,一口装满清水的水缸这个空镜头空镜头,实际是在暗示这哪个水缸清澈的传说:她们祖孙三代的平安。再次出现了小方天空,光线比往常更明亮,着预示着未来和希望,最后以村落的空镜头结尾,让观众忍不住再次回想这个故事,这深深的母爱在这样的环境里显得更加的伟大。

影片前半部分,只要是姥姥出现的场景,整个画面构图上给人的视觉感很差。当她走过街道时,街道四周都是阴影,只有墙灯上的窄窄的区域是暖色调。当女儿仙仙走过来时,导演采用了景深镜头,整个色调开始变暖,让人能明显感觉到那幼小的生命被呵护中的温情。更表现出母爱的无私。

当母亲背着女儿收水费时,村民把失去丈夫的她看成“不吉利”的瘟疫,给她钱后纷纷关门,安静的街道,只剩下脆响的关门声,这种静与动的对比,让观众为这种“冷落”而心酸。所以导演在拍摄这些画面时,采用的都是框中取景的方式,让画面叠压的空间使人感到无比的压抑。

色彩的细节

红色是在影片灰暗的基调中中最能让人注意到的颜色,细节深化着主题,红色在细微的细节上,贯穿了整部影片。女主人公的红旗袍、糖包上点的红点,她扎的红腰带,为女儿盖的那块儿红布、女儿三岁时的红头绳……这一次又一次红色的出现,指引着观众的思想。红色是火热与热情的象征,也是在这样受冷落受歧视的环境中的一点希望!这一个个红色细节不仅让观众感到影片中母女亲情的浓热与深厚。也让观众为她们战胜命运而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朴实与情永远是最永恒主题。《两个人的芭蕾》这部影片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以小见大来深化主题。影片在质朴的基调下丰富而全面地表现了最感人的故事。又在不经意之间完成了艺术的表现与对寓意的升华,在最伟大的母爱,最真实的生活中形成了最艺术的美,给了作为观众的我们心灵最大的触动。

第五篇:经典抗战影片《八路军走过黄土地》影评

八路走过黄土地

一片高低起伏的黄土地出现在画面,远景的运用更加突显了黄土地的荒无贫瘠。画面切换到天地相接处,一个人影正从那里远远走来。人影与黄土地通过画面的重叠渐渐转换,天地相接的人越走越近,踏上了这片黄土地。影片开头的组镜头,不仅奠定了全片的桔黄色的暖色调,体现了对黄土地的热爱;而且还象征了新的革命即将袭卷黄土地。八路顾青作为新思想的载体。革命的开拓者踏上了荒无贫瘠的黄土地。顾青的到来,冲击着世代生活在黄土地上人们的蒙昧思想,促使他们开始打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桎梏,寻找自由幸福的新生活。高低错落有置的黄土地上除了零星散落在其间的青芽外空无一物。这片黄土地就这样的贫瘠。婚宴的主人买不起鱼就用木鱼代替。特写中盛着淋有汤汁两条木头鱼的盘子被放置在桌子上,画面的亮度较强,使木头鱼的暗色与汤汁的亮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观众造成强烈视觉冲击,同时隐藏在其中的贫穷困窘也刺入观众的内心。长期处在贫穷和封建桎梏的双重压迫下,使的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思想十分蒙昧.黄土地天气干燥影响庄稼的生长,翠巧爹希望庄稼有个好收成,便虔诚乞雨。仰视镜头中翠巧爹位于画面的中心位置,背景无限的天幕,全景别景的选择,突显了天幕的广阔鱼翠巧爹的渺小的对比效果,让观众产生一种压迫感和对天幕的崇敬感。使翠巧爹乞雨的虔诚更逼真,令人印刻深。然而正是这种虔诚乞雨的逼真,对神明的信奉,将人们的蒙昧无知突显出来。黄土地的荒无贫瘠使他们生活困窘三餐不饱,除了解决生计外他们无暇他顾。封建的桎梏着他们的思想,压制着他们的言行。使他们不得不中规中矩的继续在封建的礼教虚假本质中终老一生。然而蒙昧的思想终将被文

明的思想所代替。

八路顾青为搜集陕北民歌寻找其源头,踏上了这片黄土地。顾青的到来给这沉寂已久的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男子大都身穿黑布袄,头扎白毛巾,而顾青的八路军军装却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了顾青代表的文明思想给黄土地上的蒙昧思想带来的冲击。简陋的土方中,顾青一边缝衣服,一边给正在拉风箱的翠巧讲部队里女子独立自强,画面采用了封闭性构图,色彩配置上翠巧那被火炉照红的脸与周围的阴暗形成对比,表现出翠巧了解新思想后的兴奋、喜悦,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文明思想与蒙昧思想碰撞的结果上。毫无疑文明思想轻而易举地在蒙昧思想撒下了火种,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在顾青对延安女子学文化的赞许声中,在顾青教憨憨唱的歌颂共产党的悠扬歌曲声中,翠巧了解了黄土地以外的世界,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翠巧不再是以前那个木讷寡言,眼中看不到丝毫希望的女孩子了,现在的她神情中透着坚定,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片黄土地

上,我们开始看到蒙昧的消失,文明终将战胜蒙昧。

数以万计的向龙王求雨的人背着镜头跑开去,画面外是响彻天际的锣鼓声和“东海老龙救万民呦„„”的高呼声。八路顾青又一次来到了黄土地,他曾为这片荒无贫瘠的黄土地带来了文明的思想,促使这里人们打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桎梏。然而这个代表着旧中国希望和文明思想的八路军,面对这片黄土地仍然蒙昧的人们,又能做些什么呢。这里将中国革命所要面临的困难及其复杂性表露出来。在“救万民靠的是共产党„„”的歌声中镜头渐渐摇向天空。文明的思想将伴随着这悠扬的歌声飞遍全国,中国的革命终将取得全国性的胜利。

下载《影片未分级》: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影片未分级》: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西雅图夜未眠》的影评

    影评:高中时就听说了《西雅图夜未眠》这部电影,但一直由于种种缘由没有看过,直到大学上公选课时才有幸得以欣赏,感触颇多。《西雅图夜未眠》讲述的是一个丧妻的男子久久沉浸在痛......

    编导影评写作影视分析 影片分析讲义

    影片分析讲义(完整) 诗——听、意象、内心情感 画——视、表现手段、技巧 一、 影片分析考察分析重点: 形成一套与自己专业相适合的分析电影的方法。 1、 认识与运用分析视听技......

    巴黎夜未眠,影评(共5篇)

    Ensemble c'est tout est un film qui fait réfléchir sur le sens de la vie, la priorité dans l'existence: la recherche du bonheur le plus simplement possible.......

    [影评常识]影片分析写作的标准格式(5篇)

    [影评常识]影片分析写作的标准格式影片分析的写作方法与格式 首先,要对影片的整体风格及要重点分析哪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和综述,如可以对电影中描述的社会环境、描述了怎样......

    推荐影片

    推荐影片: 1、无我的生活加拿大 2、天使的约定法国 3、可可西里中国 4、活着中国 5、立春中国 6、三个傻瓜印度 7、夏洛特的网美国 8、浮生若梦美国 9、霸王别姬 10、刮痧 11......

    2012年编导高考影评考题中所涉及到的影片范文合集

    2012年湖南省编导专业联考题目 《建党伟业》2012年中传南广戏文/导演笔试真题(南京考点)观看影片《片刻温暖》2012年南师大编导专业笔试(影评、编故事)题目电视片《广告人李蔚然......

    2019《中国机长》建国70周年献礼影片观后感以及影评(推荐五篇)

    建国七十周年献礼影片《中国机长》改编自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的真实经历,真实展现中国民航精神。影片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机组......

    “看红色影片,写红色影评(13)”获奖名单(共五则)

    “看红色影片,写红色影评(13)”获奖名单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萧山三中政教处2011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