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探究与策略

时间:2019-05-14 11:0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探究与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探究与策略》。

第一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探究与策略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探究与策略

福建省惠安东岭中心小学姓名:张素云摘要:留守儿童队伍与日俱增,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他们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话题,应采取多种积极策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促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策略

在《中国台湾网》有这样一篇文章,福建省建筑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120万人,占社会劳动力6.4%,其中农民工占90%。一个农民外出打工,就解决一家人的生活问题。建筑业真正成为了“富民产业”。像闽南建筑工程公司企业所在地惠安净峰镇6.4万人口中,有六分之一外出打工,仅2005年就完成施工产值25亿,交纳税费总额1.48亿元,开拓省外工程22亿多元,省外工程回乡缴纳企业所得税700多万元,为本镇区农民增加收入1.5亿多元,让农民不愁生计。的确,改革开放以来,惠安男人们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只留下老人孩子与妇女,每年回来两次:七月鬼节及春节。也因为这个原因,惠安很快脱贫致富,经济发展比较繁荣,居民经济意识更强了,为了把致富的步伐迈得更大些,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口或外出打工,或从事个体职业,妇女们也较少在家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她们选择了“从君行”,夫君走向啊里,她们奔向何方,他们忙于挣钱养家而无暇顾及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很多未成年子女长期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以惠安东岭镇关工委结合东岭中心小学开展“关爱留守少年儿童”活动为例,从个案座谈、访谈和收回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生活、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都存在大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一、留守儿童最常见的问题

(一)祖父母过分溺爱孩子

祖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是留守儿童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在座谈及问卷中,56%委托监护人认为孩子犯错误,等他父母回来再说;43%认为以告诉老师或父母进行威胁,61%委托监护人认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强,年龄还小,能代替就代替做; 46%的委托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时,让孩子吃饱、穿暖,到年底还给其父母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就行了。主要表现如下:

(1)溺爱。老人溺爱孩子,啥都依着孩子,顺着孩子,宠着孩子,(花钱买平静),而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极易形成各种人格障碍,而且不用等到成人,仅在学龄期这些毛病就会给孩子带来各种心理困苦及适应不良症状。

(2)过度照顾。祖辈人对孙辈的过度照顾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祖父母们生怕孩子饿着冻着,总是让孩子吃得过多、穿得过多,结果孩子不仅容易生躯体之病,也极易生心理之病。

(3)过度担心。祖辈人的过度担心是双重的,一方面是老年人固有的胆小,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自己子女负责,怕幼儿有闪失而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祖父母的“怕”几乎贯穿了幼儿的全部生活。

(二)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

在被访问的留守儿童中,9%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和孩子联系一次,85%平时很少联系,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看看。长期不在孩子身边; 40.2%孩子经常上网吧;7.5%感觉孩子明显不爱回家,大多数时间在外面;75%孩子由于缺乏父爱和母爱,与父母产生了隔阂有事不愿与父母说, 28.6%会和自己要好的同学或朋友说,只有7.1%表示会主动和父母联系。这些数据都告诉我们一个沉重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令人堪忧。

(1)孤独。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他们对父母的关爱缺乏感受,他们内心孤独而寂寞,内心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自卑心理,表现出孤僻内向、情感压抑、胆小怯懦、敏感脆弱、多疑敌意等性格特点,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不会正常地与小朋友交谈,兴趣狭窄,行为活动单调刻板,适应新环境困难。

(2)沉默。别的孩子放学、上学都有父母接送,可他却没有;周末,别的孩子能在父母的陪同逛街、游公园,可他却不能;当身体不舒服时,别的孩子的父母在床前问寒问暖,可他却没有……由于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久而久之,孩子便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因而发展为只有在一定场合中讲话,更多时候沉默不语,用点头、摇头、手

势来表示自己的意愿或仅用“是”、“不是”、“好”、“不好”等非常有限的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愿望。

(3)抑郁。由于父母在外,长期跟随爷爷奶奶,而祖父辈都非常溺爱孩子,同时很多事情不能得到及时的沟通、解决。小孩便形成了孤僻、胆小的性格特点。我校五0三班陈某某同学,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常期与叔叔生活在一起,叔叔也极少过问他的学生和生活,平时沉默寡言,班上没几个朋友,最近经常去镇上的网吧上网,有时连续一下午呆在网吧里,老师发现后询问时总是低着头,脸色发白,瑟瑟发抖,却一句话也不说,只有偶尔点下头或摇摇头。过后又上网吧,而且变本加历。与教师谈心又是如此。

(4)品行障碍。由于自幼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会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显示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对人或动物过分残酷,好斗或霸道,严重破坏财物,经常偷窃,反复说谎,过分地大发雷霆,反抗挑衅,长期严重不服从,经常逃学,或者离家出走,彻夜不归等,小潘父母离婚,父亲长期在外打工,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对小英尽心尽责,疼爱有加,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就是因为如此,小潘说一,爷爷奶奶绝对不说二,如果不,她就会大吵大闹,直到爷爷奶奶依他为止。久而久之就形成固执,好斗的性格。就因为这样,她在学校里虽然成绩很好,可是却不受同学们的欢迎。

二、采取措施,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为留守学生建立辅导档案

为了便于系统地探讨这部分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教育结合规律,教师对留守儿童按家庭类别分类,建有“留守儿童”辅导档案:将这部分孩子家庭状况、父母亲务工地、临时监护人姓名、年龄、住址及监管儿童个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尽记载,便于后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二)开展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活动,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

由于留守学生父母远在外地打工,目前最主要的沟通方式是打电话,可打电话具有经济和时间的限制:父母只有在重要的事情才会打电话回家,次数也是屈指可数;或者打长途电话来讲的内容也仅为:好好读书;有的干脆与委托监护人谈一下便挂了电话„„由于缺少亲情关爱,产生出一些问题:如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低下,生活自由散漫……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通过书信让父母听听孩子的心声,写信的时间长、空间广,更便于学生情

感的完全的流露,更加强学生与家长的亲情交流,以利于学生安心学习,父母能安心在外工作。指导学生与父母写信,让学生带着愉快、轻松的心情与父母开心地交流情感、宣泄委屈、分享快乐„„让学生在信中缓解压抑的情绪,挥洒自己的情感,耕耘自己的感想,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助于催化学生健康心灵的发展。

(三)建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

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建立一位老师与一名留守儿童建立“一帮一”结对子,经常与委托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在班级里组成“一起手拉手“小组,引导他们扩大自己的交际空间,多与豁达开朗的同学交往,学习别人的性格;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四)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组织留守儿童多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课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策略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继 续 教 育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学 院:专 业: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2014 届)

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策略

心理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

徐 飞

袁 媛

南京师范大学 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策略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上河镇中心小学

摘要:近年来,大批农民进城务工,造成“留守儿童”逐渐增多。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部分留守儿童会受社会、学校、家庭等不良环境的影响,又缺乏父母及时有效的教育,会造成一些心理上的问题。社会、学校、教育工作者及家长都应给予关注和关爱。因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我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在本文描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简要的说明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并研究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心理学界有专家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和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迫于生活,农村外出打工的人数逐渐增多,很多农村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已有研究显示他们的心理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人格发展偏差、孤独、抑郁等方面[2],但有关其心理干预的报道少见。我校地处苏北农村,据调查,现有小学生 494人,留守儿童有250人,约占学生总数的一半,而且这个比例还有增长的趋势。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这样就可能造成了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他们的需要和情感常常无法得到父母及时的关注。在情感缺失和心理的失衡的影响下,那些留守儿童产生了一些不良心理。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也在尝试着如何与这些学生沟通,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如何设计一些活动,增强他们对生活的抗压能力等。

一、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我们长期一线观察,发现在留守儿童群体中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心理逆反

农村小学教师普遍感觉到现在的孩子难教、难沟通,是因为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安全感,对身边的人包括老师、同学等缺乏信任,逆反心理会增强,表现出对抗情绪。这些学生常常表现为“不听话”、“恶作剧”,好与同学争吵,与老师顶嘴。

2、情绪消极

经过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不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3]。

3.性格孤僻

一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又不愿与他人沟通,整天把自己闷在教室或房间里,对同龄伙伴的游戏不感没兴趣。这样的学生,常常是父母离异、父母病亡、或家庭经济困难等,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心理自卑,以为别人都用有色眼镜看他,行动上自闭,尽量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经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 常。近年来,儿童的孤独感越来越成为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有些心理学家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包括个性、行为、意志等方面。据湖北一些基层妇联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则把留守儿童看成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4]。

4、电视、网络成瘾。

常期缺乏父母监护,爷爷奶奶又管不了,一些留守儿童渐渐成了“小电视迷”,随着网络的发展,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还会受社会环境影响,迷上网络游戏,并且成瘾。认为只有在网络世界中,他才是主人,得到关注。这样,既影响了学习,又伤害了眼睛。

5、缺乏上进心。

有的孩子是在爷爷奶奶溺爱中长大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家里就是小皇帝,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在学习上有惰性,遇到一点难题就不想思考解决,指望别人,主观上也没有主动去解决问题的欲望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差。

6、行为道德问题

在农村,爷爷奶奶多数是文盲,缺少正确教育孩子的经验;如果是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或过重管教;而农村学校,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学生及时关注教育。

有些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结交坏朋友,沾染恶习,如吸烟、喝酒、上网吧;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如偷窃、打架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原因:

1、个人原因:

小学生生理、心理、人生观没有成熟,依赖性强。生活上得不到照料,学习上监督力量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差。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散漫,自觉性差[5]。也有疾病、遗传因素的原因,如残疾、弱智等。

2、家庭教养方式存在问题:

由于父母长年在外,隔代教育存在缺陷,如溺爱,娇生惯养,衣食住行全部包办。有些父母只能靠电话与子女沟通。孩子长期得不到父爱,母爱,在心理上必然有缺失。

3、学校教育存在问题:

现在学校虽然也重视了留守儿童,但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如:建立一定的制度,订立一个完整的辅导计划,通过一些活动,实实在在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农村小学,经济条件差,师资簿弱。小学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学校中任课的老师中接受心理学方面专业知识培训的也少,老师不能及时的发现心理有问题的留守儿童,也不能给予以正确的心理疏导。大部分是依靠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与学生进行沟通。另外,在农村,应试教育现象依然严重,在师生眼里,只要成绩好,这个学生一切皆好。一些问题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行为表现又不令老师满意,于是有些老师对他们冷眼相待,使他们完全丧失学习兴趣,导致恶性循环。

4、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游戏,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孩子们心理,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近几年各地政府开始关注留守儿童,关注其教育问题,但大多停留在形式上,实际解决其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多,而且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关注较少。

三、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教育对策: ㈠、社会支持。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社会重视,政府支持。在农村,各乡、村级政府部门可以定期进学校,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妇联、团委等部门组织一些关爱活动,给予学校经济上的支持,给予孩子们生活学习上的关爱,来弥补他们感情上的缺失。如定期安排派出所干警走进校园,宣讲法制故事。文化局可以每学期到学校播放学生适宜的影片,进行亲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㈡、家庭重视。

学校要利用家长会,引导监护人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要让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现状,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温暖,建议父母通过各种途径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次数和时间。平时监护人要定期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

㈢、学校工作:

1、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学习、了解儿童心理规律,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培养心理健康教师,使学校逐渐有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老师。这样遇到问题,可以争对性的有效解决。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资料。

要求各班主任建好留守儿童档案,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外出务工地址、联系电话、家庭状况等;临时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住址联系电话、家庭状况等。

3、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改变陈旧的教育方式,要求他们多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多和孩子沟通,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孩子进行一些心理疏导。建立班主任与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定期互动制度。可以通过QQ、微信、电话等多种方式,并且要有互动记录。定期召开家长会,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的科学教育方法,推广那些富有经验而又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让他们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对“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和整个社会负责。

4、要定期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学校可以利用儿童节、国庆节、元旦、中秋节等重大节日举行校园文艺表演,让他们接受审美、荣誉教育的同时,还会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5、对一些行为表现特殊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发现问题学生,不能讽刺挖苦,老师要结合家庭情况综合分析原因。对学校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成立“一对一”的帮扶活动,由对应的帮扶老师具体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制订帮助计划,明确帮助时间、内容、阶段性效果。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手牵手”活动。各班要求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一起成长。让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留守儿童”真诚的帮助,无论从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让他们体会到不是兄妹胜似兄妹的同学情,感受到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亲情。

6、重视感恩教育。

很多孩子认为父母就应该对他们关心、爷爷奶奶就应该疼爱他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外出打工的目的,理解父母的辛酸,尊重老年人。学校可以分班举行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说说爸爸妈妈的工作,回忆他们对自已的爱以及应该怎样报答他们。

7、加强法制教育。

农村孩子法律意识淡薄,学校重视力度不够。班主任对学生宣传比较多的是《小学生日常规范》和学校的各向规定。目前单纯的法律课农村学校还没有开设。我认为应该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听法制小故事,看影片,读法制报等。

8、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各班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思品课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行为偏差 3 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同时,学校还要聘请校外专业心理辅导人员来校,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平时的表现,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学校都会有心理咨询室,这是大势所趋。因此,学校要结合教师的兴趣特点,重点培养一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学培训,提高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客观看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留守儿童都有心理问题的,而是少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一些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心理问题的形成因素也错综复杂,比如,出生和遗传、家庭成员关系等同样适用于留守儿童。

目前,在心理学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某一个地区进行的问卷调查研究,我国人口众多,生活习惯、风俗习惯有差异。单一地区的取样不能充分证明这些儿童的心理问题是由留守带来的还是由地区差异造成的。鉴于我国农村较为普遍的儿童留守现象与其心理健康乃至社会稳定之间的重要联系,未来的研究应考虑多地区取样以增大“留守儿童”取样的代表性,开展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专项研究,以便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为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指导,为国家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准确详实的依据[6]。

当前,部分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负面描述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不良环境的消极作用,忽视了个体发展的积极性和留守内部的差异性。同样环境下,有些留守儿童发展不良,而有些却发展良好。我们知道,是否受逆境的不良影响同个体的认知与人格有关,明事理、乐观、坚强坚韧等特点能够使个体把逆境当作机会和动力,奋发向上,这就是心理发展的“弹性”或“韧性”现象[7]。以往研究也表明,这些积极的情感可能会成为一种保护因素或发展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平衡、战胜环境的消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留守儿童的个体因素,例如智力、性格特征、认知风格、韧性、主观感受等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留守儿童并不是一个不分化的群体,他们中间有适应不良的个体,也有适应良好的个体。所以,不是每个留守儿童都有心理问题,我们更不能把留守儿童当问题学生,而应将他们视为一个需要关注及帮助的弱势群体。

总之,研究和探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途径已经成为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之一,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不断创新,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给留守儿童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一、发生在我们学校的真实案例:

案例一:

王某,男,今年11岁,读五年级,父母离异,父亲长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已病逝。王某一至三年级是在县城寄宿制学校就读的,因其在学校各方面表现极差,被学校退回原学区学校,转到我们学校,寄宿在姑妈家。他很消极,没有朋友,喜欢恶作剧,做危险动作,上课经常不专心,学习成绩差,经常被老师教育,是学校的“名人”。他很少主动与父亲打电话,父亲对他也不太关心。

案例二:

高某,男,今年12岁,读六年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没有文化,又很少与他沟通,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喜欢一个人在房间里看电视,玩耍。不和其他同龄人交流,在学校也是喜欢独处,对他人有敌意,学习成绩一般。偶尔说话,全是用“怪调普通话”。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展研究部课题组.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2004,10:15-18 [2]高亚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卫生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7-919 [3]张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1 [4]李宝峰. 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 教育探索,2005,5:82-83 [5]范方、桑标. 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 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6]张若男,盖笑松等.农村留守儿童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6: 426-430 [7]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1:35-36 5

第三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案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

一、培训目的:

1.为了弥补留守儿童家长长期不再造成的父爱母爱的缺失感,使孩子们能够在一直感受到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让留守儿童与班级甚至学校内不是留守儿童的孩子结成对子,让他们的家长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照顾留守儿童。

2.为了给孩子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照顾、教育与鼓励,使孩子们能够在正确的心理状态下成长,并且弥补有的孩子因为内向等其他原因不愿意主动与外人交流而造成的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大手牵小手”的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对子,通过与孩子们交流沟通,在每一天都对他们进行照顾。

3.通过对代理家长的培训,使代理家长在工作中能系统地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学习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使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健康成长。

4.通过上课讲解、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受训人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方面面了解的更多,更深刻。.培训方式:集体培训

培训对象:志愿参加“大手拉小手”活动,并愿与留守儿童结对的老师、其他家长等。培训地点:浦口中学会议室

培训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年迈的父母身边,或托付给亲戚或雇佣“保姆”来照管

孩子,这些人便成了“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这些人中,老人本身都需要别人来照顾,反过来,还要关照小孩生活,对孩子的学习更无法过问。亲戚、“保姆”都是本着不同的目的来看管孩子。能像自己的亲身父母吗?这样一来“留守儿童”日益成为社会,学校的难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上缺乏照顾,主动上缺乏约束。然而导至性格孤僻,纪律散漫等问题。那么又有谁能担负起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从社会,家庭方面着手,更需要我们学校的教育,作为教师怎样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呢?

二、活动准备

1、了解身边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

2、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爱的奉献》多媒体视频。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凸现

父母外出把子女交给了年长的爷爷奶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展趋势。诚然,这样可以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一些学生因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变得越来越懂事,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深深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勤奋拚搏,争取走进高级学府的大门来改变其生活轨迹。但不可否认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很多教育缺陷更加重了学校尤其是班主任的责任。

(二)了解留守儿童

首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1)缺乏父母亲情之爱。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有效监管。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过分地追求“升学率”,老师与班主任对学生更注重“优生”、“尖子生”,而忽视了这些在情感上缺失的弱势群体的问题学生。普通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更是微弱,而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个全方位交叉式的作用力合成的结果,这样就显得学校教育苍白无力。

3、自身原因

(1)自我控制能力差。(2)身心发展不协调。

4、社会不良现象影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二)

一、活动主题: 关爱留守儿童。

二、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内在表现。

2、让学生知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对策。

三、活动形式:

情景回顾、交流、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回顾。

(二)分析留守儿童现状。

1、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浦口中学共有留守学生28人。

2、心理健康的各种表现。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存在“亲情饥渴”、学习成绩滑坡、心理封闭、容易受到伤害及行为习惯较差等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问题。同时,这些留守学生大多数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自卑懦弱、缺乏自信;行为孤僻、缺乏对他人的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较差,他们的人生安全和生活环境也令人十分担忧。

(三)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出示活动图片)

1、让孩子们生活舒心。伙食团老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科学营养配餐,努力改善伙食质量,保证每一个留守儿童吃饱吃好。

2、让孩子们享受父母般的爱心。老师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整理自己床铺和学习用品的自理能力。按时组织本寝室内的孩子给“留守儿童”过一个简单朴素的生日。唱一支生日快乐歌,送上一份师生自制的生日礼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大家庭的温暖。

3、让孩子们玩耍得开心。学校根据“留守儿童”各自的爱好,组织了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派富有特长的生活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开展活动。平时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和蔼的态度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跟他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让他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亲情,让他们玩得开心。

4、让孩子们身心安全放心。生活教师每周为“留守儿童”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让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每周集中对“留守儿童”进行以“安全用电、用气、防火、防溺水”等的安全教育课,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每期开展一次法制教育活动;身心安全环境,让他们身心安全放心。

留守儿童心里健康教育教案

(三)课题:镜子里的我

一、教学目的:

1、帮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什么是对自我的真正认识。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知道正确地评价自己有利于身心健康,能够接纳自己的优缺点,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故事

三、教学过程:

1、导入:你认识自己吗?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听个故事吧!

播放录音故事,学生听。

2、学文明理:

请每个同学对小黄莺说一句话,老师把大家的画录下来带给小黄莺。(学生轮流发言老师录音)

在我们生活中许多人也有小黄莺这样的烦恼,但是他们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书中的课文就给同学们介绍了一位美国残疾人的故事,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找一名学生读)

想:这位美国残疾人是怎样认识自己、面对不幸的? 学生听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3、活动明理(1)分角色表演《小马过河》的故事,大家谈: 小马为什么不敢过河?后来怎么又敢过了,完成了妈妈交给的任

务? 如果小马不了解自己的身高与能力,结果会怎样? 妈妈的话起到了什么作用?

(2)模仿人物: 请同学表演自己最熟悉的同学的突出的特点,大家猜一下是谁。

(3)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并将写有形容词的条幅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参照词语为自己画像。

4、总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今天这次活动学会了怎样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希望大家能正确地面对,改正缺点,发扬优点,记住一句话:不论美丑,世界上只有一个你!

第四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摘 要]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脸上写着这个时代的某些密码,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母们的言传身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这会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广大农村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服务队的支教组,主要调查益阳安化县龙塘乡坳头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

本村约有650人口,劳动力300多个,外出打工的占了三分之一,这个小山村的留守儿童数量约在15至20个左右,占同龄孩童的三分之一。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绝非一朝一夕的事,留守儿童无疑成了这一进程的巨大付出者,但是,他们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时代进步的牺牲品,所以我们在关注中国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应是“拯救”这些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在发出的20份问卷调查中,回收了12张留守儿童的答卷。100%的孩子能理解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希望父母能够“找一个好工厂、赚很多的钱,挣到我的学费或生活费,就赶快回来。”即使很小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父母早日回到身边,希望自己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父母怀里撒娇。

在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半数孩子表示他们最苦恼的事是“学习题目,不知道该问谁”,另外有18.5%的孩子表示“学习费用高,支付困难。”有12.8%的孩子说“同学欺负,不知道找谁帮忙”。78.3%的孩子既害怕陌生人又不喜欢和他们打交道。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一些儿童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在中学、留守学生成了早恋的主要群体,父母给的钱花在买零食、上网上,未成年人处于一个危险的过渡年龄阶段,个性正在形成中,可塑性较大。比如,独立性迅速发展而认识能力发展滞后,精力过剩,活泼好动,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如果受到不良影响会用之不当,出现行为问题,甚至违法犯罪,据调查,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这种状况延续下去,很难想象他们长大成人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被时代和社会所抛弃,会不会反作用于社会?

分析坳头村这一小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就可折射出整体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健康状况,这些被留守在家的孩子中,有34.5%的孩子认为自己面临的最大困扰是学习,而孩子们担心学习成绩的原因是怕不好的成绩会给父母带来更大的困扰——“爸妈打工挣钱来供我,我的成绩却不好,对不起他们。”在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一的学习成绩不好,在情况严重的地方、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倾向比数明显偏高,坳头村村民对孩子教育问题比较重视,愿意将在外打工的所有资金全利用在让孩子接受更好更高的教育上,但事与愿违,在调查问卷的结果中,90.7%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学习有家长指导,而代养人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孩子”不得不由他人代养。这些代养人绝大多数是孩子的祖辈,还有一部分是亲戚朋友,这种身体的构成,决定了他们文化学习水平总体较低,调查显示,84.9%的代养人只具有初中,小学文化水平,甚至还有部分几乎是文盲。普遍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得他们在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方面,往往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留守儿童“为父母而学习,”学习不科学,学习后劲不足,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类型: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这只是较少的一部分留守子女的学习动机;为父母而学习并没有多少兴趣,而只是体会到父母挣钱的辛苦,想用好好读书取得较好成绩来报答父母;还有一部分留守子女是为走出家乡而学习。但大部分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代养人多半又管不严也管不了,这儿的孩子大多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与

父母较少交流和接触,父母最多间隔一段时间问候一声,因此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理企盼、困惑和障碍。在关于学习方面的调查中,孩子们不达标的题多是课后不复习,因为没人监督。上课听不懂也不想去问,学习问题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本身学习能力差。

留守儿童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对心理和身体成长都留下一些后遗症。父母均外出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更加突出,在个性特征上,留守子女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燥,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在坳头村的留守孩子中就有四五个过分淘气的,留守孩子焦虑心理突出,他们把学习任务当作生活的全部,无形中给自己增加很大的压力,认为自己读不好书就对不起在外打工的父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条件的刺激下,就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犯罪与越轨现象也开始严重。

面对这如大山的问题,我们应思考促进留守子女心理健康的对策。

首先,我们应给务工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他们必须正确认识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家长不仅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而且应该提供心理、思想上的支持,应该鼓励子女与亲人、同学、老师交流,应该对子女保持合理的期望值。

教育者在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中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教育者要讲究方法科学,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一,应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心理健康的问题解决,不能一措而就,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讽刺打击,要以朋友式的谈心,针对性的疏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第二,要善于等待。第三,要对症下药,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或专家指导,对症下药。

要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的现象还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留守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学校或群众组织应建立起相应的机制,进行有效的干预,教育部门特别是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或进行专题讲座,学校还可以组织留守学生与家长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开展以电话或网络为手段的“亲情连线”活动。总之,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多做一些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事,让我们都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第五篇:2014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稿

2015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各位同学:

你们好!作为留守儿童的我们,每个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学习、生活、同伴交往等方面,常常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将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大家来一起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适中(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意志健全(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行为协调(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5.人际关系和谐(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社会适应良好(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二、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二)可能出现的问题 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因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我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同学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3.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少数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同学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不太理想。

三、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一)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1.历史典故: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2.挫折的定义、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正确认识挫折。生活中有挫折是正常的,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坎坷,就像晴朗的天空会出现乌云,美丽的草原会跑来狼群,平静的海面会掀起巨浪一样。挫折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它具有不可避免性;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它又是可以控制的;挫折是一所学校,又能教人们学会生活。挫折感在心理上表现比较明显有以下几种,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使我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我们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1、多与他人交流

2、多参加集体活动

3、多帮助他人

4、学会适时赞美他人

(三)自信心的培养 故事1: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芝加哥市。一个星期天,一群中国留学生在路上行走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带着一个3岁的孩子在散步,那小孩有点顽皮,不小心掉进路边的泥沟,泥沟里没有什么水。中国留学生想冲上去把小孩救起来,这对年轻的夫妇却阻止了他们,并且说:“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结果,小孩通过多次努力,终于从泥沟中爬了起来。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美国教育孩子的方式:让孩子树立自信,自立自强。常言道,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故事2:

一次,拿破仑外出打猎,刚走到一条河,就听到一个落水者在呼救。拿破仑见他在水中扑腾,但却不往岸边来,而是马上举起猎枪瞄准他,说:“喂,你要是再呼救,而不向岸边爬,我就开枪打死你。”

那人听了,吓得忘记自己不会游泳,使劲用力向岸边游来。经过多次挣扎,那个人终于靠自己的力量爬到岸上。一上岸,他气愤地责问拿破仑:“你为什么见死不救,还要开枪打死我?”拿破仑从容答道:“我不吓唬你,你自己还不照样在水中淹死。现在你至少懂得:一个人可以自己救自己。” 你从故事中明白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只要你相信自己,并将其付诸行动,你就会取得成功。

现在我们有的学生遇到一点小事,就说:“不可能”,“我不会”。那么今天我想对大家说今后不要再说此类话。你可以暗示说:“我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自信能孕育信心,你能通过充满信心的活动使别人对你和你的意见产生信心。其实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困难,实际上正是来源于你的信心不足,一旦获得了信心,许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自信能使你保持最佳心态,增强你进取的勇气。

如何培养自信心,以下为大家提几点建议:

1.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找到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

2.不要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成功。不要害怕失败,一次失败不代表总是失败,成功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的。

3.积极的自我暗示。每天清晨醒来时,在心理对自己说几遍“我相信自己,我能够做好我想要做的事情”。

4.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和情绪。

5.培养自己有主见,自己做决定及处理某件事情。

6.要多行动,不要只是想象,只要去做,你就会越来越自信。

让我们大家都充满信心,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的心理素质,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价。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自信心在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就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做很多事都需要自信,自信,它就是登山的阶梯,过河的木舟;自信,就是理想的风帆,成功的基石,是勇于开拓进取者必备的心理品质,是有所作为的人取得成功的法宝。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作用。因为自信是成功的阶梯。

当流星划过,我们都许下自己美丽的愿望:我能行!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诀。”

谢谢大家!

下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探究与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探究与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稿 主讲人 :雷小金 各位同学:你们好! 今天我主讲的是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一、什么是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 ” ,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案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一、培训目的: 1.为了弥补留守儿童家长长期不再造成的父爱母爱的缺失感,使孩子们能够在一直感受到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让留守儿童与班级甚至学校内......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策略(5篇)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部分研究者对此展开了研究。虽然研究取得......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策略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策略引导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人们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据悉,全国近千万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究(最终定稿)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究 摘要:随着大批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正日益成为庞大的群体,如不能及时解决这一群体存在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

    儿童心理健康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合集五篇)

    儿童心理健康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武汉市硚口区教科室 张 文《世界儿童公约》 宣称: 人类应将其拥有的最好东西给予儿童. 儿童期是人的生理、 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影响到一个......

    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与健康研究 —— 扈学青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托养......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教学设计 广西合山市岭南初级中学凌茂娟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内在表现。 2.让学生知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