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受经济制约,许多农民远离家乡,涌入城市经商打工,他们的子女则留在家里,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抚养。“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失去亲情,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综合素质、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情况令人担忧。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提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农村“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关注,他们在缺乏亲情的环境里,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于是我们确立了本课题。
目前国内有很多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果,然而尚未涉及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问题,所以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研究有其必要性。我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工作热情充分,与留守儿童接触频繁,方便研究,成员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具备研究实力。
二、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具体研究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等养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培养留守儿童积极乐观健康的人格和面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等养成教育研究,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科学有效的方法,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基本理论,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促进本校、本区域乃至全国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和谐健康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带动区域乃至全市教育的发展。
五、研究内容:
1、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现状。
2、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方法。
3、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基本策略。
六、主要观点和创新与突破之处:
1、内容上:
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关注,国内理论界研究出了许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有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德育教育、成长方式、心理健康等许多专项研究成果,尚未涉及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实践研究>,可以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2、方法上: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研究将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留守儿童家庭养成教育调查、留守儿童个人养成教育问卷调查,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对策,再通过一定范围的对策实践应用,验证对策;通过学校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研究学校对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方法,形成学校对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基本理论。
3、成果上: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大面积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创建农村学校品牌特色,而且可以填补我国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理论空白,进一步充实我国留守儿童教育理论。
七、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本课题从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分项研究,建立《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和《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子课题,单项研究,整合成果,探索留守儿童养成教育方式方法,总结留守儿童
养成教育的理论框架,形成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
八、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研究,并对实践进行不断地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根据情况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
2、在实验各阶段辅以调查法、测试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
第二篇:留守儿童养成教育论文
浅论关于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面对现状,学校要不断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仅靠单纯的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家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留守孩子的数量日益增多。留守在家里的孩子们,怎样使他们在远离父母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呢?怎样使他们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小学教育是习惯教育的关键时期,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关注身心发展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认真填写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要做到详实准确、反馈及时,使每一名留守儿童都在学校的掌握之中,使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老师要经常找留守儿童进行谈心,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行为习惯、学习状况等。当他们取得成绩,要有人为他们祝贺;当他们遇到烦恼时,要有人帮他们解决。老师要不断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指导,使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二、了解情况,建立友谊
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祖父、祖母或亲戚照顾,缺少父爱、母爱,性格怪癖,爱惹事生非,纪律涣散,学习不够积极;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成绩下降,还影响别的学生。首先与家长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家访和家长会,与这些孩子留守家乡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好的沟通,对他们的家庭状况有了大体了解。在同这些老人的交谈中,我详细地告诉他们孩子在校的情况,并诚恳地要求他们提高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配合学校与老师一起管好孩子。很多老人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家里的大小事包括儿子儿媳的事、孙辈的事都告诉我,和我商量。这样,我成了老人和孩子们的知心朋友,留守孩子的心里也不再孤单。
其次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发给学生每人一本记事本,要求他们学会把当天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任务记在本子上。回家后一一对照完成,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统一组织“留守学生”分批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了解父母在外工作、劳动、身体等情况,接受家长的教育与要求。同时,我要求孩子们坚持每天写日记,把一天最值得写的事记叙下来,并谈自己的感受。无论工作有多忙,我每天都要查阅日记,了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日记中积极的一面我给予鼓励,消极困惑的给予疏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
三、创造温暖集体的氛围,多关爱留守儿童
马卡连柯在谈到集体的教育作用时曾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建设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了很大的教育力量。”是的,学生的活动和交流主要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班集体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要把班级建设成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园地,必须营造好班集体的教育氛围,尽力培养学生对集体的深厚感情,利用班集体的约束力和集体舆论评价对学生的行为、品德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所以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要多制造让留守儿童参与的集体活动,要多创造让留守儿童
感受集体温暖的班级活动,要给留守儿童多创造展现自我的空间,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班级的关爱。另外,老师应掌握家长务工的地址和电话,以便随时联系,介绍孩子的情况,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这样既加强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也拉近了家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四、注重活动、激发情感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才能得以形成。在班队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于是,我改变以往由自己充当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主持者为由学生主持班队活动,在班队活动的组织时,先向班级全体动员,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每个成员都献计献策,尤其是留守孩子,多倾听他们的意见,然后由班干部、积极分子负责选题,确定形式、方法,其他学生则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最后教师对其中与主题无关或需拓深部分给予参考意见,让他们尝试参与,培养、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样,调动起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不少同学在主持人面前一扫以往的畏惧,格外放得开,气氛空前活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从而使他们在班队活动中更乐于接受活动内容,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思想上真正受到触动,更好地唤起了他们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从而养成了孩子们互助友爱的良好习惯。
五、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此,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左右着留守学生的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只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使他们往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做到有细心、耐心和爱心,要积极思考,不断创新。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认为,只要我们讲究方法,积极创新,循序渐进地实施心理辅导,给留守儿童一片心灵的蓝天,那德育工作一定能顺利开展,并发挥其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篇:留守儿童研究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的研究设计的分析评价
一,选题方面,本报告从一个社会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状况)出发,引起思考,然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将其从内容上定义为一份社会性的研究报告。
二,研究的目的与对象方面,本研究意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提供了决策依据;研究对象是农村留守儿童。
三,研究方法和设计方面,该研究选取了访谈法,参与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收集数据法,专家论证法以及定量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于这种不同的数据收集法的综合运用,不仅使得收集的数据更加广泛,同时,不同的数据收集法能相互补充对方的不足之处,而使所得数据更加的可靠和真实。此外,将不同的数据收集法根据样本的(本研究中为不同的人群)不同灵活运用,有利于数据的收集。例如,用问卷法的对象是数目庞大的0—16岁留守儿童,监护人、教师、村干部,这样不仅可以得到大量的数据信息,同时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数据;而对于政府,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以及留守儿童家庭成员,则选用了访谈法,这种方法的使用使研究者能够从这些一线的留守儿童关注者那里得到更加深入的信息,甚至意料之外的收获,因为他们的许多见解是不能够通过一份问卷就反应出来的。这种因人而异的方法运用在研究中应被广泛使用。
四,变量方面,本报告要研究留守儿童当前存在问题,并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提供了决策依据,能够有效解决,所以将留守儿童的现状(0-6岁儿童数量,0-6岁留守儿童数量,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比例,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比例,教育教学情况,安全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变量。关于这些变量的数据收集方面,研究者使用了大量的问卷,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反应实际情况,能最大限度的接近事实。
五,对研究问题的分析方面,报告从留守儿童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收集到的留守儿童问题采取措施及要达到的效果方面体现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紧迫性,另一方面对决策部门已提出了相关建议。这些理论及建议都是在现实的数据和社会的事实上得到的,是科学的。
六,信度方面,本研究一直采用借助数据和事实说话,而在数据收集方面又从多个角度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增加了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分析的时候紧扣所得的数据,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客观清晰;整个的研究设计考虑周全,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进行研究(留守儿童,家长,政府决策部门,教育部门),不仅涉及到某个乡,同时涉及到成武团县其他地方。因此,该研究具有很高的信度。
七,本研究报告有待改进的地方。由于留守儿童是全国范围内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看的本县的情况更要纵观全国,向在这方面取得优秀成果的地方学习。
阴琳(110998)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结题评审意见
武隆县火炉镇中心小学校实施的“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于2007年7月(武教规办〔2007〕3号)申报立项成为县级规划课题,经过为期三年的研究,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经县教育科学规划办的初评,2010年12月29日由武隆县教育科学规划办聘请县内有关专家组成评审组,对该课题进行了会议结题评审。评审组成员经过听课,看课堂教学录像,查阅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认为该课题在选题上切合学校实际,对留守儿童的实情分析透彻,既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显示了该课题组较强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效果。对该课题定量评价为88.84分,定性评价为“优秀”等级,同意结题。评审意见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成效
1.该课题切入点较好,选题得当,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得当,学校对课题研究管理规范,资料搜集详实,效果凸显。
2.课题组研究态度端正,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均认真,完善,报告内容突出了人本观念;在开展研 1
究过程中抓住了留守儿童亲情缺失、行为习惯差、家庭教育缺位等关键问题进行教研,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3.研究方法具体、落实,具有可操作性。在研究的几种策略中,其中发放问卷调查、建立亲情联络站、建立代理家长责任制度、开展留守儿童两地书写亲情活动、开展科任教师模拟担当父母角色、组织好留守儿童周末课外活动、建立留守儿童自主管理等方式,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示范性,具有推广价值。
4.本研究对于学校顺利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主要意义,从学校层面找出具有可行的有效解决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对策,从而可改善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状况,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为留守儿童多的其他类似学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5.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本课题研究并探索了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些有利的、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育措施,将会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顺利完成义务教育,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让其更好的融入现代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6.有利于解除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许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在外辛苦打工,目的就是为了让家庭过上更好的生活,为子女创造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然而,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却因为父母外出,心理缺少关爱,学习无人辅导,导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状况不良。对许多农民工来说,留在家乡的孩子始终让他们放心不下,因此,研究并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有利于解除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
二、后续研究的建议
1.从整个课题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以及其他课题印证资料看,反映接受该课题试验研究的留守儿童整体良好行为习惯的提高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方面的内容较少。尤其是学习成绩,它既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综合体现,宜用留守儿童各科学习成绩统计法、各年级各班留守儿童成绩提高抽样比照法、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各学成绩对比法等分析,让人更有说服力。
2.希望课题研究人员,应进一步摸索实践,有针对性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在“生活缺人照应、行为缺人管教、学习缺人辅导”三缺情况下,怎样试图从思想、行为、习惯的视角寻找相应的解决之道,以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不断提高。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
究”
结题评审组
2010年12月29日
第五篇:暑期实践报告——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暑期社会实践------------留守儿童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我们称之为“农村留守儿童”。这些留守的少年儿童大都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 帮助,加之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使得他们产生了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其中一些人甚至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我的家乡,安徽省也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是全国留守儿童最集中地四个省区之一,留守儿童占本省儿童总数的11.55%,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7.58%。留守儿童成为我省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今年暑假,我回到乡下老家怀宁,去了其中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做义工。在学校的生活里,我积极地与校方,老师以及学生进行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石牌镇共15个行政村,总人口26840人,劳力10716人,外出务工人员5299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89人,其中男童47人,女童42人,学龄前儿童32人,小学37人,初中20人。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缺“疏”。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一旦有了烦恼与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或者不关注这些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至于学校,则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学习生活上也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也不够,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安徽省卫生厅调查显示,32.2%的留守儿童有心理卫生问题,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36.6%,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检出率为28.2%。《关于我省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情况的报告》指出,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受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影响,出现固执、偏激、缺乏活力、心理老化等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
①、“留守儿童”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在小学中高年级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他们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小涛和小华都是六年级的学生,其父母都在外打工,爷爷奶奶负责他们的生活,这两个孩子几乎每天都要制造一些矛盾,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当老师找他们谈心时,他们很无所谓,有时还变本加厉地打架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可见,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内心很孤独,所以做些“引人注目”的事,以此得到大家的关注。
②、“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
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③、“留守儿童”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芸是一个很活泼漂亮、能歌善舞的女孩。五年级时,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一个人独自生活。她开始变得“文静”了,课堂回答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很少唱歌跳舞了。因为打工的原因,父母离婚了,芸就更内向了,看不到以前开朗的样子,经常独自发呆,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了。
2、学习缺“导”。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在思想与品行上缺少正确的引导、教导,导致这一群体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游,成绩优秀的较少。此外,他们也极易染上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价值观上易发生偏差,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多。据政府法院的统计,2007年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该市法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10件,其中留守儿童案件73件,占66.4%。安徽省人大的报告分析认为,留守儿童学习缺“导”,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缺位。由于多数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或其他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平时对他们重养轻教,在精神和道德上关注、引导的少,学习上也无法给予有效的督促、帮助和辅导。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很难得到学校教育更多的补偿。在农村,托幼机构、寄宿学校较少,教育资源不足,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
3、安全缺“护”。留守儿童在安全方面存在三大隐患:一是由于留守孩子家庭父母外出,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烧伤、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二是留守儿童因缺少家庭和学校的有效监护而容易遭受各种人身侵害;三是留守女童被人猥亵、强奸、诱骗的现象尤为严重。最近两年,因父母常年外出,孩子多是老人抚养或者亲戚代养,一些留守女童被人强奸,小的年仅四五岁,造成女孩怀孕严重后果的案件就有10起之多。在她办理的案件中,还有多起农村寄宿中学女生被骗出学校遭人轮奸、被强迫卖淫的事件。之所以出现这些安全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安全教育的欠缺、学校教育管理的疏漏以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鉴于留守儿童对孩子,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我省尝试”三种模式”试图解决留守儿童难题。
一,基层实践春笋破土。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区域,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办寄
宿制学校如铜陵县的新桥中学凤凰分校,泾县的稼祥中学等。像安庆市实行的首批“留守儿童之家”的开放。“留守儿童之家”的活动室内乒乓球台、国际象棋等活动器材一应俱全,阅览室里的书架上摆有几千余本书籍,亲情工作室内有亲情电话、爱心伞和小药箱,能够全方位满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需要,这也是学校在留守儿童问题上做的探索。如今,寄宿制学校在争议中前进,要以实际效果证明,学校可以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发挥主渠道作用。
二,代管家长制。鼓励教师、班主任、团干部、志愿者等有条件的人士担任留
守儿童的代管家长。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法很好,不仅极大的调动的社会的积极性,让每个有心之人为留守儿童做贡献,更温暖了留守儿童的心灵。三,留守儿童结伴形成“留守孩子队”。把许多颗孤独的心凝聚在一起。留守小队也成了全国首家留守儿童自己的组织。肥东县于去年2月全面推广留守小队,7320名留守儿童加入了留守小队,占父母双方均外出留守儿童的83%。到去年9月,已在226所农村中小学校建立1082个留守小队。
除了以上的三种基本模式外,学校还应充分利用寒暑假孩子父母回家探亲的实际,召开“留守儿童”父母座谈会,针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老师与父母真诚交流,并提出关于孩子教育的一些要求,以争取父母的理解和配合;老师也认真听取家长的一些建议,不断落实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产生教育合力,让“留守儿童”茁壮成长。加强学校建设,为留守儿童年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使留守学生能进得学校并留得住,该校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不断加强学校基本设施建设,为留守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各中队定期开展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中队会,让留守儿童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相互鼓励,共同成长,在成长的历程中自立自强,学会体谅他人,关爱他人。召开“留守儿童趣味运动会”,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并体会到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当然,保护留守儿童,法律政策绝对不能缺位。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是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肝癌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正视并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吧。让我们痛宰蓝天下,携手共创留守儿童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