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优秀典型材料
留守儿童优秀典型材料
他,一个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打工一年之久;他,一个品学兼优、富有爱心的孩子。他,就是我班徐寅宵同学。老师喜欢他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同学喜欢他团结同学,乐于助人;长辈喜欢他孝敬懂事、乐观开朗。
一、自强自立,顽强地学习
徐寅宵生活在一个地少人口多的家庭,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只留下他与60多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小小年纪就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但他没有自卑,没有失去信心,用顽强的毅力承受着与他年龄并不相称的“责任”。在家里,他学会了洗衣、做饭,自己照顾自己,有时还主动照顾奶奶;在学校里,他努力学习,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白天,他坚持到校,不迟到、不缺课;晚上,做好家务,努力完成作业。虽然失去父爱是不幸的,但他靠顽强的毅力仍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老师夸他是个自强自立,有上进心的孩子。
二、家庭拮据,却拥有一颗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懂事的他知道勤俭节约,从不乱花一分钱。他关心别人,乐于助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总是鼎力相助,甚至是“慷慨”的。同学笔坏了,本子用光了,临时急用,他总是乐于将笔、本子借给同学,不需任何感谢;同学遇到困难,他总是尽心帮助,不求回报;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他一颗纯洁的爱心。
三、严格要求,不忘积极进取,为集体争光
徐寅宵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各方面表现出色,令人赞赏。更为可喜的是,他主动为班集体争光。他主动要求担任班级卫生的监督员,管好班级卫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并积极为班级争光。去年春季运动会,他东跑一头,西跑一头,为同学们加油,鼓掌。
作为一个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失去父爱的孩子,能够这样乐观开朗,自强自力,积极进取,并有这样出色的表现,我们为他骄傲,祝愿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奋斗拼搏中飞得更高、更远……
第二篇:留守儿童帮扶典型材料
留守儿童帮扶典型材料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或经商,于是,农村学校就出现了很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城市竞争化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因各种原因这个群体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羊寨中学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于2011年6月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让老师和留守儿童结对子,帮扶这些需要温暖的留守儿童,迄今为止虽然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却成就斐然,使很多孩子感到了温暖,也使很多孩子有了很大的转变。
汤夏玲同学是八年级的学生,这是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他的父母都在南京打工,把他留在姥姥家。这个孩子本身就是在姥姥家长大的,由老人带大的孩子大多自立能力较差,这个汤夏玲更是如此。从小一切事情都由老人代办,甚至包括吃饭、装书包等。试想一个在生活各个方面都需要家长照顾的孩子,学习能自立吗?为了能帮他改掉这些坏习惯,廖伟成老师不知动了多少脑筋。可是孩子在学校刚刚记住,回到家后又是如此。这样的孩子就是他的家人不对他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结果,只管吃饱穿暖即可。廖伟成老师与家长取得联系,姥爷说回家一定管,可他的爷爷来到学校后却告诉赵老师,让赵老师使劲训他姥爷。原来家庭之间还有很深的矛盾,也严重影响了孩子。同时在学习上,汤夏玲还经常不交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有时甚至不做作业;在校谎称作业做了落在家里忘带了;在家撒谎“作业在学校做完了”、“今晚没作业”;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九次来不及。廖伟成老师和其他老师在一起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进行了“会诊”,通过分析总结,发现他属于“寄养教育”和“隔代教育”的偏差和乏力的综合症。“寄养教育”会引起“留守儿童”产生寄人篱下之感。有些照管者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寄养关系往往会使照管者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心理阻隔,不能顺畅地沟通思想感情。在实施“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大约50%是文盲或半文盲,祖孙之间年龄相差40岁以上,心灵沟通困难更大,加之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方法不当,大多数的照管者对待孩子常常是溺爱或是放任的态度。找到症结,廖伟成老师把他的姥爷请到学校,把孩子在校的情况如实与家长沟通,并说明此次请他的目的和想要做的是什么,希望取得他的支持和谅解,并向家长保证,无论怎样这个孩子老师都不会放弃的,会让他在班级中感受到他与其他同学是一样的,不会受到他人的岐视;同时赵老师还嘱托他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有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老师的真诚与苦心终于打动了家长,汤夏玲的爷爷答应一定会配合老师在家里管理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不管不问了。
于是廖伟成老师经常与孩子谈心,帮他搭配一个学习好的同桌;同时与数学老师交流,讲课就站在他的身边看着;如果发现他的一点进步就马上表扬他。针对经常漏做、不做作业或忘带作业等现象给予方法指导,让他自备一个作业记录本,记下各科作业。然后是每天早晨由老师亲自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对于不会做的给予耐心指导。最后在学校做完了”、“今晚没作业”;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九次来不及。廖伟成老师和其他老师在一起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进行了“会诊”,通过分析总结,发现他属于“寄养教育”和“隔代教育”的偏差和乏力的综合症。“寄养教育”会引起“留守儿童”产生寄人篱下之感。有些照管者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寄养关系往往会使照管者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心理阻隔,不能顺畅地沟通思想感情。在实施“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大约50%是文盲或半文盲,祖孙之间年龄相差40岁以上,心灵沟通困难更大,加之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方法不当,大多数的照管者对待孩子常常是溺爱或是放任的态度。找到症结,廖伟成老师把他的姥爷请到学校,把孩子在校的情况如实与家长沟通,并说明此次请他的目的和想要做的是什么,希望取得他的支持和谅解,并向家长保证,无论怎样这个孩子老师都不会放弃的,会让他在班级中感受到他与其他同学是一样的,不会受到他人的岐视;同时赵老师还嘱托他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有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老师的真诚与苦心终于打动了家长,汤夏玲的爷爷答应一定会配合老师在家里管理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不管不问了。于是廖伟成老师经常与孩子谈心,帮他搭配一个学习好的同桌;同时与数学老师交流,讲课就站在他的身边看着;如果发现他的一点进步就马上表扬他。针对经常漏做、不做作业或忘带作业等现象给予方法指导,让他自备一个作业记录本,记下各科作业。然后是每天早晨由老师亲自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对于不会做的给予耐心指导。最后廖伟成老师为他准备了一个档案袋,把作业装在袋子中。一段时间坚持下来,现在能坚持完成作业,作业的工整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成绩提高幅度较大,由原来的二十多分提高到五十多分,有时候还能考到六七十分,廖伟成老师不失时机的表扬并奖励了他,给他颁发了“成绩进步奖”,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他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老师就这样怀着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心,使这些缺失家庭之爱的孩子在学校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从而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第三篇:留守儿童典型事迹
留守儿童典型事迹
三(2)班
张捷,藏龙小学三年级小学生,老师的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榜样,家人念叨的懂事孩子……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少年,却有着同龄人难以理解的坚强和孤独。
由于家境贫寒,在张捷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便到浙江宁波打工。沦为留守儿童的张捷从此住进了的外公家,那一年他8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张捷2年没有再见到父母一面。刚外公家没有小伙伴,在村里他是沉默的另类。当别的小孩都在聚众玩耍的时候,张捷却想个小大人似的在外公外婆身后,干自己能干得动的小农活,外婆插秧到时候,他帮着拿秧;外公起红薯的时候,他帮着捡红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永杰变得越来越能干,在三年级的那年暑假他已经能够自己做饭给家里人吃了。当外公外婆从农田里疲惫的回来,张捷总是把自己做好的饭菜端到两位老人面前,笑着缠着他们多吃,看着懂事的外孙,两位老人不止一次的落泪,互相安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作为10岁的娃子,他从没有奢求自己能够天天见到父母,天天吃到父母做的饭菜。在张捷的心里只是想过年的时候,哪怕只有一天或是一个小时,自己的父母能够陪在自己身边,带着自己赶趟集,买一件新衣裳。可是这个梦张捷做了2年,年年落空。在父母出外打工临走的那天,张捷哭的一塌糊涂,但是父母交代的一句话,张捷永远记住了:帮姥姥姥爷多干活。张捷用自己稚嫩的双手践行着父母的嘱托。
今年2月份,张捷60多岁的外婆在乡里帮工装货时,不幸被货箱砸伤,在卧床的一个月里。在修路的工地打工看材料,不能天天照顾老伴,全是他给姥姥端饭、喂药、送水……那些天,他常常是趴在姥姥的床边就睡着了,10岁的娃子硬是干了成年人不一定干得了的耐心活,村里人都夸了一个好外孙。9月份张捷开学了,外公还在修路的工地帮工看材料,外婆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他硬是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打水、做饭、喂鸡鸭,等把这一切做完,太阳已经升到树梢了,张捷才背着书包去上学。老师们提起张捷,除了赞许还是赞许:张捷勤奋、好学、组织能力强、乐于助人、守纪律……例如:回家路上水塘多,每天放学张捷都要带上一帮低年级的小同学,护着他们看着他们。同学陈圆圆、孟志远守纪律意识不强,成绩跟不上,就要求老师把自己和他们排一块,以身示范,帮助他们提高成绩。渐渐的,同学们都把张捷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除了因为他优秀的品质外,每次考试各科成绩第一名。作为留守儿童的张捷从来没有给老师添过麻烦,相反,他还是老师的好帮手。
像中午放学,张捷走三里多路回到家后就是做饭,做完饭,跑近两里路到工地给外公送饭,外公吃饭时张捷在工地学习。待外公吃完饭,带着书和饭碗回到家才吃留给自己的那份饭菜。饭后,他再走三里多路到学校,维持校园秩序,尽少先队大队委的职责,给午休和学习的同学一个安静的环境。,作为留守儿童,二年见不到自己的父母,他内心藏着同龄人无法体会的酸楚。虽然,张捷无法与自己的父母分享喜悦、分担痛苦,但是他所作的一切,却证明着一个本该幸福的年龄,撑起了孤独的坚强。
第四篇:留守儿童帮扶典型材料
留守儿童帮扶材料 王歆毓同学是六年级的学生,这是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她的父母离异,把她留在爷爷家。这个孩子本身就是在爷爷家长大的,由老人带大的孩子大多自立能力较差,这个王歆毓更是如此。从小一切事情都由老人代办,甚至包括吃饭、装书包等。试想一个在生活各个方面都需要家长照顾的孩子,学习能自立吗?为了能帮他改掉这些坏习惯,我动了很多脑筋。可是孩子在学校刚刚记住,回到家后又是如此。这样的孩子就是他的家人不对他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结果,只管吃饱穿暖即可。我与家长取得联系,爷爷说回家一定管,同时在学习上,她还经常不交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有时甚至不做作业;在校谎称作业做了落在家里忘带了;在家撒谎“作业在学校做完了”、“今晚没作业”;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九次来不及。
于是我经常与孩子谈心,帮她搭配一个学习好的同桌;同时与数学老师交流,讲课就站在他的身边看着;如果发现他的一点进步就马上表扬他。针对经常漏做、不做作业或忘带作业等现象给予方法指导,让他自备一个作业记录本,记下各科作业。然后是每天早晨由老师亲自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对于不会做的给予耐心指导。我把他的爷爷请到学校,把孩子在校的情况如实与家长沟通,并说明此次请他的目的和想要做的是什么,希望取得他的支持和谅解,并向家长保证,无论怎样这个孩子老师都不会放弃的,会让他在班级中感受到他与其他同学是一样的,不会受到他人的岐视;同时我还嘱托他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有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老师的真诚与苦心终于打动了家长,她的爷爷答应一定会配合老师在家里管理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不管不问了。最后我为他准备了一个档案袋,把作业装在袋子中。一段时间坚持下来,现在能坚持完成作业,作业的工整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成绩提高幅度较大,我表扬并奖励了她,给她颁发了“成绩进步奖”,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他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老师就这样怀着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心,使这些缺失家庭之爱的孩子在学校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从而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留守儿童帮扶材料
帮扶教师: 樊艳
帮扶学生: 王歆毓
班
级: 六2班
第五篇:留守儿童典型事迹
留守儿童典型事迹
四(1)班
“就算少了庇护的翅膀,也要勇敢地学会飞翔,飞向那遥远的天际,去收获最温暖的阳光”。面对着困难,只有勇敢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飞向幸福的彼岸。她叫李梦灵,女,今年10岁,是藏龙小学四年级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便到浙江温州打工。李梦灵成为一名留守儿童,从此与姨妈姨父住在一起,那一年她才5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李梦灵一年才能见到父母一面。当别的小孩都有爸妈陪伴的时候,她只能站在旁边羡慕的看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梦灵变得越来越能干懂事,在家经常帮着姨父姨妈做事。主要事迹:
一、团结同学,乐于助人
她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她觉得,个人的进步是渺小的,只有让全体同学都进步,那才是一件大乐事。她不仅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一起谈心得、交流学习经验,争取更大进步,还经常与其他班干部一起主动关心班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为了帮助学困生解答疑难,她总是百问不厌、耐心细致地讲解。在她的热忱帮助下,班上的几名学困生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
二、关心班级、爱护公物
李梦灵同学虽然不是班干部,但每当班级布置劳动任务时,她就带领同学认真完成,有些脏活、累活带头干,抢着干,并且毫无怨言,每次劳动后,她总是把班级的劳动工具整理摆放的整整齐齐。她经常说:“只要为班集体争得荣誉,牺牲个人利益毫不足惜”。所以被同学们誉为班级的“小雷锋”。
三、刻苦勤奋、成绩喜人
一年来,她总以“做最好的自己”作为自己的座佑铭。生活中她以此来鞭策自己,学习上以此严格要求自己,且学习态度端正,严肃认真,学习目的明确。每个学期,她都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周密地安排时间,从不偏科。在每学期的学科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从而成为全班学生学习的榜样。然而,虽然取得了如此喜人的成绩,但是她从不骄傲,反而更加刻苦、努力、认真。
作为留守儿童,李梦灵常年见不到自己的父母,无法与自己的父母分享喜悦、分担痛苦,但李梦灵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他的座右铭:留守不孤单,留守更奋进。相信李梦灵同学那双隐形的翅膀会越来越坚强,伴她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