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围绕“诗文精粹”这一主题安排了3篇精读课文——《三打白骨精》《词两首》《螳螂捕蝉》,以及一篇自读课文《读书要有选择》。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打白骨精》描述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词两首》中的第一首词《如梦令》,词人李清照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渔歌子》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借助“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明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读书要有选择》则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在茫茫书海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
本单元选择了四篇课文,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文章可读性强,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叙述得条理清晰,精彩纷呈。其次就是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懂得一些道理。如何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朗读与感悟,既能领略文中人物的特点,又能真正读懂这篇文章。我想这就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三打白骨精》通过三打的比较,体会人物特点;《词两首》以反复研读,体会词的内容及境界;《螳螂捕蝉》抓住人物的对话,体会少年的品质并感受寓言的深刻道理,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读书要有选择》放手让学生通过朗读,结合课题,思考与读书相关的内容。
三、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三打白骨精》和《螳螂捕蝉》。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课文的内涵。
4、了解词这种体裁,背诵这两首词。
5、学会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走进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品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在研读文本的同时,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能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写出优秀的读后感。
四、篇目教学分析
《三打白骨精》
《三打白骨精》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妖魔诡计的斗争精神。课文故事性强,学生乐于学,适合于学生进行简要复述的训练。课文总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部分人物。第二部分(第二至七自然段)主要讲述了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中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白骨精分别变成村姑、老婆子、老头儿都被孙悟空识破。悟空三次打白骨精,情节类似,但叙述上有变化,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把故事推向高潮。本文的语言十分鲜明,形象生动,可以于阅读中细细品味。
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读,来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语句的不同及这样写的好处,体会并概括孙悟空的个性特点。
《词两首》
《如梦令》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创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它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碧波粼粼,一位渔夫头顶斗笠,身披蓑衣,在春天的斜风细雨中,十分悠然自得。全诗的色彩鲜明柔和,有青山、碧水、白鹭、红桃……静中有动:江水涨、白鹭飞、斜风、细雨,一切都笼罩在春江烟雨迷蒙之中,意境优美而活泼,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湖光山色之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对于词的教学,能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之中,这是最重要的。教学中,要以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结合文中插图,结合词意,来感受词的意境。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本文重在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故事的情节,而且也要善于思考其中所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 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中,要抓住人物的对话,感受人物的特点,尤其是要将成语的道理与吴王的行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读懂这则寓言故事。《读书要有选择》
《读书要有选择》这是一篇一课时就能解决的阅读课文,内容浅显。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我读书,我快乐(阅读《西游记》)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及“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要求,本册安排了“我读书、我快乐”的栏目,推荐古典名著《西游记》。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引起学生的兴趣很重要,所以,在教学时先简炼地概括《西游记》的主要内容,然后讲述《西游记》成书的过程,并介绍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作者吴承恩,使学生对《西
游记》有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建议学生根据自己阅读能力和兴趣,读适合自己版本的《西游记》。最后,还应检查阅读实效,如在学生读完整本小说后,提交一篇读书笔记或开展“《西游记》人物讨论交流会”。
练习3
本次练习的内容共有五项,分别是语文与生活、写好钢笔字、诵读与积累、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教学本次训练,需学生了解四大名著,学习用自己的眼光去读名著,读出自己的好恶和感受,鼓励学生用分析和批判的方法读书。关键是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想说、敢说。
1、语文与生活:阅读《红楼梦》描写笑的片段,联系生活体验描写的不同形式。
2、写好钢笔字:注意行楷运笔的活泼、简洁和字体工整、端正的关系,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
3、诵读与积累:积累12个描写《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词语。
4、口语交际: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描述自己心中印象深刻的三国英雄。
5、学写毛笔字。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3.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4.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3.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三、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一是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二是自选标准分类计数,会用简单统计表呈现结果。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分类的必要性。
2.充分经历分类活动,在活动中逐步体会分类思想。
四、教学措施
1、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意义。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学习素材。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单元分析
一、单元教学时间安排
本单元的教学从第3周周一开始第4周周五结束。共计14课时。其中问题解决课8课时,回归拓展课5课时,综合实践课1课时。
二、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知识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两领域的内容。具体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以及比例的应用这三部分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不仅是六年级上册比的教学内容的延伸,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
三、单元主题及目标解读
(一)、单元主题: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了比的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比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量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因此,学好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应用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解题能力。
(二)、单元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单元解读及策略分析
(一)、单元解读 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有三条主干: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中涵盖三部分知识:(1).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通过比值是否相等判断是否组成比例。(2).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3).解比例:其解比例的方法就是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2、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在成正反比例的意义中涵盖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两部分
(1)正比例的意义:首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当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也理解为商一定时,可以用字母y:x=k(一定)表示,我们就说y和x成正比例关系
(2)反比例的意义:同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一定,可以用字母x × y=k(一定)表示,我们就说x和y 成反比例关系。
3、比例的应用
在比例的应用中涵盖:认识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三部分。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会求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应用比例尺画图;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知道按照一定比例放大缩小后,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
4.逻辑线索: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教材分别放在六年级的两个学期中,比例的知识生长点就是比,梳理教材发现这样一条线索,学生首先理解除法的意义,然后学习分数,包括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再次基础上来认识比,研究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教材把比的最基础知识提前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这个单元中教学,体现着比与分数有密切的联系。本单元的知识呈现由概念到方法技能的递进关系。教科书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编排,既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
(二)策略分析
(1)、要正确对待比例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在大力提倡以生为本的今天,作为主导者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主动,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就要深入研究教材,真正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研究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一种数学模型。在正比例里,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但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在反比例里,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但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教材呈现了用相同的圆柱形杯子装水的实验,通过研究水的体积与高度的关系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既然抽象,我们认为,水的体积和高度变化的相应数据,不必通过实验得出。建议教师课堂上运用课件展示或其他形式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对于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其次,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去发现去探究最终得出结论由此及彼,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由老师教转化为学生自己学到的知识,达到理解并能加以运用的目的。
(2)、有关正比例图像
例2教学正比例图像时,提供例1的数据表和坐标系,引导学生认识: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学习依据图像判断与估值的方法:(已知一个量确定另一个量的方法)已知横轴上的量,先做纵轴平行线,再做横轴平行线,找纵轴上的交点判断;已知纵轴上的量则反之;此部分的教学建议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归纳,最终得出结论,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实践中的问题:如何界定比例尺的大小?
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确:比例尺的大小不是指比值的大小,而是指缩放程度的大小。例如:比例尺:1:1000大于1:100,可以通过具体的电子地图来呈现。对于这部分的教学,我们提出的建议是关注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培养,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细心、计算准确无错误,比如求比例尺时,强化计算中的长度单位的转换训练。
第四篇:二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选编了四篇课文包括《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 月潭M萄沟》。《古诗二首》由《登鹅崔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 诗组成;《黄山奇石》一课图文并茂,描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读后让人感到大自然的伟大、神奇;《日月潭》描绘了日月潭的秀 面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葡萄沟》介绍了新碰吐 鲁番是个生产葡萄的好地方。
无论是雄伟的鹳崔楼、壮美的庐山瀑布,还是风景优美的日 月潭、瓜果飘香的葡萄沟,都是我们祖国的大好山河!通过本组 课文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并能激发认 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情。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单元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读懂句子所 表达的情感。
3.积累描写风景的词语。
4.背诵《古诗二首》及其他三篇课文的相关段落 5.学会使用比喻向,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6.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激发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 的感情
重点难点
1.会认、会写本单元生字。
2.背诵《古诗二首》及其他三篇课文的相关段落 3.学会使用比喻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激发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 的感情
课时分配 8《古诗二首》 2课时 9《黄山奇石》 2课时 10《日月潭》 2课时 11《葡萄沟》 课时 语文园地四 3课时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三角形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
教学难点:体会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1)“做”三角形,感受边、角和顶点。第22页例题教学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分三个层次编写: 首先呈现一幅宜昌长江大桥的照片,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然后安排学生每人至少“做”一个三角形并相互交流;最后讲解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
(2)围三角形,体会两条边的长度和必须大于第三边。第23页例题教学这个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并直觉感受这是为什么。最后通过比较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找到原因、理解规律。
(3)对图形量、剪、折,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第30页的两道例题分三个层次教学: 第一层次是通过学生量三角形边的长度,理解“等腰”“等边”的含义;第二层次是仿照例题示范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继续体会它们的边的长度关系;第三层次是给出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角的大小关系。
2.从已有经验中提炼数学概念。
(1)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三角形的高。例题教学三角形的高先从竖直的位置讲起,“试一试”举出各种摆放位置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及不同边上的高,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