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实践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姓名:XX
学号:XX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在暑假这段时间中,我在平时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总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留守儿童现状
1、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 1
律底限。这个年龄段孩子不应有的沉思状态!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卫生问题。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
儿童的道德行为关乎到支撑儿童成长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脊梁问题,切不可小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识形成过程的研究表明,低龄段的儿童从行为到思维或从感知运动格局到概念的过渡还没有完成,其间经历着“一个缓慢的分化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同化性转换作用”,而在这种同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便是对成人行为的模仿。这一模仿过程是通过成人行为的耳濡目染,其中不仅有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内容,更有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而家庭正是这种接受耳濡目染最直接、最多、最深的环境,特别是温暖的家庭气氛、和谐的亲子关系、关怀与爱护的父母态度,有助于亲子之间的认同倾向,是发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环境。无论道德知识、道德情绪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平时对儿童的教诲、奖励与惩罚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与态度、行为示范等对于儿童的抗拒诱惑、罪疚感的态度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均能产生积极的决定性的影响。
5、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二、实际解决方法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首先,家长应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其次,应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最后,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发挥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要完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是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领导及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共同努力,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拓宽育人途径上下功夫。各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注重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要
及时主动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学校要争取配备心理老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与班上的“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3、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以有效地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手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4、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约束
留守儿童自己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和引导,要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面对现实的信心及勇气。向着积极、乐观、开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好的一面发展,不断完善自己。做生活中的强者,更要学会乐观的面对一切困难。留守儿童、少年的成长和教育,牵动着每一个农民工家庭的心。我们希望社会、政府、学校及家庭能够迅速的联合在一起,为这场保护祖国的花朵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社会更和谐的一面而奋斗。愿全国的“留守儿童”能够健康而快乐的成长。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实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实践调查报告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所辖。阳城县县境南北长约54公里,东西宽约53公里,略呈凸形。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辖8镇,17乡,501个行政村和2689个自然村,总人口40万人,农业人口约占75.4%。全县在外务工人口为37012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6523人,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为全面了解阳城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我们重点对九甲村及附近村庄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做了调查,一是发了调查问卷,二是对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结果显示:九甲村有610户人口,外出务工人员达70%,留守儿童占80%,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已超过在校生总数的48%;这些孩子中52%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九甲村837名儿童中,有627名留守儿童,占75%,其中女童有429名。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395名,占留守儿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32名,占留守儿童的37%;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85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57%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4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占79%,18%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二、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即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刻,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监护人员甚至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完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效率大幅降低,14周岁儿童的在效率为88%。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初中毕业后直接到城里自谋生计者颇多,或者由于没有办法可又不甘心让孩子去打工,很大部分人选择了本地或者临近省市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到各大工厂流水线打工。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一次。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争取的疏导,极大影响了身心健康。据调查,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我们在九甲村进行调查时,正遇他们搞元宵节文艺晚会,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只剩老弱病残,导致参演人员不够,来参加的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胆怯害羞,忸怩腼腆的性格。
3.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收到性侵害又不能得到父母的及时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当我们到调查时,据悉一个老奶奶的孙子是在上学的路上死于车祸,还有的孩子是在废旧的学校铁门前玩耍,墙壁坍塌,不慎压伤,两根肋骨折损,正卧病在床。
三、形成的因素
1.社会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据我们调查,九甲村留守儿童寒假作业完成率为9%,其中父母监督的为1%左右。
3.教学原因。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我们去参观农村小学后,发现教室的墙壁石灰剥落,讲台嘎吱嘎吱响,一个教室只有十几把桌椅,还是大长椅,操场是一片泥土地,雨雪天无法进行户外活动,食堂是露天的,可见办学条件之差。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减少留守儿童进行城市借读手续的阻力,让他们尽量能在父母身边。
3.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督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心里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2006年,县妇联在教育部门的配合下,首先以阳城县第三小学为例,建立了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就是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以多种方式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现在该学校有留守班级3个,近160名学生。
4.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优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5·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校环境。各部门,各界企业家,在各个在领域上具有影响力的个人以及千千万万个有爱心的人们为他们捐款捐物。五·我的个人感受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或许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还记得2007年春晚农民工子弟朗诵的诗《心里话》:“要问我是谁,过去,我总不愿回答,因为我怕,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校舍简陋,还经常搬家;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我们的座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但是,我们作业工整,我们的成绩不差,要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因为,是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因为,是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 是啊,无论是城里的孩子还是农村孩子都是祖国娇艳的花朵,我们要尽我们所能地去帮助他们穿越地平线,眺望山那边撩人的风景,海那边跳动的云帆!城市的繁华也接纳他们亲身感受,林立的高楼也需要他们添砖加瓦。
相对于这些渴望知识、渴望亲情的我们而言,大学生活未免过的过分懈怠和安逸。总是以为自己好像很有钱,走进宿舍楼的时候会买一包爸爸都舍不得抽的烟;总是以为自己好像
很有钱,什么时候成为自己情侣吃穿的保姆,回家的时候却不能给妈妈买一条最便宜的衣服;什么时候我们忘记了儿时做英雄的念头,只学会了饭店里叫嚷服务员上菜上酒;什么时候网络的虚拟变成生活的虚荣,让你和人聊天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什么时候,我们学会中午醒来先用脚趾打开窗上的电脑,播响就在楼下的饭馆的订餐电话;什么时候,爸妈不再讲他们过去的苦日子而从腰带上挤出儿女的灯红酒绿;总是以为自己好像很有钱,爸妈的手机只有短信的功能,它的价值不足我们一个月的电话费,然而它最大的意义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它会告诉爸爸妈妈在惦记着你;总是以为自己好像很有钱,自己会在柜台前挑上半天的化妆品,可妈妈用的最多的化妆品却是年夏一年陪伴左右的洗涤灵。大学的魔力在于让人觉得所有的虚荣都是心安理得,父母送我们来这样一个可读可不读的大学,而我们为父母享受着他们永不会享受的幸福。有的人临将要毕业,却依然不知道大学应该在生命里赋予什么意义,悔过的泪光中依稀记得老爸常说,要好好学习,好好生活,每一分钱都有它的意义。或许在多年以后我们才会幡然醒悟到,曾经那年我们真的没有钱,尽管嘴里唱的尽是社会的花花绿绿,爱我爱你;曾经那年,我们直的没有钱,当你有能力赚钱的时候就知道钱来的真不容易,很不容易;曾经那年,就让它只是那年,真心希望我们的未来会很有钱,让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爸妈过上幸福的日子,去补偿我们那些曾经为了向父母要钱,而撒下的谎言。
我们的大学之路,既承载了我们个人学习的责任,也承载了家长、老师、亲朋好友的期待。如果仅仅以一张大学的门票回报他们,未免过于轻贱。4年大学毕业时的累累硕果,才对得起这张门票,才无愧于这4年最好的青春年华!
班级:中文系1001班
学号:10401144
姓名:原丽芝
第三篇:三下乡实践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2012年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芷江县留守儿童情况调查 组别:科普组
姓名:曾献文
实践地点:芷江县土桥乡、五郎溪乡、水宽乡
实践时间:2012年6月30日至7月4日
一、前言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两极分化严重,许多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纷纷走向大的城市去挣钱,这些人被称作“农民工”,留下他们的孩子被奇托在亲戚或者学校中,这些人被称作“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随着我们工业化的快速进展和人口流动的日益增多和频繁,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并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领域的高度重视。
二、调查目的通过对芷江县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为芷江县的领导者们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材料、帮助。
三、调查对象
我们将芷江县五郎溪乡五郎溪村的一部分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发放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同时还走访了水宽乡8名留守儿童。
四、调研方法
为了地了解到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的实践调查活动分为政府访谈、群众问卷调研和走访三种不同的方式。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可以全面而透彻地了解到了从政府关于当地留守儿童的政策方向;从群众的角度来讲,可以了解到政府决策的落实情况以及检验政策的正确性;而直接走访留守儿童,可以直接了解到留守儿童真实的生活现状,对于实践调查有重大意义。
(一)政府访谈
从政府访谈当中,我们清楚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让我们知道了当地的一些情况。
(1)五郎溪乡基本情况
五郎溪乡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北部,距县城44公里,以山地为主,总面积67.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88亩,林地面积87718亩,是一个典型的林区乡镇。拥有丰富的次原始森林,其“三道坑”自然保护区集高山、峡谷、溪流、瀑布、茂林于一身,风光秀美独特,是芷江县重点开发的自然旅游景点。
全乡辖金厂坪、五郎溪、牛皮寨3个行政村,总人口4420余人,有初级中小学1所,村小3所,全乡现有在岗乡镇干部17人,退休干部1人。2007年全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938元,基本解决了温饱。
(2)水宽乡基本情况
水宽乡位于芷江县东南部,乡政府距县城24公里。全乡行政区域面积74.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694.15亩,下辖8个行政村,全
乡有3000多户,总人口10831人,其中农业户2961户,10625人,劳动力6374人。全乡多为丘陵地,地势比较平坦,有丰富的煤炭,紫色沙质岩、石灰岩等矿产资源,有水宽、拾担、庆湾三个农贸市场,优质稻生产、两系杂交稻制种,柑桔、蔬菜、三元杂交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
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小7所,全乡现有在岗乡乡干部16人,退休干部2人。2007年全年社会总产值1.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500万元,农业总产值4500万元。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935元,基本解决了温饱,一部分人达到小康水平。
(二)问卷调查及走访
我们的社会实践小组在五郎溪乡进行了一次关于留守儿童现状的问卷调查,第二天我们的小组成员在水宽乡走访慰问了当地8名留守儿童,在针对当地几名留守儿童的调查和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如下问题。
1、留守儿童较低龄化,我们调查的几名留守儿童都是当地的小学生,平均只有10岁左右,走访的留守儿童也年龄偏低。
2、大部分留守儿童反映家中还有同胞兄弟姐们,或年纪都还比较低龄,或已经就读中学或已经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3、五郎溪乡当地为贫困山区,居民居住相对分散,户与户之间联系比较苦难,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几乎都没有同龄的朋友。水宽乡当地为丘陵地形,情况大致相同。
4、五郎溪乡当地交通不便,孩子们上学都采用步行的方式,花
费时间均在一个小时以上。
5、大部分留守儿童反映自己不爱学习或者学习成绩较差,原因大多是学校教学条件太落后,自己没有学习的兴趣。
6、在我们调查和走访的几名留守儿童中,鲜见活泼好动的孩子,大多显得内向拘谨,显得很孤僻。
(三)调查经验
经过此次的调查,我们在农村感受到这些孩子们生活的孤单,艰辛,尤其是留守的女童,农村的重男亲女的思想严重,她们的处境更是严重。在我们与这些孩子们发问卷时,她们认真的填一张简单的问卷表。我们的志愿者走访过程中,用温暖的办语言问候他们,并与他们交流,在这状态下我们的沟通,温暖他们的心也感动了我们自己。
五、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的离开,在一些方面都发生改变。他们在父母走之后孤独寂寞,在看到他人有父母关爱时,慢慢产生了自卑的心理障碍,性格方面也逐渐柔弱内向。与父母交谈,父母只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健康,不与他们聊聊内心真实的感受,孩子的想法无法倾诉。没有与之交流的对象,孩子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以至于学生对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出现亲生后母现象。不但使孩子学习情况很不乐观,也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很少有人能够帮助他们学习,留守学生处于弱势地位。而且大多数承担监护责任的祖父母辈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少数留守学生成为问题学生。在他们自我保护
意识极端强化时,就会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不愿和人交往,对他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缺乏了正当的引导,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2、缺乏监督,学习问题突出。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 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 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3、生活条件较差。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 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
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 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另外,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4、社会关爱不足。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可。
六、解决措施
1、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配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2、搞好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家庭监护人做好儿童在家的教育工作,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努力帮助孩子搞好学习和生活上面的事情,多同孩子父母和老师联系,请他们帮助和协助管好孩子。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提高认识,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让全民意识到学生的祖国的未来,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七、总结
在本次三下乡中,我们接触到了这个为社会所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我们看到当地各级政府的关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各种努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总而言之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的群体,如果这个弱势群体被边缘化,这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这将非常不利于当前和谐社会的创建,关注留守儿童才真正的关注三农问题,关注新农村的建设。我们的调研只是理论的行动者,希望政府给予重视和落实留守儿童的政策,也希望我们的调研能带来帮助。
第四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在我们身边,存有着一群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身边,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父母己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大中城市,因而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因为这些“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导致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其状况令人担忧。
一、基本情况
我校共有学生
人,“留守儿童”
人,占总数的%,其中在外住宿生
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 %,这些“留守儿童”主要由隔代亲人或其他亲戚代为教育管理。
二、问题与现状 1、“留守儿童”存有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孩子绝大部分下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理解,同时也面临很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累月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充足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一位留守学生在老师布置的作文《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中写到:“爸爸妈妈,我恨你们,你们抛下我几年不回来,我己经记不起你们的容貌和声音。我过生日时你们在哪里,被别人欺负时你们在哪里。。。”。在长期亲情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因“亲情饥渴”而产生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拜金主义等不良心理。这几年我校违纪学生中有 70%以上就是“留守儿童”,他们内心抑郁,经常上网、打台球、吸烟、打架、相互攀比,用外在的厅特行为来补充内心的情感饥渴。
2、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即使有很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不过,“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成绩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只有 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 88%!究其原因,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几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而另一方面,90%的留守子女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协助和辅导,而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点差异较大,存有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注重孩子的学习。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绝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水平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3、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注重不够。因为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上的“病症”: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在调查中发现,有 16%的儿童在学校里的朋友很少,甚至有 4。4%的儿童在学校中没有朋友;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这个现象也有规律性,即随着孩
子的年龄增大表现越来越明显。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因为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水平,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的水平,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学校与家庭之间存有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少年儿童对危险缺乏识别水平,所以车祸、溺水、触电、煤气中毒、被拐卖等危险事故时有发生,很多“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如遇暴风骤雨天气,天黑路滑,留守子女的安全问题怎么能不让人担忧呢? 三、对策与建议 “ 留守儿童”问题己经不但仅的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经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待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
当前多数农民文化和水准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能够了至于读书是学校老师及孩子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的素质决定的。家长理应改普变这些不准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教育责任观,蛤确教育孩子是自己的应尽义务。即使在外地打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增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增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即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实行指导,要求“监扩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增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的方式能够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作书信等实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档案。即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老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升亲密信赖水准,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可开通亲情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优质服务,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增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来说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即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但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理解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协助、支持“留守儿童”,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和那一天。
2012.5。24
第五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逐渐涌入大城市。由于受到户籍政策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将子女留在老家,“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由此产生。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
也就是说,全国每5个孩子中,有1个是农村留守儿童。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约242万人。
2015年7月30日,教育部发布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他们的统计数字中,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409.53万人,在初中就读665.89万人。这也表明,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学龄前儿童约占留守儿童人群的2/3。
伴随着这个庞大数字而来的种种问题,和频频发生在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更是让这个脆弱的群体,成为了一个沉重的公共议题。
留守儿童的问题绝不只是一个“穷”字,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导致精神和心理层面出现问题。减少“留守儿童”事件的发生,对农村父母们进行精神上的扶贫,同物质扶贫一样重要。
留守儿童的非正常原因死亡事件,这些年来时有发生,而且都较极端,甚至迅速演变成影响极大的社会事件。比如2015年6月9日,在贵州毕节市田坎乡,4个孩子在家中服农药死亡。而在2012年,当地还曾发生5名流浪儿童在垃圾箱内死亡的事件。
除了非正常原因死亡,留守儿童还成了犯罪概率较高的一个人群。农村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留守儿童中既有施暴者也有受害者。2015年7月,就读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曙光中学的留守儿童郑某被同校13名学生围殴,后因伤势过重死亡。
对于孩子而言,精神的留守其实更可怕。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导致精神和心理层面出现问题。云南留守儿童的小宝的负气自杀,更多提及的不是父母亲不在身边,而是父亲常常把气撒在他身上,用暴力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毕节市的4个孩子在哥哥带领下集体自杀,是孩子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内心深处产生绝望与无助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认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早期依恋的顺利完成和发展才能成全一个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容易产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任性、叛逆、难以主动交流的心理障碍。调查走访中,曾问过一个四年级孩子,你们班留守儿童有什么特点吗?对方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不跟我们说话!”当问到“你捡到东西时如何处理?”“你如果和别人发生矛盾,你会怎么办?”“当看到学校的水龙头没有关,你是否会去关?”等这些问题时,结论不容乐观。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当农村留守儿童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会针锋相对的孩子占了大多数,为43.3%;还有3成多的孩子会找人帮忙助阵;表示能宽容和解、主动消除矛盾的儿童最少,仅有2成左右。
即使是成为大学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也不尽相同。曾有学者对200名留守儿童在校大学生和300名非留守儿童在校大学生做调查后发现,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与普通在校大学生相比,个性内倾更明显,比较冷淡、缄默、孤独;情绪更易波动,易生烦恼;爱幻想,喜欢冲动任性;但与成长中父母都在身边的大学生相比却独立自强,遇事更能当机立断。
“留守”孩子最常遭遇的问题如下: 1.留守孩子缺乏安全感,大都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性格内向,有什么事自己承受,总觉得低人一等,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差,很难与人沟通;
2.3.的情绪。
4.留守孩子多数不服管教,因为长期于父母分离,没有稳固的亲子关系作为基础,父母管教有的留守孩子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甚至仇视父母,不想读书;
留守孩子的父母大都通过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致使孩子浪费钱、乱花钱;有的大把花钱去买吃买穿,有的到网吧玩游戏,有的通过吸烟、喝酒甚至打架等等不正常、不正当的渠道宣泄自己孩子不听;老人想管也管不动,或者根本就更加溺爱孩子,造成孩子霸道、自我中心的个性; 留守孩子在父母缺失的家庭中,因为缺失父爱母爱,他们成为了一群“心灵孤儿”,爷爷奶奶照顾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亲情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对于孩子来说,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如果你的孩子无奈“留守”,希望父母们能做到:
1.2.争取多跟孩子见面,多抱抱他们,亲亲他们。
如果实在见不了面,就多打电话,或者在网上聊聊,问问他们高兴或不高兴的事,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家的温暖。
3.逢年过节回不了家,能否把孩子接到身边小聚。
减少留守儿童极端事件的发生,对农村父母们进行精神上的扶贫,同物质扶贫一样重要。
父母这个职业,是世界上最需要学习成长的职业。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中心的同时,更需要花力气建设“农村父母学校”,通过这样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来教育农村的父母们:孩子的成长,除了物质需求,还有精神层面的需求,需要爱,需要亲情呵护,需要温暖沟通。社会的关爱代替不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情需求;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孩子们很难健康成长。有了这些,即使寒门也会出贵子,即使父母远在外,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亲远方汇聚来的爱意;没有这些,就是把孩子留在身边,挣再多的钱,孩子也是孤独无助的,各种各样的留守儿童极端事件还会重演。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拓展种植、养殖集约化、产业化规模经营,兴起生态观光农业、兴办“农庄企业”,让一批农民能够在家乡进入现代农业企业就业,那么这些农民的子孙后代就不会成为“孤苦伶仃”的留守儿童,可以与仍然留在家乡就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自然就会减少一些。
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拆除城乡户籍壁垒,并且在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给予农民工在城市购房以特别鼓励、扶持优惠政策,让一批农民工在城里买得起房,其子女能在城里上得起学,那么这些农民就能把自己的孩子及其爷爷奶奶接到城里居住,从而安居乐业、融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才会更少一些。在产业布局上也应该有所调整。现在大批农民拥向东南沿海城市、一、二线城市打工,是由于我国的工商业产业集群都集中在这些城市,而这些城市的承载量已经越来越趋向于饱和程度,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的工商业还欠发达,三、四线城市大都尚未形成工商业产业集群,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国家在产业布局上有所调整,将一些工商业项目调整到欠发达的中西部城市和三、四线城市落户,逐步使产业布局均衡化,这样既可以减轻大城市的承载压力,又可以使中西部城区,三、四线城市加快发展,也能够减少这些地区的农民远离家乡拥向沿海发达城市和一线城市打工,使他们离孩子近一些,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关照方便一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长期远离留守儿童造成的一些社会问题。
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也应该兼顾农村。近些年来随着大批农民进城打工,乡村中小学也出现了大撤并,很多留守儿童不得不跟随爷爷奶奶到城镇租房居住,以便于接受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而那些在外挣钱少,父母无力到城镇租房的留守儿童很有可能会丧失接受教育的机会。鉴于此,基层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乡村学校撤并上必须“手下留情”,别让那些特困家庭的儿童无学可上;对于一些现代高效农业兴旺起来的乡村,原来撤并了的学校应该尽快恢复,让能够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民子孙能够再在家门口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